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均衡·质量·形象

2024-09-26

教育均衡·质量·形象(共5篇)

教育均衡·质量·形象 篇1

改革开放30年以来, 中国教育始终聚焦一个重大发展命题:大力发展农村教育, 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下, 教育行政部门的努力下, 农村教育事业有了较快的发展, 但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瓶颈仍然在农村, 农村教育质量的落后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施。因此, 着力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提高教育者的能力素质, 冲破发展瓶劲, 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成为了当今教育均衡发展又一重大课题。

一、重视校本教研的开发

校本教研是教育成长的主阵地, 是教学质量提高的根本途径。一是开展好常规教研, 常规教研是校本教研的主要形式, 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最直接、最重要的手段, 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但农村学校对常规教研的重视程度不够, 往往忽视了常规教研促教促学的作用。大部分农村学校的教研活动开展, 仍停留“吃转转饭”的教研模式上, 即:教学人员按教研组长预先安排的轮次上公开课, 课后讨论, 组内人员象征性的发发言。热闹的教研活动如火如荼的周周搞、月月搞、期期搞、年年搞, 但山还是那样的山, 水也还是那样的水, 教师的教学水平没怎么提高, 教学质量仍停止不前。笔者认为, 学校要将抓教研数量转变为抓教研质量, 让每次公开课都成为研磨的精品, 充分发挥组内人员的集体智慧, 让课前、课中、课后每个一环节都是研磨机会。课前集体研课, 教者用说课的形式向组内人员展示教学思路、教学设计, 表述理论实际依据。组内成员对教者的教学设计提出建议方案, 教研组长和教者根据组内人员的建议, 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案;课中教者磨课, 教者精心组织实施课堂教学, 检验学生学习的效果, 组内成员寻找教学过程中的靓点和问题;课后集体议课, 先让教者谈谈自己教学实施中存在的困难, 组内成员谈本堂课的成功之处和不足之处, 并提出优化方案。在必要情况下, 重选班级再作一次课堂教学尝试。从而, 改变过去教研重数量轻效果的现状, 逐步实现校本教研从量变到质量的飞跃。二是加强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反思是校本教研的延伸, 现代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认为, “经验+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最有效途径, 教师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 可以帮助教师自觉地走向教育理论, 更新教育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去伪存真, 透过现象看本质, 缩小教育动机与教育效果之间的差距, 有效地端正教学行为, 提升专业素质, 使教师由经验型成长为专家型。农村学校尤其要抓好课后反思环节, 坚持写教学后记, 总结每一堂课的得与失, 分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缺点, 寻求改进课堂教学的方法。三是重视教研成果考核。学校一要制定教师教研成果的考核方案, 将教学科研纳入教师年终考评之中, 引导教师聚焦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 在问题的研究和解决过程中, 唤醒教师专业发展意识, 逐渐使教师从被动的学习、实践、反思走向内在需求的“自主发展”。二要制定教师教研成果的奖励办法, 对教师取得的教学论文获奖、教学论文发表、指导学生竞赛获奖和教学竞赛等教研成果给予物质和精神上奖励, 并在年度考试和评优晋级上适当加分, 鼓励教师多学、多思、多写、多赛。

二、狠抓师德教育

教师是立校之本, 师德乃教育之魂。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先进教师座谈会上曾对广大教师提出殷切希望:“希望广大教师淡泊名利、志存高远。高尚的师德, 是对学生最生动、最具体、最深远的教育。广大教师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不断加强师德修养, 把个人理想、本职工作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密联系在一起, 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教师。”农村学校尤其要在师德建设上下功夫, 通过“铸师魂、正教风、树形象”等主题教育活动, 倡导教师树立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爱生如子的师德情操, 能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 经得起诱惑, 把全部精力投入在教书育人上, 敬业、精业、乐业。

三、改善教师生活条件

生活水平低下, 已成为影响农村教育工作的消极因素。一是提高农村教师福利待遇。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实行绩效工资政策后, 在分配方案上要向农村学校倾斜, 对边远山区任教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工作环境补贴, 制定实施农村高于城镇的教师工资福利制度。落实好教师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 统一为农村教师免费购卖大额医疗保险, 定期组织农村教师进行免费体检。二是解决农村教师住房问题。在农村学校定编修建具有宿舍 (公寓) 性质的教师周转房, 无偿提供给教师使用, 教师退休或工作调动时随即搬离;对无住房条件的学校, 政府应给予教师适当的租房补贴, 解决好农村教师工作期间的住房问题。实施“农村教师安居工程”, 在城区或中心集镇规划建设教师廉租房, 为那些买不起房子的农村退休教师解决住房难的问题, 对贷款购房的退休教师, 财政应给予一定数额的贷款贴息, 让农村教师退休后老有所居, 消除教师后顾之忧。

四、提高教师政治待遇

在各种评优评先的指标分配上, 应扩大农村教师的比例, 对长期扎根山区的优秀教育工作者给予表彰鼓励;在农村学校大力发展党员, 扩大农村教师出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名额, 增加农村教师当选领导和担任社会职务机会, 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社会地位。

五、推进农村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

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 鼓励城镇教师到农村任教, 通过定向招生等方式培养农村教师, 充实农村教师队伍, 增强师资力量。

六、提高校长学术修养

陶行知先生说:“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想评论一个学校, 先要评论他的校长。”学校是一个知识型团体, 在一个知识型团体中, 学术是最有权威的。要让学校具有浓郁的书香气, 首先校长要有学术气。校长要把精力用在学术研究上、学校发展上, 能够潜下心来研学问、静下心来办教育, 不做见风使舵的政客, 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体系, 树立科学的办学思想, 用正确的办学方针导好向、定好位, 做学校长远发展的领头人。区县党委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大力实施“农村校长培养工程”, 有针对性为他们提供专业服务, 指导他们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 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办学理念, 让其有能力改变学校面貌, 能够扎扎实实办学校。

教育均衡·质量·形象 篇2

关键词:高等学校;网络教育;成本;质量;均衡

中图分类号:F062-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11-0077-06

根据萨缪尔逊的公共产品理论,高等教育服务从本质上讲不是纯公共产品或私人产品,而是准公共产品,其教育成本由政府与消费者(受教育者)共同承担。[1]但是,我国高校的网络教育由于其自主定价(学费)、资源配置由供需关系决定,因而其运行基本遵循着市场经济的规律,本文的研究将其纳入到私人产品的范畴进行考察,即:网络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网络教育服务,其顾客是网络教育学员。

一、网络教育学院的成本研究

经济学中对于成本的研究,尤其是成本曲线和成本函数的研究,是市场均衡研究的最基础工作。网络教育服务市场中的成本研究,包括成本构成、性态分析、函数表示与曲线描述。目前对于网络教育学院成本构成进行过深入的研究主要有:Greville Rumble(2001),他从系统的角度将一所发展得比较完善的网络教育学院的成本分为了开发电子学习材料、在线授课和评价、Web站点的登录、学习者的在线管理、基本设施和支持服务、对网络教育的宏观计划和管理等组成部分。[2]Brian Morgan(2000)在院校层次的成本分析和归类研究中将网络教育学院的成本分为以下几类:技术特性成本、人力支持成本、能力发展成本、行政管理成本、隐藏成本、课程开发成本以及课程教授成本。[3]吴庚生、李海霞(2005)等学者按照网络教育的活动过程及其特征将成本分为开发成本、传送成本、教学与支持成本以及日常管理和基础设施成本等四个子系统。[4]在网络教育成本的性态研究中,李光先(2001)指出远程教育的成本结构是高固定成本和高可变成本。[5]对于网络教育的成本函数及曲线的研究是为网络教育服务市场均衡研究提供理论基础的,但目前的研究还几乎没有涉及到。而对于成本投入、市场均衡及服务质量等之间关系的研究则更是未有涉及,本文的研究正是从这些角度切入的。

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对于成本曲线的研究都是从成本性态的研究开始的。全部成本按其性态分类可分为固定成本、变动成本和混合成本三大类。基于这一成本分类方法,本文将网络教育学院的成本作如下分解:

固定成本:为扩大招生而投入的广告费(x1),管理人员的薪金(x2),学院房屋的租赁(x3),直线法下的固定资产折旧(x4),师资费用(x5)、课件制作费用等(x6)。

变动成本:教材(x7),各学习中心的招生分成(x8),学生服务人员薪金等(x9)。

混合成本:学院员工的电话费(x10),服务器或办公设备的维护(x11)、支持和保养费用等(x12)。

基于上述对网络教育成本性态的分解及西方微观经济学对成本函数推导的过程,我们认为成本函数是指由教学机构在为社会提供教育资源和服务水平y上投入要素价格w决定的,C=C(w,y),i=1,2,…,n。其中y=f(x)是网络教育的产出函数,x=(x1,…xn) ,xi是要素的投入量;w=(w1 ,…,wn),wi 是投入要素价格,i=1,2,…,n。那么成本最小化问题:

Minx≥0WX(1)

s-t-f(x) y

的最优解称为网络教育的成本函数,表示为C=C(w,y)。

在此,我们将上述x1,…,x12 的要素投入划归为两类:其一为劳动要素投入(包括x2,x5,x8 的一部分,x9),记为L,其价格为wL ;另一部分为资本要素投入(包括x1,x3,x4,x7和x8 的其余部分及x10,x11和x12),记为K,其价格为wK。

基于王林(2001)将Cobb-Douglas产出函数运用到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投入产出分析的结果,本文假设网络教育投入产出也符合Cobb-Douglas技术,则产出函数为:

y =LαKβ

其中,y为网络教育机构的产出,表现为为达到考试分数和综合素质要求而提供的服务总量;

L为网络教育机构投入的讲课老师薪金,管理和服务人员薪金;K为网络教育机构投入的资本要素。

则(1)关于成本最小化问题转变为:

在长期中,网络教育机构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故没有可变成本与固定成本之分。因此,长期成本函数只有三个概念,即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我们考虑按短期成本函数的形式表示长期成本函数为:

如前所述,假设网络教育长期的产出函数为y= xαvxβf,其中α,β>0,则网络教育的长期成本函数:

此外,依据前文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厂商理论对成本的分析及网络教育服务成本的性态的一般性分解可知,网络教育机构层面的生均成本(即平均成本)可以从生均变动成本(AVC)和生均固定成本(AFC)的角度进行考察。前文(4)式中的:wv[yxf](1-α)α为生均变动成本,而生均可变成本为:wf[xfy]。如下所示,我们分别描绘出AVC(y),AFC(y)和AV(y),其曲线如图1所示:

短期内,当机构的服务量随着产出数增加时,AFC减少,AVC 最终随着产出的增加而上升,这两种效应结合起来形成了U形的AC曲线。

二、网络教育市场的成本与质量均衡模型分析

为了简化模型,并进行分析、推导和比较,本文做如下假设:

[假设1]只有A、B两个院校,两个院校的网络教育学院都在学习中心C招生,A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有专职员工100人(xfA=100),B校网络教育学院有专职员工20人(xfB=20)。

[假设2]全部成本支出由人工费成本(xvwf)与学院给第三方的分成(ywv,其中y为招生人数,wv为每招生一名学员的分成)构成,则A、B两院校的总的人工支出分别为100wf和20wf。如果wv=0,即不考虑给C的分成,A学院的总成本就是B学院的成本的5倍之多。

[假设3]在短期内,员工工资是作为固定成本存在的,且A、B两院校的人均工资相等,均为wf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我们实际上是把人工支出看作了固定成本(xfwf),把学院给C学习中心的分成看作了变动成本(ywv)。

[假设4]A、B两所网络教育学院的产出满足Cobb-Douglas函数,则其

短期总成本函数和平均成本函数如前文(3)和(4)的表达式,即:

[假设5]学生对教学质量不敏感。

[假设6]网络教育质量与成本成正比。成本大意味着投入的多,我们假定投入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投入会带来高质量。

[假设7]网络教育招生渠道是稀缺资源,基本上网络教育学院都是通过设在各地的学习中心招生,学习中心C是以自身收益为导向的。

[假设8]A、B两所院校网络教育学院开设的专业相同,这样两所院校的教学服务更具有可比性。学员可以在两所院校修相同的课程,只是课程的质量或学费有差异。

基于上述假设,我们考虑如下三种情形的市场均衡与相应的质量问题:

1-不存在第三方C分成的情形。按照前面的假设,总成本就只有人工费成本,即wv=0的情形,则有:

也就是说,A学院的固定要素要多于B学院,其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和服务更优质,但收益却少很多。如果A要达到B的利润水平,就不得不减少投入降低质量。如果B为了与A竞争,将价格降低到P1,此时如果A不降价,在学生对质量不敏感的情况下,就会流失学员,如果降价就会出现亏损。

依照如前所述的情形,A、B两所网络教育学院的短期平均成本曲线描述如图2所示: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不考虑第三方分成的情况下,市场自动调节的结果是:投入少、质量低的B学院占据优势,平均收益多于投入多、质量高的A学院。投入多的院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结果是网络教育服务质量整体趋于下降。

2-存在第三方C分成的情形。存在第三方分成,即WV≠0,按照前文之假设,网络教育的短期总成本就是人工费成本加上给第三方的分成,即:

以上过程其图形描述如图3所示。图3中,SAC1A——A学校平均成本曲线;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分析一直假设wvA=wvB,即:考察A、B两所网络教育学院给学习中心的分成是相等的。下面考虑wvA≠wvB的情况。由前文分析及图3知,SAC2A>SAC2B,所以我们考察WVB>wvA时,通过图4,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WVB>wvA时,市场中两个网络教育学院的均衡状态。

这就是说与A学院相比,B学院的成本线原本就要低一些。在给C 较大分成的同时还可以保证自己的成本线在A的成本线以下。如果B给C的分成多于A给C 的分成,则A在招生上就处于劣势。这是由于A给C的分成小于B给C的分成,而招生渠道C 是稀缺的,在利益的驱动下,C会与B合作,会使得B校招生数量增加到y1,平均成本进一步降低到CB,平均收益增加。在学生整体规模不变的情况下,A校学生规模减少到y2,平均成本上升到CA,出现亏损甚至不得不退出市场。这时市场调节的结果是让C趋向于质量低的B。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考虑第三方分成的情况下,市场自动调节的结果是:由于投入少质量低的院校给学习中心的分成多于投入多质量高的院校给他的分成,学习中心会多为前者招生,学员就会流向网络教育服务质量低的院校,网络教育的整体质量也会趋于下降。

3-A、B两种办学模式的情形。假设A模式是指以网上教学为主,在网上共享优质资源,网络教育学院需要较大的投入来维持教学平台的运行与管理。学习中心的任务只是招生与组织考试,教学任务是由网络教育学院来完成,他们聘请教师录制课件,进行教学管理。在此模式中学习中心C拿较小的分成,网络教育学院需要较多的继续投入来保证他的教学质量。B模式中远程教学的教学活动主要在学习中心完成,学习中心承担的教学任务重,学习中心建设教学楼,聘请专职教师进行面授。在此模式中网上配给是辅助的教学活动,由于学习中心投入的大,所以学习中心从B校处获得较大的分成也是合理的。认为A院校采用的是A模式,B院校采用的是 B模式。优质的网络教育需要进行资源的开发与发送;网络教育的学生学习支持服务;网络教育的双向通信交互;远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网络教育的研究与管理的多项投入。在B模式中上述的多项投入是没有的,他只是把教学任务交给了学习中心,而A模式的院校却在各个方面都要投入来保证优质的服务。A、 B两所院校成本比较,见表1。

1-课件的开发与发送1-教材的编写与发送

2-学生学习支持服务2-网上的辅助资料发放

3-双向通信交互3-基础设施建设

4-课程考核与学生学业评价4-教育管理

5-网络教育管理

6-远程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培训

7-网络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

8-网络教育研究

9-给C的分成5-给C的分成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存在两种模式的情况下,市场调节的结果是:投入较少、质量低的模式与投入多质量高的模式之间有逆向选择的关系,这样落后的模式阻碍了先进模式的发展。

三、结论与建议

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

1-我国网络教育市场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主要体现在学员对于网络教育的质量不敏感,即网络教育服务的对象还不成熟。此外,网络教育学院的发展尚没有完全进入到网络教育学院自身的服务品牌创建阶段,还主要依靠传统教育的学术影响力作为无形的资源进行挖掘,甚至存在着对大学学术品牌价值进行“破坏式的开采”。

2-低成本投入将导致网络教育整体质量下滑。在质量标准和行业评估等制度缺失状态下,任何低成本的资源建设投入都将导致整个网络教育质量的下滑。因为不存在第三方分成的情况下,学员对服务质量不敏感,投入少、成本低的网院在竞争趋于劣势;而在存在第三方分成的情况下,投入少、质量低的院校给学习中心的分成多于那些投入多、质量高的院校给他的分成,学习中心会更多帮前者招生,学员就会流向网络教育服务质量低的院校,网络教育的整体质量也会趋于下降。这样的竞争格局将导致网络教育的整体质量滑坡。

3-市场调节对于质量改进的无效性。在完全自动的市场调节中,由于监管、评估等制度的缺失,以及学员对于网络教育服务的质量不敏感等原因,导致市场调节对于保证和提升网络教育学院的质量产生无效性。这不仅导致了为提高质量而投入多的网络教育学院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出局,而且必将拖累我国高校网络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进而阻碍我国网络教育业的发展。

针对上述结论,本文建议采取如下政策:

1-引入网络教育质量标准。在网络教育体系中,引入质量标准,并且制定行业质量标准,保护那些在网络教育中为提高质量而不断加大投入的教育服务提供者,从而保证网络教育的质量和健康发展。

2-实行行业评估制度。这主要是指推行综合性的、诊断性兼有合格性的、形成性、对教学资源建设的、对学习支持服务的和评估主体职业化的网络教育行业评估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善迈-论高等教育的学费[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6)-

[2] Greville Rumble-The Costs and Costing of Networked Learning[J]-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Vol5 Issue2-September,2001-

[3] Brian Morgan-Is Distance Learning Worth It ? Helping to Determine:the Cost of Online Course,2000[DB/OL]--http://www-marshall-edu/distance/distancelearning-pdf-美国马歇尔大学-

[4] 吴庚生、李海霞-网络教育的成本分析与比较[J]-中国远程教育,2005,(1):23-26-

[5] 李光先-远程开放教育的成本分析[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6):23-26-

[6] 王林-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分析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0,(1):4-6-

The Cost,Market Equilibrium and Quality of High education e-learning

=

Yang Qing

(Dali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Dalian116025,China)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cost,especially the curve and function of cost,is the fundament of market equilibrium in economics-Taking e-learning into the private product category and applying the Cobb-Douglas production technology to discuss the cost function and curve are the most significant research work in e-learning-On the basis of some hypothesis,this paper developed a competition model for the e-learning market,which considered three kinds of equilibrium and the corresponding quality: the agency being involved or not and the bi-model one-In the last part,the paper concluded that Chinese e-learning market is being on the emerging period and the free market is ineffective in improving service quality-Therefore,the e-learning quality standards and the evaluation system are both quite essential and needed for the sake of the industry-

Key words: e-learning; cost; quality; equilibrium

(责任编辑:杨全山)

教育均衡·质量·形象 篇3

近年来, 我市在规范办学行为, 深化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尝试, 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

一、“创建教育强市”——确立均衡发展战略

我市自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 明确提出了创建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之后, “创建教育强市, 打造教育品牌”便成为全市各级党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创建教育强市的决定》和《2004-2010年文昌市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已经成了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这为全面推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均衡发展基础

为促进基础条件的均衡, 我市注重政策倾斜, 加大农村学校投入力度,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充分利用初中校舍改造有利契机, 加快完善农村初中学校办学条件步伐。我市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实施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这项工程中央投入资金2619万元, 改造农村初中学校18所, 建筑面积17741.57平方米, 同时还配套建设两所中学操场21269平方米。

我市自2006年以来, 共投入资金10400万元建设农村学校校舍114229平方米, 其中:中央、省投入资金1724万元, 市财政投入资金1141万元, 学校自筹4060万元, 社会捐款3475万元, 改造农村学校102所, 使我市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差距进一步拉近, 为我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2.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应用工作和“校校通”工程建设工作, 缩小城乡信息化教育差距。为推广远程教育的应用, 我市树立起“配备为基础、管理为关键、培训为重点、应用为核心”的思想, 我们突出抓好建设、管理、培训和应用四个环节, 积极推广远程教育的应用。

为了加速推进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步伐, 促进教育现代化, 我市加快“校校通”建设步伐。

截至2009年上半年, 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总装备量为3010台, 全市共有145所中小学通过10M校校通光纤或2M校校通专线及宽带接入网络, 有3所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 18所学校建立了电子阅览室,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做好了远程教育等服务。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均衡发展根本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此, 我市一直注重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1.加大派遣和招聘教师的力度, 充实农村教师队伍。2006至2009年, 全市共招聘中小学教师783人, 其中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有527人, 大大充实了教师队伍的力量, 优化了城乡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学科教师的合理配置。

2.实施市直属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制度。为促进城乡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根据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城镇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的通知》, 结合我市的中小学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 我局制订了《文昌市教育局关于城镇学校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的通知》的支教工作方案, 明确我市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的责任和具体要求。截至2009年, 全市共安排市直中小学优秀教师197人到农村中小学支教, 发挥了很好地传帮带作用。

3.加大教师培训考核力度,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根据《海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 我市制订了《文昌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实施方案》《文昌市2008-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和《文昌市2009-2013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以“三新一德”为重点, 以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目标, 通过校本培训、基地培训、周末流动学院培训、远程培训、到外地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 全面培训在岗教师。

2009年, 我们先后组织如下培训工作:

组织468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了与中国教师网合作的教师远程培训;

组织250名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考核;

6月份启动2009—2013年度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

与海南师范大学开展“周未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活动, 完成了50多位历史科老师的培训。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我们重点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一是校长队伍建设。为了改善农村教育面貌,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 我市选拔、培养和聘任了一批年轻校长充实到一些薄弱学校, 使我市6所较薄弱学校很快改变面貌, 走出困境。

2009年7月, 我们举办了以“加强学校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的首期校长论坛, 着力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高校长教育教学和管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了校长之间交流互助的良好学风。

2009年11月, 我市组织20位中学校长由副市长带队赴广东省中山市作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 考察了中山市的石岐中学、市一中和中山纪念中学, 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教育省市的教育教学理念。近三年来, 我市共有5位中学校长参加省级骨干校长跟班学习和教育部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 不断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

二是教导主任和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2009年12月中旬我们组织了全市中小学教导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共140多人进行为期两天的业务培训, 先后到海口九中、海口二十五小进行参观交流, 还听取了专家报告, 着力提升教导主任和教研人员教研管理水平和日常教学管理水平。

四、扶持薄弱学校——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扶持基础薄弱学校是缩小强弱校间差距的重要手段。我市采取倾斜政策, 重视从机制层面上大力扶持薄弱学校, 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1.经费倾斜。教育经费调配优先安排, 重点保证贫困、边远乡村中小学校。增加薄弱学校的教学设施经费划拨和补助比例。根据创建教育强市的决定, 2009年我市财政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投入3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教育。市财政在全市教师工资统发基础上, 对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比在市直属学校任教的教师增加一个工资档次。

2.智力扶持。在对薄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调整和充实的基础上, 我们还通过校与校结对、骨干教师带徒、教研员定点联系指导和联片教研活动等, 加强教学扶贫。

3.评优倾斜。为稳定基础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 我市在每年的各级各类评优中, 均优先考虑边远薄弱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教师职务评聘中, 对薄弱学校优先安排指标, 适当提高分配比例, 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4.关爱弱势群体。健全关注弱势群体工作机制, 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 保证每一个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市重点抓好五项扶弱救失工作机制:全市每年5月组织一次“助残献爱心活动”;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不让家庭困难的学生辍学;创办特殊教育学校和爱心 (孤儿) 学校, 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市、镇 (办事处) 设立教育基金会, 实行贫困救助和奖教奖学制度。

五、规范学校创建——提高均衡发展水平

为了做好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 我市按照“整体启动, 分步达标”的原则, 制订了《文昌市2008—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规划》, 分5年完成167所小学和21所中学分别达到省、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的创建任务。

2009年, 我市通过采取建立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建立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过程专业指导等一系列措施后, 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取得实效。2009年我市有2所中学、4所小学通过省级规范校的评审, 有22所小学和2所初级中学通过市级规范校评审, 为市内兄弟学校树立了创建榜样和增强了创建信心。

2009年我们通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指导、全面推行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使我市的教育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取得如下成绩:

高、中考成绩:文昌中学陈宁同学获得全省高考理科第一名, 全市高考本科录取率达47.8%, 比2008年提高4.7的百分点, 录取率达85.3%, 比全省的录取率高0.8的百分点;中考成绩综合评价比2008年上升一个位次 (位居全省第5) 。

体育艺术成绩:先后荣获“海南省亿万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单位”“海南省第六届中学生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海南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各校在全省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中有12项获得第一名, 10项第二名, 15项第三名;文昌中学男子排球队获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冠军, 文昌中学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得海南省中学生排球赛冠军;文昌中学田径队获海南省第15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全市各校在全省各类艺术教育竞赛活动中共获一等奖15项、二等22项、三等奖9项。

科技发明创新成绩:全市各校在全省科技发明创新大赛中共获二等奖2项。

教育均衡·质量·形象 篇4

关键词:少数民族教育,机会平等,低学业成绩,多元文化教育

一、英国少数民族简况

英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其6,000万人口中,白人占94.5%,少数民族占5.5%。2004年~2008年数据显示,在16岁以下儿童中,有20%来自少数族群,3%来自混血族群;大约9%的儿童生活在混合种族血统或多种族血统家庭中。同时,由于多数族群(即英国白人)的老龄化,少数族群相对更加年轻化,这在混合血统族群中尤为突出,大多数混合血统儿童在16岁以下。[1]以上数据表明,未来少数族群占英国总人口的比例将会上升,这就意味着如果该趋势持续下去,则混合种族或多种族人口将会增加。因此当前的民族教育是否适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英国种族关系和社会稳定的状况。

英国少数民族的形成主要是移民引起的,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多次移民潮,使得英国逐渐成为一个多元文化社会。大规模的外国移民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就已出现,只是移民多来自欧洲大陆,文化风俗及语言与本土民族的相似性并未带来严重的教育问题。随着20世纪60年代英联邦国家移民的增加,移民子女教育问题日显出来。

二、少数民族入学机会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0世纪60年代,英联邦国家移民的增加给英国社会带来了不同的文化、宗教信仰、语言、生活习惯,少数民族与主流民族之间的矛盾一直都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非白人少数民族在经济、教育、就业、健康和社会保障等各方面与白人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尽管16岁以下儿童中少数民族占英国儿童总数的12%,但非洲裔黑人、巴基斯坦裔和孟加拉裔儿童的贫困率却分别高达56%、60%和72%,远远高于白人儿童的25%。过去20年中,英国平均就业率为75%,而非白人少数民族的平均就业率只有60%,其中孟加拉裔、巴基斯坦裔和非洲裔黑人的就业率分别只有44%、45%和57%。[2]

少数民族在这些社会公平指标上的差距与教育上的问题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外来少数民族儿童只要合法进入英国一般都能进入当地的公立学校,2000年的种族关系法(修正案)明确要求学校积极促进民族平等,1976年种族关系(修正案)以及2003年条例中甚至对间接的种族歧视也作出了规定,意识到种族歧视可以在人们不知不觉中发生。尽管如此,少数民族教育中的不平等现象仍然存在,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城市中心学校质量低下

从地区分布来看,外来移民人口主要集中在英格兰的大都市。虽然英国各地都有少数民族人口居住,但分布却不平衡,少数民族居住的首选之地是大都市。城市中心是英国工人阶级和社会底层聚居的地方,城市中心的学校往往质量低下,条件较差。长期以来,英国的私立学校大多位于环境优美、恬静淡雅的郊外或乡村,收取高额的学费,学生多来自于中上层家庭,并拥有丰富的教育资源和优质的教育质量,而相当一部分公立学校处于工人、平民等下层阶级以及少数民族聚居的城市中心,师资、教学以及学生的学业成绩等方面都存在严重问题。

2. 学业成绩不良

如在英格兰,黑人学生以及源自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的学生在义务教育结束时进行的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中的成绩持续低于全国平均成绩。[3]黑人学生在这些考试中往往进入低端试卷(lower papers),这就意味着即使他们在这些试卷中取得尽可能高的分数,他们也不能获得及格以上的A*-C成绩,而只有取得5个以上这样的成绩才可能被大学所录取。[4]因此这一教育体制使参加低端试卷考试的学生没有机会进入大学。黑人小学生的各项教育评价指标均低于白人,如阅读方面要低两倍甚至三倍。

根据2002年第一次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调查数据表明,除中国和印度学生外,大部分少数民族群体,尤其是黑人和巴基斯坦学生在不同关键学年和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中,成绩都远远落后,学业成绩差距显著。[5]

尽管从2002年开始,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学业成绩差距逐渐缩小,但某些少数民族学生的成绩仍然令人担忧。在英格兰,16岁学生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成绩中种族因素带来的差别逐渐缩小。在2009年考试中,72%的中国学生和67%的印度学生取得5门以上“优秀”,孟加拉、非洲黑人和英国白人学生的这一指标均接近51%,但是,加勒比黑人和巴基斯坦学生的这一比例分别仅为39%和43%,而令人担忧的是吉普赛和爱尔兰旅客学生,能达到这一水平的比例只有9%。[6]

3. 永久性开除比例高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例如行为、学习、逃学等问题,少数民族学生被永久性开除的比例过高也同样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在2004~2005学年,黑人学生和混血学生的被永久开除率高出白人学生两倍。[7]平等与人权委员会(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Equality,Human Rights and Good Relations in 2010)于2010年10月发布了《英国有多公平》(How Fair is Britain)的报告。报告从8个方面调查了英国教育领域的平等情况,分别为:(1)5岁时的发展水平;(2)永久性开除;(3)在学校里受到的恐吓、尊重与支持;(4)16岁时学业成绩;(5)高等教育参与情况;(6)成人技能与资格;(7)成人学习状况;(8)英特网使用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第一,不同种族5岁儿童在发展水平上是不同的,爱尔兰、印度、英国白人、亚洲语白人混合血统的儿童表现出了比平均水平高的发展水平,而黑人和巴基斯坦儿童则在平均水平之下。第二,2008~2009学年的数据显示,英格兰77%被开除的学生为白人,而如果考察永久性开除比例则会发现,每一万名非英国白人学生的被开除比例要高于英国白人学生。调查还表明,不同少数种族群体学生在这项指标中差异甚大,亚裔学生永久性被开除比例最低,英国白人、非洲黑人、爱尔兰人、非洲黑人与白人混合血统学生这一指标接近平均值,加勒比黑人与白人混合血统学生则2.5倍于平均值,而最高比例为加勒比黑人学生、爱尔兰旅客学生和吉普赛/罗马学生,保守计算后为均值的3~4倍。[8]

三、英国民族教育机会均等政策

影响英国少数民族学生学业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20世纪60和70年代大规模移民进入英国的时候,英国政府并没有很好地从教育制度上进行反思,根据少数民族学生的特殊需要来采取相应的政策。20世纪60和70年代所颁发的《移民教育》(The education of Immigrants)和《英联邦移民法案》(Commonwealth Immigrants Act)标志着英国政府关注移民子女教育政策的真正开始,但是却将移民儿童学业不良的原因主要归结于移民子女及其家庭环境。在英国人看来,移民家庭不仅婚姻意识淡漠,单亲家庭居多,而且由于父母工作压力而很少顾及孩子的教育和健康问题,尤其以西印度群岛的移民家庭为甚。亚洲移民子女教育问题尽管少一些,但由于文化差异,他们很少与外界接触,致使其孩子有或多或少的孤独倾向,与同学交往不多。由这些现象出发,英国政府的推论是:少数民族教育问题均是因为其家庭及家庭相关问题所造成的。因此《移民教育》不仅没有思考英国教育制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相反却在大英格兰民族思想的影响下形成了根深蒂固的民族不平等观念。[9]

由于这一阶段英国政府将移民教育问题归结为移民自身,一些改革尚未触动教育体制;基于这一观念,这一时期针对少数民族教育主要采取了同化的政策。这种同化教育政策主要有:重视英语教学,极其强调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对移民儿童进行分散教育,每个学校的移民儿童人数不得超过33%;忽视移民学生的文化差异等特点。[10]

20世纪80年代早期,伦敦城区发生了更大区域的少数民族骚乱,迫使英国政府必须改变传统的做法,将少数民族问题的解决提高到政治议题层面上。20世纪80年代,涉及少数民族教育政策最重要的报告是《为所有人的教育》(Education For All)。该报告指出,民族教育问题应该从教育内外部因素两方面出发。在探究少数民族子女教育问题的起因时,该报告提出了学校和孩子本身,而不仅仅是学生所处的环境,也是导致少数民族儿童学业不良的原因。例如,在探讨西印度群岛的儿童时,该报告称:“比起同伴来说,成绩更差,非一种因素所为,既有教师和教育制度对不同儿童所持的不同态度和期望,也有儿童个人的学习障碍及难以发挥自己潜力所存在的具体障碍。”尽管人们对移民儿童的学习质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偏见,但也有一定的转变,即移民儿童的学业不良与英国教育制度本身所存在的问题也有关联。[1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促进教育平等,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环境和质量,英国采取了如下政策措施。

1. 提倡多元文化教育,消除种族歧视

199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特别强调:伦敦内城区的学校可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引入种族多元化的课程。这可以看作是英国解决少数民族儿童问题的重要措施。在强调课程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还要将种族平等意识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学校要创设必要的氛围,对少数民族给予更多的接纳、理解和合作,以防止对少数民族的冷淡,减少少数民族学生心理上的恐惧。

新工党政府充分认识到英国早期试图通过消除多元文化的方式来促进民族之间的融合,即鼓励移民以英国的文化传统和习惯来取代自己原有的文化价值观的观念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只有通过多元才能促进融合。布莱尔政府强调每个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种族、文化和性别的学生都能享受公平的学习机会。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在1999年发表的讲话中提到,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国家应该是一个宽容、互相尊重和多种族的社会。

布莱尔政府执政之初就开始了一些与多元文化的反种族主义教育相关的改革。首先,政府对1993年谋杀黑人儿童斯蒂芬·劳伦斯(Stephen Lawrence)的事件进行了重新调查,并就调查结果发表了《麦克菲尔森报告》(Macphearson Report)。该报告强调了种族主义作为一种势力给黑人的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向教育系统直接提出了三点建议:(1)呼吁对国家课程进行修订,使它能够更好地反映多元社会的需求,并通过支持多元文化和反对种族主义来实现这一目标;(2)建议学校应该积极地实施禁止和反对种族主义策略;(3)提出教育局应该对这些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其次,英国在2000年修订了种族关系法案,《2000年种族关系法修正案》规定:要减少种族歧视,促进不同种族间关系的融合;各地方当局必须制定“促进种族平等计划”;所有的学校必须制定种族平等政策。再次,新工党政府对公民教育比前届政府给予了更大的支持,希望通过公民教育培养学生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的尊重,培养所有学生在未来跨文化社会中所需要的民族价值观、信念、知识、技能和态度;[12]使每个学生在融合到主流社会的同时,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在2002年9月修订后的国家课程中,公民课成为第三、四阶段国家课程的基础学科(Foundation Subject)之一,成为第一、二阶段“个人、社会和健康教育”中自选必修课的一部分。英国政府首次提出,要让11~14岁的学生了解英国国家多样性以及不同地区、宗教和种族的特征,并要求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和理解;让14~16岁的学生学习国家多样性的起源和意义,并要求学生之间理解和尊重;小学生将学习和尊重人们之间的异同,认识到诸如欺辱、种族主义这类反社会和攻击行为给个人及社会带来的恶果。[13]

进入21世纪以来,英国政府更加致力于为少数民族学生营造平等的学习环境。《2010年平等法案》对教育各环节的平等问题做了详细阐释,按照教育机构划分,分为中小学校、继续与高等教育机构和普通资格机构(general qualifications bodies),每一类机构促进平等的责任范围都比之前扩大了。该法案将已经存在的种族、残疾状况和性别三方面平等问题扩大为七类,增加了年龄、宗教或信仰、性别身份(gender identity)和性取向四个方面。关于种族平等方面的规定,以中小学校类为例,该法案规定,“所有机构要承担消除种族歧视、提升机会平等、提升不同种族群体与个体间良好关系的责任。各机构必须制定种族平等政策,并对如何执行写下书面陈述。所有机构还要承担评估与监控其各项政策对不同种族群体师生带来的影响,特别在学生入学和发展方面以及教学人员招聘和职业发展方面。以上所有步骤都应是合理可行的,并发布年度监控报告”。[14]

2. 提高城市中心薄弱学校质量

为了能够解决保守党政府教育政策所忽视的教育公平问题,工党很多方面的政策都关注于社会弱势群体,在1997年刚上台执政不久,工党就在内阁中成立了社会排斥署(Social Exclusion U-nit),这一机构的成立在倡导有关针对弱势群体政策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英国政府提出了只有每所学校都成功,才能为“所有学生都成功”提供有力保障的观念,目标就是改造内城区少数民族学生比较集中的薄弱学校。薄弱学校的认定有几方面的标准:(1)考试成绩;(2)辍学率;(3)义务教育结束时的升学率;(4)符合申请学校免费午餐(为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的学生比例;(5)犯罪学生比例;(6)吸毒学生比例;(7)学校设备;(8)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比例。在这8个方面的评估结果落后于全国平均标准的,即为薄弱学校。[15]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建立“教育行动区”以改善薄弱地区和薄弱学校的教育标准和质量;“卓越城市计划”以提高城区学校教育质量;以特色学校改进薄弱学校等。这些计划的理念是学校与家长、企业以及其他社区团体共同合作来提高学校质量,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条件和教育质量。

3. 提高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

为提高处于不利地位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业成绩,英国政府1998年提出了“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绩拨款计划”(Ethnic Minority Achievement Grant,简称EMAG)。EMAG针对学校中5~16岁低成绩少数民族学生和双语学习者,支持学校和地方教育局采取有效策略缩小少数民族群体学生的成就差距,满足双语学习者的特殊需要。EMAG的主要目的在于:(1)使学校和地方教育局的管理重点转向带领整个学校缩小学业差距和确保结果的平等;(2)为满足双语学习者和低成就学生的特殊需要提供经费支持。

EMAG由中央级教育行政部门以标准拨款的形式拨给地方教育局,并由其分配给学校,每个地方教育局根据中央的拨款公式来确定得到的EMAG经费。从2004年起,EMAG将实行以教育需求为导向的新的分配公式,它以英语不是母语的学生数和全国低成就的少数民族学生数为基础,再结合当地享受免费午餐计划的学生所占全国的比例,最后得出每个地方教育局应得的EMAG经费数额。在这个公式下,每个地方教育局每年分配到的EMAG经费都不少于35,000英镑。若低于这一数字,则要提升到这一水平,以保证地方教育局经费的稳定性。

EMAG的基本理念是中央政府、地方教育局和学校共同努力,但学校必须发挥领导作用。中央教育部门、地方教育局和学校为少数民族群体学生和双语学习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参考文献

[1]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Ethnicity andFamily Relationshipswithin and between EthnicGroups:AnAnalysisUsingtheLabourForceSurvey[EB/OL].http://www.equalityhumanrights.com.

[2]张若璞,金春子,杜宇.英国如何协调民族关系[J].环球视窗,2008,(2).

[3][7]DfES(March 2006)[EB/OL].http://www.dfes.gov.uk.

[4]G illborn,D.(2006)Rethinking White Supremacy:WhoCounts in‘WhiteWorld’.Ethnicities,6(3),318~340.

[5]Department of Education and Skills.Aiming High:Raisingthe Achievement of Minority Ethnic Pupils[EB/OL].http://www.standards.dfes.gov.uk/ethnicminorities/links_and_publications,2009-03-20.

[6][8]How Fair is Britain?Equality and Human Rights Com-mission[EB/OL].http://www.equalityhumanrights.com/key-projects/triennial-review/,2010-10-10.

[9][11]洪成文.英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变化轨迹[J].中国民族教育,2004,(2).

[10]滕星.多元文化教育:全球多元文化的政策与实践[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155~165.

[12]高靓.英国少数民族教育政策的特点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4,(4):82.

[13]Beck,J.,&Earl,M.中国教师应关注的热点问题[M].王璐,王向旭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0.

[14]http://www.equalityhumanrights.com/advice-and-guid-ance/equality-act-guidance-for-education-providers-schools/public-sector-equality-duties/.

教育均衡·质量·形象 篇5

陕西省北部X县属于贫困地区,调查发现,学生厌学情况较严重,原因复杂,主要原因是学习成绩差,底子薄,上课容易分心,下课作业不会做,或者是因为某些事情受过老师的批评而产生厌学思想,上课扰乱纪律,分散同学注意力,大多数学生不求上进,生活懒散,作业抄袭,不讲究卫生,污言秽语,拉帮结派,敌视说教。这些现象导致了现代农村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许多困惑,导致了目前农村教育质量不容乐观的状况。现做一赘述。

1 农村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X县属于贫困地区,整个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和大多数教育落后地区一样,存在着严重的教育硬件不足,教育环境条件差,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辍学率不断升高的情况,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着许多问题:

1.1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

大部分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是学习动机问题,他们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导致不想学习,不愿学习,认为学习又苦又累又无聊,没有了学习目的,自然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不好思想: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打架,与学校外边闲杂人交往,在社会污浊的环境影响下必然会导致失学的结果,走向社会以后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1.2 学习方法不掌握,知识接受能力差

同一个教室,同一片蓝天,同样的教师,同样的课本,可是学习效果就是不一样,一旦考试,上至满分,下到零分,两极分化比较严重。许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每一天都有目的的预习,复习,课外涉猎有关内容,而许多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作业不按时交,有空就去玩耍,说闲话,甚至静坐。

1.3 迟到旷课屡禁不止,扰乱纪律经常发生

由于现代教育目的的不同,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对学生只能是教育,教育再教育,不能体罚学生,或者变相体罚学生,一部分游手好闲的学生就是钻纪律的空子,常常迟到,早退,扰乱纪律,甚至上课时候和老师发生冲突,批评重一点,学生可能跑出教室,如果出现不安全事件谁来负责?因此特别难管理的学生,一旦受到老师的批评,便会导致学生成群结队殴打老师,因此使得课堂教学出现松散状况。

1.4 不善思考不动手,作业抄袭很严重

按照新教材新标准的要求,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教师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在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的同时,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意识和学习的积极性,可是山区学校的学生生源差,个别差异性大,知识面狭窄,组织能力差,合作能力差,语言表达能力差,总结能力差,上课不善于思考,不动手,不动脑,许多问题的解决,采取“等、靠、要”的思想,对学习没有浓厚的兴趣,导致上课听课不认真,下课作业不能按时交,必然去各处寻求答案。

1.5 社会环境恶劣,道德滑坡严重

胡锦涛同志提出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成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尽管校园周围的环境不断整治,社会风气有所好转,但是各种腐败现象,各种网吧,各种娱乐场所,各种危害中学生健康的违法乱纪现象在学校周围经常发生,尤其在现代网络技术的传播下,许多青少年受不良环境的影响,道德观念淡漠,思想品质不良,受社会文化的影响,使部分学生产生了极端主义思想,直接导致青少年个性畸形发展。

1.6 考试制度不改变,辍学率不断升高

新教材实施这么多年,素质教育也喊了这么多年,减负更是减了许多年,到头来,高考中考的指挥棒不变,各级各类部门对学校的评价,对老师的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都以学生考试成绩来论英雄,过去是学校县局、市局凭借成绩论优劣,现在发展到省上也凭成绩论优劣,学校教育依然是传统的应试教育,囚笼式的管理,学生课业负担重,成绩提不高,产生厌学,逃学,最后辍学。考试结果是:踏踏实实学习的学生成绩优异,学生自信,家长高兴,老师欣慰,考试成绩差的,学生自卑,家长无奈,老师无趣。

2 农村学生学习现状产生的原因

2.1 理想教育淡化

江泽民同志曾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育是一个统一工程不断的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质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同时还指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取得成效,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和开展工作。”[1]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发展的希望,加强中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就是加强理想教育。在“四有”教育中“有理想”占首要地位,因为现代农村学生理想淡化、产生的学习动力削弱,从而导致其它不良因素的诱发。

2.2 国家政策的乏力

虽然国家的法律法规中有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但当学校和学生的利益受到侵害时,学校无能为力,当学生违犯了校纪校规时,教师更是无能为力,因为不准打骂学生不准体罚学生,长期以往,滋长了一部分学生的各种劣迹。

2.3 升学无望上技校

农村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相当一部分学习不用功、不吃苦、对学习不感兴趣,我行我素,不是一门心思地想升高中、考大学,究其原因有多个方面:一是考大学没钱上何必那么用功,二是出去打工也能混口饭吃,社会的进步带给学生的负面影响,为不好好读书的学生找到了诸多理由。

2.4 家庭教育跟不上

大部分有厌学思想的学生,容易发生各种违背学校教育的事情,这些学生的家庭背景又比较相似:一是家庭富有者,这些学生依仗父母有钱有权、吃的好、穿的好,对枯燥无味的学习生活比较厌倦;二是家庭贫苦者,这类学生不能正确看待贫苦,甚至敌视社会,于是趁早打工挣钱、养家糊口;三是家庭父母不和者或是单亲家庭,这些学生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往往拉帮结派,听信他人,意志薄弱,动不动就旷课逃学,长时间发展,会结交不利于自己成长的校外人员,甚至出现早恋现象。

2.5 自立意识不强

由于初中生的性格、气质可塑性很大,言行的可变性、模仿性很强,对他们的教育本身是一种行为的矫正,一种良好习惯的形成。从教育过程看反复性很大,而且学校的五天教育往往不如社会的双休日教育,学生在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之前,往往会受到各方面的影响,自制力差没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行为思想表现不稳定,波动大,最易受感染、最易偏离思想品德的标准,往往会被“享乐主义”、“读书无用论”所影响而不能独立自主的学习与思考。

3 改变农村学生学习现状的途径

3.1 加大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力度

我国教育方针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学校其目的是培养祖国的接班人,我们必须贯彻这个方针,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青少年的养成教育。随着改革深化的浪潮,人的生活、工作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改革开放中的污泥浊水也影响了人们,也吞噬了我们的青少年。腐朽落后丑恶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因此,端正思想、以德育为首将青少年养成教育要摆在首位。学校要大力发展青少年的养成教育工作,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升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

3.2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是社会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要克服学生学习为自己、为父母、为老师的错误认识,而是要学生知道自己是社会的人将来要为社会服务,从现在起要教育学生勇于承担责任、帮助他人、乐于助人、见义勇为等思想教育学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学生的成长奠定好基础。

3.3 加强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对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现在大多数农村家庭最多两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娇惯,放纵,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缺乏学习的兴趣,一些父母望子成龙心切,经常以其他孩子为榜样训斥自己的孩子,觉得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样样不如人,有些父母忙于挣钱,对孩子疏于管理,有些父母思想修养本身就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想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行为习惯,父母自身应加强思想修养,父母应经常与孩子谈论学习,谈论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倾听孩子在学校遇到的问题,经常与孩子沟通,倾听他讲述学校的生活,关心他们的成长,这对培养学习兴趣非常重要。

3.4 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造教育是开发人的潜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和适应未来的能力,通过创造性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对看似明明白白的事物产生疑问从而拓宽和加深他们对该事物的认识。创造教育可以是全体学生针对一个共同的问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相互修正,集思广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造教育方面也可以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主见:鼓励学生幻想,异想天开,提出尽可能多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让学生体验成功,人人在成功中获得自信,主动不断的争取新的成功。

3.5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课堂实施与教学改革的前提和条件。新型的师生关系包括师生伦理关系和师生情感关系。(1)教师要树立教育民主思想,要求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每个学生都有特定权利和尊严,要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需要。(2)教师要树立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3)加强师德建设,纯化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教育关系,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抵御社会不良风气的能力。现在的师生之间缺乏积极的情感联系,不仅使一直为人所珍视的师生情谊黯然失色,也使教学活动失去了宝贵的动力资源。优化师生感情关系,重建温煦感人的师生情谊,是师生关系改革的现实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具体做到:(1)真情对待学生,(2)展现教学过程的魅力,品味教学成果的喜悦,(2)完善个性,展现个人魅力。

3.6 改变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

目前农村中学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依然是不管过程只管结果,不管形式只管成绩,忽视了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和努力程度,不能很好的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忽视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付出和投入,把教师教育能力的大小仅仅定格在学生的某次考试成绩上,打击了教师的积极性,失去了教育的本来目的,因此,学校和上级各部门只有彻底改变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才能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感受力,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祖国培养合格的接班人。评价体系的改变,要求做到:建立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考试只是评价学生的一种方式,要将考试和其他的评价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全面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打破唯“学生学业成绩”论教师工作业绩的做法;打破关注教师的行为表现,忽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传统的课堂教育评价模式,建立“以学论教”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摘要:作者带着“陕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之研究”课题,对目前学生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认为:造成部分学生厌学的原因来之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方法不掌握等;解决的途径:加大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的力度;加强家庭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改变对学生、教师的评价体系。

关键词:现状分析,产生原因,解决途径

参考文献

[1]王亚娟.关于潼关县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调查研究[J].价值工程.2011(17).

[2]人民日报[N].2000-07-20,(9).

上一篇:数学建模中的计算问题下一篇:歌唱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