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性指标(共12篇)
安全性指标 篇1
1化工园区安全性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1.1安全性的相关理念
安全水平需要在安全性的参照对比下进行评判,化工生产期间可能会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物质,这种影响作用会急剧增大,最终导致周边的环境受到污染影响,化工园区的生产建设任务也不能快速进行,通过加强园区内的安全管理,能够提升生产阶段的效率,并达到理想化的建设标准。安全性反应能够反映出化工园的生产能力以及监管力度,要明确安全性理念,这样在管理中才能协调好可利用资源,通过优化生产环节来促进周边环境得到提升。
1.2安全相关性的类型
安全性包括管理、事故控制、爆炸等方面,化工生产过程中还会涉及到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排放,危险性不单表现在化工园区的安全管理方面,更重要的是对周边环境影响也是十分严重的,在安全性不足的现场工作,常常会导致管理计划难以落实的现象发生,环境污染与生产加工产品质量下降也会出现。由于泄漏所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几率也比较大, 对安全性水平进行评价时,要从多种因素考虑,确保所得到的结果能够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确保安全性能够得到稳定的提升,并对生产阶段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控制调节, 将风险隐患发生的几率降至最低点。
2化工园区安全水平评价指标
2.1区域企业安全的生产状况
安全水平下降,区域内的企业安全性也很难达到标准, 针对常见的隐患问题,可以在现场采取有效的预防调节措施, 严格控制生产环节的质量关,针对各类生产原料的管理进行区分,当发现现场出现质量不达标的情况时,有管理制度为依据也能快速地对已经存在的质量隐患问题进行规避解决, 存在有毒气体泄漏的情况时,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对泄漏区域进行隔离净化,将泄漏所造成的污染降至最低,这样才能够达到理想化的运用使用标准,并促进管理任务能够进一步提升。化工园区的安全性评价已经得到了足够重视,并且逐年提升管理指标,监管需定期进行,将所得到的结果与额定参数指标进行对比,得到最终准确的评判结果。
2.2区域规划状况
区域规划是针对化工生产区域来进行的,划分后的区域更方便进行管理,能够达到理想化的经营管理标准,并促进管理计划在基层中得到更好的落实应用,为实现工作计划创造可行性。在划分时要以各个区域协调发展为原则,在提升安全性的同时,生产效率也能得到稳定的提升,为园区发展带来经济支持。化工园区生产过程中,各个园区能够相互交流经验,针对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提升,确保生产原料都能够得到节约利用,并且不会影响到生产环境中的资金使用量, 为管理计划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2.3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
在对安全水平进行评估检验时,要重点针对周边环境来进行调控,检验污染物质的容量是否超出了额定指标,这样才能避免现场出现不合理的状况,并为管理计划开展创造有利的条件,园区建设前对位置的选择也要避开人员密集的公共区域,这样在生产过程中即使出现质量下降的情况,也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化工生产的各项指标中,发现质量安全性不足的现象时,可以通过局部框架优化来解决问题,避免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针对常见问题,在现场也能通过技术性方法得到解决调控。
2.4区域应急资源利用能力
构建安全性评估体系时,要将资源的利用能力引入其中, 当发现基层中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时,也能够及时的解决,避免安全隐患因素对最终的化工产品质量带来影响,这也是管理阶段主要针对的内容。经济与质量都要体现在指标中,使管理体系能够充分的发挥作用。在体系中要将科技作为主要生产动力,发现现场存在质量不达标的现象时及时与基层工作人员相互沟通,并确保管理计划能够在基层中充分落实。
2.5区域社会经济状况
最后是化工生产区域与现场协调能力之间的指标体系, 需要环保部门的参与配合,对周边的环境采取保护措施,在环保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才能够使石油化工生产与周边环境相互配合,达到理想化的运行使用标准,并促进基层工作开展能够与实际情况保持一致,进一步提升产生原料的使用作用,在生产环节发挥作用同时也能帮助提升管理计划的稳定性。
3结语
我国的化工园区日益增多,安全方面的问题也越来越多, 为了构建比较全面的化工园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内企业安全的生产状况、区域规划状况、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五个方面来构建比较全面的化工园区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化学工业园区整体协作水平,最终进一步提高园区内经济、 科技的发展。
摘要:首先对化工园区安全性评价的指标体系进行论述,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管理阶段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其次重点探讨化工园区安全性评价指标的构建流程,从主要的框架内容方面来进行,帮助提升生产环节的质量安全。
关键词:化工园区,安全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陶金国,高觉民,王雪,等.化工园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基于南京化工园区企业调查问卷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3,(08).
[2]黄沿波,刘铁梅.化工园区安全管理技术策略[J].灾害学,2014,(01).
安全性指标 篇2
公司各部门:
为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大对安全工作的管理力度,确保全公司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先将全公司2014生产目标考核控制指标印发给你们:
死亡、重伤0
职业性疾病0
千人负伤率≤2‰
隐患整改率100%(包括计划和实施)
从业人员安全培训率达100%
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率100%
请各部门认真做好以上各项考核指标的分解落实工作,公司安全科将在年底前组织专项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进行奖惩,确保实现我公司2013安全生产目标考核控制指标。
安全性指标 篇3
【关键字】建筑;防火设计;提高
近年来,随着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楼层和厂房建设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很多建筑和厂房由于建筑不规范或建筑的防火设计不完善,导致建筑防火问题越来越严重,又因为人们对建筑的防火设计和防火措施的重视度不高,我国大型建筑内出现火灾现象越来越严重。为能够解决我国当前面临的建筑防火问题,相关部门和单位不仅要对建筑防火问题加大重视力度,也应增强建筑的防火设计,提高建筑的安全指标。
一、加强我国建筑物的模化探究
一直以来,我国对火灾模化的关注度都较高,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计算机的使用量都在不断提高,消防研究中更是少不了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可以将火灾现象进行真实模拟,通过计算机对火灾的模拟,不仅可以预知建筑发生火灾的几率、范围等,还可以节约因实际演练和模拟实验而耗费的大量资金。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与日渐成熟,通过计算机进行的火灾模型的准确度也越来越高,由此,火灾模型作为一种有效解决火灾问题的实际应用手段赢得了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虽然最近几年我国在火灾模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和进展,但由于火灾模化在我国出现和发展的时间较短,一些高技术火灾模化还不够成熟,因而,在某种程度上火灾模化达不到最精确的效果。为了能够增强我国建筑的防火设计,还应加强对建筑的火灾模化研究。火灾模化研究一般包括室内火灾模化的研究和建筑物对火的反应的研究。
室内火灾模化研究主要是研究建筑内部的火灾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研究模型方面的快速发展,在建筑火灾模化研究方面,目前的火灾模型已经从以往的研究单室火灾模型逐步向建筑物整体防火设计的模型转变。虽然,我国在研究火灾模型方面的经验尚浅,但是,随着世界技术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可以引进或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火灾模型技术,一方面可以促进我国建筑防火设计模型技术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可以使我国在开发新模型的同时,对成功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应用研究,从而增强建筑防火设计。[1]
通过研究建筑对火的反应,有利于建筑在建设时,采购易防火的建筑材料,也可以改善建筑结构,使建筑对火的反应程度降低。在建筑结构的工程防火建筑模型中,一般可采用两种模型测量建筑对火的反应。一是受热模型,通过计算机可以对于建筑结构在不同场合和不同条件下的受热情况进行有效模拟;二是结构模型,结构模型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火灾模型,因为构成结构模型的组合因素有三种,分别是单体构建、组合构建和整体结构,要想使结构模型更加有效、准确的运行,必须将这三种模型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二、开发并完善专家系统
专家系统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模拟专家在解决问题时所采用的基本思路和专业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一个完整的计算机专家系统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人与计算机交换信息的接口、获取知识的工具、负责推理问题的工具、储存知识的硬件等部分。在建筑防火设计工作中采用专家系统时,不需要专家直接到现场,只需通过与专家视频来获取专家的指导与点评,同时,计算机通过硬件可以储备较多的知识,当日后工作遇到类似问题时,就可以通过所储存的知识的输出来对问题加以解决。之所以要开发和完善专家系统,不仅是为了节约成本,也是因为建筑防火设计中的防火安全基本原理都较为复杂,很多设计人员由于资质较浅,面对复杂的防火安全基本原理往往是难以理解,在实际操作方面也很难把握操作的规范性,这就需要使用专家系统,时刻提醒和指点设人员在建筑防火设计工作遇到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此外,专家系统作为一种技术交流工具,在设计人员与专家进行交流时,会大大增强和改善设计人员及研究人员为用户开发的有价值技术的交流速度和准确性。开发和完善专家系统是增强建筑防火设计中的创新办法,它不仅会随着世界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更新,也能够在进行技术交流的过程中探究出更多、更有效的建筑防火安全方法,促进整个建筑的安全指标的提升。[2]
三、强化建筑防火设计的性能化设计
所谓的性能化防火设计就是设计人员通过运用相关的专业防火的方法和原理,结合建筑中发生火灾以及火势蔓延的一般规律,对建筑内部火灾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和计算的一种方法或措施。设计人员也可以根据在实际火灾中积累的经验,对建筑中的易燃物进行分析和数据计算,来确定建筑防火设计指标和性能指标,之后便可预计出可能引起火灾的因素,并根据引起火灾的因素分析,采取有效消防安全措施。
之所以要加强性能化防火设计,是因为性能化防火设计与传统的消防设计相比有多方面优势。性能化防火设计有利于加强建筑消防工作中保险部门的参与;性能化防火设计可以将建筑物中的消防设计整体化,这种整体化的消防设计不仅有利于提高建筑消防设计更加科学化和合理化,也有利于成本的降低和效益的提高;性能化防火设计注意加强设计人员的安全目标意识,这就使得设计人员可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创造性,从而创造出更加有效的防火措施;传统的消防设计仅仅关注如何对原有建筑材料的防火设计,而性能化防火设计则注重新产品和新材料的开发和研制,并能够加强对新技术的推广;性能化防火设计之所以能够为大众所认可,成为具有科学化的防火设计,是因为它具有其它建筑防火设计所不具备的功能,性能化防火设计可以预设建筑中火灾发生的实际场景,能够为设计者、建筑防火监督机制和人民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平台。[3]
四、加强对建筑防火设计误区的警惕
在很多大型建筑中,建筑装饰设计为追求建筑內的昏暗和朦胧的私密环境,取消了原本应有的、必备的室内采光和室内通风设施。这种必要设施的取消,严重影响了建筑中的用房的自然通风,从而使得火灾发生率大大提升,加之,缺乏有效的排烟通道,使得火灾发生造成的人员损伤较为严重。建筑室内没有足够的采光条件,一旦建筑内出现失火、停电等问题时,昏暗的光线不利于施工人员的工作,并且在发生严重火灾的情况下,也不利于快速疏散人员,从而造成严重的人员损伤和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住宅楼底层设置的商业服务网点也存在严重的安全疏散隐患。在很多大型建筑中,由于建筑处于中心街道区,在建筑底层往往都是商店,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商店的装饰都不太规范,甚至有点商店会有很多可燃性物质存在,在人员密度较高,外在环境较复杂的情况下,会增加失火的可能性,一旦底层是火,整座大楼就处在危险之中,为此,建筑防火设计人员应强调建筑底层的建筑材料使用,使用可燃性较低的建筑材料为主。建筑底层还存在一点安全疏散问题是疏散通道设计的不够完善,在建筑底层设置的疏散通道较为单一,设计人员为了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在建筑底层的房屋设计中设计一个疏散通道。为增强通道疏散的安全性,必须在建筑底层设置双线疏散通道和设置的出口点要向一楼的外部设置。
参考文献:
1、王倩.建筑防火设计规范[Z].北京:2009,(21)
2、徐宝林.高层建筑防火设计与消防问题分析[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8(22)
安全性指标 篇4
关键词:隧道入口,安全,照度,评价指标
0 引言
隧道能缩短行车距离,连接相邻的城市或地区,并且具有隐蔽性,对保护植被,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方面更具有优越性。由于高速公路的线形技术指标较高,当其进入山区或重丘区时,就不可避免地需要采用隧道来穿山越岭。因此,伴随着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同时由于隧道自身具有的改善线形、缩短里程和行车时间、提高运营效益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高速公路建设中很多地方大量采用了隧道方案,这在客观上极大地促进了隧道的建设。
隧道的出入口是行车环境的突变点,往往成为事故发生的集中点。出入口事故较多是隧道事故的一大特点。1999年隧道内发生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3%,2000年1月份~10月份为57%,而该路段隧道累计里程只占全线总里程的19%。隧道内发生的事故既非均匀分布,也非随机分布,而是集中在隧道入口处,在入口200 m~400 m路段内发生的事故占事故总数的70%以上。事故的直接原因主要是车辆超速和驾驶员操作失误,但从隧道运营环境的比较中可以得出,其出入口事故率高的内在原因主要是受照明过渡的影响。
1 隧道入口处亮度过渡规律
从隧道入口事故形成过程可以看出,由于照明过渡条件不佳,会造成驾驶员暗适应恐惧或看不清前方道路情况而突然减速,车辆突然减速对车流的稳定性及行车安全性造成影响,由于隧道入口处路面附着系数低等原因,容易导致车辆追尾或操作失控而撞上隧道壁等安全事故。因此入口处的照明过渡技术指标与运营车速差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通过对大量的隧道调研和实验发现,车辆在接近隧道入口时一般都有一个减速的过程,减速多少和减速度的大小因驾驶员而异。图1为某隧道入口和出口车辆车速变化的测试结果。车辆一般在距离入口100 m~150 m位置开始减速,进入隧道50 m~100 m的位置完成减速过程。入口处的减速特征曲线见图1。
可以看出,受自然光的影响,隧道入口处亮度都存在突变,隧道入口5 m~25 m范围内的亮度变化急剧,各个隧道入口前的亮度差异较大,从5 m~25 m往内,亮度变化趋于平缓,且各个隧道的亮度差异较小。由于受自然光入射角度的影响,自然光斜射入隧道入口内时,入口部分的亮度突变点内移,当垂直入射时,在入口处产生突变点。背向自然光时,亮度突变点外移。
2 隧道入口照明过渡技术指标的构建
由照明规范可知,设计时,假设入口段的亮度是恒定的,入口段与外部亮度的比值k与设计车速和交通量有关,且入口段长度等于一倍停车视距的长度。但由于受自然光的影响,入口段一定范围内,其亮度是急剧下降的过程。由视觉适应理论可知,亮度下降越快,适应亮度变化所需要的适应时间越长,对隧道入口运营安全的影响越大。从上述曲线图中可以看出,从亮度突变点至隧道内5 m~25 m位置,曲线斜率较陡,5 m~25 m以内,曲线变得平缓,斜率转折点的具体位置与自然光入射角有关。因此构建如下两个技术指标评价隧道入口处亮度过渡对运营安全性的影响:
令:
其中,k为隧道外亮度与入口段亮度的比值,入口段的亮度取25 m~50 m亮度的平均值;k1为突变点至隧道内5 m~25 m的亮度变化率,其值等于两点的亮度差与距离的比值;k2为5 m~25 m至亮度稳定处的亮度变化率;a,b,η均为调整系数,a=10,b=0.1,η=0.38;β1,β2均为修正系数。
3 某高速公路隧道入口处指标实测值
采用照度仪,对某山区高速公路的入口照度进行实测,并将指标计算出如下所示:各隧道名称及入口的f1值计算见表1。
根据雷达枪的车速测量结果统计得隧道外与隧道入口处的85%车速差如表2所示。
f1与△V85的关系曲线见图2。
经过判断f1值与车速差满足指数关系,现假设其关系式为:△V85=aebx,采用origin科技绘图软件对其进行非线性拟合,相关系数和参数值如图2所示。各隧道入口的f2值计算如表3所示。
隧道入口处的暗适应主要受隧道内外亮度比k的影响,即△V85主要由f1确定,调整系数a,b,η的取值主要考虑了这一点以及f2对k1,k2敏感性。但f2对△V85也有重要的影响,比如某隧道入口段与隧道外的亮度分别为10和1 000,另一隧道入口段与隧道外的亮度分别20和2 000时,两者的比值k是相同的,即指标值f1相等,但在相同距离内隧道二的亮度下降速度较隧道一快得多,因此f2能起到修正f1的作用。f2与△V85有如图3所示的关系(指数关系)。
由上可知,隧道入口处产生的车速差与f1和f2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隧道入口处的照明过渡安全性是f1和f2综合作用的结果。
当β1=1,β2=1时,△V与f有如图4所示的关系。
4 结语
从统计结果可知,隧道入口处产生的车速差与f1和f2都具有较好的相关性,隧道入口处的照明过渡安全性是f1和f2综合作用的结果。当隧道入口的亮度过渡条件能满足驾驶员视觉需要时,亮度过渡技术指标在一定范围内变化对驾驶员的视觉条件影响较小,但当亮度过渡条件超出驾驶员视觉承受阀值后,入口前的视距将受到严重影响,驾驶员对停车视距范围内的道路信息将无法准确把握而带来大量的减速行为。因此△V85与总指标f的关系曲线的斜率开始应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变化,当f超过一定范围时,△V85将迅速上升。经初步分析可知,△V与f之间具有指数类型的相关关系。
参考文献
[1]JTJ 026.1-1999,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S].
[2]日本《道路照明基准》JISZ 9111[S].
[3]日本照明学会.照明手册[M].照明手册编译组,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4]杜志刚,潘晓东,郭雪斌.公路隧道进出口行车安全评价指标应用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68- 69.
[5]CIE Technica1 Report.88-2004.Guide for the Lighting of Road Tunnels and Underpasses[Z].2004.
安全生产指标考核办法 篇5
为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工作目标
一、考核内容
控制指标有业病等。
工作指标有
情况用品发放率等。
二、考核方法
式进行。日常监控评价由每季控制指标完成情况监控和日常对工作目标落实情况的检查组成。年终考核由实地考察考核和综合考核组成。
100分计算60分。考核采用逐项扣分办法
为“突出、比较突出、一般、较差”四个档次。总分60分以下的定为“较差”69—79分定为“一般”80—89分定为“比较突出”
90分
90分标为40分
“突出”。本办法使用于对公司各车间完成安全生产控制指标和工作目标的考核
董事长(总经理)安全生产职责
1、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严格执行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全面负责安全生产工作。
2、建立、健全本单位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明确各部门、各类人员的安全职责,并定期检查和考核。
3、审定安全生产规划和计划,确定安全生产工作目标。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投入的有效实施。
4、定期主持召开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安全生产方面的重大问题,并做出相关决策和实施。
5、为职工提供安全、健康、卫生的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保障职工职业健康,加强劳动保护,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和其他疾病对职工的危害。
6、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组织并参加安对查处的事故隐患,要如实报告并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
7、对新、改、扩建工程项目,必须做到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8、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9、及时、如实向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报告生产安全事故,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查处。
安全领导小组职责
1、及时传达贯彻上级安全部门下达的各种文件通知精神,按要求布置公司的安全生产工作。
2、传安全生产、劳动防护、治安消防法律法规,不断提高全体员工的劳动保护和安全防范意识。
3、督促各部门车间对员工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使员工熟悉有关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操作技能,按规定持证上岗。
4、督促各部门车间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和问责制。
5、督促和指导各部门车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隐患及时予以整改。
6、依照公司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劳动保护、治安消防等相关制度,7、督促各部门车间做好员工的劳动保障工作,不断改善作业环境。
8、会同协助工会对各部门车间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侵犯员工合法权益的行为进行纠正,对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的情况予以制止。
分管安全副总经理安全生产职责
1、在董事长、总经理领导下,按照“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对安全生产负分管负责。
2、贯彻执行安全生产的各项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本单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履行监督管理职责。
3、参与组织制定、修订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及安全操作规程。
4、组织编制安全生产规划、工作计划及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5、定期组织本单位安全生产大检查,制定隐患整改方案,并及时予以落实。
6、组织制定安全生产奖惩规定,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
7、定期组织本单位的安全教育和安全考核工作。
8、按规定组织事故调查和上报。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对造成事故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
9、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分析企业安全生产动态,及时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
10、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用品发放标准或规定,督促检查从业人员正确穿戴,并做好女职工与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
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职责
1、贯彻执行上级安全生产方针、法律、法规、政策和制度。在单位和安全生产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企业的安全管理、监督工作。
2、负责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新人入厂职工的厂级安全教育,归口管理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组织开展各种安全活动,办好安全教育室,制定班组安全活动计划,对领导参加情况进行考核。
3、组织制定、修订本企业职工安全卫生管理制度和安全技术规程,并监督检查执行情况。
4、组织安全大检查。执行事故隐患整改制度,协助和督促有关部门对查出的隐患制定防范措施,检查监督隐患整改工作的完成情况。
5、参加新建、扩建、改建及大修、技措工程的“三同时”监督,使其符合职业安全卫生技术要求。检查督促有关部门和单位搞好安技装备的维护保养、管理工作。
6、会同设备管理部门负责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和大机组安全监督工作。负责本专业特殊工种的安全技术培训和考核工作。
7、深入现场监督检查,督促并协助解决有关安全问题,纠正违章作业。遇有危及安全生产的紧急情况,有权令其停止作业,并立即报告有关领导。
8、负责各类事故汇总、统计上报工作,主管人身伤亡、火灾、爆炸事故的调查处理,参加各类报总公司事故的调查、处理和工伤鉴定发生重大事故,组织到总公司汇报。
9、按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制定职工劳保用、保健食品和防暑降温饮料的发放标准,并督促检查有关部门按规定及时发放和合理使用。
10、负责对企业各单位安全工作进行考核评比,对在安全生产中有贡献者或者事故责任者,提出奖惩意见。会同工会等部门认真开展安全生产竞赛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先进经验。开展安全技术研究推广安全生产科研成果、先进技术及现代安全管理办法。
部门负责人(车间主任)安全生产职责
1、保证国家和上级安全生产法规、制度、指示在本部门贯彻执行。
2、组织制定本部门安全管理规定、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3、组织对新从业人员进行部门安全教育和班组安全教育,对从业人员进行经常性的安全思想、安全知识和安全技术教育,定期组织考核,组织安全日活动,及时解决从业人员提出的正确意见。
4、组织部门或车间从业人员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活动,落实隐患整改、保证设备、安全装置、消防、防护器材等设施处于完好状态。
5、组织好各项安全生产活动。总结交流安全生产经验,保障先进班组和个人。
6、严格执行有关劳保用品、保健食品、清凉饮料等的发放标准。加强防护器材的管理,教育从业人员妥善保存,正确使用。
7、坚持“四不放过”原则,对本车间发生的事故及时报告和处理,查清原因,采取防范措施。对事故的责任者提出处理意见,报主管部门和厂长批准后执行。
8、组织本车间安全管理网,配备合格的安全管理人员,支持车间安全员工作,充分发挥班组安全员的作用。
班组长安全生产职责
1、认真执行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模范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对本班成员的安全行为负责,是企业基层组织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
2、坚持召开班前安全会,在布置生产任务的同时,具体布置安全措施,保证自己不违章指挥。
3、组织开展安全活动,坚持班前讲安全,班中检查安全,班后总结安全。
4、负责对新调入、变换工种、复工人员,包括实习、代培、临时用工,进行岗位安全教育。
5、负责每班现场巡回安全检查,督促工人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和正确使用个体防护用品。纠正违章作业和不安全行为,负责监督危险作业,及时发现和消除事故隐患。
6、发生工伤事故负责保护好现场,并及时上报,参与事故调查、原因分析,提出预防措施及事故处理意见。
7、做好生产设备、安全装备、消防设施和爆破物品等检查维护工作,使其经常保持完好和正常运行。
8、有权拒绝上级不符合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指令和意见。
员工的安全生产职责
1、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不违章作业
2、精心操作,做好各项记录,交接班必须交接安全生产情况,交班要为接班创造安全生产的良好条件。
3、正确分析,判断和处理各种事故苗头,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发生事故,要果断正确处理,及时如实地向上级报告,严格保护现场,做好详细记录。
4、作业前认真做好安全检查工作,发现异常情况,有权处理和报告。
5、加强设备维护,保持作业现场整洁,搞好文明生产。
6、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妥善保管、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和消防器材。
7、积极参加各种安全活动。
8、有权拒绝违章作业的指令.安全生产投入保障制度
为进一步积极加强企业安全管理,确保企业对安全技术措施经费使用及时、到位,依据本公司《财务管理制度》的规定对安全技术措施经费的提取及使用做如下规定:
一、安全生产投入经费按不低于销售收入的 %的比例提取。企业安全费用由企业自行提取,专户储存,专项用于安全生产。
其中:安全教育专项培训的保障资金为 % ;
安全劳动防护用品的保障资金为 % ; 安全生产技术措施的保障资金为 % ;
二、公司安全生产部根据公司生产情况及时编制资金计划,计划中应包括安全技术措施、设施费用、环境保护、安全宣传、安全培训教育、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应急救援预案物资、个人劳动防护费用、安全先进奖励费用项目等。计划应送总经理审批。
三、公司财务部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及公司计划提取安全生产资金,并确保有效落实,实行专款专用。
四、公司安全生产部应监督安全资金投入的有效实施,督促相关部门、基层单位按制度贯彻执行。
五、使用安全生产资金时,应编制计划,及时报公司负责人进行审批,审批权限及资金限额按有关财务制度执行。
六、公司财务部应对安全生产资金使用进行统计、汇总,安全管理部门应督促相关部门按计划实施,生产技术应掌握采购的安全设施、设备、物资是否合格有效。
七、在安全生产资金使用上应做到“三到位”即: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资金到位。在具体实施项目上应做到“四定”即:定项目、定措施、定责任人、定期限。
八、对重大专项安全技术措施基金的制定,应进行可行性评价、论证、会审、确保资金的有效使用,充分发挥其科学、合理、有效的原则。
安全生产责任制度 1创造良好的安全生产条件。
2、上岗必须按规定着装,自觉执行“五必须、五不准”制度。五必须的具体内容是: 当班必须穿好工作服。
接触有毒、有害、高温、易崩溅的工作时必须佩戴眼镜。作业时必须戴好防护手套。上班必须戴好工作帽。登高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五不准的具体内容是:
上岗不准穿高跟鞋、凉鞋或带铁掌的皮鞋。进入厂区不准带烟、火。
当班不准干私活、脱岗、窜岗、睡岗。不准用汽油洗衣服、设备。
有毒、危险岗位处理险情不准单独作业。
3、工作中要坚守岗位,严格执行工艺纪律及安全操作规程,不违章作业,对他人违章作业有权制止。
4、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工艺流程、安全规程及设备性能,懂生产、懂安全,基本功过硬。
5、岗位人员必须掌握安全防火、防毒、防静电知识,要妥善保管、正确使用各种防护用品和消毒器材。
6、生产岗位要严格执行巡回检查制度规定的内容,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和报告,发生事故后要保护现场,做好详细记录。
7、坚持“安全第一”,两人以上工作有一人负责安全。
8、严格执行各种安全标准制度,服从组织指挥、服从调度,有权拒绝违章作业指令。
安全教育和培训制度
为了提高职工人员素质,加强安全生产教育,特制定本制度。
1、新工人、临时工、合同工、培训和实习人员进入工厂必须进行三级(厂、车间、班组)安全教育。
2、厂安全教育由厂部组织,安全部门具体负责进行安全教育。内容是:及一般安全知识。
3、厂级教育:由厂安全技术部门负责人进行安全教育。内容:本单位的情况及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劳动纪律;从业人员的权利和义务;有关事故案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防范措施及演练内容。
4、车间安全教育:由车间负责人组织实施。内容是:工作环境及危险因素;
;安全职责;操作技能及强制性标准;,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产品特点急救和紧急情况处理;安全设备设施;防护用品的使用和维护;相关的规章制度;预防事故和职业危害的事项;事故案例。
5、班组安全教育:由班组长负责。内容:岗位操作方法;生产操作中的事故案例及预防灾害事故措施;安全生产装置;防护用品使用方法。
安全生产检查制度
第一条 安全检查是治理整顿建立良好的安全环境和生产秩序做好安全工作的重要手段之一,要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普遍检查与。
第二条 开展安全检查,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要求有具体计划建立由各级领导负责、有关人员参加的安全检查组织。
第三条 安全检查的内容是查领导、查思想、查纪律。包括劳动纪律、工艺纪律、操作纪律、工作纪律、施工纪律,查制度、查违章、查事故隐患。
第四条 对所属处、室、车间的安全工作每年组织一次抽查或互查。以安全检查为重要内容的岗位责任制大检查。厂每季一次,处室每月组织一次,车间每周组织一次,班组进行日检。
第五条 安全检查采取日常、定期、专业、不定期四种检查方式。专业检查时,以各主管部门为主,组织有关单位参加。
第六条
1、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工人,检查制度。
2、非生产岗位的班组长和工人,应根据本岗位特点,在工作前和工作中进行检查。
3、各级领导和各级安全管理人员,应在各自业务范围内,经常深入现场,进行安全检查。发现不安全问题,及时督促有关部门解决。第七条 定期安全检查包括季节性检查和节日前检查。1、1、春季安全大检查以防雷、防静电、防解冻、防泄漏、防建筑物倒塌为重点,夏季安全大检查以防署降温、防台风、防汛为重点,秋季安全大检查以防火、防冻保温为重点,冬季安全大检查以防火、防爆、防煤气中毒、防冻、防凝、防滑为重点。
2、节日前检查。节日前对保卫、安全、消防、生产准备、备用设备等进行检查。
第八条 企业每对锅炉、压力容器、电器设备、机械设备、安全装备、监测仪器、危险用品、防护器具、消防设施、运输车辆、防尘防毒、液化气系统等分别进行专业性检查。
第九条 全厂应在装置开、停工前、检修中、新装置竣工及试运
第十条 各种形式的安全检查都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按要求上报‘并抄送质量安全环保处。
第十一条 各级检查组织,对查出的隐患要逐项研究,编制整改方案,做到“五定”、“三不交”。“五定”是定临时防护措施、定整改措施、定负责人、定完成期限、定资金。三不交,班组能整改的不交到车间,车间能整改的不交到厂,厂能整改的不交上级。
第十二条 暂时不能整改的项目,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分别纳入技措、安措或检修计划,限期整改。第十三条
第十四条 通知书要存档、备查。
安全作业证管理制度
1、安全作业证是职工独立作业的资格凭证,其发放范围限于企业直接从事独立作业的所有作业人员。
2、安全作业证发给经过教育培训或学徒期满后,有一定的生产理论
3、特种作业人员除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外,还必须取得本企业的安全作业证。
4、发放安全作业证应考核以下内容:
工业卫生知识、操作技能和事故处理、以及紧急救护能力。,应考核本工种应掌握的安全作业技能和与之有关的安全理论知识。
5、安全作业证由车间组织考核填写成绩,经车间主任签字,报公司安全科核发。
6、安全作业证是职工上岗作业的证件,凡是独立直接从事生产作业活动的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7、安全作业证应记载安全教育的考核成绩、安全工作奖罚情况。
8、安全生产部每月至少对安全作业证抽查一次,车间应随时检查。
生产安全事故管理制度
为加强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进一步落实事故责任追究制度,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根据《安全生产法》和《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公司实际,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生产安全事故定义
生产安全事故是指在生产经营领域中发生的意外的突发事故,通常会造成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使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断的事件。
二、事故等级划分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或者直接经济损失,事故一般分为以下等级:
1、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 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或者1 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2、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 人以上30 人以下死亡,或者50 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 万元以上1 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3、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上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5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4、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 人以下死亡,或者10 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 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事故报告
1、报告程序: 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最先发现者应立即向单位领导报告,而后迅速逐级报告总经理、董事长。公司总经理、董事长接到报告后,在小时内向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市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和有关部门报告。事故报告后出现新情况的,应当及时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 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 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2、事故报告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落不明的人数
;
5、已经采取的措施;
○
6、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四、事故的救援
1、接到事故报告的单位领导..在进行事故逐级上报的同时,应采取有效措施,或立即启动事故相应的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援,防止事故扩大和财产损失。
2、发生人身伤害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杜绝继发事故,防止事故扩大,并立即将受伤或中毒人员用适当的方法和器具搬运出危险地带,并根据具体情况施行急救措施。在医务人员未赶到现场前,现场人员不得停止对伤害人员的抢救和护理。
3、情况较轻者,现场人员可采用妥善办法将伤害人员,迅速护送到公司医务室进行救护。情况严重者,要立即送医院救治。
4、事故发生后,要妥善保护事故现场和相关证据,因抢救人员、防止事故扩大以及疏散交通等原因,需要移动事故现场物件的,要做出标志,绘制简图并做出书面记录。
五、事故调查处理
1、发生一般及以上等级事故,按照《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由相应级别政府组织调查处理,公司有关领导、部门以及事故发生单位要做好积极配合工作。
2、无论发生什么级别的生产安全事故,公司都要组成调查组进行调查,分管安全的副总经理负责组织,调查组由公司有关领导、安全科、事故发生的公司、车间以及有关部门人员组成。事故调查的成员要求,应当具备有事故调查所需的知识和专长,并与所调查的事故没有直接利害关系,调查组职责有,查明事故经过、原因、人员伤害情况、直接经济损失,认定事故性质和事故责任,提出对责任者的处理意见,总结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等。
六、事故损失的计算
1、事故直接损失包括原材料损失、成品(半成品)原材料和成品(半成品)损失按市场销售价格计算,或按其实际单位成本计算。
2、产量损失是从事故发生时起至恢复正常生产时止,按日计划产量计算的总损失量。设备修复后因生产能力降低而减产部分可不计算在内。产量损失费按单位成本不变价格计算。
3、事故损失总金额为直接损失费与产量损失费之和。
4、计算方法。停车设备台数乘停车时间(小时)乘设备小时计划产量(吨)为产量损失。
5、产量损失金额。损失产量乘产品单位成本(不变价格)为产量损失金额。
6、伤亡事故损失统计。因负伤累计休工天数折合金额,按企业职工平均日工资乘以休工天数。
七、其它要求
1、发生一般及以上等级事故,无论何时公司必须于10分钟内将事故报告给安全科和公司有关领导。轻伤事故要先口头报告,在10小时内将书面报告报安全科。
2、事故报告要真实、及时,不得迟报、漏报、瞒报。
3、公司应建立事故档案,该项工作由安全科负责。对所有事故调查分析的资料,如现场检查记录、照片、技术鉴定、化验分析、会议记录、仪表记录、旁证材料、综合调查材料及登记表、报告书等应妥善保管。
4、对不积极组织参加事故抢救、瞒报、迟报事故、伪造或者故意破坏事故现场、事故调查中弄虚作假的责任人将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安全生产奖惩制度
1、目的 建立奖励、惩罚方法
2、范围 全体员工
3、责任者 安全生产部
4、程序 4.1 奖励 4.1.1
4.1.1.1 对安全生产有所发明创造、合理化建议被采用有明显的效果者。
4.1.1.2 制止违章指挥、制止违章作业避免事故发生者。4.1.1.3 4.1.1.4 对抢险救灾有功者。4.1.1.5 为先进车间、部门、班组、个人。
4.1.1.6 被评为省、市、县、公司的安全生产积极分子给予表彰和奖励。
4.1.1.7 对消防、安全工作和其它方面做出特殊贡献者。4.2 奖励程序 4.2.1
长审核后报安全部..经审核后报公司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通过。4.2.2
4.2.3 对4.14.3 惩罚
4.3.1 事故责任者。
4.3.2 违章指挥或强令职工冒险作业导致事故发生者。4.3.3
4.3.4 破坏或伪造事故现场隐瞒或谎报事故者。4.3.5 4.3.6 者。
4.3.7 其它各种违反安全生产规章制度造成严重后果者。4.3.8 对提出的整改意见有条件整改而拖延整改的责任人。4.3.9 擅自挪用消防器材、损坏消防器材者。4.4 惩罚类型 4.4.1 20-500 元、赔偿损失的3-50%、降低工资、扣除奖金、没收押金。4.4.2 行政处罚根据危害程度和损失情况、责任大小可处以警告、辞退警告、降职、降级、留用查看、辞退、开除。4.4.3
措施..导致事故扩大或重复事故发生者。4.5 处罚程序
安全性指标 篇6
[本刊讯]福建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省教育厅、省公安厅日前联合公布了《福建省“平安校园”创建及管理办法》,其中,师生安全满意率高和加强对网络痴迷者的管理成为创建“平安校园”的主要考核指标。
福建省“平安校园”创建的主要内容包括:学校内部管理规范,制定和完善健全突发事件处置工作预警预案体系;建立畅通的信息传输渠道和严格的信息上报机制;构建保障安全需要的安全保卫机构和现代化技术防范体系。
办法规定,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得评为“平安校园”:已经评上的,取消“平安校园”称号;因管理不善、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实导致发生杀人、抢劫、强奸、纵火、爆炸和入室盗窃等重大、特大刑事案件和集体中毒、校舍倒塌、火灾等重大责任事故的;学校主要领导受开除学籍、撤职、开除公职等党纪政纪处分或刑事处罚的;在考评中隐瞒事实,弄虚作假,情节严重的。
据介绍,福建省有关部门将通过4年的努力,力争使全省95%以上的学校达到“平安校园”的标准,建立起“平安校园”的有效工作和管理机制。
莆田市交警为妈祖文化节保架护航
[本刊讯]由台湾50多家妈祖宫庙4300位信众组成的大型进香团直航抵达福建莆田朝拜妈祖,并进行民俗文化交流活动。福建省莆田市交警支队全员上路,全力以赴确保岛内岛外和沿线交通安全。
据了解,该支队沿线各交警大队相继成立保畅领导小组,从源头上排查道路交通安全“黑点”和客运车辆超载超速、疲劳驾驶、乱停乱放等严重交通违法。莆田交警用辛勤的汗水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赞誉,换来了8万海内外客人上岛出入的平安。
福建省开展消防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
[本刊讯]近日,福建省公安厅、省综治办、省民政厅联合联合制定了《全省创建消防安全示范社区活动实施方案》,并印发全省实行。文件提出了今明两年工作重点是抓好一批候选社区消防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努力推出一批消防组织健全、制度完善、管理规范、宣传到位、设施达标的社区。并以此为示范典型,广泛开展创建达标活动,逐步辐射推广,实现城市社区消防工作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提高。
创建活动要求社区要有健全的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社区消防督导(巡查)队、义务(志愿)消防队等社区消防工作组织机构;要有完善的消防工作制度,制定社区物业管理单位、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社区义务(志愿)消防队工作职责,建立健全社区消防安全责任制,完善社区消防安全委员会、社区义务(志愿)消防队工作制度,社区消防宣传教育培训制度,消防检查和巡查制度,火灾隐患督促整改制度,社区消防设施器材管理制度,消防工作考评和奖惩制度,消防安全警示措施、居民防火公约等;社区消防管理要规范,按要求定期组织消防安全检查、巡查,每月、每季度定期组织社区义务(志愿)消防队开展训练和培训,定期对辖区居民与驻社区单位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教育,辖区消防设施、器材完好有效,管理保养措施到位,与社区居民签订《社区居民防火公约》,与物业管理单位和驻社区单位签订《消防安全责任书》,建立辖区消防档案;社区消防宣传教育丰富多彩,在社区设置公益广告牌、宣传栏、火灾隐患公布栏、消防警示牌、居民防火公约等固定消防宣传阵地,定期开展疏散逃生演练、组织居民参观消防站等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有线电视、广播、录像、互联网、板报等资源,针对性开展多种形式的消防宣传和教育活动;社区消防设施到位,依托社区办公场所、警务工作场所设置消防工作室,依托治安岗亭、联防队执勤场所等设置消防执勤点。设置消防设施分布图,配备消防器材箱,室内、室外各类消防设施配件齐全、功能完备、完整好用、保养到位。根据社区楼宇规模配备一定数量的移动灭火器材。
据悉,从2006年开始,我省将全面开展消防安全示范社区创建活动。一是评选市级消防安全模范社区。2007年6月底之前,各市在对照标准、自查整改的基础上,经街道办事处(镇)对候选社区进行初验后,逐级上报县(市、区)和市级创建领导小组审核。各市组织对候选社区复查验收后,评选出“市级消防安全示范社区,并命名为“市级消防安全示范社区”称号。二是评选省级消防安全示范社区。2007年底之前各市推荐参选省级消防安全示范社区,经评定达标的命名为“省级消防安全示范社区”称号。
厦门市成立首支校园消防保安队
厦门市海沧区综治委在“平安厦门”建设活动中,根据区属中小学校相对集中的特点,决定依托现有的学校保卫力量,组建一支由23名队员组成的海沧区校园消防保安队,以增强校园防御火灾事故的能力。为保障其顺利运行,将人员工资、日常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器材装备经费则由区政府和各乡镇共同出资。校园消防保安队将定期对全区各学校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协助区消防大队对学校师生开展消防知识普及教育、组织灭火疏散演练。校园消防保安队的工作将纳入“平安厦门”建设综合考核考评范畴,每所学校的校长为第一责任人,校园内消防知识普及率末达70%、发生人员伤亡的火灾事故、每年未开展两次以上灭火疏散预案演练的,将被一票否决。
日前,海沧区消防大队已开始对23名校园消防保安队员进行培训。
(厦门市安监局)
泉港区安监局“四结合四把关”整治危险化学品
为确实把危险化学品整治工作落到实处,泉港区安监局坚持“四结合四把关”整治危险化学品。一是坚持与实地回访相结合,把好主体准入关。对涉及危险化学品前置许可经营的企业,联合工商局严格把好登记注册、年检验照关,加强企业回访,实地查验登记许可范围与实际经营项目是否相符,住所是否符合法定要求,从源头上把好准入关。二是与日常巡查相结合,把好动态监管关。落实责任制,强化市场巡查,实施动态监管。三是与查处取缔相结合,把好违法行为纠正关。突出重点,加强对油漆店、化工专用店、加油站等行业的查处取缔力度,杜绝违法违章行为。四是与职能部门相结合,把好安全生产关。联合工商、消防、公安等部门对危险化学品行业进行排查摸底,登记备案,做好预防安全工作。截至目前,共排查隐患1217条,发出整改通知书315份,立案查处、3家无证照加油站,查扣9台加油设备,对22个油罐抽油后强行注入沙土,取缔工法炼油点8个,取缔经营企业12家,对三家违反法律法规企业进行行政处罚,有效地规范了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秩序。
涵江区取缔非法暑期家教
日前,由莆田市涵江区纪委纠风室牵头组织区安监局、教育局、工商局、物价局等部门有关人员,深入涵江区鉴前路城隍庙旁的“涵江欣欣家教”进行突击检查,经现场检查发现,该家教场所未经消防部门验收、教育部门审批、工商部门办证,系非法经营;整个场所没有配备消防灭火设施,只有一处楼梯进出口,严重缺少应急疏散通道,根本不具备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同时,该家教收费未经价格主管部门核准,擅自招收150多名学生进行有偿补课,场所拥挤,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区安监局与教育局立即采取措施,依法予以取缔,并责令业主限期全面清场,彻底消除安全隐患,确保社会安定稳定。
(涵江区安监局)
城厢区“五查五看”促政风行风建设
一是查执法行为,看是否存在不按法定依据、权限和程序执法的问题;二是查收费行为,看是否存在违反规定擅自设立收费项目及乱收费的问题;三是查工作作风,看是否存在办事拖拉、推诿扯皮、效率低下的问题;四是查群众纪律,看是否存在态度蛮横、耍特权、“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的问题;五是查廉洁自律,看是否存在吃拿卡要等其他违反党风廉政建设规定的问题。
安全性指标 篇7
安全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必须投入一定的资源,否则安全活动就无法进行。究竟我们是否投入就有收获呢?答案应该不确定。即使投入但不一定就会得到好处。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不投入就一定没有收获。所以研究安全投入与安全效益的各种相关指标的研究越来越重要。下面将采用以下方法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
1相关概念的定义[1]
安全投入:像其他领域的活动一样,在安全领域要实现安全没有一定的投入不行,投入安全活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总合称为安全投入。
劳保投入:投入劳动保护费用的总和。
事故次数:在一定的时间内发生的事故的次数。
伤亡人数: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事故中受伤、死亡的人数。
安全水平:与严重性指数互补,严重性指数越高表示安全水平越低。
2分析该地区的各种关系
根据该地区的数据分析安全投入与劳保投入之间的关系;事故次数与伤亡人数之间的关系;严重性指标与安全水平之间的关系。该地区相关数据如表1所示。
2.1分析严重性指数和9个指标的关系
为了更准确的预测、分析该地区的安全状况试图建立严重性指数(y)关于9个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模型。
根据Spss软件的分析结果,显著性标志Sig.值大于0.05,说明这些因素对指标的影响不明显,所以无法建立严重性指数关于9个指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2]。如图1所示。
2.2分析严重性指数预时间序列的关系
建立严重性指数(y)关于时间编号(x)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3,3]: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的公式为:y=ax+b
a=( (∑x∑y-n∑xy)/( (∑x)2-n∑x2)
b=∑x∑xy-∑x2∑xy)/ ((∑x)2-n∑x2)
相关系数r =( n∑xy-∑x∑y)/ ((n∑x2-(∑x)2)(n∑y2-(∑y)2))1/2
根据表1数据用上述公式计算得相关系数r= -0.872,a=-0.045 072 727,b=1.7482
由此严重性指数(y)关于时间编号(x)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为:y=-0.045 072 727x+1.7482
由于相关系数︳r︳=0.872>0.8,可见严重性指数与时间序列是高度负相关的,即就是说随着时间编号的增大,严重性指数逐渐减小,并且知道时间编号每增加一个单位严重性指数则下降0.045 072 727。
根据灰色系统预测建模方法建立严重性指数的GM(1,1)的预测模型:
建立原始离散数据序列:
x(0)=(1.72,1.72,1.52,1.60,1.53,1.483,1.27,1.47,1.42,1.27)
对其进行一次累加生成处理,得到生成序列:
x(1)=(1.720,3.440,4.960,6.560,8.090,9.573,10.843,12.313,13.733,15.003)
根据生成序列建立一个一阶灰色微分方程,即GM(1,1)模型,d x(1)/dt+αx(1)=u,其中α、u为待辩识参数,设参数向量a=[αu]T,一阶灰色微分方程的解为[4]:
xt(1)= (x1(1)-u/α)e-αt+ u/α
离散响应方程为:xk+1(1)= (x1(1)-u/α)e-αk+ u/α
可知,x1(1)= x1(0),将xk+1(1)计算值做累减还原,即得到原始数据的估计值:
xk+1(0)= xk+1(1)- x
yNT=(1.72,1.52,1.60,1.53,1.483,1.27,1.47,1.42,1.27)
根据离散响应方程有:xk+1(1)=-56.402 113 8e-0.029 833 9k+58.122 113 07
由严重性指数的GM (1,1)模型预测出该企业随着时间编号的增大,严重性指数逐渐减小。
为了比较两个模型的预测准确度,把严重性指数的GM (1,1)模型的预测值和严重性指数(y)关于时间编号(x)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值做比较。
从表2中看出,当保留到小数点后三位数值时,1992年两个模型的预测值相等。在总的趋势中除了1995年GM(1,1)模型的预测值较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值误差大之外,其余年份的预测值准确性明显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预测值。
2.3分析严重性指数与安全投入和劳保投入的关系
建立严重性指数(y)关于安全投入(x1)和劳保投入(x2)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同Spss软件分析的输出结果如下:
由输出结果得出大的显著性标志Sig.值小于0.05,说明这些因素对指标的影响高度显著,所以得出严重性指数(y)关于安全投入(x1)和劳保投入(x2)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为:
相关系数(表中的Multiple R)为:r=0.857
y= -0.000036 x1-0.000061 x2+1.941
由于相关系数︳r︳=0.857>0.8,是高度相关的,并且x1、x2的系数都为负,随着人均安全投入(x1)和人均劳保投入(x2)的增加,严重性指数会逐渐下降。每增加一个单位的人均安全投入(x1)和人均劳保投入(x2),分别使严重性指数下降0.000 036和0.000 061。可见,同时增加一个单位的投入,用于劳保的投入(x2)会使严重性指数下降得更快。
2.4分析严重性指数与事故次数和伤亡人数的关系
严重性指数(y)关于事故次数(x1)和伤亡人数(x2)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
相关系数r=0.968
y=-0.003 x1+0.005 x2 +0.482
由上可见,严重性指数与事故次数高度负相关和伤亡人数高度正相关,其中,降低事故率对降低严重性指数尤为突出。
3结束语
由以上过程可看出,随着年份的增加,安全投入和劳保投入的数量在增加,可是安全投入的比重和劳保投入的比重却在减少。而且劳动投入占安全投入的比重也在减少。但是人均安全投入和人均劳保投入在增加。随着年份的增加,事故发生的次数不确定,但伤亡人数在减少,事故率在减少,伤亡率也在减少。说明事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由以上过程可看出,随着人均安全投入(x1)和人
均劳保投入(x2)的增加,严重性指数会逐渐下降。安全水平也在提高。事故发生率和伤亡率也在逐渐下降。所以,要控制事故的发生和避免人员的伤亡,有效的预防措施就是增加人均安全投入和人均劳保投入。加大安全管理力度,提高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水承,等.现代经济理论与实务[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
[3]罗应婷,等.SPSS统计分析从基础到实践[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
[3]金龙哲,宋存义.安全科学原理[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安全性指标 篇8
隧道作为一种地下结构, 由于地质条件的不确定性, 加上自然灾害的侵袭, 使其在施工及建成运营期间出现了一系列的病害, 如衬砌开裂、渗漏水、衬砌冻害及腐蚀、坍塌等, 这些病害严重威胁隧道结构安全、缩短隧道的使用寿命。为此, 对运营隧道进行安全性评估, 以期在公路隧道产生较大病害前采取措施进行治理, 控制和减少公路隧道事故的发生。
2 运营公路隧道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AHP模型
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 (AHP) 建立了运营公路隧道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共分为四层, 其迭代模型简化框图如图1。
2.1 总目标A
运营公路隧道安全性综合评价, 考虑预防事故发生和事故发生后营救, 并结合公路隧道的特点, 从隧道的结构安全、防灾救援和运营安全三个方面对运营隧道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
2.2 分目标层 (B)
B1:隧道结构安全性评价。隧道作为一种重要的地下人工结构物, 结构复杂、空间狭小、纵深较长、出入口数量少, 一旦发生事故, 人员疏散和救援难度很大, 往往会造成极具有破坏性和危险性的后果。因此, 为保证隧道的正常营运, 避免隧道因结构性病害而导致事故, 隧道结构的安全性评价显得至关重要。
B2:隧道运营安全性评价。由于公路运营系统的特殊性, 司机可以自由选择行车路线与速度, 发生事故可能性较大。由此, 隧道运营安全性评价是公路隧道安全性评价的重要部分。
B3:防灾救援能力评价。隧道内一旦发生事故, 其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因此, 要求营运人员及时了解隧道内的交通状况, 有效地指挥车辆, 避免车辆冲撞;一旦发生事故, 要求营运管理, 救援人员及正在行驶在隧道内的驾驶员做出快速反应, 采取一系列措施, 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2.3 准则层 (C)
C1:渗漏水病害。
隧道围岩中的地下水, 凡直接 (不通过衬砌) 或间接 (通过衬砌) 以渗漏或涌出方式进入隧道内造成的危害称为渗漏水病害[1]。隧道漏水会造成设备腐蚀, 隧底翻浆冒泥, 电气设备绝缘性能降低, 影响安全。
C2:衬砌裂缝。
指隧道二次衬砌表面的可见裂缝。这些二次衬砌中的不连续面是引起混凝土破坏的主要原因。衬砌裂缝是隧道的主要病害之一, 会造成衬砌结构的承载能力降低, 侵入建筑限界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公路隧道的破坏和倒塌一般都是从裂缝开始的, 所以必须将裂缝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
C3:结构变形与移动。
隧道投入使用之后, 受到车辆、行人等反复作用, 同时又受到地质条件改变的影响, 导致隧道发生各种变形。隧道的变形会对结构的安全和运营安全都产生很大影响, 导致衬砌开裂, 结构损害, 威胁行车和人身安全。
C4:衬砌腐蚀。
公路线的延绵性导致隧道接触的地质环境千差万别, 其中有些地区富含腐蚀性介质。衬砌背后的腐蚀性环境水, 易沿衬砌的毛细孔、工作缝、变形缝等渗流到衬砌内侧, 对衬砌混凝土和砌石产生侵蚀作用, 使混凝土变疏松, 强度下降, 降低衬砌的承载能力, 缩短隧道使用寿命, 危及行车安全[2]。
C5:通风系统。
公路隧道对象的交通类型是汽车和行人。汽车发动机运转时会排放出废气, 污染空气。当污染的空气不能自行从隧道内消散时, 需要借助机械通风加以排除, 使之满足人员工作、车辆运行的卫生和安全要求, 保证隧道正常营运。
C6:照明系统。
当车辆驶入和驶出隧道时, 司机会产生白洞和黑洞效应, 需要把必要的视觉信息传递给司机, 防止因视觉信息不足出现交通事故。为提高运营安全性, 公路隧道需要提供符合视觉生理要求的照明系统。
C7:通讯监视系统。
通讯控监控系统能够平滑交通流、控制车速、减少交通拥堵和二次事故的发生, 并可用于道路的正常交通、交通事故、检修等各种情况时的交通控制。因此交通监控系统对于隧道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C8:避难救援系统。
影响隧道安全行车的因素很多, 有管理、环境和车辆等因素, 完全避免隧道运营事故的发生是比较困难的。因此, 需要管理者建立隧道的防灾救援系统, 一旦事故发生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事故进一步扩大, 提高隧道的安全运营水平。
2.4 基本指标层 (D)
D1:渗水部位。
在公路隧道中, 不同部位的渗水, 会对隧道的结构安全产生不同的影响。渗水发生的部位, 按区间隧道的断面特征对结构安全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为:顶部渗漏>侧壁渗漏>侧壁脚处渗漏[3]。
D2:渗漏水流量。
渗水流量指隧道每天每平方米的流量。较大的流量的渗漏水, 会使行车环境恶化, 降低车轮与路面之间的附着力, 行驶在上面的车辆容易发生滑移现象;此外, 还会使得隧道内衬砌剥落、风化, 使隧道的使用可靠性降低。
D3:渗漏水范围。
借鉴《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本文认为公里隧道渗漏水范围的评价可以从渗漏水总湿渍面积占总防水面积 (包括顶板、墙板和底板) 的比例大小、任意100m2的湿渍数、单个湿渍的最大面积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D4:防排水设施工作情况。
隧道设计时, 常常会设置排水沟等防排水设施, 方便衬砌背后积水流出以防其渗入隧道内部。但可能由于施工质量不良或材质耐久性差, 加之缺乏良好的养护条件, 致使很多隧道经使用数年后年久失修, 阻塞失效。
D5:裂缝的部位及走向。
裂缝按其走向可以分为纵向裂缝、环向裂缝和斜裂缝。按照其开裂部位, 可以分为顶部裂缝、侧壁处裂缝和侧壁脚处裂缝。当拱腰和边墙都出现两条以上粗大裂缝, 并与斜向、环向裂缝配合, 将衬砌割成小块状时, 易造成结构失稳而坍塌, 对运营安全威胁最大。
D6:裂缝尺度。
裂隙的尺度由其长度、宽度和深度决定, 三个方面相互影响。衬砌裂缝的长度和宽度直接反映了衬砌裂缝的状态, 是目前分析裂缝时最常用的指标之一。对于衬砌裂缝的深度, 多采用钻孔取样及声波无损检测方法获取[3]。
D7:裂隙的发展趋势。
裂隙按其发展趋势, 可以分为愈合裂隙、闭合裂隙、运动裂隙和不稳定裂隙。愈合裂隙是指衬砌中形成的裂隙, 再次被溶液填充, 再结晶形成愈合裂隙。这种裂隙不影响结构的耐久性。而闭合裂隙则是结构的原始裂隙, 运动裂隙是在周期性温度和周期性反复荷载作用下产生周期性的闭合和扩展, 产生不稳定扩撒的裂隙则是不稳定裂隙[3]。
D8:衬砌变形。
衬砌变形有横向变形和纵向变形两种, 而横向变形是主要变形。衬砌横向变形是指衬砌由于受力原因而引起拱轴形状的改变。
D9:衬砌移动。
衬砌移动是指衬砌的整体或其中一部分出现转动 (倾斜) 、平移和下沉 (或上抬) 等变化。衬砌移动也有纵向移动和横向移动之分。对于大多数已发生裂损的衬砌, 往往是纵向和横向移动同时出现[4]。
D10:结构差异性沉降。
由于隧道穿越地层的特性、岩体种类以及强度的差异性, 隧道地基的承载力有着较大的差异, 隧道沿纵向发生差异沉降, 导致衬砌因受力不均而产生较大变形和裂隙。
D11:环境水侵蚀能力大小。
水泥石中的氢氧化钙及其他成分, 能够一定程度地溶解于水。此外, 水泥石中的碱性物质, 易与环境水中的酸类和某些盐类物质发生反应, 生成新的化合物。而新生成的化合物或易溶于水, 或为松软无粘结力的物质, 或结晶膨胀, 引起有害的内应力而破坏衬砌结构[5]。
D12:衬砌材料及水泥品种。
硅酸盐水泥, 由石灰质和粘土质原料混合而成。当水泥中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铝酸三钙、铁铝酸四钙四种矿物成分的相对比例大小发生改变时, 水泥的技术性质也就随之改变。
D13:环境温度及湿度。
隧道衬砌的腐蚀, 按其机理可以分为冻融交替型裂损、干湿交替、盐类结晶性裂损等情况。湿润温暖的环境, 会加速上述情况腐蚀的反生, 还会导致衬砌混凝土的碳化, 影响衬砌结构的耐久性和结构安全性。
D14:交通量。
汽车发动机作为隧道环境的污染源, 当车辆或者车队通过时, 并不能产生像列车通过隧道时产生那种活塞效应, 将绝大部分污染空气带出隧道, 所以, 公路隧道的交通量越大, 隧道的污染程度也越高。
D15:隧道长度。
交通量一定的情况下, 在短隧道中, 当自然通风满足不了隧道内风量要求时, 则一般采用全部射流风机的纵向通风方式。随着隧道的增长, 隧道内所需通风量增大, 当大到洞内风速超过允许值时, 就需要采用竖 (斜) 井, 将长隧道分隔成若干段, 用竖 (斜) 排、送风的纵向通风方式[6]。
D16:车辆行驶速度。
NOX排放率在低速情况下较小, 随着车速的升高变大, 而HC和CO排放率在低速区随车速升高变大且排放率比较高, 在车速30km/h以上时随着速度升高而降低[7]。由此, 可以看出隧道通风系统与隧道内汽车行驶速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D17:洞外环境。
隧道洞口附近的野外自然亮度, 隧道的地理位置和附近地形, 进出引道及附近的环境状况和线形状况对隧道内照明影响较大。当洞外亮度较高时, 洞内照明强度也要相应提高。
D18:路面、墙壁和顶棚的种类及反射率。
司机在隧道内行驶时, 通过障碍物与作为背景的路面的亮度对比来观察道路上有无障碍物。路面平均亮度升高, 察觉障碍物所必要的亮度对比变小, 障碍物更容易被发现。而路面的亮度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照明灯具给与的亮度, 二是路面、墙壁和顶棚对光的吸收和散射[8]。
D19:照明设施。
灯具的亮度选择勿庸置疑是至关重要。此外, 隧道内温度和湿度较洞外均高, 不可避免地要附着油垢和沉埃, 并会经常受到洗涤剂等化学物品的侵蚀, 因此在选择合理的照明灯具的同时还要注意其照明设施应具有抗蚀能力。
D20:隧道交通监控系统。
隧道监控系统检测隧道区段内的各项交通参数, 然后上传到隧道管理站计算机系统, 以便分析、判断交通运行状况。当检测到交通异常状况时, 由计算机系统向可变情报板、交通信号灯、车道指示器等设备发出控制指令, 指挥、诱导、控制交通, 防止重大交通事故的发生。
D21:隧道火灾监控系统。
火灾监控系统可无间隙和无人干预的情况下对隧道内的火灾状况进行自动监测, 能在火灾发生的最初阶段自动报警, 以免事故的进一步扩大。
D22:紧急呼叫系统。
紧急呼叫系统是隧道营运管理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当隧道内发生交通异常或行车事故时, 司乘人员可迅速向隧道监控台报告事故情况。值班人员经过确认后, 组织调度救护车、故障处理人员前往现场进行救援, 排查故障, 疏通交通, 减少事故损失[9]。
D23:避难系统。
隧道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一旦发生事故, 救援工作的开展既困难又复杂, 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因此, 必须发挥救援室、防火避难室、避难通道等避难系统的作用, 使得损失降低至最少。
D24:紧急救援设备。
包括具有红外摄像仪的隧道火灾救援车和各种医疗救助设备。隧道紧急救援涉及多部门 (路政、消防、交警、医院等) 、人员、设备等, 各部门必须紧密配合, 才能节省时间, 减少损失。
3 本AHP模型应用途径
在利用AHP模型构建了“运营公路隧道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后, 可把各种评价因素明确表达出来, 在此基础上通过调研构建判断矩阵并进行单排序以及总排序计算, 从而可得到各个因素对于总目标的组合权重值。再通过调研得出各因素评价值后运用“改进的topsis方法”或“模糊综合评价法”在计算机上定量地、直观地计算出综合评价的结果, 从而对运营公路隧道进行安全性综合评价, 事先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防患于未然, 可减少甚至避免隧道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 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10]。
摘要:隧道病害对隧道的安全和正常运营有巨大的影响和威胁。为此, 尝试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建立运营公路隧道安全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对运营隧道安全性进行评估, 事先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防患于未然, 可减少甚至避免隧道事故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的损失。
关键词:公路隧道,隧道病害,安全性综合评价,AHP
参考文献
[1]曹彦国.隧道 (第1版) [M].2003.3.
[2]李光晓.运营铁路隧道安全性评价和管理[D].中南大学学位论文.
[3]黄宏伟.隧道及地下工程的全寿命风险管理[M].2010.4.
[4]吴江滨, 张顶立, 王梦恕.铁路运营隧道病害现状及检测评估[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3.
[5]张文渊.环境水对水泥混凝土的侵蚀作用及防护措施[J].腐蚀与防护, 2002 (2) .
[6]李刚.公路隧道各种通风方式适用长度的研讨[J].公路, 2000 (5) .
[7]张义.汽车尾气排放的监测系统开发及分析方法研究[J].内蒙古化工, 2008 (5) .
[8]张立波, 郝海杰.浅析影响公路隧道照明设计的因素[J].北方交通, 2007 (3) .
[9]刘宏伟, 朱斌, 高琼芷.隧道监控系统对隧道运营安全的作用[J].公路交通科技, 2012 (3) .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探讨 篇9
1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1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因素
1.1.1 灭火应急救援能力
灭火应急救援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灭火战斗的成败。消防实力强大, 就可以有效控制火势的蔓延, 并抓住有利时机迅速消灭火灾, 最大限度地减少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灭火应急救援能力除了考虑消防力量, 还需考虑必要的消防设施。笔者对消防队 (站) 覆盖率、消防车通行能力、10 min消防力量到场率、农村志愿消防队建有率、行政村消防水源建有率、消防无线通信可靠覆盖率等进行安全评价。
1.1.2 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
农村的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是农村各项消防工作顺利、有序地进行的基础和前提, 也是影响农村消防安全的重要因素。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率、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水平、消防技术装备配备水平、政府消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都是农村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 会影响农村消防安全, 需要进行评价。
1.1.3 消防安全环境
农村消防安全环境是影响农村消防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 良好的农村消防安全环境是农村消防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在进行安全评价时, 笔者将复杂的指标进行了整合, 主要从消防管理制度完善情况和农村消防规划与实施情况两个大的方面进行指标体系安全评价。
1.1.4火灾防控水平
火灾防控水平是对原火灾四项指标的整合与升华, 取消了火灾伤亡人数这项指标的同时, 增加了公众消防安全满意度指标层, 意在改变只有火灾四项数字评价的局限性。在评价过程中, 主要考虑万人火灾发生率、万人火灾死亡率、万元GDP火灾损失率和公众消防安全满意度四项, 其中前三项为逆指标, 计算时应单独考虑。
1.1.5 公众消防安全素质
公众消防安全素质是农村消防安全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指标体系的建立有重要影响。在评价公众消防安全素质时主要从农村消防知识教育普及率和农村消防自防自救能力两方面进行考虑。
1.2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层
(1) 消防队 (站) 覆盖率主要反映农村消防站建设水平。计算方法为农村评价区域已建消防站数×目标面积值/农村评价区域面积。根据现行《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有关规定, 设在近郊区的普通消防站以接到出动指令后5 min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边缘为原则确定辖区面积, 其辖区面积不应大于15 km2, 考虑现阶段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情况, 设置15 km2为目标面积。
(2) 消防车通行能力主要反映消防车应急通行状况。计算方法是行车平均时速60 km/h为消防车行车目标时速。根据现行国家标准GB 50220-9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的规定, 在城市郊区和市郊接合部的快速路, 设计行车速度一般不低于60 km/h, 综合考虑农村实际状况, 部分火场距消防站较远, 设计目标时速为60 km/h。
(3) 10 min消防力量到场率主要反映农村消防力量到场速度情况。计算方法为10 min到场次数/总出警数。城市规划区消防站布局应遵循的一般原则是按照接到出动指令后5 min内消防队可以到达辖区边缘的要求确定的, 但我国大部分农村达不到此项要求, 按东南沿海省份农村消防力量10 min到场规划, 设定消防力量到场时间目标值为10 min。
(4) 乡村志愿消防队建有率主要反映乡村初起火灾自救能力。计算方法为建有志愿消防队的行政村数/地区行政村总数。
(5) 农村行政村消防水源建有率主要反映农村消防水源建设水平和消防供水能力。计算方法为已有消防水源数/该区域规划建设消防水源数。
(6) 消防无线通信可靠覆盖率主要反映火灾扑救及抢险救援现场无线通信保障的物质水平。计算方法为消防无线通信设备有效覆盖面积/辖区实际面积。
(7) 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率主要反映消防部门进行定期消防安全检查的能力。计算方法为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次数/消防安全检查规划数。
(8) 消防管理组织机构建设水平主要是反映消防管理组织机构的建设情况。根据上级主管单位考核的结果确定。
(9) 消防技术装备配备水平主要反映移动消防力量的保障情况。计算方法为消防车数量/农村人口总数。消防车数量=水罐消防车数量+消防摩托数量+消防机动泵数量。水罐消防车为基准数, 取值为1;消防摩托数量=消防摩托数×0.8;消防机动泵数量=消防机动泵数×0.6。因消防技术装备种类较多, 故只考虑对农村一般火灾扑救较有效的水罐消防车、消防摩托、消防机动泵三项指标。
(10) 政府消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重主要反映政府对消防部门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计算方法为地方政府投入消防经费/地方政府财政支出总额。
(11) 消防管理制度实施情况主要反映消防部门自身管理水平。根据上级防火部门考核情况确定。
(12) 农村消防规划实施情况主要反映消防部门工作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计算方法为农村消防规划已实施数/农村消防规划总数。
(13) 万人火灾发生率主要反映火灾防控水平与人口数量的关系。计算方法为辖区的火灾总数/辖区年末常住总人口。
(14) 万人火灾死亡率主要反映火灾防控水平与人口数量的关系。计算方法为辖区的火灾死亡数/辖区年末常住总人口。
(15) 万元GDP火灾损失率主要反映火灾防控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计算方法为辖区火灾直接财产损失额/辖区的GDP。
(16) 公众消防安全满意度主要反映公民对社会消防安全状况的主观感受和自我评价。内容设计在“公众消防调查问卷”内, 通过抽样问卷调查获得数据。
(17) 农村消防知识教育普及率主要反映消防宣传教育能力。计算方法为总得分/调查人数。农村消防培训普及率采取有选择的对等人数和统一问卷的调查方式测评, 以人均得分表达。
(18) 农村消防自防自救能力主要反映村民对于消防知识的熟悉程度和对已掌握消防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计算方法为 (公安消防部门受理的火灾报警起数-公安消防部门的出水扑救起数) /公安消防部门受理的火灾报警起数。
1.3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
笔者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收集数据, 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得出每一项的平均值, 作为每一项的指标权重值。所挑选的专家都是从事消防工作多年, 涉及防火、灭火等各个方面, 所得数据相对可靠, 有较强说服力。共发出专家打分表15份, 并与每位专家及时沟通, 讲解具体打分细则, 有效回收全部问卷。打分人员涉及武警学院消防指挥系、消防工程系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1人, 辽宁省大连市消防支队7人。其中, 从事消防工作20 a以上者3人, 15~20 a者3人, 10~15 a者5人, 10 a以下者4人。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从原始数据和最后结果的对比中可以看出, 绝大部分专家对一级指标“灭火应急救援能力”项所占比重的观点相差不大, 但对于一级指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一项的认同感相差悬殊, 部分专家认为应占到百分比的一半左右。二级指标各项平均值基本符合各位专家观点, 反映出数据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原始数据看, 打分专家在指标权重赋值上并没有向自己所从事或擅长的方向倾斜, 反映出表格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表1的数据可以用来反映农村消防安全状况各项比重情况。
2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举例
2.1 数据收集与整理
某镇消防安全综合评价基础数据表, 见表2所示。
2.2 数据的标准化
农村消防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法, 计算公式见式 (1) :
式中:M为综合评分;Ax为单项指标X的权重;Bx为单项指标X的评分;n为指标数, 当指标为逆指标时, 指标值=1-指标值。
由表2数据及式 (1) 得18个评价指标, 结合权重可得M=0.568。其中, 灭火应急救援能力为0.171, 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为0.13, 消防安全环境为0.11, 火灾防控水平为0.11, 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为0.047。
2.3 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数据分析
由计算结果可以看出, 该镇消防安全处于中等水平。五项一级指标中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消防安全环境、火灾防控水平三项指标达到优秀水平, 基本接近所赋权重值, 尤其是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率和原火灾四项指标达到或接近100%, 使近年来政府和消防部门不断加大消防安全工作力度得以体现。
但灭火应急救援能力和公众消防安全素质存在较大差距, 计算值与所赋权重数值相差过大, 进而影响整体安全评价成绩。在灭火应急救援能力中消防队 (站) 覆盖率、10 min消防力量到场率、农村行政村消防水源建有率三项指标中, 每项指标所占该项权重指标的比重不及15%, 与达标能力相差悬殊, 而该三项指标直接影响农村火灾扑救的效率和实际扑救效果。在一级指标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中, 两项结果农村消防知识教育普及率、农村消防自防自救能力均不尽如人意, 公众对消防工作不甚了解, 在发放公众问卷调查过程中, 部分村民甚至不知道公安现役消防队扑救火灾时是否收费, 火灾发生后不能及时拨打119火警电话进行报警, 影响了农村消防安全总体水平。
该镇应从农村消防安全宣传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入手, 在广泛提高公众消防安全素质上下功夫。政府应加大消防经费投入, 并使经费首先投入到农村消防供水能力、小型消防站建设上, 根据该镇实际情况, 落实消防安全工作, 切实提高农村消防安全水平。
3结论
(1) 从灭火救援应急能力、消防管理及保障水平、消防安全环境、火灾防控水平、公众消防安全素质等五个一级指标考虑, 建立了一套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给出了农村消防安全评价的计算方法和评分标准。
(2) 通过制作专家打分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法, 收集到15位不同领域消防专家对指标权重的看法。通过统计学处理, 得到农村消防安全指标体系各指标层权重。各项平均值基本符合各位专家观点, 反映出数据具有相对一致性。从原始数据看, 打分专家在指标权重赋值上并没有向自己所从事或擅长的方向倾斜, 反映出数据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信度,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3) 运用权重数值对某镇农村消防安全进行了量化评价, 实例研究表明该方法评价结果符合实际情况, 且简便可行, 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 可以为农村消防安全评价提供切实可行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刘畅.农村消防安全工作及其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8) :83.
[2]潘京.我国城市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 2005.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006.
[4]江苏省消防联席会议办公室.江苏省消防安全指标体系 (试行) [S].2008.
[5]王雪峰.农村消防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7.
职业安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篇10
企业职业安全效益是指通过安全水平的实现, 对社会、国家、集体、个人所产生的效益。职业安全效益实质是用尽量少的安全投资, 提供尽可能多的符合社会需求和人们要求的社会保障, 安全活动在获得满足安全需要的基本前提下, 所需投入的资本、劳动越少, 安全效益越高, 反之越低。职业安全对社会和人类作用意义是广泛和复杂的, 呈现出来的安全效益也有着特殊的性质, 其表现为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潜在性、多效性、复杂性, 这些性质决定了对职业安全效益的衡量无论是从计算口径、内容上, 还是从指标体系的构建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难度。
目前我国学者在职业安全效益评价研究上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职业安全效益的构成。罗云 (2009) 认为该构成从性质上可分为经济效益 (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 与非经济效益 (职业安全的社会效益) 。封雨等 (2000) 认为该构成由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转化经济效益和潜在效益构成。王晓梅 (2007) 则认为职业安全效益由减损效益和增值效益构成。王昕 (2000) 则认为安全经济效益由直接经济效益、间接经济效益和潜在经济效益构成。二是从职业安全投资决策的角度研究职业安全效益。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主体, 每项投资决策都是以收益或经济效益高低作为评价依据的, 研究的内容包括安全投资 (投入) 决策模型的构建;安全投资 (投入) 经济效益的评价;安全投资 (投入) 与效益之间的关系分析。三是对企业职业安全效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认为职业安全效益主要受企业和员工对职业安全的认识及政府的安全规制体系影响 (王幼莉, 2010) 。四是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职业安全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 (樊晶光等, 2004) , 职业安全投资 (投入) 对企业而言产生经济效益是确实存在的。
从上述文献回顾可以看出近二十年来我国学术界对职业安全效益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安全效益的构成、投资决策、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 而对安全效益全面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至今还没有学者作较为深入的研究。
二、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一) 客观性、科学性
所谓客观性、科学性就是要求指标体系能够反映职业安全效益的规律和内在客观联系, 利用统计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职业安全效益, 并能将指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一种既相互联系又相互补充能够全面系统反映职业安全效益现状及其规律的指标体系。
(二) 实用性、可操作性
所谓实用性是指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有利于企业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从指标体系中汲取有用的信息, 指导企业进一步搞好职业安全工作, 激发企业加大职业安全投资的动力。所谓操作性是指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数据能够比较容易采集整理分析, 同时指标体系反映内容能符合企业的客观实际, 而且比较容易理解。
(三) 全面性
由于企业职业安全效益具有间接性、滞后性、长效性、多效性、潜在性、复杂性的特点, 这些特点决定了构建较为完整的指标体系需要从多角度、多维度、宽范围、着眼于长远性去构建, 让企业从中获得对职业安全效益的全面认识, 促进企业在职业安全上加大投资力度。
(四) 各指标之间相互衔接、与其它指标兼容的原则
职业安全指标体系是由相互作用的子体系构成, 各子体系必须相互衔接配套才能全面准确说明总体, 从而正确引导企业走向职业安全的良性循环。同时统计又必须与会计相统一, 要求与会计的一系列指标含义、范围、原始记录相兼容, 这样才能便于收集职业安全所需的各种资料。
三、职业安全的效益分析
(一) 减损效益
企业作为一个经济利益主体, 任何投入都要考虑效益问题, 企业职业安全投入也是一样, 其产出效益一方面表现为企业通过对安全设施的投入避免或减少了人员伤亡和职业病的发病率, 设备、工具、材料也免遭损坏, 同时减少由于职业安全事故而引发的各种矛盾等, 这些损失的减少就等于增加了企业的效益, 即减损效益。职业安全投入形成的减损产出表现在:一是通过投入保障员工的生命权, 减少员工在工作中死亡、残疾、职业病等, 从而减少企业支出, 主要由人员伤亡、职业病的赔偿费构成。二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 主要有因职业安全事故导致的财产报废、损坏设备设施的维修费用等。三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生产损失, 主要是减员、减产、停产等一系列损失。四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发生时抢救、处理费用支出。五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而引起的各类罚款。六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发生时商誉受到影响而导致的订单减少造成的损失。七是减少因职业安全事故造成的高素质员工流失引起劳动生产率降低等产生的损失。
(二) 价值增值效益
企业职业安全方面的投入还可为员工提供安全舒适的工作环境, 使员工生命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都得到相应的提高,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这是增值效益。增值效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的因素产生增值, 主要是企业为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 提供安全工作的环境使其健康和身心得到有效保护, 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 劳动生产率相应的提高,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引进高素质的员工, 提高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 进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高。二是物的因素产生的增值, 主要表现为保证了设备的正常运转, 延长了设备使用寿命, 特别是高素质的员工和设备的良好运转相结合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和质量带来的价值增值。三是企业的形象带来的增值, 主要是由于企业始终将职业安全放在第一位, 企业的商誉价值提高, 订单数量增加, 使得企业产出增加。
(三) 转化效益
由于企业重视职业安全工作, 使得其投入低于同行业或国家规定的投入, 为企业节约了资金, 这些资金再投入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效益, 这部分效益叫转化效益。职业安全的转化效益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按照国家或行业规定要求进行的职业安全各项投入, 由于企业各项安全工作开展得相当完备, 实现了低于规定比例的投入或者低于同行业安全投入的平均水平就达到规定的效果, 这部分节约的资金转移到生产经营活动中去获得的效益, 这是减少投入获得的效益。二是由于职业安全的工作开展得比较好, 在获得减损效益的同时, 将减损的资金再投入到相应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又获得相应的效益。这两部分效益在统计中通常被忽略, 应该加以统计。
四、职业安全效益指标体系构建
(一) 职业安全效益指标的计算
一是职业安全投入。职业安全投入是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中为了给员工创造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所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各种资源的总和。按照职业安全投资对职业安全事故和伤害的预防或控制的作用划分, 安全投入可分为: (1) 预防性投入, 指为了预防职业安全事故发生而进行的安全投资, 包括安全设施费、防护用品费、保健费、安全奖金、安全教育与管理费、应急救援和保障投入等超前预防投入。 (2) 控制性投入, 指职业安全事故发生中或发生后对伤亡和损失后果控制的投入, 如职业病的诊治、事故营救、设备 (设施) 的修复等。预防性投入是主动性投入, 而控制性投入是被动性投入, 它们之间是此长彼消的关系, 预防性投入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 控制性投入就会加大。企业职业安全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确定预防性安全投入的结构与规模, 职业安全投入就是指预防性投入, 即主动性投入。具体指标计算如下:
职业安全投入=职业安全设施建设投入及维护保养费用+劳动保护与保健费+应急救援保障投入费用+宣传教育费用+日常职业安全管理费用+保险费用
二是职业安全的减损效益。具体计算如下:
职业安全事故损失=人员死亡、残疾、职业病的赔偿费+财产损失+生产损失+事故抢救、处理费用+各类罚款+订单减少损失+高素质的员工流失引起的损失
职业安全投入后减少的损失=职业安全投入前的事故损失—职业安全投入后的事故损失
三是职业安全的增值效益。职业安全增值效益是职业安全对生产的正贡献, 当前还没有公认的计算方法, 主要是利用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进行估算。
职业安全增值效益=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生产总值×销售利润率
职业安全增值贡献率=劳动力素质的贡献率+商誉的贡献率+物的因素贡献率
四是职业安全的转化效益。
转化效益=职业安全投入减少形成的转化效益+职业安全损失减少形成的转化效益
= (职业安全投入减少额+职业安全损失减少额) × (1+资金利润率)
(二) 职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 对职业安全效益进行总体评价。职业安全效益反映企业在职业安全投入方面取得的经济效果, 但职业安全效益的计算过程存在以下难以处理的问题:一是计算项目的不确定性, 如生产损失中一些高素质员工的流失造成的损失;二是有些损失难以计量, 如人的死亡、残疾、职业病的赔偿金就很难用金钱计算;三是由于间接损失占了损失的大部分, 相关专家估计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比例约为1:4, 这就有可能在计算安全效益时产生缩水现象。所有这些使得职业安全效益计算不准确, 甚至人为地降低了职业安全效益, 削弱了企业投入的动力。所以企业应全面考虑职业安全产生的效益。
(1) 职业安全效益 (绝对值) =增值效益+减损效益+转化效益-同期企业职业安全投入
(2) 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降低额=基期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报告期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
在符合国家或行业职业安全规定的条件下, 单位产品职业安全成本降低额或降低率反映了同样职业安全投入其产出增加, 最大化地发挥了投入的效益, 从而为企业节省了资金, 提高了职业安全资金的利用率。
边际效益反映了职业安全程度提高一个单位所增加的安全效益, 职业安全边际效益存在边际递减现象, 职业安全边际成本反映了职业安全程度提高一个单位时增加的投入, 是边际递增的, 当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益时职业安全投入最佳。
职业安全效益弹性反映了职业安全效益对职业安全投入的敏感程度, 弹性大于1, 表明职业安全效益的增幅大于投入的增幅, 激发企业加大投入的动力, 等于1表明两者增幅相等, 小于1表明在职业安全符合国家或行业有关规定的条件下, 企业职业安全再投入的动力不足。
职业安全投资回收期反映了职业安全项目从初始投资起到项目建成投资全部收回为止所需时间, 指标数值应与国家规定的数值或同行业企业比较, 进行相应分析才有意义。当然由于职业安全项目的特殊性, 将其与投入其它项目的回收期进行比较意义不大。
其次, 对职业安全效益内部结构进行评价。职业安全内部结构评价一方面要反映各部分效益的大小, 同时反映总体效益内部三种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通过与国家标准或同行业规定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看其比例是否合理;另一方面将本企业的内部结构评价与同行业其它企业进行比较看出其中的差距或不足, 对职业安全工作进行相应的改进。
(4) 内部结构比=减损效益︰增值效益︰转化效益
最后, 对职业安全追加投入产生效益进行评价。
职业安全追加投入产生效益 (绝对值) =追加后的职业安全效益-追加前的职业安全效益
追加投入产生的效益指标应该与总体评价效益和内部评价效益两大类指标进行相应的比较, 追加投入产生的效益大于总体评价效益和内部评价效益的相应指标数值, 则有两种情况:一是如果是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追加投入, 说明原有的投入不足, 没有达到最佳投资点;二是如果追加投入用于技术改造, 提升了职业安全技术水平, 使得职业安全效益大幅度上升, 则说明过去的职业安全技术比较落后, 需要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参考文献
[1]汪赛等:《基于安全效益分析的煤炭企业安全投入决策模型》, 《统计与决策》2009年第5期。
[2]陈一洲等:《企业安全生产与投入经济效益的关系》, 《兰州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9期。
[3]钱永坤等:《安全投入与经济效益关系》,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8期。
[4]张杰等:《安全生产效益的分析评价及其与安全投入的关系》,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第3期。
[5]黄勇等:《安全投资模型及收益分析探讨》,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7年第2期。
安全性指标 篇11
关键词: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指标筛选;区间估计
中图分类号:TU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5192(2012)02-0062-05
Study on Index System of Safety Risk Evaluation for Subway Construction
Based on Interval Estimation
LIU Ren-hui, YU Bo, JIN Zhen
(School of Management,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Establishment of index system is key to safety risk evaluation for subway construction, whether the selection of indexes is reasonable directly determines the accuracy of eval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usual methods of selecting indexes for evaluation and analyzes their applicability. Based on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interval estimation, the theory model of index selection for safety risk evaluation for subway construction is set up. Given the types of accidents happened during last 10 years in China, original index system of safety risk evaluation is established mainly according to sources of safety risks in accidents. At last, this paper takes the sixth part of Harbin Subway Line NO.1 as an example and selects the indexes for its safety risk evaluation, which provides a new method for construction company managers to evaluate safety risk during construction and to improve their ability of safety management.
Key words:subway construction; safety risk; index selection; interval estimation method
1 引言
近年来为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压力,中国许多大中城市纷纷加入了修建地铁的行列。城市地铁工程建设是一项复杂的高风险性系统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很大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地铁施工过程中,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和突发性等诸多突出的特点[1],这些特点,必然会对地铁施工的安全管理造成不可预见的影响,如果控制不当,极易造成重大安全事故,带来极为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地铁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管理的基础,通过评价指标体系,可以进行全面评价、合理地估计风险的影响程度及范围,也是对重大风险源进行控制、制定对策的前提条件。只有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才有可能得出科学的评价结论,在构建评价体系框架时,初选的评价指标尽可能要体现全面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时,则需要考虑指标体系的独立性、科学性、层次性、可操作性、目的性等。当指标太多时,就会有很多重复指标,相互干扰,这就需要正确的、科学的方法进行指标筛选。
在目前的研究中对复杂的系统进行分析与评价通常依靠建立一些指标来进行的[2~4],如果单从全面性的角度来选取指标,则会出现指标数量太多而造成的大量的冗余信息,增加了分析与计算的难度, 同时评价结果也不一定准确。如果指标太少会使信息量不足而影响分析与评价结果。一般要在初步建立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指标进行进一步筛选使指标有较好的实用性。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按方法和性质可以分为定性指标筛选方法、定量指标筛选方法、综合指标筛选方法等。
定性指标筛选方法上最常用而具有代表性的是理论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理论分析法筛选指标时可以把初始指标之间的关系分为因果关系指标、等价关系指标、过程关系指标3种,通过这3种关系可以将存在因果关系、等价关系、过程衔接关系的指标剔除掉,从而把逻辑上存在重复关系的指标筛选出来[5]。专家咨询法中的专家的选择虽然具有主观性,但通过专家进行指标筛选可以集成多数专家的意见,化主观为客观[6]。
通过理论分析法筛选指标得到的结果较为精确无误,但此方法一般是在指标间能通过某种关系推导出来时的条件下,才能发挥较理想的效果,而在地铁安全事故风险指标筛选时则发挥不了其优势。当难以借助精确的数据分析技术时,可采用专家分析法,以理论研究为基础,通过逻辑分析和经验判断解决指标筛选的问题。该方法操作简单易行,适用于项目早期分析项目潜在的风险,但这种方法易受专业领域的影响,从而片面地理解问题,并且耗费时间,成本较高。
在定量指标筛选方法方面,常用的是统计分析法[7]和灰色关联分析法[8]等。统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在筛选指标时需要大量样本,当有大量数据支撑时,用这两种方法进行指标筛选有一定的优势,但对于存在大量定性指标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来说,寻找大量的数据样本是不现实的。
定性和定量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此有必要研究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层次分析方法经过多年发展,吸收并结合了一些理论,又衍生出了改进的层次分析法、模糊层次分析法、可拓模糊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层次分析法等。层次分析法还可用在指标筛选的研究中,该方法认为只有对决策目标有贡献的指标才能作为衡量备选方案的准则[9],也就是说如果某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足够小,该指标的相对权重就有可能会被判断矩阵的误差所淹没,而将此类弱权重指标包含到层次分析中并不能为决策带来实质的贡献,反而会增大决策者在判断过程的误差,增加系统评价的工作量,因此,此类弱权重指标应该剔除。
层次分析法适用于决策者希望通过借鉴一个较大的一般指标集,建立具体问题的指标体系的情形,尤其是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根据决策者经验感觉进行比较的问题,以及那些掌握信息资料并不充分,而希望依靠两两比较结果对判断做出合乎逻辑的决策问题[10]。这种方法适用于事先风险信息掌握不完全条件下,通过一般指标集筛选,并建立接近实际情况的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2 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指标筛选模型
在现有的安全风险指标研究中,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定性分析方法构建的,指标的取舍没有统一严格的标准。这可能会带来一些重要指标的遗漏,或者对风险影响较小的指标和包含信息重复的指标的选入,为克服上述结果带来的计算复杂化和评价结果不合理情况,首先以满足全面性的原则下选取初选指标。考虑到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缺乏较为充分的量化数据资料,涉及影响因素较多,需要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加以整合;并且由于在定性判断中,专家判断缺乏一致性,因此将区间估计方法引入到层次分析中,利用层次分析区间估计指标筛选模型来筛选指标。
2.1 层次分析区间估计
如果对于某一不一致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A,存在未知的一致矩阵,可以把A视为由发生微小变动而来,那么由导出的权重向量可以看作是A的理想权重向量,特征向量法能对这个理想权重向量给出一个近似的估计。然而,由于不一致的判断矩阵A存在偏差和不确定性,蕴含A中的权重向量只能是一个可能区间而不会是一个确定的向量,所以说,从不一致的判断矩阵中,我们只能获得对模型中各项指标权重的一个大致估计,而不会是一个没有误差的精确值[11]。
2.2 基于层析分析区间估计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指标筛选模型
根据判断矩阵不一致情况指标筛选应分为两步,当得出的判断矩阵一致时利用基于权数指标筛选方法;当得出的判断矩阵不一致时利用区间估计剔除弱权重方法进行筛选指标。
(1)建立地铁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初步体系。
3 建立地铁施工项目安全风险初始指标集
工程项目的单件性决定了每个地铁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的差异性。这将会引起对于不同项目的风险影响因素是不一样的,但通过搜集近10年间的中国地铁施工安全事故不完全统计数据发现,频发的安全事故的类型有塌方、地下水、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火灾、爆炸、触电、高空坠落等,统计结果如表1。
4 基于AHP区间估计的指标筛选应用
以哈尔滨地铁工程一号线一期6标段为例,对该工程安全风险采用层次分析区间估计方法进行指标筛选。理论上来说,被识别出来的地铁施工项目安全风险因素都有可能给安全带来不确定的影响,进而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但是,并不是所有因素都会对特定项目产生显著影响,所以在指标筛选时根据专家或者项目负责人的主观判断可以把这些指标剔除掉,进行指标筛选。
4.1 构造判断矩阵
筛选指标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建立尽可能包含地铁施工项目安全风险特征的所有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本文将以图1作为本工程的安全风险评价初始指标体系来确定各因素之间的权重并筛选。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两两比较,建立9标度判断矩阵。考虑文章的篇幅和方法比较简单,本文只对C3、C7的指标筛选计算过程示例。
特征值向量法是从不一致数据中获得排序的方法[12],所以在判断矩阵不一致的前提下,特征向量法为权重向量提供了最优点估计值,而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区间估计模型中把判断矩阵视为自由选择指标权重过程中的一种约束。从表2中可以看出利用特征值向量法得出的值在区间估计值的上下限的平均值的微小范围内浮动,可以说明该模型方法是有效的。
其他指标同样经过以上处理最终筛选掉D4、D12、D16、D21、D26、D30、D31、D33、D37指标。评价指标筛选完成后,形成了新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重新构造判别矩阵,确定新指标体系的相对权重值,最终得到筛选后的地铁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最终得出的指标体系针对性强、数量适中,并且在指标体系筛选同时得出的权重值,能够在事前做好专项准备的工作当中发挥出一定作用。通过此模型对哈尔滨地铁工程一号线一期6标段日常安全风险进行了评价工作,在对发现项目存在的危险源及时防范、降低事故发生概率、提高施工安全管理能力上发挥了较好的的指导作用。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此模型方法在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指标筛选上有很好的实用性。
5 结束语
本文是从指标筛选的角度探讨了施工安全风险评价指标建立的问题,对于带有诸多不确定性的安全风险评价指标筛选问题,仅对各指标的重要性提供一个点估计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并有可能引起一个错误的指标间的排序,同时也掩盖了各权重向量存在不确定性这一事实。运用基于层次分析区间估计的方法筛选地铁施工安全风险指标与其他方法相比更为合理。与定量筛选方法相比该方法最大的优势是不必搜集地铁施工安全风险相关的基础数据,这与当前我国地铁施工行业缺少相应数据库,而且指标量化困难等客观环境相符。与定性筛选方法相比,如专家咨询法的专家必须要求是具有丰富的知识、经验的人员,但这些人员仅是某一方面的专家,不可能懂得全部风险相关的知识,不太适合复杂大系统指标的筛选,而且专家筛选过程要费很长时间。而基于层次分析区间估计指标筛选方法只需要找一些对项目比较了解的内部人员就可以很快解决,通过此方法还可以直接得出各指标间的权重。
参 考 文 献:
[1]侯艳娟,张顶立,李鹏飞.北京地铁施工安全事故分析及防治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9,33(3):52-59.
[2]刘仁辉,翟凤勇.建设项目安全事故应急能力评价[J].中国管理科学,2009,17(s):498-502.
[3]郭军华,李帮义.基于FC和VPRS的信用风险评价研究[J].预测,2009,28(5):32-37.
[4]范中启,曹明.能源-经济-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协调状态的测度与评价[J].预测,2006,25(4):66-70.
[5]姜瑞忠,等.指标综合筛选方法在高含水油田开发效果评价中的应用[J].油气地质与采收率,2008,15(2):99-101.
[6]范柏乃,单世涛,陆长生.城市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筛选方法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2,20(6):663-668.
[7]陆宁,姜丽宁.西安市房地产市场景气指标筛选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2007,9(3):57-60.
[8]沈珍瑶,杨志峰.灰关联分析方法用于指标体系的筛选[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2,32(5):728-732.
[9]高杰,孙林岩,李满圆.区间估计:AHP指标筛选的一种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25(10):73-77.
[10]Saaty T L.层次分析法[M].许树柏译.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1988.
[11]高杰,孙林岩,何进.层次分析的区间估计[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24(3):103-106.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篇12
煤矿生产属高危险行业, 长期受水、火、顶板、瓦斯、煤尘等灾害的威胁与制约。目前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 对煤矿安全水平的描述一般都是定性的, 或者用伤亡事故起数、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千人死亡率, 百万工时死亡率等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来表示企业的安全度[1]。其只注重结果指标, 而缺少过程指标。这些结果指标既不能准确反映煤矿当前的实际安全状态, 更不能体现矿工所面临的安全风险。
如何建立一个统一的能够反映煤矿安全风险的过程指标体系, 使其能够判断煤炭行业的安全程度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现在煤炭企业安全程度评价大多依据已发现的或潜在的风险类型和程度, 实际上也与企业员工素质、机械设备的可靠程度及环境的安全程度有关, 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系。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 建立了一种以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以及事故及职业危害情况为基础的综合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希望在应用过程中不断完善。
1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的设计
1.1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的设计原则[2]
(1) 先进性原则。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是先进安全目标的反映, 安全风险指标的设计必须体现安全理念、安全目标和安全管理体系的先进性, 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吸纳国际、国内安全绩效领先的安全指标体系。
(2) 科学性原则。指标体系的拟定、指标的取舍、公式的推导都要有科学的依据。只有坚持科学性的原则, 获取的信息才具有可靠性和客观性, 才具有可信性。
(3) 相关性原则。各指标之间应具有相关性和价值取向一致性。具体指标的选取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4) 综合性原则。体系的设计不仅要有反映安全生产工作在某一阶段取得的进展, 更重要的是要有动态性, 能反映出其持续发展的状况规律, 静态与动态综合, 才能更为客观和全面。
(5) 可操作性原则。指标体系的设计要求概念明确、定义清楚, 能方便地采集数据与收集情况, 要考虑现行科技水平, 并且有利于改进。
1.2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取
煤矿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取是基于安全科学理论和引发煤矿安全风险的主要因素, 在对影响企业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归类、整理、分析和提炼的基础上构建的。评估指标是从那些零散的、局部的风险因素中提炼的, 是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反映企业运行状态, 因此指标体系来源于风险因素又高于风险因素。安全指标是重要安全信息的体现, 安全信息包含了风险管理全过程的相关信息, 指标体系的设计与选取要坚持结果指标和过程指标并重。
2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构成
结合影响煤炭企业安全的风险因素分析以及企业运行的实践, 在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相关性、综合性和可操作性等指标体系构建原则的指导下, 严格按照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设计步骤和流程, 将该指标体系分为人员安全风险指标体系、设备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环境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管理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以及事故及职业危害指标体系五大体系。
2.1 人员安全风险指标
人员安全风险主要是指作业人员的抗风险能力, 作业人员能否抗御职业风险, 减少或避免职业伤害, 不仅取决于作业人员能否预防事故, 使其不发生或少发生, 而且取决于事故发生时能否避免伤害或减轻伤害的严重程度。两种能力都具备才能最终达到有效降低职业风险的目的[3]。归纳起来人员安全风险评估指标具体包括作业人员数量、作业人员持证情况、作业人员工作经验、作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作业人员持续培训、人员责任心的欠缺性、人员操作违章率7个指标。
2.2 设备安全风险指标
在企业生产中, 人员通过各种机器设备实现既定的目标。设备的不安全状态是引起生产事故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必须想方设法提高设备的整体安全程度, 以此来提高企业的安全程度。在企业生产中, 使用先进、自动化程度高的设备, 淘汰落后的设备, 可以改变设备的不安全状态。设备从购买、使用、维修、保养、报废、处理等一系列过程, 以及设备的运行状态都能够反映设备的安全风险。设备安全风险指标具体包括设备先进程度、设备完好率、设备故障率、设备维修质检不合格率、设备安全监察隐患整改率、安全防护装置配备率及安全运行周期7个指标。
2.3 环境安全风险指标
2000年《重大危险源识别》列出的环境风险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井不良或危险的自然地质条件;二是不良或危险的工作环境两个方面的因素。环境安全风险指标体系可以概括为:矿井安全生产地质灾害、微气候 (主要指温度和湿度) 、噪声、有害气体、粉尘浓度、照明 (照度) 和作业场所7个指标[4]。
2.4 管理安全风险指标
煤矿安全风险的目标可以概括为在获取相应最大的安全保障的基础上保障煤炭产量, 寻求企业的发展;安全保障要力求用最小的成本去获取。也就是要实现产量、安全、成本三大目标。要实现这三大目标就要将企业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国家政策、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制度有效结合, 构建起全面、系统的安全风险管理制度体系。管理安全风险指标主要包括机构及人员设置情况、安全生产责任制及落实、安全管理制度及落实情况、安全操作规程及落实情况、危险有害因素辨识评价与控制、应急救援及演练、安全投入7个指标[5,6,7]。
2.5 事故及职业危害指标
结果指标是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果指标直接反映企业的安全生产形势, 体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 具有直观、数据可视的特点。作为结果指标, 事故及职业危害指标提供的是企业某一时期的安全状况。分析近三年的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等, 以及职业卫生体检、职业病种类及职业危害情况等。职业危害指标主要包括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经济损失、职业危害相关情况4个指标。
3 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优化
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是一个随着运行不断改进的体系, 其对安全状态和危机状态的界定也随着各个单位的管理水平不同而有所区别[8]。安全风险指标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一个动态的、持续改进的管理体系, 随着业务领域的扩展、工业技术的更新、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指标随之调整和优化, 以体现企业的安全生产现状。
根据风险因素分析所初步确定的指标, 在广泛征求现场人员、管理者和专家的意见后, 把那些不易操作和衡量的指标删除, 把彼此有重叠和交叉的指标进一步分解, 把反映同一个问题、不同维度的指标适度综合, 最终能够形成一套科学的、合理的、精炼的指标体系[6]。具体的改进和优化流程如图1所示。
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是衡量煤炭企业安全管理成效的量化了的标杆, 直接体现了煤炭企业的安全程度。文中对影响煤矿安全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 从人员、设备、环境、管理以及事故及职业危害情况五个方面构建了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 并对煤矿安全风险指标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优化进行了初步探讨。通过量化了的安全指标可以发现人、设备、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缺陷, 可为企业的安全生产决策提供依据, 为实现煤矿安全发展和安全水平的持续提高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1]颜春萍, 颜向农, 李思慧.煤矿安全指数研究[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 2008, 30 (3) :42-47.
[2]罗云.安全生产指标管理[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 2007.
[3]翁建华.电信企业线务从业人员安全度评价[J].安全与健康, 2007, (19) :40-41.
[4]朱川曲, 王卫军.综采工作面人-机-环境系统可靠性[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9, 19 (4) :109-114.
[5]许满贵.煤矿动态综合安全评价模式及应用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 2006.
[6]贾贵娟.空管安全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及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2008.
[7]路英.煤矿安全差异管理方法研究[D].青岛:山东科技大学, 2007.
【安全性指标】推荐阅读:
安全指标08-06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指标08-09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06-25
化工安全指标体系10-29
质量与安全监测指标07-11
质量与安全量化指标09-14
网络安全年度考核指标07-18
安全管理评价指标体系10-29
一、1A客运公司企业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生产目标和控制指标05-16
临床路径质量与安全检测指标分析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