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024-09-20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精选12篇)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1

平鲁二中是平鲁区与山大附中深度合作的四所中学之一,是建设“智慧平鲁” 的重点单位之一。 学校始建于1982年,1990年被山西省教委认定评选为省级示范初中,是平鲁区建校最早、 办学最好的一所十轨制区直初中学校。

一、追求办学条件均衡化

校园用地面积57500平方米,生均26平方米。 校舍建筑面积23623平方米,生均10.8米。运动场面积13000平方米,生均6平方米。绿化面积4500平方米。学校无食堂,饮用水为纯净水,基本满足全校师生的生活所需。

学校建有多媒体教室41个、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电子备课室1个、理化生实验室、仪器室各2个、卫生保健心理咨询室4个、合唱教室1个、图书室2个、阅览室2个,另外“智慧平鲁”已进入校园,学校已建成校园网,教师人人都配有笔记本电脑。教学仪器、设备达到国家I类配备标准,能满足实验要求,实验开课率达100%。

学校的图书报刊数量达到省级I类标准,图书共计78450册,学生生均图书30册,报刊、杂志30多种,专职管理,有相应规章、职责、制度,图书目录实行电子化管理。艺术和卫生的教学及活动所需的教材、设备和设施,均达国家规定标准。

体育教学及活动所需器材、设备和设施达省级II类标准,并能适时更新。 体育器材专人负责管理,每学期进行器材的检查和维修。学生使用计算机生机比是18∶1,有计算机网络教室2个,能够保障信息技术课课时。“智慧平鲁” 联网进校园,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 班班有白板。

二、追求师资和班级均衡

学校编制176人,现有教职工176人,其中专任教师169人,职工7人。现有教学班30个,学生1630人,生师比为10∶1。教师年龄结构基本合理,老、 中、青比例达1∶11∶4。职称结构科学,中级职称教师90人,专任教师全部具有相应的教师资格,持证率达100%。 全体教职工本科以上学历87人,专任教师专科以上教师学历达100%,教师结构合理,满足开足开全课程需要。按照区委、区政府“振兴平鲁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精神,我校与山大附中合作全方位展开,分7批共56名教师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全程培训,并积极组织教师参加省、市、区、校级的教学培训。

学校认真落实义务教育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文件,确保了服务区内中学适龄少年入学率100%。现有教学班30个, 班容量控制在55人以内,平均班容量49人,班级之间学生学业成绩基本均衡,实行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教师,保证教育均衡与公平。 学生巩固率达99%,学籍信息全部录入学校学籍管理数据库,并严格按照数据保密要求运行,且运行状态良好。

三、追求管理保障均衡化

遵循教育规律,坚持科学发展观,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构建了学校、 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形成分管校长负责、督教督学室督查、年级组落实的良性循环机制。在教学管理中,实行精细化管理,积极借鉴 “山大附中”办学经验和教学模式,推广“问题导学”“小卷子”和“导学案”教学,备、讲、批、辅、考等常规环节都有精细要求和规定,教育教学行为得以规范,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学校所有固定资产均按规格、名称、型号、数量、金额建立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并进行定期清查,增减、 报废、报损手续完备。

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均衡发展,全力实施素质教育,多次被省、市、区授予“义务教育示范学校”“文明单位”“红旗学校”等光荣称号,被国家、省验收认定为均衡发展合格学校。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2

2、攻坚克难,真抓实干,以优异工作成效迎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3、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4、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5、争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市促进大冶教育新一轮大发展

6、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主题!

7、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

8、教育均衡发展学生人人平等

9、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

10、教育是国计,也是民生;教育是今天,更是明天!

11、合理配置义务教育资源,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12、扎实推进均衡发展早日建成教育强市

13、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

14、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协调发展

15、加强城乡统筹,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16、奋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办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17、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18、改善民生从教育突破发展教育从均衡抓起

19、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20、强化政府主导作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21、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方针!

22、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齐心创建和谐社会

23、发挥优质学校辐射带动作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24、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大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5、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公平教育人人受益

26、全面贯彻落实教育方针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7、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质量基本均衡

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内涵;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3-0003-02

均衡发展既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基础教育均衡发展问题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各种说法可谓众说不一。鉴于此,本文针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并提出自己粗浅的见解。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就是采用经济的、政策的、法制的、行政的和督导评估等手段,逐步弱化和缩小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以及校际之间的差距,增进教育公平,推动基础教育相对均衡的发展。它是一种新的教育发展观。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政策导向。更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个重要的战略性思想。它不是“平均主义”,也不是搞“一刀切”;不是限制高水平的发展,也不是取消教育特色和特色教育,而是持续、协调、健康发展,鼓励发展快的地区和学校进一步提高质量和水平,同时带动发展落后的地区和学校。通过缩小差距,促进基础教育在相对公平的基础上向更高水平发展。总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质上就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核心就是追求教育权利和教育机会的公平。它含义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省、市、县、乡之间以及城乡之间,都要统筹规划,实现均衡发展;二是区域内部学校之间的均衡发展;三是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

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由基础教育的性质、地位、办学体制和发展水平等四个方面的因素决定的。原教育部副部长王湛认为:均衡发展既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也是现代教育的本质要求,更是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认识深刻指出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和实质所在。

(一)保证公民的人权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仅是一个教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公民依法享有的人权的问题,受教育权是人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个公民作为社会中的一员,都依法享有受教育权,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剥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可以更突出地表现为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的平等,每个适龄儿童都依法享有受教育的权利,都依法享有接受教育的机会,而不应该因贫富、等级、地位、民族而不同。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应该以人民群众为本,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提高义务教育的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接受高质量的教育,使教育公平策略拓展到基础教育的各个领域。

(二)由现阶段基础教育发展水平决定

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不平衡,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地方化,基础教育发展水平不高,部分地区还没有完成“普九”任务,基础教育内部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分配不平衡,教师流动性较大,部分落后的边远地区缺乏优秀的教育资源,接受不到最新的教育理念,这就致使学生不能接受高质量的教育,抑制了自身素质的提高。签于此,教育部门努力推行基础教育改革,大力加强落后、边远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平衡教育资源,各地政府对基础教育的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已初步具备实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条件。因此,我们应从现阶段出发。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进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逐步实现基础教育的持续、协调发展,为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好的基本的教育。

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一)政府方面

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是公益性事业。政府作为基础教育的主体,对于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理应承担主要责任。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有赖于政府支持,政府要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一种公平的教育机会,特别是在现阶段社会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政府更应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成为政府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的指导思想,政府应该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提供均衡的办学条件,在资源配置、宏观调控等行政决策中体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政府应办好每一所学校,为每一位学生提供相对平等的教育条件。

在当前基本实现“普九”的现状下,政府应调整策略,由过去的非均衡发展转移到均衡发展上来。努力处理好教育的效益与教育公平之间的关系,如果完全从公平的角度出发去制定和实行有关政策,就势必会丧失教育效益。中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贫富有差距,政府应在经济水平发展相近的区域内,实现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均衡发展并不是平均主义,政府应加大对薄弱学校的资金投入。重视薄弱学校的建设,彻底改变将政府的责任转嫁到学校的头上。

在财政拨款方面,应建立起新的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财政责任体制。我国中央和省级政府应当有责任通过财政转移支付、專项基金等手段,自上而下她承担起义务教育公共拨款的责任。这有利于建立合理的义务教育财政责任分担机制,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稳定供给,从而切实保障全国义务教育乃至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应尽快制定教育投入方面的专项法律,从法律的层面上保障、细化教育经费的投入。

(二)学校方面

学校,作为学生学习的场所,应积极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基本的学习需要。一些薄弱学校,校舍还存在危房,各种教学用的设备还不齐全,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因此,学校应加强改造,努力实现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均衡。

在硬件方面,应加大硬件建设投入,维修校舍,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确保学生在一个安全、幽静的环境中学习;另外,学校应购买教学设备,满足教师上课时的基本教学需要。

在软件方面,学校应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依法解决“择校收费”问题,在招生考试、收费管理、维护学生基本权益等方面严格依法办学,努力做到学校管理规范化。此外,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起人才培养与流动的机制。在“重点学校”与其他学校之间实行校长和教师的定期轮岗制度,相互交流优秀的教育资源,派遣优秀师范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吸引具有教师资格的优秀人员到中小学任教,逐步解决中小学教师队伍结构性失衡问题;对教师要定期实行考核制度,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优质课评选活动,定期选派教师到办学优秀的学校学习经验,以利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努力缩小校际差距。

(三)学生方面

浅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4

一、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一)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

教育系统的均衡态应指教育系统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建立稳定、协调、有序的关系, 由于教育系统自身的复杂性, 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从不同角度做不同的理解, 体现在教育供给与教育需求的均衡发展, 各级各类教育的均衡发展。在不同区域教育的均衡发展, 指不同学校的均衡发展, 通过缩小区域教育发展差异与同一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水平差异, 从而使基础教育和谐发展, 地区与学校之间相互助长。

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主要体现在教育发展规模、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经费投入等几个方面,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包括提高基础教育的普及水平、建立相对统一的办学标准、实现各地区各学校教师队伍数量和素质的相对均衡、在不同区域不同学校之间合理分配教育经费。教育的均衡发展不是教育的平均发展, 均衡发展也不能仅仅追求教育平等, 而忽视教育的效率,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与中小学的“特色教育”和“教育特色”并不是对立的。

(二)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1、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自70年代末, 邓小平同志提出非均衡发展的经济策略, 以及80年代非均衡发展战略实施加快了东部地区的发展, 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矛盾。1985年, 我国实行了“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 我国基础教育基本上沿着非均衡发展格局演进, 基础教育发展存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以及学校差距, 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以及社会公平的实现。有专家认为随着区域差距拉大, 社会不满情绪的积聚, 很可能对社会的稳定构成威胁。21世纪初, 教育发展的决策者及教育界专家们提出了均衡发展策略, 故均衡发展是现阶段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 也是符合基础教育自身的发展规律的, 是基础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2、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构建要求。科学发展观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 依据我国的实际和当代世纪的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国家在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 提出了五个统筹, 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体现了和谐社会的构建是我国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因此, 基础教育是和谐社会构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积极实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对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实践。

二、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表现与负面效应

(一)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表现

第一, 教育资源配置呈现非均衡形态。受教育者由于接受不同阶段的基础教育, 因而实际上享有着不同数额的教育资源, 据调查高中多于初中, 小学最少。第二, 教育资源分配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基础教育在不同地区的不同教育阶段生均教育经费增长差异扩大。如果考虑到不同地区原有的差距, 这一问题将会更为严重。我国教育管理实行“分级负责、分级办学”体制, 基础教育投入主要由地方各级财政负责。经济差距必然造成了基础教育投入的极大差异与教育发展的区域差异。第三, 教育资源分配呈现校际差异。其突出表现是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享有不同的教育资源。这一现象已经受到广泛的批评。一些重点学校独享优质教育资源。据调查显示, 从政府财政拨款获得的生均教育经费看, 重点中学要比普通中学高出30%-50%。第四, 城乡差异显著。我国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形成了一种以城市为中心的价值取向, 国家的财力、物力、优秀人力都投向了城市, 导致了基础教育资金投入城乡的严重失衡与教育资源城乡享有的巨大差距。主要在教育经费、师资水平、人均教育经费与升学率等方面。

(二)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的负面效应

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滋生了极为明显的消极后果, 这些消极后果对我国社会公平和社会进步均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1、非均衡发展导致不同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产生差异。上个世纪80年代后, 我国实行基础教育分级管理体制。一些边远落后区域由于自身经济相对落后, 因而没有足够的财力支撑和促进基础教育的发展。这种状况直接导致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区域发展和不同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的差异。统计表明, 在全国6岁以上人口中, 落后地区大专和高中教育程度者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发达地区, 而初中、小学教育程度者和文盲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发达地区。

2、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导致社会中的一些群体面临不利的教育处境。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不仅表现于不同地区, 还表现于同一区域和同一教育阶段的不同学校之间, 并形成重点中学和一般中学的区别。前者受到政府的重点支持, 享有较高的声望, 具有较高的教育质量, 而后者无论是在教育质量和办学声誉上, 还是在办学设施和经费数额方面, 均无法与重点中学相比。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差别。一方面, 引发了普遍的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的择校浪潮;另一方面, 使一些出身于无力通过金钱、权力和社会关系择校的家庭的受教育者面临相当不利的处境, 形成了阶层教育差异。这种差异是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最为深刻的负面影响。一项调查告诉人们, 在我国大学本科院校中, 出身于不同职业家庭的学生分布明显地不平衡。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实际上成为阶层教育差异的重要原因。换而言之, 家庭职业地位较低的学生, 在基础教育阶段总体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无法享有真正平等的教育机会, 并因而走向了不同的社会职业阶层。

3、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助长了性别教育差异。基础教育非均衡发展对性别教育差异发生作用的机制是:其一, 在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的格局下, 受到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的影响, 一些没有能力为子女择校的家庭更多地让女性儿童接受一般学校的教育, 而由于重点学校的教育质量无可争辩地高于一般学校, 因而, 更多的女性儿童实际上面临不利的教育境遇, 并在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后放弃接受教育。这种情形在广大农村地区是人们公认的事实。其二, 由于女性儿童在教育中面临不利的处境, 因而, 她们在进一步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实际上持续性地处于不利境地, 在整体上无法与男性受教育者竞争。因此, 基础教育的非均衡发展导致处境不利的人群面临日益不利的境遇。在本质上, 这是一种扩大差异的教育发展趋势。

三、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

实行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要贯彻教育平等原则, 包括入学机会平等和资源分配平等。还应贯彻美国学者莱伊道格拉斯提出的受教育者利益最大化原则, 即区分平等对象、明确资源平等类型、阐明平等原则。提出促进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措施与策略如下:

1、凸显政府职责——教育策略由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基础教育办学的主体是政府, 政府要切实承担起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 应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措施, 努力促进教育公平。既然政府的政策在一定历史时期、一定程度上, 为基础教育不均衡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调控作用, 那么, 政府新的政策必定有能力为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同样发挥重要作用。在我国, 由于政府掌握着主要财力, 因而有责任承担起基础教育的公共拨款的责任, 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所需的资金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或是设立专项基金等, 保证基础教育的发展有稳定的资金供给, 切实保障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完善财政管理体制, 增加教育投入——均衡发展的经济保障。近年来,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虽在不断增长, 但仍然较低。因此, 中央应当逐步增加教育投人, 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要通过转移支付, 加大对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扶持力度, 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弱势群体倾斜的力度, 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工作, 增加国家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人, 保障农村义务教育健康发展, 缩小城乡差距。

另外, 政府要依靠制度创新, 完善教育财政政策。尽快在学校建立健全收支两条线、财政拨款和专项公开、学校财务公开、精确预算管理等制度, 加强对学校收费的全面审计和统筹管理, 形成社区和家长有效监督与参与学校运作的机制, 发挥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的作用。

3、建设标准化中小学校——均衡发展的持续动力。通过学校建设标准的法律规定, 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均衡的办学条件, 使每所中小学校都能按照法定标准, 拥有大体均等的物质条件和师资队伍条件, 对学校的投资, 无论是农村或者是城市, 占地面积、基础设施都必须是一样的, 从而在义务教育领域形成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逐步淡化和取消国标、省标、市标以及农村和城市不同办学评估的标准。还有学者指出, 在当前“示范高中”的建设上, 不应当造成新的教育发展不平衡, 而应当使处于各个层次的学校在动态发展过程中谋求更高水平的平衡和发展。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是示范性高中的主要标志。示范性高中要带动一个区域、一定范围内高中教育的发展, 办好示范性高中的最终目标是办好每一所高中, 坚决克服以“示范学校”、“窗口学校”及“教育现代化试验学校”为名, 行“重点学校”之实的现象, 防止继续拉大学校之间的差距, 产生一批新的薄弱学校。

4、改造薄弱学校——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薄弱学校改造的基本任务是:在重点建设方面给予倾斜政策的同时, 大力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 最终实现深化教育改革、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学校管理、树立良好师德、改进教育方法、培养优良学风的目标。关注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及其管理, 并保证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能够得到合理的配置和流动,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为构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平台, 在硬件上需要重视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对图书、仪器、体育场所、劳动技能培训、局域网些设施, 各区域内应该实现一定程度上共享, 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的作用, 使有限的投入发挥更大的效益。在软件上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推动校长和教师资源流动制度化。校长和教师的智力资源要打破校际壁垒, 合理流动, 对名教师、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要实行区域共享, 让他们在更大范围内发挥作用。同时, 还要利用现代教育网络建设丰富的教育资源信息库, 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教育平台, 实现省域、市域、县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杨军.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来自美国的经验[J].外国教育研究, 2004 (11) 。

[2]王晓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 2007 (05) 。

[3]申仁洪.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和对策[J].教育导干{J, 2002 (12) 。

[4]赵辉: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J].安徽教育, 2002 (13) 。

[5]肖远军.关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构想[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3 (05) 。

[6]黄志坚.谈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J].青年教师, 2007 (08) 。

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构建和谐教育 篇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主要举措等重大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是指导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

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的社会主义和谐理论,成为建设以“教育权利、教育机会、教育规则和教育分配”为核心的教育公平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也为推进教育和谐建设指明了方向。

一、如何认识和谐教育

要理解和谐教育,首先要理解什么是和谐、什么是和谐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原指乐律的调和。据《书·舜典》记载,舜曾要求其乐官做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对和谐的推崇在《周易》中也有所体现。《周易·乾·彖》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由于乐律来自对自然之声的发现,所以古人推而广之,逐渐把和谐看作自然的法则,由此就有了史伯的“和实生物”、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哲学命题。随着百家争鸣的出现,古人对“和”、“和谐”的认识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如《论语·学而》云:“礼之用,和为贵”。《中庸》说得更清楚:“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对“和”的这样一种认识,使得古人在设计未来社会时,常常把“和谐”作为一个根本原则或者一种理想形态。

“和谐”作为一种社会状态,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不是静止的,不是一潭死水,而是运动的、活跃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和谐”并不是没有矛盾,相反是在矛盾运动中实现的。我们必须树立唯物辩证的“和谐观”,必须用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来指导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和谐社会的大系统中的各个子系统、各个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社会的和谐,既包含稳定、协调,又具有生机与活力,是相对静止与绝对运动的统一;既体现公平,又促进效率,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既包含社会发展的动力机制,又包含社会发展的平衡机制,是社会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的统一;既是一种战略目标,又是一种不断推进的现实的社会历史过程,是长远目标与现实实践的统一。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经历一个很长历史过程一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不断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是一个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

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子系统,既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又受和谐社会的制约和影响。教育和谐的关键是人与人的利益的和谐,核心是建立协调和谐的教育利益关系。它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是“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②”的有机统一,而且是“权利、机会、规则和分配、收益”的有机统一,是人与人的获得教育利益的和谐。和谐教育的标准不仅包括四要素的实现与和谐,更重要的是应该包括实现教育收益的公平,而且教育收益的公平才是教育和谐的“灵魂”。由此,和谐教育的实质可以概括为“教育权利平等、教育机会均等、教育规则公正、教育分配合理、教育收益公平”的和谐统一。在五要素中,权利、机会、分配和收益是教育和谐的内容,而规则是它们形成和确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

二、如何构建和谐教育

教育和谐实现的途径就是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的均衡发展就是责任政府科学配置和使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和谐,进而实现社会和谐和人类全面发展。它是将教育和谐、教育公平的思想可操作化、可实践化,是“在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实现,其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在正常的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和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支配和使用上”;是“政府通过一定的法律、法规、政策确保给公民或未来公民以同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的调整及资源的调配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与条件”。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6

关键词:MOOCs;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7-026-001

什么是MOOCs?对在线教育进行了13年跟踪研究的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程建钢教授给出了回答。MOOCs就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中文通常翻译为“慕课”,即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传授名校名师的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员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

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了MOOCs,这是对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给广大学子带来了新的教育机会和全新的模式。就目前而言,MOOCs主要应用于高校、媒体、企业等以成人教育为主的领域,笔者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更应该引进MOOCs。基础教育就如同盖房子先要打地基一样,是所有教育的基础。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更是多处提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在这个学生个性和身心飞速发展的时期引进MOOCs教学,有利于实现国家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就如《中国财经报道》中《虚拟课堂掘金战》中国务院参事汤敏介绍,印度这个经济暂时比我们落后的国家,现在每年都在深圳购买好几百万台山寨的平板电脑免费发给学生,据说现在印度很多二三流的学校全部直接去听哈佛大学的课,直接去上世界一流的课。十年以后,人家都是世界上一流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我们怎么跟人家竞争呢?所以这场革命,我们输不起,我们必须在教育上马上与世界接轨,才能让中国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在基础教育阶段展开MOOCs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实现我国教育均衡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清楚地告诉我们:“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而通过互联网,通过MOOCs,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把城市优质教育资源送到边远山区的乡村学校去,让城市和乡村的孩子接受同一优秀老师的讲课,也提高了山区教师的教学水平,切实缩小了城乡学校之间的差距,从而也减少了择校的问题。

再次,在基础教育阶段展开MOOCs教学模式更有利于节约教育成本,提高教育质量。《中国财经报道》中《虚拟课堂掘金战》中国务院参事汤敏也介绍,利用MOOCs,将北京人大附中的课程上到乡村学校去,现在上到十三个学校,只要有网络,在将来上到上万所学校,百万所学校也是有可能的。虽说进行网络课程建设初期成本会比较高,但随着使用时间的延长,反而是节约了教育的成本,减少了培养教师、组织实施等需要投入的开支。而统一授课,又保证了教育的质量,真正达到“有教无类”、“广种薄收”的教育策略。为检验试验的效果,汤敏教授做过这样的数据统计,北京人大附中的老师在给人大附中的学生上课的时候,把教学的情景拍下来传到乡村的学校去,一年下来,整个试验班的学生成绩都大大提高了,最好的两个班,全班平均提高了40分。由于MOOCs课程,任课教师都是精挑细选的,而教师教学中的每一言每一语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的,从根本上保证了课堂授课的质量。而且通过MOOCs,教育部门还可以对整体的教学质量进行掌控,及时地分析调整,使课程达到最佳的效果。

但是,在基础教育学段的大部分学生还处于启蒙阶段,还没有形成严格自律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如何把年龄尚小,缺乏严格自律的自我管理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与快捷开放的MOOCs优质资源有效地结合起来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建立覆盖全国的网络体系,保障资源共享

教育投入不足是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的原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让全国基础教育学段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作用,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首先就要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只有先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就像前面汤敏教授所介绍的印度的做法,只有从国家层面重视,在硬件建设上向农村倾斜,才能为MOOCs的广泛应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保障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学校进行共享,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二、健全“双师1+1”制度,形成教育合力

对于偏远地区来说,虽然MOOCs教学借助了优质教师资源,充分发挥其优势,但是,MOOCs充其量还只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之一。充分利用MOOCs,虽说为线下教师节省了不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对于年龄偏小的学生来说,教学中的交流和互动、情感的体验也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由于MOOCs是远程教育,就必须要老师进行组织、管理、批改作业、面向指导等工作,特别是对于年龄越小的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因此,线下教育的教师必须与线上教育的MOOCs有机结合起来,形成高度统一的教学行为,才能让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MOOCs引领挖掘各地资源,推进素质教育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主席的一句诗词,道出了中国美好的河山,其实偏远地区也好,发达城市也罢,各地都有各自的优势,只要从国家层面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教育,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和城市教育的差异缩小了,也就使人才差异缩小了,那农村和边远地区也能开发出很多优质的教育资源,使城市师生看到千里之外的广袤世界。因此,以MOOCs教学模式为契机,加强城市与乡村老师之间的交流、学习,共同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才能促进我国教育的均衡发展。

MOOCs,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教育均衡发展的曙光。“教无定法”,只要某些方面有其优势,就值得我们去尝试。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7

关键词: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发展

为彻底改变农村中小学校点分散、办学规模小、基础设施薄弱、办学效益低的局面, 优化我县学前教育、中小学教育结构,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本文针对天峨县教育实际, 就天峨县教育均衡发展策略展开探讨。

一、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必要性

天峨县有2镇7乡94个行政村, 总人口16.8万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84所。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问题, 农村中小学分布散、数量多, 不少都是包班教学, 教学设备差, 教育环境, 特别是文化大环境与城区学校、窗口学校相比, 悬殊大, 无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 造成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等现象。

二、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策略

1. 义务教育阶段, 相对撤并、集中办学

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为基础, 切实保障义务教育质量和不让一个孩子流失的前提下:

(1) 小学集中办学

由于天峨县地理环境特殊, 群众居住分散, 为方便学生入学, 各乡镇学校积极探索集中办学新路子, 办寄宿制学校。2006年以来, 撤并中小学校28所,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2) 初中相对集中县城办学

2006年以来, 天峨县结合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工作, 对全县初中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初中学校向城镇集中, 教育大环境层次提高, 更有益于健康成长, 使全县教育基础整体提升。

2. 解决寄宿制学校的校舍、用水和伙食问题

小学集中乡镇办学, 最突出的问题是校舍不足。我县集中“两基”攻坚资金、龙滩水电站库区移民学校搬迁资金等项目资金, 共投入2666万元, 新建学生宿舍39408平方米, 基本解决学生宿舍紧缺问题。

我县中小学寄宿制学校达89所, 有40%的学校分布在大石山地区, 没有充足水源, 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几年来, 我县投入资金239多万元, 启动33所学校改扩建引水工程, 新建27个蓄水柜, 解决学生用水难问题。

3. 解决县城中小学大班额现象

随着现代经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 人们不但满足有学上, 还要想到上好“学”。几年来, 我县县实验小学、第二小学、第三小学的学生“济济一堂”, 出现大班额现象。为此, 县政府着手对县城2所中学4所小学进行重新规划建设, 扩大办学规模, 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4. 规范学前及幼儿教育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万丈高楼始于基础。我县“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大政府投入”“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在县城区扩大原有的公办幼儿园基础上, 增设一所公办幼儿园, 在每个乡镇办1所中心幼儿园, 每所村小附设一个学前班, 让全县适龄儿童共同享受优质学前教育资源。

三、合理配置资源,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展望

从现在起, 利用5年时间 (即到2015年底) , 通过调减中小学校数量, 扩大学校规模, 合理配备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使全县初中总数调整到7所, 小学调整保留村完小以上学校31所, 村小56所, 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总数调整至94所。

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篇8

关键词:教育公平,均衡发展,育人

一、教育公平理论的内涵

什么是教育公平。历史上教育公平一直被人们提倡, 在中国教育公平这一观念可以追溯至孔子, 当时他便提出“有教无类”这一观点即不应因为受教育者的个人差异、家庭环境、智商高低等等原因使某个人、某类人不能得到良好的教育。到十八世纪末一些欧洲国家也把教育公平立法, 确定了教育公平的法律地位。我国在2010年的7月也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 纲要明确指出要把推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教育政策。通过分析我国各个时期的教育政策不难发现教育公平就是国家对教育资源进行的一种趋于合理、公平的配置规则。这种合理、公平要配适的是社会的需求和发展及稳定, 要与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 要能够满足广大人民的发展需求。即教育公平所涵盖的三个层次:确保所有人都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为受教育者提供相对平等的机会和条件;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 也就是教育结果的公平。

二、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教育公平观点提出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它的基本要求, 统筹兼顾科学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而教育公平的实质就是让每公民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一直以来党和国家始终把以人为本作为指导教育发展的核心, 把发展人的教育贯穿于教育的目标、过程和结果的始终, 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发展教育事业, 不仅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方面的需求, 更能够使教育事业得到更深更广的发展, 真正实现教育为民。而教育公平的推进也需要把统筹兼顾作为指导思想, 统筹区域发展、统筹城乡发展, 对缩小教育差距、推进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我国的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但是由于种种限制, 相当一部分地区都存在教育不均衡的现象。因此要促进教育的公平、均衡发展就必须遵循规律, 坚持用科学的统筹方法作为理论指导, 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科学的、有序的解决教育公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最终全面协调地实现全地区、全社会的教育均衡发展。

科学有序的推进教育公平, 是与现阶段我国的教育发展水平与现实紧密结合的。“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这样的发展目标并不是凭空想象的乌托邦, 它是建立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等等物质条件不断稳步发展的现实基础上的。一方面, 它是建立在我国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居民生生活水平日益改善,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基础之上, 这些都为教育公平的推进提供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 提出教育公平这一战略目标, 主要源于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的教育质量和教育条件供给的差异性。因此, 推进教育公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教育公平是促进经济、文化、科技、社会发展革新的重要基础, 教育质量的提升、人民素质的提高, 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提升我国在国际间的综合竞争力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有利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十八大报告中胡锦涛总书记把教育放在五个与人民群众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民生问题之首。推进教育公平, 直接关乎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将教育公平统筹协调发展, 才能使得各地区的、城乡间的受教育者都能接受到适时的、适需的教育产品及相关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算得上是从根本上改善民生、保障民生。三是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推进教育公平集中体现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 教育公平是最基本的社会公平, 大力推进教育公平, 为人民群众提供相对平等的公共服务, 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使之成为公平正义坚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现阶段推进教育公平的几点建议

首先, 把大力推进教育公平确立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点。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点体现, 而只有教育公平了, 才能为人才成长提供公平环境, 才能使社会公平成为可能。当前, 我们要着力推进教育公平并使之成为一项国家基本的教育政策。随着我国经济不断的飞速发展, 我们更要坚持共享的发展理念, 更加合理的配置教育资源, 把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在边远地区、留守儿童聚居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地区, 把我们关注的焦点落在弱势群体身上。

其次, 让政府成为推进教育公平的“责任人”。使人民群众能够接受到更多、更好、更优质的教育产品、教育机会, 是政府部门不容推辞的责任。在不断推进教育公平过程中经济和社会领域的主要政策措施都由政府决策, 离开政府教育公平无从谈起。因此, 要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应做到以下几点: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加大财政投入,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利的物质保障;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相关的教育立法、执法日臻完善, 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构建教育公平发展评估体系, 把教育中存在的城乡间的差异、区域间的差异、不同校际间存在的差异量化起来, 使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科学的数字保障。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9

一、加快城乡教育统筹改革, 促使教育均衡快速发展

(一) 采取“一校两区”模式, 校点布局更合理。

撤消保留价值不大的薄弱校点, 将保留的薄弱校点并入优质学校。采取“一校两区”模式, 将县城中心的三所小学分别与城郊结合部的三所薄弱校合并, 将全县同一招生区域的乡镇初中与原片区初中合并, 改造合并初中的办学条件。全县校点布局更趋合理, 大班额状况基本得到缓解。

(二) 设立经费结算中心, 办学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县教委设立了教育经费结算中心, 统一管理全县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不足500人的学校一律按500人拨付公用经费, 并在年底酌情追加拨款。对边远艰苦学校进行全面排查、整修, 让每一所学校都基本达到办学标准。加大经费投入, 开展城乡学校的标准化建设。2009年全县教育经费总投入4.625亿元, 创历史新高, 实际建设投入3831.9万元, 是正常年份的三倍, 共建房41158㎡。新建15片塑胶运动场, 装备1300台电脑, 每所完小建立一个电脑室, 每个村小教学班安装一台电脑, 推动“班班通”和校园网建设。

(三) 干部教师合理流动, 为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从城区优质学校选调优秀教师到边远艰苦学校任教或担任管理职务, 新招297名特岗教师全部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确定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对口帮扶关系, 54名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 70多名乡村教师进城顶岗任教。

(四) 实行“4+1”年度考核, 学校管理科学化。

基础教育学校“4+1”年度考核方案包括幼儿园保教工作、小学教学工作、初中教学工作、高中教学工作4个考核方案和中小学教育工作综合考核方案。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既看学科教学成绩, 又看实践能力培养;既看全面育人实效, 又看规范管理过程。坚持科室分工负责、督学分片督导、机关干部分组检查与人民群众举报监督“四个结合”的考核机制, 设立了学校综合考核等次奖和特色工作单项奖, 引导学校既提升综合水平, 又培育办学特色。

二、率先成立教育行政执法大队, 提高县域均衡教育满意度

率先在西南地区成立了“教育行政执法大队”。落实了人员编制, 配备了执法车辆、摄像机等办公设备, 形成了有领导、有机构、有队伍的执法体系。

一是加大了《义务教育法》、《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执行检查力度。二是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开展“法制安全教育大课堂”送课到校活动。三是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四是开展禁毒反邪教警示教育。五是加强校车管理和校园安保工作。依法办学、规范办学的意识明显增强, “平安校园”创建效果明显, 群众对县域均衡教育的满意度大幅提升。

三、落实留守儿童“六项计划”“四项工作”, 确保教育均衡发展

落实“六项计划”。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农村幼儿园建设计划、农村留守儿童培养模式创新计划, 农村留守儿童共育计划、农村留守儿童营养健康促进计划、农村留守儿童权益保障计划等六项计划全面展开。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10

一、人文和谐显魅力

学校总结了70余年的办学历程, 梳理、凝练校园文化。以“心怀梦想、追求真理、超越现实”为办学理念, 以“求知、明理、康乐、和谐”作校训, 确立了校风、教风、学风, 精心设计了学校标识、创作了校歌, 高规格打造了意蕴深刻的校门和雕塑、赏心悦目的校园绿化、主题鲜明的走廊文化、融入土家元素的风雨文化长廊、个性鲜明的班级文化、和谐共生的办公室文化、特色鲜明的社团文化, 让校园处处凸显着文化的色彩和韵味, 构建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的校园环境, 让学校文化浸润、落根师生心灵, 引导师生享受自信、从容、有尊严的教学生活。

二、均衡发展增实力

近年来, 酉阳县委县政府、麻旺镇党委政府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做到了“三个增长”。坚持以改薄促均衡, 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 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实现了四个均衡:

一是统筹资源, 确保办学条件的均衡。近年来, 我校投入资金千万余元, 为教育发展提供经费保障:新修建了一幢教学综合楼和一幢教师周转房, 扩建了学生食堂, 配备了标准的实验室、图书室、音乐室、美术室、体育器材保管室、卫生室、劳技室、科技室、计算机室、多功能室等功能室;我校各学科器材配齐率均达到市级标准。每间教室内配备了班班通多媒体教学设备、闭路电视系统、广播系统, 所有计算机一律宽带上网, 整个校园实现了网络化, 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年, 我校还投资了两百万余元用于透视围墙的升格、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直饮水、教学用房的靓化等工程。学校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 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二是整合师资, 促进师资配置的均衡。我校现有教职工120人, 专任教师113人, 其中专科学历91人;本科学历19人;高级教师49人。按上级要求配齐了音、体、美等学科专任教师和各功能室专 (兼) 职管理人员。学校建立了支教轮教制度, 每年中心校都会派6名教师到各完小支教, 把中心校先进的管理、教学理念带到全镇各学校。同时, 学校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硬性指标和学校内涵发展战略工程来抓, 通过抓实“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市级全员培训、“三环六步”教学法研讨、班会课研讨、校本课程开发研讨、市县级课题与学校小课题研究培训、师德专题报告等各种培训, 全面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三是强化管理, 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我校严格落实阳光招生政策, 适龄儿童就近入学, 保障进城务工子女、三类残疾儿童入学, 学校不设实验班、重点班, 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学校强化常规管理, 强力推进素质教育:一是坚持立德树人, 践行24字核心价值观。二是抓实安全工作。三是巩固领雁工程课改成果, 继续践行“以学定教, 以学活教”的课改理念, 着力课堂教学改革, 深入推广“三环六步”教学法。四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学校通过抓实“六课”:即校级班子挂靠年级的推门课、教导处组织重点年级 (教师) 的跟踪课、教科室组织骨干教师的示范观摩课、年级学科组互研互评课、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的结对帮扶课、学校行政组织的新进老师的亮相课, 严格课堂教学管理、指导,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四是关爱学生, 让每位学生享受爱的均衡。学校严格落实“4+2”营养午餐工程, 让每一位学生真正吃上放心午餐、营养午餐;通过上级争取、学校自筹、师生献爱心等形式筹措资金利用节假日对贫困留守儿童、贫困学生、三类残疾儿童组织慰问活动;通过亲情电话、心理咨询、爱心爸爸妈妈和知心哥哥姐姐互动关爱活动等形式让留守儿童心理不孤独。

三、创建特色添活力

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学校充分挖掘本校潜力, 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 完善必修课、选修课校本课程体系。把“感恩、孝心和责任意识”三项德育主题教育、了解学习土家文化和跳土家摆手舞、做摆手操作为校本必修课程;同时, 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开发了土家小吃制作、木叶吹奏、科技手工制作等十多门校本选修课程。学校加大对校本课程执行情况地督查指导力度, 确保校本课程得以真正落实。

落实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打造书香校园。为了落实学生阅读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一是学校要求语文老师认真上好阅读指导课, 教会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二是学校认真开展每年一届的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三是课题引领, 由侯银珍和田娅琼等主研的“偏远山区农村完小学生课外快乐阅读的策略”市级课题研究使课外阅读活动进一步走向深入。

四、根深叶茂结硕果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11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均衡;美国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0-0101-01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对改变我国基础教育的不均衡现状做出了许多努力,取得了不少成就。《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若干意见》出台于2005年5月25日。同年11月10日,教育部发布《中国全民教育国家报告》,正式提出了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日程表,并且提出全面推行农村教师聘任制,逐步取消农村代课教师;对于财政新增教育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基础教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来师资建设的主要措施,如增加经费、培养高素质队伍,改善工资,提高教育程度、稳定队伍,促进教师来源的多样化,解决少数民族语言专家等。其次,要求大学的教育学院开设地方免费师范生,用以支持地方农村的基础教育的发展。第三,有研究认为,提高师资队伍的质量,除从提高新教师入门标准、改进在职教师专业发展同样重要的是确保职前教师教育质量。第四,也有研究介绍了围绕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教师教育改革的内容及历程,如延长修业年限、实行教师专业阶梯制度、建设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推动大学与中小学合作。

二、美国基础教育的发展

(一)已有研究的进展与不足。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是一个系统的研究领域。如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历史过程、美国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措施以及对影响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影响因素的分析等。从研究性质看,现有的多数研究属于专题研究,立足于国内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需要,着眼于如何借鉴,促进问题的解决,这类研究多采取就事论事的视角。

(二)已有研究对我国基础教育的作用。关于美国基础教育的均衡化发展,现有研究已经做出了积极探索,也积累了不少成果。这对于本研究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现有研究奠定了本研究的基础,既提供了基本的文献,也在研究内容和分析框架上做了一定的铺垫;另一方面,现有研究对此问题还没有解决,才使得本研究具有继续探讨的必要性。当前,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政策选择,在此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以均衡化发展的视角来研究美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梳理美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历程、促进均衡化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及影响均衡化发展的因素,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启示,并为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化发展提供政策上的建议。

三、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

教育资源配置就是教育资源在教育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或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分配情况,不仅包括社会总资源的分配,也涉及教育资源在各级各类教育间的分配、各级各类学校间分配、各地区教育间的分配等等。概括的说,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就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发展,其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对教育均衡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是它的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之所以在今天被提出,并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关注,有其深刻的背景。

四、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现状及成因分析

由于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我国教育发展存在着严重的不均衡现象。如:①地区之间差别,东中西部地区之间教育发展水平不均衡;②城乡差别,城市居民与农村中的农民在获得教育设施、教育质量和教育机会上不均衡;③家庭经济现状不同所造成的教育机会不均等,诸如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导致孩子不能上学等;④弱势群体在受教育方面所应占有的比例不均衡,还没有得到公平的分配。

群体同等的受教育权利,但人们在关注教育弱势群体应该占有的份额的同时,更加关注其对教育资源的实际占有情况。1978年之后的20年,我国的教育基础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01年宣布我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同时,随着高校生源的扩招,高等教育的入学率显著提高。但事实上由于地区差别、城乡差别、贫富差别、性别差异以及身体残疾等原因所导致的教育不公平、不均衡的现象依然存在。我们今天提出教育均衡发展的理念,正是为了正视历史,关注现实,谋求发展,这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创新,对于推动我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五、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法制的健全,以及人们法律和民主权利意识的增强,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关注公平的社会,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教育均衡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要结合我国的基本教育国情,它主要的途径有:

经济发展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从而加速发展教育事业。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我们所关注的教育事业才会得到全面发展,才会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来以此促进整个教育事业,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不断深化基础教育的改革,调整教育发展政策,开展教育制度创新平台。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的责任。这是因为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发展首先是政府行为。①政府应该通过不断加深教育改革,推动各级各类教育部门之间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要;②我国政府应制定相关教育政策,通过政府干预行为,建立教育经费转移支付制度和资助扶持政策,保障经济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有足够能力发展基础教育,保证弱势群体的孩子接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合理配置教育资源。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我们应当革新的教育资源配置的全方位理念,在社会公平的原则下,更多更好地采取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并鼓励东部发达地区对口支持中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教育;另一方面,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吸引国外、东部地区、社会和民间投资者,参与中西部地区办学的发展行列来。

实行“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我们需要不断丰富优质教育资源配置,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均衡发展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为实现素质教育发展,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针作为一项重要的指导思想。

参考文献:

[1]路守香.美国教师教育现状及实践反思[J].江西教育,2004,(22).

[2]洪明.美国教师教育变革与发展的主要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3]杨东平、周金燕.我国教育公平评价指标[J].教育研究,2003,(11)

[4]谌启标.美国教师教育的制度变迁与改革实践[J].比较教育研究,2003,(7).

美国特许学校与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篇12

1 特许学校与教育供需平衡

何谓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社会各界人士可谓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解释, 主要有: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是基础教育领域内“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区域之间、学校之间、群体之间的均衡发展”;“教育起点的均衡、过程的均衡和结果的均衡”;体现了“受教育者权利的保障问题, 以及教育民主与教育公平的问题”。 (1)

笔者在此无意探讨何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但为了分析方便清晰, 本文主要采用了这一观点:“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从宏观层面来说是指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均衡, 从中观层面分析是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 从微观分析是学校过程的均衡”。 (2) 而基础教育均衡首先“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 “是基于教育公平理念的美好追求”。 (3) 也就是说,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调和基础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因此, “特许学校能够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假设成立的前提就是:特许学校的出现, 调和了基础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平衡。

那么, 特许学校的存在是否促进了“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 体现了教育公平的美好追求呢”?答案是肯定的。特许学校之所以会产生, 主要是因为美国传统公立学校系统已经不能够为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美国民众急切地需要为孩子提供更加有效的学校教育;同时, 私立学校、教育券等择校方式也因为私立学校学费高、教育券不足等原因不能满足民众的需要, (4) 教育供给与需求之间严重脱节。因此, 作为择校方式的一种的特许学校, 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在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间的相对平衡, 体现了教育公平。

那么, 我们现在需要思考的是:特许学校在哪几个方面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获得了怎样的成效?下面笔者将围绕着这样的问题展开讨论。

2 特许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具体体现

20世纪90年代初, 特许学校, 作为促进教育公平发展的战略之一, 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它是基础教育改革中产生的一种新型学校, 它以高度的责任感换来了很大的办学自主权:自主预算权、教师聘用权、课程设置权, 并强调家长的充分参与, 可以免受当地学区制定的规章和制度的约束, 实现了最大限度的办学自主。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从“供给者”体系转向“需求者”体系的学校选择形式, 如何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2.1 从制度层面来说:追求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

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是教育权利或教育的基本人权问题。要想确保公民同等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 就必须有一定的法律制度保障和经费保障。

特许学校法为特许学校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虽然美国各州特许学校法有所差异, 但均对“特许学校”的性质、办学目的、背景、如何创办、谁来创办、如何获得资金支持、谁授权、拥有什么权利和责任, 以及如何监督和管理等方面均进行了详细说明, 既有观念层面的引导, 也有规则层面的限定, 同时还有操作层面的说明, 这极大地促进了特许学校的发展。

在法律中, “特许学校”是作为一种“公立学校”性质存在的, 这即是说, 特许学校向所有学生开放, 而不考虑学生的种族、性别、家庭出身、学术能力、教育信仰等因素, 这在制度层面上保障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利的均衡。同时, 特许学校的经费来源同一般的公立学校一样, 接受州或地方的生均费用,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特许学校的顺利发展, 也为学生教育权利的公平发展提供了基本的资金保障。

特许学校, 不同于传统的公立学校, 拥有更多的办学自主权, 特别是在课程设置、教学进度、资金使用等方面拥有很大的自由度。不过, 特许学校也承担着更多的责任, 在学校签署的特许状中甚至有关于一定时间内提升学生学业水平的条款, 这使得学校不仅承担起教育起点均衡的责任, 同时要承担结果均衡的责任。因此,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特殊的存在, 具有一定的制度保障性, 保障了学生受教育权利的均衡, 促进了教育权利公平和教育机会均等的逐步实现。

2.2 从社会资源配置层面来说:追求教育资源的相对均衡配置

有学者指出, 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主要涉及的是“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 其中包括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分配”。 (5) 特许学校的存在是否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均衡分配呢?

特许学校运动兴起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教育市场化的推动, 它还受到“社会和教育多样化”的影响, 这是其潜在的发展原因。 (6) 也就是说, 特许学校运动的发展得到了各种各样社会群体的支持。各类“特许学校创办者”, 带着各自的理念和资源, 积极投入到了特许学校运动中来。哈德森于1995年对特许学校创办者进行了统计分析, 指出学校创办者主要有:第一, 教育工作者, 他们拥有特殊的教育理念, 具有独特的办学宗旨;第二, 父母, 这些掌握一定资源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提供更高质量的教育而积极参与到这其中来;第三, 组织结构, 包括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机构, 他们基于各种原因而参与进来。 (7) 但是, 特许学校责任明确, 并且面临着随时被关闭的危险, 所以他们拥有更紧迫的压力, 需要时刻关注社会需求, 关注各种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的使用, 关注环境对学校的影响。而这极大地调动了社会各类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对社会资源的均衡分配。

2.3 从学校层面来说:追求生源和结果均衡, 关注儿童的个性化发展, 最大限度地促进儿童潜能的发挥

从微观层面来说, 特许学校促进学校均衡发展主要体现在追求生源均衡和结果均衡上。

所谓生源均衡, 就是指舍弃就近入学的原则, 不存在人为选拔学生, 采用随机的方式来确保学生生源基础均衡。 (8) 自“自由择校”运动开始以后, 美国各州逐步舍弃了就近入学的原则, 家长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需要自由选择更适合学生发展的学校, 可以是公立学校, 也可以是特许学校。学生在选择特许学校时, 不需要提供自己以前的成绩, 不需要参加入学考试, 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爱好等选择特许学校;特许学校在录取学生时, 通过随机抽样机制来挑选学生, 这极大地保障了每位学生入学机会均等的权利, 满足了家长和学生的需要, 这从机制层面来说这极大地保障了生源均衡。

结果均衡, 是指学校在人的培养和发展方面的目标追求。 (9) 在美国, 特许学校之间是各具特色的, 有着其独特的办学宗旨, 但是, 他们都遵循着一个最基本的学校目标:充分注重学生的差异和个性, 尽可能地满足每个学生的需要,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潜能的发挥。并且, 特许学校能够根据自己服务的学生群体的需要来设定自己的办学理念、教学模式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师, 创设自己的特色课程。特许学校为了最大限度提升学生的学业成就, 特别注重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 创造符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 追求学生群体之间的结果均衡。

3 特许学校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效果——以纽约市特许学校的发展为例

美国纽约州是是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州之一, 纽约市是其中心城市, 其人口占到了纽约州的一大半。1998年, 纽约州特许学校法 (教育法2850-2857) 规定, 教师、家长、学校管理者、社区居民或者其他组织均可以同相关授权部门签订一个五年期的“特许状”或者合约, 开办独立的新型公立学校。 (10) 该法案为纽约州特许学校的创办和经营提供了法律支持, 1999年, 纽约市便开办了第一所特许学校。自此, 在纽约市, 特许学校开始受到广泛关注并不断发展起来, 并取得突出成效, 奥巴马总统甚至将纽约州特许学校的成功作为例子以此刺激其他地区特许学校的发展。总体来说, 纽约市特许学校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纽约市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结果主要体现在:

3.1 特许学校数量增多——特别是处境不利群体所集中

的地区特许学校增多, 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了资源, 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自纽约市第一所特许学校产生到现在已经有十年。在这十年中, 纽约市特许学校数量不断增加:2002年, 纽约市仅有17所特许学校;到2004年, 纽约市就有34所, 占纽约州特许学校总数 (50所) 的68%;2006, 纽约市特许学校已经达到58所;到2008年, 纽约州新开了29所特许学校, 其中26所就在纽约市;2009秋天, 纽约市又新开了由纽约州教育委员会 (The New York State Board of Regents) 批准的21所特许学校。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 纽约市特许学校数量增长速度是很快的。并且, 这样的发展势头一直没有减弱, 这说明了特许学校有着很大的需求量, 它的存在已经获得了纽约市民众的认同, 一定程度上合理配置了资源, 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

3.2 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提升——特别是处境不利儿童学业成就提升,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体间的均衡发展

近十年中, 纽约市特许学校在社会的支持上, 在学校自身的努力下, 不管是在课程和教学方法上, 还是在管理结构和学生学业成就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在所有成效中, 体现最明显的就是特许学校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

据相关部门统计, 在2008-2009学校州测试中, 纽约市85.5%的特许学校的学生数学成绩高于本学区同级学生的成绩, 66.2%的特许学校的学生英语成绩高于学区同级学生的成绩。而91%参加州测试的特许学校学生在数学测试中达到优秀, 77%的学生在英语测试中达到优秀, 这样的成绩远远高于纽约市传统公立学校学生的成绩。

这些成果是显著的, 不仅仅是因为特许学校学生成绩比传统公立学校学生成绩高, 更主要是因为特许学校“学生”的特殊性。因为, 纽约市特许学校主要集中在布朗克斯的南部、哈莱姆 (黑人区) 和布鲁克林的北部和东部, 而这些地区是纽约市少数民族和贫困人口聚居的地区, 即特许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黑人、非裔或者贫困家庭学生, 这使得这个结果更有意义。并且在过去五年中纽约市特许学校一直保持着这一发展趋势, 这也是难能可贵的。特许学校的确能够促进学生学业成就的提升, 保障不同人群的受教育公平权利,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4 结语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特许学校在不断受到争议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可以说, 特许学校的存在满足了社会大众的需要, 一定程度上调和基础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平衡矛盾。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特殊的学校形式, 通过颁布特许学校法, 法律上保障受教育权利的平等性;通过保证特许学校经费来源的公共性质, 从经济上保证了不同社会群体的平等择校权利, 实践着教育机会均等的社会要求;同时, 特许学校通过“极大自主权”吸引了大批社会人士参与到特许学校行动中来, 不仅使得不同教育理念在社会中得到实现, 而且促进了社会资源对教育的分配;最后, 特许学校, 作为一种“需求导向”体系的学校, 在享有极大自主权的时候, 也承担着比传统公立学校更大的绩效责任。特许学校的创办者们因此不再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发展, 他对学校同家长、其他学校、组织等也予以了高度重视, 特别是强调对社会资源的充分利用, 保障教育结果的公平发展。而从纽约市特许学校发展的实践结果来看, 它的确在某些方面促进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如, 市内各区教育资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均衡发展, 弱势群体的学业成就得到了提升, 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学生群体之间的差距。但特许学校在多大程度上促进了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还有待我们继续深入研究。

摘要:美国特许学校, 调和了美国基础教育供需平衡矛盾, 能够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文章主要从制度、社会资源配置、学校层面阐述了特许学校的特征, 并从实践总结中得出:特许学校数量增多, 一定程度上调和了教育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学生学业成就水平提升,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群体间的均衡发展。

上一篇:质量稳定性下一篇:乡镇农机站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