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共12篇)
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
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 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 重在使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求知, 学会“五会”。音乐学科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音乐发于心, 故能动其心”, 是以渠动人, 以情感人, 陶冶情操, 培养良好素质的目的。那么, 如何使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呢?笔者在教学中作了了一些探索。
一、激发兴趣, 陶冶情操
兴趣是调动学生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动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 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 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 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 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实际情况看, 学生对这门课感兴趣与否, 直接关系着学习的积极性。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道:“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 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先决条件, 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必须成为他们热爱生活、陶冶情操的助长剂。”由此可见, 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改变了过去单一的教学模式, 采用多种形式, 对学生进行乐理知识、视唱能力、舞蹈音乐欣赏、听记能力等内容的有机结合训练, 使学生在音乐学习中获得乐趣。
音乐诗听觉艺术, 是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得到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还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欣赏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审美活动,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感悟音乐的美。比如《黄河大合唱》、《蓝色的多瑙河》、《牧歌》等曲子, 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 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还陶冶了情操, 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音乐是视觉艺术, 是通过人的视觉器官而得到的情感体验。又如:组织学生观看歌剧影视, 举办学校音乐会、演唱会等,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 形成音乐氛围, 同时使他们得到情感体验, 享受艺术的熏陶。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情境教学是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活动与环境相一致的哲学原理构建的。“创设情境”从实质上看是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发展的一切外因。在教学中, 利用电化教学手段:投影录像、录音、多媒体等, 创设浓厚而又和谐的情境与气氛, 充分挖掘和展示教材的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画面和声音, 去感受音乐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 从而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 在其心灵深处产生一种求知的欲望和力求表现的情感。在此情境下, 教师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歌 (乐) 曲, 进一步理解音乐形象, 激发学生内在的情感, 以此深化学生对音乐形象的理解, 并从中提炼出音乐形象的思想性, 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纪进行思想教育。
比如:学习、延长《洪湖水浪打浪》、《谁不说俺家乡好》等歌曲时, 先播放其歌碟, 创设情境, 不仅使学生能以甜美、亲切的嗓音和饱满的感情来演唱这些歌曲, 而且使他们直观地感受到祖国的山青和水秀、人美, 以此增进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音乐中的情境营造, 还要使学生明白自己在音乐课堂中实际上就是处于舞台的位置, 促使他们以音乐者的身份来学习, 让他们在自己的“舞台”上, 施展自己的才华, 当一个出色的“演员”, 对任何门类的艺术作品都充满自身的激情, 一直以饱满的热情, 充沛的精力来参与学习, 在音乐课的学习中, 使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这也不失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手段。
三、横向联系, 开阔视野
音乐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不但与姊妹艺术相通, 还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相联。因此, 在教学中突出音乐欣赏, 注重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进行横向的联系, 以达到开阔学生文化艺术视野和进行思想教育的目的。
比如:学习《满江红》这首歌曲, 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到的历史知识, 讲述南宋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 同时联系语文学科所学到的“词”的常识, 理解歌词分上下两阙, 采用元代萨都剌的词《满江红金陵怀古》的曲调。学生在练唱这首歌时, 就能深刻体会到:这首歌词感情激越, 气度非凡, 字里行间洋溢着岳飞为收复失地转战南北, 备受艰辛的感慨和气壮山河的决心。这样, 运用相关的知识将音乐欣赏与历史、语文知识相结合, 使学生不仅在艺术上受到熏陶, 而且开阔了文化视野, 同时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
再如:讲授音乐理论知识时, 有学生提出“什么叫旋律的起伏跌宕”这一问题时, 就指导他们运用数学上的坐标原理来解答, 通过坐标产生的“曲线图”的直观表达, 使题提问的学生豁然开朗, 很快找到了答案, 认识到音乐理论并非高深莫测, 且与其他的学科知识相联。这样, 拓展了思维, 开阔了视野。
四、自主实践, 促进提高
素质教育要求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 实施“自主学习实践”。而“自主学习实践”就是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给予他们实践的机会。音乐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教学过程中精心设计多样化的欣赏活动,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审美活动, 通过他们的自主实践, 提高自学能力, 达到促进提高的目的。
比如:器乐教学中, 大多数学生符合正常的教学进度, 为了让少数“学困生”赶上来, 除了教师的帮助鼓励外, 采取“自主学习实践”法, 把学生编成几个互帮互助的自学小组。这些小组主要在练习器乐——吹奏竖笛的过程中, 相互当老师, 用自己的长处去弥补对方的短处。在学生“自主学习实践”中, 在“小老师”的帮助下, “学困生”也能吹奏出和谐的旋律,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又如:在进行音乐作品欣赏课教学时, 先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 发表对该作品的感受和看法, 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理解力, 表现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这样, 不仅有助于提高音乐课教学质量, 还能促使学生的思维、表达等能力的提高。
实践证明, “自主学习实践”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 改变了学生单纯化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 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并重视实践问题解决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 可以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情感体验, 且促使他们在实践中提高能力。
五、因材施教, 发展个性
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原则之一, 就是“因材施教”, 它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对某些方面有特殊才能的学生, 教师要善于发现, 对他们进行精心的培养, 为充分发挥他们的多种才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兼顾大多数学生的基础上, 针对学生的特长和爱好, 因材施教, 进行重点培养。有的学生很有音乐天赋, 也很喜爱音乐。对于这部分学生, 如果还是按部就班的进行常规教学, 就可能影响他们音乐特长的发挥。因此, 在教学中, 注意发掘人才, 培养人才。针对学生的个性、特长、爱好, 成立舞蹈队及合唱队, 开办声乐班、舞蹈班。每年都组织几次大型的文艺活动。如独唱音乐会、合唱比赛、综合文艺汇演等。这样, 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更加全面和谐的发展。
总之, 青少年时期是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音乐教育是对培养一代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不可忽视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教学中, 只要我们能够坚持合理巧妙的结合学生与教材实际, 致力于教学改革, 就能让素质教育在音乐教学的每个环节中, 像“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一样渗透和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
摘要: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 以面向全体学生、前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 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音乐学科的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陶冶美好的情操;努力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情感;注重与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横向联系, 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引导学生参加自主学习实践, 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材施教, 使学生的个性、爱好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总之, 坚持合理巧妙地结合学生与教材实际, 把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音乐,教学法,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小平, 黄虹.最新音乐心理学荟萃[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 1995.
[2]刘兆吉.中学美育心理学十二讲[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993, 85.
[3]杨清.简明心理学辞典[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 1995.
[4]史剑英.实施教改的注意事项[J].教学与管理, 2004, (5) :56-57.
[5]王振宇.心理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4
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2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学习,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要改变传统僵化的灌输式教学方法,抓住学生的心理,提高学生的兴趣,让被动学习变为主动、自觉的学习。例如,在进行历史课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一些趣味性的历史故事、史料,同时,也可以举办小型的历史知识竞赛,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还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工具,重新将历史人物生动的呈现在学生的面前,重现历史场景,给学生直观的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中历史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历史学习是把前人的生活重现在学生的面前,其中,包括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汇聚了人类的经验和才识。在学习中国历史的时候,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为那段辉煌的历史而自豪,使学生产生民族自信心。当学生学习到抗日战争这部分知识的时候,学生会为人民所遭受的迫害和屈辱而痛心疾首,可唤醒学生捍卫民族尊严的使命感。在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走向社会主义道路时,便坚定了学生爱党、爱国、爱人民的信念,让学生了解到我们美好生活来之不易,让学生不仅更加热爱生活,而且还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结语
论高中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创新、改革;素质教育;融合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实用教育模式不断改进,教育工作者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探索,结合历代教育先驱的经验整理整合出一套适用的教育体系,而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尤为突出,在高中进行的素质教育中,音乐教学是一种特别重要的方式,它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开阔学生的视野,还对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力和独立思维的培养也有很大帮助。在学习中获得艺术上的乐趣,在艺术上拓展学习的思路,从精神上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完美升华,不再只注重于形式,更把这种教育方式作为当今社会教育体系中的主流,迎合国际教育,培养学生对音乐、新鲜事物的学习兴趣。
一、艺术教学与素质教育向结合的深远影响
1.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国内新颖教育制度的不断完善,艺术教育成为国内教育教学方式方法中的中流砥柱,而音乐教学在教育教学方面尤为突出,音乐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学生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深刻体会生活美、自然美,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音乐熏陶中建立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借助音乐的魅力净化心灵上的创伤,获得更强大、更完美的心理抗压素质,无论是面对未来繁杂的考试,还是繁重的学习任务,都能够胜任,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缓解紧张学习带来的各种焦虑初衷,使学生在潜意识和主体意识中得到升华,让学生找到奋斗的目标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2.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融合的重大意义
音乐教学的特殊性极大程度上推动国内传统教育体制的改革,强有力的表现尤为受到广大教育工作的喜爱,此类教育方式方法大大推动了素质教育教学的模式改革与创新,而素质教育也推动了音乐课堂的改革,在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开发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能力的同时,让学生能够在音乐的天堂里发挥其特有的先天优势,在放松与舒适中提升综合素质和自我修养,拓展开阔思维,勇于创新的胆量,因此素质教育和音乐教学的融合是国内教育体系势必在行的主流趋势,是给众多学生提供大胆创新空间的新颖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摒弃旧的观念和传统保守思想的基础上,积极研讨、整理新的教育模式,为国家培养高文化、高学历、高素质、高修养的全方面人才。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改革教育教学制度
1.提高学生对新式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关注与理解
首先,院校老师通过自身的理解为学生讲解以便加深学生对学习的乐趣,明确音乐知识的渊博和其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具备音乐文化的同时,建立自身特有的人文科学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学习文化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发挥学生本身的优势,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规划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和学习方法,其次,院校通过举办音乐或其它艺术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体会学习的乐趣和探索知识的兴趣,通过音乐教学的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音乐品质和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在学习的积极性,借以增强和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育模式的广泛应用。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未来的生活、工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学生建立合理、完整的未来职业生涯规划。
2.明确音乐教学的作用,拓展与素质教育的融合范畴
学校在实行和应用音乐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审美能力、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做到因材施教,明确音乐教学和素质教育融合后的意义,通过融合后的教育模式训练和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学习技能,不断开发创造学生的学习目标和目标规划,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找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从而慢慢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自我修养,在提高认知能力的基础上得到更广阔、更全面的整体发展。
三、结束语
在当前国内教育素质教育为重点培养的大背景下,国内教育若要实现适用教育到素质教育的华丽转变,就必须摒弃旧的观念和传统的保守思想,结合历代教育先驱的经验,根据国内国情,整理、整合出一套适用于国内教育新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世界观,让学生得到全方位、自由、充分的发展,实现艺术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高度融合,在融合的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改革设计教学模式,突出两者相结合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1]周雅琴.浅析高中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戏剧之家,2015(4):239-239
[2]韩会彬.试析高中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融合[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8):254
音乐与素质教育 篇4
当前的音乐教育提高“素质”, 是指协调发展的全面素质, 它不仅包括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等方面的素质, 还包括高尚的情操趣味、良好的行为习惯、优良的民族精神和气质等。随着美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独立地位的确定, 音乐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更加明确了, 其作用更加突出了。
认识功能:音乐最大的贡献在于对心灵深处的美感的促进。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心境和气氛的感觉能力及想象力促进作用。
音乐教育活动中, 不论是演唱、演奏, 还是音乐欣赏都要引起记忆、想象、思维等一系列的心理反应。音乐结构的对成称性, 旋律的流畅性, 节奏的规律性, 内容的情感性和随意性, 可有效启发和锻炼人的感知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 且音乐有无穷的想象空间, 可引起大学生想象与联想, 激发他们广泛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中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音乐可以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提高艺术品位。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 实际上这是要在心里方面接受极大训练。没有一个好的心理能力, 企图有一个好的音乐表现能力是不可能的。音乐是情绪的语言, 当然就离不了对情绪的主体一心理做深入的体会、理解、和控制。
音乐教育是以发展音乐的听觉感知能力作为发展一切音乐能力的基础的, 因为音乐艺术是听觉的艺术, 没有良好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 是不能够进一步欣赏和学习音乐的。在音乐审美教育中, 通过音乐欣赏、音乐技能的训练, 视唱练耳课及其他音乐活动的开展, 可促使学生的音乐听觉感知能力得到极大的开发和发展, 能充分感知和感受音乐语言, 感知和感受音乐的美。这种感受能力包括对音乐外在的声、形、色的感觉和感知, 也包括对音乐内在的情感和音乐美的内涵的感知。
审美功能:音乐教育能够陶冶感情、净化心灵。音乐教育, 以音响为表现手段, 构建成富有动力性结构的审美形式, 通过“诉诸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 作用于人的情感, 引起共鸣、激动、联想、想象, 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使人接受某种道德情感、精神品质、意识观念的熏陶渗透, 乃至灵魂的陶醉, 从而使人们达到完美崇高的思想境界。音乐教育是打动情感的教育, 它深切真挚, 陶情冶性, 移风易俗, 被视为改造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好的音乐作品不仅有美好的音乐形象, 而且充满生机, 可以振奋精神, 起到鼓舞人的作用。反之精神就会萎缩或发育不全。所以, 学校音乐教育要发挥审美教育作用, 在人们心灵上播下纯洁美好的种子。
好的音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科学实践证明, 音乐有益于身心健康。当悦耳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传人大脑皮层以后, 优美的旋律能刺激并兴奋神经系统, 焕发人的精神, 而随着感情的变化, 能使人产生高尚的情操和完美的品质, 产生坚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 促使人身心和谐、情绪振奋、心情愉悦, 同时起到加强血液循环, 增加内分泌, 促进消化, 解除疲劳的作用。马克思曾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 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
道德教化功能:人的情感是丰富的。音乐具有巨大的情感魅力, 在教育中能够发挥出独特的作用。音乐教育主要是通过动人的音乐语言, 使人在情感的体验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 使心灵得到净化, 从而受到教育。它不仅让人们记住一些优美动听的旋律, 而且也在欣赏美、感受美体验美、领悟美的过程中, 将人的智慧、理智感.道德情感与美感融合在一起创造出色彩斑斓的情感世界。有效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音乐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协作关系, 无论是合唱、合奏、独唱、协作配合是非常重要的, 它有利于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协调一致的集体主义精神。
总之,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健康地成长、个性自由和谐的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形成, 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加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 对于提高全民族的音乐文化素养和培养面向21世纪高素质创新人才, 具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阐述了音乐教育的功能, 揭示其在提高全民族素质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音乐,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曹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0年。
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 篇5
[出处]
[作者] 张国扬 黄子成
[内容]
一、素质与素质教育
关于素质的涵义以及对素质的理解,由于观察、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普遍存在着较大的差
异。一般认为:素质是人经由先天自然遗传和后天在社会文化环境中实践积淀而成的生理、
心理的内在的基础条件,其结构是一个稳定的开放系统。
如果我们从外语教学的角度去谈素质,不妨把素质视为人们学习和掌握外语的一种潜能。它
是人们的外语能力形成及发挥的内在渊源。
当前所提出的素质教育,是人类以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的再生产和再创造,是人类运用自
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成果去开发、塑造和完善年轻一代身心结构与功能的社
会实践方式。素质教育是一种着眼于开发人的潜能,以完善和全面提高整体素质的教育。任
何一个人只有经过良好的素质教育,在基本素质方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将来无论向哪一方
面发展,从事任何领域的工作,都会有充分发展的可能和搞好工作的广阔天地。
素质教育的提出,对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将带来深远影响;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外
语教学特别是对基础教育中的外语教学也将带来重大影响。
二、素质与外语能力
素质教育是在先天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把外在的各种教育影响内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稳定的
素质。素质与知识不同。素质是人学习和利用知识的基础,而知识的丰富又会影响素质的养
成和发展,但是素质的高低与知识的多少并不存在绝对的正比例。素质与性格不同。性格对
素质的养成有影响,但素质的外延大于性格,它是形成性格的基矗素质也不等同能力。具备
一定能力有利于养成一定的素质,但素质是内在的潜能,它通过能力才作用于外界,它是形
成和发挥能力的基矗所以素质与能力的关系,是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一般说来,素质是
决定能力的最主要的因素,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就有什么样的能力。例如,记忆素质优良,其
记忆能力就较强。素质是稳态的、内化的、主体的,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动态的、外显的,
能力有赖于素质而形成和发展,并在活动中发挥其作用;素质有待发挥为能力,并通过能力
发挥其作用;能力又可以积淀为素质,即两者具有互相转化的关系。
因此,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外语能力时,离不开其所依赖的基椽―素质。在外语教学中,
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矗语音、语法、词汇的教学和听、说、读、写的训练是培养外语交
际能力的前提。
(一)听的素质与听能训练
“听”是人们交际活动的最基本的形式。据里弗斯(W.M.Rivers)和坦珀利(M.S.T
em-perly)在1970年的统计,听占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
%。
弗里斯(C.C.Fries)说:“学生学会说英语的前提首先是听。”亚历山大(L.G.A
lexan-der)说:“掌握一种语言,首先是听懂,听懂的比重占90%。能听懂才
觉得舒服,听不懂就觉得不自在。”
在当今信息社会中,随着广播、电话等电子媒体的广泛使用,使得听的素质变得日益重要了。
国外早在40年代便有学者如卡林(Kar-lin,1942)、尼科尔斯(Nicho
ls,1948)、布朗(Brown,1949)等进行研究,目的是要通过他们的测验
证明:听力与其它语言技能相比,有着重要的区别。1956年卡弗里(Cafery)和
史密斯(Smith)进行了一项研究,区分了视觉言语因子和听觉言语因子。1960年
凯勒(Keler)在回顾过去十年的研究时,十分有把握地说,听力是一组可同包含在阅
读中的技能相分离的复杂技能。1962年斯皮尔里特(Spearit)进行了34项的
大测验,包括言语理解、听力理解、视觉耐力、推论、记忆和注意力等。他的研究结论是,
存在着一种确定的听力理解因子,他称之为“对以会话形式出现的言语材料的理解”。19
72年朗香(Longchamp)进行了一项因子分析,得到的结论是:可以分离出一个
特殊的听力理解因子。1980年斯温顿(Swinton)和鲍尔斯(Powers)进
行了一项综合因子分析,通过考察TOEFL考试来衡量什么是语言能力。他们的结论是:
在TOEFL考试过程中,有三个重要因子起着作用。在听力部分中起作用的一个因子在所
研究的每一组中都起着作用,然而另外两个因子在这些组中存在一些差异。
一些有经验的语言教师往往会发现,有些在其它语言能力方面不特别强的学生,在听力这个
领域却相当出色。
“听”不是一种消极地接受信息的活动,而是根据自己所具有的语言知识(包括语音、语义
和语法诸方面),通过自己的听的素质的潜能,从音流中获得信息的一种积极的活动。“听力”
是一种迅速正确的辨音解意、理解语意并对听到的信息作出评价反应的能力。因此,我们在
对学生进行听能训练时,要特别注意激发学生听的素质的潜能。例如,灵敏的听觉有助于迅
速准确地辨析弱读、连读或相近的语音形式,有助于接收快速的微弱、含混的音流并提炼出
准确的信息。一些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注意力、记忆力、自信心、综合领悟能力等对听能的
影响亦十分重要。
(二)说的素质与言语表达能力的训练
“说”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个教程是将自己内化的语言材料进行编码,即借助于
词语按一定的句式,连贯地转换为外部有声语言。初学者在编码时通常要经过母语到外语的
“心译”,或用斯特恩(Stern)的话是介乎两语之间的一个语际连续体(conti
nuum)。开始时,往往要想一想再说,然后是想和说几乎同步进行。随着学习的深入,
逐渐摆脱“心译”,达到不加思索地自动地完成复杂的编码心理过程。
“说”的素质首先是有说的动机,即有强化自我表达的心理倾向,不羞口、不胆怯。在外语
教学中特别要注意不要对学生提出过高的要求,超越他们的接受能力,以致产生逆反心理。
心理学家古朗说:“被要求讲一种外国语言,不仅仅是心理上受威胁,精神与身体的整个系
统都直接受到牵连。”所以培养学生“说”的这种素质,要循序渐进。先跟读,后自己讲;
先自己大声讲,然后向全班讲,最后才到陌生人面前讲;先讲简单的内容,后讲复杂的内容;
先讲一两句话,再作较长篇的讲述;先作有准备的讲话,后作即兴的讲话。学生不敢开口讲
英语是一大忌,外语教学的交际化目的就不可能达到。所以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语言素质,
在课内外多同学生用英语交谈,激发学生讲英语的兴趣,使他们树立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
习惯。
“说”的素质还包括思维的敏感性和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表达的灵活性。英语口头表达的特
点是现想现说,思考的`余地极为有限。没有思维的敏感性和思维的条理性,就不能较迅速地
组织所讲述的内容,把不太肯定的、不太周密的想法变得成熟、明确、周密,也就不能使要
讲的英语既有实际内容,又有重点,既有讲述层次,又有次序。没有表达的灵活性就不能应
付各种各样的口语场合。
根据英语口语的特点,说的能力还应从下面的三种基本能力去训练和培养。
1.运用英语口语的语言结构形式的能力。英语口语与书面语不同,有“八多”。即:自然
句多、短句多、省略句多、移位现象多、减缩形式多、套语多、常用词汇多和习惯用语多。
熟练地运用这些口语语言结构形式是培养说的能力的一个先决条件。
2.定向表述的能力。定向表述能力是指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充分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
形式对某一个话题作讲述。其训练形式有:用英语解释某个单词、词组、句子或段落的意思;
复述一个故事或课文,或转述别人的话;对某件事或某一生活片段作描述;对某一专题发表
自己的意见等。
3.正确运用英语语音来表情达意的能力。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口语是靠语音来传达的。
口语交际稍纵即逝,而又连续不断。英语的语音能力包括讲英语时语音的准确性。口语交际
[1] [2] [3] 下一页
中丰富的思想感情、说话人的心理情绪、语气等都通过语音体现出来。
(三)听说与视觉素质
听和说的能力训练往往结合在一起进行,特别是在外语教学的课堂上。模仿力是外语学习中
一种十分重要的基本能力。一个人所具有的模仿素质与听的素质和说的素质密切相连,而听
和说之间亦互相密切相连,听得清,辨得清,模仿得惟妙惟肖,说得准确流利。领悟法教学
(comprehensionapproach)的一种观点认为,只要多听(达到一定
界限)就自然会说,即如果听能达到一定水平,说能也会跟上。
在信息社会中,视觉素质是一种复杂的、也是基本的素质。据估计,人们接收的所有信息中
有83%是通过视觉得到的。视觉信息的激增使人们进一步重视视觉素质的研究,这是因为:
1.确实存在一种视觉语言。
2.人们能够借助直观形象来思考、表达和交流。
3.能够借助视觉途径来学习。
4.学校必须教授直观认识技能,培养视觉素质。
视觉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为了理解视觉信息,人们必须观察、注视、领悟和评
价,这种综合的素质就是视觉素质。据研究表明,与其它任何形式的信息相比较,听觉信息
和视觉信息相结合,能够更牢固持久地被学生保持在头脑中。
今天的外语听力课、听说课越来越多地结合视觉的应用,成为视听课、视听说课。视觉教材
的介入,使静态的或动态的画面场景,能声像并茂地映入学生眼帘,进入学生耳中,极大地
强化和丰富了听力理解与记忆,激发了学生的开口欲望,帮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为语言交
际创造了良好条件。可视的语境有助于口头信息的产生和理解。
视觉素质有助于交际理解,这是因为:
1.可视语境更有助于事件的情景化。
2.可视语境使态度明朗化和信息侧重化。非言语的表达手段如面部表情、手势等可以对信
息的某些方面加以强调,即使是在口语交际中,出示图表或画龙点睛式的板书,也能起到类
似的作用。
3.可视语境有助于语篇结构。在口语交际中往往伴有示意动作,以提示语篇的过渡。
在现实生活中,正常人的视与听说始终程度不同地相互依附着,相辅相成。在语言实验室的
外语课教学中,常用视觉来帮助听觉,来提示说话,使视听说结合。可见,可视语境的功用
在于能展现逼真的信息资料,表明各种情景中所使用的语言,显示语篇中言词与非言词表达
方面的相互作用与影响。也就是说,把真实生活带进了教室,使语言自然融入背景之中,为
学生感知制约环境中的真实用语和分析相应的相互作用影响下自身和他人的举止行为,提供
了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段。
(四)读的素质与阅读理解能力的训练
“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交际形式,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的重要途径。书面文字一直是传统
的沟通媒体,培养读的素质历来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书面交际不同于口语交际,它是一种单向的交际。但同“听”一样,“读”不是消极地接受
信息的活动,读的过程是一种通过视觉感知,来识别和理解语言材料的推理过程。通过对文
字符号的辨认和解码,即对词及词组的意义、句子的结构和意义的辨认和掌握,达到对文字
符号所蕴涵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初学外语者往往在解码过程中有一个“心译”的过程,但往
后会逐渐摆脱,达到对外语的直接理解。
读的素质包括有识记、分析、判断、猜测、推理、综合、领悟和评价。读的素质还有转化为
其它听说写能力的潜能。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读。在朗读时,人们的眼、口、耳、脑各个器官同时并用,这样会增强理
解与记忆。在声音的帮助和配合下,人们能更好地体会、理解和表达读物的思想感情。朗读
在我国是一种传统的学习语文的方法。学习外语,特别是在初级阶段,朗读的功效在于:
1.促使文字的形、音、义紧密结合。
2.训练眼球在阅读中有节奏的活动,这是阅读的基本技巧之一。
3.训练语音、语调、停顿和节奏,有助于培养说的能力。
阅读是不出声的默读,是读的主要形式。阅读能力的强弱取决于阅读者的语言知识、语言交
际功能以及认识能力。语言知识是交际的基础,是阅读能力最基本的成分。提高阅读能力不
仅有赖于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有赖于阅读技能的提高。心理学家及语言学家认为,阅读技能
是最基本的阅读能力,是指顺利完成阅读任务的方法。它的三个基本要素是:速度、理解和
词汇。
速度是阅读技能的第一要素,它是衡量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反映了一个人的语言能力。要
帮助学生提高阅读速度,首先要激发学生通过阅读获取知识的求知欲。有强烈的兴趣和动机,
才能快速地去猎取信息。鲁梅尔哈特(Rumelhert)将阅读的特点阐述为一个“由
视觉获得信息”与“由期望获得信息”的相互结合的过程。此外,要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复
视”的坏习惯,培养“跳跃式”的阅读方法,逐步扩大“识别间距”和逐步克服对“心译”
的依赖。
理解是阅读技能的第二要素,理解对阅读能力有决定性的意义。要提高阅读理解能力,首先
要有丰富的语言知识,同时也要有一般的文化科学知识。在外语教学中特别要注意对阅读理
解作如下的指导:
1.判断和推理指代关系。几乎任何一篇文章都会有许多指代用语,阅读时必须正确判断指
代用语的所指,否则就难以正确理解。
2.判断和推理多义词的词义。词的多义性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这些多义词的具体词义
只有通过上下文,根据交际情景和搭配关系才能确定。
3.判断和推理句间逻辑联系。在许多情况下,思想的完整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并非总是直
接借助于语言手段来表达的。为理解所需要的,除了语言知识之外,还要有判断语言情景、
运用交际规约的知识。
4.悟词意。遇到不熟悉的生词,可以通过构词分析、上下文推测等猜测它的词意。
5. 篇章结构的分析。找出各段的主题句,理解各段的大意和要点;抓住实词、关键词、转
折词;把握文章前后情节的联系;综观文章的全文。词汇是阅读技能的第三要素。
词汇对提高阅读速度和理解程度有很大的影响。掌握的词汇越多,阅读速度才能越快,理解
的程度才能越深。1984年库珀(Cooper)的研究资料表明,词汇比语言结构更易
造成阅读困难。
(五)写的素质与书面表达能力的训练
“写”也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一种重要的基本形式。同“读”一样,“写”是一种单向交
际。
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传达信息。写的心理活动过程是:有表达的欲望――把表达的内
容用文字符号进行编码。编码的过程是一种十分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初学外语者往往需要
借助母语去构思,只有精通外语的人才能完全摆脱母语,凭借外语思维,进行写作。
写的素质有写作(文字表达)欲、观察、对比、模仿、想象、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耐心细
致、独立工作等。
在听、说、读、写活动中,写是学生最感困难的,最容易出错。布朗(H.D.Brown)
曾提出一个外语学习的心理素质问题――“容忍”和“不容忍”两种不同的学习素质。其含
义是学习者能否容忍和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相矛盾的概念。外语不同于母语,有些人具有“容
忍”的素质,对外语中与母语相矛盾或不协调的结构容易接受并内化;而另一些人则比较“固
执”,很难接受甚至排斥,因而,就总会写出一些中国式的英语来。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英语里又有许多惯用法
不符合一般的语法规则,对于具有“容忍”素质的学生来说,他们会立刻认识到新学的知识
和原有的知识的“不协调”性,从而相应地调整原来的知识结构,把新学到的知识内化到自
己总的知识结构中去,这样就会少犯语言上的错误。教师很容易从学生的笔头练习和书面表
达中,看出学生是否具有“容忍”的素质。
培养写的能力还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灵活表达的能力。即同一个意思让学生尽可能写出多种不
同的表达形式。瑟雷尔(S.Thurel)称这种能力为“策略能力”,即在遇到障碍时,
能灵活机动地跨越障碍,成功地向交际对方表情达意的能力。有些学生凭有限的单词便能表
达自如,靠的正是这种能力。
三、外语交际能力与外语学习优秀者的素质
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当前国内外的外语教学专家们都一致认为,外语教学的最
终目的是使学生获得目的语的交际能力。交际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必须具有吸收和运用外语的强烈意识,而语言交际运用的参与感则是
交际意识的核心。交际意识是学习者由于认识语言交际的重要性而敢于和善于参与外语交际
活动的心态和素质。斯特恩在他的《优秀的外语学习者》一文中写道:“优秀的语言学习者
愿意实践。他认识到语言的内化不能不花气力地产生于一旦而全部实现。内化需要时间和经
常不断的语言接触,接触可能是有意安排的实践,也可能是真正的交际。他能抓住每一机会
实践……他愿意在真正的交际中运用语言,因为他认识到完全靠有意识的语言操练是不够
的,因此愿意在各种交际场合将自己浸泡于语言运用之中,即使他的能力并未达到这个水
平。”
鲁宾(J.Rubin)则在她的《优秀语言学习者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一文中列出了
优秀语言学习者所具备的七个素质:1.他们是积极的和正确的猜测者。2.他们具有强烈
的语言交际的欲望。3.他们不怕因犯语言错误而被别人讥笑。4.他们在语言学习中也很
注意语言形式的构成。5.他们会力争语言训练的各种机会。6.他们善于鉴别自己的言语
和别人的言语。7.他们注重语言的意义理解
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教育
“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字母,一把是音符。”雨果的这句名言道出了音乐教育对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性,即音乐教育不光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全面的创造型人才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让所有的教育对象都受到音乐熏陶,提高他们的艺术素质和音乐审美能力,并在音乐教育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促使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从而使全民的素质得到提高,这就是音乐教育最重要的功能,它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音乐教育对学生进行各个方面素质的培养?其一,我们教材中所选的音乐作品,本身具有一定的教育内涵,那优美的乐调,隽永的歌词,塑造出如诗的境界,如画的形象,表达出人们对英雄人物正义事业的赞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点拨深化,引伸升华,将作品蕴含的教育内涵适时给予展现,具体地说就是把思想教育,情操培养与音乐教育之中。其二,是指教师无论是在唱歌、还是在器乐教学中,欣赏和传授音乐技能要始终围绕着智力开发,并通过可感、可闻的音乐让学生体验探索创造无穷乐趣,我们的素质教育目标才能在教学相长中顺利实现。
一、音乐教育让学生在音乐美中升华
1、音乐的特点,在听唱中接受教育
高尚的道德品质教育在音乐教育中,只有遵循音乐学科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科特点,才能受到良好效果。正如音乐教育大纲中指出的那样“中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思想教育溶入音乐艺术之中。要注意音乐知识教学,音乐能力的培养,思想品德教育的配合。”也就是思想品德教育,道德情操的培养不能离开音乐艺术形象进行空洞的说教,审美教育不需要对审美对象进行理性的说服教育,这样学生在学习时会保持主动,自然,愉快的心境,再辅以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让学生们在听唱中就接受了教育,它是音乐教育所特有的功能。
2、情感的作用,用音乐打动心灵,培养情操
《乐记》有云:“凡音之起由人生也,人之心动,物使然也。”说的是音乐发自人的心灵。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它比其他艺术更直接诉之与人的感情,而思想品德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这其中的“情”是关键。作为音乐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当好情感的“二传手”,首先对作品要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激发学生美的情感;其次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自己感动起来,只有教师进入“角色”情不自禁,学生随师“入境”也会情不自禁。当教师对某一作品以丰富的语言,真实的情感进行启迪,描述,并通过富于激情的范唱,作品之情便会融进学生的心灵深处,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如歌曲《洪湖水浪打浪》这是一首描绘洪湖的美景,反映了洪湖渔民的生活情趣,劳动的收获。通过欣赏、启发引导学生把他们带入这鱼米之乡,分享那美丽的湖景及渔民丰收的喜悦之情。
3、发挥不同形式的音乐教学手段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
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个性很强,有的好表现,有的孤傲自封不合群,往往都把自我和集体对立起来,因此教学中我就采用合唱、器乐合奏,集体的律动等教学手段,便之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器乐合奏和合唱的全过程都是美好和谐的统一,因此只有全体同学团结一致,高度的纪律,默契的合作,方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力度上的配合一致,以及对音乐的理解,感情投入的一致,以及对音乐的理解,感情投入的一致,从而对音乐的理解,感情投入的一致,从而在“只有我们,没有我”的集体创作活动中,引导学生自觉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使他们懂事,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智慧的苞蕾在乐声中开放
现代医学证明,人的创造才能主要通过右脑完成,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多半属于右脑发达型的人。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通过旋律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大脑中产生音乐形象,给人直觉的形象思维,因此开发右脑离不开音乐,音乐对发展智力的巨大作用勿庸置疑,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来的。”
1、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为开发智力打好基础
笼统地讲,智力即一个人思维活动的能力,直接表现于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智力表现的倾向性与人的性格爱好有关,不同性格爱好会导致对不同事物的兴趣,而兴趣则是一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思想基础,因此欲通过音乐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必须首先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先导,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那么音乐教育的第一任务就是激发兴趣。如在欣赏古筝曲《渔舟唱晚》时我用古筝进行现场弹奏,那潺潺流水声,把他们带入了诗的梦境。有许多的学生在课后都利用业余的时间学习各种乐器,这样他们即掌握了音乐知识。发展了思维,陶冶了情操,大大激发了学习音乐的兴趣。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律动激趣,故事激趣,游戲激趣,表演激趣等方法,使学生们的欢乐充满音乐课堂,让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2、开拓音乐视野,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化学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7
长期以来,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初中化学教学中的片面追求考试分数、题海战术, 无原则地赶进度, 延长复习时间等等违反教学常规的现象大量存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不能正常发挥,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严重脱节, 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教师不能完成教育所承担的社会职能。改变这个局面, 实行向素质教育转轨, 初中化学教育应从课堂教学, 实验教学, 习题教学, 活动课教学, 育人环境等方面按照不同的教学目标进行。
一、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应是教会学生对化学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的真正掌握, 发展学生的基本素质, 而不应全部以解题的技能训练来代替它, 防止淹没在题海中。
教学中要注意不能简单地从化学原理及概念入手来讲授, 可以从化学的实际应用途径出发, 再深入至化学原理及概念, 以致再分类, 解释, 做练习, 从而使学生在接受化学新知识时学得实际些, 理解得深刻些。只有针对不同的概念和知识, 将化学和社会实践紧密地融合在一起, 才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形成深层次的认识, 从而使学生能对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出积极的响应。也只有把“由旧知识发展成新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才能促使学生由“学会”变得“会学”, 从而适应发展的要求。
二、化学教育靠实验育人
化学实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规范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的训练上。
实验能力, 包括按实验步骤进行实验的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观察、测量、分析和判断能力;选择仪器、试剂、技术和条件的能力。通过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在实验中, 要求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地观察。
三、习题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综合能力
习题教学应通过学生自学和开展典型习题的课堂讨论, 加强和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 形成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 适应信息迁移式试题。
在习题教学上, 要“精讲多练”, 作为教师, 应有“精品意识”, 精讲精练, 适应教学的改革。因此, 选择的练习题应编些问答、分析推断和一些综合题, 注意概念异同的比较、理论的交叉、综合等。这样才能更好地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接受新的信息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化学活动课教学是培养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基本途径
化学活动课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 以及学生动手、动脑能力的训练上。化学活动课要紧扣教材, 使活动课联系教材内容、扩大知识面, 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让学生亲手操作、熟练掌握常用仪器的安装、使用。 (2) 结合课堂学过的知识, 进行深入探讨, 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实验室做过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的实验, 为什么不用浓盐酸?为什么不用硫酸?可以让学生通过活动课亲手实验, 得出结论。 (3) 利用活动课组织学生参观, 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 (4) 掌握某些生产原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创设良好的化学育人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以及文化环境等, 也是实施化学教学素质教育不可忽视的方面
素质教育与音乐教育 篇8
一、素质教育离不开音乐教育, 音乐更离不开提高文化素质教育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素质教育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世界上许多国家对音乐教育都很重视, 古希腊大哲学家柏拉图曾说过:“在教育中, 我们一向对于身体用体育, 对于心灵用音乐。”一个人经常接触优美纯洁的音乐, 可以使他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 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因而我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注重让学生在优美动听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 以美引导, 使千姿百态的美有所附着, 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
音乐属于文化。在专业音乐教学中, 为培养合格的音乐人才, 必须将品德与专业技艺、音乐文化素质、一般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贯穿于整个的教育过程。首先,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人生观, 明确的理想信念, 热爱生活, 热爱祖国, 向往和追求真理。自身有一个自爱、自尊、互爱、互尊、谦虚、求实奋进的内心世界。待人处世既有鲜明的情感, 又有理智的平衡。其次、让学生懂得最基本的文史知识, 掌握哲学、艺术的基本观点, 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此外,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学生还需要懂得或运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同时, 还要掌握姊妹文化艺术的经常知识 (包括文学、舞蹈、美术、戏曲等) 。音乐文化素养是指通晓中外著名作曲家的典型作品, 包括他们的时代北京、作品风格、表现形式, 掌握音乐史论的基础知识。
在实施专业音乐教学的过程中, 专业主科的技术水平与品德、一般文化、音乐艺术素养等方面相比较, 专业主科技术还是派的高低具有直观性, 而品德、一般文化和音乐素养等方面则是潜移默化地积淀于学生的头脑中, 一时难以从外表看出水平的高低。在这种情况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很容易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主科上, 而忽视了人才的全面培养。在注重德育培养的前提下, 应该正确地处理好音乐和文化的关系。音乐是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素质的深浅, 知识面的宽窄, 对音乐人的培养是重要的。即使音乐中的专业技术, 也并不能片面的归结为单纯的技术, 它本身在其本质上属于文化。犹如京剧演员有的能唱得韵味十足, 有的却唱的淡而无味, 其原因取决于演员自身文化素养的深浅。一个文化素养贫乏, 艺术的底蕴肤浅, 对音乐史理论一知半解, 对音乐文化的意义的理解也不是甚了了, 即使有良好的技术功底 (如熟练的手指、漂亮的嗓音) , 也很难创作或表演出表现出时代精神和具有艺术个性的感动人心的音乐作品。在教学实践中, 有的学生专业练到一定水平时便再也提高不上去了。究其原因, 并不是因为专业技巧的问题, 而是文化素养的困乏, 头脑空了。所以, 在专业音乐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把音乐作为文化来看待, 这是进行素质教育最基本的、不可或缺的内容。目前, 仍有一些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 存在严重偏激的教育思想。即片面追求升学率, 单纯以培养学生升入专业音乐院校为主要目标, 放松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培养工作, 重视少数尖子学生的培养, 轻视绝大多数普通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普及和提高工作。同时, 重技轻文, 重技轻艺的现象时有出现。有的钢琴演奏者能弹奏难度较高的作品, 但由于音乐表现单调贫乏、机械, 而无法与观众沟通交流。反映出演奏者缺乏对作品的理解, 没有高度的敏感性, 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较低。因此, 为了完善表现音乐艺术中的文化内涵, 必须重视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技术与艺术结合在一起, 完美地表现出音乐的底蕴, 技术必须与艺术溶为一体才称得上音乐艺术中的技术。
二、音乐学科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音乐教育是整个教育大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之所以作为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 是因为音乐具有陶冶情操、深化知智能开发和平衡心理等功能, 是其他门类教育不可替代的, 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教育之一。
普通音乐教育目标着重于音乐对人的素质培养所起的作用, 要求音乐教育者要面向全体学生, 强化普及意识, 通过音乐促进人才的全面素质的提高。多年来, 我在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乐器的学习有神秘感, 特别是通过欣赏等曲子这种感觉更加深了。他们认为会演奏乐器, 很有趣。好的演奏可以像人一样会说话, 能表达感情。
音乐, 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的显示生活中, 它丰富着人们的生活, 体现着科技与人文的精神, 美化着环境, 净化着心灵。可见音乐素质教育在中学中不可忽视, 它对学生的智力发展和情感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素质教育离不开音乐教育。从中外历史来看, 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等无不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据统计, 世界上多个领域的1000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 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这说明音乐艺术对一个人的精神境界的升华、思维方式的拓宽、想象力的创造的开发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素质教育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
我国正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所谓义务教育, 指的是依据法律, 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 适龄儿童青少年必须接受的一定年限的教育。义务教育的实施, 标志着社会教育观念从少数到全体、从权利到义务、从家庭和个人的事情到社会公务的革命性转变。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就是要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应有的发展。
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而不是一门具体的课程或一种具体的方法, 是通过学校的各种教学活动来进行的。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只有通过课堂教学, 才能把素质教育真正落实到实处。此外, 校园文化对学生素质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于某些素质的形成, 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往往比课堂教育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因此, 营造良好的氛围, 开展多种有益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学术的、文娱的、体育的活动, 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校园文化的熏陶, 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我在学校从事器乐教学二十几年, 一直致力于探讨情感教育, 经过长期的实践略有收获。比如在音乐教学中, 我尽量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挖其潜能, 激励他们创新的欲望与勇气, 让他们在愉快的音乐创造与活动中获得音乐素质的提高和智力的开发, 以动激趣, 发扬主体精神。
在音乐素质教育中, 极注重中学生的情感素质, 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而音乐素质教育是心灵的塑造、是情感的培养、是个性的发展, 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养成的好帮手。
音乐素质教育中的器乐演奏正是潜移默化地发展中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展开无限的想象和联想, 获得音乐所表现的思想和意境, 获得情感的陶冶和培养。
武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9
关键词:武术教学,素质教育,作用
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是当今社会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跨世纪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武术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
武术具有丰富的内容体系、完整的锻炼系统、独特的健身方法、神奇的攻防效果,同时深受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宗教思想、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民俗风情、健康观念等诸多社会文化形态的影响。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审美观念、心态模式、价值取向、人生观、宇宙观在武术中都有集中的反映。正因为它有如此丰富的内涵,所以它不仅能增强习武之人的身体心理素质,而且对其思想品德、审美艺术、文化科学和劳动等素质的加强也大有裨益。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要求
1. 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和水平的教育活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素质培养目标体系是素质全面发展的具体化,是学生个体的素质发展目标。目标体系由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品德素质、审美素质和劳动素质五个素质指标组成。
2. 素质教育的要求
素质教育最根本的要求是让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特别强调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本质上,即从外在的和潜在的两方面去发展一个人的素质。发展人的潜在素质,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实施素质主体教育,这是一种着眼未来,以育人为本的新文化启蒙和建设。
二、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根据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必须承担与完成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审美艺术素质、劳动素质等五项任务。这五项任务与武术教学无与伦比的作用不谋而合,此所谓有异曲同工之妙。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在于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武术教学在素质教育中能起到一种积极推动的作用。
1.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身体素质是素质结构的物质基础,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前提条件。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中介层,也是做人与成才的心理基础机制。所谓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就是要培养与提高反映在身体结构与机能上的各种特点和各种心理特点与心理品质,促进和完善认识、智力因素与意向;非智力因素以及身体的结构与机能。而武术历来是“武”、“健”并重的,与其它运动相比,对人体各个肌肉群的相应运动中枢之间的协调关系要求很高,而锻炼方法也有所不同,注重“内”与“外”的整体修炼。对外能利关节、强筋骨、壮体魄,对内能理脏腑、通经脉、调精神,使身心得到全面的锻炼。武术教学对于增强学生身心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通过武术动作的学习,能促进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体质,提高各项身体素质,练就一身强壮的身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学会自我保护,提高自理自控能力,适应时代的发展。
(2)有助于培养学生健身锻炼能力
武术教学中有很多动作能伴随人的一生进行活动:武术动作、套路、气功等都可以进行健身活动。通过学习掌握正确的武术动作技术和科学健身方法,为终身锻炼打下良好的基础。
(3)有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组织教学比赛、游戏活动及考试、达标等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及心理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并可以向学生讲述健康人的心理标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武术讲究道德——武德,是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的精神。“武”的含义是正义,如岳飞抗击金兵,死后被封为“武穆王岳飞”,这种冠以“武”字的封谥是具有赞美和颂扬意义的美称。武德具有主持”道义”的责任,练习武术,其目的主要是强身建体、防身自卫,同时应该做到“路见不平,见义勇为”。习武之人,应该是道德高尚、心胸开阔、有正义感的人。武术中的道德教育能教会学生做人、求善、养德,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优秀品质。武术教学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武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做人的道理,教育学生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爱护公物,尊师敬长,爱护体弱者,培养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2)有助于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武术课上教师可以结合武术教学要求学生互帮互学,技术好的学生帮助技术差的学生,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差的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并教育学生树立见义智为的精神、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养成一种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
(3)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武术自古就有“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之说。长期练武术,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品质,培养人顽强、积极向上的精神。武术学习是很苦很累的,应要求学生必须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武术教学中教育学生对应做的事自己要坚持不懈,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教育学生对失败挫折有一定的承受力,有利于培养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拼搏进取的优良作风。
(4)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武术教学依靠师生的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需要一个团结合作温暖的集体,才能凝聚人心,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可以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集体争荣誉,教会同学之间的相互交往,尊重人,理解人,善于与同学友好相处。让学生明白,只有生活在好的合作集体中,才能创造出优异成绩。
3.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
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品享武术动作的意境神韵,还可以品享醇厚的武术文化,感受到形、神、力、健的韵味。通过对武术的教学进行智能教育,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创造、求真,培养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武术教学对于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具有以下作用: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武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包含了多种文化的内涵。为此,通过武术教学不但能增强学生体质,而且能使学生掌握武术运动技术、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从中了解和领悟我国深厚的武术文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
大量的实践和科学实验已初步揭示和论证了武术运动可以通过改善学生大脑的物质结构和机能状况,全面提高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思维能力。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而创新和实践恰恰是武术运动的重要特征。像现代武术运动中的自选拳、刀、枪、剑、棍,太极拳竞赛套路,国际武术套路等,都有是在创新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对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对中小学生具有重要的作用。
4.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审美艺术素质
武术不仅有健身和技击价值,而且富于浓郁的艺术色彩。表现在运动中动作交替变化形成强烈的动感、均衡的势态、恰当的节奏、和谐的韵律,其套路运动变化更是使人的情感在演练中受到陶冶,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审美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
武术教学不仅要讲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教会学生在动作技术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通过武术学习和观赏可以感受和意识到武术博大精深的美:武术套路既有长拳以灵活多变、快速有力的美,又有太极轻柔之美…;而散手则能感受到柔韧美、力量美、敏捷美、机灵美…。从而可增强学生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学生亲身体验动作美与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通过选修武术课,可以满足学生的要求,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从而使学生领悟和品出所喜爱项目的艺术内涵,从中发挥艺术才能和特长。
5. 武术教学可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它的产生,起源于我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猎与生产活动中,逐渐形成武术的基本技能。因此武术教学还可以让学生学会劳动,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得到锻炼,提高学生对劳动技能的认识和理解。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
武术教学的学习过程实现了学生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有机结合,而且往往体力劳动大于脑力劳动。通过武术学习使身体强壮有力,为以后从事各项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且能使学生明白劳动付出的越多,取得的成绩就越大这一道理。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
学习武术动作要有吃苦耐劳精神,要经得起反复磨练。而一项劳动技能的掌握,同样也需要多次实践的过程,进而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劳动,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和敬业爱岗。
三、结束语
音乐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0
一、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1. 克服学生的轻视思想
在传统观念“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以及“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成了解题的“机器”,课堂成了习题的海洋,老师违心地和学生一起在题海中挣扎。这样的教学环境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音乐是培养美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却往往被广大师生所忽视,把音乐当成一门副科。要提高全民素质,我们必须指导学生正确看待音乐这门学科。只有客观公正地看待这门学科,我们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感情为目的者也。”这就明确地指出了美育在陶冶人的情感中的作用。爱因斯坦认为他的相对论是受到音乐启发而提出的。我在上音乐课时,先自己弹唱学生最熟悉的歌曲,然后跟着录音机有感情地唱两遍,最后,当我再弹唱歌曲时,我发现有些同学已经能小声地跟着唱。渐渐地,同学们就重视音乐课了。这让我想起了柏拉图说的一句话:“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来说,是一种更为强有力的工具,节奏与和声有一种渗入人的灵魂深处的特殊方法。”这种音乐所特有的“润物细无声”也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比拟的,而且,音乐可以把学生从题海中解脱出来,陶冶他们的情操,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愉悦感。长此以往,学生就会逐渐扭转对学习的消极态度,有效地克服轻视思想。
2. 克服学生畏惧、怕羞的思想
常言道:“艺高人胆大。”实践证明,只有掌握了技术,才会有信心,有了信心,才能镇定自若,从容不迫。在音乐课上,有些同学思想负担太大,精神过度紧张,原因是不敢一个人唱歌。在下面唱的最熟悉的歌曲,站起来却连歌词都记不住。针对这种情况,我先让学生唱自己最喜欢和爱唱的歌曲,即使有一些紧张也应付得下来,让他们有成功的感觉。然后要求同学们把歌词背得滚瓜烂熟,达到不假思索就脱口而出的程度。经过一次、二次……学生的胆子就大了,他们怕羞的心理自然而然地消失了,就连平时不喜欢唱歌的班长和学习委员,也唱得比较好了。歌咏比赛时,他们一个是指挥,一个是领唱,团结合作,为优异成绩的取得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对他们的突出表现甚感欣慰:一个小小的举措,竟发挥了如此大的作用。
3. 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广泛的美育、音乐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共同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我发现有些同学,课本上的歌曲不会唱,却整天唱不适合他们唱的一些流行歌曲。诚然,优美的音乐具有和谐的美,它同自然美、生活美以及其他艺术美一样,给人一种精神享受,但有些流行歌曲,不但不能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而且对他们有危害。毕达哥拉斯指出:“用音乐、用某些旋律和节奏可以教育人,用音乐和某种旋律、节奏治疗人的脾气和情欲,并恢复内心功能的和谐……”我们听到优美的旋律时,就会有一种美的享受。所以,我经常把音乐课作为美育课,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
二、重视心理素质教育
心理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具有积极的情感、愉快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对自己充满信心,乐观向上。而且,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调整心态,克服一些心理疾病。在音乐课堂上,教师要让所有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并不断总结成功的原因,以求取得更大的进步。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多一分理解与尊重,多一些启发与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我们在音乐教学中,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举办文艺汇演等,让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从节目的编排、走台,到演出时的主持、串词及组织工作等均由学生来完成。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予以正确引导。这样既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演唱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又可以在实践中锻炼他们的组织、表达与调控等能力。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得到了充分的培养,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净化学习环境,推动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强审美素质教育
审美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之一。从广义上讲,审美素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审美意识,使学生具有正确对待生活中一切美好事物的能力,尤其应具备一定的感受美、理解美、欣赏美的能力。通过审美素质教育,我们要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全人类,进而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的精神。这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受社会文化习惯、审美规范、物质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不同的形态体现着不同社会时期和不同阶层的人群对艺术的不同追求。因此,学生在音乐的学习与表演中,学会欣赏和鉴别尤为重要。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继承中华民族丰富的优秀音乐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如在指导学生学习民族唱法时,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民族唱法语言亲切,韵味醇美,技艺纯熟,声情并茂,它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我国璀璨文化中的一个缩影,我们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能歌善舞的民族,歌唱活动有着优良传统与深厚的群众基础。其源远流长的特色一直流传至今,我们在弘扬传统唱法的同时,还要推陈出新,不断创新。固然,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我们不能一成不变。毕竟音乐不是简单的重复,只有不断在原有唱法的基础上,加上我们自己对音乐的独特理解,才能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体现出自己的特色,也才能独树一帜,为大家所接受。摆正了以上观点,学生才能学习有方向,行动有目标,才能在歌唱活动中真正发自内心地歌唱,唱出特色来。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音乐实践时,要引导学生充分运用音乐表演美学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通过学习音乐文化史,不断丰富他们的学识,从深层次去理解音乐,品味音乐,并上升到研究音乐史的高度,从而达到审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
素质包括对个体的各种素质教育,以及群体的整体素质的塑造。从某种意义上说,高中音乐教育是联系学校全教育的纽带。我们不能轻视它的独特作用,应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重视他们的心理素质,加强他们的审美素质教育,最大限度地提高音乐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学生素质教育的提高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因此,我在音乐教学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有良好的音乐知识结构,并注意各科之间的横向联系和比较,在愉快的学习中,使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摘要:高中音乐教学要解决好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问题,必须本着务实、创新的精神,并在培养学生的思想素质,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加强审美素质教育三方面花力气,下工夫。
化学教学与科学素质教育 篇11
关键词:化学教学;科学教育;科学教育的使命;科学素质
文章编号:1005-6629(2009)08-0029-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
1科学教育的使命
为什么要重视并搞好科学教育?怎样才能搞好科学教育?要回答好这些问题,需要从科学教育的功能和科学的内涵说起。
1.1科学的内涵
什么是科学?要给“科学”下一个十分贴切、能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困难的。大体上说来,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通过探索、实证等过程,以及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力求如实地反映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活动(或事业), 它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活动的结果。
长期以来,人们在把科学作为认识对象时,习惯于以分析为主要方式,总是追求弄清科学的本质特点:最初把科学视作正确无误的知识体系,是人类认识自然现象所获得知识的总结;后来认为科学本身不是知识,而是产生知识的动态过程,就象牛奶并不是奶牛一样,知识只是科学的产物;再后来又认为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不同的思想者分别从哲学、历史、社会学等角度来讨论什么是科学,共同之处是把认识对象归结为某些简单的、决定性的根本属性(本质)。这种还原主义做法容易造成认识的狭隘、偏颇和简单化,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往往与此不无关系。
人类对科学的认识经历了以亚里斯多德为代表的古希腊学者的科学观、弗朗西斯·培根的科学观以及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科学观为里程碑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产生后,人们得以站在历史的高度,逐步认识到科学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不应该把科学概念固定化。
受马克思主义影响,1939年,英国学者贝尔纳(J D Bernal,1901—1971)从历史角度研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后指出:“过于刻板的定义有使精神实质被阉割的危险”,对科学 “无须下一个严格的定义”[1]。贝尔纳认为,“科学不是个能用定义一劳永逸地固定下来的单一体。科学是一种有待研究和叙述的程序,是—种人类活动, 而(且)联系到所有其他种种人类活动,并且不断地和它们相互作用着。”(1954)因为科学不能用定义来诠释,故而“必须用广泛的阐明性的叙述来作为唯一的表达方法”,通过多角度的描述来帮助人们认识科学的本质。他把科学看作是组织人们去完成一定社会任务的一种建制;发现自然界和社会的新规律的全部方法;一种积累起来的知识传统;一种维持或发展生产的重要因素;以及构成人们的诸信仰和对宇宙和人类的诸态度的最强大来源[2]。
美国学者默顿(R K Merton,1910—2003)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1942年,他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建立综合的、含义广泛的现代科学概念,认为科学“通常用来表示:(1)证明知识可靠性的一种独特的方法; (2)贮存从应用这些方法产生出来的累积知识; (3)一套支配所谓科学活动的文化价值和惯例; (4)上述各项的任何组合。[3]”
从文化学角度看,科学是一种文化:科学活动及其成果,科学对待事物的基本态度和方法(包括应有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在内)是各历史时期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英国科学哲学家兼作家C P 斯诺明确地提出了“科学文化”的概念。他认为,科学文化不仅是智力意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其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态度、共同的行动准则、共同的行为模式、共同的探讨方式和前提。这些东西发展得极为广泛和深入,并贯穿于宗教、政治或阶级等其他精神模式之中[4]。科学哲学家T 库恩(Thoma S.Kuhn,1922-1996)认为,科学的历史是社会文化史的一部分[5];自然科学概念体系是历史的产物,根植于文化[6]。如果从文化的观点看,科学家的工作就是以科学共同体为单元在范式的指导下从事科学文化的创造, 而范式是科学文化的标志。[7] 因为科学是文化的,所以它能够整合、积累群体长期的成果,使人们能够吸取他们的同伴和前辈们所作出的发现和思想。科学作为一种文化,启发人们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形成了文化进步的基础,科学的创新、价值取向成为先进文化的活跃前沿。
现代科学不但有自身内在的人文境域,又跟人文不可分割地联系和相互依存,在现代人类文化体系中发挥着基石和先导的功能,推进人类文化的发展。这是现代科学文化特有的一个重要属性。它不仅因为紧密地联系人文文化而得以完善,而且与人文互动,在人文教化、美感、伦理、宗教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人文价值。不但如此,当代科学在继续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探究的同时,把人类精神思维也作为主要对象之一;现代科学语言的变革不仅改变了科学自身,也改变了人认知世界、解释世界的方式,进而影响人的趣味、观念、文化创造。
科学作为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是社会文化大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人文文化同根同源,都来自于人类长期的社会实践,都是社会文化的相对独立形态。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各有侧重,它们在自身的形成和发展进程中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断融合,汇聚成人类文化(社会文化)的长河,承载着人类从野蛮走向文明,从愚昧走向智慧,从贫困走向富裕,因而被称为“推动人类社会前进和发展的两个车轮”。
总之,科学知识是科学研究活动的结果,科学研究活动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科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相对独立又有广泛联系、具有重要功能的社会建制。科学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只有拓宽视野,从多种角度认识科学的内涵并加以综合,才能准确地建立现代科学的整体概念。把科学教育局限于知识传授或者掌握方法,孤立地传授科学知识和方法,是狭隘的,背离了科学的完整和深刻的意义[8]。
1.2科学教育的功能
科学文化不但具有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而且具有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能影响人类后代的成长,这决定了科学文化的巨大教育价值。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总是在影响(特别是通过科学文化影响)“人的生产力发展”,影响人类自身的再生产。
科学的内涵决定了科学教育具有下列功能:
(1)传授科学技术的知识技能,满足社会现实需要
科学教育的直接功能就是为公民提供有效的训练、培养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提倡科学教育的基本动机,就是从功利的角度培养人才,满足社会的现实需要,在处于发展期的国家尤其如此。
(2)使公民更好地适应科学化的社会生活
科学广泛地影响着现代社会生活,科学社会化、社会科学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显著特点之一。科学教育能够帮助未来的社会公民更好地适应科学化的社会生活、参与科学化的社会生活,能够帮助他们有效地解决面临的跟科学有关的问题,帮助他们应用科学作出明智和负责任的决策,减少或避免可能的负面影响。
(3)促进人的理智和精神发展
语文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12
一、在教学语言中体现素质教育
语言是表情达意的主要手段,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言运用能力, 中学语文课文多是名家之典范作品, 尤其是散文, 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对其中的优美语言进行深刻理解, 切忌泛泛进行, 让学生死记硬背,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如,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 可以创设优美的月色图景, 随后配合教材, 使美质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 营造出一个荷叶田田、荷花艳艳、荷香袅袅的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特定环境中, 也就自然而然的在感染中深入领悟到文章优美语段。又如《春》中写花下蜜蜂。作者用一个“闹”字写出蜜蜂的声响和劳作场面。教师引导学生想象很容易让学生体会到“闹”字的妙用。
通过这样有目的的训练, 学生就能够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在教学方法中体现素质教育
教学活动是一种特殊的活动。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 又是参与者, 更是教学方法的设计者。教学方法的优劣, 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因而在教学中, 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组织设计好教学过程和使用的教学方法。如从思想上找突破口, 让差生得到老师的关注, 让差生有一席之地的表现, 让优秀生能体会到老师的严与爱, 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互助学习氛围, 通过以好带差、共同达标、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 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得到了发展与提升。如在练习的设计上, 建设可以采用阶梯练习, 针对不同的学生有意安排不同难度的练习, 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 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在听说训练中体现素质教育
人类社会离不开语言交流, 特别是现代信息社会。在教学中应该重视听说能力训练。听说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体, 可以激活学生学习的潜能, 可以收到很好的学习效果。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课文指导学生进行听说训练。如《我有一个梦想》这样一篇典型的演讲辞, 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的梦想是什么?”并进行讨论发言, 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激发学生深入学习研究的兴趣, 培养学生应变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等, 学生的各种能力也就在听说训练中得到提高。
四、在审美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
语文教学就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引导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以提高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陶冶他们的情操, 丰富其内心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有智育、美育、德育等教育功能。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思维, 让学生思考、领会作品中的美。如上完《荷塘月色》后, 学生作文中写到“当我读到‘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时, 我忽然产生了一种从未有过的美感, 仿佛和作者一同享受到了这荷香月色了……”在教完《故乡》一课后, 可以这样引导“《故乡》中那‘像一个木偶人’闰土等人的苦难生活和我们现代幸福生活的鲜明对比, 表现我们社会制度的优越性。大家说说, 我们现在好在哪里?”引导学生理解生活、珍惜生活, 可以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 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
五、结合民族传统节日传播民族文化
民族传统节日蕴涵着很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人文素质的体现。在语文教学中, 应注意结合民族节日, 向学生传播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如结合端午节, 组织学生收集屈原的资料, 出有关屈原的专题板报, 或在班上讲故事, 或组织学生观看屈原的影视片。这些活动既生动有趣, 学生乐于参与, 又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还对学生进行了一次民族文化的熏陶。还可以结合重阳节、中秋节等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