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名词解释

2024-08-27

地籍管理名词解释(精选8篇)

地籍管理名词解释 篇1

浅谈地籍测绘管理

摘要:本文对测绘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对测绘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探讨,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测绘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测绘质量控制的过程。关键词:地籍测绘;项目管理;质量控制

地籍测绘项目管理是测绘系统运用系统工程的观点,对测绘项目计划组织监督、控制协调等,以实现项目目标全过程管理的总称。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测绘市场日趋成熟,地藉测绘单位承担的测绘项目越来越多,测绘生产规模也不断壮大。本文对测绘地藉项目管理内容进行分析,对测绘地藉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进行探讨,根据作者的工作经验提出了测绘项目管理的过程就是地籍测绘质量控制的过程。测绘项目管理内容

根据测绘标准、规范中的描述,测绘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有7个部分组成。

1.1 项目策划:根据用户的要求,制定测绘项目的产品内容;根据测绘项目的内容、工期、技术、质量、安全生产等要求,分析判断需要投入的人员、设备等资源。

1.2 项目技术设计:按照测绘项目的要求,根据《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制定项目设计书,提出各项精度指标。

1.3 项目组织安排:按照测绘项目的专业类别、性质、难度,以及有关人员的技术背景和工作安排等,根据项目实施流程,确定参加项目的各个工序技术和质量控制人员。

1.4 项目实施与质量控制:依据测绘项目要求,对各个专业技术设计书的执行进行指导和监督,选择测量方案,确定测量手段,督促检定测绘仪器,明确质量检查方法。

1.5 项目测绘技术总结:根据《测绘技术总结编写规定》(CH/T 1004—2005)及有关的技术规范、技术标准,撰写技术总结,内容包括工期、成果精度指标、需要说明的问题等;对技术问题的处理进行分析、评估、认定,明确结论。

1.6 项目产品成果整理:根据测绘项目的性质、周期及有关法规,进行地理信息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确定必要的数据备份、异地存放等防护措施,必要时制

定信息安全预案。

1.7 项目检查验收:按照《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T 1002—95)以及《测绘生产质量管理规定》的要求,实行两级检查一级验收,经质量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对最终测绘成果质量负责,按照合同约定提交完整的测绘成果。2 地籍测绘质量控制

质量检查重点放在数学精度、地理精度和图面整饰上,而数学精度则是评定图幅质量的关键。随着数字测图技术的广泛运用,这一工艺方法得到改进,使成图精度提高了一个等级。按照《城市地籍测量规范》的要求,数字图的数学精度已不再是主要问题,相反,对作业设计、地形图的分层检查、多余数据删除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各级质检员的技术素质急需进一步提高,以适应数字测图发展的要求。IS09000标准是国际公认的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的统一标准,从质量计划、管理职责、人力资源、质量记录到过程控制、产品标识、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等都做了规定并形成文件,使质量管理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保证产品的任何工序都得到有效控制。将测绘质量控制与IS09000标准结合起来,形成测图的质量控制,有效地控制测图的质量。

2.1 质量策划

根据测绘范围及时限,制定合理的人力及设备资源配置,详细可行的施测方案和质量计划,影响质量的关键环节及其控制措施,确定测绘过程中各级人员的质量职责及质量目标。严格控制工作、工序质量,使每一道工序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坚持“以工作质量保证工序质量,工序质量保证产品质量”的原则。

2.2 过程控制

过程控制包括外业过程控制和过程跟踪监督检查。作业人员严格按规范要求操作,保证对地表地物调查到位,测绘到位,做到不错、不漏、不差;采用基于便携计算机和PAD掌上电脑,自动传输观测数据并转换为图形,进行实时编辑,最大限度地减少测绘过程中的差、错、漏,从而保证了外业数据采集过程的质量;质检人员对测绘过程实施跟踪检查,监督检查作业方法是否规范,成果是否达到要求,对过程结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所有过程的质量都处于受控状态。2.3 成果检查

由单位质量管理部门对经过过程检查修改后的成果进行抽查,进一步降低测

绘成果的缺陷,提高最终产品的质量。

2.4 持续改进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由质检部门提出整改要求,限期整改,针对测绘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通病制定出纠正预防措施,杜绝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不断提高地形图的测绘质量。测绘项目管理过程就是测绘产品质量控制过程

测绘产品质量在于项目管理过程中的过程监控。质量工作的目标是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质量监督机制,对测绘质量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加强质量控制,确保测绘产品质量。

3.1 发挥质量监督的规章制度,做到依法行政

近年来,国家测绘局对质量立法工作非常重视,颁发了《测绘生产质量管理办法》、《测绘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测绘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管理办法》及一些相应的检验实施细则,从全国行业管理的角度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质量监督管理法规体系,但是由于着重点不同,有些文件可操作性、针对性不强,另外制定的检验实施细则尚不齐全,至今只发布了大地测量、摄影测量、工程测量(控制与地形测量)、地图制图与印刷产品中部分项目的监督检验实施细则,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为使制定的法规、规章更加切合的实际情况,在国家法规的基础上完善质量监督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适合测绘单位的测量监督细则,使测绘质量监督管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3.2 建立质量监督机制,加强监督力度

测绘地藉管理是一种行业管理,测绘队伍分布于国民经济建设各个部门,虽各有特点和差别,但是共性是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各种基础地理信息。为确保质量,测绘行业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制约机制,实行综合质量管理。对国家指令性基础测绘项目实行项目管理,建立质量保证金制度,视验收结果结算经费。质量保证金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用经济手段去监控产品质量比较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行业产品质量监督抽检力度,完善质量监督抽检程序,改变监督检验资料保送办法,在行业单位街道监督检验项目的通知后,两天内报送资料,扩大产品质量抽检的数量和范围,严格监督抽检结果的后处理,抽检结果一律对社会公布。对一次抽检不合格者要组织复查,对连续两次抽检不合格者,给予通

报批评和舆论曝光,对质量特别低劣的单位,责令停业整顿,取消部分业务范围,直至吊销资格证书,对质量违法行为提请有关部门依法惩处。

3.3 建立测绘工程监理制度,加强生产过程质量控制监督

测绘地藉工程监理的科学性、公正性、独立性、服务性的性质,能够很好的为业主提供项目管理服务、规范工程相关方的生产行为、保障工程质量日标的达到。同时,测绘过程监理通过生产过程的监督,提出工作质量记录、质量报告,既是测绘工程成果验收质量评定的客观依据也是测绘工程合同执行状况的客观证据。测绘工程监理工作中要向建筑工程监理方法借鉴,结合自己行业的技术特点从而逐步形成自己完善的工作体系。今后测绘工程监理要以市场为规律,运作监理企业的行为;以政府有效管理,规范监理企业和人员的行为,建立、完善测绘监理工程师职业资格和注册管理相关制度,保障监理工作的质量和服务水平。4 结束语

地籍测绘项目管理是测绘单位工作的一条主线,地藉测绘产品质量控制是测绘产品合格的保障工程.它需要有思想保证体系、技术保证体系以及质量监督体系进行支撑。要提高项目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建立配套规章制度,加强产品质量控制,规范作业程序,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使测绘项目管理更好地为测绘单位的经济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龚新云 浅谈测绘项目管理.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

[2]GB/T 18316-2001,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S]

地籍管理名词解释 篇2

信息高速公路、互联网、数字地球等全新的信息化概念和重大的全球性信息工程的提出和实施, 正在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 也为国土资源部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土地管理的水平、质量和效率提供了新契机。土地管理信息化也正是在全球信息化的浪潮中加快了其建设步伐, 按照统一的规范、标准, 通过计算机软、硬件系统进行科学的存储和管理, 以实现信息的有效、快速查询、检索、分析预测和辅助决策, 达到上地管理全过程的现代化和土地资源信息的服务社会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籍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土地数量信息、土地质量信息、法律信息和其他辅助信息为基本内容的信息管理系统。查询是日常办公中使用最为频繁的操作, 它直接为地籍管理工作提供各种信息。

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信息化的重要一环, 是更加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政府办公的重要环节。利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 通过需求分析, 建立相应的土地管理信息系统, 可以减少土地管理人员繁杂的手工劳动, 精简办事流程, 推进国土资源信息化, 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更好地体现公正、公平、公开原则, 充分、合理、科学地利用好有限的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促进本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判断一个地籍系统是否成功, 主要是看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社会的需求, 即在多大程度上满足地籍信息使用者、各项土地权利拥有者和政府的需求。虽然地籍从最初成立到现在, 已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 但是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广泛推进, 政府、规划者和土地产权主体等各种不同的使用者对地籍工作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传统的地籍系统不能满足使用者日益多样化的需要时, 地籍系统就必须为适应这些需求而进行改革。

我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工作起步较晚。现有的一些地籍信息系统多是以土地初始登记和变更登记为主, 侧重于数据的输入、存储处理, 存在着地籍数据的资源不能共享、信息查询机制不实用、操作复杂等实际问题。

传统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以点、线、面和文字等为主要显示内容, 交互过程往往缺乏直观性, 尤其是独立显示和输出某一宗地时, 其位置和邻里关系更是难以阅读和辨识。二十一世纪初, 商业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由上世纪的3 0 m (T M) 和1 0 m (SPOT) 提高到了现在的lm (IKONOS) 和0.61m (QuickBird)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展现的清晰地物细节和丰富的纹理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程度。在色彩逼真而清晰的影像上, 不懂地图知识的人就能准确辨识自己的家园, 迅速找到自己的家。如果将具有真实色彩的高分辨率影像作为地籍信息显示和输出的承载面, 宗地间的邻里关系将由影像给出清晰明了的解答。因此, 将影像与地籍信息的联动叠加机制引入地籍信息系统的交互过程, 将极大的提升系统运行的直观性。

地籍管理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 且越来越向智能化、集成化发展, 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建设, 包括软件开发、硬件投资、人员培训等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但在我国中西部地区, 大多数城市经济还比较落后, 特别是广大地、县级市, 要想独立投资开发一套完整的地籍信息系统已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 可社会的发展又需要他们用现代化的手段来进行地籍管理, 这就要求有一种经济、实用的系统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2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研究

地籍管理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 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 加强地籍管理, 是实现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 地籍管理的现代化, 是国土资源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GIS是空间信息系统, 它不仅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 而且可以对几何图形进行空间分析, 完成基于地理位置相关信息的快速查询与地理定位, 实现图形与属性的双向查询、同步更新, 它的主要特点是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联合处理与存储, 从而在根本上解决了人工方式进行地籍测量与管理的各种不便, 如手工计算及手工绘制地籍图, 不仅效率低, 而且各种表和图用“纸”的形式存放, 查询检索困难等, 另外GIS还可以满足巨大数据量管理, 地籍信息现势性, 地籍图生产和快速更新, 土地信息咨询以及土地利用状态预测等方面的要求, 因此, 利用新技术研制和开发基于GIS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不仅在客观上决策和微观上应用等方面为土地资源的规划与综合利用提供高效、实时准确的信息服务, 而且可促进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地籍是土地管理部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在土地管理部门的日常业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 地籍业务也是政府部门对外的一项形象窗口。因此, 地籍部门的工作效率直接影响到土地部门的正常运转, 并直接关系到政府职能部门的形象问题。因此在地籍部门实行“信息化工程”是广大土地部门提高办事效率的首选。

现有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显示与输出等交互过程, 呈现给使用者的是地籍的空间信息、属性信息、土地数量信息、土地质量信息、法律信息等矢量与属性信息, 对于这些交互过程的直观性一般很少人考虑和重视。事实上,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操作使用者不仅仅是少数专业人员, 对于关心地籍信息的大多数非专业人员来说, 为方便操作和理解, 系统的直观性应该予以关注。确切的说,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环境愈接近实际环境, 就愈能让人阅读和理解。从这个意义来说, 未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交互环境将是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地籍信息的三维描述与表达。二维虚拟现实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将极大的展现地籍管理的直观性, 更直观的了解土地利用情况。

3 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及功能模块设计研究

3.1 农村综合变更模块

农村综合变更是土地详查系统内容重要组成部份, 综合变更包括:图形变更及权属变更, 而对于图形变更包括:图斑, 线物, 行政村, 行政镇, 地类界线, 宗地, 标志点, 权属拐点等。属性变更指的是当图形发生变更后, 相应属性会发生改变, 如:地类, 所属单位, 面积, 长度等变更。

农村综合变更内容比较复杂, 是农村土地详查系统地重要组成部份, 综合因素较多, 处理起来比较麻烦, 因此对于综合变更的业务要理清思路, 找准重点, 按照顺序, 规范, 一步一步进行处理。具体来说综合变更包括的地物较多如:行政镇, 行政村, 宗地, 图斑, 面状地物, 线状地物, 行政界线, 权属界线, 地类界线, 标志点, 注记。因此处理起来必须按照从大到小, 从点到面, 从重要到次要的顺序来处理。

从大到小指从大范围到小的范围, 从行政区域到线状地物。

从点到面指从点构线再由线构面的过程。

3.2 勘测定界模块

指根据土地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的需要, 界定项目用地范围、测定界址位置、调绘土地利用现状、计算用地面积的技术服务性工作, 最后出土地定界图纸, 图纸所注面积就属合法使用范围。

实现勘测定界数据的采集、入库、管理、更新, 同时提供各类报表、成果图的查询统计和打印输出功能。

实现勘测定界成果图表的系统信息化集中式管理, 规范了勘测定界成果的操作, 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成果表查询统计输出功能和出图工具, 节省了人力。

勘测定界系统信息化管理, 提供了直观的图表数据, 是领导决策工作的重要依据。

3.3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帐模块

(1) 通过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 对土地权属调查和土地利用分类调查, 结合系统已有的土地利用台帐打印输出年度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帐和某个时期土地利用流量分析表。

(2) 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清查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分布和现状, 更新土地利用基础图件, 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真正做到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和实地三者相一致。

(3) 土地利用现状变更台帐和土地利用流量分析表方便了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科学的实施土地资源规划, 有效监测耕地、建设用地及其它各类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

3.4 农村土地流量分析模块

土地流量分析是国土局每年都必须进行的一项工作内容, 主要针对土地的变更情况进行分析, 包括如下。

年末各地类规模及本年度各地类变化情况。

耕地数量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建设用地增减变化情况及分析。

耕地总量平衡、占卜平衡及年度用地计划执行情况分析。

未利用地变为耕地、牧草地情况分析。

开展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情况分析。

因此, 土地流量分析对于年度土地的变化情况及利用情况有了一个总体的掌握, 对于切实的保护耕地, 保持耕地总量平衡, 适当控制农用地转变建设用地规模及数量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调整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3.5 城镇综合变更模块

城镇地籍变更完成日常地籍变更及变更所涉及到的图、表、册、证、卡等的实时动态更新。变更内容包括:宗地属性变更、宗地分割、宗地合并、宗地界线局部调整、宗地注销、宗地新增、宗地内地物变更、街坊分割、街坊合并、街坊地物变更等。变更后有关宗地的相邻关系、面积、图形拓扑关系等均自动处理。

例如:在城镇内新建一条道路, 此种情况就涉及到很多内容的变更, 有街坊变更, 宗地变更及其它地物变更, 因此涉及到的内容较多, 处理起来比较复杂, 需要按步骤进行分别处理, 同时还要考虑到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各要素的编码等。

3.6 土地设定登记模块

3.6.1 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

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流程是土地所有者携带登记所需要的文件资料到国土资源局办件窗口, 向窗口人员提交文件资料, 窗口经办人员查看文件资料是否齐全, 如果齐全则录入系统收件单中, 收件完毕打印出收件单;如果此宗地未做过权属调查系统会给予提示, 如果已做过权属调查那么会显示权属调查信息给予阅览;然后转件至初审, 由经办人同级初审收件单是否正确无误、填写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审批单、审批意见;初审完毕地籍科科长 (处长) 对集体土地所有权设定登记审批单进行审核。

审核后流程流至分管局长处进行审批;审批通过经办人员可以进行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的制作, 最后客户持着打印的收件单来领取证书。

3.6.2 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使用集体土地进行建设或者生产的, 集体土地使用单位或者者个人应当在接到有批准权的地方人民政府批准用地文件或者农地使用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申请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在初始土地登记以后对新确认的土使用权进行的土地登记, 土地使用权利人进行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申请, 经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核审批, 最后为申请人员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书。

3.6.3 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

国有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是在初始土地登记以后对一宗地上新确认的土使用权进行的土地登记。设定登记中的“设定”是指某中权利的设立, 即某宗土地上原来没有设立某种权利, 现在依法设立了该种权利, 就叫做该宗土地权利的设定。

3.7 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 (转让) 登记模块

3.7.1 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登记

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登记, 是指经依法取得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宗地分割 (同宗分割) 或因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转让 (同楼分割转让) 而涉及的土地使用权分割登记。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登记以一户一证为原则, 按分割后的宗地及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分割单元 (套、室) , 分别颁发《国有土地使用证》, 每个房产所有权人都可持有相应的国有土地使用权证。

3.7.2 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登记

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及登记是指经出让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分割转让 (同宗分割) 或因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分割转让 (同楼分割) 而设计的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登记。转让包括买卖、交换和赠与;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实行许可证制度, 按分割后的宗地记地上建筑物、附着物所有权分割单元 (套、室) 分别颁发《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许可证》;《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许可证》所登记的分割转让面积之和等于被分割宗地原《国有土地使用证》所登记的面积;房产部分售出后, 开发建设单位对被分割宗地的土地使用权面积是该宗地现存《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许可证》所登记的分割面积之和, 其所持有该宗地的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分割转让许可证》所登记的土地面积随之核减。

3.8 变更登记模块

3.8.1 名称变更登记

名称更登记也称更名登记, 是指在土地权属不发生转移的条件下因土地权利人名称或姓名的改变而进行的变更土地登记。

土地权利人是土地权属的主体, 土地权利人的名称是确定和区分土地权利归属的唯一标识, 因此当土地权利人的名称实际发生变更时, 土地登记簿中该土地权利人的名称也必须进行相应的变更;这样使土地与其权利主体对应起来, 维护原土地正常的财产归属和利用关系;同时也保持了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3.8.2 地址变更登记

地址变更登记也称更址登记, 是指因土地权利人住址改变而进行的变更土地登记。

土地权利人携带地址变更登记资料, 经办件窗口及国土资源局相关领导审批后修改土地登记卡上的地址变更信息, 注销原来的土地使用证, 重新领取地址变更后的土地使用证。

3.8.3 用途变更登记

土地用途变更登记, 也称地类变更登记, 是经批准土地权利人依法变更土地用途或自然环境变化致使土地用途与原来不符而进行的变更土地登记。土地权利人携带用途变更登记资料, 经办件窗口及国土资源局相关领导审批后修改土地登记卡上的用途变更信息, 注销原来的土地使用证, 重新领取用途变更后的土地使用证。

3.8.4 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 (转让) 登记

国有土地使用权变更 (转让) 登记是对一宗地上经登记的土地权利中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改变而进行的土地登记。系统主要是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改变的宗地进行变更审批, 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发生变更的宗地登记卡进行修改记录, 并颁发变更后的国有土地使用证书。

3.8.5 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

集体土地使用权变更登记是已经做过集体土地使用权设定登记的土地使用权类型变更而进行变更登记申请, 经由土地管理部门审核审批, 并颁发变更后的集体土地使用证书。

参考文献

[1]李满春, 陈奇, 周炎坤, 等, 基本空间数据引擎的企业化GIS数据组织与处理[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 2000, 5A (3) :179~185.

[2]宋关福, 钟耳顺, 刘纪远, 等。多源空间数据库无缝集成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00, 19 (2) :110~115.

地籍管理名词解释 篇3

一、我市地籍管理工作的现状

我市地籍管理工作较薄弱,全市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没有彻底结束;城镇基准地价体系建设尚需完善;我市首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于92年底完成,长期以来首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成果为我市土地管理提供了重要技术依据,但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做的不够详细,地籍档案的管理不够完善,为查阅带来不便;近期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成果已经移交,但还未全面投入使用。地籍管理工作大多是沿用传统的手工模式,地籍信息化进程缓慢。

1.我市首轮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结束于1992年,第二次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成果,已于近期通过验收。全市共形成土地利用现状图(1:1万标准分幅)186张,土地利用权属界线图(1:1万标准分幅)186张。以上图件资料为我市土地管理提供了翔实的依据,为我们进行全市耕地评等定级、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了工作基础图件。

2.我市国有土地登记发讧工作始于89年底,市土地勘测规划队(后演变为铜川市规划设计院)作为市土地管理部门指定的土地登记代理机构,承担着市规划建成区的国有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各区县土地管理部门负责区内的国有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历年来,受理申报用地一万三千多宗,共核发《国有土地使用证》近六千宗。在当时情况下,基本上满足了土地管理的要求,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由于全市范围内没有进行城镇地籍调查,造成以上土地登记存在一些弊端,如土地登记没有按辖区、街道系统进行,土地登记较凌乱,登记区内缺少完整、具有现势性的登记图件,由于城镇居民的宗地图是现场钢尺勘文,界址点没有统一的坐标,宗地图精度不高,相邻宗地间界址吻合性差,往往引发土地争议。

1999年底我市开展了城镇地籍调查,全市共完成调查41.9 km2,完成调查宗数13451宗,其中市规划建成区共调查面积21.5 km2,调查宗地6777宗(其中王益区4671宗,印台区2106宗),所有宗地图形都已用RDMS瑞得数字化软件完成地形、地籍测量,地籍权属资料齐备。在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中,我们根据全市具体情况,进行了城镇地籍变更调查和新增城市用地补充调查,现成果已通过初审。根据国家及省上的安排,我市印发了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实施方案,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工作已成为今明两年的地籍管理工作重点,工作中我们可结合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最新成果,将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的有关内容录入数据库中。我市城乡一体化的城镇地籍信息系统已初具雏形。

3.由于机构变动等原因,申报、发证的档案材料及各种地籍统计资料图件的管理不很完善,大部分的地籍档案材料委托市档案局管理,为日常的地籍变更查阅带来诸多不便。

二、进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大势所趋

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Cadastral Information System,简称CIS),是一个在计算机和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以宗地信息的产生和变更为主线,高效能地采集、存储、处理、输出和传输地籍信息及相关的办公公文信息的一个多用途信息系统。该系统首先面向土地的行政管理工作,为相关科室日常办公业务提供一个工作平台。由于输入该系统的信息是经过标准格式加工的,能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减少了工作流程,加快了科室文件传递速度和准确度。所以,地籍信息系统的应用将大大提高国土管理的工作效率,并提高工作的透明度,將进一步加强勤政廉政建设。我市传统的地籍管理手工作业方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国土管理的需要。铜川市急需进行地籍信息化的建设,工作中要以铜川市国土资源管理、城乡建设发展辅助决策为目标,以多种比例尺图件、多种应用层面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为构成的地籍信患自动化为手段,综合汇总各宗土地的位置、权属关系、用途(地类)、面积及土地价格等信息,建立以测量子系统、图形子系统、权属子系统、土地利用现状子系统、档案子系统和Inter网应用子系统等为构成的铜川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1.国土资源部要求,土地管理要以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全面实现地籍信息采集、处理、储存、应用自动化,实现地籍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要完成大城市和部分市、县城镇的城乡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步形成全国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网络。

2.进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土地储备等土地有偿使用的推行,涉及到大量的土地产权关系,十分复杂,客观要求我们科学管理,为正确处理土地使用者之间、土地使用者于国家、集体之间的关系,提供可靠的法律依据,并对土地进行产权状况、利用状况等进行科学分析,为城乡建设、土地储备提供辅助决策支持。由于地籍信息的数据量大、内容复杂,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已很难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迫切需要在计算机网络下,借助于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手段加以解决。

3.进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建立我市现代数字化地籍是地籍管理工作的需要铜川市土地面积3882.6 km2,国有土地约有1188.05 km2,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土地使用权需登记宗地约有九万多宗,长期以来,地籍管理工作较薄弱,现全市城镇地籍调查虽基本结束,但国有土地的登记工作量依然很大,而大面积的集体土地所有权村组发证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证发展工作进展较慢,要想尽快完成全市范围的城乡土地总登记,用常规的地籍管理手工作业方式是很难完成的。

地籍管理的工作对象是土地产权,直接涉及广大用地者的切身利益,地籍管理是一种技术性工作,更是国家赋予权利的运用,地籍管理工作人员就是地籍管理的权利载体,不规范管理就有可能产生以权谋私现象,实现地籍信息管理系统,是规范服务、杜绝腐败的有力手段。

三、建设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铜川现代数字地籍的基本思路

1.我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已基本具备条件,由于各方重视,我市地籍管理的工作力量逐渐加强,市国土局成立了国土资源信息中心,专门从事地籍管理的有关技术工作,该中心配备了大容量的计算机、扫描仪及大幅面彩色绘图仪等,并购买了经国土资源部测评合格的土地利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类软件等。

全市已基本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工作,所有宗地图形都已用完成地形、地籍测量,每一宗地进行了数宇化图形编辑及属性的录入,为我们进行GIS数字化图形系统建立创造了条件。地籍调查形成的档案资料及以往形成的土地登记的档案资料为我们进行随后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提供了条件。各区县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及城镇地籍数据库的建成及全市集体土地所有权发证工作的开展,为最终完成我市城乡一体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提供了保障。

2.建立铜川现代数字地籍,实现地籍管理信息自动化的基本步骤

根据铜川实际,我市地籍管理信息自动化建设应重点作好两库(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和地籍管理网络化建设,从而逐步实现由项目导向性向管理导向性导向性模式过渡,圆满完成我市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

(1)项目导向性地籍管理信息模式的建立

以项目为导向的地籍信息系统有特定的目标,大多数具体狭窄,专业性较强,偏重于技术性的问题,以实现项目自身的目标为工作周期。项目导向性的地籍信息系统可以作为启动模式,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较快地获得示范性的应用效果,同时培养人才。我市项目导向性的地籍信息系统应首先做好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和1:10000数据库的莲设。

①铜川市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设

銅川市城镇地籍调查工作历时多年,现各项工作已基本完成,当务之急是尽快完成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库工作。首先完成市规划建成区21 km2的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库工作。数据库以区块为单位,而不是以图幅,即按区、街道、街坊、宗地的方式,区、街道、街坊、宗地原则上按地籍测量时所划分为原则。全市各区县按照省上要求,统一使用经苍穹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类软件进行建库操作。其具体步骤为:a.建立全市统一分幅信息文件(.mif);b.建立以街道为单位的街坊分界(EBP、EBF)信息;c.街坊数据的整理和入库;d.道路、河流等非宗地信息的数据入库;e.属性资料的输入,初始登记的通过登记调查档案录入,已发证的查阅档案局材料后,将土地登记审批表、土地登记卡等扫描录入。市级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建成后,使我们可方便的查阅市规划建成区的各宗地图件及属性资料,为我们进行土地登记、土地变更登记及日常地籍档案查询带来极大方便。同时在市级建库后,总结经验教训,指导、帮助区县建立地籍调查数据库。

②1:10000数据库的建设

全市第二次土地调查的顺利完成,全市各区县的农村土地利用数据现状库已全部建成,使用的软件是和城镇兼容的苍穹农村版,arcgis操作平台。我们要重点做好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与1:1万农村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很好衔接,使城乡接合部的国有、集体土地准确吻合。从而使1:1万土地利用数据库与城镇地籍调查数据库的有关内容如权属界线、地类界线、地形地物等图形数据及相关属性数据做到无缝衔接,建立城乡一体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

(2)管理导向性地籍管理信息模式的建立

长期运行的地籍信息系统应该是以管理为导向的模式。这种模式的地籍信息系统使用效率高,服务领域广,维护费用高。管理导向性地籍管理信息模式的目标有两个:多用途和业务化。在我们进行上述项目导向性地籍管理信息模式的数据库建立中,应重点考虑系统的管理问题,数据库的建设应从长远考虑。当项目完成后,及时过渡到以管理为导向昀地籍信息系统,以求长期稳定的发展。

①多用途系统的建立,在地籍数据多用途特性的基础上,将系统建设成为能满足用户多种需求和满足多种用户的需求。在数据库设计中要立足长远,市区城镇地籍调查中不仅进行了地籍测量,还进行了地形测量,在数据录入中,将地形有关的要素尽可能全的输入,对地籍元素的属性输入中,对初始申请的资料、已发证的资料或土地规划、城镇规划、及有关的地质状况信息的资料都详细输入,在完成基准地价的基础上,将土地分等定级的结果也一并输入整理,并安装相应的规划、城镇测量软件。使系统不仅能满足土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的地籍信息,还应给城市规划、村镇规划、土地储备、房屋、矿业产权登记及土地使用税费的征收提供丰富的基础数据和基本功能,给社会和政府提供决策依据。满足不同部门的需要:土地使用税费的征收、房地产权登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房地产管理、房地产交易、城市规划、建筑报批、土地征用等,另外还能满足政府、单位组织决策功能的实现(如统计分析功能、规划及建筑技术的辅助决策功能)。

②业务化运作系统的建立 我市最终应建成地籍信息的产生、变更应用均由计算机来完成的地籍信息系统,使以前由手工完成的地籍工作如:地籍调查、土地初始、变更登记、地籍资料的归档、查询等日常工怍由计算机完成。使地籍管理工作人员真正从繁琐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配合我省国土局域网建设,完善我市国土资源局网,实现市局内计算机网络化,使各科室之间资源共享。建立GIS与办公自动化(OA)为一体的图文办公信息系统,用于辅助进行日常业务办公。使系统实现国土管理等业务数据的集成处理、联网图文查询以及项目联网办案,按照统一的空间参照系统和规范的信息分类体系,对国土管理、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等过程中产生的业务数据和图件资料进行集成管理,形成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的图文集成数据库,把大量分散的文本、图形数据变成全局共享的综合资源。国土部门的具体经办人、科长、主管局长均可在自己的办公室查阅相关的图件资料和业务数据,并实行联网办案,在计算机支持下,进行项目材料的申请、初审表格填写、审批后材料归档、打印制证等。其次利用WebGis技术在Inter网上发布各种宗地属性数据的地籍信息,逐步实现与省、区县的互联,统一用网络浏览器作为普通办公界面,利用Internet及Web进行办文信息等电子文件自动发布,实现日常地籍管理网络化,为行政管理共示制和窗口制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四、我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保障措施及发展方向

1.我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保障措施

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进行国土管理的重要依据。

首先各级领导应予以充分重视,将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地籍信息涵盖了城乡建设及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各种国土信息,通过对一系列土地信息分析评价,可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是需要耗费资金的,各级部门要高瞻远瞩,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舍得加大资金投入,我市在进行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已经投入了不少资金,如信息中心的硬件购置、城镇地籍调查的经费等,今后还要争取领导的支持,继续进行必要的投资,使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要加强各方合作,积极努力工作。地籍信息管理系統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土地管理部门要加强合作,积极工作,尽快完成城镇地籍调查工作、1:1万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工作、国有、集体土地登记工作等日常地籍工作。

最后要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地籍管理工作队伍。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所需专业性、技术性较强。我市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绕要由单一的项目导向性模式过渡到相对复杂的管理导向性模式,势必需要更多的知识,广大地籍管理工作人员要加强学习,在项目导向性模式的建库工作中积累经验,以适应工作需要。

2.我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的发展方向

以管理导向性模式而最终完成的铜川市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将使我市地籍信息管理办公实现自动化和信息化,对于我市国土管理及城市建设决策,发挥重要作用,必将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生活即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可使我们告别地籍管理传统的手工作业方式,使我们从繁琐的劳动中解放出来,逐步实现高效、规范、自动化的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使地籍管理的深度和层次都得到提高。

(2)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将成为我市国土资源管理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国土管理日常业务工作方面,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将提供大量现势性的基础资料,各种统计数据信息及各种专题图件,是科学管理我市国土资源、依法进行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在土地储备方面为我们准确分析储备地块的位置、面积属性等;在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调查方面,通过GIS和数据库的结合,科学分析土地潜力及拓展方向,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及土地开发整治规划提供依据。

(3)地籍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成将为我市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地籍管理复习题 篇4

2、日常地籍:是针对土地数量、质量、权属及其分布和利用、使用情况的变化,以初始地籍为基础,进行修正、补充和更新以保持地籍现势性的地籍图册。

3、地籍制度:地籍制度是国家对涉及地籍工作所作的法律和政策规定,也是地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的归宿。

4、产权:三方面含义:(1)产权是一种排他性权利,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2)产权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它强调了相关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3)产权是一组权利,并处于一种结构状态。

5、农村土地调查:是历次土地调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查清土地利用状况为主要内容,以县级行政区域为基本调查单位,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权属状况和基本农田等调查,然后再以县级成果为基础,自下而上逐级汇总全国的土地利用状况。

6、地籍调查:是按照有关的法律程序,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形成地籍调查的数据、图件等调查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登记和土地统计。

7、变更地籍调查:是指在完成初始地籍调查之后,在适应日常地籍管理的需要,使地籍资料保持现势性而进行的土地及其地上附着物的权属、位置和土地利用现状的变更调查。

8、土地权属调查:是对土地所有者的土地权源及其权利所及的位置、界址、数量和用途等基本情况的调查工作,在现场标定土地权属界址点、线绘制宗地草图,调查土地用途、填写地籍调查表,为地籍测量提供测绘依据。

9、宗地草图:是描述宗地的位置和界址点、线与相邻宗地关系的实地记录。

10、成立要件主义:成立要件主义认为不动产产权的变动在登记之前只体现为债权的存在,在登记之后才能认为是完成不动产产权的变动,未经登记,权利受让方只能得到债权的保护,而不能得到物权的保护。

11、对抗要件主义:不动产是一种特定物,其权利的变动应与债权的成立同步,即在登记之前权利就已经变动,登记只是对抗第三人的要件,申请登记的权利只有在登记完成之后才能受到法律的全面保护,与对抗要件主义相适应,不动产产权登记实行登记对抗制度(契据登记制度),它在登记方法上与登记要件制度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登记在当事人之间不具备绝对的效力,只是对抗第三人的要件。

12、不动产本登记:是直接使当事人所期待的产权变动发生效力的登记,它将不动产产权的初始取得,及其转移、设定、增减、分割、合并和灭失等载入专门的登记簿,在法律上有确定的终局的效力,因此可以称为终局登记。

13、更正登记:是本登记的组成部分,它是在总登记、初始登记、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之后,对登记薄标示部和权利部中的不正确记载进行更正的登记程序。

14、查封登记:属于限制登记(保全登记)的一种,是指限制登记名义人处分其土地权利所为的登记。

15、地籍档案:凡是在地籍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查考价值的文字、图表、磁带、磁盘、光盘等不同形式的历史纪录均称之为地籍档案。

16、地籍档案信息服务社会化:指地籍档案管理部门在保证相关人的根本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最大范围地向社会提供地籍档案信息服务,从而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7、土地统计:是社会经济统计的重要内容,是以数据、图形为主要形式对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权属、利用状况及动态变化等进行的调查、整理、分析和预测的全过程。

1、地籍的功能及作用:(1)地籍是国土资源管理的基础(2)地籍是合法权益保障的基础(3)地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4)地籍为国家税收提供基础资料。

2、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1)查清基本农田状况。查清基本农田和耕地状况,是这次土地调查的首要任务,也是衡量调查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彻底查清各地区基本农田和耕地的数量、质量和分布情况,将基本农田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2)查清城乡各类用地状况。在农村,以1:1万的比例尺为主,查清农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各类土地的状况,在城镇1:500等大比例尺调查,查清每宗建设用地的范围和用途,了解城镇闲置用地的数量和分布。(3)查清各类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要查清农民集体土地的所有权和城乡国有土地的使用权,明确每宗土地的权属主体和界限(4)健全土地数据库和管理系统。按“变调查,边建库”的要求,统一技术标准,逐级建设土地数据库并建立覆盖全国,城乡一体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实现土地数据互联、互通、信息共享(5)强化调查成果开发应用。本着“边调查,边应用”的原则,对调查数据及时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土地管理中的突出矛盾和薄弱环节,提出加强和改善土地调控的政策建议。要把调查成果应用于土地管理的各项业务,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

3、农村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农村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1)权属调查以宗地为基本单元,分为集体土地所有权宗地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宗地。权属调查的主要任务包括:①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②国有农、林、牧、渔场(含部队、劳改农场及使用的土地)的国有土地使用权状况调查③公路、铁路、河流的权属状况调查④其他土地的国有、集体权属性质调查(2)地类调查,以航空或航天遥感正射影像图(DOM)为调查底图,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等资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国标)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按照实地土地利用现状对地类及其界线进行调查。

4、初始权属调查时如何划分宗地

宗地划分应以方便地籍管理为原则,一般具有独立使用权的一地块划分为一宗地,但实际工作中,也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1)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块地,并且相互之间界线难以划清,应按共用宗地处理。(2)几个使用者共同使用一幢建筑物,可按各自使用的建筑面积分摊宗地面积。宗地内,几个建筑物分别属于不同的使用者,除建筑占地外,其他用地难以划分的,应视为一宗地。这时应确定每个使用者独自使用的面积和每个使用者分摊的共用面积,共用面积一般按各自的建筑面积或建筑物占地面积分摊。(3)只有一个法人代表的宗地,有明显不同的用途,可以利用地类界线或线状地物把其划分为若干宗地。(4)对大型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特大宗地、如被道路、河流分割的,应划分为若干宗地。

5、宗地草图的内容与作用(1)①本宗地号和门牌号,土地使用者名称,本宗地界址点、界址点编号及界址线:相邻宗地的宗地号,门牌号和使用者名称。②宗地内宗地外紧靠界址点(线)的主要建筑物和构筑物③界址边边长、界址点与相邻地物的关系距离及建筑物边长、界址点的几何条件、指北线、丈量者、丈量日期等。(2)宗地草图是地籍管理资料的原始纪录。宗地草图为界址点的维护、恢复和解决权属纠纷提供依据,宗地草图可配合地籍调查表,为测定界址点坐标和制作宗地图提供重要信息;宗地草图是检核地籍图中各宗地的几何条件,保证地籍图质量的重要图件。

6.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法律特征

(1)权利主体的分散性(2)国家为了公共利益可以征收集体土地(3)集体非农业建设用地应依法按标准严格审批(4)用途的限定性(5)集体“四荒地”土地使用权可以处置

7.当前地籍管理的主要任务

以土地产权管理为核心,以地籍法制建设为突破口,向全面提高土地登记地位迈进,以地籍信息系统建设为突破口,向全面实现地籍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迈进,以土地登记公开查询,地籍中介组织建设和地籍资料资产化为突破口,向全面实现地籍事业的社会化和产业化迈进,地籍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我国地籍管理的首要任务

8、国家“金土工程”建设的总目标:以国土资源各类数据库为基础,以国土资源信息网络为纽带,以标准,制度和安全体系为保障,以国土资源各项管理业务流程优化为主线,以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决策为核心,形成互联互通,贯穿上下的政务管理,决策支持和社会服务信息化体系

9.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具体表现(1)档案室有明确的面向社会的服务宗旨,各项工作都要有利于地籍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有便于社会利用的地籍档案信息的政策,在保守机密的前提下,使利用者能尽可能方便地利用所需档案(3)有完善的服务手段和良好的服务水平,不仅能够迅速准确地满足查询的各种需要,同时能主动地将有关地籍档案信息提供给有关机关及生产科研等部门,作为各项工作中进行预测,决策,规划和科研的参考和依据

10、地籍管理的研究方法: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

11、产权的本质:马克思认为财产权是生产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所有制是经济范畴,是生产资料归谁所有的经济制度,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所有权是法律范畴,是所有制的法律形式,是财产归谁所有的法律制度,是产权关系的核心。

12、土地权属确定的基本原则:(1)产权法定原则(2)一物一权原则(3)城市土地国家所有原则(4)国家土地所有权不可逆转原则(5)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原则。

13、土地权属争议确定的原则:先占原则、时效取得原则、现有利益保护原则、尊重历史原则、行政处理前置原则

14、、权利登记制度的特点:①登记成立要件②实质审查③登记具有公信力④登记采取强制⑤登记薄编制,采取物编成⑥登记以不动产权利之静态为主。

15、托仑斯登记制度特点:①登记非强迫性②登记采取实质审查③登记具有公信力④发给土地权状⑤地上如设定权利负担,应为负担登记⑥登记人员负登记错误的损害赔偿责任⑦登记薄采取物的编成主义,并用地籍图辅助登记薄。

16、不动产登记的基本原则:①依法的原则②申请的原则③审查的原则④属地登记分级管辖的原则

17.土地使用权设定抵押权的法律特征

(1)范围的限定性(2)不动产一体性(3)土地价值评估性(4)受偿的优先性(5)权力的对抗性

18.预告登记的特点

(1)行为的暂时性(2)行为的限定性(3)行为的保障性(4)行为的公信性(5)行为的许可性

19.异议登记的特点

(1)行为的暂时性(2)行为的限定性(3)行为的保障性(4)行为的非公信性(5)行为的自由性

20.地籍档案的特点

(1)数量大,形式多样,保存分散(2)成套性(3)跨,形成周期长(4)动态性和现势性(5)兼容性(6)越到基层数量越多,工作量越大(7)具有其固有的特性

21.土地统计的特点

(1)数量的地域性(2)图表与实地的一致性(3)总面积的稳定性(4)质量的相对性

22.土地统计的任务

(1)及时,准确地掌握土地资源的构成,利用现状和动态变化(2)为各级政府及其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3)为加强土地管理提供可靠资料

23.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的思路

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地籍统一管理已经提上议事日程,以前,城镇地籍信息系统的管理模式主要按县(市,区)——街道(区)——地籍街坊——宗地——图斑层次组织管理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为地籍街坊农村地籍管理模式采用县(市,区)——乡(镇)——行政村——(村民小组)——图斑层次组织管理数据,数据的组织单元一般为行政村,由此可见,城镇地籍管理的重点在宗地权属信息,农村地籍管理的重点在图斑信息,重在反映土地的实际利用状况,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其管理层次可统一为:县(市,区)——街道(乡,镇)——地籍街坊(行政村)——权属单位(宗地,村民小组)——图斑(地块)

24.金土工程的总体构成(1)网络层。在全国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建立局域网,支撑各级国土你资源业务系统内部运行:依托国家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建立国土资源政务外网,支撑国土资源纵向业务的网上运行:依托互联网,提供对外信息服务和公众查询。

(2)数据层。以国土资源各类数据为核心,依托成熟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桌面GIS平台,按照统一的标准,建立起集数据管理、数据处理、数据交换等功能为一体的国土资源数据中心,提供业务系统运行所需的基础数据、管理数据的支撑。

(3)应用支撑层。建设国土资源电子政务平台,以此作为“金土工程”各业务系统建设的应用支撑平台。通过电子政务运行环境对业务应用系统进行管理、运行和维护。

(4)业务层。围绕耕地保护国家监管、矿产资源国家安全保障、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及应急指挥等业务,建立并集成业务应用系统,开发建设国土资源信息统计分析与决策支持系统、国土资源信息服务系统。

地籍管理科工作职责 篇5

2.拟订全县地籍工作规划、计划,并组织实施。

3.组织全县土地资源调查、城乡地籍调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

4.负责土地权属管理,组织实施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权证变更、证书查验和土地动态监测工作。

5.负责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过程中的产权界定、资产确认。

6.承担土地评估的报告备案工作,指导基准地价评测及公布。

7.负责全县地籍资料统计汇总。

8.调处土地权属纠纷。

9.负责地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业务培训。

10.组织地籍信息系统及地籍信息库建设。

11.负责地籍档案立卷归档和地籍信息库数据入库工作。

地籍管理名词解释 篇6

来源:济南市国土资源局市中分局 作者: 时间:2011-06-15

一、审批依据

1、《山东省土地登记条例》

2、《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明确各区土地管理职能的通知》(济政发[2003]34号)

二、房改房土地登记程序有哪些?

1、申请人到区、县国土资源部门领取并填写《土地登记申请书》。

2、区、县国土资源部门进行权属初审合格后,报送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批。

3、市国土资源部门审批后到区国土资源局注册登记,核发或更换、注销土地证书。申请人到区、县国土资源部门领取权利证书。

三、房改房土地登记应提交哪些材料?

1、土地登记申请书;

2、房改房单位填写房改房土地分户变更登记申请表;

3、房改房单位出具的办理土地登记委托书及受委托人身份证(复印件);

4、房改房单位原《国有土地使用证》(原件及复印件);

5、房改办关于房改房单位出售公房的审批文件(复印件);

6、房改房单位《房屋所有权证》(复印件);

7、购房职工个人身份证及《房屋所有权证》(复印件);

8、房改房单位核实购房职工的人员名册(包括楼号、楼层号、套型、每幢建筑总面积及套建筑面积等),加盖单位公章(复印件);

9、房改房购房合同(原件);

10、宗地图(原件);

11、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上述材料中的复印件须提供原件核实,收取复印件,复印件须加盖印章证明与原件内容一致。

四、承诺时限:

地籍档案管理研究 篇7

为保证地籍档案工作有人管事、有人干事、有钱办事,国土资源部门应该把地籍档案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从人、财、物三个方面给予保障。一是组织保障。把地籍档案管理列入当前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国土资源部门应该成立由单位一把手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1名专职人员,1名兼职人员为成员的“干部档案工作领导小组”, 并层层签订干部档案管理责任书。二是经费保障。国土资源部门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对档案室进行装修改造,安装了铁门、铁窗等,配备铁质档案密集柜,更新冷暖空调机、计算机、打印机、照相机、录音机、灭火器、温湿度计,不断完善防火、防盗、防光、防尘、防潮、防蛀等设施。三是人员保障。选配年纪轻、思想品质好、工作认真负责的党员干部担任档案室管理工作,并保持相对稳定。在地籍档案审核要求上牢牢把握“严”“细”“全”“准”“精”“实”六字关口,对手续不全和不完整、不真实并有疑问的材料,坚决不准归入地籍档案。同时,要选拔重用档案管理干部,坚持选拔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知识水平高、服务态度好、原则性强的年轻干部从事地籍档案管理工作,并把这个岗位作为人才培养、成长的平台。注重抓好地籍档案管理人员教育提高和选拔使用。

2 “四化管理”加强地籍档案建设

一是规范化管理。根据《档案法》和《土地登记规则》对土地登记文件资料管理的相关规定,抓好土地登记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充实人员,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培训,有效提高地籍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业务素质和理论水平。地籍方面的培训内容通常包括地籍信息系统建设、土地变更调查、地籍管理和实务、地籍管理工作交流、地籍调查、更新维护数据库、土地登记等。档案方面的培训内容通常包括档案工作交流、档案立卷操作、部门立卷、档卷展评、档案信息化、归档文件整理等。二是环节化管理。对土地登记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利用和更新环节分派专人管理,定岗、定责,定期安排工作人员交叉审核,确保土地登记档案收集的及时性、整理的明晰性、保管的严密性、利用的有效性和更新的现势性。三是信息化管理。不断完善土地登记档案信息化进程,对整理归档的土地登记档案,扫描形成电子档案图片。保持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的同步性,实时更新信息系统。四是实效化管理。按宗地、街区对地籍档案分类、编号、存放,立卷清晰;利用信息系统对已登记的土地档案进行查阅、查询,确保随时可以为业务办理提供第一手准确、详实的地籍材料。档案管理人员务必确保归档地籍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这样就能够为地籍档案的查阅起到很好的向导作用。

3 优质服务提高地籍档案工作效能

一是方便快捷。结合地籍档案的查阅特点,国土资源部门要指派专业人员预先对所管理的地籍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编排和存放,对查、取档做到“随调随查,随查随用”。二是主动服务。在接待查借阅地籍档案中,国土资源部门要注重创造良好的查阅环境和提高服务质量,及时、准确、主动地提供服务。三是地籍档案资料及时归档。国土资源部门要定期对地籍资料归档,严防丢失。及时整理填充地籍档案,做到地籍档案分类准确、材料齐全、外观整齐。四是地籍档案管理员在地籍档案收集工作中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地开展地籍档案工作。五是严格防范。国土资源部门应该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完善的地籍档案管理制度,如《地籍档案保密制度》《地籍档案整理制度》《地籍档案查询借阅制度》等,并根据制度规定,实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切实把各项防范措施落到实处,并认真做好地籍档案查、取工作台账,坚持工作标准,严格工作纪律,对进出的地籍档案严格把关,履行好一系列手续,来龙去脉一落分明,确保地籍档案管理工作万无一失。

4 结 语

总之,地籍档案能够为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也是进行诉讼、化解矛盾、调解纠纷、确权划界等的相关凭证和相关依据,国土资源部门应该抓住时机,既要从观念上更新,又要从制度上更新,大力加强地籍档案管理,促进地籍档案更有效地用之于民、服务于民,使之能够发挥出切实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安振娟.浅谈地籍档案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的作用[J].山东档案,2008,27(5):112-114.

[2]张伟,宋书荣,张晶阳.加强基层土地档案管理规范化[J].山西档案,2008,31(4):109-114.

[3]宋书荣,张晶阳.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灾后地籍档案恢复和土地登记工作的通知[J].国土资源通讯,2008,27(18):120-124.

[4]江志录.推进地籍档案管理的“四化”建设[J].浙江国土资源,2007,20(4):132-133.

军队地籍档案管理工作初探 篇8

关键词:军用土地地籍档案档案管理

军用土地是军队依法使用和管理的国有土地,军队地籍档案则是部队各级后勤机关在对军用土地管理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和查考价值的历史记录。后勤机关的营房部门是具体承办军用土地及其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旅团级部队的营房科(股)是实施地籍档案集中管理的基本单位,本文从旅团部队营房部门的工作实践出发,在对军队地籍档案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提出解决对策。

一、军队地籍档案的特点

(一)法律地位重要

旅团部队的驻地通常位于农村、山区等非人口密集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地方政府开始将原本偏僻之地纳入建设规划并逐步征用、开发,带动了周边土地价格的攀升。一些不法分子和单位企图伺机侵占或蚕食军用土地以牟取私利,部队在依法维权的过程中需要科学的地籍档案提供完整规范的法律凭证。

(二)归档范围较广

旅团部队的地籍档案主要有土地来源凭证、沿革变化、纠纷处理、地籍调查、申报登记、土地统计等材料,还有与地籍管理直接相关的工作计划、实施方案、统计报表、检查验收记录等文件资料。在载体形式上,凡与地籍管理有关的文字、声像、图纸、照片等资料均应列入归档范围;在形成时间上,从军用土地依法征收前的论证、调查到依令依规转让、置换,各个时期形成的有关材料都是地籍档案的组成部分;在形成主体上,归档材料不仅来自主管单位的营房部门,还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地方政府的土地管理部门、测绘机构、勘察设计公司等单位提供的。

(三)立档层级较高

虽然军队的条令条例没有明确指定地籍档案的立档单位,但是根据总后勤部1992年颁发施行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籍管理办法》规定,地籍档案的正本统一存于大军区级单位后勤机关营房基建部门,其中部分重要资料还应以复制件的形式报总后基建营房部备案。因此在实际工作中,旅团部队形成的地籍档案材料应逐级报送到大军区的营房基建部门,由其内设的专门图档库统一管理。

(四)保密要求特殊

军队地籍档案有一定的保密要求,这是其不同于地方单位地籍档案的重要特点。在保密要求上,它不同于通常的军事秘密,部队的编制体制、演习方案等涉密档案在工作中利用较少,利用者也严格限定在军队内部;而地籍档案由于其来源和发挥法律凭证作用的需要,必须妥善处理保密与利用的关系,既要确保军事秘密安全,又要便利与地方单位的信息交流。

二、军队地籍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原始材料质量不高

军队现有的地籍档案大部分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限于当时的作业设备和技术条件,作为地籍档案中最重要、最直观的宗地图、红线图等测绘成果均依靠皮尺丈量等手工作业形成,成图精度较低。同样,有的地籍调查表填写的宗地面积、经纬度坐标并不准确。

(二)归档范围不明确

地籍档案的管理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除了总后勤部《地籍管理办法》中列举的原则性、总体性的规定外,再无其他详细的依据。这种具体标准的缺失会导致日常业务工作的随意性,加之旅团营房部门担负繁重的日常保障任务,往往造成地籍档案材料的流失,为后续军用土地管理带来隐患。

(三)保管环境尚不达标

在纸质地籍档案的保管上,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档案的用纸存在质地松散、粗糙的缺陷,油墨、圆珠笔等字迹或线条也会逐渐洇化或褪色,这对长期保管的库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旅团级单位受经费和现有场地的制约难以满足上述要求,使得地籍档案容易老化变质,或者遭受霉菌、虫害、鼠类的侵蚀,造成档案材料的损坏。在数字化地籍档案的保管上,许多档案材料以图形、照片、视频等电子文档为原始形态甚至唯一形态,其存储载体还需要加强防静电、防电磁干扰等保护措施。

(四)队伍建设不得力

地籍档案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管理人员既要熟悉本单位地籍工作的历史沿革和现状,又要懂得档案立卷的原则和方法;既要掌握档案归档的操作规范,又要清楚档案管理的保密要求。目前,旅团级单位没有设置专职的地籍档案管理员,而是由营房助理、营房器材保管员兼任,他们一般没有参加过档案专业的基础业务培训,不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加之作战部队人员的流动性强、人才培养周期相对较短,他们往往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刚刚适应就面临着提升交流或换岗锻炼,使得地籍档案管理工作长期处于低水平徘徊的状态。

三、加强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加强协调,提高档案质量

对于传统的地籍档案中以手工作业方式而成、数据精度较差的部分,特别是宗地草图、地籍调查表等,旅团营房部门要在部队党委首长的领导下,加强与驻地县级土地管理部门等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抓住国家统一组织的土地资源普查、农村土地确权登记以及驻地城镇建设规划等有利时机,通过卫星遥感、航拍等先进技术手段及时更新测绘数据,并适时换领新的土地使用证,以逐步提高地籍档案资料的准确性、权威性。对于新形成的拟归档材料,应前移关口,即在军用土地管理活动之初,督促承办人员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规范填报数据、制作图表,从根本上保证归档材料的质量。

(二)完善制度,明确归档范围

旅团单位在制定地籍档案材料的“两表”(归档范围表及保管期限表)时,应以国家颁布实施的档案类和土地管理类法律法规为依据,参考地方县、镇(乡)土地管理部门的地籍档案材料归档制度办法,并根据军队地籍档案的特点加以取舍。同时,还应充分吸收本单位和友邻部队军用土地管理工作的经验,明确地籍档案管理工作的归档范围,以避免应归档材料的流失。

(三)统一规划,改善保管环境

在旅团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由保密档案主管部门牵头,包括营房科(股)在内的各业务部门参加,按照适当的技术标准,建设综合性档案库房,配齐防盗、防火、除湿以及除静电、抗电磁干扰等设备器材。

(四)加强培训,建好人才队伍

对档案通用的基础知识、一般技能,旅团本级可将其列入年度教育训练计划,采取个人自学、集中授课、示范交流、考核验收等多种方式确保学习教育的效果;对地籍档案独有的业务理论和技能,应由上级营房基建部门或院校统一组织专业集训,进一步提高地籍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在人才保留方面,从短期看应实行必要的“超训预储”,即旅团应根据本单位的编制体制、当前任务以及队伍流动等多方面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地适量超额培训预任的地籍档案管理人员,做到预有储备,以确保新任管理人员能较快地胜任;从长期看,地籍档案管理不应照搬照抄军政指挥员的培养成长模式,而应遵循职业化的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管理与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总后勤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地籍管理办法[EB/ OL].[2015- 03- 04].http://wenku.baidu.com/link?url= Wnm6835n95dSDynmi_qR8NgmejFrW6g2PFtoJ62Exz? Te9G5PjzPorNF_6gaMYrWz1DnsSi2WMtzOUacxnry? OuG1m7ZzlHPtK-4S8HmYW6M7.

[2]林辉.浅谈企业科技档案的质量控制[EB/OL].[2016-01-12].http://www.dangan.ningbo.gov.cn/daxh/ lwjl/200712/t20071227_6996.html.

[3]余晓榕.基层地籍档案管理规范化探析[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22—24.

[4]徐德仲,李鼎,王静.浅谈地籍档案的特点[J].才智,2012(10):159—160.

上一篇:民办教育协会大会决议下一篇:云南省峨山彝族自治县化念中学初中教师论文 现阶段农村中学德育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