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2024-10-12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通用9篇)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篇1

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业务和城镇国有土地管理的基础, 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地籍管理是随着土地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各种形式的变更、出让、出租等越来越频繁, 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必须掌握快速、动态变化的地籍信息。因此, 必须改变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建立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图文办公, 实现地籍信息的采集、处理的自动化, 实现不间断的数据流。从而使地籍信息方便、快捷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高效地保持地籍信息系统的现势性, 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1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任务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 其中包括城镇地籍测量数据 (包括宗地、地形、地类入库) 、纸质地籍档案数据检查整理及手工录入、原发证纸质档案影像扫描及入库、地籍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连接;保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影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良好的数据转换;就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数据标准和要求与外业测绘承担单位做好一切相关衔接工作。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目前应用系统的框架结构主要有两种方式: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C/S模式和B/S模式。

C/S (Client/Server) 结构, 一般运行于局域网, 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 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 是应用较为成熟的软件体系架构。C/S三层体系结构把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核心业务逻辑分离出来形成中间层应用服务器, 客户端应用程序只负责用户界面表现, 核心业务处理调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的方法来完成, 应用服务器再操作数据层的数据。C/S模式的应用系统一般具有丰富的用户端界面, 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B/S (Browser/Server) 结构, 数据层的数据服务器专门存放数据, 应用服务器提供各类服务部件来访问数据服务器和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界面表现层浏览器端只显示结果和发出请求。B/S模式属于瘦客户端应用模式, 其系统维护较为简单, 系统的修改和升级只需在应用服务器端进行, 缺点是在系统反应速度、界面可操作性、对系统底层资源的访问等方面不如C/S模式。

结合松阳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的情况, 新开发的应用系统采用以B/S结构为主, C/S结构为辅的技术架构。一般应用系统采用B/S模式构建, 对应用性能、交互性要求比较高、图形处理部分的应用系统, 采用C/S模式来构建。

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松阳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包括有土地登记管理、图形数据管理、属性数据管理、资料扫描、公告管理、系统管理、查询统计、地籍档案数据接口等功能模块组成, 其中各个模块有包含多个子模块, 考虑到篇幅限制, 后面将详细阐述土地登记子模块, 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 土地登记管理模块设计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是从根本上提高现有地籍日常管理工作效率, 改善工作模式, 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管理工作, 其中实行高效的土地登记管理是系统主要目标之一。按照新土地登记办法, 从土地登记发证业务流程上分析, 土地登记管理包含的流程如图2。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 对于土地登记需要增加预告登记、异议登记、地役权登记等业务流程。

3.1 土地总登记

土地总登记,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土地总登记应当发布通告。公告期满, 当事人对土地总登记审核结果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 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经人民政府批准后办理登记。

3.2 初始登记、变更登记

(1) 地籍调查前置。

申请人通过自我举证提供申请材料, 在土地登记受理前预先将地籍调查成果进行预处理, 处理的内容包括图形空间数据及地籍属性数据。

(2) 窗口受理。

窗口办理主要是接受客户设定宗地的申请, 客户填写《土地使用权登记申请表》, 办理人员收取相关的办件材料后, 对客户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审查合格的在界面上选择类型新建一个电子办件, 系统转至窗口受理界面上, 流程开始办理。审查不合格的, 开具土地登记不予受理或暂缓受理决定书。

受理时, 联系方式最好填写手机, 便于缮证后通过短信来通知用户领取证书。

(3) 资料扫描。

将申请人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高速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进行扫描, 并导入扫描资料库。

(4) 地籍经办。

经办人进行权属审核, 符合登记要求的进行各种信息的录入, 如果有图形处理要求的转到图形处理环节, 最后填写经办人意见。

(5) 初审。

审核提交的材料, 在审批表中录入初审意见。

(6) 审核。

局领导对经办人和初审人的意见进行审核, 并录入审核意见。

(7) 公告。

对于需要公告的项目, 地籍公告人员对所办理的项目进行公告, 可以直接输出打印, 或导出公告列表在外网或报纸上进行公告。

(8) 核准。

公告无异议后提交市人民政府核准。

(9) 注册登记。

经办人员填写土地登记簿。

(10) 缮证。

在经过审批后, 系统生成一本新的证书, 缮证人员在证书上录入相关的工本号, 并将其打印成册, 移交给窗口发证环节。

同时通过短信通知功能, 通知用户可以来领取土地证书。

(11) 收费发证。

窗口发证人员在收到缮证环节传递下来的证书后, 进行收费并将其发放给领证人。

3.3 商品房分割登记

商品房分割登记, 主要针对竣工的商品房项目进行复核, 复核的主要指标有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本系统主要是对商品房复核通过后的结果进行土地登记, 输出分割凭证, 以便用户在后续的土地登记中申请办理土地证书。主要办理过程如下。

(1) 地籍经办。

开发商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时, 应同时提供电子的分户明细信息表 (按模板要求录入) 。经办人员经办项目时, 对项目资料进行初步查阅, 录入项目相关数据, 导入分户明细信息, 并填写相关意见。

(2) 发证。

复核验收合格的, 如属房地产开发用地, 颁发房地产用地复核验收合格通知书。并根据房屋买卖情况发放土地证书。已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 直接对买房者发放土地证书;未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 土地证书上权利人为房产开发商名称, 并将土地证书发放给房产开发商。

3.3.1 抵押登记

主要办理过程如下:窗口受理→地籍经办→初审→审核→审批→注册登记→结果发放。

3.3.2 地役权登记

主要办理过程如下:窗口受理→地籍经办→初审→审核→审批→注册登记→结果发放。

3.3.3 注销登记

主要办理过程如下:窗口受理→地籍经办→初审→审核→审批→注册登记

3.3.4 其它登记

其他登记包括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和查封登记。

(1) 更正登记。

主要办理过程如下:窗口受理→地籍经办→初审→审核→审批→注册登记→结果发放。

(2) 异议登记。

主要办理过程如下:窗口受理→地籍经办→初审→审核→审批→注册登记→结果发放。

(3) 预告登记。

主要办理过程如下:窗口受理→地籍经办→初审→审核→审批→注册登记→结果发放。

(4) 查封登记。

主要办理过程如下:窗口受理→地籍经办→初审→审核→审批→注册登记。

4 图形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图形数据建库后, 要建立数据更新机制, 确保系统数据的现势性。图形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地籍图形数据日常更新, 为建立图形数据日常更新机制提供工具。图形数据库包括宗地和地形数据二大部分内容, 采用统一更新机制, 在地籍数据的日常更新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地籍库中现有数据的修测更新、一种是对新测或补测数据的入库更新。

4.1 籍数据修测过程

(1) 选择一定的空间范围 (如街道范围、街坊范围、划定范围等) , 将该范围内的指定地籍数据进行下载, 系统在下载的同时将每条要素都打上了一个标签, 下载的数据主要包括地籍库中的地形数据、宗地数据 (包括界址点、界址线) 、登记数据等, 下图是下载过程图。

(2) 利用地籍数据采集更新软件对从地籍库下载的数据进行修测, 在修测的过程中该软件同时可以结合权属核查内容进行更新。

(3) 利用地籍系统中的上传功能, 选择上一步更新好的地籍数据, 根据下载和编辑过程中数据的标签状态进行更新。

4.2 新测和补测过程

(1) 地籍数据采集更新软件通过接收D X F、D W G、M D B等格式或者新建项目, 生成一个本地测量数据库文件。

(2) 测量人员可以通过该项目进行地形数据的采集、宗地数据的绘制、权属核查数据的录入和修改, 同时可以打印宗地草图、权属核查表等内容, 处理好的数据最后必须经过杰思科地籍采集更新软件进行综合检查。

(3) 利用地籍图形系统的上传功能将上一步处理好的地籍数据进行转换, 生成一份预入库数据, 这个时候可以先对预入库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4) 最后利用图形子系统中的上传功能将检查好的预入库数据进行上传。

5 结语

利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 基于主流GIS平台、大型数据库系统及内外网络环境, 构筑强大、高效、开放的土地资源管理基础平台, 形成以权属调查和土地登记为核心的地籍管理业务流程。用管理信息系统代替手工工作, 完成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修改、变更登记、日常统计, 实现地籍管理业务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 体现了地籍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等优越性, 进一步提升决策水平, 加快决策速度, 实现快速动态监测, 最终实现地籍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并通过地籍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综合利用, 极大提高了地籍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籍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松阳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为工程背景, 探讨了基于GIS构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和主要模块的相关设计思路,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模块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篇2

一、用MAPGIS的优势

1、公司优势:中地公司以中国地质大学为依托长期耕耘于国土,专业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服务二十多年,是国内最好的GIS软件运营商和解决方案提供商,中地数码集团被国家相关部门评为中国优秀GIS软件企业。

2、产品优势: MAPGISK9是针对国内市场设计,符合国内需求的平台软件,贴近用户,技术服务、软件改进容易做到位,而且性能价格比高,具有以下优势。

2.1性能价格比高

近年来随着MAPGISk9平台的日益成熟和功能的不断完善,已经具有国外优秀软件的同等性能。输入编辑、数据建库和日常管理等功能比同类软件更强大,能够适应国内相关行业的需要,并在国内许多行业成功应用,特别在国土行业,应用效果远远优于国外软件。

2.2适合于国情

国产GIS软件符合中国国情,注重实用性,为市政、国土、规划、电信、安全、电力、供水等部门服务多年,熟悉相关工业和部颁标准,并能严格遵守,最大范围满足用户的需求。

2.3服务支持有保障

MAPGIS拥有遍布全国的用户服务网络,可以进行快速、本地化服务,技术支持、技术服务更方便更快捷。

二、用ARCGIS的优势和缺点

优势:ArcGIS是ESRI公司ArcInfo的后续产品,市场占有率是33%左右。ArcGIS的产品支持包括UNIX系列和Windows在内的大部分的操作系统,产品线比较长,提供了多种满足不同需求的软件产品,它的MO、AO、ArcEngine支持基于COM的二次开发。ArcGIS系列产品是目前功能最全面最强大的GIS产品,尤其在拓扑关系处理和分析方面有优势。

使用ARCGIS的优势比较明显,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缺点:首先ESRI公司本身不在ARCGIS平台做应用系统,国内的公司在ARCGIS平台部分功能模块的基础上开发相关系统,用户需重新购买ARCGIS平台以支持系统的应用环境,易造成重复投资。其次,有些公司在开拓市场初期,在策略上给出了很大的优惠条件以打开市场,例如低价销售、免费数据转换等等。但是一家公司长期发展的基础是资金、人才和技术更新,试想二调结束以后,没有了可持续的资金来源,公司何以生存?有的公司承诺低价销售,但后续的升级维护费会很高。最后,软件的成熟度是非常重要的性能指标,全国二次调查给GIS软件公司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大量公司开发土地管理系统,但软件的成熟度和稳定性尚需工程检验。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篇3

关键词:土地地籍;地籍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01;P27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4.064

土地地籍管理作为行政执法方式,把与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技术规定等统一归入某一系统中,实现土地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加强土地地籍管理不仅能够起到保护耕地的作用,而且还为监督各地地籍管理工作提供了非常便捷的途径。提高土地地籍管理水平,加大行政执法力度,能够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1 土地地籍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1 执法力度不够

在我国,行政机关权力涉及各个层面,土地登记过程中经常会受到有关行政机关的指令性命令,这就导致土地登记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适用存在较大的弊端,严重损害了法律的威严性。如当地政府部门为了能够较好地解决某些纠纷,常常会将会议纪要、文书抄送等政府文件送达土地登记部门,用行政命令的方式使得那些不符合土地登记条件的土地进行登记造册,这类现象破坏了原有的登记程序,而且此种登记存在诸多漏洞,很可能会造成登记无效的后果。我国法律明确规定,进行土地登记的前提是取得了用地审批手续,如果用地审批手续不健全,很可能会导致土地登记无法顺利进行。

1.2 土地登记不规范

土地地籍管理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土地登记,只有完整地进行土地登记才能确保土地管理有效有序进行。现阶段,我国土地登记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现有的《土地登记管理办法》在原有登记制度的基础上,新增了查封登记、异议登记和预告登记,尽管该项制度已经写进法律中,但具体的程序、内容和方法并没有进行统一规定,还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所以说我国土地登记制度并不健全;另一方面,自我举证制度不够完善,当前制度规范中仅仅针对企事业单位的土地登记作出了相应的规范和说明,明确其必须提供可靠的宗地图以及宗地界限界址坐标,而且具体的调查工作还是政府相关部门科室人员来完成而不是委托给某些中介代理机构进行,但我国个人土地登记并没有规定要提供相应的宗地界限界标,对相关中介机构的代理行为也没有进行有效规范,导致土地登记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足。

1.3 立法效力较低,缺乏权威性

《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是当前我国土地管理制度中两部主要的法律制度,同时我国现阶段的土地法律规章仅仅从原则上对土地管理的相关内容进行了笼统的规定,并没有非常确切的法律规定。涉及到地籍调查、土地登记、土地统计、土地评价以及地籍档案管理的法律规范则主要由部门规章进行规范与调整。在我国,部门规章效力等级较低,而且部门规章大多局限于该部门的规范,这就使其权威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 规范土地地籍管理对策及意义

2.1 加强土地地籍信息化建设

一是要认识到进行土地地籍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要在思想上做到统一认识,唯有进行信息化建设才能有效参与到当前信息化社会发展中。加强土地地籍信息化建设是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国土部门依法执政的具体要求,而且能够有效提高政府部门的宏观调控能力,对提高执法队伍的整体素质和职业素养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二是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国土资源政务系统,建立统一的政务系统平台。当前我国土地管理系统呈现分散性和独立性特点,各个系统之间的衔接效果并不明显,需要研究开发一个多功能系统,能够将土地管理诸多业务模块有效地整合在一起,建立完整的土地资源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并对现有的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

2.2 培养高素质队伍

土地管理工作内容极其复杂,地籍管理作为土地管理制度中的基础工作,其效果直接关系到土地管理事业的发展和完善。现阶段,我国土地地籍管理部门中专业人员较少,拥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人才更是少之又少。地籍管理人员能够通过简单的岗前培训等手段加强专业素质的培训,提升专业素养。对于现代化信息技术人才则需要进行专门技术的学习和培训,可以通过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计算机软件开发人才,进一步完善土地地籍管理部门的人才储备制度。

除此之外,还要加强立法,提高地籍管理立法等级。在现有的《土地管理办法》基础上,对涉及土地地籍管理的相关制度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为土地行政执法提供更加规范和可靠的法律法规,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果。

参考文献

[1] 刘岚诚.土地管理制度新解[J].现代农业,2010,(02).

[2] 王卓骜.土地地籍管理制度研究[J].山西土地资源,2009,(11).

全要素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架构研究 篇4

关键词:全要素,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架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升,尤其是“数字国土”、“金土工程”、国土资源“一张图”的推进,使得现代国土业务由单个业务、单个部门的管理模式,逐步开放到国土资源全过程全要素之中,形成跨业务、跨部门的管理模式。多个城市国土资源局根据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以加强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搭建市级国土资源网络平台,建立了基础地理、土地、矿产资源等一批数据库,建立了城乡地籍一体化管理、基础测绘、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基本农田等方面的管理系统。这些数据库及管理系统的建设,对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提高工作效率,规范管理,推动国土资源精细化管理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是根据业务部门工作需要开展的,缺少统一构架、统一设计,从总体上看,一个全面支撑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还未完全形成,还不能适应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

1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实质

1.1地籍全要素内涵及分类

“地籍全要素管理”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最细粒度(宗地、图斑)的土地要素为管理单元,以涵盖所有国土资源信息的各类空间和属性要素为管理范围,涵盖国土资源管理的批、供、用、补、查等所有办理环节。具体管理要素如图1所示。

(1)基本要素:基本要素是指城乡一体化地籍信息系统及其数据库中所有对象。地籍数据是描述权利人、宗地和所有权三个地籍对象的数据,包含土地权属、利用与质量三方面内容。土地的权属、地类和面积是地籍管理的主要对象,也是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和依据。地籍管理工作可以概括为“一个行政手段和两个技术手段解决三个基本问题”。行政手段是土地登记,技术手段是地籍调查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三个基本问题是土地权属问题、土地地类问题和土地面积问题。(2)关联要素:关联要素主要是基础地理、土地规划、基本农田、土地开发复垦系统及其数据库中所有对象,包括基础地理所有地形要素、土地规划各功能区域范围、基本农田保护块范围、补充平衡要素(土地开发、复垦、整理)等。(3)生命周期要素:生命周期要素记录着整个生命周期中土地形态和附加的属性信息的变化,包括土地征收、储备、市场、供应、登记等。(4)辅助要素:辅助要素主要为土地报批、征用、储备、市场、违法用地查处、供地等提供依据,包括土地监察和勘测界定等。

1.2土地生命周期管理

土地生命周期就是记录土地(具体地块)随着时间变化的属性演绎全过程,即具体地块新属性的产生、变动,到终结的过程。通过各阶段的业务关联,实现新属性各阶段状态记录的查询、统计、回溯和分析。它是以土地利用现状中根据规划建设需要划定的具体地块为生命周期的起点,经过规划预审、征收(征购)、储备、市场招拍挂、供地、登记发证、建设利用等生命环节。在生命周期管理过程中,土地是承载体,通过各阶段属性变化信息的关联,形成土地生命周期业务信息链,实现在不同时期、不同业务过程的查询、减少数据冗余。在土地生命周期管理中,各个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土地勘测界定为各阶段形态属性建立了空间参考和属性变化信息的关联。土地利用现状中根据规划建设需要划定的具体地块是土地生命的起始点;地块规划预审是孕育期,制定其“成长”规则,约束以后各种利用活动;土地征收(建设用地报批)使地块具备了身份合法性,土地储备(原处于建设状态的地块可以重新进入新的土地生命循环周期)是土地征收地块后续环节;土地交易将征收或储备的地块投放到市场进行交易,体现了地块的价值;土地供地是市场交易成果的确认;土地登记为确认该具体地块身份,实行土地“户籍管理”。土地监察是对土地生命周期的监查,使土地沿着正确的循环路线“成长”。

1.3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是将地籍业务与其它国土资源业务应用整合在统一框架下,以地籍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统一的“编号”为索引,实现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各部门业务协同。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空间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工作流技术、“3S”技术等技术整合国土资源基础空间数据库系统,实现应用系统“图文一体化”,使业务人员能够方便地获取宗地的权属状况、地类状况、变更历史以及相邻地块的情况等信息。

2系统层次结构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采用Oracle10i存储和管理海量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Oracle10i是可扩充的、稳定的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系统,不仅提供数据库系统和其他系统之间的数据双向共享,而且具有较高的升级能力。并且采用ArcSDE空间数据引擎,屏蔽了DBMS管理的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不一致的问题,通过ArcSDE和Oracle二者的集成完成对空间数据的管理。Oracle关系数据库管理底层数据,作为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管理数据;客户端用户通过DSE客户端应用程序库调用应用服务器进程,具体而言是应用服务器接受客户端的应用请求,与数据库服务器进行交互,处理应用请求,并将处理后的结果反映给客户端,完成交互操作。前台开发环境为微软的.NET,地理信息开发平台采用A rcEngine。

系统以Oracle数据库为依托,利用DAC和ESRI的ArcSDE引擎对数据进行访问和管理,采用ArcEngine和Microsoft.net为开发工具,构建弘图搭建平台,通过调用不同的组件自由搭建三大应用平台:数据处理平台、GIS应用平台和电子政务平台。

(1)数据处理平台:应用ESRI公司ArcEngine开发平台研制的GIS数据综合处理系统,支持多源数据的采集、检查、整理、变更及入库,并支持各种关系数据库对海量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2)GIS应用平台:基于ArcEngine核心技术研制开发的一体化的GIS桌面应用系统,可以完美实现对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浏览、编辑、查询、统计、分析、输出等操作。同时支持组件化管理,功能模块自由搭建,可以针对不同行业的应用要求轻松构建行业专题应用软件系统。(3)电子政务平台:以国土资源业务的具体应用,分析GIS行业工作流程的通用特性,抽象单位组织结构、业务流转模式以及业务内容等创建工作流管理和组织权限管理模型,通过自主研发的工作流平台和智能表单技术为支撑,采用组件形式封装专题应用模块,实现无缝集成的电子政务平台。系统层次结构如图2所示。

3系统功能设计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由数据处理模块、专项业务应用模块和电子政务应用三大模块组成,共设计有11个子系统,涵盖国土资源管理的批、供、用、补、查等所有办理环节,所有子系统涉及的数据(包括图形和属性)均存放于系统数据库中,利用GIS应用平台提供的功能进行管理。

全要素地籍信息系统构成如图3所示。

数据处理子系统实现对地籍全要素数据的处理,完成数据的矢量化、坐标转换、数据入库;完成数据的拓扑检查、属性检查;完成数据的分割、合并、删除、新增;完成属性数据的修改、删除和增加;完成空间数据的变更或调整,实现历史数据的管理。

建设用地子审批管理系统包括审批管理、数据输入编辑、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输出和综合维护等六个模块。地籍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流程控制(审批)、信息查询、信息统计、数据输出和日常维护等五个功能模块。土地调查主要完成日常对地块的勘测定界工作,输出勘测定界图和勘测定界报告,勘测矢量数据入库,为其他应用业务提供基础数据。土地储备主要是完成对储备地块信息的管理、存量土地的管理、储备资金的管理,能分析统计储备地块的成本、收益,为土地市场中心提供基础数据。土地市场主要完成土地的交易过程管理.该系统主要以出让为重点实现,而出让合法性、合理性的调查以及出让过程的记录备案。主要设计功能如下:供地管理主要任务是利用处确定供地方式,并进行供地。主要设计以下功能:①供地数据的登记、查询、统计;②图形管理,输出供地专题图;③与地价系统结合使用,实现供地信息共享,为地价分析提供实时依据;④出让合同管理。

土地利用管理子系统设计为查询显示、统计、数据输出等三个功能模块。

地价的管理,主要是为供地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分析出让地块的周围出让或交易地块的地价及所在区域的基准地价,为出让地块的地价是否合理作出判断。土地执法监察业务主要包括土地违法案件查处和土地权属纠纷调处。系统主要设计以下功能。土地开发复垦系统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通过电子政务平台实现项目的立项申报、审核、实施、监管、验收等业务流程的流转;另一方面,单独专项业务系统能够处理项目实施操作的专项业务,例如对项目区的查询、定位、重复开发复垦区的预警等,以及对项目的其他业务功能管理。

4结语

通过该文的研究,预期可以得到以下应用效果:

(1)解决目前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

以地籍管理信息化为基础,以统一的“编号”为索引,实现国土资源信息资源整合以及各部门业务协同,彻底解决系统优化程度低、应用系统类型多而杂和系统共享性差等诸多问题。

(2)实现建设用地精细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地籍全要素管理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以最细粒度的土地要素为管理单元,以涵盖所有国土资源信息的各类空间和属性要素为管理范围,以涵盖国土资源管理的批、供、用、补、查等所有办理环节为管理线索,以所有要素信息的由生到灭到再生的循环周期为管理周期的一种新型的国土信息集成管理模式。地籍全要素管理信息系统为搭建面向保护资源、维护权益、支持发展、服务社会的国土资源全过程、精细化管理模式。

(3)提高服务能力,增加业务办理透明度。

地籍全要素管理模式实现工作流程与部门职能的优化重组,将现有的资源、数据进行跨部门共享和集中管理,从而解决政务管理和社会化服务领域内的关键性技术瓶颈,改善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增加业务办理透明度。

参考文献

[1]陈述彭,鲁学军,周成虎.地理信息系统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刘聚海.国外土地信息系统建设发展现状[J].国土资源情报,2001(10):14-18.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篇5

1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任务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 其中包括城镇地籍测量数据 (包括宗地、地形、地类入库) 、纸质地籍档案数据检查整理及手工录入、原发证纸质档案影像扫描及入库、地籍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连接;保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影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良好的数据转换;就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数据标准和要求与外业测绘承担单位做好一切相关衔接工作。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目前应用系统的框架结构主要有两种方式: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C/S模式和B/S模式。

结合天津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的情况, 新开发的应用系统采用以B/S结构为主, C/S结构为辅的技术架构。一般应用系统采用B/S模式构建, 对应用性能、交互性要求比较高、图形处理部分的应用系统, 采用C/S模式来构建。

2.2 硬件体系结构设计

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正常高效的工作, 系统必须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网络体系结构。地籍系统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 涉及到的业务多, 而且还需要处理图形数据, 因而整个系统需要数据库服务器、业务处理服务器、图形工作站、前端工作站、高速扫描仪、绘图仪、土地证打印机、激光打印机, 并将所有设备都连接在局域网中。

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天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包括有土地登记管理、图形数据管理、属性数据管理、资料扫描、公告管理、系统管理、查询统计、地籍档案数据接口等功能模块组成, 其中各个模块有包含多个子模块, 考虑到篇幅限制, 后面将详细阐述土地登记子模块, 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 土地登记管理模块设计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是从根本上提高现有地籍日常管理工作效率, 改善工作模式, 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管理工作, 其中实行高效的土地登记管理是系统主要目标之一。按照新土地登记办法, 从土地登记发证业务流程上分析, 土地登记管理包含的流程如下。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 对于土地登记需要增加预告登记、异议登记、地役权登记等业务流程。

3.1 土地总登记

土地总登记,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土地总登记应当发布通告。公告期满, 当事人对土地总登记审核结果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 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经人民政府批准后办理登记。

3.2 初始登记、变更登记

(1) 地籍调查前置:申请人通过自我举证提供申请材料, 在土地登记受理前预先将地籍调查成果进行预处理, 处理的内容包括图形空间数据及地籍属性数据。 (2) 窗口受理:窗口办理主要是接受客户设定宗地的申请, 客户填写《土地使用权登记申请表》, 办理人员收取相关的办件材料后, 对客户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审查合格的在界面上选择类型新建一个电子办件, 系统转至窗口受理界面上, 流程开始办理。审查不合格的, 开具土地登记不予受理或暂缓受理决定书。受理时, 联系方式最好填写手机, 便于缮证后通过短信来通知用户领取证书。 (3) 资料扫描:将申请人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高速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进行扫描, 并导入扫描资料库。 (4) 地籍经办:经办人进行权属审核, 符合登记要求的进行各种信息的录入, 如果有图形处理要求的转到图形处理环节, 最后填写经办人意见。 (5) 初审:审核提交的材料, 在审批表中录入初审意见。 (6) 审核:局领导对经办人和初审人的意见进行审核, 并录入审核意见。7) 公告:对于需要公告的项目, 地籍公告人员对所办理的项目进行公告, 可以直接输出打印, 或导出公告列表在外网或报纸上进行公告。 (8) 核准:公告无异议后提交市人民政府核准。 (9) 注册登记:经办人员填写土地登记簿。 (10) 缮证:在经过审批后, 系统生成一本新的证书, 缮证人员在证书上录入相关的工本号, 并将其打印成册, 移交给窗口发证环节。同时通过短信通知功能, 通知用户可以来领取土地证书。 (11) 收费发证:窗口发证人员在收到缮证环节传递下来的证书后, 进行收费并将其发放给领证人。

3.3 商品房分割登记

商品房分割登记, 主要针对竣工的商品房项目进行复核, 复核的主要指标有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本系统主要是对商品房复核通过后的结果进行土地登记, 输出分割凭证, 以便用户在后续的土地登记中申请办理土地证书。主要办理过程如下。

地籍经办:开发商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时, 应同时提供电子的分户明细信息表 (按模板要求录入) 。经办人员经办项目时, 对项目资料进行初步查阅, 录入项目相关数据, 导入分户明细信息, 并填写相关意见。发证:复核验收合格的, 如属房地产开发用地, 颁发房地产用地复核验收合格通知书。并根据房屋买卖情况发放土地证书。已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 直接对买房者发放土地证书;未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 土地证书上权利人为房产开发商名称, 并将土地证书发放给房产开发商。

此流程具体要依据天津国土资源局的实际情况展开, 本方案仅提供解决方案。

单套住宅主要包括商品房、二手房、房改房等。单套住宅的当场办结指对于单套住宅的快速办理, 申请后半个小时内可以发放证书, 提高工作效率, 也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应。实现快速办理的重要前提是保证系统数据库中的登记信息完整。主要办理过程如下:

(1) 受理项目:行政审批中心受理房产商申请的土地登记项目。 (2) 经办项目:经办人员对项目对象进行快速办理, 因为地籍办理的很多信息已经包括在分户明细表中, 经办人可以节省很多查询、录入的工作, 只要对项目资料进行初步查阅, 补充录入项目相关数据即可。 (3) 项目审批:局审批人员对项目进行审批。 (4) 窗口发证:窗口发证人员将土地证书发放给购房者。

3.3.1 抵押登记

主要办理过程如下:窗口受理→地籍经办→初审→审核→审批→注册登记→结果发放。

3.3.2 地役权登记

主要办理过程如下:窗口受理→地籍经办→初审→审核→审批→注册→登记→结果发放。

3.3.3 注销登记

主要办理过程如下:窗口受理→地籍经办→初审→审核→审批→注册登记→结果发放。

3.3.4 其它登记

其他登记包括更正登记、异议登记、预告登记和查封登记。

4 图形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图形数据建库后, 要建立数据更新机制, 确保系统数据的现势性。图形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地籍图形数据日常更新, 为建立图形数据日常更新机制提供工具。图形数据库包括宗地和地形数据二大部分内容, 采用统一更新机制, 在地籍数据的日常更新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地籍库中现有数据的修测更新;一种是对新测或补测数据的入库更新。

4.1 地籍数据修测过程

(1) 选择一定的空间范围 (如街道范围、街坊范围、划定范围等) , 将该范围内的指定地籍数据进行下载, 系统在下载的同时将每条要素都打上了一个标签, 下载的数据主要包括地籍库中的地形数据、宗地数据 (包括界址点、界址线) 、登记数据等, 下图是下载过程图; (2) 利用地籍数据采集更新软件对从地籍库下载的数据进行修测, 在修测的过程中该软件同时可以结合权属核查内容进行更新; (3) 利用地籍系统中的上传功能, 选择上一步更新好的地籍数据, 根据下载和编辑过程中数据的标签状态进行更新。

4.2 新测和补测过程

(1) 地籍数据采集更新软件通过接收DXF、DWG、MDB等格式或者新建项目, 生成一个本地测量数据库文件; (2) 测量人员可以通过该项目进行地形数据的采集、宗地数据的绘制、权属核查数据的录入和修改, 同时可以打印宗地草图、权属核查表等内容, 处理好的数据最后必须经过杰思科地籍采集更新软件进行综合检查; (3) 利用地籍图形系统的上传功能将上一步处理好的地籍数据进行转换, 生成一份预入库数据, 这个时候可以先对预入库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4) 最后利用图形子系统中的上传功能将检查好的预入库数据进行上传。

5 结语

利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 基于主流GIS平台、大型数据库系统及内外网络环境, 构筑强大、高效、开放的土地资源管理基础平台, 形成以权属调查和土地登记为核心的地籍管理业务流程。用管理信息系统代替手工工作, 完成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修改、变更登记、日常统计, 实现地籍管理业务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 体现了地籍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等优越性, 进一步提升决策水平, 加快决策速度, 实现快速动态监测, 最终实现地籍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并通过地籍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综合利用, 极大提高了地籍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摘要:本文基于笔者多年从事地理信息系统设计的相关工作经验, 以天津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为工程背景, 探讨了基于GIS构建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业务功能模块设计, 系统总体设计和主要模块的相关设计思路, 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篇6

关键词:GIS,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业务功能模块

地籍管理工作是国土资源管理的重要业务和城镇国有土地管理的基础, 同时也是一项技术性、政策性、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地籍管理是随着土地的深度开发和利用, 各种形式的变更、出让、出租等越来越频繁, 政府和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必须掌握快速、动态变化的地籍信息。因此, 必须改变原有的靠手工操作、图纸管理的模式, 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 建立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图文办公, 实现地籍信息的采集、处理的自动化, 实现不间断的数据流。从而使地籍信息方便、快捷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 高效地保持地籍信息系统的现势性, 提高土地管理的效率、质量和水平。

1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构建任务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设, 其中包括城镇地籍测量数据 (包括宗地、地形、地类入库) 、纸质地籍档案数据检查整理及手工录入、原发证纸质档案影像扫描及入库、地籍属性数据与图形数据连接;保证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和影像档案管理信息系统之间良好的数据转换;就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所要求的数据标准和要求与外业测绘承担单位做好一切相关衔接工作。

2 系统总体设计

2.1 软件体系结构设计

目前应用系统的框架结构主要有两种方式: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C/S模式和B/S模式。

C/S (Client/Server) 结构, 一般运行于局域网, 面向相对固定的用户群, 对信息安全的控制能力很强, 是应用较为成熟的软件体系架构。C/S三层体系结构把客户端应用程序的核心业务逻辑分离出来形成中间层应用服务器, 客户端应用程序只负责用户界面表现, 核心业务处理调用中间层应用服务器的方法来完成, 应用服务器再操作数据层的数据。C/S模式的应用系统一般具有丰富的用户端界面, 具有较强的交互性。

B/S (Browser/Server) 结构, 数据层的数据服务器专门存放数据, 应用服务器提供各类服务部件来访问数据服务器和响应客户端的请求, 界面表现层浏览器端只显示结果和发出请求。B/S模式属于瘦客户端应用模式, 其系统维护较为简单, 系统的修改和升级只需在应用服务器端进行, 缺点是在系统反应速度、界面可操作性、对系统底层资源的访问等方面不如C/S模式。

结合慈溪国土资源局地籍管理的情况, 新开发的应用系统采用以B/S结构为主, C/S结构为辅的技术架构。一般应用系统采用B/S模式构建, 对应用性能、交互性要求比较高、图形处理部分的应用系统, 采用C/S模式来构建。

2.2 硬件体系结构设计

为了保证系统能够正常高效的工作, 系统必须能够有一个良好的网络体系结构。地籍系统需要处理的数据量大, 涉及到的业务多, 而且还需要处理图形数据, 因而整个系统需要数据库服务器、业务处理服务器、图形工作站、前端工作站、高速扫描仪、绘图仪、土地证打印机、激光打印机, 并将所有设备都连接在局域网中。

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慈溪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包括有土地登记管理、图形数据管理、属性数据管理、资料扫描、公告管理、系统管理、查询统计、地籍档案数据接口等功能模块组成, 其中各个模块有包含多个子模块, 考虑到篇幅限制, 后面将详细阐述土地登记子模块, 系统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 土地登记管理模块设计

城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目标是从根本上提高现有地籍日常管理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模式, 更好地服务于国土管理工作, 其中实行高效的土地登记管理是系统主要目标之一。按照新土地登记办法, 从土地登记发证业务流程上分析, 土地登记管理包含的流程如下。

随着《物权法》的颁布与实施, 对于土地登记要增加预告登记、异议登记、地役权登记等业务流程。

3.1 土地总登记

土地总登记, 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对辖区内全部土地或者特定区域内土地进行的全面登记。土地总登记应当发布通告。公告期满, 当事人对土地总登记审核结果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 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报经人民政府批准后办理登记。

3.2 初始登记、变更登记

(1) 地籍调查前置:申请人通过自我举证提供申请材料, 在土地登记受理前预先将地籍调查成果进行预处理, 处理的内容包括图形空间数据及地籍属性数据。

(2) 窗口受理:窗口办理主要是接受客户设定宗地的申请, 客户填写《土地使用权登记申请表》, 办理人员收取相关的办件材料后, 对客户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 审查合格的在界面上选择类型新建一个电子办件, 系统转至窗口受理界面上, 流程开始办理。审查不合格的, 开具土地登记不予受理或暂缓受理决定书。

受理时, 联系方式最好填写手机, 便于缮证后通过短信来通知用户领取证书。

(3) 资料扫描:将申请人提供的原始材料利用高速扫描仪或数码相机等进行扫描, 并导入扫描资料库。

(4) 地籍经办:经办人进行权属审核, 符合登记要求的进行各种信息的录入, 如果有图形处理要求的转到图形处理环节, 最后填写经办人意见。

(5) 初审:审核提交的材料, 在审批表中录入初审意见。

(6) 审核:局领导对经办人和初审人的意见进行审核, 并录入审核意见。

(7) 公告:对于需要公告的项目, 地籍公告人员对所办理的项目进行公告, 可以直接输出打印, 或导出公告列表在外网或报纸上进行公告。

(8) 核准:公告无异议后提交市人民政府核准。

(9) 注册登记:经办人员填写土地登记簿。

(10) 缮证:在经过审批后, 系统生成一本新的证书, 缮证人员在证书上录入相关的工本号, 并将其打印成册, 移交给窗口发证环节。同时通过短信通知功能, 通知用户可以来领取土地证书。

(11) 收费发证:窗口发证人员在收到缮证环节传递下来的证书后, 进行收费并将其发放给领证人。

3.3 商品房分割登记

商品房分割登记, 主要针对竣工的商品房项目进行复核, 复核的主要指标有土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建筑密度等。本系统主要是对商品房复核通过后的结果进行土地登记, 输出分割凭证, 以便用户在后续的土地登记中申请办理土地证书。主要办理过程如以下几点。

(1) 地籍经办:开发商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时, 应同时提供电子的分户明细信息表 (按模板要求录入) 。经办人员经办项目时, 对项目资料进行初步查阅, 录入项目相关数据, 导入分户明细信息, 并填写相关意见。

(2) 发证:复核验收合格的, 如属房地产开发用地, 颁发房地产用地复核验收合格通知书。并根据房屋买卖情况发放土地证书。已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 直接对买房者发放土地证书;未签订房屋买卖合同的, 土地证书上权利人为房产开发商名称, 并将土地证书发放给房产开发商。

4 图形数据管理模块设计

图形数据建库后, 要建立数据更新机制, 确保系统数据的现势性。图形数据管理模块主要实现地籍图形数据日常更新, 为建立图形数据日常更新机制提供工具。图形数据库包括宗地和地形数据二大部分内容, 采用统一更新机制, 在地籍数据的日常更新过程中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对地籍库中现有数据的修测更新;另一种是对新测或补测数据的入库更新。

4.1 地籍数据修测过程

(1) 选择一定的空间范围 (如街道范围、街坊范围、划定范围等) , 将该范围内的指定地籍数据进行下载, 系统在下载的同时将每条要素都打上了一个标签, 下载的数据主要包括地籍库中的地形数据、宗地数据 (包括界址点、界址线) 、登记数据等, 下图 (图1) 是下载过程图。 (2) 利用地籍数据采集更新软件对从地籍库下载的数据进行修测, 在修测的过程中该软件同时可以结合权属核查内容进行更新。 (3) 利用地籍系统中的上传功能, 选择上一步更新好的地籍数据, 根据下载和编辑过程中数据的标签状态进行更新。

4.2 新测和补测过程

(1) 地籍数据采集更新软件通过接收DXF、DWG、MDB等格式或者新建项目, 生成一个本地测量数据库文件。 (2) 测量人员可以通过该项目进行地形数据的采集、宗地数据的绘制、权属核查数据的录入和修改, 同时可以打印宗地草图、权属核查表等内容, 处理好的数据最后必须经过杰思科地籍采集更新软件进行综合检查。 (3) 利用地籍图形系统的上传功能将上一步处理好的地籍数据进行转换, 生成一份预入库数据, 这个时候可以先对预入库数据进行一系列的检查。 (4) 最后利用图形子系统中的上传功能将检查好的预入库数据进行上传。

5 结语

利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技术, 数据库管理技术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 基于主流GIS平台、大型数据库系统及内外网络环境, 构筑强大、高效、开放的土地资源管理基础平台, 形成以权属调查和土地登记为核心的地籍管理业务流程。用管理信息系统代替手工工作, 完成图形数据、属性数据的修改、变更登记、日常统计, 实现地籍管理业务的规范化、现代化和信息化, 体现了地籍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和高效益等优越性, 进一步提升决策水平, 加快决策速度, 实现快速动态监测, 最终实现地籍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并通过地籍管理信息共享交换、综合利用, 极大提高了地籍管理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宋广峰.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研究[J].测绘科学, 2010 (9) .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篇7

1.1 满足管理需求

满足国土资源局的管理需求是建设信息系统的主要目标, 因该系统的建设会出现新型工作模式, 也会调整机构分工, 完善资源分配, 提高工作效率, 改进工作质量。

1.2 实现全程监测

全程监测在土地规划管理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借助传统技术手段加工变更数据比较困难, 而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可提供较大的便利, 有助于全程监测的正常开展。在有效采集数据信息的基础上, 借助应用系统可全程追踪土地开发情况, 追踪土地出让合同的实施情况, 有效查处违规违法行为, 这在土地市场规范、土地规范维护、土地政策落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

1.3 增强决策能力

在国民经济发展进程中, 不同级别领导的决策依赖可靠的数据资料, 然而地籍资料作为数据资料的基本组成部分, 必不可少。信息系统的建设, 有助于国土资源信息的全面开发与综合利用, 还能为信息资源服务提供基础保障。

2 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设计思想

2.1.1 一体化的设计思路。

为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系统具有软件一体化, 结构模块化, 程序结构化, 数据格式标准化, 代码统一化, 各种文档资料规范化, 系统设计需采用一体化的设计思路[2]。

2.1.2 一体化的地籍业务处理。

系统设计采用组件式GIS技术进行开发, 实现了图形处理与业务办理的一体化集成, 使MIS、GIS、OA有机的集成在一起。系统需把在收件、办理、审批过程中, 通过工作流引擎紧密的结合到一起。各个业务通过窗口受理、资料录入、审核、审批和归档等一系列活动, 完美体现了一体化过程。

2.1.3 多层次系统服务体系结构。

系统的多层体系结构是目前应用系统建设采用的主流结构, 其思想是:把系统功能按照逻辑分成三层, 即表现层、应用层和数据层。表现层是应用的用户接口部分, 负责用户与系统的交互;应用层是系统的主体, 所有的业务功能全在此层完成, 根据需要此层还可以进行逻辑分层;数据层是数据库管理系统, 负责对数据库数据的读写, 并为应用层提供数据。

2.2 设计原则

2.2.1 实用性。

系统应满足操作简单、易于使用和实用性原则。系统将实现数据管理、查询统计、数据交换应用及日常变更等日常管理功能, 优化的系统结构和完善的数据库系统, 完善灵活的查询与统计功能, 友好的用户界面等。

2.2.2 可扩展性。

由于地籍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随着社会经济建设发展会作相应的调整, 因此要求系统应具有良好的动态性与可扩展性, 能够依据实际工作情况作一定程度的动态修改、扩充和调整, 并保证调整前后应用过渡的平稳性, 能以零编码扩展实现相关表单、报表等的变化。

2.2.3 兼容性。

选择符合国家标准的软、硬件平台, 基于组件式、模块化的设计思想和开发方法 (部分功能采用底层开发) , 对现有各种异构数据源在进行数据有效性检验后通过适当的修改被系统接受, 与当前通用软件兼容, 实现数据交互。在基础数据库和业务系统建设中, 要注重系统之间的衔接, 切实保障系统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避免重复建设, 最大程度发挥现有各类资源的效益, 保护已有的投资。

2.2.4 规范性。

进行全面需求分析, 把握业务实质, 遵守业务操作规范, 遵照国家规范标准和有关行业规范标准, 设计标准的信息分类编码体系, 规范系统数据库及元数据, 形成全局统一的操作模式、报表表式, 建立开放式、标准化的系统数据输入、输出格式等。

2.3 设计步骤

2.3.1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针对国土资源管理的紧迫需求, 面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需充分结合3S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 采用高分辨率卫星影像, 系统集成土地地籍管理, 建成一套立体式的土地地籍管理系统, 对土地地籍使用进行整体的、实时的和动态的分析与应用的软件系统。

2.3.2 数据库设计。

集中数据管理为该系统的主要管理模式, 相应的数据库应满足以下要求:首先, 应统一管理数据资源;其次, 各部门数据可有效转移到本系统中[3]。同时, 借助对象关系数据库实现对空间以及属性数据的管理, 进而实现一体化集成, 确保空间数据紧密;最后, 全面解决与历史数据信息相关的各种问题, 保证数据资源的顺畅转出, 实现共享。

2.3.3 系统功能设计。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在功能设计方面主要包括空间数据管理模块、地籍业务管理模块和系统运维管理模块。

(1) 空间数据管理模块。空间数据管理模块依托GIS平台开发, 是数据处理基础平台, 空间数据管理模块可将数据划分成三大类, 即地籍空间数据、地形空间数据和栅格影像数据, 参照相关国家规范, 提供数据建库、数据查询定位、数据变更、地籍调查表管理、历史管理、数据统计分析、图件输出和其他附加的功能。 (2) 地籍业务管理模块。地籍业务管理模块以《土地登记办法》作为开发依据, 提供初始登记、变更登记、其他登记和注销登记等地籍业务办理、表单打印、查询统计的功能。 (3) 系统运维管理模块。系统运维管理模块用于设置整个系统, 提供组织机构设置、人员管理、权限管理、数据字典管理、编目设置、编号管理等功能, 并提供数据转换、接收接口与其他系统关联接口。

3 系统建设中的注意事项

(1) 信息系统的合理性。组织协调、工作人员、技术水平、数据信息是信息系统建设的主要影响因素, 其中最为重要的便是工作人员。因此, 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 应在大力引入实力过强技术人员的基础上, 注重培训, 加强管理与系统研发人员之间的交流沟通, 确定信息系统功能, 从而开发出合理、可行的信息系统。

(2) 数据信息的时效性。时效性是地籍信息的主要特征, 地籍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 伴随着时间的变迁, 地籍信息也会发生一定的转变, 具有动态性。为维护宗地数据的发展历史, 应妥善保存地籍信息。由此可知, 地籍数据在时间层面上具有连续性, 同时, 还应及时更新数据信息。维护与更新是信息系统的主要内容, 只有定期维护与及时更新, 才能充分发挥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作用。另外, 还应及时更新原有土地数据, 为政府机构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撑。

(3) 地籍数据信息的综合性。因用户的个体差异, 在地籍数据应用方面存在差别, 即便在相同部门, 也存在显著差异。例如, 在土地部门窗口, 宗地的具体信息是用户关心的主要内容, 服务于土地登记等业务;然而在决策支持窗口更加关心数据信息的统一性和整体性, 由此可知, 地籍数据集成十分迫切。

4 结束语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该系统的建设属于长期工程, 集多种先进技术于一身, 技术水平较高。虽然, 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但是, 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仍然存在问题, 这要求我们应加强探索, 有效融合各种技术, 合理划分区域、全面维护数据资源。

摘要:文章简单阐述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状况, 包括系统的设计目标、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和设计原则、系统的结构设计、地籍数据库设计、系统功能设计等, 以解决长期以来存在的城镇和农村地籍分开管理、分别建库、难以同步更新等问题, 使地籍成果符合新的城乡一体的土地分类体系。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董士东.浅议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6) :49-49.

[2]张园玉.基于工作流和ARCSDE技术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J].中国土地科学, 2013 (1) :67-71.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篇8

1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内涵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在计算机和现代技术支持下,以宗地为核心实体,实现地籍信息的输入、贮存、检索、处理、综合分析、辅助决策以及结果输出的信息系统。其核心是满足包括各种地籍信息的管理和应用,并为其它系统提供信息支持,其功能可以概括为数据管理、地籍管理业务办公自动化与地籍信息服务三方面[1]。城乡一体化的思想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逐渐得到重视,反映在国土资源部门就是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和城市地籍数据库进行合并,并逐步在概念、政策、业务上达到一体化,以满足现代地籍工作的需要,达到有效保护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土地的目的。21世纪,许多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南京、武汉、深圳、杭州等城市开发并应用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从发展态势看,三层结构、组件化、分布式空间数据库存储与管理等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研制中。

2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2.1 系统设计思想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开发是一个专业性非常强的软件工程。在全面分析国土资源工作需求基础上,根据各部门业务要求以及相互关系,遵循整体性、合理性和实用性等原则,方便用户使用,进行系统开发。

2.2 系统结构设计

系统可采用四层体系结构:第一层为表示层,第二层为工作流层,第三层为应用层,最底层为数据管理层[2](见图1)。

2.3 系统功能设计

系统主要包括系统管理、数据管理、地籍调查、土地登记、信息查询、信息统计、信息发布和数据输出等8个模块(见图2)。

2.3.1 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主要是为了实现对地籍数据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其中代码管理包含对地类代码,部门代码,行政代码,权属代码和单位代码等的管理;用户权限分配中管理员拥有最高权限,工作人员拥有本部门的业务权限,普通用户可以匿名登录进行查询服务等;数据字典管理完成对数据结构的部分维护功能;系统参数设置包括分幅图整饰参数设置、量度单位设置、系统界面设置等;系统数据备份恢复指对图形数据和属性数据进行备份和恢复,以避免数据的丢失。

2.3.2 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具有强大的编辑功能,为其它模块的业务工作提供数据支持服务。该模块提供3方面功能。即常用图形编辑:如删除宗地、自动连线等;解析编辑:提供多种录入空间数据方法;图形属性编辑:界址点、线、区属性编辑等。2.3.3地籍调查地籍调查主要是对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镇地籍调查的空间数据和各种报表进行录入,并在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更新,保证资料的现势性和准确性。

2.3.4 土地登记

依照我国现有的土地登记制度,土地登记可分为:登记申请、地籍调查、登记审核、注册登记、颁发证书5个步骤[3]。系统以土地登记业务流程为主线,通过图文管理一体化、业务处理流程化实现全部业务工作的计算机操作。2.3.5信息查询信息查询采用快捷、方便和灵活多样的查询方式,提供数字信息的优质查询服务。标准查询按属性和位置查询,其中属性查询是以一个或多个属性值作为查询条件,位置查询是在图上选择一个或多个地理要素进行查询;历史查询是在地理位置和属性确定的基础上,指定查询时间,可查询某时间点或时间段内的信息流程查询可以依据具体业务的工作流程,查询某一工作的办理进度,增加工作的透明度,促使土地管理工作高效完成;三维浏览查询:系统通过对地理信息的空间三维模拟,使各种地理要素的表示更加直观。

2.3.6 信息统计

系统可以对日常办公中产生的各种地籍信息进行多种形式的统计,主要是统计业务台帐和表单。地籍统计数据可以为土地管理及相关部门动态管理、决策等提供依据。

2.3.7 信息发布

系统将有关地籍信息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土地管理相关部门及广大用户可以随时浏览。用户通过网络获取地籍的公开信息,只具有浏览功能。土地管理及相关部门根据各自的用户权限进行更多信息的获取。

2.3.8 数据输出

数据输出提供了各种图、表、卡、证的输出功能,用户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宗地图输出、标准图幅输出、自定义图幅输出、分类面积表输出、台帐表输出、国土证输出等[4]。

3 结论

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持,打破城乡差异,充分考虑土地管理业务的实现与应用,将农村地籍与城市地籍纳入统一体系进行管理,可以为土地业务部门提供可靠的数据基础,提升地籍管理的工作水平,同时为广大土地使用者提供快捷方便、准确有效的服务。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长期以来形成的城市和农村地籍分开管理的工作体制不利于地籍工作的顺利进行,城乡地籍统一管理成为一种迫切的要求。初步探讨了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状况,包括系统设计思想、系统结构设计、系统功能设计等,对于加强地籍管理工作,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林增杰,严星.土地管理原理与方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

[2]徐德军,杜清运,钟美.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J].地理空间信息,2008,6(2):46-49.

[3]吴良霞,沈大江.基于工作流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4(5):73-76.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篇9

1 GIS平台的特点分析

新一代的GIS具有很多特点, 包括: (1) GIS技术的不断增强, 空间及其分布的属性数据可以与图形数据实现连接。这样一来, 查询属性数据和图形拓扑时将十分方便。 (2) GIS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应用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比如地理、教育、文化和军事等。同时, GIS的应用重点也发生了变化, 不再是制图和对空间数据的处理, 还包括对地图的再次分类和叠加, 建立简单的缓冲区, 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模拟等。 (3) 对GIS人才的培养也备受关注。由于GIS用户的数量在迅速增长, GIS应用的普及使得它不再局限于专业人员, 很多GIS网站都为用户提供了相应的在线服务。

2 基于GIS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2.1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分析

先对建立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进行分析。它作为一种空间系统, 最终目标是基于各种技术建立土地地籍管理信息库, 并且实现对相应信息的管理、查询和维护, 为其提供决策支持系统。在设计系统时, 需要遵循的基本设计原则有: (1) 实用性。用户需要是系统建立的最终目的, 因此, 设计的子系统和子模块都应该发挥作用。 (2) 可靠性。一个系统是否成功, 可靠性是重要的检验标志, 同时, 它也是设计人员追求的目标。怎样合理安排模块才能保证系统运行得更加流畅, 如何编写程序才能使系统运行得更加稳定, 这都是保持系统可靠性需要做的。 (3) 规范性。在设计系统的过程中, 要求采用标准的符号、图形、接口等。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用户快速熟悉系统界面, 而且还有利于系统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4) 可扩展性。一个可扩展的系统能够在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于不败之地, 它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二次开发。

之后, 对地籍管理信息的内容进行梳理, 其中包括:地籍查询和管理模块、变更管理的相关部分、对土地的利用和规划的管理内容、决策支持和综合维护等。图1给出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框架。

2.2 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功能设计

2.2.1 数据准备

进行系统设计时, 要先进行数据准备工作。为了方便用户使用, 防止进行重复性工作, 在数据录入上, 采用高效、方便的方法录入。

2.2.1. 1 空间数据

它包括一系列的地物图形数据, 比如图斑、零星地物、现状地物等。空间数据直观地体现了地物要素, 其准备工作直接关系到土地详查工作。设计人员应该根据要求, 选择恰当的输入方法, 比如扫描矢量化输入、数字化输入、外部数据转换输入等。

2.2.1. 2 属性数据

该数据包括图斑属性、线状地物属性和零星地物属性等, 并对地物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常见的属性录入法有:根据文件输入属性、手工输入属性、外部数据库法等。

2.2.2 进行查询设计

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 查询功能使用的频率最高。查询功能作为最基本的功能决定了地籍管理工作的效率。常见的查询方法有: (1) 定义范围查询。在该方式下, 用户可以对查询范围进行自定义, 比如查询长度、面积和所属范围等。 (2) 缓冲区查询。就缓冲区查询功能来说, 其主要作用是为图形数据和相应的线进行Bufer成区。 (3) 交互查询。用户可以通过点击图形、区域和现状地物等进行相关属性信息的查询。 (4) 历史查询。对历史查询功能进行设计, 使系统可以对某一图斑或整个图幅进行历史查询。

2.2.3 统计和输出

常见的统计方法有:矩形范围统计法, 它可以对任意矩形范围内的数据进行统计;条形统计法, 它可以对表格属性的数据进行统计;分区统计法。

就输出来说, 统计方法是系统十分关键的组成部分, 它体现着系统的最终成果。在地籍管理信息系统中, 常见的输出方法有: (1) 图幅输出法。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输出方法, 以标准的图幅出现。对用户而言, 只需输出相应的信息, 系统就可以生出图廓和接图表等。 (2) 辖区输出法。在特殊情况下, 出图范围不是标准的图幅, 此时, 可以应用辖区输出法, 只输出辖区内的图形。 (3) 裁减输出法。当出图的范围随意性较强时, 可以使用裁减输出法, 用户可以借助键盘和鼠标确定范围。 (4) 属性输出法。系统不仅需要提供图形输出, 同时还应该提供属性输出。为了方便用户使用, 系统可以设计多种输出的文件格式。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 多样化的经济使得土地管理工作更加复杂。相应的, 土地管理部门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范围等都在扩大。过去的手工管理和图纸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需要, 所以, 基于GIS技术的地籍管理信息系统应运而生。它不仅满足了土地管理的高效性需要, 同时也实现了土地管理的自动化和信息化。本文探讨了地籍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过程, 包括对系统的分析和系统功能的设计。由此可以看出, 对我国的土地管理部门而言, 高速和快捷的地籍管理将会为他们的工作带来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下一篇:业态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