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

2024-10-23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精选11篇)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 篇1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加强地籍管理是有效管理国家土地资源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土地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大, 因此, 必须大力提高地籍测绘的水平, 增强地籍控制测量的能力, 在地籍测量中加大科技的投入, 促进地籍测量更好地进行, 提高地籍测量结果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使地籍测量全面得到发展, 更好地进行地籍管理。

1 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为了满足地籍管理的需求, 进行地籍信息的采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地籍测量的手段更加的丰富, 技术更加的先进, 更能很好的进行地籍的测量。另外, 地籍测量都是政府进行的, 只有进行地籍测量, 才能切实维护个人的土地产权, 保证国家的土地税收。在另一方面, 地籍的测量都是由法律保障的, 切实的维护人民的土地权利, 与此同时, 土地的测量必须要符合土地管理法规的规定, 切实的保障人与土地和谐发展。因此, 地籍测量的特点不单单要求技术上的先进, 更要求符合法律上的标准, 不断的发展地籍测量, 以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地籍测绘是地籍测量的前提条件, 因此要想进行好地籍测量的工作必须要加强对地籍测绘的重视, 促进地籍测绘工作的发展。

2 地籍调查

在进行地籍测量和地籍管理之前, 最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地籍调查。了解土地的位置、地形、面积、权属问题等问题, 为后续的地籍测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只有进行好地籍调查, 才能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最适宜的测量手段, 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好地籍调查, 更能保证土地登记记录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为后续的测量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做好地籍调查, 才能更好地开展地籍测绘工作。

3 地籍测绘

3.1 地籍测绘的意义

获取土地、地籍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地籍测绘。通过专业的方法手段对土地的利用和再开发进行检测和管理, 只有利用好地籍测绘技术才能在根本上促进国家土地使用开发的规范化。地籍测绘采用先进的测量手段, 把地块及地块上的物体的位置、面积、权属关系, 使用情况都进行准确的测量和绘制, 为土地登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籍的管理。只有很好的进行地籍测绘, 才能使国家更合理的利用土地。

3.2 地籍测绘的内容

地籍测绘是地籍管理中的专业测绘, 把地块及地块上物体的位置、面积、权属关系, 使用情况等, 进行准确的测量、绘制在图纸上。地籍图在地籍测量和地籍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 地籍测绘的技术

1) GPS技术, 只要采集地理坐标的信息和一些属性信息, 就能开始进行测绘, 大大的减少了人力物力, 减少了测量经费的投入, 而且精度也是传统手段所不能及的, 操作上也更加的方便, 但是由于GPS卫星信号容易被遮挡的特点, 导致一些高建筑物密集的地方, 容易造成测量的不准确。2)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籍测量, 使信息获取更加的准确而及时, 能够大大的扩展观测范围, 较传统的方式比, 监测内容更加的详细。但是这种方法的工作效率较低, 而且要经费投入比较多, 测量上会造成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3) 摄影测量技术, 摄影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摄影技术进行测量, 成本较低, 而且精确度较高, 操作也比较简单, 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会促进测量工作的高质量的完成。

3.4 地籍测绘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地籍管理对地籍测绘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地籍测绘工作要与时俱进, 加强科技的投入, 促进地籍测量的准确与及时, 更加的为地籍管理做贡献。

4 地籍控制测量

1) 地籍控制测量的意义。地籍控制测量是指实施在地籍测绘的前期工作, 为满足低地籍管理进行基础的控制, 也为了满足地籍图绘制的需求, 是地籍图册的基础, 是切实联系测绘精度的重要部分, 以地籍区或地籍子区为测量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测量法规和精度的要求进行测定基本的控制点。因为地籍图比例尺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大的, 这时就要求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时一定要精确, 尽量减少误差, 或避免误差的出现。2) 地籍控制测量的要求。对精度和误差的要求较高, 要求精度高, 误差小, 要求测量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为地籍测绘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地籍测绘的前提, 地籍控制测量做的好,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籍测绘工作避免或减少误差。3) 做好坐标系的选择。地籍控制测量的坐标系选择应该与国家、城市的坐标系统一致, 这样有利于加快测量的进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节省人力和物力, 能够更加全面的进行地籍的测量。更有利于对地籍的规划和使用。此外, 要注意任意投影带的坐标系的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独立的坐标系, 这样可以大大的增强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4) 加强对地籍控制测量的重视。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的基础的环节, 所以必须重视控制测量的设备, 环境等等因素, 加强科技的投入, 促进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得而顺利进行, 只有重视地籍控制测量, 才真正的服务于地籍管理工作。5) 首级控制网。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的基础内容, 而建立首级平面控制网是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环节, 对后期的测量工作定位, 是后续测量的基准。首级平面控制网要遵循分布原则, 以便更好地进行测量。6) 加密控制网。加密控制网要首级控制网相比较更具针对性, 更加的符合区域地籍测量、管理的需求, 了解区域的地籍情况, 进行检测与测绘。在加密控制网的区域进行图根控制测量, 根据控制点来进行测量, 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 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变, 以保证测定的精度和准确程度。

5 结束语

要想发展、完善地籍管理工作, 必须提高科技水平, 进行技术上的革新, 掌握地籍测量基础的知识, 把地籍测绘和地籍控制测量作为地籍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重视地籍控制测量, 明确控制测量的要求, 建立测量时的坐标系, 建立首级控制网和加密控制网,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 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只有保证控制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籍测绘, 才能确保地籍图册的准确性, 才能更准确的开展测量工作。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地籍测量手段, 才能促进地籍管理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2]章书寿, 孙在宏.地籍测量学[M].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4.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 篇2

深度探讨变更地籍调查及地籍测量的方法

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以变更地籍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变更地籍调查的实施流程,尤其着重探讨了变更地籍测量的方法,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科技创新导报英文刊名: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25)分类号:P2关键词:城镇 变更地籍调查 地籍测量 权属调查

试析现代地籍测量的技术与方法 篇3

关键词:地籍测量技术路线方法

引言

地籍测量主要是通过运用各种有效方法与技术,综合调查与核实当前土地登记面积,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繁荣推动了地籍测量技术与方法的发展与创新,权属调查与权属测量作为开展地籍测量工作的两项重要内容,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对于有效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提高国家土地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文章通过深入剖析地籍测量内涵及实际意义,确定地籍测量的技术路线与方法。

1地籍测量的内涵及意义

地籍测量主要以地籍调查为依据,采用相应的测量技术,从控制到碎部,精确测出不同类型土地的境界、位置、大小、质量与数量等内容的重要方法,其测量的数据结果将以表格或图册的方式保存到国家土地档案管理部门。根据任务进行划分,我国地籍可分为两种,即初始地籍与日常地籍;根据发挥在那阶段进行划分可分为三种,即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主要满足土地管理部门及国民经济建设部门实际需要。通过地籍测量,能够让我们更加准备的把握当前我国地籍信息的具体状况,进而以此为依据对我国土地进行科学管控,实现我国土地的合理分配,提升我国土地利用率,为国家经济发展,城市规划提供重要数据资源,为经济发展做好相应的后勤保障。

2地籍测量技术

2.1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以地籍测量内外业两部分的侧重点为依据进行划分的,但是整个地籍测量时间中,大部分被外业部分与调查所占据。该技术下的主要作业方法是先收集数据源,校正数字正射影像图,并对其进行部分内业解读,输出工作底图,再进行外业调查。

2.2内外业一体化法

目前我国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地勘测量技术就是内外业一体化法,在整个地籍测量时间中,大部分被内业部分与调查所占据。该技术下的主要作业方法依然是先收集数据源,校正数字正射影像图,并对其进行全部内业解读与内业检查,输出工作底图,再进行外业调查。

2.3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

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内外业工作量及作业成果检查上。从作业效率来看,内外业一体化法相对占据优势,它侧重于内业作业,先充分内业预判,外业作业可对内业做出适当的修改与检查,进行少量采集,从而缩减了外业的工作量,并有效实现了内业和外业数据的检查;全野外法侧重于室外作业,先内业少预判,其不足之处就在于外业作业工作量较大,通过实地调查来确定地类、线状地物、地类范围、自然村名等。实践证明,如果是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区域地籍测量,采用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将大大提升工作效率与测量质量。首先将影像合理分类,直接在室内充分预判可以在室内预判的影像,对于图幅不清楚的影像,则进行部分预判,从而节约了野外的工作时间与工作量,提高了地籍测量的工作效率。

3地籍测量的方法探析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发现,科学合理的选择地籍测量方法与技术直接关系着地籍测量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笔者结合自身经验与相关资料,将地籍测量的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3.1地籍控制测量法

图1各等级测距导线主要技术规定

地籍控制测量法通常是以不同土地的精度来进行地籍测量的,在整个地籍测量的控制工作中,地籍测量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按照从整体道具不、从高级到低级分级控制的原则,进行科学的选点、埋石以及野外观察。地籍控制测量包括地籍基本控制测量与地籍图根控制测量两种,前者一般采用的施测方法主要有三角网、导线网、测边网、GPS相对定位测量网,施测的地籍基本控制网点分为一、二、三、四等和一、二级;后者在前者的基础上主要采用GPS相对定位测量网与导线网方法进行施测,施测的地籍图根控制网点分为一、二级。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人员需要不断提升地籍测量工作精度与可靠度,地籍控制测量精度标准的制定依据为界址点与地籍图的精度,文章以导线网施测方法为例,其各等级测距导线的主要技术指标如图1所示:

3.2界址点坐标地籍测量法

界址点坐标地籍测量法的实现首先需要在界址点和土地测定点间加设控制网加密一、二级导线,其次利用当前先进的GPS定位系统进行具体的地籍测量。该方法的特点在于其较高的测量准确性,有利于提升测量工作效率。据调查显示,该方法的实现一般会用到全站仪极坐标法和GPS-RTK法,其中在GPS—RTK方法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因为各个界点测量之间的联系不是十分紧密,不存在检核条件,所以需要对每个界址点测定两次。此外,该方法的使用还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静态模式测量条件下,需要及时更换地籍测量点,每两个检测点的观测时间间隔需要超过十五分钟;二是需要均匀布置检测点,从而保证地籍测量数据结果的全面性。

3.3碎部地籍测量极坐标法

碎部测量就是测定碎部点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在地籍测量的土地的检测点A处上架社测量仪器,将下一检测点命名为B,已知数据A(XA,YA),B(XB,YB)接着对A与B进行系统的定向连线,观测数据,求出P点坐标(如图2所示),以此类推,最终实现全面性土地调研。

图2碎部地籍测量极坐标法

3.4白纸成图法

该方法下的主要设备包括了小平板仪、太平板仪、经纬仪和白纸,通过这些设备的相互配合进行具体的测量工作,它有效利用了数学中的图解成图法,在白纸上呈现最初模型成图。但是,因为这种测量方法下的平板仪无法为测量人员提供清楚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其得到的测量数据仅仅是图解一些常数,随着摄影测量法等其他先进测量方式的出现,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的地位逐渐削减。

3.5摄影测量法

摄影测量一般包括航空摄影、近景摄影、水下摄影这几种具体方法,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获悉界址点坐标,它是利用被摄物体影像对其空间位置及三维形状进行重构的一种技术,是目前用于城镇地籍测量的一种重要方法。其实现过程是通过多种摄影方式进行摄影,得到所需要测区的影像,然后利用影像的几何反轉原理在内业用航测仪器进行定向,恢复摄影时的相对关系,然后进行测量。我们通常所说的摄影多为航空摄影,就是用飞机作为载体,将航空摄影仪放置到飞机上,对测区进行航摄,得到满足一定条件(航向旁向重叠度、旋偏角、预计的航高等)的航片,然后利用航片,在测区外业做一定数量的像片控制点,航测内业利用像控点,进行空中三角测量,得到每个像对必须的测图控制点,在数字摄影测量系统下定向测图。此外,在地面通视情况不佳、界址点的数目较多条件下,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运用高精度摄影测量方法,进行界址点坐标的勘测工作,这样既节约了勘测成本,又提升了勘测精准度。

4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情况也在不断发生着较大的变化,根据实际测量情况,科学合理的利用相应的地籍测量技术与方法是提升我国土地利用率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清楚的掌握国家现存土地状况及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丽伟.地籍测量的技术与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04

[2]贾峻峰.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9-01

[3]周波;唐桂彬.地籍碎步测量几种测量方法的集成[J].全球定位系统.2011-06

地籍测量技术路线比较研究 篇4

地籍测量成果直接为国土资源科学管理、社会经济宏观决策提供基础依据, 对国民经济影响极为深远。多年来, 我国地籍测量成果不仅为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建设用地审批、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提供了第一手基础资料, 促进了国土资源的科学管理, 土地数据还成为国家实施土地监管、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的基本依据。地籍测量为各级人民政府日常决策和制定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特别是每年的变更调查成果已经成为衡量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有效参与国民经济宏观调控、国土资源管理事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数据。

地籍测量中充分发挥了“3S”技术、信息化技术的作用, 最后全面获取了覆盖全国的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第二次地籍测量的全国性展开, 将推动地籍测量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将传统的地籍测量的技术方法推进了一大步。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为地籍测量方法的选择存在了一定的条件。如何合理选择有效的地籍测量技术方法, 实现更高效、无偏差的地籍测量就要先了解各种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特性, 才能更科学合理地进行地籍测量技术方法的设计, 才能更准确、高效地完成地籍测量工作。

2 地籍测量技术比较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从大体上分为两种:一种是全野外法;另一种是内外业一体化法。而对于外业调查中对于补测地物的处理方法有二种: (1) 简易补测法。 (2) 仪器补测法。

2.1 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根据地籍测量内外业两部分的侧重点来划分的。全野外法是指外业部分的时间和调查时间占整个地籍测量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 数据源的收集, 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部分内业解读, 输出工作底图, 然后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作业流程如图1。

从上面的作业流程可以看出, 内业部分解读主要是根据数字正射影像图对行政界线、行政村名矢量化, 这种矢量化主要是对照权属协议书和原土地变更数据库, 不对地类进行预判, 内业作业完后没有内业作业的检查。

2.2 内外业一体化法

内外业一体化法是现在国内比较先进一种技术方法。内外业一体化法是指内业部分的时间占整个地籍测量的大部分时间。其主要的作业方法是:先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校正, 数据源的收集, 同时对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全部内业解读, 进行内业检查再输出工作底图, 然后进行外业调查的一种作业方法。其流程如图2。

内外业一体化方法主要是作用于内业解读方面, 同时辅助于外业调查的的方法充分预判, 除了对行政界线和行政村名的矢量化, 还包括对各地类和地类范围的预判以及自然村名, 图斑预编号, 和线状地物的确定等, 在进行了内业充分预判后的同时, 还对预判结果进行了内业的专业检查。

从人员的技术要求来看, 内外业一体化法明显要比全野外法的人员技术要求更高, 不但要求技术人员对外业调查要点的掌握, 同时对内业数据处理软件也要精通;而全野外法作业人员在和内业作业人员进行交接数据时, 容易造成数据丢失, 数据质量上得不到保证, 作业速度上也远远比不上内外业一体化法。可以看出全野外法主要是适用于数字正射影像比较模糊, 根据影像特征无法完全判读, 对地类地物判读比较困难时可采用全野外法, 这样可减少不必要的内业作业时间。

2.3 补测地物方法

(1) 简易补测法:简易补测法是地物补测的主要的常用方法, 它主要是利用几何原理, 采用简单测量工具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主要有距离交会法、直角坐标法、截线法等, 适用于补测地物较小或较规整, 而且四周有较多的与影像对应的实地明显地物点作为控制的地区。 (2) 仪器补测法:仪器补测法是指利用测量仪器对新增地物进行补测的方法。由于外业调查范围比较广, 作业环境比较差, 而且费用比较高, 所以该方法主要用于简易补测无法完成的情况。仪器补测的方法有平板仪法, 全站仪法和GPS补测法。这三种方法主要都是采用补测地物附近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或控制点作为已知点, 测量已知地物到补测地物的坐标增量, 再插入到工作底图上。

简易补测法和仪器补测法各有各的特点, 两者要互相结合, 在不同地点采用合适的地物补测的方法。

3 全野外与内外业一体化综合法

地籍测量技术方法主要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 这两种方法的区别不仅反映在内外业工作量的多少的不同, 而且还反映在对作业成果的检查上, 从作业效率上来说, 内外业一体化法要优于全野外法, 全野外法是体现在室外作业的工作量较大, 而内外业一体化法主要是内业作业时间较多。全野外法采用的是先内业少预判 (即只在工作底图上作业权属界线与权属名称) , 对于地类的确定、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全采用实地调查的方法, 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先充分内业预判 (对地类, 线状地物和自然村名和权属界线等都矢量化, 线状地物宽度须外业采集) , 外业作业还可以对内业情况进行检查和修改, 大大的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全野外法的缺点是外业作业工作量太大, 外业中除了对线状地物宽度采集和自然村名等反映在调查底图上外, 还要对地类范围等的确定;而内外业一体化法只要在室外对室内作业内容的修改少量采集就可。这大大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 同时增加了对内业和外业数据的检查。从上面可以看出, 对于内外业一体化的作业方法有三点优点:一是内业的充分预判, 减少了外业的工作量;二是内业作业对地类判别, 在外业还可以对其范围, 地类, 位置等的正确性做一次检查;三是对于外业调绘情况的反映在内业矢量数据上更为方便, 并能对预判数据再做一次检查和修改。

地籍测量常采用的是全野外法和内外业一体化法综合法。具体流程图如图3。在复杂丘陵、山区, 易充分利用并结合两种方法, 即对于影像比较模糊, 影像地物阴影比较多、影像现势性差的区域, 采用全野外法, 而对于地势比较平坦, 影像清晰的一些区域, 采用内外业一体化法, 同时采用固定作业人员的方法, 即内外业为同一作业员, 减少在作业员交接时产生的数据的丢失。

通过野外数据采集及处理的实践, 笔者总结出以下经验。

(1) 内业预判, 容易出现内业作业标准不统一, 矢量化精度达不到要求, 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发生。对于矢量化数据线型及颜色不一致的情况, 处理的方法是统一内业作业标准, 加强内业质量检查;对于地类范围不明确或者错误的情况, 有明显错误的, 室内立即修改。但对于内业把握不准的, 外业调查后再作修改。 (2) 以正射影像图作为调查基础底图, 解译比较明显、容易判断的线状地物、林地、居民地以及较大的河流、湖泊, 无法判断的地方作好标注, 进行全野外调查以及对解译的地类图斑进行全野外核实和补充, 与权属调查同时进行, 依据影像调绘在工作底图上。将地物属性标注在调查底图或记录在《地籍测量记录手簿》上, 确保每一地块的地类、界线、权属等现状信息详细、准确、可靠。 (3) 外业作业时对于行政村合并情况较多的, 但却与县民政局提供的村合并和村名称不符, 处理方法就是按民政部门提供的资料为准, 对于实地行政区界线与权属文件不符时, 应签写新的权属协议。

实践证明, 对于丘陵、山区面积较大的区域地籍测量的作业方法采用本文设计的方案, 既先对影像进行分类, 能充分在室内预判的影像, 先在室内充分判读, 对于影像比较模糊的图幅, 采用部分预判的方法处理, 这样在室内节省了时间, 在野外也有减少了工作量, 在进行地籍测量时, 既提高了效率, 又保证了质量。

参考文献

[1]来丽芳.浅谈第二次全国地籍测量县级农村地籍测量数据库的建设流程[J].科技资讯, 2009 (S1) :54-56

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研究论文 篇5

1农村宅基地特点分析

农村宅基地作为农民兴建房屋建筑的基础,是农村集体所有徒弟中拨给农户用于建造房屋保障农户居住和生活需要的土地,它涵盖房屋、庭院和厕所厨房等辅助用房所需的土地。对宅基地土地,农民具有使用权,在进行地籍调查时主要是针对农民对农村宅基地的使用权进行调查。那么,需要我们首先了解农村宅基地相对于城镇用地的特点。首先,农村宅基地具有简单单一的用地特点,它仅包括宅基地和街巷用地两个方面,城镇土地则涵盖了几乎所有用地类型,十分复杂多样。其次,农村宅基地地籍调查范围有限,它通常对一个面积大约为0.25km2的村子进行施测,这与城镇1km2以上的施测面积相比地籍调查范围较小。再次,分布也具有鲜明的特征。大多数农村地区一个行政区内有多个乡镇,每个乡镇有十几个或几十个自然村,这与城镇分布相比更加分散、分布更加广泛。

2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现状分析

事实上,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是以《地籍调查规程》等法律为依据的,它以宗地为基本统计单位,对农村宅基地的面积、属性等进行调查,据实填写调查统计表并绘制相应的宗地图。目前,在进行农村宅基地地籍实际测量过程中,通常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所规定的1∶1000的比例尺或1∶2000的比例尺执行。一般情况下,距离城镇较近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选用1∶1000的比例尺,而距离城镇相对较远的农村则选用1∶2000的比例尺。关于界址点的点位误差,一级和二级分别控制在5~7.5cm内。现阶段,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通常采用全野外数字化测量地籍地形法、全野外数字化测量地籍、数字摄影测量地形法和数字摄影测量地籍地形法三种常见的方法,上述三种测量方法分别被发达省份、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采用。它们的精准度和成本也存在着差异:精准度、成本最高,工期最长的是全野外数字化测量地籍地形的方法;全野外数字化测量地籍、数字摄影测量地形法精准度能够满足要求,成本较低,速度也比较快;数字摄影测量地籍地形法则存在一定的缺陷,因为通过改法进行测量很难使界址点的精度得到有效保证,但它速度较快,成本也明显低于上述两种方法。

3基于遥感影像技术在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地籍测量作为一项政府主导的测绘工作,属于官方行为,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开展地籍测量能有效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及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宅基地的地籍测量工作,为了得到更加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数据,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研究的力度,不断实现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笔者结合当地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项目实际,从试验角度研究探讨了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目前常用的方法是先借住全站仪或实时差分的GPS技术对宅基地的界址点进行测量,再以其作为像控点正摄校正遥感影像,再据影像图对地物解译并最终绘制地籍图。关于GPS-RTK技术,其依据的是载波相位观测,这种观测法的观测模式与传统的观测法的观测模式存在着天壤之别,是对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的技术创新。在操作时,通常遵循以下操作流程:首先将GPS接收机架设在基准站上,然后进行连续观测,并将观测获得的数据及时传送至流动站,当流动站接收到数据信息后通过GPS卫星信号获取基准站的相关数据,从而根据这些数据得出测量坐标等相关地籍结果。这种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不仅测量简便,能够大大降低测量工作人员的工作强度、减少工作量,还能使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工作效率提高,测量周期缩短。基于这种测量方法,该次试验选取了地势平坦的试验区,该区域多为普通的农村平房,高度均匀,分布广泛,为了确保试验效果,选取的是分辨率为0.5M的GeoEye现势性较强的遥感影像。为了确保遥感影像正摄校正的精读得到保障,试验首先借助GPS-RTK全野外数字化测量法对试验区的界址点和地籍图进行绘制,并使精度达到预定要求。之后预处理遥感影像,主要工作内容是对影响的亮度、灰度和对比度等进行细致地调整,将斑点和不要的灰色去除掉,最大限度地提高和保障遥感影像的清晰度,在此基础上进行正摄校正。当对选取的20个像控点进行正摄校正后发现,这些均匀的界址点结果差异特别小,为保障试验顺利,最终从上述像控点中选取4个作为正射影像图来满足后期试验的需求。为了提高图像解译的精度,首先在测量界址点时对图像进行野外调绘,并将外业测绘的地籍要素(如界址点、界址线和宗地等)叠加到遥感正射影像图上,以此为控制和参照进行地物要素的解译[2]。之后再对解译的地物图形与测绘地物图形认真比对,从而得出测绘是否精准的结论,结果表明测绘精度能够达到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的精准度要求。据此得知,在基于遥感影像对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中,我们为了确保图件结果更加规范精准,需要首先确保所绘制地籍图的图上内容十分规范,且无论使用何种成图软件,图层一定要清楚,各类地籍地形要素、数学要素需分层设置,为后续建立宅基地地籍管理系统打好基础。[3]与此同时,从事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的专业技术人员,要不断积累丰富的测绘知识,不断学习和汲取新技术,努力实现对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的技术创新。为确保地籍测量工作高效顺利开展,还应具有不动产法律知识和地籍管理方面的知识,互相密切配合,细致认真地开展测量和绘图工作,确保测量的精准度,为国家土地管理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4结语

总之,随着科技的发展与进步,对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的技术和方法也应不断创新,目前所用的基于遥感影像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能够精准地捕获各地籍要素、准确地解译地物要素并科学地绘制地籍图形,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是一种值得广泛推广的可靠的农村宅基地地籍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浅谈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 篇6

【关键词】地籍测量;地形测量;权属调查;地籍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P2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9-0254-01

要想合理的管理土地资源就要建立完善的地籍信息系统,而地形测量和地籍测量作为地籍系统的前期工作又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地籍测量时要开展野外权属调查、地籍测量工作、检验地籍产品质量以及数据录入等工作。这些环节的质量直接关系着整个地籍信息系统的准确性,所以我们不能忽视对这项工作的管理。接下来,我们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

一、地籍测量的具体含义

在土地管理过程中地籍测量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它的主要依据是地籍调查,主要手段是测量技术。在测量过程中要获得精确的土地位置、土地大小、权属界址点坐标以及地籍图等信息,这样才能更好的满足土地管理部门和国家经济建设部门的工作需要。要想更好的进行地籍管理,不仅要进行全面的土地权属调查,还要采用各种仪器和设备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全面的测量,要对每宗土地的位置、形状、权属界线以及地类等问题进行明确的调查,还要合理的计算土地的面积,绘制完善的地籍图,这样在登记土地时才能为其提供全面、专业的信息。地籍测量工作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在工作时要严格遵守分级布网、逐层控制的原则,保证工作做到先整体后局部。

二、地籍测量的具体内容

在进行地籍测量时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1、在调查完地块的权属以后,依据调查得出的结果明确地块边界,然后依据要求设置界址点标志。2、设置完界址点标志之后,按照要求测量地籍要素。3、地籍测量的主要内容有地块的区划、地类、权属以及地形四要素的点、线、面、以及等高线和高程注记点。

三、地籍测量的具体特点

与专业的测量相比地籍测量存在着很多不同之处,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在地籍测量中土地以及土地上的附着物的权利都是测量的目标。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1)通过地籍测量可以为土地管理工作的进行提供更加可靠、精确的参考信息。作为一项基础性的政府行为测绘工作,地籍测量具有其自身的特点。目前我国进行地籍测量主要是为了更好的保护我国的土地,使我国土地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利用,確保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先进的测绘技术可以为地籍测量提供一个较为权威的参考系统。

(2)地籍测量工作主要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具有勘验取证的特征。在进行地籍测量时,主要就是利用各种测量技术和手段对土地进行全面的勘查和验证,从而为土地产权的登记工作、变更工作等提供必要的、准确的证明。

(3)在进行地籍测量时相关的技术标准一定要符合相应的土地法律规定。在地籍测量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技术都是目前测绘技术以及测绘方法的结合,比如数字测量技术、普通测量技术、面积测算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等等。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具体选择哪种形式要看土地管理和房产管理对数据、图形等的具体要求。

(4)在进行地籍测量时对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要求较高,必须要具备较为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在进行地籍测量时无论是组织还是具体的实施过程都是很严密的,这就需要技术人员与调查人员之间要形成紧密的配合,这样才能保证工作质量。

四、地形测量和地籍测量之间的区别。

地形测量:地形测量具体指的就是进行地形图的测绘,也就是对地球表面的地形和地物的位置和高程进行测量,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再在地形图上标记成各种符号和注记。一般我们都会采用航空摄影的方式进行地形图的测绘工作,但是一些面积较小的地区还要依靠平板仪进行。

地籍测量:地籍测量是一种以测量技术为手段、以地籍调查为依据的,从整体到局部的测量方式。通过地籍测量可以明确的了解各类土地的具体方位、大小、权属界址点坐标等问题,这样就可以为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完善的信息。在地籍测量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各种仪器和方法,这样就可以更好的测量出每宗土地的位置、形状等,并且可以准确的计算出土地的面积,编制地籍图。

五、地籍测量方法及精度要求。

测量方法:原则上采用数字地面测量,即使用全站仪或其他篇析型地面测量仪器,配合棱镜,实地测量测站至待测碎部点的方向、距离和高差,同时输入待测点图式编号及其相关点的连接码,并采集待测对象的主要属性数据。

精度要求:地物(貌)点测定精度

①地物(貌)点分:地物(貌)按点位精度要求分为三类:

A、类地物点。又称主要地物点,指主干街巷或支巷的拐点和巷侧建筑物的明显角点B、类地物点。又称次要地物点,主要指设站施测困难的城镇明显建筑物角点和村庄内明显建筑物角点。C、类物(貌)点。除上述两类地物点的其他地物(貌)点,主要指无法准确定位的地物(貌)点。

②平面精度。地物(貌)点相对于邻近图根点的点位中误差,应不超出对应规定范围。同类邻近地物(貌)点问的距离中误差应不超出表2的对应规定范围。森林隐蔽等特殊困难地区可按表7.1规定值方宽50%。

③高程精度。地物(貌点)高程精度等高线问内插点高程中误差要求。

六、关于地形测量与地籍测量的比较

1.要素。地籍测量重点在权属要素(包括权属界线及与之有关地物要素),对于常规地形测量所要求的高程点、等高线、管线等地貌要素无强制要求。地形测量除不表示权属界线、地籍编号等要素外,原则上对地表的所有地物、地貌均应予以表示,可以根据比例尺及用户要求对其取舍。

2.方法。目前的全野外数字成图手段可应用于地形测量、地箱测量。地籍测量因对地貌、管线等要素不做要求,野外碎部采集及内业编辑成图工作量大大减少,但后续的宗地图制作、入库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因为入库而对图形的拓扑关系要求很严格,体现在地籍图编辑上就要求严格的做好点、线、面的编辑与检查。

地形测量因为为全要素测量成图,野外采集与内业编辑比较繁琐。但是地形测量到编辑成图为止,基本没什么后续工作。因此,如果在地籍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形图的成图,首先删除地籍权属界线、注记,然后进行地形要素的补测,这一步是主要工作量所在(需补测线杆、检修井、高程点、交通附属设施等等)。

3.精度。与地形图相比,地籍图更加的精确。如果要制作地形图就要分析地籍图,如果要制作地籍图就要认真的分析地形图。

4.应用软件。目前进行的城镇地籍测量及入库工作,所用工作软件基本上为MapGIS系统,地籍测量为了后续工作的无缝衔接而均使用各自的测量成图模块。这些测量成图模块均为我国的研发人员自行开发,与国外很多专业成图软件或在国外软件基础上开发的成图系统相比,在功能与实用性上差距很大。如果只是进行地形测量,在所使用软件方面可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如果在地籍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形成图,或者继续使用原软件,或者将原格式(MapGl8或瑞得图形格式)转为其他成图软件格式。由于国产软件与国外软件的兼容性问题,在不同软件之间的数据格式转换也将增加一些工作量。

七、结束语

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应用研究 篇7

1 测绘技术以及地籍测量的简要概述

测绘就是利用计算技术、空间、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等技术为基础, 以GIS、GPS和RS作为测量的核心, 来收集地面的资料和信息, 为地面规划做出技术支持和技术指导。这是在地理测量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

地籍测量是管理土地的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 将地籍的不同调查作为测量参考的主要依据。以测量的技术作为主要的测量手段, 根据对不同土地材质进行分析, 能够精确地定位不同土质土地的坐标及其大概的面积, 从而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资料支持, 并且满族土地管理相关部门对土地检测的需要。它是一种地籍管理服务, 能够针对不同土地进行登记工作, 并且核发相关证书的工作。

通过上述分析解释, 可以看出测绘技术是地籍测量工作的核心技术, 为地籍测量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2 测量之前的准备和测量过程

针对不同区域选择不同的测量方法。如果所测量的区域存在着多种用途的土地, 并且整个区域的土地使用程度十分集中, 这样区域的地籍测量十分困难。因为土地使用程度集中, 建筑物密集, 因此街道面积相对于狭小, 这就无法使用GPS进行测量。并且对区域测量的的亮点多数在一些角落, 区域内建筑物数量多, 就无法使用GPS RTK技术。因此, 对于一般建筑物密集的区域, 使用静态控制的GPS作为首要的检测技术, 针对全局监控可以使用GPS RTK技术。而对于一些地面拐角的位置进行测量, 例如一些建筑物的边角采用实测界址点的测量方法。在进行作业的时候, 要先做好测图的工作而后才能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根据区域不同, 所利用的器材也不同, 需要根据测量地点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判断。

使用数字测量技术的关键之处就是在测量的过程中尽可能的保证科学化。要以区域内的基本情况作为基础, 遵循相关的规章制度要求, 来设计整个测量流程。

3 区域界址点测量

3.1 使用图根测量的方法。

RTK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些地域面积十分开阔的区域来进行测量, 主要是分布设置图根, 然后利用GPS RTK技术进行动态的监测。在一些建筑物密集的地区是无法利用这一技术, 因为无法在这一区域内设置图根分布网络。如果在这种区域内强行进行RTK技术检测, 那么测量的误差将会很大, 无法作为相关部门作出决定的参考依据。因此, 需要采用其他方式来进行测量, 诸如全站仪等设备, 它可以将整个图根网分布在一些建筑密集区域, 从而进行测量。为了避免误差太大这一问题, 需要将导线结为节点网来进行设置和安排, 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测量。

3.2 测量过程中所需要的具体方法。

采集的方法十分负责, 并且种类繁多。以全站仪作为主要的测量手段进行区域测量, 可以首先要将权属单位作为界址点进行测量, 不需要做一些额外的编码工作。而后根据所测量出来的地形来进行其他地面物体的测量。而在采集数据时, 只需要一位工作人员进行操作, 可以减少人力资本的投入。而针对地面建筑物进行不同类型的号码编制, 诸如街道可以用字母J来代表, 工厂可以用字母F来表示等。选择最方便的绘制图的方式, 一个区域绘制完毕再展开下一个区域的绘制。这样可以在最终的完成图中保证不同区域之间数据相互联系起来。如果一些区域的数据无法采集, 就需要利用RTK技术来进行补充。

3.3 及时针对数据进行内业处理。

白天在外业测区进行数据采集后, 当天采集的数据应该在当天晚上进行内业数据处理。主要是利用进行处理, 将收集起来的数据进行处理和绘制。主要是提高成图的准确性, 为接下来的工作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

3.4 外业调绘。

内业成图之后, 需要根据已经基本成型的草图打印出来, 随后进行实地检测。根据草图上的内容进行核实, 并且在绘制成功的基础之上, 填写缺少的各项数据, 在特定的位置上标出所需要的数据。

3.5 提高外业调绘的准确性。

野外工作的工作人员在进行调绘的过程中, 需要总结一些经验, 帮助提高外业调绘的准确性。这就需要工作人员首先在转站方面进行控制, 一般要求工作人员不要进行超过三次的转站。另外, 在一些测量困难的区域, 首先要对外围进行检测, 从外向内进行检测。在测量过程中填写相对应的三个表格, 最后在表格的基础之上进行统计。

4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实地测量时的注意事项

4.1 街坊的划分。

在进行作业时, 调查地籍应该以街坊为单位, 从而绘制相应的地籍图, 管理地籍调查表和地籍绘制成果。最好由同一个工作人员来进行调查某个街坊的地籍图信息, 应该寻找宽敞的地方作为分界线的设置, 但不要设置在围墙内部。

4.2 界址线的设定。

界址线在测绘地籍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 因此, 提高地籍测绘的效率, 需要设定合理的界址线。由于以前很多宗地界址线都设置在围墙内部, 产生了不必要的麻烦。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发生, 需要对界址点进行精确设置

4.3 数据文件管理。

由于数字地籍测绘所需要的数字文件非常麻烦, 应该有一套高效的管理系统。为了使方便对数据文件的管理, 进行绘制作业时应该注意界址点坐标数据、权属信息数据以及地籍权属引导等文件。

4.4 街坊线、图斑、控制点绘制。

测绘图内包括街坊线, 图斑、控制点等内容才算全部完成, 在实际应用中, 为了形成独立的一个文件, 需要在在初始地籍图上做统一的绘制, 另外制作街坊线图块文件, 在将图块设置到地籍图中的相应街坊。

结束语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结果不但提供一份图形资料, 而且还建立一套含有各宗地数据信息的数据库;宗地属性信息、宗地数据信息、界址点坐标、地物点坐标、宗地面积、街坊、街道分类面积数据统计等都包括在地籍数据库内;通过已制作的数字化地籍图, 适当处理后就可以存入地籍信息系统, 方便以后的查询和使用。目前, 数字化测绘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 (GIS) 密不可分, 再利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 与遥感技术 (RS) , 传统的测绘方法和观念将来逐步被全新的3S技术取代。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区域规划实行现代化、科学化和自动化管理的重要手段, 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摘要: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工程中较为流行, 通过实例介绍了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基本感念、项目策划和作业流程、界址点坐标测量、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实地测量时的注意事项等问题, 从而使数字化测绘技术得到更广阔的应用。

关键词:测绘技术,地籍测量,方法

参考文献

[1]唐东跃, 张品超.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南昌市城区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广场, 2007 (6) :253-257.

[2]张显峰, 崔伟宏.差分GPS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 2000 (6) :4-6.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 篇8

1 地籍控制测量常用方法的及其优缺点

1.1 静态GPS控制测量

静态GPS控制网具有定位精度高, 控制范围大, 平面和高程可同步推算, 选点灵活, 不需要通视及全天候作业等特点, 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常用于基本控制测量, 即首级控制网。有时为了提高整网的可靠性及均匀性, 城市一级 (或二级) 控制网也采用静态或快速静态相对定位测量方法。静态GPS网可通过GPS高程拟合 (即利用已知高程点建立区域水准面模型推求待求点高程) 的方法求得, 但由于受基线解算等因素影响, 求出的高程精度相对较低。而在已建立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的地区, 可较长时间观测待求点WGS84坐标, 内插似大地水准面, 可得到较高精度的高程值。

1.2 导线测量

导线测量作为城镇地籍控制测量最为经典的方法之一, 仍广泛应用于城镇地籍控制测量。在城镇地籍测量中, 施测的范围多为建成区, 导线测量能充分发挥优势, 其特点是: (1) 相对精度较高、检核条件多, 能在测量过程中有效避免粗差的出现; (2) 布设灵活方便, 只需相邻两点相互通视, 特别适合城镇地籍测量隐蔽地区及城市建筑区的控制测量; (3) 可同时进行三角高程导线测量, 同步传递高程等优点。导线测量每站需观测水平方向折角、垂直角, 斜距及测距时主站的气压、温度、仪器高、觇高等, 利用这些观测要素通过改正来推算待求点值。根据不同等级精度也规定了所有仪器能达到的测角、测边精度, 起始数据精度, 导线总长等指标, 从而保证了最弱点中误差。影响导线精度的因素有设备系统误差、外界观测条件、作业人员技能等, 所以在导线测量作业前, 尽量根据技术要求选定好作业人员和设备, 并做好设备的检校。

导线测量也有其明显的缺点: (1) 观测要素多, 控制范围较小, 导线精度受导线总长度的影响; (2) 相对于GPS-RTK等作业方法, 需要投入人员较多, 推进速度较慢; (3) 导线测量要分级布网, 逐级加密, 还要考虑有较好的网形结构等。如在城市导线测量中, 不仅要构成一定的网形, 且两点间必须通视, 才能进行导线点间的传算, 即便是在不需要布设控制点的地区, 为了导线点间的传递和网形, 还必须布设和测量导线点, 增加了一些不必要的工作。

1.3 GPS-RTK控制测量

利用G P S-R T K技术实施控制测量能够实时提供待求控制点的三维坐标, 具备灵活、快速、省时、省力及精度高等优点, 能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RTK定位的误差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同测站有关的误差, 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和气象改正因素;二是同距离有关的误差, 包括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因此, 利用R T K进行控制测量时应遵循GPS作业的基本要求。首先, 基准站应选择在地势较高且开阔没有遮挡的地方, 以便增大基准站电台的发射距离及基准站能够接收到更多的GPS卫星信号;其次, 基准站要远离大功率无线电发射源、高压线及大面积水域等, 以避免电磁波干扰或水面及建筑物等带来的多路径效应;第三, 基准站应架设稳定牢固, 避免观测期间晃动, 影响测量精度。为了保证控制点精度, 还应考虑以下因素: (1) 点校正应选择精度较高、分布均匀高等级控制, 校正点分布均匀; (2) 最好能利用双基站法对每个待定点进行两次观测, 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成果, 既可提高精度又可确保成果的可靠性; (3) 对测点精度进行合理设定, 可对测点须达到的测量精度进行设定, 在实际测量中若低于设定精度, 则停止观测; (4) 加强检核, 每次作业前测量已知点或重复点, 在误差许可范围内再继续作业。

R T K技术的控制测量具有以下优点: (1) 误差分布均匀、相互独立, 不存在误差积累, 精度可靠度较高; (2) RTK测量技术能够实时地提供测量成果, 不需要像常规控制测量那样分级布网, 可以直接在所需点位的地区进行布设和测量, 可以大大减少生产成本, 减轻测量员的劳动强度, 提高测量速度和效益。其缺点也有以下几点: (1) 受遮挡物影响, 造成信号失锁, 定位延迟; (2) 控制范围较小, 作业半径一般不超过15km, 定位精度随距离的增加而显著降低; (3) 受时间段影响, 在某些时间段接收到卫星个数较少, 在电离层高峰期作业会影响作业精度。

1.4 CORS控制测量

多基站网络RTK技术建立的连续运行卫星定位服务综合系统 (CORS) , 作为GPS技术在测绘、导航等行业发展利用的方向, 在我国许多地区迅速发展并部分建成使用。

C O R S系统提供的网络R T K定位精度一般在厘米级甚至更高精度, 完全可以满足城镇地籍控制测量要求, 在已建成CORS系统的地区或城市, 利用其进行控制测量作业非常便利。CORS系统彻底改变了传统RTK测量作业方式, 其主要优势体现在: (1) 采用连续基站, 用户可以全天候观测, 使用方便, 提高了工作效率; (2) 缩短了初始化时间, 有效工作的范围较大; (3) 不需要另架设基准站, 真正实现单机作业, 减少设备购置费用; (4) 数据监控系统完善, 可以有效地消除系统误差和周跳, 增强差分作业的可靠性; (5) 数据链通讯方式固定可靠, 可以减少噪声干扰; (6) 精度高, 与单个参考站RTK测量相比, CORS提供的网络RTK测量采用多个参考站联合解算数学模型, 其测量精度和可靠性远高于单个参考站RTK; (7) 作业效率高, 相对于静态GPS测量的先外业联合观测后内业数据处理模式, CORS在服务范围内作业可得到即时坐标, 更省时; (8) 建立CORS系统后, 可长期提供稳定、统一的参考坐标系, 并规范基础测绘数据等。

利用CORS进行大比例地形地籍图测量控制测量作业, 也受到GPS测量限制条件的影响, 在建成区作业并不适宜。

2 在城镇地籍测量中几种控制测量方法应用比较

以笔者参与施测的胶州市1∶500数字化地籍测量项目为例。测区位于胶州市南部, 以居民区和丘陵地为主, 该工程属于全国二调城镇地籍测量部分。布设E级GPS网一个作为测区首级控制, 施测E级GPS控制点304个 (含起算点) ;GPS网采用四等水准联测约90%网点建立水准面模型作GPS高程拟合。图根控制点测量采用导线测量、GPS-RTK控制测量、QDUniCORS控制测量等方法进行。及为了检验各种作业方法在不同环境精度及相互精度, 通过二种以上方法测同一组控制点进行比较分析, 操作严格执行规范。

2.1 QDUniCORS与静态GPS网点比较 (如表1)

在不同范围选择E级GPS静态测量网控制点, 与利用QDUniCORS系统提供的网络RTK检测进行对比, 共检测控制点25个, 其较差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最大较差为:dx=4.6cm, dy=-4.2cm, dh=-5.3cm。平均较差为:d x=-1.2 2 c m, d y=1.1 4 c m, dh=2.16cm。由较差计算得的中误差为mx=±1.58cm, my=±1.67cm, mh=±2.55cm。从较差和中误差来看, QDUniCORS提供的网络R T K测量结果精度完全符合《城市测量规范》要求, 可作城市二级以下控制测量, 可否作城市一级或更高等级控制测量, 有待于进一步验证。

2.2 GPS类方法与常规方法对比

利用全站仪实测相互通视的GPS静态网点、CORS控制点及RTK控制点相邻点对的边长和高差, 与点对测量坐标反算值进行比较, 共检测点对62对。统计结果如下:边长最大较差为5.57cm, 最小为0.02cm, 平均为1.69cm, 间距中误差1.83cm;高差最大较差为7.05cm, 最小为0.04cm, 平均为2.42cm, 高差中误差2.66cm。几种方法的对比结果, 平面差值在许可范围内, 个别RTK控制点高差较值稍大, 考虑城镇地籍测量对高程一般不作要求, 因此几种方法皆能满足城镇地籍测量中控制测量的需要。

2.3 几种方法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比较

分别在建成区、山地、丘陵地、水库边4类不同的地形条件选择导线测量方法施测的控制点和利用RTK施测能得到固定解的控制点对, 每组地形条件检测20对, 共80对。在不同地形条件下, RTK测量与导线测量较差区分较显著, 在建成区由于建筑物的遮挡和反射, 较差值最大;在较开阔的丘陵地, 较差值最小;山地由于山体对部分卫星信号遮挡, 较差值稍大;大面积水域对RTK测量值影响并不明显。在距离较短的点对, RTK测边误差比导线较高, 但点位误差却较小, 可以得出在短距离测量中, 导线测量相对于R T K测量精度较高。

3 结语

通过几种常用控制测量方法在大比例地形地籍图运用分析和比较, 笔者认为每种作业方法各有其优缺点, 不同的等级及不同地形条件适用不同的作业方法。概括来说, 静态GPS相对定位测量适用于等级控制点测量, 导线测量适宜于建成区或较隐蔽区域, R T K或CORS适宜于开阔、遮挡物少地区。在实际作业中, 可根据测区情况选用适宜的方法, 也可以综合利用各种方法, 以提高作业效率, 满足精度要求。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籍测量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地籍测量中的控制测量方法为研究对象, 探讨了地籍测量中常用的四种控制测量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精度差异,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籍测量,控制测量,RTK,CORS,导线

参考文献

[1]贾峻峰.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 2009 (2) .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 篇9

1 测量前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熟悉接收机的操作, 差分处理软件的熟练使用, 制定野外测量操作规程及组建作业队伍等。在分析地籍测量的各种复杂情况基础上, 制定出适合GPS测量特点的操作规程。此外, 测量队伍的组建也很关键, 一个作业队应该至少由2人组成, 仪器操作员, 记录员。记录员由了解土地权属情况的人员充当, 仪器操作员的任务是操作GPS接收机, 监视工作状态是否正常。

2 现有测绘控制网的评价与加密

测区内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己知控制点。如果测区内没有控制点, 或密度不够可以用GPS静态差分定位技术进行引点或加密。

3 数据组织与编码

一般说来, 用一台GPS接收机作为基准站, 测站G PS接收机则有数台, 同时进行测量。为了避免差分处理时数据管理混乱, 我们对每台流动站G P S接收机进行编码, 如1号, 2号, 3号, ……, N号, 在每一台动接收机进行测量时, 其数据文件名需包含日期、机号、文件序号等信息, 这样便于数据的内业处理和存档管理。此外, 在野外测量中除采集权属界线的空间坐标外, 还要采集权属、土地利用类型等属性信息。因此在测量前应该对各属性进行统一编码。编码原则应该与地籍测量中的编码原则一致。

4 基准站的建设

如果测区内有足够数量的GPS测量控制点, 将基准站设置在测区中心位置。基准站周围要求无高大建筑物、树木等地物的遮挡, 无强的电磁干扰 (如变电站、高压线等) 。用三角架将GPS抗多路径效应的天线架在已知点上, 天线用专用电缆与GPS接收机相联, 打开GPS接收机进行初始化。设置采样率 (大于或等于移动站) 和天线视角 (基准站一般为1 0°) 等参数。一旦准备工作完成, 即可开始采样。如果测区内没有任何测量控制点, 则需从测区外的已知点引点建立控制点, 如果测区面积大, 控制点太少, 则需要进行加密。

5 利用流动站GPS接收机采集数据

根据地籍测量的要求, 需要采集两类数据:一是地块的地理坐标数据;二是属性数据如权属、利用类型等。测量前打开G P S接收机, 锁定4颗以上卫星, 进入S e t u p菜单进行初始化, 设置采样率和天线视角。移动站和天线视角最好大于基准站的天线视角, 一般来说, 移动站离基准站的距离每增加100k m, 移动站的天线视角就增加1°, 这样保证移动站的所有可见GPS卫星都包含在基准站的可见卫星中。当初始化完成后即可开始移动测量。GPS接收机可由人手持步行, 或放在自行车、摩托车、汽车等载体上。根据实验, 当GPS接收机放在时速为6 0 k m的汽车上进行测量时, 对精度没有影响。在测量中, 天线要架在一个支撑杆上, 举过人的头顶垂直移动天线, 避免严重的地物遮挡。如果发生这种情况, 可能导致跟踪的卫星数目小于4个, 不能进行3维定位。考虑到卫星在空间的几何分布等因素, 要求测站必须观测4颗以上的卫星。否则应该将不能进行3维定位的数据从序列中剔除, 以免影响差分结果。每测一个地物, 同时填写野外记录表。

(1) 点状地物。如果有点状地物如界桩、控制点等需要测量, 最好采取静态差分的方法记录数据, 这样能够达到厘米级的精度。

(2) 线状地物。诸如水渠、道路等线状地物, 在测量中应该将天线放置在其中心线, 移动测量, 并记录下该线状地物的属性信息, 并输入GPS接收机。

(3) 面状地物。在土地利用调查中, 面积地物即地块是最重要的测量对象。如果一个地块的部分发生了用地类型的变化。则需对变化边界进行测量。从变化边界的起点开始, 沿边界移动天线至终点。终止当前文件的记录, 形成一个封闭的多边形。

(4) 属性数据。GPS最初设计是用来定位的, 而不是用来采集GIS数据的。在GIS中, 属性数据与地理坐标数据同样重要。就目前来看, GPS不具备属性数据采集功能, 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采集。坐标的采集和属性的采集没有很好地集成到GPS接收机上, 它们之间的关联是通过在GIS内部交互式编辑来完成的。不过, 许多GPS接收机生产厂家开始改变这种现状。Trimble公司采取用一台便携式计算机与GPS接收机相连, 通过Geolink软件来负责属性数据的采集。而Promark X-CM接收机中, 每开始一个新文件名时, 可以输入72个字符的文件描述信息。借此功能, 我们在开始移动采集数据前, 输入地块边界的左右地块属性, 通过这种办法, 在内业处理中可以识别测量地块的属性信息, 通过交互编辑赋给图斑。

6 内业差分处理

内业差分处理的任务是根据基准站和流动站得到的观测量, 按某种差分算法解算出移动测站在WGS84坐标系下的坐标值。一般GPS接收机都配备有差分后处理软件, 可以提供差分方法, 如:位置差分、伪距静态差分、移动差分和厘米级的载波相位差分等。

目前市场上的GPS接收机中大部分都具有移动差分功能, 例如M a g e l l a n公司的M ar k X系列, Tr i m bl e公司的4 0 0 0G E O等。M a g e l l a n公司的P r o m a r k X-C M接收机作为侧f工具。该机具有10个接收通道, 可接收L1载波和C/A码观测量, 并具有接收R T C M差分信息的功能, 可进行位置差分, 伪距静态差分, 移动差分, 载波相位差分和实时动态差分。机器自带4Mb内存, 能连续观测记录30h伪距码或8h载波相位数据, 对野外连续作业十分方便, 此外随机配备的差分处理软件功能强大, 提供多种数据接口和坐标系统。

7 关于RTK的误差

G P S R T K测量是通过地面接收卫星传送的信息来确定地面点的三维坐标, 所以测量结果的误差主要来源于卫星、卫星信号的传播过程和地面接收设备。RT K的误差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同测站有关的误差, 包括天线相位中心变化、多路径误差、信号干扰和气象因素;另一类是同距离有关的误差, 包括轨道误差、电离层误差和对流层误差。对基准站而言, 同测站有关的误差可通过各种校正方法予以削弱, 同距离有关的误差将随移动站至基地站的距离的增加而加大。

摘要:由于将差分GPS运用于大地测量尚处于研究阶段, 目前还没有相关的规程出台。本文以GPSRTK地籍碎部测量为研究对象, 通过工作实践, 总结出了运用差分GPS进行地籍碎部测量实施方法与步骤, 相信能给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地籍测绘,GPS,RTK,控制网

参考文献

[1]彭以祺.华东地区地籍测量情报流会在上海举行[J].测绘科学, 1986 (2) .

[2]孙祖述.地籍测量专题讲座第五讲——丘面积和地块面积量算[J].测绘通报, 1988 (6) .

[3]孙祖述.地籍测量专题讲座 (第一讲) , 地籍测量的任务与作用[J].测绘通报, 1988 (2) .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 篇10

关键词:工程背景,GPS,地籍测量,控制测量,碎部测量

地籍测量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而艰苦的测绘工作, 同时又要保持较高的精度 (厘米级) 和现势性。常规的测量方法有经纬仪、全站仪、测距仪等, 其共同特点是要求测站点间必须通视使得不能进行大面积的测量工作, 并且需要3个工作人员以上, 费事费力, 效益十分低下。近年来, 由于GPS系统进一步稳定和完善, 以及相应硬、软件的提高, GPS RTK技术其简单高效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地形图测绘、工程放样、控制测量以及导航等方面, 得到了很快的普及和发展。

1 工程概况

本次地籍测量的作业区域位于厦门市外环路以内, 面积为468km2。测区内地势平坦, 平均高程41m左右, 地势大体是东北高, 西南低。经过测算, 整个测区界址点数为38.8万个。如果采用全站仪进行控制点测量和界址点测量, 按照投人6个作业组 (每组5人) 进行测量, 每个作业组一天测量35个界址点, 则需时1847天, 无法按工期结束外业测量任务。因此, 决定采用GPS RTK方法进行界址点测量, 将6个作业组拆分为10个作业小组 (每组3人) , 力争每个作业小组一天测量150个界址点以上, 从而将外业测量时间压缩到260天以内。

2 城镇地籍测量的实施方案与精度评定

2.1 作业流程

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数字测量的关键, 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 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 设计作业流程, 流程为收集相关资料→测设首级与图根控制点→外业数据采集→内业数据处理→图形编辑→成果整理。

2.2 控制测量

常规的地籍控制测量采用三角网、导线网方法来施测, 这些测量方法要求相邻控制点之间必须通视, 技术规范对导线的长度、图形都有相应的要求, 而且, 在外业测设过程中不能实时知道导线的精度, 如果测设完成后, 回到内业进行平差处理后, 发现测量精度不符合规范要求的, 还必须返工重测。

G P S R T K技术解决了常规控制测量中的这些问题, 这种方法在测量过程中不要求点与点之间的通视, 不要求进行导线平差, 对控制点之间的图形、边长也没有什么要求, 而且, 采用实时GPS RTK测量能实时获得定位的坐标数据及精度, 测量控制器上会实时显示坐标及其点位精度, 如果点位精度满足要求了, 用户就可以将坐标的均值、精度及图形属性存贮到电子手簿中, 一般测量一个控制点在几分钟甚至于几秒钟内就可完成。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在地籍测图和勘测定界工作中, 如果把RTK用于控制测量, 布设测图控制网, 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人力强度、节省费用, 而且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在应用GPS RTK布设控制网前, 应采用GPSRTK的点校正功能求出测区WGS-84坐标与80或54坐标的转换参数, 以避免投影变形过大, 得不到更精确的控制点坐标成果。

2.3 碎部测量

传统的碎部测量一般是根据测区已有的图根控制点, 利用平板仪测图或使用全站仪测图, 使用全站仪时, 测每个点均翰人该点的地物编码。然后再利用成图软件成图, 这些方法作业时要求测站点和被测的周围地物地貌等碎部点之间一定要通视而且一台仪器至少要求2~3人同时进行作业。

采用RTK技术进行测图时, 不要求通视, 架设好基准站后, 仅需一人拿着仪器便可以开始测量。测量时, 测量员在仪器已经初始化 (获得固定解) 的情况下, 在要测的地形地貌碎部点上, 将测杆对中、让气泡居中后, 开始测量几秒钟, 就能获得该点的坐标, 精度达到要求后就可保存, 保存点时输人该点的特征编码, 把一个区域内的地形地物点位测定后, 利用专业数据传输和处理软件可以输出所有的测量点。用RTK技术测定点位不要求点间通视, 仅需一人操作, 便可完成测图工作, 大大提高了测图的工作效率。

2.4 放样

采用RTK技术放样时, 可以在室内用专用软件将要放样的点 (或线) 坐标编辑好, 传输到GPS的手簿中, 便可以在野外进行操作。操作时, 按提示选择放样点后, GPS RTK会实时解算出天线所在位置的坐标, 同时与待放样的坐标进行比较, 得出两者之间的坐标差, 再通过手簿的界面文字和图形导航到点。以Trimble5 7 0 0为例, 执行放样操作后, 手簿屏幕上文字界面会出现距离放样点的水平距离、垂直距离, 图形界面会出现箭头和指北方向, 指示该往哪个方向放样点靠近, 当仪器在距离放样点3m之内时, 箭头消失, 放样点用圆环表示, GPS天线的位置用十字丝显示。这种作业方法能很方便地找到放样点。

2.5 内业数据处理

外业采集数据后, 及时对外业采集的数据进行内业数据处理。

通过全站仪通讯软件把数据下载到计算机中, 再通过其他辅助软件编辑将数据存为*.DAT格式, 用CASS6.0成图软件展绘碎部测量点, 结合宗地草图和预设编码进行初步成图, 同时加载地籍各个要素, 做到地籍图图形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待一切就绪, 就可生成不同比例尺的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界址调查表、宗地属性表等相关内容, 为地籍信息数据库的建立做好准备。

3 测距仪测距精度分析

用测距仪测量时, 高差公式为:

目前常用的测距仪标称精度为± (5mm+5ppmD) , 对误差精度分析如下。

3.1 测距误差的影响

3.2 对高差误差的影响

不同竖直角对应的高差误差见表1。

若只进行单向观测, 当断离超过300m时, 应加上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改正数, 此时高差公式应为:

对高差误差的影响为:

4 结语

本文以厦门某地籍测量项目为背景, 分析探讨了城镇地籍测量流程和精度分析的方法, 相信对同行能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李青元, 林宗坚, 李成明.真三维GIS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J].测绘科学, 2000 (2) .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 篇11

1 地籍测量的内容

从地籍测绘的规范中我们可以看出, 地籍测绘在内容上不仅包括对地籍修测中的地籍平面控制测量进行建立、对地籍图进行绘制, 还包括对地籍要素进行调查, 对地籍要素进行测量, 对地籍的面积进行量算等。主要的工作成果在包括地籍数据集、地籍图的同时, 还包括地籍簿册。在地籍测绘的所有工作中, 地籍要素测量是其中最重要的工作, 地籍要素的测量主要是对地籍测绘的空间位置进行确定。其中界址点、线以及其他重要的界标设施是地籍要素测量的主要内容之一, 比如行政区域和地籍区以及地籍子区之间的界线等。在测量的过程中, 点位中的误差相对来说一般不能超过0.05 m, 这里的点位是针对地面平面控制点与起算点来说的。地籍测量的界址点在精度上通常分三级, 土地的价值、开发利用程度及长远的规划是界址点选用的标准。 (主要标准见表1)

2 常用测量方法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

2.1 地籍测绘中的极坐标法与正交法

通过已知点对目标点的方向与距离进行测定, 从而对目标的空间位置进行计算, 就是极坐标法。极坐标法在传统时代, 都是通过对经纬仪和测距仪共同结合的采用, 对已知点到目标点的角度与距离进行测定, 最终对目标点的位置进行确定的一种测量方式。但随着经济的发展, 各种先进技术轮番出现, 现在的测量已经开始使用全站仪, 全站仪不仅能对目标点的角度与距离进行测定, 与此同时还能显示出目标点的明确坐标。大大简化了测量工作的程序, 对测量工作效率的提高有重要意义。随着全站仪在测量精度上的不断提高和改进, 全站仪将会得到更加普遍的使用。其次, 正交法也是对地籍测绘常用的测量方法之一。正交法又被称为直角坐标法,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对测线和短边支距的借助来测定目标点。但是正交法有精度的限制, 所以这种方法的使用环境只能是在比较简易的地籍测量中。

2.2 地籍测绘中的RTK法

RTK法也是地籍测绘中的常用测量方法, 在地籍测量中应用RTK技术, 是指对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进行测定, 并对地籍图进行绘制。通过RTK法测量, 只对基准站与移动站能否与电磁波通视有要求, 并不需要与控制点通视。所以, 与传统的测量方法相比较来说, RTK技术的测量在自然条件以及场地等因素上所受到的影响与限制是比较小的, 而且RTK能对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位置动态进行实时的测定, 同时能够在精度上能精确到厘米。除此之外, RTK在操作上比较简单, 自动化的程度比其他技术要更高, 人员只需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可以进入工作。RTK只需要把从GPS获得的数据实施处理后直接再录入GPS系统, 就可以通过地籍成图软件对地籍图及时与精确地获得。但是在使用RTK法进行测量的过程中, 需要对影响GPS卫星信号接收的遮蔽地带加以注意, 遇到这种影响信号的遮蔽地带, 应当停止测量, 使用传统的测量工具如全站仪、测距仪以及经纬仪等, 在进行细部测量时则可以采用解析法或者图解法。

2.3 地籍测绘中的航空摄影测量法

地籍测绘另一种常用的测量方法就是航空摄影测量法, 航空摄影测量法的应用范围主要以大面积的地籍测量为主。比如全国的土地调查, 就是以航空摄影图为基础, 进而对土地的权属进行调查。航空摄影测量法在工作上的基本原理是在高空中对被观测物通过高分辨率的相对机进行观测, 观测之后会得到两张重叠的影像, 最后通过计算机摄影测量软件对这两张重叠的影响进行影像匹配, 以此来对观测物的三维坐标加以确认。但对于比较重要却又不明显地物进行测量时, 需要在航测前布设一些比较明显的标志。随着科技大发展, 技术的成本也在逐渐下降, 航空摄影测量的方法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作为一种政府性的基础性测绘工作, 地籍测量是一种行政性的, 具有法律意义的技术行为, 对国家土地税收征收的保证, 土地利用的合理与否, 以及对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都有关键的作用, 是提供我国社会与国民经济计划发展基础资料十分重要的手段之一。此外, 对地籍测量技术水平与地籍测量人员专业技能进行提高, 积极应用现代测绘技术, 对我国的城镇发展和建设来说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志国, 崔马军, 王琦.浅谈地籍测量的内容及作用[J].技术与市场, 2011, 8 (15) :147-148.

[2]赵承林, 康倩.关于地籍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 11 (22) :74-75.

[3]张国庆.地籍测绘技术的精度要求及测量模式[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下旬刊) , 2010, 6 (12) :211-212.

[4]熊姿.浅析GPS在城镇地籍测绘控制测量中的应用[J].四川建材, 2009, 7 (13) :103-104.

上一篇:FPGA验证下一篇:车载机动雷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