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情感教育

2024-09-10

教师的情感教育(共12篇)

教师的情感教育 篇1

学生是花朵, 就要科学种植;学生是宝贝, 就得用心来护理;学生是未来, 就需用爱来培养。教师所面临的是一群天真无邪、渴求知识、有着五彩斑斓般梦想的孩子们, 对他们更应该给予无私的爱。唯有爱的雨露, 才能催开最美的花朵;唯有爱的交流, 才能搭起师生之间心灵的彩桥。我们的事业是爱的事业, 我们的教育应该像春风化雨般“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曾说:“谁爱孩子, 孩子就爱他, 只有爱孩子的人, 他才能教育孩子。”这句话精辟地论述了师爱在教育中的重要性。

爱是一种积极的情感, 它可以使人精神愉快, 给人以温暖的动力。青少年学生非常渴求师爱, 渴望长辈的关心、指导。爱是每一位学生都希望得到的精神“雨露”。学生一旦感受到教师的爱, 自然而然地就会激发出对教师的爱, 反馈回去, 形成爱的双向交流, 心理学称之为动情效应。当师生感情产生共鸣、形成遵师爱生的氛围时, 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一、爱学生就是相信、尊重和了解学生, 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蕴藏着巨大的宝藏。

教师要像地质勘探员一样, 细心勘探, 挖掘深埋的宝藏。有了教师的信任, 孩子们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投入到积极的学习中去。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是教师最基本的道德修养。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 要全身心投入教学中,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 处事公正公平, 在学生中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 正确引导学生的品德和言行, 努力塑造学生良好的个性。如有些学生由于家庭环境的影响而养成不良的生活、学习习惯, 教师要用温情去感化他们, 使他们愉快地学习。教师应做到“为人师表, 教书育人”, 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 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 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 以丰富的知识引导人, 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

崇高的师爱表现在对学生一视同仁, 决不能厚此薄彼, 按成绩区别对待。要做到“三心俱到”, 即“爱心、耐心、细心”, 无论在生活上还是学习上, 都要时时刻刻关爱学生, 特别对那些学习特困生, 更是要“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切忌易怒易暴, 言行过激。教师对学生要有耐心, 对学生的细微之处的好的改变也要善于发现, 并且多加鼓励, 培养健康的人格,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注重培养学习兴趣。

二、爱学生就要对学生宽容。

对人宽容, 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而对自己的学生宽容, 更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学生都是孩子, 为什么到校学习?就是因为他们还不成熟, 不仅仅是知识、能力欠缺, 自控力也不完善。教师就要充分地理解、体谅学生的这种客观的“不完善”, 允许学生犯错误, 即使他们一千次跌到了, 也要相信他们能一千零一次地站起来。宽容是对学习过错的最大谅解。现在有部分教师擅长讽刺挖苦学生, 其实这是对学生自我教育精神的忽视。全国著名教育专家魏书生教师曾说:“学生的大脑正忙接受训斥和处罚的信息, 也就无暇静下心来裁判心灵中旧我的新我的论战。”我校许多老师一改传统教育方式, 对犯错误的学生常常让他们做一件好事来弥补;然后让他们写一份心理活动说明书, 要反映出事前及事后心灵深处是如何做激烈斗争的。宽容就是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多种方式的教育, 允许学生反复犯错, 让学生有从认识到转化的过程, 螺旋式上升, 波浪式前进。

三、教师爱学生就要赏识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请你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 你面对的学生是极易受到伤害的、极其脆弱的, 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 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的接触。”学生是脆弱的, 就像春天的花儿, 要长出丰硕的果实, 园丁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学生需要爱护, 这种爱护不仅体现在物质上, 更应该是精神上的抚慰、情感上的体恤、兴趣上的培养、生活上的帮助、挫折时的鼓励、成功时的奖赏。归根到底一句话:要对学生进行赏识教育。教师要多多使用良语, 多激励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看到自己的进步, 看到自己的成果, 要对其所做的一切有益的事情进行鼓励。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 给予不同的帮助, 对成绩好和表现好的学生经常说:“你真棒!”“你能行!”“继续努力, 老师相信你行!”充分赏识他们的突出表现, 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对学习有困难的同学, 要善于发现其每一个闪光点和每一个长处, 不失时机地加以鼓励, 并提出其他的期望。如:“这点你做得很好, 老师相信你在学习方面也能赶上去。”另外, 平时还应多关心他们, 多找他们谈心, 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自信心, 克服困难, 迎头赶上。

没有赏识, 就没有教育。赏识导致成功, 抱怨导致失败, 只要我们坚持下去, 就必将培养出一批批优秀的学生。不是好孩子被表扬, 而是我们的表扬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被批评, 而是你的批评使孩子越来越坏;不是聪明的孩子被赏识, 而是你的赏识使孩子越来越聪明。

四、爱意味着责任, 教师的爱体现在崇高的责任感上。

所谓责任感就是个体对自己所从事事业所负责任的意识。责任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首要条件。教师的责任感源于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及愿意献身教育事业的坚定信念。有了强烈的责任感与事业心, 教师才会乐业、敬业, 才能一辈子“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爱”与“责任”, 二者是分不开的, “爱”是责任的体现, 而“责任”则是爱的化身。

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不论其职位高低, 都无法在其所处的岗位上敬业奉献。关于教师的责任, 古时有“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而现在, 教师的责任不只是传授知识, 内涵更为广泛, 影响更为深远。可以说, 教师一头挑着学生的今天, 一头挑着国家的未来, 责任重于泰山。

冰心有一段话曾激励过无数的人为这个世界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奉献着自己:“爱在左, 责任在右, 走在生命之路的两旁, 随时撒种, 随时开花, 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 使穿枝拂叶的莘莘学子, 踏着荆棘, 不觉得痛苦, 有泪可流, 却觉得幸福。”也许, 我不能成为冰心笔下那个随时播种便能开花的人, 但我可以做一颗流星, 在学生们孤单寂寞或是踌躇满志时, 偶尔还会想起:在他们的生命旅途中, 曾有这样一个人陪他们走过一程。

教师的情感教育 篇2

论文摘要:在我国学生心理危机日趋严重的形势下,教师应对处理学生情感问题的能力亟待重视和提高。同时,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三种提高情感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以及教师创造力的培养。

论文关键词:教师教育;心理危机;情感教育;方法;个案研究

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书中提及:“把每一个学生都培养成为一个幸福的人!并让每一个人都能幸福的度过自己的一生,现在的教育是目中有人的教育,是充满人性、人情和人道的教育,是为了一切人全面发展的教育。”由此可见,教育必须跳出狭义的学习“知识”的范畴,学生才能全面发展,教师必须懂得体会“人心”,学生才能收获幸福,教育必须注重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教师才能有效应对学生心理问题。

为了进一步了解如何才能有效提高教师情感教育的能力,笔者选定一位优秀英语老师的个案进行研究,对其开展情感教育的整个过程做分析归纳,并总结出三种有效提高情感教育能力的方法,即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以及教师创造力的培养。希望基于个案的研究,给教育工作者提供一点借鉴。

一、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必要性

(一)应对日趋严重的学生心理危机

现今我国学生普遍缺乏幸福感,据调查,存在个人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近年来呈快速上升趋势。学生心理危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三方面,比如:学生要面对日趋严重的升学就业压力,部分学生还要面对父母感情不和甚至离异等家庭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在学生身上的具体表现就是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疲劳、不自信等,比较严重的甚至会产生暴力或自杀等极端行为。面对目前学生纷繁复杂的心理现状,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教师必须对有情感和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有效有针对性的情感教育,帮助他们保持一种良好的生活学习状态。可是,由于现今的学校教育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颇深,与学科知识教育能力相比,我国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情感教育的能力还有待于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进一步提高。

(二)科技进步转变教师职能

古人云:“师:传道,授业,解惑也”。可见,在传统观念中主要把教师职能归结为传授知识,由于受此观念影响,长久以来一位“好老师”的标准总是和其学生的成绩划上等号,以致我国的教师教育也一味只注重教师个人学识能力和品格修养的提高。但是,世界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全球化的实现,已经彻底打破了学生单一地从老师、从书本获取知识的学习方式,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今后很有可能会逐步被高科技所取代,“老师是知识权威”的传统理念也会被打破。一方面,不断有更多的学生正在向老师的知识权威发起挑战;另一方面,向老师发出心理危机信号、希望得到情感救助的学生的数量也在猛增。顺应这种时代局势和学生需求,学校教育开始提倡以人为本,教师职责和工作重心开始逐步转向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换句话说,今后优秀教师的标准以及教师素质的培养方向,除了个人学识和修养以外,还必须包括教师与学生之间情感沟通能力和对学生开展必要情感教育的能力。

二、个案研究提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方法

“化解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恐惧”①的个案主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详述了某小学英语教师张爱勤通过开展有效的情感教育工作,帮助学生小P克服恐惧的成功经历。

(一)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

对话、眼神、表情、倾听、肢体动作等都是人类表达和传递情感常采用的方式。这些多样的情感交流方式也常被教师用来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开展情感教育,治疗和解决学生的心理危机。以下将着重对个案中张老师所采用的两种情感交流方式(对话和眼神)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功能。

案例:对话

第一次,张老师抓住课堂外一次与小P闲聊的时机,围绕小P对自己以及英语学习的态度展开了一次辅导性谈话。谈话中出现一些反应小P内心活动的行为语言,包括:点头,羞涩,沉默,摇头,眼光中流露出委屈等。

第二次,张老师在随后的一节英语课上,围绕“like”一词与小P展开一次英语对话练习,并且小P的正确回答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案例中张老师正是通过先后两次不同类型的对话有了对小P更深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帮助小P缓解对老师的信任危机。由此可见,对话作为情感交流方式的一种,其优势在于为师生搭建一个平等互动的平台,有效拉近师生距离,较直接地反应了学生的心理状况,有助于老师及时准确地找到并解决问题。

案例:眼神

张老师课上要求学生举手与自己对话练习时,自然地走近小P,用鼓励的目光期待她。小P慢慢将小手伸出桌面……

可见,眼神交流不仅帮助张老师默默地鼓舞了小P,而且避免了言语鼓励在某种情况下可能有的不便。一方面,假如当时张老师直接点名要没举手的小P回答问题,显然这对其他积极举手的同学略有不公。另一方面,小P也会对毫无预兆的点名产生恐惧,反而会因为紧张而回答不好问题,甚至心理危机有进一步加重的可能。所以说,此处眼神的运用,真可谓一举三得。

纵观以上对话和眼神的个案分析,可得启示如下:第一,不同的情感交流方式,其特点和功能各有不同;第二,情感交流方式是教师开展情感教育活动的有效手段;第三,教师若能适时、恰当地选用正确的情感交流方式,将提高教师情感教育的有效性。

(二)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

教师开展情感教育绝不仅是任意简单的聊天关心或说心里话,情感教育也是学校教育内容的一部分,和学科教育一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即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正因如此,教师必须像对待学科教学过程一样地对待情感教育过程,对其进行科学严谨的设计,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目的的实现,否则就是无效的。纵观个案发展的整个过程,显然张老师已经有了一番精心的预设,归纳分析如下:

案例:张老师对小P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设计

1.诊断原因:因不愉快的经历,小P对老师产生恐惧心理。

2.明确目的:消灭恐惧,恢复小P对老师的信任及自信心。

3.选择方式:以对话为主。

4.设计实施步骤:1)先赢得小P对“我”的信任,再扩大到对全体教师的信任;

2)个别对话(缓解恐惧为主)——课堂公开对话(增加信心为主)。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两点:第一,对过程进行科学的预设是有效实现情感教育目的的前提保障;

第二,教师教育若想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就必须加强教师对情感教育科学化的重视,使其上升到和学科教育一样的理论水平。

(三)教师创造力的培养

与学科教育相比,情感教育对教师的创造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因为与理性的认知活动相对,人的`情感是感性的,具有极端抽象性、复杂性和个别性。所以,面对不同的学生个体,教师必须开展因人而异的情感教育活动,这就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为学生量身打造,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处理方案。个案中张老师的创造力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教学资源的利用和对话的设计。

案例:教学资源利用中的创造力

张老师在对小P开展情感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了多种不同类型教学资源。第一,是英语课:张老师与小P进行英语对话,利用学科教学的过程帮助小P克服恐惧,恢复了自信。第二,是张老师自己和班级同学:张老师通过自身的言行与同学们的掌声,对小P达到潜移默化鼓励和肯定的效果。第三,是小P的父母:张老师让小P在校外也能得到进一步的关怀和爱。

个案中张老师积极发挥了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不仅善于将学科知识教学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有效资源和手段,而且更不拘一格地把小P周围的环境也作为一种重要的情感教育资源加以充分的利用。

案例:对话中的创造力

(第一次)(第二次)

张:小P,喜欢学英语吗?张:DoyoulikeEnglish?

P:……(点头)P:Yes.

张:喜欢张老师吗?张:Doyoulikeme?

P:……(点头)P:Yes.

张:Doyoulikeyourmummyanddaddy?

P:yes.

比较分析以上案例中张老师与小P的两次对话,我们发现特别之处有以下几点:第一,两次对话内容重复;第二,英语对话中多次重复使用以Do开头的一般疑问句句型;第三,两次对话核心词“喜欢(1ike)”的重复。

以上三处看似偶然的重复,其实都是张老师的创造力在对话设计上的表现,分析如下:第一和第二点,即内容和问句句型重复,目的都在于降低回答问题的难度,确保小P回答的正确性,为进一步表扬并帮助她树立信心、克服恐惧埋下伏笔。Do的一般疑问句,其简便回答只要说yes或no,即便对于勇气缺乏的小P来讲回答起来也很简单。反之,‘如果采用问题和答案都相对复杂的特殊疑问句提问,小P很有可能由于紧张而不敢回答或回答错误。第三点,为何选like作核心词?要知道理由,不妨先找到小P的心理症结:不喜欢老师,害怕老师,不喜欢学习(doesn’tliketeacher,afraidofteacher,doesn’tlikeschoo1)。因此,张老师的出发点是想通过反复强调核心词like来淡化小P对老师和学校的恐惧心理,起到一种心理暗示的作用。

纵观以上两处个案分析,我们可得启示如下:第一,创造力可以使情感教育的形式多样化,其形式可以是对话,是学科教学,甚至可以是一句话、一个词、一个人;第二,创造力可以使情感教育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可以通过发挥创造力,为不同的学生和心理问题设计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法案。

四、结语

迫于学生心理危机的严峻和教师职能的转变,教师情感教育能力在教师教育中的地位将日渐重要,这已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其次,情感交流方式的有效运用、情感教育过程的科学设计和发挥自身创造力可以综合提高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最后,教师应该是一个对话者、策划者、创造者,而不是一个命令者、执行者。今后教师教育有责任促成这一教师角色的转变,使学校教育更具人情昧,使学生身心能够伴随知识的增加而健康发展。

浅谈教师情感在教育中的作用 篇3

一、关爱是教育成功的前提

热爱学生是教育教学获得成功的基础。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种伟大的情感,它总是在创造奇迹、创造新人。”爱是一种信任,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激情,爱更是一种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挚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高尚的道德,在工作中爱的语言会化作一股强大的力量,激励他们自我教育、健康成长。

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纵使有许多理,对学生讲了几遍几十遍,可学生就是不懂不接受,依然我行我素。可是如果学生学习生活上遇到了什么困难,你给予了帮助解决,学生就会从内心感激你;学生生病你去医院探望了他,学生就会自责曾经对不住你的事;学生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你安慰了他,学生就会下决心听你的话……这许许多多关心和爱护学生的行为举止,会拨动学生心灵深处的琴弦,引起学生感情的共鸣,诱发学生改过自新、重新做人的决心和意志,会使学生懂得和接受你所讲的理。感情投资越多,对学生越爱,学生心灵就会被你征服。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那么,表扬,学生认为是哄人;批评,学生认为是整人。表扬和批评都成了教育的障碍,所以只有从真正的爱生之情出发,教育才是有效的。

二、尊重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宽容与温暖,搭建师生心灵沟通的平台,使学生在理解、宽容、尊重的氛围中受到熏陶和感染,这也是教育的一门艺术。

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与道德的典范。”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对老师的崇拜心理,讲究教育方法,拓展教育形式。不要以有色眼镜看待学生的过去,更不要在学生身上贴上这样那样的标签。“好与坏”“优与劣”都是相对的,不要因为个人利益或者好恶冷落甚至排斥差生,要相信倾注了情和爱的教育必然会创造奇迹。

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关爱和尊重。关爱是有效教育的良方,尊重则是爱心的自然流露和表现形式。没有尊重和爱的教育很难走进学生的心灵,取得应有的效果。尊重学生,就要把学生看作有思想、有个性的大写的人,不要只把他们定位于被管理的对象。要努力作到尊重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的尊严。既赏识他们的長处,又包容他们的过失。我们面对的是未成年人,他们思想不成熟、不稳定,自制力差、冲动,是非观念不强,为人处事难免有片面性和过激倾向,常常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有的甚至“屡教屡犯”,给我们带来许多麻烦。此时,更需要我们的冷静与大度。不能一有问题就板着面孔呵斥甚至体罚。那样不但没有好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要么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对立,关系紧张,要么使学生胆小怕事、唯唯诺诺、没有个性。所以,在对待学生的错误上,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望生成龙、盼铁成钢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那仅仅是愿望而已,并不是学生真实情况。我们在欣慰学生积极向上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胸怀包容他们的踯躅不前,甚至反反复复,有足够的耐心等待他们的醒悟。这样通过心的交流、情的辉映,塑造学生的心灵,就能使他们学会理解,懂得感恩。

三、良好的情绪是教育成功的保障

在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是永远也难不倒的。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面前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维护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做好学生的表率。更有责任营造和谐课堂、生态课堂。把课堂创造成为使学生快乐的乐园,而不能把自己的情绪变化迁怒于学生。有的教师在自己心情好、工作顺利时,就对学生和蔼可亲;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或者自己心境不佳、情绪低落时,就把不愉快的情绪发泄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己的出气筒。这种对学生忽冷忽热的态度伤害了学生的自尊,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生的尊敬和信任。教师要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做到不把情绪带进课堂,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要努力使自己微笑着面对学生,始终对学生热情、耐心,这样做也体现了一个人民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对学生的高度责任感。调查表明,学生更喜欢那些不仅知识渊博、语言幽默,而且能克制自己的情绪,始终面带微笑、和蔼可亲、意志坚强的老师。

教师的情感教育 篇4

教学设计过程不够严谨, 教学时间分配不合理, 使整个一堂课中重点与难点的综合训练得不到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中的综合技能课的教学, 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听、说、读、写训练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中, 可以紧密的围绕与单元主题相关的一个教学任务, 将听、说、读、写训练的材料有效融合在一起, 对学生进行综合练习,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 做充分的课前准备, 合理设计教学活动内容, 教师在备课时就应明确如何设计教学活动, 才能有效地体现一堂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这样, 才能有效避免教学活动的随意性。例如在进行“Fun with English 8A unit 5 birdwatchers integrated skills”教学时, 教师先后提出了六个教学问题。这几个问题都是关于这个单元学生刚刚学习过的阅读课文内容, 学生对于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开始很高, 但教师却只让一名学生来解答这六个教学问题。在对回答错误的问题进行更正后, 教师又让另外一位同学进生重复回答, 最后又组织全班同学进行集体回答, 整个教学过程用了18分钟, 教师用了近乎半堂课的时间让学生反复回答学生掌握较好、理解比较到位的学习内容上, 浪费近20分钟的时间去纠正个别学生的小错误, 导致了一堂课中后面的训练中学生听与说的能力模块练习时间不够。

流水线式的课堂提问, 使问题设计的注意力单纯地放在对单词与语段理解的文字材料之上, 这种提问设计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全面培养。这样的教学, 会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成一种被动接受, 失去学生主动去发现教学问题、细致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的思想意识, 对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是无从谈起。所以, 在教学中, 我们要正确认识到这些问题, 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 老师可以充分利用课前的时间, 组织学生进行5分钟的演讲, 并要求学生相互对自己所演讲的内容进行提问, 来检测学习的效果, 同时也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 鼓励学生通过语言情境进行表演, 最大程度的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这样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有效拓展学生英语知识的外延, 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提高学生口语训练水平。但在教学活动设计的过程中, 要有效避免学生问题太直太浅, 要引导学生提出有深度的问题, 避免教学活动形式化而使英语教学的实践活动过于狭窄与松散。

教师的情感教育 篇5

6月28日有幸聆听了xx老师的参与式培训讲座。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情感教育的问题。这一次培训的形式,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避免了单一的“一言堂”。于老师通过一节教育活动《我爱中国茶》向我们直观的展示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从而引发了我们对幼儿情感教育的思考与讨论,最后,帮助我们提升了关于新的经验。通过这次活动,也引发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园情感教育相融合的`思考。

一、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作为我国文化宝库里的瑰丽奇葩,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幼儿的情感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时期正是人的情绪、情感萌生的时期,也是进行情感教育的大好时期。教师可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情感教育因素,吸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有选择融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促使幼儿的情感领域发生积极变化,促进个性健康发展。

二、中国的传统文化丰富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年龄班幼儿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内容。小班幼儿可从孩子们熟悉的民族传统节日入手。如:春节、端午节、团圆中秋节等;对于中大班幼儿教师可组织开展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如:《我爱京剧》、《美丽的剪纸》等。通过活动让幼儿充分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将传统文化与幼儿园的课程有机整合,在丰富幼儿园教育内容的同时,促进幼儿形成积极地情绪情感。

三、幼儿园情感教育决不能是空洞的说教,教师要在选择与幼儿直接经验相联系的内容的同时,采用丰富有趣的形式,把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调动起来,让孩子们在自己动手、动脑、动眼、动口的体验活动中,潜移默化地萌发幼儿的积极情感。

教师的情感教育 篇6

关键词 教师 积极 情感 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 07-0013-02

新世纪的教育理念、课程改革,对教师这一社会职业角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在新世纪里教师应该如何教书育人?本人认为,教师的积极情感是应对这一挑战的有效方法。那么,教师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该如何发挥积极情感呢?

一、树立高尚的人格魅力

教师要为人师表,首先要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前苏联教育家乌中斯基说:“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当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个人品格、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等方面,为学生树立榜样。教师无时无刻不在以言行感染、教诲着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必须做到,不允许学生做的,自己坚决不做,真正做到言而有信,行而有效。在我从事班级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不迟到、不旷课。我也向学生保证做到不迟到、不旷工,并且每节课都是提前两分钟进教室,做到了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我的身体力行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教育作用,使我在学生群体中树立了威望,在后来的班级管理中省力又省心。在2013年全县班级考核中,被评为“县级优秀班集体”。相反,有的教师要求学生要热爱劳动,自己却在组织劳动中袖手旁观,当监工、吆喝、训责学生,把累活、脏活推给学生;要求学生热爱生活,自己却为生活中的小事唉声叹气,不思进取,甚至在学生面前抱怨生活的不公。这样,不但不能正面教育学生好学上进,而且也丧失了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所以,教师要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表里如一,做学生的模范与标榜,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品质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

二、播撒师爱

教师要有公正真诚的爱心。公正真诚的师爱是建立在正确的角色意识和教育观念基础上的一种职业情感,是一种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包括对学生的接纳、关心、爱护、理解、尊重,包括出于高度的责任感而对学生提出的严格要求。“感人者,莫过于情”,这就说明了我们要用无私的、发自内心的情感去取得与学生的链接,去开启学生心灵,去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这样才能感化学生,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因。我从教的教学生涯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该生具有学习的天赋,但是由于父母离异,家庭困难,缺乏家庭教育,行为习惯一直不好,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所以,学习成绩也是很糟糕。但作为他的班主任我并没有因此而放弃他,通过家访对他的家庭情况进行深入的了解,通过与他交心谈心,通过不厌其烦的思想引导,最终,他由一个后进生转化成为了一个优秀的学生。可见,如果教师对学生没有公正无私的爱心,那么就不能建立亲切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教育也必将是刻板的,抹杀人性的,这是一种育人的失败。因为,“没有爱的世界就像荒凉的沙漠”。

爱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也是一种滋润学生心田的巨大力量,教师要用发自内心的真情实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亲近吾师,信任吾师,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身心健康的发展。所以,教师要用无私的爱心去浇灌学生纯洁的心田。

三、追求知识和真理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自身首先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这就要求教师应当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不断充实自己的强烈愿望,有严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学生可以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是不能原谅他们的不学无术。如果教师不能完善地掌握自己的专业,就不能成为一个好教师。”教师渊博的学识、严谨治学的态度可使学生产生一种崇敬和信赖,从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因此,当代教师的素质应该是全能化的,也就是说教师要具备多方面知识、有广泛的兴趣爱好、有健全的人格素养,掌握专业知识并涉及各学科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素质教育理念,才能培养高素质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教师只有具备多方面的素质,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知识,才可能因人而异,进行因材施教,培养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只有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广而深的知识和各种技能,才能适应创新教育的需要。曾经,我从乡下中学调到县一中时,由于教材内容不太适合多媒体教学,我一直使用传统的板书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发现有的孩子表现出了极强的厌学抵触情绪。我并不怀疑我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到底在什么地方呢?后来,通过多方了解我才知道,这些城里的孩子自小就习惯了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在加上我是一个从乡下调入的老师,对我的教学技能的掌握也存在怀疑。对此,我精心准备了几节多媒体教学课,丰富多彩的多媒体教学课消除了我与那些曾经对我的教学技能存有怀疑的孩子的隔阂,他们也开始用心的学习了。

四、体贴和宽容学生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的过失不论多么严重,如果不是恶意,那就不应该责罚他们。”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单纯、天真、幼稚而又叛逆的孩子。所以,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给予更多的体贴与宽容。

首先,我们要深入到学生群体中去,寻找机会,接触学生,了解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积极、主动地进行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保持与家长的联系,使之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其次,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情绪的变化。当学生出现成绩下滑时,应该积极、主动地帮助、鼓励学生,使其确立学习的自信;当学生情绪发生起伏变化时,应给予正确引导,使学生保持积极的情绪。只有以言行去感染学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不但是师长,更是益友。

再者,平等地对待学生,不论家庭环境的好坏、成绩的差异、能力的大小、对自己的亲疏、社会关系如何,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视同仁,不偏爱、不歧视。

此外,不在学生面前摆架子、耍威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及自信心,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隐私。当然,这里对学生的体贴和宽容并不是指对学生的纵容或包庇,对那些错误较多或情节较严重的学生应该遵从“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原则。当然,这里的严既包括严格要求,严肃对待,甚至严厉的批评教育,不姑息养奸,不迁就,应满腔热忱地进行严而有度、严而有方的教育,给予学生体贴、宽容。只有这样,学生才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是教师对自己的体贴和宽容。

总之,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运用公正真诚的爱心;以严肃、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遵从“教育从严、处理从宽”的教育原则。结合实际,对教师积极情感加以充分的应用和创新,使之形成个人的特点,真正成为一名“传道授业、解惑”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参考文献:

[1]张大均,邓卓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王荔.浅谈情感目标的评价意义[N].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小学语文教师情感教育能力探微 篇7

朱小蔓在《情感教育论纲》中提出:品德的形成,不能和人其他能力的发展孤立开来,而是促进包括认知、审美、创造力等在内的整个素质的发育和丰满。[1]这段话表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那么,情感教育能力到底是个什么概念?小学语文教师又应具备怎样的情感教育能力呢?

1. 情感教育能力

情感教育能力,顾名思义是对个体的情感加以完善和升华的能力,是新时代教师必备的一种教学能力。学生的健康成长不仅需要书本知识的充实,还需要良好的情感去灌溉。运用这种能力,教师就仿佛多了一双睿智的眼睛,可以看透教学的本质,将知识背后的情感因素挖掘并传授给学生。

2. 小学语文教师具有的情感教育能力

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对教师提出“四有”要求。做“四有”教师,离不开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2]小学语文教师独特的情感教育能力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情感认知能力。情感认知能力是指个体对情感的认识与理解的能力。具备这一能力的前提就是发现情感,从学习和生活的细枝末节里找寻情感教育的因素,再通过自身的解读与感悟,将其转化成可以传达给学生的教育信息。这是情感教育能力中最为基础的能力。

(2)情感体验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是使对方亲身感受情感氛围的能力及个体创建情感体验活动的能力,其基础由情境性、动机性、情感性等原则组成。只有启发学生积极地去体验情感,才能让他们在参与之后拥有深刻的认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素质培养才能够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良好的情感意识和创新的教育方法。

(3)情感调控能力。情感调控能力是指当个体受到外界影响而产生情感波动时,对其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能力。小学生由于年龄尚浅、心智不成熟,所以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突发状况,这些状况有正向的,还有消极的。只有教师具备这一能力,才能够消除学生的消极情感,使学生健康地成长。

(4)情感交流能力。情感交流能力是指一种能让人与人之间更好地进行情感授受的能力,也可以说是一种特指的人际交往技能。要想进行优质的教育,就需要良好的情感交流,否则教育就会变得机械和无趣。所以说,情感教育是从沟通与交流开始的,教师掌握这一能力就能够深入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二、小学语文教师具备情感教育能力的意义

1. 有利于把握情感教育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语文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使他们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3]培养学生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全面的发展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核心。教材蕴含的情感因素中,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只有教师自身先找出教材和教学中出现的情感因素,并加以分析和解读,才能准确把握教学方向,设立教育的目标。

2. 有利于有效地深入教学活动

只传授知识的教学是单一而浅显的,要想提升教学的深度,就需要让学生体会知识背后的情感世界,这就要求教师具备情感体验能力。教师具备这一能力,就可以通过对教材的解读,从而在课堂上开展更多生动多样的互动活动。通过这些教学设计,将学生带入情感教育的世界,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自己感悟出情感的真谛,这就能够使教学更加的生动、有意义,从而使教学不仅仅是浮于浅显的知识传递,而是更加深入地注重情感与智慧的交融。

3. 有利于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

小学生的心理复杂而多变,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学习中,他们的情感都会敏感地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通过这一能力,教师可以敏锐地观察到学生情感的变化,并迅速判断出是否积极健康,否则就要运用一定的方式,将学生不良的情感消除。在和谐的氛围下才能产生良好的教育,就如同花儿要在明媚的阳光下才能茁壮地成长。教师具备这一能力,就能使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4. 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你未来学生的道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是否把心灵献一点给别人,或者闭锁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着只关心自己和自己狭隘利益的生活,个人主义始于缺乏情感教育。”[4]教师具备良好的情感交流能力,才能良好地进行师生沟通与交流,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对他的关心和期盼,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自己的主动性,拥有自主的对知识的渴望。同时通过师生间良好的情感交流,教师也可以深入了解学生,理解学生的困惑,发现和欣赏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从而更好地培养每个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和个性的协调发展。

三、小学语文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培养策略

1. 情感认知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想实施情感教育,那么其自身就要尽可能地去发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并了解和体会这些情感,这样才能引导学生领悟情感。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情感素养和良好的情感认识。

(1)大量阅读以提升情感素养。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的情感素养是提高其情感教育能力的基础。在现实生活中,许多语文教师积累的生活体验很少,对于丰富而复杂的情感缺乏经验、想象和敏感性。要想将丰富的情感传递给学生,那么教师本身必须是情感丰富的。罗曼·罗兰曾经说过: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5]而心中的阳光便来自于教师对知识和情感的积累与融合。要想提升教师的情感素养,读书是个好方法。教师通过大量地阅读文学作品及课外名著,不但积累了知识,还拓宽了文化视野。阅读不仅可以提高教师对文学的认识和感知力,也丰富了自己的心灵,增加自己的审美体验。从阅读中而来的情感体验才能培养出更多情感健康的学生。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养成勤读书的好习惯,从书中汲取营养,不断地充实自己的文学底蕴,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

(2)研读教材以提升情感认识。教材中有许多含有丰富情感因素的课文,这些课文包含的情感因素有一些非常浅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就可以发现。还有一些情感因素则贯穿于全文不易被发掘,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教材背后的文本中寻找情感教育的思想内涵和价值。每篇课文都具有情感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要多阅读、多钻研,才能充分理解教材的情感内容。对教材进行深入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受到启迪和感染的过程。教师在教学前,需要钻研教材,仔细地体会作者的文字,以揭示真实的感情,这也可以提升教师自身的情感认识。具有丰富内心情感和精神世界的教师,才更加注重学生的情感表达与培养。因此,教师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诗歌、对话等内容的深层意义和教育价值,并与情感培养相结合,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计划,更好地运用教材情感文化。

2. 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

教师是学生情感体验的设计师和组织者。教师利用工作之余,多去参与进修培训和志愿活动,就可以掌握良好的情感教育的方法,具备超强的情感意识,使情感体验能力得以提升。

(1)进修培训以学习情感教育方法。教师要想提高自身的情感体验能力,最快速、有效的方法就是参与培训,在培训中学习情感教育的方法。教师在培训期间可以聆听很多专家教授的讲座,这些专家会讲述许多情感教育相关的重要理论知识,也会列举许多生动的教学实例,来提升教师对情感教育的理解。这也是教师学习情感教育知识的一种直观有效的方法。同时,教师参加培训也可以加强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提高自身情感教育的实践能力。在培训时,教师可以接触到许多同行,可以相互交流情感教育的方法,在学术交流中参与学习。参与培训可以引导教师学习正确、有效的情感教育方法。教师只有运用正确的教育方法,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育工作,并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2)参与志愿服务以加深情感意识。《教育部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将志愿服务与促进学生成长相结合,与提升教师品德修养和学识水平相结合,努力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6]教师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能够深刻体验社会,在活动中提升服务意识,加深对情感的理解。志愿服务是一种自发的公益行为,是传播爱的活动。通过回馈社会,帮助他人的行为,使自身的情感素养得以升华。通过志愿服务,教师亲身去体验这种无私的大爱,从而使自己心中也具有更加深刻的情感意识。在志愿服务中,教师增强了自身的责任感和情感素养,具备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中能够更为深切地读懂学生、爱护学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3. 情感调控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常常会产生各种不稳定的情绪体验,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具备处理问题的能力,才能应对教学中出现的各种状况。因此,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着重培养。

(1)钻研心理学以提升情感认知。《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一书中指出“学生想认真学习,教师想尽力帮助学生学习。问题是,我们如何确定我们正在做的事情是对的呢?直觉上,我们都以为我们是对的,但心理学却告诉我们:人们的想法往往埋藏着许多盲点……”[7]小学生具有很多心理特点,教师要想了解学生、正确地教育学生,就必须掌握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只有深入了解了小学生的心理,教师在面对突发教学状况时,才能够正确选择事件的处理方式,了解学生的情况并把学生引导到正向的情感上,这就要求教师多去阅读心理学有关的书籍。例如,美国亨特著的《心理学的故事》、Harre著的《他们改变了心理学———50位杰出的心理学家》、Hock著的《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等。教师可以从著作所收集的著名的心理学研究个案中,了解心理学的问题并掌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通过阅读一个个“心理学”的故事,以提升教师对情感的认知和对情感教育的重视。教师钻研心理学可以提升自身的情感认知,用知识的力量提升自身的能力。教师要深刻地认识学生的心理,才能够给他们最好的教育。

(2)进行教学反思以掌握教学机智。能够正确评价学生的不良行为、机智地应对学生的问答、积极地调节学生的情绪等,是对教师的一种严峻考验。要想提高教师的教学机智,就要求教师对教学实践加以反思。“充满智慧的反思能发现事物,而未经反思的行动是‘缺乏智慧的,没有机智的。”[8]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形式丰富多样。教师可以每天书写教学日记,将特殊的和创新的教学案例记录下来,也可以抒发一些教学体会或书写教学后记等。教师通过分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情感教育问题,然后再将情感教育过程中成功和失败的地方总结出来,最后通过反思,找出处理某些情感教育问题上的亮点和不足,从而不断加强学习,以掌握教学的智慧。教师只有经常对教学进行反思,才能更加丰富自身的教学经验,为之后的教学积累智慧,在未来的情感教育中也能够更加机智地、富有深度地进行教学。

4. 情感交流能力的培养

情感教育是从沟通与交流开始的,教师要想具备情感交流能力,良好的人格魅力和沟通技巧是尤其重要的。

(1)时常微笑以提升人格魅力。“面对孩子,要有阳光般灿烂的笑容;面对教育,要有阳光般平和的心态;给自己阳光,就会给学生播撒阳光,给大家带来阳光[9]。”用微笑说话的人,才能担当重任。微笑具有一种宽容的力量、一种接纳的力量,能使人与人之间心灵更好地相通。时常微笑可以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要想从内心真正的微笑,首先需要教师有一颗豁达、宽容的心,面对问题选择积极的应对心态。其次,教师要学会减压,过重的教学压力会导致教师产生过重的心理压力,趁着假期出去旅游,或者找一处安逸的环境适当地放松自己。亚里士多德讲过“闲暇出智慧”,有闲暇才有属于自己的自由时空:独立地思考,自由地发展,自信而能动地挥洒才智,才能心理坦然,心情轻松。[10]从而使教师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绽放出真诚的微笑。教师时刻保持微笑,时常嘴角微微上翘,久而久之便会具备一种亲和力,更加具有人格魅力。

(2)勤于思考以掌握沟通技巧。沟通,就是为了让另一个人懂得你所要表达的意思,感受到你所传递的情感并按照你想象的去做。真正好的沟通是要说对方想听的,听对方想说的,为此就要求教师必须有效地思考,通过一定的方式实现和表达。与不同的人沟通,就要运用不同的沟通技巧。要想提升自身的沟通技巧,教师需要勤于思考,通过思考模拟人的思维,猜测对方的心理活动,以提升沟通中的应变能力,使自己在沟通的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突发事件,都能够轻松应对。这就需要教师掌握时代动态,经常上网关注时事政治以及当今社会的热门信息,或是多走出去参加一些活动,如聚会、讲座、瑜伽、游泳、球类活动等,为更好地沟通积累经验,再经过思考以掌握更多的沟通技巧。

从教育者的角度看,教师身为教育过程中的引导者,他所具备的文化底蕴、教育技巧和情感素养与学生的全面发展紧密相关,教师可以通过自我升华、课堂优化、实践活动等层面提升情感教育能力。教师具有良好的情感教育能力有助于其把握现代教育新理念,因此,现代教师情感教育能力的建设非常重要。

摘要: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包含情感认知能力、情感体验能力、情感调节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这些能力有助于小学语文教师把握情感教育目标,深入教学活动,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培养小学生的主体性。可以通过大量阅读、研读教材、进修培训、参与志愿服务、钻研心理学、教学反思等方式培养小学语文教师的情感教育能力。

关键词:情感教育能力,小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朱小蔓.情感教育论纲[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57-59.

[2]朱旭东.现代教师该有怎样的情感教育能力[J].辽宁教育,2015(1):30-32.

[3]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6.

[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杜殿坤,译.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89.

[5]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3-82.

[6]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教师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指导意见[J].中国德育,2014(19):6-7.

[7]唐全腾.教师不可不知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1.

[8]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M].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9]白乐敏.班主任心语[N].德育报,2007-12-10.

教师的情感教育 篇8

语文课程的课堂教学, 不仅是传授知识, 还应包括情感的正确激发和引导。这其中教师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可以用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

一、教师情感感染力发挥作用的基础

1. 教师自身良好的亲和力。

教师是否具有亲和力直接影响着师生关系是否融洽。有的教师在学生面前故意装出一副威严的样子, 学生就会从心理上与老师产生一定的距离, 很难与教师形成情感上的沟通, 教师也就无法正确地引导学生的情感指向。在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老师, 平时不苟言笑, 学生们一看见他就像老鼠看见猫一样。这样的班集体看似风平浪静, 其实有很多师生或生生之间的矛盾潜藏其中, 一旦激化就会爆发。相反, 有的老师能和学生打成一片, 别人看起来好像有点“没大没小”的, 其实, 学生更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这样的老师, 老师就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所以, 良好的亲和力, 能让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很好地调节师生关系, 进而诱发学生情感上的呼应。

2. 教师自身的专业知识修养。

“学博为师”, 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对教师的信任感。因此, 我们作为教师, 必须不断地充实自己, 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 掌握多种才艺。声情并茂地朗诵、载歌载舞地表演、浓墨重彩地勾勒、海阔天空地畅谈……“多才多艺”的老师一定会深深地打动学生、吸引学生。

3. 教师应具备正确的教育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作用。作为教师, 学习的速度务必超过教育变革的速度, 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我国教育的一些优势 (学生的计算能力强等) , 现代技术是可以代替的;我们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 (学生的创新能力等) , 却是现代技术无法代替的。时代在发展, 我们不能一成不变地用同一种教育模式去教育几代人。因此, 教师必须以正确的教育理念为引导, 面向全体学生, 引导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二、语文教师发挥情感教育感染力的途径

1. 创设情境, 以境激情。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 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 无时不有。创设一个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受到教师的关爱, 体会到语文学科的美感, 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快乐地学习。

2. 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教师本人就是一部活的教科书。一个热爱学生、教态优美、朗读声情并茂、以信赖的眼神看学生的老师, 肯定会调动学生的内在情感。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认为:“学生们处处模仿老师。所以说教师的世界观, 他的品行, 他的生活, 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 这点往往是不自觉的。”作为教师, 要严格要求自己, 使自己的品格更加高尚美好, 才会产生“近朱者赤”的陶冶效果。

3. 关注情感, 注重反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如今的教学目标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目标的反馈。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到情感目标的反馈, 会更好地将这一目标落到实处。有一次, 我在讲《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时, 当讲到“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时, 我发现一个学生握紧了拳头, 在胸前顿了一下。我赞许地朝他点点头, 以示对他这一动作的肯定。然后, 我对大家说:“比如现在, 我们班就有许多同学有很强的自信心。现在请你用一句话, 或一个动作, 或实际行动说明你有没有自信力。”大家反响非常强烈, 纷纷用不同的方式表现自己的自信。在不知不觉之中, “树立自信心”这一情感目标就落实到位了。

教师的情感教育 篇9

下面就笔者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美学情感促进学生情感生成的一些做法与各位同仁切磋。

一、用教师的音乐情感来提升学生的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音乐源于自然, 源于生活。有些音乐歌曲蕴涵着丰富的地理知识, 我们在欣赏这些歌曲时, 不仅可以获得艺术美的享受, 还可以通过仔细体会歌词中所蕴涵的地理现象、地理规律, 获得更为丰富具体的地理知识。如笔者在“青藏地区”教学中引用了歌曲《青藏高原》“我看见一座座山, 一座座山川, 一座座山川相连”, 形象地表明青藏高原“远看成山, 近看成川”的地貌特征, 以及歌曲《吉祥如意》“天空离大地最近的地方, 伸手能摘下星星的地方”, 说明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在教授“中国季风气候”时引用了歌曲《黄土高坡》“不管是西北风, 还是东南风, 都是我的歌”, 直观表现我国的冬夏季风。在教授“东北地区”时引用了歌曲《松花江上》中“那里有森林煤矿, 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梁”, 呈现了东北物产丰富的地理特征。在教授“长江”时引用了《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说明长江的补给、流向、流速等特征。在教授“中国的人口和民族”时引用了歌曲《爱我中华》“五十六个民族, 五十六朵花, 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 强调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是一个各民族互相团结、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在教授“内蒙古高原”时引用了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 白云下面马儿跑”, 表现了内蒙古高原平坦、辽阔的地形特征。这些音乐作品不仅旋律优美, 而且意境悠长, 加之教师深情的演唱, 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 陶冶情操, 启迪心智, 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

二、用教师的文学情感来培养学生的地理审美素养

中国古代诗词和民间谚语意境高远, 朗朗上口, 蕴含的地理知识比比皆是。若能恰当引入教学活动中来, 不仅能增加几分诙谐, 而且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笔者在教授《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内容时, 引入了西宁地区的民间歌谣“古城气候总无常, 一日须携四季装。山下百花山上雪, 日愁暴雨夜愁霜”来反映当地“昼夜温差大”“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明显”的地理特征;引用了唐朝诗人张敬忠的《边词》“五原春色归来迟, 二月垂杨未挂丝。即今河畔冰开日, 正是长安花落时”来分析“水平地域分异”的时空变化规律;引用了唐朝诗人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 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 春色未曾看”来让学生体会“高处不胜寒”的垂直地域特征。在教授《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时, 引用了唐朝诗人杜甫的《冬至》“天时人事日相催, 冬至阳升春又来”说明冬至日以后, 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 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即“冬至阳升”的地理现象;引用了谚语“过了冬, 长一葱”来说明冬至日后, 太阳直射点北移, 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的地理现象;引用了西晋文学家、思想家傅云的《歌》“日中万影正, 夕中万影倾”来直观地描绘太阳高度的周日变化规律和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的密切关系。将诗词引入地理教学, 不仅可以激活课堂, 活化地理知识, 增强抽象问题的直观性, 帮助学生理解把握重点, 解决教学难点, 而且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趣和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 还可以培养师生在探求地理知识过程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美学素养, 提高地理学科的境界。

论教师的情感素质 篇10

一、教师情感素质的表现维度

在社会生活中一直活跃着两种知识类型:非经验理性的知识类型和经验理性的知识类型。在学校的知识体系中, 我们一直关注可以化为数量来衡量的教学活动, 而对于难以进行数字管理的情感因素总在有意无意中割舍了。自由的、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并没有条件产生作用, 教学活动内在的自由发展的余地变得很小, 很单调。探讨教师的情感素质涉及到教师个体本身的状态, 探索的是出于事物本身和人们在经验这些事物时所具有的主观状态之间的领域。教师从这里获得“日常知识”, 形成“自然的世界观态度”, 因此不存在一个与普遍相符的真与假的问题。教师的情感素质可以体现在如下的维度。

1. 强调对学生独特个性的尊重

情感是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有机主体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具有个体差异性和无限性的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情感教学的活动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的情感差异和多样性。如果没有对学生的个性尊重的情感素质为前提条件, 那么教师的教学行为可能有其外在的形式, 而没有实质的内容。著名教育家卢梭就断言:“每个人的心灵都有它自己的形式, 必须按它的形式指导它;必须通过它这种形式而不能通过其他的形式去教育, 才能使你对它花费的苦心取得成效。——你必须好好地了解你的学生之后, 才能对他说第一句话, 先让他的性格的种子自由自在地表现出来, 不要对它有任何束缚, 以便全面地详详细细地观察它。”对学生的尊重是时代的要求。在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中, 人与人的相互尊重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基本要求;是对人的生命价值和尊严的具体要求;是人之为人的前提条件。何况情感教学模式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 教师要培养情感健康的全面发展之人, 那他自己必须是情感素质良好的人。

2. 强调对学生的无私博爱

师生情感是有其特殊性的情感, 具有单纯性、持久性、多样性、广博性和无私性。对学生来说, 教师之情感应是一种真正的无私博爱。对每个学生都必须一视同仁, 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罗素说:“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 无论品格还是智慧, 都不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每一个要成为幼年儿童的好教师的人, 都必须具有弥漫四射的父母本能。”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指出:“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同志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 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 才能达到心的深处。”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 只有教师的无私博爱, 才能成为学生积极实行认知、社会性、情感、人格等方面健康发展的心理背景;才能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评价标准;才能保护学生良好的心境。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情感存有偏心, 就会使教师的情感产生刻意的外化形式。无论教师如何用语言加以掩饰, 也会被学生发现。因为没有任何一个人像教师那样同时受到那么多人的“监督”。有研究发现学生对不是出自内心的、虚伪的语言有着更细腻的感受。

情感的领域是十分丰富的, 以此为内容的情感教学模式自然也是应该丰富多样, 应该把做人的基本亲情作为主要情感素质要求。而情感素质的提高又不是说教就可以形成的, 只有那些被深刻认识的客观事物才能引起人的丰富情感, 即“知之深, 爱之切”。同时也只有深刻认识才能决定情感的内容。另外, 情感作为一种心理活动都与情境发生着直接关系, 什么样的情境就唤起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因此, 必须要求教师能够对这些做人的情感进行深刻的表现。

3. 强调对学生的合理发展期望

人的情感具有积极或消极、肯定或否定的特性, 其程度的强弱与期望的程度成正比。也就是说, 期望决定情感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这是因为, 期望是人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是对行为活动结果的一种心理需求或预估。所以必须确定合理的期望才能产生好的期望效果。关于教师期望对学生产生的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已经通过教育实验进行研究, 得到的结论是:不同的教师期望具有不同的效应。一个优秀的教师往往应该对学生抱有积极的期望, 树立“经过自己的努力, 所有学生都能学好”的现代教育观念。教师合理的期望才能构成合理的教师情感素质;才能达到合理的教育效果;才能使学生对自己做出合理的预测, 形成合理的归因和自我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动力因素。另外教师合理的期望, 也是对学生个性尊重的表现。

4. 强调教师自身情绪的相对稳定

情感的交际功能就是通过情绪的稳定外部表现而实现的。人的情绪在不同的情境下, 会有不同的情绪状态, 教师也不例外。裴斯泰洛齐提出:“我决心使我的孩子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 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 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学生对教师的情绪行为具有极强的易感性。教师与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主要矛盾因素。但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占有主导地位, 学生对教师的所有行为都存在模仿性的特征。由于情绪的本身具有弥散性和易感性的特点, 也因为教师的主导地位产生较强的情绪影响力, 所以具有极不稳定性特征的学生情绪对教师的情绪行为更是具有较强的易感性。同时, 教师情绪行为的相对稳定是教师个性特征的要求, 同时也是教师职业角色的基本要求。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 使积极情绪要相对多于消极情绪, 实现情绪的外显形式相对稳定, 努力做到像赞可夫所说的那样:“教师也应该这样, 来到学校里, 他整个人就是属于儿童, 属于儿童的教育事业的。”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必须要少一些消极的外显情绪, 多一些积极情绪, 要把情感的丰富内涵展现给学生, 达到“以情育情”的目的。

二、教师情感素质提升的路径

1. 与学生生命达成平等的对话

对话, 作为一种教育理念, 需要营造的是师生之间真正平等的对话, 而不是霸权支撑下的对话。平等的对话即对话双方是以合格的“人”的身份来对话。双方是一种平等的身份, 谁也不迷信谁, 谁也不是先设的阐释标准。而应是通过感性认识、理性思考之后的交流而获得的意义。同时, 要承认不同个人间文化的差异性及深刻的互联性, 建立人际沟通的自主性与理解性, 从而共同丰富生命个体的内涵。鲁迅曾在20世纪初期就提出在我们国民性中最缺乏“诚”与“爱”。没有“爱”,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就还原为一个个僵死的语言符号, 就不会存在对话。要以爱心恢复个体语言的情感性和敏感性, 重建人际沟通的自主性与理解性, 唤醒人内心深处的心灵体验, 麻木的心灵是对话的大敌。

2. 具备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

教育是人的教育, 把学生当作具有他自己独特情感价值的人来看待, 而不是当作物来看待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当教师用“人文关怀”这种思维方式来看待学生时, 学生便不再是被动的“占有性个体”, 而是主动的“生成的人”、“发展的人”。由此教与学就建立起了一种非功利的精神性联系, 这就是教师的具备人文关怀的生活方式。善良, 富有爱心, 非常亲切, 如润物无声般的滋养、关爱每一位孩子, 点点滴滴地启迪他们的灵性, 使孩子们有一个朝着自己最佳的状态发展。真正把自己的一生寄托在教育上是教师要努力追求的教育的境界。只要成其为好老师, 他自然而然就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寄托和楷模, 他所创造所营造的空间, 就变成了一个人性美丽生活的空间。教师要让学生带着他原本具有的对世界的幻想走向成人世界, 而不是让学生过早陷入功利主义的精神境界。教师能够以一种超功利的态度, 在纯粹的知识活动中得到乐趣。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的心灵跃动起来, 使学生生命的热量释放出来, 情感丰富起来。

参考文献

[1]亚米契斯著.爱的教育.夏丐尊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2]赞可夫著.和教师的谈话.杜殿坤编译.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 1980.

[3]卢梭.爱弥儿.北京:商务印书馆, 1978.

[4]罗素.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5]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1.

论教师情感素养的养成 篇11

一、教师情感素养的构成

情感也称感情,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指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心理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包括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体验。“素养”也称为涵养、修养,指人们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发展和完善自己为目标的一种调整、充实和提高自我的活动及其结果。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有丰富的情感素养。教师的情感素养主要表现为教师对教育事业、教育对象的情感。

1对教育事业的敬业之情——热情

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事业心,有了事业心才能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才能自强不息的永远向前追求,实现自我超越。教师专业发展要求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忠于教育是对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教师把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原则。

首先,热爱教育事业是集体主义原则的最高体现。集体主义要求教师要把热爱教育事业放在首位。教育自产生以来就离不开教师,教师按照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在国际竞争激烈的时代,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但没有高素质的教师,就不可能有高质量的教育。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左右教育事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也是事关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必要条件。所以,21世纪的教师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怀,坚持育人为本,奉献教育事业,为国家培养出“情感+智力”的人才。

其次,热爱教育事业是教师认识教师的义务、良心、幸福等范畴的钥匙。教师只有热爱教育事业,才能把培养学生作为义不容辞的道德责任,才能对自己的动机和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当自己的动机和行为违背道德时,就会受到良心的谴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教师的幸福和价值,从而全身心热爱教育事业。

最后,热爱教育事业也是衡量教师行为和品质的基本标准。衡量一个教师是否优秀的标准有很多,但是,所有的这些标准只有同热爱教育事业结合起来,才能成为真正的判断标准。一个教师的能力有高低之分,但是教师只要有全心全意的投入教育事业的信念,就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受人尊重的教师。因此,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现代教师基本情感素养。

2教师对教育对象的关爱之情——真情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中明确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作为一教师仅仅具有渊博的学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不够的,还要具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只有具有丰富情感的教师才可能引导和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真情是现代教师重要的情感素养。教师对教育对象的情感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的爱、尊重、理解和接纳等方面。

(1)对学生爱的情感。前苏联伟大的理论家、教育家捷尔任斯基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能教育孩子。”师爱是教育的情感基础,只有心中有爱的教师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爱的种子。师爱可以给学生温暖和动力,使学生精神愉快;师爱是学生都盼望的精神雨露。教育需要教师的情感投入,教师用爱学生的情感教育学生,才会收到神奇的教育效果。

(2)对学生尊重的情感。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一个人得到尊重时就会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反之,就会产生消极悲观的情感。尊重学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学生作为一个“未成熟”的生命体也有自己的人格尊严。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无数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表明:教师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会尊重教师,从而投李以报地认真对待学习,喜欢教师所教的学科。

(3)对学生理解的情感。人有沟通与交流的需要,交往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情感产生于需要的满足。需要满足则产生愉快情感,反之产生消极情感。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恰恰是更强化了教师作为人的作用,其中最根本的是精神的沟通、情感的交流和个体人格的影响力。教师要能够理解学生,通过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需要、体验和困惑。教师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尽可能多的帮助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教师只有先理解学生,学生才有可能理解教师的良苦用心,进而发奋图强地学习。

(4)对学生接纳的情感。教师接纳学生不仅表现在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优点更应该从容地接受学生的缺点。“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正在发展中的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应树立“每个学生都能成才”的理念,充分利用学生自身的优点进行有效的教学,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也要悦纳自己,敢于在学生面前剖析自己的缺点。使学生懂得有缺点并不可怕,只要能善于接纳自己的不足,就能更好发展自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正确的看待自己,从而形成健全的人格。

二、教师情感素养养成的路径

良好的情感对教师、学生和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具有良好的情感教师才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才能培养出情感健康和人格完整的学生;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情感教育在现代教育中被视为和智力教育同等重要,因此,教师教育也要重视教师情感素养的培养。在教师情感养成的过程中,外部条件固然不可缺少,但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意识地进行情感的自我修养。培养教师情感素养的路径很多,这里主要从教师角度探求教师情感素养的培养。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要尊重、理解、关心、热爱自己的学生。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用爱来浇灌。长期以来,学生之所以出现大量的情感问题,其根源在教育。由于教师缺乏情感智力,忽视学生情感的教育

与疏导。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关心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耐心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不应过多地苛求、指责,让每位学生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期望,获得成功的体验。同时,教师要用智慧和关爱融化学生冰封的心,让他们感受到光明和温暖,从而体现教育的意义和价值。

2增强情感表达的艺术,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于1968年提出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形于色”,教师应满腔热情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去,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知识世界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情感表达能力强的教师往往能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情感表达差的教师往往事倍功半,教学效果比较差。教师通过加强情感表达的艺术,能让教学更加的有效,学生的情感在无形中得到发展。

3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使命,教育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有个性的学生。

教师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是人们常说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水平,还包括情感素养。教师应当自觉地将情感修养放在自身整体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之中。读书能使人明智、聪慧,更加能让人情感更加丰富。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读书,读书,再读书——教师的教育素养的这个方面正是取决于此,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一个博览群书的教师情感会更加丰富,从而才能培养出情感丰富的学生。但由于种种原因更多的需要教师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抓住各种时机充实和提升自己。

4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

社会交往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教师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同样离不开人际交往,并在交往中获得各种情感体验。交往中的积极情感能使人更加的热爱生活、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消极情感则会导致情绪低落、缺乏工作的动力和生活的激情、形成不良的性格,不利于人格的发展。同时,合作是现代教师必备的能力,通过与人合作教师才能更好的完成教学工作。一个不善于合作的老师,要把育人工作完成的很出色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今天这个充满竞争的社会,学会合作已是现代人必备的素质。教师只有善于与人交流和合作,才能培养出21世纪具有合作精神的人才。

漫谈历史教师的情感培养 篇12

长期以来, 传统教学都受特殊认知模式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纯粹的知识传授, 我讲你听, 我板书你笔记, 很少涉及情感教育, 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情感认识和内心体验, 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近来我们对高中二百名学生进行了一次关于“国家现状与历史课教学”的问卷调查, 调查涉及“历史课的兴趣度、历史课课程设置、历史课教学方法、获得时政历史的兴趣及渠道, 目前国家现状与历史课的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二十个问题。

一、历史课面临信任危机

对于“你喜欢历史课吗?”, “一般”和“不喜欢”竟然达到92%, “喜欢”仅占7%。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历史课的信任度日趋下降, 面临信任危机, 教改的迫切性凸显。

二、历史课兴趣度偏低

对于“你最感兴趣的社会科学是什么?”这一问题, “哲学”和“经济学”占25%, “心理学”占70%。调查结果表明:高中生对历史对高中课程设置兴趣度偏低, 心理压力寻求解脱的迫切性突出。

三、政治历史责任感淡化

“你经常与父母或朋友谈论历史话题吗?”, “不经常谈”和“从来不谈”占76%。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历史责任感淡化, 课业负担挤压时事历史严重性突出。

四、强烈要求改进教学方法

对于“历史课教学方法”, 喜欢“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开导、鼓励型”的教师占90%, 喜欢“激情、微笑、以情感人”的教师占53%, 喜欢上课时“生动形象教学, 寓言、名言、故事、实例”的教师占70%以上,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教学生学会做人”的教师占71%。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改进历史课教学方法要求强烈, 提高教师素质紧迫性突出。

问卷调查的种种数据充分显示, 在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中, 历史课无论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或解决现实问题都无法激起学生对政治科的信任和兴趣。历史教师加强学科情感培养, 已是新课程改革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五、增强学习动力, 扩大学科亲情

改革后的高中历史课课程内容包括近代现代史、经济学、历史学、法学等学科。所学的基本观点、原理对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理解、分析社会现象, 特别是帮助自身成长提供了很多有现实性的帮助, 是一门具有时代感、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学科。教师在讲授课程时应不断地对学生强化此观点, 不能让学生误以为这是一门“讲条条、背条条、考条条”的僵死的学科, 应紧密结合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实例, 使学生明晰实实在在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正面效应。

同时, 还要增强学科的学习动力, 重视师生的人际交往情感因素, 这也是扩大学科亲情的重要因素。师生情谊深厚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心理条件。“亲其师, 信其道”, 良好的师生情谊有利于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从而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教师的人格魅力会影响学生, 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也会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因为师生之间的情感会对其交往活动和关系产生直接作用, 最终影响教学和教育的效果, 所以教师应重视师生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因素, 努力以自己良好的情感引发学生良好的情感, 并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 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 优化学习效果。

六、注重以情感人, 以理服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学校里的学习, 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脑袋里, 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新课程标准最大的特点就是增强人文性, 坚持以人为本, 尊重学生, 关心学生, 爱护学生, 重视学生道德主体性发展。这就要求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具有相当的人文素养。在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重视情感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要用自己热爱学生的感情之火燃起学生的情感火焰, 这对中学生尤其重要。教师要善于观察和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 并针对某些进步或成功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表扬的形式可多种多样, 如口头、书面、点头、微笑等。

七、面对现实情境, 正确引导教育

历史课教学背靠的是社会大舞台, 面对的是时代新天地,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一堵“围墙”隔不断课堂和社会的联系, 社会生活节奏变快, 社会现象、形势风云变幻, 课本内容往往使学生缺乏新鲜感。中学生往往关心社会, 思索人生, 对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欲望, 因而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感兴趣但又存在迷惑的社会现实问题设计教学, 在教学中引用社会生活新鲜事例, 尤其是联系学生身边的事例,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 深刻思考, 正确对待, 这不仅仅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必然要求, 还是引发学生思想共鸣和师生“思维共振”的重要途径。如现时期, 人们对中国的非主体地位问题、人民币汇率问题、收入差距拉大问题、腐败问题、台湾问题等。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非常关心, 但限于认识水平又难以搞清楚。这就需要历史教师从我国国情出发, 用辩证的观点, 正面引导和教育学生, 坚信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前景一片光明。从高考来看, 命题涉及社会热点的程度在加强, 这也要求历史教师在设计教案时, 紧密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问题, 搞好问题讨论, 培养学生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意味着教师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关注时政, 挖掘热点, 要求教师具有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的洞察力。

历史教师不能满足现有教学方法的运用, 要坚持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按照“以理服人, 以情感人, 以事实教育人”的原则, 针对学生好说、好动、好参与的特点, 做到讲解与讨论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 动脑与动手结合, 动脑与动口结合等, 研究探索出更有利于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 实现教学目标, 增强教学实效性的新方法、新手段, 并在教学中适应教学内容与学生特点变换的教学方式, 贯彻教学新理念, 提高教学效果。

上一篇:移动互联网发展分析下一篇:健康的生活方式=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