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共12篇)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 篇1
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初级应用型人才, 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各类职校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 具有很强的工具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语文是进行一切社会活动交流的基础, 它既浪漫又富于诗意、充满激情, 饱含着悲喜哀乐的感情色彩、坚定的信念和美好的憧憬。语文让人感悟到的是生命的灵动与张扬。然而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受职业教育自身特点的影响, 轻视学生情感的培养, 于是教师厌教, 学生厌学, 教学脱离生活, 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十分突出。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感教育, 使学生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 并能在语文学习中接受美的熏陶, 修身养性, 完善自我呢?
一.语文教师要具备必要的情感素质和能力
在情感教育的过程中, 教师是一个丰富而宝贵的资源, 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应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完成。首先是教师对职业对学生要充满热爱。对学生的热爱是产生强烈持久的教学激情的基础。一名优秀的教师应具有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师魂, 热爱学生、为人师表的师德, 和谐施教、全面发展的师观, 知行统一、教书育人的师能。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爱是教育的基础,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其次, 语文教师要善于发掘教材所蕴涵的情感。教师只有在深入钻研大纲和熟读、钻研教材的基础上, 才能把握教材要点, 体会其中的内涵, 发掘其蕴涵的情感, 才能根据教学的不同阶段和学生的实际, 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才能写好教案和教学设计。第三, 语文教师要把握中专生的心理特征。中专生情感的两极性表现极为明显, 如取得好成绩时非常高兴, 甚至忘乎所以, 唯我独尊, 一旦失利又极端苦恼, 甚至悲观, 失去信心。作为教师只有把握中专生的心理特征, 才能进行情感教育。
二.中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基本途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我们认为, 语文实践主要是言语实践。从本质上说, 语文就是要培养学生理解、表达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实现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语文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 是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那么, 在语文课堂中, 如何使学生奏响言语实践与语文体验的主旋律呢?我们认为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1.文本对话。基于体验的语文情感教育是一个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 要重视学习者独特的理解、感悟, 这是他的生命活动、精神追求。2.表情朗读。要真正读懂文本, 其关键性的方法在于朗读, 有表情地朗读, 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经验, 来体验作品中的人、情、美、理。3.在情境中体验。与教材相应的教学情境的创设, 能激发学生的动机, 引起学生接受信息的兴趣。4.小组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 旨在体验过程中敏锐地捕捉问题, 紧紧地追问、探索问题的结果,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主动地学习。
三.课外阅读活动是“情感教育”的有效实践
有计划、有步骤、有条理地广泛开展课外阅读活动, 对培养学生的“情感”及人文素养, 无疑意义重大。它是对课堂教育的一个强有力的补充, 是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自我实践和反思。它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比如就中华古典文学而言, 它深厚丰富的底蕴, 文学家、思想家们的人格魅力、不朽的精神力量, 对学生来说, 简直就是一座“情感富矿”。这种“能源”的辐射和熏陶, 让他们受益无穷。当然, 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对于语文教育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尝试着通过结合教学实际的“情感教育”, 完成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目标要求, 从长远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人文主义精神, 真正意义上理解“以人为本”的深刻内涵。
语文教育是情感的天地, 无论是在教科书中, 还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 都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回首语文情感教育的历史, 确实是一笔可载入史册的财富, 然而, 现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却不断地困扰着语文情感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师, 他们是语文情感教育实施的主导者, 其自身的素质、自身情感的投入、对语文情感教育的认识重视程度、对语文教科书中情感体验性内容的挖掘程度及在实施中所采取的情感教育策略对语文情感教育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 篇2
摘要:自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历史与社会课程在新的理念指导下注重学生情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对于美化学生的心灵、塑造学生完善的人格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部分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轻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根据现状,促进这一目标的有效落实,需要多方合力、共同探索科学合理的路径。
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策略
新课程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同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一起,并列为“历史与社会”课程的三大目标,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体现了它应有的地位,这意味着“历史与社会”课程不是以“知识为本”而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在教学实践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仍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者说对这一课程目标实施的效果仍不尽如人意。
一、目前初中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首先,历史与社会教师在观念上片面地重视知识目标而轻视情感目标。目前,不少历史与社会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存在着片面认识:只重视知识目标而不重视情感目标,把中学历史与社会教学看成是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片面地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教学目的,轻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其次,教师对历史与社会教材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素挖掘不深。由于这一目标多是隐性目标,在教材中不如知识、技能目标那么明显,有时挖掘不到。许多历史与社会教师重点关注的是热爱祖国与家乡的感情、环境责任与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一些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以及与历史与社会科学本身密切相关的思想价值因素,第三,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评价方法缺乏准确性。任何一项具体的知识或技能,都能直接体现在考试中,而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则相当缓慢。一直以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在历史与社会测试中难以考查,对情感目标是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很难有合适的、准确的评价方法。虽然《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评价建议中提供了一些评价方法,如观察法,但是不易操作。
二、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策略
关注人的发展、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实现历史与社会教学目标,是历史与社会教师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历史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管理者,对学生始终起者主导作用。因此,如何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念,教师是关键。作为一名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实际历史与社会教学中必须要有正确的实施策略,采取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方法。
首先,转变观念,挖掘情感因素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分析教材,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因素。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从“知识本位”“能力本位”向“人的发展”转变,强化“情感目标”意识,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教师要根据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求,认真分析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内容。
例如,通过学习七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第三课《世界大家庭》教材中,让学生了解世界的人口、人种,培养无偏见地与各国人民进行交流和共同生活的能力和素质;又如对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一单元第四课中“‘八国峰会’国家的人口和GDP”和“一些贫穷国家的人口和GDP”这样的图表,我们可以改变一下表述方式(可变成直观的柱状图等),把那些反映国情、反映世界各国经济状况的一组组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起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其次,树立榜样,渗透情感教育
《易经·上经》中曾说:“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教师是课堂教学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既要传授给学生以知识,同时也要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要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做出榜样,只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表里如一的教师,才有可能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
在七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第三课“追求真善美”的教学中,在一学生深情的朗读《背影》片段时,笔者不禁想到了正卧病在床的父亲。那届学生毕业后,给笔者的来信中这样写道:那天,您的眼眶中泛起了泪花,在即将溢出的一刹那,您走到教室后面,不着痕迹地将它抹去了。那一刻,下课常闹翻天的我们在一种无声力量的指挥下,都格外的安静,连呼吸都小心翼翼的。其实其他老师已经告诉我们一切。您没有请一天假,只是医院、学校两头跑,在我们面前还要极力保持平静。您眼角湿润的那一刻,我看到您周身散发着光芒,一种伟大的光芒,您就是这样常常用您的人格魅力感染我们,用您的实际行动影响着我们。
第三,创设情境,激发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情感受特定的情境影响,个体丰富而微妙的情感变化总是与特定的情境联系在一起。从另一层面上讲,学生的情感也往往是依附于一定的可以感知的客观情境而存在。在历史与社会的教学中,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也是教学情感目标达成的必要手段。创设情境,包括师生生动的描述以及实物展示、播放音像资料、提出问题等多种手段,如“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这一内容,教学的情感目标在于通过玄奘西行,克服千辛万苦,最终取回真经及鉴真不畏艰险,六次东渡到达日本等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勇于实践,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笔者先以叙事的形式交代玄奘在天竺的佛学交流以及《大唐西域记》的影响,又剪辑部分影视资料,图文和声音交融,让学生体会唐玄奘在取经路上的艰辛,体悟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意志。由此引导学生对于困难和未知领域,要勇于实践,对于认定的目标要坚持不懈百折不挠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期望中的目标。
第四,联系生活,触发真实情感
只有根植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课堂,才是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在《历史与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多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焦点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情感目标的达成。在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身边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变化。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教学之中,刺激学生的实践及创新能力。
如笔者将《在生活中感受工业文明》一课的情感目标设置为: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回顾,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信念和励志创新的精神。为顺利达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课前将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通过实际调研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来说明工业文明所带给人类的生活上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实际调研,再结合资料研究,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课堂教学中,让每个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小组的成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工业文明与我们生活的密切相关。让学生在体验科技发展的同时,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认识我国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样课堂教学,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让书本知识“活”起来,不仅达成了教学的情感目标,而且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第五,正确评价,引导情感态度
正确的评价方法是培养学生历史与社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手段。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提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有助于历史与社会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在历史与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但是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学习评价的确也是我们教师教学中碰到的一个难点问题。作为教师,评价时应关注学生以下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对历史与社会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的责任感;热爱祖国的情感与行为;终身学习的愿望;民主与法制观念等。
总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的价值取向、关系到学生能否全面发展。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使学生全面发展和对学生终身学习负责,就要更新观念、以身作则、努力实践,使自己站在更高的高度,去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要求,完成自己的教育使命;更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地进行反思。唯有这样,教师的教学行为才不会偏离课程改革的方向,教改才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教育部.历史与社会课标准(实验稿)解读[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张卫青等.初中地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策略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2008年第10期
4.陈建芳.历史教学中情感教育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年第15期
5.唐少华.历史与社会学科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之探索[J].教学月刊中学
版.2005年第6期(下)
6.诸小华.在《历史与社会》课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尝试[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9年
情感教育与教学效果 篇3
一、情感及情感教育
什么是情感?心理学上讲,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分为初级情感和高级情感。而教学情感是一种特定领域内的情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美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情感教学是教师的情感、学生的情感、教学内容中的情感和教学环境中情感的综合,是一种多维的高级感情。教师在课堂上流露出的情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教师的人格品质和言行举止通过情感的介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学生会把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教师所讲授的课程上来。
二、教师情感对教学的作用
1.融洽和沟通的作用
众所周知,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围绕教材所进行的教与学的活动。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情感会影响他人的情感,而他人的情感反过来再影响这个人的情感,这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发生相互影响就是情感的感染功能。英语教学实践表明,当教师心情愉快、表情丰富、思路清晰地讲课时,学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教学效果也比较好;而当自己心烦意乱、精神不振时,学生的情绪也很低沉、课堂沉闷,教学效果也不好。赞可夫说过,如果教师本身燃烧着对知识的渴望,学生就会迷恋于对知识的获取。可见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能否良好地沟通,对于教学信息的沟通和教学效果的达成起着重要作用。如果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融洽的、可以沟通的,信息、知识的传递就会畅通,不会有太多的损耗;反之,如果师生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不好沟通,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就可能受阻。为什么关系不密切的人,磨破嘴皮,也很难说服对方,而关系融洽的人,只要支言片语,便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和目的,就是这个道理。而教师和学生的沟通只靠语言是不行的,如果语言中缺乏情感,那么这时语言只能起到介绍和说明的作用,其效果是表面的、肤浅的,难以打动人心的;如果教师能用情感与学生沟通,那么这种沟通就是内在的、深刻的,能够打动对方的。因此教师教育学生不能只靠说教,而放弃情感。在教学过程中,凡是不融洽甚至紧张的师生关系,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情感问题,是消极情感在起作用;相反,凡是师生关系融洽的,是积极情感在起作用。
2.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发展
如果教学中的情感是积极的、向上的,那么它不仅对学生,而且对教师,对与此有关所有的人,都会是一种教育。教师以崇高的思想品德、乐观主义精神和对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教育学生,必然会对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学生就会以教师为榜样来塑造自己,使自己健康成长;同样,学生积极学习、热爱集体、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尊重教师,也会给教师好的影响,感受到自己的劳动被承认的欣慰,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工作和学生。这种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情感交流,使积极情感得到发扬,消极情感得到抑制,使人逐渐形成一种稳定的心境。
三、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
1.用平等的师生关系沟通情感
良好的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沟通、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确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和亲切感。教师可通过教学的艺术性、形象性和趣味性,揭示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2.将情感教育融入情感教学
把情感态度的培养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是教学中实现情感目标的最重要的环节。以英语教学为例,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情感方面的积极因素,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等激发学生的动机,同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教学活动达到最佳效果。如在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以 Pair work 、group work 、team work 等方式进行合作学习,让学生相互交流、资源共享,共同增加词汇量和语言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及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蕴含丰富思想教育内容的课文进行情感教育,同时,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这样才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语文教学与情感教育 篇4
关键词:情感教育,语文教学,生发情感,传递深情
事实证明, 语文学科教学在整个学科教学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是传递知识的学科, 还是教会学生怎样做人的学科,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各种情感的学科。 所以, 在语文教学中, 不仅要完成相应知识的教学, 还必须重视学生的情感教育, 加强学生的情感培养。 课堂中学生情感的流露, 主要依据对文章的感悟。 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读出文章的情感, 利用学生与老师互动的形式, 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情感, 进而引发学生的生活激情, 开拓未来, 从而提高学生未来的生存质量。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讲, 情感是人对客观现象的心理反应, 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一种联系。 要想引导学生从教材中领悟情感,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真、善、美, 就必须讲究课堂艺术, 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 优化课堂结构, 充分陶冶学生的情操, 体会生活的意义, 让学生热爱生活、奋斗生活, 理解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涵, 掌握生存知识和生存技能。 下面结合教学实践, 我谈谈看法: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采用多种形式创设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入情入境, 便于学生深入研读课文, 体会作者的情感。
1.巧妙运用导语
好的导语设计能为课堂教学定下一定的感情基调,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激情, 打动感染学生, 便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课文阅读, 更好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如:在教授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时, 可以引用曾学过的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导入, 先让学生齐背这首诗, 复述所描绘的北国冬季雪景, 各抒己见。 接着引导学生猜测, 江南的冬景会是什么样的呢? 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 想象江南的冬景。 此时的学生会情绪高涨, 积极发言, 描述自己心中的江南冬景。 在学生情绪达到顶峰时, 教师积极引导, 那么作者描述的江南的冬景是什么吗?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江南的冬景》。 学生会积极主动地想探究真正的答案, 会迫不及待地读课文, 这样就为学生读课文打下了一定的感情基调, 效果较好。
2.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 因为它是融声音、画面、视频等多种信息于一体的模式, 它可以让学生的抽象思维变为形象思维, 可以灵活、自由地吸纳更多的知识, 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如在教学《感悟珍珠港》一课时, 学生对二战的历史了解得甚少, 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也是无法想象、 无法理解的。 此时, 如果利用媒体向学生呈现当时的珍珠港战争的真实画面, 学生就会对战争有更多的了解, 会更深入地了解珍珠港事件。 这样为教师节省了很多说教时间, 用更形象的、更直接的画面更深入地理解课文, 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摄入了更多的文中之外的知识。 因此, 利用媒体教学创造感情激越的教学氛围, 会收到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让学生读出感情, 释放感情
教师应根据文章的多种风格, 采用多种风格的朗读。 朗读的语调、声音或高亢或沉缓;或激越或悲伤。 它不是照本宣科, 而是把作者创作时的全部激情重新释放出来。 恰到好处的声量、充沛浓郁的氛围、笼罩心头的情感, 展示和延伸了作品的形象、作品的画面, 在身临其境的情感体验中, 学生会更快进入作品的意境中、作者的心灵里, 与作品中的人物一起分担喜怒哀乐, 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 如读《观沧海》时, 就宜用高亢、激越的语调, 读出曹操统一河山的豪情壮志。 读《春》时, 要用轻缓、抒情的语调, 读出春天万物复苏, 大地回春的景象, 从朗读中重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的画面, 体验朱自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三、生发情感, 再现激情
在语文教学中, 要结合课文与作文的有机衔接, 进一步升华真情实感。 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以朴素的语言, 从微小的细节, 描绘出父亲的感人形象, 表达了父子深情。 结合本篇课文, 让学生回忆亲人们留给自己的深刻印象, 引导学生善于从不同角度体会情感, 写出亲情作文。
四、互动共鸣, 传递深情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 课堂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互动。 可以是师生互动, 也可以是生生互动。 利用这个环节, 才能对文本产生共鸣, 才能更好地传递深情, 才能更深入地体会到作者的情感。 如教授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 文章层层蓄势, 气象恢弘, 以富有音乐美的凝练语言, 表达了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感。 我们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自愿读课文、自由赏析、师生之间与生生之间互相提问的方式解读此文, 加强互动, 共同体验和传递胸怀宽广, 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 从而培养学生拼搏向上的道德情操。
初中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探究论文 篇5
情感态度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
新课程强调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情感还是课程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有意识的渗透,使之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和灵魂。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有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而且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的主动性。情感是沟通教与学的纽带,教师如能很好地挖掘教学内容,在教育过程中实施情感诱导,并在教学表达形式上触及学生的情绪和精神领域,使学生产生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观察、思考,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渴求知识,善于探索,不断进取的带有浓厚色彩的意向活动。反之,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就不能提高教学效率。
一、培养师生情感,优化课堂教学
1、更新教育观念,转变角色。教师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一呼百应的知识权威形象,要走下讲台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要充当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监督者。
2、注重自身的情绪。要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教师就要先有良好的心境,用饱满的教学热情去感染学生,即使心中有烦恼和不快,只要一进课堂,就要千方百计排除杂念,集中精力,调节情绪,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
3、身教诱导。“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教师应努力使自已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如经常与学生进行英语朗读、背诵比赛,或比学生朗读背诵的好一点,偶尔“让让”学生,让他们萌发与老师一比高低的愿望,自觉地去听去读英语,把英语学习变为自己的事情。学生都有渴求进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因此,教师尤其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行动是无声的命令,教师身体力行,学生也会把教师作为学习的榜样。
二、灵活变换教学方法和手段
1、挖掘教材内容,重新整合教材。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是师生双方开展教学活动的根本依据,也是师生传递、加工、转化信息的主要来源。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会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随着教材市场的开放,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材。教师在教学时,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情感角度上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加工和组织,并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课程编排,做到循序渐进,使其在向学生呈现的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情感方面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采用多种教学法,寓教于乐。英语教学中,单词教学是最基础的,但许多学生也最怕记单词,觉得记忆单词太枯燥,那么在进行单词教学时,可采用新旧单词相结合的方法,如at―cat―fat―hat―that,is Chis―this,u―us―bus,又如cook―book―look―took。同时,还可通过教一些简单的英语歌曲来帮助学生记忆单词,如关于颜色的歌曲《I can sing a rainbow》,关于数字的歌曲《Ten little Indian boys》。在学习人体部位的单词时,可用图片或洋娃娃,也可请学生做模特,一边学,一边指出各部位,这样既增加了学习单词的趣味性,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
3、设置情景,寓教于演。利用情景、动作、表情等进行表演,使抽象的.语言形象化。创设逼真的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表现欲,使课堂生活化。如学习现在进行时,可先请部分学生表演各种动作(打篮球,游泳,读书,跑步等),教师板书动词现在分词在黑板上:playing basketball,reading a book, swimming,,running,etc.然后再教陈述句:I am playing basketball.You’re reading a book.He is swimming.当学生逐渐掌握后,教师可给出指令,请学生做出相应的动作,再问:What are you doing? What is he /she doing?重复几次后,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明白问题的意思,教师也不必用汉语解释。这样学生在做做玩玩中轻松地掌握了现在进行时的表达法,而不是抽象的语法规则,让他们在玩中学,体会寓教于演的乐趣。使学生不再羞于开口,畏缩不前,而是积极表演,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来学英语。英语课文中的对话如问路、看病等,都可安排学生扮演角色,一方面可以熟悉句型,另一方面也可体验角色情感,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开始注重语音、语调,更好地学会用英语表达情感。
三、开展情感评价,提高学习积极性
1、激励学生的自信心。信心是人的心灵内部迸发出来的一种力量。它能驱动人奔向光明的前途,激励人去唤醒沉睡的潜能,并能发挥无穷的才干和活力。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教师要及时予以肯定、表扬。譬如,在学生参与和完成课堂活动时,使用“Good/Very good/Well done/Wonderful”等激励性语言。在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马上说“No,you are wrong”,而应说:“Please think it over”或“Who can help her/him?”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培养了学生的互助精神,更重要的是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此外,可让一些程度较好的同学领读或当“小老师”,让他们有自豪感,同时又能带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做到“以点带面”,增强学习效果。
试论“情感教育”与初中语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具体方法
现行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中,有很多蕴含着丰富情感思想的文章,对于这类文章的教学工作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之上,要深入地挖掘这些优秀文章的附加教育意义,那就是对学生情感的教育作用,健康的情感发育毫无疑问会对学生整个人生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除此以外,情感的体验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兴趣的形成,在逐步提高的学习兴趣促使之下,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文章作者的内心深处,感受作者在创作时候的真情实感,感受他们的悲苦和喜悦,使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
另外,情感教育并不是完全独立于语文其他内容教学之外而存在的,例如情感教育对于学生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的培养是极为关键的,阅读培养的过程有泛读、通读和精读三个过程,精读的过程就是学生体味作者思想情感,领会作者写作意图的过程,这个阶段需要学生以一定的情感教育为基础来进行,同时也是对情感教育的一个逆向促进的过程。在写作训练中情感教育更是异常关键,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育中,基本的语法和表达方式学生已经基本掌握,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当然随着每个学生语文能力的高低而有所不同,但是众所周知,没有思想情感的文章是空洞的,也是根本不值得一提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文章创作的时候除了要具备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底之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情感,这样创作出来的文章才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
一、初中语文情感教育重要意义阐述
初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情感发育比较敏感的时期,这个时期学生的情感往往比较脆弱,情绪也不是很稳定,这些不稳定的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所以,我们在进行教育的同时也要对这些影响我们教育成果的因素给予重点的关注,语文这门学科由于其独特的情感教育作用而被很多的教育者当成是学生情感教育的重要途径,在诸多的教学实践中,语文这门学科的这个特点彰显的淋漓尽致,很多学生通过语文的情感教育作用而情感健康地发展,对自身的学习产生了不小的积极促进作用,所以笔者认为,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情感发展的引路者,要通过我们的教学来让学生的情感健康地发展,为学生成绩的提高提供一个坚实的保障。
二、初中语文情感教育具体方法阐述
语文这门学科最大的特点就是在文章中学习,而但凡是文章必定会包含着作者真实的情感和创作的汗水,而对于优秀文章的学习单纯地研究其中的文字和语句显然是远远不够的,真正优秀的文章并不仅仅是文辞的华美和语句的流畅,最重要的是真挚的情感以及过人的思维,所以,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语文的学习必不可少的包含着情感的学习。
1.导语引入,奠定情感氛围
在语文的教学中导语的使用是极为关键的,如前文所述,我们对于文章的学习并不是单纯地文字和语句的学习,而是情感的把握,而在课前学生并没有了解到本节课中所要学习的文章内容以及文章中的真情实感,所以就要求教师在课堂刚开始的时候为学生做一个简单的铺垫,利用几句简单的导语来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一个基调,也能够让学生感受文章内容的情感氛围。同时这个导语的引入还能够起到一个良好的过渡作用,让学生能够从课间休息的轻松愉悦之中尽快地融入课堂教学的氛围之中,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学行为。例如:我们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一课的时候,通过文章的名字我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一种质疑的情感,中国人真的失掉了自信了吗?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导入的时候给学生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鲁迅先生是在什么样环境下提出此问题,又是怎么样进行反驳的?“在九一八”事变后,“中国人失去了自信力”的失败论调弥漫在当时的社会,舆论是行动的先导,亡国先亡心,为了鼓舞民族的自信力,针对悲观亡国论调,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通过这篇文章的教学,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得到了培养。
2.创设情境,引发学生思想的共鸣
有道是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的文章中有很多也是来自于我们日常真实的生活,只是经过了作者艺术的加工而变得华美绚烂,这些作品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让学生真正能够用心去体会作者的真实情感和创作时候的心酸和苦累,例如:初中阶段有很多描写母亲的文章,这对学生情感的教育意义是极为深刻的,学生通过文章的学习而反思自己母亲每日的辛劳和为自己无私的付出,学生能够充分地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真挚,同时也通过这种方式的教育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保持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我们的母亲,去面对我们每一天的生活,这种方式的情感教育能够让学生保持一种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和困难坎坷。
3.写作训练,加强学生们的情感体验
初中阶段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并不仅仅是要让学生去领会文章中的真情实感,而对自身情感发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同时我们也要让学生通过情感教育来流露自己的情感,这个在写作训练中有着集中的体现,初中阶段的写作已经过了小学阶段以单纯的文字组织和语句通顺为评价标准的阶段,这个阶段学生的作品应该适当地融入一些真实的个人情感,这样学生创作出来的文章才能够具有真实意义,也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够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地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在初中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给情感教育以充分的重视,充分利用语文这门学科独有的特点,让学生的情感能够健康的发展,同时也让学生通过情感的教育提高语文能力和语文成绩。
参考文献:
[1]董磊.情感教育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成才之路,2012(26).
[2]杨联文.初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忽视的情感教育初探[J].大观周刊,2012(43).
情感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 篇7
应试教育过多关注青少年智能的开发, 而忽视了其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从心理学角度来说, 非智力因素, 如情感、意志、兴趣等在个人成长道路上所起的作用并不低于智力因素。在某种程度上, 情感、意志等因素会影响智力因素的作用。“情感教育与学生心理需求的满足存在直接关系, 而满足心理需求能促进学习效果”[2]。
从社会角度来说, 情感教育与个体生命的幸福休戚相关, 甚至可以说关乎社会的繁荣兴衰。如果亲情、友情、爱情等社会关系体等都有序谐恰, 人人有正确的荣辱情、生命观、民族感, 那么就难以得见青少年漠视生命的轻生与犯罪现象。由此, 我们可以说情感教育是促进青少年成长与发展的根本, 是民族兴旺的非物质动力。
在学校教育中, 语文课可以说是青少年最好的情感交流、培育的空间。因为语文的独特性在于它是以文字跳跃、涌动而形成的心灵交汇、情感饱含的大海。文字中的情感多是深蕴的, 不是直白的;是丰腴的, 而不是干枯的;是形象的, 而不是概念的、抽象的。所以语文能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情感教育作用。贺拉斯在《上奥古都斯书》中说:“诗人使牙牙学语的小孩知耻识礼, 教他们听到粗鄙的话则掉首掩耳;诗人能谆谆善诱, 使人默化潜移, 矫正粗暴行为, 排除愤怒和嫉妒;诗人能歌功颂德, 立模范以教后世, 给悲观失望的心灵带来慰藉。”[3]贺拉斯虽说的是诗人, 但这些却是诗, 是和文学及其他文艺的教育作用的最好概括。因为“一切艺术, 作为在者真理之到来的那个让发生, 本质上都是诗”[4]。所以在语文阅读学习中, 学生能从文字艺术中领略、体悟作者对生活的认识, 分享其内心的哀乐喜恶, 从而产生共鸣, 激发自身心灵深处的爱与善。
既然学生有情感教育的需求和必要, 语文又具有潜在的情感培育功能, 那么语文教师就应该承担起学生情感、价值引导的任务。
我认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把教师、教材、学生这三个独立的要素以情感为纽带连接起来, 使三者相通。唯有情感相融、共鸣, 才能较好地净化、提升学生的情感。可以说, 在教学中达到此种境界较难, 但是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研究反思积累的经验, 以期集腋成裘。
一、利用教师独特的言说方式打动和感染学生
语言是情感的符号, 而“语言在生存论及存在论上的根基是言说”[5]。因此,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用自己的语言言说方式惑染学生, 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必须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这种真情来自教师对教材文章的理解和个人人生体验的融合, 而不是凭空造情、煽情。教师应传达教材和自身的情感来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从而达到以情激情, 以情育人的教学
二、透过形象, 获取真情
每篇文章都包含着作家的真挚情感, 深切的生命体验和睿智的人生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与人物形象在文字的舞台共舞, 在想象的空间对话, 从而使学生与作者的精神产生共鸣, 最终使情感得以感化、心灵得到净化。
学生可能不能深切地领悟形象背后的情感, 这需要教师认真剖析文章, 教给学生常见的洞穿形象的方法。
(一) 抓住关键词, 反复渲染, 激发情感。
文中的个别词语是作家强烈情感的流露, 也是把握情感的重要手段。如《纪念刘和珍君》, 文中反复出现描写刘和珍的形象的词“始终微笑着的和和蔼的”、“无端”。反复咀嚼这几个词, 学生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善良、柔弱的女大学生被无罪杀害”的意识更能激发情感的是这样的人物被杀之后竟然诬之为“暴徒”, 这是多么荒谬、可悲的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这几词, 学生会义愤填膺、怒不可遏, 从而抗争意识和正义感就会被激发出来。
(二) 抓住典型意象, 体会人物情感。
如《呼兰河传》 (课文没选, 仅以为例) 的“大水坑”, 这就是整个社会麻木、愚昧的象征, 所以要把握这一关键意象, 引发学生思考, 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三) 注意特殊艺术手法, 深悟文章内涵。
如词语的倒错, 事物的悖谬, 形象的夸张变形, 等等。如《静静的顿河》中“黑色的太阳”, 又如《如梦令》中“人比黄花瘦”, 再如《诗经·河广》中的“谁谓河广, 曾不容刀”。
此外环境描写和语言的色彩、风格等文学要素都能引领学生深入到作品灵魂深处。学生只有深入才能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情感, 才能为其所动, 产生情感的共鸣, 获得精神上的教化。所以说洞穿教材是情感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和过程。
三、“相类形象”拓展, 赋予情感以理性
相类的形象可以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在比较后, 我们会发现这些形象蕴涵着一个哲理, 从而情感中就多了理性的思考。比如, 《祝福》中的祥林嫂, 教参说她是被封建礼教杀死的。但封建礼教是什么, 如何杀人?学生都不是非常理解, 那么对封建礼教的痛恨也就无从说起。如果再把《阿Q正传》中的阿Q集中在一起, 学生就会发现这些人物的行动都是不自觉的, 都是“通常之道德, 通常之行动”, 由此可见封建礼教已渗透到了人的思想深处, 在人的潜意识中无形地支配着人的思想和行动。经过思考, 学生的情感得到理性的升华, 情感教育也就水到渠成了。
总之,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长期的过程, 是点滴积累、时时渗透的感化过程。教学方法是多样的、灵活的, 但是语文学科的任务、目标却是相同的。“殊途”是要“同归”的, 即知识的传授、情感的培育。
参考文献
[1]项贤明.泛教育论.山西教育出版社, 2000:474.
[2]黄月霞.情感教育与发展性辅导.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 中华民国78:78.
[3]章安祺.缪灵珠美学译文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67.
课堂教学与情感教育 篇8
一.语文课堂是一艘船, 承载着的首先是一种理想
我们的教育与教学无论有多么高深的理论在支撑, 有一种东西是无法漠视的, 即我们面对的是一颗颗鲜活而不容玷污的纯洁的心!从人性的角度来讲, 心的朔造是第一位的, 许多学者有大量的篇幅来说明这一点。那么, 如何对这个特殊的对象进行有益的打造, 使之朝着更人性化的方面发展呢?最好的方法是, 用先进的思维, 用人类进化了的理想, 用历史证明了的经验, 用人类行为最为崇敬的目标, 以及为这一目标而奋斗不止的崇高行为来进行教育和熏陶。所以, 作为主要载体的语文课堂, 应当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神圣的使命。
笔者通过教习《行道树》, 获得一些启法。
《行道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张晓风关注自然、礼赞生命系列散文中的代表性作品。作者以物喻人, 赋予行道树人的生命、人的思想、人的情感, 写出了作为奉献者的行道树真实的心路历程。其中也蕴含着作者对生命价值的思索与感悟。在与学生的课堂对话中, 学生谈得最多的也是散文对自己的启示和教育, 而不是强调过多的语文知识的收获。这种作用是通过树的形象来传递的, 而教育的的着力点则是在学生的心灵上。这也是新课标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一环, 施教并不能把对作品语言的条分缕析作为重点。
二.语文教学是一柄剑, 刺痛的首先必须是自己
以前我并不懂得国歌中这样的词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总想, 现在早已太平, 该换一换歌词!现在才明白, 这是一种何等明智的用心: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勿忘国耻, 知耻而后勇!这种刺痛, 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才能去体会去承受的, 它的直接作用就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发奋图强, 振兴我们的国家!这是有声与无声的交融, 是一种潜入内心灵魂的教育与感化。语文教学也是一柄这样的剑, 它要首先刺痛我们每一个学生, 还有老师!它用语言和文字的功力来割开我们也许从未开启过的, 或者是麻木了的细胞, 向里面灌输情感的元素, 让它们共振!生命的鲜活才能从此揭开新的一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曾这样说。
为什么小小的行道树会有这样的衷情?因为它对自己的事业看得珍重!张晓风老师把这种细微的感触, 融进字里行间, 让我们的学生去体会、去感受、去反思, 更重要的是去痛苦!正如他在文中所说,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 正是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理解痛苦并接受痛苦, 把它升华成一种光荣, 这就是行道树的意义所在。我们的语文教学如果忽略了这些, 还能成其为语文吗?“文以载道”的“道”字含义也许正好在此。
三.文以载道, 有“道”才能成“文”
《行道树》中作者对于行道树的讴歌, 对我们有三个方面的启迪:1.生命的价值在于勇于接受命运的挑战;2.生命的价值在承受痛苦与磨难中体现;3.生命的价值在于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
《行道树》正是通过“行道树”这一平凡物象的描写, 形象地阐释了生命价值的三个层面, 从而使文章具有理性的光辉, 给人一种哲学的美感。
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 本人主张“道”先于“行”。这里的“行”是指对文章进行的除“道”外的各种品析, 否则将会本末倒置, 所谓“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而现实的残酷告诉我们, 在众多从业教师的意识中, “道”只是文章品析后的点缀, 是课堂教学的尾声, 殊不知, 新课标同样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一堂课。课文中有“道”, 并不能说明学生就能悟“道”, 课堂形式与执教理念很大程度上左右着“道”的贯彻。“文以载道”本身就说明了无“道”不足以成“文”。如何更有效更深入地探究与学生心灵的沟通, 是语文教师永远不能放松的环节。
文以载道, 虽是老调重谈, 但或许它能为我们教师不迷失自我, 指一条小径, 或许还能让我们在文本品析的大气候中, 新找一个出气的所在, 当然更希望新课标的“情感体验和价值观”目标能更深入人心。
附:《行道树》教学设计
一.导入
观看一些城市行道树的图片 (较美方面的课件展示) , 你能为他们写一段文字吗?内容不限。
我们来学习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所写的有关行道树的文章 (板书课题:行道树) , 了解一下他是如何看待行道树的, 思考行道树对我们有何启发。
二.读、品、悟
1、自由朗读课文, 摘出关键句, 抄录在摘记本上。
2、自主品味。 (1) 学生默读, 把握文章内容。 (2) 相互质疑交流, 讨论辩析, 品读文章, 加深理解。
3.从行道树身上我们能想到什么内容 (展开联想) , 探讨主题。学生谈对行道树的感情, 加深感悟。
4、感情品味。 (1) 请一位学生选读一段, 学生自由评读, 老师指导, 把握语感。 (2) 请学生读 (男女或小组) 体现个性美与整体美, 达到情感共鸣。
三.在实战演练中悟出教育意义
1、请几位学生朗读课前自己的习作, 谈感受 (为肤浅的认识而惭愧, 为行道树的高风亮节而讴歌) 。
情感教育与数学教学 篇9
一、重视新授课的复习引入,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 各部分知识衔接紧密, 一环扣一环, 已学知识对新知识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 做好旧知识的巩固, 不仅能弥补学生知识上的漏洞, 为学习新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而且能消除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 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二、在教学法过程中要学会赏识学生
赏识激励的教学策略是以挖掘、激发、调动学生的内动力为主旨, 使不同差异的学生都能在愉悦的学习状态中茁壮成长的一种教学策略。每一个学生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 调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 努力寻找可赏识、可激励的地方,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赏识他们, 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 学生在回答老师的提问时, 结果不外乎两种, 回答正确, 自然而然会受到表扬, 如果回答错了呢?我们也要赞扬他敢于说出自己的见解的勇气, 同时肯定他答案中的可取之处, 让他能感受到老师也很欣赏他, 很重视他的见解, 激励他鼓起学习的勇气和兴趣。
三、展示自然学科的魅力, 引导学生步入数学的殿堂
在教学活动的情感教育中, 美感独具魅力, 要把握情感教学的基点, 就要深入了解数学的美感, 分析数学知识中存在的美质, 例如, 数列中的“倒序求和”, 圆锥中体积公式的推导, 体现了代数几何的相似和统一的美;等差、等比数列、二项展开式的系数都体现了形式上的和谐美。在利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与自然数有关的命题时, 第一步是下一步的基石, 少了这一步, 以下的推导成了无源之水, 第二步假设n=k (k≥n, 且k∈N) 成立, 则n=k+1也成立, 这样才能保证。后面自然数的延续性和传递性, 每个步骤缺一不可。推导严密是数学的严谨美, 当然数学中还有对称美和逻辑美等特点。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的巧妙, 美的严谨, 像欣赏一篇优美的散文一样去欣赏数学, 从而去感化激励学生, 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 篇10
一、问题及原因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往往有这样的困惑:自己在课前精心地备课, 课堂上卖力地讲解, 课后还要给予辅导, 但结果仍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英语学科的两极分化现象依然严重。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状况的因素固然很多, 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英语教师在教学中没有重视情感教育的渗透, 或者说做得不够。长期以来, 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忽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导致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 厌学现象严重, 这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成效。如焦虑是英语学习中常见的情感障碍, 焦虑使学生在英语课堂上紧张, 害怕和不敢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进而影响学习效率。
英语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英语教学成功与否, 不仅取决于学生的注意、观察、记忆、思维等智力因素, 还取决于学生的情绪、态度、学习动力等情感因素。学生对英语语言的认知过程与情感过程, 是互相交织、相辅相成的。当前, 我们提倡的主体性教学特别重视情感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此, 广大英语教师应该学习和建立懂得一点心理学知识, 主动与学生展开情感信息交流, 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和建立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 这样才会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可见, 研究并实施情感策略、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心理健康, 已经成为目前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二、措施与对策
(一) 情感和情感策略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愿望及观点而产生的心理体验。它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 而是具有一定需要或愿望、观点的客观事物, 使人产生愉快、喜爱等肯定的情感体验, 反之, 使人产生烦闷、厌恶等否定的情感体验。所谓情感体验, 是指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调整及控制自己的动机、兴趣、态度、信心和意志等情感因素的策略。实施情感策略对学生语言学习和心理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 激发积极情感
情感态度在好多方面影响着语言学习。健康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语言学习活动; 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坚定的意志和自信心有助于学生克服语言学习中的困难。相反, 不健康的情感会影响语言学习的进程。如何培养健康的情感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真诚互信, 建立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有些教师认为, 与学生过于亲近会降低尊重度, 其实尊重度并不体现在与学生的距离上, 而体现在对老师自身的学识、修养和人格魅力的仰慕程度, 体现在老师对学生的尊重、爱护和信任程度。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体会到, 成功的教学源于真诚的理解和彼此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使学生心理上有安全感, 精神上受鼓舞, 从而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 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教师要告诉学生, 无论课堂内外, 老师和学生都是朋友, 可以平等交往, 这样就缩短了师生距离。教师可以利用家访、与学生谈心、同班主任交谈等方式了解学生, 加强沟通, 力求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 让学生发挥潜能, 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2.克服焦虑, 树立自信、毕生的学习信。
研究表明, 焦虑对英语学习有消极的影响, 焦虑是可以克服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举止, 一旦发现学生有焦虑心理表现, 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给予帮助、引导和克服。树立自信、必胜的学习信念同样是必要的。人的行为 是受信念支配的, 而人们所创造的结果则是由行为产生的。所以, 有什么样的信念, 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并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在英语学习信心的训练中, 主要是抓目标激励。所定目标要具体实际, 学生少做努力就能实现, 同时使学生明确自信心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还要成功激励, 使学生看到通过一定的努力, 英语学习上即能取得进步, 从而产生一种“我行”的自信心。
3.方法多样, 培养、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直接推动学习的一种内在动力。学生只有对知识感兴趣, 才会愿学、想学、爱学、乐学、会学。因此, 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使学生对英语学习感兴趣, 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起着决定因素。另外, 师生的交流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教师语言能力的高低决定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能力, 尽可能多地使用风趣、生动、幽默的语言和形象的肢体语言;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 使教学有新颖感,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坦诚交流, 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动机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实现的目标等, 是直接驱使人们活动的一种动力、一种心理状态。动力又分为内部动力和外部动力。内部动力是指人们对活动本身的 兴趣所引起的动力, 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力;外部动力是指影响学生学习英语的外部因素。英语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设法调动学生的内部动力, 采用激励评价、提高成就感等诱因, 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使之长久保持, 从而取得英语教学的成功。老师的情感、态度、说话的语气, 甚至某些不经意的暗示, 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 增强外部动力。因此, 尊重学生、坦诚交流、发扬民主、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因材施教、适宜激励、以情感人、高度激发学习动机是提高英语教学效率的关键。
5.善于发现闪光点, 及时鼓励和表扬。
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及时鼓励并加以发扬。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充分看到学生语言表达中的点滴进步, 通过鼓励性评价, 使学生获得自信心和责任感, 以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从而增强学习动力。对于口头表达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讲, 一次批评之后, 心理焦虑程度会增加, 下次更不敢开口, 心理上的障碍会阻碍他们的语言表达、交际能力的发展, 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的“沉默者”。教师工作要面向全体, 仅仅满足部分优等生学习需求的教育算不上是成功的教育。为了挖掘这些“沉默者”的潜力, 行之有效的方法是鼓励他们开口, 一开口先表扬, 表扬后再个别纠正发音缺陷, 创造各种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比如, 学生因紧张说不下去时, 教师可用善意的目光鼓励他, 然后错中找对, 及时表扬, 增强“情感动力”, 目的是提高各层次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总之, 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性的情感态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认为情感教育在优化认知过程中能起到类似催化剂的作用, 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独特而重要的作用;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 多一些鼓励, 少一些批评;要用理解和爱, 唤起自信, 激发兴趣; 要使学生感受到语言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 增强学习动力, 提高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王初民.应用心理语言学.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英语教学与情感教育 篇11
【关 键 词】英语教学;情感教育;认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1-0070-02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情感教育是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影响和调节认知过程,净化学生的心灵,从而实现知、情、意、行的高度统一,进而促进学生个体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正如文化教育家加斯普郎格所说:“一个真正受过教育的人,不单体会到常识,了解经济意义,欣赏美的事物,而且又肯为社会服务,即便对生存的意义也能体会。”情感教育,源远流长,无论是西方哲学家柏拉图的心灵教育,还是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等追求的以“社会治平”为终极目标的个人理想人格的教育,其中都闪烁着情感与人文的火花,为后世的情感教育提供了思想源流与可贵的启迪。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情感过滤说认为,有了大量适合的输入环境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目的语,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input)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能变成语言的“吸入”(intake),即情感因素对语言吸入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情感并不是认识过程的消极产物,而是影响人的身心各方面的强大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思想品德结构中的一个重要成分,而且也是教学中重要的非智力因素。情感的培养是教学活动的重要任务,同时,它又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条件。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及信念,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自我调控能力,并促使学生对生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拥有健康高尚的情感生活,最终形成健全的个性。
二、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1. 新课改中情感教育的目标
英语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要改变传统英语课程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培养的倾向,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发展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语言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大胆实践、提高跨文化意识和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的过程。
新课改力图通过制定课程标准的形式,在学生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发展方面具体化,从而明确制定我国基础教育各门课程的基本标准,初步建立起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系,其中在课程目标上就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设立具体课程。《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试验稿)根据高中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并且特别指出,高中英语课程关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提高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展与人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增进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全面提高人文素养。而随着新课改的推行,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势必越来越引起广大教育者的关注。
2. 情感教育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
(1)影响认知过程。情感与认知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客观规律:一方面认知为情感的产生提供理论基础。认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厚;认知越肤浅,情感也肤浅;认知的错误会产生错误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对认知活动又有推动、强化、调节的功能。积极健康的情感对人的认知活动起到积极的发动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与抑制作用。皮亚杰的认知心理学认为,情感在认知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积极的情感体验直接或间接地转化为人的动机和意志,激发、维持、强化人的认知活动,从而提高个体的认知效率。消极的情感体验则可能会阻碍个体的认知效率。人们感知、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始终离不开情感活动的参与。美国心理学家里斯特认为,认识和情感不过是同时存在的不同方面,没有无情感的纯认知,也没有无认知的纯情感。他把这叫做“认知——情感互动”,在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发展对外部世界的感受、体验、认识、欣赏、改变、创造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生命世界,体验丰富的学习人生,满足生命的成长需要。”[1]
教学过程可以看作是一个认知因素和情意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助于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情感教育的这种功能是通过情感教学对学生情感需要的激发和满足,借助于情感对认识活动的激活功能实现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感状态,大脑皮层细胞会因此而获得更多的能量和动力,使大脑皮层处于一定的兴奋水平,延缓皮层抑制状态的形成,能使学生增加记忆力,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教师“课要上得有趣”,要激发学生的“情绪区”。为此,教师应当“把劳动的欢乐,学习上取得成功的欢乐给与学生,在学生的心理激起自豪感和自尊感——这就是教育的第一信条。”[2]此外,实施情感教育对学习效果有保持和维护作用。情感教育的实施能够使学生获得的知识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容易回忆和再现,有助于新的教学内容与学生原有智能结构形成牢固的联系,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2)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情感生活,进而形成健全性格。情感因素影响个性倾向,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在愉悦的情绪、情感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敏捷,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和解决难题。“道德智慧的形成、情感体验的升华、人格健全的程度、社会适应性的高低等都与情感的发展密切相连。”[3]美国《情感论》作者诺尔曼·丹森所说:“没有情感,日常生活将是一种毫无生气、缺乏内在价值、缺乏道德意义,空虚乏味而又充满无穷无尽交易的生活。情感过程是个人与社会的交叉点,因为一切个人都必须通过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和体验到的自我感和情感加入他们自己的社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必须是一个有情感的人。”[4]情感教育注重学生良好情感的发掘,具有催化、整合作用,经由“情动——感受过程,体验——理解过程,价值体系化——人格化过程”[5],可以使学生形成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性格。以往的教育,在形式上常常表现为情感的缺失,理性与情感的隔离;在结果上,则易于导致人格的不健全乃至分裂。语文教学在注重认知教育的同时,应以情感为纽带,注意挖掘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排除消极不良情绪,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性格,促进个体的全面和谐发展。情感教育的渗入,既能够促进教育摆脱狭隘认知教育的窠臼而使之趋于完整,同时又是教育培养健全个性的重要保障。情感教育,不仅通过培养、发展人的情感直接推动健全性格的形成,亦能通过对其要素的促进作用而有助于培养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教育理想逐步成为教育现实。所以,重视情感教育能够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和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三、英语教学的内在要求——情感教育与认知教育的逐步融合
英语教学改革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外语基础知识,了解所学语言国家最基础的社会文化知识,并初步具有运用外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外语学习中学会思考与发现问题,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要努力促使学生的智能、情趣均衡发展,也就是认知、情感、意志三者相互促进,达到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就学生本身而言,其态度在一定程度上就限制或促进了英语学习的进程,直接决定了其英语课程的好坏。故而新课程改革中提出对学生情感方面的关注。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但要传授英语知识,而且要注重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情感需要,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其语言学习获得成功,从而促进英语教学的长足而健康的发展,这已成为英语教学的发展趋势。
注释: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J].教育研究,2002(10).
[2]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3]朱俊梅.论情感教育,继续教育研究[J].2008(03).
[4]诺尔曼·丹森.情感论·序言[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浅谈情感教育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一、精心创设教学情境, 以境染情
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情境中产生的, 情境中的各种因素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文章大多数是名家名篇, 作家们对生活有着深切感受, 这种情感能打动读者心理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教学中, 教师要紧扣文本, 创设一定情境, 让学生在情境之中, 触景生情, 身临其境, 达到情感共鸣。
教师创设情境的手段有多种, 如:
1.语言
教学语言是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 它应该是在逻辑、科学语言的基础上加以提炼升华而成的、为浓烈的感情浸泡透了的、形象化了的、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语言。
[ 案例]
《少年闰土》教学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
教师讲读完《少年闰土》后, 问:“少年闰土活泼可爱, 和你们现在差不多, 30年后, 你们会变成什么样”学生积极性很高, 这个说我要当医生, 那个说要做一名教师……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幻想。这时, 老师又接着问:“30年后的闰土呢”学生又开始想象, 有的说可能很有钱, 因为他聪明;有的说可能成为一名猎人等。教师不紧不慢地向同学介绍:“将你们想象中的闰土和《故乡》中的闰土比较比较。”自然把学生引向《故乡》, 激发了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
2.媒体
要把学生带入课文所描绘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情感环境, 有时还可借助直观形象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展现课文情境, 为学生创设鲜活的情境氛围, 使学生得到充分的情感体验。
[ 案例]
《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学
人教大纲版第九册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文描述的是当年北京人民在十里长街送总理时的催人泪下的场面, 可是生活在现在的学生以他们的年龄、阅历, 对此缺乏历史的感性认识, 这给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此时, 教师可利用录音和录像。配音解说周总理一生的经历、贡献, 并放映当年首都人民在长安街向周总理灵车告别时的实况录像, 播放低沉悲壮的哀乐, 这似乎把学生带到了现场, 有“亲临其境”之感。媒体再现历史情境, 通过视听煽动学生的情感, 让作者的情感在学生心中缓缓流淌。
二、充分挖掘教材, 以读传情
以前的语文课堂, 教师几乎包办一切, 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 谈不上阅读、交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时间。”在阅读课上, 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 多用读代替分析, 代替回答。朗读是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 它不仅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 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利于学生的人格塑造。读中领悟的方法很多, 下面介绍三种有效的能激发学生情感体验的形式。
1.换词对比朗读
为了让学生理解某一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深刻含义, 可以用换同义词的方法, 让学生对比朗读。
[ 案例]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位老师在教《圆明园的毁灭》时, 先出示句子:“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 统统掠走, 拿不动的, 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要求学生朗读两遍, 然后用换词法来理解“掠”。学生很快得出“掠”可理解为“抢”、“拿”、“夺”等。教师又问:“那作者为什么用‘掠’而不用其他词呢”学生开始思索, 不久略有所悟。此时, 老师提出进行换词对比朗读, 仔细揣摩。通过对比朗读使大多数同学心领神会。有的说:“‘抢’是从别人那儿强行拿走, ‘掠’显得轻松随便。”有的说:“‘掠’字可以看出他们想拿什么便拿什么, 没受到任何反抗。‘掠’字可以看出侵略者的野蛮与霸道。我真恨这些坏东西。”
可见, 通过反复的对比朗读能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维, 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河流。
2.扮角色朗读
小学语文每一篇课文都浓缩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且具有形象性、感染性的特点。在读书的过程中, 学生并不是没有感觉重复播放的录音机, 他们会随着读的不断深入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特别是扮角色朗读, 更能激发学生在读中“悟”情, 从而深化学习情感。
[ 案例]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
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都来当那个种葫芦的人, 读读他心里想的和说的话, 学生一会儿满不在乎地说:“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一会儿盯着小葫芦, 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 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对小葫芦和长了虫的叶子不同的态度, 学生读得惟妙惟肖, 体会到那人对小葫芦的喜爱。读到他听了邻居的话后奇怪的疑问时, 教师提问:“种葫芦的人, 你奇怪什么”进行相互对话。自己就在故事中!孩子们兴趣盎然, 在读文和对话中, 体验了情感。
3.补充想象朗读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既要熟读, 又要精思。假若口到心不到, 即使书读千遍, “其义”也不能“自现”。毫无疑问, “思”须以朗读的材料为依据。为了使学生的“思”更有效, 可以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将课文中的“点”加以“发散”, 即进行补充想象朗读。
[ 案例]
《鸟的天堂》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鸟的天堂》中有一句话“那翠绿的颜色, 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 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生命在颤动。”为了帮助学生领悟这个句子, 先让他们自由读第一句, 接着给出一道填空题:榕树的叶子绿得, 绿得, 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朗读时的体会填空) 。有的说:“榕树的叶子绿得鲜亮, 绿得可爱, 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绿色的小天使。”有的说:“榕树的叶子绿得发亮, 绿得可爱, 让人感觉到每一片叶子上似乎都有一个可爱的小精灵在跳跃。”等。老师及时总结:“是啊!榕树那翠绿欲滴的色彩让人感觉到了榕树的生机与活力。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 细细体味。”由于有了补充想象作为铺垫, 学生再朗读时, 不仅兴趣更浓, 而且入情入景。
三、强调学生个性化感悟、体验, 不能忘记教师的引导
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 他们在阅读中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的角度、情感反应, 应该允许并提倡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案例]
《跳水》教学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一位老师教《跳水》一文, 交流阅读感受时, 有的学生从船长身上受到启发, 体会到遇到危险情况时要沉着果断;有的同学从那个孩子的行为体会到做事情要考虑后果, 不能因一时的赌气而不顾危险;有的学生认为事情的起因是水手们开玩笑太过分, 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体会到开玩笑要注意分寸。这是学生用心读书得来的真切感受, 是值得珍视的可贵体验。
但是也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个性化感悟、体验, 而忘记了教师应有的引导。
[ 案例]
《龟兔赛跑》教学
有位教师讲完《龟兔赛跑》后, 让学生续编龟兔赛跑的故事, 有学生想了个让乌龟在第二次赛跑中再次获胜的办法:“请个小乌龟帮忙, 在岔路口把路标转换方向, 使兔子跑错路, 到不了终点。”对这样的“创造性”思维, 对这样的“金点子”, 教师应该从道德品质和思想方法上进行正确的引导。我们要珍视独特的感悟、体验和理解, 主要指不要简单地否定甚至嘲笑、指责, 并不是说不要引导和指导。如果任凭学生自己体会, 没有老师正确的引导, 学生的阅读能力仍然难以提高, 也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总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学生用情去学, 投入地学, 从而学有所思、学有所获。
【情感教育与语文教学】推荐阅读:
数学教学与情感教育05-27
情感教育与化学论文11-05
高中语文情感教育06-02
语文情感教育谈06-07
化学教学情感教育09-18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10-2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07-23
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论文08-20
语文教学的情感教育08-28
情感寓于教育教学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