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4-05-15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精选12篇)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1

在俄罗斯市场关系形成条件下,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表现出了许多矛盾。这些矛盾触及包括员工、雇主、社会、国家以及教育体系本身等许多主体的利益。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在俄罗斯,上述主体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理顺,对于“职业教育的使命”也没有形成共识,因而极大地影响了俄罗斯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

统计表明,在俄罗斯,中等层次的技术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存在很大缺口,特别表现为技术工人数量不足。在经济领域,工人和专业人员空缺达80%以上。同时,初等和中等职业教育体系培养的专业人员能够对口就业的人数不超过30%-50%。这说明,职业学校专业人员的培养水平不高;对专业人员培养数量和结构需求所作的规划有效性极低;工商界对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没有提前提出要求。工商业界没有能够清晰表述出,他们要求的专业人员应当具备怎样的特点,但同时又要求职业教育体系提供不需要经过适应期、不需要经过培训就立刻进入到生产过程并能优质地完成自身专业职责的专业人员。在“欧洲工业家圆桌会议”上公开提出了职业教育雇主优先的观点,即“职业教育应当被视为一种对经济的服务”,当前,这种认识占据主导地位。

于是,教育被诠释为一种满足经济需求的服务,而不是满足人的需求的服务。这样,教育就失去其最直接的使命——传递经验,传承文明,发展人。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极为明显的实用主义的、市场主导的认识,这种认识对于经济发展具有短期的战略优势,而无法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索罗斯(George·Soros)在其《全球资本主义危机》中指出“不应当让金钱的价值凌驾于真正的价值之上,不应当让市场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主导,因为市场不应在社会生活中占据这样的地位,市场专制对于教育和文化具有危害性。”1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认为,教育首先不应当是实用主义优先、市场关系优先,教育应当属于人道主义的、文化的范畴,这种认识的意义在于宣布人的价值以及人类的价值为主导价值,而经济被视为发展和提高人生活品质的手段。投资于人是最有利的,也是最为正确的。在此,我们指出,在整个世界上,实践倾向性的、实用主义的教育体系(更准确地讲,工商业性教育体系),以发展经济和获取利益为目的教育体系越来越明显地让位于基础性的、文化倾向性的人道主义的教育,人道主义教育以提高人的潜能为目的。

世界教育体系的发展规律无疑决定了教育由培养专业方向窄的专家转向于教育人。这一过程,甚至在向市场转变条件下,也不可能倒退。可以确定,社会和个人作为教育体系的客体和主体的利益在于,教育在履行着自身的职能——保留文明,进行文化和智力再生产,对每一个个体进行教育和教养。经济和国民生产总值不应当被视为人类活动的最终成果,而人——人的文化、教育和健康应当被视为最终成果。换言之,教育本身应当被视为人道主义生产领域,它创造具有特定品质的产品——有修养的人。2

在坚持文化和人道主义范式优先的同时,我们承认,不能完全忽视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非常明显,实用主义和人道主义范式或者由工商界的利益所决定,或者由个人和社会的利益所决定,同时,这两者利益不可能各自孤立实现,它们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当然,人的生活品质不仅仅取决于教育,也取决于经济状况。

加强经济发展,通过经济发展可以直接提高人的生活和文化质量。通过经济发展也可以直接影响人的修养。教育是一个独特的社会机制,它可以对人的文化修养、智力水平和健康状况发生直接影响。而这在很多时候比通过发展经济来培养人更加有效。

在我们看来,解决现存的两种范式引发的矛盾是可能的。这就是我们熟知的社会、国家、教育界、工商界、职工、职业学校学生以及雇主之间的社会合作。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应该作为中介起协商和协调作用,正是国家应当平衡包括人、社会、商业界等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协调的结果可能是建立这样的一种职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最大程度地兼顾个人的利益、社会的利益、商业界和经济界的利益。

但是,遗憾的是,雇主暂时并不认为自己是教育过程的参与者。他们仅认为自己是需求者,是高水平劳动力的预订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现在,

在俄罗斯,很多学校由联邦层次转为地区性学校、行业性学校,学校参与建设行业职教集团。行业职教集团是相互联系学校以及相关机构、互益性机构组成的联合体。但迄今为止,这种多主体联合组建的行业职教集团的工作有效性机制却转变为使教育成为服务于生产领域和商业领域机构的机制(由此产生了教育服务的思想)。

现在,俄罗斯的一些行业职教集团在我们看来,仅仅服务于工商界的利益,工商界对于培养行业当前需要的专业人员感兴趣,因为,这样的专业人员能够尽快带给工商界最大的利益。但是,这些行业往往并非是国家及社会优先要发展的行业。

为了调整这一发展趋势,俄罗斯制定并实施了《隶属于俄罗斯教育部中等和初等职业教育机构发展联邦计划》,也就是说创建了联邦学校体系。

按照计划制定者的构想,正是这些学校有可能最大程度地发展人道主义思想,也就是关注个体的人和社会的利益。国家重视这些学校,同时也关注国家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发展那些长期需要优先发展的经济行业。国家对于那些保证国家安全和国家整体生活质量的经济行业的优先发展感兴趣,而不仅仅是对最有利可图和从经济角度讲最具有吸引力的行业感兴趣。

因此,隶属于教育部的职业学校将目标明确定位为需要优先发展的经济、工业、科学和技术以及关键性技术领域培养人才。俄罗斯总统在国情咨文中指出,这些需要优先发展的领域包括能源、航空机械、现代通讯、国防综合体等。非常明显,并非所有的这些行业和方向在短期内都是有利可图的,因为这些行业需要很长的循环周期。培养高新技术和创新性技术以及高风险人才看起来无利可图,国家应当承担这一任务。因此,责任风险分担应当成为学校、国家、社会和商业界的合作标准。

我们将隶属于教育部的学校视为其他职业学校的示范,以推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这些学校将脱离于家庭支付能力,而服务于各阶层的利益,充分体现国家教育的民主性及普及性原则。

这样的学校有助于消除在经济急剧转型和市场关系形成条件下的经济不平衡,对于社会保障不利群体起到社会阶梯的作用,因为,在俄罗斯有30%左右的居民收入低于平均水平。

教育归根结底属于社会性机制,而非市场机制,教育是保留文化并进行文化再生产的体制。德.谢·利哈乔夫()曾经讲过:“国家、民族存在的意义仅仅在于,它拥有文化”。因此,教育领域的社会合作也应当不仅仅考虑到为现有的劳动力市场培养工作人员和专业人员,还应当在兼顾人的潜能和人的利益的条件下,考虑改造市场本身。

参考文献

[1].#12

[2].#12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2

独立初期的“亲韩疏朝”、“重南轻北”、对韩“一边倒”的政策 俄罗斯极力发展与韩国关系,但是与朝鲜关系一度处于冷淡状态。这一时期,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地位远不如前苏联时代。

原因:在俄罗斯看来,冷战结束后,朝鲜已经失去了它作为前苏联在东北亚与美国抗衡的战略前沿阵地的价值;俄罗斯政府制定并执行亲西方政策,极力显示其与西方世界在意识形态上的同一性;通过全面发展与韩国的双边关系,维持东北亚地区的稳定;寻求韩国对其倡议的东北亚安全计划的支持;吸引韩国资本和技术发展本国经济。因此,俄罗斯独立初期俄朝关系的恶化是难以避免的。

表现:政治上,俄罗斯领导人主张“在意形态上的纽带已经断绝”;经济上,俄罗斯先后取消了对朝鲜的各种援助,并要求俄朝贸易应按世界市场价格以硬通货币结算,这对外汇不足的朝鲜打击很大。1991年由于两国贸易完全转向现汇结算,俄朝贸易额减少70%,俄罗斯停止了前苏联时期对朝鲜实行的经济援助和贸易优惠政策。俄朝两国的政治关系也处在较低的水平上。从1991—1994年,只有几名副部级官员访问过朝鲜。1993年俄罗斯对1961年签署的《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单方面做出解释。俄罗斯放弃了对朝鲜安全的无条件保障义务,如果朝鲜自己决定采取某种冒险行动,则军事援助条款不能生效。朝鲜的核计划最初是在苏联的科学技术帮助下实施的。在1993—1994年朝鲜核**期间,俄罗斯站在美韩立场上对朝鲜施压,决定完全冻结与朝鲜在核能领域的合作。

虽然俄罗斯独立初期十分重视发展与韩国的关系,但俄韩贸易规模实际上并不太,重要性也远不如冷战时苏联与朝鲜的经济关系,加上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实力受到很大削弱,所以总的来说,96年以前俄罗斯在朝鲜半岛的地位是远不如前苏联时代的。

修复恶化的俄朝关系,实行“稳韩就朝”战略,出台“南北等距离”外交政策,在朝鲜半岛事务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而非“旁观者”。

即在维持和发展俄韩关系的同时,开始致力于修复和发展与朝鲜的传统友好关系,并日益表现出在半岛南、北之间推行某种平衡的“等距离外交”的意图在朝鲜半岛事务中扮演“积极参与者”角色,而非“旁观者”。

原因:朝鲜核危机进入紧张阶段,俄国遭到有关方面冷落;,俄朝之间的贸易额急剧下降;俄罗斯独立之初推行的亲西方政策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俄朝关系恶化更使俄罗斯在半岛事务中的影响力化为乌有;感受到美国的威胁,想要积极参与朝鲜半岛事务,进而推动在东北亚建立解决地区安全问题的多边机制,利用俄罗斯的军事优势,保持其在亚洲的大国地位,重新恢复其世界大国的影响;俄韩关系出现微妙变化。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俄韩关系又出现微妙变化。

表现:尽管俄韩经贸关系发展很快,但其规模有限。俄韩和中韩贸易数额相差甚远。,在处理如朝鲜半岛核危机和半岛和平机制的建立等问题上,韩国表现出明显的排斥俄罗斯的倾向,更使俄罗斯对韩国心怀不满。1998年7月发生的俄韩互逐外交官事件,便可看作是关系恶化的一个例证。

1996年4月在平壤召开了俄朝政府间经贸和科技合作委员会第1次会议,1996—2000年两国签署了21项政府间和部门间协议。俄朝关系开始走出死胡同。普京任总统6年多来,俄罗斯大胆地与被美国称为“邪恶轴心”的伊朗、伊拉克、朝鲜密切接触。同时,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也有了转变。

俄在朝鲜半岛问题上采取主动的外交行动是深谋远虑的,本着对南北“平衡”的外交政策,俄在半岛事务中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大。朝鲜也将通过打开与俄外交局面,能在对美外交中为自己增添谈判筹码。俄朝韩三方加强互动将有利于促进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进程,有利于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外界可以乐见其成。

表现:2000年2月,俄罗斯与朝鲜签订了《俄朝友好睦邻合作条约》,使双边关系进入到新阶段。2000年6月批准的《俄罗斯联邦外交政策构想》确定,俄将积极参与朝鲜半岛事务,并将工作重点放在“确保俄平等参加解决半岛问题,同朝韩两国保持平衡关系。”2000年7月,金正日对俄罗斯进行正式访问,俄罗斯总统普京与到访的朝鲜领导人金正日举行会谈,并签署俄朝《莫斯科宣言》,进一步巩固了双边关系,宣言对两国关系的现状和未来给予积极评价,它表明俄朝关系已进入实质性合作阶段。

总结:由于俄罗斯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是以重建大国地位为目标的,所以采取了与双方都建立良好关系的务实做法。

至今,俄罗斯已在朝鲜半岛拥有着能源大牌,在朝鲜半岛的地位无疑较冷战结束后的那一段时间提升了不少。

俄罗斯并不希望朝鲜半岛局势变得更加复杂,更不希望发生战争。因为这不仅会打破东北亚地区的稳定格局,更直接危及俄罗斯的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还会对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一位美国学者曾把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政策分为最低和最高两个目标,即“最低目标是防止朝鲜半岛落入敌对国家之手,最高目标是尽力把朝鲜半岛控制在自己的影响范围之内”。

俄罗斯外交的重点仍是独联体国家和美、欧等西方大国,在客观上分散了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力度,其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影响将是有限的。

叶利钦时代,俄罗斯调整对朝鲜半岛的政策,改善同朝鲜的关系,但并未改变朝鲜半岛以美国为主的战略格局,而且在俄朝关系上也未出现更大的进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俄罗斯调整对朝鲜半岛政策的目的之一,是遏制美国在朝鲜半岛日益增长的影响,恢复其在东北亚的大国地位,但俄罗斯并不想重新回到与美国对抗的时代;第二,俄朝关系的发展受俄韩关系以及朝方偿还债务能力的制约;第三,朝鲜目前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是美国和日本,况且,俄罗斯以前推行的“亲韩疏朝”、“亲南疏北”的“一边倒”政策所造成的朝鲜对俄罗斯的不信任感很难一下子完全消除掉。同时,俄罗斯有限的经济实力、对外政策重点的导向及朝鲜的巨额债务直接制约着俄罗斯的朝鲜半岛政策实施力度的大小。

自普京当政后,俄罗斯再次希望成为关注朝鲜半岛这一重要战略地区的参与者。俄罗斯认为,当前令其满意的朝鲜半岛战略环境已经具备,并想借此机会巧妙地利用朝韩两条渠道,重新参与半岛事务,试图竞争半岛事务的主导权。但是,俄罗斯外交的重点仍是独联体国家和美、欧等西方大国,从而在客观上分散了俄罗斯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力度。

梅德维德夫的半岛政策与普京一脉相承,他访韩期间的言论也大抵相仿,透过多项双边协议及声明,突显南北韩与俄国发展经济关系的重要性、必须维护朝鲜半岛和平、要求重启六方会谈,并终止朝鲜核武计划。这一时期,俄国与韩国关系(经济关系)日渐茁壮,但与朝鲜关系更加复杂。

综上所述,由于在可预见的时期内,俄罗斯经济实力的恢复与外交政策的重心不会发生重大变化,其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影响将是有限的。

全俄调查中心日前对俄罗斯46个地区1800名居民的调查显示,55.11%的俄罗斯人认为,来自美国的威胁要比朝鲜和伊朗核问题的威胁大得多;而认为朝鲜和伊朗拥有核武器对俄罗斯构成威胁的,还不到受访者的15%。俄亚太战略须倚重朝鲜

为促进俄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融入东北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以增强自己在东北亚的影响力,俄罗斯不但开始注意平衡发展同朝鲜和韩国的关系,还积极参加六方会谈,在推动朝鲜半岛局势稳定的进程中显示出了自己的影响力。

不论从经济还是政治角度考虑,俄罗斯都不甘心在亚太地区事务中成为“配角”。而朝鲜,正是俄罗斯实现其亚太战略必须倚重的。

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走势

从地缘角度看,中国和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有唇齿相依的关系,朝鲜半岛是中国大陆的东北门户,谁控制朝鲜半岛,就意味着随时能以其为跳板进逼中国的核心地带

建国初期“一边倒”,中朝建立血脉相连的关系。

“一条线”战略使美日韩同盟与中苏朝同盟竞争关系的瓦解。

邓小平时代,世界格局有所变化,中国国家利益的重心也随之改变,开始重视发展利益。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开始出现务实主义的倾向。外交总体态势是确保经济利益。“独立自主与不结盟”的外交战略是随着中国国家战略的调整而进行的大转变。中国因而认识到发展中韩关系的重要性。

冷战结束后,中国的朝鲜半岛政策中的实用主义路线得到加强。1992年的中韩建交成为划时代的转折点。此后,中韩关系得到了大大的发展,中朝关系也正在从传统的血脉关系向正常的国家关系方向调整。

中国开始提升自己在朝鲜半岛的影响力,积极参与半岛事务,实行不偏不倚的外交政策,展现“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如主持六方会谈。中国在朝核六方会谈中扮演的角色表明中国已成为维持半岛和平的重要力量。

目前中国对朝鲜半岛的政策主要是:全力维持朝鲜半岛现状,并尽一切可能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坚定地主张通过协商和平解决问题,通过灵活的外交手段继续维持半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另外,中国也支持半岛实现和平自主统一,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发展与南北双方睦邻友好关系,愿意在半岛统一进程中发挥积极主动的建设性作用。

作为世界上惟一与朝鲜半岛北南双边都维持友好关系的国家,中国无疑掌握着极具价值的战略资源。在争取外交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中国处于独特地位且拥有相对外交资源优势,一直在朝、美之间做「劝和、促谈」的工作,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积极作用。

从中国的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中国当然不希望朝鲜发展和拥有核武器。一个事实上的盟友,拥有了核扳机。这完全有可能在朝美之间爆发大规模冲突的时候,引爆中国的核武库。因此朝鲜拥有核武器,将使得中国面临的战略局势更加复杂多变,不利于中国的核战略决策的自由独立度。

对于中国来说,朝鲜是中国的战略边疆和对付霸权国家军事威胁的缓冲国。中国有必要维护朝鲜的独立,以避免其他大国势力在中国的边境上保持军事存在,直接威胁到中国的重工业和粮食生产基地。一但半岛统一完成,中国的东边将崛起一个民族主义的中等强国;中韩之间领土问题必然会突出,韩国从其自身的地缘战略考虑,定将引入美国的势力,以抗衡中俄。中国对于美国驻军的担忧。

因为中国在朝鲜半岛的利益过于广泛,不是十分具体和集中,这种利益的散溢特征导致了某种权益的模糊性,反倒使中国难以明确其国家利益的关键方面。这样的后果便是缺乏对于朝鲜半岛问题的战略性看法和维度,而只能就半岛发生的某一些特定的事件采取应急性策略,缺乏长远规划的做法掣肘了中国在此类地区问题上的建设性作用的发挥。中国在朝鲜半岛的政策相对比较模糊。

一些学者认为,中国现行的半岛政策是一种似乎没有更好选择下的妥协,这种政策源于对统一后朝鲜半岛国家政治走向的担忧,特别是出于对中国安全环境的考虑。

中国对朝鲜半岛影响力的体现,并不在于朝鲜半岛人民对中国的态度,而在于其对中国的依赖程度以及这种依赖的不可变更性。

从中朝关系来看,目前中国控制了朝鲜的经济命脉,朝鲜在经济上已离不开中国,如果中国减少或断绝中朝贸易,将立即造成朝鲜经济崩溃的后果。

除经济影响力外,中国对朝鲜政治、外交、文化和社会也拥有一定影响力。具体表现在:中国是朝鲜在国际上唯一的强大朋友,除中国外,朝鲜没有任何有能力支持、帮助其生存发展的友邦;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国家振兴,给几乎所有能够接触、了解中国的朝鲜精英层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中国是朝鲜人唯一能在社会生活层面享受其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外国。

中国对韩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1、中韩建交后,迅速扩大了两国经济交流。

2、两国人文交流迅速深化。

3、两国政府在部分国际和地区问题上展开密切的互利合作,主要涉及朝鲜半岛局势和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等课题。

4、两国在警务、司法领域开展了紧密合作,共同打击跨国犯罪。

5、两国军事合作有一定进展

俄罗斯,为现代化调整外交 篇3

俄罗斯要实现的现代化,是一个全面的现代化,它要使俄社会和经济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用知识经济取代原料经济;用民主、自由社会替代专制、腐败社会;用实用的智慧性政策取代怀旧和带有偏见的行为;用追求未来并在国际劳动分工中占居应有地位的俄罗斯取代陈旧、落后、不断纠缠于过去的俄罗斯。

外交为实现现代化服务。为此,梅德韦杰夫要求外交部制订具体的行动计划。

今年2月,外交部向梅德韦杰夫递交报告,其突出的特点是减少了以往相对空洞的“战略”任务和目标,凸显务实性。

一是清醒认识世界发展现状和趋势,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速的国际力量对比变化,采取“喜新而不厌旧”的政策,既积极融入和支持国际新型力量、改革国际旧秩序、建设新秩序的进程,获取更大的实际利益;又要继续重视参与联合国等既有国际组织活动,维护在其中所拥有的特权,以最大限度捍卫和扩展其国家利益。

二是谨慎判断美国的“兴”与“衰”,尽力与美国发展深层而切实有效的互利合作关系。2009年7月,两国总统宣布成立“总统合作委员会”及其下属13个工作小组,强调双方将开展全面务实合作。俄希望通过签署削减战略武器新条约、在欧洲建立反导系统以及解决阿富汗和伊核问题上予美适当让步和支持,以争取美在俄关切的重大问题上做出让步,如不再推动北约东扩、取消限制向俄出售高科技产品的“杰克逊-瓦尼克修正案”、在俄加入世贸组织问题上不再设置障碍,取消对俄数家国企的制裁等,尽量软化战略对抗,增强经济技术合作,特别是在高新技术方面的合作,以使美国成为俄罗斯实现现代化目标的外部有利和助推因素。

三是冷静评价欧盟的现实和未来地位,与之建立利益日益紧密捆绑的“现代化伙伴”关系。俄欧贸易目前占俄对外贸易约一半,欧盟成员国对俄投资占俄外来投资的近70%,欧盟是俄实现现代化的最重要借重力量。2009年11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俄欧第24次峰会上,梅德韦杰夫就提出与欧盟在实现现代化方面开展合作。今年6月1日,在俄举行的俄欧第25次双边峰会上,双方正式达成建立“现代化伙伴”关系,并约定在会后起草相关合作“路线图”,确定具体的合作领域、项目和方式。

四是加强对独联体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安全控制,将其打造为俄切实的战略缓冲区和经济互补合作区。2001年美军进入中亚、2004年和2005年美相继在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策动“颜色革命”成功,使俄的独联体外交严重受挫。自2008年俄格冲突后,俄对独联体政策转向更主动进取,2009年俄在控制环里海国家能源方面取得突破,2010年在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政权变更中发挥主导作用,逐渐扭转了在独联体地区的被动局面。未来除继续加强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外,将做实欧亚经济共同体和俄、白、哈海关联盟,通过促进经济一体化,使独联体地区成为俄所主导的人员、资本、技术、商品“自由贸易区”。

五是高调发展与“新型经济体”及发展中国家关系,为俄成为世界强国凝聚“财力”和“人气”。俄自视为“发达国家”,对将其归入多数为发展中国家组成的“新型经济体”不很满意,但俄也尝到受追捧的甜头,因而乐享其成。同时俄积极恢复和拓展与发展中国家关系,通过与之开展大规模军品贸易及核能、油气合作,既赚得可观外汇收入,又赢得发展中国家支持的“人气”。未来调整的方向主要是加强与巴西、印度、南非、土耳其等地区大国的关系,抓住委内瑞拉、叙利亚、伊朗等资源丰富又与美有纠葛的国家,以达到既能在政治和安全上钳制美国,又能不断扩大军品和其他产品销售市场。

俄罗斯转型与经济现代化 篇4

十月革命前, 18世纪初期由彼得大帝开始的俄国现代化运动可视为俄国现代化的起点或者说是源头。他所推动的改革涉及领域极为广泛, 对促进经济的发展、军工实力的增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 彼得的改革也削弱了贵族的权力, 强化了中央集权体制。作为彼得大帝现代化改革继续的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是以1861年废除农奴制为标志的现代化运动。从经济制度层面讲, 这是一次深刻的变革, 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也很明显, 解放了农奴, 为俄国资本主义工业发展提供了劳动力。20世纪初斯托雷平的农业改革, 主要目的是使农民成为自由、独立的生产者, 鼓励农民独立经营。这次改革的积极作用表现在:促使农村公社瓦解, 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农村出现多种经营方式, 农业生产机械化有了较快进步, 推动了俄国农业由传统向现代化转型。

这一时期, 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点是:以农业向工业化转变为中心任务;一直带有赶超性质, 即赶超欧洲;都是自上而下方式推行的;每次改革都遇到强大的保守势力的阻挠;现代化往往具有军事目的, 并对外推行扩张政策。

在苏联时期, 以下三个阶段值得研究:一是斯大林时期的工业化, 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二是勃列日涅夫时期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由粗放型经济转变为集约型经济, 但由于改革停滞不前, 这一转变未取得进展;三是戈尔巴乔夫的加速战略。当时戈尔巴乔夫强调, 加速战略不是粗放的、纯数量的和速度上的加速, 速度上的加速要在集约化的基础上实现。戈尔巴乔夫在加速科技进步的大会上说:“加速科技进步问题的迫切性还在于, 科技革命的新阶段已经到来。”“应当骑上科技进步的快马, 其它出路是根本没有的”, 因为“粗放的发展方法基本上已经耗尽潜力了”。虽然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失败, 加速战略不可能实现, 为推行经济现代化为主要途径的科技进步也难以取得进展, 但他毕竟为经济现代化提出了一种构想。从经济现代化角度来看, 加速工业发展与大规模的更换设备无疑是使工业现代化重要步骤。

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时, 由于长期没有对失去发展动力的体制进行根本性改革, 积累了大量问题, 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又陷入衰落。要振兴俄罗斯, 恢复昔日的大国地位, 实现强国梦, 必须转型。

叶利钦执政时期冲垮了传统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 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框架, 应该说是使俄罗斯经济迈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 但这一时期并没有提出国家现代化的设想。2009年11月, 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提出的国情咨文报告正式提出俄将以实现现代化作为国家未来十年的任务与目标, “需要全方位的现代化”。梅德韦杰夫说:“我们将建立智慧型经济以替代原始的原料经济, 这种经济将制造独一无二的知识、新的产品和技术, 以及有用的人才。我们将创造一个有智慧的、自由的和负责的人们组成的社会, 以取代领袖思考决定一切的宗法式社会。”

经济现代化的迫切性

苏联时期, 经济质量与效率低以及高浪费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一直是粗放型的经济方式, 靠大量投入劳动力、资金与耗费大量原材料来保证经济的增长。到苏联1991年解体, 其经济增长方式仍是粗放型的, 形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发生根本性变革。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从一个重要的方面反映了苏联经济的脆弱性, 亦是苏联在与西方国家的竞争中被击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应该说, 20多年来俄罗斯粗放经济增长方式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2009年, 时任总统的梅德维杰夫曾在《前进, 俄罗斯!》一文中指出:“我们大部分企业的能源有效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低得可耻。这还不是很糟糕。最糟糕的是, 企业经理、工程师和官员们对这些问题漠不关心。”“低效的经济, 半苏联式的社会环境……所有这些对于向俄罗斯这样的国家来说, 都是很大的问题。”2010年1月13日, 俄罗斯联邦工商会会长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在一次会上讲:“俄罗斯每生产一吨钢, 要比比利时、法国、意大利多消耗两倍的电力, 每生产1吨化肥要比阿拉伯国家多耗费5倍的电力。”

俄罗斯自前苏联时期起就在各项社会经济指标上与世界先进国家有所差距, 如今这一差距正越来越大。普京在“我们的经济任务”一文中说:“俄罗斯的劳动生产率也就是发达国家的1/3或1/4。”俄学者对经济效率的评价更低, 拉季科夫认为:“俄罗斯的能源效率是日本的1/18, 各经济领域的劳动生产率是先进国家的1/4到1/20。农业出产率则比遍地石头且缺少阳光的芬兰还要低一半。”2009年俄罗斯受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际市场能源价格大幅度下降, 其GDP下降7.8%。这深深刺痛了俄罗斯, 下决心必须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效率如此之低, 导致俄罗斯一方面濒临由外而来的脆弱边缘, 另一方面又濒临国内社会不满爆发的边缘。再从2013年的情况看, 前5个月GDP增速为1.8% (去年同期为4.5%) , 前6个月又降为1.4%。俄经济发展部将今年的经济增长预期从此前的3.6%下调至2.4%。这与能源出口量及国际市场价格有关。2012年第一季度俄天然气出口量同比下降60%, 出口收入锐减58%, 石油出口量虽只下降0.38%, 但由于价格下跌, 石油出口收入同比减少54.5%。

至于经济发展模式, 俄罗斯独立以来一直努力从资源出口型向以高新技术、人力资本为基础的创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 但并未取得多大进展。梅德维杰夫在上面提到的那篇文章中指出:“20年激烈的改革也没有让我们的国家从熟悉的原料依赖中摆脱出来。”“简单的依靠原料出口来换取成品的习惯导致了经济长期的落后。”他还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我们应不应该把初级的原材料经济带到我们的未来?”目前, 俄罗斯能源等原材料出口占出口总额的80%左右, 高科技产品出口不仅数量少, 而且逐年下降。

不论是普京还是梅德韦杰夫, 都一再强调俄罗斯现代化是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目标。而实现这一目标, 必须解决俄罗斯经济从当前的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普京在2008年2月8日提出的《关于俄罗斯到2020年的发展战略》明确指出:经济实行创新型发展, 是俄罗斯“唯一的选择”, “创新发展的速度必须从根本上超过我们今天所有的速度。”“要过渡到创新发展道路上去, 首先就要大规模地对人的资本进行投资。”“俄罗斯的未来, 我们的成就都取决于人的教育和身体素质, 取决于人对自我完善的追求, 取决于人发挥自己的素养和才能。”“因此, 发展国家教育体系就成了进行全球竞争的一个要素, 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价值之一。”为此, 俄罗斯计划用于教育与医疗卫生的预算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由2006年的4.6%、3%增加到2020年的5.5%~6%、6.5%~7%。

其次, 要积极发展高新技术, 因为这是“知识经济”的领航员。普京认为, 俄罗斯今后重点发展的高科技术主要是航空航天, 造船业、能源动力、信息、医疗和其他高新技术领域。

再次, 要调整经济结构。普京说, 尽管最近几年俄罗斯取得了一些成绩, 但经济并未摆脱惯性地依赖能源原料的发展版本。自经济转型20年来, 俄罗斯对能源和矿石的依赖程度呈提高的趋势。1999年, 据俄罗斯统计局的数据, 能源和矿产品占俄出口总量的44.9%, 价值约326亿美元;到2011年, 能源和矿产品的出口占到出口总量的69.2%, 总价值约为3572亿美元。可以说, 20年来俄罗斯只是局部地在抓住经济的现代化。这种状况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俄罗斯不断依赖于商品和技术的进口, 扮演世界经济原料附庸国的角色, 从而在将来使俄罗斯落后于世界主导经济体, 把俄罗斯从世界领头国的行列中挤出去。

普京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曾谈到, “后危机时代的经济发展应当首先与技术更新联系起来。因此, 新阶段的税收改革将致力于支持创新。”梅德韦杰夫任总统期间, 更加强调俄罗斯经济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的迫切性。他指出:“再经过数十年, 俄罗斯应该成为一个富强的国家, 它的富强靠的不是原料, 而是智力资源, 靠的是用独特的知识创造的"聪明的"经济, 靠的是最新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出口。”

最后, 要为实现现代化调整外交政策。普京强调俄外交要突出寻求能为俄罗斯提供相应技术发展和为国产高科技产品走向地区和国际市场做出更大贡献的国家, 首先要与主要国际伙伴德法意等欧盟和美国建立专门的现代化同盟。俄正在努力创建世界范围的“现代化联盟。”

可能遇到的问题

这次俄罗斯提出的现代化是一项战略性的政治性的决策, 但实现上述战略性的转变将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首先, 俄罗斯企业缺乏创新的积极性, 还没有创新需求。倘若企业家投资原材料贸易可获得50%的年利润, 而创新收益仅有2%~3%, 起初甚至会赔钱, 他们会选择哪个?俄罗斯在2013全球创新指数排行榜中已下滑至第62名, 2012年排行榜中位列第51名。由于创新能力差, 加上设备陈旧, 俄罗斯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

与这个因素相关, 俄罗斯在实行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时, 面临着难以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反复强调要从出口原料为主导的发展经济模式过渡到创新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另一方面, 发展能源等原材料部门对俄罗斯有着极大的诱惑力与现实需要。要知道, 在俄罗斯国家预算中几乎90%依赖能源等原材料产品, 燃料能源系统产值占全国GDP的30%以上, 占上缴税收的50%与外汇收入的65%。

设备陈旧, 经济粗放型发展, 竞争力差, 这些是老问题又是需要较长时间才能解决的问题。在向创新型经济转变的条件下, 俄罗斯更感到这些问题的迫切性。不少学者认为, 俄罗斯自2000年以来, 虽然经济一直在快速增长, 但令人担忧的是, 俄罗斯经济仍是“粗糙化”的经济, 工艺技术发展缓慢。俄罗斯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第一副所长索罗金指出:“俄罗斯主要工业设施严重老化, 到目前至少落后发达国家20年, 生产出的产品在国际上不具有竞争力。机器制造业投资比重为2%~3%。同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存在技术差距。原料出口国对原料产业先进设备供应国的依赖令人堪忧。”

要优化经济结构, 就需要大量增加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经济部门和高新技术部门的投资。梅德韦杰夫总统时期成立了俄罗斯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 并确定了国家经济现代化与技术革新的优先方向, 涉及医疗、信息、航天、电信、节能等领域。发展这些领域都要求有大量的投资。俄罗斯学者认为有三种选择:首先是优化预算支出;二是让石油天然气企业为代表的国家自然资源垄断企业增加对科技创新的投入;三是调整税收政策, 减轻高新产业区的税负。

但大部分经济现代化项目仍难以获得国家拨款。投资困难在于吸收外资不足。俄经济发展部副部长安德烈·克列帕奇在谈到俄罗斯缘何没有像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有大量资金流入问题时说:“倘若本国投资商的意愿表明, 我们自己都不大会相信俄罗斯的经济, 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认为外国人该相信它呢?此外, 在亚洲市场和拉美市场, 经济和证券指数均以高于俄罗斯联邦的速度在增长”。俄罗斯科学院副院长涅基佩洛夫认为, 在金融危机发生前, 俄罗斯犯了“非常严重的错误”, 没有利用国家已有资源加速推进现代化进程。

目前俄罗斯国内对现代化与建立创新型经济持有不同看法。很多人并不赞同梅德韦杰夫式的现代化即更新产能与发展创新型经济, 认为在目前的俄罗斯社会经济条件下无法建立创新型经济, 当前第一步应该是消除腐败与提高国家管理效率。因此, 有人提出俄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在社会领域, 即确保法律公平, 严厉打击腐败与维护社会正义。有鉴于此, 2010年7月27日梅德韦杰夫在经济现代化委员会上也指出, 向现代化过渡不只是向创新经济过渡, 而且还要解决贪污腐败、减少行政干预、发展良性竞争的问题, 否则任何技术现代化与创新经济都是不可能的。

在创建与欧盟等西方国家现代化联盟方面, 俄罗斯也难以取得大的实效。俄的意图是在经济现代化方面广泛吸收欧盟的技术知识, 但欧盟以前与现在都不急于与俄分享技术。欧盟提出的条件是, 俄应该更新经济与法律制度、改善投资环境、克服贪污腐败、保护人权。布鲁塞尔制定了一整套计划来应对俄提出的现代化伙伴关系设想, 中心内容是建议俄现建立法制国家, 然后再搞自己的经济现代化。

另外, 小企业也发展缓慢。目前, 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 中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可达50%, 美国近50年来GDP的增长靠科技创新, 主力是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2009年俄罗斯小企业对GDP的贡献率不超过15%。尤其从小企业的行业分布看, 从事工业生产和科研创新的小企业仅略高于10%, 且呈逐年递减趋势。因此, 可以预测, 俄罗斯中小企业在未来的经济现代化进程中, 其作用仍然十分有限。

创新型经济发展缓慢, 经济发展摆脱不了对能源等原材料部门的依赖, 必然使俄罗斯经济难以在短期内实现现代化与保证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梅德韦杰夫与普京在现代化问题上的异同

梅普都主张国家现代化, 但理解却有不同。

第一, 有关国家现代化的含义与目标不同。梅德韦杰夫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国家全面现代化, 特别强调政治现代化, 加速推进民主化的进程;而普京主要强调经济现代化。

第二, 虽然梅普都认为现代化的目标是富民强国, 但在梅德韦杰夫看来, “富民”应包括富裕的俄罗斯公民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民主国家里并享受有充分的自由, “强国”的含义应包括一个强大的俄罗斯, 它的民主与自由应得到国际社会的公认;而普京的富民强国纲领主要着眼于经济。

第三, 梅德韦杰夫强调, 不论经济层面还是政治层面, 要实现国家现代化, 只有靠自由的人, 那些感觉自己是自由的人, 才能从事现代化建设。如果一个人畏首畏尾, 束手束脚, 怕国家、怕司法机关、怕竞争对手, 怕生活, 就不可能去搞现代化;普京则更多从国家政策与技术层面来谈现代化如何实现的问题。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5

扩展资料:

俄罗斯名牌大学林立,教育历史悠久,学科齐全,教学制度完备,实行“宽进严出”政策。此外,留学费用较低,莫斯科大学一年的学费是2400美元左右,加上生活费,一年只需要4万元人民币,而其他大学一年所需的费用仅约2万—3万元人民币。宽进严出、学费低廉,成了留学选择的好去处。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及专业

据相关数据表明:在俄罗斯有80%以上的中国留学生就读经济类商科管理专业,读工程专业的不到5%,读医学专业的不足3%。大量经济、商业类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必将面临严峻挑战。

俄罗斯的“中国地盘” 篇6

对于很多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来说,俄罗斯是什么,套用一句《北京人在纽约》的话,“如果你爱他,就把他送到俄国,因为这儿是天堂,如果你恨他,就把他送到俄国,因为这儿是地狱。”

本刊曾在2009年采访过浙江的一位服装商人林秀兰,俄罗斯成就了她的财富,俄罗斯也让她的财富灰飞烟灭,但是最终她还是留在那里继续闯荡,她说“诱惑太大了”。

倒爷倒在灰色清关

“我要到俄罗斯去,你别拦着我,当然你也不会拦着我,真的,我要到俄罗斯去,寻找我的梦……”

这句对白出自1993年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电影《狂吻俄罗斯》,冯巩饰演的男主角“大江”在片头说出这段内心独白。刚刚经历婚姻波折的“大江”,要去俄罗斯做“倒爷”了。那时候,正是“倒爷”把中俄贸易做得最红火的时候;现在,倒爷已经变成了—个传说。

前苏联解体后,急需进口大量商品,尤其是轻工业产品,这让很多国际贸易商人看到了商机。然而俄罗斯海关清关手续繁琐,关税混乱,为了鼓励进口、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代办进口业务。这些公司与海关官员联手,将整架飞机的货物以包裹托运的关税形式清关。此类清关的费用大约只是正规报关关税的一半、甚至更少,但是没有正规的海关手续。后来,这种清关方式被推广到海运、铁运和汽运,统称为“灰色清关”。

既然是“灰色清关”,那就有一定的风险。在俄罗斯的中国“倒爷”们,就经常被当地警方突击检查,那些通过“灰色清关”而来的货物,时常被查抄。而曾经是这些“倒爷”们避风港的切尔基佐沃市场(一只蚂蚁市场)也在2008年9月11日发生了改变。俄总检察院侦查委员会突然对该市场采取强制行动,共查封集装箱约6000个,重量约10万吨,货物总价值约20亿美元。

“一只蚂蚁”被查封被认为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倒爷”时代们开始终结。

大型企业望而却步

当倒爷在俄罗斯市场成为主角的时候,中国的大型服装企业却在俄罗斯市场始终缄默。波司登俄罗斯分公司负责人郑之伟道出了其中的酸甜苦辣。

郑之伟上个世纪90年代就到俄罗斯市场进行过考察,他告诉记者,当时俄罗斯的市场刚刚放开,竞争程度比国内市场相差很远,中国服装很受欢迎。但是因为中国产品大量涌入,市场上鱼龙混杂,伪劣产品到处可见。“1995年、1996年的时候,当时的背景下只有个体户可以做生意,公司行为是不可能的。”

直到2000年的时候,当时的国务院总理朱镕基访问俄罗斯,中国知名企业在俄罗斯组织了一个展会,波司登参加了。郑之伟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波司登在莫斯科友谊商城设置了一个常驻点,分公司在俄罗斯正式开张了。

当时郑之伟认为最多等三五年,波司登就可以在莫斯科大张旗鼓地树立品牌,但是事实证明他想错了——时机并不成熟。但是2005前后,郑之伟亲眼目睹一家香港公司按照市场运作的惯例打广告,在品牌宣传上砸下重金,但最后的结果是铩羽而归,到头来什么也没留下。2007年10月,波司登在香港上市,挟上市之威,波司登曾计划在俄罗斯市场投入5000万美元做品牌,但是冷静考虑之后,还是作罢了。

这其中的原因,就是俄罗斯政府对“灰关”没有坚决的打击态度,始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企业不敢拿正常通关的高成本和那些走“灰关”的廉价产品竞争。

到目前为止,波司登每年在国内销售羽绒服1000多万件,但是在俄罗斯市场只做批发业务,每年也就十几万件,和总量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不仅是波司登,国内众多大型服装企业目前都没有开发俄罗斯市场的计划。

中小企业登上舞台

在众多大型服装纺织还在观望之中时,不少中小企业早已率先进去俄罗斯淘金。

前不久,王敏刚从俄罗斯回来,他是温州一家鞋业公司的董事长,他投资在俄罗斯乌苏里市建了一家鞋厂。“俄罗斯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地方,因为水土不服,不懂当地的‘规矩’,吃了很多苦头,但市场潜力巨大。”王敏说,他找了俄罗斯当地商人合作开厂,当地人出场地、设备,他们出技术、材料。国内生产半成品-低关税出口-组装成品并销售——这种模式成本低,效益高,一双成品鞋俄罗斯进口关税为60%,半成品为15%。这是在俄罗斯办厂最大的优势。

“如果降关税,这对进出口贸易有好处。我们应该把重心放到产品上,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品质。”受访的温州商人表示,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了解俄罗斯人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他们的产品需求才是最为重要。

“跟国内贸易商相比,在前线的我们有着更大的销售网络优势,俄罗斯入世后应该把这个优势继续放大。”和王敏一样,在俄温商每年会到俄罗斯五六次,每次会到市场里考察最新流行趋势,以第一时间抓住市场需求。

“如果俄罗斯关税下降,‘俄罗斯制造’的优势就少了,今后的重点可能会放在销售物流上。”俄罗斯远东地区温州商会会长蔡建林介绍说,除了把商品卖到俄罗斯,温商早就把工厂开到了俄罗斯,把温州制造变成“俄罗斯制造”。蔡建林是第一个到俄罗斯办工厂的温州人,他的鞋厂在当地也是规模最大的。十几年前,蔡建林就看中了俄罗斯市场,到莫斯科卖鞋,“俄罗斯的轻工业非常薄弱,当时只要有货就卖光,利润也可观,但这是一个阴晴不定的市场,灰色清关、查扣、封仓是商人的痛。”

雅宝城一家自主品牌创立人李建国对俄罗斯服装市场的变化有着敏锐的嗅觉。“入世后,贸易环境会有所改善,但是俄罗斯的贸易体制和法制环境不可能在短期内实现正规化和透明化。要达到这一目标,最起码要10年以上。”

一位熟悉俄罗斯政策的俄商业人士表示,根据俄官方的表述,世贸给了俄罗斯最长达7年的缓冲期,俄罗斯完全履行承诺可能还需要等数年时间。

政府支撑下的新市场

记得2009年本刊采访的那位浙江商人林秀兰最后说,“最关键的是我们国家要强大,这样俄罗斯人就不会瞧不起中国人,我们做生意也有了底气。”

俄罗斯的华商在经历了灰色清关,市场取缔等血泪后,有着政府背景的正规大市场正在逐渐崛起。

蚂蚁市场被取缔后,中国的央企诚通集团投资4.2亿美元在莫斯科郊区建设格林伍德国际贸易中心,召集在俄罗斯市场做正规生意的中国企业入驻。“有了这个平台,在俄经商的中国企业的安全会更有保障。而且,诚通集团的动作也表明中国政府将大力支持企业在俄罗斯树立自己的品牌。”中国诚通控股集团副总裁、俄罗斯中国总商会会长蔡桂茹介绍说。

已经入驻格林伍德服装楼的江西依浩公司的经理郑秋月告诉记者,她非常感谢格林伍德的全套服务。“我要自己注册公司、办理入关手续、身份等简直不可能。格林伍德给我办好了一切。这里比外面安全性高,也方便。现在,俄罗斯几个品牌的服装都是我做贴牌加工,我自己的品牌也进入了两个连锁店。”

格林伍德国际贸易中心开业不久,中国广东名优商品展销中心也在莫斯科“莲花城”商贸中心正式揭牌。当时正在莫斯科进行访问的广东省长朱小丹出席了揭牌仪式。

香港莲花城国际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明华是莲花城的主要操盘手,他表示,“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解决中俄贸易发展瓶颈的核心是要建设安全、合法、规范的商贸经营平台,改变目前俄罗斯的经营模式,改变华商此前在俄罗斯经营的不规范、不安全、无序的境地,开创一个中俄贸易健康发展的新纪元。”

陈明华表示,莫斯科莲花城国际商品批发中心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的,专为在俄华商和国内“走出去”的企业量身打造的规范合法的高端商贸经营平台。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7

关键词:治理,政府,大学,俄罗斯,思考

一、现代政治治理:给高校管理提出的挑战

(一) 治理的含义

政府管理模式正面临着从“统治”到“治理”的根本转变。“治理”一词源于英语 (governace) , 原意是控制、引导和操纵, 与“统治” (Government) 有共同的词根“Govern”, 这两个概念彼此曾长期交叉使用。但相比之下, “统治”是政治学中常用的政治术语, 主要指依靠国家权力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是民主制度以前管理社会的主要方式。而治理的基本含义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 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 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二) 政治治理下高校管理面临的挑战

1.由计划模式向市场模式的转变

市场经济要求高等教育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在市场模式下, 高校从办学投资主体、招生与就业方式到教学管理理念、方法、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革。俄罗斯过去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 教育更多的是靠政府的指令来运作, 国家既是大学的举办者、投资者, 又是大学的管理者和所有者。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压力, 因此造成教育的效率不高、质量不高、学生对学习不负责任。

2.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

早在20世纪30年代, 俄罗斯就基本上消灭了文盲, 现正在普及十一年制义务教育, 高等教育普及率为171人/万人。2006年中国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为2 500万人, 比1993年翻了5番, 但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还仅只是22%, 远低于俄罗斯的29%。高校规模的迅速扩张带来了高校管理上的诸多变化, 这同样要求高校有更多的自主权来解决这些新面临的问题。

3.由集权式管理向民主参与式管理转变

前苏联解体前, 高等教育一直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高校一直由政府有关部门直接管理, 学校成为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单位。现代管理理念, 突出人的主体地位, 认为有效的管理必须根据管理对象的特点, 采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的管理方式, 实行民主参与式管理。

4.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管理的转变

信息化以及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 使高等院校不得不推倒自我封闭的围墙, 走向社会、走向国际舞台。高等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潮流, 这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俄罗斯高等教育若不向世界开放, 吸收世界先进科学技术成果, 就不可能培养出现代化建设和参与世界高科技竞争所需要的高水平人才。大学需要从“象牙塔”中走出来, 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承负起社会、国家、人类的责任, 才能获得最旺盛的生命力。

二、俄罗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一) 俄罗斯高等教育改革的措施

俄罗斯的高等教育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加快高教立法步伐;逐步建立多样化的高等教育结构体系, 把高等院校分为综合大学、专业大学、专业学院三种类型;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 俄罗斯政府在保证教育财政预算的优先性的同时, 鼓励地方政府分担部分高教经费, 吸引社会预算外资金的投入;签署《博洛尼亚宣言》, 建立与欧洲其他国家具有可比性的高等教育体制, 其中主要包括:①大学教育阶段设立学士和硕士两个层次;②实行学分制;③建立与欧洲公认要求接轨的独立于教育管理机构之外的国家教育质量鉴定和监督系统;④实行全国统一考试;⑤实施对重点大学的评审, 等等。

(二) 俄罗斯高等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

1.教育从与国家单一的行政隶属关系被推向市场, 使高校的运作以市场化的方式适应社会的变化。

2.多元经济和多样化社会发展、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必然会对高等教育提出多元化的需求。

3.为了顺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实际需要, 顺应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潮流,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俄罗斯树立了高等教育管理国际化的理念, 开始用国际化的眼光来审视与吸纳它, 以自身的特质来吸取精华, 与本土化相结合, 令自身的视野范围更广阔。

(三) 俄罗斯大学与政府的关系模式

百年历史中, 俄罗斯一开始就选择采用自己的方式——中央集权管理。由政府垄断生产, 市场和社会力量很难介入, 政府与大学之间形成了一种封闭关系。前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社会转型,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国家由行政管理走向国家调整。在新条件下, 国家对大学的影响转变为预测和计划、组织调节功能、实践的调节及监督功能。大学自治演变为有边界的自治, 国家对大学管理及义务也有所加强, 但属于宏观调控型。科年杰夫 (Князев.Е.Анатольевич) 从新公共管理角度重新界定了政府与大学的角色和权能, 指出当今大学的行政行为与大学管理实质上已经是不同的概念。行政管理是通过行政命令方式, 属于官僚主义的管理方式。而大学管理则是协调各种类型组织系统的因素和功能。俄罗斯大学战略管理原则根本上是大力放权和解中心化, 相对弱化管理指令调节, 不干涉学术问题。加强大学与地区和市场间的联系, 在制度层面上强调有力协作, 在伴随着更大的社会责任下提高大学自主性。

三、思考

(一) 转变观念, 正确处理大学与政府的关系

大学与国家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二者有其内在性特点:一方面, 科学和高等教育历史令人信服地表明了:应该给予学者和教授提供充分的自由。而另一方面, 每个大学实际上又都受制于权力机构和社会, 至少在财政和教育评定方面。因此大学与权力机构的关系可以建立在契约的基础之上, 通过谈判和中间机构来达到利益的平衡。

(二) 市场引导与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

俄罗斯高教改革的经验与教训说明了单一的市场会使高等教育走向无序和混乱状态, 只有市场作用与国家力量相结合才是根本。为此, 我们要吸取俄罗斯的经验教训, 政府部门的教育管理要简政放权, 转变职能, 运用规划、法律、经济、评估、信息服务以及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实行宏观管理, 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 变硬性管理为软性约束, 变过程管理为结果管理, 尽量减少对高校事务的具体干预;逐步扩大省级政府对本地区所有高等学校的统筹、协调管理权;各类高等学校也要转变观念、抓住机遇、开阔视野, 积极引进市场机制, 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适应社会供需变化, 使各类高校在办学活动中不断形成特色。

(三) 将高校与政府的关系纳入法治状态

教育的发展需要有一个良好的环境, 需要法律的保障, 凭借立法来实现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控制和管理是俄罗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认真借鉴俄罗斯高等教育立法的实践经验, 总结我国及俄罗斯高等教育立法改革的教训, 有助于真正建设一个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法制体系。从俄罗斯高等教育立法经验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一要及时制定各级各类教育法规, 修订和完善过时的规章和条例, 为教育改革提供立法保障和支持, 使教育改革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和谐发展。

二要将整个教育系统建立在法制基础上, 使高等教育的管理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用法律来维护各管理主体的地位, 划分各自的权限, 明确各自的义务和责任, 并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应进一步健全教育督导机构,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 加强督导检查, 将我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落到实处, 等等。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高等教育有序高效地运行。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与治理的变迁[EB/OL].http://www.66wen.com/03 fx/zhengzh i/xingzheng/20061017/45463.htm l.

[2]俄罗斯比中国更具潜实力.世界财经报道[EB/OL].http://finance.icxo.com/H tm lnews/2008/08/05/1301683_0.htm.

[3]Князев Е. А. Об университетах и их стратегиях,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 еуправлиние университетом[J].университетскоеуправлени, е2005, (4) :9-17.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8

教学体系坚持统一性与规范化

俄罗斯视唱练耳教学体系自形成以来坚持规范的教学, 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课程设置和教学法。视唱练耳教学本着为各专业的教学服务, 提高学生的现代音乐听觉能力, 同一专业在各大音乐学院采用统一的教学大纲。保证了各大音乐学院视唱练耳的教学质量, 使学生共同进入现代音乐的视唱练耳教学。МаринаКарасёва《Современноесольфеджио》是一本目前为止唯一一套系统的关于现代音乐视唱练耳的教材, 在教材中, 由浅及深地对学生提供各方面有效的训练法, 学生在这套教材的训练模式下, 接受了统一的教学法。在每个专业每个阶段的视唱练耳教学内容都列入教学大纲中, 成为指导教学的纲本, 使全国的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系统化。

教学方法坚持针对性与有序化

在俄罗斯, 教学大纲详细规定了各专业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 从内容上, 可以看出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能力以及不同需求, 选择不同难度地教学, 如, 音乐理论与音乐史专业的学生在听觉训练中, 从离调和弦、离调和转调和弦连接等近现代音乐的听觉练习慢慢加大难度到非三度叠加和弦等的听觉训练。从教材МаринаКарасёва《Современноесольфеджио》中可以看出, 在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部分是十分重视循序渐进教学的, 以调式的难度为线索, 从五声调式、教会调式、合成调式、特定音程调式, 把视唱与和声听觉结合起来训练, 在节奏感训练中, 从传统拍子里的变化节奏、非传统拍子及附加时值, 有步骤地使学生逐渐适应现代节奏摆脱小节束缚的节奏律动。整个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过程是循序渐进, 以传统音乐较高难度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为教学起点, 有序地编排教学内容, 使学生扎实地掌握现代音乐视唱的技能, 从内心形成现代音乐听觉。

教学模式坚持小班化与精英化

精英化教学是俄罗斯长期坚持的原则, 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是其精英化特征较为突出的部分。在各大音乐学院各专业高难度的视唱练耳教学使俄罗斯音乐专业学生的现代音乐听觉能力脱颖而出。在教学过程中, 始终坚持以小组课的形式授课, (人数控制在8至1 2人) 这是视唱练耳教学的最佳形式, 由于现代音乐的教学内容给俄罗斯传统的视唱练耳教学带来很大压力, 这种小课形式尤其成为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的保障, 既能够照顾到学生对这部分教学内容的接受程度, 又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尤其是在现代和声听觉训练中, 能够协助学生对现代和声音响的认识。现代音乐的视唱练耳教学有利于在增加本国整体视唱练耳水平的同时, 提高学生对现代音乐的欣赏、表演与创作, 不仅促进视唱练耳教学水平的提高, 而且促进专业音乐水平的提高, 培养真正精英式专业音乐人才。

教学内容服务于专业的需求

在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中以为专业学习服务, 使学生了解现代音乐的音响为教学目标, 采用各专业不同的视唱练耳教学。

第一, 每个专业对视唱练耳的需求是不同的, 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难度、课程设置情况都有所不同。如:声乐系的学生涉及现代作品的表演, 对视唱练耳的要求比较高, 对于他们来说, 视唱练耳听觉能力是支持其专业表演的保障, 因此要求在前三个学年学习视唱练耳, 而且课时量安排比较大, 对视唱技能的要求比较高。作曲专业的视唱练耳学习侧重于对各种现代音乐语言的了解, 听觉训练内容难度大, 但对视唱技能的要求较低;音乐学专业的学生主要是理论的学习, 视唱练耳能够加强其对理论的感性认识, 但是对视唱练耳的技能要求相对较低。

第二, 现代音乐的教学内容难度非常大, 在牢固的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传统下教学更加困难, 由于专业的限制, 学生在长期以来接触的领域有所区别, 各个专业的学生对现代音乐的接受能力是不同的, 因此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上很大差异, 音乐史专业的视唱练耳学习大部分接触近现代音乐及现代音乐较浅程度的视唱及听觉训练。在专业音乐学院本科教学中, 视唱练耳适应了各专业的学习需求。

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出现了各专业相对自由发展视唱练耳教学的崭新面貌, 在朝着有利于各专业发展的方向调整视唱练耳教学的内容及方法, 使视唱练耳为专业学习服务的理念更加渗透于教学中。现代音乐的视唱练耳教学并不仅仅是专业音乐院校本科教学的任务, 它代表了音乐的发展趋势, 在保持传统视唱练耳教学优秀元素的同时, 俄罗斯的整个视唱练耳教学在探索过程中得到较大的发展。

摘要:俄罗斯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经历一个基础——过渡——发展的过程, 而在发展的过程中, 俄罗斯视唱练耳教学一直探索更有效地配合专业音乐学习的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

关键词:俄罗斯,现代音乐,视唱练耳,教学

参考文献

[1]奥斯特洛夫斯基[俄]著孙静云译.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9

一、推广现代教育模式的背景

1. 俄罗斯现有的教育模式不能满足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

创新经济是以发展技术创新、人力资本、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为重点的经济发展的新形态,是经济增长模式从数量型外延式发展模式到质量型内涵式发展模式转变的内在必然要求,是对传统的、短视的资源经济的否定。[1]创新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要求人们能够具有适应社会快速变化的能力及探索、评价和应用新事物的能力,同时也对培养人的教育活动和教育结果提出新的要求。

《纲要》制定领导小组对当前俄罗斯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并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俄罗斯学校给儿童灌输大量令人质疑的知识,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校没有教授有益的技能,对儿童价值观形成的影响甚微;技能人才培养特别薄弱,技术院校没有提供现代技能;资源与规模不符;质量持续下滑;教育结构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国际教育市场上的竞争力不足;高校缺乏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低等。[2]上述问题说明俄罗斯的教育,无论从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是知识创新生产方面,都无法满足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打造一个与创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模式已成为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2. 俄罗斯现有的教育模式导致其全球教育竞争力的下降

教育竞争力已经成为评价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与苏联教育的声望相比,俄罗斯的教育质量和声誉在不断下降。[3]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2008年11月5日给联邦会议的书信中承认,20世纪下半叶,俄罗斯的教育体制是举世公认的,而目前却日渐衰落。俄罗斯教育在国际评价和排名中的位次充分反映了其教育竞争力的状况。

在2000年的PISA测验中,俄罗斯学生在“阅读基础”、“数学基础”、“自然科学”三个方面的测试分数均落后于OECD国家的平均分,与芬兰、挪威、英国等欧洲国家相距甚远。在2003年PISA测验中,俄罗斯学生的数学成绩排名较靠后。[4]从PISA测验结果可以看出俄罗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知识的能力水平不高,说明俄罗斯的教学体系在向学生进行大量的知识传递时,没能培养学生走出教学情境解决问题的能力。俄罗斯教科院的基础教育质量分析报告认为,俄罗斯学生应用跨学科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不足是由于课程目标特别僵化、学校课程与现实生活脱节等原因造成的。

俄罗斯高等教育的声誉也在与日俱下。在2007年上海交通大学开展的大学排名中,进入前500名的俄罗斯大学仅有2所:莫斯科大学(第77位)和圣彼得堡大学(第341位)。[5]这两所大学在2006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副刊》排名中分别位居第93位和第164位,而在2007年这一排名中,俄罗斯大学没有进入前200强名单。[6]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外国留学生数量成倍缩减。[7]尤其是近两年来,有学者提出要恢复和重建苏联教育模式的设想。但《纲要》的设计者们认为,苏联教育是工业时代最好的榜样之一,俄罗斯应建构全球创新时代最好的教育体系,以保障俄罗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俄罗斯的现代教育模式应建立在当今文化、制度和资源的基础上。

1. 现代教育模式的新取向

《纲要》的设计者们针对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明确了俄罗斯现代教育模式的新取向。

第一,教育发展应为教育的消费者服务。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国家教育政策法规协调司司长伊戈尔·列莫林卡在解读《纲要》时认为,俄罗斯积累的教育潜力允许所有公民设计适合自己的教育路径。基础教育改革将为国家创新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新的教育机构网络的设计是为了让“所有教育路径都是通畅的”,以此满足个体的多元化需求。教育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终身教育的理念,满足人们随时更新知识、获取各种模块课程、提高技能或接受继续教育的需要。目前,俄罗斯每年有22%的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接受继续教育,而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已经超过50%。伊戈尔·列莫林卡认为,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是个体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所以,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俄罗斯公民的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

第二,调动社会组织和企业的广泛参与。俄罗斯社会经济的转型要求彻底改变教育领域的行业性管理。俄罗斯《教育法》强调将个人的教育需求和地区的经济文化的特色相结合,明确了教育政策的社会性取向。因此,社会团体和企业积极参与教育管理成为完善俄罗斯联邦教育体制的一项重要任务。当前,俄罗斯社会组织的代表和企业积极参与到教育质量发展和评价及教育标准的形成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国家教育优先项目实现的有效机制。社会参与的逻辑贯穿了《纲要》的所有部分。

第三,创新教育管理体制,推进教育拨款机制的现代化。更新教育管理体制是实现现代教育模式的前提。俄罗斯国家优先教育项目的经验表明,管理体制的创新提高了教育质量和效益。因此,《纲要》强调引进公共管理理念,促进俄罗斯教育管理体制的创新,发展自治教育机构,实现国家-社会公共管理原则。《纲要》还有一个关键性变化是教育拨款机制的现代化。《纲要》提出在标准人均拨款原则的基础上,推广竞争选拔机制;拓宽拨款渠道,吸引私人、区域和国家的资金用于教育体系的结构改革和自身超越性发展;提高职业教育预算外资金的比例(不低于20%);实施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将月平均工资超过当地月平均工资的教师比例由10%提高到27%。

2. 推广现代教育模式的任务及措施

为实现服务创新经济、推广现代教育模式的目标,《纲要》明确了2009~2012年俄罗斯现代化的优先任务及措施。

第一,保证基本教育内容的创新特征,以符合知识经济的要求。《纲要》将基本教育(базовоеобразование)定义为在联邦国家教育标准框架下,进入职业活动必经的各级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基本教育应保障必要的批判性和经济竞争力,为所有公民的成功及形成今天需要的能力和创新行为提供保障。这就要求更新基本教育的内容和技术,甚至是改变机构网络和新的组织及拨款机制,从而为实施灵活的个性化教育计划提供可能。

教育机构是俄罗斯现代教育模式的重要载体。《纲要》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校教育模式:更新中等教育机构,将初中独立出来;将优质学校建成“基地学校”(Базоваяшкола),国家将对其进行重点投入,以使更多家庭享受到“基地学校”的优质资源,同时也保证学生更有效地选择和接受个性化教育,力求使毕业一年之后对其所接受的基本教育感到满意的公民比例由40%上升到60%。《纲要》还提出在高等教育的分类和职能定位基础上,建立新的大学网络:联邦大学是达到世界水平的、具有产学研一体化功能的大学,旨在解决地缘政治任务和满足大型跨区域投资项目的人才需求,是区域技术创新的领军者;国家研究型大学旨在保障国内经济稳定和竞争力的基础技术平台需求的人力资源;地方大学旨在实施专业教育大纲,保证为俄罗斯联邦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专业人才;各类学院主要实施文凭教育。力争打造几所进入世界500强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学。

现代教育模式的另一个重要构成就是向以实践技能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为核心的能力教育范式转型。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注重对学生交际、分析、理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积极采用新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纲要》提出,在2015年之前,在能力策略基础上更新全部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法。

第二,形成有效的质量和教育服务消费者评价机制。创建教育与社会的互动机制是教育创新的重要保障。其核心在于建立教育的外部评价体系,包括社会排名、教育计划的社会评估、公开教育机构活动的信息。《纲要》强调各级教育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并通过以下途径加以实施:首先,建立公开透明的有关教育服务的公民信息体系,确保信息的及时性与可靠性。教育机构应不断地将自身活动的信息提供给公众,其中包括教学大纲及其执行情况的评估、机构预算、辅助教育资源的情况。其次,建立客观公正的学生学业评价系统。除标准化考试外,还将使用新的评价方法,以考察学生个性化的创造性的教育成就。《纲要》提出2012年之前,将优化教育质量评价体系,2015年之前将建立起一套统一的数据库,自动评价学生的成就。再次,建立消费者和社会机构参与的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价机制。建立董事会、督导管理委员会;创建教育机构和终身职业教育大纲的公共排名体系;形成吸引企业雇主参与制定国家教育标准和教育纲要认证体系;教育机构可以根据注册章程,在机构内部建立自治部门,实现国家社会共管,接受教育质量及教育服务需求评价,并提出将此类教育机构的比例从原来的25%提高到90%的目标。

第三,实现社会教育机构的现代化,并将其作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教育可以促进个人、国家和公民社会发展的良好社会关系的形成。《纲要》提出应排除儿童居住地、健康状况及社会地位因素的干扰,建立儿童早期发展的教育服务体系;营造优质教育普及和残障儿童成功社会化的教育环境;建立天才儿童和青年发现和支持系统;建立学生社会流动基础设施,拓展社会流动的经费渠道。

《纲要》提出2010年前将成立学前教育指导中心,推出针对问题儿童的“成长伴随计划”。学前教育可以获得国家的预算支持,将对是否开展“学前教育义务年”活动展开讨论,将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比例从61%提高到65%;制定发现天才儿童和成长困难儿童的计划,将8~18岁残疾学生接受普通教育的比例由原来的89%提高到92%,将14~25岁接受“为天才儿童和青年提供的补充教育服务”的人数比例由原来的12%提高到22%;将5~18岁的可以获得免费补充教育的学生比例由原来的27%提高到40%。

第四,创建现代化的终身教育、职业培训和继续教育体系。《纲要》更加关注现代化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2020年前俄罗斯终身教育体系将呈现以下特征: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越来越多样化;劳动力市场和专业体系的教育服务市场越来越公正;依照某种机制对通过考试和验证获得非正规教育的成绩进行认证;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机构为公民提供咨询服务,帮助他们确定复杂的教育方向。

为此,俄罗斯将建立三个体系:独立的外部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终身职业教育服务消费者援助体系;为终身职业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援助体系。同时,《纲要》还提出将25~55岁接受继续教育的人口比例由12%提高到27%;将通过职业技术认证的移民人口比例由0%提高到30%;在全国建立60余所专业技术认证中心。

目前,俄罗斯教育部提交的这一《纲要》尚未得到政府的批准,但俄罗斯多家媒体都认为,《纲要》有很多重要的变化,甚至是革命性的。推广现代教育模式对于俄罗斯发展创新经济以及走出经济危机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总统梅德韦杰夫近日也表示,俄罗斯的教育改革不会因为经济危机而暂缓,国家将给予大力支持。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会困难重重,特别是受经济危机的影响,俄罗斯财政预算均做了重新调整,这将使一些具体指标难以实现。

摘要:俄罗斯国家教育纲要方案确定了教育中长期发展战略,将2020年前俄罗斯教育发展目标定位于适应创新经济发展的需要,采用现代教育模式为社会和公民提供优质教育。该纲要对现代教育模式的图景进行了描述和勾勒,并希望通过四年的改革,打造出一个新的教育体系,从而为2020年实现创新型经济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本文着重对俄罗斯国家教育纲要方案提出的现代教育模式的定位及其实现的任务及措施进行系统的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纲要,现代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戚文海.创新经济:经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道路的新取向[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7,(6):48.

[2]#12

[3]http://www.rost.ru/themes/2008/11/051545_15534.shtml. 2008-12-05.

[4]#12

[5]http://www.arwu.org/rank/2007/ranking2007.htm.2008- 12-23.

[6]THES-QS World University Rankings 2007года[EB/OL]. http://www.topuniversities.com/wodduniversityrankings/results/ 2007/overall_rankings/top_400_universities/2008- 12-11.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10

在《我们》中,扎米亚京将“焦点”投放在一千年后的大一统王国,他采用“记事体”的方式,借主人公D-503之口,描述了一个科学极为昌明、理性绝对至上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恩主是最高的领导者,而人人都没有各自的姓名,只有号码,他们生活在玻璃房里,所有活动均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没有任何隐私可言,即使是日常作息,也要严格遵守《守时戒律表》,“每天早晨,我们几百万人像六轮机器一样准确:在同一小时、同一分钟,像一个人似的一齐起床。在同一小时,几百万人一齐开始工作,又一齐结束工作。[2]13只有在“性活动日”时,人们才有权利放下窗帘,遮挡在玻璃房上,使人们有了那么一丁点儿的隐私,然而,这一行为却是需要凭“票”进行的:“先由性管理局的化验室对号码们作全面检查,准确确定血液中性激素的含量,据此制订出相应的性活动日期表。然后你们就可以提出申报,自己在哪些日子里愿意和某某或某某号码发生性关系,并有权得到一个粉红票子小本子。至此就万事大吉了。”[2]22-23这意味着,消灭“爱情”与“饥恶”正是大一统王国的立国之基,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在这个世界里,要么荡然无存、要么被高度异化,而这一结果,就是自由、私欲以及个性的丧失。在大一统的王国内,“自由”是一个可怕的概念,它与犯罪密切相连,D-503的“记事”中勾勒了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自由和犯罪紧密不可分地相联系着……就像飞船的飞行和它的速度。飞船速度等于零,那它就不能飞。人的自由等于零,那么他就不会去犯罪。这是很明白的。要使人不去犯罪,唯一的办法,就是把人从自由中解放出来。”[2]36这里的“自由”与个人的私欲是有直接关联的,对自由的抹杀就是对个体的否定,D-503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个体对群体,即“我”对“我们”的绝对服从:“现在有两个天平盘:一个盘里的重量是一克,另一个是一吨;一个盘里站的是‘我’,另一个是我们、大一统王国。很显然,认为‘我’可以对王国享有某些权利,和认为一克可以是一吨的等量,完全是一回事。由此可以得出下列的分配方法:给一吨以权利,给一克以义务。而由渺小到伟大的必由之路,就是要忘记你是一克,而记住你是百万分之一吨……”[2]110可以说,《我们》中的乌托邦世界延续了自《理想国》以来去“私”而为“公”的理念,其“乌托邦”精神并未有实质性的改变,只是依托于工业文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而现代社会的弊端与恶果,更加剧了《我们》中的“反乌托邦”因素。

D-503对大一统王国也曾经是较为认同的,尤其是将高水准的科学与“古代”(主要指19世纪)相比时,这种优越感便油然而生,然而,当接触到一些“古代”人的思想时,他便对大一统王国的所作所为产生了质疑:“世界上有两种力量:熵和力,一种力量导致舒适的平静和幸福的平衡,另一种导致平衡的破坏,使事物永远处于无穷尽的痛苦的运动之中。”[2]156对自由、个性的追求就是破坏大一统王国的精神力量,而在本文看来,这些“反乌托邦”的要素,与其说是对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乌托邦”王国,不如说是建立在对曾有过的“现代性”思想的复归追求。

女主人公I-330的出现,是D-503思想发生突变的重要诱因。虽然在接触到I-330之前,D-503已经阅读过“古代”书籍,并发现了古代人不同于他们的“自由”之处,而在他看来,这种“自由”简直就等同于“野蛮”,他说:“我曾从书本上看到,也听说过不少关于古代人的种种奇谈怪论。当时他们还生活在自由之中,也就是说还生活在无组织的、野蛮的情况下。”[2]13-14更令他奇怪与惊讶的是:“这个国家(竟敢自诩为国家!)对性生活放任不管——这岂非咄咄怪事:不管是谁,在什么时候,进行多少次……都悉听尊便。完全不按科学行事,活像动物。他们也和动物一样,盲目地随便生娃娃。真让人觉得可笑!”[2]14从中看出D-503对古代思想嘲笑与讽刺的同时,更凸显出对大一统王国的遵从与绝对理性的服从。然而,当他遇到I-330时,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看法甚至信仰。

与其他人不同,I-330的出场给人一种气势不凡的印象,在众人眼中,她是个很有才气、很有意思的女性,崇拜她的人不少,正是在她的诱导下,加之D-503“古代”书籍的阅读,对“大一统”王国的“理性”思想产生了质疑。甚至逐渐恢复了“古代人”的本性,由一个渴望身为机器的忠诚分子转变为追求自由、个性,有恨有爱的“现代人”。而令人惊讶的是,I-330竟然是“革命”组织的成员,意图推翻“大一统”王国,虽然,她暂时成功地带着D-503走向了造反,但D-503并未被完全洗脑,而是接受了清除幻想的“伟大手术”,向当局自首,所以,结局对革命者而言,是悲剧性的,I-330被送入“气钟罩”,最后被处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革命的终结,因为“西部街区仍很混乱,那里又哭又喊,又是尸体,又是野兽……很遗憾,还有为数不少的号码背叛了理性……”[2]223这意味不安定的因素依然存在于“大一统”王国内部,也就是说,自由、个性等“现代性”的复归只是时间的问题了,“大一统”王国的绝对“理性”的破灭只是时间问题了。

摘要:20世纪初,在俄罗斯兴起的“反乌托邦”文学,是对人类延续了千年之久的“乌托邦”梦想的解构与颠覆。它的出现,既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又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在批判“现代化”危害的同时,更有对“现代化”特征的复归,这一点,在“反乌托邦”文学著作《我们》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关键词:反乌托邦,《我们》,现代性

参考文献

[1]哈贝马斯.后民族结构[J].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谈谈《20世纪的俄罗斯与中国》 篇11

作者尤里·米哈伊洛维奇·加列诺维奇,历史科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从事中俄关系史和中俄关系发展预测研究,还担任俄中友协副主席、俄罗斯科学院汉学家协会副主席等重要的社会职务。《20世纪的俄罗斯与中国:两大民族及其领袖们》丛书(下称《俄罗斯与中国》)包括《尼古拉二世与慈禧列宁与孙中山》、《两大领袖:斯大林与毛泽东》、《两个一把手:赫鲁晓夫与毛泽东》、《勃列日涅夫与毛泽东戈尔巴乔夫与邓小平》、《世纪之交的俄罗斯与中国》等。丛书以两国领导人的交往为线索全面阐述近百年来的中俄关系的历史,并试图以史为镜来探索中俄两大民族友好相处的途径。

丛书《20世纪的俄罗斯与中国》以中俄两国关系中的民族利益问题为核心,以中俄两国最高领导人的交往为线索,揭示了从19世纪末至1997年江泽民访美(中美俄新三角关系的建立)两国在最近的一个世纪内相互交往的历史过程,是迄今俄国学者撰写的最为完备的一部中俄关系史。前苏联时期的学者们撰写的中苏关系史(例如:贾丕才的《苏中关系(1917—1959)》、罗满宁等人的《苏中关系(1945—1981)》等)的共同特点是以意识形态为主线,以苏共对外政策原则为基准,阐述和评判中俄关系的历史。加列诺维奇的这部丛书完全突破了意识形态框架,紧紧把握住影响中俄关系发展变化的核心——中俄两大民族在近百年来相互交往中的民族利益问题——展现中俄关系的全过程。这是加列诺维奇这部丛书的最大特点。

在前苏联时期这一中俄关系史的特殊阶段(笔者认为中苏关系是中俄关系的组成部分,与加列诺维奇教授的观点一致),贯穿于这一阶段的双边关系表现为中苏两党之间和中苏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之前,中苏两党关系和中苏国家关系从总体上看是相互背离的(在个别情况下也有相一致的时候),但在1949年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中苏两党关系与中苏国家关系完全是一致的。当然国家关系更直接地反映出民族利益要求。党际关系在反映民族利益要求方面就比较间接(特别是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的相互关系方面更是如此),有时还出现与民族利益相背离的现象,但这种背离是短时间的,最终党际关系还是要回到符合民族利益要求的轨道上来。中苏关系的实际情况就是如此。加列诺维奇教授将中苏国家关系作为体现两国民族利益的主线并较充分地阐述中俄两大民族的利益关系,给人以许多启发;而对中苏两党关系与两国民族利益有时一致、有时背离的复杂情况没有展开分析,无疑是个缺憾。尽管有此缺憾,加列诺维奇所构筑的中俄关系史研究的新框架仍然是一个重大突破,对中国同行仍不失借鉴意义。

丛书的第二个特点是作者注意将中俄关系史的一些重大事件置于当时大的国际背景下进行综合分析。二战后形成的以美苏为首的两大营垒的相互关系是影响世界各种国际矛盾发生与演变的基本因素。离开了苏美关系和中美关系,发生在中苏关系中的许多重大事件就说不清楚。加列诺维奇分析了50年代末、60年代初苏联对美缓和政策和中国对美强硬政策(在台湾问题上)对中苏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对60、70年代越南战争对中苏关系的影响分析得比较透彻。当时越南是中苏的共同盟友,中苏都支持越南抗美战争。正是这个共同盟友的牵制,使恶化了的中苏关系没有走到最终绝裂的地步。换句话讲,也就是美国的对越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是美国对华政策和美国对苏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苏关系不战、不和、不决裂的僵持状态。由于作者注意多边关系的分析,就使迭宕起伏的中苏关系显现出较清晰的脉络。

俄罗斯的中国式现代化 篇12

1. 文化特征兼具东西方。

俄罗斯处在欧亚大陆的边缘--欧洲东部、亚洲北部。占据了亚洲三分之一的版图, 而发源地和政治中心却起源于欧洲, 疆域分布横跨欧亚, 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俄罗斯置身于东西方文化中。所以, 俄罗斯文化是在东西文化双重作用下兼有两种文化特征的一种独立的文化体制。

2. 自然环境富饶, 造就民族性格。

俄罗斯幅员辽阔, 但在这辽阔的平原上, 人烟稀少。特殊的环境使俄罗斯人感到孤独和荒凉。他们忍受着生存环境的恶劣, 同时又要面对来自东方游牧民族的抢掠以及西方文明的侵略, 另外, 俄罗斯人不断地征战与扩张, 各民族之间的战争造成了俄罗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千百年来演变成了独特的俄罗斯文化。

3. 宗教文化多元渗透, 群体意识优越坚强。

俄罗斯文化深受宗教文化影响。从宗教出发, 俄罗斯文化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是多神教时期, 这一时期持续了三千多年。古罗斯人信奉东斯拉夫多神教, 他们依靠多神教信仰和神话来传承生产和生活经验, 丰富和发展民间口头创作。第二阶段是罗斯受洗后的一千年。罗斯受洗后, 古罗斯社会选择东方基督教作为国教。随着基督教精神与古代罗斯的传统道德相融合, 使俄罗斯人的世界观和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二、俄罗斯文化对东北文化的传播方式

1. 中俄交战, 边境交流频繁发展。

17世纪, 沙俄扩张势力侵入中国的黑龙江流域,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时隔百年, 俄罗斯又分别于1858年和1860年强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 即《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 据此割占了中国东北1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虽然丧权辱国的条约使中国领土失去了完整性, 但是贸易和文化交流的规模较以前有了显著的增加, 这一切打开了中俄交往的大门, 促进了俄罗斯对中国文化的传播。

2. 修建教堂, 宗教宣传影响深远。

俄国东正教作为俄罗斯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最先在中东铁路沿线传播的。为使到达哈尔滨的俄国筑路工人及护路队能够及时过上宗教生活, 俄罗斯人在哈尔滨香坊建立了第一所俄罗斯东正教堂——圣尼古拉教堂, 这也标志着俄国东正教传入中国东北的开始。除此之外, 从1901年在玉泉站修建喀山圣母教堂开始, 到1917年十月革命结束, 俄罗斯人在中国东北地区共建了16所教堂, 截至1937年, 在铁路沿线共建起40余所东正教堂。一个国家的宗教文化也是代表了国家的文化, 俄罗斯东正教在东北地区的传播, 促进东北地区的民众对俄罗斯的文化了解熟悉。

3. 修建铁路。

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 在其沿线的各大城镇中, 沙俄铁路以及资本家们设立了许多工厂和洋行。除此之外, 沙俄政府还在哈尔滨开设了制材厂和中东铁路总工厂, 在满洲里、海拉尔等地建立了铁工厂和机器厂, 在大连建立了商港修缮工厂、木材厂以及铸铁厂等等诸多工厂。

三、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

1. 饮食。

东北地方居民从俄罗斯饮食文化中吸收了许多营养。如:俄国人带着啤酒、红肠、面包和酸黄瓜到野外唱歌跳舞的娱乐方式, 为东北居民所接受, 现在这些食品已成为东北居民日常饮食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 1900年, 俄商乌鲁布列夫斯基为满足侨民生活的需要, 率先在哈尔滨开办了啤酒厂, 这是中国的第一家啤酒厂。

2. 语言与文学。

随着俄罗斯语言的传播, 东北地区的人们较为认同俄罗斯语言的表达方式。许多俄语音译词被人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比如:“布拉吉” (连衣裙платье) 、“列巴” (大面包хлеб) 等等。另外, 俄罗斯的文学伴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渐走入了东北地区人们的生活当中, 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 普希金、莱蒙托夫、果戈理、屠格涅夫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 众多的俄苏名人作家与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

3. 城市建筑。

尖塔、弯顶、帐篷顶、倒悬卷脚和雕花浮雕是典型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中国建筑师们利用这些特点营造出浓郁的俄罗斯文化氛围。如:圣·索菲亚教堂, 它始建于1907年, 它的建筑风格尽显宗教建筑魅力。

四、结语

文化因交流而丰富, 因交融而多彩。在交流过程中, 中俄文化的长期互动成为推动中俄关系发展的重要精神力量。文化是民族的更是世界的, 加强中俄文化交流, 使中俄文化向着人类文明的方向共同发展是双方义不容辞的责任。

摘要:笔者指出了东北地区中俄文化交流所具有的先天优势, 分析了俄罗斯文化在东北地区的传播方式, 从而得出俄罗斯文化已渗透到我国东北地区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 笔者浅论俄罗斯文化对中国东北文化的影响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东北地区,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朱达秋.俄罗斯文化论[M].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4.

[2]周惠泉.论东北民族文化[J].北方论丛, 2000 (1) .

[3]张福山, 周淑珍.哈尔滨与红色之路[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1.

上一篇:体育教学经验下一篇:素质教育与外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