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情感的特性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共12篇)
从情感的特性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篇1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求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体验影响着人对社会、自然、他人和自身的认知和态度,是大学生人格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内容.本文着重研究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及情感对大学生人格的影响.
作 者: 许阿娟 作者单位: 陕西理工学院,723003 刊 名: 青年文学家 英文刊名: THE YOUTH WRITERS 年,卷(期): 20xx “”(15) 分类号: G424.1 关键词: 情感 情感教育 人格 内涵
从情感的特性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篇2
1 情感因素及情感教育的主要特点
束定芳、庄智象指出:“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上看, 学生的情感控制是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效果的最大因素之一。影响学生英语学习的情感因素主要有动机、态度和个性特征三个方面”[4]。动机就是对某种活动要有明确的目的性, 为了达到该目标而作出一定的努力;态度包括认知成分 (即对某一目标的信念) , 情感成分 (即对某一目标的好恶程度) , 意动成分 (即对某一目标的行动意向即实际行动) [5]。我们知道, 态度作为一种情感因素, 它对某一目标的具体实施和最终达到的成功态度是极其重要的。Stern (1983) 发现态度和动机密切相关。在我国, 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持有好感, 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 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英语的因素。如果对某一种语言持有好感, 对该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感到新奇, 那么对这样的学生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 学习对他来说就是一种乐趣, 是一种探索。另外, 学生对英语内容是否有兴趣, 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 这些都会影响学生的情趣和学习效果。英语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对英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4]。在我国, 许多学生学习英语有较为明确的目的和动机。从学生的动机类型来看, 除了极少部分学生由于特殊家庭背景或兴趣而具有综合性动机外, 绝大多数学生持有工具性动机。由于我国特殊的教育体制, 中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是想在中考或高考考得高分, 以便在更好的学校求学, 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动机是通过CET-4或CET-6考试或在研究生入学考试中胜出, 或在将来为争取到出国留学打下语言基础。个性因素在情感因素中也非常重要。从心理学的角度上, 学生的个性可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两种。一般情况下, 性格外向的学生善谈, 有利于获得更多的输入和实践机会, 但他们往往不注意语言的形式;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善于利用其沉静的性格对有限的输入进行更深入细致的形式分析, 尤其在注重语言形式和语言规则。针对这种情况, 英语教师对不同的学习任务注意发挥各自的长处, 或通过心理学方面知识的传授, 促使不同性格的学生向相反的方向作些转变, 以适应各种不同的学习环境和任务[4]。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它积极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 来促进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品质, 进一步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 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都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6]。英语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两大特征, 一是做到对英语教学认知的平衡性, 对英语教学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稳定性和清晰性有合理的认知;二是做到对英语教学情感的和谐性, 将消极的情感转化为积极的情感, 将压抑感、游移感、自卑感变为适应感、归属感、和自信感。
2 在英语教学中效用理论在情感教育中的具体策略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如果英语教师的教学方法多样化, 就不会引起学生边际效用的递减, 而且使学生英语学习获得最大的效用。一般来说, 良好的情感策略有助于学生形成健康的学习态度、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坚定的意志和自信心。相反, 不健康的情感则会影响学习进程。因此, 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如下策略[7]。一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依赖于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和和谐课堂气氛。和谐与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励, 有利于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在一个和谐的、宽松的氛围中, 学生能发挥其潜能, 提高英语学习效率。二是降低学生对英语学习的焦虑, 增强自信。研究充分表明, 过分焦虑对英语学习有消极的影响, 但过分焦虑是可以降低的[8]。教师要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注意观察学生的言行与举止, 如果发现某些学生有过分焦虑的心理, 应采取有效的措施并及时给予帮助和心理引导。三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师生之间的交流通常情况下是通过语言来交流的, 从某种意义上看, 教师的语言能力可以决定大部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因此, 教师必须提高教学语言的运用能力, 尽可能用生动、幽默、肢体语言以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来吸引学生注意力,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四是激励学生英语学习的动机。驱使人们活动的动力就是动机, 它包括个人的意图、愿望、心理冲动或企图达到的目标等。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设法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 展示优秀学生的一些成就来激励班上学生, 使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取得英语学习的最大效用。
3 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原则
在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上, 英语教学情感教育的原则就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建立起健全的人格, 要遵循以下几点:1) 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 要学会肯定学生的成绩。能够理解学生的教师必定会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了解他们英语学习需要什么, 因而所采取的措施也更能取得学生的理解, 更能吸引学生。要学会肯定学生, 就是要充分肯定学生英语学习的成绩, 还学生的自尊和自信, 让学生朝更完善的方向发展。2) 要建立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 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协调。一方面, 平等、和睦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自我控制, 增强英语学习的自觉性。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平等、平和地对待学生, 让自己的教学设计贴近学生, 让学生肯学、愿学。另一方面, 学生要学会自我协调。自我协调是一种稳定、持久、理性的情感体验, 协调能力强的能够适应学习环境, 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3) 要帮助学生获得满足感。培养满足感的教育方法有很多:如培养满足意识, 教育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学会发现快乐;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班级文化活动;进行挫折教育,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挫折观。另外, 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地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9]。4) 如何利用现有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来进行外语情感教育作为英语教师, 都要求接受心理学和教育学方面的专业教育, 要将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传授给学生。在此, 作者为广大英语同行以及英语教育工作中提供一些自己的感受。一是向学生展示情感策略。教师对英语教学内容要备课充分, 要善于用英语表达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善于用表情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要利用学生表情增强体验效果。二是要发掘情感策略。教师通过自己对英语教学内容的加工、深化, 要善于发现教学内容中的情感素材, 要善于运用表情来引起学生的情绪感染。
总之, 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2]。从边际效用的递减理论上来看, 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做到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的变化, 学生的学习效用就会获得最大。
摘要:为了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积极性, 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的兴趣, 作者运用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从情感因素及情感教育的主要特点、在英语教学中效用理论在情感教育中的具体策略、英语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的原则、如何利用现有教学内容中的情感资源来进行外语情感教育四个方面阐述了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效用。
关键词:效用理论,情感因素,情感教育,英语教学,动机
参考文献
[1]约翰·伊特韦尔, 编.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Z].1卷.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2:850.
[2]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束定芳,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1996:46-51, 90.
[4]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1-10.
[5]Van Els T.Applied Linguistics and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Foreign Language[M].Edward Arnold, 1984:116.
[6]Carroll D W.Psychology of Language[M].3rd ed.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7]王奇民.制约大学英语教学效果的因素及对策[J].外语界, 2002 (4) :27-35.
[8]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3rd e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1994:141-143, 152-153.
从情感的特性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英语教学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01(c)-0184-01
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新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情感教育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传统英语教学中,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侧重于语感,而忽视了情感。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教法,激发学生情感兴趣,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形成和谐友爱关系。教学实践证明,情感教育的运用,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能够更好的促进英语教学与学习。下面就个人在英语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谈谈体会。
1 挖掘文本情感,提高学习兴趣
英语学习的进程往往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有了大量适合的语言输入并不等于学生就可以学好英语。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可能变成语言吸入,也就是说,在语言输入到达大脑语言机制的进程中,情感因素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积极的情感对英语学习具有促进作用,而消极的情感会阻碍对英语的学习。一般说来,课堂上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积极参加英语学习活动,获得更多的英语知识。而积极的情感表现为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以及大胆的语言交流。实践证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喜爱,感兴趣,积极接受,则情感过滤就少,学习效果就高。此外,坚强的意志和较强的自信心更有助于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反之,消极的情感则抑制学生的智力活动,影响学生学习潜力的正常发挥,降低英语学习的效果。
2 培养师生情感,改革教学方法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对英语教师的情感认同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果学生对英语教师产生了敬畏的心理,甚至从内心排斥,不信任,不接受,那么学生在课堂上往往提不起兴致,激发不出热情。更谈不上语言学习中的合作和交流,老师最终也会很失望,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老师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 教师应转换角色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除了参与,促进学生的学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学习给予指导,应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一个接纳性的,支持性的,宽容性的课堂气氛。有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学生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亲切感。老师才能轻松愉快地通过英语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趣味性揭示英语教材本身的魅力,达到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2.2 教师应充满爱心
爱心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教师不以教育者或长辈自居,而以友爱之情施于他们,学生就会敞开心扉,消除对立情绪及情感障碍,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中的一员,经常与学生进行朗读和背诵课文比赛,或偶尔“让”学生,让他们萌发与老师一比高低的愿望,自觉地去听去读英语,把英语学习变成自己的事情。使学生产生渴望进步及自我完善的内在要求。教师尤其要注意自身的榜样作用。教师的行为是无声的命令,教师身体力行,学生就会把老师作为学习的榜样。生活中,师爱有多种形式。爱是教学的媒介,友爱更是消除戒备心理的传感器。消除师生对立情绪及情感障碍。
2.3 教师应尊重学生
有人曾经说过:要想成为孩子的朋友,请蹲下来和他交谈。只有蹲下来,你才会看到和他们所看到的一样的天空;只有蹲下来,你们的心与心才会贴得更近。教师只有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伙伴,才能真正与学生同喜同乐,才能正真與学生同呼吸共命运。使师生互动作用发挥到极致。在教学中,老师要真诚地向学生征求教育、教学方面的意见,主动向学生反省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与过失,虚心听取学生反映的问题。这样才能都能起到外塑形象,内化心灵的作用。
3 激发学生情感,优化课堂教学
3.1 利用教材内容。激活学生情感
教师应该充分研究教材,努力挖掘英语教材中积极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有日的,有意识地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把教材中传递出的情感和学生激活的情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的同时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比如通过:What does sb do?这个句型来询问学生自己的爱好,想法等。可以让学生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生活目标,促使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
3.2 使用多元化手段,激发学生兴趣
如果教师长期只用一样的方法教学,千篇一律地重复,时间长了学生也会没有学习兴趣,也会厌烦。只有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听,说,读,写活动,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比如小组讨论,二人操练,多人表演。分角色朗读,小游戏,猜谜,唱歌等多种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充分体现教学法的多样性。只有学生感兴趣,他们才会有积极性。才想参与进来。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兴趣越来越浓厚,学习质量也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3.3 实施情景教学,活跃课堂气氛
朱自清《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 篇4
一、父子矛盾冲突的成因
朱自清和父亲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是主要是父亲对朱自清经济权力的剥夺。
19,朱自清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到江苏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据陈孝全《朱自清传》记载:“加之家庭不和,他每月薪水均由学校送到父亲手里,他无权支配。因而他不管家里人反对,辞职不干,决意要离开这个使他厌恶的地方。”【3】朱自清上大学时家道已中落,大学毕业后理所当然要负担家庭的经济,1921年秋,朱自清到江苏第八中学任教务主任,父亲凭借与校长的私交,直接拿走了朱自清当月的全部薪水,这种专制式的家长行为极不尊重人,再加上“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封建大家庭的妻亲的矛盾、等级尊卑的矛盾使父子矛盾加剧,遂使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到外地执教,父子从此失和,这是朱自清父子矛盾冲突的直接原因。在直接原因之下,父子的矛盾冲突其实有着更为深层的原因。季羡林在评说朱自清散文《背影》时指出:“《背影》表现的就是三纲之一的父子这一纲的真精神。中国一向主张父慈子孝……我觉得,读朱自清先生的《背影》,就应该把眼光放远,远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然后才能真正体会到这篇名文所蕴含的真精神。若只拘泥于欣赏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则眼光就未免太短浅了。”【4】季羡林先生说得很明白,《背景》体现了“父为子纲”的中国封建文化内涵,即表现了的封建伦理纲常和父慈子孝的封建道德规范,这是比较中肯的,但同时应该看到,朱自清从小受到传统封建文化道德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朱自清19考上北京大学时,正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期,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新文化运动高扬民主和科学两面大旗,向封建文化和封建道德发起猛烈的冲击。朱自清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逐渐具有了挣脱封建专制和封建伦理,争取个性自由和人格独立的新思想新观念,这种思想观念同“父为子纲”的封建伦理纲常的对立与碰撞,就导致了父子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是封建家长专制同个性自由思想解放要求的冲突,是父子矛盾冲突的深层原因,经济冲突只不过是其在表层形式上的显现。
二、父子矛盾冲突的僵持与和解
据《朱自清传》记载,1921年秋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八中,从此父子失和。1922年初春,朱自清将家眷从扬州接到杭州,父子矛盾激化,父亲不肯原谅朱自清。1922年暑假朱自清带妻儿回扬州,想缓和与父亲的矛盾,却受到父亲的冷遇,甚至不让他进家门。1923年暑假朱自清又回家一次,但父子关系仍未好转,双方裂痕越来越深,后来朱自清就几年不回家了。从1923年至1925年是父子矛盾的僵持期,就是《背影》中所说的“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到作者写《背影》这篇文章,这种僵持的关系才表现出了和解的迹象。作者在文末说:“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有和儿子和解的意愿,而作者是在饱受父子矛盾的煎熬与痛苦中写下这篇文章的,作者借回忆八年前父亲送自己上学时买橘子的情景往事流露出对父子往日深情的怀念,从而表露出了与父亲和解的意愿。毕竟血浓于水,骨肉亲情战胜了思想观念上的分歧与冲突,据《朱自清传》记载:多年以后的1928年,朱自清的散文集《背景》出版,“开明书店将《背影》寄到朱自清老家扬州,他的三弟朱国华接到一看,不由喜出望外,连忙拿着书飞快奔至二楼父亲的卧室,让老人家先睹为快。这时朱小坡身体不好,行动不便,他把椅子挪到窗前,戴上老花眼镜,一字一句地读着儿子写的文章,心中感到莫大欣慰,昏老的眼睛猛然迸出兴奋的光芒。”【5】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完全理解了儿子,父子关系趋向和解。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表达的情感内涵是矛盾冲突中的父子深情,这种矛盾冲突是封建旧思想同新文化新思想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使父子失和,使作者饱受失去父子亲情的痛苦,但正是在这种痛苦中,使作者在文章中传递出了不同于一般骨肉之情的更加悱恻、悲切、深厚的父子真情。
参考文献:
[1]李馨.对父权本位思想的反驳――朱自清<背影>的深层思想内涵[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26-28
[2]朱自清.朱自清精品集[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32
[3]陈孝全.朱自清传[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5
[4]季羡林.季羡林说朱自清散文<背影>[J].名作欣赏:(3):2
浅谈政治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5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持续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说的就是情感教育的重要性,从情感入手是现代教学的标志之一,现代教育离不开情感教育,并将情感的发展列入评价人发展的重要指标。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情感是获取知识的土壤和动力”,而布鲁姆则把情感看作是影响教育过程的三大动力之一。
汪国真说:“对没有感情的学习和工作都是苦不堪言的”对所从事的工作和学习充满感情能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激发人的潜能,从而能更出色的完成任务。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看,培养学生敏感的心灵、丰富的体验、细腻的感受,是完整人的教育所需要的。一位教授曾说:“如果把学校教育看作是化学反应,要提高化学反应的速度和质量,就要加‘催化剂,而情感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添加剂”,前南斯拉夫教育专家鲍良克说:“情绪调节着学生对教学的态度和积极性,情感环境决定学生在教学中的注意力”。可见,情感是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灵魂所在。
1、运用教材中的大量的事例来感化并培养学生的道德感。道德感是人们运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表现形式有爱国主义情感、友谊感、同情心、责任心、良心、荣誉感、自尊心、感恩之心等。政治教科书上有很多情感教育素材,教学中我们应适时展现素材中的人物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如在学习责任一课时就应与学生分享名言警句: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岳飞的“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忧国”;在学习如何孝敬父母时就让学生回顾《游子吟》;在学习自尊时,《晏子使楚》的视屏就应该播放给学生观看;在学习法律时,以蹬三轮车为生的白礼芳老人的故事就不得不谈。总之,这些素材既加深了学生对考点的印象又让学生体会到他们的爱国情感、责任心、荣誉感、自尊心、奉献精神等高贵品质,进而陶冶学生的品格与情操,启迪智慧,达到“注之以爱,启之以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的目标,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师应以充沛的感情感染学生。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应以充沛的情感感染学生,则需要教师以充沛的感情来描述枯燥的案例和其他素材。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投入自己的“情”进入“角色”,才能够变呆板的文字说明为生动的政治知识,才能变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交流,才能使学生陶醉其中,达到师生思想上的共鸣、情感上的交流。如讲授《自尊是人人需要的》,应饱含激情地描述:晏子出使楚国时,楚国为了给晏子一个下马威并达到羞辱的.目的,一是让晏子从小门进城,二是用晏子的矮小说事,三是用罪犯来羞辱。而晏子则巧妙地用“狗国”、“小国”、“贼国”来化解了楚王的招式。学生们通过教师的情感渲染,就会对晏子的机智倾心不已。教师再适时地对学生提出:“如果是你,会怎么做?”。这样就会激起学生的激情大谈感悟。学生们再也不会感到政治课的枯燥了,情感上的交流和互动拉近了学生与老师、与课本的距离,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尊心。
3.身正为师,教师要做好榜样。作为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应该首先做到。老师的不足,其实也是学生的不足:一个充满活力爱唱、爱跳的老师,他的学生一般也充满朝气;一个书写工工整整的老师,学生的作业和笔记也会很棒;一个随时穿着干净整洁的老师,他的学生也邋遢不到哪里去;一个成天满口脏话的老师,要求学生不讲脏话是不可能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人倡导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4、教师应投入真诚的感情。教师只有带着积极的情感上课,学生才会受到感染,才会“亲其师,信其道”,才会“乐其道,学其道”。 如果教师缺乏关爱,对学生冷漠无情,甚至对他们感到厌烦,势必造成师生关系紧张;因此教师应真挚关爱每一个学生,学生再怎么差,都需要关爱,都渴望掌声和喝彩,都想饱尝成功的喜悦和进步的欢笑;教师也应热切期待每一个学生。罗森塔尔效应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深切的期待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哪怕再差的学生,其实也有他自己的闪光点,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你敢说学生现所学的一技之长在将来无用吗?你敢说现在所谓的差生将来在社会上混不好吗?作为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在适时鼓励学生、期待学生,这样学生就会有信心和勇气,朝着老师期待的目标努力。
浅谈科学课中的情感教育 篇6
情感,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指他对什么感兴趣或对什么不感兴趣。小学生科学情感就是指学生对科学事物和在科学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是有兴趣,喜欢,热情参与;还是没有兴趣,消极参与。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一个人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几个重要内容。最核心的部分就是一个人的情感与态度。试想:一个人对科学研究没有兴趣或者表现出非常冷漠,不积极。即使他的科学知识的丰富,又有什么用呢?因此,在对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过程中,应重视学生良好的科学情感的培养。下面我结合几年来从事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科学情感谈几点体会:
一、想知道,爱提问
心理学研究表明,好奇心或求知欲是人的本性。在小学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越是年龄小的孩子,问题就越多,老是缠着你问这问那;而到了高年级,这种现象逐渐减弱。很多专家学者认为这不是小学生本身就具有的兴趣规律。是我们的教育者,在学生的最宝贵的。问题最多的时期重视不够,差不多都是单调划一的学习方式机械回报着学生的渴望与热情,长期以往形成了目前这个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在教学三年级科学课“磁铁”单元第五课“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时,按照事先的教学设计,导入时我分别用一个环形磁铁和两个相互吸引在一起的环形磁铁去吸引回环针,让学生观察。当学生发现后者比前者吸的回环针颗数多时,我启发学生:同学们有什么发现?于是,学生纷纷举手:发现两块磁铁吸在一起磁
性增强了;我接着再问,这节课你想研究磁铁的什么呢?学生说:“我想把两块条形磁铁吸在一起来研究,磁性会怎样变化;我想把三个环形磁铁吸在一起来研究,磁性又怎样变化呢;我想用蹄形磁铁来研究…„”在探究过程中,有一组学生发现两块同极压在一起的环形磁铁的磁力比一块环形磁铁的磁力小时,这时学生又有了新的问题:两块蹄形磁铁同极强压在一起磁力又是怎样的?条形磁铁呢?在汇报交流时,学生的发现很多很多,明白了磁铁的磁力会发生变化,从而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作为科学教师,我们的教学目标首先要培养孩子健康向上的科学情感,而科学情感重要的第一步就是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求知欲,呵护学生那幼小心田里绽开问题之花。学生的问题,不管是有意义的,还是很幼稚的,都要重视,要给学生及时答复或鼓励指导他们去研究。因为问题是研究的根源,没有问题何来研究,教师的忽视、教师的敷衍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降低对科学研究的兴趣,而没有兴趣作根本,科学的方法。能力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愿意合作与交流
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杨振宇博士指出:“如果说过去还有可能一个人独立完成诺贝尔奖项的话,那么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尤其是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创造都是不可能的。”可见,合作交往能力已经越来越成为现代社会人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小培养小学生愿意与人合作、交流的情感与态度,对他们的科学素养的形成十分关键。在教学六年级《电磁铁》一课时,我将本课的情感目标定为:乐于合作交流,学会倾听小组成员的发言。我首先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准备实验材料;制定实验计划,在课堂上讨论交流,确定好完整的实验计划。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求小组成员分工、合作,作好观察记录,并对数据进行分析整理,得出科学结论。再在班上交流,用语言的作用来强化学生小组合作意识,感受小组合作带来的成功,增添小组荣誉感。在课后汇报“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时,同学们除了谈到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方
法外,还谈到了小组同学之间要团结协作,实验才能成功,只有一个人是做不好事情的。这样让学生感受到合作的好处,还知道在小组里要谦和友爱、平等待人,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团队精神不谋而合了。
三、严谨尊重事实
科学精神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求真,求实,尊重客观事实。任何科学结论都要以事实为依据,离开了事实的支撑任何科学结论都无法存在。因此,从小就要培养小学生具有尊重事实的态度,这也是科学情感培养的重要一步。
我在教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研究电磁铁是否具有两个不同的磁极时,要求学生分组研究,根据已制定好的实验计划,将小磁针的同极分别靠近电磁铁的两端,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在交流时,原以为同学们都会发现一端吸引,一端要排斥,圆满地得出结论:电磁铁也具有两个不同的磁极。可竟有一组发现电磁铁的两个磁极相同。理由是:用小磁针的同极分别靠近电磁铁的两端都是吸引,所以,电磁铁的两个极相同。这时,其他组的同学感到非常奇怪,这时怎么回事?于是同学们提出用其他组的小磁针去试试。通过实验,发现该组小磁针原来失去了磁性,问题得到了解决,最终同学们达成了共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仅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结论要以事实为依据,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得能力。
四、做事要持之以恒。
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说过: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在对行星运动的规律有了充分理解,又发明了微积分的方法之后,才得以完成的。并不是发现苹果落地,就得出万有引力定律。持之以恒是科学家必须具备的优秀品质之一。科学探究是一种非常艰巨的劳动,需要研究者具有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持之以恒的品质。
现在小学生由于家庭,社会的原因,缺乏磨练,娇弱怕吃苦。小学科学教育就是要从小对学生进行不怕辛苦做事有恒心的科学情感教育。在科学教材中安排了许
多持续性的观察活动。如中段的记录一周的天气情况、养蝌蚪、培养花卉、养蚕和记录种子的萌发过程等;高段在一个月中观察月相的变化,以及观察星座的变化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这方面情感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连续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长,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师要想出一些方法巧妙引导孩子。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教师做事首先要有始有终,要求学生做到的事自己也首先要做到。提出的要求,布置的任务,要督促,要定期检查,评比,再加上一些奖励机制,帮助学生逐步养成做事持之以恒的好习惯。
从情感的特性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篇7
一要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正所谓“亲其师, 而信其道”, 教师要严于律己, 以身作则, 要诚实, 守信, 要拥有一颗乐于奉献的心。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崇高的威信, 是受到尊敬、爱戴和钦佩的前提。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 仅有威信是不够的, 还必须尊重学生, 在学习和生活中关心学生、爱护学生、体贴学生;要和他们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 和他们成为朋友。只有营造情感教育的良好氛围, 学生才会确信教师教导的真实性和正确性;也只有这样, 他们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才会去认真领会;对其谆谆教导才会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才会产生共鸣。在师生稳定和谐的情感氛围中, 教师的忠告和批评, 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而教师的赞扬则会令他们觉得愉快, 产生学习动力。
二“因材施教, 充满激情”是关键
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试想:教师若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能鼓舞学生呢?若没有兴奋的情绪又怎能激励他们?若没有清醒和理智又将如何去唤醒那些思想沉睡的人?如果把课堂比作田野, 教学就好比耕耘和播种。播下思想的种子, 播下精神的种子, 有朝一日这些种子就会生根、发芽, 就会茁壮成长。因此,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课文, 根据时代的需要, 因材施教, 与时俱进。将课文里的情感、我们的情感, 融进课堂, 让每一堂课都是心与心的交流。如在教《黄河颂》时, 首先自己充满激情的朗读这篇课文, 把我对黄河, 对祖国的那种爱完全表现出来, 然后教学生如何投入情感, 在此过程中, 把对黄河, 对祖国的爱渗入学生的思想里。课堂上, 师生相互信赖, 相互鼓舞, 没有隔阂。这样的课堂学生还会有痛苦吗?
三用“微笑”照亮的课堂
喜、怒、哀、乐, 人皆有之, 然而讲台是教师的舞台, 教师要学会有理智地控制情绪, 抛开烦恼, 把笑容带进课堂。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面带微笑的教师站上讲台的那一瞬间, 让学生们如沐春风, 那和蔼可亲的教态, 一上课便与学生有了心灵沟通。这样的课堂, 轻松愉快, 复习旧课, 导入新课, 在课堂上取得良好收效, 也就顺理成章。
四敬岗爱业, 执着追求
有一位学者说过:从血管里流出来的是血, 从泉眼里流出来的是水, 从一位充满爱心的教师的教学里, 涌出来的是一股极大的感染力。教师必须热爱自己的学生, 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 加强教学基本功训练, 自觉学习教育理论, 修炼教学艺术。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追求, 全身心地投入, 这样的教育最具有感染力, 也最能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有了积极的情感活动, 就能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动力。
五把情感教育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据《参考消息》报道:世界上许多杰出的科学工作者都承认情感对他们的事业有很大的帮助。事实证明:如果学生把语文学习取得的成功归功于内部因素, 积极的情感则会使他们感到兴奋、自豪和充满信心。这些情绪将促使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 增强学习的动力。正是这种情感, 学生才会有持之以恒的学习劲头。当他们遇到困难时, 这种情感将支撑着他们渡过难关。
总之, 真正的情感教育会使学生乘风破浪, 逆境扬帆。重视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对学生今日的学习乃至明日的辉煌都将有重大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2]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谈情感教育对学生的作用 篇8
积极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威信。教师的威信是教师的整体表现在学生心目中所形成的心理效应。教育者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无声的信号。在教育过程中,学会以表情审度和了解学生,及时进行情感沟通,解开心中之疑团,帮他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让他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
积极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教学模式的转换。在教学中,实践经验告诉我:课堂提问决不能轻而易举地让回答不上或答不完整的同学立即坐下,而是力求引导、启发他尽量把问题答完整,并给予肯定。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到这是老师对自己的期望,鼓励引导他们从学习中获得成绩,努力为他们营造成功的机会,增加愉快、成功的情绪体验,让他们感觉到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变被动的接受教育為主动的、有目的、有探索的学习动机,从而有助于自理、自立、自制、自控等综合能力的培养。
积极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幽默感,养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课堂上的幽默可以使紧张的情绪变得轻松,在愉快、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还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我们教育者应具有超前于学生的意识与能力,对新知识有敏锐的感受力和领悟力,并能在实施教育和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以积极、热情、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与高尚的职业情操去感染学生,做好学生的一面“旗帜”。使学生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人生,能精力充沛,主动勤奋地学习,乐观愉快地生活,积极勇敢地接受挑战,坚强冷静地面对困难,成为充满信心、奋力向上的一代新人。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9
恩阳四小:彭志华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除了认知教育外,我特别注重情感教育。我认为情感是素质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发展至关重要。小学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点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学生就会情动辞发,捕捉到作者熔铸于文章中的情和义,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应试教育”和教育教学评价体制的影响,教育者往往过分注重学生的认知教育,情感教育所占分量越来越轻。没有情感的语文教学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认为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策略的研究很有意义。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意义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新课程标准多次提到:“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进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应该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能初步理解 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
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情感以及怎么实施。
2、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调控学生的情感。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对一切客观事物都怀着极大的热情,而且又怀着极大的好奇心。但他们由于知识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对客观事物又不具备穿透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因此感情不够深刻,不但情感外露,而且容易冲动,稳定性和可控性都比较差。他们需要被理解、沟通和交流。更需要教师的尊重和肯定,而情感教育就是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因此它能有效地调控学生的情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内驱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心里潜能,从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3、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教师结合语文这个载体,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从而使学生在教师鲜明的道德情感的激发下,体会到高尚的道德情感对每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以及从内心深处认识到培养良好道德情感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全的人格。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这样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教师必须作到贮情于胸,并用激情导入,进而引导学生入境体验,最后融情于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己要满
腔热情,并把自己的热情化作一种强大的感召力,然后充分利用 这种强大的感召力去感染学生,因为感染更富有艺术性,更富 人情味,更符合心理学的规律。
语文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把握和体验文本中传达的特殊情感,更应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命体验,开掘文本的情感内容,增加情感的深刻性、丰富性,使学生被激发起来的情感向高层次升华,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完善学生的心灵世界,让高尚情操和理想追求与生命同行。
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育的方式
1、创设情境,引起学生情感共鸣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课程内容,通过录音、录像、幻灯、插图、环境布置等手段为学生创造特定的环境,渲染特定的气氛,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比如,实物演示、角色扮演或课本剧表演、现场参与、小品表演、语言描述等均不失为营造体验情境的良好方式。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绘声绘色地描摹出作品的境界,引导学生身临其境,让学生陶醉其间,使之通过亲身的情感体验,必然能产生“豁人耳目”的美感,从而自然受到情感的熏染。
2、以丰富的教学语言传递作品中的情感
语文教师作为情感教育的执行者,应该充分运用语文学科中丰富的教育语言和教学方式,在考虑到认知因素这一基础上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加大情感因素的渗入,由此带动和提高教学效果。
如教师充满激情的教学语言和诵读,会使学生进入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作为语文教师尤其要善于运用一节课的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充满激情,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结尾要善于总结拓展,给学生留下回味与深思的空间。
3、教师要身为表率,提高自身情感素质和艺术
情感教育对教师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它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更要有一颗博爱、宽厚、敏锐的心。爱是一种积极的高尚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爱能够唤醒学生的爱心,萌发学生善良的美德和高尚的情操。可以说爱心是滋润学生心田的甘泉,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础和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情感教育的起点。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就应该关心、热爱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将爱浸入学生的心田,触动他们的情感,引起他们积极的情感反应。教师对学生的爱,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开发学生智力,转化学生的思想,陶冶学生的情感,塑造学生的灵魂,有极大的激励与感染作用。反过来,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了爱的满足之后,又会更加尊敬与信任教师,教师在学生这种爱的回报的激励下,会更加爱护学生。这种师生间爱的良好关系,循环往复,会促使教师更加投入教育工作,学生更加努力学习,好好做人。教师应善于与学生交往,了解并理解学生的需要,在教学活动之余,重视师生情感的交流,与学生打成一片,进行“感情投资”,将欢乐给予每个学生。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会赢得学生对教师的理解。教师要不断地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把握住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感染学生。教师的情感越浓烈,其感人的力量就愈深。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无疑是一种不可忽视的教学辅助手段。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精神十足地走进教室,学生会倍感亲切,温暖、快乐之情油然而生。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的教师能带出情感热烈的学生。因而教师自身具备的情感素养是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条件。
加强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是改变语文教学现状,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也是语文教师加强自身教学素养,从只会教书到重教书更重育人,以适应时代要求的迫切要求。总之,语文是一门极具思想和情感内涵的工具,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由语文课的本质决定的。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情感教学风格,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动、净化,从而达到提高文学素养。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篇1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往往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情感目标的渗透。语文课,应该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情感氛围和人性美,只有将教师、学生、教材的情感融合贯通,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能构建一个精彩纷呈的语文课堂。因此说,教师会因激情而魅力四射,学生会因激情而生机盎然,课堂会因激情而流光溢彩。下面,笔者就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问题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引领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
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当学生对所学的科目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充分调动起来,学习也才能够达到最佳状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为学生开辟一条“以情育情”的通道,从生活和学习中入手,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兴趣。首先,教师应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丰富自己的学识。唯有如此,教师才能创设一个灵活多变,妙趣横生的课堂,才能触发学生的思维。同时,教师应树立“大语文”的观念,引领学生向生活学习。生活有多宽广,语文领域就有多宽广。在广阔的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会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会在学习中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
二、巧设教学过程,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核心,教师应精心设计好每一堂课,每一个环节,使学生始终在兴趣盎然中学习语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认为:“激发学生兴趣,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是上好一堂语文课的关键所在。”好的导语如演奏家拨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迷人的魅力,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因此,精心设计导语,把学生领入作品的.情境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笔者在讲解《故乡》一课时,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月是故乡明’是乡情,已积淀为我们生命中的血肉。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让我们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情感。”这样就使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在对文本的探究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抓住情感点巧设环节激发学生的情,使教师、学生与课文发生情感共鸣。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就让学生写一个小剧本:假如菲利普一家人旅游后,在返回的游轮上被于勒认出来,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通过这种让学生自写、自导、自演,能够让学生对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样,该课的情感目标就在学生的表演过程中得以实现,内心的爱憎情感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所以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不能只有教师的活动,学生也必须参与,要给学生充分发挥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和谐、活跃,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不断激起学生的情感波澜。
三、燃起激情火花,触发学生情感共鸣
于漪老师曾说:“教学激情是火种,而教师首先得燃烧自己。”要想学生感动,教师自己先要感动,要使学生情感充沛,教师自己先要情感充沛。如果教师进入了角色,产生了激情,那么课堂才会摇曳生姿。教师的激情应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包括“导”“读”“讲”等一系列教学活动之中。在“导”中,语言要精练,必须动情,使学生一开始上课就进入蓄势状态。在“读”中,应该准确、流利、或慷慨激昂,或缠绵婉转,或义正词严,或清新明快。比如余光中的《乡愁》是一首意象丰富、深情而美的恋歌。这首诗歌,写的是个人的母子之情、夫妻之爱、生死之痛以及对于大陆故乡的怀念。教师用深情、舒缓而又略带哀伤的语调朗读,学生自会在老师的朗诵中体会到海外游子浓烈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在“讲”中,教师要做到语言亲切,优美生动,循循善诱,并可辅以手势等肢体语言,将课文中的无声文字变成有声有色的语言。这样,教师通过自己的喜、怒、哀、乐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使每个学生心中都能盛开美丽的情感之花。
谈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篇11
关键词:情感教育;培养方法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可见,积极的情感是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不可缺少的心理因素。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给数学教学带来无限生机,把数学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合起来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教学实践证明,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融入情感因素,能激活课堂,能获取数学课堂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率。在笔者几年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全面注重和发挥各种情感因素的作用,使认知和情感有机协调,水乳交融,会引起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主动轻松愉快地掌握知识,从而使数学教学成为令学生真正向往的积极愉快的活动。学生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课堂效率自然而然就提高了。
一、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说数学教学是增长身体(知识)的骨骼和肌肉,那么情感教育则是在塑造一个人的灵魂。没有强壮的身体是可怜的,但缺乏健康的灵魂是可悲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融进情感教育,通过情感教育去激励、唤醒、鼓舞、感化,“以情感人,以情动人”。如果学生对教师产生良好的情感,他一定会把情感迁移到这位教师所教的学科中,形成一股积极向上的动力。其实数学课就好比是一块情感的绿洲,教师在教学中只有情理结合,倾注自己的情,倾注自己的爱,才能使这块绿洲中的花儿永远充满旺盛的活力。正因为情感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们更要注重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地渗透情感教育的方法。
二、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情感
认识需要常来自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这其中有的是学生似乎熟悉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这时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去积极思考。因此,教师要善于将那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若干有趣、诱人且易于让人接受的问题,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积极思维中去品尝学习的乐趣。
如在教平行线的性质时,我用手拼出平行线,让学生找同位角,内错角及同旁内角。学生情绪很高,也学着用手去拼,让同桌去猜,很快他们就学会了,并且真正理解了所学知识。
三、用爱激起学生情感共鸣
教师只有真诚地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从而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才能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教师的每一句赞语,每一句表扬,对学生都是一种激励,有的甚至影响学生的一生。即使是学困生,教师也要找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他们创造条件,使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才会增强他们的信心。
记得我曾经教过这样一个女生,她很内向,不愿与人交流,又不敢问老师问题,所以成绩较差。我了解情况后,首先针对她作业中错误的问题,主动给她讲解,然后课上多关注她,让她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渐渐地她胆子大了,课上常抢着回答问题,有问题也主动找老师。我发现她的变化后,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她交谈,鼓励她,以增强她学习的信心。有了这些感情基础,她学习更加努力,成绩也很快提高了。所以作为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数学知识,而且还应具备高超的理解力,善于畅通情感信息的交流渠道,去接纳和呵护每一位学生,做每位学生的良师益友。
四、联系生活,培养数学情感
华罗庚曾说过:“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认为数学枯燥,没有艺术性,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教师,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数学教师要充分展现数学符号、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形体的对称美,数学习题的趣味美。
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把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用数学的实际意义和应用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联系生活情境渗透情感教育尤为重要,只有让学生真切地体验到数学既来源于生活、提炼于生活,又在更高层次上应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学生才会感受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如学习长方体表面积后,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教室的长、宽、高,或他们自己家的长、宽、高,计算装修教室或房屋的面积或所需涂料的数量。这样,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会让学生感到很有趣,也认识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数学、用数学,“有心处处有学问”,从而培养了热爱数学的情感。
从情感的特性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 篇12
一、情感教育的界定
所谓情感,是指人对客观现实的态度的体验,是由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产生的。什么是情感教育,可谓众说纷纭。经过学界的激烈争论,近年在英国的一个世界性教育学术研讨会上,世界多数国家的学者就情感教育终于达成了一致共识,即“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
二、音乐教育在中学生情感教育中的功能审视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对音响的审美因素的反应来进行的感觉教育”。大量的音乐作品,在中学音乐教育中,以歌唱、器乐、欣赏等方式,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美的认识、理解、鉴赏、创造的能力。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内容,充分调动着学生的感知觉,从而使学生在主观情感上得到审美体验,使之情感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这样获得的音乐教育要比任何说教来得自然与真实。在审美教育的同时又融入了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贝多芬说:“音乐使人的心灵爆发出火花。”中学音乐教育是培养“爱乐人”的摇篮。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目标明确规定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良好态度,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表现、欣赏音乐的能力;扩大文化视野,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个性的核心发展,培养合作意识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弘扬民族音乐是目前中学音乐教育中重要的内容,它可以使年轻一代了解、熟悉、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达到音乐教育的社会目标。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一个人的修养从诗开始,完善于乐,可见他对音乐的重视。作为使人类的情感摆脱自然情欲束缚的桥梁和纽带,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对于人类进入理性阶段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如果说语言为人类进入思维理性发挥了功效,那么视音乐教育尤其是其情感教育作为人类情感理性培育的沃土,这点毫不夸张。概括而言,音乐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功能大致包括如下几点:
1.为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提供乳汁。
人类在演化的过程中,有许多适应生存的方式和手段,而情感是最重要的。人在整个人生过程中都要依靠情绪的适应机制,通过借助情感的表达来实现人际情感的沟通和情感的认同,这些是人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能量和动力。音乐教育不仅能使人理解音乐,更重要的是能加深人对各民族深层意识和时代精神的理解。音乐教育在发挥学科优势引导人们进行积极的情绪体验的同时,有利于人们丰富精神世界的营造,促进人们对生活养成的积极态度。
2.为人的审美能力的提高提供助力。
音乐教育是美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通过美的旋律、美的乐音、美的情感、美的语言、美的思想、美的形象等音乐中一切美的因素,来满足人类审美的需要,培养人的感知能力、联想与想象能力、领悟与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对于人们高尚的情操培养和美好理想的树立亦有积极作用。
3.对人的成功社会化具有积极作用。
根据社会化理论,完成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换,需要个体对社会价值、秩序观念的内化吸收。其首要且核心的前提便是社会成员需要培养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通过对社会价值观念的学习建立起社会性情感。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人们形成共有的社会观念,对于为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中学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的关系
1.培养高尚道德品质,在教学内容与形式中收获情感教育。
音乐把那些高度发展的社会理性转化为了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其蕴含的政治思想内容、伦理道德内涵,均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人格得以完善,从而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漂流在外的游子的牵挂。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唱起这首歌时,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油然而生,他们感受到了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在音乐教育活动中,要注重培养中学生的情意素质,使学生的品格和个性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智力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性格的伟大。”“性格”从广义上是指人的情意素质,它包含着情感、思维、兴趣、气质、意志、毅力等非智力因素,它常伴随着一切智力活动。中学生在学业上和将来的事业上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的养成。而音乐教育能塑造心灵,培养情感,发展个性,是辅助非智力因素形成的好帮手。
音乐艺术既表现了人们的感情,也表现了人们的思想,但是并非抽象地表现,而是生动地形象地表现。音乐是一门最擅长表达情感的艺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当优美、健康的音乐与人的生理、心理的节奏、旋律产生共振协调并被陶醉时,能使人产生一种高尚的、正义的、道德的、灵魂升华的情感,使人充满对人生的希望和追求,对生活、生命和整个世界的挚爱,并增强了对未来的自信和为未来奋斗的力量。例如,我国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大型声乐曲《黄河大合唱》,通过独唱、对唱、轮唱、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气势雄伟磅礴,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充溢着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和“火”一般的激情,给人一种向往美好、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心和力量。
2.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完善音乐教育中的情感教育。
自古,有关音乐情感意义的美学探讨始终是一个引人瞩目的话题。孔子言“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认为音乐能够塑造良好的社会风尚,认为听乐可以使一切变得和谐,使人产生恭敬心。此外,就音乐培养人的情操的功能,古希腊素有“美育说”的思想。就音乐与情感的内在联系上,不同学派的观点存在着差异,尽管如此,但在音乐是人的创造物、音乐的本质体现着人的本质这一观点上还是达成了基本共识,“我们叫作‘音乐’的音调结构,与人类的情感形式———增强与减弱,流动与休止,梦的消失等等形式———在逻辑上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可见,在时间中流动的音响最适宜表现情感。形式上,音乐却虽是“最情感的艺术”,但本质上,音乐具有理性的特质。音乐将最严格的理性形式规律与最活泼的生命情趣相结合,正是这种理性化的感情对人的情感的升华产生极大的影响,使人类的情感能摆脱自然情欲的束缚,进入理性领域。因此,“音乐的美是人的本质需要……审美是人与音乐的本质关系,是音乐独有价值之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音乐教育就是审美教育。更深入地说,音乐教育就是情感教育。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人们在音响的情感激流中体验壮美,感受优美,怡神悦智,使得人们在音乐活动过程中得到最充分、最深刻、最尽情的情感陶冶和心灵净化,使他们的情感超越感性的生理层次,上升到理性的社会文化层次,形成高级社会性情感。
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中国优秀的音乐作品,它以故事情节为线索,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作者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为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为主人公真挚的情感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体会到一种纯朴、善良———善;“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只要我们注重情感的体验,就能在音乐中获得真善美。要知道,“音乐是一种毫不虚伪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质的语言”。
3.音乐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必要性。
21世纪需要全面型的、高素质的人才和充满激情、正直的人。音乐教育应义不容辞地为此起到广泛而深远的作用,反映时代的最强音。音乐教育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有所突破和挖掘,有目的地培养和发展中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道德观。当前的音乐是纷繁的,作为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审美的眼光去面对这广阔的音乐海洋。教师要与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学习,最终达到中学音乐的教育目标。
4.在音乐实践中培养优秀情感。
音乐是表演的艺术,给学生实践的舞台,是充分展示他们的才华,不断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使他们相互学习,磨炼毅力所必不可缺的。在实践中,学生们成为了传播“真善美”的小使者。在多次艺术节、合唱节比赛中,学生们不但在艺术水平上得到了提高,并且体验到了要成功就要付出很多心血,不具备优秀的意志品德将无法完成。
中学时代的音乐教育与德育教育是中学教育领域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的都是要培养符合时代发展所需的优秀人才。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教育才会产生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鲜明的音乐形象生动地反映和影响着人的思想感情。音乐美感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浸入中学生的内心世界,通过审美体验的积淀,能产生巨大的行为力量。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良好的音乐教育不仅仅可以对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树立理想、陶冶情操,而且对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也有着深远的意义。
【从情感的特性谈大学生情感教育的内涵】推荐阅读: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6-02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06-27
语文情感教育谈06-07
学生的情感教育与培养论文08-20
学生的全面发展呼唤着情感教育09-05
谈化学教学中情感教育06-21
谈小提琴的音色与情感表达08-09
情感教育的魅力10-21
情感教育的价值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