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政治发展

2024-07-11

俄罗斯政治发展(通用12篇)

俄罗斯政治发展 篇1

一、普京政治及其对俄罗斯发展的影响

(一) 普京政治对俄罗斯发展的积极作用

在普京执政期间, 俄罗斯的政治, 法律和军事实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但在民主方面, 普京是有争议的, 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铁腕总统。就俄罗斯的国内政治来说, 普京执政稳定了国内政治秩序, 使俄罗斯政坛不再出现激烈的政治斗争, 理顺l1 国家与杜马的关系, 确立统俄党为第一大党。普京政治也使俄罗斯的经济迅速恢复和增长, 俄罗斯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就业也不再那么困难。普京有一套自己独有的务实灵活外交政策, 再加上巧妙的运用, 这使俄罗斯与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有所改善, 综合国力得以提高。

(二) 普京执政对俄罗斯民主发展的阻碍

关于普京的执政体制构型存在两种观点, 一种认为专制统治是普京政治的实质, 而另一种认为普京政权上的相对集中, 只是俄罗斯向民主转型过程的一种需要, 民主仍是最终目标。这两种观点都说明了普京在政治上是权威主义。权威主义是俄罗斯向民主过渡的一个阶段, 当市场等现代因素逐渐趋于成熟, 民主将自然地取代权威体制。但权威主义的终点并不只是民主, 还有可能是专制, 如此一来, 俄罗斯社会有不少民众对普京是持反对并指责的态度。为了稳定环境, 普京及其政府尽一切力量, 想消除这些指责, 这样一来造成了紧张, 对民主的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

二、梅德韦杰夫政治及其对俄罗斯发展的影响

梅德韦杰夫执政后, 首先对格鲁吉亚进行了一系列军事上的行动, 最终, 以大规模政治改革结尾。他将民警改名成警察, 替换将近一半州长, 废除夏时制。现代化方面, 梅德韦杰夫主要实施纲领是经济现代化, 在梅的倡议下, 在莫斯科州成立了斯科尔科沃创新中心, 他还宣布要在2012 年向现代化方面的投资初步计划拨款大约1 万亿卢布。梅德韦杰夫修改了宪法, 这是俄宪法颁布十五年以来首次修改, 意义重大, 修改后的宪法延长了总统任期。除了修改宪法以外, 梅德韦杰夫还恢复了州长直选制度, 简化政党注册制度。梅德韦杰夫十分重视反腐倡廉, 总统就职典礼开始后两周就下令反腐败委员会成立, 并制定反腐败计划, 计划要求国家政府官员和他们的家庭成员, 国有企业领导人申报收入和财产, 不执行者将被罢免。2011 年起要求政府官员退出国企董事会。梅德韦杰夫执政后实施的种种措施, 既延续了普京的优点, 又在这基础上有所创新, 对俄罗斯不论是经济上, 政治上, 文化上, 外交上等等多个领域都有着推动作用, 功不可没。

三、“普京主义”和“梅德韦杰夫主义”

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多年, 他的执政策略被定为“国家主义”“新权威主义”等概念, 统称为“普京主义”, 这准确概括了普京总统的治国执政特点——转型期的俄罗斯, 在现代化建设和国家的适度调控下进行民主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改革。毋庸置疑的是, 俄罗斯现代化建设正在有条不紊的步入正轨。不管普京是否担任俄罗斯总统, 他的执政思想一直影响着俄罗斯的发展。

2008 年, 对俄罗斯来说也是苦难的一年。赶上金融危机, 俄罗斯在这场危机中没有幸免于难, 反而遭受重创。梅德韦杰夫可以说是临危受命, 担任了俄罗斯总统。上任后, 他便做出对抗危机的全面部署计划, 提出了“经济和社会全面现代化”的想法从而去应对危机给俄罗斯出的难题。这种从容应对问题的态度, 让俄罗斯人民对他的印象大有改观。梅德韦杰夫主义初露锋芒。梅德韦杰夫认为国家稳定是必要条件, 但稳定, 坚固的制度是致力于变革基础上, 这也正是梅德韦杰夫和普京在政治上有分歧的地方。

在梅德韦杰夫担任第一副总理期间, 主管社会和经济建设, 其管辖范围还包括教育医疗等民生建设, 同时梅德韦杰夫是新生代自由主义代表。如此背景下, 虽与普京实施双核模式领导方式, 但他对普京的治国思想有继承, 更有摒弃, 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梅德韦杰夫关注俄罗斯的经济问题, 将经济问题作为发展现代化道路的主要目标。他认为, 俄罗斯的历史遗留问题是阻碍俄罗斯发展的关键, 进行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政治和社会生活也需改革, 现代建设要全面推进。梅德韦杰夫一直强调, 目前, 在俄罗斯缺乏新意。俄罗斯现代化发展应该是经济现代化, 政治体制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梅德韦杰夫注重民主自由, 他强调, 国家的现代化建设不能舍弃社会自由。

四、结语

普京和梅德韦杰夫, 这两位政坛传奇人物, 共同操纵着这偌大的国家—俄罗斯, 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都影响着俄罗斯甚至是世界的秩序和稳定。如今的俄罗斯面临世界对他的巨大考验, 未来的俄罗斯将如何发展, 将往什么样的道路发展, 我们拭目以待。

摘要: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是俄罗斯政坛的传奇人物, 这对梅普组合操控着整个俄罗斯国内外事物, 对俄罗斯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执政方面, 普京与梅德韦杰夫并不是一直都观点一致的, 但目标是一样的, 就是让人民安居乐业, 使俄罗斯建设成为富强稳定的大国。

关键词:普京,德韦杰夫,俄罗斯政治发展

注释

11王世才, 杨学峰.“梅普组合”及普京治国方略的连续性[J].社会科学战线, 2008 (4) .

22 李鸿谷.普京的政权逻辑[J].三联生活周刊, 2012.

俄罗斯政治发展 篇2

徐向梅

 2011-03-09 21:18:44

来源:《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第1期

[内容提要] 普京担任俄联邦总统六年多来对俄罗斯的政治进行了综合治理,基本理顺了国内各种政治关系,形成了俄罗斯独特的可控的“主权民主”制政治格局。政治稳定和经济增长使普京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支持,面对即将到来的2008年总统换届选举,普京何去何从,俄罗斯政治棋局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 俄罗斯 治理 政治走势

[分类号] D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6505(2007)01-0131-05

在俄罗斯的历史文化传统中,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集权与专制,从人民来说,对权威主义的接受程度要大大高于西方国家,甚至骨子里就含有对 国家的依赖和对最高统治者的尊崇。普京通过六年多时间对俄罗斯进行了综合的治理,彻底改变了叶利钦时代混乱的政治局面。政治治理的成功成为经济高速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普京也因而赢得了俄罗斯人民广泛的支持。

一、普京的政治治理

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失控是造成其经济改革难以取得成效、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原因。普京上台以后的首要任务就是对政治进行整肃。在2000年的总统竞选中,普京向俄罗斯百姓承诺,要“在法律专政”下建立“强大的国家”。普京强调,实行“法律专政”不是要扼杀民主,而只是要执行法律,让这个曾经在20世纪90年代的剧变中失控并导致1998年危机的国家恢复秩序。

普京的政治治理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稳定政局,理顺与国家杜马的关系。

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坛风云激荡,政府要员走马灯一样轮换,政治方面根本谈不上什么治理。普京上台,一方面注意保持政治的继承性,避免出现政局和社会的动荡,一方面以低调、平稳的方式逐步实现了政治高层的更迭。到2004年新一届总统大选之前,叶利钦班底被彻底更换,以弗拉德科夫为总理的新政府班底是一个更听命于总统的技术型执行内阁。在普京第一和第二个总统任期内的高官中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圣彼得堡帮和出身克格勃系统的人员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这些人在普京的政治治理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叶利钦时代,总统与杜马的关系是激烈对抗的。在1995年底的议会选举中,以俄共为首的左翼反对派政党获得胜利,在议会中占据了绝大多数议席,事实上控制了议会,使叶利钦签署的许多政令和法律议案无法通过,1998年叶利钦对基里延科的总理提名两次遭到国家杜马否决,国家杜马还屡次以弹劾总统相要挟。

1999年末普京执政前夕的议会选举使形势完全改观,尽管俄共仍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占据了按比例制方式225个议席中的67个议席,但是位居第二的坚决支持普京的“团结”联盟紧随其后,获得64个议席,如果加上也是普京重要盟友的基里延科和涅姆佐夫领导的右翼力量联盟的支持,俄共就失去了左右议会局面的机会。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叶利钦用了七年时间都没能使杜马通过第二阶段削减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而普京当选总统后只用了几天时间就顺利解决了,克里姆林宫和议会之间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合作关系。

2003年12月7日,俄罗斯新一届议会选举,共有23个政党及竞选团体的候选人参加角逐,从“团结”联盟发展成“团结党”并与“祖国”和“全俄罗斯”合并而成的统一俄罗斯党取得了37·1%的选票,稳坐杜马第一大党的席位,俄共仅获得了12·7%的选票,统一俄罗斯党与其他忠实于总统和政府的力量获得了超过2/3的议席。俄罗斯《消息报》为此刊登一篇评论,题为《杜马的控股权掌握在总统手中》,认为今后的杜马将成为一个更加容易控制的“生产法律的工具”。总统和议会之间新型关系的形成使克里姆林宫推行的任何方针政策都能顺利获得通过。

第二,整治联盟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构建垂直国家权力体系。

在1999年岁末《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就讲过,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是俄罗斯的 传统,它是秩序的源头和保障,是任何改革的主要倡导者和主要推动力。在过去的十年里,正是由于国家政权机关和管理机关的软弱无力,使即便是最正确的经济和社会政策,在贯彻实施过程中也会出现乱了步调的现象。普京指出,目前俄罗斯复兴和蓬勃发展的关键就在于国家政治领域。这些思想是普京从苏联和俄罗斯国家的历史和现实发展中得出的结论。

在苏联解体过程中,叶利钦为反对苏联中央政权,曾经许诺地方领导人“能拿走多少主权就拿走多少”。加之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政局动荡,权力斗争激烈,地方势力成了总统、议会及其他政治力量争夺中的筹码,更加鼓励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地方分离主义运动猖獗,各联邦主体领导人控制着地方税收、决策、媒体和自然资源,他们不服从中央管理,把地方利益放在首位,甚至无视俄联邦宪法,擅自通过与宪法相违背的地方法律规章。

2000年5月12日,普京签发总统令,决定俄罗斯将按地域原则建立由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组成的七个联邦区,原89个联邦主体分别划归这七个联邦区,每个联邦区任命一位总统全权代表,并有权罢免选举产生的州长。这样一来,总统真正实现了垂直管理。

在普京第二任期,鉴于别斯兰人质事件之后国家面临的严峻的反恐形势,普京提出要确保国家政权的一体性,中央与地方必须联合参与地方政府的组阁。为此进一步改变了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的产生办法,由当地民众直选改为由总统提名并经地方立法会议投票认可,然后再经总统任命。这样,地方政府行政长官的产生方式如同联邦政府总理的产生方式,总统在地方机构组建中具有了决定作用。尽管地方议会仍将就总统的提名进行投票,但这种投票的实际意义有限,因为无论如何,地方议员都只能选举由总统提名的候选人。驻七大联邦区的总统全权代表拥有向总统提供全国地方主要官员任命名单的权力,从而进一步加强了总统制下的垂直控制体系。

2005—2007年是俄地方长官换届的高峰期,到目前为止,已经有绝大部分联邦主体的长官得到了总统的重新任命而得以留任,只有个别地方长官是总统新提出的人选。但是无论如何,总统对地方长官的人选和地方权力机构的形成拥有了绝对支配权,叶利钦时代地方政府各自为政、地方长官各行其是的局面得以彻底改观。

在整顿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方面,普京还在合并联邦区、恢复强力部门和政党体系在地方的权威、划分联邦预算和税收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加强联邦权力的重大政策调整。

第三,惩治寡头,控制媒体。

在俄罗斯社会转型过程中,伴随着休克疗法特别是私有化的推进,从前苏联权势集团中蜕化出来的一批精英阶层迅速实现了对国家财富的合法占有甚至是掠夺,形成一个庞大的寡头集团,并日益渗透到国家经济、政治和文化传媒等广泛的社会领域。寡头们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积极地涉足国家政治并干预国家领导人的变更和重大决策的产生,对中央权威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普京上台后明确表示要改变俄罗斯寡头干政的状况,要求寡头“平等地远离政治”,宣称,“我们将同这种寡头做无情的斗争”。[1]

但是普京打击寡头有一个明确的政治规则,那就是专门针对那些敢于干涉政治的胆大妄为者。俄最大的传媒帝国的领头羊古辛斯基最终远避以色列。古辛斯基赖以批评政府的主要阵地——独立电视台也被政府收购。叶利钦时代最能呼风唤雨的寡头别列佐夫斯基逃往伦敦申请政治避难,而且在克里姆林宫的压力下被迫卖掉了他控制的最有影响力的公共电视台。这样,俄罗斯最具政治影响力的三家电视台——俄罗斯电视台(本来就是百分之百国有)、俄罗斯公共电视台和独立电视台都掌控在了国家手里。曾为俄罗斯首富、年轻的尤科斯石油公司总裁霍多尔科夫斯基也因为经济犯罪(当然不只是经济犯罪)而要在西伯利亚的监狱中度过他漫漫的九年刑期。对霍多尔科夫斯基的打击还加强了国家对战略资源的控制。

正像流亡在外的别列佐夫斯基所坦言的:“无论是1996年那样的寡头政治,即克里姆林宫在几个大的商业集团的利益之间搞平衡,还是1999年那样的寡头政治,即克里姆林宫与相处友好的寡头们一起联手反对那些不友好的寡头们,都不再存在。总之,通常概念意义上的寡头政治无论如何不会再有了。从寡头手中把国家抢回来所用的时间要比寡头们为把国家搞到手所用的时间少得多。现在大资本家已经不再是通过总统来管理国家,而只是羞答答地建议总统领导他们这些资本家。”[2]普京在他的两个任期里使俄罗斯彻底摆脱了寡头干政的局面。

第四,坚决打击恐怖主义。

车臣战争曾经是普京总统声名鹊起、铸造辉煌的契机,然而车臣问题并没有或者说从来没有得到彻底解决。普京就任总统以后,车臣非法武装以每年数百起的速度频繁制造恐怖事件,包括震惊世界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剧院人质事件、别斯兰学校人质事件等。对此普京的态度是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普京打击车臣恐怖主义的政策和行动有几个特点:(1)对待恐怖分子坚决打击、决不妥协。普京总统的一句名言是:“我们要彻底消灭恐怖分子。即使他们藏在马桶里,我们也会将他们冲掉。”(2)加强军事清剿的同时谋求政治解决的途径。2003年10月5日,车臣共和国进行了总统选举,在联邦政府的强大支持下,车臣共和国行政长官卡德罗夫以80·84%的高票当选车臣总统。尽管卡德罗夫后来被恐怖分子炸死,但普京总统“以车制车”的战略仍在继续。(3)对内强化反恐措施,包括出台《反恐怖法》、延长恐怖分子刑期、加强内务机关改革等。(4)拒绝西方的指责,谋求反恐国际合作。“9·11”事件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逐渐淡化了对俄罗斯车臣问题的指责,这为俄罗斯对车臣叛军的打击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普京执政的这几年中,车臣非法武装的几大匪首(哈塔卜、马斯哈多夫、巴萨耶夫)相继被剿灭,特别是2006年7月巴萨耶夫的被炸死被认为是车臣战争的转折点,车臣现任总统阿尔哈诺夫更称是为俄军反恐行动画上了句号。当然,三大匪首被消灭后,车臣反政府武装又推出新的领导人乌马罗夫,但是其威望和整合不同派别武装的能力受到质疑。

第五,整合各派政治力量,构建成熟的政党体制。

苏联解体以后,尽管宪法确立了俄罗斯多党制原则,但是没有一个专门规范政党行动的政党 法。按照1995年颁布的《俄罗斯联邦社会联合组织法》的规定,根据年满18岁的3个俄联邦公民的倡议就可以成立包括政党在内的社会联合组织。因此转轨之初以至于整个20世纪90年代俄罗斯政党林立,政党活动非常活跃,党际斗争也非常激烈,但是国家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发挥作用的政党体系。正因为如此,普京上台以后逐渐对俄罗斯的政党制度进行了改造,提出要在俄罗斯实行有两三个和四个政党参加的多党制,把政党活动纳入法制轨道,在议会中形成支持政府的稳定多数派。

2001年7月,经过多年讨论反复修改的《俄 联邦政党法》正式颁布。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点是规定成立全国性政党的主要条件是人数必须在一万人以上,在半数以上联邦主体设有分支机构,且每个分支机构的人数不得少于100人。只有符合这些要求的政党才能注册并推举自己的候选人参加议会选举。2004年《政党法》修订时再将这些指标提高到党员总数不少于五万人,在半数以上联邦主体设分支机构且每一分支机构人数不少于500人。2005年4月出台的新的《选举法》还将进入国家杜马的门坎从5%提高到7%。上述这些措施使得社会上各种政治力量不得不进行重新整合,为培育全国性的大党创造条件。尽管今天的俄罗斯政党还不能像西方的政党那样发挥系统的作用,因为俄罗斯实行的是总统集权制,但可以想见,2007年的议会选举,能够突破7%大关进入议会的政党将进一步减少(2003年只有四个政党进入议会),俄罗斯向两党制或三党制发展的趋势更趋明显。而普京对政党制度所进行的改革及其对政权党的支持,已经使议会形成了支持总统和政府的稳定多数。

普京走上俄国政治舞台之后的一个半任期内,通过对俄罗斯政治的全面整肃,有效地化解了府院之争、削弱了地方势力、打击了干政的寡头,将俄罗斯政坛上的各大主体——政府、议会、各联邦主体、各主要政党和媒体悉数控制在手中,在宪政体制的格局内一种中央集权的垂直的国家政权体系得以确立,一种权威主义的治国模式——“可控民主”制度基本形成。

“可控民主”作为转轨之初特定的国内国际环境下为有效地促进经济发展、保持政治稳定和打击恐怖主义而采取的过渡形式,作为俄罗斯强国路途中的一个步骤,应该说是基于俄罗斯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状况的一种合适的选择。2005年春天俄罗斯官方更把这种“可控民主”演绎成“主权民主”。“主权民主”依然是“可控民主”,但却是普京对国家控制的进一步强化和延伸,可控不只是控制国内的政治秩序,还不允许西方的染指,同时,也是对国内意欲倚仗西方势力伺机而动的反对派提出警告,进一步压缩反对派的活动空间。从叶利钦时期的“自由民主”到普京时代的“可控民主”再到“主权民主”,反映了俄罗斯在民主制度发展过程中正在做适合本国国情、追求国家利益的逐步调整。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总统和联盟中央权力的集中和加强。总统的绝对控制力量保证了各种政令、法案的通过畅行无阻,克里姆林宫各项改革政策能够顺利推行,但总统的权力超越了一切社会政治力量之上,国家的行政、立法 和司法之间也就失去了有效的制衡,在国家统一和可控的目标下潜藏着一种危机,那就是俄罗斯的命运过于维系于普京。随着普京第二任期过半,俄罗斯各界开始对2008年国家何去何从感到担忧。

二、俄罗斯未来政治走势分析

俄罗斯著名的民意调查机构列瓦达分析中心最近两年内以“是否希望通过修改宪法使普京总统连任”为主题作了多次民意调查。结果显示,越到普京任期临近结束,俄罗斯人越显示出“不愿意让普京离开”的情绪。2006年6月公布的一次调查结果显示,有59%的被调查者希望通过修改宪法使普京总统连任。[3]有人认为这样的民意调查也许有克里姆林宫操纵的痕迹或者导向,但是普京在任总统的这些年里带领俄罗斯走出经济困境实现快速增长、摆脱社会动荡、实现政治稳定、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俄罗斯国家地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在任期内的社会支持率居高不下,老百姓舍不得失去这样的总统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俄罗斯来说,普京的去留问题已经不只是一个人政治权力的延续问题,它关系到俄罗斯国家政权和制度的继承性,关系到国家的发展。

从普京本人来说,从开始其第二个总统任期以来,已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重申他将会维护宪法的尊严,不会寻求第三个总统任期。但是不谋求连续第三个总统任期,不表示普京要退出俄国政坛,在不久前与百姓进行直播连线时普京曾表示,将继续对国家形势保持影响。在2005年4月访德时普京自己还说过:“宪法并不禁止非连续性地第三次参选。”

事实上,俄政权高层和亲普京势力一直在谋划现政权的连续问题,比如说就修改宪法赋予总统第三任期的权力举行全民公决;比如说通过组建俄白联盟国家使普京出任联盟国家总统,在不修改宪法的情况下继续其第三任期;比如说选出一个普京信任的人担任总统,而普京先作为“统一俄罗斯党”领袖组阁成为握有实权的总理,也有提 法是普京先在联邦委员会主席或者国家杜马主席位置上过渡四年。最近还传出一个说法,说克里姆林宫正考虑创建一个新职位——总统国家安全顾问,2008年将由退休的普京接任,总之是让普京2012年再重返总统宝座。有关2008年普京何去何从的争论从没停止过。

我们就可能的几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

首先,修改宪法,就普京连任进行全民公决。

这样的声音一直存在,2006年7月俄罗斯56个联邦主体对这一倡议表示支持。但是,这一方案基本上不可行。一方面普京总统坚决反对,他对宪法的尊重从未动摇,另一方面俄议会两院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和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以及俄中央选举委员会鉴于总统的态度逐渐与总统保持了一致,对公决的提议分别明确表示了拒绝。

第二,组建俄白联盟,使普京出任联盟国家总统。2006年9月21日,俄白联盟国务秘书博罗金在一个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当年12月将就组建俄白联盟国家未来前景问题举行全民公决。俄白联盟国家进程的突然提速又给人以普京将可能继续执掌俄罗斯的第三个总统任期的希望。但是,俄白联盟国家的组建在过去的一些年里磕磕绊绊,俄政权高层的愿望未必就能付诸实施。而且,俄联邦宪法规定,全民公决不能在俄联邦总统、国家 杜马任期的最后一年以及在选举活动期间举行。国家杜马的换届选举将在2007年12月2日举行,因此在2006年12月2日之后,法律将不允许进行任何全民公决。从今天看,第一种倡议和第二个愿望事实上已经破产。

第三,寻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让普京在政府或议会的位子上过渡四年。前面的两种可能基本上被否定了,寻找一个合适的接班人看来是惟一现实的选择。2005年11月普京增设第一副总理职位,任命原任总统办公厅主任的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担任,总统办公厅主任一职由西伯利亚地区秋明州州长谢尔盖·索比亚宁接任,同时增设一个副总理职位——任命俄国防部长谢尔盖·伊万诺夫担任并兼国防部长,此外还更换了俄总统在地方上的两名全权代表。这是继2004年初总统大选之前的那次政府改组之后规模最大的一次政府人事变更,且也是在普京总统第二任期将半社会各界纷纷猜测接班人选的时候,因而普京的这次行动在俄罗斯各界引起强烈反响,纷纷将此举与2008年的大选联系在一起。人们普遍认为,普京此次所作的政府人事变动拉开了接班人竞争大幕。有人看好梅德韦杰夫,有人认为伊万诺夫潜力更大,还有人认为新任总统办公厅主任索比亚宁机会也不小。身兼议长、议会党团主席、“统一俄罗斯”党主席三大要职的格雷兹洛夫和联邦会议上院主席米罗诺夫也被推到前台。

作为政权党的“统一俄罗斯党”在这几年里蓬勃发展起来,从最初的“团结”联盟,到“团结党”,然后与“祖国”和“全俄罗斯”合并成为“统一俄罗斯党”,今天已经在国家杜马450名议员中有370名议员、89个联邦主体中55名行政长官,汇集了国家杜马主席格雷兹洛夫、政府副总理茹科夫、紧急情况部部长绍伊古、莫斯科市市长卢日科夫等一批国家政要。该党成员在2003年议会选举前夕有60万,2004年6月增加到80万,到2006年4月,已超过100万,超过其他各派政党的总和。[4]普京在2005年《国情咨文》中提出,今后在地方议会选举中获得多数的政党,将有权提名联邦主体的领导人,最后由总统批准。“统一俄罗斯”党在当年进行的20个地区的议会选举中,在18个地区位居第一,在其余两个地区名列第二。“统一俄罗斯党”成为名副其实的政权党,其他政党无与争锋。

“统一俄罗斯党”的发展历史是俄罗斯政坛的一个特殊现象,就像普京之迅速崛起和超高支持率是俄罗斯现代政治生活的神话,而这二者无疑是密切相关的。随着党派斗争已经不再成为“统一俄罗斯党”所要关注的重点,该党开始谋求新的政治理想——发挥执政党的作用。2005年11月26日该党六大把其工作重心转向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2006年12月该党七大的主要议题是讨论国家未来十年的发展战略问题。

从前段政府人员的变动及俄政权党的发展情况看,寻找合适的接班人,普京作某种意义上的过渡还是存在可能的,尽管普京目前还不是统一俄罗斯党的成员。不过也仅仅是存在可能而已,因为俄罗斯是总统集权制国家,新任总统即便没有普京那样大的魅力和威信,宪法所赋予的权力并不缺少什么。新总统上任后能否顺利过渡,普京在2012年能否重返总统宝座显然还存在太多的或然因素。况且届时普京本人的意愿如何也是个未知数。

注释:

[1]俄通社—塔斯社莫斯科2000年6月11日俄文电。

[2]参见[俄] 2001年1月26日《政权周刊》。

[3]参见俄罗斯新闻网2006年6月7日。

俄罗斯政治转型的缩影 篇3

金融寡头:权力与资本的结合

别列佐夫斯基既是叶利钦时代俄罗斯金融集团的代表,也是叶利钦家族势力的核心成员。资本与权力相结合,促成了俄罗斯国家转型过程中官僚资本的出现。叶利钦时代以别列佐夫斯基为首的七人集团是这一阶层的代表,人们称他们为“金融寡头”。

俄罗斯转型过程中产生的金融寡头是在苏联解体前后短短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从无到有发展起来的,从一开始就与权力紧紧捆绑在一起。在苏联解体前后,特权阶层借助手中权力,在俄罗斯私有化改革过程中大量攫取社会财富,摇身一变成为新俄罗斯的权贵精英阶层。别列佐夫斯基就是其中的代表。在1996年俄罗斯总统大选中金融寡头们力挺叶利钦战胜久加诺夫,其寻租行为获得极大的政治回报。大选结束后,别列佐夫斯基被任命为国家安全委员会副秘书一事即为明证。

在别列佐夫斯基们达到政治顶峰的同时,也是他们遭到俄罗斯社会与民众强烈反对的开始。1996年总统大选后,俄罗斯出现的新情况是叶利钦的身体健康问题,俄罗斯民众开始关心,到底谁在统治俄罗斯?他们的无所不能是建立在对健康状况不佳的叶利钦总统进行信息封锁的基础之上的,叶利钦实际上不得不将自己的部分权力授权给自己的心腹。这是金融寡头和家族势力问题的简单逻辑。政府不得不迎合跑在最前面的金融工业集团,保障为它们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条件。如果没有俄罗斯大型金融工业集团的支持,即使在对外政策上获得了成功,叶利钦也不可能完全站稳脚跟。这几乎成了叶利钦执政后期民众痛恨的政治诟病。

2000年1月13日,普京宣布参加总统竞选,提出了强国富民的思想,其竞选口号为“让公民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他认为俄罗斯的优先发展方向是:消除贫困,改善民众生活;保护市场,使其免遭达官显贵和犯罪分子的非法侵入;为了国家崇高的民族尊严恢复公民的个人尊严;从国家利益出发制定对外政策。这些优先方面与打击已经声名狼藉的金融寡头密切相关,因而赢得了选民的热烈反应与拥护。这样一来,如何处理金融寡头成为普京高姿态进行法治建设的标杆。

打击寡头:国家资本主义的需要

普京一上台就开始对这些站在影子里影响俄罗斯政治的寡头们实行法律专政,不允许其染指政权。

别列佐夫斯基是普京打击的重点对象。2000年5月,别列佐夫斯基因收到俄罗斯司法机关指控而被迫流亡英国。5月31日,别列佐夫斯基在《生意人报》上全文刊登了致普京的公开信,对普京加强中央权力的政治举措提出质疑。6月21日,别列佐夫斯基在一次外国投资商会议上说,为俄罗斯制订战略方针是普京的责任,但事实证明这位总统的所有战略决定都表明他没有战略。他表示,坚信反对派很快会从左派运动中产生,但事态并没按照他的意愿发展,国家杜马对普京的法案采取配合的态度,而没有采取激烈反对的态度,普京政治改革的反对派没有很快出现。7月17日,别列佐夫斯基宣布放弃杜马议员的资格。在解释这一决定时,他强调主要的原因是坚决反对普京总统提议的政权改革。可以说,就在普京执政之初,为了实现国家稳定而提出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时,别列佐夫斯基不合时宜地跳了出来。普京拿别列佐夫斯基开刀是迟早的事。

流亡国外后,别列佐夫斯基多次公开发表言论,攻击普京,并企图重返俄罗斯政坛。鉴于别列佐夫斯基对普京政权的一系列政治挑战,2002年10月,俄总检察长办公室以诈骗罪正式起诉别列佐夫斯基及其同伙,并发布全球通缉令。2003年3月26日,别列佐夫斯基在伦敦落网。俄总检察院准备将其引渡回国,但别列佐夫斯基说服英国政府同意了他的政治避难要求。2004年普京曾经回顾这段历史,明确表示:整个上世纪90年代,俄罗斯社会走过的是一条寡头猖獗之路。那些接近权力的人通过合法或不合法的手段得到了国家的产业。为了保住这些财富,他们需要控制传媒,于是他们开始争夺报纸、电视台,有时甚至采取非法手段。他们这样做不是为了言论自由,而是为谋取自身的利益。

可以说,普京打击别列佐夫斯基等寡头的直接原因有两点:维护社会公正和加强政治空间管理。要协调改革过程中的利益冲突,体现社会公正,就要解决寡头势力这个“黑洞”,严厉打击寡头对政权的渗透和腐蚀。但是出于稳定国内政治经济局面的需要,考虑到寡头手中资源对国家的特殊影响,又不可能大规模重新审视过去的私有化,那样风险极大。所以,普京处理的方式是又打又拉,警告寡头不要染指政权的同时重新制定游戏规则。同时,从清理寡头的媒体王国入手,夺回舆论报道的主导权。这是普京管理政治公共空间一贯的立场。在普京看来,无论从经济因素上还是从社会和政治因素上考虑,报业等大众传媒都需要政府的参与和干预。

然而必须看到,打击金融寡头的深层次原因,从本质上看,体现的是俄罗斯发展道路之争。按照普京的思维,他选择的是国家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即建立强有力的国家调控机制,发展市场经济,因此必须破除金融寡头的垄断。

转型之难:国家与市场的关系

这种发展道路之争,从转型的视角看,其内涵是深刻反映了如何处理国家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国家、市场与企业的三者关系构成了发展道路和模式的首要问题,如何安排、协调和优化三者关系是经济制度和经济调控机制的核心,而权力和资本的政治主从关系是国家与市场关系调整的核心内容。

俄罗斯这种权力和资本的政治主从关系已经定型,国家政权与私人资本之间的政治互动方式也已基本明确。叶利钦时期,国家权力并不直接控制资本,而寡头控制着绝大部分国家财富,1996年10月,别列佐夫斯基在接受英国《金融时报》采访时承认,金融寡头控制了俄罗斯50%的经济命脉。而且,金融寡头通过资本操控国家权力,政治权力和资本权力以一种错位的状态出现,靠交易来实现平衡,这种国家权力和经济基础的错位关系是不正常的现象。普京就任总统后通过一系列调整、改革措施,形成了强力集团控制国家政权的局面,逐渐消除了寡头通过资本控制国家权力的现象。掌握国家权力的官僚集团与掌握资本、财富的寡头集团达成了妥协和默契,资本不再干涉国家权力,同时国家逐步加大对大资本掌控的比例。

俄罗斯政治发展 篇4

苏联解体和两极世界崩溃之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环境大大恶化。从东欧撤军使俄在西部丧失了上千公里的战略防御纵深, 北约东扩又使俄原本已经狭窄的地缘战略空间进一步被挤压。此外, 在俄罗斯与原苏联加盟共和国出现的一系列历史矛盾、领土争议、民族纠纷、宗教冲突和资源之争都势必会影响到俄罗斯的安全环境。除独联体国家, 土耳其对俄罗斯也怀有地缘政治企图, 它不仅想兼并车臣, 还想扩充军力和组建伊斯兰北约, 以限制俄在黑海地区的影响。在其东面, 则有来自崛起的中国和发达的日本的潜在威胁。俄罗斯与日本则有北方四岛领土纠纷, 对其外交与军事势必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俄罗斯地处欧亚大陆腹地, 周围没有防御的天然屏障, 在历史上, 曾经屡次受到外来民族的侵袭, 造成国土的沦陷和分裂。于是, 保护领土安全, 寻求生存便成为早期俄罗斯人安全思想的核心。而维护安全的手段则是扩展边界, 加大防御纵深, 与敌人保持尽量大的距离, 以空间换取时间———这就是俄罗斯人最初的“地缘政治安全观”。纵观俄罗斯历史的发展、沙皇俄国的南征北战、争取出海口、苏联的“东方战线”、华约组织的建立直至俄罗斯联邦的“近邻-远邦”政策, 无不强烈地体现着地缘政治思想在俄罗斯国家安全中的特殊地位。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俄罗斯在进行外交战略抉择时更加地考虑地缘政治因素呢?最直接的原因显然是前文所述俄联邦地缘政治状况的恶化和剧变。波兹德尼亚科深刻地指出:“俄罗斯国家体制及其民族国家利益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处境, 这种地缘政治在整个俄罗斯历史上, 在俄罗斯作为独特的社会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特点上, 在俄罗斯保障国家安全的特点上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

如何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是俄罗斯独立以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围绕这个问题, 俄罗斯内部展开了一场历史性的大讨论, 由此形成了三大地缘政治思潮流派, 即欧洲—大西洋主义、现代斯拉夫主义和新欧亚主义。他们围绕着俄罗斯民族国家“属性”和文明的归属问题———俄罗斯究竟应该纳入西方文明还是东方文明, 是应该保持和发扬自己的文明传统还是根据自身的特点创新出一种新的文明———而进行讨论的, 也就是说, 争论的实质性问题是“俄罗斯究竟应往哪里去, 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战略”, 而这正是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三大地缘政治流派都试图从历史中找到俄罗斯社会的运动规律, 都希望俄罗斯能尽快实现大国复兴目标, 但欧洲—大西洋主义者希望把俄罗斯变成西方世界的一部分而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大国;斯拉夫主义者主张通过建立统一的斯拉夫民族国家实现俄罗斯的复兴;而新欧亚主义者则着眼于整个原苏联的空间, 希望通过迂回道路最终实现独联体国家的重新统一和一体化。体现在外交政策上, 则是欧洲—大西洋主义主张在地缘政治上西方化;而现代斯拉夫主义反对地缘政治上的“欧洲化”道路, 坚持走有俄国特色的民族主义道路;新欧亚主义基本上是疏远欧洲倾向亚洲, 要求俄在地缘政治上搞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平衡。三种地缘政治理论通过激烈的辩论交锋, 各自在俄罗斯国家不同时期的对外政策中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虽然强国意识和爱国主义是三种理论的交汇点, 但实践证明欧洲大西洋派让人感到了失望, 现代斯拉夫的民族主义情绪又可能为俄罗斯带来较大的风险和代价, 所以, 新欧亚主义地缘政治理论在俄罗斯对外政策中逐步占据了主导地位。

应该说, 呈现地缘政治特性外交政策在实施几年来, 客观上符合这一时期俄罗斯的基本国情, 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 这也是这一外交战略具有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根本原因。地缘政治色彩凸显的外交政策有助于明确俄罗斯的地缘政治的势力范围, 获得地缘政治斗争中的主动权, 而且有助于提升其地缘地位, 重塑大国形象。在全球层次上出于地缘利益和保证地缘安全的考虑, 俄罗斯在东欧、中东和朝鲜半岛等地区热点问题发挥重要的影响力, 客观上维护了世界和平和稳定, 限制了美国霸权主义, 促进了新国际经济政治秩序的建立。自俄罗斯外交中资源政治考虑逐渐增多以来, 其地缘经济利益也得到了相应的重视, 注意加强与东方国家的经济合作, 突破了以往单纯依靠西方引进外资和技术的路子, 为尽量摆脱对西方的经济依赖奠定了基础。但也当注意俄罗斯外交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会受到许多制约 (经济实力、国内政治环境、民族种族等因素) , 使恢复大国地位的地缘政治考虑落实起来有点力不从心。

对于俄罗斯的地缘政治外交我们必须要保持清醒的认识, 采取积极稳妥的对策。一方面, 要充分估计到俄罗斯地缘政治外交的合理性、积极性, 采取有效而适当的措施加强与俄罗斯的合作, 使其能够为我所用, 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另一方面, 我们更要正视俄罗斯所推行的地缘外交战略在新世纪对我国造成的不利影响, 趋利避害, 实施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与办法, 尽量减少其对我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压力, 确保我国政策开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处理好与俄罗斯这位近邻的战略伙伴关系, 是我国在新世纪发挥在东亚地区和亚太地区的大国作用, 并迈向世界大国必须要解决的一大问题。

参考文献

[1]杜正艾.地缘特点对俄罗斯外交传统的影响[J].外交学院学报, 2005, 01

[2]韩红梅.俄罗斯外交思想与外交政策[D].南京师范大学, 2004

[3]安企念.时而面向西方, 时而面向东方, 选择吸收他人文化, 是俄国文化发展的特征[M]//东方国家的社会跳跃与文化滞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篇5

朱晓姝

 2011-03-05 14:44:38

来源:《当代世界》2005年第4期

普京自2004年3月连任以来,为进一步强化总统权威,构筑具有俄式特点的政治体制,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依靠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和连任后较大的施政自主性,大刀阔斧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改革刚刚起步,且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俄要建立真正高效、顺畅的国家权力体系任重而道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重组国家权力体系

普京连任以来,本着加速发展、权威治国的理念,着力整顿权力秩序,并以别斯兰人质事件为契机,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基本理顺了总统、政府、议会、政党的关系。近一年来,普京在推进政治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大力扶植统一俄罗斯党并改组政府,基本确立以总统为核心、府院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政体构架。普京吸取叶利钦时期府院相争内耗激烈、国家政权机构运转受到严重干扰的教训,开始运用扶嫡遏异己手段,拉统俄、压俄共,在2003年底杜马选举中,动用行政资源助统俄参选获胜,夺取杜马主导权,从而建立总统对议会的有效控制。之后,普京在大选前后大幅改组政府,任命与自己有相同执政理念的弗拉德科夫为政府总理,组建以强力集团为班底的听命于己的“技术型小政府”,从而建立总统对政府的绝对控制权。从此,俄政坛以总统为绝对权威的“三驾马车”得以按普京意愿有效行驶和运转。

(二)改变联邦主体行政长官选举办法,强化国家垂直权力体系。针对原有的国家垂直管理体系结构松散且运作不力,总统派驻七大联邦区全权代表没能发挥实际作用,地方利益集团利用州长选举营私舞弊等漏洞。普京提出将各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由直接选举产生改由国家元首提名,经该联邦主体立法会议批准产生。在去年12月3日杜马通过的政治体制改革法案中规定,总统在联邦主体行政长官任期届满35天前提出候选人,地方议会应在14天内予以批准如果地方议会三次否决总统提名,则总统有权解散地方议会。此举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减少了其与联邦中央抗衡的本钱,强化了以总统为筷合的垂直权力体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地方议会的权力,使地方领导人对本地区发展负起更大责任,并把本地区发展同国家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联邦制的发展。

(三)消肿、反腐、打寡,力图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权体系。普京连任伊始,开始大力精简政府机构,裁减冗员。他先改组政府,后又大刀阔斧精简总统办公厅,初步划清政府各部门权限、简化政府职能,提高执政效率。普京还以严惩官僚腐败为重点,采用加强反腐立法、建立专门反腐机构、加大司法惩处力度、高薪养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全社会营造反腐氛围等多种举措遏制腐败势头,使反腐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此外,普京继续对寡头穷追猛打。去年再度以偷税、逃税等罪名,对霍多尔科夫斯基旗下的尤科斯公司提出起诉,最近又对该公司最大子公司的股份进行拍卖,名正言顺地将其收归国有,把这个不可一世的石油帝国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坐拥75亿美元的俄第二大富翁阿布拉莫维奇也因“严重违反金融政策”被迫辞去楚科奇自治州行政长官一职。

(四)改变国家杜马选举方式,修改政府法和政党法,提升政党作用,加强政党制度建设。普京深知,政党是公民利益代言人,俄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离不开政党的作用与影响。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普京以此为契机,在提升政党作用、推动政党建设方面连出“三板斧”,先是取消杜马单席位选区制,将原来杜马选举一半按政党比例制另一半按单选区选举改为全部政党比例制,随后推动议会两院通过政府法修正案,取消政府阁员不得在党裤中担任领导职务的禁令,接着于12月初推出政党法修正案,将政党注册门槛由1万人提高到5万人,人数不足5万的政党,限期在2006年1月1日前发展到5万,否则将取消政党资格。这些举措的出台,既整合了俄政党资源,优化了政党数量和格局,规范了政党建设,促进了多党制的发育和成熟,又使普京凝聚了国内更多政治资源,促使俄罗斯政治体制更均衡、更协调发展。

(五)设立公众院,提高公民的参政意识和力度。普京指出,应组建一个集聚大量“人力资源”,且具备较高权威性和良好协调能力的专家的公众院。公众院作为社会舆论的公开机构,即可成为当局与民众对话的平台,有利于当局广泛倾听和采纳民众的意见和倡议,又可使民众对包括护法机关在内的国家机关实施有效的监督,还可成为扩大俄政治多元化的又一渠道。

改革并非一帆风顺,面临困难和挑战

普京连任后,为达到巩固自身权力和地位,构筑俄式政治体制,加强国内安全和促进经济发展等目标,推行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但是,由于这些改革将从根本上触及俄罗斯的权力体系根基和一些政治精英的既得利益,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仍阻力重重。首先,在改革过程中,对群众的宣传和解释工作不到位。普京不止一次说过要在当局和社会之间建立一种和谐关系,提高当局在社会的信任度,但是他提出的地方行政长官选举制改革等举措,却在社会上产生了某些消极反应,部分舆论认为国家管理体系将从此走向“封建化”,回到苏联集权模式。还有些舆论认为,普京下一步将拿市长和更下一级行政长官选举开刀,引起了一些人的惶恐和不安。另外,普京倡议在俄建立多党政治体系,但舆论普遍认为,在总统拥有绝对权威的“不发达的公民社会”里,多党制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其次,改革深受腐败困扰。普京批评俄现有权力体系容易滋生和孕育腐败,而这些腐败往往同犯罪现象交织在一起,并已形成一种体系,在国家和社会中无处不在,特别是护法机构执法犯法、贪污受贿现象严重,使腐败现象更加愈演愈烈。地方领导人改由总统任命后,各路诸侯命运将系于总统办公厅,普京近臣难脱卖官受贿干系。如何惩治腐败仍是俄政体改革函待解决的重大难题。第三,改革招致西方国家的批评和指责。美国等西方国家对普京上任以来强化总统权力的做法一直颇有微词,并多次对俄议会、总统乃至车臣总统选举提出公开批评,担心其重走苏联老路。在此次政改问题上,尽管俄当局及普京本人多次重申没有违反俄宪法,包括杜马和地方行政长官选举程序,都是在宪法框架内推行的。但是,美国政客仍指责俄“民主改革进程出现倒退”,并扬言要重新审视对俄政策,对俄采取强硬立场。俄与西方围绕民主问题的分歧进一步加深。

克服困难和阻力,继续深入推行改革

普京推行政治体制改革所构筑的国家权力体系在2005年伊始就经受了严峻的考验。今年年初,社会福利货币化改革(即优惠性社会福利由“暗补”改为“明补”)启动后,在俄政坛引起了轩然大波,一些反对派乘机向普京发难,地方政府也对中央“抗旨不尊”,就连现政权内部也出现了许多反对声音,严重冲击了普京倾力构筑的国家权力体系。俄共率先向普京叫板,在杜马与另一左翼党派“祖国党”联合征集议员签名,发起对现政府的不信任案表决,迫使普京重组政府。“祖国党”领导人罗戈津直接要求总理弗拉德科夫引咎辞职。右翼政党“亚博卢”民主党和右翼力量联盟也明确宣布反对社会福利补贴货币化。地方政府也对这一改革持不满和恐惧态度,目前在89个联邦主体中只有5个联邦主体表示支持中央的改革。在政权党统俄党和政府内部也出现许多反对声音。俄国家杜马副主席、统俄党党员莫罗佐夫和弗拉德科夫的高级助手萨曼诺夫已公开表示反对福利改革计划。面对朝野的压力,普京一方面表示给享受社会福利者加薪,力图一定程度上缓解百姓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本着整合现有权力体系的原则,坚决要求各级权力班子在不恶化享受社会福利者生活的原则基础上将这一改革继续推行下去。

看来,无论如何,普京都将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将政治体制改革推行下去,以期在2008年任期结束时将俄打造成高效、优质、顺畅权力体系的国家。

俄罗斯经济问题的政治性 篇6

发展道路的选择要求打破寡头经济垄断

寡头,是指掌握着庞大的金融资本、并在实际上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政权的大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寡头经济与政治是普京执掌政权初期的特点。2003年5月,普京在《国情咨文》中表示:“垄断成分在俄罗斯经济中的比重增加,然而它并没有表现出高效率。垄断窒息着经济竞争。政府应当更严肃地关注这一现象。这种政策的继续将导致经济停滞。”由于寡头控制金融业,资金的逐利性决定了俄罗斯的投资流向有利可图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加重了经济的原料化发展趋势,形成国家对能源原材料出口的依赖,而加工工业的发展严重滞后,科技水平提高缓慢;更重要的是寡头垄断追逐自身利益,与普京的强国战略形成基本矛盾。因此,在普京第一任期,是否要打破叶利钦时代俄罗斯经济出现的垄断性特征就成为了俄罗斯确立什么样发展道路的问题。

普京一上台就宣称,俄罗斯复兴的关键在国家政治领域,建立强大的国家政权体系,特别是建立有效的、确保政令畅通和国家完整的垂直权力体系,成了普京国家治理的重点。但是,由于俄罗斯经济掌握在寡头手中,以普京为代表的政治权力难以掌握经济资源,其后果就是经济发展失去了必要的增长速度。然而要改变这一局面,不仅仅是经济问题,也是保障政权稳定的政治问题和意识形态问题,对于团结俄罗斯社会具有特殊意义。

可见,为了确立发挥国家作用和政权效应的发展道路,普京与代表垄断势力的寡头必有一战,这场博弈以普京整肃了寡头宣告结束。

国家经济垄断受制于政治稳定的需要

金融寡头的倒台表明政治权力取得了对资本权力的胜利,体现在经济发展模式上就是俄罗斯国有化程度的加强。但是,其经济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俄罗斯经济有增长,但是没有经济学意义上的发展,甚至出现了某种意义上的国家经济垄断模式特征。

前总统经济顾问伊拉里奥诺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指出,俄罗斯国家对经济干预的范围之广、国家垄断程度之深“为世界各国所仅见”,国家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和国家垄断的维持,限制了市场竞争,也限制了外资流入。这体现在很多方面。第一,工资比例上升和利润比例下降;工资增长比GDP和劳动生产率快;储蓄水平低,近五年来为21.8%。近半个世纪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但投资占GDP的比例不足25%。第二,市场效率低阻碍劳动力和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行业。内部市场竞争弱,经商环境差,非市场化、垄断经济部门和国家部门过多,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成本高的背景下缺乏效率。第三,国家调控没有效率,包括缺少促进长期投资的制度和宏观经济条件,国家开支高但效率不足。第四,国际贸易参与度低,这阻碍了俄罗斯扩大非原料出口和俄罗斯公司与国际高附加值产业链接轨。税制改革未见成效。国家既无法与拥有高素质劳动力和出口型技术创新的发达经济体竞争,也拼不过低收入、低工资、低工业生产成本的经济体。

早在2008年普京就指出,现行的发展模式如果继续下去,必将给俄罗斯造成两个恶果:一是俄罗斯在商品和先进技术方面对外国的依赖性将进一步增强;二是俄罗斯将沦为“世界经济的原料附庸”。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俄罗斯当前的发展模式不单纯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体制问题、政治问题,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造成俄罗斯这种国家经济垄断的因素体现在下列政治问题上:一是苏联时期留下了三百多座单一城市,它们长期以来是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产业链条上单一经济形态的牺牲品,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但是那里又集中了俄罗斯近2000万的就业人口,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只能由政府集中管理;二是俄罗斯地方发展不平衡,形式上的联邦制但事实上的单一制与绝大多数联邦主体不能自给自足密切相关;三是俄罗斯面临再工业化,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更新,需要两万亿美元的资金投入,对此政府需要集中统一管理;四是能源与军工的支柱地位难以改变。俄罗斯军工现代化每年需要投入7700亿美元,如果没有政府主导便难以实现。俄罗斯政治生活中本身存在的这些具有鲜明俄罗斯特色的问题在客观上决定了其需要垄断型经济模式,因此,这种模式背后依托的油气基础不仅一直有效维持而且还有所发展。

经济发展模式成为政治理念之争的缘由

从执政理念来看,对于普京政权而言,油气收入事关政权生存,在政治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前所述,油气收入降低就意味着削减对俄罗斯贫困地区、单一城市以及亏损行业的补贴,有可能造成社会矛盾。同时还意味着大幅削减军费开支,从而难以实现军工联合体的现代化。补贴下降甚至还威胁国家稳定与安全。比如在车臣,政府补贴数额大致相当于车臣共和国预算的90%,如果俄罗斯停止提供补贴或者调低补贴,那么有可能造成车臣及北高加索地区的不稳定。更重要的是,油气利润背后始终存在权力与资本的结合。叶利钦时代由寡头与家族垄断,现在则由国家垄断。改革这一发展模式则牵动利益的重新分配。

对于原料经济的危害精英阶层没有异议,但对于如何摆脱这一发展模式、实现经济现代化则存在争议,而且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争议就没有停息过。在2011年的国家杜马选举和2012年的总统大选前后,还出现了保守主义现代化和自由主义现代化之争。2013年以来,经济增长放缓引发的一些问题及对于发展模式的争论更加突出。对于国家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国家公司的作用、拉动经济增长的方式等一系列问题上,俄罗斯的精英阶层始终存在着认识差异,这种差异伴随着经济增长放缓的现实将对2016年的国家杜马选举产生影响。

当前,集中优化政治资源、依靠动员型模式实现国家跨越式发展,这是俄罗斯执政阶层选择的发展道路。这种发展道路的核心是政权效应、国家作用。俄罗斯的经济问题从来都是依附于政治问题,这体现在权力与资本的关系上。俄罗斯权力与资本的演化方向与西方国家完全不同。西方商人阶层出现后即拥有了自治权,但是在俄国,财富和权力都集中在统治阶层,权力与资本的政治主从关系是资本依附权力,因此资本离开权力难以发展。与西方相比,俄罗斯的所有权与政权的关系是颠倒的。政权的出现早于土地所有权,而所有权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仅仅作为政权的功能而存在,所有权的实现方式取决于政权关系结构。

总之,俄罗斯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大国,大国治理问题是其长期延续的历史性课题。以国家主义和俄罗斯保守主义为观念内核的俄罗斯,其转型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政治领域,因此,研究俄罗斯经济问题,除了看到其自身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还需要分析一个关键命题——俄罗斯经济问题的政治性。政治性是俄罗斯经济的内在特征,这是由俄罗斯的国家性决定的。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俄罗斯政治社会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俄罗斯经济特区发展现状 篇7

总体上看, 俄特区发展较为缓慢、效果不佳, 远未达到俄政府预期。目前仅有位于利佩茨克州和鞑靼坦共和国的两个工业生产型特区投入运营并实现产出;特区对俄相关行业发展、地方社会经济和就业等实际贡献尚不明显;企业实际入驻和投资到位情况不理想;特区管理体系效率和专业化程度亟待提高, 与其他国家特区在规模、引资效果、管理水平上存在较大差距。并且俄特区设置较高的入驻门槛。对申请入驻企业及项目的挑选, 实行较为严格的审查和限制制度, 影响了特区创立初期的“人气”, 将不少潜在企业都挡在了大门之外。入驻企业数量上不去, 特区规模效应则无从谈起。

目前, 俄政府正式采取措施对现有经济特区进行改革, 主要包括为入园企业提供更为优惠的条件, 简化企业入园的行政程序及相关海关程序, 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 帮助入住企业解决融资问题, 加大国家投资力度及人力资源的培训力度, 继续完善有关经济特区法律基础等。总体看, 俄特区发展目前仍处在起步阶段, 运作模式、配套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 形成规模经济、发挥带动和提升经济的作用尚需时日。

俄罗斯立法保护教师专业发展权利 篇8

据俄罗斯基础教育门户网2009年12月7日报道, 俄罗斯的中小学教师必须保证至少每5年参加1次职业培训, 以提高专业素质。

为了使教师专业发展的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日前俄罗斯联邦国家杜马正在讨论修改俄罗斯教育法的相关规定。国家杜马教育委员会主席, 法案修订的倡议者格里戈利·巴雷欣 (ГригорийБа-лыхин) 指出:“目前的种种现实情况迫切要求俄罗斯用法律的形式保障教育者专业发展的权利。对此, 我们有必要在联邦教育法中直接规定, 至少每5年接受1次职业再培训或者进修, 以提高专业素质。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拥有的权利。令人遗憾的是, 虽然相应法律明确规定了教育工作者接受职业培训的时间, 但是有些学校并不重视对教师进行及时的培训。”

2009年11月12日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曾致函联邦议会, 强调要重视社会教育事业, 将个体培养成面向高科技社会的、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的身心健康的人。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设施, 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但是, 教师要首先学会学习, 如果教育工作者本身还生活在落后的年代, 他们又如何去教育新时代的儿童呢?

俄罗斯政治发展 篇9

1 国家力量支持科技振兴

近年来, 俄罗斯普京政府对科技发展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2002年, 俄罗斯制定了“2010前和未来俄罗斯科技发展基本政策”, 将信息通讯技术与电子、航天与航空技术、新材料与化学工艺、新型运输技术、新型武器及军用和特种技术、制造技术与工艺、生命系统技术、生态与自然资源利用、节能技术九大领域确定为科技优先发展方向, 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了50多项国家级关键技术清单。目前, 普京总统已经启动了一项涉及太空、导弹及其他相关领域的新项目, 并由第一副总理伊万诺夫具体主持。该项目计划投资至少600亿美元, 用10年时间使俄罗斯成为全球科技强国。政府计划, 将向核能产业领域投入6740亿卢布 (约合276亿美元) , 向航空技术领域投入2460亿卢布 (约合100亿美元) , 向电子技术领域投入1494亿卢布 (约合61亿美元) , 向纳米技术领域投入1300亿卢布 (约合53亿美元) 。

俄罗斯政府还努力推动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俄罗斯信息技术和通信部长列昂尼德·雷曼表示, 2008年俄罗斯将设立7-10个科技园区, 落户科技园区的国内外公司将享受税收优惠。目前, 包括思科系统公司、惠普公司、英特尔公司、IBM公司在内的200多家企业已对俄罗斯科技园区表示出相当大的兴趣。

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 只有国家的力量才能真正使俄罗斯走上科技强国之路。现年95岁的鲍里斯·谢尔托克是上个世纪将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苏联“斯普特尼克”卫星送入太空轨道的副总设计师, 他认为市场经济不具备支持探月等大型科研项目的能力。俄罗斯技术公司总裁切梅佐夫则更为直接, 他认为俄罗斯科技目前还停留在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 20世纪90年代的痛苦历程证明, 没有国家控制, 而主要由私有企业管理不能使高科技行业具备强大的发展潜力。

2 高科技领域全面推进

俄罗斯政府致力于发展航空、航天、能源、纳米等多个领域的高新技术。

太空科技是俄政府的优先发展对象。俄罗斯联邦航天局局长阿纳托利·佩尔米诺夫在接受俄新社采访时说, 2007年俄罗斯将在国际空间站和其他项目上投入244亿卢布 (约合10亿美元) 。根据俄官方网站的数据, 俄罗斯政府正在实施一项计划, 从2006年到2015向其太空项目投资3050亿卢布 (约合124亿美元) 。俄罗斯还计划到2025年将一名宇航员送上月球, 2035年以后将一名宇航员送上火星。2007年俄罗斯将投入99亿卢布 (约合4亿美元) , 升级其全球导航卫星系统”格洛纳斯“, 展开与美国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竞争。俄罗斯计划, 到2010年用24个卫星覆盖全球;到2015年, “格洛纳斯”将每年向全世界的移动通信运营商出售价值数百亿美元的服务。

在航空领域, 俄罗斯同样雄心勃勃。苏联曾是全球顶级战斗机制造商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民用飞机制造商, 但由于上世纪90年代的巨变, 如今的俄罗斯飞机制造业仍有待深度恢复。今年9月, 俄罗斯著名的战斗机制造商———国有苏霍伊航空控股公司推出其第一架超音速喷气式飞机, 被称为“俄罗斯航空工业的希望”。

用该公司总经理米哈伊尔·波戈的话说, 这标志着俄罗斯大型飞机制造公司只根据军事计划安排生产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俄罗斯还计划培育出继波音和欧洲航空防务航天公司 (空客的母公司) 之后的全球第三大民用飞机制造商。

在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科技领域, 俄罗斯沿袭了苏联的体制, 即成立由国家控制的大型企业集团, 使资源高度集中。苏霍伊公司就隶属于国家控制的俄罗斯联合飞机公司。俄政府认为, 继续采取这种模式有利于加速航空技术的发展。

能源领域也采取了同样的模式。成立于今年7月的俄罗斯原子能公司是一家大型综合性集团, 涵盖了能源生产的上中下游, 包括铀矿、管道制造企业、能源生产企业。俄罗斯还于当月组建了纳米技术公司。最近, 政府还组建了俄罗斯技术集团。

虽然就这一模式, 俄罗斯国内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 如俄罗斯复兴资本银行首席战略家罗兰·纳什说, 国有大型公司在经济规模扩张过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 但在科技创新方面并不一定会有很大作为。但是, 也有更多人认为, 国家控制大型科技公司有利于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

3 前路漫漫, 好梦待圆

虽然近年来俄罗斯科技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但要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很多问题还有待解决。

与发达国家相比, 俄罗斯政府目前仍难以向科研领域提供充足的资金, 以支持科研活动和青年科学家的发展。从1991年以来, 俄罗斯在科学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国家基金支持力度大幅下降。2007年美国将在国际空间站和其他项目上投入162亿美元, 这是俄罗斯244亿卢布 (约合10亿美元) 投入的16倍。俄罗斯技术公司总裁谢尔盖·切梅佐夫认为, 如果到2015年这一问题仍得不到解决, 在不远的将来, 俄罗斯不仅在全球高科技市场上没有一席之地, 连国内市场也将被国外竞争者占据。科学和教育委员会副主席谢尔盖·科列斯尼科夫说, 俄罗斯每年在每个科学家身上的投资是大约20万卢布 (约合0.8亿美元) , 其中包括工资、设备和科研材料的费用, 发达国家的这一数字则是20万美元。

由于支持力度有限, 科研工作者难以在本国得到良好的就业机会, 大量技术移民从俄罗斯流向欧美国家。

当代俄罗斯装置艺术的发展现状 篇10

一、装置艺术历史概述

(一) 装置艺术的内涵

装置艺术其实就是一种环境艺术, 艺术家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将现有的一些资源进行艺术性的选择、组合和改造, 从而形成蕴含一定精神文化的物质, 它是一门综合的展示艺术。

美国著名批评家安东尼·强森如此评价装置艺术:“按照解构主义艺术家的观点, 世界就是‘文本’ (text) , 装置艺术可以被看做是这种观念的完美宣示, 但装置的意象, 就连创作它的艺术家也无法完全把握, 因此, ‘读者’能自由地根据自己的理解, 进行解读。装置艺术家创造一个另外的世界, 它是一个自我的宇宙, 既陌生, 又似曾相识……装置所创造的新奇的环境, 引发观众的记忆, 产生以记忆形式出现的经验, 观众借助于自己的理解, 又进一步强化这种经验……就装置本身而言, 它们仅仅是容器而已, 它们能容纳任何‘作者’和‘读者’希望放入的内容。因此, 装置艺术可以作为最顺手的媒介, 用来表达社会的、政治的或者个人的内容。”这段精彩的评论让人们看到装置艺术的魅力, 鼓励人们从不同角度去看待装置艺术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 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装置艺术将伴随着“地球村”的发展而不断进步, 反映社会现实, 解读生活, 引导“读者”思考问题。

单从艺术角度来说, 装置艺术是对传统艺术分类的挑战, 它彻底打破了传统艺术分类的方法和界限。在过去, 每个历史时期的艺术都会呈现一定的共性和规律, 19世纪初就有艺术家试图从不同角度对艺术进行分类, 有人从人的感官角度出发将艺术分成“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 也有人将艺术分成“再现艺术”和“非再现艺术”。人们不断探索艺术分类充分表明阿贝·马托于18世纪建立的艺术分类原则已不再适用,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从艺术的本质去探索分类。而装置艺术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传统艺术分类的格局。装置艺术不受限制地使用各种无规律的变化的事物进行艺术创作, 其艺术方式以及表达的思想观念根本无法用固定的艺术分类来界定, 而这也充分说明它不受限制地综合多门类的艺术元素是当代艺术深度、广度和强度的产物。

(二) 装置艺术发展的历史

装置艺术从20世纪60年代得到很大发展, 这时期的装置艺术家将创作重点集中于艺术馆的建筑空间。70年代, 装置艺术进入政治倾向明显时期, 该时期的装置艺术作品中出现了电影、录像等视觉艺术元素。80年代, 装置艺术发展的特点就是电视和录像的广泛利用, 作品题材和内容大大扩展。90年代, 装置艺术题材开始从人们关注的问题着手, 如:环境保护、世界和平、多元文化、种族矛盾等。进入21世纪, 装置艺术伴随着现代艺术迅速扩展, 作品的前卫性、实验性、观念性、荒谬性更强, 并逐渐成为艺术领域占主导地位的架上艺术。

装置艺术发展受当今社会单一和复合观念的影响, 也受其自身艺术经验积累的影响。随着“地球村”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繁荣, 装置艺术呈现出多元反复发展态势。

二、俄罗斯装置艺术发展现状

(一) 社会历史的再现与诉说

任何一种艺术的产生都与其所处的历史环境息息相关, 俄罗斯的装置艺术之所以能迅速发展起来也有其历史原因, 既有本国艺术文明广博的原因, 也有当时俄罗斯人民对“俄罗斯真实存在”的期待和愿景的原因。到了当代, 俄罗斯的装置艺术既有反映当今社会现实的作品, 也有回顾过去历史的作品, 这是俄罗斯当代装置艺术发展的主流方向之一。前苏联著名装置艺术家伊利亚·卡巴科夫被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装置艺术家, 是当时俄罗斯最前卫的艺术家之一, 2000年当选为“世界十大艺术家”之一。卡巴科夫最著名的作品是《我们在这里生活》。该装置作品非常庞大, 曾在蓬皮杜艺术中心的首层和地下一层展出, 并被该中心永久收藏。在该作品中, 卡巴科夫将其在前苏联收集的各种生活原物按照一定的规律摆放出来, 模拟出前苏联的建筑工地和居民生活区, 把前苏联的生活展现在西方观众面前, 引起巨大反响。卡巴科夫自称为“无为爱生活记录者”, 他习惯用一种反讽的手法创造装置艺术作品, 从细节中向“读者”阐述想要表达的意境, 让“读者”也进入到他生活的场景, 体会政治乌托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巨大反差。

1998年, 卡巴科夫在旧金山卡帕街装置艺术中心展示《医院:五次交待》。这部作品将展厅布置成前苏联的精神病院, 一共有五个病房, 每个病房中放置一个病人的病历档案、声音录音等资料, 真实还原前苏联精神病院的场景, 给读者带来巨大视觉冲击和艺术冲击。卡巴科夫没有刻意去歌颂、批判或是揭露某些内容, 而是用一种非常客观的形式再现社会历史场景, 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正是卡巴科夫作品中的原物以及其站在客观公正角度上的创作, 使得其作品获得了与前苏联当时社会某些成品同等的历史文物价值。

(二) 艺术语言的探索

在当代装置艺术题材和主题越来越丰富的形势下, 俄罗斯越来越多的装置艺术家开始重视艺术语言的探索, 开始探索艺术语言的表达空间, 开始进行长期的实验艺术探索, 这也是当代俄罗斯装置艺术发展现状的一个方面。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上, 我们不得不提弗·阿·因方特, 他是享誉世界的俄罗斯当代艺术家, 其“制造品艺术”集抽象艺术、装置艺术、摄影艺术、大地艺术于一体。1996年, 弗·阿·因方特因创立了新的艺术语言而荣获俄罗斯国家奖, 其独创的“制造品艺术”至今无人超越。无论是克里斯托的《山谷帷幕》, 还是罗伯特·史密斯的《螺旋状防波堤》, 都对大自然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而因方特的制造品艺术则将装置放置在大自然中, 然后再选取一个独特的视角拍摄, 由此形成特殊的艺术作品。“制造品艺术”从技术手段上重新诠释大自然的意义, 从色彩、光线、阴影、环境、背景等角度进行实验, 努力在纯粹的大自然中创造艺术世界, 实现艺术与自然的完美融合。因此,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技术是“制造品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也是其是否成功的关键点。因方特认为:技术会对人的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技术本身也是科学和艺术、哲学、生活互相适应的结果。没有任何一个艺术以及作品不受技术影响。因方特将生活中常见的电器、玻璃幕墙产生的镜面效果应用到艺术创作中, 利用镜面的折射效果, 借助摄影技术使不同层面上的自然风光呈现在同一个平面上, 既反映自然, 同时也在影像上改造自然, 使自然发生一定的位移。《三角形的生命》、《冬天的方块》、《变形空间的策源地》等作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可以说, 因方特是俄罗斯当代著名的艺术语言探索者, 他延伸了艺术语言的表达形式和内容, 丰富了装置艺术的精神内涵, 为装置艺术的当代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 永恒的思考

从装置艺术作品的内容上来说, 对永恒话题的思考也是当今俄罗斯装置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它反映了俄罗斯装置艺术与西方装置艺术的融合, 反映了艺术家对人生、生命的思考。伊琳娜·纳霍娃作为俄罗斯第三代观念主义艺术代表人物, 其近十几年的作品就有很多有关永恒课题的思考, 从表面上来看, 其作品具有前卫性和西方装置艺术的某些特征, 而从其本质来看, 作品反映了最为传统的俄罗斯式思考, 蕴含着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层次挖掘和探究。

《Deposition》 (2000) 是一个互动装置, 由绘画和雕塑两部分组成, 总共有4幅油画, 人体和动物标本各两幅, 四幅油画均倒挂着, 被命名为“耶稣下十字架”。而雕塑是圣母玛利亚和12个充气的天使, 展现出圣母领报场景。这个装置艺术作品讲述了耶稣的出生和死亡的故事, 当读者走近时, 看到12个充气天使飞向圣母报告她即将产下圣婴的喜讯, 最后, 耶稣受难而死, 死后才被从十字架上放下。该装置作品给人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 读者好像在看一个电影, 《圣经》的故事就在眼前, 让人去深思自己的各种行为以及当今社会的发展, 深思“永恒”的意义与价值。又如:2003年展示的一个作品《人工灌木, 坐在岸边的女人和人工波浪》, 纳霍娃用一些简单的人工物品创造出逼真的自然景观, 当观众走近时, 每一束花丛中都开始发出声音, 让人感觉置身于大自然环境中, 这表达作者亲近自然的渴望, 也体现出作者对当今社会状况的深思: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更好发展下去。

(四) 街头艺术

俄罗斯街头艺术家尼基塔·诺默兹 (Nikita Nomerz) 通过给被废弃的建筑加上眼睛和脸部特征等使之具有了意味生命。诺默兹的街头涂鸦有很高的辨识度, 他总在俄罗斯下诺夫哥罗德附近寻找废弃的墙垛、水塔、房屋作为艺术创作的场所, 利用墙体的特色, 绘出一张张让人忍俊不禁的笑脸。诺默兹喜欢街头艺术, 喜欢观察城市并发现其中的趣味点, 他不会花大量的时间在一个作品上, 有时创作时间甚至还不足一小时。当然, 耗时多少也要视作品的大小和作者的创作理念而定。

尼基塔·诺默兹旅行世界各地, 将旅途中的许多废弃建筑改造成创意十足的涂鸦装置艺术, 说明心灵的自由是不会随着空间的改变而消磨的。诺默兹对待他的墙脸就像对待有感情的真人一样。伴随着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文化的融合, 街头艺术也逐渐成为俄罗斯装置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其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民族, 俄罗斯的装置艺术走在了世界前列, 涌现出了一批著名的装置艺术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发展, 俄罗斯的装置艺术将继续保持充沛的活力, 不断探索新的方向和内容, 丰富装置艺术内涵, 在多元文化下创造属于自己的装置艺术语言, 挖掘装置艺术的魅力, 带动文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永.从文本的艺术到艺术的文本——论诗歌在莫斯科观念主义艺术中的渗透[J].美术大观, 2013 (03) .76-77页

[2]萧元.装置艺术的概念及其呈现方式[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126-137页

[3]王永.雪地上的子午线——俄罗斯艺术家因方特的艺术魅力[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4) .87-92页

[4]刘佳妮.装置艺术里的感官世界[J].现代装饰, 2013 (05) .88-90页

俄罗斯政治转型中的俄共角色探析 篇11

关键词:俄罗斯;政治转型;俄共;角色

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简称俄共)成立于1990年6月。誕生于苏联摇摇欲坠、发生巨变之际的俄共,一直是俄罗斯政坛左翼的重要力量,一直站在资本主义性质的现政权反对派的立场上。20年中,俄共几经苦战,在俄罗斯政治舞台上尽显“左派”特色。作为现政权的反对派,从被取缔到重建,从落寞走向辉煌,甚至又一次差点改变了俄罗斯的历史;作为现政权的反对派,俄共在挑战和危机面前,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理论和策略,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政党角色。

一、政党及政党角色

马克思主义对“政党”这样定义:政党是指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为维护和实现本阶级、阶层或集团的根本利益,围绕巩固或夺取国家政权,影响政府而结合起来采取共同行动的现代政治组织。

社会学角色分析理论认为:一个社会主体的角色,就是与主体的社会地位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是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社会主体行为的期待。包括四个方面的涵义:第一,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第二,是个人或组织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和行为模式。第三,是人们对于处在特定地位上的个人或组织行为的期待。第四,是社会群体和组织的基础。角色有自觉与不自觉角色之分。自觉角色,指角色承担者明确意识到主体所应有的角色行为模式,因而尽力在行动中表现出与角色相一致的行为。不自觉角色,指角色承担者并未意识到角色转换后所应有的角色行为模式,而只是照过去的习惯方式去做。

将社会学的角色理论应用于政党分析,可以克服社会角色的原子化倾向,并且“在区别个体和机构组织差别的基础上,又将两者在方法论上统一了起来。”[1](P.228)所谓的“政党角色”,是指政党按照与自己的社会地位相对应的行为模式进行政治活动。决定政党政治角色定位的变量主要来自于三个方面:一是社会对政党角色的期待;二是政党对社会外部期待的感受和内化;三是政党自身的政治信仰和抱负。[2]角色期待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和地位的政治行为主体所持有的要求与希望,以及由此建立的行为规范模式。社会状况不同,人们对政党角色的期待也必然迥异。

政党以政治人的身份登上了政治历史的舞台,这是社会期望、政党愿望、政党能力等多种力量交互作用的结果。在民主社会中,政党具有许多重要角色,例如整合民众的利益、将民众整合入政治体系中、政治社会化、动员投票与组织政府、扮演政府与人民的桥梁等。政治转型中政党的角色定位包括两个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对政党的阶级定位。政党的阶级定位决定了政党的性质。另外一个方面是对政党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定位。在“国家——社会——个人”三维结构中,政党是把政府形式上的结构与社会中的各种不同成分联系起来的“纽带”,这些成分包括个体公民和由他们组成的各种不同类型的经济、文化、宗教组织及其他组织。政党一方面需要向社会做出反应,代表某种社会利益;另外一方面,又要向社会通过各种方式施以控制,力图贯彻或推行政党的某种政策或主张。所以,社会结构中的政党,是脚跨两界的政治组织,她运行于政治体制的正式(合法的、立宪的)部分和非正式(社会)部分之间的交界上。政党不仅仅谋求社会对合法的立宪权力结构施加影响,而且还谋求占据其中的职位,即政党的直接目标是指向政权。

二、政治转型中俄共的政党角色

政治转型的核心,是宪政规则的重建。[3]宪政的主题,“是让国家权力特别是立法活动受到某种超越性高阶规范的约束,避免‘阶级立法’或者法律实证主义的弊端,使自然法以及基本人权的正义理念能在现实的制度安排中得以具体化。”[4](P.29)宪政包括了有限政府、权力分立、保留私人领域与个人权利、司法独立等内容,而各个内容均需受制于宪法的规定。可以说,宪政是以宪法为依据的民主形式。宪政制度是“指一个国家的统治阶级用宪法、法律和规范性文件所确认的,保证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在该国至高无上,并使该国成为宪政国家的制度”。[5](P.22)宪政制度的形式是分权制度以及宪法审查,[6](P.5)它的运行机制是两党制或多党制为特点的政党制度。

俄共有着一个与众不同的政党发展背景,那就是俄罗斯的政治转型。俄罗斯政治转型的内在要求,是要对俄罗斯政治结构进行重建,确立宪政制度,以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俄罗斯的政治转型,在政治转型的核心问题上,即宪政秩序的重建,俄罗斯选择了从原来的议行合一到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共和国;在宪政制度的运行机制上,俄罗斯政治转型是指从一党制的政党政治向多党制的政党政治的转型。但处于俄罗斯政治转型时期的政党政治有一个特殊特征,就是无执政党。即在当今俄罗斯,政党转型主要表现在从无执政党的政党政治向真正的有执政党的政党政治发展。

政治转型中的俄共的活动“建立在自愿、权利平等、自主管理、合法性和公开性原则的基础上”。[7](P.448)合法性的规定,意味着俄共的活动要遵循现行的宪法,因此,尽管俄共在其纲领中规定自己的目标是“夺取政权”,但在现阶段,俄共活动的直接指向只能是“通过对公民的政治意志的形成施加影响来参加社会政治生活”,[7](P.447)而不是夺取国家政权。因此,她与现政权只能是敌或友的关系。这是其社会结构层面的定位。而作为共产主义的政党,代表的是左翼的角色,在现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俄罗斯,她肩负着现政权的反对派的角色。党纲规定,俄共是忠于劳动人们利益的党,认为自己的任务是把社会阶级运动和民族解放劳动联合成为统一的群众性抵抗运动,从而为争取俄罗斯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而奋斗。[7](P.446)这是其阶级定位的要求。作为现政权反对派的俄共,同西欧各国共产党面临的困境一样,既要保持自身特色,又要迎接挑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创新自己的理论,调整自己的策略及角色。在俄共的身上,表现为,从激进的反对派调整为温和的反对派,但是底线是不被民主社会主义化。

本文所指的激进的反对派,是指俄共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对俄罗斯资本主义性质的现政权采取强烈的反对的态度,表现为在理论纲领、议会斗争、具体的斗争途径的激进性和强烈性。温和的反对派,则是指伴随着俄罗斯政治转型的深入,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逐渐改变其一贯的激进的反对派的角色,转而和现政权在合作中斗争,做现政权建设性的反对派。

三、政治转型中的俄共角色调整的意义

研究俄共在俄政治转型时期的政党角色的调整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它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完善自己。目前,俄共作为原苏东地区党员人数最多、影响最大的共产党组织,它的盛衰历史,已不仅仅是一个政党的盛衰,更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上对在资本主义性质政权中坚持斗争了20年的俄共在政治转型时期的角色调整进行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形势下,俄共通过不断调整自己的理论策略,并在理论策略的指导下,不断调整自己的政党角色,仍是俄罗斯资本主义现政权无法忽视也不能忽视的一支重要的左翼力量,它将用自己的角色弹性为发展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做出自己的贡献。

其现实意义是:第一,是研究把握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最新动态的必经途径。苏联解体后,俄共在俄罗斯复兴的众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脱颖而出。俄共的实践活动证明了社会主义的生命力。作为前苏东地区最大的共产党组织,而且也是人数最多、纲领最完备、组织机构最健全、坚定地坚持社会主义的政党,俄共虽然不断地调整着自己的角色定位,但她同时一直声称,是坚持社会主义的党,绝不实行社会民主化,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政治立场。第二,是把握俄罗斯政治局势的一个方向标。俄罗斯政治转型的一个鲜明的目标就是实现真正的多党制,即有执政党的多党制。目前俄罗斯已形成以俄共、统一俄罗斯、右翼力量联盟为代表的左、中、右政党格局。作为一个组织健全的政党,作为在国家政治生活中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政治影响力的政党,作为左翼中一个现政权有力的反对派,俄共政党角色的调整对俄罗斯联邦整个政治格局及政党格局都有着重要的暗示和现实意义。第三,是俄共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俄共在政治转型的大背景下,不仅仅谋求社会对合法的立宪权力结构施加影响,而且还谋求占据其中的职位,并且要发挥政党的社会角色,即维护广大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她的角色定位的调整涉及到俄罗斯社会的公正,她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第四,对其他国家共产党建设的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俄共作为坚持社会主义的政党,她的政党角色的调整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其调整的幅度及经验教训,对所有生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共产党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和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铭,严强.政治学方法论[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刘庆乐.论现代政党在社会中的角色[J].河北学刊,2004,(3).

[3]Jeffrey sach,胡永泰,杨小凯.经济改革和宪政转轨[J].经济学,2003,(4).

[4]季卫东.宪政新论——全球时代的法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刘向文,宋雅芳.俄罗斯联邦宪政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6]刘海年等.人权与宪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7]刘淑春,李兴耕,高晓惠等.当代俄罗斯政党附录:俄罗斯联邦共产党纲领[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俄罗斯政治发展 篇12

1.直接动力

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是俄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直接动力。从19世纪中期至1917年十月革命前, 俄国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 集中发展国家工业、交通和通讯行业。如钢铁生产目标是每十年翻一番[1]。铁路分布网迅速扩展, 正是在这个时期完成了跨西伯利亚的交通干线的建设。

2.外部的助力

世界性的工业革命与科技进步推动了俄国科技的发展。19世纪, 俄国工程技术领域涌现一批杰出的科学家, 主要有Н.Е.茹科夫斯基、А.Н.克雷洛夫、И.Г.布勃诺夫、Б.Г.卡列尔金、С.А.恰普雷金、С.П.季莫申科等。20世纪, 建立在С.П.季莫申科动力学技术结构统计与分析方法基础上的力学理论, 为俄国高等工程学科与工程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知识基础与技术引领;另一方面, 工业建设急需大批高水平专业技术人才, 高等工程教育因此备受重视。发展高等工程教育的时机逐渐成熟。

3.政府的推力

政府投资兴建技术院校是俄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最大推力。为解决高水平专业技能人才严重缺乏的问题, 政府在相当短的时期内投资建设了众多学科多样、特色鲜明的高等工程教育机构。工程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俄国拥有很高声望, 希望成为工程师的青年人的数量数倍或数十倍于高校的招生名额。1885年前, 俄国仅有6所国立技术大学。1901年, 国立高等技术类院校已达13所, 到1917年这个数字为15所。1884年, 技术类大学输送的各类技术人才 (包括矿山工程师、民用工程师、交通工程师) 的总数约达3800人, 1900年、1908年、1917年的数字分别为11 500人、18 500人、30 800人[2]。在30年的时间内, 毕业生人数增加近10倍。

1917年前, 俄国高等技术类大学不但数量多, 而且形式多样, 既有主要培养工厂、工业各部门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工艺学院和工学院, 也有交通、矿山、电子技术、建筑设计等行业性大学。

1.工艺学院

工艺学院学制5年。主要有莫斯科帝国工业学校 (1830年) 、彼得堡尼古拉一世工艺学院 (1828年) 、亚力山大三世哈尔科夫工艺学院、尼古拉二世托姆斯克工艺学院 (1896年) 。工艺学院培养具有管理工厂及其各部门所需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人才[3], 力学和化学是其必须设立的专业。

2.工学院

工学院学制为3.5-4年。主要有尼古拉二世华沙工学院 (1898年) 、亚力山大二世基辅工学院 (1898年) 、彼得堡伟大的沙皇彼得工学院 (1898年) 、里加工学院 (1862年) 、阿列克赛耶夫·顿斯基工学院 (1907年) 。工学院拥有更为自由的规章[4], 院系众多, 门类齐全, 除力学和化学外, 还有矿山、冶金、建筑、电子机械、工程建筑、船舶制造、工业经济、土壤改良及商业等专业。

3.行业学院

行业学院是培养建筑、开采、铁路管理等领域的工程师的专业性学院。主要有彼得堡亚力山大一世交通工程学院 (1809年) 、莫斯科交通工程学院 (1896年) 等, 这是俄国“实验性教学机构”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5], 学制3年。为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第三年理论课的毕业考试结束后, 组织学生参加建筑或工程实习, 为期两个建筑周期。

4.技术大学

由于从19世纪末起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各地纷纷创建学制4-5年的技术大学, 以培养具有综合性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总体规划和布局的通盘考虑, 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行业领域共同投入。

二、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19世纪90年代, 政府及教育界就俄国最需要的是知识广博的工程师, 还是狭窄专业的工程师展开讨论。为生产的具体领域培养专门人才的主张最终占了上风。在此时期, 按照狭窄专业培养各领域需要的工程师, 为经济建设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但是, 工程教育也暴露出在解决一些综合性和跨学科性问题时“专才”人员难以胜任的问题, “专才”培养理念受到挑战。为适应社会对不同专业水平和层次的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 又回到了多样化结构。这种形成于一百多年前的多级结构, 由工艺学院 (硕士水平) 、工学院 (学士水平) 、专业性的行业学院 (实践型专科人才) 、技术大学 (复合型人才) 等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结构构成。

俄国对高等工程人才的培养秉承“通才”理念, 面向行业领域的实际需求, 培养既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与能力, 又具有厚重的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俄国高等工程教育院校通过与劳动市场的有效互动, 保障了工程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专业对口的工作。此外, 工程专业的毕业生不仅能从事所学专业的工作, 而且能够很好地胜任政府机关等重要部门的管理与领导工作。如彼得堡工艺学院的一些毕业生, 1893年有人担任市政领导、国际法官、银行行长、保险公司资产管理和其他业务的代理等[6]。这得益于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文理兼修的教育理念。许多工艺学院的毕业生都有很高的通识知识和普通技术知识素养, 这为其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大规模的工程实践活动及其管理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当今的俄罗斯工程教育继承了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 明确规定:将工程教育体系的工作定位于为个体在精神上、道德上和文化上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工程师在人文知识方面、人与社会的精神生活方面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论知识;掌握认知方法、创新方法、实际工作方法、个体的社会行为及自我实现的方法, 这些是生活道路上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为组织工程师融入全球经济、社会及文化进程创造前提条件;掌握未来的职业活动, 它是自身的、经济的、社会的、社会心理的和智力规律性的统一体, 也是对所有创造整个人类环境进行历史的、全人类的、人道主义的及整个文明取向视角的诠释。这种文理兼修的工程教育理念体现了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教育观, 也是对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及终身发展思想的具体践行。

三、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隶属管理体制

1.十月革命前的行业隶属管理

十月革命前, 俄国国立高等技术院校大多数都分别隶属于各自的上级行业主管部门。工学院在1905年前都隶属财政部的贸易司及手工业司管辖, 1905年后归属贸易与工业部的培训处。交通工程学院归属交通部, 电子技术学院和民用工程学院归属内务部。行业主管部门在技术大学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这种行业隶属的宏观教育管理方式有助于工程院校的发展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首先, 开设什么专业、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培养多少人才, 都是面向行业部门内具体企业的需求制定的, 极大地提高了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其次, 工程院校为行业企业输送人才, 既可以更有效地吸引行业部门的经费投入, 进而提高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又可以缓解国民教育部的经费紧缺。再次, 隶属上级主管部门的院校普遍运行良好。技术院校的部门归属不仅对这些院校的网状分布和合理布局起到积极作用, 而且使其科学教育潜能对相应工业领域的影响程度大大增强。行业主管部门对技术院校的管理职能由行政管理扩大为负责对其教育质量的监管。一些教学机构可以制定和实施新的教学计划, 可以依靠相应部门提供的经费增设一些新的专业, 进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行业性高校毕业生职业能力的提高。最后, 高校的行业归属保障了将技术转化为生产的有效性。

个别隶属国民教育部的院校面临经费困难。到1917年, 属于国民教育部的高等技术大学仅有5所。这些院校之所以有意归属国民教育部, 是因为感到拨款严重不足。哈尔科夫工艺学院从1902年起就向国民教育部请求拨款和支持, 希望增设工程专业、电子技术专业、矿山专业 (从1906年起又追加农业技术专业) , 但由于当时国民教育部对工学院教育的保守态度, 始终未能如愿。隶属国民教育部的院校较之隶属行业部门的院校在发展上受到一定限制。体现在招生方面的情况是, 在1913-1914年期间, 就读于隶属国民教育部的技术类院校的学生总数约为9371人, 主要集中在机械、工程建筑、化学、采矿工程、农业、商业科学等专业, 而就读在隶属于贸易与工业部的技术类院校的学生共计17639人, 除以上专业外, 还包括冶金、电子技术、造船及经济科学等领域。

2.俄国高等工程教育的文凭与资质管理

俄国的工程师培养, 不仅重视扎实、广博的专业知识, 而且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对即将承担工作的高度责任感。学生毕业后获得工程师文凭。工程师文凭的持有者根据其毕业院校的地位被授予一定的从业资格。资格的获得与他们将要从事的工作领域直接相关。从业资格通常依据国家行政机构批准的有关管理条例来确定。如凭借在某工艺学院获得的“机械工程师”文凭或“工艺工程师”文凭, 就可以得到建造工厂厂房及其附属民房住宅的资质, 可以在交通部谋职, 从事与建筑相关的工作。基辅工学院培养的工艺工程师有资格领导各种大小工厂, 建造工厂厂房及其所属民房, 从事各种类型的建筑工作, 并可以承担建造厂房的设计工作, 该大学获得工程建设者文凭的毕业生有资格承担各种工程项目的设计和生产工作。彼得堡交通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获得“交通工程师”文凭后, 有资格承担各种类型的建筑工作, 还可承担建造厂房的设计工作。莫斯科交通工程学院的毕业生获得“建筑工程师”文凭, 在1904年前有资格承担除了复杂机械方案设计工作以外的各种类型的建筑工作和建筑设计工作。这种文凭与能力并重的工程教育理念很好地诠释了教育的社会功用理论。

参考文献

[1] Тимошенко С.П.Инженер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в России: Пер.с англ.[M].Под ред.Н.Н.Шапошникова.Люберцы, 1997.С.18.

[2] Л.Гррччва, З.Саванова, П.Смыслов.Инженерно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в России : становление концепции (историческийракурс) [J].Высшее образование в России.2007.-№4.С.147, 150.

[3] Ланговой Н.П.С.Петербургский практический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с1828 по 1893 гг.[J].Техническоеобразование.1894.- №1.С.14.

[4] Справочник по высшему образованию: Руководство для поступающих во всевысшие учебные заведения России[M].Сост.Д.С.Марголин.- Киев, 1911.С.18.

[5] Иванов А.Е.Высшая школа России в конце XIX - начале XX века.[M].М., 1991.С.67.

上一篇:水情分析下一篇:电视声画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