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

2024-09-29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共8篇)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 篇1

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AA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我市经济综合实力的逐步增强,教育投入水平逐年提高,先后实施了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课桌凳更新、教学仪器配备、现代远程教育等一系列重点工程,从不同方面改善了农村中小学特别是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同时,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城乡间、校际间办学水平上还有较大差距。为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2009年7月,AA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普通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的实施意见》(A政发„2009‟40号),成立了以BBB副市长为组长,发改、教育、财政、人事、国土、建设、规划、税务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学校标准化建设领导小组,启动实施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作,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基本情况

2009年以来,我们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本着“政府主导、优先保障,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统一标准、注重效益,整体带动、协调发展”的原则,召开了市、县政府分管领导参加的调度会议,举办了全市中小学学校标准化建设专题培训,组织各县区按照省《标准》有关要求,根据现有学校布局和条件,结合学校布局调整和校舍安全工程,综合考虑人口密度和分布、变化趋势、交通、环境等因素,制订了全市学校标

准化建设规划方案,结合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改革、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等重点项目,按步骤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各级专项资金13亿元,进一步完善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扎实推进了校舍安全工程、教学仪器更新工程、“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等一系列重点项目,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特别是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显著改善。

二、主要措施

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涵盖内容多、涉及面广、时间长、难度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工作中,我们着重从以下方面推动了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实施。

(一)明确责任,加强领导,形成工作合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各级政府是主体,教育主管部门应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争取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市、县(区)教育局注重做好与政府领导的汇报沟通,并将学校标准化建设纳入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使之成为各级政府的一项政绩工程。在近两年AA“两会”CCC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将“加快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列入了政府重点工作。为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先后成立了由市、县政府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各级领导小组,在此基础上,切实加强领导小组办公室建设,各级教育部门专人负责,有关科室共同参与,确保了工作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明确了市县教育局计财、基教、仪器、电教、人事、师训、督导等科室,在布局调整规划、校舍建设、办学条件、师资配备、监督检查等方面的责任,确保从调查摸底、组织实施到检查验收各个阶段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同时,通过组织专题培训提高了乡镇

教委、学校校长的主观能动性,为学校标准化建设在基层营造了良好的工作环境。

(二)统筹规划,分项推进,做好结合文章。由于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复杂性,我们坚持规划先行,以县区为单位,逐乡镇、逐学校层层摸清家底,根据现有学校的规模、生源、位臵、条件、发展趋势等状况,统筹制定了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按内容分解成相对独立的工程分类推进,把所有学校分解到工作分步实施。结合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校舍安全工程、“211”工程试点、仪器更新工程、探究实验室建设、现代远程教育、规范化学校创建、明德小学项目等重点工作,有计划的优化教育资源配臵,避免重复建设,以实现教育投资效益最大化。

(三)多措并举,开源节流,破解资金难题。资金筹集问题是制约学校标准化建设的瓶颈,我们重点通过以下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一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投入持续稳定增长;二是用足用活中央、省扩大内需、黄河三角洲开发等方面的政策,积极争取上级扶持资金;三是努力争取加大市、县财政资金投入力度,确保两项教育附加全部用于教育;四是加强对学校公用经费的监管,指导学校科学理财,集中资金用于学校发展,有的县区还通过控制未达标学校的招待支出比例、规定学校公用经费用于标准化建设的比例等形式,调动学校的工作积极性;五是积极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和慈善机构等有关方面,通过捐资、捐物、无偿服务等方式支持中小学校标准化建设,积极探索通过出让学校、建筑、场馆乃至班级的冠名权等形式,积极争取捐助资金;六是用足用

好农村中小学校舍建设规费减免政策,节省学校建设成本。

(四)加强督查,奖优树先,激活工作动力。我们注重加强对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管理和监督,定期组织调度、检查、评估。将学校标准化建设工作列入政府教育工作综合督导,作为考核县区党政一把手政绩的重要内容。建立了学校标准化建设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对在学校标准化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率先实现普通中小学校标准化的县区、乡镇,拟以政府名义进行表彰奖励,授予“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示范县(区)”、“中小学标准化建设示范乡镇(办事处)”称号,对依靠自身公用经费完成标准化建设的学校,授予“学校标准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颁发铜牌并给予一定物质奖励,激发各级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的内部动力,以点带面,推动我市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

三、实施成效

(一)科学调整学校布局,实现学校设置与规划标准化。各县区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根据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合理调整学校布点和办学规模,优化资源配臵,实现办学效益最大化。由于我市有些县区农村小学布点太多,规模很不合理,若要使所有这些学校达到标准要求,因建设成本太大难以实现。因此,重点加大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力度,适当撤并学校达到适度规模,以节省建设成本。2008年以来,全市义务教育学校由原来的733所,调整为2010年的575所,其中:小学由584所调整为428所,初中(含九年一贯制学校)由149所调整为147所。

(二)加强学校基本建设,实现学校用地与校舍建设标准

化。根据县区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结合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校舍安全工程和“两热一暖一改”工程的实施,大力推进学校基本设施建设。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资金6.5亿元,完成建设面积62万平方米。2008年,我市作为全省首批试点,启动了农村中小学“两热一暖一改”工程。截至2010年底,全市共投入资金4875万元,累计完成热水热饭项目242个,取暖项目110个,改厕项目53个,受益师生24万人。

(三)充实内部设施配备,实现学校装备条件标准化。在进一步推进农村中小学教学仪器更新工程的基础上,有步骤的充实完善教学仪器、实验、文体器材、图书音像资料、电化教育等教育教学及办公生活设施设备,以满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资金共担、统一配臵、项目管理”的原则,全市累计投入各级财政资金4200万元,使全市613所农村中小学和8所特殊教育学校达到了教学仪器基本配备标准,义务教育学校教学仪器设施配备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为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完善学校运行机制,实现公用经费与师资配备标准化。不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国家、省规定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足额落实资金,及时拨付学校,并安排专项经费加大对薄弱学校的投入力度,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按照国家和省编制标准、教师资格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规定,为学校配备合格专任教师、实验人员和管理及工勤人员;建立和完善教师补充机制,促进专任教师学科、年龄、职称、性别等结构更

加合理;通过参加各种职后培训,不断提高教师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2008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专项资金7.08亿元,提高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本费,加大对农村家庭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力度,对城市经济困难学生实行“一免一补”。农村初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基准,分别由2008年的每生每年445元和295元,提高到了的800元和600元,义务教育学校经费水平得到可靠保障和整体提高。

经过近几年全市上下共同努力,我市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扎实推进。同时,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建设资金不足,县区及学校之间不够均衡等深层次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大力度,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确保2015年全面完成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全市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 篇2

曾经, 为了怕孩子上学太累, 她无奈选择了离家近但名气不大的长春路小学。下定决心前, 她用了大半年时间, 每天守在学校门口观察打探。

两年过去, 孩子每天回到家, 都会兴高采烈地说这说那。刘君璐说:“孩子的作品在班级随处可见, 她能够面对几十名参观者从容自如地介绍班级文化, 我时常感觉自己也在和孩子一同幸福成长。”

“是小班化教育改变了学校的面貌, 提升了教育的质量, 也改变了师生的面貌。”在教育部11日召开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案例通气会上, 西岗区教育局局长李生滨这样对记者说。

据了解, 西岗区自2008年开始率先在学区内薄弱学校推行小班化教育, 这些学校由于长期生源外流, 具有实施小班教育的先天优势。

“过去, 薄弱学校总是抬不起头, 我们将教育投入优先拨给薄弱学校, 以项目为抓手, 优先支持薄弱学校, 在师资培训上也让薄弱学校优先, 校长、教师重新找到自信, 更加安心教学。”李生滨说。

西岗区71中学毗邻市内最大的小商品和水产批发市场, 学生中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占八成多, 如何让不同身世背景的学生尽快融入班级, 跟上学习进程, 是许多年轻教师面临的课题。

“小班化教育使我们更有可能关注每个孩子的变化与需求, 同时使每个孩子都可以最大限度地参与班级教学和管理。”作为班主任的青年教师艾茹说。

在艾茹所带的班上, 有个孩子性格内向, 喜欢电脑, 老师就鼓励他担任班级的电脑管理员, 使他有了和同学们交流的共同话题;有个孩子个性鲜明, 擅长摄影, 老师就鼓励她组织班级培训, 抓拍全班同学的快乐瞬间, 最终她的作品形成一面“笑脸墙”, 吸引广大师生来参观……

“有太多的不可能, 在孩子的身上变成可能。”71中学学生家长应志芳说。过去, 孩子不管作业多么少, 都不愿写, 现在, 学校针对学生学习掌握情况分层次布置作业, 一下刺激了孩子的竞争意识, 他天天预习, 每周还制订计划, 从不爱学习变成了会学习。

在小班化教育的过程中, 孩子们得到了更多关注和爱护、欣赏和期待, 这也对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提出新的挑战。

不进课堂就没有发言权, 校长听课量从每学期60节提高到120节;教师要转向研究型, 必须通过教育局确定标准的“单学科知识关”、“全学科知识关”和“教学技能关”……在一系列创新教育管理的要求和措施中, 西岗区将校际联盟管理转变为“片区+校群”管理, 每一所中学从教材编写、教学手段、学科知识等各方面联系带动若干所小学, 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连接整合, 实现了教育教学的高效实用。

如今, 西岗区31所中小学中, 推行小班化教育的学校比例已达90%, 中学每班30人, 小学每班20人。

“越来越多的家长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已从单纯的分数转向综合素质的发展, 小班化教育日益受到认可和青睐, 曾经的薄弱学校迎来了学生回流的热潮。”李生滨说。

不仅如此, “小班化”也促进了“大均衡”。随着优质高中75%的招生指标平均分配到初中等政策的实施, 更多迷信名校的家长也放弃了择校, 老牌热点学校的大班额开始“消肿”。

“实践证明, 把住质量关, 抓好教师队伍, 什么样的学生我们都能教得好。”在大连市享有盛誉的西岗区34中的副校长韩晓楠说:“越来越多的名教师、骨干愿意参与流动, 因为其他学校也可以让他们收获成就感。”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 篇3

关键词:优质;义务教育;均衡

中图分类号:G5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09)04-0001-03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新颁布的《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二条明确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促进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学校之间办学条件的差距,不得将学校分为重点学校和非重点学校。学校不得分设重点班和非重点班。”第六条规定,“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改善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并采取措施,保障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实施义务教育,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和残疾的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近几年,一批专家学者也针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分别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现状、原因、目标、途径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的探讨。

这些法律条文和专家的研究为义务教育的深入开展指引了发展的方向。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从外因的角度展开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探讨的,笔者认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需要通过内外因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即既要通过外部向学校输入资源,更要通过内部的学校资源的有效利用,也即是通过外部资源的输入与学校自身的发展的有效结合,促进学校办学质量的提高的方式来达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其实质就是通过学校的优质来实现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而这一过程也无形中提高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水平,它无疑走的是一条均衡的优质,优质的均衡的道路。

然而,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习惯于将优质与均衡对立起来,结果使均衡发展也陷入僵局。笔者认为,就现阶段我国已经普及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可以将追求优质的过程与追求均衡的过程统一起来。

二、优质均衡的内涵

优质均衡具有优质教育的特征,但是它不是要把每所学校办成国际一流或是全国百强,而是要使县区范围内的每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有效利用内外的资源,通过内涵发展,不断增强实力,使其在县区范围内的实力势均力敌、不相上下,成为令县区范围内的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其最关键的是采取各种措施消灭薄弱学校。

要使全国或全省范围的学校达到均衡是不现实的,需要先实现区域范围,即县区内的均衡,然后逐步扩大到更大范围。我国新《义务教育法》与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也为县区范围的均衡提供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保障。

因此,文中所说的优质均衡是指在县区范围内实现同类学校之间的各有特色的高质量的发展。均衡地优质,从而也实现了优质的均衡。

三、优质均衡的原因

(一)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来看

《国教育报》编审翟博博士认为,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享受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按照戴维·伊斯顿的观点,任何政策与法律在本质上都是对社会利益进行权威的分配。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公平的基本内容就是实现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公平的基石。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就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内的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质是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内的每一位学生获得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而学生获得的利益是社会系统或教育系统内的利益分配到学生所在学校,再由学校分配给学生个人的。因此,要想学生获得公平的教育利益,最根本的途径是发展每所学校,提升每所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即优质。

(二)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来看

劳凯声教授认为,每个学习者或其家长都将变被动为一种积极主动的选择,他们是这场贸易的消费者,因而有权选择和获得满意的教育服务。在不久的将来,学习者或其家长自己来规划真正适合和有利于自己个性发展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形式,精心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消费类别、水平和品味,从而获得自己真正需要的而且有效的教育服务。而作为教育的提供者,则应想方设法地提高教育的服务质量和品味,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目前,已有研究者发现了与之类似的现象,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在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下出现三种现象:一是大量农村家长千方百计将子女送到城市读书,二是城市家长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到重点学校读书,三是社会中的主流人群千方百计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可见,让更多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是教育所应背负的现实重任。

翟博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讲,教育均衡发展是人们相对于目前现实存在的教育需求与供给不均衡而提出的教育发展的美好理想。换句话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矛盾是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之间的矛盾,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的实际供给之间的矛盾。因此,解决这一矛盾的根本途径是大力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即提高每所学校的教育质量,也即是优质的途径来促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只有均衡地优质,才能从根本上满足人们的需求。

(三)从义务教育发展的阶段来看

2000年,我国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了低水平的均衡阶段。翟博认为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与条件来看,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基本实现了第一阶段目标,进入了第二三阶段,即主要以实现教育资源合理均衡配置为目的与追求教育质量均等的阶段。但是,笔者认为阶段的划分是相对的,绝不是要等资源合理均衡配置之后再去追求质量的提高,而是应同时追求二者,因为,教育质量的追求始终应是学校的首要目标,教育资源的补充只是为了这一目标的实现。因此,优质是每所学校发展的目标,通过这种发展可以从根本上消灭薄弱学校,从而最终满足人们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要优质地均衡。

(四)从不均衡产生的历史原因来看

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除了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外,还有深层的历史原因。它是我国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为提高教育质量,有效利用现有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策导向下应运而生的。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的确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了大量急需的人才,然而在今天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它也成为滋生众多教育问题的源头。一方面有的学校人满为患、资源短缺;另一方面有的学校门可罗雀,资源浪费。择校、教育乱收费等问题与学校问的不均衡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正是因为我们长期以来追求一种不均衡的优质,使学校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这种优质必与均衡矛盾的思维定势也长久存在着。笔者认为,没有均衡的优质

是难以长久的;没有优质的均衡只是空洞的自欺欺人。

四、优质均衡的举措

(一)科学规划,合理设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在学校优质化建设过程中,并不是要对已经存在的每一所学校都投A--定的人力、物力来予以发展,而是应根据各县区的学龄人口变化情况、各校的发展情况因地制宜地采用撤、并、扩、带等方式来科学规划县区内的学校布局,合理设置教学点,这样既可以避免资源的无效使用,又可以相对集中资源,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果。山东寿光市可谓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典型。他们遵循“整体规划、适当集中、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方针,开创了一个布局合理、规模适当、齐头并进的均衡发展的局面。据笔者所见,A市B区将实力相当的四所重点学校分置该区的东南西北四方,并与各方的薄弱学校合并,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该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亦有学者提出,县镇布局应形成以县城为核心,以建制镇为中心,以小集镇为外围的县域小城镇网络体系,而教育的布局设点要与城镇布局设点相照应。

(二)制定标准,核实指标

笔者认为国家应制定全国学校生均经费、教师学历与职称、学校教学设施、教师工资待遇的标准,各省、地级市、县应根据这一标准核实各县区需设学校的各项指标的情况,估算所需教育经费。需要指出的是,标准的设立需要有一定的超前性,因为我们的教育是面向未来的,我们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现在应追求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同时,有研究者建议应取消中心学校的特权地位,学校之间只有设置地点的不同,而没有级别之分。换句话说,县区范围内各校各项指标的标准应是一致的。正如《学会生存》中所说,“要从教育开支上求得更大的收获,财政资源的总量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在许多方面,如何分配财源的方式更为重要。”

(三)逐县核实财力,根据各县、省财力确定中央转移支付的比例。

2006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为3.01%,尽管还未达到4%的目标,但是从公共教育支出占政府支出比例这一指标来看,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超过15%,超过了除美国以外的英、法、德、日、意等发达国家。2006年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8.36%。换句话说,尽管我国GDP大幅增长,但是国家可以支配的财政总收入并不是极大丰富。因此,试图全部依靠中央财力来发展优质化义务教育的做法有待商榷。而完全依靠县级政府的财力也难以完全达到上述目标。在张志勇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在他们调查的5个县中,至少有2个县的财力难以承担中央要求的发展农村教育的责任。换句话说有3个县可以达到国家的要求。因此,综合专家建议,笔者认为应逐县核实财力,制定各县财政所应承担的教育支出的比例,所差部分再根据各省的财力确定省的支出比例,仍差部分由中央予以补充。公共财政应重点扶持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四)促进教师均衡流动。增强教师培训实效

原北京一中校长王晋堂老师认为,“结构工资”现存的差距不仅成了实施教师合理流动的障碍,而且对教师流动产生了负面的导向作用。它导致了教师,尤其是骨干教师(或称优秀教师)从薄弱学校向重点学校的流动。农村的骨干教师往城镇流动,城镇的骨干教师往城里流动。教师的流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学生的流动,学生不断向城镇学校、重点学校流动;生源的流动进一步加大了农村学校与城镇学校、重点学校之间办学质量上的差距。工作在重点学校的教师不仅待遇高,由于学校经济实力雄厚。得到发展的机会也多,进修、外出交流、出国的机会多,职称评定、评优评特的名额也多。这样一来,农村学校、薄弱学校的师资(与重点学校相比)越来越弱。虽然中央启动了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与教师交流办法,但效果不是很明显,有人认为是岗位津贴与工作条件的艰苦程度之间没有很好的契合。笔者认为应将岗位津贴与进修、外出交流、出国、职称评定、评优、子女成长环境等结合起来,从物质与精神两方面来吸引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任教,从而促进学校的办学质量的提高。

从某种程度来说,义务教育学校的优质化仅仅依靠个别教师的优秀是不够的,主要还是要依靠广大普普通通的教师们。因此,学校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广大教师的培训。

(五)学校应合理利用各种资源,走内涵发展之路

无论是科学设置教学点,加大公共财政支出的力度,还是师资的补充,都只是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外在的支持;真正要促进学校的发展,还需学校综合利用这些资源,依靠自身的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走内涵发展之路。正如陈小娅副部长所说,在人人“有学上”和“上得起学”之后,“上好学”已经成为人民群众对教育的迫切期待,这是一个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各所学校可以实施一系列改革,大力提倡科研,促进管理者、教职员工、学生的共同发展,从而提高学校的办学、管理、教育和教学质量。深圳宝安中学通过建立“一个脊梁,两个翅膀”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以年级工作领导小组为脊梁、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班级教师团队与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学科团队为翅膀,极好地促进了学校的发展。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均衡,但只有促进每所学校提高教育质量,即均衡地优质,才能满足老百姓的迫切需求;而在此实践过程中,教育将收获优质的均衡。无论是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学校之间、弱势群体的教育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所直面的内容的分类,只是从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的视角进行的分类,其实质是学校之间的差距。因此,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首先应该解决的是县区范围内学校之间的差距问题,使县区范围内的学校实现均衡的优质,从而最终使县区范围内的学校呈现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景象。

参考文献

[1][5][7]翟博,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J],教育研究,2008,(1):3-9

[2]刘复兴,我国教育政策的公平性与公平机制[J],教育研究,2002,(10):45-49

[3]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政策分析中心,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石[J],教育研究,2007(2):3-11

[4]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教育研究,2002,(2):3-7,30

[6]翟博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教育研究,2002,(2):8-20

[8]李振村梁伟国,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幸福成长——山东省寿光市教育均衡发展透视,人民教育,2002,(3):8-31

[9]余益中,城镇化建设与农村教育改革[J]教育研究,2002,(6):60-62,76

[10][13]转型期中国重大教育政策案例研究课题组,缩小差距:中国教育政策的重大命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9,165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69

[12]王蓉,加大教育财政投入需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人民教育,2008,(9):2-5

[14]王晋堂,教育均衡发展重在规范教师工资待遇,人民教育。2008,(2):26-29

[15]陈小娅,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人民教育,2008,(13、14):2-6

[16]彭锻华,激发成就动机打造团队精神,人民教育,2008,(5):21-22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4

汇 报 材 料

必克小学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专家:

我代表必克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必克小学创建于1937年。当时是必克村的先进人士陆照辉先生(毕业于贵阳达德学校,与王若飞是同学)发动全体村民把村边的古庙拆迁过来改建为学校。由于正直抗战初期,人心涣散,陆赵辉先生为了振奋人心,激励人民坚定抗战必胜的信心和决心,引用了孙子兵法里的一句话“攻必克,战必胜”,故把学校命名为“必克小学”。并把长期以来世人辱笑的“被革村”更名为“必克村”。

近年来,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教育局、地方党委、政府、中心校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用爱心兴盛教育、用责任发展教育”为办学理念,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园环境逐年改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必克小学覆盖必克村、林用村和巧贯村,人口7000多人。现有8个教学班,学生306人,其中民族生269人,女生158人,留守儿童113人。

(二)师资水平:(1)教职工20人,其中专任教师16人,中小学一级教师6人,中小学二级教师12人,中小学三级教师2人,本科学历2人,大专学历14人,中师学历4人,教师学历全部达标。

(2)学校有校委会、教研组、少先队等组织机构,下设有安全、卫生、后勤、图书等专项管理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

(三)办学条件:

(1)原校址坐落在必克布依古寨中间,占地面积为2900平方米,运动场地面积164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为3068平方米,绿化面积为300平方米。

(2)新校区占地面积为10428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3446平方米,塑胶运动场地4800平方米,配有科学实验室、多功能室、图书室、仪器保管室、音体器材室等。建有有200米环形跑道和50米直形跑道,有篮球场2个、羽毛球场2个,乒乓球台4个等,能满足学生活动的需要。

(3)图书6560册,计算机26台,拥有班班通设备11个,科学实验仪器总值3.8万元,能满足教育教学活动需要。

三、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工作 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在政府的领导下,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动员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无学生辍学。2

保证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辍学率为0。

(二)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好家长放心的教育。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任组长,副校长任副组长,确定副校长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奖惩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教师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书》,班主任同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给学生下发了《学生安全公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学校集会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法制教育课。充分利用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

4、重视安全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收缴学生的管制刀具,对于其他诸如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为全校学生办理了校园责任险,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安全工作保险系数。四是多次组织了地震逃生演练、防止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演练活动。

5、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向家长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学期放假前,在《告家长书》中提醒家长注意学生的安全,确保学生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到实处,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三)把教学质量视为第一责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近年来我校坚持深化新课程改革,狠抓教学管理,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工作: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1)、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以师德师风教育学习活动为中心,继续抓好全体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努力创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利用教师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抗震救灾英雄事迹等有关内容。除集体学习之外,教师个人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并且人人做到学有笔记、学有体会、学以致用。通过系列学习活动,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白了肩负的重担,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了更大的热情。

(2)、紧密围绕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程已大面积实施,3

为了使全体教师更深入的理解和贯彻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的同时继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新理念》、《新课程》、《新方法》、《新技能》等,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丰富了教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3)、重视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技能。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方法。多次选派教师参加业务培训,同时我们还注重同兄弟学校的业务学习和交流,每年推荐两名教师参加国培计划,选派两名教师参加本街道的优质课评比,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师德师风先进事迹,学校要求参会和培训教师回来后都要及时传达、汇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真正体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

(4)、严格考勤管理,按规定执行教师请假制度,详实记载教师的考勤情况。教师出勤情况与绩效量化考核挂钩。

2、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牢固树立“教学是中心,质量是核心”的理念。层层落实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目标,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在各个教学环节上,狠抓规范,落到实处。进一步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进一步抓实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要求教师认真按课表上课外,早读语文教师到教室督促学生晨读,中午读书时间实行班长责任制,督促学生多读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3)、做好教学质量检测。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总结,及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

(4)坚持以活动促教研,以活动提质量。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领导能深入到课堂听课,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3、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1)、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持认真组织了大课间(少年武术操、跑操)活动,号召全校师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开设舞龙、舞狮、棍术,跳绳、踢毽等课外活动)。

(2)、强化教书育人,紧抓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上好“三课”,即品德与社会课、体育与健康教育课、法制与班会课。二是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适时渗透德育思想和法制教育。三是深入开展了书香少年、五好少年和“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的活动。

(3)、重视法制教育,积极落实法律进校园活动,坚持在校园内张贴普法知识宣传挂图、办板报,多次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反邪教、“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专题讲座,使广大师生知法、学法、懂法、用法,自觉守法。

(4)、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开设布依族舞蹈兴趣班、布依族古歌兴趣班、布依族传统体育兴趣班等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活动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5)、重视环境建设,狠抓卫生工作。全体动员,广泛参与,以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为契机,认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我校卫生工作做到了责任区划分明确、宣传教育频繁开展、清洁区天天打扫、卫生情况周周评比、美化校园有序进行,并定期组织高年级学生为村寨清扫广场、大路,清理河道等,培养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情怀。

四、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各种功能室齐全,教学设备设施齐全,校园环境优美,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增强,教风、学风日益浓厚,教学管理规范,现代化教学模式已经实现,学校质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趋势。

2、获得的荣誉 被评为县级绿色学校、州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优秀示范学校。教师参加街道办优质课评比连续两年获一等奖。

五、存在问题

1、校园绿化、美化尚未完善。

2、校本教材不够完善,需进步整理改编。

六、以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

2、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完善学校绿化和美化,创建优美的育人环境。

4、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农村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努力打造留守儿童“四在学校、幸福校园”,让领导满意、让家长放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5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为了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依法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将我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徐坡乡中心小学地处俆坡乡集镇,是一所农村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5600㎡。现有六个年级、八个教学班。教师23人,均取得大专以上学历,学历达标率100%。在校学生318人,每班学生人数均在50人以内。学区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巩固率100%,毕业率100%,体育合格率100%。学校设有校长1人,副校长2人。学校有科学实验室1个,按二类标准配备。

二、主要措施和作法:

1.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定期组织教师学习《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和陕西省贯彻《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及有关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了依法治校和依法执教的自觉性。

2.加强领导,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学校领导班子带领广大师生员工团结协作,求真务实,逐步建立了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学校定期开展校本培训,有近70人次先后参加了阳光师训、班主任培训、继续教育培训和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专业素养,为学校教育教学提升奠定了人才基础。另外,我校还重视校际交流,通过开展与中山街小学的结对帮扶、名师帮教等系列活动,为教师成长搭建平台。

3、着力创办和谐校园,共享教育公平。学校在招生、分班、任课都做到公正、公平,不办“重点班”,确保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教育。

4、严格执行国家和陕西省颁行的课程计划及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将文化课与体音美等课程同样要求、同等对待。所有课程均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落实、有检查、有考核、有效果。

5、严肃财经纪律、规范经费使用,认真做好 “两免一补”工作和学生营养

餐工程。学校对足额下拨的经费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严格执行上级规定,认真落实 “两免一补”政策,确保了营养餐工程安全实施。

6、关注关心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为他们建立档案,从生活、学习、思想上关心爱护这些学生,帮助并鼓励他们完成义务教育。

7、重视和强化安全工作。学校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有针对性的召开安全教育现场会。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开展周边环境治理,确保师生生命和财产安全。

8、多方筹集资金,改善办学条件。2007年上级投资50万元修建2层教学楼,平整了操场,建成了科学实验室。2008年添置了近30套桌椅,购置了部分教学器材。2009年添置了图书和实验器材。2010年投资4万多元对教师宿舍、学校厕所进行了加固维修,硬化了校园内的道路,添置了20多套新课桌椅。2011年学校进行了绿化、美化工作,张贴了多幅名人画像和名人名言,我校的育人环境进一步优化。

9、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关怀下,学校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教育教学质量也有了显著提升,2009年我校被评为教育信息化管理与应用先进学校,2010年我校被汉台教育体育局评为素质教育先进学校。

三、存在问题与不足。学校办学条件比较薄弱,部室不健全,教学器材匮乏,办公条件简陋;教师的专业不对口现象严重,尤其是缺少音乐、体育、美术这样的专业教师。以上这些问题和不足已经对学校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我们将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抢抓学校布点调整的机遇,不断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强化学校管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谋划学校长远发展,不断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

徐坡乡中心小学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篇6

各位领导、专家:

首先,我代表任桥镇回民小学全体师生,对各位领导莅临我校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就本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汇报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我任桥镇回民小学坐落于任桥镇任桥集集西,学区辖任桥、桥东两个行政村,学校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生均34.1,服务人口3200余人;2012年,学校新建三层教学楼一幢,总建筑面积1150余平方米。工程总投资96余万元。学校总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生均10.4(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1763平方米,生均8.1,生活用房227平方米,生均0.9;办公用房108平方米,生均0.4;其它用房482平方米,生均1.68)。学校绿化面积近300平方米,生均1.26。学校运动场地1000平方米,生均4.1;学校拥有图书8900册,生均30.9(图书室8200册,资料室370册,其它科室330册);学校开设8个班,有教师16名(幼儿园教师4),学生333人(含幼儿园73人),我校在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的工作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之理念,谨记“抓安全促平安,抓教学促质量”之精神,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面发展又有特长的学生,创建“静读、静赏、静飞”积极向上、生动活泼、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学校的各项工作在教育局、镇党委、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办学理念,在各级领导、社会各界的亲切关怀和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教学设施不断更新,校园环境逐年改变,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学校管理日趋科学,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学校的各项工作蒸蒸日上,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达标情况:

(一)普及程度:回民学区共有两个村17个村民小组,514户3280人。1、2012学年度学区学龄儿童32人,入学学龄儿童32人,入学率达100 %,其中女童14人,女童入学率达100%。3、2013年6月毕业班人数41人,毕业41人,六年级合格率100%。

(二)师资水平:

(1)学校班子齐全,现有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各1人,业务能力均优良。

(2)学校现有专任教师17人,中级职称6人。其中本科学历5人,专科学历 4人,中师学历1人,教师学历合格率达100%。

(3)学校有校委会、教研组、少先队等组织机构,下设有安全、卫生、后勤、图书等专项管理机构,层层落实管理责任,2 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向上,开拓创新。

(三)办学条件:

(1)学校占地面积8200平方米,生均 34、1平方米,建筑面积2580平方米,生均10.4平方米。

(2)学校图书馆中共有8900册,其中学生图书8200册,生均30.9册(不含幼儿园)。

(3)学校拥有电脑教室、音乐教室、实验室、仪器室、图书室、师生阅览室、体育器材室、美术室、劳技科技室。校园环境优美整洁,布局合理有序,教学设施齐全。

三、师资培训:

2012学年度,学校安排了教务付主任马健赴南师大进行为期一周的数学骨干教师培训,安排了教务主任付安庆师范学院锦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业务培训,安排了教师张贵芹付合肥幼师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幼儿教育培训,王露露付蚌埠教师进修学校进行了电脑培训,还安排了全体教师赴淮北听课、培训。

四、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积极稳妥地推进依法治教工作

1、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的神圣职责,更是学校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把依法办学、科学管理同推进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培养镇域经济发展的后备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2、在工作中,我们严格按照《义务教育法》的要求,依法保障适龄儿童按时接受义务教育,我们在镇政府的领导下,会同乡村组干部千方百计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学区适龄儿童、少年都能按时入学,无学生辍学。保证小学生入学率、巩固率达到100%,辍学率为0。

(二)把安全稳定当做第一要务,办让家长放心的教育。

1、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成立了回民小学学校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确定由副校长殷浩超为安全工作分管领导,形成了安全工作校长亲自抓部署,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的良好局面。学校学年初对一年级和学前班新入校儿童进行了防疫接种证查验。

2、层层落实安全责任。每学年都要修订完善《学校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明确安全工作的责任和工作的具体要求。学校坚持安全工作责任到人,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学校把教师奖惩同安全工作进行了有机结合。学校同教师签订了《安全工作责任书》,班主任同学生、家长签订了《安全管理责任书》,给学生下发了《学生安全公约》。学校安全工作真正做到了学校、班级、学生、家长职责明确,齐抓共管。

3、强化安全教育。始终把安全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安全教育做到了时时讲,天天讲,常抓不懈。利用教师例会、升国旗、学校集会等时间及时将安全工作会议精神、安全工作文件精神传达到全体师生心中,学校按规定开设了健康安全教育课。4 充分利用专题讲座、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专栏、图片等媒体资源,给师生重温了防震、防火、防汛、防病、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等安全常识和逃生技能。我们还多次聘请镇中心卫生院同志进行卫生健康知识讲座。

4、重视安全防范,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一是每月对学校的围墙、校舍、电路等部位进行一次拉网式安全排查,及时整改安全隐患。二是及时消除学生中的安全隐患,及时收缴学生玩具手枪、刀片等危险玩具,对于其他诸如危险游戏等行为实行首遇责任制和值周教师巡查制,确保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三是为全校学生办理了校园责任险,进一步加大了学校安全工作保险系数。五是多次组织了地震逃生演练、防止楼梯间踩踏事故演练和消防演练活动。

5、坚持家长联系制度,向家长宣传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每年组织全校性家长会两次,每学期放假前,在《素质报告单》中提醒家长注意学生的安全,确保学生度过安全、有意义的假期。

由于我校安全责任落得实在,安全制度比较健全,安全教育频繁开展,预防措施比较妥当,全体师生安全意识明显增强,所以近年来没出现过任何重大不安全事故。

(三)把教学质量视为第一责任,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校与教师在社会上的声誉和形象。2012年来我校坚持深化新课程 5 改革,狠抓教学管理,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工作:

1、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

(1)、加强政治和业务学习,以师德师风教育和“八荣八耻”学习活动为中心,继续抓好全体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努力创建“师德高尚,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利用教师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学习了新《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抗震救灾英雄事迹等有关内容。除集体学习之外教师个人能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加强学习,并且人人做到学有笔记、学有体会、学以致用。通过系列学习活动,教师们提高了思想认识,明白了肩负的重担,在教学工作中投入了更大的热情。(2)、紧密围绕新课程改革,大力提倡新课程理论学习。新课程已大面积实施,为了使全体教师更深入的理解和贯彻新课程改革,在教学的同时继续组织全体教师认真学习了《课程标准》、《回民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常规暂行规定》等,从中学习好经验,新教法,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质量观,丰富了教学知识,提高了教学能力,以全新的素质继续深化课程改革。

(3)、重视教师外出学习和交流,努力提高全体教师的业务技能。经常开展“听课、评课”活动,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先进的教育方法。多次选派教师到淮北、蚌埠参加业务培训,同时我们还注重同兄弟学校的业务学习和交流,学校要求参会和培训教师回来后都要及时传达、汇报先进的理念和方法,真正体现一人学习、全校受益。

(4)、严格考勤管理,按规定执行教师请假制度,详实记载教师的考勤情况。教师出勤情况与绩效量化考核挂钩。

2、加强教学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1)、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牢固树立“教学是中心,质量是核心”的理念。严格执行《回民小学教学工作暂行规定》,层层落实全县中小学教学质量目标,建立健全奖罚制度,最大限度的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2)、强化教学过程管理,在备、教、改、辅、考等各个教学环节上,狠抓规范,落到实处。教导处进一步完善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进一步抓实了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对教育教学工作的督查指导。要求教师认真按课表上课外,早读语文教师到教室督促学生晨读,午课前自习数学教师到教室督促学生完成作业。

(3)、做好教学质量检测。实行月考制度,定期进行教学质量检查并对检测的结果进行总结,及时分析教学中存在的优缺点,提出今后改进的措施。

(4)坚持以活动促教研,以活动提质量。教导处主抓,教研组主办,全体教师参与,定期研讨交流并小结,开展了一系列颇有实效的教研活动。领导能深入到课堂听课,指导教师教学工作。

3、五育并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1)、全面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认真开展实验教学,科学演示实验开出率达到100%,学生分组 7

开出率达到98%。坚持认真组织了三操一舞(早操、眼保健操、午间操)活动,号召全校师生每天锻炼不少于一小时,大力开展阳光体育全民健身活动。

(2)、强化教书育人,紧抓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上好“四课”,即思想品德、安全健康教育、校本课、班会。二是学科渗透,要求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适时渗透德育思想。三是深入开展了向好儿童、好少年和“抗震救灾英雄少年”学习的活动。

(3)、重视法制教育,积极落实法律进校园活动,坚持在校园内张贴普法知识宣传挂图、办板报,多次邀请法制副校长来校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未成年人保护法》、反邪教、“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等专题讲座,使广大师生知法、学法、懂法、用法,自觉守法。

(4)、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书法、制作、绘画等兴趣小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发展个性、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6)、重视环境建设,狠抓卫生工作。全体动员,广泛参与,以我区创建卫生城市、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为契机,认真开展爱国卫生活动。我校卫生工作做到了责任区划分明确、宣传教育频繁开展、清洁区天天打扫、卫生情况周周评比、卫生设施基本齐全、绿化美化有序进行。

五、取得的主要成绩

1、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体育器材室、少队部、卫生保健室、仪器室、实验室、图书室、阅览室、音乐教室、美术教室、劳技科技教室、电脑教室等部室齐全。拥有图书8900余册,教学仪器品种齐全,体育器材准备到位。素质教育、办学条件等各类档案内容齐全,装档规范。特别是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开展以来,学校积极推进以“静读、静赏、静飞”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校训醒目凝练,文化长廊及楼道宣传版画图文并茂,熔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为一体,教学楼前后实现了全覆盖性硬化,绿化带精心布置。学校的教学环境逐步改变,教学设施不断完善,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得到有效增强,文明班级创建有序推进,教风、学风日益浓厚,教学管理更加规范,现代化教学模式逐步形成,学校质量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趋势。

2、教学教研成绩突出。

2012学年度,我校向民族中学输送了一大批优秀学员,学生张世杰被评为县十佳少年;教师殷浩超论文在国家级刊物《祖国》教育版杂志评选中获一等奖并被发表,校长杨凤举在蚌埠市举行的课题论文比赛中获三等奖,教师张发群、姜晓晓、王露露在县教研室举行的教案设计、论文撰写比赛中获一、二等奖;校长杨凤举在国家级刊物《祖国》杂志教育版上发表论文一篇,王峰在先教研杂志发表论文一篇;学校市级课题“农村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已顺利通过专家验收、结题。学校文化建舍独特,9 县教育局局长张允武带领局各科室及中心校校长、中学校长80多人参观。

六、存在问题

英语、体育、音乐、美术等专业课教师缺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七、以后努力方向

1、进一步搞好义务教育的巩固提高和延伸工作。加大《义务教育法》的宣传和贯彻力度,依法确保家长送子女接受九年义务教育,严防适龄儿童少年辍学。关注残疾儿童、贫困儿童、留守儿童上学问题,因地制宜地建立和完善一套督促、济困、监督、处罚等相关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努力做好学前教育。

2、学校要坚持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不动摇,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的积极性、主动性,建成一支热爱集体、安贫乐教、甘于奉献、对学生负责的教师队伍,做到教风严、学风浓、校风正。

3、不断增设现代化的教学设备,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

4、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后勤保障工作,把学校真正办成山里孩子求知的乐园、幸福的家园。能让领导满意、家长放心。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结材料 篇7

从学理上讲, 均衡发展的实质在于资源的均衡配置和享有。教育资源主要包括学校设施、师资水平和生源素质等要素, 所以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就要围绕这三个要素来考虑。第一, 保证并加大区域内教育经费投入, 制定生均最低保障标准、办学条件标准和教师工资标准, 是实现均衡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前提, 这就需要制定经费保障政策;第二, 均衡发展的关键是平等地享有教育资源, 使区域内所有的学校和学生都能使用大体相当的现代化设备资源、信息资源、师资资源等, 这就需要制定资源共享政策;第三, 教育资源的均衡配备除了硬件设施外, 最核心的资源就是师资, 没有相对均衡的师资配备, 必然拉开学校之间的差距产生不公平的择校现象, 这就需要均衡配置师资并制定师资交流政策;第四, 生源不容忽视, 学生自身素质的高低也是影响学校均衡发展的重要因素, 应从学生的角度促进学校均衡发展, 这就需要制定生源调配政策;第五, 只有帮助弱势群体受到最基本的教育保障, 获得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力和机会, 均衡发展才真正具有实际意义, 应特别关心贫困地区、贫困学生的教育需求, 这就需要制定扶贫济弱政策;第六,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必须要有一定的监督和评估, 应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 并把均衡发展列为工作考核的内容, 各项政策才能落到实处, 这就需要制定监督评估政策。有学者也持同样的看法, 认为“当务之急是在区域内部特别是在县 (市、区) 域范围内, 通过建立和完善‘经费保障机制’‘资源共享机制’‘师资交流机制’‘生源调配机制’‘扶贫济弱机制’和‘监督评估机制’, 率先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1]通过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一学理分析在浙江省慈溪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化推进中得到了证实。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 (2005) 指出, “2004年, 城乡差距较小且农村生均水平在本地区较高的省, 东部地区有北京、辽宁和浙江”。浙江的慈溪市在这方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慈溪市是浙东沿海经济发达的一个县级市, 其基础教育的发展水平一直走在宁波市乃至浙江省的前列。近几年,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上政府制定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政策和措施, 统一实施城乡教育发展和教育布局规划, 统一学校建设标准与设备设施, 统一城乡教师福利待遇政策等, 取得了明显成效, 不仅确保“人人能上学、能读书”, 而且争取“人人上好学、读好书”, 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得到全面提升。课题组最初采用《国家教育督导报告》 (2005) 中的教育投入、教学条件、教师队伍三大指标来评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情况的做法, 设计了慈溪市城镇、农村的义务教育均衡状况调查表, 但在多次赴慈溪调研后, 发现慈溪市不管是官员还是老百姓, 普遍认为慈溪市城镇和农村的界限很模糊。慈溪市分为3个街道和17个镇, 都具有较高的城镇化水平, 城区中心浒山街道发达程度更高, 公办中小学皆按照标准化条件规范配置, 生均教育经费和教师工资津贴规定统一标准并由市财政保障, 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较高。城镇和农村教育的唯一区别就是教师编制分为城镇和农村, 按照省教育厅规定城镇和农村的师生比是不一样的。因此, 调研中改变了区分城镇和农村的划分假设, 以市中心区域和周边区域来理解城乡概念。另外, 慈溪市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异常发达, 国家“以县为主”的基础教育管理体制在慈溪市得到具有地方特色的变革, 基础教育依然是“分级管理, 乡镇办学”, 教育经费除市级财政拨款外, 很大部分通过分税制由乡镇财政负担, 这样, 一些项目如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2006年统计数字为小学314.81元, 初中357.18元, 与慈溪市规定的最低保障线有一定距离, 但实际上各个乡镇财政补贴了缺额, 有的镇甚至超过了规定标准, 因此单从统计数据上无法真正显示慈溪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鉴于以上两点, 本研究采用质性描述和政策归类分析的方法, 来反映慈溪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情况。

1. 均衡发展与经费保障

2007年, 慈溪市制定了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年最低拨款标准, 小学500元, 初中700元, 确保城乡之间、学校之间获得大体相当的经费;制定义务教育学校教职工工资标准, 除基本工资执行国家统一标准外, 津贴福利也规定了统一的发放标准, 2004年为27 500元, 2005年为28 900元, 2007年预算为33 900元, 逐年上升, 由市会计中心统一管理, 保证慈溪市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教职工享有大体相当的工资水平;制定了慈溪市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 所有地区的教育设施均规范化配置, 不同区域义务教育学校的校舍、设备和师资等条件大体相当。

2. 均衡发展与资源共享

调整学校布局, 建立教育园区, 实现物质资源的优化均衡配置;大力推进教育技术现代化, 让城乡中小学生通过网络接受同质、同步的高水平教育;建立“校校通”和中小学教学资源平台, 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已全部纳入千兆主干的教育数码桥, 率先在全省开通了第一个县 (市) 区中小学教学资源平台, 让城乡教师能同享先进的教育信息和备课资料。

3. 均衡发展与师资交流

面向农村学校加大支教力度。规定城区学校必须选派优秀教师到农村支教, 凡未有农村工作经历的一律不得晋升高级职务;对偏远地区学校在职公办教师发放特殊津贴;组建特级教师和名师组成的讲师团到农村送教, 以解决农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

4. 均衡发展与生源调配

在坚持免试就近入学的基础上, 慈溪市改革完善招生政策, 合理调配生源。初中招生限制择校生;高中面向全市招生;扩大省级重点中学 (慈溪中学) 分配生名额, 规定45%为统招生, 55%为分配生;实施综合素质测评, 从2006年开始改变以考试分数简单相加作为衡量初中毕业生水平和高中招生唯一录取标准的做法, 增加了综合素质测评项目, 并参考综合评语和学生成长记录册, 再按照考分从高到低录取, 推进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和教育质量的优化。

5. 均衡发展与扶贫济弱

慈溪市教育在扶贫济弱政策方面彰显特色。中小学从学校经费总额中切出一定比例的经费, 专项用于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就学;对经济发达地区“低保”家庭和特困家庭孩子以及经济欠发达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不仅免收学杂费, 还免收午餐费、课本费和作业本费, 并给予一定补助;切实解决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 除公办学校大量接纳民工子女入学外, 还开办了21所民工子女学校, 按照“流入地管理为主和公办学校吸纳为主”的原则, 创办了慈溪市民工子女学校“政府主办、教办承办、骨干公派、民营运作”的“镇办民营”新模式和规范的管理制度, 使民工子女就学难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制定《关于慈溪义务教育段学校“四项工程”实施办法》, 自2006年1月起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面推行“免收学杂费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程”“爱心营养餐工程”“食宿改造工程”和“教师素质提升工程”, 同时全面实施“农村初中教育振兴计划”。

6. 均衡发展与监督评估

定期对辖区内义务教育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督和评估, 并把均衡发展列为工作考核的内容。在达标评估的同时鼓励创优, 设立“绿色学校”、省“示范学校”并进行考评, 出台了有利于学校依法自主发展的星级评估制, 同时自2006年开始, 首次把优质学校和省标准化学校所占比例两个指标列入社会事业发展先进镇 (街道) 的考评内容。对全市各镇 (街道) 校均名牌学科数、多媒体进教室达到率等重要教育指标进行通报, 保证慈溪市不仅“有书读”更要“读好书”的政策得到切实落实。

上述政策措施在推进慈溪市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中确实起到了有力的作用, 虽然措施本身及其执行中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城乡之间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差距依然存在, 但从总体上看, 慈溪市义务教育均衡化程度相对于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 相对于同类地区走在了前列。这些政策措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价值取向, 关注了区域内城乡之间、群体之间平等享有教育资源的内在追求, 尽可能地给予了每个孩子平等的学习条件、权利、机会——不管他生活在城区还是农村, 不管他有怎样的家庭背景, 努力为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平等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 关注中小学生的素质发展和个性培养, 从受教育者身心全面成长的需要出发, 不断丰富充实教育的内涵优化教育质量, 重视维护受教育者的尊严、权利与个性;体现了合法性和效益追求的价值判断标准, 保障各种政策基本执行到位并获得预期效益。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制定需要的条件

优良的政策措施推动了慈溪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化走在前列, 而这些政策措施的制定依赖于慈溪市既具普遍性又具独特性的环境条件。第一, 正确的观念为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区域内均衡发展关键并不在于城市大小金钱多少, 而转变观念则是前提。”[2]观念领先, 是慈溪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时代前列的可贵经验。慈溪市教育领导不仅认识到均衡发展的公平价值, 而且秉持“造峰扬谷”而非“削峰填谷”的共同发展观念, 明确指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落脚点是解决教育公平问题, 是‘扬长避短’, 而不是‘削峰填谷’。要解决教育均衡发展必须立足于统筹发展, 要把新增公共资源更多地向农村教育倾斜。”[3]这足以证明了慈溪市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正确观念和勇气决心。第二, 因地制宜的个性化决策推动了政府制定适应地方特色和教育实际的均衡发展政策。针对慈溪市乡镇企业十分发达, 调动乡镇积极性更有利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际,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我国农村义务教育要全面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体制下, 慈溪市根据本地的特点, 创造性地运行了了义务教育“乡镇主管”的体制, 在对弱势群体民工子女的教育上, 创办了富有地方特色的“镇办民营”管理体制, 充分发挥了乡镇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第三, 发达的经济为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财力支撑。慈溪市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 2006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50.2亿元,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位于全省前列。民营经济特别发达, 全市工业企业总资产631亿元, 民营企业占97%;民营经济在慈溪市经济中已占绝对的主导地位, 并带动慈溪市经济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全新发展阶段。发达的经济为慈溪市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财力后盾, 2006年慈溪市教育经费总支出达12亿元, 其中市级财政拨款5亿元, 其余部分由镇财政负担, 这部分投入的巨大数额弥补了政府投入的不足。通过大量的资金投入, 慈溪人很快改变了本地的教育面貌。第四, 民办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慈溪市的民办教育比较发达, 2006年, 民办教育资产达7亿元, 全市有各类民办教育机构349家, 其中民办小学23所, 民办初中4所, 民办高中4所, 初步建成了以个人办学、股份制办学、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民办教育格局, 涌现了一批教育质量较高、办学条件和社会声誉较好的学校。慈溪市蓬勃发展的民办教育撑起了慈溪教育事业的一方新天地, 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优质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状况, 有力地促进了慈溪市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第五, 尊师重教的文化传统推动政府不断出台教育发展的新政策。慈溪人历来有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 崇尚读书, 尊师重教, 人文荟萃, 名人辈出。这种尊重教育的风尚推动慈溪人的教育需求日益高涨, 近年来, 市民教育消费在家庭总消费支出中的比例大幅上升, 2002年慈溪市农村家庭教育类消费支出只占总消费的8.57%, 2006年跃升到15.4%。在这种需求的推动下, 慈溪市政府切合实际适时调整政策, 努力提升教育资源的优质化程度,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第六, 扶贫济困的慈善风气惠及弱势群体。慈溪市义务教育阶段的贫困学生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还得益于慈溪市发达的慈善事业。慈溪市的爱心善举蔚然成风, 2006年, 全市汇集慈善款计4 500万元, 全年救助支出达2 190万元, 救助项目增加, 救助力度加大, 受惠面不断扩大, 惠及困难群众近2万人, 其中助学3 600人, 助困9 300余人, 及时帮助贫困学生继续完成学业, 为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做出了努力。这种慈善风尚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更加关注贫困学生, 制定了种种扶贫政策, 政府政策与市民慈善共举, 推动着慈溪市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走在前列。

三、几点认识

首先, 教育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 并不是一个可以自给自足的“自组织”, 它的发展需要坚实的经济基础, 这是教育与经济关系中极为重要的一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存在着阶段性规律, 一般是由低水平均衡阶段 (普及教育) 到初级均衡阶段 (公民就学平等和受教育条件均等) , 再到高级均衡阶段 (创办学校特色、发挥个性潜能) , 最后到高水平均衡阶段 (资源丰富、教育均等、潜能发挥、学业成功) 。目前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正在进行“两基”攻坚, 尚处于低水平均衡阶段, 而我国东部有些经济发达地区比如慈溪市已基本普及了高中阶段的教育, 进入了初级教育均衡阶段, 有的正在努力向高级阶段迈进。东西部教育的巨大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其经济条件决定的, 所以不发展经济, 不增加政府对教育的财政投入, 教育的均衡发展只能是空想。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突出的问题是, 受教育人口众多, 优质教育资源不足, 教育投入不足。高水平教育均衡发展, 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必须确保教育均衡发展最基本的经费投入, 否则很难确保教育均衡顺利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发展地方经济, 为义务教育资源的均衡化、优质化配置提供财力支撑。慈溪模式就充分展示了经济对于教育均衡推进的重要作用。

其次, 秉持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 制定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政策是政府的责任。从慈溪个案的启示中, 我们首先强调经济对于教育均衡发展的决定性作用, 但经济的发达并不必然带来教育的均衡, 很多发达地区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十分巨大, 同时也要看到, 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经济不够发达甚至处于贫困状态, 其教育投入十分有限, 那么, 在有限财力的前提下经济因素对于教育的均衡推进就不是一个充分条件, 教育均衡发展一定要和地方的经济社会相协调, 以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为基础, 既要有需求又要有前提条件, 超前和滞后都是不恰当的。推进教育均衡内在隐含的是教育公平的价值诉求, 政府对有限资源的合理选择与取舍先决性地依赖于对教育公平的正确认识。公平的本质是合理性, 体现质的特性的教育公平不同于体现量的特性的教育平等, 二者有着本质的区别。平均分配教育资源和绝对的教育机会均等都不是合理的因而也是不公平的。教育公平包含教育资源配置的三种合理性原则, 即平等原则、差异原则和补偿原则。[5]这三项原则具有丰富的教育政策含义, 政府只有按照这三项原则来配置有限的教育资源才是合理的、公平的, 所出台的政策才真正有助于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慈溪市政府勇于承担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责任, 切实保证适龄儿童平等享受教育资源的权力, 同时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正视历史积累的差距, 以提升薄弱学校而不是忽视或限制优质学校的发展来达到均衡, 都是可资借鉴的。毕竟, 均衡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满足社会、家长、学生个性发展的合理需求才是理性的政策。这不只是慈溪市的经验, 更是所有地区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

最后, 根据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实际, 大力支持和发展民办教育, 以弥补公办优质教育资源的不足, 也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出路。慈溪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 教育发展中面临着“高水平均衡陷阱”问题, 70万外来务工人员的大量涌入激化了人口众多和优质教育资源短缺的矛盾, 乡镇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膨胀了农村对优质教育的旺盛需求。一面是握有雄厚资本有待而发的教育消费者, 一面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的有限和缺乏, 在这一尖锐冲突中, 政府把部分办学资源让渡给民间办学市场, 通过对民办教育机构在办学许可、发展规划、土地使用、教师待遇等政策方面的鼓励, 使慈溪市的民办教育兴旺发达起来, 不仅兼并、改造了一些薄弱学校, 增强了这些学校的造血功能, 良好的办学条件还吸引了一批优秀教师加盟民办学校, 优化了城乡学校的教师结构, 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教育, 而且其高效实务的管理机制也刺激了公办学校, 促进公办学校在竞争中努力以质量取胜。民办教育的兴办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政府发展教育的能力, 使政府能够集中精力发展公办教育。因此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化, 需要大力发展民办教育。

参考文献

[1]汪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若干保障机制——部分地区的政策及实践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 2005, (10) .

[2]铜陵市教育局.安徽省铜陵市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的汇报[EB/OL].http://www.tljy.tledu.cn.

[3]沈百宗.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努力构建和谐教育——在2007年度慈溪市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2007-02-08.

[4]翟博.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明确哪些理论问题[N].中国教育报, 2006-07-29.

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篇8

关键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发展战略;工作重点

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性等带来的教育的区域差别、教育群体差异已是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可以说义务教育发展的不均衡具有绝对性,而教育的均衡发展则是相对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应片面追求平均主义,不可以有意地限制较好的学校的发展,而是既要鼓励强者再接再厉,又要扶持弱者努力赶上,逐渐缩小区域、城乡以及学校之间的教育发展差距。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概述

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指的是在某一个县、省等区域范围里,不同学校拥有相对均衡的办学资源条件以及教育质量,其本质在于缩小教育差距以保障所有学生享受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发展教育的最终目的,但这是提高基础教育办学效益,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教育均衡不等于教育优质,但两者也不是单纯的对立关系。只追求优质教育而忽略教育公平问题,或者一味追求均衡教育而不重视教育优质问题都是片面的做法,都不利于基础教育的长远发展,应实现教育均衡和教育优质发展两者的统一,不断缩小教育差距,普遍优化办学资源配置,提高师资水平,实现不同区域的学生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这一目标。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

1.保障入学机会均等

义务教育是我国的一项基础公共教育服务,政府和社会首先应当确保其最低的充足性水平,从各个地区学校的毛入学率、净入学率、保持率和升学率等各个方面因素来衡量义务教育的充足性程度和最基本的就学机会。对于特殊儿童的就学情况尤其应当重视,确保残障儿童、困难家庭儿童、边境地区儿童以及落后地区儿童等能够享受同其他孩子平等的入学和顺利完成学业的机会,这也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要求。为了保障这个目标顺利实现,就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通过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给这些特殊的儿童提供一定的补偿。比起其他孩子的生均教育经费,这部分儿童所需要的生均经费可能要多两三倍,甚至是更多。只有给予这些孩子足够多的教育资金支持,才能确保拥有同等的就学机会。

2.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均等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除了确保学生入学机会均等外,还应重视对办学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新增流量资源应做好公平配置的工作,同时对于先前就比其他地方落后的地区应提供更多的补贴和帮助,提高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水平,在此基础上再实现这部分原先较落后的地区与其他地方享有大致均等的资源,为学校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因此国家应当制定、明确统一的办学条件标准,使包括落后地区学校在内的所有学校基本能够达到办学标准要求,这就要求政府要加大对落后地区教育支持和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保障这部分地区满足统一的办学标准,实现和其他地区处于大致相同的发展起点上。

3.实现师资均衡配置

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的均衡,尤其是促进优质教师和校长资源在县市内、城乡间、校际间等区域内的合理流动。为此我国应当建立健全教师资源在大区域内合理流动的机制,实现在各个县、市区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公平的人才支持。通过区域内大规模的轮岗和教师的互动交流活动,校际间的师资差距可以大大的被缩小。当前我国不少地区如北京、沈阳等就初步尝试建立教师在城乡间的定期流动机制,其中人事关系也随着变动。这种方法目前也取得了比短期交流更好的效果。

4.实现教育质量的均衡

义务教育质量均衡同样也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教好学生,形成优质的公平教育,这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在要求。促进教育质量的均衡这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事务,必须以基本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要素大致实现均衡配置为基础,才能实现真正惠及全民的优质公平教育,最终实现儿童的个人全面发展。

三、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重点

促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重点展开。

第一是要制定合理、明确的义务教育公用经费机制,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时要加大政府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合理提高义务教育阶段贫困生的生活补助额度,提高中西部地区办学条件水平,改善中西部中、小学生的营养状况,促进义务教育资源合理配置。

第二方面是建立健全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村以及城镇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最低标准,允许区域间存在的一定的办学条件差异。对其中达不到最低办学条件标准的地区,可以由中央对其进行补贴支持,完成缺额部分。

第三方面是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尤其是农村教师的待遇水平。教师作为教育发展的人才资源,也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砥柱。目前我国农村师资力量还不够强大,总体水平不高,这是制约农村义务教育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促使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教师团队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既要逐渐提高教师待遇水平,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力度和师德教育,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同时也要加快建设并完善农村、城镇学校教师的定期流动体系和实施步伐,支持、鼓励优秀教师到农村、山区地区从事教育事业,继续完善西部特岗教师计划,促进师资流动,改善农村教育师资水平落后的现实情况,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结语

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不是意味着教育平均化,而是把薄弱学校、农村学校作为主要扶持对象,通过扶持政策和机制,普遍优化办学条件以及提高师资水平,为儿童享有同等入学机会,接受优质教育创造条件。同时教育均衡发展也要注重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以及教育机会均等的基础上,实现孩子接受良好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褚宏启.论教育发展方式的转变[J].教育研究,2011(10).

[2]杨东平.中国教育公平的理想与现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百日攻坚安全方案下一篇:关于2009年度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有关事项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