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程(共12篇)
物理课程 篇1
1.实施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教学必要性
课程标准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给教师的理解带来一些模糊性, 因为它的表达范围太过广阔, 因此, 一线的教师会对内容标准中的一些词语很难理解。在理解物理课程的目标方面, 有许多教师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例如, 对教学目标的分解技术的本领比较弱, 对于大多数的教师来说, 根本不懂得一个行为目标可以分解成多少的要素内容。在备课的过程中也存在较多的问题, 例如, 在网络上是我现成的教学目标, 而不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基本的教学目标。
据资料显示, 我国现在的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编写得太过宽泛, 教师使用起来比较生疏, 难以抓住其中的要义。做好基于“上海市物理课程标准”的常态教学, 不仅是物理课程实施的必然要求, 同样也是基于标准的学生学业评价的客观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既需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 又需要兼顾我国的课程标准, 以便使得学生在学习完课程之后达到最好的效果。所以, 上海的教师提倡教学目标的简单化, 从简单的教学目标入手来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过程中更好的学习到所要学习的知识。
2.基于物理课程标准的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1) 教师在教学中要由简到难“优化教材”。比如, 在上海版的物理教材中有这样的一节课中介绍了“运动和力”。它是这样来安排课程结构的: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力、重力、力的合成、二力平衡、惯性、牛顿第一定律。教材所采用的学习过程并不是像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样, 先学习机械运动、直线运动、力的定义之后再学习力的大小和方向, 而是在实践认知中将物理的知识传输给了学生。
在认识力的过程中, 可以将认识分成四个方面, 一是需要学生简单的认识“机械运动、直线运动”;二是引进“力”的概念;三是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认识力的作用;四是通过归纳使学生所学习的内容得到巩固。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的井然有序, 学生在学习完一章之后继续用同样的方法学习另外一章, 章章递进, 让学生在心中建立一张巨大的学习网络结构图。学生在学习完整本书之后再次测验教学效果, 是非常有效的。
(2) 观察实验为基础, 关注物理探究的本质内涵。通过实验探究的方法, 在实验中学习物理科学知识是非常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 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实践的快乐中逐渐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例如, 在学习凸透镜成像原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 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会感觉有许多的困难需要解决, 这节课对于学生来说, 难度相当的大。因此, 在这节课的学习过程中, 可以通过探究完成对本节课知识点的掌握和学习。教师可以以教室为地点, 通过观察窗外的物体为线索, 通过倒影成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让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之后, 慢慢掌握调节物体成像的要领, 在实践过程中明白和理解“成倒立放大像”的条件, 学生以这个为线索作为实验的数据, 最后再次动手实践验证实验是否成立。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可以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而学习到本课的最核心的知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不是简单地重复规律, 而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规律, 运用规律。
(3)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发展个性特长。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接受学习的新知识,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的能力, 教材合理安排了综合探究课程, 学生可以通过选中的一个或者两个自己感兴趣的作为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
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科学的物理知识, 还在快乐中接受了新的学习内容。
在上海的物理课程标准中, 专家们经过多次的探讨和研究, 将面向所有学生改成了学生在快乐中全面的发展。课堂不再是死气沉沉的课堂, 而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在物理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科学思想和人文精神教育的因素, 希望教师能引导学生, 挖掘更多的教育因素教好学生。
摘要: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 物理课程标准非常的宽泛, 这在教学过程中会造成教学目标的过于模糊。本文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典型案例, 详细的地介绍了物理课程解决问题的策略, 以期为奋斗在教育岗位的教师提供有效的启发。
关键词: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小红.新课改下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10) .
[2]周通洲.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的选择与运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06) .
物理课程 篇2
光明中学叶剑峰
一﹑课例背景:
物理起始课是学生在高中阶段中上的第一节物理课.如何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学习物理的方法呢?如果仅仅是单一的说教,效果一定很差.本人作为一名刚任教高中物理的教师,恰恰巧又碰上课改,而且学校又是刚恢复办高中无前人的经验可供借鉴,唯有大胆创新,用实验说明学习物理的方法.二﹑课例:
1﹑教师首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对学生提出期望目标.(内容略)
2﹑提出问题,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呢?
今天我想通过简单的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实验一﹑
仪器:三只相同大小的烧杯(其中一只装满水,一只装满细砂,一只为空),小石块.步骤:
(1)在空烧杯中,装入小石块,装满以后,问:还能再往烧杯里装东西吗?
学生1:不能了.学生2:还能再装沙子或水.问: 还能装多少细砂呢?
(2)往装石块的烧杯中倒入细砂,然后轻摇,使细砂下落到石块的间隙中;再倒入细砂并轻摇,如此反复,使细砂填满石块间隙.问: 还能再往烧杯里装东西吗?
学生1:不能了,已经没有空隙了.学生2:还能再装水.问: 还能装多少水呢?
(3)再往烧中倒入水,最终使其装满.问;还能再往烧杯里装东西吗?
学生:不能了.教师归纳: 同学们,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当烧杯装满小石块时,有同学通过仔细地观察,发现石块间有空隙并通过思考提出还能往烧杯中装入细砂.接下来在装满细砂后,又有同学通过想像推断出细砂间也有间隙,因此还能继续往烧杯里装水.那么观察与思考,多发挥想像力和推理能力是学习物理的主要方法.实验过程中,为了能弄清楚〝还能装入多少细砂〞和〝还能装入多少水〞的问题,我们采取了实验研究的方法,得出了结论:①还能装约三分之二杯的细砂.②还能装约三分之一杯的水,这些结论.那么认真实验也是我样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关于如何学好物理这一问题,课本上通过列举许多科学家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同学们可自已阅读教材中《前言》及《关于怎能样学好物理的一次对话》.学生进行阅读……
三、课本反思:
物理课程 篇3
关键词:教学;操练;内涵;实验
长期以来,中学物理教学形成了“基础知识教学+题型教学=物理教学”的教学模式。“基础知识教学”多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反复讲授,学生看不到物理内涵,缺乏物理思维,学生分析物理问题时,物理知识便无法迁移。“题型教学”让学生跳入了“题海”,教师总结出不同的题型,面面俱到地讲解,学生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对各种题型反复操练,对物理问题缺乏深入思考,抓不住物理实质。反省过来,面向未来,物理教师要把教学观念的转变落实到教学观念的转变上来,物理教学只有充分突出物理内涵才能让学生迁移,让学生走进创造时空。
一、概念教学挖掘物理内涵
教师在概念教学中一定要挖掘物理内涵,如,通过物理实验、具体事例、多媒体教学手段和物理方法等引导学生深刻理解物理概念,杜绝死记硬背的现象。如,比值法是定义物理量、建立物理学概念的重要方法。离开了比值法,学生是不可能建立加速度、电阻、电容、电场强度等物理概念的。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介绍数量关系,而不着力渗透教学方法,学生就很难理解概念,更谈不上灵活应用概念了。
二、规律教学落实物理实验
理解物理规律应以实验为基础,考虑物理问题应该把实验事实放在首位。然而,许多学生对实验的认识是肤浅的。他们将物理规律的条文和实验器材、实验现象等背得滚瓜烂熟,而不去理会物理规律和物理实验间的联系,看不到物理实质。因此,所学物理知识无法进行迁移。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实验器材,控制实验条件进行试验,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从而透过现象看本质。
三、习题教学突出物理实质
“题海战术”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物理教学对学生能力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讲题和学生练习的目的应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形成物理思想和分析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因此,物理教学必须回归物理教材,抛弃“题型教学”,突出物理内涵,用物理教材整合物理习题。
物理教学如何突出物理内涵,我只是谈了一些粗浅的看法,但却是当前高中物理教学中值得深入探索的问题,物理教学只有突出物理内涵,才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有效迁移,让学生走进创造时空。
物理课程 篇4
根据高中物理教学总目标的要求, 教师的角色现在已经从“教会学生知识”向“教会学生学习”转变, 从“教书匠”向“创造者”转变。教师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 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一位帮助发现矛盾焦点而不是给出现成结论的人。长期以来, 教师总是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识记课堂传授的知识, 教师只关注教, 忽视学生是活生生的人,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在这种职责的驱使下教师只能是“教书匠”, 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作为工作的主要对象, 知识成了中心, 而学生成了教育的边缘。教师必须成为教育活动的创造者, 因为教师的劳动不可能千篇一律, 教育时机的把握和教育矛盾、冲突的解决, 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及时的判断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行为予以解决。新课程强调,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 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 (方案) 的过程, 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 丰富课程的过程。随着角色的转变, 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有创造性的活动, 互相影响, 讨论, 激励, 了解, 鼓舞教育的对象。这些转变过程本身就是老师专业素质提升的过程。
二、具备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
长期以来,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成的, 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备齐的教科书。
这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 继承当地的优秀文化遗产。根据新课程的要求, 教师要具备课程开发的能力, 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 还要会“编”书。校本课程的开发, 又成为当前课程开发的首要任务。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的主体, 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 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了在学校中实施的“三级课程”结构。校本课程开发把课程开发的权利赋予教师, 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物理教师在课程开发中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物理科学素养, 激发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愿望和能力, 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以及人与文化的关系问题, 分析、比较、甄别各种价值观念, 逐步探讨并初步形成健全的价值观。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 可以使教师专业得到发展, 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 学校的特色得到突显, 相比较而言, 校本课程开发更重视教师的发展。参与课程开发以后, 教师面临新的教学观念、材料和策略的挑战, 思考、应对这一新事物的过程, 有利于教师专业的发展。
三、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本次课程改革的核心目标是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走进中学课堂, 不难发现, 以前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是一种典型的接受式学习。我们长期以来忽视另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物理学科探究学习方式是指以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问题为载体, 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 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 (或科学) 研究的情境, 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 注重过程与方法, 获得知识与技能, 强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从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探究性学习是实现三维物理目标最好的教学模式。强调探究性学习, 这无疑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广大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以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从自然, 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 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它是一种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的真正实施, 其决定性的影响是教师。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的专业水准及应变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一切问题的教育智慧, 直接决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质量。和其他学科课程相比, 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发生了变化, 即没有了教材。这给老师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 但更多的是增加了课程实施中的大量不确定因素:课程实施模式, 课题选择, 课题切入口, 课题推行步骤, 课题资料来源, 课题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等, 几乎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 因人而异, 因现存条件而决定。因此, 这门课程给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提出了挑战, 尤其是教师, 不仅要改变自己的作用和角色, 改变自己指导学生的思路和方式, 而且更要培养和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
摘要:教师必须依照特定的教育教学情境, 根据学生的发展水平与身心特点,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理念与要求, 在全面驾驭教科书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和编写意图的基础上, 合理地进行课程改造, 让学生成为物理课堂教学的主体, 而教师只是学生物理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
物理新课程心得 篇5
一、科学探究在物理新课程中的地位及作用
科学探究是物理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应该贯穿于物理教学的各个环节。根据物理课程标准所述:物理课程内容标准由两部分组成:科学探究、科学内容。科学内容部分是指对物理知识的学习内容及其要求,它相当于《义务大纲》中的各个知识点及其目标要求,它是学生获得能力与方法的基础。而科学探究是让学生运用一定的科学思维程序去探索知识的过程。这种思维程序与科学工作者进行探究的思维过程是相似的。在物理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二、科学探究内容的教学实践
科学探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要素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们不能完全照搬这七个环节,原因有三:一是教学时间不够。二是学生也无法全部接受。三是有些探究实验本身也没必要。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各个击破的教学方针,先在教材第一章向学生总体呈现了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然后在各章节主要突出某一个探究环节。例如,在第二章强调了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科学探究环节;第三章突出了“提出问题”的环节;第四章则注重“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五章关注“猜想与假设”;第六章训练“分析与论证”;第七章则强调“交流与合作”与“评估”环节。这样就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科学探究的各主要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呢?我的做法是分三步走。第一步:探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完全由教师引导进行。第二步:探究的部分环节由教师引导,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第三步:探究的全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具体操作是:初二物理教材的第二章、第三章的探究由教师完全引导。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的探究部分环节放给学生。第七章的探究则完全放给学生独立进行。当然,如果在同一节课或同一个单元中的几次探究中,也可以按上述做法进行。例如:在研究“光的反射定律”时,对于反射定律中所包含的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均可运用探究过程得出。这样在本节课就要三次运用同一种模式。但这三次的运用方式在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有所不同。三线共面的探索过程:探索的五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的每一步均由教师引导,然后再让学生探索。最后教师总结该思维程序。两线分居的探索过程:五个要素中“提出问题”要素由教师提出,其他要素均由学生自己提出并进行探索。最后师生一起总结该思维程序。两角相等的探索过程:五个要素全部由学生提出并进行探索,最后由学生自己总结该思维程序,并进行评估——交流与合作。通过上述做法,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由于个体的差异,不可避免地会提出不同的问题。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呢?我的做法是当学生提出了新的有价值的问题时,不是为了进度而对学生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搪塞过去,而是停下来组织学生对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究兴趣,例如: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探究活动中,当学生研究了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的粗糙过程的关系之后有同学突然想到: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接触面的大小有关系呢?他将这一问题在全班提出来,而这一问题教材上并没有进行专门研究,于是我就将这一问题作为全班的研究课题,鼓励学生进行探究。虽然探究的时间长了,教学进度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与当今的课改理念是吻合的,做到了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本为本。
在探究式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意鼓励式的教学评价语言的多样化,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以前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比较直接,如:“回答得对”“很好”“不对”等等。而新课程提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这就要求教师的评价语言多样化,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现在我在评价学生时经常用“你的想法有新意”“你的见解有独到之处”“你还有什么新的设想”即使学生回答错了,也要给予鼓励:“你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很好,你再想想有无另外的因素的影响呢?”不伤学生的自尊心,他们容易接受。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他们常常这样说:“我觉得……”“我认为……”“我看……”“我想要……”“我发现……”。
三、科学探究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在探究教学活动中,由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使时间难以控制。相同的内容,用探究式教学所用时间往往是讲授式教学的1.5倍左右。因此出现“拖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的问题。
目前学校班级人数较多,一般在50-60人,而学校实验室只有十三张实验桌,在分组实验探究活动中,实验小组人数达到4-5人,不利于每位学生动手探究能力的提高。
物理课程 篇6
【关 键 词】普通高中;物理;课程资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60-02
随着高中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物理课程资源的建设愈加显得重要。物理课程资源作为课程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不仅直接影响着课程与教材的建设,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而且影响着教师专业化的进程等。因此,课程资源需要不断地予以丰富,即有的课程资源需要开发与利用。事实上,物理课程资源建设给学校和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本次课改之前,广大中学教师及学校管理者都很少接触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这个理念。教师们虽然能对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提出一些建议,然而,如何让这些建议落实到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真正惠及到每一个学生,却是一个有待于解决的问题。笔者将就这个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新课改下的物理课程资源观
提到物理课程资源,许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物理教科书、教参、教辅读物和各种练习册等;另外,物理课程资源还应包括实验设备、计算机房和多媒体教室等硬件设施。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要编写更好的练习册、订购更多的教辅读物、购买先进的实验仪器等。这种课程资源观是有一定的道理,以上这些的确是我国学校传统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但是在新课程视野下,这种认识就显得太狭隘。
其实,新课程改革提出的“课程资源”有其丰富的内涵,课程资源是课程的基础和前提,是课程开发的素材和条件,是课程的来源和母体。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和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是这样界定的:“可以将课程资源视为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教师、学生、家长以及学校、家庭和社区中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各种资源。”物理课程资源,指物理教学过程中用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条件。教师、学生、教材、图书馆、实验室、实验器材、多媒体设备及身边物品等均是物理课程资源,大自然、生产生活场景、科技馆、家庭及社会等,也是物理课程资源[1]。这种界定使物理课程资源的内涵,使物理课程资源也变得更加广泛。比如,山川、河流、阳光、田野、建筑、机械、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展览馆、少年宫、游乐园(如游乐园过山车)、气象站、地震台、水文台、工厂、农村、部队、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都是宝贵的物理课程资源,另外学生家长与学生家庭的图书、报刊、电脑、学习工具等也是不可忽视的课程资源。这样部分老师又认为物理课程资源应是一切自然物与非自然物(知识、经验、社会关系、信息、人力等)的总和,觉得“满眼皆资源、处处是资源”。新课程标准强调,只有那些在物理课程的设计、编制、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真正进入物理课程与物理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物理课程资源[2]。
二、河南省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河南省位于我国中部地区,社会经济与文化相对还不发达,虽然从2008年秋季已开始进行高中新课程实验,截止目前,省级示范性高中数量也已增至108所,但是办学经费还比较紧张,学校硬件建设以及师资培训均需要加强。部分学校办学理念以及学校管理还比较落后,缺少课改的主动性与自觉性,对于课程资源开发,缺乏识别、开发和运用的自觉意识与能力,具体表现为:其一,由于课程资源意识的淡薄而导致大量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其二,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条件性课程资源较为不足;其三,学生学习质量亟待提高。立足河南普通高中实际,结合物理科目、综合实践活动以及选修课程中的物理模块的设置,只有科学开发与利用物理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促进实现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培养目标。这是目前高中物理新课改需要强调的一个问题。
三、建立适合的物理课程资源开发机制
首先,地方政府给予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全国第一教育人口大省,教育还比较落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尤为重要、尤为紧迫,也尤为艰巨。在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指引下,河南省各地方政府一方面应积极响应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扶持课程资源开发的相关政策,号召有关单位支持基础教育改革工作,提供公共服务或优惠政策,为教育主管部门协调各方力量开发校外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开好绿灯。另一方面,地方政府也要拨出专项教育经费或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教育领域,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管理、师资培训、奖励等,以此来调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真正发挥教师们的能力和价值。
其次,教育主管部门给予制度上的引导与保障。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支持是地方课程资源开发的直接动力,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密切结合当地经济状况以及中学建设与课程改革实际,依据国家课程标准制定课程资源开发建议性目标,以及完成目标的阶段性要求,努力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充分发挥其指导、引领、协调、服务等作用。比如,组织开展对当地师资的培训,以提高教师素质为抓手,发挥教师智慧潜能,提高其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能力。也可邀请课程专家引领,进行实践性的案例指导,帮助建立课程资源中心,向各学校开放,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对课程资源的开发负责督导、评估、整合、筛选和利用。另外,教育主管部门也要负责协调各方力量,整合和优化各种社会资源、自然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各种课程资源,充分发挥其指导和协调作用。
最后,所在学校应予积极规划和落实实施。物理课程资源开发最终要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去,因此学校就是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前沿阵地。在教学中,由于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最大的人力资源,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建议学校成立课程资源开发专门领导小组,把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纳入学校教学制度。建议学校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工作规划,依据长、中、短期规划建立奖惩与考核机制,鼓励一线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开拓创新,加强树立研究型教师观念,及时总结工作经验。
进行高中物理课程资源建设,所在学校应当解放思想,积极探讨各种方法与途径,以满足当下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迫切要求。这些方法与途径有:第一,优化使用现有实验室资源,对实验室仪器的使用进行优化组合,统一调配,尽可能多地开出实验项目,使实验室仪器设备得以充分利用;第二,创建自制教具实验室,结合不同章节教学内容,发动学生收集废旧材料和闲置仪器。这样,既能够变废为宝,体现环保,又能增加学生动手机会,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第三,建立实验室开放机制。为使学生增加接触、了解各种实验仪器设备的机会,开放学校物理实验室,鼓励学生利用实验仪器或搜集所需实验材料,自己动手设计与完成实验,让实验室成为日常物理学习的重要场所;第四,鼓励学生建立家庭实验室,自觉培养学习兴趣,拉近物理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实验室可以是自己的书房或卧室,书桌当作实验桌,利用家庭物品和搜集来的实验材料,可以在家庭完成实验;第五,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仿真实验室,从网络上搜集或制作图片、录像、实验课件等信息化课程资源,可以建立自己的课件库,以备学生检索;第六,教会学生开拓思路,认真观察与体会,尝试从社会与自然界中发现与利用物理课程资源。例如,常见的博物馆、科技馆、科研院所、工厂车间、少年宫以及儿童乐园等都可能成为宝贵的课程资源,日常的室外运动,比如晨练、登山、游泳等也可能成为课程资源。
参考文献:
[1]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新课程教学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物理课程 篇7
一、物理教学论课程的现状
1. 学生普遍对物理教学论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育专业开设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中学物理教育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并进行教学技能的初步训练。但是, 历来学生们在观念上对物理教学论这门课程就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相当多的学生认为, 只要把物理专业课的知识学好, 初高中的物理知识那么浅显, 从事这个阶段的物理教学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而且大学所学的物理知识也足以应对;部分学生认为, 物理教学论是关于中学物理教学的理论, 属于比较简单的内容, 只要考试之前背一背, 再看两遍书, 通过考试就没有问题, 他们并没有认识到这门课在中学实际教学中的作用, 总是认为已经当了这么多年的学生, 听了这么多年的课, 潜移默化就知道该怎样教学了。然而无数的实践证明, 知识水平相同的两位老师, 采用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所取得的教学效果不同, 自然教学质量也会不同。工作在基础物理教学一线多年的很多毕业生反馈, 他们为当年没有重视和认真学习这门课程而感到后悔, 因为他们后来才醒悟: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 不仅要有足够的专业知识, 还要会教学, 善于教学。
2. 物理课程教学论教材内容不够全面。
目前部分高等师范院校所使用的中学物理教学论的教材中只涉及到中学物理的教学目标、教学理论和教学评价等几个方面, 缺少教学技能的相关章节。学生仅仅了解了上述的内容, 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去实践, 怎么用还是摸不着头脑。对于中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心理及在学习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不了解, 对于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状况不会处理。在现行教材中还缺少微格教学方面的介绍, 例如微格教学的概念和功能, 如何进行微格教学训练等等, 这对后续的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微格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如果没有前期的理论指导, 那么在实际操作中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了解科学研究方法;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发展探索自然、理解自然的兴趣与热情;认识物理学对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为终身发展, 形成科学世界观和科学价值观打下基础。”这就需要我们培养的物理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具有教学研究能力的研究型教师, 要想成为研究型教师, 就需要在大学期间进行物理教育方面的研究, 而物理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内容在现行的中学物理教学论教材中也没有涉及。
二、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尝试
以上问题影响了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效果, 制约着物理教学论课程对学生职业专门化的发展, 又由于中学物理新课程改革的实施, 对高等师范院校毕业生的职业技能和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 所以迫切需要改革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笔者通过教学实践,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探讨一下对物理教学论课程进行的一些尝试。
1. 促进学生角色换转、明确学习目的。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 如何培养适应新课改的师资力量是对高等师范教育提出的新的挑战, 尤其是对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新的要求。首先, 我们需要让学生了解新课程标准, 并充分认识到物理教学论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主要的教学模式, 在上课伊始就让学生把自己看成是一名中学物理教师, 进行身份的转变, 并且要以研究者的角度投入到课堂之中。并提出问题:作为物理教育专业的师范生, 如果近期要让你承担中学物理课程的教学任务, 你要做哪些准备工作?然后从学生的发言中归纳出“准备工作”, 包括:“为什么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用什么教?”这五个问题恰恰是物理教学论所要研究和解决问题。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接受适应现代教学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当然我们不仅仅要让学生建立新的教育理念, 讲授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教师同样要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 不能照本宣科, 要不断创新, 不断充实自己, 教给学生最先进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的机会。
2. 激发学习兴趣、注重学生参与体验。
针对教学论课堂上学生不认真听讲, 不积极发言, 不积极主动参加讨论交流的情况, 笔者结合相关教学内容, 尽量多的引入学生身边的、熟悉的材料进行实验教学, 即利用“非常规”物理实验进行实验教学, 并给学生播放趣味物理实验的视频,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教学实践时间少的情况, 笔者在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分组备课, 讲解物理教学论课程中部分重点内容, 一是可以培养学生分析教材、把握重要知识点的作用, 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并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能力, 三是可以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能力, 四是使他们初步体验站在讲台上面向众人表达思想和“施教”的职业特点, 尽快进入角色, 尽早领悟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所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等等。
3.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加强案例教学。
“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传递、复制和转移, 而是知识的生产、建构、理解、体验和感悟的过程。”对于物理教学论课程, 笔者更多的是营造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氛围, 在精讲理论的前提下借助多媒体实施案例教学, 让学生在学习了教育理论之后能够在名优教师的教学实录中观摩和体会新课程理念以及教学技巧。观摩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发言, 指出教学案例中体现了哪些新课程理念、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又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反思和改进的, 如何改进。在给学生看的名优教师的教学实录中既有教学各环节的单独的、具体的教学视频, 也有完整的一节课的教学视频, 甚至包括讲课前的说课和之后的评课。通过观察发现, 如果学生在观摩优秀教学实录之前没有明确的目的, 听课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针对这一情况, 笔者把如何进行有效的听课、说课和评课作为一个重点。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观看时能有针对性, 能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教学论课程在日后的工作中的重要性, 并且在近几年的教师招聘考试的面试环节越来越注重说课, 所以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讲课的能力还要培养学生说课的能力, 以增强师范院校师范生的职业技能。
三、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效果
通过近几年对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的尝试, 效果是明显的。从教育实习来说, 近几年的学生在实习时更注重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更注重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 更多的尝试与学生面对面进行交流, 更加注重培养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积极的利用物理教育理论解决现实问题。学生普遍认为通过物理教学论课程的学习, 使得他们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更快的进入角色, 更快地适应中学物理教学。通过对物理教学论课程的改革, 学生对物理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能的运用有了一定的提高, 我校学生积极参加各级教学技能大赛, 今年在内蒙古师范大学教学技能大赛中, 我院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准备和辛苦的努力, 在比赛中脱颖而出, 7名参赛选手分别获得内蒙古师范大学学生技能大赛的一、二、三等奖, 在2010至2012年连续三年的全国大学生教学技能大赛中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共27名同学参加了比赛, 他们分别获得一等奖5人, 二等奖4人, 三等奖18人, 在获奖的名次上也呈逐年上升的态势。经过了课内讲练结合、校内实习、校外实习和各级技能大赛的历练, 师范生对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物理教师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也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并为之而努力。在近几年教师招聘考试的试讲中, 师范生所表现出来的扎实的物理理论知识、娴熟的教学技能以及成熟的教态都赢得了面试评委的一致好评, 面试的通过率有所增加, 师范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所增强。
四、结论
通过教学实践证明, 在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 促进学生角色换转、注重学生参与体验以及加强案例教学是达成课程目标、培养中学物理合格师资不可或缺的教学要素。另外, 本课程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对于物理师范生在教学创新和教学实践能力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学生在实习、综合实践和就业应聘的面试中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摘要:针对当前高等师范院校物理教学论课程普遍不被学生重视、教学技能训练不足等现状, 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并取得初步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 在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中, 促进学生角色换转、注重学生参与体验以及加强案例教学是达成课程目标、培养中学物理合格师资不可或缺的教学要素。
关键词:课程的现状,课程改革, 教学实践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2]张伟, 郭玉英, 刘炳升.非常规物理实验:有待深入开发的重要物理课程资源[J].物理教师, 2005, 26 (9) :47-50.
[3]胡波.基于新课程理念的现代教学设计[J].中国教育导刊, 2007, (3) :44.
[4]张伟, 吉日嘎拉.对高等师范院校物理系新生进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的尝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1, 14 (4) :125-127.
[5]赖萍.高师院校《物理教学论》课程改革[J].中国科技信息2010, (16) :230.
[6]解世雄.高师“中学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创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3, (6) :118-121.
[7]黄生学, 樊雅平, 潘晓明.新课程理念下物理教学论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 2009, (5) :95-97.
物理课程 篇8
关键词:大学物理,非物理专业,教学改革
一、引言
《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基础课程, 通常开设于大一或者大二阶段, 为高等院校各理工科专业学生所必修。《大学物理》课程中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重要作用, 为学生进行后续的科学及工程技术工作所必须掌握和具备[1]。有鉴于此, 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近些年来, 随着社会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及改变, 对于人才的需求与以往有了较大不同, 传统的数学、物理、地理等基础理工类学科受到冷遇, 而一些新兴的航空、环境、能源等学科则发展迅速。以滨州学院为例, 依托区域、行业和自身优势, 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近几年不断优化系院布局和学科专业结构, 新上了许多诸如航空、化工、海洋、农业等应用型的专业。而对于这些非物理专业, 《大学物理》课程的开设都是必不可少的。不同的专业, 后续所要学习的专业知识及以后所要从事的工作大相径庭, 且不同专业之间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 学习基础及学习能力差距较大, 这一切都为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开设和讲授增加了困难。在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教学过程中, 笔者也确实发现了一些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工作。
本文首先根据滨州学院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的教学情况调查, 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及对策研究。结合具体应用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 探讨其注意事项, 以期对于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能够有所启发, 有所裨益。
二、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为全方面地掌握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 笔者采取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调查分析, 主要包括: (1) 向10余个非物理类专业的300多名学生发放调查问卷, 广泛了解学生对该门课教与学两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2) 向10余个非物理类专业的50余名专业课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发放调查问卷, 了解不同专业与《大学物理》课程内容的联系以及对《大学物理》课程的不同需求; (3) 经常开展教研活动, 与不同专业的《大学物理》任课教师交流, 了解他们对所任课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现状的看法; (4) 分析非物理专业学生期末考试考核情况, 通过学生的答题情况分析学生在教学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调查发现, 当前非物理类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面临很多的压力和困难, 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亟待解决。
1. 课程内容较难, 学生理解和掌握起来存在一定障碍。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 每当问及学生对于《大学物理》课程的看法, 听到最多的一个字便是:难。确实, 虽然课程中的力学、热学、电磁学和光学等内容在中学阶段已经学过, 但在《大学物理》中却被赋予了新的深度和广度, 有了新的研究方法和工具。非物理类专业的学生物理和数学底子相对来讲较差, 对于《大学物理》深奥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烦琐复杂的解题方法在理解上自然存在一些困难。
2. 概念公式多, 数学推导多, 学生普遍缺乏学习兴趣。
对于《大学物理》课程, 学生另一个反映较多的问题是对于该门课程提不起兴趣。枯燥乏味的物理概念及物理公式, 以及冗长的数学推导, 确实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由于理工科课程的特点, 又很难像文科课程一样讲得生动活泼。因此在课堂上常常会看到, 教师在上面讲得热火朝天, 而下面能认真听讲或者真正能听懂的学生却不多, 导致课堂教学效果较差。
3. 与本专业后续课程及将来工作关系小, 学生普遍不重视。
这是近些年影响学生学习效果越来越重要的一个因素。虽然物理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由于《大学物理》与非物理专业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不存在直接的联系, 考研时也不会考到, 使许多学生抱着期末考试能够考及格的心态和目的来学习本门课。对于某些专业, 该门课程甚至只开设一学期, 且被设定为考查课, 就更难引起学生的重视了。
三、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对策研究
滨州学院《大学物理》课程为校级重点课程及精品课程。针对当前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教学所存在的上述问题, 笔者及其他任课老师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 实践证明能够部分地解决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1. 加强计算机数值模拟在《大学物理》课程中的应用。
物理实验形象直观, 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过程, 但《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所开设实验普遍个数较少, 且许多实验仪器无法方便地搬进课堂。鉴于此, 以数值模拟为基础的“计算机仿真实验”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它可以把抽象难懂的物理知识以图形、图像、动画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实现了抽象内容的可视化[2]。笔者在教学中尝试引入Matlab数值仿真, 将复杂的物理知识点编写成一个个Matlab小程序。学生普遍感觉比较新鲜, 通过观看仿真过程及结果, 既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深奥的物理知识, 又提高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 发展更科学更全面的《大学物理》课程考核方式。
考核方式是指导学生学什么及如何学的“指挥棒”, 通过改革考核内容、考核形式及成绩评定方式等, 实现更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成绩, 无疑将大大提高教学的效果[3]。实践证明, 传统的作业成绩加期末考试成绩的考核办法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也不能准确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建立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 对大学物理成绩进行综合测评, 是目前较为公正和合理的评判方法。笔者曾考虑了学生上课出勤、课堂表现、思维创新、作业情况、期末考试等评价指标, 并赋予了各指标相应的权重, 利用模糊数学中的综合评判方法, 对某几个班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判, 评判成绩基本能够体现学生平时的学习水平。
3. 加强《大学物理》内容与非物理专业后续专业课内容的联系和衔接。
通过分析各非物理类专业不同的专业特点, 根据后续专业课对于物理知识的要求及侧重点, 有的放矢地对不同专业学生选择不同的《大学物理》知识点进行讲授。比如, 对于化学专业的学生, 多给他们讲些热学、光学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机械及自动化等专业, 多给他们补充电磁学等方面的知识, 使他们认识到所学的知识对他们的专业是有用的, 能促进他们后续专业课的学习, 甚至对于将来的继续深造以及工作, 都是有所帮助的。
四、思考及建议
在教学实践过程当中, 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下面将简单地介绍面临的困难以及拟解决的方法, 并给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首先, 在将计算机数值模拟引入《大学物理》教学中, 我们遇到了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大学物理》课程涉及知识点多, 传统的讲授方法课时量都稍显不足。加上需要数值运算相关知识的引入和学习, 教学课时的安排更需要统筹兼顾。我们认为, 计算机数值运算的基础知识应由学生课下自己学习, 或是通过开设公选课的方式进行, 不应过多占用《大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时间。而且, 对于不同学习程度和水平的学生, 要求也应该是不同的。比如, 对程度好的学生可以给他们一些简单的例子让他们编程, 程度差的只要求他们能借助数值模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即可。其次, 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需要考虑各方面因素, 需大量的调研。而且, 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考核评价方式, 其算法要比平常使用的方法麻烦得多, 操作起来需耗费大量时间及精力[4], 笔者也只是对有限的几个班进行过实验。下一步可以尝试根据模型编写相关软件, 利用计算机进行计算处理, 从而减少教师的工作量, 提高工作效率。
五、结语
《大学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通识性基础课程, 通常开设于大一或者大二阶段, 为高等院校各理工科专业学生所必修。《大学物理》课程是非物理理工科专业所必须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 但目前其课程教学存在较大问题, 教学改革势在必行。笔者经广泛调研, 分析了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工作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及一些思考, 希望能对非物理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教学改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理工科类大学物理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2010年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1:1-6.
[2]胡盘新, 钟季康.在大学物理教材中引入计算机数值解的尝试[J].物理与工程, 2006, 16 (2) :47-50.
[3]贾天俊, 高光珍, 李荣.大学物理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 2014, (18) :25-26.
物理课程 篇9
(一) 课程资源的涵义
在传统教学中, 教材、教辅用书是学生学习的“全部世界”, 教科书在一定程度上被人们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在这种单一、狭隘的课程资源观指导下, 教师的教学往往仅围绕教材进行, 现实的生活却被远远的隔离于教学之外。它使师生的视野越来越狭窄, 教学活动陷入一种机械的重复,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无法感受到职业生活或学习生活对个人智慧的挑战所带来的兴趣和发展张力。
根据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 课程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 (学生发展) 的各种因素。包括学校内的实验室、图书馆、各类教学设施、实践基地, 学校外的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及工厂、农村、部队等社会资源和丰富的自然资源 (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等) , 同时还包括教师知识、人格、品德和学生的经验以及校内外网络资源和其他信息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 学生的学习世界就不再仅仅局限于有限的教科书, 多彩多姿的世界都能成为课程资源。
(二) 新课程理念与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基础课程改革要求广大物理教师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物理课程资源理念, 并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物理教学服务。
1. 新课程所倡导的物理课程理念。《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 (实验稿) 》在“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了新课程所倡导的物理课程理念: (1) 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 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2)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生活; (3)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的多元化; (4) 注重学科渗透, 关心科技发展; (5)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学校物理课程资源, 积极、合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以建构开放的、丰富的物理课程资源, 形成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联系, 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 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发掘学生潜能,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2. 物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要使物理课程理念变为有效的物理教学实践, 实现物理学科的教育功能, 有赖于广大物理教师课程资源意识的觉醒以及对相关课程资源的积极开发和创造性利用。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 重视教科书等文字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科书本身就是已经筛选了的课程资源, 它虽然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 但因与物理教育活动关系最为密切, 是物理教育行为实施中最常规的媒介和载体而成为最主要的物理课程资源。教科书不仅本身是课程资源, 更为重要的是, 它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往往起到引导作用。依据新课标编写的新教材, 充分考虑到物理学科的特点, 最大限度地引导师生关注课外生活, 拓宽物理学习的途径, 拓展物理学习的时空。以人教版高中物理第一册为例, 我们可以看出该教材增加了大量有关物理与文化、物理与科技、物理与生活等方面的内容, 突出了物理教材的丰富性和科学性, 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加强了学生对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另外, 该教材增加了大量的特色栏目, 如“说一说”、“做一做”、“STS”等, 通过这些栏目的设置加强了物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另外还有“科学漫步”、“思考与讨论”等各部分交织组合在一起, 更符合信息时代知识组成的方式, 也符合青少年的阅读品味, 活泼而又跳跃性强, 给师生一个很大的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空间。
同时,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经济、文化、教育发展不平衡, 各地可以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组织编写适应不同地区需要、不同特色的多样化的教科书。在课程实施中, 教师不要受某一种教科书的束缚, 可以参考、利用其它不同版本的教科书, 有外语阅读能力的还可以借鉴和利用国外的教科书。另外, 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校本课程, 组织教师及社会力量编写教学补充材料, 并指导选择、利用这些资源。
(2) 积极开发和有效利用实验室的课程资源。实验是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课程标准中的很多教学内容要求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学习, 而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施离不开必要的科学仪器。因此, 实验室成为物理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首先, 教师应最大限度地发挥实验室现有器材的作用。学校和教师应大力加强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安排足够的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现有的器材, 充分挖掘其实验功能, 做到一物多用;充分利用多年闲置的器材开发新的实验, 做到废物利用;还可以对现有仪器和实验以及过时的仪器和实验进行改造和优化组合, 设计出新的实验。
其次, 实验室应向学生开放。要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实验室的丰富课程资源, 必须改变实验室的封闭式管理状态, 通过建立开放性实验室或者建立实验走廊等各种形式, 鼓励学生主动利用实验仪器进行各种探究活动。实验室应该不断增加和更新仪器设备, 为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创造可靠的物质条件。
第三, 倡导利用日常器具做实验。学生身边的物品和器具也是重要的实验室资源。学校实验室应该为师生自制教具、进行物理实验提供便利。有些创意新颖或制作精巧的自制教具和实验可以作为学校的常规仪器和实验保留下来, 它们不仅有助于物理教学, 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广大师生的创造热情。
最后, 信息技术要进入物理实验室。将信息技术与物理实验相结合, 是物理实验现代化的标志, 也是当今物理实验发展的方向。信息技术在获取实验数据、处理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教师应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实验室, 加快中学物理实验软件的开发和应用, 为物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开创新的途径。
(3) 加快多媒体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挂图、幻灯片、录像带、视听光盘、多媒体软件等都是常用的多媒体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物理情景, 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广播和电视的科技信息是直观和重要的课程资源, 教师应实时收集这些信息, 丰富物理教学的内容, 同时鼓励学生课后主动地通过这些渠道丰富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成为课程资源的建设者。在物理课的学习中要学会设计和应用智能型软件, 注意收集学生难以见到的、有重要意义的实况录像或图片。善于利用快录、慢录、显微摄影等技术手段拍摄的音像资料, 向学生展示物理过程的细节。另外, 学校应加强课程资源的管理, 建立音像资料的数据库, 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 以提高利用效率。
(4)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突破了传统课程的狭隘性, 突破了时空的局限性,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体现。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教师和学生开阔眼界, 拓宽思路。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物理教育信息资源, 可以极大地拓宽教学空间, 提高教学效率。学校应该鼓励学生从网上获取信息, 支持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网上沟通。教师应向学生介绍与科学教育相关的网站, 介绍搜索方法, 可以下载一些与课程直接相关的内容, 在教学中使用。
(5) 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社会课程资源主要来源于报刊、电视、科技馆、博物馆、公共图书馆、青少年宫、公园、游乐园, 以及社区、工厂、农村、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要充分开发社会教育资源, 建立校内外课程资源的转化机制, 实现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
(6) 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自然中的许多现象可以成为物理课程资源, 因此对自然资源也应该认真加以开发和利用。例如, 利用太阳光可以研究光的传播、光的色散等现象;利用水可以研究运动、研究浮力等。只要用心去想、亲自去做, 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给物理教学带来无穷的乐趣。
(7) 努力发挥师生作用, 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师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要努力发挥教师在仪器制作和实验创新方面的积极性, 积极开发新的实验。要重视利用儿童自身的兴趣、经验和活动中的发现、体验等作为活动的资源。要搞好校园文化建设, 在校园内设计并建立科技景点 (如太阳钟、风力发电机等) , 积极开展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进一步转变观念, 努力把整个学校变成学生可参与的学习物理的空间。
(三) 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应处理好两对关系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到, 凡是有利于物理教学的一切人、财、物等因素, 经过教师的认真、慎重地筛选均可纳入到物理教师课程资源的视野。但是, 在选择和利用这些课程资源时, 教师应处理好以下两对关系。
1. 要处理好课内资源与课外资源的关系。新课标和新教材关注并重视课外物理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并非由此而轻视课堂教学资源特别是教材的教育价值。校内外课程资源对于课程实施都是非常重要的, 但它们在性质上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初中、高中教育阶段来说, 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应该占主导地位, 校外课程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起到一种辅助作用。课堂教学作为提高学生物理素质主阵地的地位不能动摇, 只是以往我们忽视了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在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 但决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从根本上改变了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原则。
2. 要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在开发与利用物理课程资源中, 学生将会更多地直接接触实际生活, 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和直接经验, 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对这些感性知识、直接经验加以总结、归纳和提升。在关注学生参与实践、开展活动的过程中, 应注重间接经验的指导作用和引领价值。掌握了经过反复检验的间接经验, 就可以避免直接经验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大大简化“尝试错误”的过程。就学生学习而言, 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 不能因重视课外学习或在实践中学习而轻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拉尔夫·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5.
[2]钟启泉, 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4]李尚仁.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5]段兆兵.课程资源的内涵与有效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 2003, (23) .
[6]徐继存, 段兆兵, 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 2002, (2) .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刍议 篇10
1. 注意知识衔接,做到稳步推进
新编高中物理教材与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教材相配套,许多知识都是在初中物理的基础上引入并深化的。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们对高一新生制定了“降低要求,放慢进度,单元过关,稳步推进”的十六字原则。遵循这一原则,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初、高中的衔接问题,尽量在复习初中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以减小知识跨度,使知识合理迁移,并在迁移中得到深化。
1.1 引入物理概念和规律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情境,提供学生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运动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1.2 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其关键是通过对演示实验和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着,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等。
1.3 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对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有关概念和规律间的关系。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2. 让学生体验到物理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中一个易被人忽略的因素是成功的学习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成功的体验越多,学生就会越倾向于认为自己能控制学习活动,学习活动是有趣的、有价值的,能满足自我进取的需要。学习优秀的学生大都是在这种自我强化的良性循环中成长的,所以,他们的学习一般不用家长操心。心理学研究还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一书将自我实现刻了解使学生做出反应的重要性,从而改进教学形式和方法,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要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这有利于学生获得新知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也有积极的作用,符合当前素质教育对学生的培养要求。
列为人的五种基本需要之一。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概念严谨、推理周密,这就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能力和理解能力,而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还比较欠缺,这样物理学对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与他们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一些学生在不能将老师所讲知识掌握、作业频繁出错、提问回答不对、测验得不到好成绩时,常被老师责备为不努力、不认真学,从而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特别是物理学习中接连出现失败时便会失去信心。加之部分老师片面追求升学率,“望生成龙”心切,教学中一味提高要求,更增加了学生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物理学产生害怕、厌恶等不正常情感,甚至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就应当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要注意教学内容设置的层次和梯度,创造更有利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上的成就感。特别是在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的高一阶段,教学要求更应低一点,考试题目要容易一点。教学内容要严格控制在必修本以内,千万不能根据高考要求,过早补充内容企图一步到位,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我们曾在《力》一章后补充“物体的受力分析”内容,并配以比较复杂的弹力和摩擦力的分析,结果不仅多数学生没掌握,而且严重影响了学生后续学习的积极性,后改为在《牛顿运动定律》之后进行受力分析训练,学生便容易接受。因此有些知识宜随着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提高逐步深入。关于考试,我们更应基于对“双基”知识的考查,切忌难度过高,以保护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情感。
3. 开展物理探究教学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教师应正确认识自己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定位,不断进行角色变换、角色适应、角色调整。探究式教学作为一种现代物理教学模式,是我们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不可能一步到位。目前,关键在于教师对探究式教学的认同和对有效的物理教学的责任感,同时,教师自身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科学探究作为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向探究式教学的方向发展。第一,将科学探究的思想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之中。例如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先河,他对自由落体的研究堪称科学探究的典范;牛顿经过对天体运动的长期思考,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将地球与天体的运动规律统一起来,这些都是科学探究历程中的丰碑。第二,就像科学家的探究过程一样,学生的探究方式是灵活多样的,而没有具体的模式和程序,教师应注意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第三,科学探究并不一定要在实验室进行,教师要想办法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因陋就简,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参考文献:
[1]辛卓宇.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几点看法.试题与研究,
[2]王万富.前概念与物理概念教学,2001(02).
高中物理课程教改的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中物理 教改?思路与借鉴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9(c)-0160-01
1 高中物理课程教法改革
1.1 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
建构一种对话、合作与探究的课程文化,让“研究性学习”走进课堂,走进学科教学,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引导学生探究物理知识的同时,渗透以人为本的培养理念。释放学生心灵,张扬学生个性,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并以“随堂探究卷”为桥,架师生互动平台,提供一种切实可行的质性评价手段。
1.2 建构“生活化”的课程
大家都清楚:物理学研究的是自然界最基本的运动规律,而自然界中的物理现象蕴藏着无穷奥秘,“最伟大的发现往往来自最平凡的认知”。这两方面的客观存在与结合是建构中学物理新课程的关键,也是物理课程设计的起点。这就要求教学的设计能设法让学生体会到“生活的物理,社会的物理”,总之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物理,而并非“书本上的方块字”和实验室中“冷冰冰的仪器”。
1.3 注重科学探究 ,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原则上应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每个要素都有很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但一个科学的探究流程决不是各要素的机械堆砌,而是各要素切适的、合理的组合。
1.4 发挥伙伴教育的作用,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合作学习”是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它可以是师生合作,也可以是生生合作,其产生的效果往往应是1+1>2。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师生间、生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交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考虑创设一些合适的空间和时境,勇敢地走下“神坛”——讲台,走进学生,把自己塑造成“学生式的教师”,而设法把学生培养成为“教师式的学生”,激起他们沉睡的内在的“学习情感”挖掘他们的内在动力,最终“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
1.5 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为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个人认为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应注意以下基本原则:评价标准应该多维:指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方法应多样化:注重形成性评价;注重质性评价—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评价主体应多元化:自评与互评结合;突出对学生探究、创新和实践能力的评价。
1.6 随堂探究卷评价法
我个人认为在当前的教育机制下,课堂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为此我们一定要重视课堂教学效果的评价。采用了“随堂探究卷”的评价方式,即根据教学内容悉心编制一份在课堂上能架设师生互动平台,在课后能提供一种有效的信息再处理方式的试卷,记录学生探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它也是一种学生成长记录档案,且便于操作。实践证明,效果是不错的。
2 新教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分析
教学原则:它重视知识的源泉是生产实践,反过来又为生产实践服务的关系,把知识与生产实践、科学技术结合在一起,既使学生理解掌握科学知识,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概而言之,新课程的课堂教学应重视学生的自主发现,重视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经历,强调课堂的互动合作。教学内容:应当从过去以教材为中心的单一书本知识转变为以教材为轴线,以活动为纽带,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系的多元化教学内容。应敢于大胆改变或重组教材相关的内容与结构,做到精选、精讲,并在互动、自主的学习中不断延展与生成。教学方法:应当从过去以知识量为目标,以讲授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听中学”的填鸭式教学,转变为以能力为目标,以活动为基本方法,集中表现为“做中学”的开放式教学。教师角色:应当从过去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实现上述三个转变的核心,是能有效地将“活动”引入课堂,让学生的各种感官、思维、情感真正“动”起来。从而推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 新教改背景下高中物理课程课堂教学的模式分析
综合上述的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特点的分析,我们不难建构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从构成教学模式的要素的角度看,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般模式应符合下列条件:第一,从问题入手,帮助学生确立学习目标。根据生活实例或已有的生活经验、观点,引导学生提出课堂的主要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白这一目标产生的过程及确定目标的理由和依据,使学生认可目标,接受目标,并能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学习与研究探索。第二,提供必要的学习信息,加以适度的点拨指导。课堂教学中必须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指导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新知识的过程。当然,会有学生面临问题、困惑、挫折甚至失败,这意味着学生可能花很多时间结果一无所获,但它却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是不可量化的长远效果,也是难以言谈的丰厚回报。第三,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励学生创新。社会发展依赖于人类思维的发展,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知识为载体,把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引导学生形成一个“是什么、为什么、会怎么样、还可怎么样、有哪些内在联系和规律、有那些应用、它的发展和前景是怎样的”等好的思考习惯,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概括等思维能力。并且在合作探究中引发创新意识,在感受体验中提高创新能力。如:在临近下课时,师生可共同对探究内容进行反思小节,反思本节课究竟学了那些知识,为什么学这些知识,学的过程有什么经验与失误,下一次怎样进行改进才能做的更好,最后留一些“方法与结果具有多样性”的作业或“问题具有趣味性、挑战性、可研性”的作业,使学生的探究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意识和能力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第四,教学评价设置多维评价手段。重视发展性评价和过程评价,评价应力促学生形成正确的态度与价值观。
4 结语
质量是教学的生命线,课堂教学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所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目前实践新课程最值得研究的一个教育话题。新一轮课程改革,既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基础教育得到更快发展的一次机遇。
参考文献
[1] 吕世虎,肖鸿民.中国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4.
探究物理课程有效教学策略 篇12
一、模块教学,分层管理
高中阶段的单一教学模式造成大学生物理基础差距较大,并且随着物理课程的难度增加,学生的能力不同使得统一的教学模式无法实现。在这一前提下,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的分层教学方式。制定从低到高的教学计划,并细化教学任务和完成教学任务所需要的教学资料、教学方法。就目前物理课程教学现状看,我们可以将教学分为四个层次。分层次原则以专业需求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基础。按照层次进行划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物理的教学效率。
二、实施大学物理教学内容改革
物理知识难度大,加之内容多而杂,教学课时不足,造成很多知识教师无法详细讲解,学生也就很难理解。为完成教学任务,并对学生的物理指导能力有所提高,需要对物理课程进行改革。尤其是在知识体系与结构上,要打破以往的教学基本框架,以“运动、力、能量及守恒定律”这一具有实践意义的方式为教学主线。这样可实现对物理学基础概念的统一概括。使学生顺利掌握物理知识的整体概况,有利于学生对物理学概貌的整体把握。在编写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需求对其进行增改或者删减,确保课程的合理性。这一教材穿插了适当的物理图片,改变了以往物理教材的死板、单一特征,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
三、改革教学方法,建构全新的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改革是物理改革的主要任务。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教师的主讲时间过长,学生对复杂的知识很难及时理解。基于物理实验的重要性,我们要在物理教学中适当增加实验内容,并由物理教师讲解和示范,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此外,让学生掌握多种学习方法对于教学来说具有积极意义,教师应善于从不同角度讲解物理题目,使学生能够掌握多种物理解题方法。在物理教学中可广泛采取情境教学法和问题创设法,这种教学方式是在教学中构建适当的问题或者情境,来激发学生主动完成教学活动过程。情境的创设要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以提高其关注欲望。随着社会对物理教学的重视,物理教学已经开始逐渐重视实践教学,在校内开设了实验室甚至是实训基地。但由于我国教育的地域性特别明显,在教学中缺少正确的评估机制,因此仍需要不断改善,以获得有关部门的支持,增设物理实验等教学设备,丰富教学方法,提高物理的教学效率。
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只有将外在的知识内化为学生所理解的知识,才能发挥其基本作用。学生作为学习对象,发挥其主体作用才能实现大学物理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基础进行课程设置,如学生基础较好,可适当的略过一些内容,对于物理教学而言,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要从趣味性教学和实用性教学入手,多数学生基础差,尤其是对于本科以下的院校中,适当的改变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物理解题思维更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还应相信学习,做到精讲到位,泛讲概括能力强。主张学生在实践做题中消化物理概念,而不是反复的就理论讲起。引导学生通过资料查找、与其他学生进行和沟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一方面提高其解决问题的能力,一方面丰富其经验。现今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快,教师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满足教学需求,而对于学生来说,教师要教会其如何学习和探究,才能使其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这种教学方式是对以往物理教学的彻底改革,使得物理课堂更加生动,学生的特征和教学需求都能够得到满足。要实现教学教材的层次感,还可以为差生编制符合其特征的教材,使其通过自学及教师指导的方式逐渐跟上班级节奏。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还应从不同的角度去激发其个人潜能,如开展系列的专题研究,可以在课下开展了一系列的课题研究项目,包括小论文写作、大学生创新项目、自制实验教具等。从而消除了学生与物理之间的距离感,提高学习效率。
五、改革评价体制,扩展教学评价功能
以往的物理教学强调单一的评价方式,教师仅仅根据考试成绩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这对物理教学效率的提高起到严重的影响。为此,应对物理评价体制进行改革,构建全方位的评价体系。一方面关注学习成绩但弱化成绩的影响。以学生在自主学习、情境模拟以及项目研究中的作用发挥为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目前,针对物理教学现状,可根据教学特征增加论文写作和项目研究等方式。另一方面,评价过程要实现多元化,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引导功能,却不可进行单一性的评价。
总结
物理是高等教育基础课程之一,其学习对于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至关重要。物理知识具有复杂性,与数学、经济、运动学等多个领域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学好物理知识十分重要,而要提高物理教学效率,就要从物理教学改革入手。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强调物理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选择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情境教学模式,使物理能够接近与生活,激发学生利用物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慧君.地方院校大学物理“模块类·结构化·建构性”教学模式初探[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
[2]王慧君.大学物理课程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