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动员

2024-12-04

情感动员(精选3篇)

情感动员 篇1

一、研究背景

情感支持是社会支持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情感支持”指的是给与个人爱、关怀、同情、理解、接受和安全感。正面的、积极的情感支持是运动员坚持训练、努力争取良好成绩的重要原因。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男子105公斤以上的举重比赛中, 德国选手施泰纳勇在冠军的领奖台上高举着亡妻的照片, 并称:亡妻的爱, 是他坚持枯燥的训练并最终参加北京奥运会的重要精神支柱。然而, 如果运动员在训练及比赛过程中, 得到的情感支持是负面的, 甚至与关系密切的人在情感沟通发生冲突和矛盾时, 他们表现的行为也往往是消极的, 甚至是异常的, 如中国短道速滑队员与队内管理人员发生冲突, 甚至出现殴打现象等。这些不仅影响了队内的正常训练和比赛, 更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由此可见, 情感支持网络不仅对专业运动员对平时的训练和生活有重要作用, 对提高比赛成绩也有重要作用, 同时也深刻影响到专业运动员退役后的社会人生。

目前, 情感支持网络的研究对象还集中在相对弱势的群体, 比如城市贫困人口、农村留守儿童、老年人、疾病患者等, 而专门针对运动员的情感支持网络研究还几乎为空白。本文用定量的方法来专门研究运动员情感支持网络, 主要研究运动员与哪些人进行情感的交流互动, 他们的关系如何等。这将有助于了解运动员情感支持的状况, 从而有助于提高其训练成绩。

二、数据、概念与测量

本研究所用数据来自2012年6月的对陕西省丈八训练基地的5个运动中心 (体操、游泳、重竞技、武术、足球) 共144名专业运动员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抽样时, 尽量按不同训练年限、不同年纪、不同训练项目、不同性别等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

本研究中的情感支持网是指人们在生活中遇到重要的情感问题 (如心情压抑等) 所寻求的求诉对象的个数。

情感网络的结构指标包括: (1) 网络规模。主要用来测量运动员个体中心网络的总人数, 人数越多, 表明个人拥有的社会资本越丰富。 (2) 关系构成。它主要是指各种关系 (本文运用了6种:家人、亲属、同学或朋友、队友、队内管理人员、其他) 在网络种所占的比例。 (3) 关系强度。关系强度可分为“强关系”和“弱关系”两类。测量强弱关系的方法有“互动法”、“角色法”, 本文结合中国专业运动员的实际, 采取“角色法”。以往在“角色法”的测量中, 经常将将“家人和亲属”定义为强关系, 将其他关系定义为弱关系。而通过我们对运动员的访谈, 结合他们职业特性和集中封闭的训练方式, 我们在此定义“家人和队友”为强关系, 其他则为弱关系。

三、分析结果

1、运动员的情感支持网络规模

经过数据分析发现, 专业运动员的情感支持网络规模平均值为5.13, 最大值为15, 最小值为0。其中, 求诉对象为3个人的所占比例最高, 占22.2%, 其次是求诉对象为2个人的, 占20.8%, 求助对象为1个和5个的比例相同, 为11.8%。而求助个人为0的竟也有2.8%的比例。这说明运动员在遇到情感困惑或心情压抑的情况, 能够求诉的人群个数并不多, 大多集中在2-5个之间。

2、运动员情感支持网络关系构成

专业运动员情感支持网络关系就是他们在出现情感困惑或心情压抑时, 寻求倾诉人群种类。在这里, 我们将这些人群共分为:家人、亲属、同学或朋友、队友、队内管理人员和其他共6类。经过统计发现, 运动员情感求助对象中, 队友所占比例最高, 达到近60%, 其次是同学或朋友, 比例为22.8%, 第三才为家人, 而亲属、队内管理人员和其他这三类所占比例较小。

3、运动员情感支持网络关系强度

运动员情感支持网络的关系强度表现出了强烈的“强关系”倾向, 这一比例达到了72%, 而“弱关系”倾向比较微弱, 仅占到了28%。这说明他们在遇到情感问题时, 喜欢向“同类” (队友) 和关系亲密的家人倾诉, 尤其是队友在这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结论与讨论

对运动员情感支持网络的规模研究发现, 相对于其他群起, 运动员在遇到情感困惑或心情压抑时能够寻求倾诉的对象个数相对较高, 之前有研究如城市贫困人口、农民工、老年人等, 他们的情感支持网络规模在1-3之间。但是这并不能说明专业运动员的情感网络质量也很高。通过研究发现:他们所寻求的倾诉对象中, 队友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是朋友和同学, 而家人则排在了第三, 队内管理人员等其他人群比例更低。这说明:运动员的情感倾诉对象特征为:同类, 即有和他们相同的身份、年龄和职业背景。由于运动员在一个较为封闭的训练环境中生活、训练, 这就导致了他们的社会交往面较窄, 遇到问题时队友成了最好的倾诉对象。值得重视的是在运动员出现了心理或情绪的波动时, 并不经常与队内管理人员 (如教练员、指导员等) 进行交流沟通, 而这也是比较危险的信号。这说明, 运动员和队内管理人员还有着情感上的隔阂, 互动强度和深度也较浅, 而这不利于运动员身心发展和运动成绩的提高。同时, 运动员的情感支持网络表现出了强烈的“强关系”倾向, 这进一步表明运动员的社会交往面较窄, 接触的人群种类有限。细究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本次调查的对象年龄相对较轻, 他们几乎没有走出训练中心, 融入社会, 因此接触的人群有限。另一方面, 也体现了运动员的培养方式的缺陷。运动员基本处于封闭状态进行训练, 很少与外界接触和交流, 在遇到了情感困惑时能够寻求帮助的人群主要是身边的队友, 而队友与他们年纪相仿、阅历相近, 对问题的看法和态度与运动员本身也较为一致。但是, 作为他们的指导教练或指导员, 在这方面起到的作用甚小。而运动员成绩的提高除了技术的进步, 心理上的变化和波动也会影响成绩的提高, 这方面作为他们的教练或指导员应该注重运动员的心理健康和调整, 及时发现他们的困惑而给予相应的指导和疏通。同时, 运动训练中心也应该建立运动员心理咨询室, 提供较为专业的服务, 让运动员在训练生活过程中保持心理的健康。

摘要:专业运动员的情感支持网络是其社会网络的核心组成部分。本文利用2012年对陕西省丈八集训基地144名专业运动员进行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 发现:1、专业运动员的情感支持网络规模相对较大;2、运动员情感求助对象中, 队友所占比例最高, 其次是同学或朋友, 第三才为家人, 而亲属、队内管理人员和其他这三类所占比例较小;3、运动员情感支持网络的关系强度表现出了强烈的“强关系”倾向。

关键词:运动员,情感支持网,网络规模

参考文献

[1]贺寨平.社会网络与生存状态——农村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

[2]贺寨平, 曹丽莉.城市贫困人口情感支持网基本状况[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1 (01) .

[3]林芯宇.刍议农村留守儿童情感支持现状[J].法制与社会, 2011 (17) .

[4]李淑杏, 陈长春, 等.家庭情感支持对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07) .

[5]刘珂, 张辉.农村空巢家庭老年人的情感支持的概念现状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 2009 (35) .

[6]张新红.家庭情感支持对女性更年期症状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 2010 (35) .

[7]王清丽.情感支持对肾病综合症焦虑状态影响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1 (15) .

情感动员 篇2

1 情感的变化会引起哪些常见生理信号的变化

机体在紧张的时候, 就会发生心率加快, 呼吸加快和加强, 并且血压升高, 外周血管收缩, 更加明显地会出现脸色发白, 手心出汗、口干、干呕, 还有脑电和皮肤电阻都会随着情绪的变化而进行变化。在情感识别的领域中, 这些生理信号被广泛应用的就是皮肤电, 不仅应用在情感识别中, 也被应用在刑侦和测谎中。

2 生理信号在情感识别中的应用

目前在情感调节领域中, 国外一些心理学研究机构也在使用皮肤电生理信号进行情感的识别研究。机体在视、听、痛等感觉刺激及情绪激动时, 皮肤两点之间电位差增大或电阻降低, 这种现象被称为皮肤电反射。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的Picard教授在其1995年技术报告中提出情感计算的概念, 并于1997年出版了第一部关于情感计算的专著《Affective Computing》Picard教授在专著中提出在实际的研究中对于情感计算需要做的工作是通过对情感信息的分析, 情感状态的研究来给计算机增加一种智能化的能力。Richter等人在动物实验中观察到切除交感节后皮肤电阻升高, 汗腺活动消失。

西南大学情感计算研究所研究的以生理信号对情感进行识别的研究表明生理信号中有很多情感信息, 并且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 国内也有一些研究、学术单位运用生理信号进行情感识别, 都在表明生理信号对情感研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实性、可靠性。2010年张龑翼在《测谎中皮电反应的认知效应》文中说到之所以将皮电作为测谎反应中的指标, 是因为, 出汗是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 为维持体温平衡, 排除多余热量的一种最重要的生理调节方式, 汗液的排出量一般与人体的运动量或与体外及周围的温度密切相关, 还与情绪状态密切相关。2011年周钰婷在《模拟退火免疫粒子群算法在皮肤电信号情感识别中的应用》中写到GSR是反映人的交感神经兴奋变化的最有效最敏感的生理指标, 是国际上最早最广泛应用并得到普遍承认的多导心理测试指标, GSR记录了人体的皮肤电导的变化, 通过情感诱发产生的对交感神经的刺激能够导致人体皮肤电的变化。2013年刘俸汝《甚于皮肤电情感识别的情感调节簸略研究》中指出皮肤电作为一种易于获取的基本生理信号, 已被广泛应用于情感识别研究中。在被试的情感被视频诱发的状态下, 皮肤电生理信号蕴含有能表征个体生理以及心理状态的很多重要信息, 这在医学, 心理学研究中都得到了证明。

3 生理信号的识别与情感调节结合运用

教练员与运动员需要进行有计划的和长期性的心能训练与情感调其目的不光局限于运动员能够在比赛和日常训练中能够拥有一个最佳心理状态和稳定的情感, 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运动员学会自我调节, 因为在比赛和日常生活中, 所发生的事件是不确定的, 而在运动队中并不会只有一名运动员, 教练员在了解运动员心理和情感发生变化方面上是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 所以, 运动员能够做到及时地、正确地自我调节同样是很重要的。因为心理状态和情感状态是不具体和不形象的, 并且有些抽象的物质, 只有通过生理信号来把这些物质展现在运动员面前, 才能让他们记忆深刻, 并且能够客观和准确的评价。在心理训练和情感调节中, 运动员可以使用生物反馈仪来作为训练和调节的工具, 是通过现代科学仪器来对一些生理信号 (皮肤电、心率、血压等) 反应来通过屏幕展现给运动员看到, 比如:运动员在愤怒的状态下, 会出现心率加快、毛细血管扩张、血压升高以及皮肤电阻所发生变化等现象。更可以在训练中通过视频片段或是音乐图片等工具来激发运动员的情感, 更可以在赛前期播放与比赛有关的资料, 来唤醒运动员对比赛的反应情感, 这时候让运动员看到这些生理信号的变化, 并且可以将这些信号发生变化的部分记录和打印出来, 然后再对这种情感进行调节, 降低情绪的反应, 久而久之这样反复地练习, 如果出现不良情感, 运动员就会对自己进行调节, 在加上教练员加以引导, 就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当然, 在生理信号显示的同时, 还需教练员能够及时了解运动员对情感唤醒的程度, 以及经过调节后的效果, 可以通过问卷的形式或是运动员自己对当时的状态和感觉书写在纸上, 然后再将生理信号发生变化的特征部分打印出来, 这样不光可以做到主观和客观的综合评价, 更能够准确的了解运动员的心理动态, 排查出运动员隐藏真实情感的可能。

4 使用生理反馈仪应具备的条件

进行生物反馈训练首先具备一台或多台生物反馈仪以及合格的操作人员和舒适并且安静的场所。而常用的生物反馈仪有:肌电生物反馈仪、皮电生物反馈仪以及皮温生物反馈仪等。具备这些条件后便可以开始此项训练, 运动员的主观感受和客观反应, 在坚持长期训练和调节后, 教练员不仅可以掌握运动员的情感状态, 更能够通过每次训练和调节后的情况来评价运动员自我调节方面的能力, 教练员能够做到真正的心中有数。

5 生理信号反馈训练的原则

5.1 循序渐进的原则

无论是任何训练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 就是循序渐进, 就像运动员的运动成绩一样, 并不是一天或一个星期就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5.2 自觉性原则

这不仅需要运动员自觉, 更需要教练员自觉, 之所以能够自觉是因为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要相信和重视训练的必要和真正所带来的效果, 这是真实的、客观的。

5.3 个别对待原则

每一位运动员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 没一位运动员的反应都不由差别, 教练员应该考虑到每位运动员的性格、心智能力和心理状态的不同每次在此项的训练后效果都会不同, 就像专项训练一样, 每位运动员的水平都会不一样。

参考文献

[1]潘闻特.基于生理信号的情感识别系统研究与实现[D].上海交通大学, 2012.

情感动员 篇3

6月17日,广大网民微信朋友圈出现了这样一条消息:“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由此,该话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焦点和讨论热点。人们对人贩子的痛恨情绪瞬间被点燃,大量网民在各社交媒体平台发表支持“人贩子判死刑”的观点,并义愤填膺地转发相告。

但随后,冷静的声音也立马出现,一些专栏作者纷纷发表文章来探讨“关于打击人贩子的立法问题”,详细分析为什么不能用“一律判死刑”来惩治人贩子,社会学和法学界人士则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提出观点,指出“人贩子一律死刑”违反了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法治原则,重刑并不能遏制拐卖行为的发生,甚至会增加公安机关解救被拐者难度以及严重威胁被拐者的生命安全。

事实上,拐卖妇女儿童情节严重的罪犯被判死刑,在我国刑法中有明确的规定,所以在这次网络热点事件中,“是否该一律判死刑”成为争论的焦点所在。

当该事件被网民激烈讨论时,名为“sjydhlw”的微信公众号则抛出一个惊人言论:“你只是帮别人赚钱。”随后,《真相来啦,“贩卖儿童死刑”就是一个骗粉的营销案例》《“贩卖妇女儿童一律判死刑”被指为互联网营销》等文章也相继揭露“人贩子一律死刑”最初其实是某婚恋网站的营销策划事件。

尽管如此,“人贩子一律死刑”“不求点赞、只求扩散”的号召,事实上也达成了群起而点赞的效果,这与传播过程中的“情感动员”有着密切关系。

二、“集体无意识”与情感动员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无意识理论。荣格认为,“集体无意识是无意识的深层结构,它是先天的、普遍一致的。也就是说每个人都继承相同的基本原型意象,犹如每个婴儿都天生秉有母亲原型一样。”[1]“无意识现象不但在有机体的生活中,而且在智力活动中,都发挥着一种完全压倒性的作用。”[2]因此,“集体无意识”是一种典型的群体心理,是网络情感动员的重要发生机制。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即时性,使得许多社会敏感性热点话题很容易在短时间内集聚起临时的群体,并对事件展开围观和讨论。在集体无意识下,由于围观网民身处群体中,于是他们会不自觉地受到群体意见的影响,甚至在部分议题(如“向善议题”:微博打拐、微公益)中会产生对群体力量的盲目崇拜,在群体意识的相互感染下,网民也敢于并趋向于发泄内心的非理性情绪。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家庭占大多数,拐卖行为对家庭的伤害可想而知,民众对拐卖行为的恐惧和痛恨毋庸讳言。当朋友圈被一张刺目的图片和一段煽情的呼吁文字刷屏之时,网民的激怒情绪会被瞬间点燃,进而将“杀之而后快”的矛头直接指向人贩子,在“集体无意识”心理的影响下,更不太可能从法理的角度冷静地思考利弊,于是站队似的转发阵容不断扩大。

此次在互联网展开的“一律死刑”的情感动员中,进行跟帖和转发的大部分都是为人父母的网民,在笔者看来,他们之所以如此情绪激昂地呼喊,一部分是因为“集体无意识”影响下产生的从众心理,另一部分则是以此宣泄内心的恐惧。因为担心和恐惧,在接收到媒体的报道以及相关影视作品(如《亲爱的》《失孤》)的呈现后,他们会不自觉地进行“联想叠加”——到处都有大量的拐卖事件发生,于是,他们通过转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担忧,希望以此引起相关部门对“人贩子问题”的重视。

三、有效的情感动员

学者杨国斌认为:情感动员的功能是把单纯的看客转化为紧密团结的集体行动者,促使原本极为分散的个体在思维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而愤怒、同情和戏谑就是公众情感共鸣的最佳催化剂。[3]网络信息传播的快速及时、海量丰富,加上网络意见具有表达的匿名性和低成本性,互联网成为大众舆论的集结地,裹挟着网民情绪的舆论力量巨大,网络情感动员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焦点。在笔者看来,有效的网络情感动员至少具有这样几个环节:选择热度议题、塑造集体认同感、“大V”参与及造势。

(一)选择热度议题

道德上的正义感对网民有着天然的吸引力,它是撩动网民内心深处情感之弦最强大的力量,是网络公共话语的核心内容和网络热点议题建构的核心元素,也是诱发网络政治抗争的根源。[4]网络不仅是信息流通的渠道,也是网民情感碰撞与情绪共振的虚拟人际圈子。在短时间迅速锁定人们眼球并引起人们情绪波动的话题大都是因为该话题触及了公众的道德底线。

在长久以来对人贩子的愤恨情绪以及正义感的驱使下,“一律死刑”的议题便能瞬间锁定网民眼球。妇女、小孩作为社会弱势群体,一直是被人们重要呵护的对象。相比“愤怒情绪”,“同情”是一种更柔软的情感,更容易激发人们参与饱含正义感的“向善”议题的决心。通过激发网友内心的同情心和善心之后再进行情感动员则具有更好的感染力和效果。

(二)塑造集体认同感

身份代表一种生活状态,它涉及集体边界,身份的呈现能获得同类人的情感共鸣。[3]塑造集体认同感对于网络情感动员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只有形成了对一种集体的认同情绪,网民们才能在一起分享观点、形成共识,树立集体目标并为之不懈努力。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网络情感动员的关键一环就是让网民参与话题,并逐渐形成集体认同和身份认同,进而努力将议题转化为实质性效果。

“一律死刑”的议题中,在不断地关注“点赞”转帖和讨论中网民强化了对彼此身份的认同——我们都是抵制人贩子集体中的一员。不断的情感共鸣使最初的个人情绪转化为集体情绪,也将个人意志转化为集体共同意志——通过我们广大网民的力量,引起相关部门对拐卖行为的判罚重新量刑。在网络社会中建立的弱联系,在情感动员的过程中逐渐塑造了一种集体认同感,弱联系不断被强化,这为个体间形成某种共识以及进行集体行动提供可能。

(三)“大V”参与

随着微博的兴起,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进入人们的视线,“大V”们积极地参与网络公共事件的讨论,不断地扩大着自己的影响力。在网络平台中,如果希望某个事件能被更多人知晓,扩大事件的传播广度,网友们会选择以“求扩散”的方式随手“@”多个“大V”。如果获得“大V”的转发,那么事件便能以很快的速度引起网友的关注和转发,甚至引起传统媒体的关注和报道,从而能够非常迅速地扩大该事件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

“人贩子一律死刑”的呼吁在朋友圈广泛传播的过程中也引起了很多“大V”的注意。

已为人父的@王宝强,在发表微博时也是情绪激动的呼吁:“我坚持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我坚持!!!买孩子的判死刑!!!偷孩子判死刑。立即执行,无缓刑!不能上诉!立即马上执行!不求点赞,只求扩散!”

“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之论,在朋友圈被煽情文字刷屏时,他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意见:“拉黑了一百多个喊杀人的。一会接着干。说说理由吧:1.有你们的国度,分分钟就又是文革。不美好。2.万一得罪了你们,你们没有底线。不安全。3.我不仅不同意你们。我更主要的是怕你们。”

《中国青年报》记者曹林也在新浪网发表专栏文章《动辄诉诸死刑类似“你怎么还不去死”》,在文章中冷静思考为什么“一律死刑”的观点能够被网友热烈呼应和转发,从法理和情理出发分析“一律死刑”的荒唐性。

拥有众多粉丝的“大V”是热点事件讨论过程中的舆论领袖,通过大V的影响力进行的情感动员无疑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造势

“大V”的参与扩大了网络热点话题的传播范围和影响力,那么接下来,要想维持公众的关注热情,还需借助造势的力量来促使热点事件的转化、升级。

“建议国家改变贩卖儿童的法律条款拐卖儿童判死刑!买孩子的判无期!”“我是来自北京的承诺者,坚持人贩子死刑!”“我是来自湖南的承诺者,坚持人贩子死刑!”随后,“人贩子一律死刑”的消息在传播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的变种,文字与图片相配合,还有“被拐故事”——故事讲述者以被拐儿童父母的口吻声情并茂讲述儿女被拐,历经数十年艰辛,终于找到被人贩子致残在沿街乞讨的儿女。从最初的文字传播到后来的图片报道,已经相关的新闻事件,在该话题的传播过程中伴随着一系列的话题营销甚至谣言和假新闻不断升级发酵,话题造势不断升级。

四、结语

研究者发现,受政治参与渠道、政治容忍度、政治效能感等因素影响,中国的社会抗争遵循的逻辑并不是理性计算,而是情感动员。[3]

随着社会化媒体广泛运用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买卖儿童等相关犯罪事件得以更快、更多地被公开,并迅速引发公众广泛议论,形成全民关注情势。但是,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构建法治中国,需要讲法理守法律,而不是靠煽情裹挟下的泄愤。如果只是通过情感动员形成集体泄愤式的观点表达,往往会事与愿违,甚至造成舆论干预司法、绑架司法的后果。了解情感动员的发生机制以及关键动员环节的特征,可以使网民在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过程中更加冷静,警惕热点事件背后的网络营销。

摘要:网络传播的开放性、便捷性和即时性,使得许多社会敏感性热点话题很容易在短时内集聚起临时的群体,并对事件展开围观和讨论。在“集体无意识”影响下,网民不自觉地会受到群体意识的影响。在过往的事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网络平台上被网民疯狂传播的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和沉淀之后,大多数传播内容都有网络公关公司、网络推手等在背后进行策划。了解热点事件背后的“情感动员”现象,以及“情感动员”的发生机制和关键动员环节的特征,可以使网民在参与公共事件的讨论过程中更加冷静,警惕热点事件背后的网络营销。

关键词:网络热点事件,情感动员,集体无意识

参考文献

[1]王岳川.20世纪西方心理学美学的演进[J].广东社会科学,2013(1):187.

[2]古斯塔夫·勒庞.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48.

[3]郭小安.网络抗争中谣言的情感动员:策略与剧目[J].国际新闻界,2013(12):56-69.

上一篇: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下一篇:物理教师课程能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