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2024-09-22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通用8篇)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篇1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初探

甘肃省民乐县南丰学区 陈之喜 魏文

【摘要】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终身教育的启蒙阶段。当前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人们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满足孩子入托有人看,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这是新时期社会对学前教育提出的要求。但由于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依然存在,学前教育不均衡问题比较明显。为了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为每一位幼儿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要求学前教育必须均衡发展。

【关键词】 学前教育 均衡发展 途径与方法

前教育均衡发展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予适龄幼儿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调整以及资源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果机会的相对均衡。事实上,随着人们对优质教育需求的普遍提升,学校办学的内涵质量越来越成为实现教育公平的关注点,并把目光更多地聚焦在了优质教师上。学前教育同样如此,家长们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教育的第一起跑线上,都会把办园水平作为衡量和选择幼儿园的第一要素。目前由于郊区城乡之间地理、文化和经济背景上的客观差异,优质教师数量不足和分布不均,制约了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一、学前教育不均衡存在的问题:

1.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

从数量上看,尽管幼儿园总量大幅提升,但还不能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其中公办园数量偏少,尚不足幼儿园总数的五分之一。从办园布局上看,公办园和部分优质民办园主要集中在市区、城镇等地,农村幼儿园数量较少。从收费上看,公办幼儿园保教费和民办园保教费不一样,入公办园难、入部分民办园贵的问题依然突出。

2.学前教育发展缺乏经费保障

由于学前教育属于非义务教育,县、乡政府对其经费投入几近于零。没有得到一分财政补助,全部自收自支。农村幼儿园由于收费标准低,部分农村低收入家庭和外来务工子女因交不起学费而欠费,使得农村幼儿园办园经费较为困难。

3.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公办教师资源不足,在编在岗的幼儿教师工资待遇与中小学公办教师差别大,幼儿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年龄老化,综合素质不高,这些均直接影响了幼儿园保教质量的提高。

4.违规办园的行为仍然存在

少数幼儿园为了抢夺生源,不严格按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标准办学,小学化现象时有发生。有的幼儿园为了节约办学成本,不按要求编班,班额较大,或未按规定配齐保教人员。此外,无证办园的现象比较严重,存在园舍安全、校车安全、消防安全、食品卫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社会存在需求,在园幼儿难以分流等客观情况,增加了取缔非法办园工作的难度。

为了推进城乡学前教育共同提高,构建城乡一体,教育均衡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就几个方面。

一、强化政府责任,彰显教育均衡性

1.转变观念,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是幼儿一生发展的基础,它的受益者不仅是幼儿个人、家庭,而最主要的还是国家,它将直接作用于国家未来的生产力和经济增长能力,对提高国家公民素质和整个民族的文化和道德素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发展学前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加强早期教育,提高基础教育的起点,从儿童早期打破贫困的循环圈,是缩小社会差距和经济差异,提高国家经济竞争实力最具前瞻性的战略决策。因此,我们应该转变观念,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范畴,使学前教育具有强制性,这是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的前提,建议上级政府在发达县域开始试点,逐步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范畴。

2.创新学前教育管理体制,促使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首先,政府要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作为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要在制度、资源配置、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发挥宏观调控职能,促进县域、城乡、园所之间幼儿教育均衡发展。如政府通过投资兴办幼儿园、扩大现有幼儿园建设规模等来实现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

其次,建立对贫困农村和弱势群体的补偿制度、需要建立贫困家庭幼儿入园的保教费减免政策或补助政策;教育部门应把低收入和进城民工子女的入园问题提上工作日程,鼓励儿童家长和社区的参与,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共同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低成本、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早期教育,使每个孩子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

再次,督促学前教育质量均衡发展,各部门还应把幼儿教育事业发展,政府投入与经费筹措,落实幼儿教师待遇等列入督导内容,对于幼儿教育的收费也应加强督导,采取有效的监督机制维护幼儿教育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只有政府重视学前教育,拉近城、乡、农学前教育差距,学前教育才能得到均衡发展,孩子们也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3.财政投入,保障学前教育经费均衡

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推动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只有将各种财政资源均等分配到城市和农村的幼儿园中,才能够基本做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各种经济条件家庭中的幼儿在入园之后才能得到相对均衡的教育过程。因此,首先要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农村学前教育健康发展。其次,应努力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引进社会资源,并改善和提高投资效益,优化资源配置。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以中央和省为主,分担学前教育经费的公共教育财政体制,并进一步完善农村学前教育投入体制。

二、规范幼儿园管理,精心打造园所品牌

1.加强园所管理,树立品牌意识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教育品牌已经成为学校赢得家长的信任和求得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而,品牌学校的建设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学校面对竞争必须采取的生存战略。应树立品牌园所建设的意识,在“创新”上求发展,在“特色”上做文章,科学定位自己的核心价值,找准位置,发展个性,彰显特色。

首先,依法办园,体现示范性。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园为目标,围绕幼儿园办园水平的提高这个中心工作,从完善工作机制、健全规章制度、规范教育收费、严格财务管理、加强招生工作管理等方面。

其次,执行课程,体现务实性。“以幼儿发展为本”,让每个幼儿“和谐+个性”的发展。以“新教材”作为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基础性课程来实施,并在实施中根据园情、区情做到创造性使用。同时,从课程管理、课程目标、环境优化、课程内容、组织方式、评价标准等各个方面构建园本化课程方案,并与新课程融合渗透于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旨把幼儿培养成为多视野、明事理、善表达、好提问,促其个性健康发展的一代好儿童。

2.培育优质的教师队伍

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培育优质的教师队伍是关键。要充分发挥优质教师资源的示范、辐射、指导作用,拓宽教师的培育途径,不断拓展、提升优质教师资源,使所有的优质资源得以最大限度的展示,促进中小幼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要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将一批专业技能强、教学水平高、职业道德佳、热爱幼教事业的幼教专业人才,吸纳加入到幼教队伍中,为学前教育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建立帮扶政策,组织园长、幼儿教师到知名度高的幼儿园参观培训。加强现有师资队伍教育技能和道德素养的培训的力度,使之及时接收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方法等,以此来不断提高各幼儿园的比较优势和知名度,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优质幼儿教育需求,促进我县学前教育均衡、持久、高质量地发。

三、构建城乡合作,共同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当前学前教育城乡发展不均衡的局面是客观存在的,城市学前教育发展相对发达,乡村学前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在这种情况下,除了政府从整体角度为了保证公平和扶助农村学前教育发展而采取的措施之外,合理定位城乡关系,推动城市和乡村学前教育的良性互动,对促进城乡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如可以通过城乡结对,城区市级示范或市一级幼儿园与街镇薄弱幼儿园结对帮扶,形成一批帮扶园,以学区互动为主线,充分发挥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的引领作用,定期开展观摩学习;以问题研究为突破口,城乡共研,经验共享;跟进式指导,学区负责人安排经验丰富的城市园园长或教师现场为乡镇幼儿园提供指导服务;公民办教师培训全盘统筹、全员参与;国家级、市级教师高端培训课程兼顾城乡,重点倾斜薄弱园和农村园,形成完善的学前教育培训课程资源库,引领区域学前教育发展;定向交流、菜单式培训等活动,多方位、多角度、多渠道地为辖区内各类型幼儿园提供业务学习、交流共享的平台,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有效促进城乡幼儿园均衡发展。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篇2

“均衡”就是平衡。均衡是物理学名词, 被引入经济学和教育学中。教育均衡实质上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有平等待遇、相关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本质是追求教育平等, 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分析是教育供给予需求的均衡;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从微观层面分析是教学资源配置、教育结果以及教育评价的均衡。从经济学角度分析, 最重要的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义务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公平, 义务教育发展均衡是检验政府责任的重要指标。教育均衡发展有三个层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 特别应当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理念是“造峰扬谷”, 即教育发展基础上的均衡, 是缩小教育发展的落差, 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特色发展和整体提升。重点是推进城乡、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以保障教育公平。教育公平是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目的和基本目标;教育均衡发展既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 又是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手段和基本途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孩子都不能忘”, 促进教育公平关键在于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教育均衡发展的最终目标, 就是要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办好每一所学校, 教好每一个学生。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辩证的历史发展过程, 也是一个“平衡——不平衡——平衡”不断地螺旋式上升的循环发展过程。我们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平均发展, 绝不是搞教育的平均主义, 它更强调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二、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问题:从公平的角度看, 我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严重的身份歧视。首先, 学生教材体系有明显的“城市中心论”, 以城市学生的学力为依据制定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 对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明显不公。其次, 教育资源的分配中也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差别, 农村的义务教育投入不足的问题十分突出。中央对省、市两级财政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缺少刚性约束和有效监督, 致使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再次, 教育机会不均等。由于带有明显城市偏向的高考招生政策, 因学致贫、因学返贫在很多地方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将严重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问题:1.农村学校办学经费投入小, 办学条件与城镇学校相比有很大差距。2.农村学校优秀教师外流严重, 师资水平明显偏低。3.农村学校品学兼优的学生流向城镇学校就读, 择校问题给农村学校造成较大冲击。4.农村学校学生仍有辍学, 部分学生未能完成义务教育。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直探索的课题。西部农村中小学发展极不平衡, 城乡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薄弱学校, 教学条件差, 师资薄弱, 教学质量落后, 学生享受不到平等的优质教育。

西部农村教育失衡的表现维度:1.地区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教育投入不平衡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致性。2.城乡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偏差与平衡。3.校际间教育不均衡的表现——基础教育发展的“细腰”。

三、西部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对策

(一) 农村校点布局调整

调整学校布局, 提高区域内教育资源利用率。坚持“幼儿园小学就近, 初中进镇, 高中进城”的原则。做到校网调整与危房改造、移民建镇、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教育信息化建设, 校园建设相结合;科学统筹规划, 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校布局调整, 扩大农村学校办学规模。调整校网布局, 推进办学条件标准化、规范化。要依据计划生育政策及大量农民工流向城市带来的农村入学儿童数量下降的现状, 合理规划学校布局。将中小学校布局调整与危房改造、校舍扩建和新建学校、改造薄弱学校、创建优质学校等结合。充分利用好被撤销和合并学校的现有资产, 积极发展农村幼儿教育事业。推进教师周转房建设, 改善农村乡镇学校教职工生活居住条件。

寄宿制学校建设意义重大, 一是有利于教育资源优化配置;二是有利于教学研究及教师培养;三是有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农村孩子有更多的学习时间, 解决“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问题;四是可减少家长压力。坚持从政策上予以倾斜, 把农村学校的建设投入列入财政预算, 设立专项资金;坚持领导包镇联校制度;加大宣传和建设力度, 确保学生“进得来”。坚持循序渐进、适度集中的原则, 形成布点适当、规模适度、距离适中的学校布局。做好入学保生工作, 确保学生“留得住”。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推进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寄宿制学校是教育的现实选择, 承担家庭和学校教育的职能, 尤其对于缺少同伴的独生子女、缺少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突出意义。设置专职生活指导教师, 负责学生日常生活、情感调节和健康。寄宿生活丰富与否是提高学生适应能力的重要因素。寄宿制学校不是孤岛, 它应该通过网络、短信及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加强联系。“没有自我的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中国有句古话:“求人不如求己”。自我表现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可以提高个体的自尊感。彼此提供宣泄的机会, 提供情感的支持, 弱化压抑和焦虑情绪。

(二) 关爱弱势群体

特指那些由于某些障碍及缺乏经济、政治和社会机会而在社会上处在不利地位的人群。“弱势群体”之“弱”, 一是弱势的经济基础和发展竞争力, 二是弱势的社会政治地位及各种公民权利。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是指低保家庭、特殊困难家庭子女、三残儿童和外来民工子女。要建立有效机制, 切实落实对贫困家庭学生免除杂费和提供必要寄宿生活补助。要以公办学校为主, 做好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不断提高残疾少年儿童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启动“城乡肩并肩结对帮扶”工程。“访困、结对、助学”, 纷纷实施“阳光行动”“1+1”等爱心工程, 让贫困学生同沐阳光。特殊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和培养中度弱智学生也是学校的主要任务。学校应该顺应“零距离教育”“全纳性教育”的发展趋势, 为弱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教育。将随班就读的对象确定为“视力障碍、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类别的残疾少年儿童”。针对民工子弟学校的学生流动性大、生源广、年龄跨度大、家庭教育环境差等特点。实行学籍管理动态化, 实行“有学额就招、符合条件就随时插、允许随时转学”的管理办法。费用收取灵活化, 向下浮动灵活收取, 有困难者可申请免费。建立控制学生择校的协调与监控机制。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控辍机制。大力改善办学条件, 让民工子女在流入地享受同等的教育。

(三) 构建城乡共同体

特指农村社区教育主体之间的合作模式。教育主体范围较广, 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行会组织、协会及参与社区教育的个体成员。农村教育变“独唱”为“合唱”, 充分挖掘农村社区教育资源, 打造多元化社区教育共同体。各乡镇依托学校, 致力于整合农村教育资源, 依托“爱心企业”成立“家长培训学校”, 建立警校社家联动机制, 开展“读书三走进”活动, 即走进学生、走进家庭、走进社区。旨在努力实现学校、家庭、社区无缝隙全时段教育。名师带徒名校托管, 实施“名师资源共享”工程;通过网络等现代技术手段, 将名师教学实况、教学经验送到农村中小学, 实现名师与薄弱学校教师实时互动指导;在市、县、校建立多地城乡互动远程教学点, 实现同步授课。开展城区“强校”“大校”捆绑结对农村“弱校”“小校”的试点实践, 实行“一个法人代表、一套领导班子, 两所学校、独立核算、独立核编”的管理模式。启动城区名校、强校托管农村学校演化为“一校两区”模式。

全面实施对口帮扶工程。物化资源有待盘活, 用好远程教育资源, 利用好闲置村小。总结城区学校帮扶农村学校“结对共建”成功经验, 实行“捆绑式”考核。加大城区学校与乡镇学校的联动, 加大教研员与一线教师的联动, 加大名优教师与边远学校教师的联动, 设立城市和农村学校流动编制。盘活实在优势, 发掘潜在优势, 优势成为胜势。一是争取县直部门帮扶农村学校。二是组织城镇学校帮扶农村学校, 开展“手拉手”联谊。三是引导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帮扶义务教育阶段学校。

建立“教育特区”——西部地区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教育特区”是贫困地区发展教育的“试验田”, 攻克“难点”的“突破口”, 贫困地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桥头堡”, 现代文明在贫困地区的“集散地”。建立“教育优先区”——西部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途径探索。政府作为投资主体, 在“教育优先区”内积极推进税费改革, 把税费改革与促进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结合起来, 确保教育经费逐年增长, 调整教育优先区的教育结构, 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三教统筹”的改革。适度提高“教育优先区”内教师的工资待遇, 建立国家基金, 资助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到“教育优先区”任教;政府在发达地区建立教育设备和资源的援助调配中心;统筹调配社会各界捐赠的教育设备和资源;政府协调来自各方面的捐助和资助, 并按教育优先区的标准统一安排资助项目。

城乡教育综合改革原点是公平。缩小城乡差距, 教育是突破口;统筹城乡教育, 是教育发展的战略走向。建立城乡教育动态互补的长效协调发展机制, 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和谐, 这才是城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本质要求。加大教育服务城乡的力度, 突出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城乡教育融补互动、圈翼教育协调共进等。构建城乡教育多元办学格局, 推进城乡特色教育发展, 建立教育长效帮扶协调机制, 努力提升城乡教育一体化水平。着眼于教育的“城乡”和“统筹”, 构建互动和共进, 由点到链、由链到网、由网到面、由面到群、由群到体的教育模式。

(四) 教师无障碍流动

严把教师进口关, 严格执行教师资格准入制。合理调配教师, 可实行县城学校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和农村教师到县城跟班学习的双向交流。要加强农村教师培训学习, 开展“名师工程”评选等活动, 全面实施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加强农村教学科研工作, 提升农村办学水平。建立健全农村学校的教研组织, 推行教研“扶薄”, 实行送教下乡活动。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在评优、评先等方面向山区薄弱学校倾斜, 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推进“无障碍流动”。建立区域大中小学教师联盟, 建立教师资源库, 实行教师集中管理。其目的是促进教师区域内交流,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缩小校际差距, 实现师资均衡。变“校管校用”“一校所有”为“统管校用”“同城同酬”。打破城乡、强弱学校之间界限, 实现教师从城市向农村, 从强校向弱校的无障碍流动。教师队伍建设向“管理规范、调配有力、流动有序、充满活力”方向发展, 探索多元化的学校组团发展模式。

构建教师交流平台。交流使教师成长环境由相对静止状态转为流动状态, 对广大教师克服职业倦怠、焕发工作激情起到助推作用。同时, 也促进区域内师资结构调整, 群众满意度上升。沈阳市实行“人走关系走”政策, 实现实质性交流。教师交流有“柔性流动”“支教”和“轮换”等三种形式, “人走关系走”是最为刚性、力度最大。中小学教师实行“换岗”和定期轮岗。中小学结成对子, 激活城乡用人机制。走教走出新天地, 根据“邻近分划组”的原则, 将县内本专业的教师编组, 每人承担3-4所相近学校教学任务。走教模式可以克服专业教师匮乏现象。支教支起新桥梁, 每年交流人数不低于3%。建立区域人才教育管理服务中心, 教师由“单位人”变成“系统人”, 中心统筹配置人才资源, 与教师签订岗位管理合同, 行使岗位管理权, 开展人事代理系列工作。打破人才壁垒, 以“尊重选择、鼓励奉献、适度流动”为原则。

(五) 培训新型农民教育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引导农民有序外出就业, 鼓励农民就近转移就业, 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农民职业培训的目标是转移剩余劳动力, 在城乡统筹的视野下, 这种劳动力转移是双向流动。一方面, 把剩余劳动力转移出去;另一方面, 实行“凤还巢”工程, 把有过城市生活经历, 受过工业化生产训练的人吸引回家乡, 重新创业。农村创业培训的任务是建立覆盖城乡、面向全体农民的职业培训网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要求——培育新型农民, 即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 这是新的制高点。基础教育中融入职教元素, 以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 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 推进农村中小学“日校加夜校, 一师兼两教”, 实施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养培训工程, 向农村送人才、送知识、送技术。面对金融危机, 大量农民工返乡, 及时组织就地、就近培训农村实用技术, 建设家乡、建设农村、构建和谐新农村。

职业教育和农民教育并举。进一步整合面向农村社会培训资源, 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 以促进就业和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把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 专业设置除了面向农业生产外, 面向第二、第三产业, 继续推行“绿色证书”工程, 推进农民科学教育的规范化。成人教育普及实用的科技知识, 使农民走上科技致富的道路。解决“三农” (农业、农村、农民) 问题, 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现代化, 关键是科学技术, 基础是教育。农村教育是实现“三农”现代化最基础的环节。

摘要:教育均衡发展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西部农村”这一特殊区域内, 此问题更为突出。本文调研、梳理了西部农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 提出实现均衡发展的系列对策, 以此期盼实现城乡协调、东西部协调发展的现代教育。

关键词:均衡,农村教育,西部

参考文献

[1]康开洁.教育均衡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 2008, (9) .

[2]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理论、指标及测算方法[J].教育研究, 2006, (3) .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篇3

一、文化培育——为城中村学校崛起注入动力

新东小学是一所地处城乡接合部、办学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城中村小学,其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全区平均水平,且办学水平呈逐年下滑趋势。2010年,广州市荔湾区教育局为了实现区域内教育南北片均衡发展的战略目标,派遣城区名校校级领导去边远地区的薄弱学校担任校长。作为其中的一员,笔者于当年7月调入新东小学担任校长。

新东小学在发展上遇到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区域合并之后教师调动频繁,导致学校优质资源流失,师资配备不足(特别是英语学科师资面临几近无人可用的窘境);受农村家庭、社区环境的影响,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浓,行为习惯差;校园网络、体育器材等教学设备陈旧落后,难以满足学校的正常需求;办公环境差,校园绿化严重不足,学生的饮水系统欠缺,就连校内具有百年历史的极具岭南建筑风格的祠堂也是危房,严重威胁着师生安全。改造这所城中村学校,难度可想而知。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要让学校获得新生,就要赋予学校新的文化内涵,获得发展的内在动力。校园文化的创建不能一蹴而就。只有依托学校办学传统和已有资源,文化创建才有“根”。为此,基于校内已逾百年、极具岭南风格的古老祠堂,学校尝试深度挖掘校园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教育办学特色。此举可谓化腐朽为神奇。随着研究的不断推进,学校面貌悄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课题的选择和提炼,激活了学校教师的主人翁意识,他们开始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其中;为实现对课题的有效指导,学校请多位专家来校指导、讲学,这就为老师们打开了一扇新的窗口,近距离地感受到了最前沿的教育思想;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成果不断涌现,师生积极性大增,更加踊跃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如此,在短时间里,学校便迅速跻身为一所备受青睐的区域性品牌学校,率先从城中村学校中突围。更难能可贵的是,学校逐步形成了以民俗文化教育和祠堂文化教育为发展引擎的办学特色——以“牌坊—村路—祠堂—民宅”作为课题研究的载体,深化三个层面的研究,即:“民族精神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影响”“信息时代开展学校民俗礼仪教育的意义”“在网络盛行的当代学校开展民族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将祠堂文化教育纳入课程,努力提升师生对民族教育的科学认识,让全校师生在主题班会、课堂教与学、专题讲座、国旗下讲话、反思日等活动中耳濡目染,培养师生关心、热爱民族文化的自觉性、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校逐步形成“四化六性”(净化、美化、优化、人文化和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示范性)的特色,描绘出了一道独树一帜、独成景观的校园民族教育风景线。

以民族教育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的构建,不仅使师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改变了师生的精神面貌,从而为学校的崛起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二、教师发展——为城中村学校前进更换引擎

学校要发展,教师是关键。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更上层楼的前提。为了切实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发展,新东小学在荔湾区教育局的帮助下,通过专家蹲点指导和兄弟学校帮扶等形式获得指导,促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技能。

新东小学与区教研室签订帮扶协议,由教研员到校开展蹲点指导工作。其中,区教研室英语科组进校开展了为时一个学期的上课、集体评课、同课异构等教研活动。通过上课评课,教师们不仅领略区内多位名师的课堂风采,聆听了他们的精辟见解,与他们分享了教学经验,还不时碰撞出闪亮的思维火花。这种教学经验的交流、思维火花的碰撞既促进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蹲点指导,为学校带来了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

新东小学还和荔湾区老牌名校、省一级小学华侨小学成为结对学校。此举如同给新东小学注入了一支强心剂,结对子帮扶所辐射出来的力量深深影响了每一位教师。众多的听课、评课、教学研讨等活动实实在在地让老师们走近了华侨小学,近距离观摩了众多名师的课堂风采,丰富了教学理论修养,提高了教学实践水平,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华侨小学的行政人员和教师更是毫无保留地把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带到新东,指导新东的老师开展教学实践,令新东课堂焕发出阳光般的活力。结对子帮扶活动,扶起了新东小学教师的自信与尊严,也让学校在社会上找回了自己的位置。

凭借蹲点的契机与帮扶的优势,新东小学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确定了“围绕提高学生学习效益、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目标,以常态课研究为“研耕”目标,在十个学科开展常态课研究。通过教研组专家教师与组内教师的相互点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为了提高老师的专业技能,学校在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仍想方设法为老师提供学习的平台,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邀请了多位专家到校进行专业指导,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指导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在“走出去”上,仅2010年,学校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就达65人次。经过培训的老师就如同接受了一次人生的洗礼,不仅他们的专业知识丰富了,还及时把一些新的教育理念传达给老师,让全校老师都能跟上教育的时代步伐。

实践证明:通过“蹲、扶、耕”的系列培训,新东小学教师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专业水平不断提升,为学校发展添加了更加强大的引擎。

三、课程建设——为城中村学校的持久发展提供不竭源泉

为真正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新东小学以校本课程研修为平台,关注课堂,大力培育自身的办学特色,建设起具备长期稳定性、高度认同感和较大的覆盖率的精品课程研究体系。

学校建立了“超文本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即:教会学生获取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捕捉信息资源和整合信息材料的能力;倡导“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遏止课堂向两端延伸的趋势,尽快推进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工作,切实推行《课堂规范语言指南》,加强班级文化和课堂文化建设,构建民主、自主、开放、创造的生态课堂,让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成为会说话的教师,让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成为鲜活的教材;办开放式的教育,建设没有围墙的校园,使学生在校园文化的大摇篮里既共享文化,又互促立品成才。

新东小学还借助“综合实践课程”这一特殊平台,开发了与校园文化建设和校本课题研究相适应的《民族文化教育读本》。这一自成体系的校本课程的实施,促使新东小学实现了教师传统教法、学生落伍学法向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新的教学方法的华丽转身。

首先,新东小学邀请广州市教研室专家对学校特色综合实践课程从规划、课型探讨等方面进行了细致入微的理论指导,在此过程中教师感受到了教学方式是多样化的——这也是学校落实民族文化教育精品课程和改变教师教学方法所做的前期准备。其次,新东小学组织教师利用假期,着力开发了与特色建设息息相关的《民族教育读本》,增强了教师对读本的认可度和亲切感——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无声的培训,学校不仅仅获得了课程建设成果,更重要的是帮助教师克服因对文本陌生而产生的恐惧感。最后,新东小学在实施民族文化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十分强调“教师如何去教学生”和“学生如何去学习”这两个维度。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探究,学校结合综合实践的课程特点,已经成功地让教师把传统意义上的“教”转化为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策划”与“指导”,把学生长期以来遵奉的“埋头苦学”转化为科学的“探索”与“发现”;教师不仅将这样的方法运用在了校本课程里,还带入到了自己的其他类型特别是本职的课堂(因为在新东小学,综合实践是每个教师都要教的一门指定课程)中。在短短两年时间里,新东小学在未更换任何教师的前提下,教學质量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就这样,新东小学在扎实推进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获得多赢局面——学校特色建设得到强化,教师教法实现转变,学生学法得以丰富。学校课程建设的顺利开展,真真切切地为城中村学校的持久发展提供了不竭的源泉。

综上所述,建立城区和非城区学校间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是解决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的有效措施。而城中村学校要真正从困境中突围,就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在文化建设、教师发展、课程建设方面苦修内功。这应该是新东小学的实践带给同行的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广州市荔湾区新东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 篇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主要举措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的社会主义和谐理论,成为建设以“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规则和教育分配”为核心的教育公平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也为推进教育和谐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如何认识和谐教育

要理解和谐教育,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原指乐律的调和。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由于乐律来自对自然之声的发现,所以古人推而广之,逐渐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由此就有了史伯的“和实生物”、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哲学命题。随着百家争鸣的出现,古人对“和”、“和谐”的认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如《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得更清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和”的这样一种认识,使得古人在设计未来社会时,常常把“和谐”作为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理想形态。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运动的、活跃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相反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我们必须树立唯物辩证的“和谐观”,必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来指导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个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具有生机与活力,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是社会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既是一种战略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的统一。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经历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既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又受和谐社会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的利益的和谐,核心是建立协调和谐的教育利益关系。它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②”的有机统一,而且是“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收益”的有机统一,是人与人的获得教育利益的和谐。和谐教育的标准不仅包括四要素的实现与和谐,更重要的是应该包括实现教育收益的公平,而且教育收益的公平才是教育和谐的“灵魂”。由此,和谐教育的实质可以概括为“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规则公正、教育分配合理、教育收益公平”的和谐统一。在五要素中,权利、机会、分配和收益是教育和谐的内容,而规则是它们形成和确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

二、如何构建和谐教育

教育和谐实现的途径就是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责任政府科学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和谐,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全面发展。它是将教育和谐、教育公平的思想可操作化、可实践化,是“在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实现,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的调整及资源的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

注重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篇5

重视干部教师队伍建设。常抓不懈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注重教师培养,成功举办六届教育对外交流研讨活动。初步构建“和平区教育优秀人才塔式结构”。师资建设成绩斐然,在全市双优课评比中,连续十年独占鳌头。在历届青年校长和教师学术论坛中,获一等奖人数在全市遥遥领先。

多措并举推动教育公平。和平区把“让每个孩子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公平性与普惠性。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享受同城待遇。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巩固率均达到100%。

着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全国率先提出构建“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理念,为培育未来人才勾画了蓝图。与中国教科院签约,成为天津市首个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编制了义务教育学校服务标准,成为全市首个教育领域公共服务标准,提升教育服务水平。强化教育科研、改革教学模式,落实减负增效。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三位一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万全小学班级博客,被树为全国典型。

和平教育先后获得“全国教育先进区”、“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区”、“全国儿童少年工作先进区”、“全国学校德育工作先进实验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称号。回顾过去,历史的厚重与现实的成就使和平教育这张名片熠熠生辉。展望未来,时代的重任与人民的嘱托激励和平教育更加奋力前行。我们相信,和平教育必将掀开跨越发展的豪迈篇章,和平区教育事业必将伴随天津的飞速发展而绽放异彩。

几年来,滨海新区教育体育委员会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新区开发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提升群众身体健康素质作为体育的根本宗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全民健身运动。深化教育体育综合改革,优化资源配置,加快现代化设施建设,吸引国内外优质教育机构和市内名校落户新区办学,积极承办全国教育教学交流活动和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比赛,全面提高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队伍建设,深化实施“三名”建设工程和体育重点品牌项目建设布局,着力提高教育体育工作水平,不断促进教育公平正义,促进体育健康普及,努力创造教育教学新成果和体育大赛新成绩,为加快新区改革开放,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坚持传承创新,多举措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搭建小学教育发展联合学区、中学一对一互助、集团化办学发展平台,深化校长教师轮岗交流与培养、学片教研、信息化助推、特色学校创建带动和教育督导评估等促进机制,促进每一所学校内涵提升,努力体现教育公平普惠。坚持多育并举,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尚德育人、实践育人,河西学子节、阳光体育展示、艺术教育博览节、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志愿服务等教育活动成效突出,形成区域教育特色。

坚持人才强教,大力促进教师队伍专业化。现岗教职工6314名,其中专任教师4880名。实施教师队伍提升五大行动,我区有享受国务院特贴专家4人、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入选学员33人、天津市特级教师35人,各级学科带头人1107人,河西区特级教师28人,成立9个名师工作室,涌现出袁滨渤、徐英杰、李藐、周瑞等一大批全国劳动模范、育人楷模和模范教师。

河西区被评为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区、特教工作先进区、幼教工作先进区、社区教育示范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区、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区、和谐德育先进实验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基地、教育部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试点区等,并作为天津市教育工作先进区代表推荐为全国教育工作先进宝坻区教育局是负责全区教育事业的区政府工作部门,主管宝坻区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工作。机关内设办公室、人事科、德育科、教育科等20个办事机构。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254所,其中幼儿园103所(公办幼儿园102所,民办幼儿园1所),小学80所,初中33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普通高中10所,职成教育中心、教师进修学校、综合示范基地各1所,镇街成人文化技术学校24所。全区在校学生84118人(含在园幼儿10568人),教职工8681人。

宝坻区教育局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以安全稳定为底线,以政策激励、制度约束、督查落实为驱动,坚持问题导向,狠抓依法治教,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全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取得了一定成绩。

一是坚持把安全稳定作为抓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加强安全教育,开展交通、消防、防溺水、防毒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普及安全常识,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严格落实责任制,强化校园安全责任制,从教育局、学校到每一名教职工,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落实安全工作一把手负责制和“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进一步完善安全工作机制,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开展各项专项检查、督查工作,排查、整改安全隐患。加大安全隐患的排查治理力度,严格把住校舍、食品卫生、交通、治安等重要安全关口,关注细节,做到隐患排查全覆盖。坚持把行风建设作为维护教育局面稳定的关键环节,努力营造了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二是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高标准完成,学前教育提升计划稳步实施,总投资近1.5亿元。新建、扩建40所学校,加固9所,功能提升61所,重新恢复14所义务教育学校,两轮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建设全面完成,总投资近8亿元。新建博爱学校教学楼,对原有校舍、操场等进行功能提升,特殊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高水平达标,投资800万元。实施天津市普通高中现代化建设,新建宝坻九中,投资2.3亿元,功能提升宝坻四中、林亭口高中等9所高中,总投资近2.5亿元,宝坻一中等5所通过天津市高中现代化达标验收。加强宝坻中专后示范校建设,对宝坻中专实施基础设施改造工程,投资1960万元。实施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建设,投资4000万元。做好“三通两平台”硬件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数据中心建设,投资9800万元。

三是教育教学成绩持续提升。深入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精神,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6%。加强对义务教育学校的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估检查,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和初中巩固率分别达到100%和99%,义务教育完成率分别达到100%和99.5%,宝坻区顺利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区(县)国家级检查验收。进一步完善小学、初中划片招生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试就近入学率达100%。重视特殊教育,落实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开展送教上门服务活动,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6%。高水平高质量办好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普及率达到95%,优质高中招生指标分配比例为40%。加速发展职成教育,宝坻中专被正式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天津广播电视大学宝坻分校被评为国家开放大学“教育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试点工作先进单位。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在校生行为规范遵守率、良好行为养成率达96%以上。扎实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和“体育、艺术2+1项目”,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率、学生参与率达到100%,中小学生体育达标率达95%。建立高效教学的管理体系,抓实备、教、批、辅、考整个过程。中高考屡创佳绩。2011年以来,有7818名同学被重点大学录取,二本12241人,其中72名同学考取了北大、清华、港大等知名院校。

四是队伍素质显著提高。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全面提高,专任教师继续教育和在岗班主任培训覆盖率达到100%。近五年,全区共培养天津市未来教育家10名,市级骨干教师24名,区级骨干教师56名,校级骨干教师1786名,区级学科带头人286名,每一所学校校级以上骨干教师队伍比例均超过32%,区级学科带头人超2名。到2015年,幼儿园、小学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分别达到85%和92%,初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高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2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的达到40%。

五是教育的普惠性进一步增强。做好招生工作,坚定不移地执行个学段划片招生政策,妥善安排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和外省市随迁子女上学问题。实行宝坻一中部分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制度。开展特困学生救助活动,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对高中学段低保家庭子女及虽未享受低保但家庭确有困难的学生全部免除或减免部分学杂费。2011年以来,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000多万元,免费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2880多万元教科书,补助贫困生生活费1450多万元,为中职学生发放助学金165万元。仅桑梓助学基金会就资助贫困大学生859名,发放助学资金950余万元。

(注:该信息统计截至2015年12月)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满足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新期待新要求,依据《天津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天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成就

“十一五”时期,我市教育现代化步伐明显加快,内涵质量不断提升,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区域教育能力保持全国前列。

基础教育优质协调发展。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施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基本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加固工程,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学前教育纳入全市民心工程,着力建设了一批公办幼儿园。发挥优质高中的引领作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5%。

职业教育凸显特色优势。全面完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建设任务,高水平举办三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启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天津模式特色更加突出。完成海河教育园区一期工程建设,职业教育资源进一步优化。7所高职院校入选国家级示范校和骨干校。51个实训基地得到中央财政支持。

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国家重点学科增加到88个。新增2个博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全市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达到49个。在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评估中14所普通高校被评为优秀,8项成果荣获第六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4所高校更名为大学,新增3所高职学院和2所独立学院,师范大学、理工大学、工业大学、职业大学等新校区和软件学院投入使用。高校技术开发和转让6100多项,技术交易额45亿元。每十万人口在校大学生达到4500人,五年累计毕业普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分别达到48.3万和5.2万人,新增劳动者平均受教育年限接近15年。

终身教育取得新的进展。终身学习制度进一步健全,继续教育机制更加灵活。农村成人教育三级办学和市区社区教育网络日益完备。有8个区县入选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和示范区。终身学习服务平台和学习资源中心建设进一步加强。成人本专科五年累计毕业生超过14.1万人,电大开放教育毕业生7.3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生超过6万人,参加非学历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年均超过百万人次。老年人大学教育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素质教育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推进,职业院校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全面推开,高等学校质量保障机制更加完善。健全中小学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推行中考体育考试制度改革,完善中高考改革方案。改进和加强学校思想道德建设,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高。师德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高层次创新人才工程成效显著,新增两院院士5名、长江学者40名、科技创新团队9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6个、天津特聘教授74名。实施基础教育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和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一批名师名校长和农村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强化职业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培养,“双师型”专业教师比例达到50%。教师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显著提升。

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实施滨海双百科技特派员计划。建立滨海高校技术转移中心、六大产学研战略联盟、七个科技创新服务团队和八个滨海新区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重点建设百个品牌特色专业。由高校牵头和参与的全市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取得一批阶段性成果。高校科研经费年均增长18%,专利授权量年增长25%,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及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占全市的比例,分别为50%、83%和31%。

对外影响力不断提升。外国留学生超过1.5万人,保持全国第三位。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机构)发展到62个。在国外设立孔子学院14所、孔子课堂16个。积极参与千人计划的实施,引进一批高层次海归人才。3所高校成为教育部教育援外项目单位。多次举办高层次国际教育论坛。各类骨干教师国外培训更加制度化、规范化。

教育更加公平普惠。率先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和免费提供教科书政策,对重度残疾学龄儿童实行送教上门服务。完成改制学校规范整顿工作。先后落实中职和普通高中相关学生资助政策,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新机制下累计发放高校助学贷款7亿元,政府奖助学金超过10.7亿元。采取与市民同等的政策,有序解决了17万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接受学前和义务教育问题。

和谐校园建设全面推进。建立和谐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完善了校园安全稳定责任制。推行校方责任险和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教育风险管理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实施校园环境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净化美化绿化水平。全力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高校债务化解工作实现重大突破,为高校全力以赴抓质量创造了条件。

联合学区工作是推进我县教育均衡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在2015年教育工作会议上局长的讲话稿中针对“联合学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义务教育学校要发挥联合学区的载体作用,把开展“送课下乡”活动作为今年学区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尤其是加大向薄弱学校倾斜力度。要增强学区活动的计划性、针对性,确保学区工作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

3月25日,教育科依据局工作重点,召开了义务教育学校联合学区工作座谈会。12所学区牵头校分别就本学区的具体做法和效果做了充分的交流。各学区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对联合学区工作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一定的规律和经验。探索出了许多成效显著的途径和办法,如:专题会议、开放教改大课堂、学区内教师流动、说教材活动、专题培训、建立学习资源库、送课下乡、同课异构、校长论坛、骨干教师引领、树镇乡典型、赛事活动、说课活动、毕业班交流等,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大好局面。

但是,制约联合学区发展的瓶颈问题同时也凸显了出来,一是各牵头校开展的很不平衡。工作力度、干劲有了一定的差距。有的牵头校以牵头为己任,以满腔的热情满足学区兄弟校的各项需求,毫不保留的传授经验做法,得到了兄弟校的好评。像蓟县四中初中校、蓟县第一小学、蓟县第六小学的联合学区工作开展的扎扎实实,有声有色,有效的实现了区域内教育教学的资源的共享,为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有的牵头校不敢放开手脚,没有发挥牵头校“老大哥”的作用,牵头效果不明显。二是各镇乡需求不强烈,工作不积极。联合学区工作是双向交流与互动的工作,一方不积极不主动就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同时会打击牵头校的热情和工作的主动性。联合学区“双赢”的根本意义则实现困难,违背了联合学区的宗旨。像尤古庄镇、孙各庄乡、东二营镇、出头岭镇、侯家营镇等中心校积极主动与牵头校联系,有效组织本镇干部教师学习交流,与牵头校携起手来为干部教师搭建成长的舞台,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干部教师得到了专业化提升。

联合学区工作是一项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捆绑式工程,需要各学区牵头校和兄弟校的共同努力,各牵头校要有针对性,有的放矢的开展工作,针对不足,发挥优势,同时,也可以向学区内优秀的镇乡中心校、中学、小学学校学习,树立学区内镇乡典型,共同促进,共同提高。(教育科)

2015年县教育局工作部署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教学为中心,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常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性工作,要向管理要质量必须抓住管理中的关键点。

开学伊始截止到现在,各镇乡中心校、直属小学纷纷召开了教学专题会议。树正气、明任务、定重点、鼓干劲,大力营造向管理要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氛围。别山镇中心校、下窝头镇中心校、下仓镇中心校、杨津庄镇中心校纷纷召开中心校成员、基层校校长、教学主任、教师代表参加的教学工作会议。各镇总校长根据局工作重点,镇内实际进行总结部署,优秀校长介绍经验、教师代表发言,大会目标明确,重点工作突出,大力提倡表扬,极具激励性、目标性、竞争性,很好地营造了镇域内教学赶超氛围。官庄镇中心校、马伸桥镇中心校、孙各庄中心校、礼明庄镇中心校、上仓镇中心校、东赵镇中心校、东施古镇中心校、许家台镇中心校、尤古庄镇中心校、西龙镇中心校纷纷召开了基层校校长、教学主任参加的教学专题会议,通教学计划,分析影响教学的成因,提出管理的对策,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桑梓镇中心校短短时间内先后召开了全镇教学中层以上干部培训会议,九年级毕业班会议,高度关注了基层校教学质量问题。白涧镇中心校创新常规管理思路,紧紧抓住各基层校教学主任,给任务、压担子,在引领个人专业素质提升中,给予帮助与指导,让各校教学主任各显神通带领本校教学质量迈向新的台阶。

城内八所直属小学把年初大会发展成了常规态势,纷纷召开了全校性教育教学工作大会。有的学校年级组会紧跟推进;有的学校大组教研形式深入研究;有的学校利用本校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教师资源对本校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有的学校在短时期内召开专题教学会议两次;有的学校抓住教学质量分析会,有效研究推进教学改革;有的学校领导干部已经进入课堂开始行动起来。

各校对教学工作引起了高度重视,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大好形势。教学管理在开学初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教育科)

2015年教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全面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着力促进教育公平、着力调整教育结构、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前进,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而奋斗。

一、深入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切实加强党的建设

1.掀起学习宣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热潮。把学习宣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引向深入,切实领会精神实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讲话精神作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纳入干部培训教学计划。分专题、分领域举办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培训班。组织高校开展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专题研究。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形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

2.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要指示精神,推动落实第23次全国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各项部署。落实中办印发的《关于坚持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实施意见》,做好督促检查工作。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基层党支部建设的意见》,切实推进高校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好院(系)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培训。研究制订《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加强中小学党建工作。加强民办学校党组织负责人队伍建设。切实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完善党建工作考评办法。严格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和党员组织生活会制度,切实提高党内生活质量。

3.做好教育系统宣传思想工作。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健全高校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完善课堂教学、报告会、研讨会、讲座、论坛、网络管理办法,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扎实做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开展教材使用情况专项督查。研究制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航计划》和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制订实施高校思政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修订高校思政课建设标准,启动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进高校思政课特聘教授试点,实施高校思政课择优项目。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实施“高校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实施“易班”推广行动计划和中国大学生在线引领工程,加强网络思想文化阵地和内容建设。组织高校辅导员骨干示范培训。研制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办法。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出版工作的意见》。

4.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落实总书记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深入落实密切联系群众等作风建设制度,形成作风建设新常态。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纠正“四风”问题。认真贯彻中央《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等文件精神和制度要求。认真组织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抓紧推动“两方案一计划”落实。对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持续深入抓好整改落实。

5.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部机关、直属高校、直属单位、驻外干部队伍建设统筹力度,突出正确用人导向,继续深化干部选任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干部交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配合研究制订高等学校领导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严肃整治选人用人不正之风。加强和改进干部教育培训,提高培训质量。研究制订直属高校、直属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指导意见。

6.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廉政纪律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出台《关于党风廉政建设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细化责任内容,实行“一案双查”。开展“两个责任”执行情况检查。加强教育系统纪检监察组织建设。加大巡视工作力度,紧紧围绕“四个着力”发现问题,形成震慑。强化权力运行的监督制约,进一步推进直属机关和高校廉政文化教育,深入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案件查处及问题线索审查处置力度,加强招生、基建、干部任用、校办企业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

7.加强政风行风学风建设。进一步减少会议、文件,提高工作质量。完善督查制度,强化重点工作过程监控,认真开展机关作风评议工作。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工作透明度。健全群众来信来访接待受理工作机制。落实窗口服务单位首问负责制。制订《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推进教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学风建设综合治理,发布学校学术不端行为处理办法。推动厉行节约、节能环保工作,形成节约型校园建设新常态。进一步加强离退休干部工作。支持关心下一代工作。

二、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动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8.科学编制教育“十三五”规划。按照编制工作方案,研究起草教育“十三五”规划文本。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问题的研究,提高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前瞻性、操作性,提升通过规划对教育进行宏观指导和统筹推进的能力。加强对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指导和监测,组织第三方机构研制教育现代化监测报告。

9.推动各省(区、市)和高校教育综合改革。组织开展《教育规划纲要》中期总结评估。继续跟踪指导上海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综合改革取得实质进展。指导各省(区、市)和高校制订实施教育综合改革方案并做好报备工作。加强综合改革典型经验总结和推广。研究制订推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施意见。

10.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导督促各省(区、市)和有关高校研究制订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指导上海、浙江做好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探索制订职业院校学生进入高层次学校学习的办法。研究出台《关于深化高中阶段学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指导和督促各地大幅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取消体育、艺术等特长生加分项目。完善自主招生,做好全国统一高考后开展自主招生的组织工作。继续推进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11.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发布《关于推进管办评分离提高教育治理水平的若干意见》。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入落实《教育部职能转变方案》。实行清单管理,依法明确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推进教育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推动所有高校完成章程制定工作,实现一校一章程。推动普通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章程建设。开展义务教育学校章程建设试点。加强学校章程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规程》《高等学校理事会规程(试行)》《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深入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制度,深化招生、财务、干部任用等信息公开,完善监督检查机制。推进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建设。启动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开展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评估。扩大社会参与教育评价的领域,委托第三方参与教育评价。

12.推动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优化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进“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优化东中西部高等学校布局。继续做好“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工程”和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工作。印发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启动改革试点,有序引导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推动修订《普通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制订高校分类体系和设置标准,加快建立高等教育分类设置、评价、指导制度,促进高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推动各地优化城市基础教育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布局结构。

13.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出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政策文件,召开全国民办教育工作会议。研究制订民办学校分类管理配套政策。推进独立学院规范发展。

14.继续扩大教育对外开放。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交流综合改革试验区和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建设。推进高级别人文交流框架内的教育合作。贯彻全国留学工作会议精神,制订《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管理规定》。启动来华留学质量认证体系建设。加快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和国际组织人才培养。加强中外合作办学和自费出国留学中介服务机构监管。稳步推进境外办学。加大国别和区域研究基地建设。探索完善外籍教师服务和管理机制。加强与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与合作。加强示范孔子学院和网络孔子学院建设。拓展与联合国教科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

15.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力争基本实现学校互联网全覆盖。加快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国家教育决策服务系统建设和教育统计基础数据库建设。完善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体系。继续加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探索在线开放课程应用带动机制。加强“慕课”建设、使用和管理。推动高校仪器设备和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系统建设。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深化教学应用。提高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应用水平。推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继续办好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召开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举办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加强信息技术安全工作和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

16.不断提高教育经费保障与管理水平。督促各地落实法定增长,推动各地建立各级教育生均拨款制度,依法保障财政教育投入。规范学校收费调整,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成本分担机制,加强教育经费统计工作。健全监管体系,加强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加强教育财务队伍建设,加快推进直属高校和直属单位总会计师委派工作,完善总会计师管理制度,开展全员培训。推进教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动学校实行“阳光财务”。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引领、保障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17.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制订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文件,全面推进教育法治化进程。推动教育法律一揽子修订,加快《职业教育法》修订、《残疾人教育条例》修订和《校园安全条例》《国家教育考试条例》立法进程,积极推动《学前教育法》起草和《学位条例》修订。制(修)订发布《中小学教材编写审定管理暂行办法》《学校招收和培养国际学生规定》《高等学校国际学生勤工助学管理办法》《教师申诉办法》等规章。设立依法治教示范区。推进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出台《关于加强法律顾问制度建设的意见》。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全面开展教育系统法治教育培训。

18.加强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制订法治教育大纲,统筹大中小学法治教育。组织编写宪法教育读本。建设国家青少年法治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推进教育部全国青少年普法网建设。开展青少年法律知识大赛、高校法治文化节等活动。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专任教师能力提高工程。

19.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方式。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法学教育和研究阵地,研究制订《高等法学教育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教学指导》。召开全国高等法学教育工作会议,全面部署高等法学教育综合改革。深入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加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基地、校外法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大法学专业骨干教师培训力度。继续推进高校与法律实务部门人员互聘“双千计划”。积极推进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司法考试制度的有机衔接。

20.依法健全教育督导体系。深入实施《教育督导条例》,加快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开展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价。做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认定。制订《督学管理办法》。健全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开展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创新县(市、区)工作。开展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试点。做好专项督导。

21.推进国家教育标准体系建设。研究发布国家教育标准体系框架,制订教育标准制定审核办法,探索建立国家教育标准核准委员会。组织编制中小学学校建设标准。印发《义务教育学校安全规范》。制定关于规范中小学校服工作的意见,研制《中小学校服基本安全技术规范》。加快基础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启动高职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发布部分职业教育专业顶岗实习标准。公布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探索建立有关专业认证标准。

22.依法保障校园和谐稳定。创新校园安全管理,深化平安校园建设,积极培育平安校园建设优秀成果,运用法治方式研究解决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问题。加强学生安全法治教育,建立完善校园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开展校园周边治安突出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净化校园周边环境。加强学校安全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完善教育舆情处置和通报工作制度。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加强教育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内涵发展

23.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深入开展“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活动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继续推进中华经典诵读活动。开展“少年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系列教育活动和“圆梦蒲公英”农村学生看县城活动。继续做好义务教育德育、语文、历史教材编写、修订、审查工作。贯彻实施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发布《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约》。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区建设。制订《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继续支持校外教育,推进中小学研学旅行试点工作。鼓励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指导家庭教育。

24.切实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印发《关于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探索推进体育考核制度改革,着力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和学生健康水平。推进落实高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健全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学校体育工作评估和报告制度。研究制订学校体育风险管理办法。研究学校体育场地开放及与社会场地、设施的共享机制和新型安全保险制度。推进国防教育。研究制订深化学生军事训练改革意见,修订完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

25.改进美育教学。印发《关于全面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意见》,召开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开齐开足艺术课,多渠道解决艺术师资短缺问题。建立艺术教育工作评价制度。推进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试验县工作。开展好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高雅艺术进校园、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等活动。

26.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各地落实完善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探索建立国家教师荣誉制度。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启动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开展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深化教师培养培训改革。制订进一步加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建立新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体系,统筹实施高校高层次人才计划。推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继续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完善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

27.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推动各地实施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好国家学前教育重大项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学前教育薄弱环节。利用信息管理系统加强学前教育动态监管。推动各地建立学前教育教研指导责任区。做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实验区建设。办好全国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

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篇6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查报告

襄阳市襄州区人民政府督导室:

根据《襄阳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和《襄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襄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取下督导评估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和规定标准,让每位学生都享有相对均衡的教育资源是学校的责任,为此学校在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开足开齐课程;深化教育改革,加速学校发展,加强教师培训,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现将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黄渠第二小学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我校现有15个教学班,学生881人;教职工人数54人;学校占地面积12106平方米;校舍面积6372平方米。

二、自查情况:

随着政府加大对学校的投入,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为了进一步巩固“两基”成果,我们把创建“襄阳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合格区”确定为学校发展的大事之一。成立了以校长赵耀山为首的领导小组(副组长:赵秀之;组员:司光忠、马海俊、左献礼。),分工合作,责任到人;定期召开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迎验工作会议,稳步推进了学校创建工作的开展。自查中,我们依据相关评估指标,坚持边督查边整改,及时纠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及时整改,加快了学校发展的步伐。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教学管理

几年来,我们既注重硬件设施建设,又不忘抓教学常规管理和教学改革,使我校的教育质量不断地提高。

我校按《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要求,认真落实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抓教学常规管理,抓教学六认真落实,坚持课改创新,开展教育科研,突出剪纸特色,切实执行市教委提出的“减负”十条要求,加强薄弱学科的课程建设。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们坚持开展“五个一”活动,及备课、说课、上课、评课和读一本书活动。并纳入了学校的常规管理。

我们加强了教学基层教研组管理,形成了教研组例会制度,指导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管理功能,提倡资源共享,拓展了他们自主活动的空间,更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获得更大收益的还是我们的学生的。每月对教师进行了教学常规“六认真”的抽查和考评,我们做到有要求、有检查、有反馈、有具体整改措施。这样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认真落实《体育工作条例》和《卫生工作条例》,保证体育课和体育锻炼的时间,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制度,学校卫生保健室定期对学生体检,并对学生进行健康分析和心理疏导,控制学校流行性传染病的发生。健全了安全工作制度和应急预案,几年来全校无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教育经费

我校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对小学进行教学设备设施进行了改造,结合学校自筹资金共投入了大约83万多元的经费,对学生教室、音乐教室、教师办公室,旧厨房进行了维修改建,并添置了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和空调。极大的改善了办学条件

(三)办学条件

我校采取多渠道筹措资金,为改善办学条件奠定了基础。为了巩固基础教育区政府和教委更是加大了资金投入力度,按照规定标准配备了图书资料,实验仪器、体音美器材,强化了微机室的建设等,使学校的硬件设施逐步达到市颁标准。

1、教学设施:

学校校舍建筑面积共计12106平方米,生均17平方米,校舍面积6372平方米,生均校舍9平方米;配有辅助教学的实验室、图书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活动室等功能室;塑胶操场,体育器械都按要求配备安装到位;学校对围墙、大门、旗台、厕所、水池等设施进行了维修装饰;新添置的学生饮水机保障了学生的正常饮用水供应;学校的榕树使校园绿化成荫,新安装各式橱窗从样式到内容,提高了文化育人的浓郁氛围。

2、实验设备配备完善:科学仪器配备,达到市颁一类标准,新实验室也按要求安装到位。

3、图书室的藏书:全校共有学生图书12156册,人均达到16册以上。

4、音、体、美、卫生教学设备器材:学校配备了音乐教室2间,自筹资金给音乐教室添置了钢琴和电钢琴;学校体育器材配备达到标准和要求,在塑胶操场上可以开展多项体育活动;在美术活动室,学生能充分施展自己学到的剪纸本领。在学校教师很紧张的情况下,配备了一间卫生室。

5、电教设备配备:学校1个教室都配备了多媒体数码投影仪等教学设备,方便了教师开展电化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办公室都配有电脑和打印机,极大的方便了教师查阅资料;学生电脑室是去年新配备的12台电脑。校园网络在2005年学校就自筹资金建设好了,目前管理和使用情况良好。

6、其他方面:学校为了校园安全安装了校园监控设施,配备了校园保安,为保障校园安全提供了良好的保障。正常行课的教室有21间,每间教室采光条件良好,装配了12盏日光灯,采光照明符合《中小学校教室采光和照明卫生标准》,平均照度不低于150LX、2块大黑板,符合国家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每班配有班班通一套。所有班都是按教委要求新配置的课桌椅。学校为了更多学生在校进餐,今年投入了15万元,对学校厨房进行了改建,由原来40平方米扩建为160平方米的卫生合格的新厨房。

(四)教师队伍

1、我校专任教师54人,其中女教师42人,专任教师专科以上学历47人,占87%,其中本科学历9人,占4.9%,目前还有部分教师正在进修本科学习;校长参加了岗位培训,取得了岗位证书,岗位培训合格率100%。我校体育、美术、音乐、科学、微机每个学科都由专职教师任课,其中音乐、微机学科都有区级骨干教师2名。在教师配备上,各学科的师资力量均衡。以便发挥教师之长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

2、教师继续教育方面,教师积极参加各类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培训,继续教育合格率100%,学校十分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每年师德考核合格率100%

3、加强师德建设,在全体教师中树立“五种精神”:终身从教的敬业精神,刻苦钻研的科学精神、爱生如子的园丁精神、不甘落后的拼搏精神、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每年教师节评选了学校优秀教师,让在师德师风、工作突出、成绩优良的教师成为全校教师身边学习的榜样。

(五)普及程度

近三年我学校学生的入学率为100%,毕业学生升学率100%,辍学率为0。

(六)素质教育

近几年来,我校坚持一手抓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一手抓教学质量,更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开展了“2+2”活动,提倡每个学生:会2项体育技能特长,即跳绳和五十米跑;1项科技特长;1项文艺(剪纸)特长。我校一直坚持开展的合唱组、舞蹈组、科技组、微机组、篮球组、田径组、剪纸组、英语组乒乓队活动,培养学生个体特长。并保证了学生每天在学校有一个小时的锻炼时间,让课堂教育得到无限延伸。坚持每年开展了秋季体育节、春季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剪纸节或剪纸现场会等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培养孩子们各方面的兴趣爱好、特长,为提高孩子们的综合素质打下基础。我校学生参与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100%,参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测评合格率为98%。

我们加强了综合实践活动,结合校本课程开发了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师生综合教研能力,形成学校特色。积极创造条件进行校本教材开发,将剪纸活动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开发了剪纸教材,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七)“五个校园”建设:目前五个校园建设,平安校园、绿色校园、书香校园都通过区级验收合格,目前数字校园和人文校园正在创建中。

(八)义务教育延伸

由于我校教师年龄偏大,教师结果也不近合理,为了提高本校教师教学能力。我校与襄阳市米公小学等7所校开展了片区教研互学互进活动,深化比练创促内容,定期开展校长、德育主任、教导主任学校管理经验交流会,开展了科学学科教学赛课交流一次,举办关于教学改革讲座一次。

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我校拟定出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修订了五个校园工作方案和年度实施计划,获得了“襄阳市平安校园”,获得了由襄州区教委和襄州区环保局联合颁发的“襄州区绿色学校”,通过了襄州区教委平安校园、绿色校园、健康校园的验收。相信黄渠 河第二小学在区政府和教委的领导下,黄渠河第二小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会越来越好。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篇7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为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效益低的局面, 优化我县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本文针对天峨县教育实际, 就天峨县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展开探讨。

一、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天峨县有2镇7乡94个行政村, 总人口16.8万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4所。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问题, 农村中小学分布散、数量多, 不少都是包班教学, 教学设备差, 教育环境, 特别是文化大环境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 悬殊大, 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二、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1. 义务教育阶段, 相对撤并、集中办学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为基础, 切实保障义务教育质量和不让一个孩子流失的前提下:

(1) 小学集中办学

由于天峨县地理环境特殊, 群众居住分散, 为方便学生入学, 各乡镇学校积极探索集中办学新路子, 办寄宿制学校。2006年以来, 撤并中小学校28所,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 初中相对集中县城办学

2006年以来, 天峨县结合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工作, 对全县初中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初中学校向城镇集中, 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 更有益于健康成长, 使全县教育基础整体提升。

2. 解决寄宿制学校的校舍、用水和伙食问题

小学集中乡镇办学, 最突出的问题是校舍不足。我县集中“两基”攻坚资金、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学校搬迁资金等项目资金, 共投入2666万元, 新建学生宿舍39408平方米, 基本解决学生宿舍紧缺问题。

我县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达89所, 有40%的学校分布在大石山地区, 没有充足水源, 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几年来, 我县投入资金239多万元, 启动33所学校改扩建引水工程, 新建27个蓄水柜, 解决学生用水难问题。

3. 解决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现象

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不但满足有学上, 还要想到上好“学”。几年来, 我县县实验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的学生“济济一堂”, 出现大班额现象。为此, 县政府着手对县城2所中学4所小学进行重新规划建设, 扩大办学规模,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 规范学前及幼儿教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万丈高楼始于基础。我县“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在县城区扩大原有的公办幼儿园基础上, 增设一所公办幼儿园, 在每个乡镇办1所中心幼儿园, 每所村小附设一个学前班, 让全县适龄儿童共同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三、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展望

从现在起, 利用5年时间 (即到2015年底) , 通过调减中小学校数量, 扩大学校规模, 合理配备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使全县初中总数调整到7所, 小学调整保留村完小以上学校31所, 村小56所,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总数调整至94所。

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探究 篇8

关键词: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均衡发展

一、义务教育阶段师资均衡配置的重要性

师资均衡配置对义务教育的关键性作用表现在两方面:从空间结构来看,师资的均衡配置是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重要标志和体现;从时间进程来看,义务教育是基础教育,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逻辑思维能力、辨别是非能力以及自我教育能力都是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十分深刻。因此,义务教育阶段内的教师质量及均衡配置关系到学生未来的教育生涯与前景。

二、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及原因

(一)师资配置不均的表现

1.数量配置的不均;

2.质量配置的不均;

3.结构配置的不均。

(二)师资配置不均的原因

1.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社会经济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人力、物力、财力,这些都是教育事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性条件。优质的教师资源大批从西部落后地区流动到东部发达地区,从农村学校流动到城市学校,这使得东部地区和城市地区教师资源越来越丰富,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越来越匮乏。

2.政策制度的不完善

首先,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公办教师招聘途径主要为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两种方式。教师招聘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主要针对县区以上地区,并且只要一经录取就是在编教师,而特岗教师主要针对县级以下地区或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的学校,即使录取,也要经过三年考核期才有可能成为在编教师。这在很大程度上加剧了区域之间的师资配置不均。

3.教师自身的利益追求

教育应当以人为本,而作为教师,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外,安全需要也是满足其他需要的基础。影响教师安全需要的因素主要是生活环境的不安定和心理焦虑。选择在城市和发达地区任教既是教师追求自身利益的选择,也是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选择。

三、师资配置不均对义务教育发展的影响

(一)地区义务教育质量发展不均衡

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學习效果和学校的教育质量,这在事实上导致地区间义务教育质量的严重不均。

(二)出现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

我国很多城市地区的中小学,尤其是教学质量高的名校,在开学前夕,家长日夜排队领取报名号,造成学生爆满、名额超标的现象。这种入学“城市中心热”的现象影响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增加了落后地区学生的就学成本。

四、义务教育阶段师资配置不均的解决对策

(一)加快经济发展,缩小地区间教师的待遇差距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要想吸引大量的优秀教师,首先要大力发展经济,提高物质生活条件,只有物质生活环境得到改善,教师的生理安全需要才会得到满足。其次,适当提高落后地区的教师工资待遇,建立和完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教师的津贴补助制度,并对补贴标准作出明确规定,将提高教师待遇落到实处,给教师确切的经济保障,消除教师对生活的焦虑感与不安定感,缩小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待遇差距。

(二)完善落实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稳定教师队伍

1.完善与改革国家各项关于教师的政策制度。比如,将教师招聘的两种主要形式,即教师招聘考试和特岗教师招聘考试进行统一,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对城市教师与农村教师的质量要求、薪资待遇以及一经录取是否入编等问题进行统一规定。

2.在完善教师聘任制度的同时,各级政府和学校要建立和完善教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对于职业道德差、不认真履行教育教学义务的教师,要暂时停职并接受培训。

3.政府和当地应制订和完善教育专项督导政策,加大对各级各类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资配置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三)转变教师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1.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作为教师,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不能只把教师看作是自己谋生的职业,更要将其视为奋斗终身的事业。

2.教师应转变原有的职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

教师要摒弃原有的旧观念,要意识到新时期、新课程改革下的压力感和紧迫感,顺应改革潮流,不断接受新知识。

(四)加大农村在职教师的继续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各级各地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偏远地区,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教师法》的规定,抓紧进行学历补偿教育,建立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可以在农村学校教师中广泛开展教学技能比赛,通过比赛逐级选拔各学科、各学校及各地区的教学能手。由此,从下至上形成不同级别的骨干教师队伍群体,通过这种方式,增强农村教师提升自我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研究能力的自觉性。

参考文献:

上一篇:初一年级组长工作总结下一篇:企业领导干部应不断提升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