函件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2024-06-02

函件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共11篇)

函件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1

函件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函件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时间:2012-10-29 13:29

函件业务是邮政核心业务,近几年随着客户需求的转变,市场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函件转型势在必行,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提出几点思考意见供大家交流。

坚持传媒理念发展函件业务,不是说什么都要做,而是要运用传媒的理念,做精做细自己的核心业务。现在我们一谈到函件广告的转型就只会在广告形式上拓思路,似乎只要能创收的广告都可以。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受经济发展影响,广告市场略显低迷,部分社会广告公司转型做会展、做活动庆典,甚至做初端的印刷业务。随着市场细分的逐步加快,个性化需求的日趋增长,为直邮广告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邮政必须有信心在直邮市场中站稳脚跟。现在关键问题是怎么在做精做细上下功夫,如何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为客户提供有效的名址数据库信息;加强投递末端建设,完善信报箱建设,提高人们对信报箱的重视度;广泛宣传,强化直邮在经济发展、日常生活中服务的理念。

坚持专职营销,不是说只做销售,而是要依托团队力量,发挥个人所长。笔者在组建营销团队时,一些年轻同志往往谈“销”色变。笔者就给他们讲营销并不可怕,这是一个很有乐趣和挑战的过程,营销团队作为专职销售的存在形式,其最大魅力在于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在团队中把每个人的潜力发挥出来,实现团队效益的最大化。在笔者团队中有名女同志,认为自己干不了营销。笔者出去拜访客户,总是带着她,让她在实战中慢慢体会,同时安排她写营销方案,负责方案的统筹以及其他文案工作。这样,虽然她不直接参与做营销,但确实为整个团队做了不可缺少的工作。笔者认为,做营销如同打仗,前面有冲锋陷阵的,后面还有担任输送弹药、医治伤员、后勤保障的。只有大家各司其职,才能保证队伍高效运转,继而实现战略目标。

坚持专业化发展,不是说全部依靠专职队伍,而是说在专业发展上要做到专而精,运用先进的团队运行理念,做好对支局的服务支撑、项目策划以及重点客户的开发维护工作。函件业务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具有经营拓展的市场属性。在向专业化转型的过程中,常年业务量基数的积累,不是建个团队就能简单承接下来的,而是需要所有力量共同去维护。有些支局函件业务推不动、函件收入上不去,这个问题首先让支局无论在服务还是经营上都要高度重视函件业务,这是邮政的核心业务,绝不能丢;其次,由传统的支局营销向提供信息转变,支局工作千头万绪,对上有多个专业口,集中时间跑客户做市场难免力不从心,由支局提供客户信息、客户关系,专职队伍跟进营销,做好服务支撑,收入归口信息提供单位。这样既解决了支局工作繁多、精力不够的问题,又优化了支局专业水平不足、客户服务外行的现状。毫无疑问,专职队伍要在市场开发上作表率,在市场细分、项目运作、大客户开发上求突破。

函件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2

2014年5月2日,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出台, 提到“采取试点推动、示范引领等方式, 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 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

2015年10月21日, 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这一系列的政策出台, 使得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工作不断推进。

在国家政策不断出台的背景下, 如何在地方本科高校更好地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在转型过程中会出现哪些问题?转型过程中有哪些制约因素? 笔者就相关问题做了积极探索和思考。

一、在转型过程中转变高校领导观念

长期以来, 地方高校都是以“学术性”、“研究型”、“教学研究型”作为发展模式, 以学术性为第一引导, 强调科研成果, 以能申请国家级“社科基金”、“自科基金”为目标, 重学术、轻技能;重理论, 轻应用。 在领导的观念里, 似乎“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水平比“研究型”、“学术型”人才水平低, 或多或少有一种心理, 认为办成“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一种降格、降层次、沦为职业院校, 因而从本能上排斥。

所以, 高校转型成功的第一步是高校领导的观念必须转变。 高校的办学模式、办学理念主要取决于高校领导, 如果不能实现领导观念的转变, 地方本科高校在转型过程中就会出现等待观望、犹豫迟疑, 存在抗拒心理。 或者迫于大环境做表面文章, 拿一个宏观方案, 不积极主动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配套措施。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一个金字塔结构, 其中“学术型”人才是塔尖, “应用型”和“技能型”分别是塔的中间和底座。 欧洲一些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型人才与学术型人才培养的比例一般在8:2。 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是我国共有本科院校1200多所, 国家重点建设的“985”和“211”大学110多所, 其余为非重点的地方本科大学。 也就是说, 国家重点建设的大学主要责任应该是培养“学术型”人才, 而地方本科院校的责任则是以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 这符合社会对人才的不同需求层次。 如果地方高校结合所在区域的经济特色, 使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方向、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地产业对接, 突出地方特色, 地方高校转型成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有可为的。

地方高校领导应该意识到: 地方本科院校转型为应用技大学不仅仅是为换一个学校名称, 更要改变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 应结合自身具体情况, 基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目的, 从内部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发展、课程变革、师资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和转型, 把学校真正办成具有鲜明特点的应用技术型大学。

为了加强对地方高校转型工作, 转变地方高校领导的思想观念和办学理念, 在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对转型发展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师生员工的思想教育和政策宣传, 举办转型试点高校领导干部专题研修班和师资培训班, 坚定改革信心, 形成改革合力”。

只有高校领导的观念转变了, 地方高校转型工作就会化被动为主动, 各地方高校就会积极试、大胆闯, 就有了第一动力。

二、在转型过程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缺少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是制约地方高校转型的一个重要因素。 地方高校转型为应用技术型大学, 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地方高校的现状是:90%以上的高校老师都是从学校毕业到学校工作, 缺少企业工作背景。 虽然多数高校教师都是硕士、博士毕业, 但读书期间从事的是理论研究, 普遍缺乏工程技术的经验, 如何培养现有的高校教师的“工程思维”方式? 如何才能把企业的优秀工程师引进高校? 这里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瑞士、英国和德国等应用技术大学发展比较好的国家, 都对应用型技术大学的教师队伍有自己的要求。 比如德国, 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须有三年或者三年以上大学之外的工作经历。 这种做法值得地方高校转型成应用技术型大学时借鉴。

除此以外, 我们可以根据地方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 探索其他一些方法以强化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 地方高校可以出台政策, 鼓励专业教师脱产到企业“挂职”锻炼, 通过参与企业的项目的研发、生产、技术维护等环节, 了解企业的新产品研发和生产组织管理方式, 这样老师回到学校后, 就能把企业的最新成果和要求引入学生教学, 充实实践教学内容, 使得教学更生动活泼, 解决学生在专业课学习中经常问的问题:为什么要学? 学了有什么用?

其次, 引进企业优秀工程师走上高校讲台。 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走上讲台, 会把企业工程一线的成果和自己的项目研发的经验带进课堂, 这样可大大缩短高校专业和企业一线的距离。 在这个问题上, 学校可以直接把企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员引进学校做教师;也可以在学校和企业之间建立“人才互用”的模式, 聘请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兼职教师。

另外, 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选派青年骨干教师到德国、荷兰等欧洲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较好的国家去考察、 学习、进修, 提升教师追踪学科前沿的能力, 同时学习国外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办学理念、模式和经验。

只有多管齐下, 才能建设出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三、在转型过程中加大实验设备的投入

2015年10月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印发的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 提出:“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节, 实训实习的课时占专业教学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 建立实训实习质量保障机制。 ”

应用技术型大学和传统综合型大学的区别是前者更多地强调应用, 强调实验、实训、实习环节。 但目前地方高校由于教育经费紧张的原因, 实验、实训的设备投入比较小, 大多数地方高校实验设备的情况是仅仅满足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 专业实验课时往往是几个同学共用一套实验设备, 开展一些验证性的实验项目。 以湖南省2013年的数据为例:8所一本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学生人均1.05万元;22所二本高校学生人均0.63万元; 其中15所新建二本高校学生人均0.55万元。地方高校的生均实验设备投入差不多只有一本学校的一半, 这样的实验仪器设备的投入是难以满足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 如果要做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强调的“按照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要求, 根据生产、服务的真实技术和流程构建知识教育体系、技术技能训练体系和实验实训实习环境”, 就需要更大的资金投入。

所以, 要做到地方高校真正转型必须在实验、实习、实训环节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没有实验、实习、实训环节的保证, 很难做到真正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 但在现有情况下能做的是:第一加大政府财政的教育经费投入力度, 同时地方高校自身要有意识、合理分配教育经费预算, 把钱更多地投入在构建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环境上。 第二可以借助企业的研发、生产环境, 把学生的实训、实习环节安排在企业进行, 甚至让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深入生产、研发的第一线。 这样做既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又可以减少相应的资金投入。

四、结语

应用技术型大学建设, 是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任务, 也是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机遇。 只有在领导观念、师资建设、教学实验设备投入等环节上动脑筋、下力气、做文章, 才能使地方高校更快地朝着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迈进, 为区域经济建设服务, 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

摘要: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发展工作已经逐步展开, 文章针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积极思考和探索。

关键词:高校转型,领导观念,双师型,设备投入

参考文献

[1]杨忠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机制和路径探析[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8) :122-128.

[2]陈拥贤.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制约因素与对策分析[J].职教论坛, 2015 (1) :21-30.

[3]董云川, 邓凡.转与不转——地方本科院校的新抉择[J].高教发展与评估, 2015 (9) :40-49.

对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 转型发展 现状 路径

转型已经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耶鲁大学华裔教授陈志武先生在《教育不转型,国家只能卖苦力》一文中谈到:“中国社会现在处于转型时期,尤其是经济领域面临很大的挑战。”中国的公司为什么难以建立品牌,难以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也与中国教育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紧密相关。

从历史来看,产业结构本身的变化跟教育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结构的变化总是相辅相成的,产业结构的转型与教育的转型是密不可分的,甚至是建立在教育转型的基础之上的。将教育的发展放在重要的位置,这是国家重要的发展战略,也是国家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和发展后劲的重要基础与关键环节。

那么,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的职业教育应如何转型呢?笔者认为要考虑如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职业教育的课程结构,重新定位培养目标和方向

一个国家的重点产业结构会左右其教育知识体系的构成,反之,教育知识体系的构成又会影响其经济产业结构组成。比如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体,就需要有很多的制造类技术人员,如果服务业占优,就会需要更多的通识型人才。2011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刊登的《职业教育也要向“中国创造”转型》一文中指出:“提升劳动附加值已成为全球产业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共同特征。而我国制造企业却大多集中于附加值最低的‘组装环节。”这样的产业链环节位置,也就使得我国的职业教育长期定位在培养“组装工人”,教育侧重硬技术,在此环境下产生的人才结构使中国想要从产业链的末端往上游转移面临着巨大困难。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升级转型,“中国制造”逐步过渡为“中国创造”,对劳动力资源的要求会越来越高。要想适应当前产业结构的升级给劳动力资源提出的挑战,职业教育就应从两方面进行转型应对。一是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统一人才培养与劳动力需求的结构,按照劳动力的需求结构变化,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个性发展空间的人才;二是要积极向创新和品牌经济转型,要侧重培养人才的思辨能力,重视综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职业学校应增设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目前职业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一些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但较之于技术课程,并未给予真正重视,教师或学生往往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影响,认为那些课程学习的好坏对自身影响不大,技术好才是真本事。

二、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学科、课堂”三中心是传统教育的基础和核心。要建立能够培养大量创新人才的教育体制,就必须挣脱传统教育思想的羁绊,推动由“接受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型,要完成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理论为本”转向“能力为本”。中国学生习惯了循规蹈矩地思考问题,不敢、不想也不愿别出心裁地去思考或发现问题,他们的大脑被修整得如同一台考试的机器。而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不是如何精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而是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在科学的每一次划时代的大变革中,起作用的无不是科学家们的异想天开,我们的学生恰恰缺乏敢想的锐气,缺乏创新的能力。

有人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来概括创新能力,即寻求与发展信息的能力、加工与超越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竞争与合作的能力、自我反省与监控能力。要提升学生的这些能力,就必须调整教学方法和思路,真正实现教师从“主导”到“引导”的转变,实现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在美国,教授如果要学生了解当地的气候,就会安排他们做一些研究,对当地每月降雨量、温度做数据采集,然后再计算、分析这些跟当地天文、地理情况的关系,然后讨论这些结果,再写出报告或答辩文稿。笔者觉得这样的课程项目研究与讨论就是非常好的一种训练。这样,学生寻求与发展信息的能力、加工与超越信息的能力、实际操作能力都得以提高和发展。再比如,要培养学生自我反省和监控的能力,必须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或者说培养学生敢于质疑一切的态度。学生听到任何问题,都敢于去质疑、审视,然后看能否找到证据来证明这个在逻辑上或者事实上、数据上站不住脚。这种习惯看起来简单,但是对于培养独立的思辨能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开端。

三、进一步创新德育模式,以“以人文本”的思想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

对于学生的教育,德育应先于智育。因为“一个人智力上的不足可以用他良好的德行来弥补,但智力无法弥补道德的缺陷”。要立足社会,诚实、勇敢、谦虚、友善等良好的品格远比他的知识、技能、才华重要,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然而现有的德育教育方法和途径却仍然流于传统与形式,无法触及学生的心灵,收效甚微。

我们知道,一个人对观念的接受和认同必须以与他本人情感价值观产生共鸣为基础,因此,单纯的说教或单向的教育必然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建立“以人文本、相互尊重、温和沟通”的德育理念。我国台湾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家贾馥茗女士在其代表作《教育的本质》中提出人道教育要旨,认为真正的教育,其责任必须以引导学习者成人为要务,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因此,德育工作者更应该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其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完善自己,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人生观才是切实有效的。

四、摆正教研定位,转变学校科研的态度和风气

以上的一些思考笔者是站在学生培养的角度来说的,那么对于职业教育的转型,教师和学校本身的转型也是教育转型的基础和保证。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差异性更加明显,教育变革的要求更加深刻,学校教育对教师教育研究的要求更加迫切、更强烈。于是教师教育研究的作用和地位日益提高,职业学校的教师也不例外。这原本是要通过这种要求来激励教师自觉参与教研,努力提高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以不断培育与教师职业相应的品格和技能,然而很多教师却片面地将教研当成职称评定或晋级的必要和无奈之选。于是教研活动变得功利化,教研完全流于形式或浮于表面。为此,职业学校的教师应当紧扣职业教育的特点和学生发展之需求,来开展教研工作,深入企业,下工夫研究企业发展趋势和对人才的需求,使教育研究真正从工作中来,再回到工作中去,使之成为教育创新的有力武器。当然这一切都需要相应的评估机制和激励机制作保证。再就是学校有责任引导教师科学合理地对已有的教研成果实行“拿来主义”,合理学习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同样是教研的范畴,甚至比自己亲自开展的课题研究更有效,更值得提倡。

五、扭转学校行政本位化的倾向,形成健康与充满活力的教师晋升制度

在中国吏政制度的牵引下,不少学校存在着“教而优则仕”的倾向,优秀教师往往被提拔当领导,从此逐渐地淡出课堂,精力逐渐转移,一名优秀的教师从此消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局面呢?笔者认为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评价或回报一名优秀教师的方式除了物质层面的,精神层面的最高奖励可能就是行政上提升了。根据马斯洛的人获得尊敬的需求层次来看,人们自然而然也就容易产生追求了。如果能够建立一种与行政晋升平行的教师晋升机制,让教师不必通过行政职务的提升而同样能享有受人尊敬的地位,可能就会使许多优秀教师不必舍弃专业,能够终身致力教育教学。

关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 篇4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科学发展,是“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线,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几对关系。

一、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产业创新的关系。

传统产业是一个相对的历史概念,一般是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设备相对落后,自主创新力量薄弱,缺少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业创新是指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形成自主创新能力强,能掌握核心技术,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产业。产业创新的最终目的就是以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为主要标志的产业。

传统产业是产业创新的基础,产业创新是传统产业发展的灵魂。没有强大的传统产业为基础,产业创新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样,没有产业创新,传统产业。正确处理传统产业与产业创新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考量地方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最现实的问题。一要正确认识传统产业的发展。每一个地方从没停止过对传统产业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紧紧围绕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依靠本地优势,大力发展传统产业,如有的地方把发展纺织作为发展重点,有的以资源作为发展重点。在过去还是将来,传统产业始终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民众的生活生产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推动社会的进步。二要注重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时至今日,传统产业的劣势日益显现,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势在必行。不注重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那么只能是淘汰!一方面要十分注重技术的改造升级,只有夕阳技术,没有夕阳产业,传统产业要充分运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改造生产设备;另一方面要更加注重管理的创新。大部分传统产业中,管理的落后造成了大量的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要从生产销售的各个环节强化制度管理,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转变。三要强化传统产业的品牌意识。品牌就是形象,品牌就是财富。要造就百年产业,就要进一步强化品牌意识。在国内的传统产业发展,一直以来缺少品牌意识,缺少了市场的竞争能力。为此,作为企业主体,要千方百计强化品牌意识和对品牌的运作。四要靠政府政策引导。要使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政府引导必不可少,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等手段倒逼传统企业进行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

二、正确处理发展质量与发展速度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以高速发展的姿态屹立在世界之林,但是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也已达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各级各地正确处理好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关系。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在现阶段,既要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但更要是健康、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各个地方的竞争既是发展速度的竞争,更是发展质量的竞争。一要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实质就是我们“干什么”和“怎么干”的问题,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是实现较高发展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要十分注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把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等作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首选。二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现代服务业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当前,产业服务化已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应及时把握住这一趋势,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当前和今后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三要进一步加大招商选资的力度。招商选资是经济发展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招商选资要进一步提高进入门槛,要通过引进、嫁接等方法,引进能带动一方经济转型的大项目、大企业;引进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实现一方经济的转型升级。

三、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函件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5

在企业陷入新世纪以来最为严峻的困难时期,公司以提高效益为目标,调结构、转方式,实行多元化发展战略,不断地加大转型升级推进力度,将//产业组建为///集团,成为面向市场经营的法人实体,进而实施系列的改革措施,促进//产业迈入市场化改革发展“快车道”。在这一特殊时期,作为职工群众桥梁和纽带的工会组织,如何应势而变,顺势勇为,融入新形势,积极发挥群众组织在改革发展中的助推作用,是我们基层工会组织面临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一、围绕适应企业发展目标,确立工会工作新思路 ////集团的成立,是在//集团基础上成立的新体制的公司,它必然将对原有的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成为适应现代化城市服务需求的高品质公司,它将具有更强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更快的市场反应能力,逐步减少对母公司的依存度。在当前转型发展时期,既是加快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内部矛盾的凸显期。在当前形势下,作为下属公司工会,积极转变观念,助力企业发展,增强职工“三个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势在必行。要把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产业发展上来,自觉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要在职工中树立企业效益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思想,强化“企业在、职工在”、“企业有效益、职工有工资”,企业效益与职工个人利益成正比的观念。要让职工认清形势,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从而引导职工对工作负责,对产品负责,对客户负责,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负责,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结合起来,鼓励职工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主人翁精神,积极投身到企业改革之中。一是因势利导,加大改革的宣传力度,形成新文化导向。通过会议、宣传资料、班组学习等形式,把公司面临的形势与任务跟职工讲深讲透,让职工明白企业已到了必须改革的关键时刻,不改革就意味着落后与淘汰。要打破思想禁锢,把不破除落后的传统观念,就不可能建立一个全新的、适应现代市场竞争的公司这个“不破不立”思想灌输到每个职工。二是及时传递改革信息,融入工会各项活动和班组建设中。当前钢铁行业不景气,降本增效调结构成为集团经营的重中之重,科技创新以增加效率和效益是企业经营的重要措施。为此,工会要在各项活动中融入和传递公司各项改革的信息,让职工理解改革,宣传改革,支持改革。三是认真落实工会各项特色工作,充分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开展有特色的工会工作,是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具体活动中,在树好勇于革新、善于进步的劳动模范和先进职工典型,鼓励职工在技术革新、管理革新、降本增效、市场开拓中,发挥主人翁精神,积极动脑筋、想办法,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以公司改革发展目标为引领,开展群众性的劳动竞赛、自主管理活动,以工会各项活动为帮助,助推公司改革发展。争当创新工作的典范。四是注重特殊时期职工维权工作,维护职工合法权益。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老三会”和“新三会”的关系,努力把工会建设成为制度健全、维权到位、工作活跃、作用明显、职工信赖的职工之家。

二、加强阵地建设,提高思想教育的覆盖面和渗透力

1、以班组建设为抓手,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班组是企业的基石,是企业最基本的管理单元。加强班组建设,是夯实公司群众管理的着力点。一是要在班组职工中大力地宣传企业的愿景目标,展现企业中短期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及措施,树立起职工对企业今后发展的信心。二是要让职工代表参与企业经营管理、激励机制等一系列改革问题研讨,使职工对改革措施有参与感、认同感。对企业已形成的改革发展计划,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职工感觉和认可到新形势的来临,明白新形势蕴含着新机遇,也包含新挑战。从而积极转变观点,树立立足眼下,面向长远的观念。三是要结合企业需要,进一步提高班组职工市场服务意识。按班组工作性质和实际工作状况,制定具体的管理提升标准,把企业发展目标和改革举措细化到班组建设活动中,建立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班组建设评价标准。例如,在班组建设班容班貌方面,保持职工班组工作间环境整洁,通过流程再造,有一套完整的岗位作业标准、班务公开、激励透明等制度,让职工有良好的工作环境的同时,保持豁达的心态服务用户。在布置整洁的服务大厅,统一实行温馨服务提示,大厅经理挂牌服务,建立服务信箱,明确服务指南,实行人性化服务。开立多途径的交费渠道,让用户缴费有方便、快捷、舒适的感觉,以提高企业的窗口服务形象,提升用户满意度。服务形象上,根据工作特点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评价体系,对收费员、抄表员、抢修员等服务性班组和人员,打破单位和地域界限,按行业实行“五统一”(统一挂牌服务,统一着装上岗,统一礼貌用语,统一服务礼仪,统一服务理念),做好服务的追踪评价,逐步树立现代服务企业的客服形象。

2、加强职工队伍文化建设,着力提升职工队伍素质。加强职工队伍文化建设,是促进企业长远发展的力量源泉。企业的转型升级必然需要各种有用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作支撑。为此,一是要以转型发展为契机,把“人才强企”的理念运用到工会培训活动中,广泛开展职工技术运动会,推广一专多能,一人多证(一人通过学习考核达到持有多种上岗证、操作证书)、岗位练兵、班组互学等不同形式的培训活动。以“明理、求知、实用”为原则,营造职工队伍的学习氛围,促使职工的技能水平、文明素质和适应市场、参与竞争能力的提升。二是要开展职工喜闻乐见的各项文体活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形成积极向上的职工文化。这既是满足职工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也是企业转型升级和改革发展的需要,工会要通过各项活动开展,各项理念和管理措施的宣传,激发职工参与改革发展的正能量。

三、发挥工会工作优势,为生产经营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集团的成立,意味着其逐步完全面向市场化经营的开始,是公司将迈入现代城市服务的新起点。在新形势下,工会工作要以企业的生产经营改革发展为中心,以“适应新形势、融入新发展、作出新贡献”为主线,以班组建设为抓手,把握新机遇,积极调动职工群众,为公司改革与和谐发展而努力。

1、以生产劳动竞赛为载体,促进企业效益提高。工会要融入公司生产经营与改革中,就要紧密贴近企业发展需要,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生产劳动竞赛及群众性岗位建功立业活动,充分调动广大职工投身公司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围绕经营发展方式转变、企业改革的重点工作、管理目标和任务开展竞赛活动,以竞赛促企业目标的完成,科学地设计竞赛规则、丰富竞赛内容、创新竞赛形式,激发职工群众的干事激情和建功热情,促进企业转型及企业管理的优化升级。

2、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加强职工自主创新活动。///集团的运营是公司市场化改革转型的新起点,工会要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目的,加强职工自主创新活动。第一,要动员职工积极开动脑筋,开展全员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活动,充分利用“小发明、小创造、小革新、小设计、小建议”等自主管理活动来调动职工的积极参与。第二,要党政工齐抓共管来夯实基础、调动热情、掀起高潮。工会人员要深入基层一线,以敏悦的洞察力和细致的工作作风,发掘职工创新的闪光点,要善于发现职工在工作中小改小革的成果并及时总结,要把职工自主管理成果挖掘好、总结好、应用好,推广好,作为助力企业改革发展的有效途径,为职工搭建好自主创新的平台;第三,要抓好成果向实际生产力的转化,使自主管理成果、先进操作法尽快运用到实际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实实在在的效益;第四,结合公司改革发展的目标,把开展职工自主管理活动作为挖掘职工潜能、调动职工创造性的一种手段,建立技术创新活动奖励资金,定期评比奖励,不断鼓励职工开展技术攻关,发挥职工群众的开拓创新精神,充分调动职工参与企业改革发展的积极性,第五,要在职工中广纳良言,开展好合理化建议、经理与职工代表对话活动,营造开放的公司形象。

3、充分发挥工会组织群众监督力量。职工代表大会是发挥群众监督的最佳方式,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工会职能不能削弱,要积极探索工会与现代企业制度结合的有效方式,坚持职代会审议企业“三重一大”制度、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厂务公开制度。在党风廉政和行业作风建设中,要重点抓好厂务公开、民主监督工作,进一步深化厂务公开。一是要搞好民主与集中的有机结合,坚持走群众路线,反映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二是要做好稳妥推进与重点突破的有机结合,不能等待和观望又不要不考虑企业实际,盲目公开;三要做好改革与创新的有机结合,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凝聚职工立足岗位作贡献的能量。

发展“岷归”的几点思考 篇6

11法学1班

汪世梅

一、岷县的资源优势

1、地理优势

岷县位于甘肃南部,西连青海、南通巴蜀、东去三秦,素有“千年药乡”之称。国道

212

线穿境而过,交通四通八达,县城有“陇上重镇”和“旱码头”之称。岷县平均海拔

2500m,年

平均温度

5.7~

6℃;年平均降水量

596.6mm,无霜期

86~145

天,年平均日照时数

2229

小时,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为当归等中药材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尤其是“岷归”以其质优和道地材驰名中外,已成为岷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资源优势

在1500

多年前岷县就种植当归,且质量优良。中药当归有活血补血、润肠通便等功效,其中补血效果尤为卓著,岷县当归种植面积最大,品质最佳,被誉为“岷归”,古今中外公认岷归为甘肃道地药材,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远销东南亚、港澳台及欧美等

多个国家和地区区。

.二、岷县当归发展现状

1、种植面积稳步扩大,规范化种植格局基本形成近年来,岷县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以“岷归”为主的中药材产业,优化种植结构,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扩大种植面积。全县基本形成了以当归为主,黄(红)芪、党参、大黄等为辅的中药材种植格局。

2、种植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更趋合理

岷县基本形成了梅川、北路片的中药材综合优势产业带,西川片形成了以当归为主的优势产业带。中药材向优势区域集中,布局更加合理。

3、政府投入不断加大,“精准扶贫+产业扶贫”相结合岷县在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的同时,当地政府加大了种植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力度,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和规模,在免息小额信贷、购买药材种植保险、技术人才专业指导的方式上精准定位,以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促进中药材产业升级,使中药材种植的效益不断攀升。

4、药材加工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对产业的支撑拉动力不断增强

为真正发挥“岷归”产业优势,实现农民、企业和财政收入的稳定增加,在基地建设初步形成规模后,及时调整了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发展中药材精深加工企业,有力地推动了中药材产业和地方特色工业的发展,延长了产业链条,实现了“岷归”

生产由原料销售型向就地加工增值型转变。

三、岷县当归产业化发展策略

1、准确定位,量力而为,加强中药材产业化组织建设。岷县县政府设立了专门的主管中药材产业的职能部门,专门负责所在区域中药材产业开发的组织领导、规划调控等事项,专门负责中药材这一涉及种植、加工、市场、科研等多个领域的特色产业的指导规划、政策咨询、信息技术服务。

2、扶优扶强,“互联网+当归”的方式培养壮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是产业开发中的主要带动力量,龙头企业的数量多少、实力强弱,直接影响到其对药材原料需求量的多少。近年来岷县县政府加大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力度,成立了岷县电子商务运营中心,以技术指导和资金扶持的方式,扩大药材的销售渠道,以互联网+农产品的形式,培育壮大了一批中药材加工销售的企业。

乡镇卫生院转型后的几点思考 篇7

1 医防并重

转型后,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专科医疗模式向全科医疗模式发展。有人认为, 工作重点也由原来的“重医轻防”转向“重防轻医”。我不敢苟同, 认为应该是“医防并重”, 两手都要抓, 两手都要硬。社区卫生服务能否满足居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能否真正解决“看病难”的问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否作为常见病、多发病的第一线, 除了降低费用之外, 关键更在于医疗质量、安全是否能够得到保证, 医疗技术能否使群众信服, 能否真正做到小病不出村, 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 医疗质量、安全是关键。因此, 医疗工作要巩固好、规范好、发展好。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们的健康需求已经发生了变化。不仅是患了病的人需要就医, 而且健康人、亚健康状态的人也有医疗保健的需求, 并且形成了“健康就是财富, 健康就是幸福”的共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除了医疗, 还有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指导等功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要治疗疾病, 还要考虑如何维护人们的健康, 修复劳动力和满足人们保健消费的需求等。因此, 六位一体的功能需得到完善、提高和发展。应该说, 我们的服务内涵丰富了, 服务人群扩大了。比如说, 乡镇企业较发达、老百姓较富裕的玉祁地区, 每年新职工的进厂体检, 老职工的福利体检, 群众的自我体检等目前呈持续上升的态势。那么, 我们要抓住机遇, 服务群众, 成立体检中心, 满足就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就医疗服务的角度来讲, 不再仅仅是“以患者为中心”, 而应当是“以就医者的需求为中心”。医防并重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来讲很关键。

2 加强内部管理

2.1 抓好人才建设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人才才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人力资源是医院的战略性资源。要建立公正、平等、竞争、择优的选人、用人制度, 为各类不同的人才提供和创造发展机遇, 通过优胜劣汰来选拔与岗位达到最佳匹配的人选, 造就一批通晓医学、掌握现代技能、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创造思维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为医院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宝贵的人力资源。

2.2 紧抓医疗质量, 医疗安全

医疗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 是检验和衡量医疗服务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医疗质量管理, 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是医院各项工作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要建立健全医疗质量管理组织,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技术操作规范、常规、标准, 加强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管理, 建立和完善可追溯制度、监督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 建立健全医疗纠纷评析制度, 严格查对制度, 制订切实有效的临床路径, 确保医疗安全。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能力, 为患者提供优质、安全的医疗服务, 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2.3 建立职责明确的岗位责任制

医院要想有一个高效的运行机制, 必须建立一套适合本医院特点的组织体系和岗位设置, 也就是坚持按需设岗, 精简高效, 做到岗位职责明确, 任职条件清楚, 权限使用清晰, 使该岗位的职责能够充分履行而上下配合协调。

2.4 建立科学、公正、公开的绩效考核制度

提高绩效考核的准确性必须要有一套能够反映岗位特点和科室实绩的科学的考核标准。要针对医师、护士和管理人员等不同类别和层次的人员, 确定不同的绩效考核内容和指标, 根据行业特点, 把不同岗位的责任、技术劳动的复杂和承担风险的程度、工作量等不同情况制订成细化、量化、科学化、操作性强的考核标准。真正做到优质、高效。

3 转变服务理念

转型后, 卫生院专科门诊模式将向全科门诊模式。医务人员也将由坐在诊室等患者逐步走进社区, 主动开展建立家庭健康档案、出诊、巡诊、家庭病床、健康教育、慢性病的督导等服务项目, 满足就医者对不同服务的需求, 拉近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让广大居民亲身感受到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后给他们带来的方便与实惠。同时, 通过以上形式可向广大居民宣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服务项目、技术、价格、便捷等方面的优势, 向他们宣传健康知识, 与居民建立感情, 取得居民的信任。要建立“就医者满意为标准”的理念, 医疗服务的目标就是让就医者满意, 教育职工改变以往生、冷、硬的态度, 向居民提供温馨、热情、周到的服务。通过满意度调查、出院后随访等方式, 不断了解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满意率, 发现满意率下降要及时分析原因, 制订落实整改措施。真正做到一切以“就医者的需求为中心”。

4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承担着“六位一体”的功能。公共卫生、职业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等工作千头万绪, 同时也要配合政府的创建工作, 卫生部门的突击工作。在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要积极争取村、镇政府的理解、支持。同时要加强防保科人员队伍建设, 提高人员素质, 加强监督考核力度, 在硬件上加大投入, 改善服务环境, 进一步规范传染病管理、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制度, 强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 不断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

5 合理利用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新农合制度显示了政府要改善农村医疗卫生现状, 保障农民健康, 提高农民抵御疾病风险能力以及减少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的决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该考虑的问题是如何来宣传好、贯彻好新农合的政策, 有效推动新农合的稳步实施, 尽力扩大参合覆盖范围。在农村的现实生活中, 真正影响农村居民整体健康水平的是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如何做到“小病不出村, 常见病、多发病不出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以“优质、廉价、安全、便捷”的服务吸引新农合参保患者, 在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住、合理收费、合理治疗上下功夫, 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今年我区又开通了门诊结报, 大大减轻了农村的负担,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有效地、合理地利用好新农合制度, 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6 关注农民工的健康

经济的快速发展, 大量农民工的涌入, 为我区建设发展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 由于农民工劳动强度大, 工作时间长, 营养条件差, 缺乏医疗保障, 收入少等原因, 积劳成疾者比比皆是。在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中农民工的就诊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 他们是社会的弱势群体, 但他们同样有得到医疗保障的权利。外来人口的增长也带来了大量的流动儿童, 我们的防保部门应及时与社区卫生服务站、派出所、村委、学校沟通, 掌握流动儿童的营养状况、计划免疫接种情况、传染病管理、入托入校等信息, 及时向他们提供医疗保健服务。农民工是不可忽视的群体, 对于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有着特别重大的意义。近年来, 结核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 其中农民工占了较大的比例。因此, 我们要关注农民工的健康问题, 主动提供必要的医疗保健服务。

7 围绕“优质、廉价、安全、便捷、服务”做文章

我区离无锡市区距离近, 交通便利, 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人员、设备、技术等都无法和无锡市三级医院相提并论, 我们只能在基本医疗、降低费用、保障安全、提供便利、改善服务上下功夫, 保证每一位就医者都会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 我们向每一位就医者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医者满意”。

最近召开的全国两会上, 温家宝总理指出, 要加快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着眼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今年重点要抓好四件事:一是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二是加快建设以社区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三是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政府对困难群众给予必要的资助;四是做好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温总理的讲话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新的福音, 显示了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决心, 使党的政策的阳光普照到每个公民的身上。

函件转型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8

一、工会工作面临的现状

企业的转型发展势必带来企业内部的组织形态、经营方式和职工队伍的内部结构、工作环境、思想观念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必将对工会工作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企业转型发展给工会工作带来的影响。企业转型期,各种矛盾突出,职工情绪不易把握,职工进行非正常组织活动不好掌握,职工有困难找工会组织的意识不强。企业经营状况不好,收入增长缓慢,职工容易对企业没信心、不信任,进而对转型缺乏耐心和参与热情,怕转型中的不确定因素,不相信转型成功。这种没信心和不信任,也使企业转型面临更多的思想阻力和不稳定因素,造成工会工作开展难、难开展。

二是基层工会干部兼职化给工会工作带来的影响。公司工会干部基本的上都是兼职,这些干部大都是各方面的骨干,本身就承担着繁忙的业务工作,导致个别基层单位的工会干部热情不高、工作应付的现象时有发生,工会工作的力量存在上层强大基层弱小的矛盾。如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工会干部队伍,巩固工会组织的基础,增强工会组织的力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十分紧迫的现实问题。

三是职工思想、队伍变化给工会工作带来的影响。近几年公司职工队伍的结构、年龄、思想、以及需求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方面职工队伍呈现出知识化、年轻化,其文化层次、综合素质大大提高,具有强烈的民主诉求和民主参与意识,思想相当地活跃;另一方面职工队伍由于思想观念、经济地位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领导干部、一般管理技术干部、一线工人等不同的利益群体,导致职工队伍内部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不同。

二、工会工作的思路及措施

面对上面这些新情况、新问题,工会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如何跟上公司转型发展的步伐,工会组织如何表达与反映会员和职工群众的意愿,如何既能在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上有所作为,在促进公司“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过程中发挥作用;既能赢得不同利益群体职工对工会组织的认可和信任,又能获得企业对工会组织的重视与支持,从而提高工会组织的地位,是需要工会组织认真加以研究解决的问题。

一是服务大局,工会工作要准确定位。服务大局,工会工作必须围绕企业中心工作来开展。服从于服务于企业的中心工作,从企业发展的大局出发,从维护职工根本利益出发,把促进经营发展摆在工会工作的重要位置,为经营发展提供各种服务,动员全体职工振奋精神,在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特别是在企业经营发展的关键时刻,工会组织和工会干部要服从大局,服从安排,全力以赴,积极配合、协助党政,充分发挥工会三支队伍的积极性,以开展各种劳动竞赛等形式,推进中心工作的开展,在完成中心工作中发挥工会作用,体现工会的作为,让人们切实感到工会组织是顺利完成中心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是开拓创新,工会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在转型时期,企业工会必须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开展工作,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工会工作要与时俱进,必须实现三个创新:一是观念创新、找准位置,自觉把工会工作置于企业发展大局中去定位、去运作,既要维护职工的个人利益,也要维护企业的整体利益;二是模式创新、突出实效,在工会工作中要努力改变教条化的工作模式、行政化的工作倾向,改变以会议、文件、活动、检查来开展工作的模式,突出重点,兼顾一般;三是方法创新、增添活力,组织工会各项活动时,突出活动的主题性、群众性、自娱性,以职工广泛参与为主,增强企业凝聚力。

三是求真务实,工会工作要落到实处。求真务实,立足小事、平凡事,工会工作要落到实处。工会是群众组织,开展工作要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要从小事做起、大处着眼。小事之中见精神,要立足于解决实际问题,不能高谈阔论、坐而论道、干点事情就大肆张扬。工会工作不能机关化、行政化,要在立足于做平凡事上下功夫,要多办实事、好事,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多做暖人心的工作。要认真抓每一件事情、每一项工作,定了的事情,不管多小,也要抓紧办好。要在抓紧每一件平凡小事中体现工会工作的韧劲,老老实实、脚踏实地去做平凡事,在做好平凡的小事中完成聚沙成丘、集腋成裘的过程,打造工会品牌,树立工会形象。工会工作落到实处,必须突出重点与讲求实效,这不仅是工作方法问题,更是工作作风问题。突出重点就是抓关键点,重点工作需要集中人力、财力和时间,全力以赴突破之,以达到用重点带动一般的良好效果。求实效就是要明实情、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通过深入基层、深入职工,了解情况,研究问题,提出对策,向党政反映职工群众的呼声和要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干党政所需、职工所求、工会所能的实事。

四是真诚服务,切实抓好工会“活动”。有了这种意识,工会主席和工会干部会就更加贴近职工群众,倾心职工群众,成为他们工作、生活、学习的知心人和贴心人,诚心诚意地为广大职工群众谋利益。无论职工有生活上的困难,还是工作上碰到了难题,或遇到了待遇上的不公,工会应积极向上反映,积极想办法解决。俗话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把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只要做到把职工的事作为自己的事,无怨无悔替职工群众办事说话,这样就能得到职工的信赖和支持,就会在他们中间有号召力。要切实抓好工会“活动”, 工会活动要来自“基层”。工会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活动都要实实在在,一定要结合实际,要让职工感到这就是我所需要的,要满足大多数职工的心理需求,要让大多数职工有满足感和快乐感。无论开展何种活动都要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或是通过调查了解大家的需要,这样活动才能切合职工实际,才能满足职工所需,才会有很高的参与积极性,才能真正感觉到工会的作用。如营销、运维、服务等竞赛活动、技术比武、优秀职工休养等都获得了广大职工的好评。工会活动要“有始有终”,一定做到有计划、有总结、有表彰、提希望,这样才能让职工充分享受整个活动的过程。为什么职工们有时不能感受活动的真正意义,就是因为这一点没做到。工会活动要尽量转到室外。让职工融入自然,这样职工才能豪情满怀、激情满腔的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五是科学维权,要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工会干部要把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在维护好企业整体利益的基础上,倾听民声、尊重民意、集中民智,切实解决好职工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的问题。特别是解决好涉及职工切身利益方面的问题,在职工当前利益与企业的长远利益发生矛盾时,不能俨然以维护群众利益自居,自觉不自觉地站在企业的对立面,要善于化解矛盾、理顺情绪,做好排忧解难工作,要多加投入感情去开展政治思想工作,教育职工,维护自身的权益,要先维护好企业的权益,只有企业兴旺发达,职工的各种权益才能得到保护。

我县水产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9

××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大一平”。一是全县耕地面积和人均占有面积大,如仙桃市人均耕地面积4.7亩(我县人均耕地、人均可养水面加起来才1亩多一点),近几年发展水产,全市田(地)改池面积50多万亩,相当于我县国土面积的一半,容易上规模;二是土地平坦,不但便于连片开发,而且便于灌溉,对发展特色品种十分有利。

三、湖口的发展思路

看了××仙桃、潜江、汉南区等地水产的先进养殖模式和管理技术,使我们受到了启发,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心,结合我县水产发展的现状和实际,就我县水产业发展思路谈点个人浅见。

(一)螃蟹品牌要做响。

“湖口螃蟹”是湖口水产的一块金字招牌,我们要借湖口螃蟹之名造湖口水产之势,扬湖口水产之优,显湖口水产之特。不能以量取胜,就要以质取胜。一是要把产量真正做大。据不完全统计,湖口一年的螃蟹销量接近200万斤,而湖口的产量不到50万斤。县外顾客充着湖口的螃蟹来,到湖口吃的却不是湖口的螃蟹,这是顾客的悲哀,更是湖口的悲哀。湖口螃蟹仅靠四大湖养殖不行,必须扩大到塘、库、堰养殖,开发精养池养殖,要实行示范带动。眼前急需争取一笔资金或一个项目,在县内建设一个500―1000亩连片的标准化螃蟹养殖示范点,聘请安徽、××等地有经验的螃蟹养殖专家来指导养殖,或直接承租给他们来养,打造一个实实在在的能尽快见效的亮点工程,以此带动全县各水产专业户自觉发展螃蟹养殖。要加大科技投入。从汉南区示范基地我们了解到,采取种草投螺,借助微孔管场氧等新技术的推广,是提高螃蟹产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我们在今后的养殖中,也要变粗放为精养,走标准化养殖之路,走健康发展之路。二是要把品牌真正做响。“湖口螃蟹”很早就很有名,那时的螃蟹是渔民从长江或鄱阳湖里捕捞上来的,外销台湾、日本和东南亚国家。阳澄湖大闸蟹和军山湖绒毛蟹都是后来打造的品牌,但人家是经过了工商注册,并申报了品牌,而我们只是流传于口头,无名无牌。所以,我们要想真正把湖口螃蟹品牌做响,首先是要注册,其次是要申报品牌,再就是要造势扩大影响,象军山湖连续7年举办螃蟹节,每年花费一、二百万,才把军山湖螃蟹打造成全省第一,全国第二的知名品牌。此举我们可以好好借鉴。

(二)开发步伐要加快。

尽管我县人均占有耕地较少,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水产的需要,还是要加快开发步伐。一是要加快低洼田改造。受金融风暴的影响,种粮、种棉老百姓积极性受挫,受“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一条腿的(指鱼)”的饮食习惯的影响,水产品倒是一路看好。所以,我们要及时引导农民对低洼田进行水产开发改造,或者直接借鉴潜江市经验,推广“虾稻连作”新模式,提高亩产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要加快低产田改造。我县属丘陵地区,近几年野猪猖獗,山坡田根本无法种庄稼,不如干脆把它改造成精养池发展水产,不失为一上策。武山埠堰村的鸿浩立体种养殖有限公司就是一个成功的典范。三是要注重连片开发。连片开发容易形成规模,容易形成“一村一品”。目前,我县部分乡镇已相对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小区,如凰村的网箱养黄鳝,付垅的稻田养龙虾,文桥的虾、蟹、鱼混养,马影的田鲤、红鲤混养等都有了“一村一品”的雏形,我们要积极引导连片推进,促其上规模、上效益。

(三)加工资源要整合。

水产品加工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八十年代全省有名,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有的改制,有的淘汰,现存几家规模普遍偏小,加工工艺基本上还停留在手工作坊式,产品也没有创新和突破,不但周边市场已被别人侵占得越来越小,而且根本无法实现出口创汇。要想实现大的突破,必须拿出大的举措。一是要招大商。湖口加工业目前最缺的就是一个核心龙头企业,我们要积极宣传我县的地理和水产优势,招引一家象都昌鄱湖水产那样的大型加工企业落户,引领湖口水产加工朝更高更大的方向发展。二是要大整合。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对集团公司的组建条件有了一定的放宽,公司规模由原来的一母五子放宽到一母三子,注册资金由原来的1亿元降低到3000万元,这为各地集团公司组建带来了机遇。湖口是酒糟鱼加工的发源地,如果能创造条件组建一个以酒糟鱼加工为系列产品的集团公司企业,必将能为湖口水产加工带来一个大的飞跃和质的提高。省水产局领导前不久还专为此事来湖口调研。

(四)机制体制要理顺。

山区经济发展的几点思考 篇10

在我国,山区的面积占到全部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二,有78%的贫困人口集中在山区,可以说山区建设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和全面实现现代化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当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嘹亮地响彻在每个华夏儿女心中的时候,这些地区仍然面临着相当的困难和极大的阻力:交通落后、基础设施薄弱、思想意识陈旧、资金短缺、人才资源匮乏、生态环境破坏严重……我们不得不对些进行研究与思考,去挖掘它们的经济亮点,去探索它们的发展途径.那么,怎样才能有效地利用山区各种资源去启动经济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作 者:黄河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商务文秘系,116025 刊 名:乡镇经济 PKU英文刊名:RURAL ECONOMY 年,卷(期):20xx “”(1) 分类号:F2 关键词:

发展“低碳经济”的几点思考 篇11

[关键词]低碳经济 经济发展引擎 理论创新

“低碳经济”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2003年英国发布的英国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书中首次提到把一国家(英国)建成一个低碳经济体。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将现行的以化石燃料为基础的传统发展模式定义为“A模式”,与之相对,以可再生能源为基础的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定义为“B模式”。在他看来,低碳经济是一类包含了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因素的经济形态总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国内学者诸如庄贵阳、鲍健强、金乐琴等在定义“低碳经济”上虽然各不相同,但均认为这是一场发展理念、发展模式的上的变革,强调科技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重点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上,从认知,制度及人类行为等层次全方位、多角度理解、实践“低碳经济”。

一、“低碳经济”发展历程

推动“低碳经济”发展,发达国家领先一步,相关政策规章逐步完善;国内“低碳经济”推进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借鉴国外经验,依据中国国情,发展前景看好。

(一)国际方面

英国2003年首先明确提出“低碳经济”,2007年6月出台的《气候变化法案》成为全球首部为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而对二氧化碳排放所立法案。英国政府制定了一个连贯的中长期减排目标:2020年,碳释放量减少2300万~3300万吨;2050年,总排放量削减至少60%。英国“低碳经济”的政策思路是政府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长期稳定并明确的政策,运用市场机制,鼓励资本投入,支持低碳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分工明确,形成合力,最终实现“低碳经济体”的建立。

美国参议院于2007年7月,提出《低碳经济法案》;2009年出台《清洁能源安全法》;2009年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前美国总统奥巴马做出承诺,到2020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将会较2005年下降17%,到2025年减排30%,2030年减排42%,2050年减排83%。美国政府投巨资于生物能源,太阳能设备等新能源产业,鼓励企业实施自愿减排。奥巴马政府着力实施新能源政策,以发展新能源作为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政策手段,确立了“总量控制和碳排放交易”计划。

(二)国内方面

2003年以后,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明确提出要实施科学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2007年9月,胡锦涛主席在APCE会议上提出了“发展低碳经济,研发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的战略主张。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宣布到202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

二、“低碳经济”对于我国的影响

“低碳经济”因其“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特征在国际上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的实质是人类社会在经历了对自然的疯狂掠夺而面临日益严峻的生存危机后,有识之士所作的有关于人类发展的深刻反思,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国家、人类权益的全球性能源经济革命。这场革命将对全人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我国已不能置身其外。

(一)政治层面

“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无不对之持赞同观点,我国作为具有全球性影响的负责任大国,必将扛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大旗,顺应国际潮流,然而,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加速阶段的中国,在资金、技术落后条件下,这无疑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增添了障碍和困难。一方面,是国际上的“道义”,另一方面是国内发展问题,“两难权衡”考验着中国的政治智慧。

(二)外贸、就业和发展差距方面

1.对外贸易方面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的国际贸易日益活跃,有资料显示,到2009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经超过了60%,长期的外贸顺差,招致越来越多国家强烈不满,从某种程度上说。“低碳经济”给予了发达经济体尤其是美国解决贸易逆差的机会,短期内,中国的产品不能达到发达经济体的能耗水平,这样通过依据商品能耗标准(这些标准根据发达经济体的水平制定的)对中国出口的产品征收特别关税就是合乎“道义”的,中国商品的成本优势丧失,就会丢掉在发达经济体中的市场份额。中国出口的减少,改变了原来的贸易形势,对于国内企业来说,出口减少,众多外贸型企业将出现严重的生存危机,进而引发失业上升,并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此时,如果国家继续施行传统的扶持政策(例如,出口退税)将是十分不明智的举动,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补贴将通过商品这一载体转移到国外,实质是外国政府收税,中国政府买单,造成财富的易手。

2.就业

短期内,在节能减排压力下,国内企业将通过资本、技术投入形成行业内一段时期的机器更新、改造、升级浪潮,由此带来部分工人的失业;在长期“低碳经济”必然是所有企业追求的目标,知识、资本密集型发展方向在优化了产业结构同时必然会排斥掉更多的就业者;土地规模化经营,又将一部分农民从农业中排挤出来加入到寻求就业群体中来。综合以上三类,我们发现发展低碳经济与中国城镇化、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的重叠,对于国内就业问题将是严峻而又长期的考验。

3.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

“低碳经济”理念的提出,从某种角度上说,是美国在经历了新经济的衰落后,而培育的新的经济增长极,发达经济体,试图通过能源新战略的实施而主导全球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是对传统理念的一种颠覆,其中蕴含了巨大的商机,仅以碳交易市场为例,据预测,到2020年这一市场规模将达3.5万亿美元之巨,发达经济体(尤以美国为最)早在经济危机之前就已经开始低碳经济方面的研究,在技术、政策、金融配套工作、标准制订等方面走在了前列,占据了先发优势,拉大了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距离。

三、危机之下,有所作为

在经历了30年的高速增长后,中国经济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发展引擎,推动发展持续下去,借“低碳经济”这种外在的强力,加强市场机制建设,理顺经济内部结构,破解改革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规范政府行为方式,提高效能,摆正国企、民企位置等等,“低碳经济”带给中国经济的必将是一种系统性的升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着力:一是大胆探索市场作用。提升政府的宏观引导能力,完善系统性的法律、规范、政策建设,借助于“低碳经济”这一全新载体,树立政府参与经济活动新形象。二是明确企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主体性地位。以效率为指标,引导、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创新管理形式,创新技术发展形式,使各生产要素合理参与分工,形成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合力。三是大力开展金融工具创新。在美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创造了世界上独一无二超级经济体;在中国,虚拟经济的探索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即已开始,之后走走停停,上个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出现,2010年4月,股指期货推出,中国金融工具的落后使得实体经济难以呈现几何式发展。“低碳经济”的兴起为中国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绝佳的机会。通过金融创新,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同步发展,实现经济的良性发展结构,产生强大的发展动力,成为助推中国经济发展的又一引擎。

四、结论与思考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给现实的中国以巨大的影响,我们要看到,这一理念带给我们的积极影响: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依靠科技,管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未来世界,国与国的较量不但要比“谁比谁强”还要比“谁比谁活得长”,通过走低碳经济之路,我们大有可为;我们也要看到,“低碳经济”的背后是发达经济体凭借也已取得的政治经济优势打压发展中经济体,进而保持自己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用心。我们还要思考:“低碳经济”的理念为什么没有发源于中国,为什么发达国家总是在理论创新方面走在前列,而我们一直处于被动,借助“低碳经济”理顺发展思路,完善发展理论,不但要在技术上赶超,更要在理念上引领,把握世界发展脉络,从更高意义上去思考人类的发展问题,这是中国政府和理论研究者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吴昌华.城市引领中国低碳经济转型[J].中国投资,2009(2).

[2]黄海.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政策的导向及启示[J].环境经济,2009(11).

[3]王克群.发展低碳经济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经济,2009(11).

[4]曾纪发.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思考[J].理论建设,2009(4).

[5]王克群.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J].当代经济,2009(11).

[6]黄栋,李怀霞.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府政策[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7]王莉.中国的低碳之路该怎么走[J].资源再生,2009(7).

[8]评论员.中国视角的低碳时代[J].商周刊,2009(11).

[9]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10]刘奕均.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J].经济理论与实践,2010.

上一篇:1山中访友教学设计下一篇:联谊活动策划书hold住你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