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2024-07-25

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共12篇)

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1

摘要:我国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试办高职教育, 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 这个过程也是高职教育界对其认识逐步提高的过程。到1999年, 高职在校生为136.2万人, 2001年达到194.7万人, 2003年为479万人, 2005年为713万人, 2006年为800万人, 占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的46%。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也就没有中国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历程,发展趋势

一、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 我国早期的职业大学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我国东南沿海及一些经济较发达地区率先创办了一批新型地方性大学———职业大学, 这就是我国最早具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性质的学校。1985年,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 “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逐步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行业配套、结构合理又能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 有力地推动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 职业大学的数量已达到126所。它们共同的特点是自费、走读、不包分配。

相对于早期职业大学的发展, 初中起点的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探索, 却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比较成功的发展道路。实践证明, 五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便于统筹安排教学计划, 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并且由于学生年龄小、可塑性强、有效教学时间长, 为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养成创造了良好条件, 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 多种类型 (“双起点”、“双证书”) 高职教育的发展时期

1991年1月, 经原国家教委和总后勤部共同批准,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需工业学校基础上, 建立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率先在全国试办高中起点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时, 国家对试办学校的基本要求是“双起点”、“双证书”, 即学校招收普通高中起点和相当于高中阶段的职业学校起点的毕业生, 学生毕业时既获得大专学历证书又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两种证书。经过几年的探索, 邢台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探索出了特色鲜明的“双起点、双业制、双证书、订单式”高等职业办学道路, 被原国家教委称为“邢台模式”。1996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和199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正式确立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法律地位, 推动我国高职教育走上了依法办学的新阶段。到1998年底,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独立设置的专科层次高校 (包括高专、高职和成人高校) 共有1394所。

(三) 高职教育快速发展阶段

2000年1月, 为大力推进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加强学校教学基本建设和教学管理, 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职高专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人才培养工作重点和工作思路, 它成为此后我国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02年7月, 第四次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提出, 要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 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要形成政府主导, 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教育部指导各高职院校从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专业试点、实训基地、产学研结合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2004年2月,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第三次全国高职高专教育产学研结合经验交流会上, 概括了高职教育界对高职教育形成的共识: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为了加强对高职教育的质量监控工作, 教育部决定, 从2003年开始, 在高等学校中建立5年一轮的高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 2004年至2008年为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的第一个周期。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进行的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 极大地促进了高职院校的发展。

二、我国高职教育的现状

截至2007年4月26日, 全国共有高职高专院校1109所。高职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均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培养高技能人才等方面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

由于培养目标定位比较准确和办学有特色, 高职教育不仅对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也为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一个明显的标志就是就业率连年攀升, 社会认可度不断提高。1998年, 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仅为42%, 2003年则上升到55%, 2004年在全国增加32万高职毕业生的情况下, 就业率较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达到61%。北京、浙江等地区的毕业生就业率甚至达到80%左右, 与本科生基本持平。2005年高职毕业生达到160余万人, 较上一年增加20余万人, 而就业率又比上一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 达到62%。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 已经成为高职教育战线的共识和自觉行动, 并取得成效。

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趋势

(一) 市场需求逐渐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力

二十世纪末二十一世纪初, 随着人们对于高等教育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 我国高职教育的规模得到了空前扩大。但是, 规模的扩张并不意味着能够真正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反,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尽如人意。一方面企业需要懂得高新技术、操作能力又强、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并有发展后劲的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仍然沿用以学科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使以能力培养为目标, 仍然很大程度上沿用以前的人才培养方式, 培养的人才没有准确的职业岗位定位, 缺乏就业能力。因此,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以企业需求为导向,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充分满足企业的需要, 这样才能获得自身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之间、院校与行业 (企业) 之间加强合作, 联合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 采取大学联盟等非营利合作的组织形式, 整合、重组教育资源, 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用先进的理念统一办学标准和管理规范, 做到校企双赢。

(二) 职业能力的内涵拓展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重点

高职院校从适应社会需求和促进自身发展的角度, 正视现实, 立足其位, 高瞻远瞩, 明确定位, 在高职领域争创一流。近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规模获得了迅速扩大, 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有了较大提高, 对完善我国高等教育结构, 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相对较差, “双师型”专业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保障体系不够完善, 办学机制改革有待突破等, 这些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在这种情况下, 2006年11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国家示范性高职高专院校建设计划, 积极提高我国高职教育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 决定重点支持100所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 目的就是通过示范建设, 带动全国高职院校办出特色, 提高水平。这项工程以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为切入点, 把高职院校改革与发展的重点放到加强内涵建设和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增强培养面向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高技能人才的能力。这一举措将会促进一部分高职院校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 同时也将会带动其他高职院校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内涵建设上来。

(三) 办学层次上移与学科教育、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相衔接

一方面, 高职教育办学层次逐渐上移, 不断与学科教育相融合, 有的国家开始授予不同的学位 (学士、硕士或博土) ;另一方面, 高职教育本身就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两个方面, 为适应能力提升、岗位转换的需要, 也在向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方向拓展。我国高职教育的多元化体现在几个方面:办学主体多元化, 经费筹措多元化, 办学模式多元化, 服务功能多元化,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共同发展, 人才培养模式和目标多元化等。《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 要积极推进体制改革与创新, 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 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

(四) 人才培养逐渐由职业能力训练转向综合能力培养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高职院校所探索的以任职岗位能力培养为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不断变化, 已不再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不仅需要具备高超的技艺, 还需要具备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团队协调合作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国际视野等方面的素质。这样, 一方面能满足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也能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人才的全球流动也成为必然趋势, 顺应这种趋势, 国际职业资格认证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和认可。这种职业资格认证, 打破了学科人才的禁锢, 进行的是一种职业资格准人的培训和认可。已经获得大学或研究生学历的人员, 为了职业转换、职业提升等, 都可以接受国际职业资格培训和认证。

(五) 高等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 终身学习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 而我国的终身教育体系还很不完善, 这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遇。因为, 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 高职教育运行的中心不是学校, 也不是企业, 而是受教育者本人, 因此只要高职教育摆脱传统的思想束缚, 积极主动地按照社会需要进行改革, 必然将会在终身教育体系中大有作为。

(六) 高等职业教育必然不断向着更高的层次探索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 高职教育界在层次和类型的问题上争论已久。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 这一问题不再成为高职教育界讨论的焦点。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一种新类型, 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因此, 我国的高职教育在经历20世纪初一段时间的内涵发展之后, 必然探索本科层次, 以至研究生层次的高职教育。这不仅是高职教育界的愿望, 更是受教育者和企业的梦想, 也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

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2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无到有,由半独立走向独立,由非重点学科走向重点学科,由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经历了一个迅速发展的过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需要和学科自身发展的规律,正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深刻分析和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是新形势下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

一、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参照和借鉴哲学社会科学中相对成熟学科的学科建设经验,建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既注重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科学依据和核心内容,又注重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与规律,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传播提供重要的依循,从而积累了丰富的学科建设经验,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孕育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化,首先在于它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科学性和广泛的群众性,是区别于其他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以发展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和教育的中心内容,以广大群众为主体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将使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更富有时代特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符合我国的文化国情。我国自古以来,就有重德治、讲礼仪,重伦理、讲道德,重理想、讲修养,重整体、讲和谐,重内在、讲人格的传统。正是这种文化传统为思想政治教育发挥巨大作用提供了条件。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自创立以来,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地丰富和完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遵循改革发展的路径,更以富有中国特色的面貌,融入世界的文化热潮,不仅在国内上下重视,而且声振海内外,成为我国的政治优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趋势 现代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条件,是影响其他环节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开放的观念、发展的观念、多样化的观念和创造性的观念。现代社会是一个空前开放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开放的大舞台,必须改变传统的、封闭的教育观念和教育体系,确立开放的教育观念,并建立开放的教育体系,才能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包括向纵深方向的不断更新、拓展,即在新的是条件下,不断继承、弘扬传统并赋予传统以新的活力,而且发展、创新并形成新的理论与方法。简单化、单一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价值取向的多样性,思想表现的层次性,道德要求的广泛性,必然成为现代社会多样化发展的一个侧面,使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呈现出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造性,不仅表现在过程上是理论与实际的高度结合,思想与行为的协调一致,而且表现在结果上是创新本单位富有特色的精神文化,有效调动人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开发人们的潜能和人力资源。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现代化,就是要在广泛的时空维度上,确立一种动态的、立体的、辐射的教育观念,一种创造的、高效的教育观念。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

思想政治教育体制,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决策与管理体制、运行与结构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体制现代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它是教育决策、管理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教育决策、管理的民主化,就是要充分尊重、发挥人们在教育决策、管理上的自主性与创造性,让更多的人关心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们本职工作结合起来,动员、组织更多的人参与决策与管理,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同人们的全面发展与切身利益结合起来,经常听取人们的意见,满足人们发展提高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决策、管理的科学化,要先做到民主化,依靠群众,广开言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集中群众的创造智慧。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人们思想的不断

开放、观念的不断转变,新事物的不断出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也大大拓宽,变得越来越丰富了。它不但包括政治教育,还包括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活中的善与恶,利与益的关系深刻的影响着人们世界观与价值观的形成。社会生活中某些人见利忘义的行为已经导致社会生活的局部道德滑坡,有的人法制观念淡薄,违法乱纪的现象时有发生。另外,在当前复杂的国际斗争局势下,经济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趋势不断加强,各种西方的思想、价值观念开始渗透到我国,一部分人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思潮、政治思潮的影响,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了置疑。因此,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等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这是由中国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客观条件所决定的,是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出的新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最能体现和反映时代特点和面貌的,选择什么内容开展教育,决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现代化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的总目标,根据变化了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实际情况,科学地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用具有现代发展趋势,体现时代特点的人和事来教育引导群众,选择和创造开放的环境、竞争环境、信息环境、创新环境的内容来感染群众、激励群众。

第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

过去, 我国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比较单

一、枯燥,主要是说理教育和政治学习,思想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集中统一,受教育者自主权很小,一般都要按教育者的指示行事。这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往往达不到预期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难以体现。由于当前社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实效性就必须要从教育的方法上进行改变。要改变呆板的教育方式,提高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并且注重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重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性和社会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就是不断地改变手段单

一、方法单调的传统教育手段,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各种传播媒体,如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大众传播媒介,从而实现教育手段的最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现代化,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量。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一方面指思想政治教育中各个体由于多向互动而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这个整体同时与外界环境发生交互作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建立一个面向社会的开放体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单一的社会组织体系和人际交往方式被打破,社会的横向联系飞速发展。全方位开放的社会环境使人们可以从广阔的领域获得各种信息,这必然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进程。单位与家庭、学校、社区、社团等交互贯通,单位内部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从而改变只依靠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教育工作的状况,政工人员、专家学者和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全面参与,相互配合,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为人们提供了政治上的平等关系,对内对外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治体制的改革,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过大了社会生活的民主程度。为了适应现代经济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适应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向社会化方向改进和发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发展趋势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理直气壮地进行思想引导;另一方面又注重制度约束和管理,用行政手段和法制手段相辅助提升教育效果。要使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法制社会的要求,必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系统化、规范化。现代社会是一个民主与法制并存发展的社会。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日益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权威将逐步在社会生活中得到确认。第一,要确立为群众认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其中既包括规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工作制度,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评估制度,建立保证制度权威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规范化。要将制度建设与正面教育二者相互紧密配合。制度权威的形成,各项制度的确立,必定引发群众对教育的关心与参与,表现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增强;全员、全程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与工作、学习相结合的主动性增强;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双向互动性增强。这些新的趋势将有效改变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的被动倾向。

五、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想观念的国际化。要突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大胆走向国

际舞台,通过借鉴、吸收他国的有益的东西来发展自己。第二,要培养人们适应国际社会发展的能力。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要培养青年的分析辨别能力、适应生存能力、合作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思想政治教育的国际化发展趋势,既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走向。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科技竞争势头日益强劲导致人才竞争也渐趋激烈,面向世界培养本国所需要的人才已经正在成为各国的重要目标。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挑战。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总是处于主导地位,这种相对优势使他们在规则的制订方面具有主导权。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应该努力争取谋求本国的利益,而作为国家的一分子,我们也应该时刻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要抓住爱国主义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把全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增强国家的凝聚力,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不断取的新的突破和成就。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向世界,树立世界眼光和开放意识,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成果。

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篇3

关键词:教育学;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42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8-144-01

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转型的背景下,教育学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新趋势主要表现为研究基础的扩展、问题范围的扩大、研究范式的转换、科研内容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教育学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教育学术交流与合作日益加强。教育的主要任务已经由传统的使学生学到知识转变成现在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当今是知识骤增的时代,任何教师都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即使是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也认识到了学习是学、问、思、辨而力行之;不但要有好的学习态度,积极的思维,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而且需要温故而知新。

一、教育学研究基础的扩展

教育学开始由“简单的小教育学”发展成为“复杂的大教育学”。起初仅仅是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然后发展了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学、美学等学科。如此以来教育学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逐步开始出现,教育学体系不断扩展,教育学的研究基础就不仅局限在哲学、心理学的原始阶段,而是扩展至生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经济学、政治学等一系列学科基础。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丰富的内容吸引学生,使学生产生好奇心,诱发他们从潜意识中产生“需要探索的积极愿望”。兴趣是学生的内驱力,为使学生能积极学习,教师应努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下学习,从而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教育学问题领域的扩大

通常,每门学科都有自己特定的问题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新问题不断地被发现和处理,因此本学科研究的问题域被不断地扩展。随着教育知识的积累,以及社会学、伦理学等学科的兴起,教育学科由一门“教育学”发展到多门教育学。

三、教育学研究范式的发展

范式是一门学科成熟的标志,其基本含义是学科被科学群体所认同,包括学科的内容和研究要素、过程、方法等形成的基本规范和结构式的框架。教育研究的范式也经历了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向。当今是一个倡导多元化发展、尊重个性、兼容并包的时代。这为多种教育研究范式的共存提供了很好的社会环境,同时也必然要求教育研究范式向多元化发展。历史上存在的各种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并非矛盾对立的,而是互为补充、互相支持的,任何一种范式都可以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研究。

四、教育学研究内容的进一步分化与综合

随着科学高度分化与综合的趋势的不断发展,科学发展的趋势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现代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自然科学内部之间、社会科学内部之间的相互渗透,其结果是大量的交叉性、边缘性学科的出现。教育学亦是如此。正是因为科学的突飞猛进,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的多渠道传递而引起了教育学的巨大变化,其他许多学科向教育学渗透,导致教育学的内容进一步分化和综合。

五、教育学与教育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

纵观世界教育的发展史,每次教育学的发展,都极大推动了教育改革。与此同时,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又催生了新的教育理论发展。赫尔巴特教育学的产生,正是由于教育实践的不断积累要求产生系统化教育理论。此外,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革,也要求教育从传统的教育转向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要求改革传统的教育内容、方式和管理形式,还要改善师生关系。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的教育理论正好迎合了时代的要求,并成为在这一历史时期的主流教育思想,对后来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各种教育思潮开始推动教育改革,尤其是近年来科学人文主义教育、教育法制化、教育民主化、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思潮涌现,许多国家纷纷对辱国的教育制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六、结语

谈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4

一、职业技术教育已经成为终身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

1999年4月26日-30日在韩国汉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职业技术教育大会的各种文件中反复强调职业技术教育是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终生学习是一条有许多支径的主旅程, 技术和职业教育是这条旅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是像过去那样强调职业教育要与普通教育沟通, 而是强调技术职业教育是教育主渠道的组成部分, 对所有人具有生产性作用。学校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场所, 入学学习阶段也不再是唯一的培训时期。终身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已经受到国际上的高度重视。这是技术高度发展的一种趋势。

我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必然走向终身化。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 职业技术教育也受到极大的关注。江泽民同志说:“努力办好各级、各类职业技术教育, 是一篇大文章”。要做好这篇大文章, 首先应当建立和完善终生职业技术教育的体制和教育体系。一方面, 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职业技术教育资源, 对社会劳动力和各类专业人员进行职业技术的再教育, 使职业技术的再教育制度化、规范化, 提高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专业技能, 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 按照终身教育思想的要求采用现代化的、科学的、灵活的、符合职业技术教育规律的培养模式, 在全社会形成一个职业技术终身教育的网络, 不断地为社会输送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跨职业能力、跨岗位能力、开发潜能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能力, 会做人、会生存、会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技术教育已经从正规学校教育的一个特定阶段转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作为终身教育的重要构成部分, 职业技术教育不仅要为部分学生提供职业技术培训, 使他们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技能, 顺利进入某一职业就业, 而且还要贯穿和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 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探索职业, 了解职业和具有一定的职业意识, 此外, 还要为全民提供技术和职业教育与培训。

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资源的积聚整合趋势

为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国家制定政策, 加大改革力度, 大力支持社会力量和普通高校成立职业技术学院。几年来, 职业技术学院如雨后春笋迅速发展壮大, 为高等教育的扩招, 提高高等教育的入学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的初期, 由于办学体制和机制的不健全, 存在着办学点多, 力量分散和资源紧缺的现象, 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办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参差不齐, 难以满足人们对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部《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加大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招生制度改革的力度,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鼓励社会力量在政府的指导下举办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走产教结合的道路, 调整学校布局, 优化资源配置, 加强创业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 实行更加灵活的教学模式, 努力办出特色, 更好地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教育作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 按照教育规律和社会发展状况及时调整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应该主动摆脱低水平、低质量、低效率、低效益运转的状态, 尽快形成教育资源的积聚整合优化, 提高办学效益, 提高培养人才的质量, 步入良性循环状态。根据职业教育办学规律, 现有的教育资源会利用自身的整合能力优化组合, 形成自己的集团军, 扩大办学优势, 建构符合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职业技术教育办学网络。职业技术教育不再是孤立于正规学校教育一隅的一种类型或一个阶段的教育, 而是已经转化为职业教育、就业培训和在职培训紧密结合的一个统一和连续的过程。

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多元化趋势

在新经济条件下, 劳动力需要具备很强的适应能力, 能够迅速地迁移所学的知识于新的环境, 能够迅速地更新知识以适应新生的行业或职业的要求“在新经济条件下, 劳动力可能不得不较经常地变换职业”, 许多劳动力需要具备创业能力, 在激烈竞争的就业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国家都改革了职业技术教育, 加强普通教育, 全面提高学生基础文化水平, 同时拓宽专业, 以适应新经济条件下就业市场的需要。例如, 俄国技术工人培训的专业最高曾达到5 500种, 现在经改革合并, 减少到80~100个专业面, 中等职业教育则只设立30~40个专业面;德国所设立的职业资格从1972年的600个减少到目前的377个, 德国要求获得一种职业资格的受训者要同时熟悉7~8个工种所要求的岗位能力;美国在从学校到工作的联邦项目中, 要求参加项目的所有中学为学生提供4~6大类职业课程模块。

我国在“十五”期间, 坚持把结合调整作为主线, 在发展中调整结构, 在结构调整中保持较快发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指出:“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国际竞争力增强。2007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 51%和36%, 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 23%和33%。”“有重点地发展高技术产业, 实现局部领域的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逐步形成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群体优势。”产业结构的调整, 高科技的迅猛发展, 形成了一个国民经济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在这种态势下, 对人才的供给提出两大要求, 一是高层次、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二是多规格、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人才需求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普通高等教育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的需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则可以承担起为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任务。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满足区域经济和地区经济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由于经济、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 行业转换, 技术升级, 新技术新产业不断涌现, 对人才的需求也将发生重大变化。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适应这种形势, 必须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瞄准市场, 及时调整专业结构, 适时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各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在为地区经济发展的服务中使自身得到发展, 真正具备培养多元化人才的能力。

摘要:职业技术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经济条件下, 职业技术教育将承担起培养各类高新人才的艰巨的任务, 职业技术教育将如何适应现阶段的市场需求、它的发展趋势又是如何, 本文从三个方面给予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终身教育,整合,多元化

参考文献

[1]薛辉.高职教育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高职高专教育, 2007.

教育技术发展中的误区及发展趋势 篇5

一、发展误区

(1)硬件、软件建设不能同步。这是在大陆教育技术发展历史上一直都存在的老问题,一般表现为重硬件轻软件,主要受唯媒体技术论的思想影响。70年代末80年代初,出现过一哄而上搞电视课堂搬家的现象,造成了很大的浪费。90年代以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兴起,教育信息化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基础设施建设初见成效。可以说,硬件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软件建设却没有跟上硬件建设的步伐,使“软件匮乏”成为开展教育技术工作的瓶颈。我们应该关注硬件和软件的并行建设,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软件建设的路子。(2)重效应轻效果。这反映在多个方面:其一,重技术轻理论。教师热衷于技术的学习,而对教育技术理论则持怀疑、否定甚至拒绝的态度。其二,重制作轻应用。人们在制作教育教学软件的时候,错误认为“只要运用了教育技术,就一定能够促进教学”,不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的反馈和评价,致使真正优质的教育教学软件稀缺。其三,重评奖轻实用。许多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只是为了拿到参加各种比赛、公开课的入场券。(3)理论研究与实践需求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在教育技术的研究人员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另一方面,教育技术的实际工作者,尤其是一线教学人员,存在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教育技术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实践是理论的先导,同时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修改理论。这是一个反复的过程。教育技术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如果能够协力合作,交流沟通,优势互补,将会促进教育技术在理论和实践领域的更快发展。近几年,在这方面我国取得了一些进展,像“小学语文四结合教学改革试验研究”就是一个理论与实践、专家与教师密切结合的成功范例。

二、发展趋势

1.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的特点将越来越突出

教育技术属于交叉学科,是连接教育、心理、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桥梁。作为交叉学科,首先体现在它需要技术的支持,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支持。教育技术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不

可分,在未来的发展中,信息科学和人工智能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技术应该关注如何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技术来促进学习。因此,“研究人类智能及人类知识的机理以及如何用机器模拟人的智能并促进人类知识发展”的知识工程可以也应该作为教育技术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其次,教育技术作为交叉学科,体现在它融合了多种思想和理论。从教育技术的发展历程来看,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主要有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传播学、系统理论等。时至今日,随着人本思潮的兴起,各种学习理论虽然各执一端,但在教育技术领域内走向了融合,以促进人的发展为目标而各尽其力。人们不仅关注个体的学习心理,还对学生之间如何协同与合作、如何基于问题进行综合性学习等进行着系统的研究。第三,教育技术交叉学科的特性决定了其研究和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协作将成为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特色。包括教育、心理、教学设计、计算机技术、媒体理论等不同背景的专家和学者共同研究和实践,开放式的讨论与合作研究已成为教育技术学科重要特色。

2.重视教育技术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

教育技术作为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交叉学科,需要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行理论研究。目前,教育技术研究最前沿的两个领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网络教育,所有这些乃至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都强调对学习者学习的支持,即围绕如何促进学习展开所有工作。正因如此,人们将会越来越重视教育技术的实践性和支持性研究。(1)教师培训。支持学习首先是谁来支持以及如何支持,即教师培训问题。世界各国都很重视教师培训。2000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全体教师的教育技术基本标准”,其中规定了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技术基本能力,为了达到该标准需要对教师进行系统的教育技术培训。此外,英国、法国、新加坡、韩国等国家也十分重视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据调查,大陆教育技术发展较快地区尚有1/3的教师对教育技术知识不甚了解或根本不知道。调查也显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大部分欢迎教育技术培训,具有较强的学习动机。因此,如何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培训,特别是如何实施有效的培训,需要我们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探索。(2)教学资源建设。在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特别是教育软件的设计和应用方面值得我们重视。当前教育软件的应用远远没有达到我们所预期的效果。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存在科学性错误、适用性较差、交互性不强、制作欠精细、智能性欠佳等。随着网络技术、智能技术、代理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多主体技术等的不断发展,新一代的以网络为核心的智能教育软件将在教育软件市场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克服教育软件业目前的困难,开发出适合学习者特点和需求的网络教学资源,将成为资源建设中重要的研究任务。此外,为了使得教育资源能够大范围地共享和交流,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研究成为近几年的热点问题。2001年,在教育部的组

织下,大陆成立了现代远程教育标准化委员会,专门从事网络教育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工作。(3)学习支持。教育技术在研究与实践中对于学生学习的支持给予了密切的关注,这种支持包括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广大工作在教育一线的教师,能够深切感受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只有他们才能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理论知识来解决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为广大教师提供各种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有力地对学生的学习提供支持。

3.对于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更全面的审视和研究

当前,世界各国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研究和探索新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我们在为这些做法欣喜之时,不得不冷静地思考计算机应用于教育领域的若干问题,以期获得对计算机教育应用更全面的理解。(1)应用的针对性:实践证明,计算机并不是对所有学科和对象都同样有效,特别是涉及到人文类或者培养个人情感方面的有关学科以及注重实际操作能力培养的学科等。因此,需要把握的是计算机在教育中的应用应该针对哪些学科、知识点和学习对象而展开,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进行。(2)应用的条件:计算机应用于教育,应该考虑领导是否重视,资金投入能否跟上,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技能,是否有足够的教学资源来支持,是否有足够的心理准备等。而且,各个条件之间存在紧密联系,对不同地区、不同学校而言,条件的标准和组合也各不相同。专门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工作者,就需要选择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学校,通过充分的调研、实地考察和比较,进行科学试验,并将成功经验进行推广。(3)应用的有效性:应用的有效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利用计算机教育教学的效果如何,通常以教育教学评价的结果作为主要参考。另一层含义是投入产出的比例如何,也就是效益问题。对于前者人们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对于后者人们也越来越重视。但由于目前对计算机以及其他技术在教育上投入的效益问题还没有实际的研究成果,这会造成人们投入的盲目性,而且还会阻碍教育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全面研究计算机教育应用的有效性将是教育技术研究的重要内容。

4.关注技术环境下的学习心理研究

首先,需要研究不同的人在面对技术进行学习时的差异。目前,人们已经认识到问题的解决能力、创新思维、协作技能、信息素养等的重要性,但如何消除数字鸿沟,使所有的学习者应用技术进行有效学习,是环境建设和资源建设的重要研究课题。其次,需要进一步研究技术环境下人的学习行为特征和心理过程特征,人与技术环境如何实现交互,什么因素影响学习者的心理(比如动机)。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及技术环境下学习心理研究的深入,教育技术领域的研究将不再只满足于技术的简单应用,适应性学习和协作学习环境的创建必将成

为前沿研究的焦点。技术所支持的学习环境将真正体现出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等特点,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将更注重学习者内部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更注重社会交互在学习中的作用。

5.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与支持

未来的教学设计将不仅重视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而且更重视学习活动的设计和支持。为了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教学设计将越来越关注课程整合尤其是一般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而在整合过程中,如何设计研究型的学习活动、基于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综合型的学习活动、协作型的学习活动,以便让学习者综合应用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培养创新人才是教学设计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者的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更加灵活和弹性化,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角色将更为突出,学习过程的支持研究将变得更为重要。教师从“讲台上的哲人”转变为“学生身旁的指导者”也意味着,教学设计的方案不再像传统教案那样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的设计,教案应该向“学案”转变,学生学习过程和活动的设计将成为“学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网络教育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对于网络课程和网络教学结构还需要不断研究、探索、实践才能适应其迅速发展。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更加注重学习过程、学习活动、学习组织和评价,尤其是形成性评价的设计。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承载网络课程的工具,应该支持更加多样化的学习活动。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

6.进一步完善教育技术学科建设

法国教育的改革及其发展趋势 篇6

关键词:法国教育;改革过程;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000-02

一、法国教育的改革

(一)法国教育发展历史。

法国的教育制度闻名于世界,这其中少不了政府所做出的各种努力。政府对教育的重视度可与经济发展相媲美。法国教育制度以将教育放在优先地位为特点,以公民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和机会为优势,而且,法国教育制度所针对的对象并不仅仅是公民,还包括教育、科技发展研究以及企业发展等。由此可见,法国不仅是经济强国,更是一个教育强国。

早期的法国教育主要以宗教教育为主,表现为在法国境内设立教区学校、僧侣学校、主教学校等由天主教或基督教教会所设立并控制的学校。教育对象也并不是针对所有公民,而是仅仅针对儿童和青年男子,存在一定的阶级差异性和性别歧视。而教学内容也比较单调,主要以规范宗教礼仪为教学内容,虽然教学过程中存在关于拉丁文、音乐以及天文学的教学内容,但多数以简单教学为主,目的在于帮助宗教得到更好的发展,而不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十八世纪在从封建主义想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法国相继爆发启蒙运动以及法国大革命,这两起事件的产生,使法国涌现出大量优秀的启蒙思想家,例如孟德斯鸠、卢梭、伏尔泰等人,他们主张打破封建传统意识形态,倡导无神论,推翻天主教会及专制中央集权,解放人们的思想,反对愚民政治、蒙昧主义、专制制度及宗教盲从,传播自由、民主的新观念,新思想。在法国法革命之后,法国也终于结束了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做铺垫的同时也宣扬了资本主义自由民主的思想,首次提出了实施新的国民教育制度,由世俗政权统一监护管理公共教育和政治与道德教育,也是从这时候开始,法国的教育试图摆脱教会的管理。但是,1852年到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执掌政权期间,教育部重新改组,更提出了《法鲁教育法案》,重新规定将教育全权交给教会等一系列倒退历史的改革条例。此次教育新法案的提出不仅破坏了教育的发展,而且对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资产阶级政权都产生强烈的副作用。而《费里法案》便应运而生,自1880年以来,法国教育改革被提上日程,历经百年持续的教育改革直到1980年才终于显现出现代法国教育的雏形。

(二)教育改革历程及当前教育改革。

在《费里法案》提出后,法国教育改革又经历了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1959年义务教育改革、颁布实施《阿比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以下我们便简要概括一下这几次法国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几次革新。首先是1881年时任法国教育部长的费里提出《费里法案》,第一部《费里法案》实现了公民可以免费接受初等教育,次年实现针对七到十三岁儿童的义务教育,确切的来说,只要符合年龄的儿童,无论男女都可以接受学校的教育,此次义务教育的提出,打破了传统教育的性别歧视观念,首次实现了教育上的平等性,具有法国教育改革上里程碑式的意义。为保证教育的延续性,费里加大了对师范教育的扶持力度,规定由地方财政出资在全国各省都建立一所男女师范院校,而学校的部分基础设施以及牧师工资由国家财政统一出资。1886年为防止教会教育复辟,他规定禁止公立学校招收宗教人员以保证公共教育的持续性。在1905年,为坚决杜绝教会对教育事业的干涉,政府颁布《政教分离法》,从法律层面彻底隔绝宗教与教育。此次教育改革提出并确立了国民教育的“义务性”、“免费性”、“世俗性”三大原则,为以后法国教育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费里法案》和《政教分离法》真正的将教育权收归国家,打破传统的封建教育,开始向现代教育、世俗教育转变,为法兰西公民素质修养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其次是1947年,著名物理学家郎之万(P.Langevin)、儿童心理学家瓦隆(H.Wallon)共同向法国教育改革委员会提出的《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此次方案规定扩大义务教育年限,由原有的七到十三岁扩大到六到十八岁,并提出了二战后法国教育改革的六条原则:(1)由社会公平平等原则而引申出教育平等,公民都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不能以性别差异、贫富差异、阶级差异来限制公民的受教育权。(2)不能用任何条件来衡量每个学科的知识价值,更禁止将知识价值进行等级分类,所有知识都是无价的,更是无论任何人或事物可以衡量的。(3)公民拥有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任何人无权随意剥夺公民的接受完备教育的权利。(4)实行全面性的普通教育,注意专门教育与普通教育实施的比重。(5)实现教育的免费性。(6)提高教师地位,倡导尊师重道,并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与壮大,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虽然受战后初期政治经济条件的限制,《郎之万一瓦隆教育改革方案》没有得到实施,但是为战后法国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在整个法国教育史上也是一项重要的改革举措,对法国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了促进法国教育的深入发展,1959年1月,法国戴高乐政府相继颁布三个教育法案,分别是《教育改革法令》、《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案》、以及《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这三个教育法案奠定了1960年之后法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教育改革法令》规定:延长义务教育时间,由原来的八年义务教育延长;12岁到13岁设置观察期,观察期可因人而异,最长为四年;提高专门性教育的地位,使专门性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放在同一地位。《国家与私立学校关系法案》规定:国家帮助私立学校的发展,运用国家财政,为私立学校教师补贴一部分工资,并报销学校部分的基础设备经费;允许私立学校在国家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开办教义问题解答等活动,还允许举行规定范围内的宗教仪式。《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案》规定:高等学校实行自主管理、自由民主和多科性结构这三原则;规定教师有义务对学生未来职业进行方向性规划,并规定高等学校中的专业课程设置要更加贴合社会实际情况,专业设置要做出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安排。戴高乐政府此次教育改革为提高民族素质教育做出了巨大贡献,也为之后的教育发展明确的方向。此后的《阿比法》也延续了之前教育改革中的统统教育体制,除此之外,还颁布了统一的中小学教学大纲及课程安排、内容及计划,为进一步接受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进入21世纪以后,经济不断发展,各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高新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国家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高新技术人才,所以,教育再次成为国家的热点问题。自1990年开始 ,法国政府便开始着手改革教育制度。

此次改革深入调查了全国各地区的教育现状,根据各地区所反馈的教育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教育改革方案。此次改革主要以教育的“现代化”为主,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发展,使教育与社会现状、经济发展前景相结合,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实施新的教育行政管理制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而在2007年总统萨科齐更是将教育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他主张教育的道德性建设,强调学校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另外,他还制定了高质量教育和机会平等为法国教育发展的新目标。倡导学生接受长期教育,以便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达到高质量教育的目标;另外要实现分类教学,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帮助学生更好的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二、法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各国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也将跟随世界潮流而做出进一步的调整改革,以推动国家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对于法国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我认为包含以下四点:

首先,未来法国教育将更加注重教育民主化及教育现代化的结合与落实。未来政府将民主化、现代化扩大到教育领域,全面推进教育独立民主。未来教育将实现所有学生都可以接受学校的初等基础教育并可以顺利毕业取得证书,大部分学生可以进入中等学校接受教育,接近半数的学生可以获得高等教育的目标。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加强教育与现代社会的联系,让教育融入社会,让社会带动教育发展。

其次是着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性人才。科技改变世界,创新是科技领域的灵魂,增强国家科技发展的首要条件就是国家具备创新性高素质人才。而培养创新能力首当其冲的便是从教育入手,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学生思考、拒绝循规蹈矩的思维模式。开展创新性课程,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实行以创新为主打的教育模式,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能力。

另外,要结合政治经济与教育的密切联系,以经济促进教育,以社会政治实践教育。政府通过扩大投资来加大对教育的扶植力度,同时将教育全面运用到政治经济领域中,比如高等院校加强专业性科目同公司工厂等机构的合作,为学生在进入社会前提供切实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将课本知识实际运用到工作实践中,提前发现并改正自己存在的不足,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也使得学校可以及时通过实践改变相应的不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教育理论或知识。加大教育对政治经济发展的贡献程度。

最后,实施教育上的“走出去”战略,让世界认识并了解法国独特的教育魅力。现代世界各国间的竞争已经不仅仅只存在于军事装备力量等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法国政府认为,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本国,更应面向整个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积极响应由欧盟发起的以加强欧洲高等教育质量为目标的“伊拉斯谟世界项目”。积极安排学生学者与不同国家学生学者的学术交流,派遣留学生,通过与其他国家的合作来促进人与文化的对话和理解。推动国家高等教育机构人力资源和国际合作能力的发展。国家财政部加大对教育的预算,提高学生的奖学金及研修金。同时加大教师的国际交流力度,提升教师团体的整体素质水平。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法国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来保证本国的人才培养和输出,教育培养优质人才,优质人才为本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助力,尤此形成良好的循环机制,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提升国际地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王晓辉. 新世纪法国基础教育改革举措[J]. 中国教育学刊,2012,08:88-92.

[2]皮埃尔-路易·戈蒂埃,刘敏. 法国近年来的教育改革——批评的研究[J]. 比较教育研究,2012,10:22-26.

[3]梁金霞. 法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J]. 中小学校长,2009,08:67-69.

[4]汪少卿. “外欧内美”—全球化时代的法国高等教育改革[D].浙江大学,2012.

未来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篇7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教育发展进程相比国际平均水平都较慢, 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教育理念没有跟上。改革开放初步完成后, 人们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 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于孩子的教育。2010年, 我国成人文盲率由10年前的22.23%下降到8.72%, 这组数据充分说明了我国教育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 (1) 与此同时, 高校持续扩招, 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进入到大学。然而, 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 越来越多的问题涌现了。首先, 民办高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而大多数民办高职在成立几年后便力求升本, 违背了最初做职业教育的理念。其次, 公办院校中许多院校为了招生盲目开设了许多新兴专业, 而其本身硬件与师资并不能完全满足新兴专业的教学需求, 导致学生的专业素养并不过硬。最后, 盲目扩招使近几年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

2014年初, 国家教育部门公布了一系列新的措施, 其中明确指出2000年之后成立的本科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应将办学方向向应用型转变, 而在新设专业的审批上也更加严格。也就是说, 在高学历问题上, 国家目前严格把控了入口和出口, 但鼓励高校资源社会化, 鼓励人们通过网络和其他途径自我学习, 从而获得一定的学历。

二、教育的平等化

2013年, 国家对于研究生报考年龄限制再次做出了修改, 河北六旬老人再次参加全国研究生统一招生考试, 虽然她没有考取, 但这一行为无疑鼓励了老年人更执着的追求高等教育。上网搜索大龄研究生考生, 七旬六旬老人考研的新闻比比皆是。可以想象, 在未来, 无论贫富, 无论年龄, 只要有一颗求学的心, 教育将面向每一个人。也许有人因为工作原因无法进入统招大学, 但他们可以进入到社区大学或者网络函授大学。网络化是上文提到的教育的现代化的一个体现, 高校通过在网络上发布教学讲座来满足人们对于受教育的需求, 这一切一同促进了教育的平等化。而前文提到的国际学校, 在某一程度上也是教育平等化的体现。只要有一个向学的心, 无论贫富, 无论国际, 教育将面向每一个人, 这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三、教育的去行政化

近年来, 教育“去行政化”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所谓“去行政化“是指将高校的行政与学术分离, 行政不能干预学术, 要给学术一方净土, 不受行政因素的影响。中山大学校长黄达人指出:大学应该是一个学术共同体。作为学术共同体, 大学必须以学术为目的, 以科学精神为核心凝聚力, 并且应有某种对绝对精神的追求。当前高校的“行政化”与“市场化”倾向已经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教师中出现“三奔一荒”, 即奔钱、奔官、奔项目, 荒学术, 导致高校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下滑。很多研究生称其导师为老板, 在日常教学中, 导师很少指导学生的学业, 更多的是让学生为其项目工作, 争取更多的项目经费, 这对于学术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高校应是学术的净土, 民国时期我国教育界大师辈出, 这与大学学术独立的精神密不可分。若想我国高等教育重现民国时期的辉煌, “去行政化”、回归大学本源势在必行。

四、教育的终身化

正如前文所言, 2013年我国修改了硕士研究生报考年龄上限, 这可以理解为是教育终身化的信号。从时间维度上看, 终身教育的教育过程是由婴幼儿教育、青少年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等阶段教育构成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从空间维度上看, 终身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它既包括普通教育, 也包括专业教育, 既包括正规教育, 也包括非正规教育。所以, 只要有着求学的心态, 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会向人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将得到真正的贯彻。教育的终身化将与平等化一同完成教育的普及, 全面提高我国人民的教育水平。

五、开放型大学

开放型大学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今社会的发展已经结成了一张紧密联系的大网, 社会的每一环都在这张大网之中, 大学作为教育的大本营不可能独立在这张大网之外。在未来, 大学将面向社会开放, 大学的师资力量、实验室资源、图书馆资源将不再局限于为本校服务, 将面向全社会开放。一方面, 这有利于全民素质的提升, 另一方面, 这也能促进资源的优化利用。试想, 一个城市既有大学的图书馆, 又有城市本身的图书馆, 看起来似乎更加方便, 但事实上是资源配置的浪费。将这些资源整合在大学中, 既为大学本身服务, 又为整个社会服务, 这一方面优化了资源配置,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开放型大学的胸怀。

六、结论

综上所述, 在未来, 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 本文所列举的只是其中较为重要的一部分, 也是根据目前的教育情况所能推测的最为合理的发展趋势, 而其中教育的平等化与开放型大学势必会大大提高我国教育的平均水平, 让更多的普通人获得高水平均教育。也许, 在不久的将来, 教育将出现更令人欣喜的变化, 但无论如何变化, 以上五个方面必将是其变化的基础, 也必将是教育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变化。

摘要:在未来, 教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 但基于目前的教育现状, 其发展变化并不会超出人们的想象。事物的发展都是需要基础的, 想探索未来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必然要以现在的教育为基础, 否则只能是空想。针对教育的现状, 我们可以结合实际并参考国家相关政策, 推测其发展趋势, 这样的推测才会有理有据。本文将从教育的平等化、去行政化以及开放型大学等方面探讨未来教育的特点和发展趋势。

关键词:教育,未来教育,特点,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任扬.美国盈利性大学的特点及对我国民办高校定位的启示[J].文教资料, 2013 (5) .

[2]怀特海著;庄莲平, 王立中译.教育的目的[M].上海文汇出版社, 2012 (11) .

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8

一、坚持改革不断发展学前教育钢琴教育

(一)教学体系不断完善

钢琴教学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整个教学体系应首当其冲进行改革。首先应注重授课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水平。其次,进行授课方式的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文化知识为主,课堂师生的互动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在理论知识讲解后,将更多的时间留给师生进行实操练习,为以后从事幼儿教学工作做好铺垫。最后,对于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应不断更新,引进新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的新鲜度。

(二)教学测评规则的改革

教学测评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检测近期的学习成果。但是传统的测评方式,主要是对理论知识的考核,而忽视实际授课能力的测评。作为全方位发展的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要具有创造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作为学前教育的教师,更要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起到桥梁的作用。因此,在测评规则的改革中,实际教学模拟也应该占到更大的比例。

二、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未来发展方向浅析

(一)科学定制优质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发展规划

在未来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为了更好地发展和更清晰地规划专业,应建立相应的教学数据库,不断累计相关调查得到的数据,以此来更具体地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例如,可以在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专业的学生中开展问卷调查,让同学们评价当前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为未来他们将成为教育的主体,会直面很多教学问题。在获得的数据中通过筛选,组织分析问题,得出解决方案或者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修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发展规划可以分类型定制成长期计划或短时计划,以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发展。

(二)明确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

基于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发展方向,制定适合计划。未来,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不仅是该专业的重点专业,也应通过发展完善,成为专业中的亮点课程,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制定合适的计划主要就是为了使学生们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具备优秀的钢琴演奏能力,在未来择业时更具市场竞争力,工作中更有教学能力。另外,教学中应多应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例如多媒体教学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论知识,形成现代化的钢琴教学体系,使学生成为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学前教育人才。

(三)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恰当调整教学内容

当前教学实际中,任课教师的教学水平会对整个教学过程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校方应注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建设,增加教师队伍的培训,鼓励教师多进行研修,形成良好的教学认知,为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不断丰富学识。另外,钢琴教学课程安排和设备投入也存在一定问题,作为辅助学前教育课程,其课时安排少,影响学生实际学习的时间。而且教学设备也比较简单,不利于课程的有效开展。校方在重视主要科目的同时,也应增加钢琴教学方面的资金投入,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工具,减少基础设施对教学效果的不利影响。

三、结语

纵观整个中国教学体系发展,不足和问题仍旧在教学中有所凸显。作为培养优秀幼教人才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专业,在其发展中也是阻碍不断。为了更好地提高专业教学的整体水平,学前教育钢琴教学未来的发展思路是:保持清醒的头脑,明确发展目标,应该科学定制优质的学前教育钢琴教学发展规划;并在完善教学体系的同时,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更新教学形式内容;深化教学测评,使其具有全面性、客观性,为社会培养全方位发展的高素质学前教育人才。

摘要:随着现代家长对于教育的重视,对幼儿的学前教育变得更加规范系统,学前教育专业也成为热门的高校专业和就业方向。为了更好地适应并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幼师工作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同时学前教育专业也面临着改革。本文将简述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改革方向以及分析未来钢琴教育的发展趋势,依靠科学的发展提高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质量水平,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人才,实现学前教育钢琴教学的创新。

关键词:学前教育,钢琴教育,改革,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高华曼.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初探[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162-163.

[2]张媛.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设想[J].辽宁高职学报,2009,11(01):71-72.

国际终身教育发展的七大趋势 篇9

一、推动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变革

20世纪中期终身教育理念呱呱落地之时, 强调教育要从青少年阶段延展到成人阶段, 重点为离开学校的成人回归教育、重新学习提供更多机会。随着终身教育理念的不断演进, 发展终身教育、促进终身学习, 已切实成为各国指导整个教育体系综合改革的重要原则。同时通过建立科学的认定机制与手段, 承认人们在不同情境下获得的资历, 打通了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刚性边界。

欧盟委员会“2007~2013终身学习整体计划”就是一个涵盖了各级各类教育改革与创新的综合性计划。该计划所包括的四项支柱计划为夸美纽斯 (Comenius) 计划、伊拉斯莫斯 (Erasmos) 计划、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 计划和格龙维 (Grundtvig) 计划, 分别面向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领域, 受益人群从婴幼儿、青年人到各年龄段成年人, 从社会主流人群到社会边缘人群, 涵盖学生学习、教师发展、成人培训以及老年学习等各方面, 关注每个人终身发展的需要。[1]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研究所在首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上提出并获得大会通过的《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模型》, 包含了促进终身学习、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六项重要任务”。其中第一项便是“形成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全纳贯通的学校教育学习体系”, 而在“激活社区学习”“广泛运用学习技术”“保障质量与促进卓越”等其他五项任务中, 也不同程度地涉及促进各年龄段人群的终身学习活动。[2]

此外, 基于英国、澳大利亚等国经验, 并在欧盟等地建立的一体化资历框架体系, 将基础教育、职业教育、职业培训、高等教育等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全部教育资历整合在一个资历体系中, 通过形成相对应的资历等值关系, 使资历框架在纵向上从基础教育阶段一直衔接贯通到博士层级教育, 横向上使职业教育、职业培训与学术教育相互打通, 为各类学习活动提供了相对统一的质量标准和认定机制, 使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达到新的高度。201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新版《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实现了对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活动及其成果的价值认可。[3]

可见, 终身教育政策重心已经从早期重点发展成人教育, 向推动整个教育体系变革转型。对照目前上海终身教育体系构建情况, 一方面要继续加强面向成人终身学习的各项基础建设, 另一方面要重点突破教育内部以及教育与人保等部门间的体制性壁垒, 在全市建立强有力的协调机制, 完善上海终身教育体系建设。

二、培养公民的基本关键能力

基于历史原因, 扫盲历来是推进终身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 也是历次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上“被持续关注和反复强调的主题”。[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全民教育六项发展目标中的第四项即为“将成人文盲率减少50%”。然而经过国际社会不懈努力, 截至2010年, 全球仍有7.75亿成人文盲。[5]这一事实表明, 光是提升扫盲率, 注重文盲是否能读写算是远远不够的。于是, 近年来国际终身教育发展趋势之一是从扫除文盲这一重点, 转向培养21世纪公民的基本关键能力, 更关注在快速变化社会背景下与每个人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程度密切相关的基本关键能力的界定、获取与监测。

2006年欧盟发布了8项基本关键能力:母语交流能力, 外语交流能力, 数学、科学与技术的基本能力, 信息能力, 学习能力, 社会和公民能力, 创新精神与创业精神, 以及文化意识与表达, 并要求“2007~ 2013终身学习整体计划”的推行能够围绕培养欧洲公民上述关键能力而实施。[6]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开展了相关研究, 将现代人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划分为三大类别:使用工具交流互动的能力、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的能力以及自主行动的能力, 在此基础上开发的成人能力水平监测工具———国际成人能力水平调查, 对于引导和指导各国制定终身教育政策、开展终身学习活动发挥了很大作用。[7]

由此可见, 当今国际终身教育发展已从“机会提供”转向“赋能”, 为公民终身发展奠定必不可缺的能力基础。上海要实现在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的“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理念, 必须切实关注将开展终身教育活动与提升市民基本关键能力结合起来。

三、实现经济、社会包容及可持续相兼容的发展 目标

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终身教育从其降世以来, 一直被视作推动经济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引擎。根据人力资本理论, 投资于终身教育 (特别是职业技能的提升) 所产生的回报, 一般要远远高于投资于物质资本所产生的经济回报。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 用于教育所产生的回报是经济增长率的10~15倍。[8]

早期终身教育发展还较为注重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深切关注, 随着终身教育理念、政策的发展, 以及对终身教育功能认识的不断深化, 国际社会普遍认同通过终身教育实现社会融合的发展目标。欧盟是较早提出“社会融合”理念并开展相关实践的地区。2010年是欧盟的“消除贫困和社会排斥的欧洲年”, 不仅发表了社会保护和社会排斥联合报告, 开发出测量社会融合的共同指标, 还开展了EDAM项目, 将终身教育视为社会融合的有力杠杆。[9]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终身教育要实现“个体成功生活”和建设“健全社会”的双重发展目标。后者不仅指促进社会整体生产力的提升, 而且还包括增进社会的凝聚力、民主进程和促进社会公平。近年来, 绿色、环保、低碳等新理念不断融入终身教育实践, 发展终身教育又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联系在一起。[10]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的首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的主题就是“全民终身学习:城市的包容、繁荣及可持续发展”, 包容已然成为推进全民终身学习的首要目标;在《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模型》中, “促进社会包容”与“提升个人能力”“促进经济与文化繁荣”并列为学习型城市建设的三大目标。[11]

可见, 通过全民终身学习提升社会凝聚力, 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已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目标。回顾上海终身教育发展实践, 经历了从注重经济目的到注重人的发展的重要转变, 未来终身教育发展与学习型城市建设应着眼服务城市本身在经济转型、文化繁荣与社会和谐等方面的多元目标, 发挥其促进城市发展的应有作用。

四、改善终身学习的质量

早期的终身教育政策, 强调大力增进教育与学习的机会。如富尔报告指出, 未来“教育的机构和手段必须大大增加, 使人们比较容易获得教育, 使个人有尽可能多的选择机会”。[12]近十年来, 确保教育经历和学习成果的质量, 已经成为公共政策和行动的重要关注点。[13]这意味着必须改善终身教育满足个人学习需求的程度, 使学习成果产生切实成效。同时, 由于越来越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终身教育的共同发展, 需要创新终身教育的质量保障机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六项目标的第六项就是“提高教育质量”。在《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模型》中, 改进学习质量、确保教育卓越, 也是建设学习型城市的六项重要任务之一。[14]这项任务要求建立各种学习绩效与标准, 并通过为终身学习从业者提供高质量的专业发展机会与支持系统, 以保障终身学习成果的质量。第六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也特别强调, 要根据不同学习者的学习特点, 培养质量文化, 并加以有效管理和监测。[15]目前很多欧洲国家已经建立了终身教育质量保障机制, 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的国际成人能力评估项目 (Programme for the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 of Adult Competencies, PIAAC) , 已经在27个遍布欧洲、美洲和亚洲的国家实施。该计划使用评估技术的最新成果, 重点评估成人的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及技术环境中的问题解决能力, 以监测和反映各国终身教育的成效。[16]

《全民教育监测报告》等报告将教师视为提高学习成果的最重要资源。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 从业者队伍的专业水平是保障终身学习质量的关键。欧盟“2007~2013终身学习整体计划”的每一支柱计划里, 都涉及对相应教育机构教师及管理者的培训与继续专业教育。在欧洲、亚洲等不少国家, 政府为终身教育从业者建立了相应的职业资格, 开展了针对他们的专业培训与认证工作。[17]

从上海来看, 目前终身教育从业人员队伍既缺乏入门资历要求, 也缺乏系统设计的专业发展途径, 缺乏相应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以及资历认证体系, 其数量和素质水平成为制约终身教育发展的一大瓶颈。参照国际经验和我国其他教师系列要求, 推动终身教育各类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已迫在眉睫。

五、形成跨部门合作的推进网络

随着终身教育实践的不断演进, 各国普遍认识到终身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部门就能够推动的, 它既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障, 更需要广泛的社会共识与合作, 形成跨部门合作网络。

《学习型城市的主要特征模型》指出, 政府必须拥有强烈的政治意愿推动市民终身学习, 发挥其有效的治理作用。[18]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建议, 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投入应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 其中用于成人学习的投入应至少达到其中的3%。[19]欧盟“2007~2013终身学习综合计划”的总投入达到了近150亿欧元。[20]

其次, 形成跨部门合作的推进网络也是欧洲各国终身教育促进的重要经验。以欧盟“2007~2013终身学习综合计划”为例, 无论是达芬奇计划, 还是格龙维计划, 其重要行动之一均是促进相关伙伴关系, 建立组织机构和参与机构间的合作网络, 在各级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研究中心、企业部门、专业组织、社会伙伴、地方行政机构、非赢利组织及非政府组织间开展合作。[21]

德国是欧洲地区开展学习型地区发展并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国家, 曾开展了范围广泛的“学习型地区建设”与“区域学习”项目。该项目的重要经验是建立了广泛联系的合作网络, 由包括正规教育部门、公司、商业组织、行业协会、社会文化机构、青少年活动机构、就业部门以及基金会等在内的多种机构组成。韩国在推动跨部门协作和资源整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 经验。以韩国釜山市莲堤区 (Yeonje) 为例, 20个不同的政府部门联合开展了22项各具特色的学习项目。例如, 由教育部门与家庭福利办公室合作开展的女性领导力开发培训, 在提升当地女性领导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2]这种跨部门机制有效提高了社会资源的利用率, 改进了终身教育的效益与效能, 实现了终身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终身学习社会化”的内涵。

首届全球学习型城市大会通过的《北京宣言》, 呼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建立学习型城市的全球网络, 以支持、促进和认定世界各地城市社区的终身学习实践。呼吁世界各地的城市及其周围地区、国际及区域组织、基金会、私人企业等成为网络的活跃伙伴, 以有力地动员利益相关方协同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23]

上述观点显示了形成跨部门合作推进终身教育的机制, 调动和利用全社会资源推动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城市的重要性。此外, 由于金融危机在全球的持续蔓延及其负面影响, 各国教育预算普遍吃紧。为此, 在确保政府发挥应有作用前提下, 广泛动员行业企业、民间组织等各种力量, 鼓励私人投入终身教育发展等, 这些举措尤为重要。

上海在市政府层面已经建立以终身学习促进与学习型社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龙头的全市终身教育治理机制, 该机制对于整合教育以及文化、体育、人保、总工会等不同部门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未来可参照国际经验在强化该协调机构在全市终身教育规划、经费保障、指导协调等方面功能的同时, 大力支持行业企业、民间组织等社会力量在发展终身教育中的作用。

六、注重基于证据的决策改进

基于证据的决策研究范式是受医学研究模式影响的一种较为新颖的教育研究范式。自20世纪中期现代终身教育理念提出以来, 国际终身教育的演进, 大致经历了从“理念倡导”“政策发展”“创新实践”到“基于证据的教育政策改进”的历程。特别是近年来, 无论是终身教育实践较为领先的发达国家或地区, 还是相关的国际组织, 受基于证据的决策研究方式的重要影响, 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影响的大规模调查, 其目的是帮助监测全球或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终身教育实践成效, 探索问题所在或形成经验的环境因素, 进而改进终身教育的政策制定。

最典型的案例是由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开发和实施的一系列大规模教育调查, 如国际学生学业水平调查 (PISA) 和国际成人基本能力水平调查 (PIAAC) 等。这些调查不仅反映受测人的学习素养和能力水平, 还可通过比对不同国家差异, 进一步考察形成学生素养或成人能力的各种教育与文化等环境因素, 为各国终身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改进提供科学依据。[24]2013年底在全球刚刚发布结果的首次PIAAC测试, 对24个国家和地区16~65岁人群的阅读理解、数学思维和运用高技术解决问题等技能进行了测定, 为各国终身教育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系列耐人寻味的数据。在一些教育水平较高的国家如美国, 其成人的问题解决能力指标却并不高。这可能揭示, 需要重新调整和定义学历和资格的评定标准。过分看重以往学历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那些掌握技术却缺乏学历的群体的求职和发展。[25]

从上海来看, 近年来开展的市民学习需求调查、老年人学习状况调查、市民终身学习素养调查等在基于证据的政策改进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未来可充分借鉴国际经验, 进一步开发或完善具有国际水平的各类监测工具, 为科学决策和办学引导提供有效的评估服务。

七、加强国际间的交流合作

由于终身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教育理念革命与各级各类教育实践创新的系统性社会变革, 因此它越来越成为强有力的全球战略与行动。而在全球化背景下, 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的复杂性更是凸显。为此, 加强国际合作十分必要, 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终身教育领域国际合作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是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广泛流动。在这方面, 欧盟的伊拉斯莫斯计划是最具代表性的成功计划, 它为300万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提供交流学习的机会。[26]其次, 大大增强了国际合作组织建设与网络建设。欧盟教育委员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经济与合作组织等, 都在推动全球终身教育领域的合作方面发挥了卓有成效的作用。亚欧终身学习研究网络是建立在亚欧会议框架下的终身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网络, 亚洲和欧洲众多成员国均为其会员。最后, 国际合作的成效还表现在增强国际终身教育理念的共识方面。以每12年举办一次的全球成人教育大会为例, 出席1949年在丹麦举办的第一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的79名代表来自于25个国家, 其中埃及是唯一与会的非洲国家。[27]而到了2009年在巴西举行的第六届大会上, 与会代表已达到1500人, 代表了联合国150多个成员国, 大会的宗旨是突出国际教育和发展项目中成人学习和教育的关键性作用。[28]

探究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10

1、新时期对高职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1.1、高职体育教育的基本目标为“健康第一”

高职体育课程为一门将体育实践作为主要手段, 使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身心为主要目标的课程, 其为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必修课程。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 该门课程必修始终坚持“健康第一”的基本教育目标。

1.2、体育教育须从身体健康转变为身心健康

一切教育活动的实施均是为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 处于不同的时代发展时期, 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均存在差异性, 对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 社会的发展已经进入科学飞速发展的时期, 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更需要身心健康的人才。因此, 体育教育也必须从种猪身体健康转变为身心健康。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总目标是以历史发展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作为根据而制定的。因此, 高职体育教育的目标已经转变为促进学生体质得到不断增强, 并促进学生身心实现和谐发展, 同时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习惯、能力等进行培养, 促进其能够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3、“终身体育”理念在学校体育教育中得到延伸

终身体育以学校体育作为基础, 因此, 做好学校体育才能促进终身体育得以顺利实现。将终身体育作为体育教育重要思想,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将娱乐体育、健身体育、传统体育、家庭体育等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 同时合理结合相关竞技体育实施教学活动, 加强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体育习惯、体育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能够在真正进入社会之前能够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体育运动技术和技能, 同时使其形成浓郁的体育兴趣, 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促进其终身体育意识得到不断增强。终身体育是高职院校开展体育教学的一个长远目标, 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实施体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指导思想, 对体育教育工作成效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2、高职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2.1、教育向开放化发展

教育开放化指的是高职院校的体育教育不仅要在校内进行, 更要将教育影响力扩展到校外, 体育教育要面对全社会, 同时让社会直接参与到校内体育教育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中, 吸收更多的社会资料, 并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 促进体育教育不断发展, 进而促进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例如, 学校可通过开办学校运动会的方式邀请相应的社会团体参与学校体育教育, 促进学生、教师与社团成员之间能够进行相应学习、探讨和彼此带动, 促进学校运动会开办层次和效果得到有效提升。此外, 学校可聘请有较高体育专业技术的运动员进入学校作为客座教师, 为体育教育工作的实施出谋划策, 促进高职体育教育工作层次得到不断提高, 进而提高体育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 开放化教育的实施可促进高职体育教学资源得到不断丰富, 强化社会力量对学校教学质量的监督力度, 推动学校不断优化体育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进而促进高职体育教育工作成效得到不断提高。

2.2、教育向信息化发展

当今社会为一个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现代化信息社会。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高职体育教育工作的实施也必须密切结合科学化和信息化, 促进学生的体育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进而为社会培养出智力、知识、技术密集型高素质人才。在高职体育教育中, 加强指导学生进行基础体育训练为实施教育的基本任务。同时, 在教育过程中还需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智力、信息化能力进行培养, 使学生的知识储备得到不断丰富, 促进其智能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在体育教育过程中, 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使用与体育相关软件, 通过模拟软件进行相关理论知识学习, 促进学生的视野和想象空间得到不断开拓。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 合理安排学生观看相关体育运动视频, 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体育教学, 增强体育教学的趣味性, 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进而促进其学习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2.3、教育向终身化发展

体育教育不仅是在学校中进行的事情, 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也不仅需要关注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期间的身体素质。 随着终身健身观念的普及, 高职院校实施体育的任务应包含对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 促进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目前, “终身体育”已经成为校园体育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理念, 其也成为未来体育教育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因此, 高职院校在实施体育教育过程中必须要全面贯彻终身教育理念, 促进该种理念的作用在体育教育中得到充分发挥。 高职体育教育为学生在校接受教育期间的最高和最后阶段, 其教育重点为对学生的体育精神和体育技能进行培养, 促进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在教育过程中, 体育任课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终身锻炼习惯和能力进行培养, 不断增强其终身体育锻炼意识。

2.4、教育向健康化发展

生理和心理均健康才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体魄。 高职体育教育的实施在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同时还需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 广泛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针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兴趣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允许并鼓励学生表达自己内心感受和不同看法, 教师认真解答学生疑问, 促进学生能够形成健康的心理。同时, 学校应设置“体育与健康”等课程, 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生活观念进行培养, 使学生能够了解更多基本健康常识和营养知识。

3、结束语

高职体育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面临各种新的要求, 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这是现代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必然结果。因此, 必须不断加强对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 正确理解并把握其发展趋势, 进而加强教育改革。只有这样才能促进高职体育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朱琳.高职体育教育发展趋势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3, (4) .

[2]张晔.论高职体育教学改革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体育科技, 2013, 3 (29) .

[3]刘张配.高职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22) .

[4]占勇.试论职业教育为先导的高职体育教育创新[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6) .

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11

地学教育地质科普发展历程发展趋势途径人类只有一个地球,人们应善待地球。而地学教育拥有很强的社会性、全民性,了解并掌握基本的地学知识,不仅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还应在中小学阶段得到强化。

一、地学及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学的性质、内涵及服务功能等都发生了变化,其主要的发展历程如下:

第一,遥感技术、信息技术及各种各样实时分析技术、观测技术等的发展促使地学进入到新的地球系统科学阶段,它覆盖全球、穿越圈层,从描述局部现象发展到探索行星的范围机理,拥有较强的系统性、全球性。

第二,社会快速发展导致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的后果越来越严重,促使地学从面向资源发展为面向保护环境、防灾减灾,地学的服务领域得到拓展。

第三,随着社会越来越发达,地学的社会功能越来越大。目前,地学已经从以往固体地球科学发展到跟大气、海洋三足鼎立的局面。人类终于在进入21世纪前夕,从一味要征服自然的狂妄中清醒过来,清晰认识到只有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并找寻跟自然和谐相处的途径,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这已发展成为当今地学的研究对象。因此,今天的地学,一方面,是人类生存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地学的作用涉及到工业、采掘业、农业、建设规划、军事、旅游等各个方面,大大拓宽了地学的施展领域。

地学的发展及变化要求地学教育必须进行改革。跟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地学教育的对象主要是高等教育,近20年来,我国高校针对地学教育不断增强师资、调整方向、更新设备、拓宽领域,取得较大进展,部分地学专业已发展成学生报考及就业的热点,如地质学等。然而,还有一些地学专业需求脱节、生源恶化,导致部分国家需要人才的领域面临断层危险。正确找寻地学教育未来的发展道路,对我国地学及教育界来说是当务之急。

二、我国地学教育存在的重大缺陷

首先,我国地学教育的侧重点都在高等教育上,高等教育中的地学教育日渐完善,几乎忽略了中小学基础地学教育,只在义务教育中开设初中《地理图册》及小学《社会科学》学科,且这些学科对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来说只是辅助课,教师及学生甚至普遍认为地理、社会等课时都是休息、玩耍的时间,这是我国基础地学教育存在的重大缺陷之一。

其次,世界是统一的,我们在认识世界知识时应是综合的。人文科学跟自然科学原本是浑然一体的,直到近代,人们为了方便分析、研究,才把自然跟人文分隔开。虽然学科分割是必然,但世界的关联性、统一性并不能分割,如我们无法在现实生活中找寻一个单纯的地学问题,它都是跟政治、经济及文化等密切相关的。这种观念映射到地学教育中,导致学生学到的是破碎花的地学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地球科学图景也是被割裂的。但我国以往的地学教育大多只完成分析任务,而将整合任务忽略,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相当欠缺对地学知识的综合能力,这是我国地学教育的另一大缺陷。

再次,我国地学教育的教师及学生在理解自己所教、所学的地学学科时是相当浅薄的,在学科价值及意义方面的认识只停留在表面,所以我国地学教育不仅缺乏对具体地学学科知识的认识,还缺乏对地学学科内涵、科学思想及精神的整体把握。毋庸置疑,这是我们认识知识的失误及肤浅造成的,缺乏先进的地学教育观念及高水平的文化素养,这是我国地学教育的又一大缺陷。

三、我国地学教育未来的发展趋势及途径

第一,加强普及中小学基础地学教育。我国地学教育应充分认识到中小学基础地学教育的重要性及意义,及时把中小学基础教育作为地学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开展不同深度、不同层次的地学文化素质教育,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地学初等教育体系,致力于从娃娃抓起,让地球科学意识、环境意识、资源意识、减灾防灾意识等进一步深入人心。为实现这一目标,中小学课堂教育应加强实践探索的成分,将地学的现代概念正确地反映给学生。同时,我们应积极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充足的条件去参加地学教育的实践活动、进修活动等,通过他们来进一步带动学生,广泛地传布基础地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习地学的兴趣。另外,我国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应将地理、社会科学等科目纳入考试行列,在一定程度上强制教师及学生认真对待地学教育,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及学习活动中重视地学知识,并通过学习奠定地学知识基础,为以后系统地、深入地学习地学知识提供条件。

第二,进一步利用地质科普网加强开展地质科普活动。首先,地质科普网(中国地质科学院科普网站简称,下同)成立筹备以来发展迅速,在线上筹备的过程中就已经开始在线下进行各种科普活动及推广,我们邀请了院士、主管科研的院长,作为强大的技术顾问团队,同时邀请大批中青年科研骨干参与到科普活动中去,先后到北京市北京市重点学校开展科普教学活动,取得良好的反响。广大师生及家长强力希望多开展此类活动,通过简单明了的方式学习了解以前见不到、听不着的地质科普知识,使之能运用科学的知识来解释身边的地质疑问。其次,地质科普网为了让受众能及时的和专家沟通,开通了在线答疑专题,专家会在固定的时间及时回答大众提出的和地质相关的问题。

第三,我国地学教育应重视对人文精神的融合、渗透。育人是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要想培养一大批人格健全的、具备科学素养及人文精神的复合型人才,就不能只学习地学知识,还要了解世界的丰富多彩,了解人,了解人类社会,了解人与地学的关系,并学会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地学知识。因此,我国未来的地学教育需要新的地学思想、地学观念,需要以人类整体的地球系统学科为基础进行,直接参与国际地学教育的竞争。从我国良好的地学基础及强劲的发展速度来看,我们完全有能力通过未来若干年的努力把一些单位、学校建设成国际级优秀地学人才的直接培养基地。

第四,在未来,我国地学教育的高度应提升。当今社会正面临资源、人口、环境、灾害等各方面的挑战,直接威胁着人类社会未来的生存条件及进步。

四、结语

科学不仅丰富,还在持续发生着变化。较其他文化而言,地球科学文化还没有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致力于发展中小学地学教育事业,努力将普通的地球科学知识转变成先进的地学思想、方法及价值,促使地学成为一个大学科,为提高公众的地学文化素质服务。

参考文献:

[1]胡轩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助推地学教育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9,(03):38-39.

[2]迟宝明,刘佳琦.依托地学教育推动我国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事业发展[J].中国地质教育,2009,(04):54-56.

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 篇12

关键词:高校体育,思想品德教育,挑战,方法

在新时期, 新经济体制下, 我们要培养具有高思想品德素质的合格人才, 在这种背景要求下, 高校的体育教育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了机会和场所, 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活教材, 也成为了加强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最直接途径。

1. 高校思想品德教育面临的新挑战

1.1 市场经济体制下, 高校思想教育面临新的冲击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流中,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随之变化, 这些变化中有积极的思想产生, 也有消极的思想出现。消极的主要表现为: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个人主义现象变重, 集体观念意识淡薄, 一味地想去索取而不是奉献, 导致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念失衡, 这些对于青少年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 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受到了巨大的冲击。近年来, 有些高等院校甚至出现了学生还未毕业就出校下海捞钱的现象, 或者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违法的活动借此来捞取金钱的不良现象。如果在这种情况下, 学校如不对这些学生进行及时的正面的教育, 这将会导致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及价值观往不正确的方向发展, 对新世纪培养合格人才造成一定的障碍和不良影响。

1.2 改革开放下, 西方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渗入

邓小平同志结合中国实际情况, 把中国的社会主义推向世界, 实行了巨大的改革和对外开放, 正是这种改革开放, 中国的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外开放, 带进了许多外国的先进技术, 但同时也使西方的一些不好的、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思想也随之而入。表现为:享乐主义、自由主义、虚无主义以及非理性论、非道德论等。因此, 如何加强改革开放下的思想品德教育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成了高校新时期急待解决的问题。

1.3 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的道德素质有了新的要求

市场经济体制, 要求人具备符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一切道德素质。这些道德素质的要求是:语言文明、待人礼貌;遵守职业道德, 公平竞争。要培养适应这种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人才, 学校是关键, 这也对高校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

2. 体育教学是实施高校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

2.1 体育教学特点所决定

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 它主要教授学生们一定的身体上的练习。然而, 在身体练习的实践活动中, 由于环境因素的不同, 比赛规则和游戏法则的不同, 人际关系的原因, 体育基础的差异等等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学习动机的不同, 兴趣爱好的不同, 使得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也不一样, 这些正是抓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时机。

2.2 体育教材所决定

各种体育教材都有一定的特点, 教师可以结合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如教授体育的目的、任务时激发学生努力锻炼身体, 以便更好地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而打下物质基础。讲授体育功能时, 要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为提高祖国在世界的威望而努力学习。在教基本技术时, 要教育学生遵守法规、法则, 做文明的、守公德的好学生。

3. 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方法

3.1 为人师表, 做学生表率

培养有高尚情操的学生, 首先教师自己要有崇高的品德。师德是学生的指灯, 上行下效是道德模仿的普遍规律。教师是学生的榜样, 他们的言行对学生会造成直接的影响, 所以教师要针对这一点情况, 对自己严格要求, 在学生中起到模范作用, 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形象。首先作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要注意自身的形体, 仪表风度美。与人交往要落落大方, 彬彬有礼, 着装要整洁、高雅。心灵美是最本质的美, 要热爱党、忠诚祖国, 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刻苦钻研业务, 关心爱护学生, 为培养合格人才而忘我工作。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的最直接因素, 所以在任何场合, 教师都要用语文明, 语气温和, 态度和蔼, 并且对于自己的承诺要严格遵守, 做到言行一致。

3.2 利用新生入学的时机

新生在刚进入校园时, 他们的思想认识还有大片的空白空间, 道德水平还有提高的空间, 这时是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好时机, 应该严抓思想品德, 给他们灌输“道德营养”。指导他们按时参加体育锻炼, 加强组织纪律性, 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协助他们建立公德意识。通过比赛和游戏, 培养他们爱国主义热情和良好的体育道德风尚以及勇敢、顽强、积极进取的品质。

3.3 导与管相结合

口头上说得再漂亮, 没有实际行动一切都是徒劳, 所以, 要提高学生体育教学中思想品德水平, 不仅要加以引导还要加以管理, 做到导与管相结合。体育教学中首先要抓住常规教学。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习惯。然后要抓住运动竞赛, 使爱国、爱集体, 体育道德, 行为规范有了具体的实践机会。导与管相结合还要抓住课堂教学中的严格要求与启发诱导、耐心疏导相结合。

结语

高校是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 也是“成才”阶段。据此高校体育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进一步发展并完善学生本质, 增进身心健康, 培养坚持身体锻炼的习惯和能力, 同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好思想品德教育, 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真正培养出适应新时期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敬容.浅议高校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4

上一篇:教材重点下一篇:类型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