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题时代

2024-07-24

读题时代(共10篇)

读题时代 篇1

1 “读题时代”产生的原因

一个标题的好坏有时往往意味着这条新闻报道的 “存活期”与“影响力”。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广告”,它对引导读者的阅读有巨大的作用,读题便成为阅读新闻信息的首要过关条件。 现在的媒体发布黄色新闻的状况同普利策与赫斯特的时期相似,读者可以通过快速阅读新闻标题来了解新闻内容的概要,并以此决定是否要详细阅读新闻内容。当今社会处于这种阅读新闻状况下的新闻传播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读题时代”。1)科技的发展培养了受众阅读标题的习惯。科技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越来越方便快捷,同时,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 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信息充斥在个人的每一分每一秒, 受众在阅读各种信息时便培养了以阅读标题来决定是否阅读详细新闻内容的习惯。2)城市化进程促使受众关注与自己更相关的新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使得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时间便成为大众比较重视的元素。 在众多与自己相关的信息中,快速阅读标题即可获取有效信息的方式是最为省时间的。3)媒体的竞争为受众阅读标题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媒体之间越是不断竞争, 相似的新闻信息会不断出现,以差异化发布新闻信息的竞争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同样的新闻信息,标题拟的够不够有吸引力便成为受众选择阅读的前提。

2 “读题时代”新闻标题的现状分析

2.1强调新闻标题的新奇醒目,文题不符

有些新闻为了吸引受众的注意,在标题的使用上会对新奇字眼使用大号字体。而在网络上,便会试图以更新奇的词汇来吸引网友的注意。过分夸大便会使题文不符。

2.2使用煽情或夸张字眼,刻意吸睛

有些新闻大打煽情牌,受众经常在被煽情故事弄得思绪一塌糊涂后而无法关注到想要看到的新闻信息。长此以往,受众便会只在浅层次进行表面性思考,而忽略了深层次的理性思考。

2.3使用粗糙庸俗的色情字眼,粗制滥造

中国媒体在报道黄色新闻时,在具体操作上,除去原本的煽情、夸张等手法的运用,黄色新闻中所包含的色情含义却在被不自觉地放大。媒体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使用粗糙庸俗的色情字眼拟写新闻标题。

2.4使用及开拓新兴词汇,引人入胜

在进行新闻标题的拟写时,使用时尚词汇、网络流行词汇更会拉近受众的距离。在整个“读题时代”的新闻标题上,进行新兴词汇的使用既能反应反映社会上出现的各类新事物、新现象,更是一个吸引受众阅读及点击的不可忽略的重要方法。

2.5拟定标题趣味化,幽默诙谐

在快节奏中生活的人们,正在慢慢通过“读题”来获取高质量信息。而在标题的拟定时,幽默诙谐的趣味化语言便成为标题吸引受众经常使用的手段之一。虽然新闻标题拟定趣味化可满足受众心理需求,但是过度趣味化新闻亦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3新闻标题中“标题党”现象的负面影响

3.1导致新闻标题普遍死板无新意

受众都有猎奇心理,更对易产生联想的新闻标题感兴趣。若一个媒体使用夸张庸俗的字眼来吸引受众的注意,为了阅读量或点击率,其他媒体亦会纷纷效仿。大量媒体的标题拟定形式的模仿,会导致新闻标题普遍呈现出死板无新意的粗制滥造局面。

3.2挫伤新闻工作者积极性

每一份行业里都有优质工作者和相对劣质的工作者。为尽可能多地获取受众对本家媒体的关注,许多媒体从业人员会拟定“博出位”的新闻标题。而此种标题一旦被受众关注,那些认认真真坚守新闻职责的工作者的从业积极性便会被挫伤。

3.3误导受众进行深层思考,偏化舆论导向

一则新闻标题若将煽情字眼作为新闻标题中的主要元素推出,由于过度煽情,浅之会影响受众对新闻信息的判断及思考,重之甚至能阻碍真实的信息传播,偏化舆论导向,造成不必要的社会麻烦。

3.4败坏社会风气,不利于社会先进文化的发展

新闻标题作为社会最直接、最真实、最迅速的反映和记录工具,不管是使用煽情、夸张、庸俗、色情或者过度趣味化的语言都会败坏社会风气,导致庸俗文化的放肆生长,从而阻碍了先进文化的扎根与发展。

4针对“读题时代”“标题党”的对策分析

4.1强化媒体社会责任,严守“把关人”职责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标题的拟定者和把关人,需要严格加强自身的自律精神,强化自身在新闻标题拟定上所坚守的社会责任。同时还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新闻专业教育学习,不仅严格控制自己的写作习惯,更监督其他新闻工作者的新闻标题拟写。

4.2鼓励公众监督,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监督

公众实则为整个新闻市场的受众。公众监督力度越大,新闻标题的现状就会越来越规范。相同,与新闻相关的职能部门也要在各个媒体发布的新闻标题上进行关注监督,而且新闻单位之间也应该相互监督。

4.3完善新闻法律法规,改善新闻传播的环境

针对一些过分露骨、暴力、色情的新闻标题,国家及政府应该不断完善新闻法规,拟定有关新闻各项相关的法律,从法律层面上来滤清过分黄色新闻的新闻标题, 并且对蓄意营造“标题党”而引起混乱的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进行严厉惩罚,从而改善新闻传播的整体环境。

4.4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理性分辨新闻信息

目前,有些国家或地区有在小、中、大学进行媒介素养教育,中国亦可借鉴此类媒介教育方法。媒介素养教育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是如若实行下来,对一般公众分辨新闻信息的能力会有一定的提升。从而受众针对 “读题时代”的新闻标题具有理性区分的能力,亦能远离标题所产生的负面影响。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培养理性阅读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爆炸的当下,反观历史,以自律的心态来分辨新闻标题中所赋予的含义,并对不当的新闻标题进行监督。

参考文献

[1]魏红,余荣宝.电视和报纸新闻标题构成形式比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5(1):42-44.

[2]杨明鄂.论新闻标题制作[J].湖南社会科学,2010(2):224-226.

妙读题,激兴趣 篇2

如何在上课之初就抓住学生的心,激起他们的兴趣呢?我常常运用的教学策略是“故事编造导课、情景创设读题”。因为故事情境里的想象性、生动性、实践性和可发挥性,能瞬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快速地调动起学生亢奋的情绪和浓郁的兴趣,并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笔者曾执教人教版《中彩那天》一课,仅仅4个字的课题,竟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意蕴深远。

【幻灯1】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突然发现被人跟踪。)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突然发现被人跟踪,很快,钱就被歹徒抢走了!)

中彩那天(中了一百万呀,突然发现被人跟踪,很快,钱就被歹徒抢走了!幸好,警察从天而降,抓住了歹徒,钱失而复得!)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第5课《中彩那天》。(生读课题)

师:读得无精打采。呵呵,这彩票可是你的哟。

生:真的?

师:就是你的,并且是中了一百万,一百万呀!

生:不会吧?天呀!

师:此时心情如何呀?

生:兴奋。

师:带着这种体会,再读一次课题吧。(生齐读,声情并茂,异常兴奋)

师:别高兴得太早了,你后面有人跟踪喔,有贼人瞄上你了!此时心情又会如何?

生:紧张、害怕。(生读课题)

师:钱被抢了,一百万被抢了!此时的你,又有怎样的感受呀?

生:痛苦、悲伤。(生读课题)

师:万幸呀,警察及时出现,抓住了歹人,一百万又回来了。这时,你是怎样的心情?

生:感动、感激。

师:那就带着这份情感齐读课题吧。(生读)

课题非常简单,但通过创设情境,竟让简单枯燥的课题,变得丰富有趣而又意蕴无穷。有“兴奋”、有“紧张”、有“痛苦”、也有“感动”,生活中常有的情态,在短短几分钟的阅读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试想,学生一上课就如此入情入境,随后的课堂教学和文本阅读,他们定会趣味盎然、忘我投入。

二、标点辅助读题:语势变换,萌动心绪

读题时,借助标点符号的辅助力度,变换课题的语气语势,也能瞬间扣动学生的心弦,触发他们的情感。笔者曾教《只有一个地球》一课,就采用了标点符号添加与变换的方式读题。

【幻灯2】

只有一个地球( )

只有一个地球( )

只有一个地球( )

只有一个地球(, )

师:今天我们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大家看,我在课题的后面加了个(),我们尝试着给课题加上标点符号,看能否读出不同的味道。来,我们先给它加上句号。句号表示话语的完结,属于陈述性的语气,要读得干脆平和,不拖不扬。(生读,语气舒缓,语速均匀。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地球”两字的读音要短促、平和)

师:还可以加上什么标点呢?

生:问号。

师:问号表示什么?

生:表示疑问、不解。(男女生比赛读。教师相机引导学生“地球”两字要读得有疑惑感,“球”字的读音更要往高处扬)

师:除了句号、问号,还可以加上什么标点符号呢?

生:感叹号。

师:加了感叹号,这话里包含怎样的意思呢?

生:告诫人们,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绝无第二个。

生:警告大家,地球只有一个,不能破坏她。

师:是呀,地球只有一个,我们怎能破坏她呢?带着这种体会,我们一起来读吧。

(师生齐读,读得高昂、紧迫,有气势)

师:刚才我们加了“。”“?”和“!”,现在老师把课题用逗号停顿,“只有一个地球(, )”,后面的部分你们进行补充,使之成为完整的一句话,可以考虑用不同的句式和语气。

生:只有一个地球,我们一定要保护她!

师:感情真强烈,这也正是本文的主旨呀。

生: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怎能不保护好她呢?

师:好一个反问句,诘问的语气,告诫人们一定要保护我们唯一的地球。

标点符号除了起到断句的作用,还能变换语气,增强或减弱语势,甚至改变句子的意思。本课的导入环节,简单而又高效,抓住标点的变换和短长句的运用,引导学生在由弱到强的感情朗读中,快速完成了课文脉络的梳理和主要内容的把握。从学生的回答和朗读中我们可以知道,虽然至此还未通读课文,但他们已对文本内涵有了初步的感知与体验。

三、横纵类比读题:拓宽视野,立体构建

若在上课读题时能利用好教材选文资源,横向或纵向地类比阅读,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这有个前提,课前必须进行精心预习,充分了解。下面以人教版《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课外学生预习查阅汶川地震或雅安地震资料,感受人间真爱)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地震”两字读得很响亮)

师:有的同学是喊出“地震”这两字的,为什么呀?

生:地震破坏力强,相当恐怖。

生:地震来了,死伤惨重,让人害怕。

生:地震来了,就必须得大声喊叫,给自己壮胆,也通知别人。

师:近年来,我国也发生过地震,你们了解吗?

生:汶川大地震8.0级,6万多人遇难。

生:雅安地震7.0级,累计受灾38.3万人。

师:地震的危害是巨大的,相信你们已从网络或电视上得知。但地震无情人有情,在这两场地震中,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你们了解吗?

生:贵州妈妈尤金玉,不辞数千里、不顾生命危险前往地震的中心地带寻找、救助儿子。最后在消防官兵们的全力救援下,她的儿子在被埋124小时后,奇迹获救。

生:临终时双膝跪地,匍匐身体,舍生护子,并发短信“记得,我爱你”的妈妈。

师:看到这些事迹,你们心中有什么感触?

生:难过,为地震中的逝者。

生:感动,为地震中的母爱。

生:震撼,为地震中的人性。

师:那么,带着这种体会,我们再来读一读课题。

(学生朗读,“地震”两字读得急促,“父”字声音上扬,“子”字短平收尾)

此课题看似相当简单,从朗诵节奏上划分,可以直接断句为“地震中的/父与子”。但“地震”两字,学生除了能读出恐慌外,能否读出面对灾难时的坚定?“父与子”三字,他们又是否能读出那份执著与父子间彼此信任的温情?而这则读题片段,就是先通过充分预习,引导学生搜集相关的地震材料,然后与文本进行横向类比,以此拓宽学生的生活视野,触及内心情感,唯有这样,他们才能切身体会到“地震无情人有情”“大难有大爱”。“身临其境”了,朗读当然就能声情并茂。

《少年闰土》是人教版的一篇课文,它选编于鲁迅的作品《故乡》,乍看题目,言辞平淡,内容无奇,读之更是味同嚼蜡。这是因为文本被抽离了原作,导致学生对课文的时代背景、作者态度和人物命运等要素一无所知,因此在读题时,他们就感觉到无所适从,不知如何品悟。读题前,老师可引领学生对比少年、中年、老年闰土的不同,通过纵向类比阅读,让他们通过对作品的整体把握,以及直白犀利的人物命运比照,深度了解到文本内涵、人物命运和情感态度。从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看出,仅仅通过读题,学生就已经把课文,甚至是原作熟稔于心了,那随后进行的内涵领悟和词句品读,自然能得心应手。

读题时代的报纸标题编辑研究 篇3

报纸编辑在读题时代制作新闻标题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笔者概括了一下。

一、标题准确是生命

准确地用标题表达出稿件的内容是现代报纸编辑的重要职能, 编辑对新闻事件进行概括、评价, 不可以曲解、游离甚至反驳新闻, 标题来源于新闻, 又高于新闻, 既有客观成分, 又有主观成分。但总之, 标题是新闻的一部分, 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必须要遵守的。

如《中国建设报》的一篇文章原标题为《推动热费上涨的三“原罪”》, 原罪—— (Original sin) 一词来自基督教的传说, 它指人类生而俱来的、洗脱不掉的“罪行”。圣经中讲:人有两种罪——原罪与本罪, 原罪是始祖犯罪所遗留的罪性与恶根, 本罪是各人今生所犯的罪。原罪这个词是从海外传过来的, 海外媒体常常用“几宗罪”或“原罪”来形容人们不愿看到或很反感的一种现象或一类问题。将这种词汇引用在我们的新闻报道, 甚至新闻标题中要慎重, 作为编辑千万不要将自己还没搞懂的词汇就望文生义地随便引用, 如果读者也望文生义地理解, 这就大错而特错了。

二、口语化更贴近生活

读者阅报的随意性和无目的, 使得报纸必须以更加生活化的面孔去面对读者, 表现在新闻标题中就是尽量使标题通俗化、大众化, 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信息。体现在标题制作上, 则少了以前那种朴素、庄重、典雅的书卷气和严肃的口吻, 更多地突出了标题的亲和力和生活味。在时政、国际报道中, 新闻标题从过去的严肃庄重变得轻松活泼, 以口语化和生活味拉近了报纸与读者的距离。在经济、科技报道中, 大量运用大众话语以增加亲和力与可读性。科技报道的技术性、专业性很强, 而通过标题通俗形象的处理, 则增强了这类新闻的可读性。

如《中国建设报》的一篇文章标题《住建部点名通报15地市:搞形式, 走过场?上黑榜》以口语化的戏谑语气, 给原本严肃又枯燥的点名通报, 加入了一丝幽默的成分, 同时也有警示的作用在里面, “搞形式、走过场”的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一旦被查, 结果就要“上黑帮”。“黑榜里都有谁?”也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勾起阅读欲望。

三、刺激新奇更挑动神经

当今报纸在新闻标题的制作与编排中, 十分重视版面的视觉形象, 加强标题的刺激性和冲击力,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可读性和必读性, 更是当前文字新闻与广播、电视新闻竞争的最有效武器。

标题的视觉形象是多角度、多侧面、多视点、全方位展开的。如制造“轰动效应”, 或言人所未言, 或出人意料, 或让人震惊、引人注意, 或以最感人的新闻事实, 塑造标题的视觉艺术形象。

如《三秦都市报》刊登的《千里赴蓉只为活出个熊样》, 乍看此题, 觉得“熊样”一词让人十分惊讶, 仔细阅读发现报道的是被解救的天津受虐黑熊艾玛, 被送往成都治疗的事情。“只为活出个熊样”, 轻松幽默地吸引起了读者阅读新闻的欲望, 看完新闻, 又感觉这幽默是借对黑熊的调侃之名, 而对虐熊者进行谴责, 继而引发读者的怜悯之心, 标题做得十分精彩。

《中国建设报》2015年4月8日标题《别辜负了央妈的爱》, 4月17日标题《房叔的归宿》, “央妈”即一直被市场人士戏称的‘中国人民银行’, “房叔”, 则是网友对那些利用不当手段获取大量房产的中年男人的称呼。“央妈”“房叔”这样的称呼, 是网络和坊间约定俗成的词语, 用在标题上, 既新颖又简洁。

四、推敲触动情感

现代报纸营销商研究认为, 情感是人类最敏感、最活跃的因素, 如果把标题做得富有情感, 引起读者共鸣, 就能唤起读者对报纸的购买欲。传统的新闻标题多是以中性的口吻来陈述事实的, 重在叙述;而当今新闻的标题却越来越多地重视生动的表现, 使主题更加形象、生动。传统的新闻标题重在准确表达, 而当今新闻的标题却更多地注重抒情性和审美价值, 让人入目入脑入心。

这中间, 考验的是报纸编辑的推敲功夫。

如:《中国青年报》上的一则简讯, 全文并不长, 但标题却别致引人。引题为“一江春水流尽, 八千里路行完”, 正题为“白杨病逝”。白杨堪称老一代表演艺术家中的佼佼者, 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她成功地塑造了众多令人难以忘怀地艺术形象, 在《一江春水向东流》和《八千里路云和月》中的出色表演尤为人称道。可以说, 提到这两部作品, 人们自然会想到女主角的扮演者白杨。这则白杨病逝的消息, 巧借这两部家喻户晓的电影名, 画龙点睛地浓缩了白杨的艺术生涯。区区十数字, 在看似信手拈来之中, 起到令人回味不已的功效。

五、副题、提要题实现快读

虽然说“题好一半文”, 但是主题短化和加强吸引性之后, 主题所包含的信息量也呈弱化之势。为了适应现代人快速阅读需要, 有必要适当增加信息量, 于是副题有加长的趋势。笔者认为, 应该更进一步, 运用快读题和提要题。

美国报纸设计家霍华德·芬伯格提出了“快读”的观点, 每篇报道在简洁的标题下设置一个快读题, 芬伯格称之为事实/影响 (facts/impact) 题, 即把整篇报道的主要事实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简洁地标出, 使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就能了解事件的内容及其意义。[1]

例如其中一个编排是该样的:

(主) 冲天:

道指破4000

(副) 事实: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增72点, 达到4002

影响:市场分析家预计高值交易将继续, 迫使消费价格上涨3个百分点

类似的例子在我国就是提要题了。这种标题的前身是一种特殊的导读:在标题和正文之间的一段文字, 其字号介于标题和正文之间, 单独编排, 主要揭示、评价新闻, 吸引阅读。《21世纪经济报道》就采用过这种方式, 在封面进行导读。近年来, 经济类报纸普遍喜爱这一方式, 有的变化为较长的副题, 像《财经时报》这一风格就很突出。

六、不做“标题党”

说到题文不符, 就不能忽略一个网络名词——“标题党”。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论坛或媒体上制作引人注目的标题来吸引受众注意力, 点击进去发现与标题落差很大而又合情合理, 以达到增加点击量或知名度等各种目的网站编辑、记者、管理者和网民的总称。其主要行为简而言之即发帖的标题严重夸张, 帖子内容通常与标题完全无关或联系不大。这一行为己经被网友们所唾弃。“标题党”危害极大, 违背新闻真实、客观、全面的基本原则, 传播错误的信息, 影响读者的知情权, 损害当事者的声誉, 降低报纸的公信力, 甚至污染社会风气, 可能导致功利蔓延、诚信不再和价值扭曲。

虽然标题党主要存在于网站、论坛、微信等新媒体中, 但是近年来也有向报纸等传统媒体蔓延的倾向。

标题制作新颖、鲜明、生动, 必须以新闻事实为基础, 首先做到准确, 题文一致, 恰到好处。如果随意夸大或缩小, 抑或耸人听闻, 文题不符, 一次或可引起读者注意;时间长了, 读者就会认为受了欺骗, 从而拒绝阅读, 离你而去。

参考文献

读题——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 篇4

一、在读中搜集

低年级,常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出现如何解决问题,这样切合学生的生活,应用性强,但信息比较分散,单看文字或单看图都不能理解题意,所以,让学生学会读题搜集数学信息,并用搜集到的数学信息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根据图1我在课上提问:谁能把题目读一读?“已经吃了4个苹果。妈妈买了多少个苹果?”那其余的信息藏在哪里呢?学生抢着说:盘子里还剩12个苹果。找到图中隐藏的信息,学生顺利地完成了此题。此题的教学使学生知道:读题时既要从文字里找信息,又要从图里寻找信息,只有把信息找全了,才能正确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对于一些图文结合的题目,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找出图中隐藏的信息,对于全文字叙述的题目,要指导学生圈画出关键的字、词。学生读题的过程就是搜集信息的过程,只有认真读题才能把信息搜集完整,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在读中选择

教材中有些题目提供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学生要根据需要选择相关联的信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相关联的信息,实际上是学生进行数量分析的过程,如何引导学生弄清数量之间的关系,正确选择相关信息解决问题,则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而读题则是选择相关信息的关键。

图2有4个信息,学生在完成时,需要根据问题选择相应的信息。如第(1)题要选择46元和17元两个信息来解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就选择了46元和8元,这说明学生没有认真读题,把冲锋枪的图片看成了手枪的图片,因为选择的错误,从而导致整道题的错误。在教学第(2)题时,有的学生这样计算:1+4=5(元)。这充分反映了学生不懂选择。这就要求教师在教会学生读题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选择需要的信息。

除了给出很多信息让学生选择合适的信息解题,还会给出多余的信息让学生选择。如:学校有47个球,一年级借走18个,二年级借走24个。一共借走多少个?这就需要学生根据问题“一共借走多少个?”来选择信息。

三、在读中比较

在读中比较是通过比较知识的纵横联系、差别,把知识内化的一种读题方法。边读边比使学生更牢固地掌握知识的重点,对知识间的联系和差别能够系统地把握,为灵活应用打下扎实的基础。苏教版教材设计了很多题组训练,这些题组只有认真地读,读完后比较,找出异同才能理解题意,正确的解题。

如(1)玲玲养了30条蚕,兵兵又送给她10条。玲玲现在有多少条?(2)玲玲养了30条蚕,送给兵兵10条,玲玲现在有多少条?

这是苏教版一课的问题,为了研究不同的读题方法带来的不同效果,我在自己教的两个班中尝试了不同的读题方法。在一班我让学生自己读题,然后独立完成,第(1)题的错误率是13.6﹪,第(2)题的错误率达到84.3﹪。在二班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读三遍题,找出这两题的异同点,然后独立完成。第(1)题的错误率6﹪,第(2)题的错误率只有10.2﹪。集体订正的时候我问:为什么第(1)题用加法做而第(2)题却用减法呢?学生的理由是:第(1)题是兵兵送给玲玲,玲玲现在有的蚕比原来多了,所以用加法做;而第(2)题是玲玲送给兵兵,玲玲现在有的蚕比原来少了,要用减法做。学生通过读题比较找出了本组题的异同点,顺利完成了这组题。

只要认真读题,再难的题目也会迎刃而解。读题是解决问题的必经之路,教师都能教给学生读题的方法,让学生认识到读题的重要性,好好通过解决问题的这条必经之路——读题。

读题时代 篇5

一、违反新闻伦理标题类型分析

(一) 低俗型

“一个裸男和一群禽兽”其实只是一个光着身子的小男孩跟羊群在一起;“美女自摸图”则是美女打麻将自摸的照片。这类标题多见于以娱乐休闲为主的网站、网络论坛、网络新闻图片以及博客中。

(二) 题文不符型

如《李湘在大街上被人拖行》这样的标题, 网民做何感想?其图片实质是一个人两手各拖着一个印刷了李湘代言的大头宣传纸袋在地上行进而已, 显然这种文不对题的新闻标题忽悠了不少读者。

(三) 悬疑型

“天啊!这个必须曝光+美女配图”、“湖北武汉或建世界最高双子塔”、“传云南小学生用江水泡饭校长称是生活习惯”等等, 此类标题往往措辞生猛, 以有违常情、有悖常理的悬疑方式引起人们的关注, 诱惑网民点开相关链接。

二、网络新闻标题失范原因探究

(一) 网络新闻同质化严重

在商业网站的从业者没有获得独立采访权之前, 大部分网站其新闻来源只能依靠转载, 导致网络新闻同质化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 网络新闻标题要想新颖, 必然需要能够吸引眼球的“过人之处”, 从而导致种种失范现象的出现。

(二) 商业利益驱使

互联网时代, “注意力本身就是财富”, 一些新闻网站通过吸引粉丝、提高流量以及高频率的转发, 换取的是商家的青睐和数额不菲的广告收入。受网站知名度、广告收入、信息分成等有形和无形的利益驱使, 很多网络媒体将提升点击率视为发展的基石。因此, 为争抢“第一落点”, 追求“爆炸效应”, 一些网站甘当“标题党”, 无所不用其极, 甚至不惜以自身声誉做赌注, 一味求新、求异、求快, 一步步滑向新闻失实甚至虚假新闻的边缘, 这种受商业利益驱使的行为导致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产生种种病态。

(三) 网络编辑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 网络媒体进入了快速发展期, 但其中一部分人没有接受过新闻专业培训, 把关人意识较差。加之部分网络媒体对网络编辑所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没有统一的考核标准, 也没有长远的培训计划, 导致该专业从业门槛较低, 不少网络编辑对新闻的价值判断出现了偏差。

三、网络新闻标题失范的消极影响

(一) 降低媒体公信力

媒体公信力是新闻媒体本身所具有的一种被社会公众所信赖的内在力量。它是媒体自身内在品质和外在形象在社会公众心目中所占据的位置, 是衡量媒体权威性、信誉度和社会影响力的标尺。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被过分“加工”的网络新闻标题越来越呈现出泛娱乐化、炒作、低俗的特点, 致使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大打折扣。

(二) 使不良情绪泛滥

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中, 过分渲染情感, 使得新闻标题看起来非常煽情, 充满情感上的矛盾冲突, 引起受众的阅读兴趣。标新立异的题目虽夺人眼球, 却容易导致不良情绪的蔓延。当网络新闻标题的引导方向出现偏差时, 网络集群就会受其影响, 在社会上挑起矛盾, 制造冲突。由于他们情绪过于偏激, 语言过于刻薄, 采取的行动过于激烈, 缺乏理性思考与判断, 往往会在社会上造成负面的影响。

(三) 影响国家形象

网络语境中孕育出的网络语言已经成为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部分, 本应为传承优秀中国文化做出新的贡献。然而, 部分新闻网站制作的标题, 造词格调不高、品位低下, 低俗语言大量涌现, 这种不恰当的传播策略和方式势必直接影响我国在对外传播中建立的良好形象。

四、网络新闻标题制作坚守伦理的努力方向

“新闻标题的拟制不仅要囊括新闻本身所承载的主要内容和新闻发布主体的经济利益, 还应该注意到新闻的社会效应, 尤其是新闻本身所具有的社会教化意义。”因此, 在读题时代的背景下, 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保持对新闻伦理的坚守。

首先, 保持对新闻真实性的追求。其实, 不管是“低俗型”、“题文不符型”还是“悬疑型”的网络新闻标题, 其共性都是在某种程度上对新闻真实性的失守。有的可能是无意之过, 但更多是有意为之。只有强化对新闻真实性的责任意识, 并在标题的制作过程中做到客观、全面、实事求是, 才能真正满足网民的信息需求, 培养网民的忠诚度, 提高网站的美誉度。

其次, 提高新闻从业者的审美情趣。网络新闻出现低俗化、庸俗化倾向, 与一些新闻从业者的审美情趣低下不无关系。诚然审美情趣的培养和建构与媒介从业人员自身的道德修养有一定的关系, 但更多是屈服于利益, 从而扭曲美丑的价值评判标准。因此, 对媒体从业者的审美价值的重构, 需要让其从单一的“点击率”和“关注度”中解放出来, 更多地从社会价值和民众的利益角度来考量, 并将追求“真、善、美”作为一种时尚, 成为一份职业的荣光。

再次, 加强法制建设和法制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只有以刚性之制度约束出轨之行为, 并让出轨的行为受到相应的惩罚, 才能以儆效尤, 形成网络新闻的良好风尚, 个体才能将制度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动。

参考文献

[1]王玉梅.网络新闻标题的“病态文化”[J].媒体时代, 2015 (07) :105.

[2]刘晓峰.浅谈新闻报道中新闻伦理的缺失[J].新闻爱好者, 2012 (09) :69-70.

重审题“会”读题 篇6

一、“会意”———重细节

“会意”即领会。在孩子通读一遍题目时, 可以圈、画出重点字词, 这种方法可以在短时间内抓住题目的关键信息。如单位名称、从小到大、无盖……这些字词都是干扰孩子思考的重要因素。抓住这些细节, 审题及解题将事半功倍;忽视这些细节, 那么审题及解题将会事倍功半。

初读题时, 我们可以用圈读法, 边读边圈出关键的字词, 标记由孩子自定, 起到提醒的作用。比如, 一个无盖的玻璃金鱼缸, 长25厘米, 宽20厘米, 高15厘米, 做这样一个鱼缸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初读题后, 有的孩子圈出了“无盖”和“平方分米”这两个词, 可以说这些孩子是注意细节, 抓住了题眼, 如果没看到这两个词, 解题肯定就出错, 这里也正体现了“细节决定成败”。因此, 初读题时, 一定要注重细节, 圈出关键字, 使学生“会意”, 这是“会”读题的第一步。

二、“会悟”———重方法

有些题仅仅读一遍是远远不够的, 还需要读第二遍, 甚至第三遍, 从“会意”读到“会悟”。“会悟”即领悟。这要求在字面理解的基础之上, 要进一步抓住题目的本质进行思考。第二步的“会”读要借助一些辅助方法, 才能深刻领悟到实质。“会悟”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几种:

1.标注法。对于一些有配图的题目, 我们可以将一些数字或辅助性的东西标注上去, 方便孩子理解题意。

2.图解法。对于一些没有配图的题目, 这对孩子的思考好似又多了一道障碍, 我们不妨建议孩子先画图, 再对应地标注上数字, 这种方法给孩子的思考多了一个缓冲的时间, 慢慢且细致地审题会使孩子的思维更清晰, 解题思路更明了。比如, 楼房的外墙壁用于引水的铁皮水管, 横截面是一个长1分米, 宽0.6分米的长方形。如果每节水管长15分米, 做这样一节水管至少要用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对于这样一道题中出现的两个长, 有些孩子就“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 可是把图画出来后, 对照题意标出长, 再找着横截面标出横截面上的长与宽, 这时通过图, 我们就可以清楚看到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了。再者, 由于落水管是4个面, 因此, 很多孩子不明就理地就让长方体的上、下面缺了, 出于生活实际考虑, 这里缺的相对的面应该是较小的面, 如果孩子在自己的图上画出缺的面, 就会发现其中的错误。

3.列表法。比如, 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2倍, 它的体积扩大几倍?这这里我们可以列表, 观察底面半径和高的变化规律, 从而得到当底面半径和高都扩大2倍时, 体积就扩大8倍。

4.操作法。操作法会受到条件限制, 只能因题而异, 因条件而论。比如, 对一个长方体物体进行十字捆扎, 学生可以用自己的长方体橡皮和透明胶带捆一捆, 扎一扎, 发现绳子的长度有两条长, 两条宽和四条高。

三、“善会”———重发展

“善会”即擅长。近些年, 针对审题习惯培养的数学阅读课应运而生, 这种课型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及能力, 让孩子们可以静下心来读读数学材料, 并从众多的条件中进行选择, 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练习过程中, 有时也会遇到这样一段长篇材料, 有些孩子在初读过程中, 就发蒙, 不能准确抓住有用并有效的信息。

比如, 前几年出现在某地的小升初试卷中的最后一题:今年初, 国务院颁布了一项名为“汽车工业调整和振兴”的计划。该计划包括为本地汽车工业减免税收、减免小排量汽车的购置税, 以促进汽车消费。计划中规定:排量在1.6升 (含1.6升) 以下的汽车, 车辆购置税减免50%;排量高于1.6升的汽车, 按原售价缴纳10%的车辆购置税 (购车时必须一次性付清购置税) 。

王经理想贷款买一辆大众2.0升的车型, 原打算选A方案购车, 现因投资需要, 决定将4万元首付款进行投资, 改用B方案购车。根据测算, 4万元投资三年产生的利润扣除A方案购车中应付的贷款利息后, 还可以净赚2.4万元。请你通过计算说明, 王经理改用B方案买车是否合算。

通过读题, 车钱一共包括三部分:车本身的钱+车辆购置税+利息, 但不论用A方案还是B方案, 车本身的钱数和车辆购置税都是一样的, 所以可以不考虑这两部分。现在只要比较A方案的利息和B方案的利息, A:80000×4.8%×3=11520 (元) ;B:120000×5.4%×3=19440 (元) 。尽管后者的利息很高, 但结合投资回报的钱, 还盈利了4560元, 因此, 改用B方案合算。

浅谈小学数学中的读题 篇7

一、读题的含义

读题不等同于审题.读题即用有声语言把题目读出来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是思维的补充.审题在于“审”, 是对信息的分析、处理.而读题则重视读, 也就是信息的获取过程.如果信息的获取错误或不完整, 将直接影响学生对信息加工和处理的准确性.说到底, 也就是决定着解题结果的正误.

我认为“读题”应包含以下几个层次:

1.读对

读对就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改字.这是读题的第一个层面, 也是学会读题的基本目标.差生读题最大的漏洞就在于此.

2.读准

读准是指把题目读通顺、能正确停顿、不歪曲题意.这是读题的中度目标.对中下生来说, 读通顺比较容易做到, 要想读对题意、正确停顿就相对比较难一些.

3.读懂

读懂是指能说清题意, 理清题目中条件与问题之间关系, 会正确取舍条件或挖掘隐藏条件.这既是读题的最后目标, 更是读题的最高境界.如“62加38与16的差, 和是多少?”学生要学会提炼, 问题到底是求“一个数+差=和”呢, 还是求“和一一个数=差”.中下生遇到这种题目时往往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瞎猜.这时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从问题入手, 抓住问题和条件的关系来理解题意, 问题就显山露水了.大胆舍弃干扰条件;用心挖掘隐藏条件;仔细揣摩条件与问题的关系都是正确解题的重要法宝.

二、如何培养读题能力

(一) 培养读题兴趣, 养成读题习惯

许多学生做题目有了一定的经验时, 便有了凭经验做题的贪懒思想, 而忽视题目的要求.在这时, 我们不妨采用多种形式, 变换读题方式来刺激学生读题, 比如让读题最棒的小朋友当小老师为大家读, 当小老师是小朋友觉得最光荣的事, 因此大家都努力地把题读好, 希望自己是最棒的那个.再比如开火车读, 分角色比赛读等把读题置于比赛、活动甚至游戏中, 学生的兴趣自然就提高了.一年级的新生在校学习两个月后, 具有一定的拼读能力了, 教师不能贪图快而放弃了拼音这个工具.到二年级后就应该完全自主读题, 教师再也不要插手干预了.

(二) 给予有效的读题指导

1. 动笔圈注读题

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容易顾此失彼, 因此, 适当勾勾画画、圈圈点点, 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与思维, 为成功解决问题扫清障碍.例如:一块平行四边形麦田的底是250米, 高是160米.按每公顷产5吨小麦计算, 这块地能收获25吨小麦吗?学生的主要错误是对单位没有关注, 列式为250×160×5.如果读题时能提醒自己“单位有没有统一?化成什么统一单位比较合适?”, 那么错误率就会降低.因此在教学中, 我会训练学生读题“五注意”, a.注意“单位”是否统一;b.注意“运算符号”异同;c.注意“一字”之差;d.注意“一句”之别;e.注意一题多要求.一个单位、一个标点、一个符号、一个字眼、一句话的不同, 都会带来完全不同的解答.你说, 读题能不仔细吗?

2. 抽象形象互变读题

新课标教材提倡运用图话、文字、表格、情境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提高数学的人文性.然而这种多途径的表达方式, 其实际背景往往比较复杂, 在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一定的阅读困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接受程度, 在不易理解的地方, 采取情境表演、动作操作等方式, 把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如北师大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可爱的企鹅 (6, 7的认识和加减法) ”中, 第一次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 并用大括号表示把两部分合起来, 用问号表示要求的问题.由于是第一次出现, 特别是大括号, 学生难以理解.为此, 我才有两手合并的动作表示大括号, 既形象地表示大括号的外形, 又直观地说明了两部分合起来的含义.为提高学生对此类问题的读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低年级教材对问题的呈现大多采用图、表格、情境等直观形式表达信息, 这种直观的表达只是吸引、激励学生的手段, 不是目的.根据实际情况, 教师要指导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完整地、有条理地表示图意、题意, 为中、高段正式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提出质疑读题

不同的问题使用不同的对策, 读题的方式也是不同的遇到较难题目可适当地提出启发性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例如:甲从东城走向西城, 每小时走5千米, 乙从西城走向东城, 每小时走4千米, 如果乙比甲早1小时出发, 那么两人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相遇, 问:东西两城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分析这道题, 乍看是“相遇问题”.关键是求相遇时间, 而路程和、速度和、相遇时间三个量中仅知一个量, 很难求得相遇时间, 但转成“追及问题”后, 路程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中, 可先求得路程差和速度差, 再求得追及时间, 即为原叙述方式中的相遇时间, 这样便可求得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转化后的应用题为:“甲乙两人从东城走向西城, 甲每小时走5千米, 乙每小时走4千米, 如果乙先走1小时, 那么甲恰好在两城中间地方追上乙, 问:东西两城相距多少千米?”这样就容易得多了.

在知识的“生产点”和“结合点”上找问题, 也就是要在新知和旧知的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 将读题时模糊、杂乱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思想条理化, 逐步培养学生爱问、好问、会问的好习惯.

掌握读题技巧 培养审题能力 篇8

关键词:读题技巧,审题能力,小学数学

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 许多学生常常由于读题不认真, 未认识到审题的重要性, 没有养成审题的习惯, 从而对题意的理解不清, 造成错误。尤其是在做卷子时, 大多学生的解题错误多是由于未读懂题目而造成的。因此, 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针对这一问题, 分析了培养低年级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审题能力。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经由反复的练习, 才能成为学生自动化的学习行为。它是促进学生成绩提高的有效保障, 也是学生成才的必要因素。因此,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做题习惯是十分重要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 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借助审题的训练, 学生在解答数学题目前, 首先的任务应是读题, 只有经过认真阅读, 才能获得题目所给出的全面信息, 例如, 符号、数据、文字、图形等。这是解题的第一步, 只有认真、准确地阅读, 才能获得解题的正确思维框架。经过这一过程能够促进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同时, 审题中要对条件与结论做认真的分析, 分析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 经过这样的练习同时可以促进学生养成严谨的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出声读题的审题方法

读题是提高学生审题的重要前提, 借助读题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题意, 为其进一步的思考做铺垫。教师在进行教学时, 要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特点, 明确读题的要求与形式, 例如允许大声读、小声读、默读, 必须读通句子, 避免漏字、添字的现象, 低年级学生识字量比较少, 其阅读的速度较慢, 理解的能力比较弱, 因此, 教师必须进行有目的指导。首先, 要有求学生读通题目, 由于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较少, 因此教师在呈现文字题目时, 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其不理解的词语或是生字的含义;其次, 要求学生读准题目, 低年级学生默读的能力较低, 出声读或是用手指读可以有效避免出现漏字、添字的现象。另外,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出声读题之后, 再默读题目, 以便详细理清思路, 逐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最后要求学生读懂题目, 要想真正弄清题意, 抓住题目的关键内容, 学生就必须养成仔细阅读、推敲题目的习惯。教师因此要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 强调学生认真读题, 抓住关键词, 必要时可以做些标记, 帮助提醒其注意。

三、培养学生圈题的审题方法

很多学生审题后仍然无法理清思路, 不了解数量间的关系是什么, 这主要是由于其无法抓住题目的关键字。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小学生思维的特征是分不开的, 其习惯于对整体的观察, 往往易于忽视细节, 也常常由于此而弄不清楚题目的含义, 结果造成了判断的错误, 而最终得出错误的答案。例如, 一数学题目:要求选出3个4相加是多少的错误答案。A.3×4 B.3+4 C.4×3。对许多学生来说这是一道很简单的题, 但是仍然有许多学生出现了错误。并非是因为他们不会, 而往往是由于其忽视了题目中的两个关键字, 也就是“错误”而导致选错, 题目要求的是选择错误的一项, 但是, 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够选择出正确答案的。

另外, 尤其是针对数学专用术语, 许多学生并不理解或是难以区分, 例如, “增加到”与“增加了”、“减少到”与“减少了”等。如下面一题:去年小红生日收到同学送的4份礼物, 今年小红收到的礼物增加到10份, 小红今年收到几份礼物?许多学生将式子列为:4+10=14 (份) ,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不理解“增加到”的含义。

由此, 教师教学过程中, 一定要重视引导学生对于题目中出现的关键词及时圈出来, 以便提醒自己注意。同时, 要耐心讲解一些关键词的含义, 帮助学生区分其具体的用法, 通过类似题型的练习, 帮助学生掌握规律, 巩固所学的知识。

四、培养动手操作的审题方法

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的特点, 其注意力保持的时间较短。动手操作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是一种别样的乐趣。数学抽象、精炼的语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审题难度, 为更好的帮助学生弄清题意, 教师可以借助摆、折、画、量、拼以及剪等形式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 促使学生感到动手审题的优点。例如, 在进行“求两数相差多少”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摆出4个方形纸片与4个圆形的纸片, 首先引导学生巩固下同样多的概念, 之后呈现题目, 一年级二班有13名女生, 8名男生, 女生比男生多几人?依据图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看谁比较多, 将那个分成两部分。学生通过图示, 就能够理解到在女生的人数中去掉男生的人数, 就可以得出女生比男生多的人数。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 学生借助动手操作, 不但获得了乐趣, 而且获得了新知识。不仅对题目有了明晰的数量关系理解, 而且掌握了一定的读题、分析题的技巧。

五、结论

提高小学生审题的能力是较为细致、艰巨的任务, 教师必须在教学中, 结合低年级的学生特点以及思维习惯来有计划地进行引导, 加强对于学生的训练。本文为促进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提高, 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方法, 如培养学生养成审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出声读题的审题方法、培养学生圈题的审题方法、培养动手操作的审题方法。

参考文献

[1]王玉莲.小学数学低年级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 2013 (18) .

[2]刘类.从引导观察到自主审题——低年级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培养[J].教育科研论坛, 2010 (01) .

读题时代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读题审题;动手操作

在拿到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学生第一件应该做的事就是对数学题目进行研究,也就是俗称的审题。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读题审题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其不仅决定着学生是否能够得出一道题的正确答案,对于学生的听课效果来说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对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进行培养是数学教师教学活动的重点。初中阶段,数学是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因此,数学审题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本文就围绕这一主体进行详细的研究,全方面对培养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进行探究。

一、坚持读题

在数学审题的过程中,读题是最基础的一步,是整个数学题解答过程中的第一步,因此,反复地对题目进行阅读是非常重要的。读题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对题目的真正含义有一个了解,以便于学生在思考解题步骤的时候不会偏离题意。就现在初中学生解答数学题的习惯来看,很多学生都是在大概读一遍题之后就开始下笔了,这样不严谨的做法很容易使学生遗漏题目中的一些重要的信息,导致解题结果的错误。因此,教师教导学生在解题的时候,应该逐字逐句对题目进行阅读,尤其是一些关键词,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以具体的题目为例,例如,学生在做“将一批工业最新动态信息输入管理储存网络,甲独做需6小时,乙独做需4小时,甲先做30分钟,然后甲、乙一起做,则甲、乙一起做还需多少小时才能完成工作?”这一题目的时候,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对题目中的一些解题的关键字进行标注,对于这道题来说,“甲单独”“乙单独”“甲先做30分钟”这些都是解题的关键词汇,如果学生遗漏了其中的一些词,或者将一些已知条件弄混,那么解题的过程中就会受到阻碍,结果就不可能正确。

二、学会理解

在完整、全面地读完题目之后,要做的就是对题目中给出的已知条件进行分析,要弄懂条件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有进一步的理解,否则,会使整个解题过程变得复杂。所谓的理解题目,主要是要对题目中的一些数学专用语进行理解,这也是解题过程中最关键的一步,其次要对一些关键的句子进行辩证地分析,并且多分析几遍。例如,“胜利商场九月份的销售额为300万元,10月份的销售额下降了20%,商场从11月份起改变经营策略,使销售额稳步上升,12月份的销售额达到了380万元,求这两个月的平均增长率。”这是初中一元二次方程学习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增长率问题。在进行这一问题的解答时,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对题意进行深入的理解,比如这道题中的“销售额下降20%”,学生应该理解对销售额是什么有一个具体的了解,并弄清销售额与增长率之间的具体关系,这样才能够正确地找准题目中的变量,以及根据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列出正确的一元二次方程。

三、动手操作

在数学读题审题的过程中,除了对题目进行反复地读、反复地理解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审题方法,就是动手操作。审题的过程一般都是非常复杂的,尤其是数学学科。还因为不同的学生因为理解能力以及解题习惯的差异,对于同一道题目,很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方向,对于一些抽象思维能力较差的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的途径,可以帮助其更好地理解题意。动手操作的理解方法在图象问题中尤其适用,下面就具体举例来进行分析。例如,在初中反比例函数的图形与性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在下面画函数y=■的函数图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经验来作图,那么,学生很有可能绘画出直线、曲线等几种不同的图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图形可以看出其在操作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并及时对反函数的定义以及性质进行讲解,让学生真正理解反函数的特点。这样一来,在以后的有关反函数的数学题的解答当中,学生就可以根据题意作出正确的图象,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题意,从而做出正确的答案。

总而言之,数学作为初中阶段最主要的学科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几年来,从初中学生解答数学题的现状来看,很多学生对于题意的理解并不是很透彻,因此,在做题的过程中就会遇到较多的困难。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读题审题能力进行集中培养,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认真读题,仔细审题,以及辅助性地加以动手操作的方法来对题目进行全方面分析,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在审题的环节不会出现错误,对学生数学成绩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臧吉会.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学周刊,2014(31).

[2]赵渊.在初中数学网案课教学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J].中学课程辅导(江苏教师),2014(23).

低年级学生读题方法的指导 篇10

一、读图片题

一年级的实际问题都是从图片入手的。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对题目的意思能正确领会。观察时, 学生往往会被一些表面现象所吸引, 如图中可爱的形象、艳丽的色彩等, 因此, 在读图时要避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一些无关的信息上, 引导他们有针对性地观察画面, 清楚地描述图中的情节。

其次, 读图片题还要处理好动态与静态的结合。由于教室多媒体设备的普及, 我们的教学中较多地使用了教学配套光盘, 这些光盘在图片题的设计上往往采用动态播放的方式, 而教材或练习上呈现的却是静态的图片。

二、读图文结合题

图文结合题是图片题向文字题过渡的一种方式, 在低年级, 图文结合题占的比例较多, 由于开始涉及一些文字, 相对的错误开始多了。针对这类题型, 指导读题时要注意:

(1) 关键字词教一教。低年级数学问题中的关键字词主要有“前、后、左、右、贵、便宜、买、卖、一共、还剩……”, 我们在一年级开学初就要关注。这些字词与语文教材的识字不同步, 集中教, 学生没有识字的基础, 教了也容易遗忘。一般, 我们可以结合具体的题目教。每次教的字不能太多, 要结合题目让学生理解其意义, 并在教了后经常巩固, 慢慢地帮助学生正确读题。

(2) 注意角色的转换。图文结合的题目有很多是以对话的形式呈现的, 对话中有一些“你”“我”“他”等词语, 不利于学生理解题意。因此, 在读这一类题目时我们要求学生用图中人物或动物的名字来代替, 降低了学生理解上的难度。

如下面的图文结合题 (图见36页) , 学生在叙述题意的时候, 开始会表述成:“李宁说……”“刘芳说……”, 这样表述, 不利于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难以把握解题方向。因此, 我们提出一般这样表达:李宁已经走了32格, 刘芳比李宁多走6格, 刘芳走了多少格?

(3) 调整叙述的顺序。在观察情境图时, 我们一般是引导学生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往右这样的顺序进行的, 但有时按这样的顺序叙述出的题目不符合我们的实际说话习惯, 往往需要进行适当的调整。如这道题目按从上到下叙述后, 会感觉较别扭, 这时, 我们要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想想对话的先后顺序, 进行合理的调整。

(4) 寻找隐藏的信息。图文结合的题型, 往往把一些重要的信息隐藏在图片或对话中, 这时, 我们要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文字信息和问题, 寻找相关的信息。这样的问题, 往往需要学生有较强的理解分析能力, 从读题中明确要寻找的是怎样的信息。学生只有找出这些数学信息, 表述出完整地题意, 才能正确地进行解题。

三、读纯文字题

纯文字题在一年级数学教材中没有涉及, 到了二年级下册, 随着学生识字量的逐渐增多, 才出现少量纯文字题目, 如:修一条800米长的水渠, 已经修了7天, 每天修84米。还有多少米没有修?

这是二年级下册中的一道题。对于这样的纯文字题, 我们指导要做到:

(1) 解决音义, 读通。经过一年多的学习, 学生的识字量明显多了, 读一些常规性的题目不成问题了。即使在实际问题中出现了不认识的字, 学生可以通过询问或自己查字典, 把题目读通顺。

(2) 认真仔细, 读准。没有了图, 纯文字题相对枯燥了些, 学生的解题兴趣也降低了。有些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凭经验做题, 对题目一扫而过, 就动笔了。事实上, 题目并不是他们“经验”里的样子。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纯文字题, 在教学中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 (先轻声通读, 再默看题, 把题目读准, 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 。

(3) 咬文嚼字, 读懂。咬文嚼字就是要善于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 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如二年级下册期末复习中有这样一道纯文字题:小英、小华和小芳做纸花, 每人做了15朵, 送给幼儿园36朵, 还剩多少朵?

在学生认真读题后, 我们可让学生找出关键字词, 圈一圈、画一画, 说说自己对这些关键词的理解, 真正地读懂一道题。

上一篇:小中见大下一篇:采油作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