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能力

2024-10-04

物理能力(精选12篇)

物理能力 篇1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 物理概念的建立与物理规律的发现, 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实验是物理学的重要研究方法, 只有重视实验, 才能使物理教学获得成功,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和物理现象, 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 学生只有通过实验观察物理事实, 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对其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一、探究实验,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着力点

以往物理实验教学, 无论实验内容如何, 教师总是惯于使用“愚兵策略”, 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原理及实验结论, 要求学生参照既定的实验步骤, 用固定的实验器材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 学生无需关注过程, 也无需了解实验本质。如此, 实验教学的基本功能与实验独有的价值被遗失, 从而降低了实验教学的有效性。于是探究实验教学便应运而生, 得到推崇。与验证实验教学相比, 探究实验教学的优点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投入度, 更能在探究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 以问题解决为形式,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例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这一实验时, 我鼓励学生提出猜想或想要研究的问题。同学们兴趣很高, 提出了很多有质量的问题: (1)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实像还是虚像? (2)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是否等大? (4)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的还是反的? (5) 平面镜所成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然后我让学生们自己设计实验来研究这些问题。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这个实验完全由学生自己完成。首先, 在实验中的问题都是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教师所做的只是把这些问题进行归纳。一旦对所研究的问题发生兴趣, 学生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 大大提高探究实验教学的效率。然后, 想要提出这些问题学生必然对实验的目的、内容、步骤等实验要求都明确于心, 这就是主动学习。最后, 学生提出了这些高质量的问题, 说明了学生经过了深入的思考。当要来验证这些问题时, 学生又要思考怎样设计实验解决这些问题, 层层深入,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自主实验, 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切入点

自主实验的形式有课外实验、家庭实验和小制作等, 是对课堂中教师的演示实验、学生的分组实验的补充。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在动手中观察思考、讨论分析、推理、判断,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得出结论, 使做实验的过程成为学生再发现的创新过程。如学过了声现象后我要求学生制作一个“声能演示仪”, 而这个仪器的制作很简单, 所用的器材都是利用身边的物品, 如易拉罐、气球、蜡烛等。这些器材在日常生活中都有, 有的甚至是废物利用, 但“声能演示仪”演示的效果却出奇得好。所以我要求学生人人做这些实验, 并给他们评分, 作为平时实验成绩, 还挑选好的作品留下来, 参加科技小制作比赛, 一举两得。当然教师在布置这些自主实验时要考虑到几点: (1) 趣味性, 要能激发学生实验的兴趣, 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器材应简单易找, 实验易做, 安全、可操作性强; (3) 实验现象要明显, 便于学生理解, 巩固新学知识; (4) 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能创造条件, 建立类似的开放实验室, 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提供良好的平台。这样极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也得到较大提高。

三、应用实验, 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生长点

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科学。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如果能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 它比“正规实验”更富有亲切感, 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如在理解摩擦起电时, 不妨利用学生手边的塑料直尺摩擦头发或衣物产生电荷去吸引碎纸屑。甚至直接用学生的身体来完成一些实验, 如研究影响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时, 马上可以用两手体验到:对手呵气感到发热———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两只手摩擦感觉发热———做功改变物体内能。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而且通过这些课本上没有出现的器材来实验, 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勤于观察、思索, 活学活用, 培养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教师要适当引导, 最好要创设情境, 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运用身边的器材去解决问题;所研究的问题要有价值, 有些实验可以用这种方法, 但有些实验却不能死搬硬套;处理问题的手段要多样化、生活化, 才能符合实际情况, 否则会适得其反。

四、概括总结, 物理表述能力培养的中心点

很多物理教师可能有这样的感受:一个实验结束后让学生来概括和总结这个实验的结论时, 学生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表述这个结论。这就需要教师要适当引导, 起到示范作用。如:在探究“欧姆定律”实验中, 把电源、电流表、开关、电阻、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组成电路。第一个实验是确定一个定值电阻, 接通电源, 缓缓移动滑动变阻器触片, 使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整数倍增大, 分别记下电压表上的电压值和电流表上的电流值, 根据记录的数据分析出相应的规律。在这里教师先概括总结:电阻不变, 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充分体现物理上控制变量法的思想, 给学生起到示范作用, 使学生掌握了这类探究性实验的结论怎样来概括总结, 怎样用文字来表述。第二个实验是成整数倍地改变电阻的阻值, 调节滑动变阻器, 使每次电阻R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记下电流值与对应的电阻值。学生自然而然地总结出: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通过电阻的电流与电阻成反比。通过这样的多次实验, 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在培养学生物理表述能力时应选择恰当的例子, 循序渐进, 让学生养成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述实验结论的良好意识。

参考文献

[1]朱永新, 杨树兵.创新教育论纲.教育研究, 1999, (8) .

[2]乔际平, 刘甲氓.物理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3]张晶.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2006, (3) .

物理能力 篇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

1.生活中用“引吭高歌”“低声细语”来形容声音,这里的“高”“低”描述的是声音的( )

A. 音调 B. 响度 C. 音色 D. 速度

2.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片,过一段时间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由于樟脑片发生了( )

A. 凝固 B. 升华 C. 液化 D. 汽化

4.某同学用如图的装置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容器中间用隔板分成左右两部分,隔板下部有意圆孔用薄橡皮膜封闭.容器中加入液体后,橡皮膜两侧压强不同时,其形状会发生改变,下列图形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

6.下列图形有关家庭电路的连接完全正确的是( )

图3

8.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下列图中有关地磁体的示意图正确的是( )

10.如图所示的.基本量具的测量结果,记录正确的是( )

A、天平所测物体的质量为6.6gB、温度计的示数为16℃

C、电流表的示数为0.32A D、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kg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均有多个选项符合题意,全部选对的得3分,选对但不全的得1分,不选或错选的得0分)

11.某同学对凸透镜的光学特性进行研究,完成了下列实验:

(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透镜中心12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

(2)他再将该凸透镜和点燃的蜡烛分别固定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后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对于上

12.如图,斜面长s为1.2m、高h为

0.3m,现将重为16N的物体沿斜面向上从低端匀速拉到顶端,若拉力F为5N,拉力的功率为3W,则( )

13.如图为某同学实验时所用电路,电路中电流表量程为0~0.6A,电压表量程为0~3V,滑动变阻器的最大值为50Ω,定值电阻R0为

10Ω.电源电压为6V且保持不变,实验操作正确并保证电路各器材安全,则在闭合开关后移动滑片P的过程中(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4.小明坐在天津到北京的动车上,透过车窗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移动,他是以为参照物;该车仅用30min跑完120km的全程,其平均速度为 km/h.

15.推土机的推土铲刃、篆刻刀的刀口做的很锋利,破窗锤的敲击端做成锥状,这些都是通过受力面积来 压强的.(两空均选填“增大”或“减小”)

16.如图中搬运砖头的独轮车,使用时可视为(选填“省力”或“费力”)杠杆:若车厢或砖头所受的总重力G为1000N(车架所受重力忽略不计).独轮车的有关尺寸如图,推车时,人手向上的力F的大小为 N.

17.电炉丝通过导线接到电路里,电炉丝和导线通过的电流“相同”或“不同”),电炉丝热的发红而导线却几乎不热,说明电流通过导体时产生的热量跟导体的 有关.

18.如图是甲、乙两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图象,由图可知甲的电阻是Ω.若将甲和乙并联接在电路中,通过它们的电流之比I甲:I乙= .

19.一个标着“220V 1100W”的电炉,正常工作时电阻丝的电阻为Ω;当其两端电压为110V时,该电炉的实际功率为 W.(不计温度对电阻的影响)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7分.解题中要求有必要的分析和说明,计算题还要有公式及数据代入过程,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20.(7分)小华家额定功率为2000W的电热淋浴器,装满30kg水后连续正常加热35min.水的温度由20℃升高到50℃.已知c水=4.2×10J/(kg?℃),求:

(1)加热过程中水吸收的热量;

(2)此过程电热淋浴器的热效率.

3

21.(6分)明天的物理课上,九年一班的同学们要用如图的器材测量小灯泡的电功中最小灯泡的额定电压U额为2.5V,额定功率估计在0.8W左右.现在,请你和他们一起完成如下内容的实验预习.

(1)在图中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完成测量该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的电路连接.

物理能力 篇3

我校通过“物理实验课程建设”项目的建设,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展开思考和研究,进一步理清了“物理实验课程建设”思路,并结合学校实际,完善了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内容.学校为了使“物理实验课程建设”能够实实在在地开展,以物理研究的主要方法“实验研究法”为主攻方向,精心打造了三个研究室,并以三个研究室作为研究平台,开展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1 研究平台的功能

1.1 课程目标基础实验室

基础研究室是满足课程标准中要求的分组实验场所.在这里,每一个学生,通过老师的指点和同学间的互助,都能认真掌握,并能独立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分组实验.

1.2 自主学习提高活动室

该活动室是满足对那些物理有一定兴趣,并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进行自主实验的场所.在这里学生通过自主实验,将老师的演示实验再现,并总结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对课后小实验进行探究,对书本知识进一步巩固、深化和提高.

1.3 科学探究创新展示室

科学研究创新展示室是那些对物理有特殊爱好的學生开展一些自制教具、实验改进和实验创新研究的实验场所.在这里学习能力很强并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学生,在物理知识拓展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在与老师的合作探究中,力争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结合,并能研究出适用于生活的有用小发明.真正落实“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最终目标.

2 物理实验课程建设的框架

“物理课程建设”的架构如图1所示.

3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途径

3.1 开展科技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

初中物理教学具有启蒙性质,更应重视感性认知,用实验来阐明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用学生自己参加实验来体验的任何一个物理现象,都是一个物理过程的呈现,都是有条件的.改变实现一个物理过程的条件,将产生不同的物理现象,其具体形象地展示物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的功能,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丰富多彩的感性材料,强化了学生的感知.

学校根据课程建设的设想,安排了有一定经验的物理老师,组织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制定兴趣小组活动计划,完善兴趣小组活动章程,通过学生个人申请的方式,确定兴趣小组人员,完成实验器材的准备,活动记录的制定、装订等.学校的兴趣小组有以下几个方面:(1)航空类:制作“孔明灯”,知道“孔明灯”历史典故,了解其升空的原理,操场放飞,体验快乐;制作“筋动模型飞机”,知道飞机制造的历程,了解其升空的原理,体验如何搭建、放飞才能在空中飞行时间最长;制造“伞降模型火箭”,知道我们火箭的发展历程,增强民族自豪感,知道其升空的原理;(2)电子类:制作光控模块,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其工作原理;焊接声控模块,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部分,了解声控的基本原理,掌握焊接的基本方法;(3)机器人类:组装“声控六足机器人”;组装“巡线车”;组装“四通遥控车”;组装“声控双足人形机器人”.通过学生自己动手组装,让学生增强识图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并在组装的过程中,体验“尖头钳、老虎钳”等基本工具的使用;(4)竞赛类:遥控模型直升机的操作;遥控汽车的操作.通过遥控操作让学生体验手、脑的配合,提高双手的协调能力.根据省、市比赛项目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增设科技辅导内容,积极参加区、市的科技竞赛,争取利用竞赛平台让我校的科技活动成果得到展现与肯定.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探究兴趣和能力得到了提升.

3.2 实验室开放,为学生创建探究的平台

学校将学生在平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教学进度,将书本的演示实验有序整理出来,利用中午时间和双休日时间,将实验室对学生开放,教师值班指导,让学有兴趣的同学,自己再进一步将不懂的知识,通过实验来观察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究出物理规律,运用物理实验手段和方法创设让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境,通过这种情景再现如纸锅烧水、烧不死的鱼等有趣实验现象将学生带入奇妙无比的物理世界,让学生在自我探究过程中,掌握物理知识.

3.3 加强校本教材开发,给学生的探究提供支持

学校安排了一名副校长总负责,所有物理教师参与,2014年完成了八年级上、下册物理实验报告册(演示实验、课后小实验)的编写,将课本中的演示实验、“生活、物理、社会”中的实验进行整理,对应的相关的知识点,设计实验报告.此实验报告最大的特点是以填空的方式,在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原理、实验操作过程、实验结论等结构基础上,增加了思维拓展,巩固训练以及趣味物理等内部.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验证该原理的小实验,进行补充说明,设计一些有一定思考性的问题,进一步掌握和巩固物理知识.

我校在八年级每周增设了一节“物理实验校本课程”,利用校本教材,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研究和思考,同时通过开展趣味物理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学生带着老师设计的实验报告册,根据内容提示,带着问题到实验室,按照物理思维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搜寻事实——捕捉信息——立论解释,进行探究活动.学生的研究从观察和实验开始,从分析物理现象和实验数据中得出结论,从实验事实与已有理论矛盾中引出新的物理问题,直接进行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实验中,使学生的认知心理得到发展,使学生的判断能力、手脑并用能力、全面细致地分析、解决问题的方式,以及实验技能得到发展.

3.4 开展课外实验研究,开放学生的探究空间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物理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身边有许多物品可以用来做物理实验.如利用铅笔芯可以探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利用鸭蛋壳、泡沫塑料和小铁盒可以探究反冲现象等.使用身边的随手可得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既可以拉近物理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深切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消除科学的神秘感,又可以使学生利用简单的器材进行小发明和小创作,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的能力,可采用以下策略:第一,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简单的演示实验.如通过两手摩擦发热来体会摩擦生热,或利用两张白纸,对中间吹气体会压强与空气流速之间的关系,或利用雪碧瓶和水,体会液体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等;第二,教师可以发动学生进行课后小发明、小制作、小创新,利用矿泉水瓶、电动机制作简易吸尘器,或利用磁体、漆包线、回形针、干电池等器材制作简易电动机.利用身边的器材进行科技创作,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探究能力.并通过评比和展示他们的创新作品,肯定学生的成绩,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物理能力 篇4

关键词:高职物理,解题能力,教学反思

“反思”是教师从事教学研究时的基本手段, 它被解释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共同特征。古人说:“吾日三省其身”强调的是内省, 但仅仅知道反思的重要性, 还是远远不够的。“反思”在现实中的含义要丰富的多, 反思与实践的结合对教师教学智慧提升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高职课程改革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那么相应的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学也必然迎来全新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那些传统的、落后的、阻碍物理教学发展的理论与方法必须得到更新。物理学本身是承载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 富有情感, 利于激发想象和创造的一门学科, 因而高职院校的物理教师应该利用自身的优势, 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 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 倡导个性教学;彻底改变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的欠佳, 而产生的缺乏自信心和厌学的思想。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地上本来没有路, 走的人多了就变成了路。”就高等职业院校的物理教学来说, 不是没有路, 而是路多到让人眼花缭乱。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反思”, 在众多的路中开辟出有自己个性、又能够展示自己优势、也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路至关重要。

下面谈谈对提高高职学生物理学解题能力的教学反思:

一、规范解题,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物理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物理学的解题过程就是一个严密的逻辑推理过程。例如在解题过程中, 首先要认真仔细的读题、审题, 明确题目描述的物理过程、涉及到的知识点和应用的物理模型;从而找出已知条件、中间未知的过度量和题目要求解的未知量, 重要的是要挖掘出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其次运用物理学原理解决各知识点内部的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依据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综合运用物理学规律进行求解, 得出最终的答案。在计算题的解题过程中还需要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方程式和重要推理演算步骤, 有数值计算的题, 推理的过程运用代数运算, 得出所求物理量的代数表达式, 最后再带入数值进行计算。不能将物理题解成数学题, 答案中必须明确写出数值和单位, 不能没有合理的推理过程而只写出最后答案。对高职学生由于自身知识基础和学习习惯的欠佳, 一开始就要特别强调并逐渐养成解题的规范性, 其二才是正确率, 规范性养成了, 正确率自然就升高了。为了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我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好表率, 特别是课堂例题讲解中要做到规范解题, 推理严密, 过度自然, 认真板书, 要为学生做好示范, 再让学生模仿;最后在作业中严格要求, 对学生解题中出现的不恰当或错误的做法要及时纠正;使学生感受物理学解题中的逻辑美和物理公式中的和谐美, 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有一种美的享受, 彻底消除学生厌学物理和怕做、不爱做物理习题现象;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和解题习惯。

二、全面训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物理习题教学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它是学习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 是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过程。它是加深对所学概念、规律的理解和记忆的不可或缺的步骤, 也是深化知识, 构建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重要途径, 是促成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必经之路。我们的教学思路要以问题为载体, 突出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特点, 渗透物理学的思想方法, 训练学生的物理思维。在教学方法上要创设问题情景, 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实际或实验中的问题切入, 吸引学生去思考, 以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对问题的初步分析, “发现”新的知识, 提出新的问题。使学生真正体会并掌握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观察、实验 (实践) ——理论——再实验 (实践) ——再理论的逐步发展, 不断地提高和深入。使学生的能力在亲身的体验和感悟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

三、合理选题,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物理学习题的种类繁多、题目量大、来源复杂、设置有各种不同的物理情景。选取习题时, 应多选用有实际科技背景或以真实的物理现象为依据的题目, 使学生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感受到物理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能让学生在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梳理知识、对基本概念进行辨析并掌握物理规律, 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 抓住教学的重点, 从最基础的知识点入手, 使学生能够通过例题和习题掌握和理解物理规律, 起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要因材施教, 量力而行, 习题的难度达到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的程度, 避免偏题、怪题和难题, 否则就会挫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题量要适中, 并不是做的越多效果越好。知识的掌握是循序渐进的, 习题也应该把握一个由易到难的逐步上升的台阶。例题的选择要力求“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应变能力, 有助于学生将学过的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习题教学的效益。

四、师生互动,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习题教学过程必须要师生互动, 在课堂上必须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探究中进行学习。学生对于解题方法的掌握、解题方法的优选单靠教师是教不会的, 是需要学生自己通过实践去总结、去体会才能感悟到的。例如让学生当小老师, 教师提前安排指导学生钻研例题, 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讲解例题, 也可以在自习课上由学生讲解同学们在作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出现的错误, 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为了顺利的完成讲解任务, 就会自觉地、认真地钻研, 就会去探究和总结, 最终感悟到此类物理学问题研究和学习方法。这样的习题教学才能使学生准确全面理解物理概念和掌握物理规律,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五、以身作则, 为学生做出表率

作业布置下去以后就要按时认真地批阅, 做到按时收缴、批改仔细、反馈全面、校正及时。不能对学生放任自流, 想交就交, 不想交就不交的自由主义。实践证明高职学生大部分由于学习的自觉性较差, 不交的作业学生完成的积极性很低, 有的甚至就是抄抄答案, 更有甚者就从来不做作业。所以教师对学生作业要做到布置的作业一定要按时收, 作业要认真批改, 及时的讲评和订正。对作业的批改不能“为结果论”, 不能只看结果的错对, 要知道和指明错误的地方和原因。在讲评中给学生认真仔细的分析错误的原因, 加深学生的理解, 走出思维误区。

总之, 在高职物理教学过程中, 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做事态度。

参考文献

[1]胡必宸, 姚旻.高职物理实验改革之初探[J].职教论坛, 2002, (02) .

如何提升物理教学的能力 篇5

富源县大河一中

孙光家

尹雄兵

杨璘

摘要:本文从教师专业特征切入,论述了一名物理教师应当具备的专业特征和基本能力,对如何提升物理教学谈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关键词:

专业特征 提升 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物理概念的建立及规律的揭示,都以实验事实为依据。物理教师不仅要精通本学科的知识,还必须明确物理教师应具备的学科知识和自身的能力结构。

一、中学物理教学的学生的现状

中学物理是一门崭新的课程,对于刚步入中学的学生都有一种吸引力,刚开始学习时劲头充足,但是随着知识的加深,难度的加大,部分学生力不从心,逐渐丧失学习兴趣。甚至有些同学干脆放弃学习物理。物理的特点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学物理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种种情况。比如:基础水平的高低,动手实验能力的强弱,探究兴趣的多寡等各方面能力,务必做到因人而异,充分运用实验提升自学能力。

二、物理教师的专业特征

1.有乐观的心态和对生活的热情

一名优秀的物理教师具有“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乐观的生活心态。他们胸襟坦荡,永远的热爱物理学专业,乐于投身物理教学工作。真诚的关爱每个学生,对学生要充满宽容和期待,为实现多学生科学智慧的培养,不管学生在基础、纪律和学习积极上给教学造成怎样的困难,都不退却,满怀信心,坚信只要坚持到底,一定能成功,因此,物理教师都有一颗年轻的心,涌动着青春的激情。

2.热爱教师岗位,具有浓厚而稳定的职业精神

教师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摆脱很多世俗的束缚。热爱教师岗位的关键,就是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具有浓厚而稳定的职业精神。

物理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教师职业,有着浓厚的职业情感,有充分的职业信心,有深刻的职业价值认同,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有远大的职业理想,他拥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教师职业精神,表现出优良的师德修养,师德风范,并牵引自己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中去。3.高尚的师德

爱岗敬业是师德的基本要求。可以说,对于责任心强的老师来说,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上下班,上班固然好好工作,下班常常又是上班的延续;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工作场所,校内是“工场”校外何尝不是“阵地”?因此,好教师要安教、乐教、善教,具有艰苦奋斗、尽职尽责的敬业精神。“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德是一种爱,必须用爱心唤醒爱心。老师要平易近人,放下架子,善待学生,不歧视、挖苦、体罚差生。你刚从教时可能不一定爱你的学生,但你既然从事了这一职业,就应承担你相应的责任,你得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而且,你不要将关注仅仅停留在意识里,而应让学生摸得着,感觉得到。你拾起学生掉在地上的橡皮,耐心回答学生的提问,常与学生个别谈心,甚至只是走道里的一声问候,这些都能让学生摸得着的关注。

4.合理而全面的知识结构

在新课程下,这仍然是对中学物理教师应具备的物理学知识的精练概括。新课程新型物理教师的知识要求教师在广博知识基础上,不仅精通所教授学科的专业知识,还需进一步学习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知识,重视教学实践知识的积累和提升。我们认为,物理教师的文化知识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与物理学知识联系紧密的自然科学知识、现代公民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以科学哲学为代表的人文社科类知识

三、有扎实的专业能力 1.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主要是通过口头表达与学生交流、解惑答疑。对教师来说,最起码的要求是:一要说得准确,条理清楚,不颠三倒四,逻辑混乱。既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也不能说来道去不得要领、没有主旨、越说越糊涂。二要说得简明,言简意赅,让学生在脑中形成清晰、正确的深刻印象,话并不在繁、浅显易懂为佳。三要说得生动,富有感染力,语言要可亲可信、巧说为妙,切忌枯燥呆板,更不得故弄玄虚。四要说普通话,语言要规范,要合乎语法和逻辑。另外要注意语言表达技巧,即用声的训练、停顿的技巧、重音的表达、语调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注重无声语言态势语、幽默语言。

2.教学设计能力

现在新型教学的目标不是为了把老师自己累垮搞倒,而是为了让老师教得更轻松,学生学得更舒服;教师的智慧在于把学生聪明的资源挖掘出来;老师教学的重点在课堂的设计,老师不要跟着技术走;养成资源搜索和积累的习惯,积累个性化的资源。

3.课堂组织教学技能。

课堂教学的基本技能包括:导入、提问、强化、反馈、板书、结束、应变等技能。物理教师应该做好这些方面的工作。

4.实验能力

实验能力,包括教师掌握中学所用基本仪器的基本原理、方法,要有熟练的基本实验技能和技巧,懂得一些物理仪器、设备的保养、维修常识,掌握一定设计、制造、改进实验仪器的基本技能。实验演示技能是指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运用实验操作、实物及模型展示、现代教学媒体表演等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注意力,并指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操作的教学行为。

5.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能力

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能力。应注意资源恰当选择与媒体的合理应用。6.听课与评课能力

听课评课具有教学管理功能、有教研科研功能、激励发展、教学诊断、沟通协调评估考核功能。

听课时应注意处理好以下四个问题:听课后要尽可能及时地同被听者进行交流;虚心学习他人课中的闪光之点;正确对待他人课中出现的问题;在分析总结他人课时要注意比较、研究,取长补短。

所谓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成败得失及其原因做中肯的分析和评估,并且能够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对课堂上的教育行为作出正确的解释。评课既充分肯定成绩,总结经验,又要揭露问题,提出错误。总之,通过以评促教,让评课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方式与途径。7.说课能力

“说课”是指教师以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在特定的场合,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面对评委、同行或教研人员借助有关教学辅助手段系统地口头表述自己对某节课(或某单元)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并与听者一起就课程目标的达成、教学流程的安排、重点难点的突破和把握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等方面进行预测或反思,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从而使教学设计不断趋于完善的一种教学研究形式。8.教学反思能力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让反思成为教师的生活常态”,更主要的是培养自己自我反思的习惯,养成反思的意识,使自己形成独特的个性与思考的习惯。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学行为反思具体可以采用的以下操作形式:一是在成败中反思:教后记、反思日记等。二是在对比中反思:通过听课、评课、观察自己教学录像的教学反思。三是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活动中训练反思,在反思训练中提高教学监控能力。四是在学习中反思:在理论学习、向专家学习、同行、学生及家长学习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9.善于学习的能力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当前,教师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学习,甚至是不学习。相当大的一个比例的教师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电视。从客观上讲,教师的教学工作升学压力和非教学活动负担沉重,“没有时间”成了不学习的“堂而皇之”的理由,事实上教师不重视学习的原因不是“没时间”,而是没有欲求、没有渴望、没有习惯。因此,要使教师们懂得学习是自身修养和自我完善的一把金钥匙,是教师走上终身学习之路、走进学习化社会的惟一途径。

10.勤于思考积累,有一定的写作与科研能力 教师还要善于积累工作中思维的火花,不断强化成果意识和成才意识。做一个思考的老师,而思维的火花往往会在你上床后的那一瞬间,或者是在你醒来的那一时刻,有时甚至是在凌晨乃至你的睡梦中闪亮,在你的床头放一本记事本和一支铅笔,迅速地记录你思维的火花,这有助于你自身的提高,最终提升你自己。经常及时的将教学中的感悟,反思以及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新想法记录下来,定期的整理,并形成论文。

11.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团队意识

教师的工作是个体劳动与教师群体效益相结合,需要有群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教学工作发扬团队精神,重视各学科之间的相互照应,有机渗透,提倡工作中相互尊重,主动协作,经常沟通,有利于工作上协调,感情上融洽。既有利于教师群体的推进,也有利于教师个人的专业发展。参考文献:

[1]许和平:《物理实验教学和学生能力的培养》,2005-12-23 [2]韩永昌主编:《心理学》[M].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31日.222 [3]国许梁主编: 束炳如等改编:《中学物理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2002重印)

如何培养物理自学能力 篇6

一、教师引导学生自学

1.问题引导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结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向学生提出自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进生自学,以避免学生自学时的盲目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进行“汽油机工作原理”内容教学时,可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解决: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吸气冲程中燃料混合物为什么能吸进气缸?压缩冲程中能量怎样转化?什么时候点燃燃料?在做功冲程中是什么做功?能量发生了怎样的转化?排气冲程将废气排出气缸,废气会带走什么?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自学时,不但很轻易把握学习内容,而且还可以把所学的知识自行归纳出体系。

2.故事引导

初中学生由于年龄小,喜欢听生动有趣的故事,结合自学内容,讲述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以及物理学史上有关的物理规律发现时引发的小故事。如在引导学生自学“阿基米德原理”时,先给学生讲述“王冠”故事;自学“焦耳定律”时,讲述焦耳如何四十年如一日进行物理研究的故事等,让学生通过自学找到故事的答案,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自学的积极性,而且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了科学态度的教育。

3.实验引导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获得概念和规律与实验有密切关系,应充分利用物理实验提高学生的自学爱好。要重视每个演示实验,课前做好周密预备,上课时认真演示,让每个学生做好观察,并教给学生怎样观察实验的方法。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在课前、课中做好指导,让所有学生动手实验,不要当旁观者,并教给学生完成实验的方法。倡导和指导学生在课外做小实验,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愿望。

二、充分利用物理课本培养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自学能力对每个人都是终身有用的,阅读是提高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从指导阅读教科书入手,使他们学会抓住课文中心,能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还应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具体说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通过演示实验等为学生阅读教材创造条件。学生自学必须要有时间作为保证,现在中学的科目繁多,各科作业也很繁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改革教学方法,指导学生花时间深入探讨,独立思考,在分析习题的过程中探索其规律,使自己在解题的实践中逐步地掌握其思路和方法。例如在上《欧姆定律》这课时,教师只通过演示实验讲清电流跟电压的关系,至于电流跟电阻的关系以及归纳得出定律,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进行分析比较、归纳和阅读课文后得出结论,然后加以小结。这样,既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有时间阅读课本,又可使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思考、讨论和研究问题,更可促使学生去认真钻研教材。

其次,根据物理教材的特点,加强阅读指导。物理课本在表述方面既有文学“语言”,又有数学“语言”(公式、图像),还有实验“语言”(插图、照片)。看这样的书,既要懂得文字表述的意思,又要理解数学的计算及其含义,有时,还得画图等等。例如:物理公式是用数学“语言”来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数学表达式。初中学生不易看懂,也往往把它当做代数来看待。这就需要教师一开始就要把公式做些处理以帮助学生去弄清含义,如将欧姆定律i=u/r公式“译”写成“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等等。然后,学生还要了解掌握公式的物理意义、适用条件、各物理量的单位以及单位公式的变形等。另外,课本中还常有一些晦涩的物理术语比较难懂,学生刚开始接触时是有一定困难的,教师必须用心地加以引导,通过这样的训练就能逐步地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

最后,引导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逐步培养问学能力。初二开始上物理启蒙课时,教师就应该向学生提出“以课本为主,课前要预习,要学会读书”的要求,并结合教学提出具体要求。例如:①看完一节(或一段)课文后要了解这节(段)课文讲了什么物理现象?某个实验是怎样进行的,说明什么问题?②这一节(段)讲了什么物理概念和规律?这些概念和规律是什么意思?在日常生活、生产实际中有哪些实例?③在阅读课本的过程中,还要经常提些“为什么”?并要设法解决。④看完了课文后,有什么不懂、不理解的问题?并把不懂的、有疑问的问题记在笔记本上,以便上课时认真听讲,或向老师提问。此外,在每上完一个单元后,还要引导学生自觉认真地进行复习,要求他们再进行一次全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指导他们前后联系,纵横对比,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明确公式和定律的成立条件和适用范围,使之做到理解知识,并融会贯通。总之,培养自学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战略任务之一,而提高阅读能力是培养自学能力的起点。因此,在平时的物理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阅读课本的积极主动性,加强指导他们阅读课本,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中独立地感知、理解教材。通过经常性训练,学牛逐步地学会自我学习的方法、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在自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推理判断能力等

可以说,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就是学生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判断能力培养的过程。关键是要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踏实的学习作风。老师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指导,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寻找物理模型,进行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笔者在这方面的一点体会就是倡导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培养积极化思维。所谓积极化思维,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真理解概念和规律,通过可以获得的具体“动作”进一步把概念变成自己的东西,以便再见到该概念和规律时能够形成反应,我们把这一过程叫做概念和规律的积极化,把概念和规律等不断进行积极化称为积极化思维。例如,理解惯性概念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寻找物理模型,如摩托车撞墙时,司机为什么会飞出去?人跑步时为什么不能马上止步?通过多种模型构造,便可以较完整地理解概念,这就是积极化思维。一般来说,学生总是把所学的概念、规律和应用脱节,所学的概念和规律不能够应用到实验和解题中去。这在其他的学科中也可以看到(例如,学生能较容易记住一个英语单词的拼写,但在阅读时却注意不到这个词的意思,在写作时却想不起用这个词以及怎么写)。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时概念和规律等没有真正掌握。正因为这样,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所学概念和规律进行积极化思维,时概念和规律的来龙去脉进行了解,构建一些模型进行推敲,在反复的探索中培养积极化思维能力,也就是培养了理解能力、分析综合能力、判断推理能力。

物理能力 篇7

关键词:元认知能力,自我反思,物理日记,实验探索

元认知概念 (metacongnition) 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拉威尔 (J.H.Flavell) 提出, 近年来, 随着终身教育、实践与创新等一些新教育观念的提出, 元认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是利用“反思型物理日记”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的实验探索。

物理日记是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 记下他们自己对每次物理教学内容的理解、评价及意见 (包括自己在物理活动中的真实心态和想法) 。物理日记作为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思维及非智力因素等个体差异的工具, 能提高学生解决物理问题能力, 降低忧虑, 有效地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优质高效地学习。

“反思型物理日记”是通过写物理日记的形式, 提高学生对物理学习计划、知识、体验、监控的自我反思。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指出“私下的深思和写日记则会发展他们的内省能力”。

一、“反思型物理日记”的设计与操作

为达到加强培养学生物理元认知能力目的, “反思型物理日记”兼顾元认知结构中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的各个方面。

“反思型物理日记”的设计与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 训练学生对整节课的反思习惯。

课堂留下5分钟, 要求学生合上课本, 对整节课内容进行简要小结, 小结内容包括:

(1) 这节课我学到什么, 总结为一句话 (包含元认知结构B、E、I)

(2) 这节课还有什么不懂, 哪里更感兴趣? (包含元认知结构A、G、H)

(3) 不懂的地方何时、如何弄清楚 (包含元认知结构G、H、J)

(4) 你对老师的建议 (包含元认知结构D、E、F、I、J)

该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超越认知层面, 对本节自我物理认知的再认知, 促使学生对每节课都习惯于反思, 检查自我物理认知结构, 清楚进一步学习任务, 自行进行学习计划, 补救薄弱环节, 并最终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学习策略。即逐步形成反思———检查———计划——补救———再反思的学习习惯。

2. 培养对“错题”、“不会题”的反思与领悟。

“错题”、“不会题”, 往往是认知结构的断链处, 影响后继课程的学习, 又是提高元认知能力的最佳契机。我们要求在“错题”、“不会题”旁写出自己思路被卡的情况并分析成因, 及从中得到的经验和体会, 这既是对解题思路补充的反思, 是元认知的落实, 又是帮助学生跨越学习高原的一个窗口, 对自我思维进行“思维”。实施思维升华的“机制”, 具体分四步进行:

(1) 本题是怎样做错的? (包含元认知结构A、B、E、I)

(2) 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 (包含元认知结构C、E、F、G)

(3) 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包含元认知结构A、C、H、I) (4) 这样做为什么不行? (包含元认知结构D、H、G) 该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思路, 推敲每步的逻辑依据, 分析走进“死胡同”原因, 反思自我思维症结, 认知缺陷, 了解自我认知体验, 并通过思路对比, 豁然贯通某个关节点, 达到领悟阶段, 跨越学习高原, 从而逐步促使学生形成自我认知监控, 总结自我思维经验的习惯。

3. 培养学生对每一章的总结反思习惯。

设计如下:

(1) 列出本章的知识网络图 (包含元认知结构A、D)

(2) 把本章做错的作业, 练习, 测试题小结 (包含元认知结构B、G、I、H)

(3) 针对本章自己的错题, 出一份试题并解答 (包含元认知结构C、H、J)

(4) 制定进一步复习的计划 (包含元认知结构G)

该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在学完一章后, 在自我认知建构中, 了解自我认知结构, 尤其是了解自我认知结构的薄弱点 (即断链处) , 并进行自我计划再建构, 在出题、解题的思维互逆过程中, “连通”思维思路, “把握”自我认知结构的建构, 在思维元形成“群”状结构的思维中, 对自我思维进行再思维。

4. 自我学习策略的培养。

设计如下:

(1) 确定问题。

(1) 你认为目前学习方法是否有效?为什么? (包含元认知结构B、C、E、I)

(2) 需要改变的是什么? (包含元认知结构A、I)

(2) 设计若干修改办法。

(1) 如何改变? (包含元认知结构C、H、J)

(2) 是否还需做其它改动? (包含元认知结构C、D)

(3) 选择一种修改方法 (即执行新计划) 。

(1) 新计划是否适合? (包含元认知结构C、I)

(2) 新计划是否解决了问题? (包含元认知结构A、H、I)

(4) 评价反馈。

(1) 是否执行了计划? (包含元认知结构C、H、I、J)

(2) 是否还存在问题? (包含元认知结构D、E、J)

该设计的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自我学习方法的反思, 了解自我学习策略的局限性和有效性, 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再认识, 清楚进一步学习的任务和策略, 时刻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逐步总结稳定自我学习风格。

二、试验方法及初步结果

根据学生高一入学成绩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每组20人, 使实验组与对照组物理成绩基本无差异。实验时, 实验组按上述步骤进行“反思型物理日记”写作, 对照组不要求。以学期和学年测验结果作差异检验如下表:

上述结果说明, 实施反思型物理日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十分显著。进一步在初三试验时, 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差异更为显著 (因高一物理学习需要更多的基础知识支持) 。

另外, 我们以学生对自己成绩的“主观猜测”与“客观得分”之差, 作为评价元认知监视能力高低的测量指标。高一学期和学年测验“主观猜测”与“客观得分”结果如下:

上述结果说明实验组自我监视水平比对照组有所提高, 更有“自知之明”, 对自我学习更有自我意识。

除成绩外, 观察其它的学习品质, 实验组与对照组也有显著的变化, 实验组学生学习喜欢订计划, 自觉, 主动, 对物理学习讲究效率, 数学、化学、英语等其它各科成绩也有一定进步 (因学习策略具可迁移性) 。

三、结论与思考

1. 应重视加强物理元认知的“显性”培养。

长期以来,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过分重视学习能力的外层结构———认知结构, 而忽视了其内层结构———元认知结构, 过分强调思维整体结构的外在组织形式———思维性质, 忽视了其内在组织形式———元认知, 片面向课堂要“认知的产量”, 而忽视元认知的“长效后劲”。元认知培养缺少必要的“显性课程”、“显性课时”、“显性教学”的保障。“反思型物理日记”为自我反思、自我监视提供了必要的时间和空间, 为自我控制作了计划和反馈, 对加强元认知结构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是对元认知的“显性”培 (下转第63页) (上接第56页) 养进行有益的尝试。该实验说明对元认知“显性”培养比“隐性”培养更有效, “主动”“自觉”培养比“被动”“不自觉”培养更有效。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元认知结构“显性”培养的系统化研究。

2. 应重视加强学生对物理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培养。

心理学实验和教学实践表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 往往缺乏有关学习任务和学习策略的知识,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很好地监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即使发生了认知错误也浑然不知。因此, 学生的主动性、主体性、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学生元认知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培养, 元认知水平不高。目前物理教学的元认知培养尚在探索中, 尽管表面上看“反思型物理日记”是一项写作负担, 但从长远看, 它为学生提供反省机制, 能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和评价, 培养了计划、检查、补救的习惯, 促使学生元认知能力的形成, 令学生学习更主动、更有效, 是从简单的“学会”到广泛的“会学”的“捷径”指导, 令学生一劳永逸, 终身“减负”。

参考文献

[1]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9, (1) .

[2]董奇, 周勇, 陈红兵.自我监控与智力[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6.

谈高中物理探究能力培养 篇8

对探究学习的评价, 在很大意义上也是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与评价。许多研究者对探究能力的研究往往比较集中于自然科学的学科领域, 笔者认为,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言, 探讨自然科学学科的探究能力对认识社会科学学科的探究能力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因为不同学科领域在探究的本质上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 尽管在本质上有着许多相似性, 但中学生的探究活动不能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 主要还是属于一种学习方法和学习过程。综上所述:其一, 探究能力既是科学思维方法也属于过程技能, 就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而言, 主要还是属于过程技能的集合;其二, 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以中学阶段所学知识和能力作为基础的, 它反映了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其三, 探究能力不是单一的能力, 是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能力构成, 属于具有复杂结构的高层次能力;其四, 探究能力是在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质。

根据对中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模型的研究, 中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是由科学内容、探究过程、能力品质构成的一个整体, 对该能力的测量必须同时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高中新课程不同学科对所要求的探究能力有不同的描述, 考查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根据高中课程标准 (实验) 和高考考试大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 一般来讲, 高考中可以考查的探究能力的要素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试题情境进行分析, 从中发现问题或条件, 解释现象和结果。

2.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从所给的文字、公式、图表等多种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判断, 解决所给问题。

3.制定方案或建立模型的能力。根据所给条件及问题, 通过分析事物的本质特征、发展过程或实验情境, 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能够在新的情境下设计实验方案或建立模型。

4.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知识、技能、方法等, 运用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批判思维等多种思维方法观察和分析事物, 提出自己的见解, 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

5.分析和评价能力。对给出的或得出的理论、结论、条件等进行深入的分析, 并对此进行评价和完善。

对于一道试题而言, 不可能考查一个探究学习的完整过程, 只能是考查探究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环节, 所以一道试题一般只考查一个或几个探究能力要素。笔者以天津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为例, 分析其探究能力考查的实现途径。

二、高考命题中考查探究能力试题的命制

目前, 高考主要是采用纸笔方式进行, 因此对探究过程中比较复杂或实践性比较强的探究能力考查有一定局限性, 这就需要命题者在考查目标、考查内容、试题呈现方式等方面进行很好的设计。笔者认为, 高考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考查不仅要关注过程, 也要关注结果。一是考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对过程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二是考查学生探究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三是考查学生通过探究所得到结果。

分析目前高考探究试题的设计, 基本可以归纳为三种情况。

1.通过设计密切联系实际的情境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情境体验原则”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原则, 根据这一原则, 试题设计中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相对真实和具有新颖性的探究情境, 由此引出问题。主题可密切联系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治文化生活、学生的生活实际等,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事物发展和变化,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能力和经验出发, 提取有用信息, 多角度地进行深入的分析、推理、判断,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一个好的情境设计, 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涉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 同时也涉及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2.通过设计实验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对于物理学科而言, 科学实验是学生进行探究学习的重要方式。实验试题的设计, 并不是对一个实验过程的完整重复, 而是要根据测试目标突出考查的重点, 对某几个基本过程技能进行综合考查。实验试题的内容可以包括对实验目的的理解, 实验方案和步骤的设计, 实验条件的控制, 实验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 实验结论的评价等。

3.通过设计适度开放性的试题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开放性”是探究性学习的重要特点, 这种开放性首先表现在目标上的开放, 其次表现在内容上的开放, 其三表现在结果上的开放。但纸笔测验不能等同于对探究活动的评价, 必须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试题适度开放, 做到“探究有度、开放可控”。试题的开放性可以表现在情境的开放、设问的开放和答案的开放。开放性试题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多层面地考虑问题,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

培养物理创新能力“四注重” 篇9

一、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

基础知识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基础知识的升华, 任何复杂的物理问题都是由若干个简单的物理问题综合而成, 不管科学和技术怎样发展, 物理学中的基础知识仍然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例如有“世界第一拱”美誉的跨度最长的拱桥——上海卢浦大桥, 桥梁的结构及其吊装等, 就应用了力学的基本原理。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物理学中的基本原理、物理学中的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 它们都是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和其它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 忽视这些基础性知识的学习, 任何创造和创新都是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因此, 在教学中应注重给学生最基础的传授。

二、注重物理习题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定势思维虽然能帮助学生形成观念要领, 掌握规律, 但它缺少灵活性和创造性, 从而使学生易受束缚。创造思维的主要成份是发散思维, 它是一种不依常规, 寻求变异, 从多方位多角度寻求答案的思维方式, 它能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习题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在学习“阿基米德原理”后, 我结合实际设计如下问题, 例:某容器中盛了一定量的水, 水面上浮着一块冰, 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 (1) 如果冰溶化后水面怎样变化? (2) 若往水中加足够的盐, 冰露出液面的体积怎样变化? (3) 冰溶解于盐水中, 液面又怎样变化?这样层层深入和多向发散, 做到举一反三, 角类旁通。因此, 在习题教学中应尽可能选用一些灵活多变, 一题多思, 一题多解的题目, 使学生突破习惯性思维定势的束缚, 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得到发挥, 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三、注重创造技能的培养

一位教育家曾说过:“一位真正的老师不是在于直接教给学生真理, 而是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真理。”学生在学习时需要通过自身的操作活动和再现创造地动手“做”, 才能有效, 一个学生没有“动”和“做”, 就不会形成学习能力。物理课外活动是物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重要途径,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技能, 从而达到既使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聪明才智与想象力得到发挥, 又极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重视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和培养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 与智力因素相比, 创造力受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制约更大。因此培养学生的非智力素质也十分重要。首先, 要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造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产生于好奇, 好奇心是一种“潜能”, 是对新异事物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 因而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多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事例。例如, 我在讲《光的直线传播》中, 讲述“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电和磁》中, 讲述我国很早发明的指南针和罗盘、《声音发生与传播》中介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利用共鸣和反射现象设计建造的许多回音建筑等等, 引起他的好奇,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强他们学习热情。另外, 在教学中对中外科学家、发明家的传记和发明创造进行适当介绍, 用他们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和献身科学的精神来教育学生, 这不仅可以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更可以激励学生向科学家、发明家学习, 养成刻苦钻研的习惯和坚强的意志,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创新能力是个鞭策。

如何提高物理解题的能力 篇10

一、教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

我们知道,知识是解题的基础。研究表明:学科或专门领域内的问题解决涉及大量专门知识的应用。离开了那些相关知识基础,就无法解决相关领域的问题。这里所说的“知识”应当包含哪些方面呢?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知识的不同表征方式和作用,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以用于区别、辨别事物。程序性知识即操作性知识,是指“怎样做”的知识,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思维操作过程的知识,即关于如何从已知状态向目标状态转化的知识。策略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学习和如何思维的知识,即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技巧。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学习与建构是提高物理解题能力的重要基础。但是,传统的知识观仅仅把陈述性知识及一小部分的程序性知识看成知识的全部,在一般教师的知识结构中,主要是一些陈述性知识,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比例偏低。在物理教材中,陈述性知识处于显性的状态,具有比较严谨的结构,而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则不然。教师在教学中着重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一类的问题,而对“怎样做”以及“怎样去思考”“怎样去学习”这类问题却很少涉及。其结果,学生只学到些静态的陈述性知识,而缺乏动态的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于是出现“能听懂,但不会解题”的问题。

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当突出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的地位,要结合问题解决活动,将平时受到忽视的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传授给学生,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例如,在教学简谐运动知识时,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懂得物体做简谐运动时,其受到的回复力F与位移x正比反向的关系,而且应使学生学会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做简谐运动的方法,即先让振动物体稍偏离平衡位置X,建立回复力F与X的函数关系F (X) ,如果所建立的函数关系P (X) 表明F与x正比反向,则物体的振动就是简谐运动,否则就不是。此外,还应通过多种变式问题的训练,以帮助学生将非标准化的简谐运动问题转化为标准的简谐运动问题。

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虽然是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知识,但它并非局限于习题教学的范畴,因为问题解决并不仅仅是求解物理习题,人们为了实现不可即时达到的目标的一切行为,都可纳入问题解决的范畴。所以,在物理教学的各个微观环节,我们都应当注意挖掘教材内隐的关于方法论知识教育的因素,并逐步向学生传授。例如,在教学“平抛运动”课题时,应当使学生明确,平抛运动是一种变速曲线运动,这种运动比以前学过的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要复杂得多,直接从这种运动的整体入手来建立运动关系式是十分困难的。问题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实质,复杂的事物是由若干个相对简单的事物组合而成的,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分解的方法可以使复杂的事物转化为简单的事物,从而使面临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问题。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可将平抛运动分解为学生所熟悉的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通过两个分运动可以获得关于整体运动的有关信息,这就结合陈述性知识的教学传授给学生“问题转化”“分解方法”以及“从简入繁、“化繁为简”等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

二、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所谓认知结构就是主体头脑里所建立的知识结构。众所周知, 知识是解题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的量越多, 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一定越强, 学生的解题能力与知识量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正比关系, 一个人解决问题能力的高低还跟他所掌握的知识的组织形式有关。解题需要提取大脑记忆中的有关知识, 并将它与问题情境匹配。知识能否迅速顺利被提取出来, 与知识的存贮方式直接相关。美国著名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货源充足和组织良好的知识仓库是一个解题者重要的资本。”“良好的组织使得所提供的知识易于用上, 这甚至可能比知识的广泛更为重要。至少在有些情况下, 知识太多可能反而成了累赘, 它可能会妨碍解题者去看出一条简单的途径, 而良好的组织则有利而无弊……把图书馆里的图书或工具箱里的工具布置得很实用对工作是会大有帮助的, 然而把你记忆里的知识安放得有条不紊则对你更有帮助, 因此也更值得你去关心。”

记忆是思维的前提, 没有对已有经验知识的牢固记忆, 思维将是一句空话。但是, 知识可分机械记忆和有意记忆。知识若不加以良好地组织, 只能依靠机械记忆, 而机械记忆的知识是很容易被遗忘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姆·布鲁诺认为, 人类记忆的问题不是贮存而是检索, 而检索的关键在于组织, 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纳入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 那么迟早会归于遗忘。这就是说, 知识只有形成完善的结构, 才能被牢固记住, 也容易被检索。

物理学的知识具有严谨的结构体系, 知识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纵横交错的内在联系。例如, 牛顿第二定律F=ma、动能定理Fs=△Ek、动量定理I=△p是高中力学中三条基本规律, 它们分别描写的是力的瞬时作用效果、力对空间的积累效果及力对时间的积累效果。但三条规律中, 牛顿第二定律是基础, 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由牛顿第二定律及运动学公式可以推导出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所以, 许多问题既可以用牛顿运动定律求解, 也可以用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求解。我们经常说对知识要“融会贯通”, 就是指学习的知识不应彼此孤立, 而应四通八达, 纵横相连。不但要了解某一知识“是什么”, 更应了解该知识与其他知识之间“有什么联系”。布鲁纳指出:“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 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因为教给学生学科基本结构“可以使学科的知识更容易理解”。美国问题解决研究专家F·瑞夫指出:“人的知识若能按照等级次序组织起来, 就可大大增强解题能力。基于以上思想, 在物理教学中, 教师应该十分注重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 具体做法如下。

1、知识结构的预先呈示。在讲授各个知识前, 先给出能够统揽各个知识的结构体系, 使学生了解知识单元的整体概貌。例如, 在教学运动学知识之前, 先引导学生将机械运动进行分类, 即:

再分别讲授该单元的有关知识。这样可使学生在单元知识的整体背景下认识各个知识, 易于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

2、知识的呼应和比较。在教学中, 应使前行知识与后续知识之间呈现出清晰的基础和延伸关系。例如, 在教学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频率概念时, 应向学生指出, 凡是周而复始的运动, 我们都可以用周期和频率概念来描述运动变化的快慢;在教学静电场知识时, 要善于拿重力场作类比。

要经常对知识加以比较, 揭示不同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例如, 电阻、电容、弹簧的串并联, 可用下表进行比较。

又如, 下列各物理量的定义式:K=F/X、E=F/q、R=U/I、p=m/V, 虽然描写的对象全然不同, 但它们都是采用比值的方法。将这些形式相似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比照, 并相互沟通。

三、教给学生有效的解题策略

所谓解题策略, 指的是在解题思维中, 从宏观的角度来考虑解题途径的思想方法。在物理解题中, 策略、方法、技巧, 都是解题的手段, 因此都应归属于方法的范畴。但是, 方法是有层次的, 解题策略是最高层次的解题方法。它涉及的是解题的方向、原则、目标等等方面, 是对解题途径的概括性的认识。

我国学者对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的解题策略做过对比研究。研究表明:中等生与优等生在解题能力上的差异, 最主要的并不是基本知识 (即陈述性知识) 的差异, 而是解题的思维策略的差异。能力强的学生能自主地生成策略, 能力弱的学生则缺乏策略, 且难以学会生成策略。

在以往的教学中, 解题策略的教学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它基本上是依靠学生在解题实践中自然地生成的, 学生解题策略的获得常常是盲目的, 或走了许多弯路才最终领悟的。这种掌握解题策略的进程十分曲折而缓慢, 往往事倍功半。实践表明, 为学生提供, 或帮助学生概括出解题策略比他们自然生成的策略效果要好些。因此, 在物理习题教学中, 应当注意将解决物理问题有效的思维策略提炼出来, 明显地, 明确地、有意识地教给学生, 并适时帮助学生对解题思维过程进行概括、总结, 让学生在解题实践中掌握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

在进行解题策略的教学时, 还应注意:

1、要循序渐进, 先易后难, 逐步积累;先教学基础的、应用范围较广的, 后教学较特殊的, 应用范围较窄的;

2、要针对各种解题策略选择较多的恰当事例说明其应用的广泛性, 使学生对所学的解题策略形成概括化的认识;

突破瓶颈 提高物理审题能力 篇11

关键词:审题 素质 问题 程序 习惯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112-02

物理的学习离不开解题,考试更是解题的集中体现,关键性的考试如高考答题情况的好坏,成绩的高低甚至决定了考生的前途和命运。正确解题的开始和基础是进行正确的审题,物理审题就是正确理解题意,搞清物理情景和物理问题,它是确定解题思路的关键。因此,分析和研究学生出现的物理审题问题,找寻提高学生审题能力的途径,是广大师生必须直面和解决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试就这一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借以抛砖引玉,以求各位同仁的批评和指正。

一、学生在审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审题习惯差。(1)凭经验,不审题。有些同学拿到试卷,为了追求速度,一看这道题的形式与过去做的练习差不多,产生定势思维,不审题就开始答卷,这种做法往往弄巧成拙。(2)审了题但不够认真,丢三落四或断章取义。有些同学题是审了,但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粗心疏忽大意而漏看或错看一些重要信息和要求,常因一字之差而谬之千里。(3)审题时无法在全过程中始终保持课题映象。一些文字较多、物理过程较复杂的题目,如近几年高考理综试卷物理的压轴题,试题文字通常在350个字数以上,许多学生考后反映看完试题的后面忘记了前面内容,回过头看了前面又忘记了后面内容的现象。

2.理解分析能力差。(1)由于知识面有限,对题目中出现的一些课本上没有的新概念、新名词不知其意,常造成误解。 (2)受限于语文基础,对题目中有些字、词、句含义或逻辑关系的理解出现偏差,特别是对关键字、词的理解不深或错误,造成对题意的误解。(3)物理基础不实,对题目所述的一些物理概念、物理现象、物理过程、适用的物理原理理解混乱,找不出条件与设问以及各有关数据间的内在联系,或不做深入分析,在题意和课题结构(特别是条件与问题的关系)没有弄清楚之前就进行主观猜测或盲目尝试。(4)无法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造成解题无法继续。(5)无法分清题目中哪些是有效信息,哪些是无效信息,常被一些干扰信息误导,而走入“歧途”。

3.审题建模能力差。许多同学在审题过程中不爱画草图和受力分析图,不善于利用草图来帮助分析理解题意,解答物理问题;或审题后无法把题目中的文字叙述建构成清晰的物理情景,转化为合适的物理模型,从而导致对题目中的物理过程,各物理量间的关系认识错误。

4.心理素质差。许多学生在考试时应试心理素质不强,容易过度紧张,使大脑思维产生抑制,对知识的再现和对信息的分析处理效率降低,这时审题的出错率就会大大增加。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学生的审题水平,与学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看错题表面上看是“粗心、马虎”,实质是审题能力不高的表现。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不但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而且包含严肃、认真、规范、缜密、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二、物理审题的主要程序

在物理题的解答中,审题主要遵循以下程序:

1.详细读题获取信息。开始审题时对题干内容应咬文嚼字逐字逐句地认真读题,宁可慢,切忌躁。读题时应详细了解题中给予的所有信息,同时了解试题的特点、类型,弄清有哪些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为析题提供完整准确的信息。

2.构建物理图景。每一道物理题目都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物理图景,解题就是去探索这个物理过程的规律和结果。应充分利用试题给出的草图,在读题过程中把题中的已知量逐一标示在草图中,利用草图帮助理解题意,弄清全部的物理过程,构建出适合的物理模型。若题目没给草图,则应在读题中,逐步把题中文字所描述的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以“图”的形式“翻释”过来。

3.理解关键词语。在分析、想象物理过程中,要紧扣题意仔细推敲关键词、句的含义。审题时要克服只关注那些给出具体数据的条件,而忽视叙述性语言的倾向。有些叙述性语言其实就是“关键词语”,能否准确地发现并理解关键词语,是审题能力高低的重要表现。所谓关键词语,可能是对题目涉及的物理变化的方向的描述,也可能是对要求的研究对象、物理过程的界定。若忽略了关键词语,往往会使解题过程变得盲目,思维变得混乱。

4.挖掘隐含条件。有许多物理题目的部分条件并不明确给出,而是隐含在文字叙述之中,把这些隐含条件挖掘出来,常常是解题的关键所在。

5.排除干扰因素。在题干给出的诸多条件中,并不都是解题所必须的,有些是命题者有意设置的干扰因素,只要能找出这些干扰因素,并把它们排除,题目就能迅速准确地得到解答。

6.找寻解题突破口。仔细分析已获取的题干信息条件和要求,在弄清全部的物理过程,建构了适合的物理模型,明晰题意的基础上,往往通过题中关键词语表达的信息,同时结合已有的知识体系和解题经验,根据题目所涉及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利用顺推(逆推)法、图示法等找寻已知物理条件和未知物理量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出该题的解题思路、方案和途径。

三、培养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审题过程可运用眼、口、耳、手、脑等器官,充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使大脑处于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分析理解力发达的状态,从而“忘记”了紧张,很快进入题目所展示的物理情景,准确把握题意,迅速找寻到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平时的解题中注意引导学生养成“眼看”、“口读”、“耳听”、“手画”、“脑思”的良好审题习惯。

1. “眼看”。“眼看”是从题目中获取信息的最直接的方法。这一环节是五大环节的“火车头”,切不可“提速”,一目十行。一定要逐字逐句细心地“看题”,要全面、细致地从题目中获取有用信息,同时结合题目中给出的草图准确地理解题意,弄清全部的物理过程。

2.“口读”。“口读”是小声地读题,音量以自己的耳朵刚好能听到为限,读题时一定要咬文嚼字,眼睛看哪里就读到哪里。它是强化知识,接受题目信息的手段,它能解决你漏看、错看等问题,避免因“一字之差”的失误。

3.“耳听”。“耳听”就是认真听取“口读”的声音,它既是对“眼看”内容的信息反馈,又是对“眼看”内容的深加工,是大脑获取题目信息,深入理解题意的一个非常重要渠道,是一个物理信息内化的过程。

4.“手画”。“手画”就是在读题过程中对题中关键性的字、词、句、条件用着重符号进行批注;对题目中出现的物理情景、物理过程、物理模型画一些必要的草图,把题中的已知量逐一标示在草图中。

5.“脑思”。“脑思”就是对从题目中获取的信息进行深入加工分析,准确把握题意,在大脑中完整地勾勒出过程图景,建构出物理模型,同时充分挖掘大脑里所有储存的知识信息,准确思考、全面思考、快速思考,在最的时间内制定出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根据所涉及的物理概念、物理规律建立物理量间的关系方程。

当然,提高审题能力,除了需要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外,最根本是需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总之,在物理的教学过程中,除了要求学生全面学习和掌握物理的基础知识和各种技能外,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和掌握各种正确的审题方法,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克服审题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审题能力和“综合素质”,把学生在解题中因审题错误造成的失分降到最低,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有效突破制约成绩提高的“瓶颈”。

如何培养物理能力的探索 篇12

一、教法是学法的示范

教师的教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法。传统的教学过程多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即教师一言堂。这种方法会使学生养成不动脑筋、死记硬背、照搬照套的不良习惯,学生学得很被动。在实际教学中,我采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即精讲精练,注重解题分析,用实验探索规律。这种方法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爱动脑、有创造性、讨论热烈、能主动去学习。可见,科学的教法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手脑并用,具有举一反三的技能。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初中物理课本文字精练、层次分明、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于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适于阅读理解、探索。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逐渐地增设阅读课文这一教学环节。在阅读前,先出示自学题,使学生的阅读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在阅读中,让他们做到精读与广泛读的有机结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发现新问题、互问互答、共同讨论,营造一种学术讨论的氛围。最后,我再次对重点问题“咬文嚼字”,力求让学生理解记忆。

三、研究学生的心理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需贯彻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等。也就是说,我们传授的学习方法必须科学、准确,符合学生的心理,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这样才会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大胆探索、创新、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

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当今,物理知识的应用比比皆是,教师应经常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观察到的现象,尽力生疑、深思,并为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有效地把新思想变为新创造。其中必定要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能力极为重要。

虽然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工程,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想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通过培养做出惊天动地的创造发明也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坚信,只要我们以高度责任感,持之以恒地重视探索培养,它必定会见效于学生未来的创造性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

五、要求学生学而有法

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如求解同一道比较复杂的物理应用题,智力水平高的学生往往由于思维敏捷、分析能力强,能较快地从错综复杂的条件中理清思路,抓住主要矛盾,使问题迎刃而解,甚至可以做出几种不同的解题材方案,并找出最合理、最简便的解法。而智力水平低的学生则大不相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顾“两头”带“中间”,注意对于不同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根据学生的特点,尽量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同时在指导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及时肯定成绩,指出不足,改进、完善学习方法,使传授的方法科学、准确,符合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总之,指导学生的学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教师需要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帮助学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学习的效果。

六、训练思维,提高解题能力

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分析和解答物理问题要重视对物理过程的分析,教师要注意引导分析与物理现象对应的物理概念,明确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哪些是待求量。在认真审题、分析物理过程的基础上,找出与已知和所求都密切相关,即矛盾集中的物体或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在解题过程中应根据需要灵活选取研究对象,认真分析研究对象在整个物理过程中所遵循的规律,把物理现象和物理规律挂起钩来,根据物理现象,灵活而正确地应用物理概念和规律。灵活而正确地选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题,是培养解题能力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进行培养,让学生能够具体体会如何在不同的条件下灵活选用恰当的物理规律,不断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和创造性,实践证明这是提高解题能力的有效方法。

七、注重实验,培养能力

物理实验不容忽视。在实验课教学中,除了注意做好实验预习的指导外,更要注意实验过程的指导和实验数据、现象的分析指导。对于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要求学生手脑并用,会处理实验中的一般故障。对学生操作中不规范之处,注意及时纠正,对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要求学生认真作好记录,尊重客观事实,实验后进行认真分析,给出科学解释。必要时要求部分学生重新进行实验,培养学生严谨而又科学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将有意的教学指导作用融于学生无意的学习活动中,坚持以导为主,引导和督促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在学习中的作用,有效地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

八、体现生活之中有物理

上一篇:盾构测量下一篇:阴式全宫切除术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