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见大

2024-07-24

小中见大(共11篇)

小中见大 篇1

一、从具体情境出发, 感受估算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单纯地用算式进行机械训练, 难以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 结合具体情境, 选择计算策略

在教学估算时, 要把它置于问题解决的大背景下, 让学生分析问题, 选择合适的策略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 自觉地把计算和实际问题情境联系起来, 理解为什么要估算, 什么时候要用到估算, 将估算作为解题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提供不确定的数据信息, 使学生体会估算思想

在初次教学估算时, 可以设计一个或几个不确定的量, 使得学生无法进行精算, 从而体会估算的思想.例如, 教学“100以内加、减法的估算”可以这样创设问题情境:

明明过生日想买下面两件生日礼物.

遥控汽车:3□元玩具熊:58元

妈妈给100元钱够吗?

在这个情境中, 遥控汽车价签上的个位数字看不清了, 学生不能顺利计算, 于是试图思考另外的策略.果然, 陆续有学生的思维转向估算:汽车的价格是三十多元, 就算把它看成40元, 40+58=98 (元) , 妈妈给的100元也够了.

二、倡导多样化的估算方法, 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一) 掌握估算的一般方法

虽然估算的方法灵活多样, 答案也并非唯一, 但估算并非是无章可循, 可以总结一般方法, 就是数据的简化, 简化的目的是使数据计算变得较为容易.比如, 将192+201简化为200+200;又如把38×61简化为40×60.在实际估算中, 又有以下具体的估算方法.

1. 化整估算

该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运用最广泛的, 也是数学学习中基本的估算方法, 即把数量看成比较接近的整数计算.

2. 依据生活经验估算

例如, 一筐苹果有60个, 一筐草莓的个数是它的3倍, 一筐草莓有多少个?根据生活经验一筐草莓的个数一定比一筐苹果多得多, 所以如果算成60+3=63 (个) 就是错误的.

3. 根据运算性质估算

例如, 715+265-282=738, 根据“减去的数比加上的数大, 其结果应比原数小”可判断738是错误的.

(二) 鼓励估算方法多样化, 重视交流、解释估算过程

由于学生对相关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及思维方式不同, 在估算中, 方法也会多种多样.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估算方法的多样化, 应让学生充分交流, 表达自己的想法, 了解他人的算法, 使学生体会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 促进学生进行比较和优化.

三、将估算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 使之逐步成为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估算的重要地位从教材的编写中可见一斑, 但是, 如果仅仅依赖教材中编排的估算内容, 还是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并使之养成估算的习惯.估算习惯的养成, 并非一朝一夕的事, 而是需要教师长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渗透和训练.

(一) 把估算融入计算教学

在教学中, 教师要挖掘估算教学素材, 把握教学契机, 让估算教学纵向贯穿每一个年段, 横向蕴涵于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和概率等内容领域的具体教学中.长此以往学生就会从唯一的计算策略———精算中“走”出来, 去灵活、合理地选择算法.本人曾经执教过“两位数加两位数的笔算 (进位) ”, 认为应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估算教学, 具体的教学过程如下:

1. 创设情境, 呈现计算背景

情境:二年级四个班小朋友去参观自然博物馆, 学校只租到了两辆车 (每辆车限乘70人) , 怎么办? (四个班学生人数分别是:二 (1) 班42人, 二 (2) 班36人, 二 (3) 班25人, 二 (4) 班28人)

学生很快提出方案:两个班学生合乘一辆车.

思考:哪两个班合乘一辆车?

具体方法有:

(1) 二 (1) 和二 (2) :42+36.二 (3) 和二 (4) :25+28.

(2) 二 (1) 和二 (3) :42+25.二 (2) 和二 (4) :36+28.

(3) 二 (2) 和二 (3) :36+25.二 (1) 和二 (4) :42+28.

(此刻学生的注意力落在如何搭配上, 忽视搭配结果的可行性.)

提问:这三种方法都可以吗?部分学生提出, 因为“限乘70人”, 第一种方法不可以.教师让学生阐述理由.

生:40人加30人是70人, 42+36就一定超过了70人. (大家认同)

师:能不能让三个班的小朋友合乘辆车?

生:把人数少的三个班人数相加是36+25+28, 只算30+20+20就等于70.说明三个班人数也一定超过70人.

上面的案例是在探究笔算方法前, 先鼓励学生估算.通过课堂实践, 本人认为:这个教学契机有利于学生感受估算的必要性, 因为大部分学生对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计算还不是很熟练, 这样就更倾向于选择估算.

2. 利用估算提高精算质量, 形成自我监控的学习品质

笔算、估算都是计算方法, 如果在解决问题中能有机结合, 无疑会提高解题的速度及正确率.这点, 德国的数学教学值得我们借鉴, 德国教材给出的应用题的解题步骤是: (1) 仔细地读题; (2) 在重要词或数下面画线; (3) 写出解题计划; (4) 估算; (5) 精确计算; (6) 比较估算和精确计算的结果, 再读一遍题目的问题, 作出答案.明确地把估算作为解决问题的一个步骤, 突出估算在解决问题中的价值.其实在计算中也可以把估算和精算有机结合, 促进精算的正确率.但其中必然要经历被动估算到自主估算的过程, 教师在设计计算练习时, 就要考虑让学生在精算前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预测, 计算后要求学生运用估算对结果进行验证.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 是新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标.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 教师的眼光应该放得更远一点, 视野应该更开阔一点, 通过强化估算教学, 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从而使学生能合理、灵活地解决问题.

小中见大 篇2

作文公开课教案:《小中见大》

学习目标: 1、 学习如何“小中见大,深刻立意”。 2、 培养观察、感悟生活的能力。 教学过程 导语设计: 一提起作文,很多同学都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唉!又要写作文了。”看,作文就是如此让同学们头疼。头疼的一个很大原因是在看到作文题目时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这里的“什么”也就是文章的“意”,即文章的主旨、中心。它如同一个圆心,只要围绕它合理的选材组材,就可以画出无数个我们想要的圆。确立这个圆心的过程也就是立意。如何立意是作文很关键的一步,深刻的立意更是作文制胜的法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深刻立意的一种方法――小中见大。 板书课题:小中见大 出示目标(全班齐读) 理解“小中见大”的含义 通过小题材表现大道理。(提问:就作文而言,“小”和“大”分别指的是什么,“小中见大”的含义又是什么?) 学习如何“小中见大,深刻立意”。 过渡:“小中见大”的含义我们理解了,关键是如何运用。 训练一:在教材中学习立意。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立意法。 初一时我们曾学过一篇文章,请一名同学简单复述一下故事情节,并说说文章给了我们哪些启示?(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这是一件再寻常不过的小事,却带给我们许多深刻的人生启迪。这就是“小中见大,深刻立意”,这也是叙事性记叙文应该达到的目的――叙事,就要从多方面的意义中寻求最根本,最动人,最深刻的那一点,以此来揭示事件本身的意义,告诫自己或启迪他人。 简单扩展:其实我们的教材中还有很多类似的例子。例如《散步》,就是通过散步这件小事告诉我们责任、尤其是中年人责任的重大。另外象《羚羊木雕》、《背影》等也都是很好的材料。所以说教材就是作文最好的例子,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 训练二:在生活中学习立意。 生活中的小事更是俯拾即是。昨天我在公交车上就目睹了这样一幕:一个体格粗壮的中学生和一个衣衫肮脏的农民工并列坐在一个双人座上。那中学生本来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座位,可他还是用很厌恶的语气大声呵斥那农民工:“往外点!”农民工很不情愿的小声反驳了一句,这时那中学生的态度更加蛮横,用青岛话大声吆喝:“往外点,别叨叨!”农民工敢怒不敢言,两人就这样僵持地坐着。 练习深刻立意: 过渡:我发现在表演中很多同学都笑了,但这真是一个让我们笑不起来的问题,因为它带给了我们太多沉重的思考。古人说“意在笔先”,即在动笔之前应该先立意。假如让你就这个材料写一篇文章,你将从哪个角度立意?(1分钟时间考虑) 全班交流回答。 注意:教师的点评不要太笼统,要切中根本问题,例如很有创意、很深刻、目光很敏锐、你提到的问题正是目前社会的热点、敏感问题等。 练习写作:  过渡:“意”明确了,接下来就要围绕自己的“意”展开叙述描写。要求: 1、 先用一句话概括自己的“意”――文章主题。 2、 根据自己的“意”具体详细的叙述事件。(150――200字左右) 教师提示: “意如帅”,内容必须为“意”服务。写作中应明确详略,合理用墨。能够突出“意”的内容必须不吝笔墨的大肆渲染,叙述务必具体,描写务必细致,描写得越细致越具体越形象越好。假如说我的主题是批判中学生的不道德,我就应该重点描写中学生的表现,对他的神态、动作、语言等展开具体的细节描写,使文章富有感染力。 学生独立写作。 全班按位置分成六小组,从每组中各选出两篇优秀作品,参与全班交流,其他同学就听到的习作围绕着“意”进行简单点评:具体方式:  3生先说主题后朗读练笔文,其他同学围绕着“内容是否突出了意”进行点评。 3学生先朗读自己的练笔文,其他同学从中分析出文章的“意”,看看与原作者的立意是否一致。(游戏“心有灵犀一点通”。) 课堂小结: 大家看,公交车上的这么一个小插曲就引发了我们如此深刻的思考。生活本身是平淡的,更多的是一些琐碎的`小事,但需要我们用智慧去发现,用心灵去感悟。因为发现,生活每天都是新的;因为感悟,思想会越来越深刻。这恰恰就是文章立意的根本要求,是文章的眼睛。著名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希望同学们都能拥有一双慧眼,或许你会因此而收获一种不一样的人生。 布置作业 以“理解或沟通”为“意”,自拟题目,运用“小中见大”法写一篇记叙文。 公开课教案  记叙文写作指导教学案 青岛艺德实验学校 丁煜昕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留心生活,于凡人小事中发现生活的真谛。 2、 指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形成良好习作思路。 教学重点: 立意选材、细节描写 教学方法: 引导法、示例分析法 教学过程: 一、 深情导入 教师向学生深情背诵自己喜欢的一首诗,引发学生共鸣 我们无法唤起所有的记忆  却可以牢牢记住那些美好瞬间  旅途中的一次搀扶  平日里的一次发现  一份让你惊喜的礼物  一幅充满温情的画面 有些瞬间即逝的往事  咀嚼它却需要一生的时间” 二、 出示目标 “滴水藏海”――于平凡的人、事、物中感悟生活的真、善、美。 三、 写作指导 (一) 明确题旨 学生交流对本次作文题目的理解。 教师指导: 析词语――悟题意 (二) 悉心选材 1、 示例分析: 以“母爱”为话题,让学生回顾自己写过的内容。(“老三篇”) 教师评价: 我们并不否认同学们写的文章的确体现了母爱,但内容的陈旧实在难以打动读者。 老师讲述范文。 学生交流体验。  2、 归纳总结:  去陈求新  去粗求细  去伪求真 (三) 细腻描写 1、教师引导: 一篇好的文章,并不在于抒发的感情多么强烈,也不在于阐述的哲理多么深刻。打动读者的,往往就是一些小小的细节。在细枝末节中体现出深深的情谊。 2、 示例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细节刻画。  3、归纳总结: 细节入手――着力渲染――溶情入境 四、 随堂习作 以“不经意间的美丽”为话题进行细节描写。  要求: 1、 独特、细腻、真实 2、 200字左右 播放优美音乐,学生当堂练笔。教师巡视。 五、习作展示 学生交流习作。 六、 教师小结 作文来源于生活, 作文因生活而美丽! 只要我们有一双慧眼, 有一颗细腻的心, 我们就一定能写出美丽的文章; 更能活出美丽人生! 七、 布置作业: 将练笔扩充为一篇完整的文章,600字左右。

小中见大言“过渡” 篇3

关键词:过渡语;分类;作用;承上启下

有人看了这个题目,可能会不屑一顾。课堂教学中,一个过渡语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殊不知,过渡语虽小,“窥一斑可见全豹”可以看出一位教师教学的功力,还可以为整节课添彩。有人曾美其名曰“一堂课的穿珠线”,由此可见,课堂过渡语的自然引入,不仅仅是技术,也是艺术,需要我们不懈地追求与探索。下面我从过渡语的分类、作用、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等方面来谈谈我个人的一点认识。

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过渡语分成不同的类型。一般来说,根据过渡语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功能不同,可以把它分成开启式过渡、承接式过渡和归纳式过渡。根据过渡语的形式不同,可分为引言式过渡、问题式过渡、复述式过渡、对比式过渡、直白式过渡等。

过渡语的功能和作用,总的来说就是“导”和“接”的作用。它使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间衔接自然、连贯,浑然一体。一堂优质的好课,它的每一个细节,都是那么自然,而又恰到好处;一位优秀的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绝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其中包括对过渡语的設计。

那么该如何设计过渡语呢?又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位能工巧匠,在雕刻一件艺术品时,总是先揣摩原材料的形态,因势象形,然后雕刻出精美的作品。老师不也被称作匠吗?因此应匠心独运,充分考虑整节课的内容,以自然为准则,设计出符合教学理论和实际、具有美感的过渡语来。因此,设计过渡语的首要问题就是联系前面后面的教学内容,让它自然顺畅,不留丝毫雕琢的痕迹。

其次,过渡语要简洁、有效。过渡语,顾名思义就是过渡、缓冲、粘连一下,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它犹如人体骨关节间的粘膜、肌腱,又如行路的桥、渡河的舟,既有实用性,又必不可少,同时还有美感。又有谁见过比路还长的桥呢?

再次,选择过渡语,形式要多样化,再好吃的饭菜,如果顿顿如此,时间久了,也会难以下咽。再巧妙的过渡语,一堂课中如果一成不变,也可能会起相反的作用,“事不过三”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一堂好课,犹如一篇优美的文章,含义隽永,读来回味无穷;好的过渡语,起承转合之间,能使教学过程机理严谨,统体皆活。设计出好的过渡语,一堂课就有了生气和灵性,一堂课也就从普通走向成功。

用“小中见大”的策略解读教材 篇4

我这里的“大”指“教学理念、思想、方法等”, “小”指“学生”。解读教材时, 老师们见“大”容易, 但用“大”的思想见“小”不易。

我以三年级上册的难点单元“除法”, 和本单元第一课“分桃子———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为例, 进行“小中见大”的分析。

一、解读数学教材中的学生

具体来说, 数学教材是《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抽象到具体的一个物化的载体。教材的立足点是人, 是学生, 归宿是全体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 是全体学生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知识;教材的学科逻辑就是新课标理念所阐述的理论框架, 教材的学科文化内容就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本门学科核心的结构性知识。

以北师大版数学三年级上册为例, 教材扉页的人物对话 (智慧老人说:“学习数学要多动脑筋。”淘气说:“多动脑筋可以使人聪明。”笑笑说 :“多动脑筋 , 困难就会变成学习的动力。”) 隐含了数学学习的方法和价值。教师可以就此话题启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思考:学习数学还要多干什么呢?还可以变得怎么样呢?用轻松幽默的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的方法和价值。

教材的目录页呈现了三年级上学期所要学习的核心知识的结构框架,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展开联想:这里面的知识哪些是我熟悉的? 哪些是我很想去研究的?哪些是我看不懂的? 这样的对话既可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数学知识的愿望, 还可以了解学生已有的知 识经验和 学习困惑。

教材的具体内容是如何体现课程理念对学生的关注呢?

翻开课本初看, 最先映入学生眼帘的是与学生年龄相仿的人物对话, 是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图文情境, 是富有童趣的玩乐场景。这些设计充分体现了课程理念所倡导的“学生 的数学学 习内容应 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精神。

细看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 情境式的问题引入利于学生主动观察与思考, 多样化的方法讨论利于学生主动思考与比较, “称一称, 掂一掂”等操作活动利于学生主动实验, “估一估, 试一试”等活动利于学生主动猜测与尝试, “讨论”和“数学游戏”等活动利于学生主动交流, “实践活动”利于学生主动操作与验证, “你知道吗”利于学生主动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数学万花筒”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思想和方法。教材巧妙地用各种活动生动地呈现《数学课程标准》所规定的人人都必须学习的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用数学活动创造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数学学习过程。

再系统地看每节课后的练习、整理与复习的思路和总复习的编排, 这些练习和复习为数学学习的评价提供了依据。“整理与复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暂时停下来反思、总结的机会, “你学到了什么”这句提示语提醒学生反思。学生在自评和同学互评的活动中总结学习经验和学习体会, 学生在进一步的练习活动中验证的自己学习水平。这样的反思评价活动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验成功、建立自信。

做了教材的解读后, 我再具体分析教材每个单元的整体结构、目标、重难点和教学任务, 最后选择了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分桃子”进行分析。

二、选准研究点

为了将分析做实, 我选择了数学教研组正在研究的小专题“在操作活动中体验知识的有效生成”为抓手, 确定了我的分析主题———在操作活动中建立除法竖式的模型。我确定的“小”就是学生的操作活动 , 我确定的“大”就是除法竖式模型思想的培养。

站在“小点”上, 我回头看第六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活动掌握竖式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活动设计要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设计多种探究活动。

站在“大点”上分析学生学习“除法竖式”的情况:学起来吃力, 计算起来出错较多。除法竖式是人们为了方便 (便于展示计算的顺序、计算的过程和计算的结果) 而创造的一种笔算方法, 除法竖式更是直接为教学有余数的除法做了必要的准备。一般来说, 乘法的竖式与加法、减法的竖式基本相同, 只要强调书写时积的个位跟被乘数、乘数的个位对齐就行了, 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除法竖式的写法, 与加、减、乘的竖式都不一样, 计算步骤也比较复杂。

小学中段学生的思维还处在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 初步的抽象思维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或者动手操作。因此, 抽象的除法竖式一定要让学生借助动手操作理解每一步的意义后再建立一个数学模型。

三、设计突破活动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 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学习除法竖式的必要性, 再鼓励学生自己探索竖式的写法, 充分暴露错误才能使教学具有针对性。

1.通过口算 比赛感 受竖 式 计算 的必要性

口算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计算方法, 生活中经常用到, 快速、正确的口算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数学能力。但当口算不能很快又准确地算出较复杂的计算题时, 怎么办呢? 有什么计算方法能既快又准地算出较复杂的计算呢? 有人可能会说“计算器”, 那老师需要引导性反问:计算器能展示运算的过程和顺序吗? 不能。计算器能表示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结果吗?不能。那么, 什么样的计算能清晰地展示运算的过程、顺序和结果呢?在学生充分感受除法竖式必要性的基础上引出“除法竖式”。

2.通过动手操 作理 解竖 式 计算 的道理

学生在本课之前已经接触了商是一位数的除法竖式, 他们是有认知基础的。但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竖式对三年级学生来说, 步骤复杂, 计算复杂, 思维含量高, 理解起来有困难, 计算起来更是错误百出。教师要借助实际情境、实物操作、口算、多媒体演示等, 帮助学生理解竖式写法的道理。

新课标强调:数学学习内容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数学学习活动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数学学习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学科文化知识。这个环节的知识点是本课的重点, 学生通过“摆一摆”活动, 在动作上明白了分桃子的过程;通过“说一说”活动, 在认知上理清了分桃子的过程, 为后面的“写一写”奠定基础;通过“写一写”活动, 将分桃子的过程抽象成算式, 实现认识上质的飞跃, 为后面的竖式计算奠定了基础。竖式计算方法的探索需要学生将动手分桃子的过程与抽象的计算过程对应起来建立一个新的数学模型:除法竖式。由于分桃子的过程有不一样的地方, 因此, 学生的除法竖式也可能不一样。教师在此需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比较, 优选出合理的分桃子的方法和竖式计算方法, 达成共识, 理解除法竖式中包含的有序思考问题的思想方法和一一对应的思想。同时, 借用多媒体生动地展现出分桃子的过程与竖式计算的过程, 加深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语文教学须“小中见大” 篇5

一、立足宜“小”

1.教学目标应紧扣“语言运用”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教学目标要抓住文本语言表达的特点来设置。这篇文章之所以是这篇文章,是因为它有特色,要明确抓住这篇文章语言最有特色的地方来设置。抓不住语言特点,语言学习的指向就不够明确,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就大打折扣。

余映潮老师教学《云南的歌会》时,他是这样开场的:

我们今天学习的这篇课文,有人说了这样三句话来评价它。第一句话,这篇课文的特色是多么鲜明啊。第二句话,这篇课文的片段的描写是多么生动啊。第三句话,这篇课文表现的生活是多么有趣啊。我们今天的学习就围绕这三句话来进行。

这是匠心独运的开场,直入主题,学习目标及学习内容简捷明晰。《云南的歌会》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全文有全局描绘,有细部刻画,宛若电影画面中的全景与特写。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余映潮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生动的片段描写”上,引导学生体味课文中“事物描写”片段、“情景描写”片段、“人物描写”片段、“景物描写”片段、“动物描写”片段、“场面描写”片段并学习这些片段生动描写的方法。这样设置目标,语言运用学习的点就比较明晰,学生容易学有所得。

2.学习活动应导向“语言运用”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常常会有许多奇妙的“生成”。这是学生积极思维,个性充分展示的结果,它使得语文课表现出精彩纷呈的魅力。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这种现象需要我们进行梳理、引导,使之回归到“语言运用”。否则,就会出现高谈阔论离题万里、奇葩表演充斥课堂的怪现象。

例如《安恩和奶牛》这篇文章,作者花了很大力气去描写买牛者的外貌、动作和语言,写安恩却只是寥寥数笔。有位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品味人物描写片段之后让学生发挥想象,想象安恩在应对这些买牛者时的心理、神态、动作和语言,并进行展示。学生有的用语言展示,有的则进行了肢体的表演,还有的甚至画了图画。教师对此的评价是“同学们棒极了,安恩的动作、心理、表情作者都没写出来,你们却通过各种方法表现出来了,你们比作者还聪明”。

就这个教学环节来看,学生的表现无可非议,教师的引导却值得商榷:作者真的不知道要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安恩的神态、动作和心理吗?其实,作者用寥寥数笔去写安恩的神态、动作、心理正是匠心独运之处。将买牛者的急切与安恩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安恩其实是同情“这头奶牛太孤单了!”“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更能表现安恩的淳朴善良,实在是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妙境。如果教师能够在学生充分展示之后追问一句“既然大家能够想象出安恩老太太这么丰富的表情、动作和心理并展示出来,那作家为什么没有写呢”,把学生的思路再次引到对作品语言运用艺术的品味上来,让他们认识到简笔与繁笔运用的妙处,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再上一个台阶。

二、着眼须“大”

1.重视情感体验,培养人文情怀

王富仁先生指出:“情感培养是一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一种语言素质的培养。”因此,语言能力的提升和人文情怀培养实际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在语文学习中,人文情怀的产生来自于审美体验而不是理性判断。语言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再造甚至是创造某种只能意会的境界,让人在其中产生审美的愉悦。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让学生在诵读中体味到语言之美,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在诵读《陋室铭》时,自然可以体味到刘禹锡那种高贵的气节、优雅的风范,产生仰慕之心;在诵读《有的人》时,自然对两种人产生爱憎,思想逐步走向崇高;在诵读《黄河颂》时,黄河那浩浩荡荡的气势自然会激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在教学中,要尽量避免说教,心灵的美化和情感的陶冶都应该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阅读中自然体悟。例如,学习《变色龙》时,不必通过说教让学生懂得“为人要正直”这一信条,而是要让学生品味奥楚蔑洛夫的语言,感受他见风使舵、阿谀奉承的可笑之处,学生自然会生憎恶之情,并引以为戒。

2.重视想象质疑,促进思维发展

语言的核心是思维。语言运用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思维的品质。思维的发展推动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又促进思维的发展,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通过语言运用发展学生思维的意识。

首先是要培养想象力。“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字里行间读出味道来,这就不能离开联想和现象。例如《与朱元思书》一文的开头“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这几句看似比较平淡,但细细咀嚼,就能读出很多字面以外的东西来:“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可以使人联想到一幅寥廓、淡爽的画面,使人的心胸为之“俱净”,寥寥几句,就能让读者感受到那种“天人合一”的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的“从流”“任意”又是那样悠然自如,怎样的一个人才能有这样的心态和情怀?细细咀嚼,通过想象,一个率性而为、寄情山水的高雅之士的形象就从文字的背后走到了读者面前。

其次是要培养求异、发散的思维品质。当前语文教学的一大弊端在于过于强调思维的聚合、求同,导致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用统一的标准思考,不敢说真话,不会说真话。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向求异发散的方向去思考,创造“开放式”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头脑风暴。例如莫泊桑的《项链》,学生往往会形成主人公爱慕虚荣,刻意追求资产阶级腐朽生活,因而付出了昂贵的青春代价的结论。如果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突破常规思维,不落俗套地去思考,可以产生很多新的想法:“的确,玛蒂尔德有很多梦想,但梦想美好生活又何罪之有?”“生活是变幻无常的,一件小事,既可以成全你,也可以败坏你,今天是玛蒂尔德,明天也许就是你我”“对照我们今天生活中那些赖债不还、携款外逃的人,自食其力、不丧尊严的玛蒂尔德令人尊敬!” “她面对人生挫折坚强不屈,守着贫贱丈夫忠贞不渝。”当学生把探究的触角深入现实生活,融进自身的生活体验,就可能产生全新的思想火花。

再次是要培养学生生疑、发问的习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对课文的内容进行质疑,更要引导学生对材料的选择、情感的表达、意象的创造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质疑和追问。例如教学《天净沙·秋思》,学生通过对“小桥流水人家”描绘的意境与全曲主旨的关系进行质疑,就会更为深入地理解“虚实相生”的妙处,对作者的匠心就会有更为深刻的领悟。

3.从课堂学习走向终身学习

在学校学语文是一段时间的事,养成读书的习惯是终身大事。语文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高度重视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一是在教学时要旁征博引,将富有魅力的语文世界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走进文学的殿堂。二是在教学课文时,要有意识地将作者的一些著名篇目,或与文章内容有关系的经典人物、片段介绍给学生,扩大他们的阅读视界。三是要结合学生实际,经常进行好书推介、点评活动,对学生的阅读活动进行指导,使之形成高雅的阅读品位。“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学习绝不能囿于课堂教学而不及其余,要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从课堂引向更为深广的生活中去,使阅读成为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小”,就是让语文教学紧紧围绕“语言运用”这一主轴运转,目标清晰,以简驭繁;语文教学的“大”,就是不仅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学习语文,而且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发展思维,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做好“语言运用”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达到“大”的境界则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大”者“小”中求,只有用“大”的境界来扎扎实实做好“小”的事情,语文教学才能真正扎实到位,才能真正实现“小中见大”。

作者简介: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美琪学校副校长,扬州市语文特级教师。

小中见大 篇6

“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 以视频为主要载体, 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 (重点难点疑点) 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

“微课”教学通常以流媒体形式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 形成一个短小、精干、完整的教学活动。它主要是为学生自主学习所准备。因此, 对于老师而言, 最关键的是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制作微课, 而不是在教师的角度去制作, 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

二、微课的特点

(一) 知识点明确, 指向性强

微课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教学中的相关知识点, 尤其是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相关内容。微课教学直接明确, 指向性强, 在微课教学视频中所有的教学要求和课件的制作都是围绕本微课所要强调的知识点来展开的。

(二) 短小精悍, 调高效率

微课教学摒弃了传统教学拖沓冗长的教学方法, 要求在短短的10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本课的知识难点、知识重点进行强化, 从而可以节约出大量的时间对所要强调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训练。

(三) 资源丰富、形式多样

微课教学可以吸收众多教学资源, 比如影片、动画、演示、PPT等, 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符合新教改的玩中学, 学中玩得要求, 使学生在点播微课中不知不觉的就掌握了本课的教学要点。

(四) 及时反馈、互动性强

微课教学, 参与者在短时间内完成相关教学活动, 可以通过多媒体媒介对所学知识点和微课制作者进行互动, 反馈相关信息, 进行相关评课活动, 以达到互相学习, 互相帮助, 共同提高。

三、微课教学对小学美术教学的影响

在传统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 知识点的传授是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授、示范、课堂辅导来完成, 知识点的消化则需要学生在课上、课后通过美术作业、制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的。而且, 传统美术课留给学生的实际操作的时间太少。现在的传统的小学美术课教学虽然形式多样化, 为了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创设情境的, 有谈话导入的, 有猜谜的, 等等。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教学形式, 学生的作业时间都是偏少的, 一般在15—20分钟, 有的公开课为了不让课堂显得沉闷, 留给学生作业的时间只有10分钟左右, 这样作业的时间显然是不够的, 也达不到让学生充分消化和实践知识点的需求。

在微课教学中, 这种形式受到了颠覆, 知识传授通过信息技术的辅助手段在课上10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 知识点的消化和巩固在课堂中经老师的辅导与同学的练习而完成的, 从而形成了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因为节约了大量的理论讲课和教师示范环节的时间, 使得课堂辅导的时间增加, 每个孩子就都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得到老师有针对性的辅导, 从而能完成一幅幅完整的作品。在当下信息化的社会中, 在课后如有不明白的可以通过手机、PC在网络学习微课进行复习, 从而形成微课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互补。

四、微课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一) 浓缩知识点、形式多样,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小学美术教学, 都是一课一主题, 要让学生理解本课的重点时, 需要教师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和范例, 这不仅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而且被动教学、指向性不强。教师通过微课课件制作, 可以将大量与本课知识点配套的视频资料、范例、名师讲授等浓缩到课堂微课教学中, 尤其是针对小学生, 更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玩中学, 学中玩, 不知不觉的将本课的重点难点理解掌握。这种全新的教学手段更加符合当前的新教改要求。

(二) 节约理论教学和示范时间, 促进师生互动, 提高课堂效率

在传统小学美术教学中, 有些技法性的课程, 需要教师在课堂当堂示范, 如水墨、剪纸等。这种示范性课程肯定会占据大量的课堂时间, 使得学生练习的时间减少, 而对于技法性课程而言, 学生看学是一个感官过程, 要真正掌握需要自己尝试, 恰恰是这种尝试尤其需要老师在一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辅导。目前的传统美术教学在这一方面尤其不足。微课教学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体, 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反复播放示范视频, 让学生根据微课视频进行尝试, 教师在学生间针对每个学生的问题个别的辅导、示范、修改。这种方式不仅解决了课堂效率问题, 同时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 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老师的指点, 也能在每次技法课结束时使得每个学生都能完成一幅完整的美术作品。

(三) 随时学习, 便于巩固, 促进家校互动

微课对于学生而言, 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 而且能让学生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形成家校互动, 是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延伸。

小学美术教学因为其专业的特殊性, 使得学生在离开课堂后, 如遇到疑问和问题求教家长时, 绝大多数家长都无法进行辅导的。在微课教学出现后, 教师在课后将教学相关资料放在网上, 学生在遇到问题后可以通过多媒体终端在家进行学习和观看, 这种在家校互动式的在线视频教学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灵活自主的的网络学习新体验。

综上所述, 当前, 微课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逐渐崭露头角, 以其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丰富、情景真实、短小精悍、用途广泛、半结构化、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的特点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对传统的小学美术教学进行补充和改进, 同时也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和不能长期注意力集中的问题得到改善, 增加了师生的教学互动。因此,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融合, 取长补短以传统教学理念推动微课教学, 以微课教学辅助传统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得学习主动性, 加强师生的互动, 家校互动, 真正做到见微知著, 小中见大。

摘要:当前, 微课教学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崭露头角, 以其主题突出、指向明确、资源多样、情景真实、短小精悍、用途广泛、半结构化、交互性强、使用简便的特点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对现行的小学美术教学进行补充和改进, 同时也将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被动和不能长期注意力集中的问题得到改善, 增加了师生的教学互动。因此,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微课教学与传统教学相融合, 取长补短以传统教学理念推动微课教学, 以微课教学辅助传统教学,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得学习主动性, 加强师生的互动。

关键词:小学美术,微课教学,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2]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 2013 (10) .

[3]焦建利.微课及其应用与影响[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3 (04) .

小中见大 篇7

我们在为国内数百家大中型有线电视运营商提供成套设备与技术服务同时, 也为他们提供先进的设计方案, 包括设备选型、系统集成、试验运行、线路测量等具体实施环节, 我们力争使得系统一次开通。例如我们承担的600 km的朔黄铁路数字电视传输系统的二次设计, 从设计到施工一次到位, 十分顺利。这可以说是我们佩斯有别于其他代理商的独有竞争力。我们已经在我国数字电视发展中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定位, 得到了用户的首肯和信任。

电视技术:佩斯和产品制造商之间的代理关系是如何建立的?

侯胜溪:其实这是一个“双向选择”的结果。我们选择上游厂商, 一是看他是不是有绝对优秀的产品, 二是看公司的规模, 当然还有公司的知名度。而这些国外公司在甄选国内代理商时, 要求也非常高, 为了自己的声誉, 要对代理公司的市场运作情况、信誉情况以及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等等进行全方位的评估。此外, 签署的协议一般都具有排他性, 不能同时代理不同公司的有竞争性质的产品。

只有正确选择, 双方才能受益。对于有质量问题的产品, 即使厂家邀请我们也坚决不会代理。我们对售出的产品在一定时间内是可以无条件退货的。实际上, 我们代理的产品出质量问题的情况很少, 这节约了我们的人力以及售后成本, 也维护了双方的利益。我们在宣传推广中, 十分重视维护这些厂商的声誉, 并在不同的展会选择相应的产品进行重点推介。

电视技术:在选择代理产品之前佩斯如何发现产品的国内用户需求?

侯胜溪:首先, 佩斯已经在国内市场积累了十多年的经验, 对行业发展脉络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和估计。其次我们重视与用户沟通, 倾听用户的声音, 理解用户的需求。我们还精心设计了公司的网站, 用内容吸引了很多客户, 增加了与客户沟通的机会, 增进了与客户之间的了解, 也更全面地服务了客户。

电视技术:现在的市场环境如何?

侯胜溪:现在产品入关的渠道比较复杂, 通过非正规渠道进来的比通过正规渠道进来的成本要低, 这些产品进来后就造成了市场上的不平等竞争, 给合法经营者带来一定冲击, 佩斯也感到有一定压力。但凭借我们的产品质量、服务以及在客户中的信誉, 公司仍然保持了稳步发展。我们希望国家对市场进一步规范, 保护合法者的权益。

小中见大 篇8

同时下的各种类型的散文——如记叙自己生活琐事的自传体散文、以情节取胜的小说体散文、热衷于大题材大视角的历史文化散文相比, 赵培光的散文没有更多的故事情节, 也从不故作高深写大题材以视角取胜, 多侧重心灵的倾诉, 侧重于描述自己心灵的山山水水, 风格朴实而亲切。他的散文题材丰富, 内容几乎无所不包, 正如他自己所说:“我喜欢真人真事、真知灼见的生活散文……生活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的, 对生活的感受也是无所不包的……”于是很多被大多数人熟视无睹, 被许多作家忽略不计的东西都被他收入囊中, 添油加醋地烹饪出来, 端给读者看。这从赵培光散文的题目中就可以看出来了, 翻开他的任意一本散文集, 随便拿出几篇, 就可以看到诸如《握手》《听会》《乘车》《求人》《请客》《赴宴》等等这些亲切熟悉、富有生活质感的名字, 甚至连生活中的常用物件如《手机链》《身份证》等都被他写进作品。然而越是普通的、熟悉的题材却往往是最难写的, 因为人人耳熟能详, 人人身临其境, 若是作家不能胸有成竹, 是很难描画得逼真亲切, 给人一种耳目一新之感的;同时, 即使描述得再逼真也比不过摄影机和留声机, 若是散文中没有一点品位的提升和思想的品位是断乎不会让读者有灵魂的撞击, 并调动读者的阅读趣味的。能于寻常处描绘出不寻常, 表现出别人没有注意到的细腻发现、独特的认知的作品才是好的作品, 才能见出作者的深厚功力来。赵培光的散文的魅力也恰恰在此处。

很喜欢赵培光的这样两句话:“充满真理的废话, 遍地皆是, 我却羞于俯拾。我希望自己的文字, 接近真理, 便是灵魂的接近。能不能流传, 无所谓了。用文字说话, 我觉得快慰……” (《寂静的回想作者心语》) “我企图借助生活中的人和事发现世界上若明若暗的诸多接近真理的东西, 科学的意义在于发明, 而文学的意义在于发现。” (《依然是我》) 赵培光的散文绝不屑于表达那种“充满真理的废话”, 也绝不是虽然接近真理却充满说教味道的大道理, 作者是不肯也不屑于将自己的散文降低到某种观念的宣传片的层次的。他的散文是取之于生活又可用于生活中的、贴近于灵魂的点滴心得与感悟, 这种感悟是平实朴素又富于哲理色彩的, 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

因而, 赵培光的散文虽然描述的都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 却是极富营养的, 从中可以读出许多类似名言警句般充满哲理意味的句子来。首先, 作者的人生观是乐观向上的, 总能从生活的压力与负担、种种不如意中悟出许多做人的道理来。在赵培光的眼中, 生活的压力是一笔财富:“中年人逃脱了压力, 也便逃脱了责任, 也便逃脱了生命的意义” (《中年的压力》) ;分离的滋味也不只是苦涩:“船与岸分离, 才有了劈波斩浪的气概;叶与树分离, 才有了零落成泥的精神;儿子与母亲分离, 才有了殷切的叮咛和思念;朋友与朋友分离, 才有了动人心魄的牵记和重逢……” (《分离》) ;作者似乎看淡了名闻利养, 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卑不亢、宠辱不惊的, 如在《两面看成功》中作者轻描淡写地消解了成功的意义, 揭去了成功面上那层浮华的面纱, 又给失败下了一个美好的定义, 那就是——“努力的在路上”。文中写道:“成功的快乐只是短暂的一瞬, 在我们尚未清醒之时, 它已经弃我们而去了, 去了哪里?天知, 地知, 你不知, 我不知。……于是我们继续寻找。寻找快乐的过程, 就是寻找成功的过程。……我们一生中, 有着无数的愿望, 有的实现了, 就是成功;没有实现的, 只能说还在努力的路上, 那不叫失败。”此外, 他还很擅于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哲理, 发现那些几乎所有人都在不经意间深陷其中并乐此不疲的“怪圈”。如在《岁尾人生》中写道:“欲望如同历史一样有始无终, 切莫沦为欲望的奴隶。何况, 人所无止无休追逐的东西, 或许就在自己的手里, 结果空耗一生的气力。”“一个人通常的历程是, 用健康去拼命地赚钱, 然后再用钱来拼命地买健康。如果说这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幽默, 那么这种幽默里, 又被每个人注入了与众不同的辛酸, 多么辛酸的幽默呀!” (《储蓄健康》)

但另一方面, 作者又处处低调, 不让过高的哲理把自己束之高阁, 随时清醒地把自己还原为一个柴米油盐中的平凡男人, 以同读者拉家常、交心谈话的姿态来写作, 因而显得朴实而亲切。赵培光善于将生活浸泡于真挚的情感之中, 加以发酵、酝酿, 并用丰富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积累加热烹饪, 并适时地加上些幽默、调侃作为作料, 写出一种赵培光式的幽默、平和、意味深长的散文来, 读者既可以从中寻找慰藉、调侃生活, 也可以从中发现生活的哲理或是探讨处事之道。

作家虽然也偶尔轻松地感叹、调侃一下“人情太费”:“情场义场如商场, 没有充足的钞票, 还是不逛为好。否则逛来逛去, 要么把自己逛成吝啬鬼, 要么把自己逛成穷光蛋。” (《人情太费》) “友谊太脆”:“物质化的现实中, 友谊成了一块又薄又脆的饼干……放入个人的嘴里, 一抿就化了, 留在唇齿间的只有淡淡的回想。” (《友谊太脆》) 但总体看来, 作者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中庸、平和的, 既温情、体贴又不失理性的, 在《酒局》《赴宴》《听歌》《看人下棋》《牌友》《拯救日记》等散文中, 不仅把平凡生活中饮酒、听歌、下棋、打牌、写日记等生活场景展示给人看, 更从中体会出浓浓的人情味, 悟出一些不温不火、中庸实用的做人的方法与道理来。如《牌友》一文写出了牌友之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 “牌去牌来, 就有一种情谊传接。因而与其说我沉迷于牌事, 毋宁说我倾心于牌友”。再如《拯救日记》反思了日记在那个史无前例的时代中的扭曲作用, 从心底里发出了拯救日记的呐喊:“打个比方, 日记宛若情人, 自家来去才好。当日记沦落到谁都有可以瞧一瞧、捏一把、意淫一番的地步, 则同妓女没什么两样了……蓦然回首, 已经到了需要拯救日记的时候。依我愚见, 拯救日记最好先拯救人心, 办法有二:一是消除写自己日记的疑心;二是消除看别人日记的贪心。” (《拯救日记》) 在赵培光的一系列有关酒文化的散文中还可以清晰地看到他对酒文化的真实看法和一些实用的处世之道, 如文中写到:“在酒局中喝酒, 已经难说酒中的滋味。换句明白的话, 酒局中喝的好像不是酒, 而是声势。……痛定思痛, 有些酒局还是要加以防范的, 一旦误入‘魔幻城堡’般的酒局, 还是设法抽身为妙。” (《酒局》)

从创作风格来看, 赵培光的散文最大的特色是既有浓郁的古典文学气息, 又打破常规、自由灵动, 充满幽默感与智慧的灵光, 给读者一种“大智若愚”“奇崛之后的平淡”之感。他的散文擅于把真知灼见蕴藏于平淡平常的题材中, 语言含蓄隽永, 不甜不腻, 如清茶一般, 有一种自然的淡远的意味, 有些周作人的散文的清新隽永之气了, 如这一段:“一人喝酒, 称之独酌;两人喝酒, 谓之对饮。一个人独酌时, 慢慢就酌出了意境;两个人对饮时, 渐渐就饮出了趣味。三人或三人以上喝酒, 便有些阵势了。私下以为, 但凡在意境和意味之外而且有些阵势的推杯弄盏, 名之为酒局。”再如这一句:“人要说出酒话, 微醺不行, 烂醉不可。微醺者若神, 位居人上, 满口仁义;烂醉者如泥, 身藏桌下, 满地秽物。” (《说说酒话》) 这些句子, 对仗工整, 颇有些古人词赋的味道, 但又不过于死板地拘泥于古典形式, 适时地放松下来, 轻松调侃几句, 显得有些幽默俏皮, 挥洒自由之余不乏一点诙谐灵动的味道, 就如同书法中的行楷, 工整之中带着挥洒自如的气韵。

小中见大 篇9

双永庆,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甲骨文学会会员、台湾东亚艺术研究会会员,现居具有“海、神、古、幽”之称的神奇而又浪漫的连云港,从上个世纪60年代初出生以后,除了80年代初期在山东济南老家作短暂居住以外,一直与连云港的山海云霞形影相随。齐鲁大地厚重的文化积淀和黄海之滨清新的时尚风情,让双永庆在为人和处事方面都具备了内敛和激情的双重性,因此,后来他在篆书研习领域颇有建树时,一些资深书家对他给予了褒奖和厚望。出身于梨园世家,祖上曾经是满族书香门第的历史背景,都造就了双永庆厚积而薄发的平静如湖水、沉稳似铁木的秉性。

双永庆清晰地记得,在他很小的时候,由于父亲京剧表演事业和翰墨渊源的缘故,得以接触当时山东很多书法名家和书法碑帖,与生俱来的爱好,年幼的双永庆无师自通地临摹字帖,很小的年纪,就天天将柳公权的《玄秘塔》、《神策军》;颜正卿的《勤礼碑》、《麻姑仙谭记》等名帖反复作业,年纪稍长,便勤学《史晨碑》、《乙瑛碑》、《张迁碑》等隶书。岁值豆蔻之年,双永庆对篆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从自家的藏书里,街巷里的旧书摊上,淘来《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白盘铭》等金文大篆字帖,尤其对《大盂鼎》、《虢季子白盘铭》等帖作过系统临习,从古人的法帖中,感受到古人的意趣和性情,领略古人超脱的境界和灵感,这渐渐使他提高了眼力,对大篆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中青年写篆书的人,可谓涉足者寡,而能将这个浓缩中国几千年书法技艺中,深见功底的书体写得老成持重,章法和谐的书家,更是凤毛麟角,双永庆临池数十年,耐得住轻风闲雨的寂寥,尝到了笔耕墨香的快乐。双永庆的篆书,得到了当代中国篆书大家蒋维崧、陶博吾等言传身教。在双永庆家中,笔者有幸欣赏到了蒋、陶二位老先生的墨宝真迹,令笔者称奇赞叹的是,让人们高山仰止的两位书法泰斗级大师,在送给双永庆的书法作品中,竟均以“永庆贤弟”这样的称谓,着实让今人对大学问家的敬佩之感油然而生。

蒋维崧,字峻斋,1915年生于江苏常州。1938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央大学助教、广西大学讲师、山东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中文系副主任、文史哲研究所副所长。曾兼任中国训话学研究会学术委员、《汉语大词典》副主编、山东省语言学会副会长、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等职。蒋先生的作品存世并不多见,以篆书作品为主,偶有行草书,印章也极其鲜见。其书法作品的显著特点是正文书写篆书而配以行草书落款,并且尺幅不大,字数较少。蒋先生健在的时候,只要回山东老家,双永庆总是要登门拜访。“即使和蒋公不谈书法,就是聆听他的讲话,都是一种天籁之音。”双永庆说这番话时,神态很是虔诚。

陶博吾,生于1900年,原名陶文,字博吾,别署白湖,江西彭泽人。中国诗、书、画艺术大家,尤其他的书法,被列入20世纪100年间最杰出的20位中国书法家之一。1926年考入南京美术专科学校,从沈溪桥、梁公约、谢公展诸先生学习书画。1929年考入上海昌明美术专科学校,从黄宾虹、王一亭、潘天寿、诸闻韵、贺天健等先生学习书画,从曹拙巢先生学习诗文。生性谈泊名利,不求闻达。艺术上极为推崇吴昌硕,一生受其影响至深。诗、书、画造诣皆深,书法绘画沉雄厚重、古傲拙朴、奇异生动,诗文情感真挚、意境超远。著述颇丰,主要有《习篆一径》、《石鼓文集联》、《散氏盘集联》、《博吾诗存》、《博吾词存》、《博吾联存》、《题画诗抄》、《博吾随笔》等。真、草、隶、篆四书皆精,然以大篆、行书成就最为突出。双永庆自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与先生相识后,书法往来颇多,深得先生教诲,直至先生于1996年去世之前,双永庆几次远赴江西,登门求教,博吾先生也将其视为弟子,不但传授书道,更是灌输以书立命的为人之道,让双永庆受益匪浅。

研习书法的道路,充满起伏跌宕,四代梨园的熏陶,让双永庆的心境大多时间处于平易、平淡、平静的状态,因为他所敬仰的师者都是淡泊名利,深知自己无法达到那种高深的境界,但面对书法的冶炼,他只有殚精竭虑,一往直前。双永庆的篆书,目前在国内同龄人当中已经锋芒显露,在拜访顾廷龙、钱君匋、唐炼百、陈大羽、沙曼翁、潘主兰、余纲等当代书法家的时候,他都带上自己的习作,带着对书家及书道的敬仰,聆听大师们的谆谆教诲。

书法像一扇门,为双永庆隔开了世间繁杂的利欲和浮躁,更为他书写了人生中的另一种心旷神怡的精彩。近年来,双永庆书法作品不断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在参加2004中国第三届青年书法大赛中,荣获三等奖;在江苏省首届新人作品展、江苏书法五十年大展、海峡两岸甲骨文大展、台湾纪念甲骨文发现百年邀请展、中日甲骨文书法展览等诸多展事上,都能看到双永庆的作品陈列其中,并受到关注和好评。广州图书馆、台湾甲骨文学会、江苏省社科院以及台湾陈立夫、韩国著名书法家李钟得、加拿大华人李光启等国内外各团体及个人,也都有双永庆篆书书法作品的收藏。

欣赏双永庆的篆书书法,师古而不泥,立新而不燥,笔致苍劲老辣,气韵飞扬,笔韵厚重独出,劲挺俊美,博采百家,效法古今,取各家之长,广猎古帖名碑,而后融会贯通,自成风骨,让观者回味无穷,令行家赞叹不已。

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 篇10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赏析】

这首词以一种相思者的口气、纯真朴实的笔调,通过类似独白的叙述,发人想象的细节描写,抒写相思之情,把一个陷入情网者的复杂心理和痴顽情态,表现得曲折尽致。

首句开门见山,交代出“江水”“烟树”等重重阻隔,在展现一片迷蒙浩渺的艺术境界中,反映出主人公对远方亲人的怀念。她极目眺望,茫无所见;“江水”“烟树”“江东路”等客观自然意象,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隔”字把主人公在遥望一片浩渺江水、迷蒙远树时的失望惆怅的心境呈现出来。“望不见、江东路”是这种惆怅情思的继续。接着,作者把特定的强烈的感情深化,把满腔的幽怨化为深沉的情思:“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拦住。”梦,梦是遂愿的手段。在现实生活中无从获得的东西,就企望在梦中得到。“思量”,是主人公在遥望中沉思获得了顿悟:“只有梦来去。”这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在雾霭迷蒙的客观美的衬托下,这种仿佛、模糊的潜意识,渴望离别重逢,只有在梦中才能自由地来去;“更不怕、江拦住”, 从“江水西头隔烟树”到“更不怕、江拦住”是一个回合,似乎可以冲破时空,跨越浩浩的大江,实现自己的愿望,飞到思念中的亲人身边。但这个“梦”还没有做,只是在“思量”,即打算着做。

词的上片,写相思者想见对方而又不得见,望不见,只好梦中相会的情景。而下片通过灯前写信的细节,进一步细腻精微地表达主人公感情的发展。梦中相会终是空虚的,她要谋求实在的交流与联系。“灯前写了书无数”,以倾诉对远方亲人的怀念深情,但在“算没个、人传与”的一念中,又使她陷入失望的深渊。“直饶寻得雁分付”中的“直饶”,在宋代语言中有“纵使”的意思。词中的主人公想到所写的信无人传递,一转念间,鸿雁传书又燃烧起她的希望,“分付”即交付,要把灯下深情的书信交于飞雁;然而又一想,纵然“寻得”传书的飞雁,“又还是、秋将暮”,雁要南飞了,因此连托雁传书的愿望也难达到。由此可知,她写的信是要传送到北方去。灯下写信这一感情细腻的刻画,把女主人公的直觉、情绪、思想、梦境、幻境等全部精神活动,在“写了书”又“没人传”,“寻得雁”又“秋将暮”那回环曲折的描摹过程中用“算”“直饶”“还是”等表现心声的口语化语言,把一个至情女子的幽怨心理刻画得细致感人,魅力无穷。

这首词,明朗率真、情真意切,具有民间词的意味,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全词淡雅中见清新,朴素中见真情,通过多种意境淋漓尽致地抒写了离情。

点滴中见大爱 篇11

我们的教育, 其实就是有“爱”的教育。教师要用无限的大爱去教育学生什么是爱, 爱什么, 怎么爱。有爱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艺术。缺乏爱的教育, 是无源之水, 是无本之木。教育缺乏爱, 将会成为没有生机的朽木枯枝;教育缺乏爱, 将会成为没有生命的荒漠之地;教育缺乏爱, 将会成为没有活力的干涸断流。假若老师爱学生, 爱教育, 那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也没有办不好的教育。

在我多年的教育生涯中, 我深深的体会到:爱, 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爱, 目的专一而形式多样, 它存在于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程。

一.爱是理解

婷婷是班里的一名女生, 她总是带着一张防备的, 毫无善意的脸。经常因为一点小事与同学起争执, 闹矛盾。因为她的怪脾气, 班里的同学不大愿意与她来往。但是从她落寞的表情中, 我看出她也是个渴望交流, 渴望关爱的孩子。经过了解我才得知, 她生活在一个单亲家庭, 父母的离异使少不更事的她背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 以致快乐对于她来说都是一种奢侈。

一次她在情感交流册中写道“与其敞开心后被伤害, 不如关上它。”这句话让我留下了心疼孩子的眼泪。我真诚的回复到“你是一个可以得到爱的孩子。其实在你的周围有很多爱你的人, 我们都真心的爱着你, 渴望着你的笑容, 你感受到了吗?”从那刻起, 她开始了和我心与心的交流。无论是生活上的困惑, 学习上的进步还是人生中的选择, 她都与我分享。我成为了她心灵上的陪伴者, 我也见证了她从回避到不再拒绝友善与真诚。

大千世界, 每一个人都是不同的存在。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 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没有理解就不可能有真诚的沟通与交流, 也就达不到情感上的和谐融洽。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换位思考, 只有真正的理解了每一个孩子的困难, 关爱才能落实到心灵深处。

二.爱是尊重

圣经中说到“爱不是怜悯, 爱不是施舍, 爱不是并吞”。爱是尊重, 是用爱去唤醒他人对生活的热爱。伟峰是班里的一名男生, 性格内向, 有一种潜在的自卑心理。为此, 每当面对他的时候, 我总是小心翼翼, 生怕伤害到孩子的内心。但是他却没有接受我的“好意”, 反而越发的疏远集体。当我把他找来谈心时, 孩子的一句“我才不要你们的可怜”点醒了我。爱不是形式上的关爱, 而是发自内心的尊重。让他在平等的师生关系中主动、积极的表达自己, 去得到他人的肯定, 让他去发现自己的优点, 这才是他所需要的尊重。有一个冬天, 班级的门坏了, 许多同学都束手无策, 他默默的从家里带来工具, 动手解决了问题。我感动于他的细心, 表扬了他的付出, 他第一次腼腆的笑了。从此, 同学们主动的和他交流, 他也不再拒绝, 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对他发自内心的尊重。

教育需要我们每一位教师以德服人, 以理服人。但教育更是一门艺术, 需要我们以情动人, 以爱抚人。学生希望得到老师的尊重, 因为对生命的尊重才是爱。

三.爱是信任

教师要信任孩子, 要相信他有战胜困难的决心, 相信他有改正错误的勇气。要相信爱能唤起学生的自信。而信任则是爱的桥梁。班里有一名学生, 锐。他的成绩不是班里最差的, 但是学习习惯差, 作业拖拉, 英语单词总是不合格。我多次的和他沟通, 然而收效甚微。懒惰的思想总是在控制着他, 导致他的成绩一落千丈。我知道如果放任他的行为将会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于是, 我对他实施了一套专门针对问题学生的解决方案。首先, 我要帮他树立信心。每天都给他进行单独辅导, 帮他记忆单词, 辅导作业。因为他的小考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借此契机, 我把他提升为课代表, 将他作为榜样展示给其他学生。其次, 我要让他明白, 他不是没有能力学好, 只是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一旦拥有了前进的勇气和信心, 一定会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 一个赞许的目光, 一个期待的表情都会在学生的心里产生一股强大的动力, 激发学生的勇气和信心去面对未知的挑战。教师要对他们的成长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 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情绪, 给学生以鼓舞, 使学生感到无比的温暖, 点燃学生追求上进的明灯。

四.爱是奉献

利人必先克己, 达己必先达人。爱是一种高尚的行为, 教师的爱更是无私的, 无条件的, 不求回报的奉献。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是这样的人, 他热爱孩子, 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

在我的工作生涯中, 最需要做的就是用教师博大无私的爱去渗透学生的生活点滴, 去温暖每一颗跳动的心。教师要对学生多宽容少埋怨, 多理解少苛求, 多尊重少指责。将爱奉献在教育的沃土, 用爱去感化每一个学生, 用爱去打开学生的心灵。

人的一生说来很漫长, 需要我们一天天走过;但人的一生也很短暂, 仔细数来就只有——昨天, 今天和明天。昨天已远去, 今天要更加努力, 明天要共同创造。在教师这一平凡而又神圣的岗位上,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要努力做一名有爱心、有责任心的教师, 于平凡中见闪光, 于细节中见艺术, 于点滴中见大爱。

摘要:在我们的工作生涯中, 最需要做的就是用教师博大无私的爱去渗透学生的生活点滴, 去温暖每一颗跳动的心.爱又是什么呢, 我们怎样用爱去教育那些缺乏爱的学生呢?本文通过爱的理解, '爱是尊重, 爱是信任, 爱是奉献.来说明爱, 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教师对学生的爱, 目的专一而形式多样, 它存在于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程。

【小中见大】推荐阅读:

上一篇:床分析术前检查下一篇:读题时代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