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内容(共6篇)
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内容 篇1
罗斯福新政主要内容
面对美国经济危机的混乱局面,美国第37届总统罗斯福上台后,大刀阔斧地实施“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有:
(1)整顿和改革财政金融. 对破产银行进行整顿,使银行资本高度集中,对各大银行开业进行补助及贷款.恢复存户对银行的信任.放弃金本位,实行美元贬值,禁止黄金出口,以加强美国商品在世界市场的竞争能力.
(2)调节工业生产. 监督生产,调整商业金融.规定工业产量,市场分配价格.以此调节工业生产,避免盲目竞争和生产过剩现象.
(3)限制农业生产. 有计划地缩减农业生产规模,销毁“过剩”农产品,以提高农产品的价格,克服农业生产危机.
(4)调节劳资关系,举办公共工程和社会救济. 规定工人有组织工会和集体同资本家谈判合同的权利,资本家不得禁止工人罢工.调节劳资纠纷.规定工人每周最高工时和每小时的最低工资额,禁止使用童工.为失业者和老年人提供失业津贴和老年人年金,拨出大批款项兴办公共工程,为大量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增加社会购买力.
“新政”实施的主要时期是1933年至1936年间,而到1938年势头减弱.
作用:
(1)“新政”使美国比较顺利地渡过了经济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2)保存了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避免出现法西斯政权.
(3)改善了广大人民的生活,有利于美国无产阶级.
(4)“新政”用国家干预来调整经济生活,消除经济萧条和危机,大力加强国家资本主义,这对以后美国及其它资本主义国家政府的政策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罗斯福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 (Recovery)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 。
新政的主要措施实施结果:“应当指出,罗斯福新政措施是总统权力全面扩张,终于逐步建立了以总统为中心的三权分立的新格局。他是总统职权体制化的开拓者。”
金融方面(新政是从金融方面开始的)
(1)挽救银行危机,改革与开始管理金融制度。为了解决银行货币荒,它委托各联邦储备银行根据各银行资产发行货币,授权复兴金融公司用购买银行优先股票的办法给它们提供流动资金。为了恢复群众对银行的信任,它规定由财政部整顿银行,并监督银行的重新开业。财政部根据要求采取了支持有支付能力的大银行,淘汰了无偿还能力的不健全银行。为保护银行储备和阻止黄金外流,它禁止储藏和输出黄金。(2)3月20日通过了罗斯福提出的节约法,缩减政府开支和退伍军人津贴5亿美元。(3)先后通过提供证券实情法、证券交易法及银行法,即著名的格拉斯—斯特高尔法以加强对银行、证券市场和货币的改革和管理。(4)美元与黄金脱钩,使美元贬值,放弃金本位制。实施结果:金融方面的措施是获得了成功的,通过以上措施罗斯福政府维护并加强了美国金融资本的私人所有制,也加强了国家对金融制度的管理与控制。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在被称为“百日新政”(1933年3月9日至6月16日)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占1/3。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月9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允许尽快复业。从3月13日至15日,已有14771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1929年危机爆发前的,25568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从1933年3月10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美钞停止兑换黄金;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6月5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这些措施,对稳定局势,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工,农业方面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国家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原工人每周工作55个小时,工资一共只有60美分,调整后标准:工人每周工作40小时,最低周工资12美元),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他们的贡献将是为1至10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了推行新型法规,政府给接受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奖章,上面标志着“我们尽我们的的.职责”等标语,以资表彰。
社会福利方面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1700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18岁到25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25万人,在遍及各州的1500个营地劳动。
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200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740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平均每人每期干9个月,月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新政期间,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政府先后拨额40多亿美元)和民用工程署(投资近10亿美元),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先后吸引了400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50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2300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内容 篇2
一、爱国主义成为俄罗斯高校公民道德 教育的核心内容
高校是社会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场所与活动舞台。苏联时期,党和政府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浸透到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中,构建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体系与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体系, 为苏维埃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社会公民。
1991年苏联解体后,苏共传统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被全盘否定和彻底打破,在原有社会精神支柱的坍塌与新的思想体系尚未建立的双重夹击下,俄罗斯社会的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失序混乱, 引发了高校公民道德教育领域内意识形态的动荡,爱国主义教育遭致重创。“仅仅就在几年前,在莫斯科国立大学、俄罗斯人文大学和俄罗斯教育科学院组织心理研究所参与的大型民情调查中,只有不到10%的人为俄罗斯的历史感到骄傲。当时很多俄罗斯学者悲观地认为,苏联时期提倡的爱国主义不为大众接受,俄罗斯民族一贯崇尚的爱国主义的深厚历史根基已经受到了严重侵蚀,一些年轻人甚至已经将爱国主义丢到了黑暗的角落”。[2]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俄罗斯社会制度的改变, 西方文化精神长驱直入,在爱国主义教育严重缺席的基础上,许多大学生的国家意识、民族观念日益淡薄,民族认同危机、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弱化,严重地威胁到俄罗斯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在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叩问与探索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健康公民的呼声日益高涨。俄罗斯教科院院士格尔顺斯基在“致俄罗斯总统叶利钦的公开信”中沉痛地指出: “越来越令人不安的是蓄意曲解爱国主义、民族尊严、国际主义等概念;尊重俄罗斯国家标识、热爱和忠于祖国这类情感遭到了不加思索的嘲笑和践踏;而俄罗斯祖国经历着艰难和悲惨的时期,因而需要她的每个公民表现出积极的生活立场和忠诚。”[3]
2000年,普京在俄罗斯总统大选中获胜,为俄罗斯爱国主义教育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在普京看来,爱国情结、公民精神与道德责任感在统一俄罗斯思想、团结俄罗斯社会与培养俄罗斯合格公民中具有重要而特殊的意义。社会及学校对爱国主义教育的漠视,瓦解了俄罗斯的民族凝聚力与精神, 这是俄罗斯公民道德教育的沉痛教训。在《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中,普京提出了以“爱国主义”、“强国意识”“、国家作用”“、社会团结”为基本内含的新俄罗斯思想。他认为,爱国主义是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丧失了爱国主义精神,等同于抛弃了民族的尊严与品格,建设俄罗斯强国的愿望势必落空。俄罗斯高校积极响应普京的号召,在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中加强大学生爱国精神的培育,将爱国主义视作填补价值真空与应对道德危机的有力措施。
此外,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政治格局多极化、思想文化多元化的蓬勃发展,传统与现代的割裂、理想与现实的反差、本土与外域的争锋投射到高校,强烈地冲击着俄罗斯高校的公民道德教育。俄罗斯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也呼吁, “爱国主义教育的蜕化已经严重威胁俄罗斯公民教育的持续发展”,[4]只有恢复苏联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才能弥补高校意识形态的缺失。
(一)爱国主义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与 灵魂
在当前俄罗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中,爱国主义被置于核心地位加以建设,已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爱国主义是俄罗斯公民最高尚的道德品质”。[5]俄罗斯之所以将爱国主义作为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核心与灵魂,一方面,这是爱国主义本身所固有的道德属性所决定的。另一方面,当前俄罗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现状亟待强化爱国主义教育。苏联体制崩溃后,俄罗斯社会意识形态领域混乱、道德失序而导致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惘然与无从,迫切需要建立一种价值标准与道德共识。正是在此种特定的背景下,俄罗斯再次重申爱国主义的重要性,将其作为消减大学生思想困惑、孕育民族情结、建设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指针,用以培养热爱祖国、有道德感、责任感的公民,其积极意义不言自明。
(二)爱国主义是塑造大学生健全道德人格的 有效载体
爱国主义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美德。她是公民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践行社会公德、陶冶道德情操、砥砺道德品性的有效形式。公民教育的目的绝非简单的知识授受,而在于人格的养成。高扬主体性道德人格,涵养大学生道德品性,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爱国主义是引导大学生对祖国的忠诚与健全道德人格的有机统一体,是公民道德的核心。俄罗斯总统普京认为:“爱国主义是国家昌盛的基础与公民道德精神的主旨。”[6]学校应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文明习俗与应有德行的独立公民。这是因为,公民身份的获得是对个体法律地位与政治权益的认同,也赋予个体与生俱来的胸怀祖国、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神圣职责与道德义务,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基本维度。大学生对国家利益的维护、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与为祖国贡献青春力量等应有的道德品格通过爱国主义的形式展现出来,必将有力地升华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素质,铸就大学生健康的道德人格。
(三)爱国主义是建立公民社会的精神资源
“爱国主义具有协调国家与公民之关系的属性,促使二者朝着公民社会的发展轨道行进的指引作用”。[7]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与国家情结,加快公民社会建设,是俄罗斯公民教育的努力方向。2000年,俄罗斯颁布的《俄罗斯联邦政府关于教育兴国思想的决议》中明确指出,俄罗斯公民道德教育的目标是珍惜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在传承中发扬民族文化,培育俄罗斯公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培养公民崇高的道德品质,使俄罗斯人民成为民主法治国家的公民。俄罗斯高校反复强调,公民道德教育的主导任务之一,是培养热爱俄罗斯、喜欢俄罗斯、立志投身俄罗斯建设之中的拥有民主法治意识、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毋庸讳言,大学生作为公民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其爱国主义意识的高低,是影响、制约俄罗斯公民社会发展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 深化大学生的爱国责任意识、奉献精神与道德使命感,促使大学生整体的公民素养不断提高,可为俄罗斯公民社会的有序运行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与不竭动力。
(四)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 的共同抉择
当前,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受到国际社会前所未有的尊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在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呈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专门强调了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性与不可或缺性,掀起了世界各国探索契合本国国情的公民道德教育模式的热潮。如,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的《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五爱”(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视作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美国高校通过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等形式,强化以“美国精神”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教育;德国将“爱国、诚信、守法”编入相应的道德条目,当做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准则。此外,英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家都大力推崇爱国主义,俄罗斯高校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将之视作“为未来社会培养所需要的公民,传承与发扬民族精神并促进国家强大的精神支柱”。[8]
二、俄罗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中弘扬爱 国主义的举措
作为一项宏大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爱国主义在高校公民道德教育中的切实贯彻落实需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俄罗斯高擎爱国主义旗帜,从政策引领、贴近生活、健全组织以及环境熏陶等维度进行了积极探寻与联动推进。
(一)政策引领:强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政策扶 持与法律依据
将爱国主义列入政策纲领,出台与颁布系列法规条例,是俄罗斯政府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俄罗斯联邦政府认为,爱国主义具有缓解思想对立、统一道德标准与凝聚民族精神的功效, 对于民族的存继以及公民社会的进程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国家长治久安、自强不息与民族振兴的动力”。[9]因此,俄政府颁布了《2001~2005年俄罗斯国民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领》、《2006~2010年爱国主义教育纲要草案》、《俄罗斯联邦国家2011~ 2015年公民爱国主义教育纲要》以及《俄罗斯青少年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纲领》等一系列法令, 申述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教育体系中的必要性与紧迫性,确立爱国主义教育的法律地位,加强俄罗斯公民爱国主义教育体系的建构,为俄罗斯造就高素质的优秀公民。“国家纲领包括一整套法律法规系统、道德规范、组织方法、研究渠道和信息处理方式,将纲领的要求具体化,保证在全俄范围内和地区间长期有效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领的实施,使俄罗斯社会逐步建立起一个完善的国民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使爱国主义成为国民保持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基础”。[10]俄罗斯各高校在学习、领会与执行爱国主义教育纲领的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高校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地位、使命与职责,同时深化爱国主义的学理探讨,将爱国主义视作公民道德教育理论研究的永恒主题。凡此种种,为俄罗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步入正轨并蓬勃发展提供了政策扶持与理论依据。
(二)贴近生活: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真实性、 实践性与针对性
生活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肥沃土壤。为了预防与矫正爱国主义教育的空疏、笼统、虚假以及脱离大学生思想实际而流于形式的弊病,不少俄罗斯高校力戒将爱国主义教育从大学生现实生活中剥离与抽象出来的错误,强调现实生活对公民道德教育的真实性、生成性与有效性。“生活具有教育的意义。学校的公民教育不应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将学生真实的生活与情感纳入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健康向上的生活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品德的公民”。[11]由此,俄罗斯高校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基于尊重实践的原则,取材于现实生活,倡导求真务实的公民道德教育。俄罗斯高校关注大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与道德需求,通过现实生活赋予爱国主义教育鲜明的实践特色与活力,引导学生学会过有意义的公民道德生活。另一方面,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实现爱国主义与生活的水乳交融。组织大学生参与生动活泼、喜闻乐见、自主发展的课外活动,增益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将爱国之情、报国之志与强国之心外化为爱国行动,提升高校公民道德教育的实践品格,为爱国主义注入生活的源头活水。
(三)健全组织:确保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规 范有序开展
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下设青年事务司,在组织与推进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发挥了引领带动作用。“在俄89个联邦主体行政机构里设有7,000多个青少年教育机构,专门负责文化教育、公民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12]尤其是对青少年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青少年教育机构的重要工作。青年事务司通过一些列活动,大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引导青少年大学生增强爱国意识,并转化为自身的自觉行动,在实际活动中锻造青少年大学生自觉的公民人格与道德品质。此外,普京政府也尤为重视健全爱国主义教育组织。2012年普京在《关于完善国家爱国主义教育政策》中明确提出要专设社会项目管理局,负责协调与管理整个俄罗斯的爱国主义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以此巩固俄罗斯社会的道德基础。社会项目管理局通过承办全国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公民道德教育,对各个部门,尤其是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规范与指导,促进了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稳定性、条理性与连续性。此外, 俄罗斯高校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培训干部队伍、完善管理制度等措施,为高校爱国主义教育井然有序地开展提供了人力资源与组织保障。
(四)环境熏陶:营造良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环境
俄罗斯高校紧扣爱国主义的时代脉搏,积极营造爱国氛围,提高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觉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与熏陶。一方面,借助媒体、橱窗、宣传栏等媒介大力宣传爱国主义教育。2005年,俄罗斯电台专设的爱国主义频道开播,每天播出18个小时。另外,在学校、博物馆、地铁、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别林斯基的“谁不属于自己的祖国,那么他也就不属于人类”、列宁的“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等爱国主义警句或格言不时跃入眼帘。创设此种氛围,是在告诉青少年大学生,爱国主义与俄罗斯的前途与人民的命运息息相关。“倘若不敬重自己的国家,不尊崇祖国的历史文化与曾经取得的辉煌,则意味着抛弃了自己的未来,毁灭了民族的前途”。[13]另一方面,俄罗斯高校通过对大学生军训、开辟专栏、参观纪念馆与博物馆、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等方式, 耳濡目染,形成浓郁的爱国主义氛围。通过这些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影响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祖国,明确自己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增强公民意识,催生爱国共鸣,充分领略与享用爱国主义的价值,强化大学生为国效力的自豪感与成就感,促使大学生的爱国热忱与自觉行为不断稳固并得以升华,开拓高校公民道德教育新的层次与境界。
摘要:作为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爱国主义既是一项基本的道德准则,亦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良好品质。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苏联的解体、意识形态的改变,以及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颠覆,引发了整个俄罗斯思想界的躁动不安,尤以俄罗斯公民道德教育的价值迷惘、思想紊乱、意义迷失为甚。在摆脱思想道德困境,对“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的叩问与探索中,俄罗斯深入洞悉、穷究、把脉爱国主义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应有的地位与作用,将弘扬爱国主义视为俄罗斯重建美好精神家园的思想保障与不竭动力,当做引领公民道德教育的永恒主题。由于高校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加之俄罗斯高校对爱国主义的积极倡导与践行,促使爱国主义不断攀升,爱国主义已成为助推俄罗斯高校公民道德教育健康发展的核心内容。
俄罗斯的教育改革 篇3
教育改革新举措
俄罗斯教育现代化的改革步伐很大,将在教育系统引入一些重大创新,因为实施教育现代化构想的目的就是将教育引到创新发展的轨道,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教育不仅在于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运用新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于创造性探究新知识的过程本身,二者共同作用才构成了创新教育。
目前,在俄罗斯教育体系里已经出现了一些创新性的改革措施,它们包括:
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学说”。2000年10月4日,俄罗斯政府通过“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学说”,该国家学说为期25年。这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
修改教育法。编写俄罗斯联邦教育法,法律内容由工作小组完成,于2003年由国家杜马通过。已将教育机构重新定位为教育性组织,并消除国立高等学校和非国立高等学校的严格界限。
改革基础教育。将基础教育11年教育学制转为12年。在中学里进行统一的国家考试,以使学生可以不再通过另外的升学考试进入高等和中等职业教育机构。
发展远程教育。俄罗斯教育体系中的远程教育技术、多媒体、智能教学模拟装置、虚拟设备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大学和虚拟大学。
高教改革受关注
俄罗斯教育中最优秀的部分是高等教育,特别是理工科的教育,在自然科学、数学和信息学领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专家学者,并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很高声誉。近年来,在经济、管理、法律、金融等相对薄弱的专业,俄高校也在努力增加投入,提高教学质量。
——加强高等教育与社会的结合,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力量的作用。
——注重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互补和融合。俄罗斯提出要注重理工科高等院校的基础化和人文化,同时在人文社科大学加强理工科知识教育,形成统一文化的大学。
——改革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管理和评估方式。改革高校的经费体制,对高校日常支出给予直接拨款,为国家预订的人才提供培养经费,为高校通过竞争得到的其他项目提供经费;建立培养经费个人分担机制,通过购买教育债券的方式,购买价格由学生在统一的国家考试中所取得的分数来确定;改革学生奖学金办法,将大学生的奖学金分为学术奖学金和社会性助学金两类。
俄罗斯教育部与其他部委、各联邦主体以及跨地区经济合作组织签订部门间科研、实验和人才培养协议;高校通过竞争的方式,培养联邦和地区两级预订的教育、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优先方向的专业人才。
在大型综合性大学实行两级管理:校长、院长,以此来对高校的管理进行战略和策略上的划分;成立大学团体,以解决教育、科研和生产上的重大问题。
建立俄罗斯教育部领导的、由联邦、地区和跨地区中心组成的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估统一国家机构。
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内容 篇4
建国初期, 由大量苏联专家引进了不同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先进教学系统到中国, 我国在本国学生的演奏特点基础上融合了俄罗斯的教学模式, 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 使我国早期的钢琴教育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改革开放后, 国家延续了建国初期的教学方法, 对俄罗斯先进教学模式进行引进, 并从各音乐高校与综合性大学里选取优秀的青年教师重点培养, 送往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莫斯科音乐学院进行深造, 以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这期间的中国钢琴教育从各个方面都受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影响, 使我国钢琴演奏水平逐渐提高, 缩小了与世界各个学派的差距。
一俄罗斯钢琴教育的传入促使我国钢琴教育的专业化
俄罗斯的钢琴音乐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俄罗斯钢琴音乐, 这源自于它融合了本民族的音乐风格独特的特征和西欧先进的理论成果和演奏技术, 使之在世界钢琴音乐中占据重要地位。俄罗斯完善的教育体制规定:在11年义务教育中, 音乐教育列为日常教学的重要科目, 并受到法律保护。这样一来, 人民自然更加重视音乐教学科目中的钢琴。很多著名音乐学院的优秀毕业人才, 都就职于俄罗斯幼儿钢琴音乐教育岗位, 并且采用了专业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发现某个孩子具有特殊的音乐天赋, 经过考核顺利通过后, 就会选拔出优秀的儿童步入附小、附中、大学, 一直接受正规严格的专业训练直到毕业。这样的培养方式为俄罗斯培养出了众多的钢琴家及钢琴大师。大量的资料显示, 无论是圣彼得堡音乐学院还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他们开设的与钢琴有关的音乐基础课还有很多, 例如钢琴合奏课、钢琴伴奏课、钢琴艺术史、钢琴教学法等。
在我国, 主管音乐教育的文化部统一规定各个音乐院校的全部课程, 这种管理模式效仿了俄罗斯的管理模式。在发展过程中, 不断学习和改进管理模式、教学模式后, 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道路渐渐趋于专业化。我国的钢琴教育从二十世纪初期到现在, 深受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影响, 他们的专业性的教学理念不断渗入到中国的钢琴教学中来, 从最初的两所专业性的音乐院校发展成为现在各个综合类大学以及师范大学都设有钢琴表演以及钢琴教育学科, 并且设立了钢琴主科教研室和钢琴副科教研室。这样完善的教学体系与专业性的教学方式都是深受俄罗斯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 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形成了现今我国专业的钢琴教育。
二借鉴俄罗斯钢琴教育的实践性教学
上个世纪通过对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借鉴和学习, 我国钢琴教育形成了实践性教学这一理念, 并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实践性教学自从十九世纪鲁宾斯坦兄弟建立了两所音乐院校以来, 成为了教师们在教学中的重要教学依据, 应用于现代钢琴教学中。通过实践, 学生们的演奏水平与音乐表现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更加纯熟, 并且在实施教学中运用地更加自如。由于这样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 在学生与教师之间逐渐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圈, 共同促进了钢琴教育的发展。
建国初期, 我国聘请了大批的苏联专家来重点音乐院校进行教学, 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在跟随苏联专家学习期间得到了舞台实践的锻炼, 演奏水平不断提高, 成为我国乃至世界优秀的钢琴演奏家。其中这些有才能的演奏家为我国钢琴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由此实践性教学也自然而然地成为我国当代钢琴教学中重要的教学理念。
我国的钢琴发展道路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苏联的专家到来, 逐渐走向了专业化。苏联专家来华期间, 举行了多次内容详细的介绍俄罗斯钢琴学派、教学方法和如何具体在演奏过程中运用技术表达不同时期音乐风格的专业讲座, 举办了公开的大师班课程。学生开始进行了每周三小时、每次两个人的公开教学。在公开教学中, 有钢琴系的学生和钢琴系音乐中学的教师旁听。在讲座之后, 对教学的教师提出建议和疑问, 进行批评和自我批评, 最终专家就此次公开教学进行总结, 批评指正其中的不足, 完善教学方法。
俄罗斯的钢琴教育十分重视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 这是俄罗斯钢琴教育形成以来的重中之重。随着当时的苏联专家塔图良夫妇与克拉琴夫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来, 开启了中国最早的钢琴教育中舞台艺术实践的大门。
塔图良在教学中要求专家班的所有学员每学期都要进行艺术实践, 最初是要求一个学期可以每两个人合开一场独奏音乐会, 到后来每人每学期都要开独奏音乐会。对于青年教师, 塔图良要求每年至少要举办一次独奏音乐会。与之不同的是在克拉琴夫专家班上, 专家除了让学员完成每学年的演出任务之外, 对自身的舞台实践能力也有较高要求, 平均每年要举行3~4次音乐会, 并定期参加钢琴系学生的学习演奏会和教师观摩会, 并在北京、上海、西安举办各种类型的音乐会。如此严格的教学计划对于提高各院校的钢琴教学质量很有帮助。在苏联专家的培养下, 产生了大批优秀的艺术人才, 如周广仁、李名强、鲍惠荞等, 他们成为最早中国钢琴教育的奠基人, 并且他们所吸收的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教育理念, 很好地运用到我国的钢琴教学中, 培养出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 形成前文中所提到的现阶段我国钢琴教育的发展方向。
应文化部的规定与要求, 在各大院校中每年都会有一些优秀的学生参加国内、国外各种类型的钢琴比赛,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演奏水平, 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 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我国钢琴教育事业的发展。参加比赛并不是钢琴实践性教学唯一的形式, 但是钢琴作为一种外来乐器, 从教学角度方面来说, 它在外国的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教育和发展优势, 我国在钢琴教育起步较晚的情况下, 参加各种类型比赛可以检验我国的钢琴教学成果, 还可以快速缩小我国和其他国家钢琴教育水平的差距, 使我国的钢琴教育迅速发展。从这方面来看, 吸收更多优秀的国外选手来参加我国承办的钢琴比赛势在必行。20世纪初期与改革开放年代, 我国选取出的大量就读于俄罗斯音乐学院的优秀人才和在圣彼得堡与莫斯科音乐学院深造的留学生们, 了解了十九世纪中期鲁宾斯坦兄弟建立两所音乐学院初期就制定并完善了学生参加钢琴比赛的制度。鲁宾斯坦亲自创立了比赛的规章制度, 完善赛制, 借此达到提高钢琴演奏水平并检验教师的教学水平。我们熟知的俄罗斯优秀作曲家柴科夫斯基在第二届比赛中获得了最高奖项。俄罗斯钢琴学派在发展过程中, 保留自己传统的教学模式, 同时又借鉴西欧国家的教学经验, 培养的学生在历届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获得了众多奖项。我国的留学生在留学期间, 深入地学习俄罗斯钢琴学派的发展史, 系统地学习了他们的演奏技法, 在俄罗斯专家的指导下, 演奏技术迅速得到提高, 很多优秀的学生例如刘诗昆、殷承宗、顾圣婴等都参加了重大的国际钢琴比赛, 并获得了重要奖项。在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时, 他们任教于我国各个音乐院校, 在教学中深知中国的钢琴教育要想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 必须要向俄罗斯钢琴学派学习, 带领学生参加更多的比赛以得到全面的锻炼, 并且中国还要承办属于我国的专业性的国际钢琴比赛。
三开放式教学的引入和学习
在俄罗斯, 世界著名的柴科夫斯基音乐学院 (以下简称柴院) 凭借它独特的办学特色, 成为了世界著名的音乐人才培养基地。柴院除师资队伍一流, 教学设施先进, 教学体制完善外, 还有开放式办学的教学理念, 因此, 柴院的教学水平受到世界的认可, 培养出了许多出色的的钢琴演奏家。我国同样在发展道路上借鉴了俄罗斯的开放式办学理念, 各地音乐专业院校及开设音乐专业的综合类大学, 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 教育事业的资金有了保障, 各个大学纷纷建立音乐厅,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时代不断进步的社会大背景下, 国家先后出资建立国家大剧院, 天津大剧院和各省市重要的高雅艺术欣赏场所, 国家对于艺术教育的重视可见一斑。每年在各个高校都会推广我国教育部、财政部、文化部联合创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活动的展开提高了青年学生的艺术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素质, 在促进学生塑造人格美、铸造行为美、培养才能方面起到很大作用, 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 对教育事业具有非凡的意义。我国音乐院校为了给学生们提供著名钢琴演奏家的音乐会, 学校也会像柴院一样, 请来包括国外著名音乐院校的钢琴大师, 在学校举行所有学生和社会民众都可以免费欣赏的音乐会。另外, 学校还会定期为学生发布例如国家大剧院、天津大剧院等重要的演出信息, 收费也都是以学生票价为标准的。学校还会为高年级的学生提供教育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安排针对不同年龄阶段人员的社会钢琴教学实践活动。我国在吸取俄罗斯开放式教学理念的同时, 由于各种能力的制约, 不能达到向柴院那样如此专业的教学理念, 但是在未来的钢琴教学中, 会继续吸收其优秀的教学方式, 使我国钢琴教育可以得到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海·涅高兹.涅高兹谈艺录——思考·回忆·日记·文选[M].焦东建, 董茉莉, 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
[2]海因里希·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4.
[3]梁文光.论俄罗斯钢琴学派的民族性[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 2006.
[4]卞萌.俄罗斯钢琴艺术的精髓——写在穆里娜教授的首次访华之后[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2.
[5]吴燕.俄罗斯钢琴演奏教学法简介[J].黄河之声, 2008 (5) .
俄罗斯海军的“新面貌”改革 篇5
2008年底以来,俄罗斯国防部对陆军和空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陆军进行了战术兵团“师改旅”的编制体制调整,撤销六大军区,组建四大战略方向上的联合司令部;空军也缩减规模约三分之一,空军司令部调整后,只承担作战训练的职能;发展空天防御力量,建立空天防御部队。相比之下,俄海军的改革步伐更显谨慎,方式也更为传统。俄国防部通过调整海军编制体制、充实前线部队兵力、提高装备现代化水平、向地方政府移交非军事设施、聘用文职人员、裁减非作战人员等措施,大力推进海军改革,提升海军作战能力。调整编制体制,扩充前线作战部队
调整舰队指挥权,建立更加高效顺畅的指挥体系
苏联时期,海军舰队一直由海军司令部领导。根据此次改革计划,俄国防部很可能效仿陆军和空军的改革模式,将海军司令部的权力限制在战略规划的制定、监督军舰的建造、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等方面。虽然海军舰队,特别是联合舰队的指挥权没有最后确定,但是已经不大可能划归海军司令部。国防部计划增设一个新的海外行动司令部,负责海外行动。如果该方案付诸实施,那么海军中央司令部将和其他军种的中央司令部一样,成为俄总参谋部中央联合司令部的一部分。
新合并的战略司令部(即新划分的军区)已经开始管理海军舰队。其中,北方舰队和波罗的海舰队归西部联合战略司令部;黑海舰队和里海舰队归南部联合战略司令部;太平洋舰队归东部联合战略司令部。上述联合战略司令部均设有各自的司令部机关,下设海军部,负责协调本军区内海军舰队和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改革之后,俄罗斯陆、海、空三军之间的横向协作将更加密切。但是,海军舰队内部的指挥体系没有较大改动,舰队仍由舰长指挥管理。充实海军陆战队人员
俄罗斯海军陆战队改革后,保留的部队实力都已达到战时满编水平。一些部队虽被降级,但人员不减反增。北方舰队第61海军陆战队和勘察加第22海军陆战队均由旅级降为团级,但保留人员编制。黑海舰队第810海军陆战队由团级编制扩充到旅级编制。虽然俄乌1997年达成的协议限定黑海舰队驻乌克兰塞瓦斯托波尔的海军陆战队人员为1987人,但近来有报道称人员数量已增至2473人。位于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第55师是俄罗斯唯一的海军陆战队师级单位,改革后该单位将被降为第155旅,但其人员编制有所增加。里海舰队第77海军陆战队旅被裁减,但其两个营的主力编制被保留,分别驻扎于阿斯特拉罕和卡斯皮斯克。
海军陆战队还增购了新式武器,其中包括BTR-80M装甲运输车、BTR-70M装甲运输车、新式卡车、轻小武器、通信设备和120毫米2S9“诺纳-S”火炮系统等。
海军航空兵拟划归空军
改革初期,海军航空兵及其后勤保障部门被重组为13个航空基地。只有第279独立舰载机团(装备苏-33战斗机)保留原有规模。大部分新成立的航空基地均由部署在同一机场、属于同一指挥链的所有单位合并而成。
在改革的第二阶段,海军舰队的航空基地又根据地理位置再次合并。波罗的海舰队的所有海军航空兵部队都被合并于一个更大的航空基地,基地总部位于契卡洛夫斯基机场。目前,俄海军航空基地与航空大队级别相当。波罗的海舰队所有的防空部队都被合并于第3空天防御部队。俄国防部在亚速海的叶伊斯克新成立了一个海军航空兵培训中心,并合并了驻奥斯特罗的第859培训中心和第444作战培训中心。
俄国防部原计划将部分海军航空部队和防空军归入空军,但是该计划至今仍未实施。2011年初,该计划被重新提上日程。有消息称,海军的导弹运载远程航空编队(装备图-22M3战略轰炸机)、攻击机航空编队(装备苏24)和战斗机编队(装备苏-27和米格-31)都将在201 1年底并入空军,但是驻克里米亚的攻击机航空编队除外。此外,国防部正在评估将第279独立舰载战斗机航空团归入空军的可行性。
精简人员、撤并机构,剥离非作战职能
裁减机关和后勤保障部门人员
改革前,俄海军指挥机构编制庞大,后勤保障部门较为臃肿,影响了部队的战斗力。因此,此次改革的重点在于裁减司令部和后勤保障部门的人员,同时进行必要的职能调整。例如,北方舰队司令部裁减了15%的军官和17%的文职人员,政治宣传部门、海军工程部门进行了大幅度的人员裁减,一些非作战保障部门开始招聘地方人员。此外,海军医疗和培训系统也进行了合并和重组。
海军舰队的组织体系也进行了大幅调整,撤销和合并了一些机构。例如,北方舰队的第11、12潜艇中队合并为新的潜艇司令部。负责管理退役核动力潜艇的支队被整体裁撤。位于彼得罗扎沃茨克负责建造和维修扫雷艇的“前卫”船厂因破产而关闭,负责舰艇维修的第49中队也被裁撤。维季亚耶沃基地被缩编为第7潜艇分队的岸防基地。第74潜艇支队已被裁撤。第269海军航空兵通信站划归第301海军中央通信站管理。此外,供给型舰艇也被大幅缩编,许多中队变成了保障分队。
海军司令部不再直接管辖后勤保障部门
过去,俄海军各舰队的后勤保障部门一直由海军司令部直接管辖,不听命于舰队。此次改革对这一隶属关系进行调整。目前,俄海军各舰队均有各自的后勤供给基地,负责为舰队提供燃料、食物、装备等。改革后,俄海军后勤保障部门都转隶上述后勤供给基地,使海军司令部可以将全部精力用于提升海军作战能力。俄罗斯海军目前有5个后勤供给基地,分别位于圣彼得堡、阿斯特拉罕、克雷姆斯克、摩尔曼斯克和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
成立股份公司管理军方非军事资产
为减轻国防部管理非军事资产的负担,俄政府成立了国防服务股份公司,专门接管此前由海军管理的所有房产、设施、供热厂、发电厂、通信设备维修厂、军火库、火箭维修厂和弹药设备维修厂等。
2009年底,北方舰队第6军工厂重组后一分为二:第81269部队和维修中心股份公司。前者负责管理弹药,后者负责保养、维修和处理退役的武器。2010年3月,俄国防部北方军工综合体重组为北方股份公司,划归国防服务股份公司。此外,海军的工程部门由国防体系股份公司管理;原属于海军的农场由农工综合体股份公司管理;地方的海军电力部门由国防能源股份公司管理;海军舰队的直销和零售部门由海军贸易公司管理;海军飞机的维修厂由航空维修股份公司管理;车辆维修厂则由特种维修公司管理。
nlc202309040712
俄海军装备的现代化计划
以黑海舰队、太平洋舰队为重点,提升地区冲突应对能力
根据地中海和黑海地区的军事和政治形势变化,2008年俄格冲突之后,俄罗斯开始重点发展黑海舰队。虽然黑海舰队大部分舰艇仍能出海航行,但很多舰艇都已接近退役年限,亟需更新换代。2010年10月,俄政府宣布2020年前将为黑海舰队购置18艘新舰船,其中包括9艘护卫舰和6艘柴电动力潜艇。
同时,鉴于亚太地区的重要性不断增加、俄日持续不断的领土争端以及在印度洋打击海盗的需要,俄罗斯还决定壮大太平洋舰队的实力。目前,俄方已决定购置数艘955型“尤里·多尔戈鲁基”级战略核潜艇。俄罗斯从法国购买的“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也很可能部署在太平洋舰队。俄国防部声称,目前在北方舰队服役的“乌斯季诺夫元帅”号和“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导弹巡洋舰完成维修后将转至太平洋舰队。此外,为加强俄在南千岛群岛的军事存在,俄国防部计划在该地区部署“堡垒-P”岸防导弹系统。通过采购新式装备和维修升级现役装备,推进海军装备现代化
俄海军装备大部分都是上世纪80、90年代苏联时期建造的,服役时间已超过寿命的一半,因此进行装备更新换代和及时维修保障现役装备是俄海军面临的主要问题。根据俄罗斯政府2010年公布的《2011~2020年国家武器装备计划》,俄政府未来10年将投入19万亿卢布(约6800亿美元)为国防部采购新式武器装备,其中用于海军的装备采购经费为4.7万亿卢布(约1700亿美元)。俄政府已宣布在2020年前为海军采购100艘各种级别的舰艇和潜艇,其中包括20艘潜艇、15艘护卫舰和35艘轻护舰。
综合俄罗斯媒体的相关报道,海军装备的具体采购计划包括:①建造8艘装备“布拉瓦”潜射弹道导弹的“尤里-多尔戈鲁基”级战略核潜艇,将其作为海军战略力量的核心;②在2020年前为海军装备10艘855型“北德文斯克”级攻击型核潜艇,着手研制第五代攻击型潜艇;③建造6艘06363型“新罗西斯克”级柴电潜艇,677型(“圣彼得堡”级)潜艇中的最后两艘也将重新开工建造,完工后将在其基础上研制新型不依赖空气推进的常规潜艇;④建造两个系列的护卫舰,其中琥珀船厂将建造6艘改进后的11356型“格里戈罗维奇上将”级护卫舰,北方造船厂将建造6艘22350型“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级导弹护卫舰;⑤北方造船厂和阿穆尔船厂将建造12艘20381型和20385型(“守护”级)轻护舰,此外俄国防部还可能着手研制并在2020年前建造22艘新型轻护舰,这批轻护舰可能由泽廖诺多利斯克船厂建造,该船厂目前正在建造11611K型“达吉斯坦”号轻护舰;⑥从法国购买2艘“西北凤”级两栖攻击舰。
除建造各类舰艇外,俄还将对现有装备进行维修升级。其中包括翻新现役1144型核动力导弹巡洋舰,“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将是首艘被翻新的舰艇。俄国防部还要升级第三代971型、949A型和945型核动力潜艇。改革后,俄海军每支舰队都将指定一家船厂全权负责舰队的舰艇维修,如北方舰队、里海舰队和新罗西斯克海军基地的舰艇维修工作由“小星”舰船维修中心负责,波罗的海舰队由“琥珀”船厂负责。为监管舰艇维修合同的执行,俄国防部内部还增设了一个特别部门。
总体上看,俄罗斯海军此次改革的规模史无前例,涉及俄海军各个领域、各个层次,充分展现了俄政府开创俄海军“新面貌”的决心。尽管俄海军的军事改革存在着许多主观和客观困难,但经过近3年的改革,已向赋予俄海军未来“新面貌”方向迈出重要一步。但是,在将海军航空部队归入空军编制等重大问题上,俄罗斯国防部态度仍摇摆不定。因此说,俄政府在海军改革目的、方向等问题上尚未形成一致意见。俄罗斯未来需要建设一支什么样的海军目前仍是未知数。此外,由于此次改革速度较快,理论准备和基本规划不充分,加之部分改革措施过于激进,俄海军改革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此次海军转型能否成功、海军改革能否达到预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内容 篇6
一、俄罗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做法
原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军队即开始不停地改革,探索如何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保持其军事强国地位。俄罗斯围绕建设“职业化、常备化、精干化”军队,铁腕推进武装力量改革,大幅增加军费预算,大力更新武器装备,全面优化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把陆军师改编为新型常备旅,并重建“远洋海军”,初步实现了从大战动员型军队向常备机动型军队的转型。其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大刀阔斧压缩军队规模,大幅度裁减军官数量。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一度认为自己已经融入了西方社会,冷战时期来自西方的威胁消失,加上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维持规模庞大的军队力不从心,裁军就成为俄罗斯军队的必然选择。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了280万兵力规模的庞大军队,不得不开始大刀阔斧的裁军。俄军本着“把军队规模降下来,重点提高质量参数”的原则,军事改革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叶利钦时期、2000年至2008年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时期,以及2008年至2012年期间的“新面貌”改革。从2012年到现在还在对“新面貌”改革进行纠偏和调整。1992年裁军22万人、1993年裁军29.99万人、1994年裁军38.55万人、1995年裁军21.74万人、1996年裁军20万人,1997年到1999年,俄军再次大幅裁减30万人,使军队总员额缩至120万人以内。北约加速东扩、科索沃战争等一系列事件让俄罗斯认识到西方并非俄罗斯真正的朋友,战争威胁也从未消失。2000年普京就任总统后俄罗斯经济形势好转,俄罗斯裁军的方式从初期的减量为主逐步转向减量增质,拟将兵力规模控制在100万。但由于各种原因,截止2007年3月伊万诺夫卸任前俄军仅裁到了113.4万,没完成预定指标。
历史上由于长期保持大战动员体制,俄军军官比例一直较高,一度达到35%,其中主要用于战时扩充的“简编部队”和“架子部队”军官比例更高。在早期裁军与改革过程中,俄军军官尤其是高级军官的数量并没有得到相应削减,这一情况直到2008年俄格爆发冲突后才发生改变。梅德韦杰夫抓住总结战争经验教训的时机,迅速作出军队改革的重大决策,于9月15日发布了“重塑军队面貌”的命令。一个月后,俄罗斯国防部正式出台了《2009—2012年军事改革计划》,标志着俄军“新面貌”改革正式启动。这一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12年俄军人数将从120万人裁减到100万人,军官人数将从35.5万人降至15万人,从而建立起一支全新的、高度机动、装备现代化的能够遂行多种军事任务的军队。按照俄军2008年的改革计划,截至2012年,总兵力由113万减少到100万,重点是裁减军官。同时俄军总部机关也未得幸免,国防部中央机关人员总数由5.1万缩减至1.3万,缩减了近3/4。最为明显的是国防部中央机关原在莫斯科有20栋大楼,只保留位于莫斯科市中心总参的一栋大楼。另外政工军官从1.2万人降至1800人,国防部原教育工作总局被降格为干部总局下的方向局,只统配60名军官,负责全军人员教育工作。在俄政府与军队高层的强力推动下,此轮军官裁减计划在2010年得以实现,将官由1107人减至877人,裁减20.8%。上校由25665人减至9114人,裁减64.5%。另外还取消了14万准尉。
二是理清行政管理与作战指挥两条线,建立跨军种联合指挥体系。俄罗斯军事领导指挥体制改革历经曲折,取得今天的成绩非常不易。叶利钦执政时期,在国防改革的各种阻力面前显得犹豫不决。1992年俄罗斯《国防法》规定国防部要实行文职化,但这项改革却无实质性推进,就连期间的几任国防部长都清一色都是军人身份。在叶利钦执政后期俄军在改革方案方面发生激烈的“将帅之争”,难以调和。2004年俄罗斯总统普京修订《国防法》,重新调整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的关系,把原来《国防法》规定的“国防部长通过国防部和总参谋部队武装力量实施指挥”,改为“国防部长通过国防部对武装力量实施指挥”的原则,将领导权集中到国防部长手里,总参谋部被定位为国防部的军事指挥机关,国防部长和总参谋长某种“平起平坐”的现象不再存在,领导指挥关系得以理顺。此后俄军高层的矛盾大幅减少。从2004年开始俄军剥离了总参谋部的大部分行政功能,将之交给国防部其他部门负责,实现了国防部与总参谋部之间军政与军令系统的适度分离。自此俄罗斯军队的改革才走上了快车道。
2008年8月的俄格冲突,暴露出俄军无法有效地组织起黑海舰队和陆军以及空军部队的战场协同、联合指挥效率低下等问题。俄军因此下定决心对军区体制进行改造,使之成为战略方向上的战略-战役联合指挥机构。9月总统梅德韦杰夫发布“重塑军队面貌”命令,即“新面貌”改革,将现行的军区、集团军、师、团四级指挥体制转变成军区、战役指挥部、旅三级指挥体制,减少“多层领导”,提高军队指挥的灵活性。完成“战役战略司令部(军区)—战役司令部(集团军、舰队、空防司令部)—旅(舰艇总队、空军基地、空天防御旅)”三级联合作战指挥体系建设,实现作战指挥体制扁平化。为有效应对主要战略方向面临的安全威胁,将原6大军区合并调整为西部、南部、中部和东部四大军区,授战役战略司令部职能,统一指挥所辖战略方向各军兵种和其他强力部门部队。新军区的建立使俄军真正实现了类似美军的军政军令系统分离,俄三军联训联战真正从组织上得以实现。改组完成后,作战指挥关系上,军区获得了总参的战区联合作战指挥权,各军种司令部被剥离作战指挥链,专司本军种发展,更新装备,轮训人员,而部队作战指挥权则完全交付军区。2014年12月1日,俄罗斯国防指挥中心在位于莫斯科伏龙芝沿河大街陆军总司令部旧址正式运行。俄罗斯国防指挥中心是在原武装力量中央指挥所的基础上组建的,实质上是对中央指挥所的升级扩容与全面改版。按规划,国防指挥中心为联合司令部,是俄联邦国家、社会及军事安全“三位一体”保障体系联合行动的指挥中心;是武装力量一体化指挥系统,俄联邦最高统帅指挥部;拥有强大的自给自足能力,装备最现代化的通信及自动化设备,所有指挥活动实行24小时运行机制。与原武装力量中央指挥所按军兵种编组的结构框架不同,国防中心按职能任务统一重组,下辖战略核力量指挥、战斗指挥、日常活动指挥3个基本分中心,数据处理等若干专业性分中心,以及通信、保密、技术保障等职能部门。
三是完善军队编制体制,优化军兵种结构。在由“大战动员型”军队向“机动常备型”军队的转型道路上,绵延20多年的体制编制改革使俄军具备了全新的“组织面貌”——国防部与总参谋部的关系得以理顺、军区数量由8个裁减至6个再到4个、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成为现实。结构嬗变背后,是俄军建立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反复尝试,而准确定位总参谋部职能、调整军区划分、构建战区联合作战指挥体制这一改革路径的内在逻辑,也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将原有的四军种一兵种的体制调整为三军种三兵种制。2001年6月俄军把战略火箭军由一个军种改编成了2个兵种——战略火箭兵和太空兵。至此俄罗斯武装力量形成了陆、海、空3个军种和战略火箭兵、太空兵、空降兵3个独立兵种的结构。同时继续推进常备兵团和部队的建设,并在西南和中亚两个战略方向设立了常备机动集团,总兵力达5万人。从2009年开始俄陆军战斗集群将由目前的军区—集团军—师—团四级结构转变为军区—集团军—旅三级结构,旅将成为陆军的基本作战单位,并将俄军大部分摩托化步兵师拆分为数十个常备旅,人数在3000人到4000人,装备精良且拥有高度机动性和快速反应能力,主要应对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为进一步优化陆军常备力量,俄计划将现有坦克旅、摩步旅、空降旅和山地旅打造成重型、中型和轻型三种“模块化”常备旅。针对未来可能的北极和高寒山地作战需求,还组建配备专门通用装一备器材的极地摩步旅和高寒山地旅。
除了兵员规模继续精简外,还加强了海军、空军、航天兵等技术军兵种的建设。鉴于空天防御的重要地位,在军事改革中,俄重组国家统一空天防御系统取得重大突破。俄军建立之初,就在吸取海湾战争的经验教训基础上,1993年由叶利钦颁布《组建统一的俄联邦空天防御系统》命令,要求把防空军改组成空天防御部队。但当时的俄罗斯根本无力进行着眼于未来战争需要的真正军事改革,该命令成了一纸空文。伊万诺夫2001年任俄罗斯国防部长再启军事改革后,将空天防御司令部作为与建立地区司令部同等重要的改革方案,却因地区司令部改革的失败而殃及空天防御司令部的建立。根据战争形态的演变及军事技术的发展,俄罗斯对其军种结构也在不断调整。如2011年俄军在航天兵基础上新组建空天防御兵,这一全新兵种整合了军用卫星、战略预警雷达、反导系统等力量,有效提升了俄军战略预警、太空监视、防空反导的能力。2015年8月1日俄军又宣布将空军与空天防御兵合并,组建新的军种——空天军。这体现出俄对未来军事斗争重心正向太空转移的战略判断。合并军种有利于统一空天领域的军事技术政策,统筹规划空天力量,提升作战能力。
四是加强武器装备建设,国产新武器唱主角。没有强大的军队,就没有强大的俄罗斯,而强大的军队离不开精良的武器装备。因此俄罗斯非常重视加强武器装备建设。从2012年起俄军改革建设的重心转移到军备建设上,投入大量科研力量和经费研发列装现代化武器装备。
首先,制定庞大的军备采购制造规划。俄军2012年用于武器装备采购、改装升级和国防科技试验的预算总额达到8800亿卢布(约合300亿美元),较2011年增加1300亿卢布。而未来10年,俄将投人23万亿卢布(约7711亿美元),用于大规模更新武器装备。其优先发展项目包括战略核力量、空天防御兵器、精确制导武器、高精武器对抗兵器、无人机、信息和电子战装备、重型军事运输机,采购的主要装备包括:400多枚洲际弹道导弹、约100个军用航天器、10个旅的“伊斯坎德尔-M”战役战术导弹系统、2300多辆坦克、2000辆自行火炮、600多架先进战机、28个团的S-400和38套“勇士”防空导弹系统、8艘战略导弹核潜艇、20艘多用途潜艇和约50艘水面舰艇。
其次,落实武器装备换装计划。俄军各军兵种部队积极展开现代化武器装备换装工作,南部军区陆军列装了40多辆“姆斯塔河-C”自行榴弹炮、70多部“龙卷风-Γ”和“冰雹”新型火箭炮、20套“短号”反坦克导弹系统、18辆PXM-6型辐射与化学侦察车,为驻车臣地区部队全部更换了T-72ΒΜ坦克;中部军区接收了30多部新型“格洛纳斯”星导航仪、25个移动通信站和约2000部便携式无线电台。海军接收了“达吉斯坦”号导弹护卫舰、“伏尔加顿斯克”号小型炮舰、“格拉乔诺夫”号反破坏艇、1艘90600型拖船和1艘636型柴电潜艇等。空军计划装备180架飞机,较上年增加60架,主要机型包括苏-34、苏-27CM 、雅克-130、安-124-100、卡-52和米-35M等;第4个装备C-400的防空导弹团在远东地区完成部署;开始换装最新型“天空”、“对手”、“伽马”等雷达系统。战略火箭兵驻捷伊科沃导弹师完成全面换装,成为首支全部装备“白杨-M”和“亚尔斯”导弹系统的部队;驻塔季谢沃导弹师完成第6个导弹团的换装,新装备的6套“白杨-M”导弹系统于2月份投入战值班、空天防御兵第4个“沃罗涅日”雷达站5月开始在伊尔库茨克州投入试验性战斗值班,其主要覆盖范围包括了整个东北亚及中国广大地区。空降兵接收了首批3辆PXM-5型辐射与化学侦察车、最新型无线电侦察和电子对抗系统、单兵便携式卫星导航仪等。
再有,加紧建造、研试和改造新型武器装备。俄战略火箭兵启动新型战略份弹设计研制计划,预计于2018年建造出100吨级液态燃料洲际弹道导弹,用于取代P-36M2“部队长官”(西方称“撒旦”)弹道导弹。海军加紧建造955型“弗拉基米尔·莫诺马赫”号战略核潜艇、855型“喀山”号核潜艇、22350型“戈尔什科夫海军上将”号护卫舰、20380型“完美”号护卫舰等舰艇。空军持续对苏-35C战斗机进行实战飞行试验,检验飞机稳定性、操控性,并对动力、信息化指挥、通信和导航、雷达等系统进行试验;陆续展开对10架图-160、20架图-95、30架图-22型轰炸机和60架米格-31型截击机的现代化改造,主要升级飞机的航电设备、卫星导航系统、武器瞄准系统,以及配备新型巡航导弹等;9月底,首次试飞成功新型伊尔-476运输机,随后俄国防部订购了39架该型飞机。空天防御兵多次进行反导拦截试验,实际检验了反导防御系统战术技术性能。空降兵对“巴尔瑙尔-T”防空指挥系统进行试验,可有效保障对防空力量的统一协调指挥。近年来俄军改造和研发了海军“北风之神”级战略核潜艇和海基“圆锤”型战略核导弹、图-160战略轰炸机和陆基“白杨-M”机动型洲际导弹等战略武器,并列装部队。
五是制定纲领性文件,用以指导军事改革方向。普京先后颁布《2001—2005年武装力量建设和发展计划》、《俄罗斯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总参谋部和军队建设的任务》等纲领性文件,推进了俄罗斯军队建设新一轮的发展。普京这一轮执政八年间俄罗斯军队“从解决生存问题转向真正的军事建设”,军队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军队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2008年俄格冲突后俄罗斯颁布了新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和《俄联邦军事学说》,对军事战略进行了调整,进一步明确了威胁的性质、主要对手和潜在对手、所要应对的战争和冲突样式等。重新调整战略方向范围。2008年10月俄国防部宣布将对军队进行大规模改革,并随后于12月正式公布了《2009—2011年俄罗斯军事改革规划》,计划于2012年前将俄军建设成为一支编制体制合理、机动能力强、武器装备先进和待遇优良的职业化军队。2009年5月13日,俄总统梅德韦杰夫才正式批准了《2020年前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以取代1997年首次通过的《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
(未完待续)
【俄罗斯教育改革的内容】推荐阅读:
俄罗斯的教育改革重点06-15
俄罗斯的教育状况09-03
读.《俄罗斯中小学的合唱教育》有感05-14
俄罗斯义务教育11-07
俄罗斯教师教育研究论文09-20
俄罗斯的军事改革11-11
罗斯福国耻演讲内容08-28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09-24
俄罗斯的网络语言05-27
俄罗斯民歌的特点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