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2024-09-24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精选7篇)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篇1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迟岚

【内容提要】普京高度重视科技发展,积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科技拨款办法和科研组织机构;实施优先发展重点领域、促进科技与经济有机结合、鼓励科技创新的发展战略,希冀俄罗斯重居“科技大国”地位。同时,对科研机构采取优惠政策,对科技人才实施激励机制,以抑止本国科研水平的进一步下滑,为经济复兴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俄罗斯;管理体制;科技创新;项目管理;

【作者简介】迟岚,1971年生,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博士生。(北京100102)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对科技投入的锐减,导致其科技潜力遭到严重损害,总体科研水平迅速下滑。普京执政后,力图通过科技领域的改革使俄罗斯重居“科技大国”地位。目前,俄罗斯基本上制止了科技领域的危机过程,使总体科技水平不再下滑。俄政府已经开始将国家的科技政策和科技改革的重点,从如何克服危机逐步转变为如何形成国家经济发展的技术基础。

一、科技体制改革

(一)俄罗斯的科技管理体制

俄罗斯科学组织结构按职能可分为3个等级。第一级为最高决策机构,包括总统(主要通过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联邦议会;第二级为联邦政府的科学技术管理机构,包括俄联邦科技部、经济部、财政部和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等;第三级为实际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包括科学院系统、部门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研究机构。第一级的职能是决定科技领域中重大方针政策,是领导核心。第二级的主要任务是代表决策机构监督科技政策的贯彻与实施。每一级对上级来说都是隶属关系。

俄联邦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3月2日。该委员会负责向总统通报国内外科技发展情况,提出有关俄科技政策和优先发展领域的战略性建议,分析审定送总统签发的科技立法草案,起草有关签订国际科技协定的建议和为总统起草正式科技文件等工作。俄总统根据委员会的建议确定科技发展方向和任务。国家杜马以此作为审批政府科技预算的依据。

俄联邦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成立于1995年2月,其任务是:保障国家在科学和高技术领域的技术政策的统一性,为科学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探索科技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改革道路;保护和开发国家的科技潜力。

俄联邦科技研究归口管理机构是俄联邦科学技术部。它负责根据联邦《科学与国家科学技术政策法》制定和实施统一的国家科技政策。其主要任务是按照法定程序提出联邦预算中“基础研究和促进科技进步”的预算草案,执行对国家科技优先发展领域中有关计划项目的拨款,负责国家对科技领域预算拨款的管理[1]。

(二)优先领域的确定和项目管理

俄罗斯科技发展的优先领域由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国家安全委员会、国务委员会主席团、总统科学与高技术顾问委员会会同有关部委确定。优先领域的确定标准是:属于现代高新技术领域;根据当前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趋势,最有前途的科技方向;具有世界科技发展最高水平和超前水平的技术;能使生产产生革命性变化,对提高俄罗斯产品竞争力有突破性作用的项目;对节约能源和合理利用资源具有决定性作用,能使产品生产的物质消耗出现崭新面貌的技术项目。

(三)科技拨款办法的改革和基金管理

经济转轨以来,俄科研经费大大减少,产生了严重后果。为了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后来政府强调增加科研经费,规定从1998年起对民用科研和试验开发工作的拨款应不低于预算开支的4%;科研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必须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即2%~3%。

在科技投入方面,改变了以往平均分配给各科研单位的做法,在大型项目的科技开发中实行国家订货制。同时,改变了传统的拨款方法,实行科技经费来源多元化。逐渐建立起国家预算拨款与银行贷款、基金会资助、社会捐助和单位自筹相结合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国家保障对俄科学院系统、国家科学中心和被确定为科技优先领域项目的单位、国立高校和重点院校、科技图书馆、博物馆和信息中心提供稳定的国家拨款;政府专项支持基金保障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的资金;应用科学主要由工业和银行系统提供资金。就全国对科技研发的投入而言,以2001年为例,国家财政资金约占56.2%,预算外资金——5.2%,企业资金——19.6%,研究院所自有资金——10.1%,国外资金——8.6%,私人非赢利资金——0.1%[2]。

俄罗斯科技投入除财政直接拨款外,还设有各种科学技术基金,其中4种来自预算内资金。它们是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俄罗斯人文科学基金、促进科技领域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联邦生产创新基金。此外,还有来自预算外资金的科技基金,即俄罗斯技术发展基金。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在俄罗斯工业科技部登记注册的地区性和跨地区预算外科技基金数目已超过90个。各种基金的管理组织是相应的基金会,它们是非商业性的、自行管理的国家机构[3]。

中央财政为了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把对科研院所的拨款转变为课题或项目拨款。俄罗斯联邦主体(地方政府)预算也都划拨了专门的资金,用于从财政上支持符合地方利益和需要的科技研发。在科技基金发挥作用的同时,各种针对科技创新活动和风险投资的资金支持系统也相继出现,并逐步扩大。

(四)科研组织机构的改革

俄罗斯通过对部分科研机构实施私有化、精简机构和组建科研生产综合体及科技发展中心等措施,对庞大的科研体系进行了改革。

1994年,俄罗斯政府作出了《关于科研组织机构私有化的决定》,批准了《科研组织机构私有化条例》。俄科研单位被分为3类:一是禁止私有化的科研单位,如俄科学院、农业科学院、医学科学院等六大科学院;二是改组为预算拨款的科学单位;三是改组为国家参股的开放型股份公司的科研单位。通过划分和科研机构重新登记,俄政府大大减少了获得国家优惠和财政拨款的科研机构数目。科研机构所有制形式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单一国有制逐渐发展为国有制形式占主导,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目前,俄罗斯国有研究机构的比例为71.7%,私有研究机构和混合所有制机构的比例分别为9.5%和15.5%。

在精简科研机构方面,科研单位的去留取决于其取得的科研成就和在国家机构改革中所处的地位。先由部委和主管部门对科研单位进行鉴定,然后由科研单位根据有关标准申请继续存在下去的权利。在国家制定的给科研单位颁发“委任状”的条例中规定,不论其法定组织形式和所有制形式如何,只要科研单位是以科研或科学技术活动为主,近3年科研活动不少于其全部业务量的70%,国家都将给它们颁发“委任状”。科研单位根据此标准首先自我鉴定,自行压缩,然后上报主管部门,经审核后呈报俄罗斯科技部(后改组为工业与科技部)作最后决定。同时,对被裁减下来的人员应进行培训和职业再教育,为他们再就业奠定基础。从近4000个科研单位中进行筛选,有2280个单位进入国家级科研机构名单,其中大部分是国家单位,也有部分其他所有制的科研机构。科研机构改革的下一步将是从现行的科研单位委任制度逐渐向采用国际标准对科研机构进行考核认定和颁发证书过渡[4]。

(五)国家对科技领域的管理从直接行政干预转向依法管理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建立健全国家在科技领域的现代立法基础。1996年,俄颁布了俄联邦第一部《科学和国家科技政策法》,以后又相继出台了《关于国家支持科学发展和科技开发的决定》、《关于向俄罗斯联邦主要科学学派提供国家支持的决定》、《1998~2000年俄罗斯科技改革构想》等一系列有关国家科技发展的政策法规。同时还颁布了若干总统纲要。这使国家从实施指令性计划的行政管理逐步过渡到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管理[5]。

在俄罗斯的科技体制改革和法制建设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加强了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通过立法将智力活动的结果作为非物质商品纳入了经济循环之中,并开始对在国外申请专利的财政支持。为保证国家投资的知识产权顺利进入商品流通领域,俄罗斯政府特别加强了这方面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工作,完成了有关知识产权计算和会计的立法,明确了国有科研机构对国家投资的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所享有的权利和必须承担的义务。

二科技发展战略

(一)科学发展的新理论

俄罗斯学者曾在《探索报》上发表《科学发展的学说》的文章,阐述了经济转轨过程中俄罗斯科学发展的新理念[6]。

1.科学是复兴俄罗斯的最重要资源

(1)在历史上,俄罗斯科学为国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俄罗斯科学家曾取得的辉煌业绩使俄罗斯成为世界大国。在当代,一国的科技发展水平决定其经济活动效益、国防能力,决定居民政治、文化和心理素质,决定个人和社会免遭不良因素影响的程度。

(2)所有研究领域是形成国家科学的重要前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之间应建立广泛的联系。国家科研的许多领域在世界上居领先地位,这要归功于重点高校的科研水平很高,科研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大多数科研人员对科学的重视,有可靠的预算经费。但伴随着国家经济转轨,科学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科研和实验设备的预算经费严重不足,不能保障科学基地的材料和技术设备得到更新,不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正常的生活和工作条件;科技职业的威信急剧下降,已不能吸引有才华的青年人;知识产权法规不健全;经济活动中无法有效利用科研成果;国家对科研系统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可见,扩展经费来源渠道是必要的。

(3)科学发展的新战略使人类社会最有前景、最有意义的科学领域成为优先领域,并使这些领域的发展顺利进行。人类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是在解决全球性问题时扩大国家之间的协作和合作。全球性问题是保护周围环境,保障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保护人类的健康。

(4)国际社会一体化趋势并不意味着一国将丧失民族利益(其中包括科技方面的利益),一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其对外市场竞争和解决内部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科技潜力。

(5)俄罗斯科学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应保障其潜力符合世界科技发展水平。俄罗斯丰富的自然资源、社会精神需求、科学人道主义传统和据此确定的科研优先领域,决定了其经济和地缘政治地位,将影响现在及未来人类文明发展的趋势。

(6)发展并不断推进适合本地区的科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俄罗斯科学潜力的发展(1)俄罗斯认为,科学和技术发展水平决定国家的未来,因此支持科技发展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国家科技政策的主要原则是:国家的支柱是科技潜力;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具有开放性和公开性,实行科学创造自由和科技领域民主化;大力发展基础科学;保护和发展重点科研院校;在科技领域营造健康的竞争和企业家活动条件,促进和为科研工作创造条件,以保障必要的国防能力和国家安全;科教一体化,不断完善培养科技干部制度;保护科研工作者、科研单位和国家的知识产权;保障信息网络畅通,为自由交换信息提供法律保护;发展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科研和实验设计组织,支持小企业的创新活动;促进科学技术推广,为广泛利用科研成果创造条件;不断提高科研劳动的价值和威信,为科研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宣传当代科技成就及其对俄罗斯未来的重要意义;保护境外俄罗斯科学家的权益。

(2)改革科研管理体制,特别是完善拨款机制、科研组织和税收政策,是发展科研潜力的制度保证。其内容和目的是:国家预算拨款用于民用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应不少于预算支出的3%,随着经济的稳定应逐年增加这笔费用,以达到高度发达国家的水平;保障重点科研单位的稳定拨款;政府专项支持基金应保障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经费充足;工业企业、银行、国际组织和个人共同为科研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实行竞争和公开作出决定的方法为科技纲要和科技规划分配经费,吸引科学组织参与对资金使用的监督;在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领域分阶段实行联邦合同制度;采取税收和关税优惠办法支持、促进科研活动的发展;为俄罗斯科学院参加国际项目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资金;为科学联合体的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

1996年7月,俄政府通过了俄国家科技发展优先领域计划,即“7+1计划”。优先发展领域被确定为:信息技术和电子、生产工艺、新材料和化工产品、生命科学、交通、燃料及能源、生态和自然资源合理利用。除以上7个优先领域外,基础研究单列为一项,它包括从数学分析到艺术学的18个领域。基础研究加上7个领域,被称为“7+1计划”。1996年11月,俄政府公布了《俄联邦1996~2000年民用科技优先发展方向》的研究与开发专项计划,以优先发展上述领域。

2001年8月21日,俄政府批准实施《2002~2006年俄联邦科技优先发展方向研发专项纲要》。《纲要》涉及的十大重点科研领域为:物理学研究;科学仪器;信息技术与电子学;新材料与化学制品;生命系统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交通运输;燃料与能源;生态与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社会经济技术。

(三)科技、经济的有机结合与科技创新机制的确立

俄罗斯正在制定并即将出台《科技优先发展领域的研发计划》和《国家技术基地计划》,根据计划,俄将建立技术储备,确保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重要地位。近期,俄罗斯政府将进一步清点已有的科技储备,同时采取措施加速军用和民用技术的相互转换,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完善民用、军用和社会参与的研发集成系统。

俄政府非常关注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将技术创新视为依靠科技振兴经济的重要手段。俄从法律、政策、体制、组织、资金等方面积极推进科技创新。

1.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立法1995年,《俄罗斯1995~1997年科技与创新政策》等重大科技规划颁布实施。1999年6月,国家杜马通过了《关于创新活动和国家创新政策法》草案,旨在加速科研成果产业化,提高利用科技成果的效益,支持科技型小企业积极开展创新活动。

为加强对科技创新活动的领导,俄政府出台了国家创新政策。其主要方向是制定并完善创新活动的法律法规,建立激励机制和制度转换系统,保护创新领域的知识产权,将知识产权引入经营流通领域等。随后,围绕这些方面的一系列法令相继出台,其中包括俄联邦创新中期(1998~2000年)纲要。

2.积极完善科技创新组织在成立俄联邦总统科技政策委员会、俄联邦政府科技政策委员会和科技领域改革委员会的基础上,为落实国家科技创新政策,1999年5月成立了俄联邦政府科学创新政策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保证执行国家在科技和工业创新领域的统一政策;对联邦执行权力机构、俄联邦主体执行权力机构、经营主体、机关、科学及其他单位为适应市场经济条件而制定科技和工业创新改革和发展道路的活动进行有效的配合与协调;加强国家对具有竞争力的科研和实验设计工作、高技术产业、积极的创新活动(包括在军工和民用工业部门间进行技术转移)的调节与支持;全面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加强国家对科学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支持;储科技和创新潜力。

3.为科技创新提供资金保障在西方国家,风险投资是科技创新的主要资金来源。完善的风险投资机制是推动科技创新顺利进行的根本保障。俄罗斯工业科技部对创建风险投资机制非常重视,不仅通过出台法律文件确保风险投资者的利益,同时建议俄政府直接参与风险基金创建工作,即从国家财政中拿出1亿卢布作为俄罗斯科技领域的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有6个联邦主体的领导层支持创建风险投资基金。1999年,俄科技部制定了《科技领域风险投资机制主要发展方向》纲要。

4.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优惠俄政府对科技创新企业提供各种政策优惠:对这些单位使用能源、公共设施及通信手段所欠的债务进行重组;对于欠债较多的私有化科研机构采用加速破产程序,对已宣布破产的单位或者重新国有化,或者售给善于经营的业主;向投资者提供创新活动成果的产权;对创新活动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建立国家保险制度。对投资者在风险投资中由于创新项目失利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给予一定比例的补偿;对商业银行把放在中央银行的法定存款准备金投入科技和创新领域,制订出具体办法和条件。同时,对创新企业提供各种税收优惠[7]。

5.建立全国技术创新体系俄罗斯全国技术创新体系是1997年根据“发展统一的技术创新基础设施跨部门规划”建立起来的。第一步是建立技术创新中心。它是由同一地方的许多小企业组成的大联合企业,专门从事开发成果的完善和商品化工作。俄罗斯以66座科学城为主体陆续建立了30余个技术创新中心。第二步是建立工业创新综合体。它由科技院校、科学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实验工厂、科技企业、科技园等组成。这是俄联邦1999~2000年创新政策计划的主要内容之一。第三步是建立联邦科学和高技术中心[8]。通过科研机构与大型企业、创新机构和高校的合作,重点解决高新技术领域的关键问题,以加大研制高科技、高竞争力产品的力度,提高高科技产品的出口份额,形成现实的经济增长点,并将其视为国家科研生产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基地。

(四)对科研机构的优惠政策

2000年普京总统执政后,对国内的科研机构给予政策优惠,以缓解由于财政困难导致对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维持政府对国家科技潜力和科研活动的支持系统。根据俄罗斯政府的有关规定,可以享受优惠政策的国内科研机构是指那些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最近3年科研活动平均不少于其全部业务量70%的科研机构,其范围实际已包含了俄罗斯大多数国有和各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机构。俄罗斯目前对科研机构实行的各项优惠政策有以下几个方面[9]。

1.对科研机构使用资源的优惠(1)对科研机构使用土地的优惠。科研单位及其下属的科研机构、科学服务和社会服务机构,可以无限期地无偿使用其占有的土地。科研单位使用有关土地,可完全免征土地税。

(2)对科研机构使用其他资源的优惠。在国家监测和海洋科学研究的范围内进行对俄罗斯大陆架的观测研究免征有关费用。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时对森林资源和水利设施可以免费使用。为科学目的利用野生动物,而不将其捕获运出,可以不经过专门的批准并不用支付费用,但不得对野生动物或其生存环境带来损害,并不得损害相关者权益。

2.对科研机构税收的优惠(1)对科研机构财产税的优惠。科研单位、企业以及所属的科学研究、试验生产或试验基地,不征收企业财产税;国家科学中心的财产,科研和设计机构的财产,以及从事中试和中试试验的企业,只要其科研设计和试验业务不少于其业务总量的70%,可免征企业财产税。

(2)对科研机构财产出租的优惠。科研单位、科学服务与社会服务机构,有权把出租财产的收入用于改善和发展其物质技术条件。

(3)对科研机构增值税征收的优惠。利用国家预算资金、科技基金会资金、预算外基金进行的科学研究和试验设计工作;教育和科研机构完成的科研和试验设计工作;科学和教学书籍的编辑、出作为对俄罗斯无偿援助而进口到俄罗斯境内的货物(用于消费的货物除外),均可免征增值税。

(4)对科研机构销售税的优惠。由国家和地方政府教育机构生产的、与科研活动有关的商品、劳动和服务,不列为销售税的征收对象。

此外,还对科研机构实行利润税优惠和以税转贷形式的优惠。

(五)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

据统计,1997年研究开发人员数量比1990年减少了近52%。据估计,从俄罗斯移居国外的科学家中60%是40岁以下的青年人,12%的人具有博士学位。针对青年科技工作者大量流失的问题,俄联邦科技部会同教育部和俄罗斯科学院接受政府委托起草了《国家支持有才华的青年科学家和发展俄罗斯科技干部潜力的构想》。该构想规定了强化和发展青年干部队伍、优化科技干部构成的目标和预期效果。就防止智力流失、优化科研人员年龄结构和提高科研干部素质等问题,分别确定了近期目标(2003~2005年)、中期目标(2008~2010年)和长远战略目标(2013~2015年)。通过提高工资、增加就业机会、采取更适合青年专家的组织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和对高级人才确保高额退休金等措施,留住和吸引青年人投身于科技事业,逐步降低科研人员平均年龄水平。

(六)积极开展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

2000年1月,俄政府出台《2002~2005年俄联邦国际科技合作国家政策构想》,将开展研发领域的国际合作作为实施国家科技和创新政策、促进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这一构想所提出的战略目标,俄开展国际科技合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俄向创新发展道路过渡和形成多极世界中俄自己的技术创新体系;在平等和有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参与全球科技一体化进程;提高国际科技竞争力,使俄跻身于世界知识产品、技术密集型产品和科技服务市场;开拓国际合作新形式,强化俄国际科技合作中技术创新的作用;使俄国际科技合作的基本结构逐步与国际接轨;确保俄的科技安全。

三、科技发展前景

随着世界经济、政治和科技发展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无论是基础研究还是应用研究都将具有跨国性质。基础研究将致力于全球范围通用且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技术开发,如互联网技术等。应用研究将侧重于研制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关键技术,如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生物工程等。

有关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之间相互关系协调和稳定发展问题的研究将进一步得到加强。未来科技全球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为:优先开发确保国际信息交流和向信息社会过渡的技术;开发联结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的中间技术;加强智力资源的国际流通;建立国际科技发展局部协调机制;有限地将中小科技企业纳入国际科技体系;发展国际互联网技术,对世界各国的智力资源进行储备和积累;发挥跨国公司和各国在国际科技系统发展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根据俄阿巴尔金院士预测,如果国家采取必要措施,到2015年,俄罗斯将跻身于世界市场,其科学将稳步发展,并将积极发展新兴信息产业技术。这些措施是:国家对基础科学的支持;有根据地选择宏观经济优先项目体系,以促成对科学的国家订货和市场订货;形成以科学为首要环节的革新体系并使之发挥功能;巩固知识产权制度,发展技术市场及市场营销;使教学过程接近先进的科学研究,吸收有天才的青年进入创新进程;改变拨款原则和税收政策,按竞争原则分配资金(包括预算资金),并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风险基金应成为重要资金来源。国家应建立能吸引风险资本的税收和信贷制度,降低风险和提供风险信贷;保护并发展地方科技潜力,形成地方经济“生长点”;保护并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防生产部门的科技基础[10]。

(责任编辑李禄)

注释:

[1]张文武主编:《简明东欧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1页。

[2]《2002年俄罗斯统计年鉴》,俄文版,第520页。

[3]张文武主编:《简明东欧百科全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4]卫民:《俄罗斯的中长期科技政策》,载《全球科技经济望》2003年第1期。

[5]孙长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共生发展合作——中俄产业科技合作的规划研究》,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6]参见戚文海《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科技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94~97页。

[7]戚文海:《俄罗斯的科技创新政策》,载《西伯利亚研究》2001年第5期。

[8]戚文海:《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科技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80页。

[9]参见戚文海《转型时期的俄罗斯科技战略》,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17~122页。

[10]〔俄〕Л.阿巴尔金:《俄罗斯发展前景预测:2015年最佳方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中文版,第212、213页。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4年第2期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篇2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 新科技革命和全球产业变革进一步加速, 科技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日渐突出, 我国面临着深化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等重要任务, 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要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问题, 只有依靠科技和创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只有通过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才能充分实现创新驱动和跨越发展。如何通过创新政策的制定和科技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创新的实现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俄罗斯的经验和启示对我们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 俄罗斯科技创新战略

俄罗斯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资金短缺、投资匮乏、过分依赖资源等问题, 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俄罗斯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 俄罗斯从国家战略层面高度重视利用科学技术, 特别是高科技来推动俄罗斯经济由资源型向创新型转变。近年来, 俄罗斯一直注重对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对科技的投入有了一定的增加, 俄罗斯的整体科学实力得到保持和稳步发展, 科技实力居于世界前列, 科研队伍强大, 在许多前沿科技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俄罗斯在科研队伍潜力、科研仪器和设备拥有量、科学基础设施发展、产学研一体化等方面取得的成绩正直追或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1.1 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发展

进入21世纪, 随着经济复苏和政治趋于稳定, 俄罗斯提出了创新发展的任务, 此后, 俄罗斯一直积极推动国家创新战略的制定和实施。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俄罗斯进一步意识到创新与发展的重要性, 制定了一系列战略和长期的科技政策推动国内科技创新与发展, 明确阐述了俄罗斯科技政策、国家创新体系的形式、科技发展的主要目标与任务、创新经济转型遇到的问题、创新发展的鼓励性措施, 并在国家经济活动中贯彻实施。《2010年前俄罗斯科技和创新发展战略》提出了建立具有特别竞争力的国家研发力量, 建立高效的国家创新体系, 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现代化[1]。《俄联邦2010年前和未来国家科技发展政策基础》是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最基本的文件之一, 也是关于俄罗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中期规划[2]。该规划明确了完善组织机制、加强法制建设、适应市场机制、强化高校科研、发展军民两用技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等任务, 以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效率。2012年, 普京在国情咨文里指出, 俄罗斯要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创新导向型经济发展, 要提升产业层次, 扩大创新在经济空间发展中的位置[3]。《俄罗斯联邦至2020年社会经济长期发展战略》提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实现科教一体化, 促进工程技术服务, 强化创新基础设施, 建设创新激励机制, 争取保持俄在前沿科学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该战略明确规定到2020年, 创新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 创新型企业数量要占企业总数的40%—50%[4]。《俄罗斯至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增加研发投入占比, 培养创新人才, 培育和扶持创新型企业。俄罗斯还制定了若干政策文件指导和调控科技和创新。2009年俄罗斯修订的《科学和国家科技政策法》, 明确了国家科技政策的主要目标、实施原则和国家创新体系的主要目标, 促进教育和科学的融合, 建立国家科学中心等机构促进科技与创新活动的发展。

综上所述, 俄罗斯在其发展过程中高度重视科技和创新, 从国家战略和立法层面建立了完整的国家创新体系来协调科技与创新, 制定了一系列短缺、中长期科技规划和文件, 明确了俄罗斯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的目标和任务, 并随着经济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调整, 明确提出要建立国家创新体系, 实施科教一体化战略, 从多方面保证创新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 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科技创新的发展, 以解决俄当前面临的科研利用率不高, 创新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 提高创新企业的比重和产值, 增强国家的创新实力。

1.2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

由于多年来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和经济低迷带来的影响, 俄罗斯科技也存在许多问题, 如科技成果有效转化率低、创新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如长期得不到解决, 将从根本上影响俄罗斯科技和俄联邦经济的持续发展。俄罗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法规对科技体制进行了调整和重组, 初步建立起国家创新体系, 为俄罗斯的科技创新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增强了科研实力, 增加了科研资金投入, 促进了科技创新的实现。

科技体制改革:2004年普京连任总统, 随后对政府进行大规模改组, 将教育部和科技部合并。随后展开了科技体制的改革, 制定改革计划, 对科研单位实行关、停、并、转, 从结构、产业化、财政、管理等几个方面优化国家科学体系。基础研究部分改革主要是针对俄罗斯科学院进行系统改革, 巩固俄罗斯的世界科学强国地位。其中, 俄罗斯科学院撤销了45个研究单位的法人地位, 对一大批科研院所进行了重组, 合并了一些研究方向相近的科研院所[5];对1200多个从事应用科学研究的科研单位进行了应用研究改革, 改革后为国家在科技领域实现竞争优势、大力开展技术创新提供了保障, 使技术创新成为应用科学发展的根本方向。在高校改革部分, 在基础教育和国家迫切需要的方向间建立联系, 将高等院校的科研纳入国家创新体系。

普京总统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和创新, 在其总统竞选纲领中就提出要建设俄罗斯“新经济”, 发展创新型经济, 以科技创新推动俄罗斯经济社会的发展。普京改组了“经济现代化和技术发展委员会”、“政府高新技术和创新委员会”, 新成立直接隶属于总统的“经济现代化和创新发展委员会”, 作为新时期俄罗斯加强创新宏观管理的战略决策机构[6]。2013年6月, 俄罗斯通过立法启动对科学院系统改革, 由直属于总理的联邦科研机构管理署负责对科学院进行财产、公共事业和行政管理。该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资产和资金分配的管理, 提高了科研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率, 各科研单位间能共享设备资源, 保证科研工作人员能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此外, 俄罗斯还成立了科学基金, 进一步完善国家财政对科研项目的支持手段, 方式更灵活,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科研效率, 推动了国家的创新发展。

科教一体化政策:俄罗斯科教一体化是俄罗斯在市场化经济转型以后为发展科学与教育事业所遵循的重要逻辑之一, 构成了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实施以来, 进一步提升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水平, 取得了显著的科研成果和科技成果, 对俄罗斯科学教育创新发展、壮大科研团队、防止人才流失具有重大意义。从1996年开始, 俄罗斯提出“科技一体化”政策, 之后采取了一系列手段和措施包括改革合并教育部与科技部, 立法制定具体实施措施等, 以期实现教育和科学间的合作,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实现人才培养和科技攻关。2008年3月, 《教育与创新经济的发展:2009—2012年推行现代教育模式》国家纲要颁布, 对“一体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创建5个以上世界水平的科教中心, 实现教育与科研的一体化, 为国家创新方案承担人才培养及科研攻关的任务[7]。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的制定, 俄罗斯从国家层面确立了科教一体化的重要地位, 明确了科教一体化发展的具体目标, 制定了若干措施保证该政策的实行。

普京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将科教作为国家财政的优先投入领域, 增加高校的研发投入经费, 提高其科研水平。2009—2014年, 俄罗斯计划投入预算内资金498亿卢布 (约合17.17亿美元) , 筹集预算外资金450亿卢布 (15.52亿美元) 支持国家级研究型大学建设。同时, 通过中长期规划, 实现国家科学院、科学中心和高校院所进行的基础研究之间的有机结合, 推动国家经济创新发展, 使俄罗斯进入科技先进国家行列。虽然科教一体化政策还有待提升和落实完善, 但该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组建了一批联合大学, 推动了大学的科研基础条件建设, 吸引了一批优秀的人才, 增强了高校间、高校与研究机构间的协作联系, 使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水平得到了提升, 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国家竞争力。

1.3 科学城、区域创新集群建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俄罗斯建立了上百家科技园区、技术转移中心、科学城等创新基地, 但效果并不明显[8]。随后, 俄罗斯决定大力建设创新集群, 建设以“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为代表的集群。俄罗斯也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法律文件, 保证科学城和创新集群的地位、经费投入和政策优惠,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创新能力, 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科学城是俄罗斯发展高新技术、推动创新的重要力量, 推动俄罗斯大量科研成果产业化, 促进了所在地区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俄罗斯还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 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俄罗斯科学城。早在前苏联时期就借鉴日本的做法, 在全国范围内建设若干科技潜力大和规模相当的科学城。现在的科学城大都是苏联时期的延续, 传统前沿特色优势突出, 同时也积极探索拓展新的研究领域, 以顺应新时代发展的要求, 其涉及的技术大都代表了当今世界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于俄罗斯联邦科学城的地位》规定, 科学城根据国家优先发展方向的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来源为国家预算和各联邦主体的预算, 以法律形式对科学城给予物质支持。通过立法, 俄罗斯保证了科学城的创新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同时, 财政资金在项目上也优先支持优势领域的发展。这些政策保障提高了科学城的科技创新能力, 推动了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以奥布宁斯克等9个国家级科学城为首的科学城计划, 对俄罗斯地方科技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俄罗斯决定大力发展区域创新集群, 以充分发挥创新基地的引领示范作用。2009年11月, 梅德韦杰夫提出建立“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 解决俄罗斯在科研过程中面临的成果转化难、转化低的问题, 通过示范作用吸引资金投入, 推动俄罗斯创新经济的发展。俄罗斯出台了专门的法律, 并配套一系列的政策文件保障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目前, 该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到2012年年底共吸引包括英特尔、微软等大型跨国企业在内的793家企业入驻。2013年8月, 俄罗斯在其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中制定了斯科尔科沃子计划, 未来8年俄联邦财政将投入1252亿卢布支持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发展迈上新台阶[9]。此外, 俄罗斯还选择了25个高新技术领域的创新集群试点项目, 由俄联邦政府划拨专门财政资金补贴, 支持创新集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通过科学城和区域创新集群建设, 俄罗斯在将科研工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一方面延续了传统的科研优势和实力, 另一方面也为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科学城和创新中心除了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外, 也在很大程度上积极利用市场资金推动创新和发展, 实现科研和生产的良性互动。

2 俄罗斯科技创新发展的启示

俄罗斯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和科技体制改革为国内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密切了科研与教育、生产之间的联系, 涌现出一批科研实体并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在新时代背景下, 新科技革命不断涌现, 产业变革加速, 我国科技发展面临着自主创新能力弱、活力不够、现实科研体制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深入了解俄罗斯创新战略和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做法, 为我们推动创新、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2.1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目前, 我国很多产业处于国际产业链的中低端, 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和资源, 生产过程中的科技含量低, 技术依存度高, 不利于国家创新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改变面临的资源依存型经济,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就必须借鉴其他国家的成熟经验, 从国家战略层面以规划甚至是立法形式明确创新的主体、措施和手段。现阶段我国的科技法律涉及创新的内容较少, 仅有《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等少数文件, 且缺少对创新的支持和保障。只有从立法上保证创新的地位, 才能为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降低创新的成本和风险, 调动各主体的积极性, 参与并确保创新的实现, 增强我国的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 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

2.2 重视教育与科学的融合发展, 促进技术创新

俄罗斯在科技体制的改革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进行了诸多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探索尝试。“科教一体化”战略和我国目前提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有着相似之处, 科教一体化策略对我国实施产学研一体化, 推动教育、科技改革, 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意义重大。对我国来说, 应进一步重视教育和科学的融合发展, 建设更多的研究型大学, 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建设, 提高高校科研创新能力和技术成果转化能力。俄罗斯对科学院以及科研机构的改革也为我们目前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在改革中应注意充分发挥国家科研机构的示范带头作用, 在国家财政资金扶持的基础上, 充分利用社会资金介入, 进一步推动科研机构的发展, 提高科研机构和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

2.3 加强科技园区建设与发展

俄罗斯科学城和创新集群的发展, 进一步明确了各区域的主要发展方向, 集聚了各类创新主体和资源, 整合了科研的经费投入, 对区域经济和科技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 我国各类高新技术园区遍地开花, 但存在发展模式雷同、主体方向不明确等问题。因此, 在进一步发展科技园区的过程中, 借鉴俄罗斯在科学城和创新集群发展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参考。应从国家层面加强战略部署, 因地制宜, 发展多种形式的产业园区, 重点突出, 充分明确各地区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培育特色优势产业, 发挥区域合作互补作用, 推动技术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戚文海.俄罗斯关键技术产业的创新发展战略评价[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0, (4) ∶8-13.

[2]童伟, 孙良.俄创新经济发展与政策保障机制比较研究[J].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 2010, (4) ∶1-7.

[3]周静言.俄罗斯创新能力与政策保障分析[J].经济研究参考, 2014, (5) ∶56-61.

[4]靳晓明.2012年全球科技创新趋势[J].中国科技产业, 2013, (3) ∶40-45.

[5]姜振军.俄罗斯科技安全面临的威胁及其防范措施分析[J].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 2010, (1) ∶18-25.

[6]张丽娟.俄罗斯科技与创新管理改革新动向[N].学习时报, 2014-06-09 (A7) .

[7]赵伟.俄罗斯“科教一体化”政策的执行及其效果[J].教育探索, 2010, (9) ∶145-146.

[8]曾晓娟, 宋兆杰.科学城:俄罗斯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J].科技管理研究, 2013, (10) ∶9-12.

俄罗斯科学院改革与科技复兴 篇3

科技实力严重下滑

俄罗斯科学院于1724年在圣彼得堡成立。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科学院成为国家科学组织,并于1925年更名为苏联科学院。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科学院重新更名为俄罗斯科学院。俄罗斯科学院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研究实力雄厚,长期以来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基础研究中取得了众多世界一流的成果;有19位学者先后获得了诺贝尔奖,其中属于自然科学领域的有11位。

但是如今,俄罗斯科学院雄风不再。俄罗斯联邦副总理奥·戈洛杰茨在国家杜马审议前的发言中说,俄罗斯科学院“老态龙钟”,机构庞大,我们需要的不是官员,而是年轻的学者。科学院是一个事务管理混乱的地方,科学院有26万公顷不动产,但多数不动产不是用于科研。联邦审计院的资料显示,56%不动产项目甚至没有列入国有资产统一目录。院士瓦·科兹洛夫称,2010年科学院拥有人员九万多名,但只有55%为学术研究人员。

俄罗斯科学院有两千多名院士和通讯院士。自由民主党领导人日里诺夫斯基称,这些院士的平均年龄为74岁,20多年来他们少有重大创新成果,国家的投入没有产出。

投入低只是制约科学院发展的一大原因。2012年,俄罗斯科研投入仅占GDP的1.1%,远远低于发达国家一般2%以上的水平。国家财政拨款不能满足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出租房屋是科学院补充经费短缺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在科学院办公楼内可见各种公司的招牌是不足为奇的。

航天技术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科技发展水平,而作为传统宇航大国的俄罗斯却在2011年“宇航年”共遭遇六次发射事故,损失八颗航天器。对此,俄罗斯科学院航天研究所所长弗·泽廖内伊认为,经费不足是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工资待遇低和科研硬件条件差,大量科研人员因职业前景黯淡、晋升空间狭小而外流到私营企业或他国科研机构。据有关数据显示,至2011年,俄罗斯仅有2.5万名博士,而流失到美国的俄罗斯博士就有1.6万。人才流失导致俄罗斯科技人才断层现象非常严重,教育科学部部长德·利瓦诺夫称之为“人口灾难”。

上述种种状况必然造成科研成果的质量和数量不尽人意。据SCI数据库统计,2012年俄罗斯学者发表的论文数量占世界第13位,引用率占第22位;1998年至2008年,论文发表量占世界排名第10位。2002年至2012年,俄罗斯学者的论文影响因子是4.75,而美国是15.5。此外,在国际专利方面,2011年俄罗斯共申请国际专利41414件,仅占全球申请量的2%,而美日两国几乎占据全球总数的半壁江山。

重走科技复兴之路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新政府就已意识到发展科技事业的国家战略意义,近年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但效果尚需期待。

早在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颁布了四个总统令和三个政府令。2012年5月,普京第三次就任总统之后立即签署十多项法令,其中就包括关于科学教育的法令。此外,《科学和国家科技政策法》、《俄罗斯联邦政府科学技术奖励条例》、《至2030年俄罗斯科学与技术的发展长期预测》等一系列国家政策的颁布和即将发布,使俄罗斯科学事业改革有了前行的目标。

国家财政较大幅度地增加了俄罗斯基础研究基金会、俄罗斯人文基金会和促进科技领域小企业发展基金等专项投入。2012年,基础研究基金会资助项目总额为76.9亿卢布(1美元约兑换31卢布),人文科学基金会资助项目总额达到15亿卢布,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并持续增长。此外,俄罗斯政府从2010年启动“百万资助项目”工程,目的是支持世界顶尖级科学家在俄罗斯高校、科研机构主持科研工作。每位成功立项者可获得1500万卢布的科研资助。

从2005年开始,政府大幅提高科研人员工资、津贴和退休待遇,切实解决住房福利等问题;创造一流的科研环境,同时实行科学的人才培养制度,以增强年轻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积极性。同时,吸引年轻人才加入科研创新队伍,争取到2016年前39岁以下的中青年科研人员达到全部科研人员的36%。

2012年末,普京总统在年度国情咨文中特别指出:“俄罗斯要从资源依赖型经济向创新导向型经济发展、实施国家科技创新活动战略。”2011年,时任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国情咨文中提到:“我相信,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将成为科学、教育和创新领域30年来第一个成功的全球性项目的样板。”俄罗斯第一个科技园建立于1990年,目前全俄共注册90个科技园,科技园的运行在俄罗斯创新型经济转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院改革引起哗然

俄政府6月底向国家杜马提出对科学院的改革议案,其主要内容是把俄六大科研机构中的三个——科学院、医学院和农学院合并为“大科学院”。重组后的科学院将被削减财务管理权限,其隶属的科学团体也将脱离。该提议的发起人之一总理梅德韦杰夫在近期召开的政府会议上指出,俄罗斯科学院的管理体制还停留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改革的目标是“重组、高效、更专业”;“让科研人员一心一意从事研究工作,把他们从资产管理、公共事业工作中解脱出来。提高科学研究效率,让俄罗斯的科研处于世界前列的高水平”。总统普京认为,科学院的改革不宜再拖。在国家杜马审议该法案之前,普京为此专门召开俄顶级科学家专门会议,特别强调科学院改革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尽管如此,俄罗斯国家杜马二读通过科学院改革法案的出台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俄罗斯政界、学界的一片哗然。改革方案的坚决反对者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弗·福尔托夫表示支持改革,但坚决反对激进和破坏性的形式。他认为,该法案出台十分突然,政府的做法操之过急,会使科学院的研究工作陷入瘫痪状态。次日,科学院主席团大会经过讨论,决定不支持政府相关法案,主席团的最终决议由弗·福尔托夫转交给当局。

反对科学院改革法案的声音不绝于耳。200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若列斯·阿尔费罗夫在报纸发表致国家杜马的公开信,要求议员们否决政府提案,并将相关制订者解职。他认为,政府的改革方案不仅不能强化科学院的作用,反而会摧毁这个欧洲最大和最古老的科研机构。

俄罗斯科学院航空研究所所长弗·泽廖内伊对俄新社表示,国家航空项目的实施是在研究所与俄罗斯航天局签订的协议框架下进行的,而此次改革涉及现有机构的调整,研究所可能不复存在,原有协议需要重新谈判,因此会对航空科学计划产生不良影响。

俄罗斯主要反对党俄罗斯共产党和公正俄罗斯党也宣布不支持政府的此项提案,要求将审议提案的时间推迟到秋季。俄共发起征集反对提案的签名活动,现在征集签名活动已在伊尔库茨克科学城、新西伯利亚科学城和其他城市展开。只要征集十万人次的签名,此项提案即可返回初步讨论阶段。

当然,该项改革方案也获得相当一批科学界人士的赞同。俄罗斯政治情报中心主任阿·穆欣就指出,科学院的工作效率极低,科研成果严重滞后,问题的源头是科学院的管理体制,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对于农业科技状况与战略透析论文 篇4

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策略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篇5

县政协委员、团县委书记 马恒生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的根本因素在人,首先要有科技人才,才能有科学发展,如何结合含山实际,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达到“实现新跨越、建设新含山”的目标,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科技工作:

一、建立科技人才定期普查机制。相关职能部门负责牵头,抽调有关部门人员参与,定期分行业开展科技人才普查工作,了解全县各行各业现有多少科技人才,尚缺多少科技人才,哪些行业缺科技人才,缺什么样专业的科技人才,怎么样引进这些科技人才。只有掌握自身家底,才好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

二、建立长效科技人才引进机制。在摸清家底 之后,党委、政府要急企业之所急,想企业之所想,建立长效的科技人才引进机制,为各行各业引进科技人才大开绿灯,从编制、人事等方面降低科技人才进入门 槛,对引入的科技人才分层次从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实惠,生活上给方便,让科技人才愿意来含山,愿意服务于含山。

三、建立科技人才服务机制。科技人才引入后,相关职能部门要确定专人进行跟踪服务,为其开展工作力所能及地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其人才效应,为我所用,要经常性了解其想法、工作状态,及时帮助协调其子女就学、亲属就业等实际困难,解决其后顾之忧,确保其能保持良好状态,安心工作。

四、加强与合肥、南京等地高校联系,建立经常性的互动交流机制。高校是科技人才密集区,我们周边的合肥、南京更是高 校密集区,名牌高校层出不穷,我们县内所需的机械、纺织、建材、农业、卫生、规划设计等等科技人才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一些专家教授不大可能来我们这里工 作,但作为政府我们可以搭建与周边高校科技人才交流平台,经常性邀请其来含指导、输送有关人员去接受培训,接受其学生、弟子来含山实习实践,保持经常性交 流和互通信息机制,掌握科技人才信息。

五、加强职业教育、建立人才培训机制。整合县内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改变办学思路,要根据市 场需求,开办专业对口、企业所需的职业班,目前县内一方面是企业招不到熟练技工,更招不到高级蓝领,另一方面是职业学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还有第三方面是 待业青年宁愿去盲目打工而不愿报考职业学校。改善办学思路,建立合理的人才培训机制应是当务之急。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篇6

关键词:科技管理体制改革,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现状分析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它包括新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七大产业。政府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引导者,其制定的规划、实行的政策直接影响该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实现路径。当前政府主要是通过确定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并出台相应的发展规划和配套优惠政策来引导企业申报承担这些项目,从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政府部门对科研项目和经费进行直接管理。毋庸置疑,这样的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放眼全局,该体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项目、经费、企业及人员之间没有得到高度的协调匹配,监督机制缺失,负面现象滋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挫伤了企业参与战略性、前瞻性技术探索和研发的积极性,阻碍了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作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和坚实基础,对产业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效益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当前创新驱动的经济发展模式下,我们必须要以改革驱动创新,健全激励机制,释放科技创新潜能,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持续蓬勃发展。

一、科技管理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影响的现状分析

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与发展,我国科技管理体制在运行管理机制、体系结构、创新主体活力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技体制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以各具优势和特色的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为主体的多元化创新研究发展格局;第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研究系统结构优化调整,一些开发类院所转为或进入企业,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第三,全国经济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增大;第四,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地更加紧密,科技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第五,专利授权和有效发明专利快速增长,在国际上的排位逐年提升。

近些年现有的科技管理体制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快速发展。但是当前科技管理体制仍存在一些问题:(1)科技项目的评审者又是参与者,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能力混为一谈,无法使项目评审做到公正公平;(2)项目的申请成为谋生的手段,与科技创新越来越远;(3)项目申请程序和经费预算程序繁冗复杂,研究者无法专心投入到研究中去;(4)政府对科研的控制干预太多。以上这些问题严重挫伤了企业进行项目研究的积极性,阻碍了科技创新。因此,冲破体制桎梏,建立激励机制驱动科技创新成为我们当前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构建

(一)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委托代理关系分析

通过上文分析,政府委托企业进行项目研究并直接管理科研项目的过程中,申报项目存在道德风险,项目评审过程不够公开、透明,严重阻碍了科技创新。因此,为保证科技管理的客观性、公正性,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本文将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与我国科技管理国情相结合,特别引入第三方组织,形成一种新的科技管理模式,即由政府部门委托第三方组织对企业承担的科研项目进行匿名管理。这样,政府和第三方组织,政府和企业之间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具体如图1所示。

其中,第三方组织是由能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多家中介机构组成的集合,具体包括立项评审专家委员会、结题验收专家委员会、经费预决算机构和监督与信息反馈机构。同时,各机构之间以及机构与政府、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间都相互独立,互不干涉。各机构具体的职责为:

立项评审专家委员会:(1)立足于评审项目的重点,明确各环节的操作说明和实现目的,根据评审流程对申请的项目进行严格分析,最后发布评审结果并将结果交给政府机关;(2)把评审的重点放在项目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上,对所有的项目以及项目申请人员都按照评审的程序一视同仁,公平对待;(3)采用定性评价和定量评分相结合的多样化评审方式进行多次评审,确保项目研究的可行性或可操作性。

结题验收专家委员会:(1)明确项目的验收步骤、标注和依据;(2)根据项目的目标对各项验收材料进行独立、严格的专业化验收,对项目中出现的问题,要项目承担人进行返工直到合格为止,最后把结果上交给政府。

经费预决算机构:(1)熟练掌握编制预决算的基本要求、详细的具体编制步骤以及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2)为项目申请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和决算,节省申请人的时间和精力,使申请人能专心的竞争立项或者做研究。

监督与信息反馈机构:(1)对以上各委员会对项目的管理过程进行实时有效的监督;(2)及时公布立项、评审和验收信息,让公众参与进行有效的社会监督。

然而根据委托代理理论,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一方面,代理人具有隐蔽信息而处于逆向选择的地位;另一方面,委托人针对代理人的隐蔽行为面临一定的道德风险。这引起了委托人和代理人之间的冲突。为了避免冲突使代理人显示自己所拥有的信息,并自觉的尽最大努力进行工作,委托人应该针对代理人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在本文的委托代理关系中,政府是激励的主体,第三方组织和企业是激励的客体。接下来,将针对主体对客体的具体激励机制展开深入论述。

(二)政府对第三方组织的激励与约束

众所周知,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而第三方组织对企业进行科技创新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为了保证第三方各机构的服务质量,政府应通过招标购买第三方机构服务的形式对其进行激励。目前具体的招标方案一般有三种:(1)对于满足条件的代理机构,政府直接给予与其职能相对应的固定的管理费用;(2)对于满足条件的代理机构,政府只给予一部分管理费用,在任务完成之后,再给予剩余部分的劳务报酬;(3)在第二种方案的基础上,政府在代理机构执行任务期间,对其进行定时、不定时的有效监督,并且会要求代理机构及时公布各种评审信息。若机构按照政府要求公平公正顺利完成任务,政府不仅将剩余的劳务报酬发放给机构,还会再给予机构一定的奖金。若机构在执行任务期间,出现徇私舞弊、暗箱操作等现象,则剩余的劳务报酬不再给予机构,若造成严重后果,政府直接追究其相关人员的责任。

一般而言,完善的激励机制不仅包括正面的奖励,还包括相应的约束和惩罚机制。比较以上方案,第三种方案奖罚分明,监督约束机制更加完善,能够达到真正的激励效果。

(三)政府对企业的激励与约束

随着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逐步增强,此外,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殊性、战略性、全局性、前沿性,为了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作用,政府应建立保证金制度,鼓励企业积极参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项目。其中,该保证金制度包含立项保证金、成果保证金和成果转化保证金三部分,其具体含义分别为:(1)立项保证金是指企业在申报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项目活动时,随项目申请书一同递交给政府的费用,其具体金额按照项目预算金额的一定比例来定。该保证金的设置主要是确保所有申请项目的企业都能够以认真的态度对待立项活动,从而提高立项的整体质量;(2)成果保证金是为了保证企业在通过立项后能认真刻苦的进行研究以得到最后的项目成果所设立的约束资金;(3)成果转化保证金是基于当下成果转化率低下所设立的能够促进新产品、新工艺、新产业形成的制约保证金。

三种保证金在一定的情况下能够转化,其具体的使用细则为:(1)若企业没有通过立项审核,则政府将暂时保管立项保证金5年以作为企业下次或未来申请项目的立项保证金,若超过期限后企业还没有通过立项,则将该保证金如数返还给企业;(2)若企业通过立项审核,则企业立项前交付的“立项保证金”自动转化为“成果保证金”。如果企业最后取得项目成果,则根据项目成果给予企业一定的激励奖金,同时“成果保证金”自动转为“成果转化保证金”。在未来5年的有效期限内,若成果转化成功,则将成果转化保证金如数返还给企业,并再给予企业一定的奖励用于以后的再创新;反之则成果转化保证金不再归还给企业;若企业在通过立项审核后,最终没有取得项目成果,政府派遣监督小进行调查,若调查发现没有取得成果是由自然因素(地震,泥石流等)造成的,则将成果保证金如数返还给企业;若是由人为因素(挪用经费,经费未专款专用等)造成的,则成果保证金归政府所有。

三、科技创新激励机制的政策保障

为了确保以上激励机制顺利实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起到实质性的推动作用,政府还应出台一些与之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转变政府职能,发挥对第三方机构的引领作用

在新的激励机制下,政府不再是科研项目的直接管理者,而是第三方机构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引导者和支持者。政府应该尽快完成自身角色和职能的转变,重新认识自己所扮演的协调者、引导者、监督者的角色,在第三方机构自身的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益尚未被企业认可的起步阶段,充分认识第三方机构在科技体制改革、市场发育和促进企业科技创新中的作用。将第三方机构的建设工作提到各级政府工作的议事日程,纳入政府经济、科技发展的规划和计划,充分发挥政策扶持、制度规范和规划引导的职能。

(二)建立和完善法律政策,营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

在现今市场环境下,良好的法规政策环境和规范化的政策法规体系是确保企业组织健康发展的前提。因此,政府应要尽快制定和完善关于第三方机构组织的法律法规,例如制定《第三方机构促进法》,修改与第三方机构发展相关的《公司法》、《税法》、《合同法》等,明确机构的法律地位、权力义务、组织制度和发展模式;建立第三方机构行业自律制度、信誉评价制度和从业人员准入等相关制度;制定和实施行业行为规范、服务标准、执行操守、违规惩罚、资质认证等行业管理制度;制定促进第三方发展的税收、财政、投融资和信贷等相关政策,保证行业发展的秩序性、规范性。

(三)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分业政策

我国地域广袤,各个地区的文化特征、资源分布、产业优势等特点不同,因此,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的资源特点和优势选择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和相关科技项目。此外,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的七大产业各自对资源的需求也不尽相同。政府应对七大产业实施分业政策。对于高端装备制造业应提升高端设计水平,及时更新生产设备,充分利用“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出口优惠政策;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应进一步引进高端人才,制定信息安全法规;生物医药产业应多建设中药材基地,设立医药指标,简化新医疗器械审批程序等;新能源产业应实施电价补贴,拓展融资渠道等政策;新能源汽车方面应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大力进行市场推广;其他产业应设立质量标准,促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改革等。

在世界各国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的激烈竞争中,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也应积极推动科技创新。本文从科技体制改革入手,引入第三方组织对创新项目进行管理,并立足于政府的角度,建立和完善对企业和第三方组织的激励机制,以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2010

[2](美)拉丰特.激励理论(委托代理模型)[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

俄罗斯科技体制改革与战略 篇7

关键词:内蒙古;俄罗斯;外贝加尔;勘查开发

Abstract: The concep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 accordance with Uncle Xi,focusing on the strategy of inner Mongolia opening to the North,implementing the proposed instructions of Secretary Wang Jun visited Russia,this paper studies into the rich resources,governmental attentions,geopolitical factors,win-win to others,points out the advantages of investing in prospecting and development of Russian Transbaikal mineral resources,and raises issues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ssian mineral resources management laws and regulations. The paper then proposes policy suggestions for the prospecting and developing of mineral resources in Russian Transbaikal cooperation with Inner Mongolia.

Key words: inner Mongolia; Russia; Transbaikal; prospecting and developing

引言

依照习总书记“一带一路”的构想,着眼于内蒙古自治区向北开放战略,落实王君书记出访俄罗斯后提出的“关于外贝加尔边疆区合作勘查开发石油天然气和别列佐夫铁矿、诺永达拉果铅锌矿等事宜”的指示,为合作勘查开发矿产资源提供了政治保障。

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不断释放,资源瓶颈状况进一步凸显,今后一个时期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影响不容忽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开展国际能源合作将成为重要途径之一,从资源丰富、政府重视、地缘因素、互利共赢等几个方面考虑,内蒙古自治区与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地区的合作势在必行[1]。

1. 优势

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属于俄罗斯西伯利亚联邦区,由赤塔市、阿金斯克布里亚特自治区、红石市、外贝加尔斯克、涅尔琴斯克扎沃德区、普里阿尔贡斯克区等6个联邦主体组成。面积43.15万平方公里,占俄罗斯领土总面积的2.5%,位于亚欧大陆的中心地带。该区的西部为布里亚特共和国,西北部为伊尔库茨克州,东北部为萨哈(雅库特)共和国,东部为阿穆尔州,东南部与中国、蒙古国相邻。

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前中生代构造单元属西伯利亚板块,板块内有稳定区和构造增生(褶皱)带两部分。中生代属滨太平洋构造带。外贝加尔边疆区蕴藏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重金属、稀有金属、萤石、煤、宝石、矿泉水及多种建筑装修用材料。在整个俄罗斯矿产开采三百年的历史上,外贝加尔边疆区一直被当作一个矿业大省看待。外贝加尔边疆区实际上开采着整个俄罗斯的铀,2/3的钨、钽,1/2的萤石和1/3的钼。外贝加尔边疆区铁矿石产地集中在北部地区,该地区还出产铜、钛、磁铁矿、钼矿等。西部和北部地区生产大量的煤矿石。黄金、锌铅矿石的矿层多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地区。

1.1 资源丰富是双方合作的物质前提

外贝加尔边疆区的发展前景首先要依靠对丰富的矿产及其他资源的开发。为了发展有色和黑色金属工业,北部准备对大型原料基地进行开发。铁矿和其他矿产储量超过250亿吨。边疆区矿区的有色金属的主要成分是铜。边疆区有4个铜矿区被列入国家平衡表当中,其中乌多坎铜矿石矿区蕴藏量超过2200万吨。金矿的基本储备集中在塔谢耶夫、达拉孙、伊塔金、克柳切夫、巴列以及其他矿产地,总量超过1千吨。边疆区内共有845个矿区被列入国家平衡表,矿藏总价值约达3万亿美元。但该区的矿藏只有30%被人们所认知。因此,俄方希望能够邀请中国的公司一同对该区进行勘查开发。在过去的5年,中俄合作过程中边疆区的矿物资源开采量增加了13倍,这样的增长速度在俄罗斯也是相当快的。金的开采总量(84吨)在俄罗斯也属于领先地位。

1.2 政府重视是双方合作的政治保障

为开采边疆区东南部丰富的矿产资源创造条件,即将建设纳伦——卢戈肯铁路(223千米),该铁路的建设在国家与采矿冶金公司“诺里尔斯克镍”合作的条件下完成。2015年~2017年将实现从哈兰诺尔国营区域发电站发射的高压电输电线路建设,该输电线路将大大提高变电站对矿藏开采源头的电量供应。

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准备支持投资者,包括开发外贝加尔地区矿藏的国外的投资者。特别是,开发诺永达拉果铅锌矿区的大型项目、该项目的投资方是浙江台州华天经贸有限公司;以及开发别列佐夫铁矿区的大型项目,该项目的投资方是辽宁西洋集团。今年中国大型企业“神华”同俄罗斯“基本元素”公司一同协商开采煤矿区等投资项目[2]。

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在以克拉斯诺卡缅斯克市为中心,覆盖相邻的6个与中国接壤的地区,建设外贝加尔矿业冶金群。矿业冶金群成员为地区大型在运营采矿企业,包括外资企业,俄方也希望中方企业参与进来。建议在国家——个人合作伙伴的条件下进行建设矿业冶金群,这样可以为外贝加尔边疆区大型采矿项目获得有利条件。优势在于:具有大量的矿产原料基地(铜1100万吨,银9900吨,铅59万吨,金1600吨,锌40万吨,铁5亿吨)。基础设施的发展迅速(能源设施——露天煤矿、中央热电站、电力网;交通设施——铁路、硬面公路、航空)。打入亚太地区市场方便快捷(在中俄边境和俄蒙边境具有国际公路与铁路过境点)。基础工业能力强(开放式股份公司“普利阿尔贡斯克生产采矿化学联合公司”、诺沃希罗金斯基采矿选矿联合企业、日列肯斯基采矿选矿联合企业)。

1.3 地缘因素是双方合作的现实因素

外贝加尔边疆区面积43.15万平方公里,占西伯利亚联邦地区第3位,俄联邦第12位。行政中心是赤塔市。边疆区与布里亚特、伊尔库斯克州、萨哈(雅库特)共和国和阿穆尔州相邻,南部与东南部距离蒙古和中国1.5公里。

外贝加尔边疆区交通运输比较便利。西伯利亚铁路和阿穆尔公路连接俄罗斯东西部并且贯穿外贝加尔边疆区,此外还有直达蒙古的铁路和公路。M-55《赤塔——外贝加尔》公路与外贝加尔铁路满洲里支线将外贝加尔地区与中国东北部省份连接在一起,该铁路通往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市。边疆区与中国的边境有4个口岸,其中包括俄罗斯最大的外贝加尔——满洲里公路口岸和铁路口岸,中俄陆路货物交易几乎60%都是通过这两个口岸。与中国的交通十分便利。

1.4 互利共赢是双方合作的目标支撑

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政府给投资商提供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外国投资商,正在外贝加尔边疆区实行:所得税税率削减4.5%;财产税税率削减两倍;提供长达7年的投资税收信贷(地区税收部分)和其他优惠。除此之外,边疆区国家权力机关还要采取或将要采取的投资原则和措施有:通过边疆区法律法规,保护投资商的权利和投资活动支持机制;为配置生产和其他投资项目(工业园区、技术园区),应具备可用基础设施;为解决投资问题,应具有投资商与边疆区领导直接联系的渠道,包括州长在内;设立专门机构,处理吸引投资和与投资商共事等工作。

根据俄罗斯联邦法规《社会经济发展先行区》,优惠政策在外贝加尔边疆区实行,对边疆区居民的税收和其他条件的优惠政策,与中国经济特区实行的优惠政策相似:头五年所得税、财产税和矿产开采税归零;明显降低统一社会税率;简化海关手续、外国劳动力输入配额机制、连接电网程序等。

由此可见,通过该法规可在国家支持投资商方面起到革新作用。因此,为共同开发项目,取得俄罗斯历史上史无前例的税收和其他条件的优惠政策,实现最大化的互利共赢。

2. 俄罗斯矿产资源管理法律法规的特点

2.1 矿产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

2.1.1 矿产资源法

1995年3月3日颁布的联邦法律第27号《矿产资源法》,经过1999年2月10日第32号联邦法律和2000年1月2日第20号联邦法律的修改和补充,形成了《矿产资源法》的新版本。该版《矿产资源法》除序言外、共七章52条。该版《矿产资源法》序言阐述了矿产资源的概念,并且评述了该法所调整的法律关系的种类和法律适用范围。

尽管这个《矿产资源法》版本已进行了大量修改和补充,但这部法律并没有因此而获得根本改善,其中仍然缺乏清晰的、易于操作的程序机制,如它的许可证制度的操作程序缺乏透明度,几乎完全没有矿产企业活动的调整规范。尤其是,其总的概念和绝大多数规则仍然建立在公法规范的基础上,使矿产使用关系的实践面临重重障碍,对投资人来说,依然存在制度风险和投资风险。由此看来,法律调整的关键还在于立法者理念的修正,任何非客观因素、非专业瑕疵都会使真正完善的法案难产。应该说,这一阶段俄罗斯的立法者们在“国家”和“市场”之间还没有找到适当的平衡点。

2.1.2 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

2002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听取了议会代表们的建议后委托政府制定新版《矿产资源法》。2005年的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已从原来的7章增加到14章,从先前的52条增加到125条,其内容增加了1倍多,其中包含了从矿产资源勘查到矿产资源开发工作的各个方面。

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的主要目的是,在发展矿业和保障国家对矿产有效控制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创造透明的规范。比起俄罗斯《矿产资源法》,新版《矿产资源法草案》一个重要特点是体现了转换关系模式的思想,在立法理念上有了重大突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矿产所有者和使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模式,即将国家和矿产使用者之间的管理性的许可关系转换为合同性的法律关系。在有效合同的条件下,国家不能单方面撕毁合同,如出现纠纷只能通过法院解决。这一关系模式的转换体现了立法者的理念包含了更多的市场因素,也使该法更符合市场经济的要求。另外,对于外国投资者来说,必须引起注意的是,草案的第9条第2款规定了外国公民、无国籍人、外国法人和国际组织不能成为俄罗斯矿产资源的使用者。另一方面,该条款的设计旨在减少外国法院和国际仲裁机构在能源合作中出现纠纷时的管辖权。

2.1.3 联邦主体矿产资源法

联邦主体的矿产资源立法通常以联邦法律为基础,但它们仍具有自己的特点。它们既是俄联邦法律体系、结构中的一部分,同时还对一些特别规则采用了特殊表述方法。这些立法文件包括了足够多的规范,它们丰富和发展了联邦法律,在很多方面填补了联邦法律的空白。例如,在布里亚特的《矿产资源和矿产资源使用法》中把贝加尔湖鉴定为全俄的国家财产,特别增添了在湖泊领域使用矿产资源的特殊制度。

俄罗斯在完善调整矿产使用关系的法律保障的立法方面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创制、确定《矿产资源法》操作机制的法律规范文件上。它们包括了14个针对俄联邦政府规范文件的参考解释,另外还体现在将现行法律原则具体化,积极发展适合于矿产使用的市场关系和国际一体化要求的新规则[3]。

2.1.4 石油天然气法以及其他立法

俄罗斯曾经尝试对整个联邦石油、天然气进行专门立法。1995年,俄联邦国家杜马和俄联邦委员会曾赞成并通过了此项法律草案,但被俄联邦总统否决了。此后类似的法案再也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上。与此同时,一些联邦主体倒是分别通过了自己的石油天然气专门立法,如1997年鞑靼斯坦共和国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法》,1998年汉特一曼西自治区通过了《在自治区境内开采石油天然气矿床法》,亚马尔一涅涅茨自治区通过了《关于稳定、刺激生产和提高石油产量法》,1999年秋明州通过了《石油天然气法》。

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矿业发展的过程中,对矿产使用领域的立法非常积极,曾经通过了俄联邦《大陆架法》《产品分割协议法》《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的提成率法》《关于国家对开采和使用煤炭的调整和对煤炭工业组织工作人员的社会保护的特点法》《贵金属和宝石法》《经济特区法》以及《煤气供应法》等。除此之外,俄联邦总统还就矿产使用问题颁布了大量的专门命令,俄联邦政府也颁布过类似决议。

2.1.5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的税费政策

为了保证联邦各族人民的经济和社会利益,以及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矿产资源,“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实行有偿使用。有偿使用付费的种类有:①参加竞争(招标或拍卖)费和许可证费;②矿产资源使用权付费;③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提成费;④消费税及其他捐税和费用(土地、海运和海底地段付费、地质信息费)。当联邦政府同矿产资源使用者签订了产品分成协议时,则可免除资源使用者交纳联邦税法规定的捐税和费用,但产品的利润所得税除外,具体的份额由联邦政府规定。

2.1.6 矿产资源的合理利用及保护政策

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矿产资源要合理利用及保护。根据这一要求,改组和完善国家管理机关,使其能够保证有效利用自然资源,在联邦级、区域级和地方级协调资源和资源保护机构的活动;建立将国家经济转向自然保护原则的法律、组织、经济和社会的机制;制定和完善国家资源利用的规范;实行保护资源的许可证制度;限制或停止无效的资源消耗型生产,尽量促进推行资源节约型的工艺,包括废料加工和利用;运用地面、航空和航天手段对自然资源实行综合监控;违反地下资源合理利用及保护规定的,实行限制、暂停或终止矿产资源使用权。

2.2 矿业开发政策的特点

俄罗斯的矿业开发政策经历了一个从前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向现今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俄罗斯制定并颁布了一系列适合市场经济的矿业法律和法规。其中比较重要的有《俄罗斯联邦地下资源法》《联邦水法》《大陆架法》《产品分成协议法》《资源使用许可证条例》《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条例》《地下资源使用最低付费率》等等。这些法律和法规使俄罗斯的矿业开发政策具有如下特点:

(1) 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的矿权管理政策

根据“俄罗斯联邦地下资源法”,矿产资源归国家所有,遵照这一准则和政府授予的职权,国家地矿主管部门对地下资源使用权(普查勘探权、采矿权、地下空间使用权)进行统一的矿权管理,并对地质勘探和采矿及矿山环境实行监督,使地矿工作进入法制管理轨道。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要建立和实施地下资源许可证制度;地下资源使用付费制和国家对地下资源使用关系的调节和监督。

(2) 市场机制在地勘工作和资源配置中起主要作用

在转向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俄罗斯地勘部门投资机制的改革主要是改革单一的国家预算拨款,建立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开辟多种资金来源。目前地勘工作资金来源已从联邦转向采矿企业和国内外投资者。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的建立是地勘工作运行机制改革的重要进展,也是地勘单位和企业进入市场的前提条件之一。这项资金的形成、使用和分配办法在地下资源法中已作了明确规定。按照地下资源法规定,地下资源使用者开采由国家资金探明的所有矿物需缴纳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基金,其数额按实际采出的矿产品销售价值的一定比例缴纳,作为国家专项基金,用于地勘工作费用。用自有资金进行普查、勘探工作的地下资源使用者,或完全补偿了国家普查、勘探工作费用的地下资源使用者,在开发这些矿产时,免缴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提成金。

3. 合作勘查开发俄罗斯外贝加尔矿产资源的对策建议

3.1 利用俄罗斯现有项目资料理性选择项目

(1) 俄罗斯现有项目资料情况

在俄境内90%的地区已发了勘查许可证,约有1.4—1.5万个项目,只剩下10%的勘查区未发证。在新的矿产资源法和矿产资源政策制定后,为了发展矿业,联邦自然资源部的地下资源利用署正组织提供投资项目清单,全俄矿经所组织专家按主体、分地区对以往从事过地质工作的矿产地重新进行地质经济评估。全俄地区地质经济图已由全俄矿经所承担编制,该图件反映了该地区矿物原料的资源潜力,用于制定发展规划,制定联邦和主体的经济发展政策,指导今后地质矿产工作,吸引外商投资。主体政府的负责人根据图件资料可以提出投资的项目、矿区和矿种。该图各种资料齐全,有重要矿区的地质、矿产情况,开发的技术经济条件,生态环境、地震保护区和重要基础设施等资料;对区内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进行评估,分析已探明资源的价值,需要进一步勘查的投入,开发的技术经济指标,投资预测及盈利的预测,联邦和主体税收的分配。计算了主体的矿产资源社会经济潜力,包括吸引投资开发某矿区,可以吸纳多少劳动力,带动多少相关产业的发展,作为制定区域经济均衡发展计划之用。对主要矿区附有分析资料和表格。

但是外贝加尔地区的矿产地,仅从俄联邦和边远地区的经济考虑,开发成本高,很困难,现在如果从太平洋和东亚地区的需求来评价,对过去认为没有开发前景的矿区,现在从当地区域经济发展考虑,能否开发需要重新评估。

(2) 合作勘查开发项目的选择

一种情况,在俄境内90%的地区已发了勘查许可证,只剩下10%的勘查区未发证,一般不是好矿。已发证的勘查区,有的需要再投入普查勘探。在1.4~1.5万个项目中,40%未做工作,政府可以收回项目,外商投资者再申请取得勘查许可证。但是,投资者不要与已取得许可证的企业直接谈判,要直接与联邦政府地下资源利用署联系,通过政府协议取得。

另一种情况,是从风险勘查开始的项目,可以先找主体的自然资源部所属的地下资源利用署商谈,了解合作者是谁、工作区的资源状况、已有工作程度、预期工作及成果等。主体地下资源利用署可以提供项目清单,可以到资料馆、科研单位、地勘单位了解资料,如果中方部门代表与主体自然资源部的代表共同商定项目后,主体杜马讨论确定清单,向联邦杜马报告,经联邦杜马批准后,由联邦自然资源部办理许可证。这样可以减少许多政府部门的手续。

3.2 与俄进行矿业合作勘查开发方式

具有一定规模的项目最好在俄注册独资公司,因为这样的项目,俄总统、联邦政府都关注。国际矿业公司联合投资要由总统决定。特别是油气开发和输油气管道项目,要签订政府间协议。产品分成协议法已经实施,矿产资源法规定从勘查到开采一次取得许可证,所以注册独资公司完全可行。

规模较小的项目可以通过主体协商,达成协议后,也要报到联邦按程序办理登记领证手续。

此外,关于移民政策,产品分成协议法里有规定,外商投资项目,俄方的装备不少于70%,工人不少于80%。外商投资者要在当地注册分公司或办事处。

3.3 与俄罗斯外贝加尔矿产资源合作勘查开发的对策建议

中俄双方在矿业经济领域开展合作,具有互补性,前景是好的。俄方认识到开发外贝加尔地区,矿业是基础,开发矿业没有外国投资上不去,矿产品市场也看好中国和东亚、太平洋地区,愿意与中国开展合作。我国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加快实施“一带一路、向北开放”的战略,建立海外能源、原材料基地;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到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勘查、开采能源和矿产资源是一个有利的目的地;我国有一些企业有能力到俄罗斯去投资采矿[4]。

从总体上看,当前俄罗斯矿产资源勘查开采领域的政策法规不断改革,投资环境逐步改善,但是,矿业投资环境还不是十分理想。有关法规没有完全同国际接轨,尚在完善中。国外公司投资比较多的是油气资源,固体矿产不多;审批手续比较烦琐,而且不规范。

为了推进中俄矿业领域的经济合作,建议:“技术经济勘查”和“政治勘查”并重,前者可以到自然资源部的全俄矿经所了解技术经济评价情况,这方面的专家了解的情况比主体领导人强;后者要到主体沟通上下关系,协调,签订协议。

参考文献:

[1] 王发军.额尔古纳市跨境投资铁矿业调查分析[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1(12):1-2.

[2] 李飞.中央企业境外投资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2.

[3] 姜哲.俄罗斯联邦矿产资源政策研究[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8.

[4] 石永东.基于项目组合管理的战略实施范式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上一篇:公司文职试用期工作总结下一篇:活动策划及总结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