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工作总结

2024-10-16

地籍管理工作总结(通用9篇)

地籍管理工作总结 篇1

农九师国土资源局团结农场分局分局2009年

地籍管理工作总结

按照师国土资源局2009年工作要点和部署,团结农场国土资源分局地籍管理工作紧紧围绕师局2009年工作要点文件精神,以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为核心,规范地籍管理各项业务,充分发挥地籍管理工作在团场经济建设中的基础作用,在土地登记发证、内业工作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将2009年地籍管理工作总结如下:

一、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面临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等一系列问题,自2008年11月开始,到2009年11月,分局始终贯彻落实兵团、师有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会议精神,围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的目标要求,开展了大量的工作:。

1、切实做好外业调查、内业矢量化上图工作

2008年11月3日,我团正式进入外业测量阶段,在农九师国土资源局、农九师二次调查办的正确领导和团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调查队伍由分局通过培训的业务骨干和团场抽调人员组成,负责设计路线、记录外业调查手簿、认定地类,对测量成果负总责,在外业调查中,严格按照兵团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规程要求操作,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历时9天,我团第二次土地调查外业调查工作基本结束,共调查图幅5余幅,圆满地完成了外业测量任务。

在完成本团工作的同时,分局根据师局的要求,又抽调人员帮助165团、166团完成了外业测量任务。

2009年6月—10月,根据师局有关文件精神,分局和兵团设计规划研究院的人员一起,完成了内业上图矢量化工作,并根据本团特点,和塔城市、额敏线完成了土地接边工作。并接受了国家、兵团、农九师第二次土地调查办的审核,对有问题的地方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农九师团结农场第二次土地调查四报告的编写工作。

2、城镇土地调查完成前期准备工作

完成了团场城镇地籍图的变更工作,地籍城镇数据库更新工作、CASS地籍图件按兵师局要求,都已更新至2008年10月31日。

3、继续规范土地登记发证工作

分局土地登记发证工作按照兵团地籍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制定了土地登记规范化实施方案和目标,师地籍管理人员经常利用检查工作的时间对土地登记人员进行现场指导,使土地登记各类表格填写的日渐规范,归档资料愈加齐全。2009年共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2本,全团已累计发放国有土地使用证302本。

4、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工作

按照师国土资源局的要求,2009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的重点是:一是全面查清2009年新增建设用地情况;二是查清了耕地变化情况。今年通过二次调查工作,全面查清了今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情况,为下一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里,分局地籍管理工作在师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地籍管理工作中我们还要再接再厉,克服困难,努力工作,使分局的地籍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地籍管理工作总结 篇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越来越少,土地的经济价值越来越大,大家对地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大,但是地籍管理、地籍资料的相对落后又十分明显,造成了需求与现状的严重矛盾。地籍资料是国家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计划、农业区划和城市规划,以及正确研究土地对策的基础资料和重要的客观依据。因此,如何合理开展地籍管理工作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地籍管理已成为国家进行土地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 地籍管理的内容

地籍管理是指对辖区内土地的位置、地界、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记载和管理,主要有5个方面内容:土地调查、土地评价、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和地籍档案资料。这5个方面既有各自的工作内容,又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共同构成不可分割的地籍管理制度。

2 地籍管理的现状

1990年,我国进行了第一次土地调查,形成了1:10000比例尺的手画地籍图成果,至今仍有不少地区在使用这一成果。以此成果为基础的地籍管理越来越不能满足日益精确的土地交易,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自筹资金更新了本地区的地籍测绘资料,加强了地籍管理,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地籍管理工作仍处于较低级的状态。

2.1 土地调查不全面,地籍资料陈旧,现势性不强。

首先,受国家旧体制的影响,许多用地材料不规范,在完成初始登记的基础上,没有及时开展变更地籍调查并及时更新地籍资料(包括名称、地址和用途变更登记),给当前的土地登记工作带来困难。其次,目前地籍管理形成的各种成果,如城镇地籍调查成果不能广泛共享,社会的应用程序低,大多数县(市、区)国土资源局大量地籍管理工作尚处于手工阶段。

2.2 土地评价标准混乱,土地利用现状不确定。

由于土地现状无法及时更新,造成土地交易时,土地评价及补偿标准随意性大,由于手工输入、输出、丈量等误差,导致交易双方的经济损失。

2.3 土地登记发证制度不统一。

无论城镇土地还是农村土地,无论耕地还是林地、草地,都应当纳入统一的土地登记体系,现阶段除少数发达地区外,土地证都未全覆盖;土地登记的标准未统一,违法私搭乱建侵占土地的现象比比皆是;部分地区土地登记机关未统一,在一个登记区域内只能由一个土地登记机关实施登记,以保持土地登记的完整性。

2.4 土地统计数据不确定。

由于地籍资料现势性不强,各统计项目、各类土地统计数据不能精确提供,对当地经济发展规划和经济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如集体建设用地、公路、铁路等土地未确权就无法提供准确的土地面积;耕地、林地、河流等各类土地面积更新慢,无法和国土部门监测数据相统一,造成一定的行政纠纷。

2.5

在地籍档案管理方面,还处于纸质文件和手工管理阶段,许多档案由于历史和人为的原因,残缺不全,地籍档案信息化任重道远。

2.6 部分地区土地权属认识差,土地登记意识不强。

相当一部分土地使用者认为只要办好房屋所有权证,土地使用证办不办无所谓。由于我国现行的是国有土地使用权制度,大家认为反正得不到所有权,何必花钱买了使用权,何况有了房屋产权,国家就不会剥夺房屋所有权。

3 现代化地籍管理的需求

地籍管理的需求其实属于地理信息系统的一部分,需要把实地的土地信息输入相关软件系统中,实现各种统计及输出即可满足日常管理工作的需要,减轻工作压力,减少工作失误。地籍测绘和地籍管理软件系统是增强地籍管理工作的重点,其中软件的主要需求如下:

3.1 数据输入、图形编辑。

图形数据输入系统可以通过明码文件直接转换成宗地图,可以直接录入界址点坐标成图,可以通过外业测量和解析方法成图,可以直接广泛地接受其它GIS系统格式,可以实现与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完全衔接等。属性数据输入系统建库时,可以通过“批量属性录入”输入属性,也可以通过其它软件,如电子表格软件录入数据后再转入系统数据库中。

3.2 日常管理。

系统在总体上采用“工作流”的思想,所有外部来资料都能通过窗口操作;系统按业务要求定制土地登记流程:包括初始登记、设定登记、变更登记、抵押登记、出租登记、他项权利登记、注销登记、查封登记、商品房登记发证等;提供强大的数据查错和数据维护功能。

3.3 数据查询。

图形查询属性:所有表格属性、界址点属性、界址线属性、宗地属性的查询。属性查询图形:由宗地号、土地证号、使用者等属性数据查询图形。利用地名库进行地名查询图形。历史查询:单宗地历史追溯、整图历史查询、多个时期历史的同时查询等。

3.4 数据统计。

对所有表格的属性进行条件统计,可以按街坊统计,或按街道、区进行统计等。可统计审批表的各种信息。

3.5 图、表、卡、证输出。

图形输出能提供宗地图输出、标准图幅的输出、任意范围的图形输出和各种自定义输出功能。表格输出提供各种表格如审批表、调查表、用户自定义表等的输出。以土地管理者运行土地证输出,支持新旧版面样式,且记录输出时间及原因,一般仅输出一次。

4 地籍管理的建议

2007年,为了加快农村和城镇土地调查步伐,实现地籍测绘资料的全面更新和电子信息化,全国范围内开展了第二次土地调查。按照国家和各省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本次调查采用现势性强的DOM和土地利用现状管理系统,结合土地变更调查和农村集体农用土地所有权登记资料,查清农村土地的权属,面积和利用现状,尤其是把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全面开展1:500城镇数字地籍调查,查清城镇内部建设用地的使用情况,每块宗地的权属、界址、面积和利用状况。为了满足现代化地籍管理的需要,应以此次调查为契机,抓紧时间把地籍基础资料信息化,除此之外还应做好下面几点工作。

4.1 完善地籍信息系统。

建立管理到地块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系统。完善现有的地籍信息系统,按照国家和省统一标准,采用现代数字测绘,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选择国际通用平台的软件,全面建立覆盖本行政区域的城镇、独立工矿和主要农村居民点内1:500数字地籍调查数据库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逐步实现城乡一体、不同比例尺、不同层面的土地利用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4.2 建立地籍数据库日常更新机制。

在建立地籍数据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日常更新机制,实现“实地变一宗,系统变一宗”的要求。采用变更数据先入临时库,待变更登记后正式入库,数据入库合格的,方可出地籍调查成果资料,再转入申请审核阶段。只有这样才能实时更新地籍数据库,达到地籍空间数据库与属性数据库的完全一致,确保地籍数据的现势性。同时实现不同比例尺、不同层面的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改变一年一度土地变更调查,达到即时变更,长期保持现势性。

4.3 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素质。

地籍管理涉及到法学,测绘、地理信息、土地管理等多个学科,土地登记量大事繁,单靠地籍处(科、股)具体负责,力不从心,市(县、区)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配备各种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加强业务培训,结合实际工作需要,举办土地登记,土地调查,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等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高服务质量,适应建设现代地籍管理的需要。

4.4 抓好土地登记制度建设。

《物权法》和《土地登记办法》规定了新的土地登记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探索研究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查封登记、注销登记、地役权登记,地下空间土地权利登记等制度建设和操作办法,具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保障土地登记的质量,不断完善土地变更登记前建设项目复核验收制度,严格把好“以证管地”关。

4.5 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测绘地藉管理是一种行业管理,测绘队伍分布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部门。为确保质量,测绘行业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实行综合质量管理。加强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完善质量监督抽检程序,扩大产品质量抽检的数量和范围,严格监督抽检结果的后处理,抽检结果一律对社会公布。对抽检不合格者,给予通报批评和舆论曝光,对质量特别低劣的单位,责令停业整顿,取消部分业务范围,直至吊销资格证书,对质量违法行为提请有关部门依法惩处。

4.6 建立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机制。

以国土资源部《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为依据,建立调处工作机制,理清土地登记前后的土地权属争议和不同处理方式,持续不断解决旧纠纷、大矛盾,严控新纠纷的产生,分清纠纷原因,调整调处手段,切实做好日常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

4.7 利用“3S”技术,建立动态监测制度。

利用现代遥感信息(RS)、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先进技术,全面建立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制度,监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耕地保护,新增建设用地情况,为违法用地查处,规划落实,年度指标执行等提供基础和依据。

4.8 利用土地登记档案和系统,服务经济社会。

充分利用准确、可靠土地登记档案和强有力的地籍信息系统,可以为土地登记公开查询、法院查封解冻登记,城镇拆迁补偿依据查找,城镇土地使用税收缴依据,金融部门抵押登记和风险管理等服务。针对社会上接连出现假土地证,要积极充当土地市场安全的“防火墙”,利用地籍信息系统和登记档案,防止假证扰乱土地市场,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稳定。

5 结束语

地籍管理的对象是作为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的土地,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土地的权属问题即土地证的问题。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不仅可以及时掌握土地数量、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而且可以对土地利用及权属变更进行监测,为土地管理的各项工作提供、保管、更新有关自然、经济、法律方面的信息。加强地籍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和精确化,才能为当地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土地基础,为当地的发展规划、土地统筹提供最真实、最及时的数据。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旧地籍管理工作的现状和现代化地籍管理工作的需求,提出了现代化地籍管理工作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地籍管理,地籍测绘,管理

参考文献

[1]龚新云.浅谈测绘项目管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2]GB/T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S].

[3]葛恒美,李延荣.土地法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张小华,黎雨.中国土地管理实务丛书[M].北京:中国大地出版社,1999.

军队地籍档案管理工作初探 篇3

关键词:军用土地地籍档案档案管理

军用土地是军队依法使用和管理的国有土地,军队地籍档案则是部队各级后勤机关在对军用土地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历史记录。后勤机关的营房部门是具体承办军用土地及其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旅团级部队的营房科(股)是实施地籍档案集中管理的基本单位,本文从旅团部队营房部门的工作实践出发,在对军队地籍档案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

一、军队地籍档案的特点

(一)法律地位重要

旅团部队的驻地通常位于农村、山区等非人口密集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开始将原本偏僻之地纳入建设规划并逐步征用、开发,带动了周边土地价格的攀升。一些不法分子和单位企图伺机侵占或蚕食军用土地以牟取私利,部队在依法维权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地籍档案提供完整规范的法律凭证。

(二)归档范围较广

旅团部队的地籍档案主要有土地来源凭证、沿革变化、纠纷处理、地籍调查、申报登记、土地统计等材料,还有与地籍管理直接相关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统计报表、检查验收记录等文件资料。在载体形式上,凡与地籍管理有关的文字、声像、图纸、照片等资料均应列入归档范围;在形成时间上,从军用土地依法征收前的论证、调查到依令依规转让、置换,各个时期形成的有关材料都是地籍档案的组成部分;在形成主体上,归档材料不仅来自主管单位的营房部门,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测绘机构、勘察设计公司等单位提供的。

(三)立档层级较高

虽然军队的条令条例没有明确指定地籍档案的立档单位,但是根据总后勤部1992年颁发施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籍管理办法》规定,地籍档案的正本统一存于大军区级单位后勤机关营房基建部门,其中部分重要资料还应以复制件的形式报总后基建营房部备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旅团部队形成的地籍档案材料应逐级报送到大军区的营房基建部门,由其内设的专门图档库统一管理。

(四)保密要求特殊

军队地籍档案有一定的保密要求,这是其不同于地方单位地籍档案的重要特点。在保密要求上,它不同于通常的军事秘密,部队的编制体制、演习方案等涉密档案在工作中利用较少,利用者也严格限定在军队内部;而地籍档案由于其来源和发挥法律凭证作用的需要,必须妥善处理保密与利用的关系,既要确保军事秘密安全,又要便利与地方单位的信息交流。

二、军队地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原始材料质量不高

军队现有的地籍档案大部分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限于当时的作业设备和技术条件,作为地籍档案中最重要、最直观的宗地图、红线图等测绘成果均依靠皮尺丈量等手工作业形成,成图精度较低。同样,有的地籍调查表填写的宗地面积、经纬度坐标并不准确。

(二)归档范围不明确

地籍档案的管理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除了总后勤部《地籍管理办法》中列举的原则性、总体性的规定外,再无其他详细的依据。这种具体标准的缺失会导致日常业务工作的随意性,加之旅团营房部门担负繁重的日常保障任务,往往造成地籍档案材料的流失,为后续军用土地管理带来隐患。

(三)保管环境尚不达标

在纸质地籍档案的保管上,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档案的用纸存在质地松散、粗糙的缺陷,油墨、圆珠笔等字迹或线条也会逐渐洇化或褪色,这对长期保管的库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旅团级单位受经费和现有场地的制约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使得地籍档案容易老化变质,或者遭受霉菌、虫害、鼠类的侵蚀,造成档案材料的损坏。在数字化地籍档案的保管上,许多档案材料以图形、照片、视频等电子文档为原始形态甚至唯一形态,其存储载体还需要加强防静电、防电磁干扰等保护措施。

(四)队伍建设不得力

地籍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管理人员既要熟悉本单位地籍工作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又要懂得档案立卷的原则和方法;既要掌握档案归档的操作规范,又要清楚档案管理的保密要求。目前,旅团级单位没有设置专职的地籍档案管理员,而是由营房助理、营房器材保管员兼任,他们一般没有参加过档案专业的基础业务培训,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作战部队人员的流动性强、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短,他们往往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刚刚适应就面临着提升交流或换岗锻炼,使得地籍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

三、加强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协调,提高档案质量

对于传统的地籍档案中以手工作业方式而成、数据精度较差的部分,特别是宗地草图、地籍调查表等,旅团营房部门要在部队党委首长的领导下,加强与驻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抓住国家统一组织的土地资源普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以及驻地城镇建设规划等有利时机,通过卫星遥感、航拍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更新测绘数据,并适时换领新的土地使用证,以逐步提高地籍档案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对于新形成的拟归档材料,应前移关口,即在军用土地管理活动之初,督促承办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填报数据、制作图表,从根本上保证归档材料的质量。

(二)完善制度,明确归档范围

旅团单位在制定地籍档案材料的“两表”(归档范围表及保管期限表)时,应以国家颁布实施的档案类和土地管理类法律法规为依据,参考地方县、镇(乡)土地管理部门的地籍档案材料归档制度办法,并根据军队地籍档案的特点加以取舍。同时,还应充分吸收本单位和友邻部队军用土地管理工作的经验,明确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归档范围,以避免应归档材料的流失。

(三)统一规划,改善保管环境

在旅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保密档案主管部门牵头,包括营房科(股)在内的各业务部门参加,按照适当的技术标准,建设综合性档案库房,配齐防盗、防火、除湿以及除静电、抗电磁干扰等设备器材。

(四)加强培训,建好人才队伍

对档案通用的基础知识、一般技能,旅团本级可将其列入年度教育训练计划,采取个人自学、集中授课、示范交流、考核验收等多种方式确保学习教育的效果;对地籍档案独有的业务理论和技能,应由上级营房基建部门或院校统一组织专业集训,进一步提高地籍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人才保留方面,从短期看应实行必要的“超训预储”,即旅团应根据本单位的编制体制、当前任务以及队伍流动等多方面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适量超额培训预任的地籍档案管理人员,做到预有储备,以确保新任管理人员能较快地胜任;从长期看,地籍档案管理不应照搬照抄军政指挥员的培养成长模式,而应遵循职业化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与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总后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籍管理办法[EB/ OL].[2015- 03- 04].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Wnm6835n95dSDynmi_qR8NgmejFrW6g2PFtoJ62Exz? Te9G5PjzPorNF_6gaMYrWz1DnsSi2WMtzOUacxnry? OuG1m7ZzlHPtK-4S8HmYW6M7.

[2]林辉.浅谈企业科技档案的质量控制[EB/OL].[2016-01-12].http://www.dangan.ningbo.gov.cn/daxh/ lwjl/200712/t20071227_6996.html.

[3]余晓榕.基层地籍档案管理规范化探析[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2—24.

[4]徐德仲,李鼎,王静.浅谈地籍档案的特点[J].才智,2012(10):159—160.

国土局地籍管理科工作汇报 篇4

一、年科室工作情况

1、登记发证方面:截止到11月14日,地籍管理科共完成已批复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458宗,颁发土地使用证书458本。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57宗,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17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46宗,国有土地使用权划拨7宗,他项权利抵押登记112宗,抵押金额12.76亿元。收取土地登记费----元;乡镇企业用地登记发证60宗;农村宅基地登记发证159宗。

2、市农村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实际作业总面积139.04平方公里,总投资1788.7784万元,其中:调查、测量、数据库建设1390.4万元;设备购买10.3万元;土地登记发证费用149.344万元;其他等支出238.7344万元。我市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分两个标段开展(两个公司分别是中色测绘有限公司、省第一测绘院),自3月中旬以辛中驿镇东王团、苟各庄镇王各庄为试点逐步开展工作。两个单位共投入人力50余人次,机器设备23台/套,截止目前共开展14个乡镇198个村的地籍测量工作,其中于村、鄚州、苟各庄、麻家务、北汉五个乡镇测量工作全部完成(34个村已收集资料);梁召、西环、永丰、中华路、开发区未开展工作(未开展工作原因)。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又完成了西环路办事处8个村确权定界

3、完成了市南北高速引线项目市区三条道路改扩建、国有资产划转等市重点项目的地类审核、登记发证工作。

4、权属争议调处和接待群众咨询方面:调查土地信访案件7宗,答复法院土地纠纷函3件;给公安部门出具地籍回函5件,解决历史积压争议案件3宗。

5、项目现场勘查、出具地籍意见方面:配合相关科室完成所有政府项目的现场勘查,及时出具了地籍意见;审核国土所、分局地籍卡片565余宗。

6、工作措施:地籍科业务琐碎繁杂,业务量最多,任务也最繁重。针对本科室实际情况,我科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

(1)分工负责制,明确每人职责,做到不推诿,不扯皮,分工明晰,团结互助,提高了工作效率。

(2)突出工作重点,业务琐碎,容易造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影响了中心工作。每遇大事实事,立即成立专人小组,具体负责,规定时限,限期办结。争取做到日常工作与大事实事两不误,保障了市重点项目的.顺利进行。

地籍管理工作总结 篇5

晋国土资办函〔2014〕47号

作者:山西省国土„

文章来源: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点击数:82609 更新时间:2014-3-5 9:08:04

各市国土资源局,各开发区土地分局:

现将《2014年全省地籍管理工作要点》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

2014年3月4日

附件

2014年全省地籍管理工作要点

2014年,我省地籍管理工作将紧紧围绕全省国土资源中心工作,以深化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应用为基础,以稳步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为主线,依法加强土地产权管理,着力提高基础支撑保障能力,为全省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转型综改试验做出新贡献。

一、稳步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建设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在国土资源部的直接指导下,稳步推动我省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向前迈进。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整合不动产登记职能精神,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做好汇报,提出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意见和建议。二是不动产统一登记职能整合工作启动后,配合相关部门做好不动产统一登记机构设置,人员、职能、编制配备等工作。三是在国家《不动产登记条例》出台后,组织全系统及相关工作人员进行认真学习、宣传,并充分利用“4.22地球日”、“6.25土地日”等宣传活动日,广泛向社会宣传不动产统一登记的重要意义,为建立不动产统一登记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四是收集整理土地、房屋、林地、草地及农村承包地等不动产登记有关规定。国家《不动产登记条例》出台及相关法律、法规、规章修改后,开展调研,提出我省相关规定的“废、改、立”建议,为制订我省不动产统一登记法律法规奠定基础。

二、认真做好第二次土地调查后续工作 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成果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通过,已于2013年12月30日正式向社会公布。一是要领会国家和省有关会议精神,按照上级安排部署,根据下发数据,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对数据反映的省(市、县)情进行深入分析,重点分析土地数据变化情况、耕地保护工作成效问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生态环境问题等,提出下一步工作建议,形成汇报材料,及时向同级党委政府做好二次土地调查成果汇报工作。二是做好二次调查成果的公布、宣传和解读工作。要会同同级统计部门,做好二次土地调查数据的发布。要积极争取宣传部门支持,做好数据成果的宣传和解读。要正确引导社会舆论,避免因二次调查数据变化,引起社会对土地管理形势的误判。三是要做好二次土地调查总结和表彰工作。二次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工作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形成了丰富的成果,将载入国土资源管理史册。各地要对此进行全面梳理、总结,对二次调查中涌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四是要做好二次土地调查成果集成、归档工作,维护、应用好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对二次土地调查形成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数据集、图集、成果分析报告及专题报告,要认真进行整理和完善,并对形成的所有档案进行归档。按照《土地调查条例》、《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规定,完成好以二次土地调查成果为基数的土地变更调查和遥感监测工作,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现势性。要运用多种手段和信息化技术,推进调查成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保护目标考核、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不动产统一登记、地质专项调查、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土地卫片执法检查、土地督察等国土资源各项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以及生态退耕、城镇化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农村土地确权登记等领域的共享应用,积极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三、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按照《山西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总体要求,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全省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今年将是能否实现目标的关键一年。一是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文件和技术规范要求,加强技术指导,适时召开专题会,统一技术路线和调查方法,确保成果质量。二是加强监督检查。省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全省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情况进行两次专项检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市级领导小组办公室要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所辖县(市、区)的监督检查,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快农村地籍调查进度,对进展较慢的地方要进行通报批评,保证到2014年底前完成80%以上的调查任务。

四、圆满完成全省2013土地变更调查工作 2013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仍然采取“三下两上”的模式,主要任务包括:领取遥感监测成果;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基本农田情况调查;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成果市级、省级核查,配合完成国家级核查;用地管理信息审查与标注;变更数据汇总统计与分析;全省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各市变更调查成果数据质量评价。

与2012年相比,2013的变更调查工作有新变化。重点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学习领会今年变更工作的新要求。主要包括新增耕地的标注方式和标注类型的变化、设施农用地和临时用地的审查要求及跟踪监测管理、农村道路的认定标准、调查成果质量评价机制和奖惩制度。二是严密组织认真实施。变更调查工作涉及部门多、工作内容多、时间紧,组织方式决定变更质量,必须按照分级实施,分级负责、分工协作的原则实施。地籍部门在牵头变更调查工作的同时,要会同规划、耕保、建审、利用、执法等相关部门按照各自工作职责,扎实开展;市、县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本市、县2013变更调查工作。三是认真梳理总结,提高调查质量。对2013变更中反映出的土地管理、组织方式、变更人员政策技术水平等问题及一些好的做法要分类梳理,分类解决,总结提炼,使本地区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水平再上新的台阶。

土地管理与地籍测量 篇6

1:土地管理的任务和原则是什么?

2:我国土地使用权可以分为哪三种,且土地使用权的性质?

3:土地利用规划的特性和土地利用规划的体系

4:土地的四个作用?

5:土地储备制度有哪些及作用

6:土地利用的原则和影响因素

7:地籍测量的方法?

8:土地管理目标的含义和基本属性是什么?

9:土地储备的含义及其作用是什么?

10:农地整理内容一般包括哪几项

11.土地整理

12.土地利用计划管理的原则

13.土地征用

14.我国土地调查及相关知识

15.地籍图、宗地图、房产图等成图方法,比例尺的选择,要素选择,图上内容,使用仪器等。

16.土地调查、地籍测量的流程、内容、方法、采用的技术手段等,地块的划分方法及编号方法等。

17.土地权属及相关内容

浅谈地籍管理 篇7

1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在全国范围内, 为查清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也是国家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按行政范围可分为全国、省、地、县等不同级别, 按调查的深度和细度又可分为详查和概查两类。

1.1 调查的目的和任务

1.1.1 土地现状调查的目的

为依法和科学管理土地提供基础。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 是农业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通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能够全面摸清土地资源的家底, 包括土地资源的数量、利用类型、利用水平以及土地的权属界线, 为地籍管理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制度, 为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提供准确的数据。

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服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工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需要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 在对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结构和演替结构等充分分析以后, 因地制宜地确定和调整各项生产建设用地比例, 即对农业、工业、交通, 公共事业等方面的用地比例进行合理配置。

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提供基础数据。随着社会生产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式及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分布都将发生变化。这一变化有的是符合自然规律和人类需要的, 有的则可能是不符合的, 甚至是破坏性的。因此, 对土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监测研究, 有助于建立合理用地结构, 保护土地资源, 也是进行区域开发治理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实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更新土地利用的数据资料, 保持土地资源资料的现实性, 其基本手控和中心环节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为编制农业区划和国民经挤计划提供依据。只有摸清土地利用和其他农业资源的状况, 农业区划才能有可靠和科学的基础, 才能不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同样, 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合理安排农、林牧、副、渔业的比例关系, 确定各业的发展任务和投资方向, 也必须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作为计划决策的依据。

1.1.2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

分县查清全国各种土地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查清农村和农、林、牧、渔场以及居民点以外的机关、部队、团体、学校、厂矿等企业或事业单位的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界线及其土地总面积、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在查清各土地权属单位、土地总面积和各类土地面积的基础上, 逐级汇总各乡、县、市、省和全国行政区域的土地总面积和各粪土地面积;编制县 (市) 、乡 (镇) 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权属界线圈及其他图件;编写调查报告, 分析土地利用的经验和教训, 提出确权意见和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

2 调查程序

2.1 准备阶段

1) 组织准备:

包括确立领导班子, 组建调查队伍, 制定工作计划, 开展技术培训, 拟定技术标准, 确定检查制度等。

2) 资料准备:

包括收集和整理各种图片资料和背景资料等。图件资料是调查的基本资料, 包括近期的航片与地形图或者影视图、像片平面图等基本图件。

3) 用品准备:

包括配置仪器、工具, 选择和印制记录表, 添置文具、纸张, 以及生活、交通和劳保等方面的用品。

2.2 外业阶段

1) 路线调查:

对调查区域内的主要地貌类型进行认真调查, 对已经利用的土地种类的分布规律进行掌握。

2) 野外调绘:

运用航片或地形圈在实地进行现状调查, 包括境界和土地权属界的调绘、地类调绘和线性地物调绘。

3) 地物补测:

将摄像后 (或成图后) 地面发生的变化, 补测于航片或图件上, 使航片上或图上内容与实地一致。同时应丈量线形地物的宽度。

2.3 内业阶段

1) 航片转绘:

将航片上调绘补测的成图要素进行纠正, 以地形图的比例尺绘到地形图上。

2) 面积量算:

包括控制面积量算、碎部面积量算与面积统计汇总三项工作。

3) 面积汇总:

在面积量算以后进行村、乡、县土地总面积逐级汇总和分类土地面积汇总统计。

4) 报告编写:

编写整个调查工作的总结和技术总结。

2.4 验收阶段

作业人员内部需要进行自检和互检, 然后再提交上级, 让上级的检查组进行验收。

3 土地利用类型

根据1984年全国农业区划委员会颁发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和全国农业区划分委员会土地资源专业组1987年2月对上述《规程》的补充规定,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通常以土地用途分为8大类, 按利用方式、经营方式和覆盖特征等分为46个二级类。

4 调查成果

根据1984年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 我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是以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为基础的。地 (市) 、省、全国的调查成果是以下一级的调查成果与资料为基础依据, 根据相关的汇总技木规程要求, 研究编制而成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圈、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参考文献

[1]张文昌.浅谈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体制和机制问题[J].今日国土, 2009 (7) .

浅议如何完善地籍管理 篇8

【关键词】地籍;地籍管理;现状;建议

1.地籍与地籍管理概述

地籍指记载土地位置、界址、数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籍有薄册、清册、登记之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土地的地籍如同土地的户籍。地籍管理与地籍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地籍管理是国家为获得地籍信息、科学地管理土地而采取的以土地调查、土地分等定级、估價、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措施。地籍的作用主要体现在:①为土地管理提供基础资料;②为维护土地产权权益等提供基础资料;③为改革与完善土地使用制度提供基础资料;④为编制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等提供基础资料。地籍管理是一切土地管理的基础。我国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维护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编制土地年度计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制定有关土地政策、法律等,提供、保管、更新有关土地自然、经济、法规方面的信息。

我国地籍管理的原则:①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②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③保证地籍工作的连续性;④保证地籍资料的完整性。

2.中国地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由于加大了对地籍管理工作的投入,使中国的地籍管理工作如土地登记、土地调查统计和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等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由于中国现代地籍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在立法、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从中也暴露出中国地籍管理工作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2.1地籍管理的法律体系尚不健全

尽管中国出台了一些地籍管理内容方面的法律法规,如《土地登记办法》、《土地调查条例》、《城镇土地分等定级规程》、《农村土地分等定级规程》等,这些条例或办法只是针对某一具体的地籍工作,并没有一部体现地籍管理重要性、综合性、全面性的地籍大法来有效地确定地籍管理的法律地位,从而造成地籍管理在土地管理中的法律地位不够高。

2.2地籍成果缺乏共享

地籍成果应该有效地用于进行地籍管理工作,保护土地权人的合法权益,服务于全体公民,真正体现其使用价值。但中国当前的地籍成果主要用于房地产登记、地政管理、征地拆迁、土地税费的征收、测绘、土地监察、建筑设计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和土地用途管制等,即地籍成果主要是供土地行政管理部门使用。地籍信息在土地部门实行保密管理,其他单位或个人无权得到,地籍信息的查看受到严格限制,根本无法实现共享,也就不能发挥其广泛的经济适用价值。

2.3地籍管理带有静态性和滞后性

地籍数据是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的统一,缺一不可。而中国当前的地籍管理存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严重分离等问题。在很多县级土地管理部门,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分开管理,且管理方式仍然是“纸质管理”,尽管部分地区实现了计算机管理,但仍未真正实现图形和属性数据的一体化管理。从而导致地籍信息查询和更新速度慢,土地登记工作经常是在土地利用变化发生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进行,根本无法实现地籍信息的同步更新。

2.4地籍信息内容不全面

中国现行的地籍管理只是针对每一宗地的土地信息,而未记载地块内附着物的状况。即地籍只是对土地信息进行描述和记载,如宗地的面积、用途、权属、质量等,记载的只是土地的二维信息,并未涉及地上建筑物、构筑物等三维信息,缺乏地籍信息的空间性。此外,很多地籍管理部门的地籍管理数据库中并没有道路、河流、桥梁、湖泊,公园等地籍信息,或者说只是对这些土地的属性数据的记载,没有图形信息的记载。

3.完善我国地籍管理的建议

针对中国地籍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改进措施和建议。

3.1完善地籍管理制度

《地籍管理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中国要建立按照“归属清晰、责权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据此要求,中国应该进一步完善土地登记、土地权利、土地调查统计等法律法规,同时制定一套地籍管理大法,是中国真正拥有科学、完善的地籍管理法律体系,使地籍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3.2加强教育宣传,学习国外先进技术

为了保证中国地籍管理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我们应该通过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学校和因特网加强地籍管理的宣传,进一步加强群众对地籍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了解与认识,真正提高人们积极参与地籍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由于中国当地籍管理的制度、技术等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学习国外先进的地籍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从而提高中国地籍管理的水平。

3.3实现地籍管理系统化、信息化和产业化

实现地籍系统化,就是要以扩大地籍覆盖面为重点,加大地籍在农村地区的覆盖范围,全力提高地籍数据资料的全面性、准确性和科学性,实现地籍信息系统管理的城乡一体化;实现地籍管理信息化,就是加大高新技术在地籍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如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3S技术等,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地籍成果的共享,通过数据库技术和3S技术建立一套“以图管地”的地籍管理系统,实现属性数据和图形数据一体化管理,加大对地籍信息的变更监测。推进地籍管理产业化,就是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强化地籍成果的商品属性和地籍成果的资本属性,提高地籍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发挥土地登记、土地调查代理机构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将土地登记事务性工作推向社会。

3.4实现地籍成果的广泛应用

除了进一步推进地籍成果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运用外,还要大力推进地籍成果在其它产业部门的运用,如消防、公安、水务、供电、环保、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商业和工业选址和布局、公路铁路选址等。在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运用能更好地对土地进行有效的管理,实现中国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土地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缓解人地矛盾,保障国民社会经济发展对粮食和建设用地的需求;在其他产业部门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实现地籍成果在各部门的共享,还可以实现其商品化,达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地籍管理工作是一个地区或国家土地管理的基础和关键,做好了地籍管理工作也就等于做好了土地管理,尤其当前,中国已把土地管理工作列为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因此,今后我们更应该加大对地籍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努力使中国的地籍管理工作真正走上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系统化的道路,加大地籍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实现地籍信息更加便利、快捷的共享,从而保证中国土地管理工作有效进行。

【参考文献】

[1]陆红生.土地管理学总论[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李宏.完善我国地籍管理的思路[J].中国市场,2004,(12):62-63.

地籍管理重点课后题 篇9

1、人类历史上地籍制度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答:地籍发展史大致经历了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多用途地籍三个阶段。

(1)税收地籍是各国早起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记载的主要内容是土地纳税人的姓名、土地坐落、土地面积以及为确定税率所需的土地等级等。税收地籍所采用的手段主要是丈量地块地块面积和按土壤质量、土地出产物等评定土地登记。

(2)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经登记的信息具有法律效力。产权地籍最重要的任务是保护土地产权人的合法权益,产权地籍必须以反映宗地的界线和界址点的精确位置为主要内容,为了是土地界址能随时在实地准确地复原和保证土地面积计算的精度要求,一般采用解析法测算界址点坐标。

(3)多用途地籍又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保障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农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地籍的内容及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远远突破了先前的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局限,逐步向技术、经济、法律等综合方面发展。

5、简述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国家地籍制度发展的特点。答:(1)大陆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2世纪初物权登记制度萌生于德国,登记记载后才能发生效力,1722年德国颁布《抵押权及破产令》,承认先取特权在效力上优先于抵押权,1750年德国发布《抵押权令》,对抵押权和先取得权享有的优先权必须以登记为要件,相互间的顺位先后由登记先后决定,1896年颁布《德国民法典》,将物权变动的公示原则与公信力作为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1897年3月德国颁布《土地登记条例》,1935颁布《土地登记条例行法》,1936年颁布《土地登记官职责条例》,1951年颁布《以土地登记规则处理住宅所有权事宜法》等。至此,德国的不动产登记制度日趋完善;法国在民法典出台前,也曾发生过大规模的罗马法继受运动,《法国民法典》从1800年开始起草,是否采用公示原则成为登记制度议论的中心问题,最后登记公示原则还是在1804年形成时得到了采用。

(2)英美法系国家地籍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英国在1862年设置了政府登记局,统一管理英国城乡土地。1862年英国颁布《威斯伯里勋爵法》,将权利登记体系引入英国,1875年英国颁布《凯恩勋爵法》,规定对占有性权利实行自愿登记,1897年英国颁布《土地转让法》,对不动产权利实行强制登记原则,1925年以后英国颁布了《土地登记法》、《土地负担法》、《财产管理法》等。7.简述我国现代地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历程。

答:当前地籍管理制度的主要任务就是为维护社会主义公有制、强化以土地登记为核心的土地产权管理,为国土资源的规划、保护、合理利用提供保障,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地基信息服务,地籍管理工作正在向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5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地籍管理制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1)1949-1957年土地改革和合作化时期的地籍管理:

在该阶段,地籍为改革提供基础资料,为税收服务,城镇地区开展了土地登记工作,对公有土地使用者发给国有土地证,对私有土地所有者发给土地所有权证及附图。

(2)1958-1978年人民公社化及“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地籍管理

人民公社化阶段实行城乡土地分管,在称此昂土地分管体制下,耕地由农业部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则出现无政府无地籍的状态。

(3)改革开放后地籍管理的理性回归

1978年12月之后,土地管理逐步提到国家的议事日程,作为土地管理基础性工作的地籍管理也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得重视。保护土地的基本国策出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详查),国家土地管理局成立,全国城乡地政统一管理,地籍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并且,国务院于1997年将国家土地管理局与地址矿产部、国家测绘局合并,成立了国土资源部,其下设规划、耕地保护、地籍、土地利用、开发、储量、环境、勘查等业务部门。第二部分 土地产权制度 1.简述物权与债权的辨证关系。

答:联系:

1、在民法中,物权与债权是两大基本财产权。物权和债权相互对应,二者相互制约、相辅相成。

2、物权是产生债权的前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如果说在生产领域中法律对人和财产结合进行调整表现为物权,那么在交换领域中,财产在不同主体之间转移的法律制度则表现为债权,因而物权是债权的前提。

3、债权又是产生物权的前提。商品交换要求发生所有权或经营权的转移,从而另一方取得该项财产的所有权或经营权。

区别:

1、物权是对世权,其权利主体总是特定的人,而义务主体则是不特定的人;债权是对人权,其义务主体为特定的人。

2、物权的客体仅限于特定独立的,不包括行为和精神财富;债权的客体不受此种限制。

3、物权是绝对权,具有独占性和排他性;而债权是相对权。

4、物权属于一种支配权,主体通过直接对物的管理和支配而实现权权利,无需他人协助;而债权是请求权,权利主体需义务人的积极履行才能实现其权利。5.简述我国土地他物权的主要特征。

答:土地他物权是指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土地权利。土地他物权的实质是对其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行使所有权和使用权的一种限制。

土地他物权是在他人土地上享有的权利。也就是说,土地他物权的客体是他人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客体。在这种情况下,土地他物权不仅有对抗一般人的效力,即能够排斥其他任何人的不法干涉和妨碍,而且有特别对抗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的效力,即能够对后者的某些权利行使加以必要的限制。土地他物权的主体是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以外与其存在着某种法律关系的民事主体。这些关系可以是法律、行政法规设定的,也可以是法律行为或者其他合法行为设定的。建立这些法律关系的共同目的,就是维护他物权人对该土地享有的某种合法利益。

土地他物权不受一物一权主义的限制。在同一土地上,只能有一个所有权,并且这个所有权只能派生一个土地使用权,但是这并不妨碍在同一土地上设立多种甚至同种多个的他物权。土地他物权是长期存续的权利,因而通常有登记的必要。

7.简述土地确权的原则与确权方法。答:土地确权的原则:(1)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的原则(2)国家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的原则(3)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处理土地权属问题的原则

土地确权的方法:①集体所有土地一般为内部使用。②重复征用或划拨,以后者为准。

③界线与面积不吻合的,以界线为准。在土地确权时,要处理好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与行政管辖权的关系、与特殊区域内部门管理权的关系、土地权属与规划区的关系。土地权属确认的基本方法是调查、申报登记、核发证书,因此,确权主要是通过权属调查和申请土地登记、核发证书实现的。

第三部分 土地调查与遥感 2.分析我国土地分类体系的演变。

答: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研究。全国全面开展地籍工作是在1986年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之后,但是土地调查工作的试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即已启动。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有 5个全国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即:

1、1984年9月由全国农业委员会制订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

2、1989年由原国家土地管理局发布,又于1993年6月修订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中的“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

3、2001年 8月由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

4、2002年1月为保证新旧土地分类体系衔接由国土资源部颁布施行的《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

5、2007年8月10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并于当日实施。实行统一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在发达国家已成惯例,但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国的土地资源分类标准很难统一,国土、农业、林业、建设、水利、交通等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能分工和管理需求,分别建立了不同的土地调查、统计分类体系。由于各部门的分类体系不同,对同一地类的认识、调查、统计结果往往相差很大,特别是一些专业调查不是全覆盖调查,使得部分土地面积被不同部门重复统计到不同的地类中,造成土调查统计重复、数出多门、口径不

一、数据矛盾,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严重制约了国土资源统一规范管理;另一方面导致国家难以全面、系统、准确掌握全国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使国家和各级政府难以据此进行科学管理和决策,给国家宏观管理和科学决策带来诸多不利影响。2007年7月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为保证获得准确的基础数据,同年8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有 12 个,二级类有 57 个,严格按照管理需要和分类学的要求,对土地利用现状类型进行归纳和划分。一是区分“类型”和“区域”,按照类型的惟一性进行划分,不依“区域”确定“类型”;二是按照土地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 4 个主要指标进行分类,一级类主要按土地用途,二级类按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征进行续分,所采用的指标具有惟一性;三是体现城乡一体化原则,按照统一的指标,城乡土地同时划分,实现了土地分类的“全覆盖”。该标准的出台,是我国土地管理的一次历史性突破,是城乡统筹发展以及国家宏观调控等对土地管理工作的必然要求,意味着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从过去的 行业标准上升到了国家标准。

7.简述我国农村土地调查的内容。

答:农村土地调查是历次土地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土地调查以查清土地利用为主要内容,农村土地调查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调查单位,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状况和基本农田等调查,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全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农村土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两部分。(一)权属调查:以宗地为基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1)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2)国有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调查(3)公路、铁路、河流的权属状况调查(4)其他土地的国有、集体权属性质调查(二)地类调查。以航空或航天遥感正射影像图(DOM)为调查底图,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等资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按照实地土地利用现状对地类及其界线进行调查。

9.简述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内容与基本方法。答:

(一)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内容:

1、土地资源状况:主要监测土地数量、利用状况变化,特别是耕地资源状况的变化,监测当前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扩展和耕地的变化是重点。

2、土地利用状况:主要是对土地的利用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及时掌握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是土地监察和规范土地利用行为的主要内容。

3、土地权属状况:土地权属变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布局变革的必然,主要是对土地权属状况的动态变化进行监测,及时了解、掌握。

4、土地条件状况:土地利用与其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土地条件的变化必然导致土地利用发生相应的变化,应及时掌握土地条件的变化,防止土地变化带来的灾难。

5、土地质量和等级状况:土地等级反映土地质量,土地质量是土地利用的基础也是价格形成的重要依据。

(二)监测方法:

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目前由变更调查、遥感监测、统计报表制度、专项调查及土地信息系统等构成。变更调查及遥感监测是目前的主要手段。变更调查是指对实地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加以调查、记载和变更,更新、充实原有的相关资料,进而保持土地资料的现势性。遥感监测是指采用遥感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实施宏观动态监测,及时发现实地土地利用发生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分析。

第四部分 地籍调查

1.简述城镇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及内容。答: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

1、准备工作

组织准备:建立领导机构、组织专业队伍、建立工作责任制。

收集资料:收集测区已有测绘成果资料和地籍登记、发证资料,编写作业技术设计书。

确定调查范围:根据测区范围、测区地形和行政区域,按《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要求划分街坊,预编地籍号。技术设计:地籍空置网布设,选点、埋石、观测、计算、成果资料整理等。

表册,仪器,工具的准备。

人员培训,试点。组织地籍人员学习有关地籍调查的政策法规,技术规程等。

宣传教育。地籍调查需要用地单位的密切配合,因此调查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宣传。

2、权属调查

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核心内容,在进行权属调查前,应准备好调查地图和调查表,同志有关的土地权利人按时到现场指界,然后逐宗地进行实地调查,现场对申请书申报内容进行审核,确定界址位置,填写地籍调查表,绘制宗地草图。

3、地籍测量

在宗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将棕地的权属界线,界址点、地类界限及其他地籍要素测绘成图,并准确确定其位置和面积。

4、整理资料

所有在调查过程中形成的资料,首先就他们之间的一致性进行核实检查,然后按宗地进行归宗,按档案管理的要求加以组合,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字总结。

5、检查验收 为保证地籍资料正确,必须全面检查地籍测量过程中形成的所有资料,保证地籍调查成果的质量,并对其进行评定。

地籍调查的主要内容:

包括土地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2个方面。权属调查是基础,而地籍测量是手段。其中土地权属调查又分为宗地权属状况调查、界址点认定调查、土地利用类型调查等3项工作,即通过对土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界线的调查,在现场标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线,绘制宗地草图,调查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地籍调查的根本目的是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及保护土地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地籍调查成果跟权属主的利益关系大,地籍调查必须遵循规定的法律、法规、程序,是根据有关政策,利用行政手段调查核实土地权利状况、确定界址点、线的行政性的工作。因此对从事地籍调查的人员有着比较高的素质要求,从事地籍调查的人员应不仅要具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深厚的测量功夫、还要具有综合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可以说地籍调查工作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紧密结合的工作。4.简述权属实地调查的主要内容。答:权属实地调查包括:(1)宗地权属状况调查。宗地权属状况调查是指对宗地的土地使用者性质、土地权属性质、权属来源情况、宗地使用权情况(含共同使用情况)、他物权状况、权属来源证明材料和申请书的土地使用者的一致性、土地实际用途与批准用途及申请书上填写用途的一致性等进行调查、核实。调查无误后,调查人员根据调查情况现场填写地籍调查表,并收集相应的权属来源证明材料。

(2)界址调查。界址调查是权属调查的核心,也是地籍调查的核心工作。界址调查是指对相邻双方的界址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在邻界双方认可,经有关部门审核后,作为土地登记的依据。经过土地登记的地籍调查成果,具有法律效力,受法律保护。

8.简述地籍测量的基本程序。

答: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状况等。具体程序有:(1)地籍控制测量(2)界线测量(3)地籍图测绘(4)面积测算(5)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和地籍变更测量(6)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第五部分 土地登记

1.简述“成立要件主义”和“对抗要件主义”两种登记模式的特点。答:(1)成立要件主义认为,不动产产权的变动在登记之前只休现为债权的存在,在登记之后才能认为是完成不动产产权的变动,未经登记,权利受让方只能得到债权的保护,而不能得到物权的保护

(2)对抗要件主义认为,不动产是一种特定物,其权利的变动应与债权的成立同步,即在登记之前权利就已经变动,登记只有对抗第三人的要件,申请登记的权利只有在登记完成之后才能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6.简述土地抵押权设定登记的基本内容。

答:(1)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权登记是对已登记过国有土地使用权或集体土地使用权宗地上新设定抵押权的土地登记。(2)其法律特征有范围的限定性不动产一体性土地价值评估性受偿的优先性权利的对抗性。(3)抵押权设定登记申请人为抵押人和抵押权人。该登记不涉及土地所有权使用权的变更,可直接进行注册登记。14.简述登记赔偿制度建立的意义。

答:(1)使不动产登记制度规范化完整化(2)明确了登记人员和不动产权利人的权利和义务(3)有效保护真正的广大的不动产权利人的财产权利 第六部分 地籍信息管理 1.地籍档案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答:地籍档案按照地区分城市地籍档案和农村地籍档案。城市地籍档案内容包括:地籍调查档案、土地登记档案、土地统计档案、房产调查档案、土地质量档案、土地等级档案、土地利用现状类别档案、土地法规文件档案、城市规划设计档案。

农村地籍档案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档案、土地登记档案、土地统计档案、土地质量与评价档案、土地法律法规档案、非法占地档案、农户承包使用土地档案。3.简述地籍档案管理现代化的发展趋势。

答:地籍档案和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标准化,是为地籍管理提供了准确完整的档案信息资源,是实现地籍档案现代化管理的前提条件。

地籍档案管理特点是:一是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现代化,运用现代档案学知识理论。二是科学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三是设备现代化,运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4.简述土地统计分析在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作用。答:土地统计分析可以研究空间分布数据的结构性和随机性、空间相关性和依赖性、空间格局与变异,以及模拟空间数据的离散性及波动性。

作为经济结构重要组成部分的产业结构,可以通过调节土地配置总量和结构,引导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政府对土地资源配置中一级市场的垄断,使得市场的直接调控成为不可能,相反,通过间接的土地政策宏观调控来配置土地资源具备了可行性,土地供给过量,造成投资过度、宏观经济过热的局面。相反,拧紧土地供给阀门会起到冷却宏观经济的作用。第七部分 地籍信息系统建设

2.简述国家“金土工程”的主要内容。

答:一是建立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系统。即建立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耕地保护信息化监管体系,实现对耕地的实时动态监测,及时掌握耕地占补、结构调整和违法用地等情况,为耕地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决策支持。

二是建立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系统。即建立全球重要矿产信息系统和覆盖全国重要矿产分布区的基础数据库系统与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有效监管和调控。

三是建立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系统。即建立全国地质灾害数据库,部署重大地质灾害区的网络化监测体系,及时、科学地预警、预报地质灾害,提高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能力。

四是建立基础性、战略性国土资源数据库。即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国家地籍数据库、全国地质钻孔数据库和资源与环境遥感监测数据库,形成面向全社会的信息服务体系

6.简述地籍信息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地籍信息系统是指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籍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处理、管理、空间分析、输出的计算机技术系统;国土资源管理系统集OA、MIS、GIS技术于一体,整合空间数据库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管理、土地监察等功能,实现土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证书发放等全部土地权属管理业务的办公自动化,构架国土资源管理日常办公、业务流程审批的规范化、图文传递电子化、管理科学化的综合管理全网络办公系统。国土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由两大部分构成:满足国土资源业务办公要求的《国土资源管理审批系统》和满足日常办公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

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加强地籍管理,是实现无过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地籍管理的现代化,是我国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我国地籍管理是土地部门的基础性工作,在土地部门的日常业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地籍部门的工作影响着土地部门的正常运转,并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问题。因此地籍部门实行“信息化工程”是广大土地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的工具。现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显示与输出等交互过程,呈现给使用者的是地籍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土地数量信息、土地质量信息、法律信息等矢量与属性信息,对于这些交互过程的直观性缺少考虑和重视。事实上,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者不仅仅是少数专业人员,对于关心地籍信息的大多数非专业人员来说,为方便操作和理解,系统的直观性应予以关注。确切的说,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环境愈接近实际环境,就有利于阅读和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未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环境将是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地籍信息的三维描述与表达。二维虚拟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将展现地籍管理的直观性,可以直观的了解土地利用情况。8.思考我国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问题。答:城市之发展建设过程中是以乡村为基础进行的改建、扩建,有效的将地基信息进行管理,将有利于在未来的发展建设过程中确保其能够有效的进行扩展,在一定范围程度上保证城市经济的有效建设。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将有效的解决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对土地资源以及利用状况的有效了解,通过对现有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将整体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设计目标应用于设计过程中,结合先进的软硬件管理系统,确保地籍信息库的有效建立以及相关信息的及时更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步伐。

一、总体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

在进行地籍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先进的科学技术思想。利用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管理技术的综合应用,将地籍信息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化的解决,充分发挥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在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开发过程中,将科学性以及实用性作为设计开发的主导思想。

设计过程中要遵循规范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安全性原则、可靠性原则和可扩展性与开放性原则。

二、系统总体设计 1.系统结构设计

考虑到县市级国土资源局的办公特点及与市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之间网络联接的要求,系统采用B/S为主,C/S为辅的网络模式的系统框架,市局内部各职能科室通过局域网用B/S模式访问信息中心,信息中心以C/S模式管理数据,市局与外网采用物理隔开,通过Internet网相连,并没有防火墙,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各国土分局、国土所用户可以通过B/S模式访问市局国土资源信息中心。2.地籍数据库设计

在进行地籍数据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用一种集中管理的方式用以实现数据在系统中的有效操作。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内容,通过对系统内部数据的整合进行统一的管理,将各地域地籍信息管理的网络进行有效的链接,使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能够进行实时转移,将空间内部数据与属性数据进行综合化监控管理。将无缝信息空间传输变为现实,对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历史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储存,在信息的网络传递过程中保证信息的安全性,将各种地籍信息进行分割管理。3.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流程控制、系统建库、查询、信息统计、数据输出、图形管理、系统日常维护、信息发布等一共十一个功能模块。

上一篇:先进班集体评选演讲稿下一篇:牵手贫困留守儿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