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2024-08-26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精选10篇)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1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幼儿期是社会性萌芽时期,喜欢伙伴;但同时由于心理发展又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由于缺乏经验不知道如何与别人正确的交往,交往过程中很容易产生冲突,具体的原因如下:

第一、大班的幼儿已有想与人交往的意识,他们喜欢同伴和集体的游戏,但由于幼儿年龄心理特点是“自我为中心”,加之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使得他们之间难以就某一问题达到共识,且互不相让,不愿意向对方妥协。两者互相冲突的矛盾结果,就是攻击或争吵的现象。

第二、现在的孩子都是独子,他们与成人相处的时间长,成人总是习惯顺从孩子的意愿,满足他们的欲望。当同龄人之间进行活动时,都想得到最好的。

第三、现在的家庭住宅都是单门独户的,限制了幼儿之间的交往,也限制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再加上电视、VCD、电脑丰富多彩的内容,更是影响了幼儿的交往机会,使幼儿不知如何与人交往合作。

第四、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和爱惜,当孩子要与同龄人交往时,往往担心自己的孩子会吃亏或委屈,就限制或减少孩子的交往。

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形成期,其同伴交往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大班幼儿已具有稳定的同伴关系,他们主要在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中进行交往,交往对象比较稳定,对同伴的喜恶也趋于稳定。因此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较中班幼儿小,互选小群体的幼儿人数最多,占到了班级人数的一半左右,一般型的幼儿人数最多。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稳定的互选朋友关系,同时开始出现了自发的小群体。大班幼儿选择朋友的标准与中班幼儿一致。喜欢同伴的理由也是因为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略微不同的是,大班幼儿更多提到的是“我们是一个小组的”“我们是一个小队的”。大班幼儿在选择不喜欢的同伴时往往凭借以往形成的固定印象,而不是同伴在当前交往中的表现。大班幼儿的冲突多发生在小群体中,大多是由缺乏合作技巧导致的,但是在来自小群体内同伴的压力下,他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根据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我们确定了大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能认识到群体的力量,认识到友好合作对于群体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性;在情感方面,能够体会到群体活动的愉悦感,体验并享受群体活动带来的荣誉感,体验群体合作中冲突解决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够在群体中采取积极的交往行为,避免消极的交往行为,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2

幼儿交往能力的形成应包括以下心理倾向:与伙伴接近的需要;对合作活动的兴趣;言语交流的愉悦。学龄前期幼儿的上述心理倾向显示出一个由低级向高级、由外在向内在转化与提高的过程。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是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础工作, 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师应引导幼儿在快乐的活动中发展同伴交往能力。

一、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幼儿同伴交往

在游戏中, 幼儿同伴交往的过程其实是一个“自我中心”向“愿意共享”发展的过程。教师要结合幼儿日常生活, 使他们体会到:如果一个人不会好好地与他人商量、交流, 那么谁也不会和他交朋友, 他永远都会孤单。

1. 唤醒幼儿交往意识

【实录1】:乐乐在第一次活动中, 紧紧抓住自己手上的玩具, 不愿意给其他幼儿分享。第二、三次活动中, 她的情绪有所放松, 并能旁观他人玩, 偶尔笑一笑。第四次活动, 她带了辆公交车, 看着一个小男孩玩警车, 不一会儿, 男孩主动与她交往:“来, 开车!”并用手做开车动作。她蹲下去, 笑眯眯地把车开过去, 可当男孩一接手她的公交车, 她的笑容没有了, 眼睛也红了, 并立即把公交车抢到手里。她不由自主地想要和同伴一起玩, 可对公交车习惯性的占有, 使她一下子脱离不了“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 她以为自己失去了公交车, 她不知道什么是共享。过了好一会, 她也学男孩的样子, 独自玩着车, 男孩又主动和她交往:“你做1号车, 我做2号车。”说着把自己的车放在1号车后面, 他俩对望着笑了。最后, 她的车到了男孩的手里, 男孩的车到了她的手里。在此次活动中, 我们看见, 她已经成功地尝试了分享和轮换过程, 感受到与同伴交往是愉快的。在以后的活动中, 她不仅经常和男孩玩, 还和其他同伴交往, 并建立了友谊。

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一方面, 幼儿的内心需要同伴与之玩耍, 主动找同伴交往。另一方面, “自我中心”的心理定势却使幼儿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受挫, 不断产生矛盾, 在一次次的矛盾和冲突中, 交往一次次地发生, 幼儿渐渐体会到与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并试着累积一些和同伴交往的经验和方法, 从而促进新的交往不断产生。

2. 培养幼儿语言交往能力

皮亚杰认为, 儿童的社会化过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其中社会适应的主要工具是语言。在幼儿阶段的交往中, 语言交际已成为幼儿重要的交往方式。第一步, 我们鼓励幼儿大胆开口, 敢于表达;第二步, 我们及时教给幼儿一些交往性的语言。通过一些简单词汇和句式的学习, 幼儿才能更好地与人交流;第三步, 我们要求幼儿运用语言交往, 引导幼儿从模仿开始, 逐渐学会主动与人交流。从单个词汇运用, 到使用比较规范的句式, 再到能够运用一段话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幼儿在运用中能熟练掌握各种交往语言, 交往能力就渐渐提高了。

【实录2】:聪聪在搭积木, 不小心积木掉了下来, 好朋友小红帮忙去捡, 并试图帮助搭建, 结果聪聪以为好朋友想抢玩具, 便顺手推了她一把, 小红哭了起来。

【实录3】:排好火车走, 走在后面的孩子感觉不好拉前面孩子的衣服, 于是随即将手搭在了前面小朋友的肩膀上, 前面的孩子生气了, 跺脚嚷起来了……

从以上实录可以看出, 在平时的活动中幼儿与同伴之间是有密切接触交往的,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 幼儿的动机都是单纯的、无一定目的、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之所以会经常产生冲突, 多半是在沟通和交往方法上存在一些小问题。教师需要随时关注孩子们在活动中的表现, 针对发生的问题, 及时引导孩子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并用快乐沟通的方法化解孩子之间的矛盾。

二、在区域活动中提高幼儿交往能力

活动区教学是当前我们实施素质教育、推动幼教改革的重要的教育活动形式, 每个班上都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设立活动区域, 孩子们都非常喜欢区域活动, 他们可以在区域活动中随心所欲地玩, 在玩的过程中给孩子们提供了大量的交往机会, 在同一区域活动的孩子, 一般都具有共同的或相似的兴趣爱好和发展的需求。在活动中, 每个幼儿都能通过不断的相互交往、合作, 产生新的想法, 进而不断地去探索新的环境、获取新的知识。

【实录4】:区域活动开始了, 几个孩子们都选择了建筑区搭高楼, 大家都想当建筑师, 但建筑材料数量有限。这时孩子们出现了争抢的现象, 他们谁也不肯让谁, 材料被他们抢得四分五裂。教师看见后, 走了过去, 问:“你们是不是都想当建筑师搭大楼啊!”几个孩子不约而同抬起头, 几乎全是委屈的样子看着教师。教师接着说:“大家都想当建筑师当然好, 可是你们每个人材料都不是很多, 搭出来的房子肯定不会很高很大, 你们能不能想想看, 有什么好办法使自己的楼房搭得高一点呀。”缓缓想了想说:“我们可以大家一起合作, 把刚才各自拿到的材料放在一起搭, 这样我们就可以搭出高楼大厦了。”于是建筑区里的建筑师你一言我一语, 在开心、愉快的氛围中又开始工作了。对于低龄孩子来说, 单纯的讲道理未必能被孩子们所理解, 而对发生的争抢事件进行现场解决更能给孩子们以启示, 对于提高他们的交往合作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幼儿从独立的家庭生活走向开放的集体环境, 在家里,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较随意地活动, 但在集体活动中逐步学会与同伴快乐合作, 交往能力就显得很重要, 而区域活动对幼儿来说是一个锻炼能力的好机会。合作的过程也是同伴交流、相互接受的过程。

三、在亲子活动中发展幼儿交往能力

交往能力不是单一的某种能力, 幼儿的交往是一点一滴、循序渐进地在集体生活中学会的, 因而家庭教育不容忽视。必须强调家园一致的原则, 才能取得教育的最大实效。要给幼儿与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 家长可以相约带着幼儿去外面玩耍, 或者一起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实录5】:周末, 天气很好, 阳光温暖, 每个人脸上都流露出开心、快乐的笑容。家委会成员组织全班一起来到了农家进行亲子活动。在一路相随的笑声中, 孩子们指东指西、问这问那, 而今天的父母也有更多的兴趣和耐心去倾听和解说。路过一块种满像玉米秆似的农作物的田地时, 很多人都以为是玉米地, 有经验的家长告诉孩子们:这是高粱, 它不长玉米棒子, 顶上那垂下的挂满红色的小颗粒的穗子, 就是高粱。当然, 在这清新、美丽、多彩、香甜的山间农田上, 不光孩子们的疑问, 就连我们大人们的疑问都有很多……中午大家在农家用餐, 品尝了纯朴的农家菜, 饭后组织大家进行了游戏——推独轮车比赛, 孩子坐在独轮车上, 由家长接力推;家长们还开展了运南瓜比赛;亲子拔河比赛;等等。大家玩得其乐融融, 走在回来的路上, 孩子们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 对农家之行意犹未尽。

现在的孩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 很少感受到农村的乡土气息, 再加上父母们平时工作比较忙, 与孩子一起交流的机会很少。家长们都说这样的活动很好, 既开阔了孩子的眼界, 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让孩子们尽情享受到了大自然带来的快乐, 也增强了他们与同伴之间的交往能力, 同时增进了家长和孩子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感情。

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同伴交往能力, 需要根据研究的内容、阶段目标, 有目的地选择游戏、区域、生活等内容, 边实践, 边探索。在这些游戏和活动中, 幼儿才能真正领略到与同伴交往的愉快和欢乐。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3

良好的同伴关系对幼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伴关系可以影响幼儿的情绪发展,我们在前期对幼儿情绪表达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同伴交往问题是幼儿消极情绪的主要来源。良好的同伴关系也能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期是儿童开始发生群体同伴关系的时期,也是幼儿产生稳定的同伴偏好与个体差异的时期,早期受到同伴拒绝的幼儿,将来出现学业困难、孤独抑郁甚至反社会行为的可能性比较大。因此,我们必须十分重视幼儿良好同伴关系的形成和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

一、对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追踪研究

我们对三个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进行了连续三年的追踪研究。在这三年中,我们每年进行一次取样测查。研究者一对一地邀请每个幼儿到安静的房间,请幼儿看着本班幼儿的集体照,说出“最喜欢一起玩的三个小朋友”和“最不喜欢一起玩的三个小朋友”。研究者记录幼儿姓名,并向幼儿询问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完成全班幼儿的测查后,计算每名幼儿的正提名人数和负提名人数,并将正负提名人数转换为标准分数,正负提名分数相减得到社会偏好分数,正负提名分数相加得到社会影响力分数,按照正提名、负提名、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四个标准将幼儿同伴关系划分为六种不同的同伴地位类型:受欢迎型、受拒绝型、受忽视型、矛盾型、一般型和其他型。受欢迎型——正提名分数大于0,负提名分数小于0,社会偏好分数大于0;受拒绝型——正提名分数小于0,负提名分数大于0,社会偏好分数小于-1;受忽视型——正负提名分数均小于0,社会影响力分数低于-1;矛盾型——正负提名分数均大于0,社会影响力分数大于1:一般型——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分数均在-0.5和0.5之间;其他型——不能归入以上类别的。此外,我们在追踪研究中还发现幼儿中存在互选朋友和互选小群体的现象。互选朋友是指幼儿两两互选,即你选我,我也选你;互选小群体是指三个小朋友之间的互选。

我们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幼儿三年来同伴关系发展具有一定的稳定性,30%~45%幼儿的社会偏好和社会影响力三年来保持相对稳定,变化不大。从个体差异的角度来看,女孩同伴关系的发展三年来一直优于男孩,也就是说女孩一直比男孩更受到同伴的偏好。这可能是性别角色对幼儿造成的影响,如女孩一般都比较温和,攻击性行为较少;还有一种可能是女孩情绪能力发展比男孩略早,能够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情绪,采取恰当的行为。

二、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从整体来看,从小班到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发展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应根据不同年龄幼儿同伴关系发展的特点,确定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1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小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混沌期,其同伴交往具有随机性和情境性特点。小班幼儿还不能主动与同伴建立稳定的联系。两两之间固定的互选朋友的人数还不多,大多数幼儿对同伴未产生明确的偏好,因此在小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的社会偏好不存在明显的差距,受忽视型幼儿的人数比中、大班多。

虽说在小班具有稳定互选朋友的幼儿还不多,但是小班幼儿已有简单的交往。由于个别幼儿的交往面比较广,因此小班幼儿社会影响力的差距较大。小班幼儿喜欢具有友好交往态度的同伴,例如,“他喜欢我”“他对我笑”;小班幼儿在交往中常常会发生冲突,但是发生冲突的原因比较简单,如“他不跟我玩”“他很凶”“他的玩具不借给我”等,冲突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暂,这主要和幼儿缺乏交往的方法和手段有关。如果没有外界的强化。幼儿不会在交往中对同伴产生深刻的不良印象。因此,在小班,矛盾型的幼儿人数要比中、大班多。这类幼儿有主动交往的意识,交往范围较大多数幼儿广,社会影响力大,但是还不能有效地解决交往中产生的冲突,导致有些同伴喜欢他们,有些同伴不喜欢他们。还有一些幼儿在交往冲突中不幸被教师和家长多次当众批评,导致其在同伴中留下负面形象。进而成为受拒绝型幼儿。

根据小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我们确定了小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能够理解并掌握友好的交往态度,理解并关注朋友的表现,理解什么是积极的交往行为;在情感方面,向往“有朋友真好”,感受“与朋友一起游戏”的愉悦,体验解决交往冲突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主动向同伴表示友好的交往态度,关注朋友在做什么,能够与朋友礼貌交往,解决与同伴的交往冲突。

2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中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分化期,其同伴交往具有探索性和冲突性特点。中班幼儿能主动与同伴建立关系,并且能不断尝试与不同的同伴建立关系,对同伴已经有了明显的喜恶,因此在中班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突然增大,受忽视型的幼儿人数减少,受欢迎型和受拒绝型幼儿的人数增多。

中班幼儿在探索中逐步建立起稳定的朋友关系,两两之间的互选朋友数开始比小班增多。大多数幼儿都能进行交往,不同幼儿间社会影响力的差距明显缩小。幼儿选择同伴的标准越来越明确,喜欢同伴的理由是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即一起玩、一起坐、一起吃饭等,而不喜欢同伴的理由往往是那些消极的交往行为,即“他打我”“他骂我”“他批评我”等。中班幼儿的交往冲突明显增多,同伴地位的分化也很明显。从不喜欢同伴的理由来看,中班幼儿的冲突性质发生了变化,往往与自尊相关,如幼儿不喜欢同伴批评自己,不喜欢被有意和当众欺负,而不再像小班幼儿那样,拒绝同伴是因为对方不满足自己对物的需要,冲突的特点从“以物为中心”转化为“以人为中心”。

根据中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我们确定了中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能够在活动中认识到“虽然我在这方面不够好,但我在其他方面有优势”,“虽然我现在表现还不够好。但是我会进步的”。从而形成过程性能力观,进而形成强大的内心自我,学会从他人的表情、语言和行为推断他人的动机,判断他人的情绪和意图;在情感方面,能够

体验到自夸和被夸带来的愉悦感,享受自己进步的成就感,体验交往冲突解决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够赞美自己和赞美他人。能向同伴展示积极的交往行为,能避免消极的交往行为,能有效地调节自身的情绪。

3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及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

大班幼儿的同伴关系处于形成期,其同伴交往具有群体性和稳定性特点。大班幼儿已具有稳定的同伴关系,他们主要在自发形成的小群体中进行交往,交往对象比较稳定,对同伴的喜恶也趋于稳定,因此处于不同类型同伴地位的幼儿之间的社会偏好差距较中班幼儿小,互选小群体的幼儿人数最多,占到了班级人数的一半左右,一般型的幼儿人数最多。

大班幼儿已经有了稳定的互选朋友关系,同时开始出现了自发的小群体。大班幼儿选择朋友的标准与中班幼儿一致,喜欢同伴的理由也是因为他(她)能陪伴自己一起活动,略微不同的是,大班幼儿更多提到的是“我们是一个小组的”“我们是一个小队的”。大班幼儿在选择不喜欢的同伴时往往凭借以往形成的固定印象,而不是同伴在当前交往中的表现。大班幼儿的冲突多发生在小群体中,大多是由缺乏合作技巧导致的,但是在来自小群体内同伴的压力下,他们往往会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

根据大班幼儿同伴关系的特点,我们确定了大班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认知方面,能认识到群体的力量,认识到友好合作对于群体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性;在情感方面,能够体会到群体活动的愉悦感,体验并享受群体活动带来的荣誉感,体验群体合作中冲突解决后的满足感:在行为方面,能够在群体中采取积极的交往行为,避免消极的交往行为,能够很好地与他人合作。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4

【摘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发展语言认知水平是大班幼儿教学的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包括具备一定的语言学习综合能力及个性化特征明显等,同时探讨了大班幼儿的语言教学策略,包括利用真实生活情境实施语言教学,结合表演活动及手工操作活动实施语言教学,采用差异化语言教学法让幼儿学习语言知识。【关键词】语言发展;大班幼儿;教学策略;特点

幼儿时期是发展语言能力及提高语言认知水平的关键阶段,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进行相对应的教学,以便能够有效培养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大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语言发展的具体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大班幼儿语言的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1.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特点

大班幼儿多为5岁~6岁,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大班幼儿具有更强的理解能力及观察能力,需要采用语言表达的内容变得更多。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班幼儿所具有的语言发展特点主要包括以下三种:(1)具备一定的语言学习综合能力。大班幼儿不但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语言形式,同时还可以对语言含义进行感性的揣摩;当幼儿通过揣摩了解语言含义之后,会尝试对类似语言进行推测。如教师告诉幼儿橙子及梨是水果,则幼儿通常会问教师香蕉及柚子是否同样是水果。(2)个性化特征明显。幼儿会变通及选择性地模仿日常生活或动画片中听到的词语,从而创造性使用模仿到的语言,因此具有明显的个性特征。例如国产动画喜羊羊当中的台词经常被大班幼儿模仿及使用。(3)语言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及不断积累的学习过程。大班幼儿能够独立探索应用日常语言的规律,并能够在好奇心及表现欲望的驱使下不断积累语言词汇。如当幼儿听到一个有趣的故事时,就会尝试复述故事内容,或在复述故事时增加新词汇或情节。2.大班幼儿语言教学策略分析

2.1利用真实生活情境实施语言教学,使幼儿学会正确运用语言

现实生活为幼儿语言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情境,为了利用真实生活情境实施语言教学,则教师可以带领大班幼儿走出课堂及融入社会,并让幼儿切身体会真实生活中的事物。例如在春天可以去郊游踏青,夏天则到池塘边观察小蝌蚪或小青蛙,在秋天为幼儿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及和幼儿一起赏月,到冬天时让幼儿认识白雪。当幼儿在教师的带领下融入现实生活时,就会在内心产生强烈的感受,并乐于用语言表达自己在生活中所见到的新鲜事物。如此一来,[2]

[1]幼儿不但能够在真实生活情境中学习到语言知识,同时也可以在具体的情境当中练习及运用语言,实现学与用的统一。此外,还可以利用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展开话题讨论,如讨论怎样成为父母的小帮手等,以便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时刻提升自己的语言能力。2.2结合表演活动及手工操作活动实施语言教学,以丰富幼儿的语言词汇

大班幼儿通常具有较强的自我表现欲望,因此教师可利用表演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对动物词汇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事先制作好绘有简单动物形象的帽子,在上课时将帽子分发给幼儿,并让幼儿利用帽子扮演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随后教师可在进行表演活动的过程中告知动物名称,以便能够让幼儿更快地掌握动物类词汇,并学会正确表达动物名称。另外,在开展表演活动时可鼓励幼儿采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从而学会运用更多的语言。手工操作是大班幼儿比较喜爱的一项实践活动,且多数幼儿在手工操作时喜欢自说自话,因此教师可利用手工操作活动提高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例如在学习小兔子时,教师可发给幼儿折纸,并引导幼儿动手折小兔子;在操作的过程中让幼儿说出自己已经折好的部分,如兔子的眼睛、耳朵及尾巴等。

2.3采用差异化语言教学法让幼儿学习语言知识,以便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差异化语言教学指的是根据幼儿的个性化特征及学习能力开展语言教学,为了保证差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可鼓励幼儿积极与自己的小伙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分享自己所获得的深刻体会及生活经验等,例如可交流旅游经验或到动物园观看动物的经验等。此外,可以在实施绘本教学时利用差异语言教学法。在进行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可先设定一个多数幼儿都可以完成的语言学习目标,随后在进行阅读活动及看图说话活动时充分考虑不同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差异,实施对应性的语言学习指导,以便能够确保所有大班幼儿都能够在绘本教学中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3.结束语

综上所述,语言教学对于大班幼儿日常表达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关注幼儿语言教学,并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提升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水平。【参考文献】

[1]颜香.入情入境悟语感循序渐进塑语言--浅谈幼儿语言的培养[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3,(7):224.[2]于滢慧.以陶行知教育思想为指导提高幼儿语言表演艺术指导技能[J].华章,2011,(29):268.[4]

浅谈幼儿良好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5

关键词:幼儿; 交往能力; 培养

《幼儿园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促进幼儿社会性方面的发展是每一所幼儿园必须完成的教育任务之一。因此,作为一名幼教工作者,必须重视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适应社会的发展。下面就谈一谈笔者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对其进行交往能力培养的点滴体会:

一、积极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初步培养幼儿的交往意识。为了使幼儿初步了解有关交往的要求,我同幼儿共同制定出交往活动规范,即不打人、不骂人、不争夺玩具,要有礼貌,要谦让,要商量。其次,通过看图说话“我和你一起玩”、木偶戏“帮熊猫拾玩具”等生动形象的形式,使幼儿懂得什么是友爱,怎样做才是友爱。第三,以营造合作氛围为主题,布置活动室环境。如在图书角上张贴体现小朋友合作行为的各种图片。与此同时,多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我以培养合作性为目标,建立幼儿活动区,明确了在各活动区中对幼儿进行合作性培养的具体目标。例如:图书角、美工角、音乐角等,让幼儿合作分发餐具、课堂用品等;午睡前后让小朋友互相帮助穿脱衣服、系扣子等。

二、影响幼儿交往的因素

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影响幼儿交往的因素主要有:

1、家庭环境对幼儿交往的影响

由于现在生活节奏逐渐加快,家长也越来越忙,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也就更少,独门独户的家庭居所也使得孩子生活空间变得更小。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喜欢独来独往,变得害羞,见人不说话,以自己为中心,处处盛气凌人,无法去和别人友好交往。

2、教师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影响

教师是孩子在幼儿园最主要的交往对象,而且每天照顾管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教给他们各种知识和技能,因此孩子都把老师当成心目中的权威。他们把老师当成学习的榜样,在不知不觉中去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在模仿中学习了大量的社会性知识。

三、幼儿交往能力培养策略

1、利用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创设一个良好的班级气氛,引导孩子的人际交往,能使孩子之间的关系更加友好,从而产生的安全感。教师为孩子创设一个积极交往的气氛,为孩子增加交往的机会。比如,对刚入园的孩子教师可以让孩子之间自我介绍一下,使他们消除紧张害怕的心理。教师引导孩子间相互关心,互相帮助,如:一个孩子跌倒,教师可以让其他孩子把他扶起来;一个孩子在画画中,一个图形画画不好,教师可以让会画的孩子教他画。教师还要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感谢“谢谢你”。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过节的庆祝会、生日会等活动来使孩子增进友谊。如:我们曾充分利用六一儿童节,因为这一天是属于他们的节日。另外,每个班级总会有几个个性腼腆或者孤僻的幼儿,平时不知道怎么跟同伴表达想交往的意愿。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创造各种机会让这些孩子与同伴广泛交往,如在班内的一面墙上,我们布置了“我和我的好朋友”主题墙,请孩子们按意愿选择想要结交的朋友,然后把自己和好朋友的自画像放在一起贴到墙上。这种孩子能看到的交友方式给孩子一种积极的暗示,使他们大胆表达。在此基础上,我们还有意识地为他们创造交往的机会,如让他们一起吃饭、一起游戏、一起画画等,使他们在交往中进一步熟悉和了解同伴。

2、培养交往自信心

交往能力弱的孩子自信心不足,对他们的学习、心理、交往等发展带来许多不好的影响。因此教师平时在日常生活中对自信心不足的孩子要多鼓励和肯定(当然肯定和鼓励应该适当、具体、有根据),同时我们教师也要注意捕捉幼儿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树立其自信心,为幼儿交往创造良好的心理基础。对害羞胆小的孩子,教师要随时关注他,可以把他当成自己的好朋友,和他多谈心,对他喜爱的东西也表现出兴趣,不要摆出教师的权威对他下结论,平时也不要强迫他去干什么说什么,利用一些活动方法来具体帮助他,增强交往自信心,克服害羞的心理,参与同伴交往,敢与同伴

交往。

四、借助家庭环境来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

现实生活中有的孩子并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和别人交往,但是只要大人给予一定的指导和鼓励,这个问题就能解决。父母虽然不能左右孩子社会交往的方向,但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孩子提高社会技能,这会对孩子未来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作为家长应积极的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每天下班后花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做做游戏,唱唱歌,玩一玩,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和孩子在一起度过一个快乐的时光。家长应努力让孩子学会快乐地与人相处,在与人相处中寻找到快乐。家长更要注重身教,以良好的言行举止影响孩子。家长平时还要认真倾听孩子说话,让孩子感觉父母是想听他说话的。尤其是那些平时表达能力不好的孩子,父母就要更加耐心,不要因为孩子说得慢而显得不耐烦并打断他的话,给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且父母可以提醒他:“慢慢说,不着急,想好再说!”要尝试着去了解孩子的真实感觉和其表达的意思,帮孩子理清思路。

最后,家长要注意让孩子远离一些和暴力和不良行为有关的游戏,电视作品,书籍等。孩子的行为形成重要途径就是通过对他人,对事物的观察学习模仿。而一些不良游戏和电视会给孩子提供了攻击的榜样,使孩子受到暴力凶杀画面的“污染”。父母对孩子所看的电视节目玩的游戏加以控制,从而使孩子成长在一个纯净的环境里。总之,要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通达到目的的,而是需要家长与我们这些幼教工作者做一个有心人,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并进行细心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6

1.以往的礼仪教育。以往的礼仪教育过于偏重于言传的倾向,追求“速成”的灌输,致使教师看不到幼儿在礼仪教育中的自身情感的潜在表现。在礼仪教育过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计划,在系统地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的同时,忽略了定时激励机制的创设。

2.家庭教育的忽视。中国的家庭大部分都是“金字塔”式的结构,孩子生活在塔尖上,就如“众星捧月”,百依百顺。父母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拼命抓教学,忽视道德品质教育。当今教育把着眼点放在知识、智力的培养上,而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等品德行为未给予高度认识,造成当今孩子存在不讲文明、任性、霸道等一些不良现象。

二、研究策略

(一)把礼仪教育根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来完成。

幼儿一日生活的内容很多,包括基本动作、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生活礼仪等,每一项内容,我们都制定出相应的要求,并使其完成。

(二)强化教师的礼仪行为

1.教师是孩子“心灵的预备工作”者

作为教师,必须彻底地改变以成人为本位的错误观念、尊重幼儿自然发展的生命法则,学习以谦卑和爱心来协助幼儿。因而,班里没有严厉的惩罚,也没有夸大的赞美,老师们亲切、幽默感的话语令孩子们感到温馨、容易接近;自然、优雅、宁静的举止更获得了孩子们的尊敬与信任。

2.教师是孩子行为的模仿者

教师是幼儿的镜子,幼儿是教师的影子,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所以教师的一言一行决定了孩子的一言一行。

(三)关注礼仪教育对家庭影响

幼儿在家庭中的时间多于在幼儿园的时间,由于父母与幼儿的亲情关系影响,他们往往对来自家庭中教育因素影响接受得更快一些,更多一些。幼儿园教师应该与家长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教师首先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活动与表现,掌握幼儿在家庭中的各项礼仪的表现情况,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教师还应向家长介绍幼儿在园的学习情况和表现,宣传幼儿园的教育主张和对幼儿礼仪教育目标。促使家长能按照幼儿园的教育要求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达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为此,我园将“幼儿礼仪守则”做成活页形式,给每个家庭一份,其目的就是希望家长在家给与配合,从而达到家园合一的作用。

三、成效分析

历经了一年的研究与实践,从幼儿、教师和家长的发展变化上可以充分肯定研究成果,通过全体保教人员的共同努力,已经圆满完成了预设目标,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效果。

1.幼儿良好礼仪行为初步形成。首先礼貌用语在幼儿园随处都可以听见了,其次、学会了尊敬父母长辈,那种幼儿园一个样,回家另一样的现象不见了,第三、幼儿在礼仪活动中还是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都能保持良好的行为习惯;第四、形成了“文明大方,礼貌交住”的良好个性,知道对待同伴要多关心、不轻视,会自由结伴,懂得互相谦让、互相分享。通过一年的研究实践大班幼儿能够形成初步的仪表审美,并能自觉发现、提醒他人仪表的不足,帮助改正,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规则意识,能学习评价自己和同伴。

2.教师率先垂范,以身作则。教师能够严格要求自己,在幼儿和家长中起示范带头作用。老师与老师之间、老师与幼儿之间见面主动地问好或点头微笑,善待每一个幼儿,不挖苦、讽刺幼儿。教师树立了以科研促教育质量提高的观念,在礼仪教育中,教师能把礼仪的内涵有机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不断的加以渗透,设计和实施多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教师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应变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3.家长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一位家长说:“你们的礼仪教育就象一条线,把各种教育都串起来,真正提高孩子的整体素质”,这说明幼儿良好的礼仪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家长,使家长对礼仪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能主动配合教师,自觉注意言行,逐步提高自身素质。

四、思考

幼儿礼仪教育与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幼儿良好礼仪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常抓不懈。今后,我们将重视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和结合,使实践更具时代性和先进性,根据社会要求不断充实内容,按照幼儿年龄特点,形成一些适合幼儿的指导方案,鼓励教师创新策略,加强礼仪教育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园内的礼仪教育向园外的礼仪培养延伸,让幼儿良好的礼仪习惯带动家长及社会的文明行为,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索。

摘要:礼仪教育,历来是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早在我国古代孔子就提出“不学礼,无以立”的思想,认为礼仪是作为一个健全人所必须的素质,一个人如果连这一点也不能做好,尽管道貌岸然,也只是个有缺陷的人。《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提到了幼儿园的教育任务应该是向幼儿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使身心健康活泼地成长。礼仪教育是德育教育的手段之一,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儿童的德育能力,增强儿童对德育的敏感性,有助于幼儿品性的发展,而且更是使儿童得以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一种重要手段。“立体化”教学模式是通过幼儿与教师,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幼儿之间的一个三维体系的礼仪关系来完成的。也就是教师将礼仪教育根植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来完成;同时强化教师的礼仪行为;还要关注礼仪教育对家庭影响。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7

以大班表演游戏《小熊请客》为例,故事中,“狐狸”贪吃、懒惰,被所有小动物讨厌的情节,是引导幼儿学习如何接纳别人或被别人接纳的很好范例;以及小熊请客人到家也是引导幼儿如何接待客人,发展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在表演游戏中,如何运用有效策略,促进幼儿在游戏中“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这是个值得探讨的课题之一。

一、创设适合幼儿交往的游戏情境,喜欢同伴间的共同游戏

由于表演游戏的情境带有很强的兴趣性与愉悦性,使幼儿能够在愉悦的情境下与同伴交往,促进幼儿集体观念的发展和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1.让幼儿与游戏材料互动,体验同伴间动手互助的快乐 丰富的表演材料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最大诱惑力,也是幼儿参与表演游戏必不可少的物质材料。《指南》中提到:能主动发起活动或在活动中出主意、想办法。在表演的过程需要很多的服装、道具,来帮助幼儿进行角色的扮演,引导幼儿利用一些废旧物品设计出表演服装、道具,并共同布置表演的场地,并且对不够合适的表演材料进行改造;是引导幼儿发挥创造性思维的好时机,也是引导幼儿合作的契机。

2.開展多形式表演活动,满足幼儿在游戏中的自我表现 表演游戏中幼儿最喜欢的就是将自己装扮好,想着自己就是所扮演的角色的时候。但随着表演游戏进程的不断深入,单一的表演形式已不能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所以得改变一些表演的形式满足幼儿的表现欲望。将表演游戏的舞台投放在操场上,让幼儿表演给家长们看,让幼儿在家长的称赞声中获得游戏的快乐;同时也可以将表演游戏以舞台剧的形式、表演区域等表演形式,鼓励幼儿自主结伴游戏,获得游戏的体验。

3.给予自主评价的机会,满足幼儿的自我肯定 以往在表演活动之后,教师就会对本次的游戏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只是老师单方面对游戏的点评,无法展现幼儿在游戏中的感受与发现,幼儿主体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活动中我主要引导幼儿谈谈自己的游戏感受,让幼儿共同分享游戏体验。并引发幼儿自主交流,让幼儿间互相传递游戏的成功经验,获得游戏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二、学习交往的规则和技能,体会交往的乐趣

表演游戏中表演角色的分配,角色对白的练习,故事情节地创编等等,都不能缺少幼儿与同伴间的沟通与交流。当游戏中矛盾出现的时候,游戏中出现困难的时候,有的幼儿会大喊大叫,有的会哭闹,有的会告状,有的打人,而有的幼儿则会和同伴协商解决等。根据《指南》中建议:“结合具体情境,指导幼儿学习交往的基本规则和技能”。我采取了以下策略,引导幼儿学习交往的技能。

1.学习制定游戏规则发展幼儿恰当的游戏行为 表演游戏中经常会发生一个角色几个幼儿抢着扮演的现象。如:游戏中“狐狸”这一角色,是反面角色,游戏中要受挨打谁,也不想扮演,怎么办?所以在活动中我就引导幼儿们协商玩游戏的规则,幼儿与同伴协商之后,就提出用黑白配、石头剪刀布的方法,决定由谁来扮演,还可以用轮流的办法共同扮演。同时我又将这些游戏规则转化为图标图示,布置在环境中,形成隐形的指导提示,指导幼儿在游戏中恰当游戏行为地运用。

2.提高幼儿的表演技能,强化游戏中角色间的互动 表演游戏中因为角色的不同,幼儿的表演动作、声音、语气等都要比平时要夸张一些,适合各种角色的特点。“狐狸”这一角色有贪吃、懒惰的特点,引导幼儿间讨论,协商,互相模仿等学习角色的表演。同时也可以以强带弱的小组式表演,带动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技能。在表演过程中,教师要建议幼儿语言表达要洪亮、表述清晰,语言完整。在故事的语言表现上,重点在于角色之间的反差性。教师可适当示范,引导幼儿感受角色之间语气的变化,如,狐狸的语言表现是傲慢的,不可一世的语言语气,而其他小动物的语言却是阳光、快乐,热爱生活的。由此形成比对,更让幼儿能够深入角色。

三、运用适宜性教学组织策略,提升交往能力

1.利用多媒体材料进行互动,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 在表演游戏的开始阶段,还需多引导幼儿在动作、表情,语言方面表现,活动中利用无声视频和故事录音等媒体材料,带动幼儿参与进行师幼互动的和幼幼互动地合作式表演,在表现“狐狸”懒惰、贪吃的角色特征,活动中是将无声视频和故事录音交替运用,学习扮演“狐狸”;当“狐狸”遇见“小鸡”、“小猫”、“小狗”时的角色对话,就借助无声视频来练习各角色的对话,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初步体验合作表演的快乐。

2.运用图标图示的暗示,互相提醒,帮助幼儿互助游戏 在幼儿第一次游戏时,已经对角色的对话掌握得很好,但是对自己的何时加入表演,有些混乱,出现推拉的现象,这时幼儿间就需要活动中的一些暗示和提醒,帮助幼儿解决在表演的过程角色出场顺序的混乱。首先在游戏前我运用各角色的图片,引导幼儿共同回忆故事的情节,梳理角色的出场顺序。接着将角色的出场图示展示在表演区,成隐形提示,让幼儿明白游戏的进程,在游戏中互相提醒出场顺序,帮助幼儿进行同伴间有序的合作表演。

在《指南》指导下的大班表演游戏指导过程中,教师只能以支持者的身份介入,教师除了提供时间、空间和基本材料外,应尽可能地少干预。在开展游戏时,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游戏情况,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中,指导幼儿学习运用协商、合作地有效的方法,让幼儿在表演游戏中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强化集体观念。

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社会交往能力 篇8

12320040 后志梅

【摘要】 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是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掌握规则,学会合作、学会解决矛盾和解决冲突的一种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家长的宠爱,缺乏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着不合群、自私等表现,缺乏交往时的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而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方法是游戏。幼儿园游戏开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 游戏;幼儿;社会交往

社会交往能力不单指学会与同伴合作,它包含着更深广的内涵,是幼儿在合群的基础上,学会合作,学会分享与交流,是一种变被动为主动的情感、语言、行动过程,可以说它是一种综合素质,是幼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美国学者卡耐基也说过:一个人的成功百分之八十五靠的是人际交往,百分之十靠的是自身的努力。通过交往,人们能够互相交流信息和感情,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达到共同活动的目的。幼儿时期的交往对幼儿的成长极为重要,它能促进幼儿更好地适应社会。未来社会需要我们的下一代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然而今天的独生子女在家都备受家长的宠爱,有的孩子见到陌生人就害羞、胆怯,缺乏交往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的孩子在与人交往时骄横霸道、随心所欲,缺乏交往时的一个良好的心态,这些都会影响孩子今后的发展,因为“交往是儿童发展的桥梁”。在幼儿素质教育改革中,幼儿主体性的凸显,使得交往成为一切有效教育的必需要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而培养幼儿社会交往能力最重要的是给予幼儿练习、实践的机会,而这种练习的最好方法是游戏。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揭示游戏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道路,是幼儿通过实际行动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积极活动。幼儿园的游戏活动是一种以幼儿与幼儿、幼儿与老师、幼儿与社会间的人际交往为基础的活动,幼儿园游戏开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的过程。它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同时促进社会技能的培养。由此可见,游戏对提高幼儿的社

会交往能力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本文拟从在游戏中培养幼儿交往能力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丰富的游戏材料,促进幼儿交往动机

芬兰的儿童教育家苏塔玛曾经指出:“一种理想的游戏材料是操作性的器件而不是消极的占有物”,就是强调了幼儿游戏中操作材料的重要意义。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大量的游戏材料,并有意识地提供些需要与别人共同协作才能玩的环境。如角色游戏、表演、故事等材料,让幼儿自选活动内容,自由地组合,在活动中保持愉快的心情,主动参与活动,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活动中逐渐培养交往意识,学会与小伙伴友好交往的技能。如在角色游戏中,其中“娃娃家”是经久不衰的典型角色游戏。“娃娃家”游戏是幼儿在教师特意营造的家庭情境中通过动作和语言来扮演角色,使用游戏材料进行角色互动,展开游戏情节的活动。所以,角色、材料、动作和情境是“娃娃家”游戏的基本要素。幼儿自出生起,每天都在家庭中吃、穿、住、玩,他们对家庭生活有着丰富的经验。因此,幼儿可以在“娃娃家”开展什么活动主要依赖外在游戏环境的支持,尤其是游戏材料的支持,他们的行为很容易受到材料本身所预示的功能的限制。不同的材料营造着不同的游戏情境,暗示着不同的活动方式,制约着游戏者的角色行为。例如,手推车暗示幼儿可以推车外出购物;各种类型的衣服示意幼儿可以给娃娃穿脱衣服或整理衣物,练习扣纽扣、拉拉链、系鞋带;一把小锤子可能生发出修理活动;筷子可以让幼儿练习夹东西;纸杯、吸管、小豆子会让幼儿想到请客人喝珍珠奶茶;橡皮泥意味着幼儿可以拿来做糕点、面食;漂亮的蛋糕盒可能让幼儿想起庆祝生日,等等。如果缺乏可供幼儿动手操作的材料,幼儿必然陷入无所事事的状态。幼儿只有拥有可以动手操作的材料,才可以清楚地用行为界定自己的角色,从而产生合作、交往的需要。因此,及时更新、增加游戏材料是促进幼儿交往的关键。

二、建立轻松愉悦的同伴关系,体验交往乐趣

幼儿入园之后接触最为频繁的对象是他们的同龄伙伴,幼儿之间的互相作用对其社会化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讲,更胜于幼儿与成人之间的交往。他们要学会与同伴交往、与人分享和合作意识。同伴交往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是幼儿学习社会交往的初始阶段。如何利用游戏活动帮他们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呢?在生活中,我们利用一些自然发生的情景,帮助幼儿寻找游戏伙伴,鼓励幼儿多结交新

朋友。小班我们开辟了“玩具之家”活动区,发动孩子从家里带来心爱的玩具,利用玩具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在活动中,及时表扬那些主动与同伴一起玩玩具的幼儿,促使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关系,培养了人际交往的积极情感。我们还让幼儿讨论“你怎样认识我们的新朋友”,“怎样和同伴合作玩”,“别人想玩你的玩具时该怎么办”、“你想玩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你拿到别人的玩具时该怎么说”等话题,让幼儿说自己的想法,从而明白与人相处的方法,如要爱护玩具,不强夺、捣乱等。活动结束后,我们让幼儿讲讲“你最喜欢谁的玩具”、“你和小伙伴是怎样玩的”,“你把自己玩具让给谁玩了”等,让幼儿交流各种交往方法;体验交往的乐趣。

三、提供形式多样的游戏,提高交往技能

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一日生活之中,而活动区游戏作为幼儿生活中举足轻重的环节,是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因活动区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自由交往的场所与氛围,使幼儿在真实的情景中实践与周围人发生关系,逐渐发现和了解自我与他人,体验自己行为的结果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懂得自己作为集体成员需要相互适应,服从共同的行为规则,学习轮流、协商、合作等技能,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被周围人接受。其中,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则是幼儿最喜爱玩的游戏。

(一)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通过幼儿模仿、想象、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社会性。比如娃娃家游戏,医院游戏,商店游戏等等是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是幼儿期最典型的、最有特色的游戏。它也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游戏中角色可以包括社会各行各业,涉及周围各种环境。因此,角色游戏可以帮助幼儿在体验成人的生活经验中认识社会,而且可以促进相互交往。可见,角色游戏对促进幼儿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具有特殊的功能。如在我园组织开展的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角色游戏表现出一种积极参与社会交往的主动性、角色意识和对角色规范的认同感。例如:在“医院”活动中,“医生”用心的给“病人”看病、打针、吃药。可过了一会儿,又把走了的“病人”叫回来,说:“你的病情严重,要住院。”说着便马上整理病床。要出院了,又帮“病人”穿好鞋,护送回家。这位小“医生”在游戏中理解了医生的

职责,关心病人,同情病人。而在真正遇到同伴有伤时,孩子们便自然地把游戏中的行为迁移过来,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与人相处了。又如“菜场”的营业员为“老奶奶”送菜,“娃娃家”的爸爸搀扶着“老爷爷”看表演等都是幼儿之间交往能力的体现。此外,在表演中让幼儿自由选择游戏的伙伴,组成表演的小组,还将分配角色的权利“下放”给了组长,幼儿在组长的指挥下通过的猜拳,轮流等方法进行角色分配。幼儿在角色游戏中表现出来的角色行为是幼儿对社会角色规范的认同,通过角色模仿,不但强化了他们的交往意识和角色规范,并且自觉不自觉地迁移到幼儿的现实生活中。在游戏过程中,要有意识地鼓励幼儿多交往,让他们自己找伙伴,相互合作,引导他们友好相处。让他们在游戏中感受到交往的重要性。

(二)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结构游戏是通过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结构材料动手造型的活动,构造物体或建筑物,实现对周围现实生活的反映,也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第二部分关于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因此,在结构游戏中,我们应着重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让幼儿在建构的同时,促进相互交往,共同合作的能力。如:在建筑游戏中,我们要求幼儿合作搭建,不要争,不要抢,要学会玩和谦让,借此练习幼儿互相团结、谦让的技能。如在参观及画公园之后,建议幼儿用空心积木在地面上搭建公园。公园里有围墙、亭子、桥、花草树木等,旁边还有公路。我们就发动全班幼儿进行分工,有的组搭围墙,有的组做亭子、桥,有的组做花草等,在幼儿的通力合作交往下,公园很快的就建好了。透过举例我们可以肯定孩子们在结构游戏的过程中通过相互交流,相互合作直接反映物体的结构造型,通过构造物体反映大自然和人民构造劳动的美。所以,重视在结构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合作交往能力,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和优良品德的重要途径。

四、引导幼儿规则意识,学会互动交往

游戏是幼儿最乐于参与的活动,幼儿也是在游戏中逐步成长起来的。社会交往技能是指在与人交往和参与社会活动时表现的行为技能。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缺乏合作交往的能力,不善于协商,不善于分工与交流,游戏过程中发生矛盾时

常以告状或攻击性行为来解决,遇到困难往往求助老师而不知从同伴那里寻求帮助,同伴遇到困难时也没有意识去协助解决。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活动时,要注意观察了解幼儿活动时的情况,恰当地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规则意识,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和协调指导者,促进幼儿友好交往,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如在建构游戏中,有些幼儿不顾别人的需要,随便去拿别人的游戏材料,立即会受到同伴的直接拒绝,在某种程度上是削弱了幼儿自我中心化倾向,但同时也会出现争、吵、哭、告状等现象。教师发现苗头要注意引导其观察别人的需要,启发他想一想,如果别人拿了自己需要的材料,自己会怎样对待?你需要的材料能用什么代替?如果别人不需要,你要怎样才能让他人愿意给你?从而让幼儿懂得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言行,采取友好态度才能与同伴交往。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开放的、互助的社会,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我们要正确对待游戏在幼儿交往技能中的重要性,真正了解孩子,从孩子本身出发,从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有趣的游戏环境,使幼儿在游戏中得到发展。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快乐成长。

文后参考文献

大班幼儿交往能力的发展特点 篇9

未来知识经济社会需要下一代人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和活动的能力。可是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他们身上或多或少地体现着不合群、自私等现象。幼儿将来能否积极地适应各种环境,能否协调好与他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否勇敢地担起社会责任,能否乐观地对待人生等,决定于幼儿期的生活积累和受教育状况。而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因此应当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幼儿教育的内容应当是全面的、启蒙性的,能够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幼儿教育中应加强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使幼儿成为顺应时代发展的人。

谈到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有两方面的因素是不可或缺的,即幼儿园和家庭。苏霍林斯基说过:“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幼儿园是幼儿集体生活的地方,应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为幼儿创设交往的环境,使他们在这一大环境中树立交往的意识。而家长则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教育观念和言行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应该重视对家长资源的利用,做到家园共育。这样孩子的交往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而如何在家园共育下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幼儿交往能力的内容:

由于对于语义的界定是进行理论分析的前提,所以有必要对幼儿交往能力的内涵作出分析并加以把握。所谓幼儿交往能力主要是指幼儿能够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是对环境的认识,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以及简单语言表达能力和对行为负责任的能力,具体内容包括:

(一)使用语言能力和语言理解能力:在幼儿园和家庭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家长、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培养幼儿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能力和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二)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鼓励幼儿在适当的场合和环境中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人际交往能力:老师和家长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家长和同伴等共同活动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四)自尊心和尊他心:合理利用幼儿园和家庭中设施和条件,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五)“友爱”意识:幼儿时期的交往,较多地带有“自我中心”倾向,成人要帮助幼儿,从自我中解脱出来,懂得谦让,体验给予的快乐,体验关心与被关心的快乐。团结友爱的儿歌、故事,是对幼儿进行友爱教育的好材料。

(六)辨别是非能力:到了学龄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强,但辨别是非能力较弱。儿童思想单纯,不稳定,爱犯冷热病。有时,几个孩子一起好得不得了,有时却因一点小事,反

往,能保持愉快的情绪,更增添幼儿交往的兴趣。另外,幼儿在游戏角色中活动,扮演着各种角色,逐步认识理解角色的义务、职责,不断学习着社会经验和行为准则,进而使同情心、责任心得到发展,并逐步养成互相帮助的良好品德。例如:“公共汽车”的售票员会把娃娃家中的爷爷、奶奶扶下车等。

2、利用音乐、体育、表演等游戏提高合作能力,引导幼儿良好的社会行为。在游戏中,孩子们必须合作,通过讨论来找出一条合作的具体途径。他们必须遵守游戏规则;必须为他人着想、互相帮助。慕尼黑大学教授Rolf Oerte博士指出:“运动对儿童是非常重要的,对于知识的建构和感知觉的发展尤其如此。这一点会在以后的发展阶段中显现出来。” 幼儿通过运动和感觉来认识环境。通过物体的起落了解世界。儿童认识到事情都是有前因后果的,并以不同的途径理解事物的内部联系。随着活动范围的扩大,儿童的自信心不断加强。Rolf Oerte博士说:“运动不光有助于身体的健康发展,还有助于自尊和自信的确立。儿童这种对自己身体运动的掌控能力可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使他们能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应付自如。身体动作也是社会交往的手段之一。但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1)非正规的活动,幼儿不受拘束,兴致盎然。这类活动很常见,对幼儿的社会经验很重要。(2)正规的活动,如角色游戏、建构游戏等,强调活动的计划性和同伴间的协调一致,也正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此可见,创造性游戏是培养幼儿合作行为和交往能力的最佳活动。

(三)通过社会活动,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社会活动可以帮助幼儿感知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愿望,为幼儿创造交往的机会。如:节日游玩时,发现行乞的残疾人时,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机会,去接触这些人,由孩子去帮助他人,既培养了同情心,也巩固了礼貌用语,同时为孩子的交往,奠定了基础,使孩子学会了同情、支持与关爱;同伴间的交往有助于矫正幼儿自私、任性的行为,因为一个自私任性的幼儿不可能被同伴接受,要赢得大家的喜爱,就必须懂得分享与自控。如,孩子过生日就可以邀请小伙伴或亲戚来自己家中,分享自己的快乐,一起游戏、玩、唱歌、共同祝福,在欢聚中体验分享的乐趣。又如:过新年,走亲串友时,带着孩子拜个年,说上祝福的话,让孩子与不同对象进行交流,有效的促进交往能力的发展。节日活动就是为幼儿创设愉快的交往机会,提高交往能力的有益活动,如开展每个月的“年段活动”,“家庭小分队活动”等,孩子们既享受到了活动的快乐,又体验了交往的乐趣。又如在春天,组织大小班幼儿开展植树种草活动,适时引导幼儿在植树种草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安全,几个人组成一组共同植一棵树,这样幼儿必须进行合作,必须有人铲土、有人浇水、有人封土,整个活动要求幼儿之间要有很好的组织和互助合作。这一活动使幼儿在不同的交往情景中,与不同的交往对象进行交往能力的发展。

(四)扩大活动范围,走出幼儿园和家庭,扩大幼儿交往能力

浅谈幼儿交往能力的培养 篇10

一、学会观察理解幼儿, 创设宽松交往环境

1. 观察理解幼儿, 因势利导

孩子来自不同的家庭, 他们的生活背景和个性特点各不相同。作为教师就应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做个有心人, 用心观察孩子面对不同的人和事所表现出来的情绪状态, 行为取向。留心并发现有哪些幼儿在人际交往中是孤立的、不合群的, 哪些幼儿是积极的、有影响力的或者是富有攻击性的。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 自我封闭型的孩子, 教师就应该以自身的热情去感染他, 可以采用捕捉兴趣点、放大优点等方法, 让孩子感受到来自老师的关注和肯定, 从而不断积累成功体验, 增强自信。

2. 树立教师形象, 创设宽松交往环境

在幼儿园里,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教师对孩子的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孩子交往能力的发展。教师和蔼可亲的形象是让幼儿放松的第一良药, 让幼儿打消顾忌, 把对父母的依恋转移到教师身上, 把对爱和安全需求放到教师身上, 适应幼儿园集体, 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至关重要, 教师亲切和蔼的态度, 可以诱发幼儿良好的情绪、情感, 才能尽可能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声赞许、一次抚摸、一个拥抱等, 都能给孩子带来莫大的安慰和鼓励。因此, 教师更应该细心地解读孩子, 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 决不能把教师的教育意图强加给孩子而不顾他们的情绪状态、认知水平和情感依托。我们必须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育引导方式, 要在满足孩子自身心理需求的基础上, 逐步引领他们走出自我封闭后与周围生活中的人和事发生积极的相互作用, 继而形成交往能力。因此, 教师应深入了解不同年龄段孩子的情感需求、行为特征、个性特点, 在顺应孩子发展规律的基础上, 把握适当的时机对孩子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二、选择适宜幼儿的游戏, 创设文明交往平台

1. 在活动中教师及时诱导幼儿使用文明用语

在幼儿活动中经常会有孩子与同伴之间出现争执和纠纷, 这时, 教师应该及时引导幼儿礼貌的解决问题, 让他们懂得一个人没有礼貌是受别人喜不喜欢的最大区别。在日常活动中, 我不仅利用故事、儿歌、游戏等让幼儿学习礼貌用语, 还利用自己言传身教, 潜移默化的来影响幼儿。让幼儿了解礼貌文明的重要性, 感受礼貌用语的“美”。每天早上, 我在教室门口迎接幼儿的到来, 亲切和蔼主动与幼儿打招呼“早上好”让孩子在和老师打完招呼后进入教室;在上课或活动中, 与幼儿平等交往, 注意使用“请”“谢谢”等礼貌用语, 如在每次一个幼儿帮完另一个幼儿之后, 会说“不用谢”, 久而久之, 孩子就能有意识地用礼貌用语来交往。

2. 选择适合幼儿的游戏

要从幼儿感兴趣的角度入手, 选择适合本年龄组幼儿的游戏玩法, 同时查找不适合的地方, 共同帮助改进, 确立了更适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开展的民间游戏。孩子们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 能很好地认识客观事物、结交新朋友, 进而提高自己认知客观世界的能力, 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储备能力。进入大班, 孩子们竞争意识逐渐增强, 所以在活动中, 我们都会根据孩子的发展水平, 设计不同难易程度的内容, 进行游戏。孩子可以自己选择, 以获得更多的成就感;也可以挑战自己, 即使不成功, 他也不会感到挫折。在游戏中, 孩子们逐渐学会等待、独立、合作、公平、诚信等最基本的美德, 更能照顾到每个孩子, 满足他们自身的特点, 更重要的是给他们更多自由的空间进行发展。

三、培养幼儿交往兴趣, 提高正确交往能力

作为一名老教师, 要善于运用新的教育观和儿童观组织各类活动, 克服老师包办代替的现象, 克服重知识轻能力, 重教学轻游戏的现象, 坚持为幼儿创设自主活动、自由交往的时间和空间, 让幼儿在宽松、和谐、友善的群体氛围中体验集体的温暖, 感受人与人和谐相处, 友好交往的温馨和快乐。我们坚持每天晨间让孩子把自己的新鲜见闻与同伴交流, 让孩子有与别人交流的话题才能有交往的可能;在自由活动时, 我们鼓励孩子自由结伴玩游戏、交换玩具、表演节目等, 让孩子学会和不同的人合作交往;在轮流做值日生的过程中, 我们引导孩子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 让孩子懂得要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要主动为别人着想;在学习活动中, 我们安排了许多分享交流的机会, 设置了合作互动的环节, 让孩子在积极主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积累多种经验, 获得整体协调发展。

2. 将交往能力的培养作为活动的核心要素设计主题活动。

日常生活中的有机渗透和随机教育使孩子们之间建立了友善亲密的同伴关系, 他们能积极主动地与自己熟悉的老师、同伴、亲人交往, 语言表达能力、个性心理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孩子普遍表现出情绪稳定愉快、待人热情友善、交往积极主动的行为特征。为了让幼儿更好地适应环境, 了解和亲近周围生活中的人和事。我们坚持每月设计组织一次专题性活动, 旨在扩大孩子的活动空间、增加孩子与人交往的机会、提升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加强家园联系沟通, 同步培养交往能力

幼儿社会性交往能力的培养不是幼儿园单向进行的, 需要得到家长的统一教育和配合, 才能做到最好。

1. 开展一系列活动, 使家长了解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重要性。

定期召开家长会, 向家长介绍培养幼儿社会交往的重要性, 各个阶段研究的教育内容以及家长应配合的工作。让家长认识到他们的行为榜样作用对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尊重幼儿的个性特点和自己的选择, 如果孩子处在一个没有爱心的家庭, 他们根本体验不到被爱的感觉, 又怎么能去爱别人呢?可见拥有爱心才是交往的第一步。家长切不可把孩子间的一些争执等同于成人之间的矛盾, 要让孩子在争论中慢慢体会与人交往、和谐相处的一些基本道理。家长要及时向老师反馈孩子在交往中遇到的点滴事情, 以便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2. 指导家长带孩子走出家门, 走向社区、走向社会、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做父母的应尽可能创设条件让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除了允许、鼓励孩子去邻居家串门, 与邻家孩子共同玩耍, 还可有意识地把住在附近的小朋友邀请到家里来。

总之, 要提高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近的过程;也不是光凭说教就能达到目的的, 而是需要教师做一个有心人, 为孩子创设各种交往环境, 并进行细心指导, 一点一滴中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只有这样, 才能结出累累硕果。只要我们给以足够的关注和有益的指导, 幼儿的交往意识和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为孩子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交往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一个人的交往能力常常会决定他的才能是否被社会认可。那怎样使幼儿积累交往经验, 为将来正常地进入社会, 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基础。

上一篇:江西版小学美术五年级上册教学计划下一篇:初三作文:我选择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