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精选12篇)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1
我校自2005年秋季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以来, 在省、市、区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大力指导下, 全校领导、教师群策群力, 对课程的开发、实施、管理和评价体系做出了一系列的探索与研究。总结这段“摸着石头过河”的历程, 我们感觉这段时间的辛苦没有白费: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教师中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成为了学校这一学科领域的骨干力量, 成为了引领后一批教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领头雁, 并且取得了许多可喜的成绩, 下面我就几个方面谈谈我校开发和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些具体做法和体会。
一、在研讨中探索综合实践活动的通道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本次课改中的一个新生事物, 它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遵循, 这对于学校落实课程的实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面对这样一个现实, 我校首先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以主管主任和一线教师代表为组员的课程管理小组。小组成员通过学习相关文件精神、听取专题讲座、去兄弟学校考察和主题研讨的形式, 认真学习、领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精神。经过慎重的考虑和多次全面的论证, 最终出台了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总体实施方案》。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学校的课程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课程实施与校本开发相结合, 以综合为特征, 以实践为核心, 以活动为载体, 形成学校特色课程。
总体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个性品质;提高教师个人素质,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方案还做出了“从点到面渐进式推进”的课程发展规划, 即从一个课题扩展到年级专题, 再由年级辐射到全校, 分阶段逐步落实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和实施。实施方案的出台, 标志着我校成功探索出一条通往综合实践活动大门的通道。
二、在实验中开启综合实践活动的大门
课程管理小组经研究决定, 从四至六年级各抽取一个班作为实验班, 选取三名骨干教师以兼职形式组建了课程指导小组, 利用一年的时间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实验。
课程启动仪式后, 指导小组在学生中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课题征集活动”, 通过对征集结果的统计和对现有师资力量、条件的总体分析, 小组最终确定了贴近环保教育的专题活动———“拯救哭泣的小北河”。
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 我们进行了充分的前期准备工作, 包括:专题的校本培训、组织教师学习课程理念、聘请专家讲座、专题研讨、到市十小等兄弟学校观摩考察等。
通过课程管理小组和指导小组的共同讨论, 我们把“拯救哭泣的小北河”设计成了一个兼顾四大领域内容的综合主题, 把活动主题分解为研究性学习环节、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环节、劳动与技术教育环节, 将信息技术教育贯穿于全过程。此外, 还尝试把班队活动、校传统活动等非指定领域有机整合到这个主题活动中。
师生们经过一年不懈地探索与实践, 于2006年6月将此主题活动进行完毕。它标志着我校度过了最艰难的探索期, 成功地打开了综合实践活动这扇神秘的大门!
三、在反思中找出综合实践活动的钥匙
在实验中我们最大的收获, 是摸索出一套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模式:
“以研究性学习为核心, 以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为主要活动形式, 以信息技术教育为研究手段和平台, 以其他非指定领域为补充和拓展。”
此外, 我们还总结了一套主题研究活动的指导模式, 即“四段五环指导模式”:
开题指导阶段:创设情境—指导选题—确立小组—论证方案—总结评价。
行动指导阶段:方案预设—合作探究—问题反思—矫正指引—研究实践。
汇报交流阶段:汇报交流—小组介绍—成果展示—互动评价—总结延伸。
体味反思阶段:畅谈感受—活动总结—疏导反思—汇报交流—经验生成。
四、在帮扶中开创综合实践活动的新局面
2006年9月, 全校3~6年级所有的班级全面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我校成功实现了课程实施从“点到面”的过渡。为了尽快帮助新教师进入角色, 我们开展了“以点带面”的接力赛式“帮扶行动”。
我们采用以一个课例推进到底的方式, 分步进行操作, 着重关注“帮扶”的实效性。
第一步, 推出一个主题活动, 跟踪指导。课程指导小组确定帮扶对象后, 围绕一个主题由小组成员对新参加课程实施的指导教师进行全程跟踪指导。
第二步, 主题不变, 跟踪检查。围绕同一主题, 由被帮扶教师独立完成, 指导小组跟踪检查完成情况和效果, 总结经验查找不足。
第三步, 围绕不同的主题尝试独立完成。
通过这样的“帮扶行动”, 新教师很快步入了正轨,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这朵奇葩已经散放出新的芳香。
五、在创造中让综合实践活动异彩纷呈
2006年至今的四年时间里, 我校师生勇于探索, 大胆实践, 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异彩纷呈。3~6年级分别开展了“和零花钱做朋友”、“生活中的浪费现象”、“绿色饮食文化”、“点击奥运”等主题活动, 这些主题活动的开展, 均是围绕着我校“探索自然”、“亲近社会”、“自我发展”三大内容体系开发的, 体现了逐步深入的层次感。
六、在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校的全面开展, 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这些要求必然会与教师在教学观念、教学方式上的惯性以及个别教师安于现状、不想有所改变的惰性产生猛烈的碰撞。面对这些问题, 我校采用以下方法促进教师的转移化发展。
1. 激发潜能。
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灵活性、多样性, 学校只统一指导思想, 统一学习理论, 不统一活动要求, 给每位教师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 让她们放飞思维, 在指导综合实践课时各有独特的风格, 各有鲜明的特点, 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景象。
2. 优势互补。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没有安排专职教师, 班主任、科任老师共同参与, 学校的其他人员积极协助, 从而达到整合不同学科、不同特长教师的资源, 做到优势互补, 教师间各取所长, 共同进步, 为确保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质量优化了师资队伍。
3. 学习提升。
学校要求每位教师都制定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 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发展强调自我提升, 以适应课改对教师专业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
4. 以点带面。
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采取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 如专题研讨、老带新结队子等, 以点带面,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 以提升教师的整体发展水平。
七、在教研中淘出综合实践活动的“金子”
2007年1 1月, 我校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成立, 由主管领导亲自牵头担任教研组长, 明确了教研组的任务:使教师掌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理念, 全面落实课程的常态实施, 解决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 提高教师的课程执行能力, 促进综合实践活动学科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1. 加强课程理念学习, 为教师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我校派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五次、第六次综合实践活动研讨会, 会后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相关精神, 与时俱进, 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 为课程实施奠定理论基础。
2.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特色案例评析”专题活动。
我们从全国优秀活动案例中精选出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有指导意义的, 引领教师开展特色评析活动。我们已经进行了“内容开发策略”和“课堂组织实施策略”两个方面的评析专题, 教师受益匪浅。
3. 课题研究引领课程实施迈向新的台阶。
2008年, 我校的教研活动主要围绕国家级课题《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整合策略的研究》来开展, 前期准备工作和理论学习已经完成, 现已转入中期论证阶段。
八、在总结中展望综合实践活动的未来
今后一个阶段, 我校在总结以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将在“小”字上做文章, 组织学生开展小型、多样的系列活动, 精心打造亮点工程;在“活”字上重特色, 强调活动内容的灵活性, 活动时间的机动性, 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在“实”字上抓质量, “着眼未来, 面向全体, 整体优化, 发展个性”, 着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展望综合实践活动的未来, 我们深感任重而道远, 我校将与学生们一起共同成长, 虚心总结经验教训, 虚心学习兄弟学校好的做法, 力争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这片沃土上收获更丰硕的成果。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2
关键词:中职;信息化;教师能力
0引言
在中职学校教育中,计算机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在现代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机应用是每一位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因此,开设计算机课程是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需要培养更多掌握计算机信息技能的人才,以便提升教师的综合素养,从而更好地满足中职信息计算机教学的要求。其中,对于信息技术老师而言,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能力是评价教师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之一,其直接决定着信息技术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是信息技术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表现。自改革开放以来,基本解决了学生的读书问题。但读好书却成为了当今教育所面临的重要课题。对中职院校信息化教学而言,其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便是要培养理论与实践操作能力均过硬的复合型人才。而要实现以上目标,便需教师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要让学生通过操作去解决实际问题,方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这门技术。当然,这对教师而言,不仅要求其需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与背景知识,且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知识或学生,教师均应做到心中有数,如此方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活动结构,继而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形成。
1提高中职计算机教师技能和素养的必要性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3
勤于学习的能力。在课程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各科新教材十分注意相互之间的沟通与融合。如物理教材在学习“我们怎样听到声音”时介绍了人耳的构造、双耳效应;学习“透镜及其应用”时,介绍了“眼睛和眼镜”;学习电流和电路时,涉及了生物电,通过心电图了解心脏工作是否正常等。在这种情况下,物理教师就应改变自己原来的观念,不能以为自己仅仅是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只负责教学生学习物理知识。实际上我们初中物理教师要负责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而不仅仅是他们物理学方面素质的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知识的更新周期大大缩短,加上远程教育和网络的发展,这些要求我们物理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仅要钻研精深的物理专业知识,领略前瞻的教学思想,更重要的建立合理的智能结构。我们要向优秀教师学习,学习他们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的爱,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经验;要向书本学习,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心理学知识,学习教育管理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向周围的同事学习,学习他们的探索精神,学习他们的教育好方法;向自己的学生学习,学习学生的新思维,学习学生认知和理解的新角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共同提高,教学相长;向实践学习,善于反思自己的教学;借助网络,领略最前沿的知识,捕获最丰富的信息,实现最广泛的交流,展示我们最个性的风采。
乐于反思的能力。反思是教师个体以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教学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自我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两者之间的相互沟通的桥梁;反思,是研究自我与教学自我进行对话的过程,又是理论自我与现实自我心灵上的沟通。反思,是物理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反思,使物理教师重新找回失去的自我,相信自己才是处理自己问题的专家,从而对物理教学生活产生一种积极探索的心态。反思,是教师发现自己隐性的教育思想的工具。通过反思,教师可以客观研究自己的教学,那些在日常中我们意识不到的教学行为,没有深思的教学观念,在反思的关照下,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与观念就会有深层的认识。要反思,首要的是发现问题,从问题出发反思自己的教学。回顾教师作为学生自我经历来反思,回顾我们作为学生(包括现在接受培训时的学生角色)时的一些事件、感受、人物,就可以让我们从“别人”的角色来反观自己,成为自己教学实践的“镜子”,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把自己教学和现在学生的经历联系起来,考虑他们的感受、情绪、思维与行为。通过榜样教师来反思,这些教师的教学影响我们形成了潜在的教学理念,回顾这些经历,我们可以对自己的教学有更清醒的认识。
善于研究的能力。新的初中物理课程体系,不仅有知识内容,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内容。我们初中物理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不但要理解知识内容,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中思维能力训练的内容和思想内容的教育方法,通过教学把握科学过程的训练和进行思想教育的具体步骤。要研究教材的逻辑性,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讲述严密、思路清晰;要研究教材的系统性,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把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使知识系统化。只有认真研究教材、理解教材,才能由浅入深、通俗易懂地向学生解释教材中所包含的思想和方法,才能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科学、正确地传授知识。同时还要善于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做到心中有数,游刃有余,灵活掌握和支配教材,提高自己驾驭教材的能力。
勇于实践的能力。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认识主体探索物理现象的过程应充满乐趣,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构建初中物理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物理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需要实践和探究。实践是我们物理教师成长的基础和生命,物理教师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实现的,物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结底要靠实践。上课是物理教师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要认认真真上好每一节课,使每一节课成为精品。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4
研究型课程教学,弥补了传统课堂教学在内容方面的缺憾,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重要的作用。改革课堂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课堂教学充满探究的美趣,是时代的必然趋势。
研究性课程,重实践、探究,在做中学,在讨论中学;重学习过程,对“研究”过程的体验;重学习多元化、多学科的综合型知识。因此,要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尽力培养学生的能力;倡导师生、学生间的交流、合作、探究。比如《语文课程标准》重新明确了语文学习的五大目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这在学习任务上是有所发展的。另外,对学习方式也有了更清楚的阐述。比如,读书方法,有精读、略读和浏览;课堂读书,有朗读、默读、速读、跳读等,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就自然而然地明确了“关注人的发展,即学生的发展”这一教学目标。
因此,在课堂上要把“学生知识的掌握,智力及态度、情感和人体观的发展”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地加以关注。同时,注重学生潜力的发掘,发展学生的特长,扬长避短,从而在课堂上不同层次、不同程度地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以语文课堂为例,具体说明如下。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状况,怎样让学生兴致勃勃地参加学习活动,而不是我要讲什么,我就教给他们什么。也就是说,语文课堂必须体现两个核心问题:学生怎么学和教师怎么教。
具体来说,一是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消除学生的紧张恐惧心理,让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学习进程中,要不断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发问的兴趣和热情。有时,教师要有意营造宽松和谐的气氛,真正使学生感到与老师之间是“零距离”,这样课堂上师生之间才会配合默契,不会有陌生感、距离感。二是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和活动空间,设计好讨论方案,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效地参与讨论。比如,老师一开始就设计好小组合作学习方案,把班内学生分成几组,团团围坐,并安排分工,每次讨论有人主持,有人汇总,有人记录,有人代表大家交流发言。三是要让学生认识一堂课的学习目标,自我定位,自我检查,教师指导督促实施。目标过多,会“贪多嚼不烂”。所以,要确定学习目标,确定必须重点解决的一两个问题,在上课结束前,小结完成情况,这比教师布断发掘新的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教学稳步健康前进。
参考文献:
[1]钱松岭,董晓云.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置一大堆任务而完不成效果要好。四是要立足语文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细微之处注意积累。语文能力和素质不一定非要通过考试反映出来,还体现在平时写字、读书、回答问题和课堂交流的细节上。比如,学生读书读错了字,要及时纠正;上黑板写错了字,要明确指出;回答问题语句不通,或读白字,要及时提醒。优秀的语文教师往往在这些方面“较劲”,注重学生的本位发展,进而达到一定的知识能力和实践素质。五是要以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比如,可以结合时事例子,进行课堂教学。有一位打工青年在外国老板制造的罚跪事件中,宁愿被开除也绝不下跪。多数人赞扬这位青年有骨气,然而也有一些人说:“只要有钱,跪一次又有什么了不起!”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与同学们交流一下。
所以,教师在课堂中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高质高效的成功课堂离不开教师的精心备课和对教材的深刻理解,无论是“深文要浅教”,还是“浅文要深教”,都离不开教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和把握。
创设适宜的教学情境,引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自由王国。首先营造民主、自由、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才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但不能仅停留在这一步,课堂教学要向横向和纵向拓宽,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多媒体设备和校园文化等开拓学生的思维广度,引领学生向未知领域发展。
教师的评价反馈是“启迪课堂”生成的有效手段。课堂中,教师绝不仅仅是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更应在恰当评价学生发言的同时,适时地点拨,促进新的亮点的生成。
教师个人魅力展示,如果有助于学生理解,则不妨偶尔为之。在新课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诚然不错,但我们要看到,实际学习活动中学生不会做主人,也做不像主人,这种课看着热闹,学生开心,老师轻松,但学习效果却不好。因此,“教师自身的功底和魅力的展示也是教学成功的关键”。当然不是说老师都要满腹经纶,讲起课来滔滔不绝,完全是“传播器”,而学生只要记笔记听讲,完全没有思考的时间、理解的余地,就成为名副其实的“接收器”。教师不能“以教代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代替学生学习,这个度,教师应该把握好。
说到底,“研究型课程”提倡课堂教学活动,是必须由师生双方合作共同完成的一项创造性劳动,学生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质疑讨论。愉快而高效的学习旅程,来自于教师高超的设计和组织,而教师深厚的文化知识底蕴又能不断引领学生走进豁然开朗的新境界。
一言以蔽之,活跃的课堂气氛,高效的课堂质量,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发挥。
基于教师访谈的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08).
[2]何可可,魏奶萍.西安市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1(04).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5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将是每一个教师急需面对的问题,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全程的主体,既是校本课程的编制者,又是校本课程的实施者和评价者,其应有的课程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校本课程开发不仅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课程开发能力。但对教师而言,无论是在职前教育中,还是在职后的培训中,我们的教师教育机构都很少给教师提供获取这种能力的机会。目前我们的师范教育只开设教育学、心理学之类的课程,其出发点只是为了怎样更好的执行大纲和课程,怎样上好课,而并未涉及到有关课程开发方面的知识。因此,如何提高教师课程开发的能力和素质将是每一个学校的领导者和教师都急需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分析认为,通过个人研修、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电子导师制等方式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1.个人研习和在职进修相结合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可以遇到一些急待解决的教学问题,如果教师能够通过学习、研究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并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深入的总结、反思,不断的将其迁移到类似的教学情景当中,这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研究活动。在进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可以用现有的知识来解决的,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的学习新的知识以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除此之 外人类的知识总量在不断的增长,人类在有限的时间内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科学技术不断涌现,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学校中所学习的知识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快就会被新的知识所替代,尤其是一些前沿学科。因此要跟上时代的发展就要不断学习,才能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作为文化传承者的教师更应如此。而长期脱离工作岗位参加进修学习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采用在职进修的方式不失为教师进行继续学习的一种好的途径。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教师在短期内掌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全新的课程开发技术,以此作为新课程开发的基础。在这些先进的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教师的研究能力可以得到很快的提高,进而促进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全面提高,其教学能力也会随之提高,使得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得心应手。从而使教学向一个健康的方向发展,通过这个过程可以使教师不断提升自我,不断向专业化方向迈进。
2.校本教研
个人研习是教师通过自学的方式来提高自身各方面能力的一种学习研究活动,其重要性是不言而语的,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也难免会有失偏迫。校本教研是一种基于学校的教师集体所进行的教学研究活动,是立足于学校教学实际和学校特色的研究,其研究的主体是教师,所要研究的对象是学生和教师 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一些实际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动机等问题,教学、课程、资源、学校的发展等问题,这些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快速发展。而这些正是校本课程开发的起点,是需要通过开发校本课程来解决的。
2.1校本教研可以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学生中心的意识。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所有的课程都是由国家统一规划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围着课程及大纲转,要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资源为中心只能是一句空话。校本教研,可以让教师立足于本校的实际,立足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在进行教学研究时需要不断研究学生、了解学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与教学有关的各种因素,找出现有课程体系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找出学生真正的发展需求,这样改进教学才有目标,开发新课程才有依据。在进行校本教研的过程中,可以唤醒教师的课程意识、资源意识,学生中心的意识,促使教师去开发适合本校实际、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这是开发新课程的基础和依托,是开发校本课程所必不可少的。
2.2校本教研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有别于其它任何活动,在教学中教师面对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学生,由于每个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家庭环境、所接受的家庭教育都各不相同,形成了每个学生各自独特的个性特征,因此每个学生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都是各不相同的。通过校本教研可以找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案,使教学 活动得以改进,减少学生学习中的不利因素。从教师方面来说,通过校本教研,可以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提高;从课程方面来说,通过校本教研,可以找出现有课程体系中不合理的因素以及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作为开发新课程的依据,以提高课程开发的质量和适用性。
2.3校本教研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开发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特别是由同一学校或不同学校教师组成的开发小组。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建立在学生发展需要之上、并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而且能有效的利用学校资源和周边环境[3]。通过校本教研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发展需要,学校的发展潜力,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的现有资源、优势资源等,以及现有课程体系中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因素以及改进的意见或措施。在此基础之上再对学校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并根据学校的现状和学生的初始能力和学生可发展的空间来开发适合本校学生,并有能力实现的校本课程。这样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才是科学的、合理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
3.校本培训
目前世界上各个国家都在大力推行基础教育改革,为此都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师资培训,美国总统科技顾问委员会的教育技术专家组在《改革美国中小学教育》的报告中指出:重视师资培养,使教师们懂得如何在教学中有效地使用技术,建议将教育技术投资中的30%用于师资培训(转引自:信息化教育概论P19页),由此可以看出,其对师资培训的重视程度。但究竟采用怎样的方式来培训教师? 在 目前,各个国家使用比较普遍的方式大都是——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在教育专家的指导下,由学校发起、组织、规划的,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促进学校发展为目标,通过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活动方式来培训学校教师的一种校内在职培训。(周建平.对“校本培训”的认识与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1(8).)由此可以看出,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学校为立足点和出发点的,因此在培训目标的制定上、培训内容的选取上、培训方式的确定上都是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紧密联系的,能够充分考虑教师的实际需要,针对性较强,其目的主要是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和教育科研能力。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既是培训者,又是培训对象,培训的目标性较强,而且是长期的,随时发现问题,随时调整培训计划、随时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充分调动教师的培训积极性。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我国地域广阔,教育资源短缺,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较少,用于教师再教育的经费更是捉襟见肘,很难满足教师培训的需求,另一方面许多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师资短缺,运用校本培训既可以节省培训费用,还可以保证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不受影响。
其次,校本培训是教师不脱离工作岗位的一种培训方式,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安排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将培训的内容及时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学以致用。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随时调整培训内容,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急需解决的问题随时列入培训计划,通过共同学习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从而增强了培训的针对性。
再次,校本培训是以教师所在的学校为受训场所,可以进行持续、长久的培训,保证培训的连续性,可以使教师的能力得到持续不断的提高。可以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进行培训(以问题驱动为主要方式)让教师带着任务参加培训,既提高了改进了教学,又使教师得到了锻炼了提高,而且教师在通过完成任务有会产生一定的成就感,激发了其参与的积极性。
校本培训尽管有上述诸多的优点,但是实际应用中也应注意相关的问题,比如,在制定培训计划时,应多咨询校外相关方面的学科专家,或者说在外来专家学者的指导下来制定,培训要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不能盲目随行。如果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培训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4.电子导师制(《电子导师制:师徒带教是新教师培养的一种有效策略》焦中明赖晓云《电化教育研究》2005。10)
前面已对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几种途径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但是无论是教师的个人研修也好,校本教研也好,还是校本培训基本上都建立在对教师进行横向的支援和同事间的互助,而从纵向上的高层次引领还是比较欠缺,缺乏先进的教育理论的引导,这样只会在同一水平上重复,不利于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而电子导师制可以弥补前面这几种方式的不足。电子导师制是指导与电子交流相结 合的一种指导形式,主要借助电子交流的手段在有经验的导师与缺乏经验或经验不足的个体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目的是形成和发展被指导者的技能、知识、信心以及文化理解能力,以促进其成功[](《电子导师制:师徒带教是新教师培养的一种有效策略》焦中明赖晓云《电化教育研究》2005。10))。教师在个人的研习活动或者是校本培训、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这种形式及时得到有效的解决,而且这种方式还有其它方式所不可替代的优势。
4.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为电子导师制的实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目前在这种指导方式中所借助的电子交流手段主要有:电子邮件,QQ,BBS,电话等。借助这些电子交流的手段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被指导者可以在不同于指导者的地方和时间接收指导,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随时提问,边进行校本课程开发,边接受指导,指导者及时予以解决,这样的指导针对性较强可以使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在实践中不知不觉的得到提高。
4.2可以减少被指导者的心理压力
对普通教师而言,对专家学者都存在一种敬畏感,感到有一定的心理压力,担心自己所提出的问题太幼稚,会让人瞧不起,因此很难畅所欲言,不能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完完全全的表达出来,不能将存在的问题完全真实的暴露出来,也就不能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更不 利于教师能力的提高。而采用电子导师教师直接面对的是这些电子交流工具,而不是真正的专家、学者,没有在其当面所感受到的心理压力,所以能够将自己的想法完全真实的展现出来以利于问题的解决,同时也淡化了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二者之间的角色,这样教师就更乐于参与到其中,有利于激发其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有利于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4.3可以为教师提供更为全面、高效的指导
校本课程的编制、实施和评价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逐步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经常以应对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新问题,如果缺少高层次专家学者的指导可能会让教师陷入困境,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电子导师制是一种开放的指导方式,指导者是一个团体,对教师进行指导的可以是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社会上本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以及学生家长等。不仅在知识方面可以给予教师更高层次的指导,而且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给出良好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使教师少走弯路,促使校本课程开发向正确的方向上发展。
4.4指导及时针对性较强
采用这种方式指导针对性较强,电子导师可以通过网络与新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指导新教师有效地教学,帮助新教师建构教学知识,以促进其成长。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师可以通过BBS来交流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相互取长补短、借鉴成功的经验,总结失败的教训,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电子导师制是个人研习、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一种延伸,教师在个人研习、校本教研、校本培训中碰到的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电子导师这种方式让一些学科专家、教育专家、社会上本学科领域的权威人士帮助解决,这样既提高了教师各方面的能力素质,也节省了各种费用。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出通过个人研习、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可以让教师在实践经验不断积累的基础上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得到不断的提高,而通过电子导师制可以给教师从纵的方面予以指导,是教师少走弯路,让教师从知识、技能各方面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总之,不论采用何种措施或方法,提高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重点都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要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组织、课程设计等基本理论,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要不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的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上的支持,这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也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保障。
[3] 《校本教研中存在的问题》(网络资源,无有作者)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
中国教育报 2002-10-09 华东师范大学 崔允漷
校本研究是在“本校”展开的,是围绕“本校”的事实和问题进行的,但它不完全局限于本校内的力量。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研究不可缺的因素。离开了专业研究人员等“局外人”的参与,校本研究就常常会自囿于同水平反复,迈不开实质性的步伐,甚至会停滞不前,从而导致形式化、平庸化。从这个角度说,专业研究人员的参与是校本向纵深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专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6
我校通过“物理实验课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展开思考和研究,进一步理清了“物理实验课程建设”思路,并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了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内容.学校为了使“物理实验课程建设”能够实实在在地开展,以物理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研究法”为主攻方向,精心打造了三个研究室,并以三个研究室作为研究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 研究平台的功能
1.1 课程目标基础实验室
基础研究室是满足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分组实验场所.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和同学间的互助,都能认真掌握,并能独立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分组实验.
1.2 自主学习提高活动室
该活动室是满足对那些物理有一定兴趣,并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进行自主实验的场所.在这里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将老师的演示实验再现,并总结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对课后小实验进行探究,对书本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提高.
1.3 科学探究创新展示室
科学研究创新展示室是那些对物理有特殊爱好的學生开展一些自制教具、实验改进和实验创新研究的实验场所.在这里学习能力很强并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学生,在物理知识拓展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在与老师的合作探究中,力争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并能研究出适用于生活的有用小发明.真正落实“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最终目标.
2 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框架
“物理课程建设”的架构如图1所示.
3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
3.1 开展科技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具有启蒙性质,更应重视感性认知,用实验来阐明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用学生自己参加实验来体验的任何一个物理现象,都是一个物理过程的呈现,都是有条件的.改变实现一个物理过程的条件,将产生不同的物理现象,其具体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功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
学校根据课程建设的设想,安排了有一定经验的物理老师,组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完善兴趣小组活动章程,通过学生个人申请的方式,确定兴趣小组人员,完成实验器材的准备,活动记录的制定、装订等.学校的兴趣小组有以下几个方面:(1)航空类:制作“孔明灯”,知道“孔明灯”历史典故,了解其升空的原理,操场放飞,体验快乐;制作“筋动模型飞机”,知道飞机制造的历程,了解其升空的原理,体验如何搭建、放飞才能在空中飞行时间最长;制造“伞降模型火箭”,知道我们火箭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知道其升空的原理;(2)电子类:制作光控模块,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其工作原理;焊接声控模块,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声控的基本原理,掌握焊接的基本方法;(3)机器人类:组装“声控六足机器人”;组装“巡线车”;组装“四通遥控车”;组装“声控双足人形机器人”.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让学生增强识图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并在组装的过程中,体验“尖头钳、老虎钳”等基本工具的使用;(4)竞赛类:遥控模型直升机的操作;遥控汽车的操作.通过遥控操作让学生体验手、脑的配合,提高双手的协调能力.根据省、市比赛项目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增设科技辅导内容,积极参加区、市的科技竞赛,争取利用竞赛平台让我校的科技活动成果得到展现与肯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3.2 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创建探究的平台
学校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教学进度,将书本的演示实验有序整理出来,利用中午时间和双休日时间,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教师值班指导,让学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再进一步将不懂的知识,通过实验来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究出物理规律,运用物理实验手段和方法创设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通过这种情景再现如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有趣实验现象将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物理世界,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
3.3 加强校本教材开发,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
学校安排了一名副校长总负责,所有物理教师参与,2014年完成了八年级上、下册物理实验报告册(演示实验、课后小实验)的编写,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生活、物理、社会”中的实验进行整理,对应的相关的知识点,设计实验报告.此实验报告最大的特点是以填空的方式,在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原理、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论等结构基础上,增加了思维拓展,巩固训练以及趣味物理等内部.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验证该原理的小实验,进行补充说明,设计一些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进一步掌握和巩固物理知识.
我校在八年级每周增设了一节“物理实验校本课程”,利用校本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和思考,同时通过开展趣味物理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带着老师设计的实验报告册,根据内容提示,带着问题到实验室,按照物理思维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搜寻事实——捕捉信息——立论解释,进行探究活动.学生的研究从观察和实验开始,从分析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从实验事实与已有理论矛盾中引出新的物理问题,直接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实验中,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判断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全面细致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验技能得到发展.
3.4 开展课外实验研究,开放学生的探究空间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物理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身边有许多物品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如利用铅笔芯可以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利用鸭蛋壳、泡沫塑料和小铁盒可以探究反冲现象等.使用身边的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既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又可以使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小发明和小创作,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的能力,可采用以下策略: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简单的演示实验.如通过两手摩擦发热来体会摩擦生热,或利用两张白纸,对中间吹气体会压强与空气流速之间的关系,或利用雪碧瓶和水,体会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等;第二,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课后小发明、小制作、小创新,利用矿泉水瓶、电动机制作简易吸尘器,或利用磁体、漆包线、回形针、干电池等器材制作简易电动机.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科技创作,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探究能力.并通过评比和展示他们的创新作品,肯定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科学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具备的能力 篇7
一、课程的整合能力
科学课程的最大特点就是整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把内容的整合作为课程的第一个特点并明确:“这里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综合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而是通过对内容的整合让学生从整体上认识自然,从基本科学观念上理解科学内容。”根据《标准》,由课程专家、学科专家和优秀科学教师共同编写的科学教科书,是以文本的形式第一次也是尤为重要的一次对物理、化学、生物、自然地理等学科知识进行了整合。但是科学课程的最终实施要靠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去实现,也即科学课程能否真正得以整合要靠科学教师在课堂上创造性地去完成。因此,科学教师首先应具备课程的整合能力,要通过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标准》的研读,对教材结构、教材体系的深谙、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学生身心的了解,在课堂上真正实现各学科内容之间的整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整合和“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的整合。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就是课程资源,《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的实施,需要特定的课程资源”,打破了以往以科学教科书为唯一课程资源的传统观念。一般科学课程资源从功能特点上可分为素材性科学课程资源和条件性科学课程资源,从空间范围上可视为校内科学课程资源和校外科学课程资源,从呈现方式看可分为文字科学课程资源、实物科学课程资源、活动科学课程资源和信息化科学课程资源,等等。它的丰富性和适切性,将直接决定着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这样,科学教师也就必须要具备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对决定科学课程实施水平的课程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即便是科学教科书,白璧微瑕,也会有局限性和不适应性。科学教师要根据《标准》的要求和本社区、本校的实际情况、以及社会发展形势和学生特点等,对科学教科书内容进行科学地调整和重组,包括对原有内容的增删、补充、引申、拓展等,也包括对教学进度的调整、课后练习的优化和创造性地制作教学用具、课件等,使科学教科书内容问题化、结构化、综合化、情境化、生活化,以更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
三、组织探究性教学的调控能力
科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探究,《标准》中指出:“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教育的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发展,科学课程应当体现这两者的结合,突出科学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与接受式学习是相对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其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活”和“动”两个字。“活”一方面表现为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一方面表现为学习活动的生成性;“动”表现为学生真正的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因此,学生要从传统的学习方式向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变,必然要求科学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也发生相应的转变。科学教师只有自己先理解了什么是科学探究、什么是探究性教学并具备了驾驭这种探究性教学的调控能力,才可能通过精心设计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的探究活动来发展学生对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的理解;才可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体验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才可能使课堂“活”而不乱,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否者也仅仅是一句空话而已。
四、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科学课程中的一些实验,由于条件限制,难以实际进行,需要借助教学软件在计算机上模拟;理、化、生、天、地各领域,都有一些教学内容需要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需要网络支持,这些都要求科学教师掌握和具备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这样,科学教师一方面要通过Windows的操作、PowerPoint与Authorware的应用以及Internet的使用等,把信息技术融入到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教学再设计,从根本上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现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的整合。另一方面,要利用自己的信息素养,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开展自主探究学习。通过网络,学生可以访问世界各地的科学教学网站、科普网站、科学资料数据库、图书馆、科技馆等,利用不断优化的网络环境与其他媒介开展更大范围的科学讨论、资源共享与交流、科学探究协作等活动,拓宽科学视野,丰富生活经验,提高科学探究能力。与此同时,也使科学课程不再局限于课堂、局限于学校,而是朝着更大的空间发展。
五、课程的评价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呼唤新的教学评价标准。《标准》中指出:“科学课程应在科学探究(过程、方法和能力),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以及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认识等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这就要求科学教师必须转变过去单一的评价方式(以“考试”分数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树立新的课程评价观,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出发,建立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全面、评价方式多样的评价体系。评价的目的不再是为了给出学生在群体中的位置,而是为了促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不再是为了给学生打分,而是为了诊断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寻求改进教学的对策。由此可见,科学教师也只有具备了这种课程的评价能力,才能变“一元评价”为“多元评价”,变“量化评价”为“质性评价”,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才能使课程的评价真正发挥应有的检查、诊断、反馈、激励、导向和教育功能,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发展。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8
一、培养兴趣是提升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基础
(一) 好奇
好奇是中学生思维的明显特征, 提升他们的好奇心, 既可以让学生及时发现并提出问题, 还可以培养他们求知的欲望及研习物理的趣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好奇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教学时要适时地指引。比如, 学习摩擦力时, 教师提出“一只大象立在没有摩擦力的水平面上, 一个小孩推着它移动吗?”的疑问, 以此来挖掘学生的求知热情。
(二) 好问
好问是中学生思维的另一个特征。中学生已经掌握了很多的基本知识, 且这些知识存在过渡性的特征, 开始从经验型向思维型转变。在教学中, 有很多学生经常和同学窃窃私语或提问, 教师应给予表扬, 保障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并指导他们对物理现象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提升他们的思维水平, 以及以处理问题的水平。此外, 教师也应该巧妙的提问来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好动
中学生学习新知识需要利用具体的经验作为支撑, 巧设探索型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当学生亲自进行实验时, 教师应指导学生在每个环节经常问自己发现了什么?实验结果是怎样的?实验成败的因素有哪些?例如, 进行“研究滑动摩擦”实验的时候, 有些学生积极观察了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受力的面积之间的联系;有些学生积极观察了摩擦力和运动速度之间的联系。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设置几个思考题:拉动木块之前弹簧测力计体现的数值怎样变化?木块不动和做匀速运动时前后的对比, 弹簧测力计的数值有什么不一样?进而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及实验水平。
二、循序渐进是提升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关键
学生从初中进入高中要有一个适要的过程, 因此, 在高一第一学期的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适当控制教学进度, 重点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应采用启发、演示、讨论等各种方式进行教学, 来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培养他们的兴趣;可安排适量的课堂作业, 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做完, 提升学生自主思考及速算的水平。通过第一学期的学习, 很多学生都把握了高中物理学的特征, 进入了良好的学习状态。此时,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开展教学, 参透课本, 找到重难点, 把握教学进度, 努力实现提高学生能力的目标。通过第二学期及高二学年的学习, 整体实现会考大纲中提出的能力提升目标, 让学生符合会考的要求。进入高三后, 教学的目标是高考, 因为高考是能力考试, 教学重点是提升学生的智力水平, 提高学生发现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以及自主创新的能力。教师的注意力要放在编选习题、优化及组合习题上来, 利用高水平的习题及试题, 对学生的进行培训, 来提升他们的整体素质, 使他们达到高考的能力要求。
三、改革实验是提升高中生思维能力的根本
物理学的特征是以实验作为基础, 实验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提升学生的创造力及创新意识方面, 有重要的作用。依照中学物理课堂现状, 我们要加大实验课程的探索性。探索性实验具体指来自课本却又高于课本, 虽然与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相关, 但从教材里又难以找到现成的答案, 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另外, 开展创新教育, 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应具备创造性的教和学。教师演示创新性实验, 不仅让学生把握相关物理知识, 还要使学生不迷信课本, 能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这有利于实现提升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目标。比如, 楞次定律的实验用具是楞次定律演示仪, 演示的方式是先后把条形磁铁放在闭合铝环及开口铝环, 注意转动体的旋转状况。但现场演示时可以转变这个实验:把条形磁铁、闭合铝环、开口铝环用一根线挂在相同高度的一条直线上, 演示的时候让条形磁铁进行摆动, 这样闭合环因为电磁感应作用而行大振幅的运动, 开口环却始终不动。一动一静、一起的表现, 对比显然, 既革新了演示实验, 给学生以示范, 又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四、关注重启发是提升高中生思维能力的保证
这里的启发不是教师单纯给予学生各种信息, 而是指出正确的有指导价值的问题, 同时要给予学生创造性地处理问题的条件及方式。在高中物理中, 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小组讨论是有好处的。然而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学生不知怎样下手, 仔细观察学生处理问题的过程, 可以发展, 一些学生是套解过的类似的题的方式, 叫做“借题发挥”, 另一些人是乱猜、乱套公式, 是一种盲目的“试误法”。人的思维是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 顿悟发挥了很大作用。在困难面前, 虽然可以通过尝试错误的行为寻求处理问题的方法, 但这要建立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 逐渐建立起体系, 并非完全是随机的行为。因此, 在高中物理教学中, 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启发, 通过提问或具有引导性的信息来开启学生的思维之门, 进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总之, 能力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进程, 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 要从学习的初级阶段入手, 在学生最初学习物理时, 教师就要注意培养他们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 养成优良的思维习惯, 为综合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摘要:学生掌握知识是思维重组信息的过程,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尽可能地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要准确掌握学生思维转变的步骤及特征, 发现提升他们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 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9
这里我们就必须先分清楚文本的概念:作者的文本, 指的是作者写一篇文章时, 所要表达的自己的一种观点、一种思想或一种情感。这是他对社会、对自然、对生活、对自我的一种个性化理解, 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 文字的背后折射出的是作者的一种人生观、世界观。正所谓“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 这就是作者的文本。至于能不能得到读者的认同, 能不能成为经典之作流传于世, 那是我们读者认同与否的事。课程的文本, 是那些被选作为课文的选文, 也就是“教材”, 课程文本就成了课程的一个要素。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 它不仅仅是让学生全盘接受作品的思想内容, 更有以作品为凭借服务于教学, 开展自由感悟、激发生命体验、引导敏于发现、鼓励质疑批判的任务。文本也不再仅仅是作者的文本, 而是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教学上的意义, 生成了一种“课程的文本”。
面对《语文课程标准》, 教师要教授给学生的不是简单的作者的文本, 而应该凭借作者的文本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和精神生命的课程文本。教师在解构课程文本的时候要注意:有些作者的文本内涵跟课程文本相同, 因为作者的文本揭示的是人类共性的、永恒的精神或情感, 经过岁月的沧桑磨砺, 依旧被今人所认同和欣赏。如朱自清先生的《背影》, 字里行间暗流涌动的亲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有些作者文本的内涵比课程文本大, 如曹雪芹的《红楼梦》, 其内容和思想十分深邃, 而初中课本节选的《香菱学诗》则只体现了其中的一点, 教师只能把握香菱这个人物来分析;有些作者文本的内涵比课程文本小, 如《土地的誓言》, 教师在解构文本时不仅要体现出作者所要表现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更要体现出当时的社会背景和爱国的情绪。所以, 面对不同的课程文本, 教师应该采取不同的解构方式。
针对新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发展目标, 教师应该在建构教学文本方面树立起新的观念。以前只要按照教材和《教学大纲》备课就可以了, 而随着教育目标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根本改变, 教师必须在备课 (即建构教学文本) 方面做彻底的改变。那么, 究竟应该如何去建构课程文本呢?
一、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及新旧知识的迁移状况
要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 可以通过课堂上倾听学生发言、观察学生的反应及作业情况、与学生交往等方式来了解。只有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能力的情况下, 才能建构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文本, 这是教师在建构文本前必须做到的一点。
二、教师对教材进行必要的处理
如何使用教材——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 这是区分教师专业化程度的标尺。“教教科书”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 “用教科书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教师应做到吃透教材, 建立独特的、属于自己的教学文本, 单纯围绕“知识点”的、说教式的教材设计是片面的, 是背离“素质教育”要求的。比如杭外的廖冠老师在上《喂——出来》这堂课时, 完全摒弃了教参中的“环保”主题, 引导学生紧扣“洞”这个问题, 以“洞”窥人、以“洞”窥世,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思考人类自身存在的问题, 整堂课的深度就体现出来了。
三、促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建构
过去总是以教师讲解为主, 学生只要听懂理解就可以了, 这只是在“灌输”知识, 而没有弄懂知识的真正内涵与外延。因此, 我们在建构教学文本时, 要以学生的认知为前提, 不要单纯讲知识点。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记住教师所讲的知识点, 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比如在教授曹操的《观沧海》时, 我与学生一起探讨后发现, 本文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那么, 接下来一篇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的分析过程就可以交由学生自己来完成。通过刚才的学习, 他们能够体会出该本文同样采用了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有利于学生今后对这类诗歌的鉴赏。
四、作业布置应当恰到好处
到底应该如何布置作业才算是恰到好处呢?以前教师给全班学生布置相同的作业, 而每个学生的思维和认识水平毕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的理解程度都相同。因此,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因人而异, 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并批改作业。只有这样, 学生才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各自不同的发展。所以, 教师不能忽略个性化作业的布置。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10
一、初中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形式
1.课程改编。对课程引进后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教师进行课程改编需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内容选择、内容组织、学生学习和学习资源等因素,通过增加、删减和改变顺序与重点等方式对引进课程加以修改,从而更好地适应本校本班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课程整合。跨越不同学习领域或学科,关注共同要素开发校本课程。常见方法有开发相关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两种。
3.课程新编。全新的课程单元开发。如乡土教材,突出学校特点的教材。如地方史、地方历史名人、地方人文景观、地方语言民俗文化等。
4.课程拓展。以拓宽课程的范围为目的而进行的课程开发活动,课题拓展可遵循:学生确实需求;教师有独特的兴趣和专长;切忌教师随意拓展,增加学生负担。
二、初中教师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
校本课程开发要坚持“三个立足点”,实现一个最终目标。即:立足学校的特色。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作为个性化教育的校本课程,首先要基于学生个体的经历和体验,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目标是:尊重个性发展,促进终身学习,提升人文素养,提高办学品位。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体现:
第一,建立全新的课程理念,提升学校的办学思想;探索校本课程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管理特点、考核评价、支撑条件等,逐步完善和整合校本课程体系。
第二,在体现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培养目标一致性的前提下,根据本校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资源状况,设置可供学生灵活选择的课程,让每一个学生的兴趣需求都得到充分满足,个性特长得到全面发展。
第三,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给予教师参与开发课程的机会,改变教师只是课程执行者的角色,改变教师仅把课程当作教科书的观念,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拓展学科范围,改善知识结构,促进专业发展。
三、初中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找准课程开发的落脚点
新一轮初中课程改革施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初中教师带来了很大的挑战,这就要初中教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如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师德修养、思想品质,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学习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技术等。这些不仅是初中教师为了适应新课标要求而应努力做到的,还是开发初中教师的校本课程应当必备的能力。
首先,教师要明确校本课程的教学任务,即初中教师要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作为理论指导,把课堂教学的目标和评价作为切入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内容,挖掘教学资源,探究教学规律,进而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教学活动或者专题探究活动,在学校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其次,教师要找准校本课程开发的落脚点。教师开展校本课程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本课程的教学效果的提高,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拓展,情操得到陶冶,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提供一定的基础。
四、初中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探究性
校本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自主参与、选择以及主动探究知识,因此,教师要使教学内容具有趣味性、新颖性,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特长,要多安排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有所思考、有所感悟,使他们的思想得到启发,情感得到熏陶和升华。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11
【关 键 词】新课程英语教学;课堂话语;策略方法;研究提高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5-0130-02
本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动积极性。英语教学应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要优化教学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中的沟通和交流。这符合外语教学规律。外语教学中,沟通和交流本身就是教和学的目的与手段。英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新教材的使用对中学英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在课堂话语的运用能力方面。课堂话语不再是英语教师一言堂的随意发挥,课堂话语更应注重质量,设计要巧妙、合理,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一、课堂话语
课堂是教师授业解惑、教书育人的重要场所,也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有机结合的动态环境体。课堂话语是英语教师的教学工作语言,包括教学内容的展示和讲解,课堂活动的组织与安排,对学生表现的评价等。英语课堂的一个特点是教师话语既是教学的媒介,同时又是教学的内容。英语教师课堂话语对教学效果至关重要:教学内容需要通过教师话语才能得到有效的传播,同时教师语言还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是学生语言输入的重要来源。在单一语言社会中,学生往往缺乏理想的英语学习氛围,因此高质量的教师课堂话语往往就是最佳的英语输入。
英语教师课堂话语是学生宝贵的学习资源。英语课堂话语有本国人对外国人说话的特点,即简化、重复、规范、耐心等。具体而言,英语课堂话语在语音、词汇、句法和语篇都有特点。在语音上,教师经常使用夸张的发音,延长停顿,或故意放慢速度;在词汇上,尽量使用基本词汇,少用生词和偏词;句法方面,教师话语中短句多,从句少,多用现在时、主动语态,结构规范完整;语篇上大量使用第一人称,话语重复较多。
教师话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示范作用、交际作用和教育作用。示范作用,就是给学生提供了活体模仿样本;交际作用,是指教师利用课堂话语实施组织、管理、监督教学;教育作用,是指教师话语所承载的知识信息、文化信息以及人文关怀等。它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行为、品格形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话语的质量直接影响,甚至可以决定教学效果的好坏。课堂话语的质量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英语发音及表达能力、英语知识及熟练运用程度、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应变能力及调整能力等。
课堂话语合理、得体、循循善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输入质量,同时也能使学生接触到活生生的语言,从而焕发起学生教学参与的积极性。通过吸收与模仿,学生最终会把自己的教师话语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了营造互动交流气氛,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要精于课堂话语运用。
二、课堂话语研究理论
课堂话语的深入研究需要相关理论的支撑。在国外,外语教师课堂话语的理论研究早已引起了注意。美国社会语言学研究者们根据社会环境与语言学习者的关系,首先指出了教师的课堂语言就是学生语言学习环境的重要构成。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可以认识到教师课堂话语的重要性。
语用学理论也被应用于课堂话语研究,如Grice的会话含义理论。会话含义理论认为,人们为了交流畅通,必须遵守一些诸如真实、关联、清楚等原则,这就是所谓的“合作原则”。Grice认为,人们的语言交流交际过程就是双方合作的过程,否则交流、交际就会中断甚至会引发误解。交流交际合作原则有四项准则:1. 量的准则。人们所说的话应该包含交流目的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也不会超出需要的信息,即说话要有的放矢;2. 质的原则。说话要有证据,不说虚假的话;3. 关系原则。说话注意语境,不要突然转移话题;4. 方式准则。说话要避免晦涩和歧义,要简练和井井有条。这四项准则完全是对教师话语训练的忠告。
此外,学者们还引入了语用学的另一分支言语行为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不是为了交流而交流,而是通过交流来实现某种意图或达到某种目的,这便是一种言语行为。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的重点是“以言指事”,以言指事的含意是说话人在用语言完成某一陈述时,都具有目的或意向:通过“说话”来实施某种行为。如,赞美祝贺,问候致意,发出指令,批评指责等。如,在Hi, Students的开场白中,教师完成了以言行事行为。这句话的真正交际意图是问候学生,这便是寒暄的以言指事行为。教师的寒暄目的是为了建立起教学秩序,是正式教学的开始,提醒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的“输入假设”理论也丰富了教师课堂话语的研究。该理论认为,语言学习中有必要让学生理解地输入语言包含稍高于其现有语言能力的话语。课堂话语被认为是学生可理解的,但又有一定难度的输入内容。换言之,课堂话语不是教师随意的脱口秀,而是精心准备的结果,其数量与质量要有所考量,难易度也应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英语教师的课堂任务就是适时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话语输入,并多增加设问、反馈、纠正等互动性话语。
三、课堂话语质量自我提高
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课堂话语不应盲目追求数量,应注重质量。首先,高质量英语课堂话语保证来自熟练的英语口语。语音、语调正确、话语逻辑性强,具有幽默感等,这些都是英语教师课堂话语的基本要求。但是要在根本上提高英语课堂话语质量,还需提高教师自身的综合专业素质。综合专业素质包括教师的语言能力、相关文化知识、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等。教学理论学习与研究是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的内在动力。其次,教师要积极参与校本科研活动,向有经验的教师学习,互相观摩、点评、切磋同行的课堂话语。学校也应关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课堂话语的培训。
校外培训、校本培训等固然重要,但提高课堂话语能力不能光靠消极等待,教师要积极展开各自的行动研究。结合反思性教学,英语教师完全可以对自己的课堂话语进行自我记录并加以研究。具体的研究可以从五个方面展开:1. 话语量;2. 话语方式;3. 英汉话语比例;4. 学生对教师话语的反应及评价;5. 教师话语对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及学习的影响。研究重点可放在1、2、3点,其细节部分可扩展为话语量大小、重要单句的长度、停顿的间隔;词汇量是否合适;话语调整是在词汇方面还是语法方面;课堂提问数量和方式:封闭式、开放式、展示式还是参考式;教师对学生的反馈方式:肯定式、否定式、模糊式还是清晰式;纠错方式:以语法结构为主还是以内容为主等。课堂是教师科研的最佳场所,每次上课都可以进行一次教学反思。课堂话语研究可以自我对比,也可以与同事做比较。通过教学反思,纠正错误,弥补不足。
课堂话语是教师的职业语言,英语教师尤其要用好和研究好课堂话语。在新课标背景下,准确合适、灵活自如的运用课堂话语已经成了英语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和改善英语教师话语起到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49-69.
[2]孟臻.中学外语教师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2 (3).
[3]孟臻.外语教育政策制定与实施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205.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 篇12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体育教师,综合能力
中学体育教学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能力, 体育教师必须根据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应地拓展自身的综合能力, 是保证体育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1]。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综合素质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时代赋予教师塑造下一代的全新任务, 中学体育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才能适应新挑战, 才能对学生在体育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从而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终身体育意识, 才能更好地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中学体育教师队伍。
1 中学体育教师综合能力
1.1 具有相关知识的完整探索和实践能力
当今体育已是一门以“三维” (身体、心理和社会交往) 健康观为核心, 涉及诸多学科知识的促进人身心全面发展的课程[2]。《新课标》强调以人为本, 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体育教学的心理学本质是师生情感的多种交流和沟通, 学生只有接受和认可, 才能主动接纳教师的教诲, 欣赏教师的举措, 模仿教师的动作, 而体育教师的整体素养自然成了是否能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和锻炼的前提条件。
1.2 具有创新意识和创编教材的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也是一门学科的灵魂。体育教学要创新, 首先在理念的引导上要有所作为。观念的转变和理念的提升, 应贯穿在落实《新课标》的整个创意过程中。要彻底打破人的惰性等传统观念和无所作为的精神枷锁, 用《新课标》统领教材建设, 也是在不断实践中逐步得到完善的[3]。“课本、课本, 教学之本”, 教材的选编要靠教师来完成, 这就要求每位体育教师改变依赖现成教材的习惯, 带着创新理念, 大量阅读、参考和消化各类已有的存在于各种载体上的相关信息, 结合地方特色和乡土教材, 探寻适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教学内容。
1.3 具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职业技能, 是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体育教师的普通话标准程度, 口令运用的声调高低和时机, 讲解的简明扼要, 鼓励学生时饱含情感的点拨、暗示, 评价学生时激昂的赞美、加油等, 都需要经常进行揣摩、演进和改进, 在语言表达上力求精益求精。
1.4 具有完善的动作示范能力
体育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活动方式, 体育教学更多的是直观教学, 体育教师的动作示范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4]。完美的运动技术动作示范是体育教师业务水平的外在标志, 也是其树立威信的重要途径。此外, 体育教师还要注意提高自己的文字书写、皮尺和计时表使用、手势和哨子等体育专用器材的运用技巧。
1.5 具有较好的教研能力和现代教学手段运用能力及外语能力
体育教师要使自己处于学科的领先位置, 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就要实事求是、认认真真地多学习一些科研方法。如目前农村学校场地器材短缺, 体育课如何上好?班级学生太多怎样上课?如何减少直至杜绝课堂运动伤害事故;街舞、健身操等如何合理引入课堂?如何创立体育特色学校等等。当前, 体育教师还要学会运用现代教学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和网络操作技能, 使自己的教学在多媒体的辅助下节时、省力、直观、高效和信息反馈快速[5]。
1.6 具有较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校体育社交层面宽, 体育本身就是一种社交工具。因此, 体育教师的人际交往能力, 对实施、完成《新课标》的教学尤为重要, 体育教师必须具备适应这种环境的协调、交际能力, 才能使《新课标》、新课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1.7 注重创造性和创造能力
有创新才能有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师应表现为关注社会的发展, 了解体育教学改革的前沿动态, 借鉴新的科研成果,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和学校的实际情况, 从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符合最新的教学理念, 在工作中能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和创新。
2 提高中学体育教师综合能力的主要途径
2.1 加强新课程的学习和理解
体育教师要重视对《课程标准》的学习、理解, 在课程内容方面, 重视改造传统项目和引进新运动类项目, 精选适应时代要求的有利于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体育与健康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作为学习内容。
2.2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课程标准》确定了以健康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教师要摆脱传统的以发展身体素质, 掌握运动技术为中心的竞技体育教育观的束缚, 接受新思想、注重健康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树立“以人为本”教育观、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
2.3 改变固有的教学模式
改变单一教学模式和枯燥教学内容, 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让学生自主参与活动并从中找到运动的乐趣。教师要当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和促进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2.4 对体育教学进行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
教师评价的目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质量、效果、教师的专业素质进行客观、公正、及时的评价, 为教师提供具体、准确的反馈信息, 以促进教师改进教学工作,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
3《新课程》标准下提高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的对策
3.1 改依附为独立, 主动适应社会意识
要改变社会意识对体育教师的偏见, 将希望寄托于社会意识的转变, 或怨天尤人、妄自菲薄都肯定没有出路。所以, 从“社会意识”的实际情况出发, 调整体育教师对此现象的思路。
3.2 明辩体育课的性质, 加强专业技能
首先, 体育教师可以坦然地宣称, 体育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一样有真正的知识传承, 一旦明确体育教学的性质是运动技术练习, 体育教师则更应该加强自身专业素质, 长期保持良好体能。娴熟的技术动作和健美的体魄乃是体育教师的立身之本, 是无声的榜样, 也是进行教学改革的物质基础。
3.3 提高人文素养, 树立良好教师形象
对于体育教师而言, 在众多文化基础知识中最为重要的不是外语也不是计算机, 而是人文知识。因为人是历史和社会的主体, 人的问题如人的思想、信仰、人生观等, 非人文科学不能解决。只有当体育教师的人文素养得以提升之后, 才能为切实提高体育教师职业社会地位莫定基础。
3.4 坚定职业信念, 热爱体育事业
马克思在论及职业选择时, 曾经写过一段令人难忘的名言:“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 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 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重温和思考马克思的这段话, 对于今天我们全面认识体育教师的职业价值, 尤其是发现这一职业对于体育教师从业者而言的内在生命价值, 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我们广大中学体育教师能为学生的成长, 学校的发展, 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兢兢业业的努力工作, 用成绩说话, 定能赢得他人的认可。
参考文献
[1]胡毅.浅析新课程标准对中学体育教师素质能力的要求[J].中国体育科技, 2009 (3) :23.
[2]全瑞静.中学体育教师能力现状与培养方法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3 (2) :26-27.
[3]宝力高.新课程标准下中学体育教师的角色定位[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2007 (12) :36-37.
[4]杨涛.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教师素质的适应性研究[J].体育教学, 2004 (2) :14.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推荐阅读:
物理教师课程能力试析05-26
高中物理教师的能力06-02
教师课程能力07-18
教师能力发展08-26
教师专业专业能力发展12-03
教师参与课程发展论文06-03
新课程改革与教师发展09-15
促进特教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评价创新10-19
普通高校体育教师素质能力发展趋势探讨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