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转型的思考

2024-09-19

俄罗斯转型的思考(精选8篇)

俄罗斯转型的思考 篇1

金融工业集团的产生和发展是俄罗斯转型期间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根据俄罗斯《关于金融工业集团》的联邦法规定, 金融工业集团是指建立在金融工业集团协议的基础之上, 将自己物质的与非物质的 (股份方式) 资产全部或部分联合起来的母公司与子公司现时法人的总和。从经济形态上来说, 它是指一种控股公司, 即有一系列生产性的或信贷金融性的子公司的控股权的母公司。

一、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

金融工业集团是俄罗斯激进改革和特殊的私有化政策的产物。在俄罗斯转型初期, 企业原有的资金供给链条断裂, 自有资金严重匮乏, 这迫使一些有条件的工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开始尝试建立金融机构进行筹资自救, 其他工业企业也迫切需要寻求外部的金融支持。与此同时, 一些在原国家银行基础上建立的股份制或私人商业银行也在积极行动。为夺得对具有较高收入企业的控制权, 分享企业利润, 一些实力雄厚的大银行开始通过资本参与实现对企业经营的参与, 从而得以成功地将触角伸向工业企业。这样, 在俄罗斯出现了大工业企业和一些金融机构相互联系不断加强的趋势。从1994年7月1日开始, 切尔诺梅尔金政府宣布进入现金私有化阶段。第二阶段私有化的新手段 (把国有资产最重要的部分拿出来拍卖和招标) 使大型商业银行投资活动的多样化进程加速, 金融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的进程开始启动, 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工业集团。同时, 切尔诺梅尔金推动的建立大型垄断性金融工业集团的发展战略, 使俄罗斯产生了一批在经济舞台上呼风唤雨的金融工业寡头, 金融工业集团的政治影响力也在不断加强。

二、对俄罗斯经济转型的积极影响

(一) 便于国家对经济的调解

俄罗斯的金融工业集团多半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建立起来的, 具有典型的“官方”与“半官方”的性质。许多金融工业集团, 例如, 石油、天然气等自然垄断部门和军工部门的一些集团是直接在政府的指令下组建的, 政府代表国家掌握着这些金融工业集团的控制股。还有些金融工业集团的领导人要么是过去和现在的政府要人, 要么同政府有着政治或经济上的密切关系。从所有权关系上看, 尽管私人资本占绝对优势, 但由于一些金融工业集团垄断着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和部门, 国家资本不可能从其中完全退出。1995年1月, 政府在颁布《促进组建金融工业集团纲要》时明确指出:“在组建金融工业集团时, 既利用市场手段, 也利用非市场手段来集中保持属于国家的份额”。叶利钦在1996年发表讲话时甚至表示国家要掌握一些大型企业51%的股份, 这表明了国家对大型集团仍保持一定参与和控制的事实。

(二) 有助于吸引国内外投资

金融工业集团在吸纳资金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金融工业集团投资和控制的金融机构规模大、竞争力强, 具有较高的商业信誉和融资能力。在政府规定的范围内, 它可以发行在国内外市场均可流通的期票和债券, 这些期票和债券比一般私有化企业股票优越, 而且发行收入可以不纳税, 这都有利于集团吸纳社会资金。另外, 由于金融工业集团内部集中了代表俄罗斯工业和科学技术潜力的一些大型的工业企业, 加上集团内部的大型银行和金融机构能及时提供外国客户感兴趣的投资信息, 率先运用国际通行的金融结算手段, 从而吸引了大量外国投资。

(三) 有助于俄罗斯企业参与国际竞争

俄罗斯的一些大型金融工业集团, 不仅在生产、销售、工艺、技术研制以及管理方面努力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而且积极引进和进行技术开发, 着手于产品的结构性改造, 力图提高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几个最大的金融工业集团涉足于石油、天然气、有色冶金、航空等俄罗斯在国际市场最有竞争力的工业部门, 如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不仅控制着俄罗斯最大的天然气企业, 而且控制着俄罗斯天然气出口的很大份额, 在德国天然气市场上已占领40%的份额, 占据最大的石油和石油产品出口商的地位;阿列克佩罗夫的卢克石油集团获得了阿塞拜疆里海石油10%的开采权, 里海石油储量极其丰富, 被认为是新世纪西方和欧亚国家可靠的石油来源, 因此, 国际石油巨头在该领域竞争异常激烈。这些集团正是俄罗斯的大型国际化企业集团的杰出代表, 它们使俄罗斯在某些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上仍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四) 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俄罗斯的市场化改革

作为大的私有者, 俄罗斯的寡头们有时乐于建立私有产权制度、保护合同实施以及建设法治, 尤其是在经济资源和市场势力瓜分完毕之后。俄罗斯工业和企业家联合会 (RSPP) 是一个由寡头企业领导的大型集团的代表性游说团体。它创立了多个任务组, 每个任务组负责一个专门的改革项目:税制改革、产业政策、国际贸易、土地改革、司法改革、铁路改革、国际关系以及其他很多方面的改革。2000年以来, RSPP的领导者定期会见普京总统商讨经济政策、政府改革以及其他战略问题, 为政府和议会提供法律变革方面的建议, 还起草并促使通过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事实上, 鉴于俄罗斯支持市场化的其他选民———譬如中小企业家和消费者———在政治上无足轻重, RSPP已经成为支持这些改革仅有的中坚力量[1]。

三、对俄罗斯经济转型的消极影响

(一) 阻碍制度发展, 在一段时期内使俄罗斯经济转型陷入无效率的制度锁定状态

在俄罗斯, 大规模的私有化造了一个强大的利益集团, 一些声名显赫的寡头们得以在初期的改革中受益, 因此, 拒绝一切可能打破现有利益分配格局的进一步改革, 如更强的执法, 对产权更有力的保护及使金融制度更为谨慎和透明的改革措施。例如, 在俄罗斯, 对于私有产权保护的反对主要集中在社会的最富有阶层, 对于金融寡头来说, 他们的兴趣在于利用政治影响力快速攫取一切所能攫取的资产, 而不是等待产权保护的确立从而使他们增加企业的资产价值并从中获利[2]。此外, 金融寡头们还反对强化和实施资本市场法, 他们不希望存在一个强有力的证券委员会或对假公济私勾当进行严惩的法规。即使是曾成功推动了降低税率、开放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以及推进土地改革等方面改革的RSPP, 在推进银行业改革以及建立一个强有力的促进市场竞争的机构方面也显示得不那么积极, 这种运作模式正好应验了施蒂格勒 (1971) 、拉詹和津加莱斯 (2003) 的观点, 他们认为, 有权利的内部人试图设计游戏规则, 以便阻止新进入者瓜分 (比如, 通过低税率) 从国家手中获得的好处[1]127。

(二) 俘获政府, 使政府成为金融工业集团的“掠夺之手”

与数目众多且缺乏组织的中小企业及消费者相比,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总是能够更好地将集团偏好强加于政府政策。利用强大的经济与政治势力, 俄罗斯金融工业集团在叶利钦时代轻易地俘获了政府机构。就连叶利钦本人也说:“银行家们开始试图公然地、直接地对政权机构施加影响, 在政治家的背后操纵国家”;“金融巨头们试图操纵国事的方式各不相同。一些银行家们将莫斯科的官员、市政府玩弄于股掌之间;其他银行家做地方官员的工作;还有一些银行家, 例如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 投入所有资金创建强大的电视集团公司、印刷控股公司来垄断大众传媒”[3]。

这种俘获对经济长期发展的危害不言而喻, 它使转型初期的俄罗斯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当中, 在这个循环中, 改善政府治理机制所必需的政策和机构改革被有权势的企业和因管理长期不力, 而获得巨额私人收益的政府官员暗中勾结

(三) 加剧转轨时期的资本外流和国有资产流失

在转轨时期的俄罗斯, 资金短缺和经济发展构成了尖锐的矛盾体, 而金融工业集团的出现则加剧了这一矛盾。由于大多数金融工业集团的资本来源于私有化时期对国有资产的盗窃和掠夺, 因此, 金融寡头们倾向于将他们的财富转移到一个安全的避险天堂。多年来, 在国外购置不动产或把钱存入外国银行的俄罗斯寡头们, 其足迹遍及英国、法国、美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此外, 金融工业集团还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由于没有建立严格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 各大金融工业集团在私有化过程中通过集中占有大量股份的形式攫取大量国有资产。据《真理报》消息, 俄罗斯由于出售国有资产所造成的损失超过1万亿美元, 至少15%~20%的资产被新的官僚资产阶级所攫取。另据议会材料, 500家大型国有企业实际价值超过l万亿美元, 但只卖了72亿美元。l992—l996年, 私有化进款占政府预算收入的比重仅为0.13%~0.16%[4]。

(四) 使软预算约束问题难以根除

软预算约束是指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计划者不能承诺不去解救亏损企业 (科尔奈, 1980) , 它是社会主义经济中最重要的激励机制之一。持续的软预算约束阻碍亏损企业实施结构重组, 因为它们缺乏与破产威胁相联系的负向激励。

与计划体制下有所不同, 在俄罗斯, 力量强大的金融工业集团代替国有企业成为政府特殊照顾的对象。低价出售国有资产、设立全权委托银行制度和国有资产委托管理制度等金融工业集团形成的重要手段是软预算约束持续存在的重要表现, 但更常见的渠道是拖欠税款。俄罗斯的逾期商业信用额一直稳步上升, 到1998年已经超过GDP的40% (E-BRD, 1998) 。其中特大型企业拖欠税款更加严重, 14 000家大型欠税大户所欠税款占拖欠总额的40%。在欠税大户中, 各大金融工业集团, 如“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诺里尔斯克镍业”等集团均“榜上有名”。

参考文献

[1][俄]谢尔盖.古里耶夫, 安德烈.拉辛斯基.俄罗斯资本主义中寡头的角色[M].载《比较》第18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126-127.

[2][俄]列昂纳德.波里什丘克.转轨经济中的制度需求演进[M].载《比较》第9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3:96.

[3][俄]鲍里斯.叶利钦.午夜日记——叶利钦自传[M].曹缦西, 张俊翔, 译.北京:译林出版社, 2001:105、109.

[4]于祖尧.休克给俄罗斯带来了什么?——访问俄罗斯见闻[N].中国经济时报, 2001-03-30.

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成功的启示 篇2

【关键词】俄罗斯 体育体制 转型 启示

俄罗斯目前奉行的体育体制是过渡时期的体育体制,既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西方体育体制的特点,也保留了传统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体育体制的某些特点,尤其是普京执政后,这种过渡时期俄罗斯体育体制的特点更加凸现。因此,俄罗斯的体育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一种新型的体育体制类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举国体制”。总结俄罗斯体育体制的转型实践对深化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借鉴意义。

一、“劳卫制”的恢复标志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成功

曾为苏联体育运动发展立下大功的“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被普京一纸总统令恢复,这个被废止23年的苏联全民体育制度重获新生。在成功举办索契冬奥会、取得历史最佳战绩之后,俄罗斯恢复“劳卫制”意在借冬奥会辉煌,进一步发展群众体育。新版“劳卫制”将于2014年9月1日正式生效,该制度在苏联标准基础上作出修改,将6岁以上的民众分为11个年龄段,规定了各年龄运动达标成绩。普京表示,苏联的“劳卫制”培养了一代积极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们,为发展群众体育,让各年龄段、各种健康状况的人们得到体育锻炼,吸引大多数民众定期参与体育运动,他决定恢复苏联这一全民体育制度。

苏联“劳卫制”自1931年起实行,1991年废止,覆盖苏联10至60岁的全体公民。该制度是苏联体育计划和标准的基础,苏联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农村的体育协会当时积极推广“劳卫制”的锻炼和达标测试工作,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在战争年代和战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劳卫制”为苏联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发挥了巨大作用。苏联的高水准运动队伍正是在群众体育广泛发展的条件下壮大起来的,“劳卫制”在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培养杰出运动员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曾经参与筹办索契冬奥会的俄罗斯克拉斯诺达尔州州长列夫·库兹涅佐夫认为,首先,“劳卫制”是评估俄罗斯国民身体健康状况的客观工具,是国家落实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的重要参考要素;其次,“劳卫制”是引导民众投入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措施;第三,“劳卫制”达标勋章可成为学生考学的附加成绩,并在个人强制医疗保险上给予奖励。

俄罗斯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战绩不佳,俄社会有关恢复“劳卫制”的呼声不断,但当时官方却表示,即便拿到历史最差的奥运成绩,俄罗斯在体育运动领域也绝不会恢复苏联体制。做出这一表态的是俄罗斯总统办公厅主任谢尔盖·伊万诺夫。他当时说,俄罗斯队表现不佳,应该由各体育协会承担责任,它们完全不受总统或政府管辖。 而到了2014年,俄罗斯在索契冬奥会上取得金牌、奖牌第一的佳绩,普京又决定恢复“劳卫制”,这不能不说是俄罗斯领导人希望利用冬奥会的无形遗产,唤起俄罗斯人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从长远上部署俄罗斯体育运动发展方向的做法。

二、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的进程

1、逻辑起点。俄罗斯的体育体制转型可以追溯到苏联时期,苏联时期曾多次尝试 “举国体制”改革及转型。苏联后期,改革速度明显加快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苏联的解体而并未达到预期的目……

2、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俄联邦将体育管理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国家管理机构和社会管理机构。国家体育和旅游委员会与体育运动协调委员会、国家体育教育管理机构属于国家管理机构; 第二类是俄罗斯奥委会、国家运动基金会、社会体育联合会、各单项体育联合会、各体育联盟协会等属社会管理机构。

3、投融资体制。据俄官方统计,各种形式来源的国家性质的公共拨款只占发展体育所需资金的,由于经济环境彻底改变,体育组织和机构的经济关系不得不建立在市场基础之上,寻求预算外的补充收入方式,开辟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俄政府除了直接拨款用于发展体育事业并采取一系列旨在形成纯粹的体育活动市场化经营的政策措施予以支持。

4、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举国体制’ 。无论是叶利钦时期激进的体育改革方案,还是普京时期依据国情调整的体育政策都未将俄罗斯的体育管理及权限下降,而始终保留在 “国家管理”这个层面。俄政府在体育事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俄罗斯经济快速度增长,俄政府持续增加对体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在体育事业社会化和产业化程度比较低的情况下,政府财政投入持续增长,确保政府对体育事业发展保持足够的控制力。

三、俄罗斯体育体制转型对我国体育改革的启示

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已逐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体育体制的改革虽有长足的进步,但仍然烙有 “苏联模式”的痕迹,并没有根本性的变革。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滞后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进程,俄罗斯对旧的体育体制的改革和新型体育体制的构建,给我国体育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学习借鉴俄罗斯的成功经验和吸取失败教训,更好地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体育体制改革道路适宜的选择应是:首先,要根据中国的国情,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培育和开发体育市场,按经济发展规律引导体育运动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其次,体育活动的资金来源不再主要依靠政府预算拨款,而是主要依靠社会自我筹集,拓展、完善体育彩票的发行、监管与使用。最后,应当改造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运动训练和竞赛体制,使 “举国体制”与 “全民健身”体制协调同步发展。此外,必须注意的是,我国体育体制的改革不能照搬俄罗斯所采用的休克 “举国体制”的做法,应该走有中国特色的政府与社会共同办体育的新道路,应在竞技体育管理上保持 “举国体制”的优势,而在社会体育、体育产业方面应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与民间团体的力量,争取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参考文献】

[1]缪佳.美俄法澳四国竞技体育体制的组织结构比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2:34-39.

[2]汪灵敏,刘志民.德国俄罗斯体育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3,7:20-23.

[3]马忠利.俄罗斯体育重归政府管理的过程及缘由探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8,3:8-11.

俄罗斯转型的思考 篇3

前苏联教育的决策机构是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 部长会议下设教育部、高教部和职业技术教育委员会;各加盟共和国、州、市区设相应的部和局, 所有学校都由这些机构统管和监督。大学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都由国家统一规定。教育经费也是由国家分配提拨。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联邦国家级教育机构是教育部, 由过去的集中管理改为分级管理 (联邦、共和国、地方三级) , 教育机构也由单一国营转为多元化经营, 俄罗斯因此出现了私立大学与短期新闻学习营。

以下从“课程中意识形态比重的改变”、“课程中新闻实务比重提升”、“课程中新闻专业训练的分化”、“新闻教育学制的改变”、“招收学生的组成及考试方式的改变”五个方面讨论二十世纪末俄罗斯政治环境变迁对新闻教育模式变革的影响。

一、课程中意识形态比重的改变

苏联共产党执政时期, 媒介制度的基础是:对毁谤国家和共产主义制度犯罪行为的制裁, 透过KGB (克格勃) 的恐惧机制, 禁止对共产党的路线持有异议的行为, 把持“忠诚比竞争更重要”的观念, 建立正式的新闻审查机构。1917~1991年俄罗斯新闻记者的教育背景差异很大:有大学毕业生、也有高中毕业生, 但所有人都在苏联的学院体制下接受过马列主义教育。在前苏联时期, 新闻学教育一般为期五年, 集中学习俄语、俄罗斯文学、世界文学、一门外语、共产党史、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新闻学是一门关于意识形态的专业, 往往被看作是通往党内更高政治位置的台阶。从1950年代初到1990年代初, 新闻专业学生都上过政治思想课、共产党新闻事业史、西方无产阶级新闻史和批判资产阶级新闻事业等课程。

俄罗斯新闻教育在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后, 最大的改变是教育不大重视意识型态上的宣传。教学计划方面, 改革初期并不是马上发生变化。以列宁格勒大学1987~1988学年度教学计划为例 (此时正是戈尔巴乔夫提出“新思维”后两年) , 从这个教学计划中看出, 学生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学习列宁的思想上, 而不是新闻学科科目本身。而新闻专业上的空缺则由实务课程来弥补 (大一是四周, 大二是六周, 大三是十周, 大四是四周) 。另外, 比较明显的差别在一些必修科目时数的减少:例如《文学编辑》在1968~1969学年度上课时数是30小时, 而在1984~1985学年度只有14小时 (1) 。俄罗斯新闻专业学生还必须学习《列宁从事新闻事业的意义》、《列宁学派的政治评论家》以及关于共党历史和科学性的共产主义。新闻的专业课程必须包括唯物世界观、共产党及阶级的明确立场。当时新闻系最主要的任务是促成苏共中央和学生的密切关系;苏共中央委员会每年推荐一些高中毕业生进大学读书;共党派遣人员和在学学生不定期举行聚会;帮助分配毕业生到新闻业界或相关机构工作等。

苏联解体后, 新闻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虽早在1986年苏共27大报告就将“大众新闻和宣传工具”改为“大众新闻工具”, 但这样的概念被广泛使用和普遍接受还是在苏联解体以后。苏联解体后, 原先列宁的新闻思想在新闻学院中即使被提及也是被当作反面教材的。在莫斯科大学新闻系的专业课程中, 《苏联新闻学概论》、《资产阶级新闻理论与实践批判》这类的课程已被取消, 取而代之的是《新闻学导论》 (以西方新闻传播理论为主) 、《外国新闻史》、《外国大众传播发展经验》等课程。在各种新出版的新闻学教材或著作中, 西方新闻学名家及其理念渐渐为人们所了解。

二、课程中新闻实务比重的提升

俄罗斯学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接受了扎实的教育, 大学低年级主要学习一般的基础课。到了第三学年, 学生主要学习媒体的理论和知识, 进入第四、五学年则一边上课, 一边实习。最后一年大部分时间花在实习上。自1990年代开始, 许多新闻科系取消马列主义思想课程, 而代之以媒介法规、媒介道德、西方媒介史、西方媒介理论、国际媒介发展等课程。

1990年代俄罗斯大学新闻教育有两个最主要的发展方向:理论和实务训练。新闻系比以前更为注重新闻实务的训练, 许多大学开始购置设备, 新闻学院学生实务课程中所出版的报纸得以数字排版的方式进行 (2) 。视听中心、电视广播、摄影和印刷室、计算机中心、电影制片厂等设备的翻新, 给学生学习新闻实务提供了良好的硬件环境 (3) 。近年来, 许多新闻科系开始聘用曾在西方国家受过新闻教育、曾在新闻实务界工作过的资深记者到校教授新闻采访和写作课程。在俄罗斯新闻学课程中, 教师开始以活泼互动的方式授课, 其他大部分时间就是以实务课程为主, 例如, 学期末依组别必须完成一份报纸、电视和广播节目的作品 (4) 。在各校系之间有一个特别的机构——“实习部”, 用以评选学生实习成果的优劣。与此同时, 俄罗斯在新闻教育方面还加强了学生的校外实习, 用以弥补校内硬件设施的不足。

三、课程中新闻专业训练的分化

1990年代, 俄罗斯新闻教育界意识到新闻教学必须专业化, 俄罗斯媒体需要的不只是记者, 同时也需要媒介创意、媒介营销、媒介管理等方面的人才。过去, 新闻系内部分成数个或数十个小组 (5) , 1997年, 圣彼得堡大学新闻系成立公关教研组 (比起其他西方国家当然是慢了太多) 。俄罗斯新闻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广告、公关、市场营销和媒介管理等课程, 这在前苏联时期是无法想象的。目前圣彼得堡还开设为已获得大学学士学位的人提供为期九个月的短期课程, 学成之后可获得记者合格证。1998年, 其他各大学新闻系也陆续成立公关科系。公关可以说是新兴行业, 在俄罗斯大学若选择公关为专业, 必修的科目为市场学、管理学、广告心理学、公关概论、世界广告史等。同年, 圣彼得堡大学出现了新组别——“国际新闻组”。学习国际新闻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两种以上语言的技能、对西方国家新闻发展有一定的了解, 还要学习区域以及地方导论、各国文学和文化。这个新组别对俄国来说非常必要, 俄罗斯开始研究放眼全球, 开始研究世界各国的新闻发展趋势, 而不是像苏联时期, 只局限在前共和国盟邦 (6) 。

俄罗斯新闻教育增加了许多专业课程, 由于教育内容陌生、教学经验缺失, 师资一时衔接不上。许多资深教授对媒介商业制度持保守消极态度, 对某些和商业有关的媒介课程并无多大兴趣。例如, 在教授广告课程时侧重于广告的文化、创意或哲学根源, 对于如何让广告商赚钱则不愿去强调。

四、新闻教育学制的改变

前苏联教育结构单一, 只有一个教育层次, 大学毕业一律授予专家 (5年制) 的证书。近年来, 俄罗斯高等教育院校由原来的五年制改为二年、三年、四年、五年等不同学制 (7) 。第一级为“不完全高等教育”, 学制二年, 结业者可进入任何高校的相应专业继续深造;第二级为“完全基础高等教育”, 学制四年, 毕业后授予学士学位;第三级为“完全专门高等教育”, 学制二年, 毕业后授予硕士学位;在第三级教育的基础上再设置“副博士”和“博士研究所”, 通过论文答辩和设计的毕业生, 授予科学副博士或科学博士学位。许多大学同时施行两种不同的学制:专家之后考副博士班, 学士 (4年制) 之后再升硕士班 (2年制) 。前苏联时代没有学士和硕士的名称和文凭, 学生在结束专家的证书后, 就可以考试进入研究所就读, 研究所毕业后拿到的是“副博士”学位 (8) 。由此可见, 俄罗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变化的特色是:既保留了前苏联时期高等教育典型层次结构 (专家、副博士) 特点, 又添加了美国等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典型的层次 (学士、硕士、博士) (9) , 形成由苏联时期高等教育层次的单轨制向俄罗斯高等教育层次结构双轨制的转变, 呈现出当今俄罗斯高教层次的多样性、可选择性, 这表达了俄罗斯高等教育融入西方高等教育和保持苏联高教传统的相对独立性的意图。这一改变说明了俄罗斯正试图与国际学制接轨, 俄国意识到必须让俄罗斯的文凭和世界的标准相同, 2000年俄罗斯联邦政府教育部通过了全新的高等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有些大学完全采取新的教学计划。例如, 罗斯托夫大学学士阶段须通过四年的课程:人文科学、社会政治、自然科学通识、新闻传播专业等科目, 第四年毕业前学生须通过国家专业资格考才能拿到学士的毕业证书。在这之后, 学士可选择要继续取得“专家”证书 (再一年) 或是硕士 (两年) 。有“专家”文凭的未来新闻记者可进实务界、政府机构工作;而硕士课程则是为了让学生具备研究的基本知识。硕士毕业后学生可进研究所副博士班、博士班深造。硕士班的出现除了可以和世界各国的学制相符, 也表明俄国新闻教育由苏联时期的专业训练教育更转向研究型教育发展。

俄罗斯境内大部分大学新闻系的组成大同小异。圣彼得堡大学中分9个教研组, 莫斯科大学则为11个。从大学三年级开始学生必须依自己的兴趣选组 (如定期刊物组、广播组、电视组、媒介社会学组、广告组、公关组等) 。圣彼得堡大学夜间部与日间部不同, 还多了一个组:文学编辑组。大学新闻科系学生毕业后, 证书上会标示他的专业, 也就是学生上大三时所选择的组别:定期刊物、新闻编辑、电视、广播、广告、公关、新闻摄影、出版、艺术文化和国际传播等。

五、招收学生的组成及考试方式的改变

从2000~2001学年开始, 圣彼得堡大学对一些新学科作了调整, 各大学新闻系也试着以新的方式招收学生。一般大学的入学考当中分为共同科目, 各学系另设专业科目。西泽琳堡市将传统入学考试中的《俄语与文学》 (作文) (共同科目) , 以面试的方式测验学生, 应试生需要将手中的数据以自己的话叙述, 有时必须将一篇对话转述为前后连贯的事件 (10) 。这种考试方式是为了测验学生组织和表达思考的能力。乌德穆尔特大学则将传统作文这一科改以两个阶段来实行:第一阶段以应试者的刊出作品作评估 (五篇作品是基本要求) ;第二阶段则是以报纸的评论文章或报道出一个题目, 让学生藉题发挥 (也是书面作文) (11) 。圣彼得堡大学和莫斯科大学相同, 在作文部分都是以报纸来出题 (通常题目以俄罗斯媒介现况的分析为主) , 再加上第二关的面试。

中学生进入高等学校的准备也越来越充分。许多新闻系均附设了“小小新闻系”, 中学生可以参加并预备未来的入学考试。中学毕业生若是通过新闻系的入学考, 在他们的中学毕业证书当中就会注明学生通过的科目。学者认为, 这种方式可让学生及早确定未来的志愿和方向。此外, 孩子们也可加入“少年创作馆”、“文化宫”学习新闻课程。布拉戈维申斯克 (海兰泡) 的少年就在类似的机构中办了一份自己的报纸《年轻人》。圣彼得堡市多年来都在文学俱乐部的附属机构少年先锋宫、中学馆设置新闻中心。罗斯托夫城则在中学里创设了“语文班”, 从大学里聘请新闻系的教授到校讲课 (12) 。

由于新闻科系毕业的出路不错, 大学入学考试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乌拉尔大学和圣彼得堡大学的录取率大约都是大约17%。阿穆尔大学 (13) 在1999年底接近0.3%的比率。当然, 这种情况和俄罗斯整个社会结构的改变息息相关。

前苏联共和国中的高等院校大多设置新闻科系, 哈萨克现今14所私立高等学校设有类似科系, 乌克兰、阿塞拜疆等国情况类似。独立国中有90所国立和私立高等学校培养新闻人才, 其中在俄罗斯境内就有25所 (14) 。2000年所作的一项社会调查显示:今天, 俄罗斯大约有超过12000个专业新闻记者, 其中96%具备大学以上或是大学肄业的学历 (15) 。

从普京胜选看俄罗斯的现代化转型 篇4

受访者:陆南泉,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1960年毕业于苏联莫斯科财政学院(现俄罗斯联邦财政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与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工作,1981年起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现为“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工作,曾任经济研究室与俄罗斯研究室主任,现任中国社科院俄罗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著作有:《苏联改革大思路》、《苏联兴亡史论》、《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再思考》、《走近衰亡: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研究》等。

为什么普京能够再次当选?

主持人:3月4日普京在俄罗斯大选中胜出,在时隔4年之后再度当选俄罗斯总统。不过和前两次毫无悬念的胜选不同,此次选举前俄罗斯出现了苏联解体10年来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普京游行示威。作为俄罗斯问题研究专家,在您看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陆南泉:最直接的导火索是2011年12月俄罗斯杜马选举中的公共舞弊,但是根本的原因是最近这些年俄罗斯少数人垄断政治,不推进民主政治改革,使得俄罗斯政治成为梅德韦杰夫和普京两个人的游戏。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政治非常混乱,各联邦主体不执行总统令,不上缴税收,中央政府财政很困难。1999年普京接任后,强化中央权力,联邦区首脑从选举改为总统直接任命,以铁腕解决车臣问题,经济上整顿寡头。这些做法稳定了俄罗斯政局,既为普京赢得了巨大国内外的声誉,也形成了威权主义的政治模式。

主持人:非欧美国家在从前现代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威权的存在几乎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陆南泉:问题在于,威权主义只能是一种过渡的政治形态。一旦政局稳定以后,普京本来应该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加强政党制度建设,但是普京一味地实行“可控的民主”方针,继续强化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个人权力,同时也没有建立起完善政党制。现在的执政党“统一俄罗斯”仍是一个官僚党。2008年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普京改任总理,实际上权利力仍然掌握在普京手里,威权主义的政治模式毫无变化,因此引起了老百姓的强烈不满。

主持人:普京与梅德韦杰夫演出“政治二人转”,其实就是把一个大国的政治操控在一两个人手里。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国家权力怎能在他和梅德韦杰夫两人之间私相授受?!

陆南泉:普京是在不违反宪法的名义下操控政治,这种情况令人不快,特别是有现代思想观念的年轻人非常厌恶,从参加反普的人员构成也可说明这一点,60%的参加者不到40岁,70%的人受过高等教育。

另外,俄罗斯腐败问题相当严重。普京打压寡头,却没能抑制住腐败,因为腐败的根本问题是官僚体制。威权政治模式下官僚体制垄断资源,必然腐败横行。有统计表明,俄罗斯企业盈利的50%都用于行贿,可见腐败程度之深。现在俄罗斯人对腐败已经习以为常,某种程度上甚至已经默认了。

主持人:腐败横行必然导致分配不公。

陆南泉:是的。普京尽管在解决贫困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贫富差距还在扩大。从2000年到2010年的10年当中,全国最高收入与最低收入10%的家庭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五分之一,这当然招致相当多的不满。

上述问题导致了人们上街。总的来说,“反普”是要求改革,特别是要求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种强烈反映。对一些人来说,如果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期,所关心的是生存问题,但物质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后,转而开始关心政治问题,特别是关注民主、自由问题。

主持人:既然民众有那么多不满,为什么普京仍然能够当选?

陆南泉:反对普京的主要是企业家、知识分子等精英人士,对于相当多的俄罗斯普通民众来讲,普京仍然是他们信赖的政治家,是四个方面的象征。

第一,普京是稳定的象征。在普京的威权主义统治下,俄罗斯摆脱了叶利钦时代的不稳定局面,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毕竟人们可以安安静静过日子了。他们也希望改革,但是更愿意在稳定的局面下逐步改革。他们认为,有普京就不会出现大的动乱。

第二,普京是强国的象征。恢复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这是广大俄罗斯人一直追求的梦想。普京上台以后,经济持续增长,军事力量也有加强,满足了俄罗斯民族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俄罗斯的这种爱国主义情结混杂着民族主义,认为俄罗斯要在国际上得到尊严,必须走强国的道路。

第三,普京是发展的象征。普京执政时期,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GDP年均增长率达到7%,GDP总量从1998年的3000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1.5万亿美元。人均工资从2000年的82美元增长到现在的745美元。工资的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国际社会公认,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使老百姓得到实惠的增长。

第四,普京是俄罗斯尊严的象征。普京激烈批评西方,对美国持强硬态度,在利比亚、叙利亚等问题上“独树一帜”,在一些人眼里似乎为俄罗斯在国际上赢得了“尊严”。

普京之所以能够当选,我认为主要是这四个因素在起作用。普京赢得63.6%的支持率,说明他还有广泛的民意基础。不过,俄罗斯国内与国际上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普京的困难并不在于能否赢得大选,而是在选举后如何解决面临的种种难题,取得新的辉煌。

普京面临的挑战

主持人:那么,在接下来的6年里,普京将面临哪些难题挑战呢?

陆南泉:普京面临的挑战和困难还是相当多。他首先必须回应竞选过程中反普力量提出的诉求,推动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可是对普京来说,这是一个两难选择:如果不改革,将失去更多的拥护者;如果大幅度推进民主政治改革,势必动摇他自己的执政地位,也与他的治国理念相冲突。普京认为,俄罗斯今后相当一个时期里就是要在政治上集权,在经济上推进自由化。

普京在选举前已经表态,执政以后他的改革方向是消除俄罗斯将来政治上由一个人到三个人来说了算的局面,同时他也强调“政治改革要非常谨慎行事”。

主持人:过于强调谨慎,也可能变成不作为。

陆南泉:我分析,普京上台后的前几年某些方面会松动,不像过去那么强硬,但是大的动作不太可能,主要是在经济领域弱化调控。2000年普京上台以后,将一些重要的垄断部门(石油、天然气)又收回到国有,到2010年国有经济提高到40%,国有企业经济效率低,招致很多批评。另外俄罗斯大型国有企业的领导人都是政府任命的,甚至由副总理等高官兼职,特别容易产生腐败。尽管普京说,他是按照俄罗斯本国的特点推行政策。但是国际上普遍认为,现在的俄罗斯搞的是国家权力和资本主义两者相加,简单说,就是国家资本主义。

普京将在新任期内进一步推进私有化,减少国有经济的成份,放宽对经济的控制。此后,也可能在稳定的条件下逐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强化民主法治建设。

主持人:既然有那么多的民意支持,普京也可以选择不改革,而是继续在稳定、发展、强国等方面下功夫啊。何况,普京毕竟是一位政治强人。

陆南泉:从个性来说,普京确实是一个政治强人,同时有强烈的强国意识。他强力推行自己的政策,而且总是以一种爱国主义的姿态说,要保持俄罗斯的大国尊严。

可是,这次大选过程中民众上街游行的强烈诉求,使得普京不能不认真考虑和回应。因为尽管俄罗斯的民主制度还有很多的缺陷,如总统权力过大、强人政治色彩很浓,但是毕竟已经走上现代民主政治的轨道,建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和多党制,不可能再搞一个人说了算的独裁,也不能不断地强化集权。事实上,普京已经开始与反对党会见,协商如何解决一些问题。

普京也必须考虑国际因素。国际社会对普京的威权主义统治模式强烈反对,普京带领的新俄罗斯要融入国际社会,在这方面不进行改革等于自己孤立自己。不过,普京不喜欢美国模式,也不喜欢亚洲模式,将来他真正的发展方向可能是欧洲的民主模式。

还有一个制约因素,就是梅德韦杰夫。梅普两人在稳定、发展、强国等大的方面是一致的,可是在历史问题、民主问题、现代化问题上,两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不是靠私人关系能够解决的,如果梅德韦杰夫继任总理,对于促进普京政治改革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主持人:按照您的分析,未来俄罗斯的政治民主进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陆南泉:现在看起来,普京当选以后,街头政治会不断进行,估计普京不会采取动粗的办法,但是他也不会允许街头政治无限制地泛滥。

俄罗斯的现代化面临很多难点

主持人:您提到梅普两人在现代化问题上的理念分歧,这种分歧确实存在。2011年梅德韦杰夫说,他和普京之间的主要分歧是,他希望俄罗斯现代化加快步伐,而普京认为应渐进实现现代化。其实,两个人在对现代化的理解上的分歧似乎更大些。

陆南泉:确实如此。梅普都主张国家现代化,但存在不同的理解。

梅德韦杰夫强调的现代化包括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国家全面现代化,特别强调政治现代化,加速推进民主化的进程。他多次公开说,如果一个国家的老百姓不感觉到自己生活在民主的国家里,那就是没有民主,而普京主要强调经济现代化;梅德韦杰夫强调实现现代化主要是通过人的自由,让人自由创新、自由创造,而普京则更多从国家政策与技术层面来谈现代化如何实现的问题;梅德韦杰夫主张加快推进现代化进程,而普京主张渐进地逐步推行,一再反对跳跃式的实行现代化。

任何一个转型国家最终的目标都是要实行国家现代化。我认为,这些国家必须在转型的过程中解决7个问题:第一,从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第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第三是改变经济发展模式;第四调整不合理的经济结构;第五适应政治民主化,进入法治国家;第六,转变文化、观念和意识形态;第七,处理好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成为开放型国家。

主持人:以您提出的标准来衡量,现在俄罗斯在现代化方面取得了哪些进展,还有哪些问题?换句话说,普京还有哪些任务需要完成?

陆南泉:俄罗斯推行现代化面临着很多难点。

在经济方面,俄罗斯面临很多难点。目前俄罗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效益都很低,急需从出口型经济过渡到知识型、创新型经济。普京执政期间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能源出口,很多企业设备陈旧落后,没有创新的积极性,先进科技产品的出口量很小,如果不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俄罗斯的经济不可能保持稳定的发展。

在社会问题上,反腐败能不能成功,也是普京面临的一大挑战。虽然俄罗斯的确采取了包括官员公开财产等一系列措施,但是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因为反腐败涉及到改革政治官僚体制,俄罗斯的腐败深入社会肌体,老百姓对腐败也很麻木,这种情况下反腐败难度很大。另外,还有社会不公等一系列问题,短期很难解决。

至于在政治方面,俄罗斯的民主进程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如果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已经是民主国家,领导人是民主选举出来的,政府也允许人民上街游行。但是,俄罗斯的民主还处于不成熟的起步阶段。正如普京在2004年的总统国情咨文中所说:“年轻的俄罗斯民主在其形成过程中取得了显著成绩。今天谁不愿意承认这些成就,谁就不够诚实,但我们的社会体制还远远谈不上完善。我们应该承认:我们正处于起点。”

主持人:看来,俄罗斯面临的现代国家转型问题,恐怕不是10年、20年能解决的,更不是普京一个人能够解决的。

陆南泉:实现国家全面现代化,这是俄罗斯转型的终极目标。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推行全面现代化的过程必将是曲折的,不可能一帆风顺。在这个过程中,经济能不能稳定发展,政治改革能不能取得进展,都是普京面临的考验,直接影响到他未来的执政地位。

主持人:中国也很关注俄罗斯大选,而且许多中国人都愿意看到普京再次上台。在他们看来,普京上台有利于中国。

俄罗斯转型的思考 篇5

关键词:俄罗斯流浪儿童,现状和原因,对策分析

苏联解体后,1992年俄罗斯开始了以市场化经济和所有制关系的私有化为特征的经济转轨过程,随之整个政治经济体制、社会环境发生了剧烈的变化。社会的转型必然引起社会价值观念的变化,在此影响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俄罗斯流浪儿童急剧上升,与此同时,作为苏共体制下特有的政治性组织、全面负责儿童社会工作的组织——共青团,也随着苏联社会体制的崩溃而瓦解。这些变化使得解决流浪儿童健康成长的问题,面临更大的压力。但随着近年来俄罗斯政治、经济社会格局逐步趋于稳定,俄罗斯政府开始加强对流浪儿童的物质援助、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全面关怀流浪儿童的健康成长。本文以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流浪儿童成长问题为视角,就其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等几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流浪儿童成长问题的现状分析

俄联邦保健部部长莎波瓦罗娃在2003年2月2日举行的国家杜马会议上,针对处境不利儿童的境遇表现出很大的担忧,她指出:“俄罗斯儿童状况十分严峻,需求毒品和刺激性药品的人数成倍增长。家庭暴力时有发生,流浪儿童剧增。越轨行为和性早熟导致犯罪的人数逐年上升,社会弊病也随之而现,梅毒、艾滋病、结核病等层出不穷,儿童的身体健康陷入了危机。”如何预防流浪儿童增长,如何预防青少年犯罪,如何让青少年远离毒品,尤其是预防高危青少年群体的犯罪等问题不容忽视。在俄罗斯有一道凄凉的“风景线”——俄罗斯大量的流浪儿童,这些流浪儿童中90%都是“社会孤儿”。所谓“社会孤儿”是指父母都还健在的流浪儿童。流浪儿童无人监管,有的染上了毒瘾,有的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据统计数字显示,1994年,俄罗斯流浪儿童共有50万人,2001年达到了68.5万人,2004年达到70万人,这一数字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流浪儿童数量。[1]

2004年由俄联邦教育科学部协调委员会主持的国家重点项目《流浪儿童成长问题的研究》,以切布尔内赫教授为首在全国进行了调研,于2005年2月撰写了《流浪儿童成长状况的调研报告》。此报告是《俄联邦儿童成长问题教育部报告汇编》当中的一篇报告。本文的数据就是从调研报告中借鉴而来。(以下简称《成长状况调研报告》)。[2]

《成长状况调研报告》表明,俄罗斯街头流浪儿童的平均年龄为12~13岁,2/3的流浪儿为男性,1/3为女性,女性少于男性。流浪儿童中平均年龄男性为12.5岁,女性为12.6岁。

流浪儿童中有一半是移民。在他们调查的流浪儿童中近53.4%的儿童生活在调查的城市里,而46.4%的人来自其他地区,13.9%的来自其他州,20.8%的来自各区中心,11.9%的来自农村和乡镇。

来自其他各地区的流浪儿童年龄偏高:例如,7岁移民占到27.3%,16岁的则达到了62.3%。移民流浪儿童不仅在莫斯科占多数(86.5%),而且在其他城市也居高不下,例如:弗拉基米尔(75.0%),图拉(52.5%),梁赞(63.3/%),沃洛涅日(73.5%),费拉基高加索(63.3%),奥木斯克(62.5%),哈巴罗夫斯克(69.4%)。

资料来源:Нудысь.ВШ.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докладОположениидетейв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М.2005.С.65.

莫斯科的流浪儿童主要是来自中央区、西北区和北方地区,还有独联体,特别是乌克兰、塔吉克斯坦、摩尔多瓦。另有一些流浪儿童来自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北高加索也不得不“接收”来自车臣、格鲁吉亚的流浪儿。他们的年龄段70%是11~15岁,20%是7~15岁,10%是16~17岁。

在俄罗斯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当中,有将近58.7%的儿童多次离家出走,或者是多次离开宿舍而出走(有的儿童多达16次)。可见,儿童为了摆脱管教太严的父母和教师才选择了流浪生活。

流浪儿童流浪时间的长短是一个城市社会服务工作效率的最佳验证。那么俄罗斯流浪儿童与谁为伴?如何流浪?《成长状况调研报告》表明,他们通常是10岁开始流浪。流浪儿童流浪街头的时间为4到4个半月,只有17%的流浪儿童持续了半年,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指数迅速上升。

在俄罗斯90%的流浪儿童是成群流浪,通常是6~7人一组。男性组合是女性组合的5倍,是男女混合组合的2.5倍。近1/3的组合里有自己的头目(有时是几个头目),充当头目的多数是年龄较大的。可见,头目具有较大的号召力,很容易导致流浪儿童整个组织的犯罪。

通常情况下,俄罗斯流浪儿童白天在火车站(35.6%),街头(34.2%),商厦、市场(28%),通道(24.9%),公园(15.3%)里度过,晚上露宿于阁楼、地下室(42.9%),车库、车厢里(18.6%),朋友、熟人处(15.8%),地下停车场、树林里(13.5%)。没有头目的组合通常是在窑窟里过夜。

流浪儿童靠什么生活呢?被调查的流浪儿童说,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谋生:乞讨(52.1%),打零工(38.6%),抢劫(34.4%),求助于熟人(20.2%),求助于亲人(12.2%),社会组织募捐(10.1%),卖身(7.9%),组织内其他人员的帮助(10.4%),宗教组织的帮助(4.1%),销售毒品(3.0%)。

一些少年在市场建筑工地做搬运工、杂工来谋生,洗修车,收集倒卖塑料瓶、有色金属,捡拉圾,做清洁工,卖报,发传单,做钟点工等。除此之外,他们还销脏、参与赌博、刑事犯罪。

烟、酒、毒品——在俄罗斯是街头流浪儿童的必要伴旅。他们无所适从,模仿成人,吸烟、喝酒、吸毒急剧增加。调查表明:7岁儿童吸烟的占到1/4,满15~17岁之间有烟瘾的近90%。8岁儿童喝酒的占了1/3,15岁以下喝酒的流浪儿童占到了80%。12岁的流浪儿童将近25%尝试过毒品,而16~17岁之间的吸毒流浪儿童急剧上升。14岁开始性生活的占40%,16岁的达到70%以上,多数人开始从事卖淫、拍摄黄色影片。

不良的生活方式必将导致流浪儿童健康状况下降,我们可以看出俄罗斯流浪儿童大多为亚健康儿童。30.4%的儿童承认自己常生病。

俄罗斯流浪儿童的教育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1/3的流浪儿童不识字,有6.9%的孩子从来没有学习过,不能读写的占7.9%,46.9%的人会写字,45.2%的孩子是半文盲,在15~17岁之间的孩子中甚至还有文盲存在。

为了了解流浪儿童对基本知识掌握的状况,研究人员设计了关于阅读课、文学欣赏、民族常识等学科的基本知识进行测试。7~10岁的流浪儿童能够计算出3×4的只有33.5%,不能说出自己所生活的国家的儿童占到18.5%(7~10岁),30%的流浪儿童甚至不知道一个故事,也不认识一个字。

同年龄段的儿童都能够获得学习的机会,而这些处境不利儿童人群却无法得到受教育的保障,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无法学到。《成长状况调研报告》的结果表明,无论年龄大小,78%的流浪儿童还是想重返学业。13.1%的仍不爱学习,6.8%认为学习已来不及,因为他们已经严重超龄,只有1.5%想工作。当然,对这些流浪儿童来说,最主要是能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流浪儿童以喝酒、吸烟、尝鲜为“教育目标”,这毕竟还是少数的。

二、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流浪儿童选择流浪生活的原因分析

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持续不断的政治和经济危机加重了流浪儿童的问题,不少发生家庭危机的儿童也被迫走上街头,加入了流浪儿童大军。

根据《成长状况调研报告》的研究结果,导致俄罗斯流浪儿童流浪街头的因素有如下几点:家庭生活条件极差,最基本的温饱问题未能解决;与父母、兄弟姐妹及亲人们的矛盾激化,被逐出家门;继父、继母的性暴力及父母离异的家庭,18.2%的7岁儿童都是被父亲所放弃;当然也有相当一部分家庭生活条件优越的孩子选择了流浪生活,他们抱怨父母对他们管教太严,为获取自由,他们放弃了父母和家庭。可见,俄罗斯流浪儿童流浪街头的一种原因是由于不堪忍受家庭的贫困、家庭暴力、家庭的不良环境、流浪儿童在受教育权方面的破坏,监护和照管机构没有完全解决好流浪儿童学习和生活安置的问题。这样的孩子由于没有基本的生活资料,错过了教育机会,或者由于学校的学习压力繁重等原因导致离家出走。另一种是由于受外面世界的诱惑或伙伴们的支持而自愿离家出走的。但是缺乏家庭温暖、父母关心不够、父母酗酒,还有单亲家庭和父亲的单方家庭暴力,是流浪儿童选择流浪生活的最主要原因。

流浪儿童选择流浪生活大部分是来自单亲、离异家庭。根据《成长状况调研报告》结果表明:36.2%的被调查者生活在完整家庭;52.6%的生活在不完整家庭;42.4%只有母亲;10.2%只有父亲;1.9%没有任何亲人;9.3%和亲人生活在一起。

流浪儿童选择流浪生活大部分是由于家庭父母素养及家庭精神生活环境极差。72.3%的家庭中父母其中的某一方,有人入狱或是重病;18.1%的家庭父母剥夺了儿童的自由;63.3%的流浪儿童无论年龄大小都遇到了家庭暴力,其中有42.1%的儿童认为是来自母亲的暴力。(见图2)

资料来源:Нудысь.ВШ.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докладОположениидетейв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М.2005.С.70.

可见,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社会文化变迁、各种突发事件而导致了短期或长期的家庭系统紊乱或家庭环境不良,从而出现了与之相应的各种流浪儿童。对于这些流浪儿童来说,各种不利或弱势因素很可能会交织在一起发生交互作用或多重影响。比如,家庭贫困容易引发家庭矛盾和父母冲突,也容易引发父母粗暴对待儿童和对儿童发展的忽视;父母离异也容易导致单亲家庭失去经济支柱而穷困,也容易引发单身父亲或母亲对孩子的虐待和忽视。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俄罗斯许多家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社会教育职能,特别是有孩子的家庭,很难保证每个儿童的潜力都能充分发挥出来。

达到入学年龄而未入学的儿童也是沦为流浪儿童的潜在原因之一。1998年俄罗斯教育部颁布的《俄罗斯教育政策走向》的报告中指出:在目前俄罗斯非法的移民和难民中,未接受义务教育的达到了90万人。俄罗斯教育部和俄罗斯统计委员会专家、及其他机构对未接受义务教育的儿童工做了一个统计,数据显示,1999年达到了10万人,2002年初,这一数字已达到了36.8万人。[3]同时,俄罗斯还出现了大量的难民和被迫移民,他们的实际数量和当地居民(包括学龄儿童)的数量,迄今为止没有准确的统计。但在两次车臣战争中,成千上万的俄罗斯和车臣的儿童失去了父母,他们命运悲惨,一部分到了儿童寄宿学校和车臣地区的孤儿院,大部分人都沦落街头成为流浪儿童。

三、俄罗斯社会转型时期就流浪儿童成长问题的对策分析

流浪儿童问题,不能一刀切式地从街头将其一网打尽,必须需要家庭、社会和学校齐抓共管。俄罗斯流浪儿童成长的问题,历来注重政府与学校的合作,近年来尤其加强了与学校和家庭的合作。俄罗斯流浪儿童健康成长的工作秉持了2002年《俄罗斯儿童纲要》中提出的“家庭是根本、学校是主干、社会是支柱”的社会发展目标。这一价值目标在预防流浪儿童急剧增长的工作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第一,普京政府采取措施让流浪儿童重返家庭,并给他们的父母提供就业和医疗保障;或者把他们送往儿童收容院,或者送往免费的寄宿学校,让他们享受正常家庭儿童能够享受到的平等权利,尤其是接受教育的权利,预防流浪儿童的增长。例如,俄联邦教育部成立的“预防家庭暴力的教育中心”是联邦层面专门收集家庭暴力信息、预防家庭暴力发生、防止流浪儿童再生的机构。它不但在实践中积极预防流浪儿童再生,同时开展全国范围的工作总结和理论研究,收集各方面的材料。在2004年的一份名为《暴力对流浪儿童精神健康的影响》的研究报告,揭示了俄罗斯家庭暴力的情况及其对流浪儿童精神健康的影响,为今后的研究以及建立预防家庭暴力公共健康体系指引了方向。[4]

第二,俄罗斯国家机关、社会机构、教育机构、社会和宗教组织,非常重视与关注流浪儿童的健康成长。无论是议会还是政府,都有专门的负责儿童事务的机构,并且对其各自职权都有明确界定,同时恢复了原苏联时期的未成年人事务和未成年人权利保护委员会,建立了补充教育机构等,形成了政府、非政府性质的社会组织、社区共同管理和参与流浪儿童事务的立体结构。在我们看来,比较合理的是建立一个对这一工作统一规划的机构,能够预防流浪儿童的增长。

第三,俄罗斯当局近10年来颁布了很多有关保护流浪儿童的纲领。从1993年《俄罗斯流浪儿童预防性原则纲领》,到1999年《预防流浪儿童和未成年人犯罪法》,其内容涉及流浪儿童的精神、道德、物质、教育这些宏观层面,也涉及生活上的照顾等微观层面。在具体操作层面上,2002年10月俄罗斯联邦政府规定了2003~2006年间《俄罗斯儿童》整体纲要。下设的纲要之一就是《预防流浪儿童的违法》。此纲要的目的如下:巩固预防流浪儿童的系统;创造有效的、全方位实施此规定的条件。《预防流浪儿童的违法》包括的措施如下:(1)汇总流浪儿童的信息;(2)建立流浪儿童的电子信息系统并计算出需要实施帮助的人数;(3)支持俄罗斯联邦关于建立统一的救助制度和家庭的措施(2006年之前);(4)巩固300多家预防流浪儿童违法机构的物质基础;(5)将接受救助的儿童的数量提高三分之一;(6)扩大和提高为流浪儿童服务的质量。纲要促进了社会救助流浪儿童措施的完善,社会教育的最高目标便是预防流浪儿童的违法。[5]

第四,建立家庭问题模式。该模式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家庭环境上,社会教育工作者开展家长教育的活动,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鼓励家长们和“社会家长们”建立良好的家庭环境氛围,树立“众人养一孩”关怀理念。而补充教育机构的教育工作者则担负着与家长们的沟通和交流职责,力求通过双方的努力共同解决流浪儿童选择流浪生活的问题。

第五,重视与其他国家交流流浪儿童的成长问题。作为后来者,先行者们的很多经验都是可以用来借鉴的,俄罗斯政府和社会工作者显然意识到了这一点。一方面,俄罗斯加强建立国际交流的长效机制,成为国际流浪儿童工作协会组织的一员,与美国签订了合作协议备忘录;另一方面,不定期地邀请专家参与流浪儿童健康发展的研讨会,如2005年7月组织了“流浪儿童的心理预防保障”研讨会。

不难发现,俄罗斯社会关注流浪儿童成长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社会教育者的薪水过低制约了流浪儿童成长问题的解决;从事社会工作的服务机构不完善;监护教育方面的法律也不健全。社会转型阶段是俄罗斯社会问题最多、最复杂的阶段,这一特殊阶段需要俄罗斯政府加大物质援助、政策扶持和法律保障,提升流浪儿童生存和发展的质量,为俄罗斯实现社会公平与良好的社会秩序目标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Чарко.в.Г.ХСостояниеипроблемыпрофирактикипеспризорностиибезнадзорностинсовершеннолетнихМоскв.а2002..С67.

[2][4][5]Нудыс.ьВШ.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докладОпол-ожениидетейвРоссийскойФедераци.и2004..С14.17.20.

俄罗斯转型的思考 篇6

关键词:国际传媒政策,垄断,传媒政策变迁,古辛斯基,别列佐夫斯基

传媒政策因其被国家掌控, 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不言而喻的特殊性, 所以传媒政策几乎决定了一个国家传媒产业发展的总体面貌。各国对传媒的政策制定是和当时国内国际形势及传媒的发展密不可分的, 而传媒技术变革、经济利益驱使、国家政治追求、国家文化策略这四个方面正是影响传媒政策制定、推动传媒政策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传媒政策的实际发展中, 上述的四个重要因素并不是单一地作用于传媒政策的制定和发展, 而是交叉结合地起作用, 也就是说, 在传媒政策的任何发展阶段, 传媒技术变革、经济利益驱使、国家政治追求、国家文化策略都是影响政府制定传媒政策的关键。随着传媒技术的快速发展, 媒介的普遍商业化及文化的无国界传播, 因特网对信息的全球传播化, 传媒利益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利益驱使, 促使传媒市场竞争加剧, 竞争中出现垄断就难予避免, 这是由市场经济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分析了解世界传媒政策的历史变迁, 掌握世界传媒政策的基本规律, 通过对俄罗斯传媒政策变迁中的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案例的分析, 有助于各个传媒制度转型国家更好地制定传媒政策, 寻找一条既维护本国利益, 又推动本国传媒发展之路提供借鉴。

一、世界传媒政策的三个历史阶段分析

非常明确地提出媒体政策转型的是英国学者丹尼斯.麦奎尔。在他与库伦伯格合著的论文《媒体政策范式的转型:论一个新的传播政策范式》中, 两位学者按其传媒历史的发展轨迹, 将现代传媒政策划分为三个历史发展阶段, 即传播产业政策的萌发阶段 (19世纪中叶至二战) 、媒体公共服务政策阶段 (1945—1980/1990年) 和新的传播政策范式阶段 (1980/1990年至今) 。总结归纳三阶段的发展变化, 对国际传媒发展大有裨益。

第一阶段:传播产业政策的萌发阶段

这一阶段涵盖19世纪中叶至二战爆发, 是从“无政策”时期转变到制定了大量的专门性措施, 以便于规范和促进一系列革新的时期。这一阶段政策的特征是: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不同范围的措施逐渐积累起来, 为以后出现的关于电报、无线电、电影、电视、电缆传送、录音设备及其他各种媒体的政策和法规奠定了基本思路。传媒政策的制定被严格定义为通过传播体系达成的有效的公共服务, 受到政府的控制和严格监督。以此为背景, 制定媒体政策的主要标准就是政府所定义的公众利益和企业所定义的商业利益。在美国, 电话、电报业务私营垄断, 早期的通讯政策核心就是政府管制下的私人垄断模式, 因此促成管制的并不是为公众利益服务的目标, 而是普遍的反托拉斯声浪和促进竞争的诉求。邮政业仍归政府所有。欧洲的政策则是使电话、电报以及邮政业划归公有垄断, 成为一个公共实体和政府的一个共同点, 就是在本质上将传播领域视为一个技术问题, 淡化了传媒的政治功能;将通讯媒体视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分支产业;不同媒体有各自特定的管理规则 (基于不同技术的不同体制) ;传播服从国家利益的需要 (经济的、军事的) 。

第二阶段:媒体公共服务政策阶段

媒体政策的第二阶段是从二战后延伸80/90年代。这一时期的特征是:规范和政治上的考虑要多于对技术的考虑, 也有对民族一致性和稳定性的探究。社会政治事务而非经济或国家战略事务占据了主导地位。政府重视传媒的社会功能, 以民主政治、公共利益为诉求, 对传媒进行干预, 引入竞争, 出现垄断, 政策偏重于规范传媒的公共服务性。美国在新闻自由和社会责任之间第一次建立了明确的关系, 强调如果新闻界不能确保必要的新闻和信息质量的话, 政府就有可能进行干预, 使新闻界老板们在考虑表达自由的同时还需肩负社会责任。欧洲一些国家通过施加压力来促进所有权形式和内容的多元化, 并限制垄断以及更为有效地处理针对新闻界的诸多不满, 为维系报业多样性采取的个有效分支。以英国、德国、法国、荷兰和瑞典为代表。尽管两种体制模式大相径庭, 但有各种方法, 都体现了作为政策指导方针的“自由而负责任的新闻界”的精神。在所有权方面制定了带有限制条件的经济扶持手段, 包括对报纸的直接补贴等。[2]这些政策措施都表明, 政府促使传媒积极参与到民主政治生活中。

第三阶段:新的传播政策范式阶段

20世纪90年代, 随着技术融合在传媒领域造成的经济的融合, 即电脑处理、传播和内容 (出版) 分支的合并, 使“传播政策”的构想在20世纪后期有了更为明晰的架构。一些国家相继成立了传媒部, 并颁行了新的媒体法规。大众媒体的管理和电讯管理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密。与此同时, 处了技术上的变化外, 所处时代也发生了社会文化的变迁, 各种意识形态在不断的争斗和磨合, 政策制定越来越受到实用主义和民粹主义的支配。传播全球化及跨国媒体的跨国境渗透在其影响力方面构成了新的变化。政府、国内公司和跨国公司在制定政策方面充当着重要角色。公司希望通过跨越旧的规章来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进行扩展和兼并, 而政府正从干预市场发展的管制中退出并且在不得设定优先考虑的次序时, 给予经济而非社会、文化福利更多的优先权。第二阶段的媒体公共服务政策模式已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而退出历史舞台, 而第一阶段萌发的传播产业政策范式重新显现, 只是被全新的政治观点和社会价值所取代。现在我们面临的是传播政策方向的转变和基本价值观的变化, 而基本价值观的变化主要发生在社会责任要求、公共服务和利他主义方面 (以非盈利性为目标) 。这一时期的公众利益将被重新定义, 将经济和消费主义价值观纳入其中。新的传播政策范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它将在不确定因素、变化的环境中调整生存。

综观上述国际传媒政策的发展, 总的来说, 所有这些传媒政策的变化, 都体现了各国产业市场从对外封闭到对外开放, 资本体制从单一到多元, 传媒产业从国家扶持到自负盈亏, 从垄断到竞争, 内容管制从严格到宽松的一些普遍发展趋势。欧美国家引领了

世界上大多数国家, 包括俄罗斯、中国及其他中小资本主义国家的传媒政策变迁。

随着放开民营资本进入传媒产业的限制, 传媒体制开始多样化, 传媒运营模式多样化。传播全球化, 使跨国媒体发展迅速, 逐渐放开外资进入传媒产业的限制和国内传媒市场, 推行传媒产业体制改革和资产重组, 政府不再全力扶持传媒产业, 传媒产业逐渐走向自负盈亏。尽管反对垄断, 鼓励竞争已经达成共识, 但新媒体尤其是因特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使得信息传播变得难以控制, 版权管理的难度加大, 新问题不断出现, 给传媒政策的制定带来更大的难度和思考。传媒政策一度走向自由化, 传媒发展中的垄断行为难以避免和控制, 国家对传媒行业的垄断一旦失去控制, 将对国家经济造成严重损失, 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传媒政策变迁中的国家要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转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俄罗斯传媒政策变迁中的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案例就是最好的佐证。

二、俄罗斯传媒政策变迁中的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案例

20世纪90年代初,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实行经济私有化, 俄罗斯大众传媒除部分由政府控制外, 相当多的一批为新兴的金融资本集团所分割。其中, 金融资本家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是典型代表。由此出现了媒体寡头控制国家主要传媒资源的局面, 造成了信息垄断和混乱, 并引发了政府危机和金融危机。第一个典型事件是古辛斯基企图借助西方投资建立一个实力强大的现代化通信和电视联络手段的公司。他拒绝政府方面的一切调停, 和其他寡头展开不择手段的竞争。正是这次寡头间“没有规则”的残酷斗争, 导致了两次最严重的政府危机和一次金融危机, 不仅使俄罗斯经济衰败, 甚至还破坏了整个制度的稳定性。第二个典型事件是寡头公然干扰叶利钦的政治遗嘱, 干扰把政权交给普京, 向政府开价, 要求抹去“桥”集团从国家银行的巨额贷款。早在叶利钦时代, 叶利钦就指出:“别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投入所有资金创建强大的电视集团公司、印刷控股公司, 就其实质而言, 也就是试图垄断大众传播媒介。”因此, “在安静的银行办公室内突然产生新的不合法的政权中心, 影响政治的中心。”叶利钦还认为, 古辛斯基旗下的NTV独立电视台发出的对政府的指控, 是一种“严重的信息病毒, 传染了全社会”。“公众信息传播方式的威力, 可能会比所有国家机器威力更大。”

普京上台后, 着手整肃媒介市场,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逐步瓦解媒介垄断集团和国际资本势力, 恢复政府对大众媒介的控制管理权。

一是打击试图操纵国家政治的传媒寡头。普京担任俄总统后, 立志重建一个强大的国家, 为了控制国家政权, 加强了对金融寡头的削弱和打击。从2000年5月起, 普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制性措施, 削弱传媒寡头的力量, 迫使的媒体集团让出独立电视台的部分股份、让出领导权, 进而摧毁了古辛斯基的媒体帝国;2001年底, 俄政府又把别列佐夫斯基的TB—6电视台作为整肃对象。消除了与政府对立的舆论中心。至2002年春, 俄政府基本完成传媒领域的整肃, 曾不可一世的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的两大“传媒帝国”土崩瓦解。

二是加强了传媒管理。俄政府回收了传媒的控制权后, 重点扶植国有媒体并加大了对其控制的力度, 主要手段是在财政预算和人事任命上采取了中央集权管理方式。其显著步骤是对俄罗斯广电管理机关进行整合, 将国家广电集团所有权集中化。短短几年间, 政府终于重新成为社会舆论的控制者。

三是警惕国际资本控制俄传媒, 从国家利益的角度对新闻自由作出自己国家特色的诠释。叶利钦时代传媒政策的开放, 使国际资本得以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开始涌人俄传媒界。古辛斯基的“桥”集团新闻媒介控股公司, 就被人怀疑有国际资本进入。叶利钦在执政末期, 曾指出古辛斯基借助西方资本, 在俄罗斯试图垄断传媒。他有一定的国际背景, 是犹太人, 拥有俄罗斯和以色列两国护照, 担任着俄罗斯犹太人大会主席和世界犹太人大会副主席。古辛斯基之所以被称为俄传媒大亨, 是他掌握的传媒舆论覆盖率可以与政府掌握的传媒舆论覆盖率相抗衡, 他不仅可以指责政府的内外政策, 还可以批评总统。古辛斯基这种非官方的传媒机构曾被西方称赞为“新闻自由的典范”。而古氏自称“桥”集团是“最具有传媒本色的传媒集团。”2000年9月普京上台不久, 就颁布了《俄罗斯联邦信息安全学说》, 该学说是由总统安全委员会起草并由普京签署的政策性文件。该文件警告, 外国势力正使用“信息武器”反对俄罗斯, 并因此呼吁政府对媒体进行严密控制。该文件还称, 外国媒体组织正企图把俄罗斯排挤出新闻市场。2001年7月, 就在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接管独立电视台之后, 俄国家杜马以343票对37票通过一项法案, 禁止外国人在国家电台拥有控股权。该法案规定, 凡播送区域超过俄一半领土或播送信号抵达俄半数人口以上的电视台, 外国人自然人或法人一律不能拥有控股权。该限制同样适用于由外国人或有双重国籍的俄罗斯人控制的俄实体。

在对俄罗斯的新闻自由问题上, 普京没有正面回答这个问题, 而是用举例的方式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在俄罗斯, 如果有人喝醉了酒, 并偷走一袋马铃薯, 那他就成了小偷。如果有人在昏暗的年代偷走了几千万美元, 他就成了政治活动家。曾几何时, 这些所谓的金融寡头窃取了许多传媒工具。如果它涉及到国家利益, 我们一定要追回;如果是寡头之间发生的物质冲突, 我们也不会干涉。”普京的这些话, 表明俄罗斯当局在制定传媒政策时, 是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诠释新闻自由的, 同时要求传媒主办者依法办事和有社会责任感。

三、俄罗斯传媒政策变迁中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案例的借鉴意义

通过上述对国际传媒政策的历史发展的梳理及对俄罗斯传媒政策变迁中的古辛斯基和别列佐夫斯基垄断案例的分析, 得出如下结论和借鉴意义:

一是认识到传媒发展中有竞争就有垄断, 竞争和垄断是一对孪生兄弟, 对传媒而言, 传媒要做大做强, 难免会出现垄断。垄断对传媒一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关键在监管。

二是加强对金融资本集团的监控, 避免媒体寡头控制国家主要传媒资源的局面, 避免引发政府危机和金融危机。

三是在诠释新闻自由的问题上, 无论是政府还是传媒都应有社会责任感, 多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 谨防“政治活动家”钻空子, 打着国际社会的幌子做损害国家利益的事。

参考文献

【1】简·冯·库伦伯格, 丹尼斯·麦奎尔媒体政策范式的转型:论一个新的传播政策范式[A]金冠军, 郑涵, 孙绍谊国际传媒政策新视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2】胡太春从古辛斯基的浮沉看俄罗斯传媒政策的走向[J]国际新闻界2002 (4)

俄罗斯转型的思考 篇7

俄罗斯自18世纪初从欧洲引入传统油画距今已有300年的历史, 并以此为基础加以拓展使其逐渐本土化, 形成了俄罗斯现实主义特色的油画风格。

从历史角度看, 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形成与发展, 曾经历了两个重要的阶段: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批判现实主义画派, 又名巡回展览画派和从20世纪十月革命后到九十年代前苏联解体时的前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这两个辉煌的时期, 涌现出了克拉姆斯柯依、列宾、苏里柯夫、列维坦、谢洛夫以及阿尔希波夫、尤恩、格拉希莫夫、普拉斯托夫、雅勃隆斯卡娅、莫依先柯、梅里尼柯夫这些艺术大师, 而这些划时代艺术大师的名字和他们的作品则造就和延续了伟大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画派, 并在人类文化史上矗立起一座丰碑。

在前苏联解体后, 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而在最近的几年中, 随着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在中国连续画展的成功举行, 引起了国内油画界的极大关注, 也使我们逐渐看到了传统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在新时期的转型和发展。

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油画”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定义, 一般来说, 所特指的是从前苏联解体至今的这十多年来, 继承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传统并与吸收西方现代绘画理念, 具有画家明显个性的绘画作品。这些新生代画家一般具有良好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学院式教育的背景。在前苏联解体后, 伴随着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的巨大变化和西方现代艺术理念的冲击, 新生代画家在对俄罗斯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继承的同时, 把目光更多的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场景, 其作品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关怀。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在世界油画史上沉寂了十年后, 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突然以集体群像的形式重新出现在我们面前:卡留塔、巴戈香、克拉夫佐夫、斯克拉良科、秋文、克拉夫佐瓦、卡列格娃……, 使我们欣喜地看到了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复苏, 但与此同时, 可以发现, 新生代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们无论是在绘画题材还是绘画技法上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他们远离了巡回画派的批判现实主义题材, 放弃了前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题材或战争题材, 而真正进入了百姓的视角, 在技法上也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大胆的探索, 绘画语言具有画家本身明显的个性, 并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尽管如此, 新生代的现实主义画家们却始终坚持自己的使命和责任, 从未放弃对真、善、美的追求, 时代的现实生活、民族的命运、历史, 人的生存状态依然在他们的作品里

为民间演艺团体提供优秀剧目、曲目或演唱脚本, 并在必要时, 还须让优秀演员支援帮助他们排演, 也可以让民间演员到这些单位进修学习。这也是一个双方相互交流提高的契机。

戏剧和曲艺是我国独有, 流行了上千年的一种为广大人民所熟知的艺术形式, 如果在我们这一代失传, 将来怎样向后人交代得到极大的关注, 并以很大的探索勇气和创新精神, 创作出具有时代特征和当代审美情趣的艺术作品。值得注意的是, 在西方现代艺术思潮的冲击下, 新生代的现实主义画家们依然坚守着现实主义艺术原则的底线, 捍卫着伟大的现实主义旗帜, 而实际上他们的作品里既保持了现实主义画派的本质特征, 又很好地汲取了其他艺术的有益成分:这反映在他们极具个性化的生活视角, 对传统的永恒的生活主题赋予新的精神内涵和极富创造性的表达方式上, 高超的造型功力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使人耳目一新。而这样的转型则极大地拓展了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空间。

二、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新生代现实主义油画

安德烈·斯克拉良科于1987年进入俄罗斯圣彼得堡列宾美术学院学习, 师从前苏联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涅普林切夫, 并于1993年获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至今。自2001年首次来华参展后, 短短的数年间, 安德烈·斯克拉良科曾多达11次来中国参加画展, 其中较重要的有“美就是生活”个人作品展 (2005) 、“俄罗斯‘新实力’代表艺术家——安德烈、萨仁双人作品展” (2006) , “中国国际装饰艺术博览会——俄罗斯年艺术特展” (2006) 。

作为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中较早被国内油画界熟悉的画家之一, 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油画作品集中反应了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在新的历史时期中的艺术特色, 从他的作品中, 可以看到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与西方现代艺术的吸收勇敢探索, 并且突出了表现了新生代的独特个性视角和对生活的热爱。

在绘画风格上, 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作品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在构图上基本放弃了三维空间的表现, 完全采用了平面构成的结构形式;在人物的造型上他不拘于现实的临摹写照, 夸张与变形中呈现出个性化的趣味性和幽默的语言形象;在色彩上他摆脱了写生色彩关系, 利用装饰化的主观色彩表现出一种和谐的唯美。而在绘画题材上, 安德烈·斯克拉良科一改俄罗斯传统现实主义油画的批判现实主义或社会主义题材, 把目光直接投向了普通人的生活:一个水手、一个削土豆的人、几个朋友的相会, 从小生活、小人物的情趣入手, 真实地记录着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创作了更为普通人熟悉和乐于接受的艺术作品。

作为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涅普林切夫的学生, 很难把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作品与他那位老师联系起来, 但当我们仔细体会时, 却能清晰的看到两者的联系:那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真实描绘。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这种“真实的描绘”正是在传统们相信, 要使地方戏曲、曲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至于在我们一代人手中消失, 那么, 只有让它们真正生在民间, 活在民间, 兴在民间。要做到保存和发展并重, 不断创作出令人喜闻乐见的好作品,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戏剧和曲艺艺术, 不但不会消亡, 而且还会继续保持其长久的活力和生机。

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现代表现艺术而取得的效果, 在技术角度上, 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感受到明显的主观特色和现代风格, 但在画面上, 我们更多的却是感受到生活的真实。这种真实的感觉来源于画家对生活的热爱和仔细的观察之中, 它不同于传统现实主义的精心描绘, 而是在画家的视角中, 用最直接的方法把这种“真实的描绘”展开于画面之上, 给人以美的感受。

油画《烟斗》中, 画家放弃了俄罗斯传统现实主义油画的真实场景和戏剧性的构图, 直接近距离的截取了男女两个人物的生活片段, 直接把戏剧性的冲突和幽默感展现在观众面前, 在这种现代化的形式中, 空间感消失了, 两个头像占据了画面, 如同两个形式分割了空间, 人物的头像也为了强化生活的感觉而发生了变化, 憨笨夸张而又不失造型的严谨, 塑造的很有体积感, 这实际上体现了俄罗斯传统绘画的写实功力, 而整个画面又具有明显的现代特色。

而在另一幅油画《军舰上的女人》中, 整个作品也是以画面中心拥抱的恋人为重心的, 类似的近距离描绘, 使我们完全忽视了在中心人物周围的群像, 而把目光直接投向了这对恋人, 感受到爱人即将分别时的那份忧伤。同样的, 作者采用了变形夸张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塑造, 使采取平面的构图带有了厚重的体积感。而这样的作品则正是作者在对生活仔细观察后而进行的“真实地描绘”。

通过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作品, 我们能感受到这位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进行的探索, 正如他自己所说:“现实主义首先是用心去体会, 再用眼去分析, 最后是手的表现”。而在安德烈·斯克拉良科那如童话般的作品中, 我们却能感觉到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的转型与发展——在坚守现实主义的大旗下, 用个性化的视角来表现普通人的生活, 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来展现现实生活的美好。

而当我们再去一一欣赏那些热烈而富有激情的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 (卡留塔、克拉夫佐夫、秋文、卡列格娃等) 的作品时, 就会发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苏联解体至今, 现实主义艺术的大旗在俄罗斯仍未倒下, 新一代的现实主义画家群体在不断求索中崛起, 他们以各自独特的个性化、多样化的视角观察着、思考着、描绘着, 为新时期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转型与发展不断探索。

三、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油画对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油画发展的启示

由于特定的历史渊源、地缘关系、民族处境, 中国的五四运动以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以面向时代、面向生活为主导的文化倾向、美学选择、新旧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大背景下的意识形态原因, 人们无法回避这个俄罗斯现实主义画派给中国主流美术运动的走向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现实主义作为中国美术的主流方向选择, 很大程度上是在充分吸收、借鉴俄罗斯和前苏联现实主义画派的成就和经验的清况下形成发展的。

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进入中国, 前苏联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油画随着苏联的解体而逐渐淡出国际艺术领域, 和俄罗斯传统现实主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中国写实主义也在新时期下面临着发展的问题。从历史上来看, 对于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始终是处于向国外先进艺术的学习之中的, 民族化、本土化是几十年来中国现实主义油画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但无论是过去的“苏化”还是现在的“西化”, 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主流方向总是拘束于古典写实的框架中, 写实画家始终是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主体, 长久以来的写实风格束缚了中国现实主义油画的全面发展, 也不利于中国油画的民族化道路的拓展。当然, 在今二十年来, 中国现实主义的发展中也涌现出了想忻东旺、范勃等具有明显个性特色的中国现实主义画家, 但“变实”画家的发展依然是缓慢的。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的集体绽放时, 突然发现过去的老师已经在新时代下以现实主义为阵地, 不断的吸取和借鉴不同的艺术形式, 悄悄的发生了转型, 个性化、多样化的艺术风格, 以情感为依托的现实生活的真实描绘, 独特的个性视角等已经让俄罗斯的现实主义油画散发出更新鲜的气息, 也必定会有力的推动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而近年来, 俄罗斯新生代现实主义画家在中国的连续成功画展, 在带给中国现实主义画家极大震动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我们的思路, 使我们认识到了现实主义的发展可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或许, 中国的现实主义画家也应该更冷静的思考下, 俄罗斯新生代画家给我们的惊喜的同时, 也能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四、结语

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作为俄罗斯美术史上最重要的绘画形式, 也在世界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前苏联的解体后, 创造过辉煌成就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在新的历史时期中, 伴随着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吸收, 新生代的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们, 在继承优秀的现实主义的传统同时, 以更现代的个性化的视角来观察、描绘百姓的日常生活, 他们坚守着现实主义的伟大旗帜, 以更加热烈而丰富的感情, 用更加多样化的表现形式描绘美好的生活。他们作为俄罗斯现实主义的继承人, 勇敢的探索着俄罗斯现实主义的发展道路, 并不断用令人惊讶的方式创造出新生代心目中的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通过通过安德烈·斯克拉良科的作品, 我们感受了新生代俄罗斯现实主义油画的的转型与发展, 也更期望新生代俄罗斯现实主义画家能在传统的指引下, 对探索现实主义油画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孙韬, 叶南:外国大画家 (斯克拉良科) (M) ,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7

[2]范旭东:俄罗斯美术再认识 (J) , 新疆艺术学院学报, 2005 (3)

[3]普馨伟:俄罗斯巡回画派的文学意味及其他 (J) , 贵州大学学报 (艺术版) , 2001 (1)

[4]戚峰:俄罗斯巡回画派的艺术研究 (J) , 艺术交流, 2004 (1)

[5]王仲:呼唤艺术的阳光和健康——对俄罗斯美术的再认识 (J) , 文艺广角, 2005 (3)

俄罗斯转型的思考 篇8

摘 要:苏联解体,俄罗斯发生急剧的社会转型。由于受国际社会思潮和国内的政治需要以及本国的文化传统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随之带来的是青年价值观及价值取向的巨大变化。从政治、财富与消费、职业与婚恋等方面,分析俄罗斯青年价值取向的表现,进而考察社会转型对青年价值取向的影响及特点,有助于我国在社会转型期的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社会转型期;俄罗斯青年;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283-02

1991年12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共和国院举行最后一次会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苏联解体,俄罗斯联邦成为完全独立的国家,俄罗斯的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伴随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变化,从而决定了人们的价值取向的变化,特别是青年价值取向的变化,对俄罗斯的社会稳定、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一、俄罗斯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

俄罗斯青年具有明显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他们中的大多数对政治不感兴趣,关心政治是以个人利益为标准。不同的青年对待政治的态度、参与的程度体现了俄罗斯青年的政治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特点。俄罗斯青年希望生活在一个自由、富有、强大的国家中,崇尚民主,提倡自由,彻底否定了前苏联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开始逐步接受西方的民主制度,他们支持市场化改革,欢迎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认为进行市场化改革是俄罗斯进一步发展的正确道路。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强调非政治化,非意识形态化,导致青年缺乏社会责任和爱国热情。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没有固定的国家意识形态,禁止采用任何意识形态作为国家意识形态。“普京反对在俄罗斯恢复任何形式的国家的官方的意识形态,他提出了‘俄罗斯思想 的概念,这个概念的核心是‘爱国主义、国家作用和社会团结”。“主张最大限度地巩固俄罗斯社会团结的支撑点,最大限度地放大俄罗斯人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的价值观。而且普京认为,‘俄罗斯新思想是一个合成体, 它把全人类的普遍的价值观与俄罗斯的经过时间考验的传统价值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伴随着普京“俄罗斯思想”贯彻,俄罗斯青年的政治热情和政治参与有所增强,爱国主义、国家意识不断增强。

俄罗斯青年希望有像普京这样的强势领导人解决社会改革和发展进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认为“普京是个实干家,是值得信赖的国家领袖。有许多年轻的女性更把普京当作择偶的标准,一首在2003年的俄罗斯很风靡的歌曲的名字就叫《嫁人就嫁像普京一样的人》”。“普京的个性魅力和他提出的治国方针不仅让青年人看到了希望,更重要的是他们觉得普京可以倾听并满足他们的呼声”[2]。

二、俄罗斯青年的财富与消费价值取向

“1992年自由主义经济改革开始后,短短几年时间人们的社会地位就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人成了富翁,其他人还没有明白周围发生的事情,就已经落入穷人的队伍。这种现实决定了俄罗斯的富人和穷人独特的心态特征[3]。”俄罗斯的文化传统告诉我们,富有不代表幸福,金钱买不到幸福,同时也认为,劳动不能致富,这使得俄罗斯青年对于财富和金钱的价值取向非常复杂及矛盾性。俄罗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少数人掌握或接近权力将国家财富变成自己的财富,成为了富人。因此,人们认为,劳动不能致富,权力就是财富。

“俄罗斯是世界财富分配最不公平的国家”[4]由于社会财富分配的严重不公,以及社会转型给人们价值观带来严重扭曲。而俄罗斯社会转型前的传统财富观是重视精神道德追求,追求平均、平等的财富分配方式,反对唯利是图、坑蒙拐骗和资本主义式的追逐利润的财富获取方式。现在的俄罗斯青年与世界上大多数青年一样,他们关心经济,渴望富有,甚至是一夜暴富,其中大部分人不愿意通过劳动获取财富,而是靠运气发财,甚至可以不择手段;还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社会关系以及社会资源给自己带来社会财富;其中也有一部分人希望通过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勤劳致富。同时他们也有严重的仇富情绪。

按俄罗斯传统消费观念的要求,实用主义符合人们的消费理念。俄罗斯青年的消费观念受其俄罗斯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以及新俄罗斯人的消费行为的影响,发生了巨大变化。他们虽然把新俄罗斯人认为是强盗,是在俄罗斯私有化过程中暴富一族,或在社会转型中利用了相应的社会资源富裕起来的阶层,并且他们的生活方式已完全西方化,穿名牌、用名牌等高档消费,但是俄罗斯青年也向往新俄罗斯人的生活方式,愿意结识或被新俄罗斯人邀请。受西方享乐主义的社会思潮的渗透,他们也习惯于西方社会“先使用后付款”消费方式,增强了俄罗斯青年的消费欲望。根据俄罗斯消费者协会的有关报告,西方名牌、高档商品的消费者多数为新俄罗斯人和18-30岁的青年人。

三、俄罗斯青年职业价值取向

由于大多数青年人总想一夜致富,想与“新俄罗斯人”一样,因此,俄罗斯青年比较缺乏工作热情,为事业工作的青年很少。在职业选择上倾向于高工资的实用主义价值取向。他们把工作仅仅作为谋生一个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换取赖以生存的生活报酬,以维持和改善自身及其家庭的生活。大多数青年不愿从事基础性工作,认为挣不到钱,地位不高[5]。

同时,公务员也是俄罗斯青年理想的职业取向。“工作稳定,社会地位较高,保障较为全面,这都是青年人选择公务员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此外,在许多人的心目当中,为国家服务是一种荣誉[6]。” 当然,以公务员为自己的职业价值取向与可以获得“灰色收入”有关,通过自己的权力与职位为自己谋取利益,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直接利益就是直接获取金钱或物资上的利益;间接利益就是通过公务员的职业,获得相应的人脉等资源,为以后获取金钱或物资利益打基础。

上一篇: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下一篇:非正规金融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