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分析术前检查

2024-07-24

床分析术前检查(精选3篇)

床分析术前检查 篇1

加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 在术前、术中及术后操作过程中, 避免医疗损伤而引起交叉感染, 被阳性体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及物品应及时处理, 专门严格消毒, 减少污染及传染。为能更有效地控制医源性感染及减少医疗纠纷, 对患者输血前和手术前做HBsAg、抗-HCV、抗-TP、抗-HIV检查非常必要, 现对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2 408例患者的术前四项检测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0年1月—2012年10月门诊及住院就诊需输血和手术患者2 408例, 对其术前和输血前进行四项感染性标志物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

(1) 美国BIO-TEK公司生产的酶标仪ELx-808及洗板机ELx-50。 (2) 试剂: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丙肝病毒抗体 (抗-HCV) , 英科新创 (厦门) 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

1.3 检测方法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 及丙肝病毒抗体 (抗-HCV)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 。梅毒螺旋体抗体 (抗-TP) 先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 阳性标本均用梅毒螺旋体间接血凝试验 (TPHA) 作确证诊断。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 (抗-HIV) :采用双抗原夹心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 对抗HIV (1+2) 复试阳性标本, 按“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要求送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实验室进行确证。

2 结果

输血前、手术前患者检测的总阳性例数为261例, 阳性检出率为10.84%, 男140例, 占53.6%, 女121例, 占46.4%, 其中:HBsAg阳性236例, 阳性率为9.80%, 男127例, 占53.8%, 女109例, 占46.2%, 抗-HCV阳性17例, 阳性率为0.71%, 男10例, 占58.8%, 女7例, 占41.2%, 抗-TP阳性8例, 阳性率为0.33%, HBsAg和抗-HCV两项均为阳性6例, 阳性率为0.25%, 抗-HIV阳性未检出。

3 讨论

本次检测结果提示, HBsAg阳性率为9.80%, 与国内有关报道10.26%[1]相近, 与我国人群中乙肝病毒感染率一致。HCV感染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 但各地的普通人群感染感染率相差很大。HCV的传播途径主要是经血液传播, 也存在母婴传播、性传播和家庭内接触传播等途径, 还有大约1/2的HCV感染者感染途径不是很明确[2]。我国自然人群中抗-HCV阳性率为0.7%~3.1%[3], 本次检测出丙型肝炎抗体阳性率为0.71%, 在自然人群分布的范围内。HBV和HCV是引起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由于感染发展隐匿, 多数乙肝、丙肝患者可不出现症状, 发病呈慢性过程, 治愈率较低。我国艾滋病发病率逐年明显上升, 梅毒发病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均是性传播、血液传播性疾病, 是最为严重的传染性疾病。本组没有检测到抗-HIV阳性病例, 本组检测梅毒的阳性率为0.33%。加强实验室检测, 做到早期发现和采取积极有效的监控及预防措施, 防止疾病的进一步传播非常重要。对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进行相关感染性标志物检测, 不但能提前发现患者的疾病, 了解患者的病情, 并能作为诊断依据, 使患者得到及时治疗;并能提醒医护人员手术过程中注意操作和消毒, 防止院内发生交叉感染[4,5];也可避免引发医疗纠纷, 成为区分是否因手术或输血而传播疾病的重要证据。如果医院输血前及术前不做感染性标志物检测, 术后及输血后再检测, 发现某项指标为阳性时, 就无法明确是在医院感染还是患者原来就是感染者, 医院也就无法证明自身无责任, 容易造成医疗纠纷的发生。因此对患者手术前及输血前检测HBsAg、抗-HCV、抗-TP、抗HIV (1+2) 是非常必要的, 能更好地控制院内感染, 对保证安全手术治疗及保护医患双方均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探讨患者在术前 (包括输血前) 进行四项感染性标志物检测的必要性。方法 对2 408例需手术或输血的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HBsAg、抗-HCV、抗-TP、抗-HIV。结果 2 408份标本中, HBsAg阳性率为9.80%, 抗-HCV阳性率为0.71%, 抗-HIV阳性率为0, 抗-TP阳性率为0.33%, HBsAg和抗-HCV两项阳性率为0.25%。结论 输血、手术前四项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 对控制院内交叉感染和预防医疗纠纷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输血,手术前四项,医院感染,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周建丽, 瞿亚红.输血前患者血清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与分析[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4, 14 (5) :278-279.

[2]张卓然.临床微生物学和微生物学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4:381.

[3]康富标, 赵敏.丙型肝炎病毒治疗研究进展[J].中华肝脏病杂志, 2006, 14 (6) :933-955.

[4]张文兰, 胡同平.2686例输血前及手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与分析[J].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6, 22 (1) :85-86.

[5]贾怀刚, 张玉龙.1070例受血者5项传染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09, 30 (10) :l188-1190.

床分析术前检查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分析本院2013 年1月-2014 年11 月收治的45 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是否进行术前彩超检查进行分组, 对照组15 例和观察组30 例。对照组年龄22~72 岁。观察组年龄24~75 岁。两组尿毒症患者的性别、年龄及原发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见表1。

1.2 方法通过西门子公司X300 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进行检查。对照组患者动静脉内瘘手术前不进行彩超检查。使用彩超为观察组尿毒症患者检查前臂动静脉情况, 探头频率为5.0~12.0 MHz, 患者采取平卧位, 手心朝向上方外展达到45°, 对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桡静脉、尺静脉等深静脉的管腔内回声进行观察, 彩色血流可以观察管腔是否充盈完整。然后对上臂腋下捆绑止血带, 对头静脉、贵要静脉等浅静脉走行和汇入情况进行观察, 对管腔是否通畅, 内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最后对锁骨下动脉腋动脉、肱动脉、桡动脉、尺动脉管腔及管壁情况进行观察, 对不同段血管进行血流速度、血流量测量。并在术后4~6 周内, 测量内瘘内径及血流量。

1.3 观察指标 (1) 观察两组动静脉内瘘手术后的平均切口、平均时间情况; (2) 观察两组动静脉内瘘手术一次性成功率、内瘘成熟、内瘘通道不成熟 (主要包括血栓、功能性血流量不足、闭塞) 以及血流量等情况。

1.4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平均切口、平均时间及血流量比较观察组动静脉内瘘手术后的平均切口明显小于对照组, 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血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2.2 两组一次性成功率、内瘘成熟、内瘘通道不成熟情况比较观察组的一次性成功率、内瘘成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内瘘通道不成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3。

例 (%)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超声检查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尤其是高分辨率超声成像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其在血管检查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其可以对血管的解剖结构和病变进行观察, 对血流速度、阻力指数和血流量等指标进行测定, 尤其是在前臂动脉、静脉病变和血流量变化情况和动静脉内瘘术后是否可以达到血液透析要求方面进行观察[9,10]。

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替代疗法中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动静脉内瘘作为重要的血管通路, 其有效的建立是血液透析患者进行维持透析治疗的首要条件[11,12]。高频彩超在动静脉内瘘术的手术前对血管的走行、内径、血流量、内膜特点进行观察, 然后对血管的变异情况、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变化及是否适合动静脉内瘘手术情况进行分析, 从而对内瘘目标血管的选择范围进行筛选, 除了使用常规的前臂桡动脉、头静脉以外, 还可以应用正中静脉、贵要静脉等, 进而保证动静脉内瘘术应用奠定良好的基础, 提高患者一次性手术的成功率[13,14]。另外高频彩超对动静脉内瘘术术前目标血管的检查, 可以进行有效的定位指导, 减小手术切口长度, 提高手术的效率, 降低术中的创伤和出血量, 有利于创口更好的愈合, 并促进内瘘成熟。

有研究表明, 通过高频彩超对动静脉内瘘术前目标血管的内径、血流速度、血流量测定, 其达到何种标准才可以满足血液透析所需要的要求, 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15,16]。资料显示, 静脉直径≥ 2.5 mm, 动脉直径≥ 2.0 mm, 内瘘手术成功率较高[17,18]。笔者通过临床经验结合参考资料, 对动脉内瘘术目标血管标准各种参数标准设定为:血管内径≥ 1.5 mm, 动脉血流速度≥ 20 cm/s, 也就是平均血流量>106 m L/min[19,20]。

本研究通过分析本院2013 年1 月-2014 年11 月收治的45 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是否进行术前彩超检查进行分组, 对照组15 例和观察组30 例。观察两组动静脉内瘘手术者的一般资料、平均切口、平均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内瘘成熟、血栓、功能性血流量不足、闭塞发生率以及血流量等情况。结果表明, 两组动静脉内瘘手术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研究结果均有可比性, 另外观察组动静脉内瘘手术后的平均切口、平均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内瘘成熟、内瘘通道不成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提示随着社会和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发展, 尿毒症患者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对于血液透析质量要求也明显提高[19]。本研究通过对本院尿毒症患者进行动静脉内瘘术术前行彩超检查, 并确认目标血管, 从而提高手术治疗的效率, 减小创伤,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进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水平和生活质量。

研究结果可知, 内瘘失败原因为:术前没有实施彩超检查, 无法检查前臂动静脉情况, 而盲目地进行手术, 导致内瘘失败。可见术前、术后4~6 周内为患者进行彩超是十分必要的, 这样不但可以了解前臂动脉官腔及管壁是否有斑块或者血栓, 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测量血管血流速度, 从而计算出血流量值, 这样一来便可确定患者是否可以进行动静脉内瘘手术和安全地进行透析, 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并为患者及其家庭节省了不小的开支。由此可见, 内瘘术前、内瘘术后4~6 周内为需要透析的肾病患者进行彩超是十分必要的。

综上所述, 高频彩超检查无创伤和不良反应, 具有操作简单、诊断结果准确, 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可以对动静脉内瘘术术前的目标血管进行确认, 并在内瘘术后4~6 周内, 测量内瘘血流量, 从而为早期判定手术效果以及判定患者是否具备血液透析条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尿毒症患者动静脉内瘘术前彩超检查的应用效果。方法:分析本院2013年1月-2014年11月收治的45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 依据是否进行术前彩超检查进行分组, 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动静脉内瘘手术前不进行彩超检查;观察组:动静脉内瘘手术前进行彩超检查。观察两组尿毒症患者的平均切口、平均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内瘘成熟率、内瘘通道不成熟率 (血栓、功能性血流量不足、闭塞) 以及血流量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动静脉内瘘手术后的平均切口明显小于对照组, 平均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血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一次性成功率、内瘘成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内瘘通道不成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高频彩超检查无创伤和不良反应, 具有操作简单、诊断结果准确, 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可以对动静脉内瘘术术前的目标血管进行确认, 并在内瘘术后46周内, 测量内瘘血流量, 从而为早期判定手术效果以及判定患者是否具备血液透析条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值得临床借鉴应用。

床分析术前检查 篇3

关键词:胃癌,术前活检,术后病理检查,对照研究

胃癌是临床常见及多发的恶性肿瘤疾病,尽早诊断并给予积极治疗是保障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关键因素[1]。本文为提高胃癌患者诊治效果,特于2015年1~12月选取本院收治的90例此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与术后病理检查异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5年1~12月收治的90例胃癌患者,男49例、女41例,年龄32~81岁、平均年龄(60.92±6.7)岁,发病部位:胃体24例、贲门小弯侧29例、胃角20例、胃底6例、胃窦11例。患者及家属对本次研究内容完全知情,必要时可于研究前指导其独立填写本院伦理研究会制定的相关知情协议书。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2]

①经病理检查符合世卫组织(WHO)制定的胃癌诊断标准;②本次研究前未接受胃癌相关化疗、放疗等治疗措施;③确定实施外科手术治疗,对术前胃镜活检及外科手术均具有良好耐受性,无相关禁忌证;④排除患有其他恶性肿瘤疾病者;⑤于本次治疗前无胃部手术史,排除复发性胃癌者;⑥排除存在精神、免疫、血液、内分泌等系统疾病者;⑦排除机体重要器官(心、肝、脑、肺、肾等)严重病变者;⑧排除哺乳、妊娠等特殊时期女性胃癌患者。

1.3方法90例胃癌患者于术前均接受胃镜活检,之后指定高年资专业临床医生完成外科根治性手术治疗,对术中切除癌变组织给予病理检查。记录患者术前胃镜活检、术后病理检查结果,包括确诊率、分化程度、病理类型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确诊率

90例胃癌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胃镜活检及术后病理检查,其中术前活检胃癌确诊率仅为81.11%(73/90),术后病理检查胃癌确诊率高达100.00%(90/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分化程度

90例胃癌患者术前活检分化型病变所占比例为44.44%(40/90),低于术后病理检查的62.22%(5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疾病类型

90例胃癌患者术前活检管状腺癌所占比例最高(23.33%),而术后病理检查低分化腺癌所占比例最高(44.44%),两次检查各疾病分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胃癌患者早期大多无典型表现,对临床诊断及治疗疾病造成一定困难,术前给予胃镜活检是目前临床首选胃癌诊断方法[3]。本文研究可知,90例胃癌患者经术前胃镜活检确诊率仅为81.11%且术前胃镜活检病变组织分化程度、病理类型与术后病理检查差异较大,应引起相关医务工作者注意。

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不准确原因分析:①病变位于贲门、胃底、胃体等部位时将对样本采集过程造成一定困难,经胃镜检查可能因样本量不足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②同一部位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分化程度及病理类型,但经胃镜活检仅能采集部分病变组织,因此无法客观诊断疾病;③实施胃镜活检的相关操作人员自身专业技术掌握不牢固、临床经验不足,进行采样、检查等过程易出现人为错误[4]。

提高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的相关对策:①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样本采集,如溃疡患者取材时应对溃疡隆起边缘内选择采集样本;②胃镜活检应至少取出2~3块标本实施病理检查,提高活检客观性及准确性;③定期组织胃镜活检相关工作人员进行集中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及时吸纳国内外先进胃镜活检技术并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应用于日常工作中;④严格执行持证上岗制度,各级领导应对术前胃镜活检工作给予足够重视,提供各方面支持[5]。

综上所述,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准确率低于术后病理检查,但其仍是临床医生术前掌握患者疾病情况的主要依据,实施术前活检医护人员应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术前活检准确性,为保障胃癌患者疗效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今后推广。

参考文献

[1]梁立盛.胃癌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异同分析.中外医疗,2013,32(35):175.

[2]李恩林.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和外科术后病理的临床对比.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24(7):3789.

[3]常子艳.分析胃癌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异同.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7):142-143.

[4]范永旗.比较胃癌患者术前胃镜活检病理与外科术后病理的异同.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5,9(2):74-75.

上一篇:素质教育与班级文化下一篇:小中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