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原因(精选10篇)
类型原因 篇1
“仿词”作为一种修辞手法, 早已被修辞学界所承认, 并频频出现在文学作品、广告词、网络语中。在当代语言实际中, “仿词”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 而且是一种造词方法, 同时仿词造词现象在当代社会非常明显。
一.仿词造词的类型
(一) 形式仿
汉语词汇中有些词语的构成在形式上呈明显的框架结构, 这种框架结构也即一类词语构成的格式。“形式仿”就是通过仿拟词汇系统中这类典型格式而构成新词语的方法。依据结构的不同, 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1. 仿前式
仿前式即仿造词仿拟原型词的结构, 更换原型词的前一个语素, 后一个语素不变的方式。例如:浮夸风→吃喝风、麻将风、宴请风;面的→轿的、摩的、马的、货的;大巴→小巴、冷巴、双层巴、专线巴。
2. 仿中式
仿中式即仿造词仿拟原型词的结构, 更换原型词的中间位置的语素, 其他语素不变的方式。例如:全天候→全年候;无产阶级→无领阶级。
3. 仿后式
仿后式与仿前式相反, 这是一种仿拟原型词结构, 并替换原型词的后一个语素, 前一个语素不变的方式。例如:富翁→富婆;光缆→光盘、光驱、光碟;休闲服→休闲鞋、休闲城、休闲山庄。
4. 嵌入式
有的四音节的新词语是在一个固定格式中嵌入新语素形成的。如:由“大×大×”格式仿出“大红大紫”、“大操大办”、“大包大揽”等;由“小×小×”格式仿出“小打小闹”、“小夫小妻”、“小修小补”等。
5. 仿句法式
有的四音节的新词语是依据一定的句法形式仿造出的。如:仿“以+N+V+N”式构出“以权谋私”、“以党代政”、“以商养文”等词语;又如仿“引+N+V+N”式构出“引水入城”、“引滦入津”、“引黄济津”等词语。
(二) 语义仿
语义仿即利用词语间语义上存在的类义、对义、反义等关系来仿拟构词。
1. 类义相仿
这种仿造词与原型词意义彼此关联, 同属一个语义场。这种方式能产性最强, 往往可以类推产生一个词群。例如:希望工程→春蕾工程、温饱工程、送温暖工程、再就业工程;打假→打伪、打劣、打私、打黑、打恐;酒吧→网吧、球吧、茶吧、歌吧;文盲→科盲、法盲、股盲、乐盲、电脑盲、外语盲。
2. 对义相仿
这种仿造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对。例如:强项→弱项;早恋→晚恋;高峰→低峰;好评→坏评。
3. 反义相仿
这种仿造词与原型词意义相反, 非此即彼。例如:女士→男士;外宾→内宾;大款→小款。
(三) 单用式和兼用式
依据是否只用仿词手段造词来划分, 可分为单用式和兼用式。单用式是指仅仅利用仿词这一修辞方式造词的方法。兼用式是指在造词时, 同时兼用仿词和其他修辞方式造词的方法。根据兼用的修辞方式的不同, 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仿词兼简缩式
这种方法兼用了仿词和简缩法两种修辞方式造词。例如:公车 (公共汽车) →私车 (私人汽车) ;博导 (博士生导师) →硕导 (硕士生导师) ;股市 (股票市场) →邮市 (邮品市场) 、车市 (车辆市场) 、楼市 (楼房市场) 。
2. 仿词兼夸张式
这种方法兼用了仿词和夸张两种修辞方式造词。例如:“豪华本”→“火箭本” (称出版速度快, 质量低劣的书册) 。
以上三大类是依据不同的标准划分的仿词造词的类型。而事实上, 所有仿词造词产生的新词语都是形式仿、语义仿、单用式 (或兼用式) 这三种仿词造词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例如, 在“女士→男士”这组词中, 仿造词“男士”是通过形式仿中的仿前式、语义仿中的反义相仿、单用式这三种方式共同仿造出来的。又如, 在“股市→邮市、车市、楼市”这一组词群中, 仿造词“邮市”、“车市”、“楼市”是形式仿中的仿前式、语义仿中的类义相仿、兼用式 (仿词兼简缩式) 这三种方式共同仿造的结果。
二.仿词造词现象流行的外在原因
社会的发展导致了语言的变化, 反之, 语言的变化又反映出社会的变动。词汇作为语言中最为敏感的成分, 则好比一面镜子, 最能折射出社会变动的图景。据尚春光、汤红莲的统计, “商务印书馆出版的2003年版《新华新词语词典》收录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2200个新词语, 其中通过仿词造词法而产生的新词语达到724个之多, 约占全部词系的33%左右, 如果算上相关词条, 这个比例还要更高”。[1] (P309) 仿词造词产生的新词语不仅数量多而且涵盖面相当广。这类词语迅速及时地反映出我国政治的变化、新经济现象的不断出现、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 是折射当今时代的一面镜子。例如, 仿“希望工程”而造的“春蕾工程”、“温饱工程”、“送温暖工程”、“再就业工程”这一组仿前式词群和仿“引+N+V+N”式构出“引水入城”、“引滦入津”、“引黄济津”这组词分别反映出我国政府为帮助弱势群体、为解决饮水问题而做出一些政策上的调整。又如, “酒吧”、“歌吧”、“迪吧”、“网吧”、“球吧”、“茶吧”、“书吧”这一组表示娱乐场所的仿前式词群的产生反映出了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可见, 仿词造词产生的新词语是折射当今时代的镜子
三.仿词造词现象流行的内在原因
(一) 仿词造词符合语言自身的规律
表面上看语言系统纷繁复杂, 但其中是有规律可循的, 如系统规律、发展规律等。任何新的词语要想进入语言系统就必须接受语言自身规律的检验:符合语言自身规律的词汇才能进入词汇系统, 进而成为语言系统的一员, 否则就会被淘汰。仿词造词正是因为符合语言自身的规律, 它所产生的新词语才能顺利地进入词汇系统。首先, 仿词造词符合语言系统的根本规则——组合规则和类聚规则。
仿词造词法是模仿现成词语的结构方式, 在保留其中一个语素的前提下, 以同类属范畴的语素替换其他语素, 从而创造新词的造词方法。“这种造词法本身体现了语言符号组合关系同一性和聚合关系可替性的统一。”[2] (P149) 这里以仿造词“富婆”和原型词“富翁”为例来论证。从内部组合关系来看, 原型词“富翁”由“富”、“翁”两个语素组成, 二者之间存在修饰与被修饰的偏正关系。仿造词“富婆”也是由两个语素组成, 且二者也存在偏正关系。可见仿造词与原型词的内部组合关系是一致的。从内部聚合关系来看, “翁”与“婆”是同类属语素, 都是用以区分性别的。仿造词与原型词又由于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等原因, 形成结构和语义上的类聚关系。总之, 这组词中的仿造词与原型词之间, 都存在错综复杂的内部成分组合、类聚关系和结构、语义上的类聚关系, 符合语言系统的根本规则, 较容易为语言系统所接受。
(二) 仿词造词是一种生成能力极强的造词法
仿词造词法之所以能产性极高, 是因为它是一种便捷的、具有可传递性的造词方法。首先, 仿词造词法是一种便捷的造词方法。仿造词是在保留原型词格式的基础上产生的, 这就为人们“依葫芦画瓢”提供了基础, 在这个基础上为原型词增添新内容就显得容易多了。其次, 仿词造词具有可传递性, 也就是说人们可仿拟一个词创造出一系列新词, 形成一个词群。例如仿“文盲”可仿造出“科盲”、“法盲”、“股盲”、“舞盲”、“乐盲”、“农盲”、“英语盲”等一群词, 形成一个词群, 用以表示那些缺乏某一领域知识的人群。可见仿词造词法具有很强的类型化能力, 有些语素已成为“类词缀”[3] (P67) 。这些类词缀的构词能力较强, 构成了大量的新词语。如“导”、“打”、“网”、“义”等前类词缀和“气”、“热”、“坛”、“盲”、“星”、“族”、“的”等后类词缀已经构出了一系列新词, 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了。
仿词造词现象的流行是外在原因和内在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其中新词能折射出社会变动的图景是最重要的外在原因, 具有极强的生成能力是最重要的内在原因。目前仿词造词的类型还在不断地扩大, 这正体现了语言自身发展的规律。
参考文献
[1]尚春光, 汤红莲.仿词造词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5, 7 (3) .
[2]刘兰民.仿词造词法初探[J].广西社会科学, 2005, (11) .
[3]刘澍心.新词的两种造词法考察兼谈新词的谐趣[J].湘潭工学院学报, 2001, 3 (2) .
类型原因 篇2
1)焊缝尺寸不符合要求
角焊缝的K值不等—一般发生在角平焊,也称偏下。偏下或焊缝没有圆滑过渡会引起应力集中,容易产生焊接裂纹。焊条角度问题,应该考虑铁水瘦重力影响问题。许多教授在编写教材注重理论性而忽略实用性。焊条角度适当上抬,48/42度合适。另外,在K值要求较大时,尽量采用斜圆圈型运条方法。
焊缝宽窄不一致:一是运条速度不均匀,忽快忽慢所致;二是坡口宽度不均匀,焊接时没有进行调整。三是在熔池边缘停留时间不均匀。所以焊接时焊接速度均匀、考虑坡口宽度、熔池边缘停留时间合适。
焊缝高低不一致:与焊接速度不均匀有关外,与弧长变化有关。所以采用均匀的焊接速度、保持一定的弧长,是防止焊缝高低不一致的有效措施。
弧坑:息弧时过快。与焊接电流过大、收弧方法不当有关。平焊缝可以采用多种收弧方法,例如回焊法、画圈法、反复息弧法。立对接、立角焊采用反复息弧法,减小焊接电流法。
焊缝尺寸不符合要求,在凸起时应力集中,产生裂纹;在焊缝尺寸不足时,降低承载能力;所以在焊接前尽量预防,在焊接中尽量防止,在焊接以后及时修补,保证焊缝尺寸符合施工图纸要求。2)夹渣
夹渣是非金属化合物在焊接熔池冷却没有及时上浮而被封闭在焊缝内,所以与清渣不够、打底层、填充层的成型太差、焊条角度没有进行调整而及时对准坡口两个死角,焊接速度过快、焊接电流过小、非正规的运条方法,没有分清铁水与熔渣,保持熔池的净化氛围。平对接采用合适推渣动作,分清铁水与熔池,焊条角度特别重要。
最容易产生夹渣的部位是:平对接各层、填充层与打底层结合部的两个死角,横对接打底层、填充层的最上部的夹角,仰对接的坡口边缘。实际就是焊缝成型没有实现略凹、或平,而特别容易形成过凸的成型所致。
夹渣降低焊缝有效截面使用性能,容易产生裂纹等其他缺陷,影响焊缝的致密性。
3)未焊透与未熔合
未焊透一般产生在坡口根部,与埋弧焊偏丝、焊接电流过小、焊接速度快、坡口角度过小、反面清根不彻底。未熔合一般产生在坡口边缘,与电弧在坡口边缘停留时间短、清渣不够、焊接电流过小、焊接速度过快有关。未焊透在X光底片上呈现一道黑直线,未熔合表现为断续的黑直线。
未焊透与未熔合都是不能允许的焊接缺陷,降低结构力学性能,特别是在冲击载荷、动载荷作用下会产生结构断裂。4)咬边与漏边
如果焊接电弧在坡口边缘停留时间过少而没有及时进行铁水的补充,留下的缺口就是咬边。所以焊接电弧一定在坡口边缘多做停留,焊接电流适当减少、焊条角度随焊条摆动而正确调整,让焊接电弧轴线始终对准坡口两边的夹角,特别是盖面层非常重要。
如果焊接电弧没有到达坡口边缘,焊缝容易产生不是咬边而是漏边。所以防止漏边产生最重要的是焊接电弧一定过坡口边1-2mm,稍作停留,防止咬边产生。5)气孔的种类、产生原因与防止措施
定义:气孔是焊接熔池凝固时没有及时析出而残留在焊缝中形成的空穴。类型:一般容易产生氢气孔、氮气孔、co气孔。单个气孔、密集气孔、链状气孔、缩孔等类型
气孔的判别:H气孔一般产生在焊缝表面,断面为旋涡状,表面为喇叭型,CO气孔沿结晶方向分布。N气孔分布焊缝表面,蜂窝状出现。
原因与防止措施:焊条种类不同,产生气孔倾向不同,碱性焊条容易产生气孔,特别是对油、锈、水敏感,焊条要进行烘干,保温2小时,一次领用量不超过4小时,采用保温桶。焊缝与坡口要求打磨干净,短弧焊接,引弧与息弧特别注意避免气孔产生。
焊接方法不同注意气孔产生类型不同。CO2焊经常产生的N CO H 气孔,但是最容易产生的是N气孔。气焊容易产生CO气孔。与气体流量、气体纯度、电弧电压、焊接速度等有关。埋弧焊容易产生气孔与焊接速度有关。
缩孔是息弧时产生的一种特殊气孔,与收弧速度过快熔池失去保护形成。特别是海上平台焊接用焊条容易产生。采用清理坡口与焊缝、焊接电流合适、短弧、采用反复息弧法,而且采用较快的频率才能防止。6)裂纹
焊接裂纹是焊缝中不能允许的焊接缺陷。可分为热裂纹、冷裂纹、再热裂纹与层状撕裂等。
热裂纹与冷裂纹的不同之处:产生的时间与部位不同:热裂纹一般产生在焊接过程中,焊道上,冷裂纹一般产生在焊接以后,乃至数年,焊道到母材延伸。形成形状与颜色不同:热裂纹一般是沿晶间开裂呈锯齿形,有氧化色彩;冷裂纹是沿晶间与晶内开裂,呈曲折形状,没有氧化色彩,呈现金属光泽。
裂纹产生与金属种类有关:一般低碳钢不容易产生裂纹,包括热裂纹与冷裂纹。低合金高强度钢容易产生冷裂纹,对热裂纹敏感性小。不锈钢恰恰相反,特别容易产生热裂纹,而对冷裂纹敏感性小。裂纹产生与金属焊接性有关。金属焊接性越好,越不容易产生裂纹。焊接性越差,容易产生裂纹。例如铸铁、铜合金。防止方法:针对不同的金属焊接采用不同的焊接方法、工艺措施。例如焊接Q345采用合适焊接线能量、预热、保持层间温度、焊后热处理等措施防止冷裂纹产生;而在焊接不锈钢时,则采用限制焊接电流等焊接工艺规范,采用小摆动、控制层间温度,采用退火焊道布置、敲击、防止弧坑裂纹与结晶裂纹。一般来说防止热裂纹的措施是:采用含硫量≤0.030% 含碳量≤0.15% 含锰量≤2.5%的、加入TI LV 的变质剂、形成双相组织的焊丝与焊条;严格控制焊接工艺参数,选择合适的焊缝成型系数,合理的焊接顺序与方向,采用小电流与多层多道焊等工艺措施,采用预热与缓冷等减少焊接应力的方法。
防止冷裂纹的措施是:选用低氢型焊条、防止焊条受潮、清理焊接坡口的杂质,减少氢的来源;采用预热、控制层间温度、后热、焊后热处理、合理的装焊顺序和焊接方向。改善焊接结构的应力状态。
防止再热裂纹措施:选用低强度高塑性焊条、适当提高线能量、采用较高预热温度、合理选择消除应力处理温度,避免600度敏感温度,减少咬边等焊接缺陷。
焊接成本包括焊接设备的折旧、维修等费用。由于该费用很少,故未予考虑。
各种焊接数据的计算公式为:
焊材消耗量=需要金属量÷综合熔敷效率 焊材费用=焊材消耗量×焊材单价
燃弧时间=需要金属量÷熔敷速度
气体费用=气体流量×燃弧时间×气体单价
总作业时间=燃弧时间+其它时间
工资费用=总作业时间×工资单价
小学生错字类型及形成原因考察 篇3
【关键词】小学生 错字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07-02
一、前言
何谓错字,错字是错误的、不正确的字,即本无其字而误写之。小学生的错字现象一直是小学识字教学的绊脚石,减少学生的错字是小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小学生错字有哪些类型?小学生书写汉字犯错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本文拟做探讨。
我们拟将以郴州市城区小学为调查对象,获取语料。通过对郴州市区多所小学不同年级的作业本、作文本、周记本的抽样调查,共得到典型用例1216例。
二、错字的类型
根据错字的形体特点,郴州市小学生出现的错字类型可以分为四类:缺失笔画的错字,增添笔画的错字,改变部件的错字,变动部件位置的错字。
1.缺失笔画的错字
缺失笔画的错字,是指在书写过程中因缺少笔画而造成的错字。笔形是构成汉字的各种点和线的具体形状或形态。”[1](P19)根据缺失笔形特点,缺失笔画的错字又可细分为缺失“点”的字、缺失“横”的字、缺失“竖”的字,缺失“撇”的字、缺失“钩”的字几类。
(1)缺失“点”的字:“寒冷”的“冷”中的“令”少了一点, 而成了“今”;“然后”的“然”中的“犬”写成“大”; “被动”的“被”中的衣字旁少一点,写成示字旁;“转动”的“转”中的最后一笔缺失;“大葱”的“葱”的下面写成“忽”。
(2)缺失“横”的字:“挖煤”的“煤”中“甘”少了一横,写成“廿”;“准备”的“准”中“隹”少了一横,写成了“住”;“蒸汽”的“汽”中“气”少一横,写成“乞”;“眼珠”的“眼”是“目”字旁,却被学生丢掉一横,写成“日”字旁等。
(3)缺失“竖”的错字:“梳子”的“梳”中的右边下面少中间竖;“盖”中的“皿”中间少一竖;“舞蹈”的“舞”上面四竖只写三竖等。
(4)缺失“撇”的错字:“截断”的“截”中的“戈”写成“弋”; “长征”的“征”中的双人旁“彳”写成单人旁等。
(5)缺失“钩”的错字:“乳”“舟”“成”“ 月”中的钩画丢掉了。
2.增添笔画的错字
增添笔画的错字,指在书写过程中因多余笔画而造成的错字。根据增添的笔形的特点,增添笔画的错字又可细分为增添“点”的字、增添“横”的字、增添“竖”的字,增添“撇”的字、增添“捺”的字、增添“钩”的字几类。
(1)增添“点”的错字:“步行”中的“步”下面写成“少”字;“晓”“浇”“绕”中的右上部分写成“戈”;“视”“祁”“祝”“祈”中的“示”字旁写成“衣”字旁等。
(2)增添“横”的错字:“晒”中的“西”写成“酉”;“哼”中的“了”写成“子”;“晒”中的“西”写成“酉”;“拳”上面的两横写成三横等。
(3)增添“竖”的错字:“肩”中的“月”写成“用”; “姻”中的“因”写成“困”等。
(4)增添“撇”的错字:“试”“弋”写成“戈”; “袋”中的“代”写成“伐”; 把“越”中的右边多加一撇等。
(5)增添“捺”的错字:“奶”“秀”“扔”中的“乃”写成“及”等。
(6)增添“钩”的错字:把“片”“旰”等字的最后一笔加左钩,把“世”中的第一笔“横”加下钩。
3.改变部件的错字
部件也称偏旁,是由笔画组成的具有组配汉字功能的构字单位。[1](P147)改变字件的错字,指在书写过程中将字的某个部件改变了而形成的错字。
如把“艺”字中的“乙”部分写成“己”字;“滴”字中的三点水部分写成两点水。“凉”字中的两点水部分写成三点水等。
4.变动部件位置的错字
变动部件位置的错字是指在书写过程中,字形的部件不变,将部件位置写错而形成的错字。如:
“落”上下结构,有些学生把它写成左右结构,即左边是三点水,右边是“艹”下面加个“各”;把整个字写成了;“搭”是左右结构,有学生把它写成上下结构,即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提手旁与“合”左右分开;“领”是左右结构,“令”在左边,“页”在右边,有的学生却把“令”写在右边,把“页”写在左边。
三、小学生错字形成的原因
1.汉字形体复杂
汉字形体复杂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有的字笔画繁琐,字形复杂。这些字不利于学生记忆,他们写的时候,容易出现缺失笔画、增添笔画、改变部件、字变动部件位置等现象,从而导致错字出现。如:“寒”字里,中间有三笔横,有的学生写成二笔横,有的同学写成四笔横,从而造成错字。
其二,有些笔画,相似性强,差异性小。长一点与短一点不一样,出头与不出头不一样,斜一点与正一点不一样。学生稍不注意,就可能把字写错。如:“害”,中间的竖笔,两头都要出头,即要穿透三个横笔,写成“丰”,不少学生写成“青”字头,下面没出头。又如:“丰”字第一笔,是“横”,有的学生把它写成“横撇”(“撇”画中的一种)。因为“横”与“横撇”相似度高,在视觉上,只是斜度有些差异。
其三,有些部件相似度大,差别小。学生如果对字形不是记得很清楚,容易弄混。导致错字产生。如:有的学生把“协会”的“协”的中左边的“十”字旁,写成“忄”形旁;有的学生把“建”中的“ 廴”写成 “辶”; 有的学生把“即”中的“卩”写成“ 阝”。
2.小学生的心理不成熟
小学生的心理不成熟体现在三个方面:
其一,认知能力差。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的小,心理不成熟,在认知事物是,常常只识大概,不辨细节。对汉字在相似度高的笔画、部件,区分得不细致,常易混淆。如:“礻”与“衤”、“冖”与“宀”、“卩”与“阝”等常常弄混,造成错字。
其二,知识储备少。小学生由于所学甚少,知识储备不多。往往靠死记硬背来记字形,而不擅于理解记忆。汉字数目庞大、形体复杂,记忆难免出错。如:有的学生常把“礼节”“祖国”“祝福”等中的“礻”旁,写成“衤”。这些学生就是不会运用理解记忆。如果运用理解记忆,就可这类似的错误。“礻”表示与“祭示”“礼节”有关,而“衤”表示与衣物有关。“礼”“祖”“祝”都与“礼节”“祭示”有关联,所以其中的偏旁是“礻”, 而不是“衤”。
其三,注意力容易分散
小学生年龄小,在写字时,如果有外部因素干扰,注意力容易分散,书写过程中粗心大意、马虎了事,从而出现书写错误。
3.教学现状不乐观
教学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教学方法古板单一
小学阶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很大,错字的产生与教师的不恰当的教学方式存在关联。长期以来,不少教师识字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先念读音,再分析字形,接着书空,最后组词。程序呆板,教法单一,学生学起来枯燥乏味,注意力容易分散,从而对字形记忆不深,容易出现别字。
其二,写字教学不到位
虽然《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各个学段的写字提出了要求,且有专门的《写字》教材,但不少学校并没有单独专门开设真正意义上的写字教学课,只是由学生自主练习。有的学校虽然有写字课,但时间得不到保证,要求不到位。有的教师常常把指导写字的环节省掉, 把写字课堂练习时间缩减。教师对学生的写字指导随意性强,不成体系。学生书写训练要求不严,甚至没有要求。写字课也没有过关要求。正是由于这样,学生对字形记得不牢,容易出现错字。
四、结论
综上所述,郴州市小学生错字可以分为四类:缺失笔画的错字,增添笔画的错字,改变部件的错字,变动部件位置的错字。书写错字的主要原因有三方面:汉字本身的复杂,小学生心理不成熟,识字写字教学现状不乐观。
参考文献:
类型原因 篇4
关键词:煤矿水害,水害类型,防范措施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同样也是世界上受水害危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1984年世界上最大的突水事故就是发生在河北开滦范各庄矿, 最大涌水量高达2053m3/min, 而全国煤矿遭受水害威胁的储量高达250多亿t。
1我国煤矿水害的类型
1.1松散层水危害
在含水松散层或者半胶结的富水含水层的开采过程中, 存在着上覆岩层的积水进入煤矿, 从而淹没矿井。这种水害主要是在矿井开发的初期对矿井浅部影响较大。在这种情况下, 煤矿往往需留设巨大的防水煤柱, 这样必然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在开采过程中, 由于采煤必然导致地表沉陷, 岩层的断裂破坏。如果在开采过程中使得积水层与工作面相贯通, 那么必然导致淹井。
1.2河流、湖水等地表水的威胁
该水害类型指的是地表水体通过河流、水库等进入矿井造成的矿井水害事故及泥石流或者滑坡等造成埋没矿井及工业广场的灾害。近年来由于植被破坏, 小煤窑乱挖, 导致地表水进入矿井的事故增加, 造成的损失也不断增加
1.3岩溶突水水害
这类灾害一般发生在南方地区和华北地区。华北和南方的煤田大部分分布在岩溶地区, 受喀斯特地形地貌的影响, 在煤层底板和灰岩岩溶含水层之间的隔水层, 当受到煤层开采影响到底板及厚层灰岩含水层造成的水害。
1.4老窑积水和采空区积水造成的水害
老窑积水指的是开采年代较久的煤层中含的水, 开采情况难以掌握, 积水量和积水范围不清。一旦造成透水, 容易造成人身伤亡与财产损失。而采空区积水, 顾名思义指的是工作面开采过后的采空区的积水, 当开采接近积水区时, 未进行探放水, 或者探放水违规作业从而造成透水。
1.5小煤窑造成的水害
我国在七八十年代由于受到政策的影响, 产生了巨大数量的小煤窑。由于小煤窑一般都是无证生产, 乱采乱挖, 各种违规作业加之管理不善, 以至于经常滥采乱挖现象比较严重, 容易破坏防水煤柱, 造成突水事故。由于小煤窑基本都是非法开采, 越界开采现象比较严重。
2煤矿水害事故频发的原因分析
造成煤矿水害事故的原先有很多,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不重视水文地质工作;水害防治措施不到位;违规作业;小煤窑越界开采;破坏防 (隔) 水煤柱;防水措施不符合规范要求;对地表水处理不当;对断层水、底板水、溶洞水不重视;防治水力度不够。
在煤矿水害的因素中, 人为因素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最主要的就是煤矿为了节省成本违规作业, 没有完全按照煤矿安全规程, 进行各种有效的防范措施。部分单位的领导不愿在防治水上投资, 防治水的机构不健全, 或者完全就是摆设。防治水的技术和装备落后。最主要的是没有从思想上认识到矿井水害的危险性。
煤矿底板突水实质上指的是承压含水层的水压力作用在经破坏作用的隔水层上, 并且使之完全破坏从而造成水从底板涌出。对于煤矿底板突水的预测预报总共有三大类:
第一类:通过研究底板隔水岩层在矿压和受采动影响下的变形和破坏特征来预防预测底板突水;第二类:综合考虑与煤层底板突水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 建立GIS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预报模型;第三类:以水压为主要煤层底板突水因素, 主要考虑承压含水层的水压力对隔水底板的平破坏作用, 比如煤层底板突水系数、斯列萨列夫理论等。
3防治水的措施
3.1地面防治水
(1) 做好雨季防汛准备和检查工作时减少矿井水灾的重要措施。
(2) 在每次暴雨前后都要去矿区及其附近检查,
地面有无明显大的裂缝或者采空区塌陷等现象, 若有明显的渗漏现象要及时报告处理。
3.2井下防治水
首先按照我国《煤矿安全规程2012》、《井下探放水技术规范》、《煤矿防治水规定》等国家、行业有关防治水的规章制度, 进一步建立与健全矿上水文地质情况的规程、规定、规范等制度措施等;其次制定详细可行的操作方案, 并且落实到一线具体施工过程中, 把规定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来。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 补充完善矿井防治水管理制度。
(2) 成立专门的防治水害分析机构, 认真分析研究跟踪在生产过程中发现的一些水害特征, 能够分析预测水害, 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防范措施和规程制度。
(3) 组织防治水小组的成员定期巡查, 特别是对老空区、废巷等人迹罕至的地方, 巡查的时候要以小组为单位, 避免个人单独行动, 方便互相照顾。
(4) 加强在雨季的“三防”工作。定期组织人员检查排水沟, 防水设备设施, 以及水害发生时的排水设备的检查, 以备不时之需。
(5) 每天都要对井下的水文观测点进行观测, 并把数据交给防治水害分析机构, 定期分析全矿井可能积水地段, 并派专人去落实证实情况, 若情况属实, 要及时采取措施排除积水。每周至少召开一次防治水专题会议, 提高员工的防治水安全意识。
(6) 在井下设置专门的标志牌标示出矿井周围及周边采空区、废弃巷等积水情况的位置、服务年限等数据。
(7) 做好水害发生时, 规划好逃生路线。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水害发生时的逃生演习。
(8) 引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技术人才, 弥补水文地质人才的空缺, 同时也能对矿上的水害防治提供技术保障。
在矿井生产之前, 一定要对矿井的水文地质条件进行详细的勘测。矿区水文地质调查的方法:TEM法 (瞬变电磁法) , 它对煤矿水害防治、保证矿井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成本低、效率高、质量可靠, 经过资料处理, 获得的结果贴近实际, 效果比较理想。
结语
综上所述, 矿井水害一直是制约我国煤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含水层的赋存特征, 预测和预防突水对煤矿水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时刻做好防水工作, 确保煤矿安全, 并且对煤矿防治水方法措施进行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以确保煤矿生产安全, 真正做到“安全生产, 责任重于泰山”。
参考文献
[1]刘松涛.煤矿水文地质特征及矿井水害防治措施[J].科学与财富, 2012 (7) :230.
类型原因 篇5
1.内容提要 2.主报告 ⑴结题报告
⑵研究成果(过程性材料)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3.分报告(过程性材料)⑴开题报告书 ⑵阶段性报告
内容提要
1、小学计算错题的收集
通过作业、练习、学生在平时计算中的错题,对错题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典型错题资源库,为后续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做好素材积累。
2、小学计算错题成因的研究
从学生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概念掌握等方面研究计算的错误原因。
3、小学计算错题解决对策的研究
根据错题成因的不同,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引导学生重建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
4、小学计算错题资源的研究
通过对小学计算错题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建立、完善的小学计算错题资源,包括错例演示、原因分析、正确演示,使之成为小学教师及学生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资源。
5、教师对错题资源反思与交流。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技能”,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数学课程标准》中同时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迅速的计算能力,这对小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今后参加生活劳动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计算教学是支撑小学数学的最基本框架,占据着小学数学一半以上的教学时间。因此,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学生在实际学习中,计算出现的错误多,正确率低,而且出现的错误类型也是千差万别,严重打击了部分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对数学的学习丧失了自信心,讨厌数学,甚至有极个别的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日积月累,这些学生长期在课堂上得不到老师的表扬,没有优越感,再加上做错题老师的批评,同学的不认同,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对计算就产生了恐惧和厌恶,严重者对老师对学校都有抵触情绪,不仅对现在的学习不利,而且更会影响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发展。虽然,新课程的改革,删除了一些比较繁琐的计算题,计算难度大大下降。然而学生计算的错误,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仍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很多教师在批改作
业时都会发现,有很多学生并不是不会做计算题,而是会做却做不对,比如,我发现学生计算错了,我想了解学生错的原因,我便让学生再做一遍,学生便能做对。很多教师就把学生的这种错误归咎于学生“粗心”、“马虎”等,其实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分析错误原因,制定对策,减少错误率。因此,对于小学生计算错误进行分类,分析其中错误的原因,以及制定、实施矫正的策略,对于小学生避免或减少计算错误,提升计算能力是非常必要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并非学生对于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而是以其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学生的认识必然有一个深化和发展的过程,包括出现一定的错误和反复。为此,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应当采取更为理解的态度,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努力发现其中的合理成分和积极因素。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的前提。有效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就应十分注意如何提供或创造适当的外部环境来达到这个目的。
2.元认知理论。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高认知的过程,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是一个积极主动并不断内化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过程。而元认知实质上就是反思。“错误” 因而成为学生进步的基石,促进学习的“法宝”。学
生不再感觉到可耻,在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于下一次的错误就有了自觉进行反思的动力。
3.多元智能理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和弱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因此,我们的课堂里再也不应该有“笨学生”的存在,只有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不同的学生的聚集。对于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树立“对症下药”的教育观。因此,要充分了解学生错误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
三、课题研究的设计
(一)课题界定
1、年级: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2、计算:口算、竖式计算、脱式计算、简便计算、列式计算、计算准确率。
3、计算错误案例:学生在学习、作业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以及教师在多年教学中遇到的典型错例。
4、本课题旨在分析、研究在新课程实施中,以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中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原因,在此同时寻找能够提高学生计算速度、计算正确率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二)目标预定
1.促进学生反思,完善认知,学会数学地思考。教师帮助学生树立纠错追因意识,引导学生尽量详尽地分析错误原因,经常适时地引导学生去反思、回顾,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提高处理实际问
题的能力。学生也因此对错误形成正确的认识。
2.教师自身反思,促进专业的成长。课堂中预料不到的、来不及处理的、带有普遍性的错误,考量着教师的功底。为了更好地解决教学中的失误寻找存在的问题,发现留下的遗憾,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成长的最佳途径。
3.形成教学策略。在对学生的错误进行分类和原因分析后,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三)研究原则
①立足激励原则。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及时发现学生计算的点滴进步并予以充分肯定,使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绩,树立信心。
②可行性原则。在订制计划、探究方法、模式、规律时,要切合本校学生实际和课堂教学实际,做到既具体又便于操作。
③提升思维原则。当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思维遇到阻碍、学习遇到疑问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错题记录本资源的应用来帮助学生达到智慧的生成,情感的涌动,心灵的放飞。
④客观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原则。采取严格、求实的态度,全面系统地搜集材料,保证研究过程及研究成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科学性。
(四)实施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作业、练习、及时收集学生在计算中的错题,并将错题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典型错题资源库。具体做法:教师准备一本记录本,每次批作业后,把学生出现的各种典型计算错误记录下来,并从教师、学生两个方面分析原因,不仅要分析错误原因和
种类,还要分析各种错误现象所占的比例,提出解决办法。每次记录抓住要点,既可以解决问题,也可以为以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2、个案研究法:通过对计算错误的学生进行个体分析,了解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全面分析学生的出错原因,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策略,引导个体认识错误提高解题能力。具体做法:学生准备一本错题本,要求学生进行“错误整理”,把自己作业本、练习册、试卷里的错误及时记录在错题本里,用简单的话写出错误的原因,并及时订正、归类整理,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错题进行分析,找出错误现象最严重的,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提出解决办法,减少出错。
3、个别谈话法: 课堂中教师对一些规律性、草稿方法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注重对学生“发现”意识的培养,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经验总结法。边研究边总结经验,不断结合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灵活的调整或改进研究的方法,以便取得更好的研究效果。
(五)研究对象 三至六年级全体学生
(六)研究内容
1、小学计算错题的收集
通过作业、练习、学生在平时计算中的错题,对错题进行整理归类,形成典型错题资源库,为后续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做好素材积累。
2、小学计算错题成因的研究
从学生的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概念掌握
等方面研究计算的错误原因。
3、小学计算错题解决对策的研究
根据错题成因的不同,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引导学生重建知识体系,提高解题能力。
4、小学计算错题资源的研究
通过对小学计算错题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建立、完善的小学计算错题资源,包括错例演示、原因分析、正确演示,使之成为小学教师及学生的重要教学和学习资源。
5、教师对错题资源反思与交流。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四、研究步骤
本课题打算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从2014年六月申报开始,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与学习阶段,然后进行现状调查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探究实验的案例研究,最后对所研究的成果 进行总结,并进行推广。具体安排:
1、准备阶段(2014.5-2014.8)收集有关理论资料;学习相关的理论;申报立项。
2、全面实施操作阶段(2014.9-2015.4)按课题实施计划,展开错题收集及研究;开展研讨观摩活动和论文交流会;整理汇总资料。
3、实践总结阶段(2015.5-2015.9)结题,实践总结,推广经验;积累研究资料,进行理论分析,撰写成果报告。
五、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关注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符合现代化教育发
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题改革的要求。
2.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本人已有十多年的教龄的数学教师,已积累一定的教学实践经验,具备一定的研究能力。
六、成果方式
(1)《小学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总结性报告》(2)小学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资料整理(3)课题组成员的课题研究报告及反思、针对计算错误的强化练习页、论文、教学案例。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武秀芳
全面负责本次课题的研究和开展工作。组员:师宝贵 常亮 毕金艳 周文照 赵红霞
组员的职责:小学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原始资料整理;撰写《小学计算错误类型、原因分析及矫正策略总结性报告》;课题相关反思、论文等。
八、课题进程和阶段性成果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自己的认识,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并记录典型错题;
第二阶段,组织数学教师分析典型计算错误的原因;以面谈的形
式和相关学生进行交流并总结、分析,撰写原因分析报告。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小结,调整、完善研究方案。积累了一些课例分析、论文、反思等。大多数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
第三阶段,对研究课题进行全面总结,完成了结题报告
九、研究的成果: 经过一年的研究,通过对各年级的典型错题进行纵向研究,找到了各年级学生计算时出现的典型错误,通过分析其错误原因,提出了相应的纠正策略,并通过前后测试实验验证了其策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分析原因:
学生在计算中出现错误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据课题研究情况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方面
1、有不少教师认为:学生出现计算错误都因“粗心”。
2、部分老师只重视方法和思路的引导,对计算过程的合理性、简捷性缺乏足够的指导,以致丧失了对学生进行计算能力训练的最佳时机。
3、教学中轻视了口算、简算和估算。
4、平日对学生的计算训练不到位。
(二)、学生方面
1、非知识方面原因,从学生的心理角度来看
(1)、感知比较粗略。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开始。人类的知识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感性知识的基础上。小学生在计算时,首先是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数,符号或数的符号组成的算式,即看题,读题审题。小学生感知事物不仔细、不全面,比较笼统、模糊,只能感知客体的个别部分,而且感知的目的性较低,他们一般还不会独立地给自己提出感知任务,即使对于教师提出的任务也不能很好地排除干扰,集中感知事物。这就造成小学生的计算时,由于受到算题本身的影响,常常会感知不全面,不精细,造成抄错数字或漏写数字等。如把 54 写成45;把×写成+;有时抄题时,抄了这一题的前半部,下一题的后半部,首尾不符。有时由于观察不具体,只看到大致轮廓,遗漏了某些细节而导致错误。针对小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教师应注意重视首次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他们感知能力的最有效的手段,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准确、生动、鲜明的首次感知材料,突出学生容易忽略的部分,加强其刺激强度。在作业批改方面,要尽量挖掘他们的优点,评价从宽;对于他们的不足处,要正面引导。不断地培养学习兴趣,更加努力地认真感知学习对象,从而减少因感知错误造成算错的情况。
(2)、注意品质差,表现为注意的不稳定性和注意分配性不广。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换句话说,就是当人们的心理活动有选择地指向一定对象,而不理会其它对象时,这就是注意。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任何一个心理过程自始自终都离不开注意。打个比说吧,如果把心理过程比作一艘轮船那些注意不仅掌管着
起航,还负责领航、护航,一旦注意中止,那么心理过程这艘轮船就会偏离目标,甚至停止,可见,注意品质的好坏,对学习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注意品质包括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四种。那小学生的注意品质是怎样的呢?小学生注意广度较小,随着年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而慢慢广大。小学生注意稳定性不高。因为学生的年龄小,经验决定了他们的注意品质差,所以在计算时往往容易造成错误。小学生在算一道题目时,特别是碰到数目较大,计算较多的题目时,由于注意分配能力差,常会顾此失彼,造成错误,例如:1200-35×4÷7+80=1200-140÷7=1200-20=1180,又如在初学用竖式计算整数除法时,有些学生只注意试商而未顾及观察余数是否比除数小从而造成商的位数增多的错误。另外,有些学生在连续做了几道乘法题后,其思维停留在乘法上,以致“张冠李戴”。有些学生的注意不稳定,明明在做加法,突然听到同学说声“减”,就错将加法做成了减法,从而造成错误。对于这种错误,教师应在教学中,必须对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对运算的难点,做到分散练习,集中突破,逐步加大难度,培养学生逐步达到注意的合理分配。将注意集中在某一难点上,逐一突破,再综合各种情况进行练习,不仅便于学生逐步掌握运算法则,而且培养了学生运算时注意的分配与转移。另外,要保持稳定的注意,还应注意活动形式的多样化,因此练习形式应多样化,如口算抢答、判断、选择、改错、计算中的小竞赛等等。
(3)、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计算中,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为用习惯的方法去解答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从而出现
错误。如 4+6-4+6=0。此时,老师就不能单单指出这次为什么做错,而应该跟学生讲清楚算理。只有让学生完全理解了算理,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在以后的计算中不会犯同样的错误。教师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或化抽象为形象等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弄清算理,而且教师应注意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应把教学内容通过多种形式来表现。
(4)、记忆的影响。小学生记忆具有不清晰,持久性差的特点。小学生因记忆因素所造成的错误,主要是由计算过程中的信息储存或提取出了错误。例如有的学生在计算进位加法或退位减法时,忘了加1或退1;有时在草稿上计算是正确的,可抄到作业本上抄错了等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应只注意知识的学习,也应重视能力的培养。
(5)、思维的惰性的影响。我们大家可能都曾发现这样一个奇怪而又普遍的现象,即在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年代的小学生,他们在学习数学的某一阶段中出现的错误几乎是相同的。如:3/4+3/4=6/8, 0×7=7等。这种现象特别在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身上屡见不鲜,老师今天才手把手的纠正了过来,明天他又会犯同样的错误,让人大伤脑筋,这就是思维的惰性造成的。所谓思维的惰性,就是指在思维过程中,不按照严格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形式,也不按照归纳或演绎来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而是按照以往的习惯和印象,凭直觉认识客观事物的心理倾向。这种现象在小学生中尤为突出,是由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决定的。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当学生熟记了某一计算法则或原理后,即使亲眼看到条件已经改变,但还是套用原来的法则和原理,而不做相应的变动,缺乏根据新的情况,自觉地调整已经习惯了的经验和思维的能力。要克服思维的惰性,就要对学生进行思维锻炼,培养他们聚合、发散、递进、逆向、类比、转化和迁移等思维能力,克服和消除思维惰性对计算的影响。
2、知识方面原因(1)口算错误
口算错误是指在运算的过程中出现基本计算上的失误,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①计算失误。例如: 9+45=55 110-60=40 ②口诀混乱。例如: 3×6=16 6×9=45(2)方法错误
方法错误是指在计算过程中因方法不对而产生的计算错误。主要有以下六种情况:
①算理不清。法则是学生思维的基本形式,又是学生进行计算的重要依据。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计算法则才能正确地进行计算。例如:63-28=45 原因分析:学生对退位减法算理不清,不明白个位不够减应从十位退一当十再加上个位上的数,然后再减,所以当个位不够减时就直接用减数来减被减数。
②对添括号和去括号算理不明确。例如: 63.26-(13.26-1.58)=63.26-13.26-1.58=48.42
原因分析:学生在去小括号时没有减变加,不理解已知一个数减去两个数的差,等于用这个数先减去第一个数,再加上第二个数的算理。
③对乘法分配律的运用错误。例如:4.9×6.2+4.9×3.8=4.9×4.9×(6.2+3.8)。
原因分析: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不透彻,运用有误,没有掌握好计算方法。
④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例如: 618÷6=13。原因分析:学生对0的占位作用认识不够,在什么情况下应该用0占位这一知识点没有掌握好。对商的最高位确定后,不够商1的就商“0”理解不清。因此,出现跳位商和空位的错误。
⑤分数加减乘除计算法则错误。例如:5/12+2/3=7/15,5/8-2/5=3/3=1,1×5/9=14/5,5/8÷5/9=8/5×5/9=8/9 原因分析:对分数加减乘除计算法则不清楚,乘法是分子乘分子作分子,分母乘分母作分母,误以为加减法就是分子加减分子作分子,分母加减分母作分母;因为对每一种计算法则掌握不好,导致加减乘除计算时混淆不清,出现错误。
⑥四则运算顺序错误。
例如:32-24×1/8 4/11+5/11×11/9 =8×1/8 =9/11×11/9 =1 =1 原因分析:运算顺序混淆不清,没有明确先算二级运算,再算一
级运算,而是从左往右依次计算了。
3、习惯方面的原因
不良的学习习惯,例如:计算粗心,书写潦草,马马虎虎,字迹潦草,0写得像6,6写得像0,5写得像8,把3写成8等,做题不喜欢用草稿纸,再大的数也不想动笔算,而喜欢口算,做题时只求速度,不求质量,不注意审题、检查,态度不端正等这些不良习惯容易造成计算错误。
纠正措施:
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错误观。
(1)我们老师对错误要有正确的认识。这样,教师才会以积极的姿态善待学生的错误,容纳与欣赏学生的错误。其实,课堂学习差错是一种特殊的教学资源。如果说对某些教学资源而言,有效利用与闲置不用的区别是1与0的差别的话;那么对错误这一资源而言,则是+1与-1的差别。因为课堂上的学习错误如果处理不当,将会给教学带来困难或是意想不到的“麻烦”,从而阻碍学生的发展;如果充分地加以利用,则可以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自己在课堂上的改变和成长,还能体验到人格的尊严、真理的力量、交往的乐趣和人性的美好。这就使课堂学习错误资源化变得更为重要。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错误观。错误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自己的还是他人的错误,都要让孩子们学会正确面对。我们给学生讲一些数学家、科学家对待错误的故事。引导学生看到错误的价值,帮助学生认识到不仅要吃一堑,更要长一智,让错误的价值最大化,不
再重犯这样的错误。
策略
二、给学生出错的时空,广泛收集学生的学习错误,进行原因分析。
以往的我们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学生被动学习的现象比较突出。课堂导入部分往往会有大量的铺垫,特别到位的提示或暗示,课堂教学看似十分顺利,其实是降低了数学学习应有的思考性和挑战性,人为地缩短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思维历程。现在,我们通过实施开放式教学,舍弃铺垫、提示或暗示,敢于放手,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探究,让学生展示真实的思维,给学生出错的时空。在设计时,我们还可以刻意创设使学生出错的问题,使教学升华。
教师在平时批改作业中,将学生计算中的错误分类记载下来。从中发现共性错误并找出典型错例,便于教学中“对症下药”,特别是找出算理不清、法则模糊、方法不对的典型错例,组织学生剖析根源,找出“病因”,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有目的地进行“治疗”。这样长期坚持,学生的计算准确率会大大提高。
策略
三、加强口算。
口算是笔算的基础,笔算能力是在口算准确、熟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口算的基础,笔算就无从谈起。因此,培养计算能力,要从加强口算着手。20以内的进位加、退位减,表内乘法和除法,应让学生熟练计算,每天坚持3--5分钟口算训练,形式应灵活多样,并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策略
四、强化记忆。
计算中的常用数据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速度。这些常用数据有:
①乘法中的特殊积。如5×2=10;25×4=100;125×8=1000等。
②1~15的平方数;1~5的立方数。
③π~10π的积。
④常用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值,如1/2=0.5=50%;1/4=0.25=25%;1/8=0.125=12.5%;1/20=0.05=5%等。
策略
五、强化运算顺序。
让学生做题时做到以下三点:一看,看题目的结构形式,数据的特点;二想,想能不能简算,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三动笔,动笔开始计算。
策略
六、提高学生计算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克服畏难情绪。
首先,适当开展一些计算竞赛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计算的兴趣,达到提高计算准确率的目的。其次,要求学生在计算时,从审题、计算到书写,一气呵成,中途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其三,应加强意志的锻炼,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力争算一题,对一题。第四,不管再难再复杂的题,都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认真思考,从容应对。
策略
七、加强概念及法则的理解与识记,在教学中让学生感知算理、算法的形成过程。
首先,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钻研教材,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运用多种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算理,正确处理算理和算法关系,使学生不仅知道计算方法,而且知道驾驭方法的算理,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其次,概念的不理解,法则的不熟练也直接导致计算错误。因此,要加强对计算法则的深刻理解,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在教学法则的时候,为了使学生记忆深刻,还可以将某些法则编成顺口溜或儿歌,这样记忆就更深刻了,运用起来更方便。
策略
八、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学生认真书写与打草稿的习惯。有的学生书写潦草、不够认真,经常抄错数字或运算符号,从而造成计算错误;而有的学生出错的原因是不打草稿,用口算造成的。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求每个学生要有一本草稿本,打草稿时要求他们书写工整。我们还经常不定时检查学生的草稿本,表扬书写工整、准确认真的同学,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打草稿的习惯。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要细心,计算时先观察题目的特征,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看清每个数和每个运算符号,分析数据特点与运算之间关系。
(3)要有简算意识。学生不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而且要能合理、灵活地进行巧算才能省时、省力,提高计算的速度、计算的质量
(4)养成验算的习惯。养成自觉验算习惯,不仅可以看出计算过程和结果是否正确,还能培养学生自我评价能力,使学生养成仔细、严格、认真的良好习惯。检验时做到耐心、细致,逐步检查,如果发
现错误,及时纠正,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常用的检验方法,如重算法、估算法等。计算时力求做到一看、二想、三算、四查。
策略
九、精心设计计算练习。
(1)针对性练习。针对本单元或是本课时所要掌握的计算进行练习,并帮助学生及时发现计算错误的根源。必要时,就学生的错误进行针对性练习。
(2)对比性练习。当学生已经较好掌握了本阶段计算学习后,要把与本阶段相关的特别容易混淆的计算进行融合,让学生在混合计算中提高能力。
(3)应用性练习。小学数学学习的核心是解决问题,计算最终是解决问题的手段。通过熟练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水平。
策略
十、重视课堂练习的指导。
教学计算时,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好计算法则,而且要多给学生练习的时间,争取在课堂上多练习,完成一些课堂作业,特别对学生在计算中易出现的失误及时给予指导。我们要求在教学中精心设计,组织一些有趣的比赛环节。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计算的无穷奥妙。
实施成效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改善了计算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充分利用已有的教学资源,积极开发新的教学资源,提高了学生对于计算题的兴趣。在计算过程中,强调在学生理解算理的基础上,选择正确合适的
方法解决问题。长期的计算练习,促进了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学生的计算出错量在逐渐减少,计算正确率逐渐提高。期末我们对学生的笔算进行统计,计算部分得分率与以往相比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说明我们的课题研究取得一定成效。
十、课题研究反思及今后设想
一年来在本课题研究开展的过程中,感觉时间有些短,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个别学困生计算正确率还有待于加强训练,因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学习好习惯的养成是长期性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前后连贯的过程,数学技能的形成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我想在今后的工作中重点对整个小学阶段的计算错误进行收集整理并分析原因,采取针对性纠错方法,使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正确率大大提高。
研究成果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理论学习,组织学生座谈,了解老师在计算教学中遇到问题和自己的认识,收集学生的计算错题,并记录典型错题;简要分析错误原因和策略。
类型原因 篇6
关键词:就业歧视,类型,成因
就业歧视是各国普遍存在的现象。由于中国反就业歧视制度的缺陷,使得中国就业歧视问题严重。为保障公民就业权和实现公平就业,必须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与研究,制止就业歧视违法行为的产生。
一、就业歧视的界定
就业歧视,中国立法没有明确界定,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大多学者认为,“就业歧视”包括在招聘过程中或劳动关系建立后[1],也有学者认为,“就业歧视”仅发生在求职过程中[2],或者发生在就业过程中[3]。根据国际劳工组织《就业和职业歧视公约》(1958年)第1条规定,所谓就业歧视,是指基于种族、肤色、性别、宗教、政治见解、民族血统或社会出身的任何区别、排斥或特惠,其效果为取消或损害就业或职业方面的机会平等或待遇平等。说明就业歧视不仅发生在求职阶段,也可发生在劳动关系建立之后。本文对就业歧视的界定,是指用人单位而在劳动者求职或者就业过程中,基于民族、种族、性别、年龄、户籍、健康、身高、体重、容貌、政治倾向、肤色、经验、学历、婚姻状况等原因或者其他类似原因,设置不法条件或者差别对待,拒绝录用或者非法解雇具有以上因素或者类似情况的劳动者的行为。而具备以上因素的劳动者,对就业和工作不构成任何实质性影响。企业设置不合理的条件,实行差别对待,实际上是滥用用工权的行为,进而侵犯了劳动者的劳动权和公平就业权。
二、就业歧视的典型类型
法律没有界定就业歧视,也没有对就业歧视进行规制,致使出现各种各样的就业歧视现象。诸如出现血型、姓名、属相、基因、语言、履历、喜好、教育、家庭、地位、身材容貌等因素的就业歧视问题层出不穷。
1.性别歧视。性别歧视是各种就业歧视中最为常见的一种,充斥着各行各业,不管是企事业单位还是国家录用公务员,都普遍存在。由于女性与男性生理结构和心理的差别,导致劳动能力方面存在差异。部分行业、岗位劳动强度大且又危险,要求男性劳动者合情合理,但拒录女性要符合法律的规定。现实中大多数行业和岗位并没有这种特殊需要,用人单位只录用男性,拒绝所有女性劳动者,显然不合理也不合法。作为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部分国有企业,应该考虑承担更多的是社会责任,优先录用女性,而不是歧视女性。
2.年龄歧视。当前,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中基本都有年龄的限制,公务员招考中对年龄的要求更是硬性规定。如海南省2010年公务员的招考条件就有四种年龄要求:25周岁以下、28周岁以下、30周岁以下和35周岁以下,全国各地公务员的招考年龄普遍限定在35岁以下。国家机关作为为人民服务的部门,应该起到反就业歧视的模范作用,如果连国家机关都存在就业歧视,又怎么能奢求禁止其他用人单位就业歧视?因此,在中国,不仅雇主缺乏就业平等的观念,政府也亟须树立就业平等的观念[4]。
3.身体歧视。身体歧视主要包括对身高、相貌、体形等身体特征方面的歧视。大多数用人单位在招聘公告中对求职者的身高做出规定,比如,要求男性168厘米或170厘米以上,女性160厘米或165厘米以上。对容貌的要求,比如,五观端正,气质颇佳之类。事实上,许多岗位对身高或者相貌的要求并非必要,个子不高或者相貌平平也能出色地完成工作任务。这种要求导致许多身高偏矮或者相貌平平的求职者难以被录用,成为就业困难群体。
4.残疾与疾病歧视。残疾人员在某些岗位可能不适合,但并不是在所有岗位上都不如身体健全者,一概否定残疾者,实质是对社会弱势主体的就业歧视和权利漠视。疾病歧视,主要是针对“传染病病原携带者”的歧视,尤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的歧视。最近几年,全国各地出现了很多乙肝病毒携带者报考公务员或者求职时拒录的事件。尽管《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维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就业权利的意见》都明确规定,除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之外,不得歧视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但是目前不少用人单位还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拒绝录用传染病病原携带者。
5.户籍歧视。户籍歧视主要针对两类人群:一是农民工;二是外来工。二元经济体制和二元户籍制度是导致户籍歧视产生的重要原因。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要办理各种证件,且办理程序繁杂,从事的一般都是脏、重、累等一般城里人不愿从事的工作,但还不能像城里人那样享受到应有的福利待遇,工资常常被拖欠。有些地方政府为了确保本地人员的充分就业,采取地方保护主义,对外来人口进行种种限制。由于城市下岗失业人数逐年增多,城市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一些城市认为农民工挤兑了城市劳动者的就业,因此在接纳农民工时就制定了许多偏向性政策,限制农民工的就业范围和就业数量,甚至采取“清退”政策,辞退没有本地城市户籍的外来农民工,将其岗位转让给本地劳动者[5]。因此,不建立反就业歧视制度,推行公平就业,国家采取保护外来务工人员合法权益的措施只是治标不治本。
6.婚育状况歧视。是否结婚与是否生育本是个人的自由和权利,但是随着就业形势的愈加严峻以及用人单位滥用招工权,录用条件越来越苛刻。本属于求职者个人自由的结婚和生育行为,成了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的重要条件之一。很多招聘广告都指明只招未婚或者已育者。有些用人单位虽然招聘条件中没有要求未婚或者已育,但在面试过程中明确向应聘者提出婚否或者育否等问题,以更隐蔽的手段设置差别录用条件,对已婚或者已育的劳动者予以排斥。
7.政治面貌歧视。政治面貌歧视主要是明确要求是中共党员、民主党派或者无党派。对政治面貌的要求主要体现在公务员的招录,国企和事业单位的录用中。政治面貌只代表一个人的信仰,并不代表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在西方,宗教信仰歧视是立法明确禁止的,因此中国就业领域的政治面貌差别对待也应该禁止。
8.学历与经验歧视。社会不断发展,对高素质人员的需求本属正常现象,为了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再加上劳动力供大于求,用人单位追求学历高有经验的人员也属正常现象。但是问题这种追求是否是合理且必要。比如,对于一个工作岗位,如果具备一定学历层次的人员就完全可以胜任,那么用人单位却一味要求求职者具备更高的学历层次,或者一个工作岗位,有无工作经验对完成工作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那么用人单位以“有经验者优先或者需有两年以上的工作经验”作为录用的条件,就属于不合理且不必要的追求。用人单位的这种无理要求其实对中国人力资源是一种浪费,限制了大批应届大学毕业生和低学历人员的就业。
三、就业歧视产生的法律成因分析
就业歧视的产生有多种原因。客观上说,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现实,主观上说,是用人单位滥用招工权,设置不合理的录用条件。但更深层的原因,主要还是中国缺失有关反就业歧视立法,不能认定就业歧视行为,对相关违法行为较少处罚或者处罚过轻。具体说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就业歧视立法不完善
1. 分散立法不利于反就业歧视。
中国反就业歧视立法采取的是分散立法模式,各种有关反就业歧视规定散见在不同的法律法规之中,比如《宪法》、《劳动法》、《残疾人保障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还有部分各级政府的政策性文件,如通知、意见、办法等。以上几乎都是零星的规定,不统一,不成体系,立法层次低,效力较差。分散立法的缺陷在于无法形成系统而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律体系,甚至出现规范之间的冲突,给司法实践适用法律带来困难。
2. 立法内容不完善,流于形式。
现行有关反就业歧视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立法存在遗漏。具体表现在:一是对就业歧视的含义以及就业歧视的判断标准都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导致实践中难以准确认定就业歧视行为。二是规定就业歧视的类型太少。《劳动法》仅规定了四种就业歧视行为,《就业促进法》增加了三种,这很难应付实践中不断出现新的就业歧视行为。三是缺乏法律责任的规定。除了规定禁止就业歧视外,对于实施就业歧视行为人应承担何种法律责任却没有作出系统规定。只规定单一的民事责任,无法规制和消除就业歧视。四是缺乏具体的法律救济途径。《就业促进法》虽然规定反就业歧视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规定过于粗糙。因为界定“就业歧视”的规定,而且对歧视行为处罚责任过轻,导致被歧视者权益得不到较好地法律保护。五是缺乏反就业歧视的专门机构。中国设立了处理劳动争议的调解仲裁部门,但由于目前的劳动争议仅适用于建立劳动关系之后的出现纠纷,因此对于求职阶段发生的准劳动争议难以得到法律保护。
(二)司法救济存在缺陷
司法救济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是就业歧视难以得到制止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对有关就业歧视案不予受理,被歧视者举证困难,赔偿数额过低,难以有效惩治用人单位的就业歧视行为。
按照现行《劳动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和《民事诉讼法》对举证责任的规定,主要还是实施“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那么在就业歧视中,劳动者如果认为受到歧视,必须举证用人单位实施了歧视行为。而目前的相关反就业歧视立法对于就业歧视的界定尚未作出明确规定,因此有关机关很难作出判定是否构成就业歧视,人民法院也往往以无法可依不予受理或者以当事人举证不能裁判败诉。
目前,因受就业歧视而提起诉讼的案件逐渐增多,但即使胜诉,所获的赔偿却不多,对用人单位而言根本不构成损失。目前就业歧视案件劳动者能胜诉并获的赔偿的多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提起就业歧视诉讼。但是在欧美西方国家,不管哪一类型就业歧视,只要被认定为就业歧视,受歧视者可以获得数额巨大的惩罚性赔偿,此外法院还可以判处巨额罚款,使不少用人单位不敢越“就业歧视”红线。例如,美国一名戏团的演员因艾滋病被单位解雇,当事人将单位告上法庭,法院判赔当事人60万美元。另有7名穆斯林在“9·11”后被同事称为“恐怖分子”,也被法院判赔55万美元[6]。这与中国反就业歧视维权成本的高和赔偿数额的低形成巨大反差。
(三)立法之间存在冲突
中国《公务员法》规定,公务员对有关部门的人事处理决定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行政诉讼法》亦规定,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不属于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因为有关的人事处理决定,如,奖惩、任免同样会存在歧视,因此不赋予起诉的权利,不利于规制国家机关中出现的就业歧视行为。《民事诉讼法》对起诉条件的限定是原告与案件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现实中,用人单位的很多招聘广告存在歧视性规定,而求职者在没有进入应聘阶段之前,很难认定受到了歧视,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其尚未受到歧视,与案件谈不上具有直接的利害关系,因此不符合起诉的条件规定。但是按照《就业促进法》第62条的规定,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显然,只要认为用人单位实施了就业歧视,即可以起诉,并不限于一定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对起诉条件规定的不一致,显然不利于人民法院受理就业歧视案件。
再者,《劳动法》作为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法律,其对劳动者的保护范围仅限于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关系以后,对于求职过程中出现的就业歧视却无法调整。而《就业促进法》,不区分是否发生劳动关系,只要认为受到就业歧视,即可向人民法院起诉。现行立法规定的不一致,不利反就业歧视司法救济途径的畅通。
四、反就业歧视的法律应对
(一)制定统一的《反就业歧视法》
加快反就业歧视立法进程,制定一部统一专门的《反就业歧视法》,结束当前反就业歧视法律法规零乱和内容不一致的现状。本文认为,统一的《反就业歧视法》应该包含以下内容:
1. 明确界定就业歧视。
对就业歧视的界定应该注意以下三点:一是就业歧视必须发生在广义的就业过程中,不仅包括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之后,还包括建立劳动关系前的求职阶段。二是用人单位实施的各项差别条件必须是没有法律依据。三是求职者或劳动者必须是条件相同或相近,即不会对工作造成不合理的影响。
2. 进一步扩大就业歧视的类型。
可以采取列举式规定和概括性规定相结合的立法模式。除了现行规定已经明确的就业歧视类型之外,《反就业歧视法》还应该增加一些目前比较常见和未来发生的可能性比较大的就业歧视类型。为了防止不断涌现的新型就业歧视,还应作兜底性规定,以方便执法。
3. 加大就业歧视的法律责任。
鉴于就业歧视形式的复杂性,单一的责任形式无法充分规制就业歧视,因此,有必要设立多种责任形式。根据就业歧视行为及情节的不同,规定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对于民事责任的规定,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明确受害者有权请求惩罚性赔偿和精神损害赔偿。
4. 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
反就业歧视,不能同民事案件一样,实施“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于就业歧视案件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当事人双方实力过于悬殊,就业歧视行为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举证比较困难。因此,《反就业歧视法》应该采取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尽量减轻劳动者的举证责任。
5. 建立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
明确该专门机构的性质、职能、组成人员。可借鉴国外的经验,该专门机构不隶属于任何部门而是具有独立地位,全权负责就业歧视领域除法院判决和行政处罚以外的一切事宜。如,可监督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及用工行为是否存在就业歧视,接受就业歧视申诉、检举和控告,并拥有一定的调查取证权,可以组织双方当事人进行调解,还可帮助受歧视一方进行诉讼。其成员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工会代表、用人单位代表组成,并吸纳有关专家、顾问参与[7]。
(二)修订其他相关立法
目前,现行有关规定不利于反就业歧视,有必要进行修订和完善。如修改《公务员法》和《行政诉讼法》,把有关人事处理决定中涉及就业歧视的行为纳入行政诉讼的范围。对《民事诉讼法》的起诉要件进行修改,使得原告即使与被告并不具有直接利害关系,即具有间接利害关系,亦可以起诉。修改《劳动法》,将求职阶段发生的就业歧视等准劳动争议纳入劳动法的调整范围,取消区分是否建立劳动关系而适用不同的法律规范的做法。
(三)加强执法监督力度
反就业歧视不仅需要完善的立法,还需要加强执法监督。监督主体可以实行多元化,除了相关行政部门(如劳动行政监察部门)、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具有专门的监督职责之外,还可鼓励舆论监督和个体监督,进一步扩大监督主体。监督的范围涉及用人单位的招聘广告、面试过程及用工过程。发现如有就业歧视嫌疑,即可选择向有关执法部门通报,由执法部门对用人单位进行警告,限期改正,甚至处罚,也可以由反就业歧视专门机构先行处理。
就业乃民生之本,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就业歧视是促进就业道路上的一只拦路虎。当前政府、立法和司法机关,应当清楚就业歧视的危害性,加强反就业歧视立法和执法,真正落实就业公平,维护劳动者的劳动权。
参考文献
[1]邓相花, 袁超.就业歧视认定标准初探[J].法制与社会, 2006, (9) .
[2]李德臣, 姚凤梅.浅论中国反就业歧视的法律保障[J].工会理论与实践, 2003, (6) .
[3]吴继红, 陈维政.是就业歧视还是合理甄选[J].专题讨论, 2004, (2) ,
[4]谢增毅.英国反就业歧视法与中国立法之完善[J].法学杂志, 2008, (5) .
[5]刘玮.农民工歧视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甘肃农业, 2005, (1) .
[6]蔡定剑.西方国家反就业歧视的借鉴[J].人民论坛2006, (4) .
[7]杨特, 邱凌芳.中国反就业歧视立法的不足及完善[J].今日南国, 2009, (8) .
[8]蔡定剑.中国就业歧视现状及反歧视对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
[9]李薇薇, 等.禁止就业歧视:国际标准和国内实践[M].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6.
信息的三个类型与信息激增的原因 篇7
人们通常把信息理解为“音讯、消息”。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 对信息的定义有很多种, 按照信息概念鼻祖申农的说法, 信息能消除其接受者的不确定性。这种说法抓住了信息的本质, 可以有一个很本质很宽泛的定义, 即但还有一种哲学化的更抽象更宽泛的定义, 是北京邮电学院钟信义教授提出的, 他认为, 信息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是“事物运动的状态 (状态改变的) 方式”, 事物包括了物质与精神, 运动包括了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思维运动和社会运动变化, 前四类是自然界的所有运动, 后两种是人类的运动, 世间的一切运动变化尽收其中, 正可谓“包罗万象”了, 因此这个定义是很宽泛的。
信息的概念如此宽广, 其数量也就浩瀚无穷。没有分类就会无从把握。虽然图书馆学有很多种分类法, 但那是对知识的分类, 知识是信息的一小部分, 是被人类系统化的条理化的与人类相关的信息, 很多自然界的信号、物质状态等等都没有列入其中。现代信息哲学建立并完善起了信息三态的理论。这种理论把信息区分为自在信息、自为信息、再生信息三态, 第一种状态, 是说在我们的意识之外, 存在着本源的、广阔无垠的信息世界。这个信息世界相对于我们的意识而言, 它是完全自在的, 即自在信息态。第二种状态, 指自在信息进入人类生理或通信信息控制系统, 就被识辨, 成为“自为信息”。第三种状态, 说人类思维的本质在于对信息的主观创造。思维创造出来的新的信息是信息加工后的主观再生, 称为再生信息态。 (3)
这种分类方法很有意义。它以信息为本体, 或者说是站在信息的角度来看问题得出的结论, 阐明了各种信息与人类的关系。但它不能说明人类使用信息的情况, 如果我们从人类使用信息的角度出发, 可以将信息分为以下三个种类。
第一类, 是作为存在的信息, 或原态信息。包括各种信号, 自然界的, 生物体内电的、化学的信号,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动和变化, 各个时刻的状态, 还包括人类建立的各种理论观点等这些人类自己生产的信息。第一类信息有些尚未被人们注意, 开发, 有些已经被人类注意, 开发并利用。第一类信息包括了所有信息。包括了“三态理论”中的自在信息和再生信息。第二类, 是被人类关注的信息, 这类信息是“三态理论”中“自为态”信息的一部分。“三态理论”中的“自为态”信息是进入人类所有的仪器和感官监控管道, 而我们所说的第二类信息只是那些被人们感官感知的信息。它们被人们注意, 认识, 传递, 但还没有产生绩效, 特别是经济效益。对于第一类信息, 个人无法在有生之年全部认识或掌握, 若干代人也不能, 人类只能不断学习, 不断增加知识和信息。因为世界是无限的, 运动变化是无限的, 所以信息就无限多, 而且同一事物相关信息也在不断变化。人们生活在有限空间, 限制在有限时间, 只能不断探索, 去认识和掌握更多信息。无论人类是否了解, 一切事物总要运动变化。在这个意义上, 大科学家的认识也是有限的, 例如在爱因斯坦之前, 人类不知道星球的引力会使光线弯曲, 高速运动的物质时间会变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认识到了这一点, 后来的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曾几何时, 人们想象不出分子的人工排列, 当今的材料科学-纳米技术实现了这种排列。然而人类科学和认识水平在不断提高。就目前的科学而言, 其认识范围还是有限的, 比如我们现在所能观测的宇宙还是有限的, 因此人类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总是有局限性的。
二、信息激增的最终动力
由以上引起信息激增的因素可以看出, 信息激增的最终源于人类的影响, 信息的激增主要在第二类即人类关注的信息。为了改善自己的生产和生活, 人们关注各类自然界的和人类自己创造、收集的信息, 然后对这些信息进行各种“操作”, 有些信息被简单操作后再次发布, 如改变媒体管道或形式, 或者稍有增加减少, 在传播媒体间改头换面;有些信息被系统编辑加工变成一门知识, 出版成各种专著、教科书或普及读物等, 有些信息被编辑联接成一组关于生产生活的相关信息, 以便人们应用, 然而人类生产规模和种类在不断增加, 由单一的农业和简单的手工业, 逐渐发展到多种工业产业, 各种社会管理和服务, 所需要的信息量急剧增加;以上所列种种信息被人们加工后大量出版为书籍报刊, 或发部成大量媒体信息, 造成知识信息的激增, 而激增的背后正是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 这支无形的大手的推动。
摘要:浩如烟海的信息被人们研究很多, 但是极少有人划分类型。本文从人类使用信息的角度, 对信息划分类别作了一些探讨, 并试将信息分为三类:原态信息、人类关注的信息和绩效信息。本文还据此分析了信息激增的原因和最终动力。
关键词:信息,信息分类,信息爆炸,信息激增因素,信息爆炸原因
参考文献
[1]王太昌:《对信息概念的探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3) .143[1]王太昌:《对信息概念的探索》.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2 (3) .143
[2]霍国庆:《论信息概念及其体系》.晋图学刊, 1997 (6) .5[2]霍国庆:《论信息概念及其体系》.晋图学刊, 1997 (6) .5
类型原因 篇8
关键词:农业机械,损坏类型,原因,解决方法
0 引言
农业机械由许多零部件组成, 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为了促使农业机械维护与修理的工作效率得以提高, 现笔者根据自身相关经验, 就农业机械的各种损坏类型及损坏原因展开详细介绍, 同时针对问题提出了部分解决性措施, 以供相关人员参考。
1 农业机械损坏的类型
1.1 零部件之间的相互位置发生变化
如果破坏了零部件的垂直、平行以及同心度等状态, 并远远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就会发生负荷、冲击以及振动情况, 导致农业机械不能正常运转。例如:曲线的中心线与活塞、连杆的中心线所形成的垂直度超过了规定的标准, 导致活塞与缸筒之间发生摩擦, 从而影响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
1.2 裂纹、断裂、弯曲以及打穿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农业机械有时会出现裂纹、断裂、弯曲以及打穿等多种情况, 如:缸盖裂纹、驱动轮半轴断裂等, 这几种损坏类型较明显。
1.3 配合间隙过大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农业机械中部件配合的间隙会不断增加, 并且会影响到过盈配合部件间的紧度, 导致农业机械的技术状态恶化。例如, 在柱塞与套管之间会产生间隙, 不断增大的间隙导致油压力不断降低, 同时还会引起燃烧不完全, 这种情况增加了耗油量, 也降低了农业机械的使用功率。
2 农业机械损坏的原因
零部件磨损是造成农业机械损坏的最常见原因, 本文主要分析影响农业机械损坏的原因, 如:疲劳磨损、塑性磨损、磨料磨损、机械磨损、抓粘性磨损以及腐蚀磨损。
2.1 疲劳磨损
疲劳磨损是指零件在长期交变负荷的作用下会形成材料破裂。破裂往往是从金属晶格结构中极其微小的裂缝开始的, 在此之后裂缝会逐渐增大。
2.2 塑性磨损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压力以及扭力都会影响过盈配合零部件。塑性磨损是指在两个力相互作用下引起零件表面的变形, 此时就会影响到配合紧度, 严重情况还会促使过盈配合向间隙配合转变。例如, 轴承套孔属于过盈配合, 当零部件表面发生塑性变形后, 会带动轴承的运行, 有时还会引起轴上各零部件相互位置的变化。
2.3 磨料磨损
一般情况下, 零部件表面存在着较小的硬质磨料, 这些小的硬质磨料也会威胁到零部件表面, 它们会擦伤零部件表面, 此种磨损被称为磨料磨损。在众多农业机械零部件磨损中, 磨料磨损是非常常见的。例如, 当农业机械在田间作业时, 活塞、活塞环与气缸壁之间会夹杂磨料, 当活塞发生运动的时候, 活塞以及气缸壁都会被磨料刮伤。
2.4 机械磨损
不管机械零部件表面多么平滑, 如果利用放大镜来进行检查, 都会发现在机械零部件表面存在着很多凹凸不平的地方, 在运动过程中这些凹凸不平的地方会影响到摩擦力, 从而导致零件表面上的金属脱落, 同时还会引起几何形状、尺寸以及体积的变化。
负荷大小、零部件相对运动速度以及摩擦力的大小都会影响到机械磨损量。如果两种由不同材料制成的零部件相互摩擦时, 磨损量也是不同的。在开始使用农业机械时, 磨合期是非常短的, 并且磨损零部件具有非常快的速度;当过了磨合期之后, 每一个零部件都满足了技术规定的要求, 此时就可以将机械的功率发挥出来, 随后将农业机械投入到工作中, 这时机械磨损的速度比较慢。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机械磨损的速度是不断变化的。当农业机械一直处于长期的运转过程中, 如果零部件磨损量不能满足技术的具体规定, 就会增加磨损, 这种磨损会对零部件产生非常大的威胁, 最终引发机械故障。
2.5 抓粘性磨损
与其他磨损相比较, 抓粘性磨损是一种非常具有危险性的磨损。当出现抓粘性磨损的时候, 在较短的时间内该磨损会给农业机械带来一定的损坏。如果两个零部件的配合间隙过大或者过小时, 此时无法形成润滑油膜, 干摩擦所产生的巨大热量会熔化零部件表面的金属, 导致零部件表面出现剥落的情况。比如:活塞粘缸以及烧瓦抱轴等。
2.6 腐蚀磨损
在氧气、碱等环境下, 如果金属零部件与水、空气等发生了接触, 就会导致零部件表面发生剥落。柴油机排放的气体遇水之后形成酸, 主要是由于含有硫、氮等多种酸性气化物, 酸性气化物具有较强的腐蚀性。如果零件的金属成分不同, 还会发生电化学腐蚀。
3 解决农业机械损坏的主要方法
3.1 疲劳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疲劳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通常情况下要尽可能防止应力集中现象, 既要保证零部件间的间隙符合规定的要求, 又要保证零部件的紧度符合规定的要求, 将附加冲击力进行有效消除, 从而有效减少疲劳磨损程度。
3.2 塑性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塑性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在对机械进行修理的时候, 要对过盈配合零部件接触面的均匀性进行认真检查。如果没有出现特殊的情况, 就不应该将过盈配合零部件拆卸掉。
3.3 磨料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磨料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在清洗空气、燃油以及机油滤清器的时候要充分借助防尘过滤装置, 与此同时要选择干净的机油。在磨合试车之后, 要做好清洗油道的工作, 并且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更换机油。为了能够减少发动机出现故障, 要定期保养以及修理发动机, 将积碳清除干净。在制造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材料, 确保零部件表面的耐磨性得以提高。
3.4 机械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机械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在加工过程中提高零部件的精度, 同时还要保证安装的精准度, 对使用条件进行改善。为了能够保证零部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就要将零部件的磨损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启动机械时, 不可能马上就形成油膜, 此时产生的摩擦会增加零部件的磨损量。所以, 在启动机械时, 要保证机械发动机处于低速、轻负荷的状态下, 一段时间后形成油膜, 之后就让机械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下, 这种方法可以使零部件的磨损量得以减少。
3.5 抓粘性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抓粘性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为了能够减少抓粘性磨损, 就要保证零部件之间的配合间隙合适, 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润滑条件。
3.6 腐蚀磨损解决策略
顺利解决腐蚀磨损对农业机械损坏的具体方法如下:根据相关规定, 往机器上添加防锈剂和润滑油, 在其表面形成防腐层, 防止机械在遇到油、水、空气等物质之后, 产生氧化作用而出现大面积腐蚀现象, 这有助于加强对机械部件的保护性能, 提高机械的整体运作能力以及有效延长机械的使用寿命。
4 总结
有些农业机械使用人员, 由于无法准确判断在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损坏状况, 导致出现了错误使用农业机械行为或未进行有效维护, 致使机械的使用寿命有所降低, 甚至影响到农业机械的安全系数。对此, 为了实现农业机械的高效、安全使用, 就需要加强对该机械损坏情况的认识程度, 掌握机械出现故障的原因, 并积极地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参考文献
[1]王殿义.小型拖拉机机械损坏的类型及原因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 2010 (6) .
[2]张平, 张荣, 张志娟.基层农机维修服务网点建设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8) .
[3]祁长军.农业机械常出现的故障与维修保养[J].农业开发与装备, 2014 (8) .
高速公路路面病害类型及原因分析 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病害
目前,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以其行车舒适、噪音少、扬尘少、维护方便等优点被广泛使用, 沥青路面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吗, 交通量日益增大, 重载车辆、超载现象十分严重, 加以受路面结构、气候、地形、地质条件、行车荷载等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 造成沥青路面结构的裂缝、坑槽、车辙等各种破损现象, 使得高速沥青路面的各种优点大打折扣。沥青路面的各种破损情况不仅是沥青路面的品质下降、使用寿命降低, 而且会带来路面病害的恶性循环, 是路面破损面加大, 造成维护费用的成倍增加。根据近年以来高速公路沥青路面损坏的特征,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裂缝
裂缝病害是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常见病害之一, 开裂的表现形式多样, 主要分为纵向裂缝、横向裂缝、网状裂缝以及反射裂缝。
1.1 纵向裂缝
纵向裂缝一般有两种:一种主要发生在紧急停车带或路肩部位, 其形状是沿路肩边缘向内逐步扩大, 呈月牙形, 这种裂缝容易使路基发生滑移, 危险性很大;另一种是发生在行车道部位, 多为纵向条带状, 裂缝两端未延伸到路堤边缘容易形成沿行车方向呈台阶状, 影响行车舒适性。
纵向裂缝形成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地基原因:有些路段处于丘陵低洼、河谷处, 地基土天然含水量较高, 在设计及施工时未做处理, 在高填土后, 由于地基承载能力的差别出现不均匀沉降, 造成路面纵向开裂。
(2) 路基施工原因:如果土基施工时天气干燥, 局部路堤填料土块粉碎不足, 路基压实不均匀, 暗埋式构造处因构造物长度限制, 路基边缘不能超宽碾压, 致使路基边缘压实度不够, 或者混合料摊铺时纵向施工搭接质量不好, 都会造成纵向裂缝。
(3) 水的渗透破坏:中央分隔带、路表、边坡等渗水, 使局部路基受水浸泡后承载力值降低, 在动静荷载的作用下, 路基滑动产生裂缝, 另外填料若为弱膨胀土, 如施工中未做处理, 渗水后含水量变化, 也会导致裂缝产生。
1.2 横向裂缝
横向裂缝是与路面中线近于垂直的裂缝, 缝宽不一, 缝长有的贯穿整个路幅, 有的贯穿部分路幅, 裂缝弯弯曲曲, 有枝有叉。横向裂缝中的唧浆导致裂缝两侧凹陷, 桥头跳车处的路面横向裂缝, 在路面积水的作用下加速跳车发展的速度, 同时会对路基造成冲刷。
横向裂缝通常不是由于荷载作用引起的, 其成因主要有三个:
(1) 材料收缩引起横向裂缝。一方面, 在基层成型过程中, 因基层材料失水收缩而形成规则的横向裂缝;另一方面, 基层材料因温度骤降而发生低温收缩开裂。这两种收缩变形使面层底面承受拉力, 当拉力超过沥青面层的抗拉强度时就使沥青面层底部拉裂, 并随着温湿的循环变化及行车荷载的反复作用而导致沥青面层低面裂缝。
(2) 沥青及混凝土的温缩引起的裂缝。因沥青是一种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的粘弹性材料, 温度下降时, 沥青混合料逐渐变硬变脆, 并发生收缩变形。当收缩拉应力超过沥青混凝土的抗拉强度时, 沥青路面表面就会被拉裂, 并逐步向下发展, 形成上宽下窄的横向裂缝, 这种温缩裂缝在北方温差较大地区初冬一般宽度为3~5mm, 到严冬可加宽到10mm, 最宽达到20mm, 而到春季则又缩回。
(3) 差异沉降引起的横向裂缝。在软土地基与非软土地基交界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变化处或构造物台背与路段交接处, 因地基或路基与构造物差异沉降导致基层开裂, 并反射到沥青面层, 形成横向裂缝。
1.3 网状裂缝
网状裂缝是相互交错的疲劳裂缝, 形成一系列多边形小块组成的网状开裂, 它的初始形态是沿轮迹带出现单条或多条平行的纵缝, 而后, 在纵缝间出现横向和斜向连接缝, 形成网状裂缝。
网状裂缝主要是由于路面的整体强度不足而引起的。第一, 可能是路面结构设计不合理, 路基路面压实度不足, 路面材料配合不当或未拌和均匀等使沥青与石料粘结性差;第二可能是由于路面出现横向或纵向裂缝后未及时封填, 致使水分渗入下层, 使基层表面被泡软, 在汽车荷载反复作用下, 粉浆通过面层裂缝及空隙被压到表面产生唧浆, 基层表面被逐步淘空, 产生网状裂缝。另外, 沥青老化和汽车严重超载, 使基层产生疲劳破坏也是导致沥青面层形成网状裂缝的重要原因。
1.4 反射裂缝
当基层产生裂缝后, 在温度和行车荷载的作用下, 裂缝将逐渐反射到沥青表面, 路表面裂缝的位置形状与基层裂缝基本相似。对于半刚性基层以横向裂缝居多, 对于柔性路面上加罩的沥青结构层, 裂缝形式不一, 主要取决于下卧层。
2 坑槽
坑槽是沥青路面最常见的一种病害, 它是沥青路面裂缝、龟裂、松散等病害发展延续的结果, 具有突发性、频发性和蔓延性的特点。坑槽的出现严重影响路面的平整度和行车的舒适性, 若不及时修补, 在交通荷载和水的综合作用下, 破坏会发展的很快, 造成养护费用的增加并给行驶在路上的车辆和司乘人员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
沥青路面出现坑槽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由于沥青路面表面层混合料局部空隙率较大、沥青与石料问的粘附力不强, 路表水 (雨水或雪水) 进入并滞留在表面层沥青混合料中, 在行车荷载尤其是重载车辆的不断作用下, 产生的动水压力使表面层的沥青从石料表面剥落下来, 沥青路面便会出现局部松散破损或裂缝等病害, 未能及时修补, 导致散落的石料被车轮甩出, 路面自上而下逐渐会形成坑槽。这类坑槽通常深度为2~5cm, 在沥青路面早期破坏中是各类坑槽中最早产生, 也是产生数量最多的一类。
(2) 当沥青路面表面层和中面层都是空隙率较大的半开级配沥青混合料, 而底面层为空隙率较小的密级配沥青混合料时, 路表的自由水较易渗入并滞留在表面层和中面层内。行车荷载的作用使得中、上面层内的沥青剥落, 沥青混合料失去粘结强度, 导致路表面产生网裂、形变 (局部沉陷) 和向外侧推挤, 并最终出现粒料分离。粒料被行车作用带离, 最终形成坑槽, 此类坑槽完全形成后深度一般为8~10cm。
(3) 由于基层强度不够, 稳定性不好, 面层裂缝, 水侵入基层, 在重载车辆作用下, 自由水产生很大的压力冲刷基层混合料表层细料, 形成灰白色浆。在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的反复作用下, 使得整个面层范围内的基层粒料出现松散, 并反射到面层, 形成恶性循环。最终会导致坑槽出现。这类坑槽完全形成后通常深度都大于10cm, 并且绝人多数都在车流量较大的行车道上或重载车辆较多的道路上。发生该类病害时, 通常基层也已严重破坏, 而且在形成坑槽之前路面亦表现出其他破坏现象而需要治理, 因而该种病害相对来说较少。
(4) 对于桥面铺装层来说。由于水泥混凝土梁与沥青铺装层的材料差异较大, 层问粘结处的变形不一致, 为了减少桥面的水损坏, 对桥面防水层和粘结层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由于种种原因, 使得层间局部粘附性较差, 并出现分层, 使得沥青铺装层在车辆荷载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剥落和脱皮, 最终产生坑槽。在日常养护中, 桥面翻浆现象比较严重, 每次连续雨天过后桥面容易出现坑槽。
(5) 另外, 一些人为因素例如在沥青路面施工中, 路面尚未成型就受到机动车紧急刹车或者出现意外交通事故受到外力冲击, 以及机动车用油渗入路面, 污染导致沥青路面混合料松散, 在重车载碾压下逐步形成坑槽。
综上所述, 沥青路面产生坑槽的原因很复杂, 涉及技术、材料、施工、交通、气候以及管理等多种因素。
3 车辙
车辙是在行车荷载重复作用下, 路面产生永久性变形积累形成的带状凹槽。高速公路沥青路面车辙病害是除了裂缝和水损害之外的一种危害性较大的病害类型, 在现代交通状况下, 车辙出现的速度和普遍性大大超过了预期。尤其对于山岭重丘地区, 高速公路车辙病害也愈加突出。一般山区高速公路沿线地形复杂, 路线纵坡大, 长陡坡路段多, 受重载、超载及低速行车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 车辙病害大量出现, 特别在纵坡较大的上坡路段, 当持续高温时, 车辙形成和发展快, 已严重影响行车安全。
3.1 沥青路面车辙破坏类型
车辙是指路面的结构层及土基在行车荷载作用下的补充压实, 以及结构层财料的侧向位移产生的累积永久变形。车辙按成因不同分3类:由沥青路面以下各结构层的永久性变形引起的结构性车辙;由混合料的侧向流动变形引起的失稳性车辙;压密性车辙和磨损性车辙。
3.1.1 结构性车辙
结构性车辙是指路面结构在交通荷载作用下产生整体永久变形而形成的车辙, 这种变形主要由路基变形而产生。此类车辙的宽度较大, 两侧没有隆起现象, 横断面成浅盆状的U字型 (凹型) 。
3.1.2 失稳性车辙
失稳性车辙是由于沥青路面结构层在车轮荷载作用下, 其内部材科的流动产生横向位移而形成。通常发生在轮迹处, 当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不足时, 在外力作用下就会产生这类车辙。这种车辙一般都有剪切变形产生的两侧隆起现象, 车辙断面成W型, 易发生在车速较慢、横向应力大的上坡路段。失稳性车辙危害最为严重, 它是高速公路车辙病害的主要类型, 影响因素多而复杂。
3.1.3 压密性和磨损性车辙
压密性车辙是由于沥青面层本身的压密而引起;磨耗型车辙是由于沥青路面结构表层材料在车轮磨损和自然环境作用下, 持续不断损失形成的。这2类变形对车辙的贡献很小。
3.2 车辙形成的主要原因
3.2.1 行车荷载的影响
车辆按规定正常在行车道行驶, 使得高速公路的交通渠化现象非常突出, 随着车辆荷载作用次数增加, 行车道车辆轮迹处进一步压实并逐渐形成不同程度的车辙。对于山区高速公路路线纵坡大且路段长, 重车、超载车多且车速慢, 夏季高温等特点, 通过综合分析认为, 除影响一般路段沥青路面车辙因素外, 长纵坡路段加剧了车辙病害的出现。根据汽车行驶理论, 载重汽车在长陡坡路段爬坡行驶时一般先做加速度减小的减速运动, 后做匀速运动的过程。因此, 车辆载重越大, 坡道越陡, 汽车行驶速度减小的越快, 稳定时速度越小。上坡路段载重汽车行车缓慢, 行驶速度的降低延长了轴载对路面的作用时间, 对路面结构层内的应力和应变等产主影响。沥青混合料作为一种粘弹性材料, 遵从流变学的一般规律, 按照流变学的波兹曼 (Boltzmann) 叠加原理, 每次汽车荷载通过的作用可以按荷载作用时间叠加, 每一辆车的荷载不同也是同样叠加的。
3.2.2 基层施工质量差
因基层的厚度不足或因基层材料、施工、养生不当导致基层整体强度不足, 由于荷载作用超过路面各层的强度, 使得路表变形过大而形成辙槽和推移。
3.2.3 沥青面层高温稳定性差
由于沥青混合料是一种弹塑性材料, 如沥青、矿料的选材不当或混合料组成不当会导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稳定性差、抗塑性变形能力低, 在高温条件下, 车轮碾压反复作用, 荷载应力超过沥青混合料的稳定极限, 使流动变形不断积累形成车辙。
4 泛油
沥青混合料中的沥青在天气炎热时向上迁移到路面表面, 而在冷天时又不存在逆过程, 因而沥青积聚在路面表面, 形成一层有光泽的沥青膜的现象为泛油。
高速公路沥青路面发生泛油病害的成因如下:
4.1 沥青混合料设计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
沥青混合料设计及施工中存在的问题是引发沥青路面发生泛油的主要内部因素。
沥青混合料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 沥青混合料的设计孔隙率过低, 这样高温季节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混合料中的自由沥青无处容身, 只能向外溢出, 从而形成泛油, 特别是对于密级配的沥青混合料而言, 这种情况出现的较多;二是, 混合料设计中油石比的设计值过大, 混合料中的自由沥青过多, 这样虽有利于增强混合料的低温抗开裂性能却也易使混合料发生泛油。
混合料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混合料拌和楼的计量不准, 使油份过多或者矿粉的添加量不足, 从而使混合料中的自由沥青偏多, 在高温季节及车辆荷载的作用下自由沥青外溢形成泛油;混合料的运输及摊铺过程中混合料发生的离析, 细集料集中的部位孔隙率偏低而油份含量又偏高, 从而使得混合料在高温季节出现泛油;混合料施工于秋末冬初的低温期, 待温度升高时路面易出现泛油。
4.2 气候变化的影响
近年来, 全球气候逐渐变暖, 夏季最高气温不断升高, 而冬季则不再寒冷。年平均、月平均气温与20世纪90年代比有了很大的变化, 特别是高温天气的发生更频繁, 持续时间更长。沥青路面作为一种柔性路面, 对温度的抵抗力、适应力十分有限。随着夏季气候温度的不断上升, 地表温度实际上还远高于空气温度, 沥青材料的粘滞度不断降低, 易于渗透, 在车辆荷载的作用下极易引发路面泛油病害。
4.3 交通状况的影响
交通量的持续快速增长, 特别是超载超限运输的严重泛滥为路面泛油提供了巨大的外力能量。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 交通运输事业蓬勃发展, 超载超限运输在市场经济对利益最大化的极端追求下变得日益严重。高速公路的年平均日交通流量不断增加, 部分路段甚至已达饱和状态, 而且这其中, 超载、超限车辆等大吨位车辆所占的比重还在不断增加。大交通量、超重荷载的复合作用使路面不断地变形, 混合料越来越密实, 孔隙率越来越小, 夏天里软化的沥青, 特别是上层油石比偏大的部分, 多余的沥青在油面的变形中极易被挤压溢出, 并且随荷载等因素的增大而加剧, 造成泛油。
类型原因 篇10
一、过高估计
1、过高估计现象
已有研究证明, 以下几种情况中, 会出现过高估计:自己完成工作的速度[1];自己对事件的控制能力[2];自己在考试中的表现[3]。
2、过高估计的测量
最为常用的是二选一的常识性问题, 在被试选择后, 要求其报告自己以百分数形式对答对该题目的信心水平, 过高估计为平均自信水平减去答题准确率。测量题目数量一般为20至300。早期研究发现, 在二选一的常识性问题中, 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倾向。
3、过高估计的原因
信息加工的偏差和误差判断的无偏效应是产生过高估计的原因。信息加工的偏差是指个体在最初做出判断时, 首先在记忆中搜寻相关的信息, 并以此得到初步的答案。接着, 个体为了支持自己最初得到的答案而在记忆中寻求更多的证据。而联想记忆的机制会促使个体依据最初的猜想去搜寻信息, 并且判断者通常认为信息的加工过程不存在偏差, 因此会更加认定自己最初的猜测是正确的[4]。动机因素通常会增加这种偏差。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是知识渊博的、智慧的, 因此总是相信自己所选的答案是正确的。
误差判断的无偏效应是指在判断过程中存在误差的原因包括以下内容:在评价有效信息时, 个体对来自不同信息源预测效度的估计存在偏差, 并且这种测量个体主观自信水平的方法本身是存在缺陷的。自信水平与准确率都受随机变量的影响。就准确率而言, 即使好的信息有时也无法避免导致人们作出错误的判断;就自信水平而言, 在人们对其所掌握的信息质量的判断中, 就存在一些非系统的误差。
二、过高定位
1、过高定位现象
已有研究证明, 人们在评价相对能力时也存在着误差倾向:美国司机中的93%和瑞士司机的69%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要比自己国家其他的司机优秀;公司职业工程师的37%认为自己的能力强于位于该公司所有工程师[5]。
2、产生过高定位的原因 (1) 自我提升理论
自我提升动机是早期的研究者认为过高定位的主要原因。他们认为:人们总是喜欢用积极的眼光和积极的角度来看待自己。Taylor和Brown指出:人们对自己的积极品质的知觉要好于对同伴的, 这种积极的错觉, 可以使人们更好的应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挫折。这种不客观的心态, 甚至可以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 信息差异理论
社会比较的过程中个体对自身拥有更多的信息。所以个体可以对自身能力、表现等进行更为准确的评价, 而个体对他人的评价是建立在缺乏相关信息基础之上的, 所以评价的结果更多依赖于对比较对象所在团体平均水平的猜测。那么, 当个体认为自身的能力、表现等高于他所猜测的比较对象平均水平时, 过高定位现象就会出现;而当个体认为自身的能力、表现等低于他所猜测的比较对象平均水平时, 过低定位就会出现。
三、结论
随着现有研究证明以“理性人”假设为前提的数学模型无法很好的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实践, 人们开始关注人的感情和情绪因素对现实决策的影响, 对过度自信这一决策陷阱的发现, 为人们更好的做出决策提供了帮助。在这一领域, 日后研究的趋势将会是过度自信产生的原因和内在心理机制、过度自信对决策的影响以及过度自信中的个体差异。
参考文献
[1]Buehler R, Griffin D, Ross M.Exploring the"planning fallacy":Why people underestimate their task completion times.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4, 67 (3) :366-381
[2]Presson P K, Benassi V A.Illusion of control:A meta-analytic review.Journal of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1996, 11 (3) :493-510
[3]Clayson D E.Performance overconfidence:Metacognitive effects ormisplaced student expectations?Journal of Marketing Education, 2005, 27 (2) :122-129
[4]Hoch S J.Counterfactual reasoning and accuracy in predicting personal events.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 Memory, and Cognition, 1985, 11 (4) :719-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