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指标

2024-08-06

安全指标(共12篇)

安全指标 篇1

在20世纪,水坝成为了最重要和最显眼的水资源管理工具,在帮助社区和团体利用水资源满足粮食生产和生活等用水以及发电和洪水控制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然而,在随着水利投入逐渐加大,坝工建设发展逐渐加快的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大坝存在着某些不安全因素,出现危及大坝安全的裂缝和病变[2],影响了工程效益的发挥,甚至威胁着下游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因此大坝安全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提出的背景

国际大坝会议“关于水坝和水库恶化”小组委员会记录的1 100座大坝失事实例,从1950-1975 年大坝失事的概率和成因分析中的得出大坝失事的频率和成因分别为:30%是由于设计洪水位偏低和泄洪设备失灵引起洪水漫顶而失事;27%是由于地质条件复杂,基础失稳和意外结构事故所造成;20%是由于地下渗漏引起扬压力过高、渗流量增大、渗透坡降过大引起;11%是由于大坝老化、建筑材料变质(开裂、侵蚀和风化)以及施工质量等原因;12%是不同的特有原因所致。

其中最著名的两起溃坝事故分别是法国马尔帕塞拱坝和意大利瓦依昂拱坝。前者坝高66.5 m,1954年开始蓄水,1959年12月2日溃决。后者坝高262 m,1960年蓄水后,坝前左岸滑坡体缓缓蠕动,至1964年10月7日实测位移为429 cm,其中最后12d的位移速度高达48.3 mm/d,加速明显。10月9日滑坡体(约2.4亿m3)突然高速滑入水库,70 m高的涌浪翻坝而过,造成2 600余人死亡。

在此类事故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对大坝这种特殊建筑物必须准确地了解其工作性态,这只能通过大坝安全监测进而建立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来实现。利用准确合理的大坝安全监控指标,对法国马尔塞怕拱坝就可以在4个月之前发现险情而防患于未然,对意大利的瓦伊昂拱坝的位移加速也可以认识到是个最危急的信号。所以人们提出必须建立完备的科学的大坝安全监控指标。

2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涵义

根据统计资料,大坝从建造到失效,通常经历三种状态:正常状态、不正常状态(故障状态)和失效(极限)状态。破坏是失效状态的一种特例。

不正常状态和失效状态有很多症状和标志,这些症状和标识的界限值为状态特征值,在监控系统中即为监控指标。因此大坝安全监控指标可分为两级:第一级为大坝无故障监控指标,它是大坝正常状态和不正常状态的界限值,又称“警戒值”;第二级是大坝极限监控指标,它是大坝安全与否的界限值,又称“危险值”。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主要有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针对性。

时间上主要对应大坝施工期、初次蓄水期和大坝老化期。因为这是大坝安全最容易出现问题的时期,所以对每个特定的阶段要拟定特定的监控指标。空间上对应是指,对不同的坝址有不同的坝体、同一个坝体不同的部位有相应有不同的安全监控指标。如针对面板堆石坝面板与趾板之间的防渗、碾压混凝土坝的层间结构、高强震地区均质土坝的液化等等。

3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目的和意义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有校核设计、改进施工和评价大坝安全状况的作用,且重在评价大坝安全。浅层意义是为了人们准确掌握大坝性态;深层意义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工程效益、节约工程投资。这也有利于其他大坝包括待建坝的安全评估。

我国目前正处于水电建设高峰期,目前正在建设的就有糯扎渡、小湾、溪洛渡等一大批高坝,对大坝安全监控提出了挑战性的课题。此外,根据国家“十五”计划水利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是一项主要任务。高坝、病坝的安全分析评估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而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对准确识别大坝险情,掌握大坝运行性态有着重大作用。所以,建立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是一项既有现实意义,又有长远影响的具有重大挑战而又意义深远的工作。

4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研究现状和成果[3]

拟定安全监控指标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大坝和坝基等建筑物已经抵御经历荷载的能力, 来评估和预测抵御可能发生荷载的能力, 从而确定该荷载组合下监控效应量的警戒值和极值。由于有些大坝可能还没有遭遇最不利荷载, 同时大坝和坝基抵御荷载的能力在逐渐变化, 因此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 也是国内外坝工界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是一项颇为复杂、迄今仍在继续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在可以参考的规范仅有1989年能源部、水利部颁布的《混凝土大坝安全检测技术规范》及2003年电力工业部颁布的《混凝土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

不少学者在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上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吴中如等将力学模型引入大坝安全监测领域,并依据混凝土坝变形规律,提出拟定混凝土大坝变形一、二、三级监控指标的原理和方法,并成功地应用于佛子岭连拱坝等实际工程的监控。王德厚对建立各种模型的方法作了较全面和深入的探讨,在建立建筑物及基础变性监控的确定性模型方面,提出了有特色的建模方法。李民等根据各荷载对坝体变形的影响确定荷载的不利组合,并计算出相应的坝体变形上、下限值,进而提出坝体变形的监控指标。张进平等还提出了冻胀因子进行变形监控分析,其拟合效果优于或接近传统模型,物理意义更为明确合理,可以对季节冻胀的影响进行直接分析,回归模型中的水位分量、时效分量相差不大。

目前常用的监控指标拟定方法有数学模型法、极限强度分析法、安全系数法等。近年来,又相继出现了一些新的监测模型,如时间序列监测模型、灰色系统分析模型、神经网络监测模型、多测点监测模型及综合评价监测模型等。

在对实际工程建立监控分析系统方面,也取得可观的成果。天津大学成功建立了黄河李家峡拱坝安全监控模型与监控指标,取得了对大吨位预应力岩锚群及抗剪传力洞,大坝及基岩力学参数的反演等的很多技术突破。河海大学的吴中如等利用实时分析、反馈分析、辅助决策技术对二滩双曲拱坝水电站建立了在线监控系统,具有实时性、实用性、可靠性和扩展性。武汉大学根据飞来峡水利枢纽的特点,提出强度储备理论,对飞来峡水库大坝进行变形监控指标的拟定。

5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方法[4,5,6,7]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拟定方法主要有数学模型法、极限强度分析法、安全系数法等。一般来说,宜建立监控指标的监测项目有变形、坝基扬压力、渗流量、应力等。而通常对于大坝应力和扬压力是以设计值作为监控指标,对于渗流量也可以依据有关流体力学理论结合监测资料进行拟定。因此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是对大坝变形监控指标的确定。大坝变形监控指标拟定主要有置信区间法、典型监控效应量的小概率法、极限状态法、仿真计算法和力学计算法等。

5.1 置信区间法

该法在国内外普遍采用,其基本原理是统计理论的小概率事件,即根据以往的观测资料,用统计理论或有限元计算,建立监测效应量与荷载之间的数学模型(统计模型、确定性模型或混合模型等),并用这些模型计算在各种荷载作用范围内的监测量监控指标。置信区间法有两个关键问题需要解决,一个是回归分析,其中预测预报是回归分析的重要内容。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置信区间的选取。区间太小则容易误报,太大则容易漏报。置信区间法简单、易于掌握,但存在以下不足:如果大坝没有遭遇过最不利荷载组合或资料系列较短,则利用以往监测效应量的资料系列建立的数学模型只能用来预测大坝遭遇荷载范围内的效应量,其值不一定是包括最不利荷载组合在内的警戒值;资料系列不同,分析计算结果的标准差也不同;显著性水平不同,置信区间也不同。此外,置信区间法没有联系大坝失事的原因和机理,物理概念不明确,也没有联系大坝的重要性(等级和级别);如果参数选择不当, 由该法确定的监控指标可能超过大坝监测效应量的真正极值。

在使用置信区间方法时,还需要重视的问题是有无趋势性变化。置信区间法适用于正常稳定运行情况。当趋势性变化较大且尚未稳定时,不宜采用数学模型来建立监控模型。根据建立数学模型方法的不同,置信区间估计法又可以分为统计模型、确定性模型和混合模型方法。对这些方法的研究,我国已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并以结合工程应用。

5.2 典型监控效应量的小概率法

在实测资料中,根据不同坝型和大坝的具体情况,选择不利荷载组合时的监测效应量(Emi)或它们的数学模型中的各个荷载分量。Emi为随机变量,每年有一子样,因此得到样本E={Em1, Em2, ⌷,Emn}。对样本空间E,估计其特征值,用统计检验法(如A-2D法、K-S法),对其进行分布检验,得其概率密度函数的分布函数(如正态分布函数、对数正态分布和极值Ⅰ型分布等),确定失事概率后,即可求得相应水平的监控指标。小概率法定性联系了对强度和稳定不利的荷载组合所产生的效应量,并根据以往观测资料来估计监控指标,显然比置信区间法有所提高。但只有当观测资料系列较长,且真正遭遇较不利荷载组合时,该法估计的监控指标才接近极值,否则只能是现行荷载条件下的极值;失事概率α的确定还没有规范可循,有一定的经验性。

5.3 极限状态法

大坝的失事模式对应于相应的荷载组合,失事主要归结为强度和稳定等形式的破坏。根据计算临界荷载组合的总效应S和大坝或地基的抗力R的方法不同,用极限平衡条件估计监控指标方法可分为安全系数法、一阶矩极限状态法和二阶矩极限状态法。如变形监控指标, 可由水压分量、温度分量的最不利荷载组合,并考虑时效影响来确定。采用极限状态法所求得监测效应量的监控指标是该效应量的极值,但必须要有完整的大坝和坝基的材料物理力学参数的试验资料,而求得的效应量极值与选用的材料本构模型有关。

5.4 仿真计算法和力学计算法

通过对大坝及其基础的物理力学分析,模拟大坝及其基础的真实受力状态,采用弹性、弹塑性、弹粘塑性理论,计算大坝及其基础不同阶段的应力变形,从而拟定各个阶段的变形监控指标。该方法对于拟定施工期和首次蓄水阶段的监控指标具有更大的适用性和必要性。与极限状态法类似,该方法的结果与所采用的本构关系及材料性能参数有关。

众所周知,不同水库的地质条件、水文条件不尽相同,其施工条件、运行条件、最不利荷载条件也不完全相同,所以在选定大坝安全监控指标拟定方法的时候要根据大坝的各种性态参数选定最适合的拟定方法。

6 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研究发展特点与建议

纵观国内外大坝安全监控及研究工作近十几年的探索和研究,其发展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监控项目范围进一步扩大,除了大坝及其附属建筑物,还向地基岸坡和其他地质、地形复杂的区域发展,并逐渐建立相应的监控指标。

(2)数据处理逐步由离线集中处理发展为在线实时监控和处理,为合理拟定监控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拟定监控指标的数学模型呈现多样化形式,除了统计模型、混合性模型外,时间序列、灰色理论、模糊数学、神经网络、随机有限元、波普分析等多种方法被引入了大坝安全性态分析并据此拟定安全监控指标。

(4)从单测点、单项目独立分析拟定监控指标逐渐向多测点、多项目综合分析拟定监控指标发展;从给大坝安全运行拟定指标逐渐向诊断大坝运行性态指标发展。

针对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研究的发展特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工程实践中建议用统计法和参照设计值的设计比拟法相结合的方法;运行初期观测数据不足时,则主要参照设计值来拟监控定指标;有了相当多的的观测资料时,以统计法和数学模型为主;②对不同条件的大坝应考虑影响大坝工作性态的主要监控指标,对同一监测项目,也要结合不同的工况来拟定相应的监控指标;③随着大坝监控的发展,逐渐要拟定带有风险意识和可靠性分析的大坝监控指标,包括大坝运行及其灾害评价等。

7 结 语

科学、合理的监控指标,是大坝安全监控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所在,缺此,监控体系是不完整的,在关键时刻发挥不了作用,所以拟定监控指标应列为大坝安全监测资料分析和安全检查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展望未来,大坝安全监控工作任重道远,随着监测仪器和技术的不断更新,资料分析处理和综合评判方法的改进,将有力的促进大坝安全监控的自动化发展,大坝的安全监控和管理水平会迅速提高,在减灾防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世界水坝委员会报告.水坝与发展决策的新框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5.

[2]潘家铮.中国水利建设的成就问题和展望[J].中国工程科学,2002,4(2):42-51.

[3]杨杰,吴中如.大坝安全监控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2002,18(1):26-30.

[4]顾时冲,吴中如.大坝与坝基安全监控理论和方法及其应用[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2006.

[5]吴中如.水工建筑物安全监控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魏德荣.大坝安全监控指标的制定[J].大坝与安全,2003,(6):24-28.

[7]吴中如,顾时冲,沈振中,等.大坝安全综合分析和评价的理论、方法及应用[J].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8,18(3):2-6.

安全指标 篇2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全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先将全公司2014生产目标考核控制指标印发给你们:

 死亡、重伤0

 职业性疾病0

 千人负伤率≤2‰

 隐患整改率100%(包括计划和实施)

 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率达100%

 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请各部门认真做好以上各项考核指标的分解落实工作,公司安全科将在年底前组织专项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确保实现我公司2013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控制指标。

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研究 篇3

【关键词】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

一、引言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战略问题。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世界各国既带来机会也带来挑战。在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发生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并非把世界所有国家领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

在进入21世纪之际,中国已站在确立自己作为大国和强国地位的门槛上。不管人们是否意识到,在中国持续稳定发展的同时,外部条件正在发生很大的变化。在20年集中力量发展经济之后,中国需要根据新的内外条件和情况,重新检视自己的大战略,作为确保成为现代化大国的基础。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下,对于中國的发展战略,人们已有很多的讨论。但对于中国的国家各区域经济安全战略,却还没有比较系统的研究。

本课题源于对战略目标牵引,试图通过对经济安全环境的影响指标进行分析研究,构建面向安全战略指导的经济安全环境指标评价体系,对国家各区域经济安全环境进行客观、科学、有效地综合评价,从多维度反映各层面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为经济建设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

二、指标体系设计

1.设计原则

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需要我们重视区域经济安全之间的统筹。从“体系”出发,强调“总体性”,我国正处在经济上行的发展阶段,也是矛盾突出最激烈的阶段,健康平稳地发展是制定实施安全战略的基础,两者需要有机结合,不能片面去追逐,顾此失彼,要以国为镜,以史为鉴,在坚定巩固各领域安全形势的前提下,统筹处理好内外安全,国民安全、传非安全等等,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

本研究围绕经济安全环境内涵,进行顶层业务分解,初步建立能够覆盖各区域经济安全环境的相关领域基本要素指标体系、业务模型。

2.区域经济安全指标体系

经济安全是指一国维护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不受威胁的状态和能力,具体表现为一国保障其经济主权独立、经济发展所需资源有效供给、经济体系独立稳定运行、整体经济福利不受恶意侵害和非可抗力损害的状态和能力。从广义上看、经济安全包括资源能源安全、金融安全、粮食安全、社会类经济安全、产业与贸易安全等诸多方面,表现为一国政府能有效维护本国经济制度和相关法律、确定本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管控本国经济、抵御外国资本和国际市场的竞争和冲击、保持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保障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内容。

通过对国内外经济安全理论、评价指标和方法的研究,本项目从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状况、经济主权安全状况等直接影响GF建设的几个方面及经济危机风险状况、粮食安全等方面对我国经济安全进行评价。由于篇幅限制,各类区域经济安全问题的指标选择过程将不一一介绍,最终确定的指标体系如下表所示。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经济安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科学反映我国经济安全环境状况,促进区域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指标建立的过程中,对各级指标的筛选和建立采用了重点考虑了以下情况:

(1)定性定量相结合

以上指标构建过程中均以定量分析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对分析和评价经济安全环境状况过程中,除了采用定性的描述和分析之外,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对其进行定量描述和定量分析,以确保对经济安全环境的评价结果更加可靠、可信。

(2)统计和抽样调查相结合

在对指标设计及数据搜集过程中,针对经济安全领域调查对象与调查要求的不同,采用了全面统计调查和抽样调查最为常用的两种调查方法。

对于占比、平均值等统计指标,多采用抽样调查统计方法,从被调查对象的总体中抽出一部分作为样本进行调查,由样本所获取的结果来估计总体的参数和特征。

对于部分定量指标,需要采用全面统计调查方法,从国家统计系统和各个业务归口部门定期取得系统的、全面的基本统计资料获得。

三、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模型设计

1.模型选择

结合经济领域指标数据中定量数据较多,并且指标体系有较为清晰的层次结构,而实际需求为量化各层次结构上变量之间的关系的情况,优先考虑结构方程模型。

2.模型优化

建模过程会受到数据的获取,数据的属性特征,数据之间的关系等因素影响,因此,会在建模中对初始选择的模型进行及时的调整。如果能够获取到较多的定量数据,那么,可能会优先考虑结构方程,或BP模型;如果数据采集最终反馈,更多的是定性数据,并且,存在一定程度缺失不利于量化,那么在建模过程中可能会优先考虑熵值法或模糊评价。

另外,如果研究结果希望展现出31个省(区、市)的比较值,那么,指标体系当中的部分指标会进行删除或更改,确保省级指标可以获取;如果研究结果侧重给出评价以及趋势预测,那么,在数据输入时,会使用多年的时间序列数据以便保证参数可以被估计及检验。对于时间序列数据仍然难于获取的情况,将使用熵值法进行分析评价。

四、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研究目的在于估计比较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经济主权安全,经济危机风险情况对于经济安全的影响程度。三级指标,来自全国31个省市,2006-2015年度数据。均为数值型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税务局,国土资源部及交通运输部发布的相关数据。

2.模型设计

由于基本经济制度安全,经济主权安全,经济危机风险情况均为不可测度指标,因此,使用SEM来解决它们的指标测度。结合指标体系设计及研究目的,建立结构方程模型。在此之前,可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对数据结构进行挖掘,不断修正,得到合理的潜变量结构。然后,再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构建。

3.模型识别

常用t法则判断模型是否可识别:在结构方程模型中,共有(m+ n)个可观测变量,记t为模型中自由估计的参数个数,则模型可识别的一個必要条件是:t(m+n)(m+n+1)/2。

假设该模型中共含有35个参数,包括11个负荷、3个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11个观测变量的误差方差、结构模型的8个未知参数、2个内生潜变量的误差方差。由于3513×14/2,故该模型可识别。

4.参数估计

利用R软件,计算得到结构系数矩阵以及方差矩阵。本项目采用标准化情况下的参数估计结果,分两步确立:第一步,使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挖掘数据的潜在结构。并结合已有经验,不断迭代优化指标体系以及潜变量结构。第二步,运行程序。检验不显著的路径后重新拟合模型。不断迭代优化,使得所有因子载荷在95%置信度下均显著。最终结构方程可表示为:

5.模型检验

根据各种模型检验指标,如GFI(拟合优度指数),CFI(比较拟合指数),NFI(拟合规范指数),IFI(NFI修订指数)对模型进行检验。以上指数一般都在0-1之间,0.9以上表示模型拟合程度较好。

另外,对于不同结构的模型,也可结合反映误差方面的指数进行比较判断。如RMSEA(近似误差的均方根)、AIC、CAIC进行比较选择。

6.模型分析

(1)中国经济安全评估

从上面的结构模型参数可以看出,每一项三级指标对二级指标,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影响为正向或负向。同时,通过对比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对比不同三级指标对同一二级指标及一级指标影响的强弱;另外,可以对比不同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影响的强弱。识别影响各二级指标以及一级指标的重要因素。

利用以上数据,逐年构建结构方程,即可得到我国经济安全随时间的变化趋势。

(2)中国经济安全预测

对于中国经济预测,设计两套方案:第一套方案,使用前一年构造的结构方程的系数代入方程进行计算。此前,需要逐年建立回归方程模型,并对预测结果以及实际评估结果进行比较;第二套方案,使用BP神经网络,使用当年的评估值作为输出层,前一年的三级指标值作为输入层,进行学习,得到权重后用于预测。

五、结论

通过实证分析证明,本研究建立的区域经济安全指标评价体系能够从多维度反映出区域经济安全在各层面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有利于在社会经济建设过程中认识自身的经济能力,找出优势与劣势,为加强经济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为决策者提供参考意见,科学地制定社会经济建设规划和政策,进一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石. 国家经济安全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2,11:75-79.

[2] 郑通汉.经济全球化中的国家经济安全问题[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 1999.

[3] 杜旭宇.关于国家经济安全问题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 1999,16:31-32.

[4] 余根钱.国家经济安全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统计. 2004,9:14-15.

[5] 叶卫平.国家经济安全定义与评价指标体系再研究[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10, 4:93-98.

作者简介:

安全指标 篇4

安全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源,否则安全活动就无法进行。究竟我们是否投入就有收获呢?答案应该不确定。即使投入但不一定就会得到好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投入就一定没有收获。所以研究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各种相关指标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下面将采用以下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1相关概念的定义[1]

安全投入:像其他领域的活动一样,在安全领域要实现安全没有一定的投入不行,投入安全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合称为安全投入。

劳保投入:投入劳动保护费用的总和。

事故次数: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故的次数。

伤亡人数: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事故中受伤、死亡的人数。

安全水平:与严重性指数互补,严重性指数越高表示安全水平越低。

2分析该地区的各种关系

根据该地区的数据分析安全投入与劳保投入之间的关系;事故次数与伤亡人数之间的关系;严重性指标与安全水平之间的关系。该地区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2.1分析严重性指数和9个指标的关系

为了更准确的预测、分析该地区的安全状况试图建立严重性指数(y)关于9个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根据Spss软件的分析结果,显著性标志Sig.值大于0.05,说明这些因素对指标的影响不明显,所以无法建立严重性指数关于9个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2]。如图1所示。

2.2分析严重性指数预时间序列的关系

建立严重性指数(y)关于时间编号(x)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3,3]: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公式为:y=ax+b

a=( (∑x∑y-n∑xy)/( (∑x)2-n∑x2)

b=∑x∑xy-∑x2∑xy)/ ((∑x)2-n∑x2)

相关系数r =( n∑xy-∑x∑y)/ ((n∑x2-(∑x)2)(n∑y2-(∑y)2))1/2

根据表1数据用上述公式计算得相关系数r= -0.872,a=-0.045 072 727,b=1.7482

由此严重性指数(y)关于时间编号(x)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5 072 727x+1.7482

由于相关系数︳r︳=0.872>0.8,可见严重性指数与时间序列是高度负相关的,即就是说随着时间编号的增大,严重性指数逐渐减小,并且知道时间编号每增加一个单位严重性指数则下降0.045 072 727。

根据灰色系统预测建模方法建立严重性指数的GM(1,1)的预测模型:

建立原始离散数据序列:

x(0)=(1.72,1.72,1.52,1.60,1.53,1.483,1.27,1.47,1.42,1.27)

对其进行一次累加生成处理,得到生成序列:

x(1)=(1.720,3.440,4.960,6.560,8.090,9.573,10.843,12.313,13.733,15.003)

根据生成序列建立一个一阶灰色微分方程,即GM(1,1)模型,d x(1)/dt+αx(1)=u,其中α、u为待辩识参数,设参数向量a=[αu]T,一阶灰色微分方程的解为[4]:

xt(1)= (x1(1)-u/α)e-αt+ u/α

离散响应方程为:xk+1(1)= (x1(1)-u/α)e-αk+ u/α

可知,x1(1)= x1(0),将xk+1(1)计算值做累减还原,即得到原始数据的估计值:

xk+1(0)= xk+1(1)- xk(1)

yNT=(1.72,1.52,1.60,1.53,1.483,1.27,1.47,1.42,1.27)

BΤyΝ=[-111.0613.283]Τa^=[αu]Τ=(BΤB)-1BΤyΝ=[0.02983391.734009]Τ

根据离散响应方程有:xk+1(1)=-56.402 113 8e-0.029 833 9k+58.122 113 07

由严重性指数的GM (1,1)模型预测出该企业随着时间编号的增大,严重性指数逐渐减小。

为了比较两个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把严重性指数的GM (1,1)模型的预测值和严重性指数(y)关于时间编号(x)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值做比较。

从表2中看出,当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数值时,1992年两个模型的预测值相等。在总的趋势中除了1995年GM(1,1)模型的预测值较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值误差大之外,其余年份的预测值准确性明显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值。

2.3分析严重性指数与安全投入和劳保投入的关系

建立严重性指数(y)关于安全投入(x1)和劳保投入(x2)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同Spss软件分析的输出结果如下:

由输出结果得出大的显著性标志Sig.值小于0.05,说明这些因素对指标的影响高度显著,所以得出严重性指数(y)关于安全投入(x1)和劳保投入(x2)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相关系数(表中的Multiple R)为:r=0.857

y= -0.000036 x1-0.000061 x2+1.941

由于相关系数︳r︳=0.857>0.8,是高度相关的,并且x1、x2的系数都为负,随着人均安全投入(x1)和人均劳保投入(x2)的增加,严重性指数会逐渐下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人均安全投入(x1)和人均劳保投入(x2),分别使严重性指数下降0.000 036和0.000 061。可见,同时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用于劳保的投入(x2)会使严重性指数下降得更快。

2.4分析严重性指数与事故次数和伤亡人数的关系

严重性指数(y)关于事故次数(x1)和伤亡人数(x2)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r=0.968

y=-0.003 x1+0.005 x2 +0.482

由上可见,严重性指数与事故次数高度负相关和伤亡人数高度正相关,其中,降低事故率对降低严重性指数尤为突出。

3结束语

由以上过程可看出,随着年份的增加,安全投入和劳保投入的数量在增加,可是安全投入的比重和劳保投入的比重却在减少。而且劳动投入占安全投入的比重也在减少。但是人均安全投入和人均劳保投入在增加。随着年份的增加,事故发生的次数不确定,但伤亡人数在减少,事故率在减少,伤亡率也在减少。说明事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由以上过程可看出,随着人均安全投入(x1)和人

均劳保投入(x2)的增加,严重性指数会逐渐下降。安全水平也在提高。事故发生率和伤亡率也在逐渐下降。所以,要控制事故的发生和避免人员的伤亡,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增加人均安全投入和人均劳保投入。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提高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水承,等.现代经济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罗应婷,等.SPSS统计分析从基础到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金龙哲,宋存义.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安全生产指标考核办法 篇5

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工作目标

一、考核内容

控制指标有业病等。

工作指标有

情况用品发放率等。

二、考核方法

式进行。日常监控评价由每季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监控和日常对工作目标落实情况的检查组成。年终考核由实地考察考核和综合考核组成。

100分计算60分。考核采用逐项扣分办法

为“突出、比较突出、一般、较差”四个档次。总分60分以下的定为“较差”69—79分定为“一般”80—89分定为“比较突出”

90分

90分标为40分

“突出”。本办法使用于对公司各车间完成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工作目标的考核

董事长(总经理)安全生产职责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

2、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部门、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并定期检查和考核。

3、审定安全生产规划和计划,确定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定期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并做出相关决策和实施。

5、为职工提供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保障职工职业健康,加强劳动保护,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和其他疾病对职工的危害。

6、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并参加安对查处的事故隐患,要如实报告并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7、对新、改、扩建工程项目,必须做到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8、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9、及时、如实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查处。

安全领导小组职责

1、及时传达贯彻上级安全部门下达的各种文件通知精神,按要求布置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

2、传安全生产、劳动防护、治安消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

3、督促各部门车间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使员工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操作技能,按规定持证上岗。

4、督促各部门车间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问责制。

5、督促和指导各部门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隐患及时予以整改。

6、依照公司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劳动保护、治安消防等相关制度,7、督促各部门车间做好员工的劳动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作业环境。

8、会同协助工会对各部门车间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纠正,对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情况予以制止。

分管安全副总经理安全生产职责

1、在董事长、总经理领导下,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安全生产负分管负责。

2、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3、参与组织制定、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4、组织编制安全生产规划、工作计划及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5、定期组织本单位安全生产大检查,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并及时予以落实。

6、组织制定安全生产奖惩规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

7、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工作。

8、按规定组织事故调查和上报。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造成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9、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分析企业安全生产动态,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10、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或规定,督促检查从业人员正确穿戴,并做好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在单位和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企业的安全管理、监督工作。

2、负责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新人入厂职工的厂级安全教育,归口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组织开展各种安全活动,办好安全教育室,制定班组安全活动计划,对领导参加情况进行考核。

3、组织制定、修订本企业职工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4、组织安全大检查。执行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对查出的隐患制定防范措施,检查监督隐患整改工作的完成情况。

5、参加新建、扩建、改建及大修、技措工程的“三同时”监督,使其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要求。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搞好安技装备的维护保养、管理工作。

6、会同设备管理部门负责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大机组安全监督工作。负责本专业特殊工种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

7、深入现场监督检查,督促并协助解决有关安全问题,纠正违章作业。遇有危及安全生产的紧急情况,有权令其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有关领导。

8、负责各类事故汇总、统计上报工作,主管人身伤亡、火灾、爆炸事故的调查处理,参加各类报总公司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工伤鉴定发生重大事故,组织到总公司汇报。

9、按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制定职工劳保用、保健食品和防暑降温饮料的发放标准,并督促检查有关部门按规定及时发放和合理使用。

10、负责对企业各单位安全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在安全生产中有贡献者或者事故责任者,提出奖惩意见。会同工会等部门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开展安全技术研究推广安全生产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现代安全管理办法。

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安全生产职责

1、保证国家和上级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指示在本部门贯彻执行。

2、组织制定本部门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3、组织对新从业人员进行部门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教育,对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教育,定期组织考核,组织安全日活动,及时解决从业人员提出的正确意见。

4、组织部门或车间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活动,落实隐患整改、保证设备、安全装置、消防、防护器材等设施处于完好状态。

5、组织好各项安全生产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经验,保障先进班组和个人。

6、严格执行有关劳保用品、保健食品、清凉饮料等的发放标准。加强防护器材的管理,教育从业人员妥善保存,正确使用。

7、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对本车间发生的事故及时报告和处理,查清原因,采取防范措施。对事故的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部门和厂长批准后执行。

8、组织本车间安全管理网,配备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支持车间安全员工作,充分发挥班组安全员的作用。

班组长安全生产职责

1、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模范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本班成员的安全行为负责,是企业基层组织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2、坚持召开班前安全会,在布置生产任务的同时,具体布置安全措施,保证自己不违章指挥。

3、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坚持班前讲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

4、负责对新调入、变换工种、复工人员,包括实习、代培、临时用工,进行岗位安全教育。

5、负责每班现场巡回安全检查,督促工人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纠正违章作业和不安全行为,负责监督危险作业,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

6、发生工伤事故负责保护好现场,并及时上报,参与事故调查、原因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及事故处理意见。

7、做好生产设备、安全装备、消防设施和爆破物品等检查维护工作,使其经常保持完好和正常运行。

8、有权拒绝上级不符合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指令和意见。

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

1、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

2、精心操作,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必须交接安全生产情况,交班要为接班创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条件。

3、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苗头,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生事故,要果断正确处理,及时如实地向上级报告,严格保护现场,做好详细记录。

4、作业前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发现异常情况,有权处理和报告。

5、加强设备维护,保持作业现场整洁,搞好文明生产。

6、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妥善保管、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

7、积极参加各种安全活动。

8、有权拒绝违章作业的指令.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

为进一步积极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对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使用及时、到位,依据本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对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的提取及使用做如下规定:

一、安全生产投入经费按不低于销售收入的 %的比例提取。企业安全费用由企业自行提取,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其中:安全教育专项培训的保障资金为 % ;

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的保障资金为 % ;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的保障资金为 % ;

二、公司安全生产部根据公司生产情况及时编制资金计划,计划中应包括安全技术措施、设施费用、环境保护、安全宣传、安全培训教育、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应急救援预案物资、个人劳动防护费用、安全先进奖励费用项目等。计划应送总经理审批。

三、公司财务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及公司计划提取安全生产资金,并确保有效落实,实行专款专用。

四、公司安全生产部应监督安全资金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相关部门、基层单位按制度贯彻执行。

五、使用安全生产资金时,应编制计划,及时报公司负责人进行审批,审批权限及资金限额按有关财务制度执行。

六、公司财务部应对安全生产资金使用进行统计、汇总,安全管理部门应督促相关部门按计划实施,生产技术应掌握采购的安全设施、设备、物资是否合格有效。

七、在安全生产资金使用上应做到“三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在具体实施项目上应做到“四定”即:定项目、定措施、定责任人、定期限。

八、对重大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基金的制定,应进行可行性评价、论证、会审、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充分发挥其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

2、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自觉执行“五必须、五不准”制度。五必须的具体内容是: 当班必须穿好工作服。

接触有毒、有害、高温、易崩溅的工作时必须佩戴眼镜。作业时必须戴好防护手套。上班必须戴好工作帽。登高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五不准的具体内容是:

上岗不准穿高跟鞋、凉鞋或带铁掌的皮鞋。进入厂区不准带烟、火。

当班不准干私活、脱岗、窜岗、睡岗。不准用汽油洗衣服、设备。

有毒、危险岗位处理险情不准单独作业。

3、工作中要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及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对他人违章作业有权制止。

4、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工艺流程、安全规程及设备性能,懂生产、懂安全,基本功过硬。

5、岗位人员必须掌握安全防火、防毒、防静电知识,要妥善保管、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和消毒器材。

6、生产岗位要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规定的内容,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和报告,发生事故后要保护现场,做好详细记录。

7、坚持“安全第一”,两人以上工作有一人负责安全。

8、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标准制度,服从组织指挥、服从调度,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令。

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

为了提高职工人员素质,加强安全生产教育,特制定本制度。

1、新工人、临时工、合同工、培训和实习人员进入工厂必须进行三级(厂、车间、班组)安全教育。

2、厂安全教育由厂部组织,安全部门具体负责进行安全教育。内容是:及一般安全知识。

3、厂级教育:由厂安全技术部门负责人进行安全教育。内容:本单位的情况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有关事故案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防范措施及演练内容。

4、车间安全教育:由车间负责人组织实施。内容是: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

;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产品特点急救和紧急情况处理;安全设备设施;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相关的规章制度;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事项;事故案例。

5、班组安全教育:由班组长负责。内容:岗位操作方法;生产操作中的事故案例及预防灾害事故措施;安全生产装置;防护用品使用方法。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第一条 安全检查是治理整顿建立良好的安全环境和生产秩序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普遍检查与。

第二条 开展安全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有具体计划建立由各级领导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检查组织。

第三条 安全检查的内容是查领导、查思想、查纪律。包括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工作纪律、施工纪律,查制度、查违章、查事故隐患。

第四条 对所属处、室、车间的安全工作每年组织一次抽查或互查。以安全检查为重要内容的岗位责任制大检查。厂每季一次,处室每月组织一次,车间每周组织一次,班组进行日检。

第五条 安全检查采取日常、定期、专业、不定期四种检查方式。专业检查时,以各主管部门为主,组织有关单位参加。

第六条

1、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工人,检查制度。

2、非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工人,应根据本岗位特点,在工作前和工作中进行检查。

3、各级领导和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应在各自业务范围内,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解决。第七条 定期安全检查包括季节性检查和节日前检查。1、1、春季安全大检查以防雷、防静电、防解冻、防泄漏、防建筑物倒塌为重点,夏季安全大检查以防署降温、防台风、防汛为重点,秋季安全大检查以防火、防冻保温为重点,冬季安全大检查以防火、防爆、防煤气中毒、防冻、防凝、防滑为重点。

2、节日前检查。节日前对保卫、安全、消防、生产准备、备用设备等进行检查。

第八条 企业每对锅炉、压力容器、电器设备、机械设备、安全装备、监测仪器、危险用品、防护器具、消防设施、运输车辆、防尘防毒、液化气系统等分别进行专业性检查。

第九条 全厂应在装置开、停工前、检修中、新装置竣工及试运

第十条 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都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按要求上报‘并抄送质量安全环保处。

第十一条 各级检查组织,对查出的隐患要逐项研究,编制整改方案,做到“五定”、“三不交”。“五定”是定临时防护措施、定整改措施、定负责人、定完成期限、定资金。三不交,班组能整改的不交到车间,车间能整改的不交到厂,厂能整改的不交上级。

第十二条 暂时不能整改的项目,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分别纳入技措、安措或检修计划,限期整改。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通知书要存档、备查。

安全作业证管理制度

1、安全作业证是职工独立作业的资格凭证,其发放范围限于企业直接从事独立作业的所有作业人员。

2、安全作业证发给经过教育培训或学徒期满后,有一定的生产理论

3、特种作业人员除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外,还必须取得本企业的安全作业证。

4、发放安全作业证应考核以下内容:

工业卫生知识、操作技能和事故处理、以及紧急救护能力。,应考核本工种应掌握的安全作业技能和与之有关的安全理论知识。

5、安全作业证由车间组织考核填写成绩,经车间主任签字,报公司安全科核发。

6、安全作业证是职工上岗作业的证件,凡是独立直接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7、安全作业证应记载安全教育的考核成绩、安全工作奖罚情况。

8、安全生产部每月至少对安全作业证抽查一次,车间应随时检查。

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为加强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进一步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生产安全事故定义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领域中发生的意外的突发事故,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使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断的事件。

二、事故等级划分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事故报告

1、报告程序: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最先发现者应立即向单位领导报告,而后迅速逐级报告总经理、董事长。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接到报告后,在小时内向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 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 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2、事故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落不明的人数

5、已经采取的措施;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四、事故的救援

1、接到事故报告的单位领导..在进行事故逐级上报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或立即启动事故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援,防止事故扩大和财产损失。

2、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继发事故,防止事故扩大,并立即将受伤或中毒人员用适当的方法和器具搬运出危险地带,并根据具体情况施行急救措施。在医务人员未赶到现场前,现场人员不得停止对伤害人员的抢救和护理。

3、情况较轻者,现场人员可采用妥善办法将伤害人员,迅速护送到公司医务室进行救护。情况严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4、事故发生后,要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和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散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要做出标志,绘制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

五、事故调查处理

1、发生一般及以上等级事故,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由相应级别政府组织调查处理,公司有关领导、部门以及事故发生单位要做好积极配合工作。

2、无论发生什么级别的生产安全事故,公司都要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负责组织,调查组由公司有关领导、安全科、事故发生的公司、车间以及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的成员要求,应当具备有事故调查所需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调查组职责有,查明事故经过、原因、人员伤害情况、直接经济损失,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提出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总结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等。

六、事故损失的计算

1、事故直接损失包括原材料损失、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和成品(半成品)损失按市场销售价格计算,或按其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2、产量损失是从事故发生时起至恢复正常生产时止,按日计划产量计算的总损失量。设备修复后因生产能力降低而减产部分可不计算在内。产量损失费按单位成本不变价格计算。

3、事故损失总金额为直接损失费与产量损失费之和。

4、计算方法。停车设备台数乘停车时间(小时)乘设备小时计划产量(吨)为产量损失。

5、产量损失金额。损失产量乘产品单位成本(不变价格)为产量损失金额。

6、伤亡事故损失统计。因负伤累计休工天数折合金额,按企业职工平均日工资乘以休工天数。

七、其它要求

1、发生一般及以上等级事故,无论何时公司必须于10分钟内将事故报告给安全科和公司有关领导。轻伤事故要先口头报告,在10小时内将书面报告报安全科。

2、事故报告要真实、及时,不得迟报、漏报、瞒报。

3、公司应建立事故档案,该项工作由安全科负责。对所有事故调查分析的资料,如现场检查记录、照片、技术鉴定、化验分析、会议记录、仪表记录、旁证材料、综合调查材料及登记表、报告书等应妥善保管。

4、对不积极组织参加事故抢救、瞒报、迟报事故、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事故调查中弄虚作假的责任人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1、目的 建立奖励、惩罚方法

2、范围 全体员工

3、责任者 安全生产部

4、程序 4.1 奖励 4.1.1

4.1.1.1 对安全生产有所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被采用有明显的效果者。

4.1.1.2 制止违章指挥、制止违章作业避免事故发生者。4.1.1.3 4.1.1.4 对抢险救灾有功者。4.1.1.5 为先进车间、部门、班组、个人。

4.1.1.6 被评为省、市、县、公司的安全生产积极分子给予表彰和奖励。

4.1.1.7 对消防、安全工作和其它方面做出特殊贡献者。4.2 奖励程序 4.2.1

长审核后报安全部..经审核后报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通过。4.2.2

4.2.3 对4.14.3 惩罚

4.3.1 事故责任者。

4.3.2 违章指挥或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导致事故发生者。4.3.3

4.3.4 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隐瞒或谎报事故者。4.3.5 4.3.6 者。

4.3.7 其它各种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者。4.3.8 对提出的整改意见有条件整改而拖延整改的责任人。4.3.9 擅自挪用消防器材、损坏消防器材者。4.4 惩罚类型 4.4.1 20-500 元、赔偿损失的3-50%、降低工资、扣除奖金、没收押金。4.4.2 行政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可处以警告、辞退警告、降职、降级、留用查看、辞退、开除。4.4.3

措施..导致事故扩大或重复事故发生者。4.5 处罚程序

安全指标 篇6

[本刊讯]福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省公安厅日前联合公布了《福建省“平安校园”创建及管理办法》,其中,师生安全满意率高和加强对网络痴迷者的管理成为创建“平安校园”的主要考核指标。

福建省“平安校园”创建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制定和完善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构建保障安全需要的安全保卫机构和现代化技术防范体系。

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评为“平安校园”:已经评上的,取消“平安校园”称号;因管理不善、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导致发生杀人、抢劫、强奸、纵火、爆炸和入室盗窃等重大、特大刑事案件和集体中毒、校舍倒塌、火灾等重大责任事故的;学校主要领导受开除学籍、撤职、开除公职等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在考评中隐瞒事实,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

据介绍,福建省有关部门将通过4年的努力,力争使全省95%以上的学校达到“平安校园”的标准,建立起“平安校园”的有效工作和管理机制。

莆田市交警为妈祖文化节保架护航

[本刊讯]由台湾50多家妈祖宫庙4300位信众组成的大型进香团直航抵达福建莆田朝拜妈祖,并进行民俗文化交流活动。福建省莆田市交警支队全员上路,全力以赴确保岛内岛外和沿线交通安全。

据了解,该支队沿线各交警大队相继成立保畅领导小组,从源头上排查道路交通安全“黑点”和客运车辆超载超速、疲劳驾驶、乱停乱放等严重交通违法。莆田交警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换来了8万海内外客人上岛出入的平安。

福建省开展消防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本刊讯]近日,福建省公安厅、省综治办、省民政厅联合联合制定了《全省创建消防安全示范社区活动实施方案》,并印发全省实行。文件提出了今明两年工作重点是抓好一批候选社区消防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努力推出一批消防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宣传到位、设施达标的社区。并以此为示范典型,广泛开展创建达标活动,逐步辐射推广,实现城市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创建活动要求社区要有健全的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社区消防督导(巡查)队、义务(志愿)消防队等社区消防工作组织机构;要有完善的消防工作制度,制定社区物业管理单位、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社区义务(志愿)消防队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社区消防安全责任制,完善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社区义务(志愿)消防队工作制度,社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制度,消防检查和巡查制度,火灾隐患督促整改制度,社区消防设施器材管理制度,消防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消防安全警示措施、居民防火公约等;社区消防管理要规范,按要求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巡查,每月、每季度定期组织社区义务(志愿)消防队开展训练和培训,定期对辖区居民与驻社区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辖区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管理保养措施到位,与社区居民签订《社区居民防火公约》,与物业管理单位和驻社区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建立辖区消防档案;社区消防宣传教育丰富多彩,在社区设置公益广告牌、宣传栏、火灾隐患公布栏、消防警示牌、居民防火公约等固定消防宣传阵地,定期开展疏散逃生演练、组织居民参观消防站等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有线电视、广播、录像、互联网、板报等资源,针对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宣传和教育活动;社区消防设施到位,依托社区办公场所、警务工作场所设置消防工作室,依托治安岗亭、联防队执勤场所等设置消防执勤点。设置消防设施分布图,配备消防器材箱,室内、室外各类消防设施配件齐全、功能完备、完整好用、保养到位。根据社区楼宇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灭火器材。

据悉,从2006年开始,我省将全面开展消防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一是评选市级消防安全模范社区。2007年6月底之前,各市在对照标准、自查整改的基础上,经街道办事处(镇)对候选社区进行初验后,逐级上报县(市、区)和市级创建领导小组审核。各市组织对候选社区复查验收后,评选出“市级消防安全示范社区,并命名为“市级消防安全示范社区”称号。二是评选省级消防安全示范社区。2007年底之前各市推荐参选省级消防安全示范社区,经评定达标的命名为“省级消防安全示范社区”称号。

厦门市成立首支校园消防保安队

厦门市海沧区综治委在“平安厦门”建设活动中,根据区属中小学校相对集中的特点,决定依托现有的学校保卫力量,组建一支由23名队员组成的海沧区校园消防保安队,以增强校园防御火灾事故的能力。为保障其顺利运行,将人员工资、日常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器材装备经费则由区政府和各乡镇共同出资。校园消防保安队将定期对全区各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协助区消防大队对学校师生开展消防知识普及教育、组织灭火疏散演练。校园消防保安队的工作将纳入“平安厦门”建设综合考核考评范畴,每所学校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校园内消防知识普及率末达70%、发生人员伤亡的火灾事故、每年未开展两次以上灭火疏散预案演练的,将被一票否决。

日前,海沧区消防大队已开始对23名校园消防保安队员进行培训。

(厦门市安监局)

泉港区安监局“四结合四把关”整治危险化学品

为确实把危险化学品整治工作落到实处,泉港区安监局坚持“四结合四把关”整治危险化学品。一是坚持与实地回访相结合,把好主体准入关。对涉及危险化学品前置许可经营的企业,联合工商局严格把好登记注册、年检验照关,加强企业回访,实地查验登记许可范围与实际经营项目是否相符,住所是否符合法定要求,从源头上把好准入关。二是与日常巡查相结合,把好动态监管关。落实责任制,强化市场巡查,实施动态监管。三是与查处取缔相结合,把好违法行为纠正关。突出重点,加强对油漆店、化工专用店、加油站等行业的查处取缔力度,杜绝违法违章行为。四是与职能部门相结合,把好安全生产关。联合工商、消防、公安等部门对危险化学品行业进行排查摸底,登记备案,做好预防安全工作。截至目前,共排查隐患1217条,发出整改通知书315份,立案查处、3家无证照加油站,查扣9台加油设备,对22个油罐抽油后强行注入沙土,取缔工法炼油点8个,取缔经营企业12家,对三家违反法律法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有效地规范了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秩序。

涵江区取缔非法暑期家教

日前,由莆田市涵江区纪委纠风室牵头组织区安监局、教育局、工商局、物价局等部门有关人员,深入涵江区鉴前路城隍庙旁的“涵江欣欣家教”进行突击检查,经现场检查发现,该家教场所未经消防部门验收、教育部门审批、工商部门办证,系非法经营;整个场所没有配备消防灭火设施,只有一处楼梯进出口,严重缺少应急疏散通道,根本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同时,该家教收费未经价格主管部门核准,擅自招收150多名学生进行有偿补课,场所拥挤,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区安监局与教育局立即采取措施,依法予以取缔,并责令业主限期全面清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涵江区安监局)

城厢区“五查五看”促政风行风建设

一是查执法行为,看是否存在不按法定依据、权限和程序执法的问题;二是查收费行为,看是否存在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及乱收费的问题;三是查工作作风,看是否存在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四是查群众纪律,看是否存在态度蛮横、耍特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五是查廉洁自律,看是否存在吃拿卡要等其他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规定的问题。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篇7

1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

1.1.1 灭火应急救援能力

灭火应急救援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灭火战斗的成败。消防实力强大, 就可以有效控制火势的蔓延, 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消灭火灾, 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灭火应急救援能力除了考虑消防力量, 还需考虑必要的消防设施。笔者对消防队 (站) 覆盖率、消防车通行能力、10 min消防力量到场率、农村志愿消防队建有率、行政村消防水源建有率、消防无线通信可靠覆盖率等进行安全评价。

1.1.2 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

农村的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是农村各项消防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影响农村消防安全的重要因素。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率、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水平、消防技术装备配备水平、政府消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都是农村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会影响农村消防安全, 需要进行评价。

1.1.3 消防安全环境

农村消防安全环境是影响农村消防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良好的农村消防安全环境是农村消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在进行安全评价时, 笔者将复杂的指标进行了整合, 主要从消防管理制度完善情况和农村消防规划与实施情况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指标体系安全评价。

1.1.4火灾防控水平

火灾防控水平是对原火灾四项指标的整合与升华, 取消了火灾伤亡人数这项指标的同时, 增加了公众消防安全满意度指标层, 意在改变只有火灾四项数字评价的局限性。在评价过程中, 主要考虑万人火灾发生率、万人火灾死亡率、万元GDP火灾损失率和公众消防安全满意度四项, 其中前三项为逆指标, 计算时应单独考虑。

1.1.5 公众消防安全素质

公众消防安全素质是农村消防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指标体系的建立有重要影响。在评价公众消防安全素质时主要从农村消防知识教育普及率和农村消防自防自救能力两方面进行考虑。

1.2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

(1) 消防队 (站) 覆盖率主要反映农村消防站建设水平。计算方法为农村评价区域已建消防站数×目标面积值/农村评价区域面积。根据现行《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以接到出动指令后5 min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辖区面积, 其辖区面积不应大于15 km2, 考虑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情况, 设置15 km2为目标面积。

(2) 消防车通行能力主要反映消防车应急通行状况。计算方法是行车平均时速60 km/h为消防车行车目标时速。根据现行国家标准GB 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 在城市郊区和市郊接合部的快速路, 设计行车速度一般不低于60 km/h, 综合考虑农村实际状况, 部分火场距消防站较远, 设计目标时速为60 km/h。

(3) 10 min消防力量到场率主要反映农村消防力量到场速度情况。计算方法为10 min到场次数/总出警数。城市规划区消防站布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按照接到出动指令后5 min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边缘的要求确定的, 但我国大部分农村达不到此项要求, 按东南沿海省份农村消防力量10 min到场规划, 设定消防力量到场时间目标值为10 min。

(4) 乡村志愿消防队建有率主要反映乡村初起火灾自救能力。计算方法为建有志愿消防队的行政村数/地区行政村总数。

(5) 农村行政村消防水源建有率主要反映农村消防水源建设水平和消防供水能力。计算方法为已有消防水源数/该区域规划建设消防水源数。

(6) 消防无线通信可靠覆盖率主要反映火灾扑救及抢险救援现场无线通信保障的物质水平。计算方法为消防无线通信设备有效覆盖面积/辖区实际面积。

(7) 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率主要反映消防部门进行定期消防安全检查的能力。计算方法为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次数/消防安全检查规划数。

(8) 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水平主要是反映消防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情况。根据上级主管单位考核的结果确定。

(9) 消防技术装备配备水平主要反映移动消防力量的保障情况。计算方法为消防车数量/农村人口总数。消防车数量=水罐消防车数量+消防摩托数量+消防机动泵数量。水罐消防车为基准数, 取值为1;消防摩托数量=消防摩托数×0.8;消防机动泵数量=消防机动泵数×0.6。因消防技术装备种类较多, 故只考虑对农村一般火灾扑救较有效的水罐消防车、消防摩托、消防机动泵三项指标。

(10) 政府消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主要反映政府对消防部门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计算方法为地方政府投入消防经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

(11) 消防管理制度实施情况主要反映消防部门自身管理水平。根据上级防火部门考核情况确定。

(12) 农村消防规划实施情况主要反映消防部门工作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计算方法为农村消防规划已实施数/农村消防规划总数。

(13) 万人火灾发生率主要反映火灾防控水平与人口数量的关系。计算方法为辖区的火灾总数/辖区年末常住总人口。

(14) 万人火灾死亡率主要反映火灾防控水平与人口数量的关系。计算方法为辖区的火灾死亡数/辖区年末常住总人口。

(15) 万元GDP火灾损失率主要反映火灾防控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计算方法为辖区火灾直接财产损失额/辖区的GDP。

(16) 公众消防安全满意度主要反映公民对社会消防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评价。内容设计在“公众消防调查问卷”内, 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

(17) 农村消防知识教育普及率主要反映消防宣传教育能力。计算方法为总得分/调查人数。农村消防培训普及率采取有选择的对等人数和统一问卷的调查方式测评, 以人均得分表达。

(18) 农村消防自防自救能力主要反映村民对于消防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对已掌握消防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计算方法为 (公安消防部门受理的火灾报警起数-公安消防部门的出水扑救起数) /公安消防部门受理的火灾报警起数。

1.3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得出每一项的平均值, 作为每一项的指标权重值。所挑选的专家都是从事消防工作多年, 涉及防火、灭火等各个方面, 所得数据相对可靠, 有较强说服力。共发出专家打分表15份, 并与每位专家及时沟通, 讲解具体打分细则, 有效回收全部问卷。打分人员涉及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消防工程系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 辽宁省大连市消防支队7人。其中, 从事消防工作20 a以上者3人, 15~20 a者3人, 10~15 a者5人, 10 a以下者4人。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原始数据和最后结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专家对一级指标“灭火应急救援能力”项所占比重的观点相差不大, 但对于一级指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一项的认同感相差悬殊, 部分专家认为应占到百分比的一半左右。二级指标各项平均值基本符合各位专家观点, 反映出数据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原始数据看, 打分专家在指标权重赋值上并没有向自己所从事或擅长的方向倾斜, 反映出表格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表1的数据可以用来反映农村消防安全状况各项比重情况。

2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举例

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某镇消防安全综合评价基础数据表, 见表2所示。

2.2 数据的标准化

农村消防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 计算公式见式 (1) :

式中:M为综合评分;Ax为单项指标X的权重;Bx为单项指标X的评分;n为指标数, 当指标为逆指标时, 指标值=1-指标值。

由表2数据及式 (1) 得18个评价指标, 结合权重可得M=0.568。其中, 灭火应急救援能力为0.171, 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为0.13, 消防安全环境为0.11, 火灾防控水平为0.11, 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为0.047。

2.3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分析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该镇消防安全处于中等水平。五项一级指标中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消防安全环境、火灾防控水平三项指标达到优秀水平, 基本接近所赋权重值, 尤其是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率和原火灾四项指标达到或接近100%, 使近年来政府和消防部门不断加大消防安全工作力度得以体现。

但灭火应急救援能力和公众消防安全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计算值与所赋权重数值相差过大, 进而影响整体安全评价成绩。在灭火应急救援能力中消防队 (站) 覆盖率、10 min消防力量到场率、农村行政村消防水源建有率三项指标中, 每项指标所占该项权重指标的比重不及15%, 与达标能力相差悬殊, 而该三项指标直接影响农村火灾扑救的效率和实际扑救效果。在一级指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中, 两项结果农村消防知识教育普及率、农村消防自防自救能力均不尽如人意, 公众对消防工作不甚了解, 在发放公众问卷调查过程中, 部分村民甚至不知道公安现役消防队扑救火灾时是否收费, 火灾发生后不能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进行报警, 影响了农村消防安全总体水平。

该镇应从农村消防安全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 在广泛提高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上下功夫。政府应加大消防经费投入, 并使经费首先投入到农村消防供水能力、小型消防站建设上, 根据该镇实际情况, 落实消防安全工作, 切实提高农村消防安全水平。

3结论

(1) 从灭火救援应急能力、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消防安全环境、火灾防控水平、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五个一级指标考虑, 建立了一套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给出了农村消防安全评价的计算方法和评分标准。

(2) 通过制作专家打分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法, 收集到15位不同领域消防专家对指标权重的看法。通过统计学处理, 得到农村消防安全指标体系各指标层权重。各项平均值基本符合各位专家观点, 反映出数据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原始数据看, 打分专家在指标权重赋值上并没有向自己所从事或擅长的方向倾斜, 反映出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 运用权重数值对某镇农村消防安全进行了量化评价, 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且简便可行, 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 可以为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畅.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及其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8) :83.

[2]潘京.我国城市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4]江苏省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江苏省消防安全指标体系 (试行) [S].2008.

[5]王雪峰.农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职业安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篇8

企业职业安全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水平的实现, 对社会、国家、集体、个人所产生的效益。职业安全效益实质是用尽量少的安全投资, 提供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求和人们要求的社会保障, 安全活动在获得满足安全需要的基本前提下, 所需投入的资本、劳动越少, 安全效益越高, 反之越低。职业安全对社会和人类作用意义是广泛和复杂的, 呈现出来的安全效益也有着特殊的性质, 其表现为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潜在性、多效性、复杂性, 这些性质决定了对职业安全效益的衡量无论是从计算口径、内容上, 还是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目前我国学者在职业安全效益评价研究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安全效益的构成。罗云 (2009) 认为该构成从性质上可分为经济效益 (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与非经济效益 (职业安全的社会效益) 。封雨等 (2000) 认为该构成由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转化经济效益和潜在效益构成。王晓梅 (2007) 则认为职业安全效益由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构成。王昕 (2000) 则认为安全经济效益由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构成。二是从职业安全投资决策的角度研究职业安全效益。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主体, 每项投资决策都是以收益或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评价依据的, 研究的内容包括安全投资 (投入) 决策模型的构建;安全投资 (投入) 经济效益的评价;安全投资 (投入) 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分析。三是对企业职业安全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认为职业安全效益主要受企业和员工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及政府的安全规制体系影响 (王幼莉, 2010) 。四是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职业安全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樊晶光等, 2004) , 职业安全投资 (投入) 对企业而言产生经济效益是确实存在的。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职业安全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安全效益的构成、投资决策、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 而对安全效益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至今还没有学者作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 客观性、科学性

所谓客观性、科学性就是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反映职业安全效益的规律和内在客观联系, 利用统计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职业安全效益, 并能将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能够全面系统反映职业安全效益现状及其规律的指标体系。

(二) 实用性、可操作性

所谓实用性是指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有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从指标体系中汲取有用的信息, 指导企业进一步搞好职业安全工作, 激发企业加大职业安全投资的动力。所谓操作性是指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数据能够比较容易采集整理分析, 同时指标体系反映内容能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 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三) 全面性

由于企业职业安全效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多效性、潜在性、复杂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构建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宽范围、着眼于长远性去构建, 让企业从中获得对职业安全效益的全面认识, 促进企业在职业安全上加大投资力度。

(四) 各指标之间相互衔接、与其它指标兼容的原则

职业安全指标体系是由相互作用的子体系构成, 各子体系必须相互衔接配套才能全面准确说明总体, 从而正确引导企业走向职业安全的良性循环。同时统计又必须与会计相统一, 要求与会计的一系列指标含义、范围、原始记录相兼容, 这样才能便于收集职业安全所需的各种资料。

三、职业安全的效益分析

(一) 减损效益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主体, 任何投入都要考虑效益问题, 企业职业安全投入也是一样, 其产出效益一方面表现为企业通过对安全设施的投入避免或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职业病的发病率, 设备、工具、材料也免遭损坏, 同时减少由于职业安全事故而引发的各种矛盾等, 这些损失的减少就等于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即减损效益。职业安全投入形成的减损产出表现在:一是通过投入保障员工的生命权, 减少员工在工作中死亡、残疾、职业病等, 从而减少企业支出, 主要由人员伤亡、职业病的赔偿费构成。二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 主要有因职业安全事故导致的财产报废、损坏设备设施的维修费用等。三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生产损失, 主要是减员、减产、停产等一系列损失。四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发生时抢救、处理费用支出。五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而引起的各类罚款。六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发生时商誉受到影响而导致的订单减少造成的损失。七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高素质员工流失引起劳动生产率降低等产生的损失。

(二) 价值增值效益

企业职业安全方面的投入还可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使员工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这是增值效益。增值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因素产生增值, 主要是企业为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提供安全工作的环境使其健康和身心得到有效保护,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 劳动生产率相应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进高素质的员工, 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二是物的因素产生的增值, 主要表现为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 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特别是高素质的员工和设备的良好运转相结合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和质量带来的价值增值。三是企业的形象带来的增值, 主要是由于企业始终将职业安全放在第一位, 企业的商誉价值提高, 订单数量增加, 使得企业产出增加。

(三) 转化效益

由于企业重视职业安全工作, 使得其投入低于同行业或国家规定的投入, 为企业节约了资金, 这些资金再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效益, 这部分效益叫转化效益。职业安全的转化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国家或行业规定要求进行的职业安全各项投入, 由于企业各项安全工作开展得相当完备, 实现了低于规定比例的投入或者低于同行业安全投入的平均水平就达到规定的效果, 这部分节约的资金转移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获得的效益, 这是减少投入获得的效益。二是由于职业安全的工作开展得比较好, 在获得减损效益的同时, 将减损的资金再投入到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又获得相应的效益。这两部分效益在统计中通常被忽略, 应该加以统计。

四、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

(一) 职业安全效益指标的计算

一是职业安全投入。职业安全投入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给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总和。按照职业安全投资对职业安全事故和伤害的预防或控制的作用划分, 安全投入可分为: (1) 预防性投入, 指为了预防职业安全事故发生而进行的安全投资, 包括安全设施费、防护用品费、保健费、安全奖金、安全教育与管理费、应急救援和保障投入等超前预防投入。 (2) 控制性投入, 指职业安全事故发生中或发生后对伤亡和损失后果控制的投入, 如职业病的诊治、事故营救、设备 (设施) 的修复等。预防性投入是主动性投入, 而控制性投入是被动性投入, 它们之间是此长彼消的关系, 预防性投入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 控制性投入就会加大。企业职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确定预防性安全投入的结构与规模, 职业安全投入就是指预防性投入, 即主动性投入。具体指标计算如下:

职业安全投入=职业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及维护保养费用+劳动保护与保健费+应急救援保障投入费用+宣传教育费用+日常职业安全管理费用+保险费用

二是职业安全的减损效益。具体计算如下:

职业安全事故损失=人员死亡、残疾、职业病的赔偿费+财产损失+生产损失+事故抢救、处理费用+各类罚款+订单减少损失+高素质的员工流失引起的损失

职业安全投入后减少的损失=职业安全投入前的事故损失—职业安全投入后的事故损失

三是职业安全的增值效益。职业安全增值效益是职业安全对生产的正贡献, 当前还没有公认的计算方法, 主要是利用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进行估算。

职业安全增值效益=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生产总值×销售利润率

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劳动力素质的贡献率+商誉的贡献率+物的因素贡献率

四是职业安全的转化效益。

转化效益=职业安全投入减少形成的转化效益+职业安全损失减少形成的转化效益

= (职业安全投入减少额+职业安全损失减少额) × (1+资金利润率)

(二) 职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 对职业安全效益进行总体评价。职业安全效益反映企业在职业安全投入方面取得的经济效果, 但职业安全效益的计算过程存在以下难以处理的问题:一是计算项目的不确定性, 如生产损失中一些高素质员工的流失造成的损失;二是有些损失难以计量, 如人的死亡、残疾、职业病的赔偿金就很难用金钱计算;三是由于间接损失占了损失的大部分, 相关专家估计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比例约为1:4, 这就有可能在计算安全效益时产生缩水现象。所有这些使得职业安全效益计算不准确, 甚至人为地降低了职业安全效益, 削弱了企业投入的动力。所以企业应全面考虑职业安全产生的效益。

(1) 职业安全效益 (绝对值) =增值效益+减损效益+转化效益-同期企业职业安全投入

(2) 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降低额=基期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报告期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

在符合国家或行业职业安全规定的条件下, 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降低额或降低率反映了同样职业安全投入其产出增加, 最大化地发挥了投入的效益, 从而为企业节省了资金, 提高了职业安全资金的利用率。

边际效益反映了职业安全程度提高一个单位所增加的安全效益, 职业安全边际效益存在边际递减现象, 职业安全边际成本反映了职业安全程度提高一个单位时增加的投入, 是边际递增的, 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职业安全投入最佳。

职业安全效益弹性反映了职业安全效益对职业安全投入的敏感程度, 弹性大于1, 表明职业安全效益的增幅大于投入的增幅, 激发企业加大投入的动力, 等于1表明两者增幅相等, 小于1表明在职业安全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规定的条件下, 企业职业安全再投入的动力不足。

职业安全投资回收期反映了职业安全项目从初始投资起到项目建成投资全部收回为止所需时间, 指标数值应与国家规定的数值或同行业企业比较, 进行相应分析才有意义。当然由于职业安全项目的特殊性, 将其与投入其它项目的回收期进行比较意义不大。

其次, 对职业安全效益内部结构进行评价。职业安全内部结构评价一方面要反映各部分效益的大小, 同时反映总体效益内部三种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过与国家标准或同行业规定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看其比例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将本企业的内部结构评价与同行业其它企业进行比较看出其中的差距或不足, 对职业安全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

(4) 内部结构比=减损效益︰增值效益︰转化效益

最后, 对职业安全追加投入产生效益进行评价。

职业安全追加投入产生效益 (绝对值) =追加后的职业安全效益-追加前的职业安全效益

追加投入产生的效益指标应该与总体评价效益和内部评价效益两大类指标进行相应的比较, 追加投入产生的效益大于总体评价效益和内部评价效益的相应指标数值, 则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追加投入, 说明原有的投入不足, 没有达到最佳投资点;二是如果追加投入用于技术改造, 提升了职业安全技术水平, 使得职业安全效益大幅度上升, 则说明过去的职业安全技术比较落后, 需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参考文献

[1]汪赛等:《基于安全效益分析的煤炭企业安全投入决策模型》, 《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5期。

[2]陈一洲等:《企业安全生产与投入经济效益的关系》,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9期。

[3]钱永坤等:《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关系》,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4]张杰等:《安全生产效益的分析评价及其与安全投入的关系》,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黄勇等:《安全投资模型及收益分析探讨》,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篇9

煤矿生产属高危险行业, 长期受水、火、顶板、瓦斯、煤尘等灾害的威胁与制约。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 对煤矿安全水平的描述一般都是定性的, 或者用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千人死亡率, 百万工时死亡率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来表示企业的安全度[1]。其只注重结果指标, 而缺少过程指标。这些结果指标既不能准确反映煤矿当前的实际安全状态, 更不能体现矿工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能够反映煤矿安全风险的过程指标体系, 使其能够判断煤炭行业的安全程度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在煤炭企业安全程度评价大多依据已发现的或潜在的风险类型和程度, 实际上也与企业员工素质、机械设备的可靠程度及环境的安全程度有关, 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以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以及事故及职业危害情况为基础的综合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希望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1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的设计

1.1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的设计原则[2]

(1) 先进性原则。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是先进安全目标的反映, 安全风险指标的设计必须体现安全理念、安全目标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先进性, 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吸纳国际、国内安全绩效领先的安全指标体系。

(2)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拟定、指标的取舍、公式的推导都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获取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 才具有可信性。

(3) 相关性原则。各指标之间应具有相关性和价值取向一致性。具体指标的选取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 综合性原则。体系的设计不仅要有反映安全生产工作在某一阶段取得的进展, 更重要的是要有动态性, 能反映出其持续发展的状况规律, 静态与动态综合, 才能更为客观和全面。

(5)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概念明确、定义清楚, 能方便地采集数据与收集情况, 要考虑现行科技水平, 并且有利于改进。

1.2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取

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取是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和引发煤矿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 在对影响企业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和提炼的基础上构建的。评估指标是从那些零散的、局部的风险因素中提炼的, 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反映企业运行状态, 因此指标体系来源于风险因素又高于风险因素。安全指标是重要安全信息的体现, 安全信息包含了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相关信息,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取要坚持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并重。

2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构成

结合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风险因素分析以及企业运行的实践, 在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相关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 严格按照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和流程, 将该指标体系分为人员安全风险指标体系、设备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环境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管理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以及事故及职业危害指标体系五大体系。

2.1 人员安全风险指标

人员安全风险主要是指作业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作业人员能否抗御职业风险, 减少或避免职业伤害, 不仅取决于作业人员能否预防事故, 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 而且取决于事故发生时能否避免伤害或减轻伤害的严重程度。两种能力都具备才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职业风险的目的[3]。归纳起来人员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具体包括作业人员数量、作业人员持证情况、作业人员工作经验、作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作业人员持续培训、人员责任心的欠缺性、人员操作违章率7个指标。

2.2 设备安全风险指标

在企业生产中, 人员通过各种机器设备实现既定的目标。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是引起生产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设备的整体安全程度, 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安全程度。在企业生产中, 使用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 淘汰落后的设备, 可以改变设备的不安全状态。设备从购买、使用、维修、保养、报废、处理等一系列过程, 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都能够反映设备的安全风险。设备安全风险指标具体包括设备先进程度、设备完好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维修质检不合格率、设备安全监察隐患整改率、安全防护装置配备率及安全运行周期7个指标。

2.3 环境安全风险指标

2000年《重大危险源识别》列出的环境风险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井不良或危险的自然地质条件;二是不良或危险的工作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环境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可以概括为:矿井安全生产地质灾害、微气候 (主要指温度和湿度) 、噪声、有害气体、粉尘浓度、照明 (照度) 和作业场所7个指标[4]。

2.4 管理安全风险指标

煤矿安全风险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在获取相应最大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保障煤炭产量, 寻求企业的发展;安全保障要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取。也就是要实现产量、安全、成本三大目标。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就要将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制度有效结合, 构建起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安全风险指标主要包括机构及人员设置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安全操作规程及落实情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应急救援及演练、安全投入7个指标[5,6,7]。

2.5 事故及职业危害指标

结果指标是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果指标直接反映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 体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 具有直观、数据可视的特点。作为结果指标, 事故及职业危害指标提供的是企业某一时期的安全状况。分析近三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 以及职业卫生体检、职业病种类及职业危害情况等。职业危害指标主要包括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职业危害相关情况4个指标。

3 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随着运行不断改进的体系, 其对安全状态和危机状态的界定也随着各个单位的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区别[8]。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 随着业务领域的扩展、工业技术的更新、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指标随之调整和优化, 以体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

根据风险因素分析所初步确定的指标, 在广泛征求现场人员、管理者和专家的意见后, 把那些不易操作和衡量的指标删除, 把彼此有重叠和交叉的指标进一步分解, 把反映同一个问题、不同维度的指标适度综合, 最终能够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精炼的指标体系[6]。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流程如图1所示。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是衡量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成效的量化了的标杆, 直接体现了煤炭企业的安全程度。文中对影响煤矿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以及事故及职业危害情况五个方面构建了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并对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量化了的安全指标可以发现人、设备、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缺陷, 可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为实现煤矿安全发展和安全水平的持续提高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颜春萍, 颜向农, 李思慧.煤矿安全指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0 (3) :42-47.

[2]罗云.安全生产指标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3]翁建华.电信企业线务从业人员安全度评价[J].安全与健康, 2007, (19) :40-41.

[4]朱川曲, 王卫军.综采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可靠性[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 19 (4) :109-114.

[5]许满贵.煤矿动态综合安全评价模式及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06.

[6]贾贵娟.空管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7]路英.煤矿安全差异管理方法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7.

安全指标 篇10

信息系统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利益和企业的生存发展。近来年, 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信息系统安全问题都十分重视, 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意见、标准, 并要求各单位必须定期开展对信息系统安全的测评工作。实际上, 如果被测系统在前期规划设计和建设阶段未完全按照相关标准来实施, 且未充分考虑重点测评内容的建设等问题, 系统一旦投入使用后会出现大量的安全隐患, 这些都是单靠定期的信息系统安全测评难以解决的。

信息安全测评与其他信息安全服务 (例如安全咨询、体系规划、安全管理、应急响应等) 逐渐融为一体, 构成了信息系统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综合保障体系[1]。受该思想启发, 结合安全测评理论和实际测评工作经验, 本文对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的管理框架、建设内容及方法等进行了探讨, 对安全测评服务各阶段的重点建设指标进行了设计。

1 相关工作

目前, 信息安全测评的研究和开发集中在标准规范建设、静态脆弱性扫描和动态的态势评估等方面。

在安全测评标准建设方面, 国外的典型代表如:可信计算机系统评估准则 (TCSEC) 、信息技术安全性评估通用准则 (CC)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规范BS7799 (ISO/IEC17799) , 以及美国国家安全局推出的《信息保障技术框架》 (IATF) 等。国内的主要标准如《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等级划分准则》 (GB17859-1999) 、GB/T 20984-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风险评估规范》[2]等。

静态扫描技术主要基于主动防御思想, 充分挖掘信息系统各层面的安全漏洞, 主要包括脆弱性扫描技术和定量定性的安全评估算法等。在脆弱性扫描技术和工具方面, 典型的代表工具如COPS、ISS、OVAL Scanner、Nmap、Nessus、PVS等。在定量定性的安全评估算法方面, 借助的主要数学工具有贝叶斯网络、模糊数学、隐马尔可夫过程、攻击图、故障树、Perti网、层次分析法等[3]。

动态态势评估是对信息系统安全运行状况的宏观反映。研究内容包括态势要素收集、态势评估和态势预测等。根据态势要素收集内容的不同, 可分为脆弱性态势评估、威胁性态势评估和攻击性态势评估等。态势评估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海量数据融合和挖掘等方面。而网络安全态势预测一般采用神经网络、时间序列预测法和支持向量机等方法[4]。

此外, 在信息系统测评技术和工具研发方面, 研究的另一热点集中在如何将信息安全测评标准所规定的工作流程和测评方法进行规范化、自动化操作上, 典型代表如基于专家系统的测评工具COBRA、@RISK、BDSS等[5]。

上述各种信息安全测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探讨安全测评技术的某一方面上, 而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的智能化、综合化和服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将信息系统安全测评融入到整个信息系统安全建设的全过程中, 本文以上述测评理论和技术为指导, 结合实际测评工作经验, 提出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管理框架和方法。

2 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管理框架

一般来说, 信息系统建设包含策略、管理、技术、工程等4大要素。这些要素贯穿于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建设实施、运行维护等三个阶段。要保障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效果, 必须在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从信息系统安全测评的重点检查内容出发, 对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提供策略建议、技术培训以及重点内容建设的监督等服务。

2.1 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阶段

如图1所示, 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管理流程应当贯穿于信息系统建设的整个生命周期, 从源头保障信息安全测评的实际效果。

(1) 信息系统规划设计阶段

信息系统规划设计初期, 需要为系统建设单位提供业务咨询、系统建设需求分析等服务。与一般的信息系统规划方法不同, 上述规划设计的咨询、需求和方案制定着重于信息安全角度, 特别是重点考虑基于标准的重点测评内容和测评要点的建设方案设计。

(2) 信息系统建设实施阶段

信息系统在前期经过设计规划后, 在具体的建设实施过程中, 需要有类似测评中心等第三方机构及时提供建设指导及工程监理等服务, 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建设, 特别是重点测评对象的建设质量。

(3)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阶段

信息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后, 第三方单位应根据用户单位提交的测评申请, 定期到用户单位对系统安全性进行测评, 并将测评结果及时反馈给用户单位。此外, 还要根据对同一单位不同时间的多期测评结果汇总、提取, 分析该单位系统运行的安全态势, 根据态势报告及时告知用户单位调整信息系统安全防护方法和措施。

2.2 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内容

在上述三个阶段中, 策略制定、培训指导、态势分析和系统加固指导是主要的服务内容。

(1) 策略服务

在上述信息系统建设的三大阶段中, 第三方提供的策略服务贯穿始终, 策略服务是整个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的核心。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 需要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 定制各种安全策略;在系统建设实施阶段, 根据实际建设情况, 进一步完善各种安全策略;在系统的运行维护阶段, 根据定期测评结果及时对系统进行策略检查和调整。策略的设计根据系统的实际运行环境及重要程度等实际要求, 分为技术和管理两大类进行定制。

(2) 培训服务

同策略服务一样, 围绕培训展开的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也贯穿于系统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是测评服务得以成功实施的重要保障。培训服务对有效执行各种安全策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主要包括安全教育培训、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等。

(3) 监督指导服务

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的另一个核心服务就是第三方机构所提供的监督指导作用。特别是在系统建设实施过程和运行维护阶段, 测评中心应提供运行测评、结果反馈、态势分析等一系列监督指导服务。

3 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服务指标设计

要实现上述测评服务, 并保证服务质量, 在信息安全测评服务管理流程的各阶段均要设计相应的指标。

3.1 工程实施监理测评服务管理指标

工程实施监理指标主要包括物理环境建设指标、业务安全建设指标和网络安全建设指标。

其中物理环境建设指标主要参照标准中对物理安全的要求设计。

业务安全测评服务的一级指标项主要包括:业务安全体系架构、应用系统安全、业务数据存储安全、定制应用程序源代码安全审查等项目。一级指标项下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又细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 限于篇幅, 本文不再展开介绍。

网络安全建设测评服务的一级指标项包括:系统网络结构设计、外网访问控制、内网访问控制、系统边界安全防护、日志及安全审计、身份认证、恶意代码防护、备份和应急响应等内容。

3.2 运行维护测评指标

信息系统运行维护过程的测评指标主要按照系统的用户角色划分来设定不同的测评服务指标。以下分为系统管理员、系统安全员、系统审计员和普通终端用户等四类用户来设计运维指标[6]。

(1) 普通终端用户一级评估指标主要包括硬件设备使用情况、身份鉴别、访问控制、日志管理、信息备份、计算机病毒与恶意代码防护、联网情况、移动介质使用情况和操作系统信息等八大指标。为了便于操作, 这些指标又根据国家标准进一步的进行划分。比如说身份鉴别就包括身份鉴别方式、口令构成方式、口令存储方式、口令更换周期、尝试次数、口令保护措施、口令传输方式等若干个二级指标。

(2) 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单位软硬件安装、策略配置及日常管理维护。其一级评估指标体系设计被分为物理环境和网络平台两大类。以网络平台为例, 又分为系统布线、布线接点、网络拓扑、IP地址分配、硬件、软件等内容。与普通终端用户指标体系设计类似, 考虑到实际评估的可操作性, 上述指标又被细分若干二级指标。

(3) 系统审计员主要负责系统的日志审查和安全审计工作。其指标体系设计又分为安全审计系统基本情况、安全审计情况、日志审查情况三类一级指标。

(4) 系统安全员主要负责网络安全设备软硬件策略配置及日常管理维护。其指标体系设计又分为密级管理、系统建设集成资质、物理隔离情况、安全保密产品、安全员划分等一级指标。

3.3 态势分析指标

根据前期系统运行维护过程中的安全测评结果, 进行数据融合和挖掘。如表2所示, 其态势评估一级指标主要包括业务系统态势和网络系统态势。其中业务系统态势的二级指标包括业务系统重要度和业务系统安全度, 网络系统态势的二级指标包括主机 (网络设备) 重要度;主机 (网络设备) 安全度等。

4 结束语

信息系统安全测评智能化、综合化和服务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要求对信息系统安全测评工作的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提出的信息安全测评服务管理建设的思想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按照保障信息系统建设整个生命周期各阶段安全的思路, 提供科学的、全方位的、更有效的测评服务。

参考文献

[1]冯登国.信息安全测评理论与技术专辑前言[J].计算机学报.

[2]冯登国, 张阳, 张玉清.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综述[J].通信学报, 2004, 25 (7) :10-18.

[3]基于层次模型的局域网安全评估算法[C].第20届全国信息保密学术会议论文集.IS2010, 2010:76-79.

[4]Bass t, Arbor a.Multisensor data fusion for next generation distributed intrusion detection system[C].Proceeding of Iris national symposium on sensor and data fusion.1999:24-27.

[5]系统化的信息安全评估方法[J].计算机科学, 2011, 38 (9) :45-49.

安全指标 篇11

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以国家为后盾,人们对银行体系有高度信心,尽管四大商业银行的不良债权达20%以上.仍有相当大的承受力。居民储蓄存款占各项存款总额的60%以上,居民储蓄率相当高,由于这两大因素,使我国的金融风险有很强的隐蔽性,因此必须有一套严密高效的审计预警系统对金融风险加以防范。金融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是指研究金融风险的若干个相互联系的审计评价指标组成的指标群。一套高效灵敏的金融风险审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除从宏观上审计监测金融风险,在把握国际经济总体状态下,关注国内外经济交往,国内经济运行势头,以及货币信贷政策的变动情况。在微观上应着重抓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的监测预警。在建立金融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时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1)规范性。即所设计的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应尽量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巴塞尔协议》要求,便于国际间的比较、交流。(2)综合性。即要求所设计的监测预警指标能准确地反映复杂金融风险的程度,具有高度的概括性。(3)灵敏性。即要求所设计的指标能准确的从指标细微变动中能直接反映瞬息万变的金融风险的发展变化,具有高度的灵敏性。(4)系统性。金融风险审计预警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指标群组成的。(5)可操作性。所选指标要简明适用,要有确切的数据来源,在时间上具有连续性,在内容上具有可比性,便于审计对金融风险的监测,易于实施与度量。(6)时效性。所选指标,有关部门能及时统计计算出来,不可与报告期时差太大,以免使决策失去有利时机。

二、金融安全(风险)审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所谓金融风险预警,是指对金融运行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金融资产损失和金融体系遭受破坏的可能性进行分析、预报,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对策和建议。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是由各种反映风险警情、警兆、警源及变动趋势的组织形式和具体指标等构成的有机整体。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循环系统中的总枢纽,一旦发生危机,必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强烈冲击,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建立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安全(风险)审计预警机制是当务之急。我们认为,商业银行金融安全(风险)审计预警评价指标体系应该由八大部分组成,它们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预警指标系统。

(一)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指标体系

货币流通中,可能会因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或货币供给量过多而引起货币贬值。虽然商业银行作为债权人和债务人的统一,这种风险的损失会相互抵消一部分,但对存贷差较大的银行来说,货币风险将会严重减少其部分本金。同时,在通货膨胀的冲击下,银行的资金来源将会萎缩。因此,货币风险是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监测预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建立反映货币流通状况的指标体系是商业银行的重要职责。它主要包括: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流动性比率、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增长率之比。这组指标反映了货币供应量本身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大幅度提高,不仅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压力,而且会导致货币政策的宏观低效率。若货币供应量M2相对于GDP的比例提高,则可能是金融深化的标志,也可能是金融风险增长的先兆。因为M2过快增长一方面意味着储蓄存款的过快增长,如我国近几年的状况;另一方面则意味着银行不良贷款的急剧增加。一旦社会信用中的某一环节遭到破坏,就可能引起整个银行系统信用的崩溃和秩序的紊乱。如果M2的增长大大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则会引起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可能导致资金外流,国际储备减少,最终诱发对货币投机性的冲击。

(二)反映资本风险状况的指标体系

资本是每一个从事经营活动的实体存在的基础,无本经营通常是不能被接受的。资本的缺乏会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营,银行更是如此。虽然银行的经营主要依靠负债,但资本是获取资金的保证。资本的充足率状况不仅可以体现银行的信用程度,维持公众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可以防范商业银行可能遇到的金融风险,冲减商业银行经营中所产生的风险损失。鉴于资本在银行经营中的重要作用,资本风险预警应位居重要地位。它包括四个指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同一借款户贷款余额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其中,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属于安全性的综合指标,是重中之重。它们既反映财务基础,又反映资产的风险状况。比值越大,则资本的安全性越高。政府审计应对其核心资本和附属资本数额予以高度重视,核心资本不足或连续的资本亏损都可能致使该银行终止经营。按目前的规定,这两项指标应分别大于8%和4%。贷款的集中程度(即后两项指标)是反映贷款投放安全与否的重要指标。其比值越大,说明银行资金贷款越集中,承担的风险也就越大。因为对任何一家企业的贷款或某一行业的贷款过于集中,都会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带来风险。若风险量分散于许多个客户身上,则商业银行资本运营的安全性会大大提高。

(三)反映信贷收支状况的指标体系

对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金运行和运作状况是决定其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若负债远远大于资产,且无良好的投资环境,资金会积存在商业银行内无法生利,从而影响其经营效益和资产生息速度,不利于参与竞争;若资产远远大于负债,则保留于银行内的资金会减少,影响它应付提款尤其是短期流动资金提款的能力。因此,在审计和监测商业银行风险时应把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它由五个指标组成:资产流动性比率、存款余额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短期资金贷款比例、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

这组指标体系审计监测的是商业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动性、负债状况和资产状况,其中,信贷资金的资产状况又可分为贷款总量指标和贷款结构指标。它们主要为衡量商业银行调控能力的大小及增减变化提供依据。资产流动性比率是反映商业银行资产流动性强弱的指标,对监督和评价商业银行的资产流动状况,考核银行是否具备足够的资金储备以防范市场风险具有重要意义。要对商业银行的信贷收支状况进行审计监控和预测,不仅要对其存贷款的流动性及总量增长水平加以监测,还要对其贷款结构进行监测和调节。其中首要的是对居民储蓄的增长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因为各种储蓄率实际上反映了投资和消费(或者从另一方面说是储蓄和消费)是否保持了合理的平衡。若储蓄量过大,储蓄增长率过高,势必会影响消费。在投资环境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下,这些资金积压于银行体系中,不利于银行自身的发展及经济形势的稳定,可能引发金融风险。

(四)反映国际业务状况的指标体系

1994年外汇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商业银行体系的国际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许多原来没有外汇资金的银行开始办理外汇业务。这对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整体竞争能力是很有必要的。但国际业务是一项高风险的业务,从实际操作来看,其风险十分广泛,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不当、经营管理人员的决策失误、交易过程中的舞弊乃至各种细小的通讯技术故障等都可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我国随着经济开放度的提高,商业银行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更加复杂,国际收支、外债规模等的变动都会对其国际业务有所影响,继而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国际业务风险的审计监测和预警指标体系包括: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短期外债占外债余额之比、负债率、偿债率、最后清偿率、外汇余额存贷比例、外汇短期及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外汇借入资金比例、外汇借出资金比例、外汇不良贷款比例。

它们分别反映了商业银行经营国际业务所面临的宏观金融环境(前五项指标)及体现的具体业务状况(后五项指标),为审计监测商业银行金融风险产生的外部环境及内部因素提供了切实可行的预警工具。经常项目差额是反映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指标,若一国经常项目长期处于逆差状态,且逆差额占GDP比重过大,说明该国出口不畅,进口过速增长,国内经济发展的资金不足,对国外资本流入依赖性较强,容易导致商业银行的货币危机或债务危机。第二和第三项指标反映了一国的负债状况。其中,第二项指标反映外债结构,是衡量一国资本流入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其数值越大,表明目前的还债压力越大。如果没有足够的外汇储备作为后盾,极易引起债务危机。负债率的高低说明了一国经济在总体上对外债的负担能力,由于外债的还本付息总是要靠提高国内资金积累和控制消费的增长速度来扩大出口以保证支付,因此负债率应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如果负债率过高,势必需要强制压缩消费,提高资金积累率,会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目前,国际公认的负债率的警戒线为50%。偿债率和最后清偿率可用来考察资本项目对外支付的潜在要求,其中短期外债占国际储备的临界值为50%。

后五项指标是商业银行在操作具体的国际业务时所需掌握的风险指标。其中,外汇余额存贷比例指商业银行外汇资金运用占其外汇资金来源的比重,它和外汇短期及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一起反映了商业银行国际业务中外汇资金的流动性。前者比重越大,且后者比重越小,说明外汇资金流动性越大。由于国际形势、贷款人或机构所在国家政治局势发生变动或贷款者经营不善,不能如期履约偿付贷款,便形成了外汇不良贷款风险,其风险来源大于国内不良贷款的风险来源。因此,商业银行在经营国际贷款业务时须审慎考察贷款者的信誉、偿债能力及其所在国家政治、经济的稳定状况,尽可能规避这类风险。

(五)反映利率风险的指标体系

利率风险指由于利率变化或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协定利率跟不上市场利率变化,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与价值发生不等量变化而造成商业银行损失收入或资产的风险。20世纪80年代以来,商业银行进入风险管理的时代,对利率风险的规避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因为市场利率的波动,不仅会造成商业银行持有证券的资本损失,还会对商业银行收支的净差额产生较大的影响。一方面,利率的上升(或下降)迫使商业银行在出售(或购入)资产时产生巨大资本损失。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证券行市趋于下跌,那么所持现金的机会成本将加大,在这种情况下,长期贷款原定利率如果较低,银行就会蒙受损失,存款资金也可能开始流失;相反,当利率下降时,证券价格上涨,资产购入成本加大,也会存在利率风险。另一方面,如果商业银行持有的浮动利率负债(或资产)超过其浮动利率资产(或负债),则利率的上升(或下降)会减少商业银行的净盈利。具体审计监测指标有实际利率、利率风险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的作用相当广泛。从微观角度讲,它对于个人收入在消费与储蓄之间的分配,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投资的积极性等有直接影响;从宏观角度讲,它是资金的供求、物价水平的升降、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动、汇率及资本的国际流动的重要经济杠杆。所以,利率是社会资金供求状况最灵敏的指示器。通过对由名义利率和通货膨胀率推导出的实际利率的监测可以预知债权人所承担的市场风险。利率风险率反映的是商业银行在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所承担的风险,它是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之比。若该比率等于l,说明银行收益不受市场利率变化的影响。若该比率大于l,说明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收益减少,表现的是负缺口资金;反之,银行收益则增加,表现的是正缺口资金;若该比率小于1,说明银行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当市场利率下降时,银行收益增加;反之,则减少。

(六)反映债券市场风险的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与完善,债券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筹资手段和投资工具,但同任何金融资产一样,债券也存在风险。对商业银行来说,债券市场越捉摸不定,它们所承担的风险就越大。在我国目前处于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转轨时期,债券市场的发展面临考验。而且,证券在市场上价格的变化,与企业的经济活动密切相关,持有证券者若预测到企业经营利润下降,证券价格则看跌;若预测到企业经营利润上升,证券价格则看涨。通过证券市场上证券价格的升降,可以预测企业经济活动和利润水平。债券市场风险是由于债券价格、购买力、再投资收益率等的变化而使商业银行资产或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它可由债务收益率的标准差、风险系数等指标衡量。这些指标反映了债券市场的总风险、持续期风险和收益再投资风险。其中,持续期是价格波动的最初指标,而基于最终收益率的波动计算而得出系数,可较好地反映债券收益再投资的风险。

(七)反映流动性风险的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若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准备来随时应付即期负债的支付贷款需求,会引发挤兑风潮或使银行信誉丧失。这种可能性一旦转化为现实,商业银行的损失和在社会上的恶劣影响就难以弥补和消除。流动性风险是商业银行经营中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也是各种风险损失发生后的最终表现。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包括资产流动性和负债流动性。流动性风险产生的原因,也大体上直接来源于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且最主要的压力来自于活期(短期)负债部分。此外,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和内控制度不健全,从事违规交易导致资产损失又无力弥补,从而削减或失去清偿能力,也是造成流动性风险的重要原因。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建立的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运行状况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有:流动性风险比率、余额存贷比例、库存现金比例、拆入资金比例、拆出资金比例、借入资金比例、备付金比率、总偿付能力。

流动性风险比率是从总体上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该比率越大越好。其他指标则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健全的流动性管理包括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流动性集中控制、在备选方案下对净融资需要的分析、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和应急计划。银行应通过资产、负债双管齐下,即通过对负债的管理增强存款的稳定性,减少流动性需求;通过对资产组合结构的调整来适时地满足流动性需求。银行还应该做到融资的多样化——不管是对资金的来源还是在确定负债的到期日长短上。总之,银行应保留充足的流动性资产。

(八)反映经营风险的指标体系

商业银行是以货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高风险行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管理制度出现漏洞或管理者及员工的不当或犯罪行为等主客观因素致使银行经营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并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此处选取的这组指标体系目的在于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收益及损失状况及其损益指标完成情况。主要有:存款年平均成本率、负债成本率、应收利息率、贷款收息率、资产利润率、损益指标完成率。

前两项指标反映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第三到第五项指标反映其收益及损失状况,第六项指标则反映了损益指标的完成情况,它们互相配合,可监测各商业银行经营的全过程和结果。存款年平均成本率及负债成本率的比率越小,说明银行的经营成本越低,相应的收益率就会较高;反之,则表明银行经营管理不善,成本较高。应收利息率和贷款收息率反映了银行应收未收和实收利息的状况。因到期应收未收的利息有可能形成利息损失,造成银行赔息风险,因此收息率的大小就比较重要。第四项指标的比率越高,表明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越好,回收率越高,遭受损失的风险就越小;反之,则风险越大。资产利润率和资产损失额(率)是相对的两个概念,分别反映了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果盈利或亏损的程度。资产利润率是一项衡量商业银行盈利情况的重要指标,比率越高,说明资产的获利能力越强。损益指标完成率是对银行整个会计期间经营结果考察的总指标。

当金融风险预警系统中某一项指标偏离正常水平,超过警戒值时,就把它当作金融风险将在某一特定期间发出的预警信号。在预警期内,达到警戒值的指标越多,发生风险的概率就越大。其方法是:首先确定风险预警指标体系中所列指标的权数大小,然后将各个预警指标所对应的预警值采用加权平均法得到发生风险的概率,该比率越大,表明金融风险越大。

课题组成员:冯均科李健侯兴国曹广明

安全指标 篇12

关键词:通风系统,评价指标,指标体系

0 引言

矿井通风系统是矿井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矿井安全生产的保障系统。因此, 评判一个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科学合理地对矿井通风系统进行安全性评价, 就必须建立一个能够确切地反映矿井通风系统实际状况的评价指标体系。

但是, 如何选取全面、合理的评价指标来反映矿井通风系统的优劣, 过去一直众说纷纭。因此, 本文在总结前人提出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采用现代系统安全理论和人-机-环境的分析方法建立了一套系统、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1 评价指标确定的依据

评价指标的确定直接影响评价结果, 是矿井通风系统评价的基础和关键。评价指标体系应以能够反映矿井通风系统的状况和质量特征为目标。

事故分析理论认为[1], 人的不安全行为、机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缺陷及其四者之间的相互交叉是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由于管理又属于人的范畴, 所以进行矿井通风系统事故分析时, 从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出发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2 评价指标的确定

一个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要求[2]:评价指标能全面准确地反映出矿井通风系统的状况与技术质量特征;评价模式简单明了, 可操作性强, 易于掌握;所选用评价指标应易于获取, 数据处理工作量小;采用的评价指标具有明确的评价标准。

因此, 在制定合理的参数指标体系时, 从人、机、环境三个子系统出发, 拟考虑矿井通风系统环境、通风设施安全性、通风系统安全管理三个方面20个评价指标。

2.1 矿井通风系统环境

通风系统环境是指通风系统自身环境, 即通风系统本身所具有的条件和性能, 是矿井通风系统工作状态的客观反映, 是评价矿井通风系统安全性能的最重要的指标。矿井通风系统环境包括以下八个指标:

指标1:通风网络结构合理性[3]。

通风网络合理性与矿井通风方式、生产布局和井下用风地点的多少及分布有关, 它影响着井下风量的可调性, 矿井通风网络越合理, 井下风流的可调性和稳定性越强;反之, 井下风流的可调性和稳定性越差。

指标2:风量供需比。

矿井实际供风量满足需风要求, 是保证井下各作业地点有足够风量的前提条件, 也是改善劳动环境和安全生产的基础, 矿井的实际供风量随矿井井型、矿井类型的不同而不同, 不便于用来评判, 而矿井风量供需比较直观, 能说明井下用风的满足程度。

指标3:有效供风率。

用风地点的实际供风量满足需风要求, 反映了矿井通风系统供风的有效性, 是创造良好的劳动环境、防止瓦斯煤尘积聚、降低温度的具体措施, 是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的基础。

指标4:风速合格率。

对采掘工作面和其他用风地点, 应根据需要随时测风, 每次测风结果应记录并写在测风地点的记录牌上。应根据测风结果采取措施, 进行风量调节。把井下测风地点各风速值合格的点占总测风点的比率即风速合格率作为评价指标。

指标5:矿井漏风率。

当矿井漏风率比较大时, 核定出的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性就比较小。当矿井风量供需比合理、用风点的风量也全部合格时, 则表明矿井内部漏风率也不大;若不合格时, 则表明矿井内部漏风率较大, 或风量分配不合理。

指标6:工作面配风合格率。

地面空气进入井下后, 受到污染, 混入各种有毒有害气体和矿尘。有毒有害气体达到一定浓度后将对井下作业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危害, 要求各用风地点的风流质量必需满足要求。

指标7:等积孔。

等积孔可以形象的表示矿井通风难易程度, 是反映矿井通风难易的、理想的综合性指标。

指标8:用风点温度合格率。

井下用风点的最高温度反映了通风降温、空气调节的效果。生产矿井采掘工作面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6℃, 机电设备硐室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30℃, 各工作地点的温度不能超过这个规定值。

2.2 通风设施安全性

通风设施安全性是指通风系统的固有设施设备, 如主扇、局扇、通风巷道等, 包括以下六个指标:

指标9:主要通风机运转稳定性。

主要通风机运转稳定性是指风机工况点是否在合理的范围内, 各风机之间是否相互干扰。它担负着整个矿井或一翼的通风, 其运转稳定性对矿井通风系统的安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是表征矿井通风系统安全可靠性的最重要指标[5]。

指标10:局扇运转稳定性[6]。

在矿井通风系统中, 如果某一分区风路的风阻过大, 主要通风机不能供给其足够风量时, 可在井下安设辅助通风机, 但必须供给辅助通风机房新鲜风流;其运转稳定性对矿井通风系统也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

指标11:通风巷道维修情况。

该因素是以巷道失修率作为评价标准, 当失修率<3%时, 该项完全合格。当失修率>10%时, 该项不合格。

指标12:通风构筑物情况。

控制风流的风门、风桥、风墙、风窗等设施必须可靠, 不应在倾斜运输巷中设置风门;如果必须设置风门, 应安设自动风门或设专人管理, 并有防止矿车或风门碰撞人员以及矿车碰坏风门的安全措施。通风构筑物的质量与布置合理性, 直接关系到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指标13:通风仪表情况。

检查通风仪表数量和完好率是否满足要求。

指标14:矿井防灾设施合格率。

防灾设施是指隔爆水棚或岩粉棚、防火门、防爆门等设施的总称, 是矿井通风系统安全保障体系的物质基础。防灾设施合格率即质量合格的防灾设施与应设置的防灾设施的总数量之比[4]。

2.3 通风系统安全管理

通风系统安全管理则注重人的因素, 评价矿井通风系统运行和管理的制度、措施和实施的具体情况, 包括以下6个指标:

指标15:管理机构。

检查管理机构是否完善。

指标16:人员素质。

检查工作人员培训、持合格证上岗情况。

指标17:安全投入。

计算安全投入成本与矿井生产能力的百分比是否合理。

指标18:安全管理措施。

主要侧重与安全管理各项制度的具体执行情况是否落实到位。

指标19:管理制度。

检查各项管理制度是否健全以及是否落实到位。

指标20:安全监测情况。

检查监测工作执行情况及具体效果。

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 该评价指标体系包括通风系统环境、矿井通风设施安全性和通风系统安全管理三个方面, 又分别从这三个方面确定真实反映矿井通风系统状况的20个评价指标。所有这些评价指标都是在保证技术可靠的前提下, 紧紧围绕如何保证通风系统安全性来确定的, 它们之间的结构关系如图1所示。

4 总论

(1) 按照人-机-环境的分析方法确定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比较全面地反映了通风系统的状况, 可在实际中推广应用。

(2) 该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考虑了通风系统结构的合理性, 还体现了风量供需比的重要性, 在具体评价中具有一票否决权。

(3) 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为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和进一步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汪元辉.安全系统工程[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1999.

[2]肖鹏, 杨娟娟.试论矿井通风系统系统指标体系[J].煤矿现代化, 2006, (2) :67-68.

[3]谭国运.矿井通风网络分析及电算方法[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1.

[4]程磊, 杨运良, 熊亚选.矿井通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3) :91-94.

[5]谭允桢.矿井通风系统管理技术理论[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1998.

上一篇: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下一篇:外派财会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