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现状论文

2024-12-07

地籍管理现状论文(精选9篇)

地籍管理现状论文 篇1

地籍是为征税而建立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用途 (地类) 等状况的田赋清册和簿册, 我国的地籍和地籍管理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主要内容是应纳税的土地面积、土壤质量及土地税额的等级。随着社会的发展, 现代地籍的主要功能已转变为保护土地产权和课税服务, 成为国土资源管理、城市建设管理决策的依据。因此, 自古以来, 做好地籍的管理工作, 对是否能够做好土地税收服务、保护土地的产权和土地利用规划起着及其重要的作用。

一、我国地籍管理取得的进展

第一, 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得到加强, 土地登记制度逐步建立, 登记覆盖面不断扩大。土地登记公开查询试点工作取得了初步经验, 土地登记中介代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行。农村集体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研究已经启动, 为扩大农村集体土地登记发证覆盖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取得进展, 修改了《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 解决了一批多年遗留的权属问题,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

第二, 基本建立了土地调查统计制度, 地籍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完成后, 变更调查已形成一项基本制度, 通过半年预报、年度变更调查统计分析等形式, 及时汇总全国土地变化情况, 保证数据的翔实、准确, 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保证了土地管理各项决策的落实。

第三, 土地遥感监测范围不断扩大, 提升了国土资源管理的科技水平。大范围运用美国TM和法国SPOT卫星数据以及航空摄影资料, 对全国50万以上人口城市进行监测, 国家直接准确地掌握了耕地变化情况、城镇建设用地规模趋势等第一手资料, 同时, 为土地执法监察提供了重要手段;完成了全国重点地区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完成了环北京地区资源与生态环境监测, 监测成果得到较好地应用。

第四, 在不断总结各地典型经验的基础上, 大力开展土地调查、登记、统计制度的调查研究, 积极推进调研成果的转化。在《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中明确提出, 要建立统一的土地分类、调查、登记和统计制度。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 地籍管理现代化稳步推进。同时, 地籍管理应用软件的采用, 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为全面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地籍管理存在的不足

第一, 地方上, 尤其是乡镇地区, 对地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有一些地方对地籍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仍明显欠缺, 仅仅认为地籍管理无非是发发证书、出出数据、调处调处纠纷, 没有把地籍管理工作摆上议事日程, 机构、队伍、经费等均没有必要的保障, 地籍基础建设不能跟得上业务工作的需要, 严重影响了地籍管理事业的发展。

第二, 地籍机构队伍建设与新形势对地籍管理提出的要求还很不适应, 地籍工作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目前, 尤其是乡村地区的基层国土管理部门, 从事土地登记工作人员持证上岗率不高, 部分登记工作人员未经岗前培训考核, 加之一些乡镇土地所长期机构不健全, 一些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法律意识淡薄, 责任心不强, 造成土地登记中出现诸多问题, 难以从制度上确保土地登记的规范化, 并保障土地登记的质量, 由此引起土地权利争议、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时有发生, 严重地制约了地籍工作的持续发展。

第三, 土地统一登记存在法律上的障碍, 农村土地登记进展困难。目前, 国家的有关法律政策尚不到位, 土地的统一登记尚未实现。长期以来多部门发证问题没有得到较好解决, 林权证、草原证、土地承包权登记的作用与效力与土地证不协调。

第四, 地籍基础工作缺乏有效的经费保障, 土地登记工作开展难度大。在土地登记发证过程中, 地籍管理、地籍调查和地籍档案管理等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然而, 目前国土部门要求只收取工本等费用, 收支不平衡的矛盾已经十分突出, 影响了地籍经费投入的保障和地籍规范化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做好地籍管理工作的对策探讨

第一, 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 组织学习培训, 提高地籍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和素质, 加强地籍管理队伍建设。各地要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 加强地籍业务培训, 举办综合性培训或分期举办土地登记、土地调查、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等专项培训, 旨在通过培训不断加强地籍人员的土地登记意识, 提高对政策、业务的熟悉程度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 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第二, 确立土地统计、土地登记发证统一制度, 推动依法行政, 实现土地登记法制化。应将林业部门、农业部门等的林地、草原、水面、滩涂相关权利登记、统计发证职权划归土地管理部门, 以实现地籍管理利用的统一规划。首先, 要建立土地登记法律体系, 包括立法思想、土地权利的设置、登记规则等都要以法的形式明确, 进一步完善《土地登记规则》和《土地登记办法》等规章, 并上升到立法层次, 加强土地登记的立法工作。其次, 在建立土地登记法律制度体系方面, 做到土地登记的权利内涵统一、登记程序统一、登记机关统一和法律依据统一, 保障土地登记在法律方面的支持。再次, 加强土地登记法制建设, 要以关系广大土地使用者的切身利益为基础, 用法律规范土地登记行为, 从房地产上市交易、抵押和拆迁补偿等显化土地权属价值的行为进行规范, 实现土地登记的法制化。

第三, 加大资金、人力的投入, 实现地籍资料的规范化和现代化。首先, 加大人、财和物的投入, 尤其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加快地籍基础设施的建设, 不断加强地籍基础建设, 加快地籍管理信息化的进程。其次, 由于地籍管理作用的凸显, 土地登记的地籍管理社会化服务已经充分运用到平时的工作实践中, 更好的完善土地登记资料, 公开查询制度, 充分利用地籍成果, 服务群众, 拓宽社会化服务领域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应该前进努力的方向。再次, 做好详查资料、历年变更资料入库等工作, 形成土地登记统一数据库。

第四, 充分运用专业技术, 加强测绘与测绘法制宣传。开发土地遥感监测技术, 尽快实现土地遥感监测, 扩大监测范围, 提高监测效率。要重点依靠先进的技术力量, 及时对新增建设用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占用耕地情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基本农田保护情况等进行监测, 并及时查处各种违法用地行为。

地籍管理现状论文 篇2

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内容为: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

地籍管理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各项内容也不是相互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相互联系和衔接的。其中,土地调查是基础;土地登记、统计是土地调查的后续工作,是巩固土地调查成果并保持其现势性的必要措施。地籍管理的各项工作成果是地籍档案的基本来源,而地籍档案又是地籍管理各项工作成果的归宿,并为开展地籍管理各项工作提供查考和依据。地籍信息系统为地籍管理各项工作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工作环境和简捷的工作程序,从而保证地籍管理工作具有高效率和高质量。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任务: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基本、最首要的目的是摸清国家土地资源家底,为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土地资源家底包括土地的数量、分布、类型、权属和利用状况等;

(2)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为土地登记、土地纟计、土地分等定级和建立土地档案服务;

(3)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

目的:(1)为制定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服务;

(2)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3)为建设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制度服务;

(4)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全面管理土地服务

内容:(1)查清调查区域内村、农、林、牧、渔场、居民点以及居民点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区范围界线;

(2)查清调查区域内各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

(3)量算出各地类面积并汇总调查区域内的总面积及各地类面积;

(4)编制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权属界线图和县乡两级土地利用现状图;

(5)对调查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做出科学的评价,提出合理利用土地的建议及设想。9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任务和内容:

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指采用不小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简称土地详查)基础图件比例尺的现势性强的遥感资料制作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及相同比例尺、最新测绘的地形图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作底图,参考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的图件、数据等有关资料,查清土地利用现状的分类、分布、数量、面积和土地所有权状况,在此基础上建设或更新土地利用数据库,对土地详查和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全面的更新调查。

(1)任务:a基础延续: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延续 b更新资料:是变更调

查的核心任务 c纠错改错:在实际使用或监测中发现错误改正也是变更调查的任务 d补遗工作:调查中难免存在遗漏的情况,变更调查肩负着补遗任务

(2)内容: a地类的变化 b图斑的变化 c权属的变迁 d行政境界调整 e飞地争议地的调整 f单位更名的变化初始地籍调查的程序:初始地籍调查是指初始土地登记前对登记区的第一次普遍调查。程序和内容:a准备工作:组织准备、收集分析资料、野外踏勘设计、制定调查计划、准备表格仪器 b权属调查:制定调查工作底图、划分调查区域预编地籍号、发放指界通知书、实地审查申请书内容、确定权属界线设置标志、实地勘察绘制宗地草图、填写地籍调查表c地籍测量:平面控制测量、细部测量(户地测量)、编绘地籍图、面积预算、制作宗地图d材料总结:编写调查技术报告、编写调查工作报告e资料整理:成果归档管理f检查验收:“三检一验”制度地籍的概念:p2地籍是国家为一定目的(如税收、土地规划、使用权流转房地产估价等),记载土地的权属、界址、数量、质量(等级)和用途(地类)等基本情况的图薄册。12地籍调查:地籍调查是国家采用科学方法,依照有关法定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土地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册示之,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

13土地登记:是国家依照法定程序对土地的坐落、面积、用途、等级、价格、权利等项登记造册、核发证书的一项制度。土地他项权利:指土地所有权或土地使用权以外的其他土地权利。它的实质是对其所有权人和使用权人行使使用权和所有权的一种限制。这种限制,一方面要无损于所有人或使用人的正当合法利益,另一方面也要照顾和方便对方的合理需要,对国家、集体和个人都有好处。

15初始土地登记:是指土地登记机关在一定时间内,对所辖区域或者特定区域的全部土地进行普遍登记。也称土地总登记。地籍管理的任务和原则:

主要任务是:(1)维护和巩固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2)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

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3)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4)加强土地用途管制;(5)为社会提供地籍信息服务;(6)为土地管理服务。

原则:(1)地籍管理必须按国家规定的统一制度进行(2)保证地籍资料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3)保证地籍资料的可靠性和精确性;(4)保证地籍资料的概括性和完整性。17 城市土地经济条件调查的主要内容:(1)城市规划(2)繁华程度(①商服中心位置、数量与范围 ②商服中心的商店总数、零售额)(3)交通条件(4)基础设施条件(①供水 ②排水 ③供电 ④ 供气 ⑤电信 ⑥供暖)(5)环境条件地籍调查的工作程序:

(1)收集调查资料,准备调查底图;

(2)标绘调查范围,划分街道、街坊;

(3)分区,分片发放调查指界通知书;

(4)实地进行调查、指界、签界;

(5)绘制宗地草图;

(6)填写地籍调查审批表;

(7)调查资料整理归档土地权属调查:(1)意义:土地权属调查是地籍调查的重要环节,是地籍测量的前提和基础。鉴于地籍测量是在土地权属调查基础上,在权属调查明确界址点、线的情况下进

行的,因此权属调查对于整个地籍调查来讲是核心工作。

(2)内容: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土地权属单位的土地权属来源及其权利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调查。

1、变更土地登记:是指在初始土地登记后,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以及他项权利拥有者因土地权属、土地用途等事项发生变更而进行的土地登记。

2、注销土地登记: 是指经登记的土地权利因法定或约定原因消灭,或者因自然及人为原因使土地灭失,从而使土地权利失去效力,由土地权利人向土地登记机关申请注销该权利的登记。

3、土地权利设定登记: 是在初始土地登记以后对一宗土地上新确认的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进行的土地登记。

4、土地权利变更登记: 是指在初始土地登记后,土地管理部门对土地所有者、土地使用者以及他项权利拥有者因土地权属、土地用途等事项发生变更而进行的土地登记。

5、土地登记的性质?

土地登记是国家用以确立或认定土地权利人对土地权利的法律措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同时,它又是按规定用途,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地的有效措施,是对国家税收实现的一个保证,也是保护土地合法的使用权买卖、变更等的法律保证。

6、土地登记的主要法律依据?

土地登记是通过一系列法律措施来实现的。即通过国家法律承认的各种权益,由代表政府管理土地的部门严格依法审核后,依照法律程序并记载入案的一项工作。

现阶段我国与土地登记有关的法律主要有《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相关的行政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国务院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发布的有关土地登记的主要文件有《土地登记规则》、《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土地权属争议处理暂行办法》。

7、土地登记的基本种类?

土地登记种类的划分,可以按照登记的时间、对象、内容、目的、效力等进行。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主要是从时间及内容上进行的划分,分为初始土地登记与变更土地登记两种类型。

8、我国现行土地登记的对象及主要内容?

我国现行土地登记的对象是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和土地他项权利。

内容主要包括:土地权属性质与来源;土地权利主体所涉及的土地权利人;土地权利客体所及的土地坐落、界址、用途(地类)、等级、价格、图号、地号等。对于出让土地使用权还包括使用期限。

9、权属审核的步骤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权属审核是土地登记机关对申请人提交的证明文件资料和地籍调查结果进行审核,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土地登记机关的审核意见,决定对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和权利变动事项,是否准予登记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

(1)对土地登记申请人的审核;(2)对宗地自然状况的审核;

(3)对土地权属状况的审核;(4)审核两个阶段,初审和复核。

10、初始土地登记形成哪些主要文件?

(1)土地登记申请书,土地权属证明文件、材料;(2)土地登记收件单;

(3)地籍调查表,地籍图;(4)审批表,土地登记复查审批表;(5)土地登记卡(簿);

(6)土地登记归户卡(册);(7)土地证书,土地证书签收簿。

11、变更土地登记的特点及类型?

1)变更土地登记与初始土地登记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I.分散的、个别的登记;

II.经常的、及时的登记;

III.一宗地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土地申请者;

IV.申请人直接依法申请。

2)根据《土地登记规则》规定,变更土地登记分为四种类型: I.土地权利设定登记

II.土地权利变更登记

III.名称、地址和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地籍管理现状论文 篇3

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数字地球等全新的信息化概念和重大的全球性信息工程的提出和实施, 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也为国土资源部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土地管理的水平、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新契机。土地管理信息化也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加快了其建设步伐, 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 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进行科学的存储和管理, 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快速查询、检索、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 达到上地管理全过程的现代化和土地资源信息的服务社会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籍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土地数量信息、土地质量信息、法律信息和其他辅助信息为基本内容的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是日常办公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操作, 它直接为地籍管理工作提供各种信息。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一环, 是更加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政府办公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 通过需求分析, 建立相应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可以减少土地管理人员繁杂的手工劳动, 精简办事流程, 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 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充分、合理、科学地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促进本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判断一个地籍系统是否成功, 主要是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求, 即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地籍信息使用者、各项土地权利拥有者和政府的需求。虽然地籍从最初成立到现在, 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广泛推进, 政府、规划者和土地产权主体等各种不同的使用者对地籍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传统的地籍系统不能满足使用者日益多样化的需要时, 地籍系统就必须为适应这些需求而进行改革。

我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起步较晚。现有的一些地籍信息系统多是以土地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为主, 侧重于数据的输入、存储处理, 存在着地籍数据的资源不能共享、信息查询机制不实用、操作复杂等实际问题。

传统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以点、线、面和文字等为主要显示内容, 交互过程往往缺乏直观性, 尤其是独立显示和输出某一宗地时, 其位置和邻里关系更是难以阅读和辨识。二十一世纪初, 商业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由上世纪的3 0 m (T M) 和1 0 m (SPOT) 提高到了现在的lm (IKONOS) 和0.61m (QuickBird)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展现的清晰地物细节和丰富的纹理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在色彩逼真而清晰的影像上, 不懂地图知识的人就能准确辨识自己的家园, 迅速找到自己的家。如果将具有真实色彩的高分辨率影像作为地籍信息显示和输出的承载面, 宗地间的邻里关系将由影像给出清晰明了的解答。因此, 将影像与地籍信息的联动叠加机制引入地籍信息系统的交互过程, 将极大的提升系统运行的直观性。

地籍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 且越来越向智能化、集成化发展, 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建设, 包括软件开发、硬件投资、人员培训等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大多数城市经济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广大地、县级市, 要想独立投资开发一套完整的地籍信息系统已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 可社会的发展又需要他们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地籍管理, 这就要求有一种经济、实用的系统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2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研究

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加强地籍管理, 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 地籍管理的现代化, 是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GIS是空间信息系统, 它不仅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 而且可以对几何图形进行空间分析, 完成基于地理位置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与地理定位, 实现图形与属性的双向查询、同步更新, 它的主要特点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联合处理与存储,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方式进行地籍测量与管理的各种不便, 如手工计算及手工绘制地籍图, 不仅效率低, 而且各种表和图用“纸”的形式存放, 查询检索困难等, 另外GIS还可以满足巨大数据量管理, 地籍信息现势性, 地籍图生产和快速更新, 土地信息咨询以及土地利用状态预测等方面的要求, 因此, 利用新技术研制和开发基于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不仅在客观上决策和微观上应用等方面为土地资源的规划与综合利用提供高效、实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而且可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地籍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地籍业务也是政府部门对外的一项形象窗口。因此, 地籍部门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土地部门的正常运转, 并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问题。因此在地籍部门实行“信息化工程”是广大土地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的首选。

现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显示与输出等交互过程, 呈现给使用者的是地籍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土地数量信息、土地质量信息、法律信息等矢量与属性信息, 对于这些交互过程的直观性一般很少人考虑和重视。事实上,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者不仅仅是少数专业人员, 对于关心地籍信息的大多数非专业人员来说, 为方便操作和理解, 系统的直观性应该予以关注。确切的说,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环境愈接近实际环境, 就愈能让人阅读和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 未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环境将是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地籍信息的三维描述与表达。二维虚拟现实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极大的展现地籍管理的直观性, 更直观的了解土地利用情况。

3 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3.1 农村综合变更模块

农村综合变更是土地详查系统内容重要组成部份, 综合变更包括:图形变更及权属变更, 而对于图形变更包括:图斑, 线物, 行政村, 行政镇, 地类界线, 宗地, 标志点, 权属拐点等。属性变更指的是当图形发生变更后, 相应属性会发生改变, 如:地类, 所属单位, 面积, 长度等变更。

农村综合变更内容比较复杂, 是农村土地详查系统地重要组成部份, 综合因素较多, 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因此对于综合变更的业务要理清思路, 找准重点, 按照顺序, 规范, 一步一步进行处理。具体来说综合变更包括的地物较多如:行政镇, 行政村, 宗地, 图斑, 面状地物, 线状地物, 行政界线, 权属界线, 地类界线, 标志点, 注记。因此处理起来必须按照从大到小, 从点到面, 从重要到次要的顺序来处理。

从大到小指从大范围到小的范围, 从行政区域到线状地物。

从点到面指从点构线再由线构面的过程。

3.2 勘测定界模块

指根据土地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 界定项目用地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最后出土地定界图纸, 图纸所注面积就属合法使用范围。

实现勘测定界数据的采集、入库、管理、更新, 同时提供各类报表、成果图的查询统计和打印输出功能。

实现勘测定界成果图表的系统信息化集中式管理, 规范了勘测定界成果的操作, 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成果表查询统计输出功能和出图工具, 节省了人力。

勘测定界系统信息化管理, 提供了直观的图表数据, 是领导决策工作的重要依据。

3.3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帐模块

(1)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 对土地权属调查和土地利用分类调查, 结合系统已有的土地利用台帐打印输出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帐和某个时期土地利用流量分析表。

(2) 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清查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和现状, 更新土地利用基础图件, 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真正做到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和实地三者相一致。

(3)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帐和土地利用流量分析表方便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科学的实施土地资源规划, 有效监测耕地、建设用地及其它各类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3.4 农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块

土地流量分析是国土局每年都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内容, 主要针对土地的变更情况进行分析, 包括如下。

年末各地类规模及本年度各地类变化情况。

耕地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建设用地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耕地总量平衡、占卜平衡及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未利用地变为耕地、牧草地情况分析。

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情况分析。

因此, 土地流量分析对于年度土地的变化情况及利用情况有了一个总体的掌握, 对于切实的保护耕地, 保持耕地总量平衡, 适当控制农用地转变建设用地规模及数量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5 城镇综合变更模块

城镇地籍变更完成日常地籍变更及变更所涉及到的图、表、册、证、卡等的实时动态更新。变更内容包括:宗地属性变更、宗地分割、宗地合并、宗地界线局部调整、宗地注销、宗地新增、宗地内地物变更、街坊分割、街坊合并、街坊地物变更等。变更后有关宗地的相邻关系、面积、图形拓扑关系等均自动处理。

例如:在城镇内新建一条道路, 此种情况就涉及到很多内容的变更, 有街坊变更, 宗地变更及其它地物变更, 因此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需要按步骤进行分别处理, 同时还要考虑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各要素的编码等。

3.6 土地设定登记模块

3.6.1 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

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流程是土地所有者携带登记所需要的文件资料到国土资源局办件窗口, 向窗口人员提交文件资料, 窗口经办人员查看文件资料是否齐全, 如果齐全则录入系统收件单中, 收件完毕打印出收件单;如果此宗地未做过权属调查系统会给予提示, 如果已做过权属调查那么会显示权属调查信息给予阅览;然后转件至初审, 由经办人同级初审收件单是否正确无误、填写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审批单、审批意见;初审完毕地籍科科长 (处长)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审批单进行审核。

审核后流程流至分管局长处进行审批;审批通过经办人员可以进行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的制作, 最后客户持着打印的收件单来领取证书。

3.6.2 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使用集体土地进行建设或者生产的, 集体土地使用单位或者者个人应当在接到有批准权的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用地文件或者农地使用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申请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在初始土地登记以后对新确认的土使用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土地使用权利人进行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申请, 经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核审批, 最后为申请人员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书。

3.6.3 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在初始土地登记以后对一宗地上新确认的土使用权进行的土地登记。设定登记中的“设定”是指某中权利的设立, 即某宗土地上原来没有设立某种权利, 现在依法设立了该种权利, 就叫做该宗土地权利的设定。

3.7 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 (转让) 登记模块

3.7.1 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登记

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登记, 是指经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宗地分割 (同宗分割) 或因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转让 (同楼分割转让) 而涉及的土地使用权分割登记。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登记以一户一证为原则, 按分割后的宗地及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分割单元 (套、室) , 分别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每个房产所有权人都可持有相应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3.7.2 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登记

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及登记是指经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分割转让 (同宗分割) 或因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分割转让 (同楼分割) 而设计的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登记。转让包括买卖、交换和赠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实行许可证制度, 按分割后的宗地记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分割单元 (套、室) 分别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许可证》所登记的分割转让面积之和等于被分割宗地原《国有土地使用证》所登记的面积;房产部分售出后, 开发建设单位对被分割宗地的土地使用权面积是该宗地现存《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许可证》所登记的分割面积之和, 其所持有该宗地的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许可证》所登记的土地面积随之核减。

3.8 变更登记模块

3.8.1 名称变更登记

名称更登记也称更名登记, 是指在土地权属不发生转移的条件下因土地权利人名称或姓名的改变而进行的变更土地登记。

土地权利人是土地权属的主体, 土地权利人的名称是确定和区分土地权利归属的唯一标识, 因此当土地权利人的名称实际发生变更时, 土地登记簿中该土地权利人的名称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更;这样使土地与其权利主体对应起来, 维护原土地正常的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同时也保持了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3.8.2 地址变更登记

地址变更登记也称更址登记, 是指因土地权利人住址改变而进行的变更土地登记。

土地权利人携带地址变更登记资料, 经办件窗口及国土资源局相关领导审批后修改土地登记卡上的地址变更信息, 注销原来的土地使用证, 重新领取地址变更后的土地使用证。

3.8.3 用途变更登记

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也称地类变更登记, 是经批准土地权利人依法变更土地用途或自然环境变化致使土地用途与原来不符而进行的变更土地登记。土地权利人携带用途变更登记资料, 经办件窗口及国土资源局相关领导审批后修改土地登记卡上的用途变更信息, 注销原来的土地使用证, 重新领取用途变更后的土地使用证。

3.8.4 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 (转让) 登记

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 (转让) 登记是对一宗地上经登记的土地权利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改变而进行的土地登记。系统主要是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改变的宗地进行变更审批, 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变更的宗地登记卡进行修改记录, 并颁发变更后的国有土地使用证书。

3.8.5 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是已经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土地使用权类型变更而进行变更登记申请, 经由土地管理部门审核审批, 并颁发变更后的集体土地使用证书。

参考文献

[1]李满春, 陈奇, 周炎坤, 等, 基本空间数据引擎的企业化GIS数据组织与处理[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0, 5A (3) :179~185.

[2]宋关福, 钟耳顺, 刘纪远, 等。多源空间数据库无缝集成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 (2) :110~115.

地籍管理复习资料 篇4

1、地籍:地籍是指国家为一定目的,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权属、数量、质量、地价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图册。

2、地籍管理:地籍管理是指国家为研究土地的权属、自然、经济状况和建立地籍图、簿、册等而实行的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工作措施。

3、地籍分类有几种,之间的实质性区别是什么?

答:3.1按地籍的主要功能的变化分类,分为税收地籍、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税收地籍:税收地籍是各国早期建立的为课税服务的登记簿册。产权地籍:产权地籍亦称法律地籍,是国家为维护土地合法权利、鼓励土地交易、防止土地投机和保护土地买卖双方的权益而建立的土地产权登记的簿册。多用途地籍:多用途地籍,亦称现代地籍,是税收地籍和产权地籍的进一步发展。其目的不仅是为课税或产权登记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各项土地利用和土地保护,为全面、科学地管理土地提供信息服务。

3.2按地籍开展的先后时序分类,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初始地籍:初始地籍是指一种地籍制度确立后,由于缺少该制度下的地籍资料,而就某个行政辖区全部土地开展的一次基础性的全面的调查、记载、整理等,从而建立起的地籍。日常地籍:是以初始地籍为基础,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地价和用途等状况的变化进行适时修正、充实,从而更新的地籍。

3.3按地籍开展范围和对象特征分类,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城镇地籍以城市、建制镇以及城市以外独立工矿区的土地作为对象。农村地籍以农村土地为对象和范围。

3.4按地籍手段和成果形式分类,分为常规地籍和数字地籍。常规地籍一般以过去通常运用的手段和形式来完成地籍信息的收集、调查、记载、整理、用常见的形式,即通过建图、表、卡、册、簿等方式来表现地籍资料。数字地籍从基础调查资料起,用数字的形式存贮于体积小、重现度高的存贮介质中,通过规范的程序实现整理、分类、汇总及建库。

4、地籍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几项?是什么?

答:现阶段我国地籍管理内容为: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地籍档案管理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等。

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存在、土地权属、土地利用状况而进行的调查。

土地分等定级是对土地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方式,是地籍管理的工作内容之一。是以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为基础,对土地质量指标的综合分析,对土地质量水准的相对评价。

土地登记是指将法律认可的土地权属状况登载于专用的簿册上,实质上是国家用以确认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及他项土地权利的一项法律措施。

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进行统计调查汇总、分析和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工作制度。

地籍档案管理是以地籍管理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统计、提供使用和编研等工作的总称。

5、地籍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地籍管理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

(2)

(3)

(4)统一管理的原则; 保证地籍管理的连贯、系统、完整; 地籍资料的可靠、衔接、精确; 地籍成果简便实用。

第二章

1、在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中常见的土地分类体系有哪些?

答:(1)土地自然分类体系,也称土地类型分类体系。主要依据土地自然属性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2)土地评价分类体系,也称土地生产潜力分类体系。主要依据某些评判尺度标志的相同性和差异性进行土地的归并划类。

(3)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分类依据通常是土地的综合特性指标。

2、什么是土地分类利用系统,试对我国土地分类系统进行评述。

答:土地分类系统:按照统一规定的原则和分类标志,将分类土地有规律分层次地排列组合在一起,就叫土地分类系统或土地分类体系。

我国现行土地分类系统:

1、1984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该土地分类应土地资源调查和土地管理工作全面启动的需要而形成。该系统采用的是有层次的多级续分制,统一的全国分类由两个级组成。其中一级类型8个,二级类型46个,为了适应现代化管理手段,各地类分别编有统一的编码。

2、1989年《城镇土地分类及含义》该土地分类应用于多年来的城、镇、村的地籍调查中。它同样是由两个级组成。共10个一级类和24个二级类,有着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不完全一样的编码方法。

3、2001年《全国土地分类(试行)》该土地分类是一个全国城乡统一的土地分类体系。它实行三级分类,共3个一级类,15个二级类和71个三级类。

4、2007年《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该分类在向城乡一体化分类的方向下,结合我国当前实际,对目前农村土地调查的土地分类又作出了某些专门的归并处理。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3、概述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中一级类有哪些,基本含义要点。答:①耕地: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以种植农作物为主,间有零星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等。②园地: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率大于50%或者单位面积大于合理株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③林地: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④草地: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⑤商服用地:指主要用于商业、服务业的土地。⑥工矿仓储用地:指主要用于工业生产、物质存放场所的土地。⑦住宅用地:指主要用于人们生活居住的房基地及其附属设施的土地。⑧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指用于机关团队、新闻出版、科教文卫、风景名胜、公共设施等的土地。⑨特殊用地:指用于军事设施、涉外、宗教、监教、殡葬等的土地。⑩交通运输用地:指用于运输通行的地面线路、场站等的土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指陆地水域、海涂、沟渠、水工建筑物等用地。12其他土地。

第三章

1、简述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和开展的历史背景

答: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主要是指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基本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的面积、分布、利用状况和权属状况。侧重数量,亦称土地资源数量调查。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和内容是什么?

答:A、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任务: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最基本、最首要的目的是摸清国家土地资源家底,为

国家和地区的农业区划、土地利用规划、土地保护与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土地资源家底包括土地的数量、分布、类型、权属和利用状况等;

查清各类土地权属状况,为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分等定级和建立

土地档案服务;

了解当前土地利用的经验教训及存在的问题,为国家和区域制定土地资

源管理对策提供依据。(2)(3)

B、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主要内容:

根据目前我国土地管理及土地登记、统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查清调查区域内村、农、林、牧、渔场、居民点以

及居民点以外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土地权

属界线和村以上各级行政区范围界线;

土地权属调查:查清农村各级的、厂矿、机关、团体、部队、学校等企、事业单位以及河流、湖泊、道路等的土地权属范围。界线和性质,查清

各部分的归属情况,满足土地登记的需要,保障土地市场安全活跃的需

要。

特殊调查内容的调查:例如违法用地的调查、基本农田的调查、开发区

调查等,确保社会安定、管理有序、政策到位的需要。(2)(3)

3、勾绘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程序框图,并阐明各阶段在整理调查的作用。

4、土地面积量算的基本原则是什么?量算面积的控制体系是什么?

答:基本原则:(1)图幅为基本控制(2)分幅进行量算(3)按面积比例平差(4)

自下而上逐级汇总。量算面积的控制体系:按图幅理论面积—县土地面积—乡土地总面积的顺序设置控制。控制面积是指由一群图斑集聚而成的一个较大范围的图形面积,其规模可以是若干个相邻的图斑的总面积,也可能是一个完整的群书单位土地构成的大图形面积湖综合一个完整的图幅的总面积,是一个相对的、较为宏观的图形面积的概念。

5、县级以上成果汇总的关键技术要点是什么?

答:汇总工作的关键在于行政区域界接边、图幅接边和相应数据的接边,因此接边是汇总工作的要害。汇总的基础图件是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基础数据是没福基础图件相应的数据。

1、下辖相邻单位在相邻边界涉及的同一图号的图幅上边界的标会必须一致,将各方同一图号的边界图进行套合检查。

2、下辖相邻单位的面积和应当与下达的控制面积一致。

3、如果由于界限发生调整,对相应部位的控制面积应在上级主持下作出相应的调整,甚至部分碎部图斑面积须重新量算及调整,调整量不大的,尽量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来调整。

4、行政区域届的套合和控制面积的接边:要以较大比例尺图件上量算的数据为准,即小比例尺图件上量算的数据必须按大比例尺图件上量算的数据进行调整。

第四章:

1、什么是地籍调查?

答:地籍调查是指遵照国家法律规定,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的方法,查清每一宗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数量、质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并以图、簿、表示,为土地登记、核发证书提供依据的调查工作。

2、试述地籍调查的类型、内容和原则。

答:地籍调查类型:根据地籍调查时期和任务不同,可分为初始地籍调查和变更地籍调查。根据地籍调查区域范围和功能不同,可分为城镇地籍调查和农村地籍调查。地籍调查内容:(1)权属调查:通过对宗地权属及其权利所及的界线的调查,在现场标定宗地界址位置,绘制宗地草图,调查土地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工作草图和依据;(2)地籍测量: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借助仪器,以科学方法,在一定区域内,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界等,并计算其面积,绘制地籍图,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

地籍调查的原则:依法的原则、实事求是的原则、符合地籍管理的原则、符合多用途的原则。

3、勾绘出地籍调查的程序框图

4、什么是宗地?

答:宗地是指由权属界线所封闭的独立权属地段。具有明确的权利边界和固定的位

置,并可同时辨认出它确定的权利、利用、质量和时态等土地基本要素。

5、土地权属调查的任务和内容有哪些?

答:土地权属调查的基本任务是调查核实土地权属单位的权属要素,即土地的权属性质、权属界线(包括界址点和界址线)、权源证明文件、面积、位置、用途及地上建筑物权属状况等。

土地权属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对宗地的位置、界址、权属状况和土地使用状况等的调查。具体包括:①宗地的位置调查主要是对宗地所在的辖区(如区街道)、门牌号及四至关系的调查。②宗地的界线调查主要是对宗地的界址点、界址线的调查。③宗地的权属状况调查主要是对宗地的权属性质、权属来源、取得土地时间和土地使用期限、土地使用者或者所有者名称等内容的调查。④宗地的土地使用状况调查主要是对宗地内的土地用途、土地等级、地价和共用情况等进行调查。

6、为什么要绘制宗地草图?宗地草图应具备哪些基本内容?它与宗地图有何区别?

答: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位置,形状,界址点、线和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勘丈记录图,是地籍调查表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当现场绘制。是对宗地的原始描述,图上标注数据是实地勘丈,精度较高。基本内容:①本宗地号和门牌号,权属主名称和相邻宗地的宗地号、门牌号、权属主名称。②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序号及界址线、宗地内地物及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地物等。③界址边长、界址点与邻近地物的相关几何距离和条件距离。④确定宗地界址点位置、界址边长方位所必需的建筑物或构筑物。⑤指北针和概略比例尺、丈量着、丈量日期。

宗地图是描述宗地位置、界址点线及相邻宗地关系的真切记录,是以宗地为单位编绘的地籍图,是土地证书和宗地档案的附图,它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尺制作成的反映宗地实际位置和有关情况的一种图件。

7、什么是地籍测量?

答:地籍测量是指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为获取和表达宗地权属界址点、线、位置、形状、数量、质量等基本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主要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和地籍细部测量。

8、地籍图应具备哪些基本内容?

答:地籍图主要包括:①地籍要素。主要包括土地的权属、利用情况、质量、位置和数量及其相关内容。如各级行政境界、地籍区(街道)与地籍子区(街坊)界、街道及街坊编号、街道名称、宗地界址点及界址线、地籍号注记、宗地坐落、宗地面积、土地利用分类代码、土地权属主名称、土地等级等。②地物要素。围墙、道路、房屋、垣栅、构筑物、铁路、公路、河流、湖泊、水库、地理名称等,起伏变化较大地区应适当注记高程点。③数学要素。图廓线、坐标格网线的展绘及坐标注记、埋石的各级控制点位的展绘及点名或点号注记、图廓外地图比例尺的注记等。

9、试论述地籍调查中权属实地现场调查的具体工作内容和工作程序?

我国地籍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篇5

关键词:地籍管理,建议,档案管理

1 我国地籍管理在实行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自信中国成立之日起, 我国的地籍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土地的主权问题, 随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建立与推行, 我国的地籍管理工作已经从以往的产权登记到土壤普查、土地勘测以及规划, 并在地籍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原则, 但是在管理的过程中依旧遇到了一定的问题, 有许多需要改善的地方。

1.1 我国地籍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管理过程中, 我国的地籍管理体制无法合理的处置地籍管理的档案, 导致地籍管理档案的处理以及上交都不是十分的及时, 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在进行地籍管理的时候缺乏归档意识, 一些文件的使用频率又非常的高, 地籍管理人员在完成项目之后, 没能及时的将归档后的项目文件材料上交给档案部门进行及时的归档。另外, 我国地籍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遵循的原则非常的多, 但是在细节处理方面的可操作性不强, 在具体业务的处理中不同类型的工作不能采取正确恰当的处理方法, 足以见在进行细节操作处理的时候, 地籍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随意性, 使得一些具体的管理方法无法得到真正的实施。

1.2 地籍管理在档案收集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籍管理人员所面临的业务数量比较多, 业务数量很大, 导致在进行地籍管理档案进行收集的时候并不齐全, 尤其是在随着数字化地基调查技术的推行, 遥感监控等新技术在地籍管理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 但是相应的地籍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没有随着技术的提升而有所改善, 大多数地籍管理人员没有把保管特殊载体档案的经验, 使得地籍管理体系中的特殊档案得不到有效的管理, 使得地籍管理在内容上并不完整, 载体形式并不丰富, 影响了地籍管理的质量。

除此之外, 对于地籍管理档案的收集也并不及时, 没有做到主动地跟踪收集地籍管理档案。多数地籍管理人员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习惯于坐等上门接受归档, 但是实际上我国的实际土壤管理的过程中, 地籍管理人呀人少事多, 土壤管理档案分散, 且地籍管理的档案具有动态性的特点, 地籍管理人员只是被动地等待上交地籍管理档案只是会导致地籍管理的档案内容反应滞后、地籍管理档案的信息出现失真的状况。

1.3 地籍管理在档案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 对于地籍管理在进行档案整理的时候无法是新型的地籍管理的档案整理的要求。由于传统的地籍管理的档案都是以纸质载体为主, 使得在新型的档案管理体制之下, 地籍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新技术以及新设备的应用不足, 无法适应新型的地籍管理档案整理的要求。可见, 地籍管理的档案管理在进行档案整理的时候需要提高管理的质量, 尤其是一些地籍管理的档案管理人员没有认真的执行相关工作, 档案的分类过于评断自己的主观性, 也使得档案的管理缺少基本的认知, 也显现出档案管理人员没有经验可循。

2 改善地籍管理档案管理质量的建议

2.1 在地籍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地籍管理档案良好的运行机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首先应当在地籍管理的过程中建立健全土地档案的工作机构, 在土地行政管理部门建立健全档案综合档案室, 集中统一管理本单位的不同门类、不同载体的全部档案, 改变以往地籍档案存在的多头管理以及分散保管的现状, 为此根据地籍档案管理的真正需要, 配备专业的、具有工作责任心的及具有专业管理技术的档案管理人员。

其次, 为了建立健全地籍管理的内部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约束, 土地管理部门应当从实际需求出发, 根据新时期地籍管理的需求实施, 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地籍档案管理的标准和方法, 根据档案管理技术的规范, 搞好地籍管理档案的软硬件设施。

最后, 为了使得各级地籍管理的领导树立对于档案管理的意识, 应当强化地籍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重视档案管理的工作, 加大对于档案管理的投入, 确保档案管理的工作能够落实到实地, 改善以往档案材料收集不完全或者是制约措施无效化的现在。

2.2 在地籍管理的管理手段上积极推广高新技术应用

为了在地籍管理的过程中广泛的推广高新技术应用, 将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化的光学技术应用到地基管理的档案管理中, 首先应当将计算机技术逐渐的深入到档案一般业务的管理中, 例如使用计算机接受地籍管理档案记录号和统计、提供各种统计数字和基本的目录、办理档案的借阅以及归还的手续等等。

其次, 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档案的检索以及编目, 利用查阅档案的时候, 其按照某种排检项目提出查询要求, 使得计算机能够快速、准确的在数据库中实现档案资料的存储与管理。以此来实现地籍档案管理的高速、准确、实现手工操作多次重复等等, 以此来提高地籍档案管理的编目以及检索的效率以及质量。

最后, 利用计算机技术实现地籍管理的档案的库房管理。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籍档案的库房管理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 计算机技术可以及时的报告档案库房中的库存情况, 例如库存档案中存放有多少的档案, 占据多少空间等等。另一方面, 计算机技术能够对库房实现自动化管理, 监控档案库存中的温度、湿度以及库房内的空气清洁度等等状况。

2.3 促使地籍管理的工作人员能够转变工作观念, 适应新时期地籍管理的要求

当前, 经济发展的形式转变, 信息技术的发展渗透入各行各业中, 尤其是地籍管理的过程中, 促使地籍管理人员能够强化地籍档案管理的法制观念、发展观念、市场观念, 积极展开对于地籍管理的管理以及服务的工作, 扩大地籍管理档案的应用范围, 转变以往地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坐等收摊”的现象, 实现向社会大众主动服务的积极的工作状态, 为此, 对地籍管理人员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 使其树立起正确的地籍管理工作的观念, 促使地籍管理人员能够主动的对地籍管理工作进行档案资料的管理, 对实际的情况进行深入且实际的调查研究, 主动的了解土地市场的新情况, 主动接受土地市场涌现的新事物, 积极投身于工作中, 创造出灵活高效的地籍档案管理以及应用的方法, 使得地籍管理的工作能够为社会大众提供各种各样的最佳服务, 使得地籍管理能够为社会管理提供最佳的保障, 满足社会需求的各类信息, 实现真正的地籍管理的档案的自身价值。

3 结语

地籍管理的档案应当以合理恰当的处理土地产权为基本的目的, 实现国土资源的有效管理, 为此, 本文就地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究与分析, 提出了改善当前地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使得地籍管理人员能够引用信息技术进行积极主动地管理, 树立起正确的主动化的服务概念, 满足社会大众对于地籍管理档案的需求, 促进地籍管理的质量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1]李艳辉.浅谈基层国土部门地籍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5 (7) :182.

[2]石晓莉.浅谈建国前我国地籍管理档案的历史[J].贺州学院学报, 2011, 27 (2) :122-125.

[3]刘轩, 张小虎, 张合兵, 等.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以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为例[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11 (1) :22-26.

地籍档案管理研究 篇6

为保证地籍档案工作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国土资源部门应该把地籍档案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人、财、物三个方面给予保障。一是组织保障。把地籍档案管理列入当前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国土资源部门应该成立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名专职人员,1名兼职人员为成员的“干部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并层层签订干部档案管理责任书。二是经费保障。国土资源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档案室进行装修改造,安装了铁门、铁窗等,配备铁质档案密集柜,更新冷暖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录音机、灭火器、温湿度计,不断完善防火、防盗、防光、防尘、防潮、防蛀等设施。三是人员保障。选配年纪轻、思想品质好、工作认真负责的党员干部担任档案室管理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在地籍档案审核要求上牢牢把握“严”“细”“全”“准”“精”“实”六字关口,对手续不全和不完整、不真实并有疑问的材料,坚决不准归入地籍档案。同时,要选拔重用档案管理干部,坚持选拔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知识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原则性强的年轻干部从事地籍档案管理工作,并把这个岗位作为人才培养、成长的平台。注重抓好地籍档案管理人员教育提高和选拔使用。

2 “四化管理”加强地籍档案建设

一是规范化管理。根据《档案法》和《土地登记规则》对土地登记文件资料管理的相关规定,抓好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充实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培训,有效提高地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地籍方面的培训内容通常包括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土地变更调查、地籍管理和实务、地籍管理工作交流、地籍调查、更新维护数据库、土地登记等。档案方面的培训内容通常包括档案工作交流、档案立卷操作、部门立卷、档卷展评、档案信息化、归档文件整理等。二是环节化管理。对土地登记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更新环节分派专人管理,定岗、定责,定期安排工作人员交叉审核,确保土地登记档案收集的及时性、整理的明晰性、保管的严密性、利用的有效性和更新的现势性。三是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土地登记档案信息化进程,对整理归档的土地登记档案,扫描形成电子档案图片。保持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同步性,实时更新信息系统。四是实效化管理。按宗地、街区对地籍档案分类、编号、存放,立卷清晰;利用信息系统对已登记的土地档案进行查阅、查询,确保随时可以为业务办理提供第一手准确、详实的地籍材料。档案管理人员务必确保归档地籍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这样就能够为地籍档案的查阅起到很好的向导作用。

3 优质服务提高地籍档案工作效能

一是方便快捷。结合地籍档案的查阅特点,国土资源部门要指派专业人员预先对所管理的地籍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编排和存放,对查、取档做到“随调随查,随查随用”。二是主动服务。在接待查借阅地籍档案中,国土资源部门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查阅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准确、主动地提供服务。三是地籍档案资料及时归档。国土资源部门要定期对地籍资料归档,严防丢失。及时整理填充地籍档案,做到地籍档案分类准确、材料齐全、外观整齐。四是地籍档案管理员在地籍档案收集工作中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开展地籍档案工作。五是严格防范。国土资源部门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地籍档案管理制度,如《地籍档案保密制度》《地籍档案整理制度》《地籍档案查询借阅制度》等,并根据制度规定,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切实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并认真做好地籍档案查、取工作台账,坚持工作标准,严格工作纪律,对进出的地籍档案严格把关,履行好一系列手续,来龙去脉一落分明,确保地籍档案管理工作万无一失。

4 结 语

总之,地籍档案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是进行诉讼、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确权划界等的相关凭证和相关依据,国土资源部门应该抓住时机,既要从观念上更新,又要从制度上更新,大力加强地籍档案管理,促进地籍档案更有效地用之于民、服务于民,使之能够发挥出切实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振娟.浅谈地籍档案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山东档案,2008,27(5):112-114.

[2]张伟,宋书荣,张晶阳.加强基层土地档案管理规范化[J].山西档案,2008,31(4):109-114.

[3]宋书荣,张晶阳.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灾后地籍档案恢复和土地登记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8,27(18):120-124.

[4]江志录.推进地籍档案管理的“四化”建设[J].浙江国土资源,2007,20(4):132-133.

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 篇7

1 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

1.1 加强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保证地籍管理规范化。

地籍管理工作包括土地登记、土地确权与争议调处、土地调查、土地遥感监测、土地统计、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和地籍档案管理等。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是将地籍管理各项工作与相应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规定等认真检查、对照、完善, 使各项地籍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 是加强耕地保护和规范土地市场的重要手段, 也是检查各项地籍管理工作落实情况的重要措施。对于全面提高全省地籍管理水平, 依法行政, 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 开展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地籍管理工作, 以扩大地籍管理的覆盖面, 提高地籍管理规范化水平, 促进地籍管理工作健康发展, 更好地为国土资源调查、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服务, 为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服务。

1.2 地籍信息化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

的基础工作, 是国土资源管理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全面、科学管好、用好土地的重要保证。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基础和保障。地籍基础数据全面反映我国耕地数量和分布, 以及新增建设用地相关情况, 是评价国家粮食安全、判断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规模的重要依据, 是中央有关宏观决策的重要基础。开展地籍管理规范化建设是夯实基础, 建立制度, 创新提高, 规范管理的必然要求, 以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 以扩大地籍管理信息覆盖面为重点, 促进地籍管理规范化、信息化、社会产业化, 是国土资源档案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能够实现了地籍管理工作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途径。

1.3 地籍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土地是人类立足的场所、生存的条件和使人类劳动过程得以全部实现的基础, 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地籍则是人们认识运用和管理土地的结果, 它是与土地有关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价格、权属、用途等基本信息的客观反映。地籍管理在我国的土地管理中处于基础地位, 是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的重要手段。同时, 地籍管理又是一门不断发展且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随着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 地籍管理必然会面临新的挑战, 需要地籍管理人员不断开拓创新, 进行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拓展, 为建立有效的地籍管理体系不断探索。因此, 国土资源信息化既是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和促进国土资源事业发展的关键。地籍管理的对象是土地及与土地有关的社会行为, 地籍管理的核心是土地的权属管理。因此, 地籍管理信息化是实现地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也是国土资源信息化的重要基础。

2 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发展路径

2.1 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建设。

工欲善其事, 心先利其器。地籍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 是一项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因此, 我们必须加强软硬件建设。本着以“统一领导, 统一规划, 统一标准, 分步实施”的信息化建设指导思想, 按照技术合理、方便实用、便于理解、易于操作的原则, 根据网络需求, 请有关专家协助我们认真分析、比对和咨询, 确定软、硬件基本配置要求。例如, 添置办公用电脑;添置RTK、全站仪等测绘仪器以及扫描仪、大型彩色绘图仪等成图设备, 引进了地理信息系统等最新地籍管理工作软件, 辟置了新的档案室, 地籍档案资料管理走上了专业规范的道路。同时, 我们也充分认识到, 信息化建设也有投入产出问题, 要把有限的资金使用好, 必须加强项目经费使用管理, 重视绩效评估, 避免盲目投资、重复建设, 确保信息化建设健康、有序推进。

2.2 高度重视, 加强领导。

国土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关注, 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局面越来越好。我们一定要认清形势, 明确责任, 抓住机遇, 迎接挑战, 按照中央的要求, 严格保护资源、有力保障发展、切实维护权益、全面服务社会,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国家和社会对地籍信息的应用需求不断扩大, 地籍信息化发展面临十分有利的局面。今后一个时期, 地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抓住两头, 注重链接”。在国家层面, 以全面加快地籍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服务为目标, 以加快地籍信息规范化和全覆盖为切入点, 加快全国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和全国土地登记动态监管查询系统建设, 强化国家对宗地信息的检索能力, 强化对登记信息的查询能力, 强化地籍信息的综合分析能力。未来, 我们让然会继续思索如何实现“数字国土”、专业技术人员的再培训与队伍建设、数据库建设以及与公众的交互、远程办公等具体问题, 努力改变束缚我们的陈旧观念, 力求把信息化建设推向深入。

2.3 打造专业技术队伍。

信息化人才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 还应是善谋划、会指挥、能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一支既懂信息化技术、又懂国土资源业务知识的复合型专业技术队伍是信息化建设的保障。新时期地籍管理是集合计算机技术、航测遥感技术、测绘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知识于一体的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工作, 必须配备综合型专业人才。建立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程序, 提高土地登记质量, 保证土地登记结果具有准确性和权威性。这些人才的打造可以为地籍管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条件下的作战出谋划策;科学队伍应站在科技前沿, 创新信息条件下的装备发展理论, 组织谋划信息技术装备的发展;技术专家队伍应随时架构指挥与应用间的技术桥梁, 及时解决信息化中的技术难题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结语

总之,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工作,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和实施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职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和保障作用。因此, 我们必须不断提高地籍管理规范化水平, 加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 坚持走信息化、规范化道路,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摘要:地籍管理是一项技术性、法律性较强的业务工作, 是技术、政策业务的综合体, 是整个国土资源管理, 尤其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础。本文就地籍管理信息化必要性及建设发展途径进行了探讨, 从而使我国地籍管理规范化、信息化建设上一个新的台阶。

关键词:地籍,管理,信息化

参考文献

[1]杨超.国土资源管理提高地籍管理信息化水平.运城年鉴, 2009.

谈地籍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篇8

关键词:地籍,管理,内容,方法

地籍管理的内容是同一个国家的土地制度的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的, 还与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 它是同社会生产的方式有着紧密的关联。地籍管理的各种方法在地籍管理中应当综合应用、相互补充。地籍管理是相对于土地工作体系采取一系列措施的总称。地籍管理的工作是为了研究国际的经济状况、调查土地的权属及自然属性而开展的工作。它的工作范围包括统计、调查、土地定级、等级等方面。土地权属的管理工作是地籍管理的重要管理工作。

1 地籍管理的内容

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条件下, 地籍管理作为一项国家的地政措施, 有特定的内容体系。现阶段, 地籍管理的内容是同一个国家的土地制度的社会发展有密切联系的, 还与社会的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着直接的密切联系, 根据我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及根据国家的国情, 地籍管理它的工作范围包括统计、调查、土地定级、等级等方面的管理工作。

1.1 土地调查

土地调查是以查清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使用和权属状况以及土地要素的动态变化而进行的调查。根据土地调查内容的侧重点不同, 可以分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地籍调查和土地条件调查。

1.2 土地登记

土地登记是国家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土地权属、土地用途、面积、使用条件、等级、价格等情况记录于专门的簿册的一种法律行为。按照法律的规定, 我国的土地登记主要开展国有土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使用权以及土地他项权利的登记工作。按照登记类型的不同, 可以分为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

1.3 土地统计

土地统计是国家对土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等进行系统、全面、连续的调查、分类和分析, 提供土地统计资料的制度。土地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由于统计对象的不同又有别于一般生产资料的统计。土地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土地权属、利用类别、土地质量和土地面积等进行统计分析, 为国家提供统计资料, 实行统计监督。

1.4 土地分等定级

土地分等定级是在土地利用分类和土地条件调查的基础上, 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条件, 地价理论确定各类土地的等级和基准地价的过程。土地分等定级可为合理制定土地税费、确定土地补偿标准、制定土地经济政策和合理组织土地利用提供科学的依据。

1.5 地籍档案管理

地籍档案管理是指以地籍管理活动的历史记录、文件、图册为对象所进行的收集、整理、统计、提供利用和编制等各项工作的总称。凡是在地籍活动中直接形成的, 以文字、数字、图表、声像等形式反映地籍管理活动, 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 都是地籍档案。

地籍管理的内容是需要相互衔接的, 其中任何一项不能够独立存在, 而是需要相互支撑、相互联系的。地籍管理内容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家对地籍资料需求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和完善。

2 地籍管理的方法

2.1 行政方法

为了保证地籍管理各项措施的实施, 国家不仅要强化行政手段, 对地籍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而且还需要有效的规则、制度对其进行有效的强化与约束。我们所说的行政手段需要权威的行政机构进行制度, 对其管理制度进行合理的编制, 并对条例进行发布与规定。并严格的按照一定的层次与行政系统进行合理有效的管理活动。其实质是需要通过行政执行力进行制约, 通过行政组织的主导力进行管理的一种政府行政管理活动。如《城镇地籍调查规程》、《土地统计报表制度》等都属于行政手段的范畴。

2.2 经济方法

经济方法是通过对各种经济手段的运用, 根据我国经济的客观发展规律, 对各方面经济利益主体进行有效合理调节的一种经济关系, 通过这样的经济调节手段, 以追求最合理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手段最常见的形式有行政处罚、价格信号以及信贷政策等多方面的内容。另外, 税收杠杆也是其重要的手段之一。经济手段的运用需协调技术、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的关系, 并需考虑到个人、国家及集团间的相互利益, 更要协调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利益关系。经济手段能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技术手段能保证获取的信息资料更加的准确、可靠, 保证其他各项方法手段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

2.3 法律方法

法律方法的本质是上层建筑通过体现统治阶级的意识, 反向作用于经济基础, 通过地籍管理方面的立法方式来实现。如在1998年12月修订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中设立了有关土地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确权、土地动态监测等条款, 先后制定了《土地登记规则》、《确定土地所有权的若干规定》等。2007年3月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物权法》, 其中涉及专项的不动产登记条款, 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 于2008年2月开始实施的《土地登记办法》。

2.4 技术方法

地籍管理的技术手段比较多。地籍管理的所有手段都需要计算机、测绘及遥感方面的技术支持。其中包括对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对地籍的调查与测量都离不开相应的技术手段。还有航片的转绘与调绘, 地籍土的绘制、土地面积的测算及宗地图等也同样需要相应的技术手段的支持。目前所常用的技术方法有测绘方法、图册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方法。

结束语

地籍管理是国家为获得地籍资料而采取的一项综合性的国家制度规范, 它采用一系列的管理手段, 如法律、行政、技术等多种手段, 地籍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历史任务是不同的, 不同的国家地籍管理也各有差异。因此, 地籍管理作为一项土地制度是体现国家统治阶级意志的, 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及政府性。

参考文献

[1]郭鸿勋, 武康平.土地储备运行中的财政风险-基于土地价格变动的分析[J].财政研究, 2005 (4) .

[2]王万茂, 韩桐魁.土地利用规划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2) .

[3]欧名豪.土地利用管理[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 (7) .

地籍管理现状论文 篇9

1 我国目前土地地籍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土地登记和评价不规范

土地登记和评价过程有时会受行政命令的干扰, 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规范行事, 用地审批是土地登记的前提条件之一, 用地审批程序如果没有严格按照法律法规严格执行, 可能导致无法进行土地登记或者土地登记不规范, 归其原因是土地登记制度不够健全完善或自我举证制度不够完善。

1.2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中的问题

农村土地地籍管理制度不健全, 导致土地用途查证难, 当前的农村土地档案不是集中于国土资源部门, 而是分配到了各乡、各村自行管理, 因为不像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那样规范, 使得管理出现障碍, 对土地的使用权权能界定不清;随着经济的发展,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资产性质越来越明显, 但是这个隐形的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存在着混乱无序的现象, 对国家土地的宏观管理具有不利影响。

1.3 地籍管理的资金投入不足

地籍调查和地籍档案管理过程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由于资金的缺乏, 造成地籍测量手工化、地籍变更调查形式化、地籍档案简单化等状况, 尤其给地籍数据的实时更新造成阻碍。

1.4 土地确权中的问题

土地确权问题规范不明确, 比如一定年限内租用的土地是否仍需进行确权办证;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土地地质下降是否还有确权的必要;未进行确权办证的土地如遇征地拆迁时该怎么处理。这些问题都是土地管理部门应该明确规定的内容, 为实际的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法律保障。

2 规范土地地籍基础、夯实国土管理的重要性

地籍管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 在现代社会,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表现逐渐突出, 而且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 如果不严肃对待, 势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因此, 建立健全合理的土地资源管理方式和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再者, 土地管理过程是保障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的关键环节, 土地地籍管理是基础工作, 只有将土地所有权问题弄清了, 才能做到土地的合理利用, 不至于浪费国土资源, 造成土地权属问题的纠纷。

土地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籍管理和土地利用管理两大方面, 其中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基础, 要认真贯彻执行《土地管理法》, 首先必须做好地籍管理工作, 只有加强地籍管理, 才能及时准确反映土地的利用现状, 掌握建设用地情况, 为建设用地审批、土地利用规划的制定提供依据, 才能做到对国土资源的宏观调控。

3 解决土地问题的对策

3.1 加强对土地地籍基础的认识

由于土地权属完整性相对缺乏, 常常会出现界址不清、权属不清、面积不清的现象。依法办理土地权属登记证, 是促进自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本前提, 杜绝因权属不清造成的纠纷, 这也不利于土地的管理和社会的稳定。一些土地使用者缺乏对地籍基础的认识, 认为既然已经使用了就是自己的财产, 而忽略了一些潜在的规章制度, 造成以后的权属纠纷, 所以国土资源部门应该向土地使用者普及这方面的知识, 加强自身认识。

3.2 强化地籍档案管理

进一步完善地籍档案管理制度, 专设地籍档案室, 购置双面档案柜, 配备专职地籍档案管理员, 实行专人管理, 按照行政案卷评查标准规范地籍档案资料的收存, 及时整理收集土地登记资料, 做到每宗地都有档可查、有据可依, 档案月清季结, 并规范借阅地籍档案的程序与要求, 充分发挥地籍档案的作用。

3.3 加强地籍管理队伍建设

为提高地籍管理工作人员的政策理论水平、业务工作能力, 应按照日常管理规章制度, 采取自学与集中培训的方式, 逐步提高地籍管理工作人员的理论水平与业务能力, 全面提升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同时, 根据工作实际, 合理配备地籍管理工作人员, 把年纪轻、专业精、能力强、好学上进的人员安排到地籍管理的关键岗位上。

3.4 提高土地登记管理水平

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土地登记的权属清楚、程序合法。同时, 实行登记人员持证上岗、建立责任追究制度, 严把土地登记审核关, 并结合土地登记自我举证制度的实施, 保证土地登记成果准确、有效, 让每一宗地的登记结果经得起历史检验。通过开展地籍规范化建设, 增强地籍管理工作人员土地登记规范化意识。严格执行土地登记主体统一、权属明确、程序规范、手续完备、资料齐全, 土地证书和登记表、卡等格式统一, 内容完整的工作要求。

3.5 确保土地登记的全覆盖

积极为土地权益人服务, 在做好日常土地登记发证工作的基础上, 重点抓好商品房的分户土地变更登记等工作, 严格做到变更一宗、登记一宗, 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辖区土地产权状况, 保证土地交易安全和保护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记录好土地的转让或者出售情况, 做到宏观调控, 使土地管理更清晰化。

3.6 注重土地地籍的信息化建设

搞好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 对提高国土部门行政能力和宏观调控能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管理水平都有深远的意义, 要不断扩大业务覆盖面和地区覆盖范围, 在此基础上再加强数据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 有效服务于宏观调控, 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土地地籍管理的成效, 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和全面。

3.7 提高地籍管理立法层级并加强其权威性

现行地籍管理法律制度的主体是部门规章, 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评价、地籍档案管理的法律规范大多由部门规章来确立与调整, 《土地管理法》应当对地籍管理上述这五方面内容予以全面确认, 增强其管理的权威性。

结束语

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 地籍管理工作是与土地有关的管理工作的前提与保障。使各项地籍管理工作规范化、有序化进行的过程, 是加强耕地保护和规范土地市场的重要手段, 也是检查各项地籍管理工作落实情况的重要措施, 所以, 加强土地地籍的管理是保证国家对土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摘要:不同的国家和历史发展阶段, 土地是按照不同的制度进行登记和评价的, 地籍的内容也不尽相同。本文对我国当前土地地籍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提出相关解决对策, 对正确研究土地问题提供了基础资料和重要的客观依据。

关键词:土地地籍,国土管理,对策

参考文献

[1]李健, 张纯, 徐勇.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之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8 (4) :156-158.[1]李健, 张纯, 徐勇.年度土地变更调查新机制之探索[J].地理空间信息, 2011, 8 (4) :156-158.

[2]詹长根, 唐祥云, 刘丽.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2]詹长根, 唐祥云, 刘丽.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1.

上一篇:混凝土施工裂缝的问题下一篇:基坑型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