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

2024-06-16|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精选10篇)

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 篇1

摘要:低碳经济正逐渐成为世界引导型经济发展模式, 发展低碳经济无疑为吉林市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因此吉林市只有调整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现支柱产业低碳增长,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转变能源结构, 打造低碳园区和培育特色低碳产业群, 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生态文明,新能源,低碳园区

所谓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1 现状和挑战——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起点条件评估

根据《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研究报告中的评估结果, 吉林市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在低碳产出方面, 从碳生产力指标来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距离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国家的平均碳生产力水平差距更大;[1]在低碳消费方面, 从人均碳排放水平来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超1倍。从绝对量上看, 吉林市的人均碳排放超过10吨/人, 为高碳发展阶段;人均生活消费碳排放较低, 尚为低碳发展阶段[1];在低碳资源方面, 从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所占的比例来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距离低碳经济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1]吉林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 经济发展任务繁重, 人均GDP需要保持持续的增长, 而且能源消费中煤炭所占比重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等相对洁净的能源, 其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控制的难度大, 加上能源技术相对较为落后, 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较大, 发展与环境、增长与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 具体表现在:

1.1 以煤、油页岩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吉林市向低碳经济模式转变的主要制约因素

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影响大气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 煤炭在吉林市能源消费中的比例较大, 是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的主要来源, 煤烟型污染仍将是吉林市大气污染的重要特征[2]。而且这种以煤为核心的能源结构在现在及以后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很难改变。据最新研究报告《吉林市低碳发展计划》介绍, 目前吉林市碳生产力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还远未达到低碳经济的目标[3]。随着经济的发展, 吉林市对能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 煤炭的消耗会随之提高, 由此带来的一氧化氮、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将进一步增加。

1.2 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与发展低碳经济之间的矛盾是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现实困境

吉林市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阶段, 随着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的展开, 对能源需求必将快速增长, 进而导致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在快速工业化的发展阶段, 重化工业发展尤为迅速, 水泥、钢材、石化等高耗能的行业含碳量非常高, 这也给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带来了不小的压力。如何提高这些行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 在生产最好的产品的同时使碳的排放量达到最小是我们今后应该去关注和研究的问题, 吉林市的四大支柱产业是石油化工, 汽车制造、冶金和电力、其他具有重要贡献的行业包括建筑、农业, 电子产品, 第二产业继续主导着经济格局, 增长速度快于第一、第三产业, 吉林市有很大的油页岩潜在储量, 它比传统的石油要释放更多的碳排放量。因而吉林市在满足低碳目标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3 总体技术水平落后是制约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瓶颈

实现低碳经济需要科技的支撑。吉林市作为重化工业城市, 低碳技术水平相对落后, 研发能力相对不足, 实施技术改造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难度比较大, 这是吉林市经济发展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此外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 需要巨额投入, 这对尚不富裕的吉林市而言是个沉重的负担, 因而加强国际技术合作, 充分借鉴国际低碳发展的成功技术尤为重要, 比如甲烷的回收利用、HFC23焚烧、氧化亚氮的分解、二氧化碳收集并储存到地下等, 目前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技术亟待提高。

2 基础优势——形势促人与清洁能源的阳光前景

2008年, 吉林市成为第一个被官方选为开展低碳经济方法学和示范区研究的案例城市, 并制订了《吉林市低碳经济路线图》, 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定位十分明确, 吉林市当前及今后的发展, 必须按照两型社会建设的要求, 积极探索和率先走出一条低碳经济发展的新路。

吉林市水丰电足, 是东北重要的水电基地, 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优势明显。现有300万千瓦的水电装机容量, 占东北电网水电装机的53%。在水电发展的基础上, 积极致力于新能源发展, 目前是国内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基地。风力资源丰富、400万千瓦核电站和太阳能光电建设工程前期工作正在积极推进。吉林市在提高能源效率和节能、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碳汇、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改进消费方式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新能源装备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年产500台套风电设备和年产500吨AP1000核电主管道生产线等项目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技术产业化项目[4]。

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潜力巨大, 发展低碳经济是吉林市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吉林市节能减排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还是解决气候变化和经济发展矛盾的根本出路。低碳经济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与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一致的, 是吉林市实现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双赢的必然选择。

3 路在脚下——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设计

3.1 升级产业结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吉林市的三次产业结构2007年分别为13.5:49.3:37.2, 2008年分别为12.9:48.9:38.2。[5]可见经济增长主要依赖第二产业, 第二产业支撑着近一半的GDP发展。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而第三产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环境、节约能源上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吉林市是重化工业结构的高耗能城市, 对能源的高度依赖一直是吉林市工业经济的显著特点。吉林市正处于工业化发展进程中, 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工业将占据主导地位, 并且化工、钢铁、有色、建材、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在未来工业发展中所占比例还有可能继续升高。因而调整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

作为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东北老工业基地, 当前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期, 处于需要大量消耗资源的重化工发展阶段和基础设施建设高峰期, 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凸现, 并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如果继续沿袭传统经济发展方式, 资源将难以支撑, 环境也难以承载。只有调整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才是吉林市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3.2 支柱产业低碳模式化

吉林市“十二五”规划中的投资重点中包含了石化行业、供电和供热、建筑物和建筑行业、交通工具与交通运输等几个方面。石化行业是吉林市最大的用能行业, 其能源需求占能源总需求的一半以上, 因此, 石化行业成为提高能效和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低碳经济方面, 石化行业大有可为。石油化工行业本身是耗能、用能和碳排放大户, 产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急需尽快调整结构和产业布局, 淘汰一大批落后产能和过剩产能, 节能降耗与碳减排的潜力很大。石油化工企业近年来的节能环保意识不断增强, 余热余压利用, “三废”综合利用, 干熄焦、电石干法制乙炔再生产聚氯乙烯等节能环保型新技术、新工艺层出不穷, 这些都使该行业的能耗指标大幅降低。石油化工行业是吉林市支柱产业, 其产品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以及人民生活等各个领域。该行业的技术进步或升级, 不仅可以带动行业本身能耗水平的下降和碳排放量的减少, 还会带动并促进相关行业和领域节能减排的进程。

3.3 使能源利用实现效率和结构的双面提升

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首先, 开发风力发电。风电是环保型能源, 没有废气排放, 且建设周期短、见效快, 可有效缓解水电丰枯矛盾, 实现风电水电互补。其次, 稳步开发生物质能。生物质能是唯一可以转化为液体燃料的可再生能源, 具有能源功能和生态保护功能, 还有其它可再生能源不具备的材料功能, 目前, 在吉林以玉米为资源的生物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已形成, 实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再次, 加快发展太阳能产业。吉林市位于太阳能丰富区, 可利用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吉林市1.5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是全国在建太阳能发电站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的太阳能发电站。最后, 全面实现电气化。吉林市处于东北电网中心, 具有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引入东北电网的天然优势。电力是最方便、最清洁的能源形式, 应走适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农村电气化发展道路。

3.4 打造低碳园区和特色低碳产业群

低碳经济和低碳产业发展, 应借助园区平台, 推进产业集群发展。低碳园区是清洁生产、循环园区和生态工业园的有机结合。当前, 吉林市低碳产业集群发展, 应坚持以产业园区以及其他循环经济示范区为重要平台, 大力培育低碳产业群。吉林化学工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正在探索通过走循环经济这条道路来降低单位产值CO2的排放, 从而实现低碳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群, 吉林市1.5兆瓦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站是目前全国在建太阳能发电站装机容量最大、发电量最多的太阳能发电站, 填补了吉林市再生能源利用的空白。[6]电动汽车动力设备产业群, 吉林市作为汽车生产城, 应多生产低碳车辆, 鼓励民众改变出行模式, 发展公共交通, 对车辆实施更高的排放标准, 鼓励使用低碳汽车。

推行低碳经济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和基本特征。吉林市走低碳经济的道路, 符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 是吉林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归宿。

参考文献

[1]吉林案例:低碳城市标准的首次实践[N].中国能源报, 2010-05.

[2]周生贤.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我国大气污染的主因[EB/OL].中国宁波网, 2009-04-23.http://www.cnnb.com.cn.

[3]陆振华.中国首个低碳城市标准发布, 吉林市成首选适用样本[EB/OL].中华新能源网, 2010-3-22.http://www.cnecc.org.cn/dispArticle.asp?id=5357

[4]推动新型能源发展构想低碳经济未来吉林全面规划低碳产业发展路线图.http://www.chinajsb.cn

[5]姜克隽, 庄幸.吉林市低碳发展路线评价[EB/OL].吉林市教育节能网, http://www.jledu.com.cn/jnjp/asp/news_view.asp?newsid=797

[6]年120万度太阳能发电项目——节能环保让百姓用上真正的绿色电力[EB/OL].吉林市人民政府网.http://www.jlcity.gov.cn/jl_3/infocontent.jsp?infoid=33482

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 篇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所谓支柱性产业,基本指标要求是占GDP比重达5%以上。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等相互交融,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国家之间综合国力的激烈竞争,正日益聚集于以文化为核心的软实力的竞争,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意义重大;以创意为核心的文化产业,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正在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亮点。

国际经验表明,越是发达国家,文化消费比重越高,文化产业对GDP的贡献越大。据研究,当人均GDP突破3 000美元以后,社会对文化产品的消费会有大的突破,人均GDP越高,文化消费占的比例越大。有数据显示,美国和意大利文化产业都占GDP的25%,日本占20%,韩国占15%,而中国不到3%。我国文化产业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全世界10%~20%的平均水平,发展文化产业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2004年至2008年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达22%,高于同期GDP的年平均现价增长速度3.6个百分点。文化体制改革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巨大作用充分显现,文化产业发展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统计显示,2008年,全国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7 630亿元,占同期GDP的2.4%;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的全年营业收入为27 244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占98%。2008年全国文化服务企业法人单位的营业利润达到了981亿元,比2004年增长5倍多;规模以上文化产品生产企业利润达到592亿元,比2004年增长110%。文化产业从业总数为1 182万人,占全国从业人员的1.53%,占城镇从业人员的3.91%。更令人高兴的是,原属于文化产业外围层的娱乐文化服务、旅游文化服务、广告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和网吧等新兴文化服务行业发展迅速。与2004年相比,2008年我国文化产业外围层法人单位数增长89%,从业人员数增长61%,资产增长103%,主营收入增长150%,增加值增长248%。

但我国文化产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大的方面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布局还存在着地区差别继续拉大、产业区域结构不合理、地区分割严重等问题;小的方面,存在单位人员规模偏小、经营性单位亏损面过大、自有资金偏紧等问题。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与日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相适应,与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及广泛应用还不相适应,与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

对比2004年和2008年两次根据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所作的统计分析,中国文化产业发展呈现几大特点: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大幅提高,文化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娱乐文化服务、会议及展览服务等新兴文化产业发展迅速,非公资本比重上升,文化大省建设初见成效。但2008年文化产业占全国GDP比重不足3%,可见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吉林文化产业

近年来,吉林省文化产业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文化产业集团粗具规模,文化设施总体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文化资源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2006年以来,吉林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7.3%。2008年全省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318.76亿元,比上一年增加近130亿元,增长68.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96%。按照年均增速17.3%计算,2009年吉林省文化产业增加值为373.9亿元,比2008年增幅20%,预计今年则将达到438.6亿元,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推动吉林发展振兴的重要力量。

当然吉林省文化产业也存在诸多问题。如: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还不高,活力还不强,结构还不够合理,龙头企业数量少,缺少品牌,缺少名家大师和领军人物。

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也有自身优势。近年来,吉林省坚持改革与整合相结合,努力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培育形成了以长影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吉林省广电网络集团、吉林日报报业集团、吉林歌舞剧院集团、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吉林动漫集团为代表的七个省属文化企业集团,有的股份制改造已完成,正准备提交上市申请。为加大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从今年起,吉林省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由每年1 000万元增加到3 000万元,长春、通化等地也都积极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贴息和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此外,吉林省还积极为文化企业发展搭建平台,组织文化企业参加了各届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等等。

今后一段时期,吉林省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动漫游戏、数字传输、网络服务、文化会展、休闲娱乐、艺术培训、工艺美术品经营10个重点产业;建设七个以上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建设10~20个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聚区;构建文化产业投融资、技术支撑、人才培养引进、展示交易四个服务保障平台。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吉林省经济新的支柱产业。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营造有利于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的良好环境。对国有文化企业进行公司制或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重塑市场主体,完善市场体系。

培育龙头。形成具有规模优势的文化企业和产业布局,重点抓好文化企业上市工作。整合吉林省影视、出版、报刊、歌舞等同质优势资源,扶持文化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企业上市。长影集团要坚持电影创作和产业发展“两轮驱动”战略,逐步打造成中国重要的综合性电影产业集团;吉林出版集团公司要整合优质出版资源,引进战略投资者,进行股份制改造,积极争取上市,保持并扩大吉版图书在全国的市场优势,实现跨地区、跨媒体经营;吉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可借助国家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的契机,打造区域性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广播电视制播分离、经营性资产上市奠定基础;吉林日报报业集团要推进党报和子报子刊分离,将子报子刊组建为集团公司,推进报刊在内容上向特色化、专业化、精品化发展,在经营上向市场化、集约化、品牌化拓展;吉林歌舞剧院集团有限公司要整合全省优质歌舞资源,加强精品剧目创作,进一步扩大吉林歌舞的品牌效应;吉林省影视剧制作集团公司要探索策划、制作、营销和后产品开发模式,延伸影视剧产业链条,加强精品电视剧生产,抢占国内国际电视剧市场,打造吉林电视剧品牌;吉林动漫集团公司要加快公共技术平台、媒体传播平台、投资融资平台建设,整合动漫游戏资源,拓宽业务领域,完善产业链条,带动全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

打造品牌。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竞争力,把现象、亮点制成品牌,形成产业。对地区特色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深度加工,为“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马头琴之乡”、“中国人参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松花砚之乡”、“中国梅花鹿之乡”等地域性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大力弘扬吉林歌舞、长影乐团、朝鲜族农乐舞、吉版图书、吉林期刊等一批知名品牌。同时,打造吉林广告业(央视广告费每年收入126亿元,而吉林省广告费每年收入才6.5亿元),使其成为优势产业。

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一是重视并扶持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二是支持依法设立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发展手机电视、移动电视、IP电视等广播电视新媒体产业。三是推动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四是加快特效电影发展。五是发展电子商务,完善网络服务功能。六是发展以研发设计、建筑设计、工艺美术设计、咨询策划、时尚设计为重点的文化设计产业,逐步形成具有吉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七是大力发展会展业,重点办好东北亚投资贸易博览会、东北亚出版产业博览会、中国(长春)民间艺术博览会、长春国际乡村电影节、中国(长春)国际动漫艺术节等展会。八是培育知名文化品牌,为“中国二人转之乡”、“中国农民画之乡”、“中国马头琴之乡”、“中国人参之乡”、“中国琵琶之乡”、“中国松花砚之乡”、“中国梅花鹿之乡”等地域性品牌注入文化内涵。弘扬吉林歌舞、长影乐团、朝鲜族农乐舞、吉版图书、吉林期刊等一批知名品牌。九是发展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演艺业,挖掘吉林省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朝鲜族、蒙古族、满族歌舞和“二人转”等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演艺业。十是加强民间工艺品的生产制作,鼓励松花石砚、宇平人形、宝凤剪纸、林田远达、浪木根雕、东丰农民画、延边刀画、长白浮石画等民间工艺品生产,形成富有吉林特色和优势的文化产品。

建设文化产业集聚区。结合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战略,建设长春、吉林、延吉、图们文化产业带;开发建设以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为中心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集聚区;开发建设以长春、吉林、集安等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的历史文化集聚区;开发建设以四平、白山、通化为代表的红色文化旅游集聚区;开发建设以查干湖、向海、莫莫格、乾安泥林为代表的民俗文化及草原湿地原生态风光开发利用集聚区。大力发展以湿地科普为主线、以冬捕、蒙古族民俗、草原风光、湿地观鸟等为特色项目、富有东北地域特点的民族文化产业。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评价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多层次因子分析,综合评价

一、引言

伴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与世界经济多样化的快速发展, 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全球性气候问题使得世界再次思考经济发展的模式。吉林省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在吉林省“十二五”规划中确立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分别降低16%和17%的目标。吉林省作为我国最早进行生态省建设的地区之一, 近年来已取得较大成果, 但能源缺口与产业结构问题依然是吉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作为老工业基地的吉林省产业结构以高能源高消耗的重工业为主, 高能耗和高排放已成为吉林省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阻碍。因此, 综合分析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在当前的经济背景下, 构建了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分析了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 指出吉林省低碳经济目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为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本文将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方面, 即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依据整体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相关性原则及可操作性原则, 本文提出了三层次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 环境发展方面。

在全球经济增长与气候变暖这一恶性循环背景下, 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践行低碳经济的直接目的就是解决环境问题, 环境发展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首要因素。森林覆盖率是反映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生态平衡状况的重要指标, 其值越大, 说明净化二氧化碳的能力越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城市公共绿地面积和城市非农业人口之比, 该指标衡量城市居民生活环境和质量, 指标值越大说明该地区居民生活环境越好;建成区绿地覆盖率是描述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越高, 高碳特征越明显;工业二氧硫排放量越大, 对环境的污染越严重。因此, 在环境发展方面本文选取森林覆盖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地覆盖率、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以及工业二氧硫排放量综合反映吉林省环境发展情况。

(二) 技术发展方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良好的技术发展可促进碳生产力改革及对“碳污染”的治理, 起着磨刀不误砍柴工的作用, 是吉林省低碳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催化剂。万元GDP能耗用来反映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对能源的利用程度, 反映经济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的变化, 需要高技术;工业废气排放强度越大, 越急需高技术的引进, 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工业废水达标率说明地区处理污染能力的强弱, 指标越高, 越有利于环境的净化和“碳排放量”的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指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 从固体废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固体废物量的效率, 利用率越大, 其改善环境的能力越强。因此, 在技术发展方面本文选取万元GDP能耗、工业废气排放强度、工业废水达标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综合反映吉林省技术发展情况。

(三) 经济发展方面。

近30年来, 吉林省GDP平均增速超过10%, 而能源供给产量增速不足2%, 能源供给的缺口越来越大。只有找到经济与环境的均衡点才能使得低碳经济良好运行, 经济发展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因素。人均生产总值代表了该地区经济发展的程度;工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指标因素;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 其比重越大, 说明该地区注重轻污染的产业发展;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可以很直观地反应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因此, 在经济发展方面本文选取人均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可支配收入综合反映吉林省经济发展情况。

(四) 社会发展方面。

人们生活的水平质量是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的内容之一。人口密度表示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表示该地区人口密集程度的指标;城镇化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 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其值越高, 说明社会发展越好;恩格尔系数是用来衡量家庭富裕程度的重要指标, 恩格尔系数越低, 家庭越富裕, 社会发展能力越强。旅客周转量可侧面反映社会发展水平。因此, 在社会发展方面本文选取人口密度、城镇化率、恩格尔系数、旅客周转量综合反映吉林省社会发展情况。

三、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评价

本文选取吉林省2001~2012年数据资料, 在数据分析前进行了数据趋同化处理和无量纲化处理, 进而采用多层次因子分析法综合分析了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

(一) 因子分析过程及输出结果。

首先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进行因子分析, 以提取的四个综合指标再次进行因子分析。在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结果中, KMO统计量值为0.798, 且球形检验显著, 表明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 因子分析具有可行性。因子分析最终提取一个低碳经济因子, 其方差贡献率为96.16%, 综合反映了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得到低碳经济因子综合得分, 即反映出吉林省近年来低碳经济综合情况。

(二)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利用上文多层次因子分析结果, 计算得到吉林省各年度低碳经济因子分析各项得分。低碳经济整体平均发展速度为6.23%, 说明吉林省低碳经济的整体走势良好。

虽然各方面得分均保持上升趋势, 但环境发展方面平均发展速度是各方面中最低的, 仅为5.93%, 明显低于整体发展速度。且环境发展方面得分明显低于低碳经济整体得分, 由此可见, 如果保持此发展趋势, 环境发展方面与低碳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差距还将持续拉大。环境发展分值变化较大, 对低碳经济发展具有较大贡献, 但其发展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发展速度, 在环境发展因子的各指标中, 森林覆盖率的得分系数最大, 据科学研究表明, 每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 就可以从大气中吸收0.671亿吨碳, 所以要加强本省的林业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从影响低碳经济发展的四个因子得分看, 2001~2012年, 经济发展因子分值差距最大, 上升趋势明显, 发展最为迅速, 有力推动了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方面平均发展速度为6%, 略低于低碳经济整体发展速度, 但经济发展方面得分明显高于低碳经济整体得分。由此可见, 如果保持此发展趋势, 经济发展方面与低碳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差距将逐渐缩小。

技术发展分值变化较大且变动迅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良好的技术能缓解工业等重污染企业对环境的破坏, 保持低碳经济稳定健康发展。技术发展方面平均发展速度为6.39%, 略高于低碳经济整体发展速度, 技术发展方面得分与低碳经济整体得分基本持平, 但其发展速度忽高忽低, 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

社会发展因子的分值差距最小, 但整体处于上升趋势, 侧面反映了吉林省低碳经济情况的平稳上升的良好态势。社会发展方面平均发展速度为6.77%, 明显高于低碳经济整体发展速度, 但社会发展方面得分略低于低碳经济整体得分, 且其发展速度有明显的递减趋势, 近两年来明显低于低碳经济整体发展速度, 由此可见如果保持此发展趋势, 社会发展方面与低碳经济整体发展情况的差距将越来越大。

四、对策建议

(一) 优先调整产业结构。

吉林省是重工业地区, 产业发展不均衡是造成环境保护问题的重要方面, 调整产业结构, 均衡合理发展, 可从源头上应对环境方面所遇到的问题。

(二) 大力倡导低碳消费, 加大力度研发低碳技术。

高碳消费于现在于今后都有害无益, 我们要倡导低碳消费, 利用好社会媒体宣传, 同时在学校教科书上添加相关内容, 同时开展相关社区活动, 亦可通过发放小礼品的形式提高群众的积极性。

(三) 创建统一监管有效执行的碳排放管理制度。

从政府角度施加给企事业单位压力, 建立相关制度, 对碳排放相关事宜奖罚分明, 树立典型进行奖励, 同时对待丑陋行为进行批评和惩罚。同时, 从道德角度向企事业管理人员进行低碳经济宣传。

参考文献

[1]刘嵘, 徐征, 李悦.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及实证研究——以河北省某县为例[J].经济论坛, 2010.5.

林下经济促进低碳发展 篇4

当前我国改革最关键的问题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因为这是关系到全局的问题,不然就会像拉丁美洲国家,或者像东南亚某些国家一样长期陷入社会不稳定的状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给我们一个启发: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最大的问题是初次分配改革,而绝不能把重点放在二次分配改革,初次分配改革要效率和公平并重。解决初始分配,让农民拥有土地财产权,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考虑的另一个大问题是经济低碳化。现在,人们对环保的看法和20年前不一样了。20年前讨论环保主要是不让有毒的气体排放、有毒的水流入江湖。现在是不管有毒没毒,违背低碳标准就不行。二氧化碳没毒,但还得减排,不减排其他国家将来都会进行抵制。发展林下经济,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符合“绿色发展”新概念。

第一,“绿色增长”。森林是重要的碳汇资源,是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林下经济的发展也为森林保护提供了促进力,二者形成了互补共赢的关系,减少了能耗,保护了生态。发展林下经济提高农民经营森林的水平,增加森林蓄积量,提高林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发展林下经济所生产的产品是绿色产品,创造的是绿色产值,增加的是绿色GDP,有利于实现绿色增长。

第二,“绿色就业”。林下经济为返乡农民工提供了绿色就业平台,不砍树能致富,不出乡也能致富。不仅如此,返乡农民工还带回了资本、技术等,为繁荣农村经济作出贡献。这在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时表现的尤其明显。当时我在广东、贵州省考察。回乡农民工说,家乡已经“包山到户”了,可以就业、创业。他们植树造林,发展林下经济,这种就业就是“绿色就业”。

第三,“绿色外贸”。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高污染、高耗能的产品不仅不能出口,也不能进口,而林下经济所生产的产品绿色、无污染,是绿色外贸的稀缺品。

第四,“绿色致富”。林下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和突破口,帮助农民实现长期收益和短期收益的结合,以林下经济短期即可收益的优点,弥补了传统林木经营周期长、风险大的缺点,为农民提供了切实收益。例如广西当地农民在林下种植金花茶,贵州农民在林下种植竹荪,有些地区亩产值可达数万元。

第五,“绿色城镇化”。当前许多地方的城镇化不是以人为本,而是片面地强调圈地盖楼,银行首当其冲,商业银行将来会有坏账的问题;银行亏了,国家不帮就没办法,资金链一断,牵涉面就大了,这对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的危害性。在林区,农民经营林业、林下经济收入的存款将来是稳当的,而且林区的建设中,林区小城镇建设都是在林业新村的基础上慢慢增长起来的。稳步推进城镇化,要走循环经济道路,公共服务到位,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当前另外一个很重要的改革,就是国有资本体制的改革。这也是当前关系全局的改革之一。国有林场之所以难改也是政企不分的问题。政企不分,国有林场受到很多限制。是企业,就按照企业的方式运作。特殊的企业也是这样。因为国营林区有很多生态林,这种情况下同样可以发展林下经济。国营林场,既可以改为一场两制,又可以改为森林工业公司经营,还可以与国家风景区结合在一起进行管理。总之,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但发展林下经济对各种形式的国有林都是有好处的。

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 篇5

一、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情况预警系统的构建

预警系统是衡量某种状态偏离警戒线的强弱程度并发出预警信号的过程, 是确定预警状态、发出监控信号的信息系统, 对各指标进行分析评估, 以监测低碳经济情况系统偏离可持续发展轨道的情况。本文构建低碳经济评价体系, 建立低碳经济发展情况预警系统, 旨在为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一) 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目前低碳经济没有统一的定义, 学者普遍认为低碳经济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碳生产力达到一定水平;二是人们生活达到一定水平质量。本文将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划分为四个方面, 即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具体指标结构见表1所示。借助国家统一规定标准, 结合吉林省地区发展特征进行适当调整, 确立16项警兆指标的标准值, 具体数值见表1所示。同时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分别对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进行因子分析, 其次以提取出的四个综合指标再次进行因子分析, 借助因子分析中指标方差贡献率加权确立各项指标预警权重, 具体权重见表1所示。

(二) 预警系统警戒区间的确定。将吉林省低碳经济相关指标2001~2012年数据资料结合前文SPSS的确立指标预警权重, 可得到吉林省2001~2012年低碳经济得分情况。基于上文确立的18项指标的标准值与预警权重, 得到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综合得分标准值为84.18分, 环境发展、技术发展、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方面得分标准值分别为86.23分、83.45分、84.52分、82.51分。本文假定, 超出100分为安全状态, 超出标准值在0~20%之间为轻警状态, 低于标准值20%以内为中警状态, 低于标准值超过20%为重警状态。以相应的波动范围限制确定其得分区间。

二、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状况监测预警实证分析

将吉林省低碳经济评价体系各指标得分与警戒范围对照, 得到吉林省2001~2012年低碳经济警情, 从整体来看, 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从预警的情况来看, 吉林省低碳经济处于转好态势, 已经由重警转为轻警。目前吉林省低碳经济发展状况警情为轻警, 表明仍存在着安全隐患。从发展速度上来看, 由重警转为中警历经五年以上, 而由中警转为轻警仅经四年, 如继续按此趋势发展, 吉林省低碳经济进入安全警行列指日可待。

环境发展方面警情最为突出, 近年来皆为中警状态。其中环境发展对低碳经济整体情况有相对突出的影响。值得关注的是, 经济发展警情转化速度明显高于环境发展警情转化速度, 有明显正向制动作用。在2012年中, 整体警情良好显示为轻警状态, 但环境方面为中警, 与整体情况存在偏差, 未能实现协调发展, 是值得关注并着手改进的。

技术发展方面与整体警情相近。技术发展方面分值变化较大且变动迅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良好的低碳技术能缓解工业等重污染企业对环境的破坏。低碳技术发展可有效改善低碳经济整体情况。2010年与2011年社会发展, 环境发展, 经济发展警情皆相同, 但技术发展警情由中警转化为轻警, 与整体警情变化一致。

经济发展警情转化最快, 仅5年时间便从重警逐步转变为轻警状态。经济发展方面分值变化最大, 从发展速度上来看, 其警情由重警转化为中警历经六年时间, 而由中警转为轻警仅需二年时间, 不难看出其发展速度亦处于上升趋势。当其他方面的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发展时, 不由得让我们深思如何才能走好协调发展路径。

社会发展方面的分值差距最小, 警情转变相对稳定, 近五年都处于轻警状态。但就发展速度而言, 其警情由重警转为中警历经四年时间, 而由中警转为轻警经由三年时间, 如今已处于轻警状态五年之久, 仍未发展为安全警, 数值变化较慢。表明社会发展方面发展速度处于缓慢衰减趋势, 若按此趋势发展, 社会发展将日渐趋于稳定。

三、结论与建议

(一)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提高环境保护重视度。政府应提高环境保护重视程度, 加大环境保护经费投入, 根据吉林省地方发展情况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并尝试在部分区域、行业及领域进行试点, 寻求发展低碳经济合适有效的途径。

(二) 设立低碳经济技术基金, 激励相关技术的研发。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 多渠道筹集资金。以应用为前提基础, 鼓励技术创新, 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 以促进低碳经济发展。

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 篇6

世界经济在快速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由经济发展所引发的资源、环境尤其是全球变暖的问题,这些问题已日益成为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全球性问题。为了保护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解决气候变暖问题,我们应积极面对来自发展阶段、能源结构、技术水平、消费模式等各方面挑战,以政府为主导来引领和助推低碳经济发展,加快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由“高碳”向“低碳”的转变,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与低碳经济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社会既要“发展”也要“持续”,一方面要求人类通过经济和社会的手段来满足自身理性的物质文化需求;另一方面要求人类的一切行为要建立在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是指在兼顾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实现温室气体排放的低增长或负增长的经济模式。可持续发展和低碳经济是在相同的背景下,为了缓解人类社会所面临共同的环境恶化问题而相继提出的,二者都强调自然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状况

榆林市位于陕西省最北部,地处陕甘宁蒙五省区接壤地带,总土地面积为43578平方公里。榆林矿产资源丰富,是建设中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十多年来,榆林能源开发的不断扩大,给榆林市带来了丰厚效益,但也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代价。因此,探索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途径,也是转变其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1、能源结构单一,利用效率低

榆林市的能源主要是以煤炭为主,是典型的“富煤,缺油,少气”型能源结构。煤炭消耗量巨大,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过于单一,“高碳”特征非常明显,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会保持持续增长趋势,这一问题是制约发展低碳经济的首要因素。另外,由于技术进步步伐缓慢和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足,榆林能源利用率较低。

2、生态建设形势严峻

目前榆林市人口、资源与环境现状不容乐观,生态形势严峻。乌兰木伦河的河床被占去90%,全市湖泊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为79个,2008年,全市废气排放总量16566489万m3,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08821吨,仅神木大柳塔镇大气中的二氧化氮、总悬浮颗粒和二氧化硫三项指标分别是开发前的4倍、17倍和24倍,随着煤炭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不合理利用,生态建设问题更为突出。

3、传统生活观念变滞后

经济的快速增长使得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使得相当一部分人在衣、食、住、行方面有盲目攀比、奢侈消费的倾向。在实际生活中,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等行为不胜枚举。个人行为都是被自身的思想及观念所控制,如果这些滞后的生活观念不能有效地改善,那么发展低碳经济只能是纸上谈兵。

三、榆林市低碳经济发展之路探索

发展低碳经济主要依赖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领域实现经济增长,它不仅是一场深刻的经济发展模式变革,更是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1、优化产业结构

针对榆林市产业结构不合理,能源结构单一的弊端,要积极优化产业结构,丰富能源结构。其策略有以下:第一,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例如有太阳能、风能、水能、核能等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方向;第二,发展低碳制造业,应结合自身优势,运用现代高新技术对传统制造业改造,提高制造业整体水平;第三,发展低碳农业,要树立资源节约观念,以提高资源和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充分合理利用一切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榆林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快速提高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能源利用巨大浪费的背后也说明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战略措施。首先,要通过应用先进低碳技术和生产工艺,以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绿化”高碳产业。其次,政府要高度重视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明确重点攻克的技术难题,集中优势争取率先突破高效能能源利用和低碳排放技术。另外,开发低碳技术要不断提高低碳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产业保障。

3、实现低碳生活方式

实现低碳生活方式,最重要的就是要与自然共息,是以节约并且“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为指导,实现一种理性、健康、自然、安全的生活方式。首先,利用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节约能源,减少排放的理念;第二,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减少对取暖、采冷、照明等热能和电能的需求,进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第三,降低公共交通价格,提倡绿色交通方式;第五,鼓励居民形成直接消费天然绿色食品的行为模式,降低食品行业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

4、完善相关法律政策以实现低碳发展法制化

发展低碳经济,离不开政策法律的指引和规制。国家应该建立健全低碳经济法律体系,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确立低碳经济中长期规划的法律地位。另外,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法律的保障。榆林市应针对自身的发展水平和区域特点,根据低碳经济发展的不同内容和目标进行试点工作,探索有地方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谢军安、郝东恒、谢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 《当代经济管理》, 2008 (12) 。

[2]潘家华等:《英国气候变化政策:通过激励机制促进低碳发展》, 《中国环境报》, 2006 (1) 。

[3]单宝:《解读低碳经济》, 《内蒙古社会科学》 (汉文版) , 2009 (6) 。

[4]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 《国际技术经济研究》, 2005. (3) 。

[5]潘家华:《怎样发展中国的低碳经济》, 《绿叶》, 2009, (05) 。

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世界生态旅游峰会《魁北克声明》中生态旅游被定义为一种适应市场机制的, 以自然为基础的旅游, 它还是国家政府机构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种有效工具。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均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理论, 因而有着内在联系。本文试对生态旅游与循环经济的关系加以探讨, 期望将循环经济理论运用于推进吉林市生态旅游的发展。

一、 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签署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可持续发展宣言, 标志着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诞生。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强调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 的循环利用模式。循环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 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为“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所有的原料和能量都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 从而把经济活动对自然资源的影响控制在最低限度, 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障碍——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自循环经济诞生之日起, 已成为许多国家实施旅游业尤其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和实现方式。可以说, 循环经济与生态旅游因贯彻可持续发展而联姻, 同时生态旅游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走上循环经济之路。

二、 吉林市推进生态旅游的优势

1. 气候地理位置独特

吉林市坐落在中国东北地区中南部, 长白山与松辽平原的过渡地带, 地理位置优越, 路网密布, 四通八达。依托位居东北亚经济圈腹心的区位格局, 辐射东北, 自古就是三省通衢, 是运输方式齐全的东北五大综合性交通枢纽之一。吉林市地理位置上的优势使其有能力成为东北地区国际旅游的门户和国内旅游的中心地区。

2. 生态旅游资源丰富

吉林市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是一座闻名遐迩、四季皆宜的旅游城市。吉林市以山水林、冰雪凇为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互相映衬, 构成得天独厚的观光、休闲、民俗风情和历史文化等旅游优势。夏季是避暑度假的胜地, 冬季是滑雪娱乐的天堂, 被国家纳入31个重点旅游城市行列。现在全市共有旅游景区、景点80余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世界陨石之王吉林陨石、国家重点风景区松花湖等都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

3. 生态旅游发展潜力大

吉林市地处长白山和松嫩平原的过渡地带, 远望长白山, 近绕松花江。松花江低回慢转, 呈返“S”型穿过市区。这一得天独厚的丰富的水资源构成了吉林市青水绿带环城的独特水景观。与四面环绕的龙潭山、小白山、朱雀山、玄天岭和西团山、东团山两座古文化遗址共同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 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 是我国少有的山水环城的自然地理单元, 堪称“东北的香格里拉”。这一极富立体感、水城山城合一、享誉国内外的山水名城, 与上游的松花湖、下游的人工湿地一起构成吉林市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吉林市丰富的自然景观资源及高品位的人文景观资源, 使其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充分凸显吉林市生态环境的优越性, 也是吉林市旅游业乃至第三产业最具竞争力、最具特色的优化发展道路。

三、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面临的问题

1. 旅游产品结构单一

多元化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产业得以繁荣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 吉林市旅游产品紧紧围绕着松花湖和雾凇来开发观光旅游产品, 数量少、种类单一。近几年, 旅游产品的开发却出现高潮, 大量新产品推向市场, 但产品质量难以保证, 效益偏低, 影响了吉林市的旅游形象。

2. 生态旅游宣传不充分, 功能难以实现, 缺乏精品

生态旅游提供的是以教育、引导为主, 寓教于乐的旅游服务。生态旅游区是环境教育和自然知识普及的场所, 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有一支业务精湛、热情高涨、服务到位的导游队伍和相关从业人员, 同时也应有系列宣传品以达到对生态旅游内涵的充分解释, 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然而, 吉林市大部分景区这一点做得十分欠缺, 导游讲解的知识品位不高, 有些旅游产品的资源管理粗放, 服务不到位等同样失去了生态旅游的应有特色。

3. 旅游专业人才储备不足, 人才结构急需改善

在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过程中, 明显存在着严重的人才瓶颈现象。吉林市旅游人才中拥有高等学历者甚少。由于吉林市生态旅游业发展缓慢, 经济效益相应不高, 人才引进困难。另外, 吉林市在发展生态旅游业的过程中对人力资源的投入不高, 人才结构需要调整, 层次有待提升。因此缺乏优秀的管理和经营人才, 严重制约了吉林市生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吉林市以循环经济理论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1. 以循环经济理论作指导开发绿色多样化旅游产品

循环经济的支撑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支撑系统, 经济政策、经济评估支撑系统, 技术支撑系统及鼓励公众参与等。这些支撑系统无论从宏观还是微观上, 都对生态旅游有着重大启示。吉林市开发多样化的生态旅游产品可以借鉴循环经济理论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加强科技应用及经济评估, 促进公众积极参与, 大力开发山水游、农家乐旅游及采摘游等旅游产品, 引导游客进行绿色消费, 开展绿色教育, 使吉林市生态旅游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2. 以循环经济理论指导吉林市生态旅游经济维度的强化

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在实现产品功能, 提高产品服务质量, 打造精品等方面的问题, 可以从循环经济的经济维度里找到良方。具体作法是: (1) 关注物品的功能。在对吉林市生态旅游产品充分解释的基础上, 注重打造产品质量, 使其实现观光游览的旅游功能、生态环境的保护功能、促进社区协调发展功能、生态环境的教育功能等。 (2) 实现服务优先。其他的旅游形式很注重对资源本身的考虑, 而在服务上下工夫不够。生态旅游应该发展循环经济关于服务优先的理论。也就是说吉林市发展生态旅游, 其旅游产品要在深层服务、优先服务上下工夫, 毕竟只有优良的服务才会带来精良的旅游产品。

3.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

建设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队伍是保障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吉林市旅游管理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 要充分利用各种人才培训资源, 创建多种形式的旅游人才培训基地与培训网络, 积极构建起适合各层次需要的旅游教育体系, 对旅游景区员工进行适时的培训, 以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水平。

生态旅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产业——旅游业发展的新阶段、新模式, 正在具体实践着可持续发展战略, 对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循环经济理论能发挥战略指导作用和实践借鉴作用、从产品开发, 三维整合和人才培养的角度给吉林市生态旅游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参考文献

[1]代海涛.新形势下吉林市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J.]商业经济, 2006 (3) .

[2]朱东国, 阎友兵, 刘静江.略论循环经济理论与生态旅游[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9) .

[3]刘青松, 左平, 邹欣庆.发展生态旅游推动循环经济发展[J.]污染防治技术, 2003 (6) .

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 篇8

一、文化软实力的资源内涵

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及其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相对于具体的国民生产总值、科研成果及转化率、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 哲学与社会科学也属于国家“软实力”范畴。文化软实力是在强调“软实力”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重点以强调民族文化内涵、民族文化价值观念和民族自信心为主要内容。文化作为特殊的社会现象, 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特点, 从形式上看有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从内容上看则体现了人类的智慧、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因此, 文化对于任何民族来说都能体现出其真正的精神面貌和明确的价值追求。而自然资源则是地区文化软实力形成的物质基础, 正所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有什么样的自然条件就会有什么内容的文化形式和文化产品。

吉林市人文历史悠久, 五六千年前就有人类活动, 二三千年前肃慎族人开始在此栖息繁衍。清王朝于1644年统一中国后, 为了巩固黑龙江北部边疆, 于清顺治十三年 (1656年) 在吉林设立船厂, 建水师营, 驻八旗协领, 康熙十年 (1671年) 调宁古塔副都统驻吉林, 这是历史上在吉林正式置官设治的开始。康熙十二年, 由副都统安珠瑚督率八旗军在吉林建城, 标志着吉林市城市的诞生。自此吉林市也成为清王朝治理东北的中心城市之一, 吉林市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沉淀了丰富多彩的文物资源, 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人文资源为吉林市成为中国历史名城提供了全面的注脚和诠释。人们在认识和了解从古代汉魏时期的帽儿山古墓群到近代时期的吉林机器局旧址诸多历史遗迹的过程中, 也仿佛能够体会千百年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此间, 人们既可以领略到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图景, 又可以感受到近代

生态外延

晋、冀、鲁、豫的居民移民东北的坎坷经历, 还可以体会到不同年代持续不断民族交融中的悲欢离合。长期的民族融合历史积累了大量的灿烂文明成果, 同时各民族也创造了种类繁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 诸如传统的满族和朝鲜族饮食文化形式及以松花江特种鱼类资源为主要原料的菜肴烹制、以松花江浪木为原料的根雕艺术、满族传统剪纸艺术、东北二人转等各种民俗艺术形式。以民俗艺术形式组成的人文资源为吉林市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强大的非物质文化基础。

在文化经济、知识经济时代, 文化力成为综合国力、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文化力对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具体表现为:文化力对个体人的塑造。文化力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和作用, 全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道德操守、理想信念, 造就批高素质人才, 为增强综合竞争力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从传播的角度来说, 文化的传播速度远远高于经济、政治等其他因素的传播速度, 使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形象能够迅速地被外界所认知, 从而提高国家或地区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形成强大的对外吸引力并转化为竞争力;同时文化力通过对人民大众的文化熏陶, 演化形成共同的民族精神或地区精神, 并化作强大的民族或地区精神凝聚力量, 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文化力直接转化为经济力, 成为综合竞争力的有机组成部分。以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主要内容的吉林市文化软实力的外向传播, 使得吉林市不但为外界广泛认知, 而且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并进一步转化成文化吸引力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地区竞争力, 使其在国内赢得了中国魅力城市的称号, 在国际上则由于《福布斯》财经杂志的着力介绍从而引发了跨国投资者的极大关注。作为一个城市, 能被国际社会所关注和认可, 有机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是一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然而, 我们在强调利用外资促进经济发展而实现内向性地强大地区经济实力的同时, 还不能忽略跨国公司投入的生产资本可能会对地区环境形成新的压力和影响。

二、地区经济发展的生态外延

地区经济发展是地区综合实力的内在体现, 但是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又会不可避免地对外在生态环境形成重大的影响力。尤其是在现代工业文明进程中, 由于人们为了维持自身的生活和生产活动, 一方面大量地将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转化为动力资料、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同时另一方面人类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还在持续不断地向自然环境排放生活垃圾和工业污染物, 从而使得人与自然的冲突关系越来越尖锐, 体现出来的是物质财富在增加, 自然环境在劣化。为求得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实现保护环境的目标, 人们在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中, 又进一步提出了旨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态文化思想及其具体的生态文化实力的追求。所谓生态文化, 是指摒弃掠夺自然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学习自然界的智慧, 创造新的技术形式和能源形式, 采用生态技术和生态工艺, 进行无废料生产, 既实现文化价值, 为社会提供足够多的产品, 又保护自然价值, 实现人与自然“双赢”, 其具体途径就是要转换人们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社会物质生产过程中利用新的生态工艺, 通过物质和能量多层次分级利用或循环使用, 把投入生产过程的物质和能量尽可能多地转化为产品, 实现原料低消耗、产品高效益、环境低污染、废物最小化的社会物资生产。改变传统的物欲横流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 代之以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 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以获得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为标准, 倡导绿色消费和文化消费, 崇尚精神生活需求, 满足社会交往、心理调适、精神高尚、娱乐审美等需求。

事实上, 树立生态文化理念, 积累生态文化实力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体现, 又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准备。工业文化面临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冲突, 生态文化则是以寻求人与自然长期稳定的关系为目标, 生态文化把人对自然的依赖性作为文化建构的前提, 力图协调人类在生物学和社会两个层面的冲突。生态文化锁具有的亲生态性的特征消解了工业文化中固有的人与自然的冲突, 因而它是可持续性的、和谐的文化内容。任何地区的经济发展都必然涉及到生态问题, 都必然涉及到破坏还是保护生态环境, 优化还是劣化生态环境, 尤其对于具有长期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的中心城市来说, 持久地利用生态环境所提供的各种资源从事工业生产, 不断地向自然环境排放工业废弃物已经成为城市成长和发展的主要模式和城市生活的主要内容, 同时, 我们还应当看到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中心城市的作用, 特别是地区经济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更需要借助于中心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为此, 探讨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也就是在探讨地区经济能否在未来实现协调、有序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或者说能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可能性。在良性发展趋势下, 人们需要更加关注的是怎样将生态文化的建设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 并在文化软实力的作用之下, 有效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要合理地分配和使用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加大生态文化建设方面的投资力度, 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 强化文化软实力在环境方面的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功能作用。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是地方政府有效实施其管理职能的重要体现, 也是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保留地方特色、建造美丽家园的至上执政目标。为此, 我们需要从更加宽泛的角度、更加深刻的立意和更加全面的运筹对吉林市的经济发展进行战略思考、实施战略运作。

三、吉林市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所谓战略思考, 就是指要对某个重大目标进行长远、全局、阶段等方面意义的主体思考。启动具有战略意义思考程序的首要任务是明确需要进行战略思考的主体目标, 其次是对主体目标进行本质评估、量化计算, 最后制定阶段性的战略规划和战略任务。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增强地区文化软实力的良性互动效应是吉林市目前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战略主体目标, 吉林市文化软实力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天然上好的环境资源和种类繁多的物种资源等自然因素内涵, 以及在自然因素基础上所孕育、积淀和生成的人文资源内涵。从根本上说, 吉林市之所以具备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在空间, 就在于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夯实起来的文化软实力, 如果由于在淡薄环保意识支配下追求单一的经济总量增长, 其直接的结果就必然会由于破坏自然环境而降低人文环境的文化魅力, 而最终的结果则由于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因素和潜在空间。为防止这一问题困境的出现, 我们就必须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经济发展进行整体的评估和战略的思考。系统方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是结构原则。结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事物的时候, 要认识整体系统, 要认识客观系统内的各要素之间的结构方式, 及其结构方式对系统整体的作用和影响。近年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借发展中国家急需发展资金、快速发展经济的需要, 迅速调整本企业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通过产业资本的跨国转移, 将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高消耗的生产技术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我国著名国际政治学者王逸舟先生曾经说过:“一些发达国家因其本国的环保制度, 以及处理成本原因, 将大量有害废弃物通过种种途径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发达国家把危险的、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生产, 从而把生态风险转嫁给接受国,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已经发生了这类工厂造成的严重污染事故。最典型的是美国联合碳化物公司在印度博帕尔市建立的农药厂泄漏对当地民众的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灾难。另外, 发达国家借对华投资的机会, 将污染严重的化工、水泥等行业转移到中国生产, 增大了中国环境的压力。1991年, 外商在中国设立的生产企业为11515家, 协议投资87.71亿美元, 其中属污染型企业高达3353家, 占生产企业总数的29%, 占投资总额的37%。”上述事例并非危言耸听, 我们虽然应该积极倡导引进外资, 欢迎外资在中国投资, 但是为了维护我们的美丽家园, 至少我们应当对外资将要进行的加工和经营内容在环保方面设定基本的限制, 依照强化文化软实力的方式对外资的进入设计一道安全阀。

战略的思考可能会与眼前利益发生冲突, 但是为了能够取得长远的利益, 为了能确保前代人和当代人所创造的文化成果更远地惠及后世子孙, 为了使现有形成的文化软实力发挥出绵绵不断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我们有必要对吉林市的经济发展制定理性的战略规划, 因为吉林市的价值就体现在以各种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核心的文化软实力上面, 一旦资源内核不复存在, 文化软实力也将失去它应有的锐利和光芒。我们希望通过战略的思考, 能够有效处理好强化文化软实力与发展地区经济的矛盾关系, 希望有一个双赢的局面出现, 我们不仅要继续加强对地区原有污染企业的治理, 还要杜绝新的污染企业的进入, 使得吉林市始终前行在科学、理性的发展道路上, 在确保人民生活不断殷实的同时还能使他们充分享受到青山绿水的怡人风光, 在绝佳的环境中实现美好心态与理想生态的永久契合。

摘要:在当今国际社会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 不论是国家还是地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需要利用国际社会中的资源, 借助国际市场, 发展和壮大自身经济实力。树立生态文化理念, 积累生态文化实力, 既是坚持科学发展观思想的体现, 又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准备。吉林市之所以具备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在空间, 就在于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夯实起来的文化软实力, 如果由于在淡薄环保意识支配下追求单一的经济总量增长, 最终的结果则由于作为文化软实力的物质基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而导致的经济发展失去了动力因素和潜在空间。为防止这一问题困境的出现, 我们就必须采用系统的分析方法对经济发展进行整体的评估和战略的思考。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地区经济发展,互动效应,资源内涵,生态外延

参考文献

[1]http://baike.baidu.com/view/1267278.htm

[2]《吉林市志——环境保护志》.吉林文史出版社, 1992年11月第一版第5页

[3]丹增:文化力与文化生产力:文化经济发展的立足点《新华文摘》, 2007年17期第108页

全面发展林业 助推低碳经济发展 篇9

发展林业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途径

森林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并以生物量的形式固定贮存下来,这个过程国际上把它叫做碳汇。从一定意义上讲,森林具有以最低成本实现最大固碳效益的特性,是陆地上最大的“储碳库”和最经济的“吸碳器”。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估算,全球陆地生态系统中约储存了2.48万亿吨碳,其中1.15万亿吨碳储存在森林生态系统中。

《京都议定书》规定了两条主要减排途径:一是工业直接减排,即通过工业减产或技术改造直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二是通过森林碳汇来进行间接减排,充分发挥森林的固碳功能。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一直以高度负责的精神,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把发展林业作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途径。近10年来,中国政府已投资700多亿美元,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推进森林可持续经营,增加森林固碳量;通过合理控制采伐、减少毁林、防控森林火灾与病虫害,减少源自森林的碳排放;发展生物质能源,实现部分替代化石能源,降低碳排放;通过增加木质林产品使用,延长木材使用寿命,延长木质林产品储碳期,扩大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利用木质林产品,特别是森林采伐和加工剩余物转化成能源以部分替代化石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碳排放;通过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工作,加大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网络建设,积极开展森林服务功能评估和相关研究工作,为世界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大贡献。

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全球森林资源的最新评估,到2005年,我国人工林面积已达8亿亩,居世界第一。我国人工林年均增量占全球人工林年均增量的53.2%。在全球森林资源继续呈减少趋势的情况下,亚太地区森林面积之所以出现了净增长,主要就是由于中国森林资源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其他国家森林资源减少的结果。

2007年,胡锦涛主席在第15次APEC会议上提出了“建立亚太森林恢复和可持续管理网络”的重要倡议并承诺到2010年中国森林覆盖率要达到20%,被誉为应对气候变化的森林方案,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从第七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看,目前我国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0.36%,提前实现了胡锦涛主席的承诺。在联合国9月22~23日举行的气候变化峰会上,胡锦涛主席又提出要大力增加森林资源,增加森林碳汇等建议,并承诺到2020年中国森林面积要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再次赢得世界各国的高度评价。国际舆论称,胡锦涛主席的减排承诺赢得世界掌声,中国让全球气候谈判出现了转机。CNN当天报道说,中国计划增加的4000万公顷森林,相当于挪威的国土面积。美国前副总统戈尔说:“其他地方的很多人并不知道,近两年来,中国每年植的树是全世界其他地区加起来的2.5倍”,“我认为中国的表率作用令人印象深刻”。

林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

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经济形态的总称,也是绿色经济的一种形态。它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点,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目前,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潮流。从美国、德国、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到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都推出了一系列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和举措。

低碳经济的理念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要求,在本质上和内涵上是一致的,与我国现有政策体系是相符合的。发展低碳经济,就是要通过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等政策措施,控制和減少温室气体排放,为应对气候变化作贡献。

森林作为一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功能,是我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潜力所在。第一,木材、钢铁、水泥是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世界公认的三大传统原材料。和钢材、水泥相比,木材是绿色的、环保的、可降解的原材料,用木材代替钢材和水泥,单位能耗可从800降到100,可以减少大量的二氧化碳排放,对发展低碳经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意义十分重大。我国是木材消耗大国,供需矛盾十分突出。2007年我国进口林产品折合原木达到1.55亿立方米,占全国年木材消费量的一半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木材需求量还将大幅度增加。而全球保护森林资源的呼声日益高涨,许多国家开始限制原木出口,维护木材安全已成为我国一个重大战略问题。我们必须逐步改变大量依靠进口木材的局面,立足国内43亿亩林地来解决我国的木材供应问题,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可靠的木材保障。第二,森林是一种仅次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的第四大战略性能源资源,而且具有可再生、可降解的特点。森林生物质能源主要是用林木的果实或籽提炼柴油,用木质纤维燃烧发电。在化石能源日益枯竭的情况下,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能源替代战略的重要选择。巴西、瑞典、奥地利的生物质能源已分别占到其能源总消耗的29%、25%、10%。我国有种子含油量在40%以上的木本油料树种154种,如麻疯树、文冠果、黄连木等;每年还有可利用枝桠剩余物燃烧发电的能源量约3亿吨,发展森林生物质能源前景十分广阔,对于开发替代能源、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大意义。第三,发展木本粮油不仅能增加碳汇,也是维护国家粮油安全的重要途径。我国木本粮油树种十分丰富,有适宜发展木本粮油的山地1.6亿亩。其中,油茶就是一种我国特有的优良的油料树种,茶油的品质比橄榄油还好。目前,全国食用植物油60%靠进口。如果种植和改造9000万亩高产油茶林,就可年产茶油450万吨,不仅可使我国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减少50%左右,还可腾出1亿亩种植油菜的耕地来种植粮食,这对于优化经济结构,维护国家粮油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为碳汇林业和林业低碳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空间

我国有林业用地面积45.9亿亩,发展碳汇林业潜力巨大。但就目前来看,我国林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协调。主要是由于改革滞后,长期忽视森林经营,导致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林业提供生态产品、林产品、生态文化产品的能力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吉林市发展低碳经济 篇10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迅速发展, 大量化石能源不断消耗, 从而引发的气候变暖正严重威胁着全球的生态平衡, 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损失, 深刻触及到能源、生态、水资源和粮食安全, 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 全球气候变暖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度关注和对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 从《京都议定书》到“巴厘岛路线图”, 世界各国都在为解决气候变暖问题而努力。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降低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 减缓气候变化的速率, 避免给人类和自然生态系统带来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 但目前二氧化碳排放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 这既是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 也是对国际社会负责。

我国是《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缔约方, 中国政府已郑重向全世界宣布:到2020年, 单位国内生产总值 (GDP) 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分别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和13亿平方米。我国在提出上述目标的同时, 还提出要把绿色发展作为我国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

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中国经济一个重要的省份, 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 城镇化步伐加快, 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生态环境的约束日益强化。因此, 内蒙古实行低碳经济发展势在必行。本文将对中外低碳经济模式进行比较、思考和探讨, 提出内蒙古自治区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二、国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了《能源白皮书》, 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该书首次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 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随之, 西方发达国家纷纷采取低碳经济战略, 他们在低碳技术与开发方面先行一步, 值得我国借鉴。

1、高碳产业改造

在欧盟, 低碳技术研发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政府一直把开发出廉价、清洁、高效和低排放的世界级能源作为目标, 并把此作为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在英德, 两国一直认为, 煤在长期内将作为一个国家的主要能源, 因此必须建立发展效率更高、能应用清洁煤技术的发电站。同时, 两国政府还调整了产业结构, 建设了示范低碳发电站, 加大了资助发展清洁煤技术。在日本, 为了达到低碳的社会目标, 政府采取综合性的措施与长远计划, 改革工业结构, 资助基础设施以鼓励节能技术和低碳能源技术创新的私人投资, 并且对温室气体的捕捉及封存技术予以大力支持。此外, 日本政府还持续投资化石能源的减排技术装备, 如投资燃煤电厂烟气脱硫技术装备。

2、发展新型清洁能源模式

德国大力发展风能, 促进现在风力设备更新换代, 提高清洁电能和热电的年使用比率, 鼓励居民在建筑取暖中使用太阳能、生物燃气、地热等清洁能源。在日本, 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发展清洁汽车技术, 积极普及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车, 在可再生能源方面注重发展地热、风能、生物能、太阳能, 尤其以太阳能开发利用为核心。法国建设了大量的核反应堆, 电力供应中的80%以上依靠核能, 成为全世界利用核能的第一大国。目前, 法国第三代压水反应堆ERP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核电技术, 其发电成本比天然气还低30%。美国把低风速风电技术作为未来应对气候变化的优先研究领域, 大力发展生物质发电。另外, 美国已经开始利用非粮食作物的秸秆、蔗渣等木质纤维素类物质代替原来的粮食类作物原料。

3、财税激励模式

在美国, 消费者在2006年到2010年之间购买柴油轿车和混合动力汽车的, 政府给予最高3400美元的税收返还, 一些州政府还对使用清洁环保汽车实行直接补贴。另外, 美国还鼓励消费者使用节能设备和购买节能建筑, 对新建节能建筑实行减税政策。德国对风力发电进行投资补贴, 对风电项目和光伏发电项目实施低利率贷款, 利率从2.5%~5.1%不等。加拿大实行了与税收减免和补贴政策相反的碳税政策, 即对重排放的工业和产品进行强制性征税, 有效达到了碳减排的目的。

三、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1、节能减排模式

低碳经济发展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特征, 同时以低碳发展为方向, 以节能减排为方式, 以碳中和技术为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

首先, 低碳经济发展方向—低碳发展。低碳发展是以经济社会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 最大限度地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低碳发展, 重点在低碳, 目的在发展, 是一种更具竞争力、可持续的发展。其次, 低碳经济发展方式—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和手段。最后, 低碳经济的发展方法—碳中和技术。碳中和是指为了达到环保的目的, 通过计算二氧化碳排放的总量, 然后通过植树造林 (增加碳汇) 、二氧化碳捕捉和埋存等方法把碳排放量吸收掉。

2、全面模式

这种模式包含了社会上的各个方面, 即技术、项目、企业、非政府组织、消费推导、政府推动、法律约束等。

技术带动型, 技术发展和创新为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基础, 这些低碳技术包括化工、交通、电力、冶金、石油等多个领域;项目带动型, 一个国家要想在短期内实现低碳经济的大规模发展, 有相当大的难度, 而项目的一次性、独立性、时间性等特点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平台与载体;企业带动型, 企业带动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和路径应该是培育低碳经济创新企业, 促进低碳经济产业组织变革, 大力倡导低碳技术在企业间的应用, 鼓励管理制度创新, 同时使低碳经济在产业内实行, 从而达到低碳经济全面的发展;非政府组织带动型, 所谓非政府组织是指处于政府与市场之间的社会组织, 它代表着社会中某个群体、阶层、集团的利益;消费引导型, 在人们的日常消费领域, 节能和减少CO2排放有着巨大的潜力, 同时还可以做到不降低人们的生活质量;政府推动型, 在低碳经济发展中, 政府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如法规和经济措施的制定, 都离不开政府, 而这些都将对低碳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法律约束型, 在低碳经济发展中, 政府可以颁布一些法律来规定一些行业、部门的最低能耗效率和排放标准。

3、“三结合”的低碳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由政府、市场、微观经济主体 (企业、居民) 三方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发展模式。首先, 在低碳经济模式中, 政府起到监督、引导和指导的作用, 这种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其次, 创建中国自己特色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 把现有的市场体系向低碳方向引导。最后, 通过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引导企业生产方式和居民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使产业形成低碳大环境, 并使低碳理念深入人心。

四、中外低碳模式的比较分析

1、中外低碳经济模式的不同点

(1) 财税激励低碳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外普遍使用, 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利用这种模式, 有利于引导和激励人们进行低碳生活, 有利于低碳经济长足发展。但这种模式在我国的使用并不广泛。

(2) 全面模式。我国的这种模式包含了社会上的各个方面, 应全面实行低碳。其中全面模式中的非政府组织带动型, 更是充分发挥了其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另外, 中国实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政府的作用是很突出的, 起到了引导和监督的作用。

2、中外低碳模式的共同点

(1) 传统高碳产业的改造模式。低碳经济重点在低碳, 目的在发展。所以说不论任何一个国家, 传统高碳产业的改造都将是重点。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低碳发展这一大难题。

(2) 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模式。对于可再生能源, 各国已经普遍引起重视, 特别是日本, 更是把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作为未来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 中国也不例外。只有把可再生清洁能源充分利用, 才能减少对高碳能源的使用, 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缓解环境的污染, 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3、中外低碳经济模式对内蒙古低碳发展的影响

综上可以看出, 中外低碳经济模式既有差异又有共同之处。内蒙古低碳经济的发展, 首先可以吸取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好的经验, 比如, 在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中, 要大力发展可再生清洁能源, 同时也要发挥民间的力量, 来促进低碳的发展;又比如, 我们可以借鉴外国的财税激励模式, 鼓励和引导人们进行低碳生活。但是, 内蒙古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进行, 比如, 内蒙古有广阔的草原, 还有居全国第一位的森林资源, 大力发展草原和森林碳汇, 将促进内蒙古低碳经济的发展。

五、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创建

1、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

(1) 内蒙古能源结构。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 不仅具有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 而且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前景也十分乐观。虽然有丰富多样的能源结构, 但长期以来, 内蒙古自治区的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一直是以煤炭为主, 由此也导致了低效高耗能的能源利用方式和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这对内蒙古自治区的可持续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2) 内蒙古特殊资源。内蒙古是我国风能最丰富的地区。全区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有将近1/2区域属于风能丰富区, 其中10米高度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为1.01亿千瓦, 占全国风能资源的40%, 居全国首位;还有太阳能资源, 也是很丰富的, 全区总辐射量在每平方厘米115—67千卡之间, 全年日照时数在2600—3400小时, 仅次于西藏, 居全国第二位。另外, 内蒙古每年产秸秆约2500万吨, 林木生物质储量约6.6亿吨。根据国家林业局和农业部的初步研究结论, 内蒙古是开发生物质能源潜力最大的省区之一。

(3) 内蒙古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森林碳汇是指森林能吸收并储备二氧化碳的能力。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 减缓了温室效应, 这就是森林碳汇的作用。中国的碳汇总量约为8.95亿吨, 各省市中以内蒙古最高, 约为1.52亿吨 (2006年) 。截至目前, 内蒙古森林面积达3.55亿亩, 居全国首位;林木蓄积13.6亿平方米, 居全国第五位;森林覆盖率达20%。生态建设取得整体恶化趋缓、局部治理区好转的良好效果。

(4) 内蒙古低碳发展特色———草原碳汇。目前, 普遍认同的碳汇主要是指森林碳汇, 比较而言, 无论是在国际还是国内, 草原碳汇都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研究表明, 单位面积草原的碳汇作用虽不如森林, 但草原的优势在于面积巨大。据初步估计, 在世界范围内生态的碳储量中, 森林占39%~40%, 草地占33%~34%, 农田占20%~22%, 其他占4%~7%。可见, 森林和草地碳汇功能的重要性不相上下。

在内蒙古, 草原面积为13.2亿亩, 是森林面积的4倍以上, 占国土面积的74%, 是我国生态面积的主体。尽管现在还不能准确的计算出它的实际碳汇量, 但如此庞大的资源, 其碳汇的整体能力也必然相当可观。可以说, 充分挖掘草原碳汇的巨大潜力, 充分发挥草原碳汇的巨大功能是内蒙古最好的减排措施, 也是促进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最有效的途径。

2、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创建

根据内蒙古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思路主要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下, 实施传统高碳产业改造, 发展可再生能源与新型能源, 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森林、草原碳汇, 共同实现内蒙古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见图1) 。

如图1所示, 如果要达到内蒙古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首先, 应由政府和市场为企业创造低碳发展环境。政府主要构建整体低碳发展的经济战略与规划, 出台并且完善法制监督体系等, 同时在政府的主导下, 创建有内蒙古特色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 从而将现有的市场体系引导到低碳方向。其次, 在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下, 企业可以进行传统产业改造, 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和发展循环经济, 同时政府还应该鼓励居民大力植树造林, 保护草原生态, 从而实现内蒙古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在这种模式中, 政府起主导作用。内蒙古特色的低碳市场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的。实现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四种方式是在政府和市场的合力作用下由企业或个人完成的, 而且这四种方式相互独立。

3、内蒙古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应对措施

(1) 对传统煤炭产业进行改造。加大生产煤基洁净燃料研发的前沿产品:一是煤基醇醚燃料, 如甲醇、二甲醚等。目前已有5家企业, 正在着手利用甲醇代汽油和二甲醚代柴油生产醇醚燃料的前期工作, 先期将形成80万吨甲醇汽油产能;二是煤制油。就是以煤炭为原料来制取汽油、柴油、航空汽油和一些化学制品;三是煤制氢, 在煤炭制造合成气的过程中, 只要改动一些工艺流程, 就可以制成氢气。另外, 是煤化工产业。积极扶持天信公司、家景能源三百万吨煤焦化项目, 做大做强煤化工产业, 实现“焦与化”的衔接发展, 形成煤炭—焦化—煤焦油及下游系列产品的生产模式, 发展苯甲氢、环已醇、已二酸、尼龙六六盐等下游产业。

(2) 加大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富油有气, 遍地是煤”的内蒙古, 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测算, 全区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3亿千瓦, 约占全国的40%;年太阳辐射量约为每平方米4800焦耳至每平方米6400焦耳, 仅次于西藏。加速发展天然气, 深入开发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减少煤炭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 将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方向。

(3) 加强循环经济工作。加强规划指导, 发展循环经济, 比如煤电产业链, 煤化工产业链等, 让煤炭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根据内蒙古的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环境容量, 坚持重点突破、有序发展, 充分利用废气、废渣、废液, 实现废弃物最大限度的综合利用, 实现集约化发展, 最大限度地实现节约资源、节约用水、节约土地、节约能源的目标。

(4) 鼓励产学研结合。要想在低碳方面取得长足发展, 技术是关键。所以内蒙古应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下功夫, 比如加快“中国矿业大学煤基碳高附加值项目中试基地”、“利康科技集团生物医药精细化工中试基地”、阳光碳素“中国电极糊研发基地”、紫晶“河南科大高温材料研究院产业研发基地”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 推进宜化中试基地、君正研发中心建设。这些都将是未来低碳发展技术的中坚力量。

(5) 努力增加森林覆盖面积。森林碳汇就是指树木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大量的二氧化碳, 减缓温室效应。内蒙古森林面积居全国各省区首位, 碳汇能力也居全国之首, 这对内蒙古的低碳经济发展将起到较大的促进作用。内蒙古应该鼓励生态建设, 大力实施生态建设工程, 进一步增加森林覆盖面积, 另外也要把草原建设和荒山治理纳入到议事日程, 这样可以增加森林碳汇能力。

(6) 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要想在内蒙古地区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 草原碳汇不容忽视, 这归根结底取决于草原生态的好坏。如果没有良好的草原生态作支撑, 发展草原碳汇就是一句空话。当前, 内蒙古地区的草原生态正处在“退化趋缓、开始好转、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 因此对于草原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应引起各方的充分重视。

政府在这方面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通过一定的法规来监督和促进草原生态的建设, 可以在部分地区实施退耕还草工程, 同时还可以鼓励发展林草结合产业。另外, 要充分利用国家重点生态建设项目的带动作用, 加大建设力度, 恢复和提高天然草原的生产能力。

(7) 实施目标管理。为确保实现内蒙古“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 建议实施总量目标管理。国家提出到2015年, 我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 (按2005年价格计算) , 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 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十二五”期间, 我国将实现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为实现此目标, 国家分给内蒙古的目标为: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5%。内蒙古要将该目标层次分解落实到各地区, 在分解目标时, 要综合考虑各盟市的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节能潜力、环境容量及产业布局等因素。在目标分解的基础上应建立节能减排保证体系, 其六要素如下。

第一, 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和考核体系。加强能源生产、流通、消费统计, 建立和完善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能耗统计制度, 完善节能减排统计核算、监测方法及考核办法, 继续做好各地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公报工作。

第二, 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把地区目标考核与行业目标评价相结合, 把落实五年目标与完成年度目标相结合, 把年度目标考核与进度跟踪相结合, 以解决节能减排工作前松后紧等问题。发改委要每年组织开展各级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

第三, 调整能源消费结构。2015年,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争取达到11.4%以上, 重点发展风能和太阳能。要调整发展思路, 政策的各项优惠政策要向发展风能和太阳能方面倾斜。

第四, 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具体政策措施有:一是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必须坚持高标准, 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二是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将任务按年度分解落实到各地区, 完善退出机制, 指导、督促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做好职工安置工作。三是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四是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内蒙古经济中的比重。

第五, 实施节能减排的重点工程。节能重点工程包括:节能改造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污染物减排重点工程包括: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工程、脱硫脱硝工程。循环经济重点工程包括:资源综合利用重点项目、废旧商品回收体系、“循环经济”示范基地等。

第六, 从价格、财政、税收、金融四个方面制定有利于节能减排的经济政策。价格和收费政策包括:一是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 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产品价格关系。二是推行居民用电、用水阶梯价格, 完善电力峰谷分时电价办法, 深化供热体制改革, 全面推行供热计量收费。三是对能源消耗超过国家和地区规定的单位产品能耗 (电耗) 限额标准的企业和产品, 实行惩罚性电价。四是严格落实脱硫电价, 研究制定燃煤电厂烟气脱硝电价政策。五是进一步完善污水处理费政策, 研究将污泥处理费用逐步纳入污水处理成本问题。六是改革垃圾处理收费方式, 加大征收力度, 降低征收成本。财政政策包括:一是地方财政要加大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 加快重点工程实施和能力建设。二是深化“以奖代补”、“以奖促治”以及采用财政补贴方式推广高效节能产品等支持机制, 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三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要继续支持企业实施节能减排项目。四是推行政府绿色采购, 完善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 逐步提高节能环保产品比重, 研究实行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税收政策包括:一是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二是积极推进资源税费改革, 将煤炭资源税计征办法由从量征收改为从价征收并适当提高税负水平, 依法清理取消涉及矿产资源的不合理收费基金项目。三是积极推进环境税费改革, 选择防治任务重、技术标准成熟的税目开征环境保护税。四是完善和落实资源综合利用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金融政策包括:一是加大各类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适合节能减排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模式。二是引导各类创业投资企业、股权投资企业、社会捐赠资金和国际援助资金对节能减排的投入。三是提高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贷款门槛, 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和银监会信息披露系统, 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贷款及证券融资联动。四是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建立银行绿色评级制度。

六、结语

内蒙古自治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基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提出的, 同时是借鉴中外低碳经济模式分析思考出来的。内蒙古经济结构低碳化调整的重点是对传统能源结构的改造与创新, 可再生能源的充分利用, 发展循环经济和加强草原、森林碳汇。落实的关键是实施总量目标管理和建立低碳发展的保障体系。低碳经济之路将是漫长而坎坷的, 我们要在发展中总结经验, 尤其要用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作为保障, 努力把传统的高碳产业结构转型为低碳模式, 推广低碳生活方式, 加快低碳城市化建设, 使内蒙古的经济在未来的国家发展中发挥更大的影响力。

摘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 面临着发展经济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双重压力, 低碳经济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分析中外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找出了中外低碳经济模式的差异和对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的借鉴之处,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内蒙古自治区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及政策措施。

关键词:内蒙古,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慧凤: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10 (5) .

[2]董冬:日本低碳经济发展分析[D].吉林大学, 2010.

[3]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 2009 (2) .

[4]任奔、凌芳:国际低碳经济发展经验与启示[J].上海节能, 2009 (4) .

[5]侯军岐: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调研世界, 2008 (18) .

[6]李慧凤:中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金融与经济, 2010 (5) .

[7]陈瑞清:发展低碳经济打造六大基地[J].实践 (思想理论版) , 2009 (7) .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学习型学校自评下一篇:舒张型高血压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