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的能源外交

2024-10-14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精选6篇)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 篇1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与中俄能源合作

郑东生

俄罗斯是世界能源资源大国,也是能源生产和出口大国。俄罗斯能源外交对于全面振兴俄罗斯经济、提高俄罗斯在国际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刻剖析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中俄能源合作的前景。

名列前茅的世界油气大国

目前俄罗斯原油的原始探明储量为310亿吨,待探明和控制石油储量为235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48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探明储量的33%,居世界首位。据测算,按照俄罗斯政府2003年8月通过的能源发展战略,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尚未探明的潜在油气足够开采80年。俄北冰洋、太平洋大陆架和黑海海底还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

俄油气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10%和23%。俄石油高峰产量为1987年的5.76亿吨,2003年产油量创苏联解体以来新高,达到4.2亿吨,其中约一半出口,超越沙特阿拉伯成为世界头号原油出口国。2004年原油产量达4.59亿吨,出口1.97亿吨,产量和出口量均仅次于沙特,居世界第二位。俄方准备在不久的将来把石油出口量提高到每年2.7亿至2.8亿吨。俄天然气高峰产量为1991年,达6430亿方,2004年产量为6330亿方,居世界首位。

随着国际油价持续走高、中东、拉美等传统产油国局势长期动荡、北欧和英国北海油源日渐枯竭,西方经济恢复性增长态势不断巩固,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逐渐振兴,世界主要经济体对能源的需求都在上升。美、欧、欧佩克等国家和组织纷纷要求俄扩大能源生产和出口,以稳定国际能源市场。俄成为各方争相聚焦和争夺的主要能源供应国,在世界能源市场的地位和作用显著上升。

俄大打能源外交牌

俄罗斯政府根据自身经济发展和整体外交需要,将对外能源合作和外交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能源外交。普京还专门任命一位对外能源合作特别代表并兼任外交部领导。目前看,俄高度重视能源外交的主要战略考虑是:

第一,通过扩大对外能源合作促进本国GDP翻番。能源产业一向是俄经济支柱之一,产值约占俄工业总产值的30%,为俄政府创造54%的年预算收人和45%的外汇收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高达3%左右。普京当局将大力发展优势能源产业确定为实现GDP翻番和加快经济振兴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二,希望通过对外能源合作大规模吸引外资。俄能源基础设施严重老化,今后3O年至少需要1500亿美元投资更新改造。俄东西伯利亚和远东潜在油气田勘探开发的成本较高,需要投人大量资金。普京当局希加快非能源行业发展、促进本国经济结构调整更急需大批投资。俄经济尚处在恢复增长阶段,自身投资能力有限,吸引外资的硬件和软件远不及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大国。满足国外对俄的能源需求,以出口油气换取大批投资,激活经济外交,是俄能源外交的重要一环。

第三,谋求通过能源外交改善俄外部环境,提高国际地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奉行遏制和削弱俄罗斯的政策,俄在政治、军事安全和国际事务中备受西方挤压,手中的外交资源有限。利用各方在能源合作方面有求于俄对他们打能源牌,用能源资源补充外交资源,调动各方改善和发展对俄 关系,这在俄能源外交中占有突出地位。俄承诺不会减少对欧盟的能源供应,是为稳定并进而提升俄欧关系。俄应美要求允诺到2010年将对美原油供应从现在占美进口总额的2%提升到11%,是为促美改善对俄关系。俄同意对长期依赖俄能源的部分独联体国家免征石油出口增值税,是为了拉拢日益离心的独联体小伙伴。俄决定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油气资源并向亚太国家出口,则是为了拓展亚太外交,拉近与亚太国家的关系,增加其在亚太地区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格局中的分量。总之,能源外交是俄营建有利的国际环境、扩大国际空间的 一张王牌。

俄能源外交具有以下鲜明特点。

首先,从叶利钦时代的放任自由回归到政府主导。普京始终认为,必须由国家确定俄油气发展的优先方向,国家调控应是俄罗斯资源管理政策的核心。他强调:“俄罗斯经济今后一段时间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其组成部分的有计划增长的基础上,首先就是发挥矿产原料资源的潜力,并成为国家经济安全的保障。”针对大能源公司在上个世纪9O年代基本被私有化、西方借此向俄能源行业渗透企图予以控制、对外能源合作形不成整体外交效应的不利局面,普京当局以整治、肢解“尤科斯”公司为突破口,使大能 源公司相继臣服于俄当局。在此基础上,俄政府授意“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组建新的国际控股超级油气垄断企业,并与亲当局的“卢克”等石油公司统筹对外能源合作。

其次,竭力搞双向能源合作。在积极向其他国家出口油气的同时,俄鼓励本国大能源企业以不同方式打人其他国家的能源市场。一是合资开采他国油气资源。二是压独联体国家以战略企业股票对冲欠俄能源债务,从而控制独联体国家经济。三是带动俄对油气进口国的能源设备出口。四是支持俄能源企业进军他国能源销售市场,如“卢克”公司在美成功 收购1000多家加油站,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一些国家的汽油销售市场也十分活跃。

第三,奉行多元化方针。俄以独联体传统能源市场为基点,向欧洲、北美、亚太乃至南美多方位辐射,竭力使能源外交具备全球规模。俄对外资进人俄能源市场也奉行多元化方针,在美、欧国家资本已占领俄部分市场的情况下,今后拟主要吸引中日韩和印度等亚太国家资本。

第四,对外资实行一定限制。普京当局认为,能源是国家的战略行业,应由国家来控制,各国无一例外,因而对外资进人俄能源行业实行“合理限制”。俄新出台和即将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显示,在对俄罗斯具有战略意义的地下资源项目中,外国投资方的股分比不得超过50%。重要的能源产地不容外资独家开发。国家垄断油气干线管道的决策权和经营权,外资只能投资参与修建。普京已经命令政府在2005年11月1日前将对外国投资的限制政策写人相关法律。

当前影响和制约俄能源外交的主要瓶颈包括:一是结构性因素。比如,俄油气资源的开采成本较中东国家高很多,俄管道和港口等油气运输基础设施老化且运力不足,俄油气深加工能力薄弱等。这都制约了俄的能源生产和出口。特别是铺建新的油气管道解决出口通道严重不畅问题是当前俄能源外交面临的最主要任务。二是地缘政治因素。除了面向土耳其市场的“蓝流”天然气管道外,迄今俄所有的油气管道都通向独联体和欧盟国家。俄西南方向经博斯普鲁斯海峡的出口被士耳其以保护生态为由单方面限制俄油轮通行而萎缩,土方建议的巴库一找滩时又管道俄方出于安全和经济考虑不会使用。俄与中、美、日、韩、印度等国已经形成多边能源关系结构,要实现利益最大化,必须有高超的战略协调能力,否则将对俄的能源外交形成牵制。

目前俄正在积极筹建新的油气出口管道。一是拟修建经保加利亚黑海港口布尔加斯至希腊、摆脱土耳其限制的替代原油管道,俄与保加利亚和希腊三方已经签署了有关协议。二是新建到太平洋沿岸港口纳霍德卡和至中国大庆支线的远东原油管道以及通过中、日、韩的天然气管道。三是修建从西西伯利亚到巴伦支海港口,然后再通过油轮和气轮运往北美的油气出口管道。四是铺设经过波罗的海海底和德国至英国的天然气出口管道。俄试图实施这样一个连通四面八方的能源出口“路线图”,搞活全方位能源外交。

中俄能源合作前景明朗

多年来,中国积极致力于开拓俄罗斯能源市场。1992年10月,中石油公司在莫斯科就成立了办事处,开通了最早的中俄能源合作的窗口,负责联系和协调中俄能源合作事宜。1994年,中石油公司与“尤科斯”启动修建从俄远东到中国的原油管道工作,同年开始远东至中国的天然气管道谈判。2000年,中俄中断50年的原油贸易得以恢复,截止到2005年5月,中国共从俄罗斯进口原油1190万吨,贸易额30亿美元。2003年3月,中石油俄罗斯投资公司成立,全力以赴寻求对俄能源合作的机会。

但总的来看,中方在俄罗斯能源市场上进展不大。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最主要的合作伙伴“尤科斯”官司缠身,屡遭俄政府打压。二是俄远东油气出口管道设计工作受到国内利益集团、当地政府、生态、地理以及美、日干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制约,至今仍有不确定因素。三是俄迄今为止修建的惟一一条只面向土耳其市场的“蓝流”天然气管道遭受重大损失,至今不能满负荷运营。俄方对修建面向一国市场的出口管道心有余悸。四是俄国内还有一些人对中国存有防范和疑虑心理,一方面担心中国“掠夺”俄资源,另一方面也担心俄中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

以“尤科斯”事件为标志,俄对国内能源生产、开发和出口体系的秩序整顿初步结束,俄对外,包括对华能源合作的内部机制性障碍已经消除。从90年代中期起,中俄能源合作历经多年磨合,相互了解、理解和认识不断加深,积累了丰富的合作经验和教训,为中俄两国扩大能源合作打好了基础。中俄战略伙伴关系稳步发展,我国领导人多年来大力做俄方工作,拉住、稳住了俄方对与中方开展能源合作的决心。中方主动提出投资120亿美元帮助俄罗斯搞基础设施建设,让俄方感觉到了中国的真诚合作愿望,打消了俄国内部分势力担忧我只攫取俄能源的顾虑,增强了俄方对两国能源合作的信心。

最近,俄方在我关切的几个 重大能源合作问题发出了强烈的积极信号。第一,俄决定优先向中国而不是日本供应石油。继俄政府2004年12月31日确定远东原油管道走向(即先将油管从泰舍特修到离中国边境最近的斯科沃罗季诺后,第二阶段再修建至太平洋的管线)后,普京在出席今年的八国集团峰会期间明确表示,连接西伯利亚油田和远东港口的输油管道建成后,俄罗斯将优先向中国而不是日本供应石油。到太平洋沿岸的石油管道建设将取决于东西伯利亚油田开发情况。管道一期工程将历时3年,最早将于今年开始动工。管道建成后,每年将向中国输送2O00万吨石油,另外1000万吨石油将通过火车输送到太平洋沿岸。此后,普京又于7月20日强调,建设从俄东西伯利亚至中国大庆的石油管道是俄最大的国民经济发展项目之一,其意义可以与当年的贝加尔一阿穆尔铁路干线(贝阿铁路)建设相媲美。第二,在“尤科斯”无力向我供油的情况下,俄政府克服困难,指示亲当局的“卢克”石油公司取而代之,作为中方新的铁路供油合作伙伴,今年1月中石油公司还与俄罗斯国家石油公司签订了6年内经满洲里供应4840万吨的原油合同,总金额为150亿美元。这使得两国政府达成的在远东原油管道建成前通过铁路逐年扩大向中方供油有了保障。第三,在BP—秋明石油公司与中、韩两国的天然气合作项目——科维克金气田开发案陷人僵局后,俄国家控股的天然气垄断企业“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主动与中石油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两国天然气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俄方一系列举动表明,中俄能源合作的大门正在逐渐打开,两国开展大规模能源合作的前景进一步明朗。

中国应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出发,高度重视对俄能源合作,充分调动和运用中俄关系中的一切积极因素,抓住当前两国能源合作的机遇,积极进取,全面布局,循序渐进,使两国能源合作不断取得突破。

(本文责任编挥:季仰舒)《当代世界》2005年第9期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 篇2

一、俄罗斯公共外交的总体发展状况

苏联的解体后, 面对西方文化价值的冲击和全盘西化的威胁, 俄罗斯意识到了积极广泛开展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从叶利钦时期就开始重视实施公共外交, 到普京时期达到一个高潮, 再到近几年的梅德韦杰夫总统在很多方面都沿用了普京路线, 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开展公共外交。

(一) 俄罗斯公共外交的起步阶段

苏联解体后, 叶利钦开始尝试着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来改善国家形象。1997年, 叶利钦总统强调文化因素在团结俄罗斯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999年, 制定了《外交部关于发展俄罗斯与外国文化联系的基本方针》, 这是一部关于加强俄罗斯国际威望和改善俄罗斯国际形象的文件。普京总统执政后更加注重公共外交的开展, 他意识到:“在当今世界上, 一个国家的国际威望和所处地位如何, 在由传统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因素决定的同时, 该国的知识潜力以及科学、教育和文化发展模式的吸引力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 俄罗斯公共外交的发展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 俄罗斯政府越来越意识到, 在全球化时代获取较好的国际声誉对于俄罗斯发展的重要性。从普京时期到梅德韦杰夫执政, 俄罗斯政府都积极利用多种形式的公共外交, 目的在于提升俄罗斯的美誉度, 树立一个积极正面的形象。从2005年开始, 走上正轨的俄罗斯公共外交迎来了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 克里姆林宫投入大量资金开展各种形式的公共外交活动, 努力改善俄罗斯的国家形象。俄罗斯公共外交实施的对象主要是针对西方社会, 尤其是美国, 在“冷战”期间, 美苏两国在各领域开展形象大战。作为独联体国家, 地缘政治理论说明了俄罗斯对独联体国家实施公共外交的重要性。俄罗斯在公共外交的发展时期, 加强对外传播和宣传, 政府成立专门机构, 积极设立国际议题, 开展教育文化交流。

二、俄罗斯公共外交的优势

(一) 文化气息浓厚

俄罗斯历史悠久, 拥有充满活力的文化形态, 历史上的文学家普希金、列夫·托尔斯泰和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等等, 都显示了俄罗斯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它的文学、音乐等在世界上发挥着重要的影响。浓厚的文化气息为俄罗斯公共外交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俄罗斯文化不仅能包容其他文化, 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易于接受其他文化, 从中吸取其他文化的精髓。文化因素在俄罗斯公共外交中的分量很重, 这就使得俄罗斯公共外交更加重视长期的知识涵养, 注重在国外公众中形成对本国的认同态度。俄罗斯的公共外交是在一种平和的氛围中进行的文化与

(二) 名人效应显著

俄罗斯一直很注重利用领导人的力量开展公共外交, 为公共外交活动造势, 目的是以此来吸引外国公众的关注。普京总统受民众拥戴的形象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俄罗斯政府有效运用公共外交的结果。自苏联解体之后, 俄罗斯在世界民众和各国政府的心目中的大国地位首次得到大幅度的提升。普京向世界展示了作为俄罗斯新领导人的形象, 他善于利用媒体积极宣传和推行其外交策略, 有利于推动和影响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例如, 2007年7月, 俄罗斯获得了2014年冬奥会的举办权, 是普京在最后的陈述中征服了评委, 普京的名人效应也辉映了俄罗斯的国家形象。

三、俄罗斯公共外交的不足

(一) 信息的真实性问题

信息的真实性在任何国家的公共外交活动中都是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俄罗斯通过公共外交手段所呈现出的信息未必是完全真实可靠、能够获得他国公众信任的, 因此, 也就未必会得到他国公众的认可,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俄罗斯和西方媒体之间存在差距。西方国家媒体的报道是国际社会所关注的信息的主要来源, 俄罗斯官方提供的信息资源同西方社会的信息资源相比不是十分充分, 在许多事件上没有机会得到第一手的资料, 在观看节目和报道的过程中, 广大的公众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西方媒体报道信息的影响, 影响到了俄罗斯报道信息的真实性。

(二) 官方色彩浓重

在很长时间里, 俄罗斯的形象传播都是以对外宣传的方式进行的, 对外宣传有着很强的功利性, 主要以灌输的方式去影响其他公众的态度和观点。虽然俄罗斯已经开始积极地开展公共外交, 但是宣传味道浓厚的官方色彩仍然制约着俄罗斯公共外交的发展。在国外公众的心目中, 俄罗斯的形象已经先入为主, 在开展公共外交的过程中, 如何做到减少官方色彩, 增强信息的客观真实性, 已经成为俄罗斯媒体面临的挑战。俄罗斯公共外交的其他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官方色彩浓重的问题, 以文化交流的方式进行的公共外交活动也尚未形成固定规范的交流机制。想要消除官方色彩, 就要更加多地运用民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交流方式来塑造国家形象。在这一方面英国的做法是值得借鉴的, 英国的公共外交更加贴近民众, 其公共外交以民众熟知的事实为依据, 注意符合大众的需求并使人们都能广泛参与其中。

参考文献

[1].伊·伊万诺夫, 《俄罗斯新外交》[M],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2:139

浅谈俄罗斯能源外交的制约因素 篇3

关键词:俄罗斯;能源外交;制约因素

当前,国际社会围绕着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生产、消费和分配的争端和冲突时有发生,能源问题是关乎各国长治久安的的战略问题,大部分国家都制定了超前的能源对外战略和策略,能源外交逐渐兴起盛行。作为经济外交的分支,能源外交是伴随着能源这种重要经济资源进入外交领域被政治化后产生的,其目的是实现经济政治利益的最大化。俄罗斯拥有世界第一的领土和丰富的能源战略资源,这使它在世界舞台有盛气凌人的禀赋。恰如肯尼思·华尔兹所说,“大国之所以强大不只是因为它们拥有核武器,而且还在于它们拥有巨大的资源,从而能够在战略和战术层面上形成并维持各种权力,无论是军事权力还是其他方面的权力。”[1] 历经了经济转轨阵痛与“休克期”疲软并存的“叶利钦时代”后,俄罗斯跨入了经济复兴和大国地位飞升的“普京时代”。俄罗斯在北约之前强行抢占科索沃国际机场、与格鲁吉亚的军事冲突、对乌克兰进行“断气”,攻占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以及兼并克里米亚等一系列行动说明,俄罗斯在国家利益面前更加注重运用实力资源和权力手段重新展示威望。国内大部分学者对俄罗斯能源外交的研究基本涵盖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俄罗斯认清了自己在能源储备上的优势地位,在较长时间内能支撑宏大的能源外交战略。其次,俄罗斯制定了超前意识的能源外交战略:“稳定西欧,巩固独联体,争夺里海,开拓东方,突破北美,挑战欧佩克。”[2]

俄罗斯能源战略根本上反映了俄罗斯民族性格特点中的“基本力量”和“惊人的坚韧和耐性”,这种强质性的“民族性格不会不影响国家权力,因为那些在和平和战争时期为了国家而行动的人,制度、执行和支持它的政策的人,选举人,和被选举人,塑造公共舆论的人,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有这些人都在或大或小的程度上带有那些构成民族性格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烙印。”如果是面对具有相似民族性格的德国,俄罗斯强势的能源外交姿态很可能会连连碰壁,还会牵涉到其他领域的利益得失。纵观俄罗斯历史上杰出的国家元首,不管其个人性格差异性有多大,强有力的大国外交风范都一脉相承。然而,俄罗斯能源战略是由代表着俄罗斯人民的领导人的普遍观念引领的,人民的意志将会影响今后俄罗斯能源外交的走向。

从俄罗斯对能源出进口国、过境国以及能源组织的不同态度和策略可以看出地缘政治经济因素对能源外交政策的限制。苏联解体后,5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一半的人口与俄罗斯分离,不冻港仅剩芬兰湾的狭窄海岸,俄海军活动范围进一步受限;包括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在内的俄罗斯天然防护屏障逐渐西化,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缓冲地带逐步缩小。此外,俄失去了南部蕴藏丰富油气资源的中亚和高加索地区,导致了其南部边界长期处于领土纷争和民族宗教冲突。《202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中指出:俄罗斯在能源市场上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俄地缘政治影响,能源与地缘政治有重要关系。俄罗斯需要运用能源资源实现其外交目标,实现国家发展战略。从苏联解体给俄罗斯带来的极为不利的地缘政治态势以及造成的俄罗斯重大民族心理剧变中可以感知俄罗斯急需利用能源外交反噬曾经失去的“势力范围”和帝国心态,从而不断实现军事、政治和经济全面安全,找回俄罗斯大国形象和尊严。但是,俄罗斯似乎面临着两难:一方面俄罗斯并不愿意与美欧关系过度升温,又不愿意失去欧洲这个巨大的能源市场,这迫使俄罗斯的能源外交对象必须多元化,加大对中国这些实力强劲的发展中国家的能源贸易倾斜,甚至牺牲更多能源利益而维持对美国欧洲的战略平衡,维持其大国地位。

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现实主义外交思维凸显,在外交活动中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以其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和“权力”为出发点寻求國家利益最大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国际能源机构的不断发展,国家间的能源相互依赖程度逐步加深,能源需求国不会形成对单一能源输出国的绝对依赖,进口国的能源供给机会逐步多元化,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不利的。况且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很难上升到绝对支配地位和取得实质性的领导权,俄在参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各项机制中,或多或少受到了机制和制度的约束,这也制约了俄罗斯能源外交无法任意追求利益和权力最大化。总之,俄罗斯能源外交取得的了丰硕成绩非是私有化和“休克疗法”带来的,而是由经济改革的“第三条道路”——市场经济+民主原则+俄罗斯现实而促成的,但是发展仍然会受到各方面的制约,其他国家可以适当借鉴俄罗斯的能源外交模式,采取符合本国国情的外交策略,切不可盲目效仿。

参考文献:

[1] [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46页。

俄罗斯的能源战略和中俄合作 篇4

文|刘乾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

2014年1月23日,俄罗斯能源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2035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基本规定)》(以下简称《2035战略》)。该文件分为“对2030年前能源战略的修改”、“2035年前能源战略的主要目标”、“对外能源政策的战略任务”等几个主要部分,对《2030年前俄罗斯能源战略》(以下简称《2030战略》)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对俄罗斯能源战略主要内容进行修改的建 议,确定了未来20年俄罗斯能源工业发展和对外能源政策的战略目标。

一、俄罗斯修改能源战略的背景

《2030战略》是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继续发展和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开采量爆发性增长之前研究制定的。5年以来,国际经济和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巨大变化,俄罗斯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和能源工业的发展也面临新的形势。2013年,俄罗斯政府指出,国家的能源战略经过5年就需要调整,因此将修改《2030战略》,并将其期限顺延到2035年。

俄罗斯能源部公布的《2035战略》指出,由于一些能源进口大国转向能源自给,世界能源市场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俄罗斯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有所减缓,对于能源行业而言,最重要的不再是生产规模和数量的增长,而是质量上的提高和现代化。

1.外部环境

过去5年,国际能源市场的发展以及俄罗斯在国际能源市场上地位的变化是俄罗斯修改能源战略的外部因素。《2035战略》指出,主要的能源消费大国正在致力于通过提高能效、发展非常规油气和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自给,同时扩大能源进口渠道,实现能源消费多元化,能源出口国正致力于扩大出口规模并进入新市场,这导致俄罗斯所受到的外部风险显著增加。

在2009年以来的“页岩气革命”驱动下,美国的天然气产量大幅增长,美国已经连续几年取代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生产 国,并逐步降低了天然气进口量。在这种情况下,原本面向美国市场的中东LNG开始流向欧洲和亚太市场,俄罗斯也因此关闭了针对美国市场的什托克曼项目。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美国将在2020年成为天然气净出口国,到2035年实现能源自给。

在亚太地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对石油和天然气的需求仍保持积极增长的势头,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加剧了日本对进口能源的需求。但是,俄罗斯目前对亚太地区的油气供应仍处于较低水平:石油出口仅占其出口总量的20%;天然气则只有萨哈林2号一个LNG项目,每年出口量为1000万吨。

全球经济危机和债务问题影响了欧洲的经济发展及其对能源的需求。欧洲是俄罗斯天然气的最大出口市场,但目前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出口仍未恢复到2008年经济危机前的水平。在俄乌2009年出现天然气争端后,欧洲国家积极寻求中东和里海地区的天然气供应来源,俄罗斯在欧洲的天然气市场份额呈现持续降低的趋势。

因“页岩气革命”而产生的连锁反应,以及LNG对传统天然气储存和运输瓶颈的突破,使得全球天然气市场正在从几个区域性市场向统一的全球化市场转变,天然气的定价机制和贸易规则也在发生变化。对数十年来习惯于按照“照付不议”原则签署长期合约的俄罗斯来说,在定价方式和商业模式上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2009年以来,俄罗斯已经多次降低了供应欧洲客户的天然气价格并放宽了“照付不议”条件。

《2030战略》曾指出,俄罗斯不仅将保持世界能源市场上最大供应者的地位,其供应范围也将发生变化。这表明俄罗斯不仅希望保持对传统市场的影响力,还将进入新的市场。但从现实的情况看,对俄罗斯具有战略意义的能源出口所面临的外部风险显著增加,这既包括传统的西方(欧洲)市场的疲软,也包括新兴的东方(亚太)市场上俄罗斯地位的缺失。

从长期看,由于新的大型供应者的出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东非等),以及非常规油气产量的增加,国际能源市场上的竞争将会日趋激烈,抢占传统和新兴能源市场的份额将成为俄罗斯面临的最重要的长期挑战。

2.内部因素

俄罗斯经济和能源工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是俄罗斯能源战略实施调整的内部条件。世界经济危机导致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并趋于停滞。2000-2008年,俄罗斯经济的平均年增长率达到6.9%;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俄罗斯经济下滑7.9%。2010-2012年,俄罗斯经济短暂回稳,经济增长率分别是4.3%、4.3%和3.4%,2013年俄罗斯经济增长率下降较多,仅为1.3%。

《2035战略》指出,考虑到上述经济增长变缓的趋势,根据俄罗斯联邦2030年前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在基本的创新情景中确定的2013-2035年间俄罗斯经济年增长率为3.8%,在保守的风险情景中采用的增长率预测数字仅为2.8%。

在过去5年里,尽管俄罗斯实施了一系列的能源项目(包括建成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北流天然气管道,万科尔油气田和亚马尔凝析气田投产,以及萨哈林2号项目LNG投产等),但俄罗斯能源行业中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即设备损耗高、能效低、投资效率低、易受国际能源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等问题不仅未得到改善,反而显得更加突出。

同时,在提高采收率和石油深加工率方面没有取得进展,在提高伴生气利用率和实施东部天然气计划方面也未能达到既定目标。2009-2012年,从能源在俄罗斯出口、联邦预算收入和投资中所占的份额来判断,俄罗斯经济对能源行业的依赖程度还在进一步增加,2009-2012年,能源出口额占俄罗斯出口总额的70%、联邦预算收入的50%和投资的40%,均比经济危机前有所提高。

因此,俄罗斯面临提高能效、发展节能和创新技术、降低经济对能源行业的依赖程度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实现俄罗斯能源行业的现代化,改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磨损程度,提高高附加值产品(例如轻质油品、气体燃料、油气化工产品)的生产等。总之,这些涉及提高俄罗斯能源行业发展质量的任务,都需要在新版的能源战略中得到体现。

二、能源战略修改的主要内容

与《2030战略》相比,《2035战略》延续了原有的大部分内容,也存在诸多不同之处。

1.文本结构变化 《2035战略》在“俄罗斯能源需求前景”一章中,增加了“对俄罗斯能源的挑战”一节;增加了新的一章“第4章俄罗斯能源2035年前的目标愿景”,该章包括以下几节:“2035年前能源战略的目标和任务”、“主要战略方向”、“实现能源战略的原则、机制和阶段”;

在“国家能源政策”一章中增加了“能源领域税收和关税政策”、“能源领域的生态政策”两节,“能源领域的社会政策”一节被扩充为“能源领域的社会政策和人力资本开发”;在“燃料动力综合体行业的发展前景”一章中增加了“碳氢原料深加工(油气化学产品)”一节;在“预期成果和实施本战略的体系”一章中增加了“实现战略的主要风险”一节。

2.对经济和能源状况的评估

《2030战略》对俄罗斯经济发展持乐观态度,但《2035战略》认为,全球经济危机不仅导致了俄罗斯经济增长的暂时下降,而且随着长期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约束的加强,俄罗斯中期经济增长速度将会放缓,因此,新的能源战略大幅调低了俄罗斯经济增长和国内能源需求的水平。对于世界经济和国际能源市场的预测,《2035战略》的观点比《2030战略》相对谨慎和保守。

《2035战略》在充分盘点后经济危机时期内世界能源市场发生的变化的基础上,降低了对全球能源需求增长率的预测,从《2030战略》的预计年增长率1.5%调低至1.2%。

《2035战略》指出,全球的能源需求正加速转移到发展中市场,而俄罗斯在这些发展中国家的能源市场上份额偏低。相反,在俄罗斯长期处于优势的传统市场上,能源需求将长期受到抑制。

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的能源供应国,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重要性有所增加,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加速,这使得世界主要能源市场的竞争进一步加剧。《2035战略》对俄罗斯的外部能源需求前景进行了分析,并考虑了主要能源进口国和生产国的能源战略因素。

除了传统的对俄罗斯能源出口的数量估计外,《2035战略》还考虑了技术进步、定价机制演进以及世界能源市场调控所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新版能源战略提高了未来25年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平均增长率预测值,从《2030战略》中评估2005-2030年的年平均增长0.5%提高到2010-2035年的年平均增长0.7%。新旧两版能源战略相比,在调低全球能源消费需求增长率预测的情况下,俄罗斯调高了能源出口的增长率预测,这意味着俄罗斯将在保持传统市场上份额的同时,大幅提高在新市场中的份额。

3.能源战略的目标、任务、中心思想和战略方向

《2035战略》延续了《2030战略》的目标,但进行了扩充和细化,增加了关于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的内容,目的在于使国内和对外能源基础设施平衡发展,改变长期以来出口设施建设居于优先地位的情况;增加了提高能源产品和服务的可获取性及其质量的内容;增加了关于深化能源公司管理和可持续发展,以及国家调控能源发展的原则。《2030战略》的中心思想是能源行业应该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动力,能源行业是俄罗斯工业和相关行业所生产原料、设备、产品和服务的最大用户,应该为国家经济创新发展提供所必须的投资支持。而《2035战略》提出将能源行业由“资源-原料”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创新”发展模式。

因此,能源行业在国家经济中的角色将由“发展的动力”变成“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为俄罗斯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包括经济发展多元化、技术水平的提高、最大限度地减少基础设施的制约等。

《2030战略》提出了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能源安全”、“能源效率”、“能源的预算效率”和“能源的生态安全”四个战略目标。《2035战略》扩充了俄罗斯能源安全学说的相应指标;调整了“能源效率”中“节能”的涵义;将“能源的预算效率”扩展为“经济效率”,并制定了新的指标体系;将“能源的生态安全”扩展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能源战略在社会责任、生态安全和创新发展中的要求。

4.国家能源政策

总体上,《2035战略》在国家能源政策的所有方面都延续了《2030战略》中的规定,但是,国家能源政策的部分目标和措施得到了扩大和完善,其中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在“地下资源使用”方面:将制定新的储量分类方法,使储量分类不再建立在技术指标上,而是建立在油气生产的经济指标上,并使分类方法与国际通行的储量分类方法相协调。2)在“税收和关税政策”方面:从征收自然资源开采税转变为征收额外所得税,或征收在开采油气资源时所得的超额利润税。

3)在“国家调控国内能源市场”方面:制定和完善各种能源品种的外汇交易市场机制;根据国内交易价格创建石油和成品油的国内价格体系,以及在反垄断监管中相应指标的使用体系。

4)在“能源的科学技术政策”方面:鼓励重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实验设计方案-试制样本-生产”的全过程循环。

5)在“地方能源政策”方面:制定监测国家和各个地区能源安全情况的方法,以及确定俄罗斯能源安全法则实现的进程。

6)在“能源行业的社会政策以及人的潜力发展”方面:在能源行业的人力资本发展方面采取一整套措施。

7)在“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方面:使俄罗斯在燃料能源资源市场上的政策逐渐适应发展趋势和变化;推动欧亚经济空间内统一能源市场的形成。

5.能源消费和出口结构

在俄罗斯经济发展放缓、国际能源市场转变的情况下,《2035战略》在能源消费结构方面的指标与《2030战略》相比发生了变化。

首先,降低了俄罗斯国内对一次能源和电力的需求增速预测。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经济发展预测发生变化,与目前经济增长前景走低的情况有关。

其次,《2030战略》认为,天然气在能源需求中的份额将会减少,煤炭的份额将会增加;而《2035战略》认为,天然气在能源消 费中的份额将会保持稳定,煤炭在能源总需求中所占份额减少。这是在过去5年俄罗斯能源消费结构的现实基础上进行的修订,事实证明,过去对煤炭的需求被高估了。

在《2035战略》中,炼油工业的规模增速比《2030战略》预测的增速更慢,成品油出口的增速预测也进一步降低。新战略还降低了俄罗斯国内对汽车燃料需求的增长速度,在《2035战略》中保留了要显著提高炼油深度的方针。

《2035战略》显著提高了亚太地区在俄罗斯石油和天然气出口中的份额的预测值,也提高了液化天然气在天然气出口中所占份额的预测值。这些变化与世界经济和能源发展关键趋势和方向改变有关。

新战略强调,亚太地区将是最有前景的能源出口市场。与此同时,全球液化天然气产能将大量增加,一些新的大型市场参与者的出现,会在全球市场特别是亚太地区与传统能源供应国形成激烈竞争。因此,占据新的能源市场,首先是亚太地区,并在充满激烈竞争的全球液化天然气市场上巩固自己的地位,对俄罗斯来说有着重大的意义。

6.战略建议

《2035战略》提出的建议目标总体上延续了《2030战略》中的内容,包括俄罗斯东部油气工业的发展、俄罗斯北部地区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节能等问题。但新战略更加明确了目标和任务,对战略建议做了一些修改。

其中,“发展节能”的战略建议被明确调整为“发展节能技术”,“发展出口基础设施,促进出口基础设施多样化”的战略建议调整为“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等。

三、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2035战略》提出了能源安全、能源效率、经济效率和能源可持续发展四个战略目标,并提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措施。

1.能源安全

《2035战略》认为,保障俄罗斯能源安全的最重要方向是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文件预计,2010-2035年,俄罗斯一次能源产量和需求量将增加26%~27%,其结构将发生以下变化。

1)在稳定石油开采和加工规模的情况下,石油和凝析油在一次能源生产中的份额从39%减少到32%~33%;天然气和伴生气在一次能源产量中所占比例从41%提升至47%;煤炭在一次燃料生产中所占份额保持约11%~12%;非化石燃料在一次能源生产中所占比例从7%提高至9%。电力行业将加速发展,核电所占比例从16%增加到22%~23%。

2)在俄罗斯国内一次能源需求结构保持相对稳定的情况下,能源出口结构将发生变化,天然气(首先是指液化天然气)的份额将增加,原油和成品油的出口将减少。

3)为了实现上述能源结构变化,将推进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包括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形成石油天然气综合体(即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储运和加工的综合体系);开发北极地区和俄罗斯北部大陆架的 资源潜力;发展工艺节能;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在发展能源基础设施方面,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电力,尤其是水电项目应当引起重视。

2.能源效率

在《2035战略》中,提高能源效率被认为是提高国家经济效率的主要方式。文件预计,与2010年的水平相比,2035年之前俄罗斯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电力消耗将下降40%,单位能耗将下降50%,否则能源行业无疑会制约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

为此,俄罗斯必须建立和完善鼓励发展节能技术的体系和机制。国家能源政策在这一领域的主要措施包括:发展能源服务合同机制、在能效和节能领域发展国家担保项目机制、给予能效和节能领域利率补贴和税收激励(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减免财产税)。

同时,完善和更新能源管理领域的法规、程序和标准,完善建筑标准与规程,修订最佳可用技术清单,总结节能方面有推广价值的典型工程的经验,以及这些经验实施和运用的最佳案例;政府还需要支持节能和提高能效、节能试点项目、组织机构(企业)进行定期审计等几个领域内的地区发展项目;实施特别措施以提高住房和公用设施(国内能源的最大消费者)的能源效率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经济效率

在提高能源行业的经济效益方面,《2035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此应该建设完整和灵活的能源政策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要素包括: 1)形成国内高效的能源市场,该市场的垄断程度低、竞争水平高、拥有发达的内部价格形成机制,并且与国内能源基础设施和调控体系的发展相结合;

2)形成稳定的能源行业税收机制,将通过能源行业运行所得到的长期经济效益最大化;

3)平衡关税和消费税,通过关税和消费税的刺激来提高对高质量、深加工能源产品的生产投资;

4)完善国家在自然垄断领域中的价格(税率)监管,监管既要考虑消费者的优先利益,也要考虑自然垄断投资项目融资的必要性;

5)形成规范的法律基础,保护投资者权益和发展竞争,消除不合理的行政壁垒;

6)创建鼓励企业使用先进技术和发展技术节能的体系,在能源领域创建稳定的国家创新体系;

7)稳定与俄罗斯能源传统出口对象之间的关系,并在新的能源市场上建立稳定的关系;

8)完成欧亚经济空间统一能源市场的创建工作,使该市场有共同的能源调控原则,促进能源资源、技术和投资的自由流动。

4.能源的可持续发展

《2035战略》指出,能源的可持续发展既包括社会责任和环境效益,也包括能源企业的创新发展。要发展能源领域中人的潜能,实现教育的发展和投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能源企业预防疾病和 13 工伤综合体系及健康恢复体系;在煤炭工业安全领域内制定规范性文件的新版本,制定社会标准,建立采煤企业工作人员的强制保险制度。

从能源行业的社会效益来看,要制定和贯彻能源行业提供公共服务的规则,必须更全面地限定公共资源提供者、公共服务执行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从能源行业的环境效益来看,要加强环保的监管力度,使俄罗斯和国际通行的环保立法规范相协调,发展适用于各种所有制形式企业的环境审计体系,贯彻强制的高风险环境保险条例。

四、俄罗斯的对外能源政策

对外能源政策在俄罗斯战略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战略目标是在提高俄罗斯能源竞争力、促使出口地域和产品多元化以及提高出口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巩固俄罗斯在国外能源市场上的地位。《2035战略》提出,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5个方面。

1.加快进入亚太地区市场

文件规定,在2035年之前,亚太地区市场在俄罗斯原油和成品油出口总量中的份额将从12%增长到23%(其中原油增长到32%),天然气从6%增加到31%。欧洲和独联体的能源市场仍将是俄罗斯能源出口的主要市场,但是2015年后其出口规模将会下降,2035年前的出口规模仅相当于2010年水平的95%。

2.出口产品多样化

目前,俄罗斯能源出口中占统治地位的原油和油品,到2035年时的份额将减少30%,天然气特别是液化天然气以及电力的份额将增长40%~50%。到2035年,燃料油的出口将从2010年的5700万吨下降到2000万吨,汽油将从4400万吨增长到5800万吨,由于炼油工艺的提高,燃料油和汽油的质量将得到极大提高。俄罗斯液化天然气的出口量将在2020年达到3000万吨,到2035年达到1亿吨。

3.与传统和新兴的能源市场建立稳定关系

在西方,消除与欧洲在天然气关系上的危机,包括需求下降、竞争加剧、定价模式转变、欧盟第三次能源改革方案的不利监管环境,以及天然气市场目标模式、司法冲突等。必须在考虑俄罗斯利益的基础上完善监管体系,使监管体系适应现代市场发展趋势,其主要途径是在不破坏长期合同基础原则的情况下,提高长期合同的灵活性。在东方,必须完成与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谈判,发展同亚洲各国的能源对话和能源关系体系。

4.促进俄罗斯公司融入国际能源商业体系

扩大与跨国公司的能源资产置换,包括在高风险和复杂环境下的国际合作,俄罗斯将为国内能源和服务公司的运营寻求良好的非歧视性制度。促使俄罗斯进入新的能源市场、保障俄罗斯出口安全的基础设施以实现出口路线的多元化,首先是“南流”和“西伯利亚力量”天然气管道的建设以及其他的出口项目,占首位的是亚洲方向的出口 15 项目,同时还有促进液化天然气出口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北极航路的发展。

北极航路的发展有助于北极大陆架和俄罗斯北方地区资源潜力的发展,弥补俄罗斯传统油气开采区开采量的下降。预计到2035年,北极大陆架在俄罗斯石油开采中的份额将占5%,天然气占10%。俄罗斯能源政策的特殊方向(指在俄罗斯能源政策中具有特殊意义的)是形成欧亚经济空间的统一能源市场(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这个市场应该有统一的调控原则,保障能源资源、服务和技术的自由流通,保障能源领域的投资。

5.维护俄罗斯在世界能源市场体系中的利益

俄罗斯认为,在世界能源体系中,不仅要保护消费者的能源安全利益,也要保证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生产项目的投资回报,同时应保障能源运输的安全。俄罗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不是从出口国的狭窄视角、只追求短期收入最大化的角度来理解对外能源政策,而是将能源政策看作解决国家和世界问题的手段。与此同时,俄罗斯反对单边歧视性措施,并且要求发展全球能源对话,使各方利益得到均衡。

《2035战略》认为,上述措施能使俄罗斯能源领域减少受欧洲能源出口单独控制的风险,并且在一次能源出口规模没有实质性提高的情况下,使俄罗斯公司的国际化运营增加收入、提高效益。

五、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对中俄合作的影响

发展对华合作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版能源战略明确提出了“完成与中国的天然气供应谈判”、“加快进入亚太 市场”的任务,为中俄深化能源合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同时,在俄罗斯国内能源行业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条件下,中俄两国有望出现新的能源合作方式和领域。

1.俄罗斯能源战略调整为中俄合作创造了良好环境

从上文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俄罗斯能源行业发展面临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两方面的风险,在此基础上,俄罗斯提出了“东向”战略,加快进入亚太市场的战略任务。在亚太市场,中国在加强同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上拥有一系列优势,包括便利的地理位置、巨大的市场容量、高度的政治互信和已有的合作基础等。发展同中国的能源合作,特别是扩大对中国的油气出口,是俄罗斯降低外部风险、为国内经济发展获取资金和资源的重要途径。

2013年,中俄能源合作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在上游以及原油和天然气贸易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中国石油(CNPC)与俄罗斯石油公司(Rosneft,简称“俄油”)签署开发北极大陆架和陆上油气田的合作备忘录,中国石油成功参股诺瓦泰克公司的亚马尔LNG项目;俄油将增加对中国的管道原油供应,并计划每年向中国石化供应1000万吨原油,中国石油还与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签署了经东线向中国供应天然气的框架协议,规定了供气量、供气条件、照付不议比例等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商务条款,之后又商定了供气价格公式,为2014年签署供气合同奠定了基础。

中俄能源合作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对两国的政治互信、经贸合作、商务往来和民间交流都具有促进作用。新版能源战略的出台,特 别是强调“加快进入亚太市场”,并明确提出提高亚太在俄罗斯油气出口总额中的比例,为两国合作的进一步扩大指明了方向。中国经济仍将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对能源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长,中国市场的巨大容量无疑是俄罗斯实现能源战略目标的重要保障。

2.俄罗斯开发北极、东部油气区和建设能源基础设施为扩大中俄合作开辟了新领域

俄罗斯新版能源战略中明确提出了在俄罗斯东部地区形成石油天然气综合体、开发北极地区和俄罗斯北部大陆架的资源潜力、发展国内能源基础设施,特别是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水电资源的目标。

2013年,俄罗斯与多家跨国油气公司签署了一系列勘探合同和战略合作协议,加强在北极大陆架、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合作,其合作方包括埃克森美孚、壳牌、挪威国家石油公司、日本INPEX和中国石油。由于勘探风险高、投资巨大和技术要求高,俄罗斯未来还将进一步扩大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方应该抓住这一机遇。

需要指出的是,中方曾在中俄油气合作中提出“上下游一体化”的建议,2013年中国进入俄罗斯上游领域取得的突破表明,这一建议已经得到俄方的认可并在逐步落实。未来中俄两国还可以组建财团参与第三国境内的油气开发,并可以参照俄罗斯与西方油气公司的合作模式,进行油气项目的资产置换,以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

在开发东西伯利亚和远东的电力和水电项目方面,2013年中国国家电网公司与俄罗斯统一电力国际公司签署了《关于开展扩大中俄电力合作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协议》,中国的多家电力公司有意在俄投资建设水电站,这都为两国进一步发展电力合作开辟了新的前景。

3.俄罗斯能源行业现代化为深化中俄合作增添了新途径 《2035战略》中提出,俄罗斯能源行业应该由“资源-原料”发展模式转变为“资源-创新”发展模式,使其成为俄罗斯经济创新发展的基础。与《2030战略》相比,这一修改意味着俄罗斯正在放弃之前单纯将能源行业作为经济发展和国家预算的资金来源的做法,转向注重俄罗斯能源行业效率的提高,发展节能技术、新能源技术并提高能效;由税收效率向经济效率过渡,通过体制性的改革来促进能源经济的发展,完善能源市场体制,促进竞争;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能源行业的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实际上,中国目前的能源行业改革和发展也面临相似的局面。过去几年,中国的能源结构继续向低碳清洁化发展,新能源(例如风能、光伏等)技术继续发展。中国也在进行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深化油气行业市场化改革,健全能源行业的财税政策。

同时,中国也在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能源企业的社会责任。可以看出,俄罗斯与中国的能源发展政策具有大量的相似之处,完全可以在能源领域的技术研发、产品生产等方面进行合作,并在能源发展政策上进行相互交流和借鉴。

4.俄罗斯维护本国能源利益促使中俄合作更加制度化和规范化 维护本国能源利益是俄罗斯对外能源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2035战略》指出,在全球能源体系中,不仅要保护消费者的能源安全利益,也要保证生产国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生产项目上的投资回报,同时应保障能源运输的安全。

因此,俄罗斯希望对外能源合作能够保证其经济效益和政治利益,这不仅是俄罗斯同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多次发生天然气争端的原因,也是中俄两国在长期油气谈判的过程中价格问题始终是谈判的核心和主要障碍的重要原因。

必须认识到,由于缺乏长期和规范化的能源合作机制,俄罗斯与一些国家在天然气价格、运费、供求关系、运输基础设施维护的处理上较为随意;或者有法不依,优先考虑政治利益,忽视商业规则。这是发生天然气争端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应该充分考虑到上述因素,通过政府间、企业间签署的具有法律效率的文件,使能源合作机制化、规范化,并建立分歧解决机制,将双方可能出现的利益冲突降低到最小。

六、结论

俄罗斯能源战略的调整是在其国内经济和国际能源市场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做出的。从旧版能源战略的落实情况和新版能源战略的修改可以看出,俄罗斯能源行业的决策者认识到,过去几年,俄罗斯已经落后于世界能源的发展趋势,战略调整不可避免。

对此,俄罗斯提出了实现能源行业现代化、开发北极大陆架和东部油气区、对外能源合作向东转移、巩固在全球能源市场上的地位等 战略目标。这些目标和政策的落实仍存在不确定性,还将受到国际能源市场局势变化、俄罗斯经济发展和能源行业制度改革等因素的影响。

俄罗斯的能源外交 篇5

一、俄罗斯文化的主要特性

边缘性。俄罗斯文明是在以斯拉夫文化为基础上, 吸收了欧洲文明、伊斯兰文明、犹太文明和东方文明形成的独特的文明, 其文化丰富多样。同时俄罗斯在地理位置上横跨欧亚大洲, 介于东西方文明的结合部。这种结合部的“边缘文化”决定了俄罗斯外交的潜意识, 既不牢牢的固定在东方或者西方的轴上, 在两个吸力中心摇摆。同时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性格的摇摆性, 在俄罗斯文化中东西方文化永远在相互碰撞相互交织。

弥赛亚思想。俄罗斯文化中自古便有着一种“使命感”。俄罗斯的弥赛亚思想即救世情节和大国情节, 它是一个宗教民族, 信封东正教, 这种东正教来自拜占庭。拜占庭东正教对“基督世界”的理解不同于西欧的理解。西欧国家将基督教看作是一个整体, 自己只是该整体的一部分, 不存在首脑国家。但是拜占庭东正教确认为拜占庭是基督教的中心, 是整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古罗斯不但继承了拜占庭东正教, 也接收了“我为基督教世界中心”的信仰, 将自己称为“第三罗马”。俄罗斯地处辽阔的欧亚大陆平原, 没有任何天然屏障, 早期, 遭受了很多奴役之苦。这样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俄罗斯人的没有安全感和对世界的不信任感。所以要驱除这种恐惧感只有不断的向外扩张, 扩充自己的领土, 建立唯一强大的帝国。

开放性。俄罗斯民族具有开放性, 擅长对其他民族的文化兼收并蓄。俄罗斯地理环境的没有屏障也是促成其文化开放性的主要原因。俄罗斯被称为是“西方的东大门, 东方的西大门”。东方文化要传播到西方需要经过俄罗斯, 同样, 西方文化也是要经过俄罗斯才得以传到东方。早期, 基辅罗斯接受了拜占庭文化, 引进东正教, 借助东正教, 完成了统一。蒙古鞑靼人统治了俄罗斯300余年, 使俄罗斯从蒙古那里学到了中央集权的体制, 促成了俄罗斯民族意识的形成, 从而形成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民族。此后, 彼得大帝远赴欧洲学习, 建立了通向西方的“窗口”圣彼得堡, 通过改革是俄罗斯成为了欧洲强国。叶卡捷琳娜二世实行开明专制, 将法国启蒙思想, 西方自由主义政治体制引入俄罗斯。苏联时期, 学习马列主义并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是苏联成为了世界强国。与此同时, 在不断的反对外族压迫和民族强盛的过程中, 俄罗斯人形成了对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的认同感和共同意识, 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维护本民族利益的责任心, 这就形成了民族主义。

二、外交政策中的文化因素

自俄罗斯独立起, 俄罗斯的外交经历了一段段曲折的路程, 先是由“亲西方外交”转向了“全方位外交”, 之后有转向了普京的务实的外交。这些转变, 除了有政治结构、经济地位、国际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外, 文化因素的影响也不容置疑。

俄罗斯文化的边缘性性决定了其转型时期外交政策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全方位的外交。文化的边缘性在俄罗斯对外政策历史上表现为斯拉夫派和西方派两大流派的抗争。叶利钦时期, 西方主义盛行, 俄罗斯推行对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全盘接收西方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外交目标就是想让俄罗斯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得到西方的认同、援助和接收。但是西方视俄罗斯为异己, 并不断的排斥俄罗斯, 导致了俄罗斯的国家、民族利益受到了损害。所以当俄罗斯的照搬西方模式和一心想融入西方的努力失败之后, 亚欧派占据了上风。1992年提出了“双头鹰”的外交政策, 1995年提出了“全方位”的外交政策。这一外交政策的确立, 使得俄罗斯的外交更加独立自主, 国家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 美国等西方国家从“天然盟友”变为了“平等务实伙伴”, 东方的中国和印度成为了战略合作伙伴。

俄罗斯文化的民族主义使得俄罗斯表现出了对外的强烈的反抗性。外交态势出现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汉斯·摩根索指出“只要世界还是有国家组成的, 那么世界政治中最后剩下的语言只有国家利益了”。俄罗斯成立至今的两百多年的历史中, 已经习惯了一大国的身份站在世人面前, 超级大国的地位大大激发了俄罗斯人的民族自豪感。冷战结束后, 苏联的实力减弱, 但是俄罗斯仍然将谋求大国地位作为矢志不渝的战略目标。在维护国家的利益的时候, 俄罗斯对外界的压力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 一改以前被动的做法, 对于北约东扩、美国在东欧部署导弹防御系统、独联体事务以及科索沃等问题, 都表现出强势的态度。

车臣问题上, 俄罗斯坚持这是内政, 坚决反对外国干涉。西方欲借车臣削弱俄罗斯, 宣扬“人权高于主权”。这引起了俄罗斯的强烈反对。第二次车臣战争的胜利重塑了俄罗斯的大国地位。对于中日纷争领土, 俄罗斯更是不顾日本和美国直接登上争议岛屿视察。对于北约东扩, 俄罗斯更是奋起反抗。

俄罗斯文化的开放性使得俄罗斯不断学习东西方文化精髓, 使得俄罗斯在面对不同的国内国际环境时可以及时调整外交策略, 权衡利弊, 充分保证国家的利益。典型的例子就是普京利用开拓进取、对外开放, 和各国建立友好合作伙伴关系, 使得国家跻身于强国之列。可以说自普京上台以后, 俄罗斯真正开始了权衡东西方的全方位外交。主要表现为俄罗斯同各个大国力量建立“平等、务实”的合作伙伴关系。例如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俄印“战略伙伴关系”、俄美“成熟伙伴关系”、俄日“建设性伙伴关系”以及与北约的“和平伙伴关系”。

三、俄罗斯文化对外交政策的影响的两面性

俄罗斯本身地处欧亚大陆, 所以俄罗斯不免萌发了将自己扮作连接欧亚大陆的桥梁, 从而出现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复兴俄罗斯, 建立大国”成为了俄罗斯各种外交政策的目标。

俄罗斯自988年接受了东正教以来, 东正教就和俄罗斯的民族、文化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这也增强了俄罗斯强烈的民族主义。东正教文化和强烈的民族主义使得俄罗斯在外交事务中能够动员全体人民的力量, 在与西方大国的关系中强调自身的利益, 强调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 实施平衡的东西方兼顾的外交政策。

与此同时, 俄罗斯文化的“边缘性”导致了俄罗斯在外交事务中摇摆多变。俄罗斯人对西方既崇尚又鄙夷的态度表现在了处理对外关系中, 既亲近西方, 又反对西方。但是, 俄罗斯又注定与西方不兼容。它始终被西方看作是“非我族类”。俄罗斯往往在积贫积弱、面临困难的时候都是求助于西方。与此同时, 俄罗斯消极的民族主义以及对独联体国家的压制, 有可能导致世界局势的紧张。

摘要:地处欧亚大陆的俄罗斯有着自己独有的文化特点, 其自身的文化不但决定了俄罗斯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还深深的影响着俄罗斯政府的对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俄罗斯从独立以来, 辗转周折, 普京执政以后, 明显改变了对内对外的政策, 普京政府为国家的战略稳定发展制定了一系列不同于以前的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其外交政策的制定和转变, 除了受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影响之外, 与其自身的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及宗教思想也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俄罗斯外交,俄罗斯文化,影响

参考文献

[1]戴桂菊.当代俄罗斯[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2]石泽.俄罗斯外交政策转变[N].社会科学报, 2008-2-28.

罗斯福的“热狗外交” 篇6

这个匪夷所思的美国外交传统,起源于1939年6月,主角是总统罗斯福和英王乔治六世。那时正是二战前夕,欧洲战云密布,英国大敌当前,为拉拢美国支持,乔治六世毅然远渡重洋,飞往新大陆当亲善大使,希望能与美国结盟。

这种官方交谊在今天习以为常,但在当时,它们仍未完全摆脱独立战争两国开战留下的创伤和心理阴影,关系敏感脆弱,心存芥蒂,崇尚自由、平等的美国平民百姓,也对高高在上的英国王室,没有多大好感。于是这次英王乔治六世的美国之旅,便在心里没底、战战兢兢的情况下起程。

在华盛顿的官方访问结束后,罗斯福安排英王伉俪到其乡间别墅欢度周末,是为了显示亲善,也为了在较为松弛的环境下,打开心扉说话。但堂堂一国之君,平素锦衣玉食,住的是琼楼玉宇,忽然走到一间乡郊大宅,只觉浑身不舒服,再加上前述两国间芥蒂,更让他心存阴影,猜度是否主人故意慢待。

晚餐之后,进入正题,女士退席,只剩下罗斯福、英王,以及陪他访美的加拿大首相Mackenzie King,三人促膝夜谈,讨论世界政局。当时只有44岁的英王,觉得大他17岁的罗斯福就像慈父一样,与其谈得异常投契。他觉得对方很易相处,既是一个好的讲者,也是一个好的聆听者。结果彼此藩篱尽开,谈到凌晨1点半钟,罗斯福把手按在英王膝上,说:“年轻人,是时候你该上床睡觉了。”会谈到这里才结束。加拿大首相陪同英王到卧室,英王还意犹未尽,未能入睡,兴奋地说:“为何我的大臣就不能像这位总统今晚般跟我说话?”

翌日早上,他们一起到乡间教堂做礼拜。之后,便是著名的郊外露天野餐——“热狗外交”(Hot Dog Dipolomacy)的现场。此次野餐餐单如下:维吉尼亚火腿、熏火鸡、牛排、小红莓果冻、沙律、焗豆、梳打水、啤酒,以及热狗。

这是被喻为20世纪最具争议性的一次宴请,很多人觉得美国人对英国王室不敬,甚至是羞辱。但罗斯福深谋远虑,有心用野餐,尤其是热狗和啤酒,来拉近两国的文化差距,让美国民众觉得英国王室可以亲近,不那么高高在上,为之后派美国子弟兵到欧洲打仗、支持英国打好了民情基础。热狗和啤酒,本来就是美国老百姓最寻常不过的食物。

说回食物,不是山珍海味倒也罢了,但没想到竟是热狗,英王伉俪心里更加七上八下。王室向来雍容华贵、举止优雅,偏偏热狗吃起来食相难看,所以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好生为难。大家知道,女士吃热狗,食相实在是分外尴尬,甚至有点不雅。伊丽莎白不禁眉头一紧,不好意思地问罗斯福,究竟热狗怎样吃?罗斯福却粗豪地说:“十分简单,把它往嘴里塞,一直往嘴里塞,直到吃完为止。”

结果,还是英王豁达,放低身段,把热狗徒手吃下,吃得津津有味,甚至还要了第二根。他甚至仿效美国人,把芥酱涂在热狗上吃,却不小心让芥酱滴在裤子上。王后又怎么吃的呢?她还是选择以刀、叉来干掉那只热狗。

翌日,《纽约时报》以头版报道这“惊世”一幕,题为:

KING TRIES HOT DOG

AND ASKS FOR MORE

And He Drinks Beer With Them

事后,全国都为热狗而疯狂。美国民众对此反应甚好,认为英国王室随和亲切,能够放下身段,纡尊降贵,向他们这些化外之民看齐,一起欣赏热狗这味“国食”,一改他们一向认为后者高高在上、看不起人的形象。他们甚至认为,从英王伉俪吃下第一口热狗那刻开始,仿佛他们便默认从此两国可以平起平坐,无分高低。

上一篇:小学生五年级周记200字下一篇: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文艺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