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地籍

2024-09-21

数字化地籍(精选11篇)

数字化地籍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发展, 城镇地籍的调查工作开始全面开展。为了推动调查的开展, 数字化的测绘技术迅速推广开来。这种数字化的地籍测量技术是利用接收器、全站仪、成图软件对城镇的面积进行测量, 并对数据进行处理生成图片, 由于方便且准确度高所以深受工作者的喜爱。

1 数字化城镇地籍测量的现状与具体内容

当前的地籍测量具有不能重复建立的特点, 城镇地籍测量对精度的要求非常高, 所以要求队伍组织调动具有积极性, 分工协作完成时要清楚的认识工程的大小, 要了解任务工程, 要了解测量人员的整体素质, 最好是对测量人员进行培训, 在信息化不断扩大的过程中, 全面展开地籍测量具有法律意义, 具有非常强的实用功能, 由于土地经常变化, 所以要有更新意识, 要适应土地规范的要求, 要充分表达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评定结果的精度要可靠, 目前有很多不同的方法可以对地籍进行测量, 但是数字化测量无疑是最先进的[1]。

数字化地籍测量是利用一定的仪器为建设城镇地籍管理技术提供依据的一项技术。它主要是测量土地的各种信息, 包括经济价值、用途、位置、面积等等, 并把这些录入到城镇地籍管理的数据库中。主要内容有地籍首控测量与根控测量、地籍图与宗地图、图幅结合表与控制点网图等等。它所利用的仪器有GPS全站仪、自动化成图软件等。数字化地籍测量的优点是:自动化程度高、精度高、整体性强。它有七个应用方向, 分别是:第一, 使地籍图的更便于修补、变更;第二, 可以提供地理信息基础数据;第三, 服务与经济;第四, 保护产权;第五, 规划土地利用;第六, 服务于政府的决策;第七, 为社会管理提供服务[2]。

2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步骤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第一步就是平面控制测量, 包括首级控制测量与图根控制测量。首级控制测量首先要选点, 在10到20平方公里的面积里要布设两级导线控制网, 并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对控制点进行加密, 将导线坐标作为起算数据。要有足够并且均匀分布的控制网来保证精度, 选择在合适的区域作为监测点, 要保证通视, 测量点不能选择在隐蔽的地方, 要远离功率大的无限发射源与高压设备。在外业实施时, 要通过GPS的静态模式进行作业, 观测均匀分布的四颗卫星, 并按照相同的时间逐段观测, 要避免有障碍物的遮挡与吸收。当外界的条件全部符合规定时, 就可以进行观测了。在数据处理时要使用测量软件根据定位系统的基线进行平差计算得到误差指标。第二步是进行界址点的测量, 如果界址点容易测量, 可以直接采用极坐标或者角度交汇法进行测量计算。如果测量精度要求较高、界址点较隐蔽, 就要使用到激光测距仪进行测量, 根据边界的距离通过距离交会法与内插计算得出最终数据。第三步是确定地籍图测绘内容, 测绘的内容主要是有地籍的宗地, 要对地籍资料进行检测界址点与属性的分析, 如果最后得出的结果大于一分米就要进行重新测量与编绘。如果一个宗地没有地籍资料, 就要对这个地方进行调查并编绘地籍图与房地平面图。最后将采集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 利用软件将信息绘出来, 并标注宗地的各种编号, 生成地籍图。最后一步是计算内业面积, 在外业数据采集完之后, 通过计算机对测量的数据进行处理并生成图表数据, 根据测量的界址点对宗地的面积进行提取, 并将属性信息录入, 生成平面图[3]。

3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具体应用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应用比传统的测绘增添了许多优点, 在使用传统的仪器时, 测量的周期非常长, 测量的精度没有保障, 工作强度过大。而数字化测绘全然没有这些弊端, 它具有自动化、精度化、整体化的特点。它的使用缩短了成图周期, 加快了测量速度, 打破了逐级控制的原则。它所要求的控制网布置简化、控制点数量比之前少了很多, 碎部精度高。它没有图幅边界的顾虑, 还可以提高测量的精确程度。

进行数字化的地籍测量, 首先要建立加密网进行控制, 之后要施测界址点编制宗地图, 根据地籍表填写界址点成果表, 进行土地分类面积的统计, 很据可利用的资料对二级控制网进行勘察根据保存完好的比例尺地图建立城建坐标, 并将其用于工作底图。作业的依据是《地籍图图式》、《地籍测绘规范》、《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工程测量规范》与《城市测量规范》。它的内容包括各级行政界线面积与用途, 界址点街道名称与门牌号, 建筑物的层数及编号, 有界址意义的建筑, 道路通过的主要桥与公共绿地, 河流沟渠与池塘, 独立建筑物与塔位高压线, 行政界线等。在编辑房地平面图时首先要绘出界址与房屋, 然后标注地籍号与编号等, 在编辑地籍图时要在野外采集后进行数字化操作从而形成图片。在计算宗地面积时将宗地名称、所在地单位性质、所在地土地来源、建筑年代、宗地四至、土地坐落位置、建筑面积、土地证号、土地用途、房产证号、建筑占地、建筑物结构、宗地面积、共用宗地分摊信息等;最后提取界址点坐标成果表、房地平面图录入到计算机中。在进行面积分类的统计时, 要根据行政界线来计算面积。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 信息技术也较快发展起来, 计算机的发展使数字化得到极大普及, 数字化的测绘仪器越发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这些仪器的使用不仅节约了人力物力资源, 还提高了测量的精准程度。地籍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 土地是固定的, 所以与之相关的信息都具有空间的特征, 数字化地籍测量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要通过界址点的要求确定地籍测量的仪器与方法。数字化地籍测量在测量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在应用中极具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志.RTK技术与数字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以黑龙江省二九零农场为例[A]中国土地学会、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2005:4.

[2]徐建英.GPS-RTK与全站仪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15, 03:26-27.

[3]陈洪安.GPS快速静态定位技术在城镇地籍调查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19:8381-8382+8388.

数字化地籍 篇2

摘要:数字化测图在地籍测量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介绍了地籍测量的内容和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重点对数字化测图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地籍测量;数字化测图

一、地籍测量的内涵

地籍测量主要是指利用现代测绘技术以一定的精度测定土地境界、土地权属位置、土地面积并以反映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状况以及质量等级的专门测量,它为国家土地管理部门提供具有现时性的土地详查资料,并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地籍测量不同与普通的地形测量,地籍测量应随着宗地的土地登记的变更而不断地更新,时时保证地籍资料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是测绘技术与法律的综合应用,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地籍测量的技术标准必须符合土地法律的要求;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因此测绘人员不仅要具有熟练的测绘技能,而且还应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

数字地籍测量是数字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其实质是一种全解析的,机助测图的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核心,在外连输入输出设备及硬、软件的支持下,对各种地籍信息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方法。数字地籍测量是一个融地籍测量外业、内业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系统,是计算机技术用于地籍管理的必然结果。它的最大优点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建立地籍图形数据库,从而为实现现代化地籍管理奠定了基础。

二、数字化测图技术的特点

(一)劳动强度小,自动化程度高。外业采集的数据可以自动记录于电子手簿中,避免了传统测图繁琐的记簿、计算、检核,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电子手簿中的数据可以通过电缆直接向计算机传输,在室内通过计算机键盘和鼠标的简单操作,即可完成图形编辑,大大减少了外业工作时间。

(二)精度高。传统的测图,地物点平面位置的误差主要受解析图根点的展给误差和测定误差、测定地物点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等影响。测量数据作为电子数据格式可以自动传输、记录、存储、处理和成图,在全过程中原始数据的精度毫无损失,不存在传统测图中的视距误差、方向误差、展点误差,很好地反映了外业测量的高精度,获得高精度的测量成果。

(三)信息量大。数字地图包含的信息量几乎不受“测图比例尺”的限制,甚至可以没有“测图比例尺”的概念。数据可分层存放,使地面信息的存放几乎不受限制。比如将房屋、道路、水系、电力线、地下管线、植被、地貌等存于不同的层中,通过关闭层、打开层等操作来提取相关信息,便可方便地得到所需测区内的地籍图。在数字地籍图的基础上,可以综合相关内容补充加工成不同用户所需要的城市规划图、城市建设用图、房地产图以及各种管理的用图和工程用图等。

(四)信息存贮、传递方便。数字信息可以通过磁盘、光盘以计算机文件的形式保存或传递,还可以通过电缆或计算机互联网传输。在数据的存贮、传递方面优势是传统测图无法比拟的。

(五)便于成果更新。数字化测图的成果是以点的定位信息和绘图信息存入计算机的,当实地有变化时,只需输入变化信息的坐标、代码,经过编辑处理,很快便可以得到更新的图,从而可以确保地面的可靠性和现势性。

三、数字化测图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一)数字化测图的主要方法

目前我国数字成图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原图数字化、航测数字成图、地面数字测图。原图数字化是将原有图件进行矢量化处理,使图形数据变成矢量数据,通过各种编辑,获得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或者将原有图纸通过扫描仪扫描,通过一些矢量化软件,将由扫描得到的栅格数据转化为矢量数据,然后通过编辑处理,进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方法。航测数字成图是将航摄像片通过解析测图仪,获得地面立体模型,采集地面模型数据,从而得到数字化地籍图的一种方法。这些方法的主要作业过程均需要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与编辑以及成果图件的数据输出。这三种方法适用的情况和作业方法各异,应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在没有符合要求的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地区,可直接采用地面数字测图的方法,即内外业一体化数字成图。

二、(二)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作业流程

1.地籍测图准备。目前应用数字法进行地籍测量前,应做好以下准备工作:根据城镇地籍调查的范围,划分好区、街道街坊;进行地籍权属调查,实地标出每宗地界址点的位置;布设控制网;划分每个作业小组测区范围。

2.地籍控制测量。地籍控制测量是为地籍细部测量和日常地籍测量服务的,它具有传递点位坐标及限制测量误差传播和积累的作用。在地籍测量工作中,为限制测量误差的积累,保证必要的测量精度,使各街区测绘的地籍图能够拼接成一个整体,就必须首先在全调查范围内选定一些控制点,构成一定的几何图形,用精密的测量仪器和精确的测算方法,在统一的坐标系统中,确定它们的平面位置和高程,再以这些控制点为基础测算其他细部点的坐标。通常采用GPS卫星定位技术建立控制网。

3.地籍细部测量。地籍细部测量采用GPS(RTK)、全站仪配合的草图方式测图,关键部分绘制在草图上。草图的清晰、明了对内业工作至关重要,草图绘制的比例尺不宜过小,地物之间的相对关系大体能够得到体现。地籍细部测量主要包括:野外数据采集。数字法地籍测图时,野外数据采集的方法按记录器的不同可以分为:电子手簿记录模式、便携机记录模式、电子速测仪数据存储卡记录模式、GPS测量模式。数据传输。野外数据采集后,用专用电缆将外业采集的数据传输到计算机。一般每天野外作业后都要及时进行数据传输,以避免数据丢失。数据处理。首先进行数据预处理,即对外业采集数据的各种可能的错误检查修改和将野外采集的数据格式转换成图形编辑系统要求的格式。接着对外业数据进行图形生成,建立图形文件等操作,再进行等高线数据处理,即生成三角网数字高程模型(DTM)、自动勾绘等高线等。

4.地籍图生成与编辑。对照宗地关系图与宗地草图,根据分幅地籍图的坐标范围,选定该幅图所波及的作业分区数据文件,由测点平面坐标和地块描述信息自动生成平面图。地籍图生成完毕后,在输出前利用制图软件的图形编辑功能进行图形编辑处理。图形编辑处理后,要对其进行全面检查,查看是否有漏测及处理不当的地方,并加以修改,消除一些地物、地貌的矛盾,进行文字注记说明及地形符号的填充,进行图廓整饰等。也可对图形的地物、地貌进行增加或删除、修改。如果没有什么重大问题,则可以生成界址线等地籍要素,注记相关的地籍要素内容,打印初步地籍图。进行外业巡查,根据初步地籍图利用钢尺对测量精度进行审核,这一步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

5.面积量算汇总。在错误修正后,按照从整体到局部,层层控制,分级量算,块块检核,按面积平差的原则进行面积量算、面积平差、面积汇总等工作。

6.图表生成。最后在检核无误的情况下利用制图软件的功能生成地籍图、宗地图、界址点成果表、宗地面积绘总表、土地面积分类表等图表文件。

7.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进行图表一致性、勘丈边长与反算边长一致性的检核,经检核无误或对检核问题修改后,建立初始地籍调查数据库文件,再进行人库前的数据检查,如无错误则可以人库,即建立了地籍信息系统。

在地籍测量工作中采用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提高数字化测图技术和效率,保证成图精度,满足小城镇建设的需求,为后续的规划和调整工作提供了基础资料,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贺丽娟,曹振一.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西北水电,2002 [2]覃其进.浅谈数字化技术在地籍测绘中的应用[J].广西地质 2001

数字化地籍 篇3

关键字:数字化;地籍测量;城镇;地籍调查;应用分析

一、数字地籍测量的优点

1.1自动化程度高。对于数字地籍测量来说,主要是采用的全站仪测量,测量出来的数据是一种电子信息,在自动记录和存储以及输送、处理等过程中,不存在人为干预的状况,这样就很好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1.2精确度比较高。数字地籍测量在进行应用的时候,对于数据的记录、存储以及处理等方面,原始数据的精确度非常高,基本不会损失,这样获得的测量结果也有比较高的精确度,提高了数字测图的精确性。

1.3现势性强。加入地籍信息发生了变化,相关人员可以从数字地籍图里面,找出变化的部分进行适当的修正,这样就解决了纸质地籍图需要不断更新的难题。

1.4适用性强。数字地籍测量的结果主要的存储方式是数字,也可以根据具体的用户需求输出地籍图,这时的地籍图比例不同,图幅大小也不同。

二、工程实例应用分析

2.1地籍测量区域概况。某城市老城区面积占城市面积的25%,宗地形状复杂拥挤,其占宗地总数的80%。并且近年来对老城区进行拆迁改造时,因老城区需改造面积及工程量较大,其错综复杂的宗地给整改规划带了部分阻碍,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实地宗地测量,以更好的为城市规划的提供参考。

(1)测量要求。通过建立加密控制网络,实施界址点,从而编制宗地图以及地籍图,将界址点填入相关表格,同时以街道为单位进行土地分类的面积统计。

(2)使用的资料。部分城区内存有一级、二级导线的平面控制网,经过实际勘察,测量点位保存完好。所需地籍调查的区域内有比例尺为1:1 000的地形图,使用独立坐标体系,从而在实际地籍调查工作作为工作底图进行使用。

(3)作业流程。作业流程的科学化是数字测量的关键所在,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设计作业流程,数字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见图1。

图1 数字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

2.2测量平面控制

(1)测量首级控制。首先应选择测量点。在该城区的一、二级导线控制网的基础之上使用GPS对控制点进行加密,总共布设了12个点位,将联测一、二级导线点的坐标作为GPS控制网络的初始数据,虽然GPS测量点不要求必须通视,但为了便于后续的测量,在测量点的选择过程中应考虑测站点与某测量点通视,并且旁边无高压线以及大功率的无线发射源等等。

其次,对外作业实施。该次测量的作业使用静态的测量模式进行,没一个时段观测45min,保持15s的采样间隔。卫星截止的高度应超过15度,测量点周围15度以上不应存在障碍物,从而防止信号被吸收或者遮挡,在实际测量过程中应选最佳的测量时段,在同步观测卫星数量超过4颗,并且呈均匀分布,卫星几何强度因子PDOP小于等于6时,对天线的高度进行量取,实现对气象数据的测量,而后载开机检测进行观察。当多项指标达到相应的要求之时,按下接收机提示输入相关的数据,并填写测量的手册。

最后数据处理。在数据采集步骤完成之后,使用随机软件TGO1.60软件进行GPS基线向量的解算以及网平差的解算,从而得出平面直角坐标平差值、计算得出点位误差、基线向量改正值、基线精度等等指标,经过计算,相应的数据当中,点位中最大误差为:P=±0.39 cm(M=±0.25cm,M=±0.29cm),最弱相邻点点位中的最大误差为:±0.19cm;边长相对中最大误差为:1/211437。该次对外作业的质量检测、观测以及市内平差都严格按照相关规范执行,从而保证精度指标符合测量工程规范当中对平面控制网的要求,由此可将其作为平面首级控制。

(2)测量图根导线。本次测量当中,图根控制测量使用附和导线方式进行布设,图根导线可分为两个级别,一级图根导线是从一、二级导线点以上的平面控制点发展而来的,二级图根是从一级图根点以上的平面控制点发展而来的。图根导线的测量均使用全站仪进行测量。

2.3测量界址点

(1)应用RTK技术进行测量。在对一些位于开阔地、建筑房角以及高层建筑一角的界址点进行测量时,可采用RTK技术进行测量。RTK可自动将采集到的外业数据进行整理,并记录在电子档案或内存中,可以在现场直接绘制地籍草图。

(2)全站仪测量界址点和碎部点。对于一些高层建筑或比较复杂的地形进行测量时,由于RTK自身环境要求及测量状态等方面限制,对这类地籍测量不够准确,可应用全站仪对其界址点以及破碎部进行测量。所使用的全站仪一般都会带有自动记录和内存管理功能,对观测到的界址点和破碎部位的数据进行整理,全部记录在全站仪中,在测量过程中要注意草图的及时绘制。

(3) 其它方法测量界址点和碎部点。有些界址点在实际测图中动态GPS、全站仪都无法观测,在这种情况下,量取界址点与其它已测点或线的相对位置及尺寸,应用RDCIS(瑞得地籍信息系统)软件的绘图功能或CASS5.0成图软件在图上将点解析出来。

(4) 边长勘丈和宗地草图的绘制。对一般的中小型宗地进行边界测量时,界址间无障碍物切容易测量的,可以使用50m钢尺进行边界直接测量,并标记相关界址点以及边界线,方便进行地籍草图绘制。全站仪在进行地籍测量时其精度较高,对地籍边界测量十分准确,但其对操作及技术条件要求较高,其测量效率往往很低,只适合在一些比较难测的特殊地点使用。通常情况下以钢尺测量为主,全站仪可作为其测量补充技术。

三、结语

在地籍调查中,数字地籍测绘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就目前情况来看,数字地籍图详细的记载着每宗地的基本信息,包括性质、权属、用途等,这样就为保护土地使用者和所有者的合法权益提供了基础。因此,要认真研究数字地籍测绘在地籍调查中的应用,为政府制定土地政策、环境政策和土地改革等方面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永强,曾坤,孟文俊.城市地籍测量的测绘技术问题研究[J].科技创新导,2012(26).

[2]赵承林,康倩.关于地籍测量若干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9).

[3]高恒昌,段朝辉,张澎.数字化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2012(2).

数字地籍测量 篇4

数字地籍测量是利用应用软件将地籍测量采集的数据加以处理, 输出并绘制各种所需的地籍图件和表册。其作业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输出、数据库管理等。

采集的数据按照规定好的格式储存于数据库, 地籍要素数据来源于仪器设备获取,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测记法、电子平板法、数字化法、航片量测法等。

对于不同的办法采集到的数据, 在计算机上经过相应的预处理软件处理, 将数据转化为某种标准的数据格式, 经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出各宗地面积, 绘制地籍图。计算机上的各种数据均需存储, 建立地籍数据库, 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输出地籍测量所需要的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地籍调查表, 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 数字化地籍图等成果。

2数字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

地籍要素包括反映隶属关系的地理名称, 反映权属关系的界址点线, 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地物, 反映位置关系的定位坐标, 反映数量关系的土地利用及占有面积, 还有反映地物特征描述等。建立地籍数据库的目录就是要把地籍要素数字化, 地籍要素包含属性信息和图形信息。数码文字可用来表示属性信息, 编码、连接信息和平面直角坐标可用来表示图形信息, 地籍信息编码就是用规定的代码表示指定的地籍信息。一般遵循惟一性、易扩展、易识别、简单适用的原则。目前地籍信息编码的方式有全要素编码、提示性编码和块结构编码。

(1) 全要素编码由若干位十进制数组成, 首先参考图式符号, 将地形要素分类, 如“1”居民地;“2”道路;“3”管线等, 然后在每一类中进行次分类, 如“01”一般居民房;“02”简易居民房等。另外加上类序号、特征点序号。全要素编码的优点是编码具有惟一性, 易识别。缺点是层次多, 位数多, 同一地物不按顺序观测, 编码困难。

(2) 提示性编码由几何相关性和类别组成的若干位十进制数, 十位编码“1”水系, “2”建筑物, “3”道路等;个位编码孤立点“0”, 与前点连接“1”, 不连接“2”等。提示性编码的优点是形式简明, 野外工作量少。缺点是提示图形不详细, 预处理和图形编辑工作量大。

(3) 块结构编码是用三位整数把地形要素编码。如“100”测量控制点“104”导线点等, 每一点的记录除观测值还有点号、编码、连接点、连接线型等信息。块结构编码的优点是点号自动累加, 编码位数少, 野外输入信息量少。利用图式符号库解决复杂的线型“1”直线“2”曲线“3”圆弧线。

在数字地籍测量中, 地籍要素间的层次关系和拓扑关系是数据结构应当反映的。经过数据处理产生文、数、图等对应关系。这样有助于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分类。目前, 矢量数据结构在数字地籍测量中普遍使用。在此结构中, 点实体以表示其空间位置的坐标值的数字形式存放, 线实体以有序的坐标值存放, 面实体用表示其周边的字符串或相关点存放。经常使用的矢量数据结构有:

(1) 顺序结构, 这种结构便于数控绘图和计算面积。

(2) 链-结点结构, 多边形中交点为结点, 两结点之间的线为链, 一条链可以与多个地物要素发生联系, 这样无需多次数字化和储存, 提高了数据质量, 减少了冗余。

(3) 拓扑结构, 三条以上线的交点在拓扑学中被称为结点, 两个结点之间的曲线或折线为链, 由若干链组成的封闭图形称为区。采用拓扑结构可以有效地存储地籍要素的点、线、面之间的关联、包含及邻接关系。

3数字地籍测绘系统

计算机是数字地籍测绘系统的核心, 地籍测绘系统主要由数字地籍测绘软件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由数字化仪、全站仪、解析测图仪等设备输入数据, 由打印机、数控绘图仪输出数据。数字地籍测绘系统较成熟的有南方CASS, 武汉RDMS, 北京EPSW等。

南方测绘CASS系列数字测图系统采用Auto CAD为系统平台, 充分吸收利用数字化成图,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数字地球 (DE) 的最新技术, 数字化成图技术领先。

武汉瑞得的RDMS数字测图系统图形编辑及数据处理功能很强大, 此系统使用的是最新的GIS图形平台, 新加了显示三维图功能, 用户还可以自己定义符合。并且此系统支持图形操作的UNDO功能, 图形的可视化操作得到全面实现。

EPSW电子平板测绘系统借助全站仪和便携式PC机实现实时成图, 特别适合山区的测量。因为它即测即显, 编辑修改或检查数据图形可在现场操作。EPSW采用WINDOWS界面, 图形编辑系统是独立的, 可与AUTOCAD进行数据之间的交换, 数据采集和数据库更新也可以使用它来完成。

通过数字地籍测量建立的地籍数据库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应用于城镇土地规划、城镇土地定级估价, 盘活城镇存量土地、土地有偿使用、旧城改造、城镇土地管理利用和土地动态监测等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中。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规范的地籍管理系统,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数字地籍测绘系统使土地管理更有规范的进行, 切实保护耕地, 合理利用土地, 充分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主要体现: (1) 强化土地管理职能, 完善土地管理措施; (2) 实行计划管理, 严禁乱占耕地; (3) 充分利用本地水土资源; (4) 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 搞好土地动态监测; (6) 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全面实行土地的有偿、有限期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地籍测量[M].测绘出版社.

[2]数字测量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3]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S].

[4]武汉大学.地籍测量学[M].

数字化地籍 篇5

关键词:数字化测绘技术;地籍测量;测量工程

1.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

1.1 便于理解,提高工作效率

由于地籍测量工作的信息量较大,包含线条、数字等信息较多,传统的测绘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复杂多变的地理资源,这就给测绘人员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而先进的数字化测绘技术是以数字作为基础,并借助计算机技术整合成形象的模拟图,这样不仅可以简单明了的表现测绘数据,且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测量工作的难度,以及简化了阅读难度,让人们形象的判断出地势地貌。

同时,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存储大量的数据信息,方便整理、删减、修改数据信息,尤其是数字地图的表现,它与测图比例尺无关,用户可以根据使用便捷而直接查询,例如,用户可以在数字地图上直接查看地貌特征,这种测量方式有助于测量人员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助于非专业人员的使用。

1.2 优化资源,有效降低成本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丰富了用户的生活,也为用户的日常工作带来了方便,它逐渐成为用户生活、学习、工作中不可缺少的工具。它主要是借助计算机技术为基础,通过计算机数据库,而有效地整合优化地籍信息资源,并可以共享和交换数据信息,用户可以借助网络得到其想获得的准确信息资料,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重复绘制工作,从而实现了多人共享数据信息的目的,从而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

此外,数据库不仅可以增强工作人员各自之间进行数据交流沟通,且可以方便对数据信息进行有效地分析和研究,既增强了工作人员之间的凝聚力,也避免了出现错误的概率,增强了测绘工作效率,缩短测绘工程测量工期。

1.3 提升技能,减少工程时间

在测绘工作人员熟练掌握传统测绘操作技术的基础上,在借助现代化的数字化测绘技术,可以大大提高测绘工作人员之间的专业技能,提升测绘工作人员的技能,避免分级布网等其他影响因素,从而做到测量工作一体化。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外业工作人员的测量工作量,且可以缩短地籍测量工程的工期。

1.4 测量精确,为客户提供便利

现代化数字测量技术将全站仪与PTK进行有效地结合在一起,并将全站仪采集的数据信息保存在电脑PTK中,这样既可以避免传统测量方式产生的误差,且可以确保测量数据的精度,并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地籍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此外,利用数字化测绘技术测量得到的准确的数据信息,为用户设计出满足用户需求的图纸资料,并对这些图纸信息进行整合处理,从而更大程度上满足用户的需求。同时,用户可以根据使用需求,选择自己使用方便的设计方案,推动我国地籍测量工作的发展。

1.5 应用方便,实现实时更新

计算机可以实时快速的将数字化地籍测量结果作为基础信息资料进行处理,将地籍测量得到的各项信息资料进行有效地对比分析,对信息进行细致的对比分析,及时发现测量数据中的错误,及时进行纠正,从而逐步完善图标,提高国土部门数据信息的精度,促进我国地籍测量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2.数字化地籍测绘的作业方法

2.1 控制测量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是地籍测绘工程的基础工作,它主要使用高精度的测量方法而得到具有精确地籍控制点的平面坐标值。近几年随着全球卫星定位系统技术的成熟与全站仪的广泛应用,传统精度较低的三角测量技术已经被现代先进的高精技术GPS所取代,从而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控制测量工作量,减轻了三角测量工作的限制。根据笔者多年施工经验可知,首级控制测量可利用静态GPS测量技术,平差处理根据随机平差软件进行准确处理;在外业细部点的采集控制时,如果利用RTK技术不需要设置图根控制点,若利用全站仪,则需要在首级控制点上进行细化为图根控制点,或者采用RTK技术进行加密,其中图根控制测量主要是应用导线测量和各种交会测量等方法。

控制测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确保所采集的控制点的精度,从而有效地确保地籍测量的精度满足规范的要求与用户的使用要求。

2.2 界址点、地物点等细部点的测量

在地籍测绘的外业数据采集中主要应用了全站仪、GPDRTK技术、扫描数字化、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等。

(1)使用全站仪进行外业测量。在测量较为隐蔽或高大建筑物的地物点或界址点时,需要先利用RTK技术测量一组图根点,然后利用全站仪测量地物点与界址點。全站仪可以自动保存测量的数据信息,在外业的地物点与界址点观测测量工作中,全站仪直接将数据保存在设备内,并准确绘制草图。

由于全站仪在测量工作时可以实时准确的记录数据,并可以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特别是免棱镜全站仪可以很大程度上降低测量工作强度,测量操作更加简洁灵活,因此数字化测量共组多采用全站仪进行地籍测绘工作。

(2)RTK 技术。在障碍物较少、遮拦物较少时,例如在高大建筑物的顶部或建筑物的房角等部位,应用RTK测量技术可以降低工作量,它可以将测量的数据信息,及时准确的记录保存在电子手簿中,并可以在现场进行快速的绘制地籍草图。

RTK地籍测绘技术主要优点:自动化作业、集成度高、测量功能强,同时可以降低外业作业强度,且RTK测量工作定位精度高、数据存储安全可靠、积累误差低;操作简便、工作效率高、后处理功能强。

(3)扫描数字化作业。针对已有的地形图,可以利用扫描仪对原地形图进行扫描,从而格栅图形后,再利用矢量化软件将格栅图转换为矢量图形,以实现原测地籍图的数字化。

但是此种方法测量精度取决于原地形图的精度,同时,在数字化过程中产生不同程度的误差,则必会降低原图的测量精度。

3.结束语

根据上文所述,在地籍测绘工程中应用数字化测绘技术不仅可以很大程度降低外业测量工作强度,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地籍测量数据的精度,为我国国土测量工作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晨华,汤廖文.数字化测绘技术及其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0,18(3):259-2 61.

[2]吴丽娜,张晓峰.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J].地矿测绘,2012,20(5):12-14.

数字化地籍 篇6

关键词:技术优势,实际应用,数据采集,地籍图绘制

1 数字地籍测绘的技术优势

计算机技术, 电子通讯技术和测绘软件的开发和应用为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提供了基础性技术支持。传统的测绘技术通常是利用人工使用测量设备的方式对土地资源信息进行空间测量和绘制, 其绘制结果也是以图纸的形式呈现出来, 这种测绘方式具有明显的缺陷:绘制难度大, 绘制步骤繁琐, 人力物力消耗大, 数据绘制的精确度难以保证, 且绘制图纸不利于修改和保存。随着数字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测绘技术也有了飞跃式的进步, 将数字化技术融入测绘领域不仅提高了绘制信息的准确性, 而且在遥感技术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新型数字技术和系统的支持下, 还实现了信息测绘和管理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其在应用过程中的优点显而易见。

1.1 测绘过程实现了自动化和智能化

数字化测绘方式主要是使用新型测绘技术对土地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录入, 并通过计算机处理方法对测绘数据进行自动处理和绘制, 整个测绘过程都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操作, 几乎不需要人工操作的介入, 计算机自动会对手机的地理信息数据进行智能化修改和处理, 降低绘图数据的误差, 并能够根据需要自动生成数据测绘指标。数字测量技术的应用大幅降低了测绘工作的操作难度, 并减轻了测绘人员的工作强度。

1.2 提高了测绘信息的准确性, 降低了测绘误差

数字测绘技术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将测绘误差控制在极其细微的范围之内。以往的测绘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才能够完成, 因此经常会由于人工测量的技术水准, 绘制习惯或经验的影响导致测绘结果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出入, 表现在绘制图纸上就会产生极大的误差。而数字测绘技术的应用则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状况, 由于测绘全程都是由数字化技术智能操作的, 使得测绘信息更具客观性和准确性, 同时, 数字测绘实现了多方位立体数据扫描, 防止数据出现遗漏的情况。

1.3 测绘信息的操作和使用更加方便

传统的测绘方法不利于数据的存储, 而且在测绘信息的传输和使用过程中也不方便调取和存放。数字测绘技术的使用解决了这项问题, 测绘地图和信息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不同尺寸的缩放, 并实现角度的转换。对于测绘信息的存放也完全由计算机内部系统保存, 大大节省了存放空间。在信息操作过程中, 可以实现在同一视窗同时打开多个数据信息窗口, 实现多级信息的同步处理。与此同时, 信息的传输和共享也更为便捷, 方便数据使用者的使用。

1.4 降低了测绘难度, 缩短了测绘时间

数字化测绘过程突破了传统的户外测绘模式, 实现了测绘设备的自动化测量, 降低了人员的操作难度, 缩短了测绘时间, 提高了成图的质量和速度。

1.5 实现了多级测绘步骤同时进行

传统测绘方式会受到时间和地域条件的限制, 无法实现多级层同时测量, 而采用数字测绘技术则不会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 总体测量与局部信息测量工作可以同步开展。

1.6 测绘方法不受限制, 灵活性更高

对于局部地区或测绘细节处理可以根据实际测绘需要采用不同种类的技术操作手法, 而且在制图时不必考虑图幅面积的限制, 由计算机操作系统实现内部智能化成图操作。

2 实际应用举例

2.1 工程概述

某县地处豫东平原, 全县南北长41公里, 东西宽33公里, 总面积924平方公里。本次测量的作业区域睢县工业园区位于县城以北, 南至环城北路, 北至皇台村南, 沿211省道两侧各800米的带状区域。采用RTK方法进行测量, 将3个作业组拆分为6个作业小组 (每组3人) , 从而将外业测量时间压缩到30天以内。

2.2 科学的进行基准站选址

基准站选址时应注意以下方面: (1) 避免选择在无线电干扰强烈的地区, 基准站四周100m内无大的电磁波辐射源。基准站至测区的视野应开阔, 无高大建筑物或高山阻挡。 (2) 基准站站址及数据链电台发射天线必须具有一定的高度。 (3) 为防止数据链丢失以及多路径效应的影响, 周围无GPS信号反射物。

2.3 外业采集数据

根据地籍调查情况, 运用GPS-RTK技术对实地每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建筑物及其他地籍要素进行数据采集。架设GPS基准站, 使用1+2作模式, 用两套GPS-RTK接收机作为流动站进行测量, 一般取3s作为一个记录单元。RTK方式出现后不要马上开始测量, 要等GPS稳定约20min左右才开始测量, 否则将有较大的误差。其作业方法及步骤为: (1) 选择坐标系。根据要求, 统一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 (2) 设置投影参数。知道已知点坐标中央子午线的, 采用实际中央子午线, 不知道的则选择当地经度作为中央子午线, x常数为0, Y常数为500000, 投影尺度比为l。 (3) 求取转换参数。分别到测区内两个已知点上采集数据, 进行参数转换, 并自动存储到“转换参数”中, 进入转换参数, 查看转换参数, 打开转换参数。 (4) 碎部点测量。

2.4 地籍数字化系统的建立

2.4.1 地籍图测绘内容。

(1) 各级行政界线、界址点、界址线、面积、用途、坐落、单位名称、土地类别等。 (2) 界址点与相应地物点、街道地理名称、门牌号码须表示。 (3) 房屋、建筑物及构筑物均应表示, 房屋应注记层数及在每宗地内的编号, 宗地内的房屋应按照权属调查的结果进行表示, 并且严格按照权属调查的结果进行测绘。 (4) 有界址意义的围墙、栅栏、篱笆等按图式上的符号表示。 (5) 公路、街道、河流、沟渠、池塘、公共绿地及相应名称一般应予以表示, 道路通过的主要桥、涵均应绘出, 河流应绘流向符号。 (6) 独立地物:主要表示纪念碑、塑像雕塑、牌坊、塔、烟筒等, 公园、工厂、机关、学校、住宅等较大的宗地。 (7) 电力线、通讯线一般不表示, 但有塔位的高压线, 其塔位应表示。 (8) 行政界线按实际位置绘出, 当行政界线与界址线重合时, 行政界线在界址线两侧跳绘。

2.4.2 编辑房地平面图。

首先在AutoCAD环境下, 按宗地绘出界址点、房屋;然后标注宗地所在图幅号、坐落、地籍号、地类号、界址边长、邻宗地籍号及邻宗界址示意线、房屋层数、编号等。

2.4.3 编辑地籍图。

本调查区地籍测量工作采用《scs多用途数字地形地籍测绘与管理系统》进行全野外采集, 数字化成图。首先以街坊为单位将编辑好的各个街坊、各个街道的房地平面图进行拼接;其次将野外采集的道路、河流、绿地和相应的地理名称等地理要素与之叠加形成地籍图;然后各相关要素按“地籍图式”分类及代码分别编码, 并分层管理;最后按照标准进行地籍图的分幅和编号, 输出地籍图。

3 结束语

地籍调查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 其中, 地籍测绘工作又是地籍调查的基础, 因此, 应尽量保证地籍测绘工作中测绘数据的精确度和实用性。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地籍测绘手段越来越先进, 目前, 数字测绘技术以其独特的优势受到测绘单位的广泛关注, 并在实际测绘工作中加以有效运用。值得注意的是, 地籍测绘过程中往往会由于测量技术或方法本身的局限性而产生一定的测绘数据误差, 测绘人员应该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将误差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提升地籍测绘的总体水平。

参考文献

[1]高恒昌, 段朝辉, 张澎.数字化测图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城市勘测, 2012 (2) .

数字化地籍 篇7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 即利用测绘仪器准确测定表达地籍情况的信息, 主要包括测绘地籍图、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等。

1.1 传统的地籍测量

在进行地籍测量时, 利用传统的测绘仪器 (经纬仪、钢尺) 来进行野外数据的获取, 并使用纸质手簿进行记录, 然后利用平板仪, 采用极坐标法, 使用铅笔进行地籍图的绘制。这种方法的基础数据记录繁琐, 修改处理极不方便, 整个作业过程费时费力。显然, 传统的地籍测量作业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地籍管理工作的需要。

1.2 数字地籍测量

在进行地籍测量时, 利用数字化采集设备 (全站仪、电子记录簿等) 来进行野外数据的获取, 然后把数据导入到计算机, 利用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和绘图软件生成地籍测量所需要得到的地籍资料。根据其作业过程, 笔者认为, 数字地籍测量是以计算机为平台, 利用数字化的采集设备采集野外数据, 将数据存储在计算机里, 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和绘图软件生成地籍图、表册等地籍资料的一种自动化测绘技术。其最大的优点就是在完成地籍测量的同时可以建立地籍图形数据, 为实现信息化地籍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数字地籍测量的特点

2.1 整体性强

在进行数字地籍测量时, 可根据河流、道路、街道、街坊等自然或人为线状因素进行测区划分, 一旦测区整体控制网建立完成, 可对整个测区内的任何位置进行自由实测, 而不受图幅限制, 减少了常规测量必须解决的接边问题, 测量结果精度均匀, 可靠性强。

2.2 自动化程度高

数字地籍测量在数据记录、计算处理等方面具有较高的自动性, 而且能够自动成图、绘图, 大大提高了测量效率。同时, 数字地籍测量能够自动用图者提供可处理的数据文件, 便于与计算机等现代技术相融合。

2.3 精度高

数字地籍测量除在点位精度上较传统地籍测量有很大改善外, 同时, 数字地籍测量过程中, 自动化程度高, 减小了人为因素如观测、记录、绘图等而造成的测量误差, 大大提高了测量精度。

2.4 适用性强

数字地籍测量以数字形式存储地籍图, 不同类型的地物可以组织在不同的图层, 便于图件的数字化处理, 可以根据用户的不同需要输出不同详细内容的图件, 而且可以方便的获取距离、方位、面积等信息, 能够满足多用途的需要, 而且这科恻量结果有利于数据的共享。

2.5 时势性强

数字地籍测量能克服地籍空间连续更新的困难, 只需将变更的部分, 经过数据处理即可对原有的地籍空间信息和相关的信息作相应的更新。

3 数字地籍测量的模式

3.1 野外数字测量模式

野外数字测量模式与传统地籍测量在测量步骤上相似, 适合于尚未测绘大比例尺地形图的城镇地区。该测量模式采集的数据经过后续软件处理, 便可得到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以及其他各种专题图, 同时还可以建立数字化地籍数据库。根据数据采集所使用硬件的不同, 可将该测量模式划分为全站仪加电子记录簿 (如PC2E500, GRE3, GRE4等) 加测图软件、全站仪加便携式计算机加测图软件、全站仪加掌上电脑加测图软件、GPS RTK接收机加测图软件、GPS RTK接收机加全站仪加掌上电脑加测图软件等5种方式。

3.2 数字摄影测量模式

主要是在遥感技术的支撑下, 采用航空或航天遥感图像作为数据源, 利用数字摄影测量技术进行测量。此种数字摄影测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第一, 选择多源数据。这需要根据地籍管理所具有的连贯性、系统性、高精度等特点, 并结合当前遥感数据的具体情况进行。第二, 进行数据预处理。多源数据的预处理包括辐射校正、影响增强、几何校正、影响配准、镶嵌及影响融合等。数据预处理能减小非变化因素的干扰, 增强影像的可判读性, 有效地提高监测精度。第三, 进行变化信息提取。主要是对确定时间段内的土地利用生变化位置、范围、大小和类型等进行提取。信息提取时, 可采用E N V I ERDAS等遥感图像处理软件进行, 而在提取变化特征时, 可通过GIS软件对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图件进行叠加运算获取, 从而获得土地利用的变化位置、范围和类型。第四, 数据校验。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 对内业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与实地对照, 确定遥感监测的精度和可靠性。

3.3 内业扫描数字化测量模式

主要是对已有纸质地形图或地籍图等进行数字扫描, 并采用Map Info等GIS软件及Auto CAI等图形处理软件进行图件地籍要素数据进行采集, 其中界址点的坐标数据可通过前两种模式测量和计算得到。这种方法要求地形图或地籍图具有较强的现势性。

4 数字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

进行数字地籍测量时, 必须结合测区已有的资料, 并须以有关规程、规范为依据, 设计作业流程。数字地籍测量的基本作业流程为以下几点。

4.1 数据采集

利用全站仪、数字化仪等仪器和设备, 进行数据采集, 获取有关的地籍要素图形、属性信息, 并按照规定的格式存储在相应的记录介质上或直接传输给数据处理设备。

4.2 数据处理

主要是对用不同的方法采集得到的数据, 经过通信接口及相应的通信软件传输给计算机, 再经过相应的预处理软件处理, 将数据转化为某种标准的数据格式, 最后利用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宗地面积, 绘制宗地图和地籍图等。

4.3 建立数据库

所采集的原始数据和经过处理的有关数据均加以存储, 并建立地籍数据库, 为地籍信息系统提供数据。

4.4 成果输出

在数据处理或建立地籍数据库之后, 便可按照国家土地管理局的《城镇地籍调查规程》, 利用计算机或绘图设备输出地籍测量所需要的各项成果。

5 数字地籍测量对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重要意义

在土地利用管理过程中, 需要查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产权状况, 需要掌握土地权属清楚、地类正确、图数一致、数据可靠的地籍信息, 需要采集、储存、管理大量属性数据和矢量数据。由于这些数据之间关联复杂、时空变异性强, 需要现代技术体系的支持, 否则有关工作难以开展。应用现代技术解决一系列有关基础图件、基础数据, 以及适时监控土地利用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 对提高土地的节约、集约高效利用水平是十分重要的。数字地籍测量与传统的方法相比, 具有工作效率高、人力及物力资源消耗少、精度高、数据量丰富、便于修改等优点, 且存储形式为计算机存储的矢量图, 便于利用、管理和共享。数字地籍测量及其相关技术 (如GPS, G1S, RS, INTERNER等) 的综合使用在土地信息的获取、存贮、更新、分析、交流和应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 由于数字地籍测量的这些优点, 可以为稀缺土地的合理布局和集约高效利用提供有效的基础支撑作用。目前, 要实现我国城镇、农村地区的地籍资料的信息化管理, 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就必须大力推广数字地籍测量技术。

摘要:本文笔者基于多年从事相关工作的经验, 从数字地籍测量的内涵着眼, 详细阐述了数字地籍测量的特点, 总结了数字地籍测量的各种模式, 论述了数字地籍测量的基本作业流程, 并分析了数字地籍测量对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意义。全文是笔者长期工作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升华, 相信对从事相关工作的同行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数字地籍测量,节约,集约,作业流程

参考文献

[1]涂传如, GPS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江西煤炭科技, 2004, 3:82~85.

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分析 篇8

当前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这也使土地资源紧缺的态势越来越严重,因此需要合理对土地资源进行分配,做好土地资源的全面规划,这就对城镇地籍测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数字化测绘技术具有成图速度快、坐标精度高等特点,将其在城镇地籍测绘中进行有效应用,可以有效的确保测绘的精度,所获得的地籍信息准确性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

1 地籍测绘概述

地籍中主要是记录土地及地下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用途等信息,通过图形、数据及文件等形式进行记录。地籍信息的获取,可以利用地籍测绘来实现,地籍测绘通常是由政府组织实施的一种测绘行为,在具体测绘过程中,需要利用测绘技术来对土地的地籍信息进行整理,具体操作步骤以测绘控制、地籍要素测绘、地籍调查及动态更新等为主。在地籍测绘中引入数字化技术,从而有效的提高测绘的精度和地籍信息的准确性。通过地籍测绘所获得的数据,是地籍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后续施工和建设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需要对地籍测绘给予充分的重视,确保测绘质量的全面提升。

2 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地籍测绘中的方法

2.1 建立测绘控制导线

建立高等级的测绘控制导线是测绘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步骤,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采用具有较高手精密度的测绘仪器,执行严格的测绘步骤,并实现对基本控制点坐标的获取。近年来,GPS技术和全站仪在地籍测绘中应用十分广泛,有效的改变了传统地籍测绘工作中三角测量形式,不仅有效的提高了控制导线的准确性,而且使测绘人员劳动强度得以降低。在具体对基本控制导线进行布设时,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布设时利用静态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这种方法能够有效的利用GPS中自带的平差软件,在获取基本控制导线点坐标时更具便利性。

二是布设基本控制点可以使用高精度全站仪。利用这种方法时是在已有的基本控制导线点位上进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具体的操作程序及标准要求,当获取到坐标点位后,需要对坐标点位进行平差处理,以此来对测绘过程中产生的误差进行有效消除。

三是在布设基本控制导线时,可以充分的利用较近的已知的基本控制导线坐标。

2.2 数字化测绘方法

2.2.1 实时动态差分技术

实时动态差分技术主要是针对于城镇地籍信息测绘中一些较开阔而且建筑物较少的地带,在具体测绘过程中,测绘得到的坐标点位及地籍信息要随时输入到电子手簿中,并进行关系草图绘制,当测绘工作完成后,则需要将获取的坐标点位输入到电脑中,然后利用电脑成图软件成图。利用实时动态差分技术不仅具有工作效率和测绘精度的特点,而且对工作现场也没有过高的要求,能够对大量的信息进行处理,具有较高的自动化水平,这也是在当前地籍测绘中较为常用的测绘方法。

2.2.2 全站仪测绘

当所测绘地区存在着建筑物遮挡,或是电磁波信号无法对其进行覆盖时,界址点或是地物等地籍信息则可以利用全站仪来进行测绘。需要在测绘前建立基本控制导线,并在此基础上使用全站仪来进行碎步测量,并利用全站仪来存储所则得的地籍点坐标,草图在现场即可绘制出来。等测绘工作完成后,可以利用全站仪中的存储的坐标信息和现场的草图来完成地籍图的绘制。利用全站仪对地籍进行测绘,能够实现对地籍死角的有效测量,同时与全棱镜设备进行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测绘效率,降低测绘人员的劳动强度。

2.2.3 数字摄影技术

在地籍信息测绘过程中,可以利用数字摄影设备来获取地面地籍信息,在内处理后所获邓的信息在电脑在进行匹配,完成地面模型的创建,并利用专业软件来获得数字地图。近年来在地籍测绘工作中,全数字摄影技术以其成图面积大、良好的经济性及精确度等优点,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

2.2.4 扫描成图作业

扫描成图作业主要是充分的利用已有的地形图或是地籍图,通过扫描软件来将原始测绘图扫描到计算机中,以此来将获得的栅格图变成矢量图,从而获取数字化地籍图。但这种由原始图所获得的地籍图,必然会受到原始图精度的影响,需要成图后对基本信息进行补测和修测,并进一步核实一些重要地籍信息点位,避免存在错误或是大的误差。

3 城镇地籍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1 详细的地籍调查工作

地籍测绘工作开始之前,要深入调查与其相关的所有地籍要素,同时清楚土地所有权、使用权、土地面积及界址线等关系,并进行地籍调查表的填写。在对地籍点位标注时,所输入的属性信息要保证完整性,并建立健全数字测绘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实现地籍信息的数字化管理。

3.2 城镇地籍测绘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使用全站仪或电子经纬仪等设备进行地籍测绘时,首先必须建立基本控制导线。基本控制导线的要求必须满足委托方允许的控制等级。一般地基测绘工作中,测绘等级分为一、二级,依据《城市测量规范》规定有5″、8″、12″三级,5″级导线点必须建立在四等以上的控制网中进行控制。

平面控制点的埋石密度要求:1:500的地形图分幅图大于等于3个,1:2000比例的分幅图不少于4个,埋石点的位置、坐标信息、点位等级等方面的信息应记清楚,防止混淆。

在进行一级和二级控制点布设时,要求采用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及各种交会测量方法,对图根控制点进行加密。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需要对布设图根导线长度进行严格控制,确保与相关规定要求相符,并要对左右角及圆周角闭合差进行测量,利用计算机来完成平差。

4 结束语

在地籍测绘中,数字化测绘技术应用十分广泛,不仅有效的提高测绘工作效率,确保了测绘精度,而且能够更好的满足城市化建设的需求,使测绘工作变得更为轻松,所获取的测绘数据及地籍信息,能够为后续城市的规划建设提供重要的依据。

参考文献

[1]马策,文雪巍.基于数字化测图在地籍测量中的特点及应用的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1(5).

[2]张恒,王卓,司岩,等.浅述城镇地籍测量中控制测量工作的实施[J].全球定位系统,2010(3).

数字化地籍 篇9

1 地籍测绘的重要性

地籍测绘工作是管理地籍的核心内容, 同时也是重要的基础工作。地籍测绘需要确保土地信息的精准性与可靠性, 因此, 在进行地籍测量期间, 应对土地的使用类别、面积、所处位置等进行细致测绘。地籍测绘的专业性较高, 为后续施工、建设工作奠定基础, 变现为以下内容:其一, 具备较强的行政法律特性;其二, 具备较高的精确度, 可以满足地籍管理工作的需求;其三, 具有配套的资料, 包含图、卡、表、册等;其四, 保证地籍资料的实时性, 如果地籍的要素出现变化, 则需要相应对地籍测量予以调整。

一般来讲, 地籍测量工作主要包含的内容有:其一, 地籍的调查;其二, 地籍的平面控制;其三, 地籍的界址点详细测量;其四, 地籍的地物点碎部测量;其五, 对测量结果进行处理;其六, 输出结果。地籍测绘工作是调查、测定土地归属、面积、质量、土壤情况等重要的方法之一。

2 数字化技术应用到地籍测绘工作的方法

2.1 控制测量

对于地籍测量工作来讲, 其基础内容为平面的控制测量, 也就是应用精密、严谨的测量技术获取较为准确的平面控制点及坐标。伴随着当前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及全站仪的大范围应用, 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已经逐步替代了传统三角测量的模式, 从而降低了测量的工作强度。在进行首级控制测量工作期间, 可以通过静态的全球卫星定位技术实施工作, 同时采用随机平差软件进行平差。在进行外业点采集工作时, 假如应用实时动态差分法技术进行操作, 并不需要设定控制点, 假如利用全站设备进行工作, 则需要在首级控制点的前提下设定控制点, 之后通过动态差分技术进行补充。在进行图根测量时, 多应用交汇测量与导线测量相结合的方法实施工作。

2.2 对界址点、地物点等进行测量

2.2.1 实时动态差分技术

在对一些地点较为开阔, 建筑物较高达的地籍进行测绘时, 可以应用实时动态差分技术进行工作, 从而提高测量的质量及效率。从业者把野外获取的资料信息, 记录在电子手簿中, 并且现场绘制简单的地籍草图。之后进行后续整理。该技术的优点在于:极大程度减小的作业的条件需求, 不需要确保两点必须满足光学通视效果, 仅需要满足电磁波通视即可, 同时操作较为简单、工作效率较快, 信息处理量较强, 精确度良好, 误差相对较低。该技术的自动化水平很高, 集成度较大, 具备强大的测绘作用。

2.2.2 全站仪

如果界址点或者地物点的位置较为隐蔽, 可以先应用实时动态差分技术设定若干图根点, 然后通过全站仪, 依据图根点对地物点及界址点进行测量。全站仪可以自行记录数据, 并留存记录, 为后续工作提供方便。另外, 在进行地籍图绘画期间, 因为全站仪的测量精确度较高, 并且可以真实记录测量数值, 方便信息管理, 再配合全棱镜设备的应用, 极大程度减少劳动量, 操作更为便捷。因此, 应用全站仪进行地籍测量是值得相关工作人员推广的方法放在进行一些死角的测量时, 可以借助地物点、界址点同已经测量点的关系, 通过几何计算来明确该点的位置。

实施动态差分技术及全站仪都能够通过以下两种方法完成内业与外业的一体化:其一, 借助内部安装绘图软件的笔记本电脑, 在观测站直接把测量的数据展开, 同时依据真实情况编辑地基要素, 进行绘图;其二, 一边测量一边记录测绘对象, 将各个观测点的代码、数据进行记录, 之后录入计算机, 通过专业的软件生成草图, 对草图进行修正与编辑, 进而获取测量成果。

2.2.3 扫描数字化作业

如果已经存在地形图或地籍图, 可以把原始图利用扫描设备扫描到计算机内, 然后获取格栅图, 再通过专业的软件把格栅图变成矢量图, 进而实现地籍图的数字化。通过此方法获取的地籍图精确度会受到原始图的限制与作用, 再加之数字化期间发生的误差, 所以, 其精确度较原始图低。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对其进行补测、修测, 对一些地物点及分界点进行测量, 获取精确坐标, 从而纠正地籍图数值, 一定程度提高精确度。

2.2.4 全数字摄影技术

该技术是利用数字摄影设备在空中获取地籍影响, 然后内业利用特定的测量软件, 将影响在电脑上进行匹配, 创建地面模型, 之后借助专业软件获取数字地图。其也是未来数字化地籍测绘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该技术的特点在于可以将外业的测量工作转移到内业完成, 有利于大面积成图, 资金投入较低, 精确度良好并且工作效率较快, 并不会受到季节、气候等作用。

3 利用已经测绘的地籍图实施室内数字化成图工作

3.1 手绘跟踪数字化

把电脑同数字化设备连接在一起, 利用特定的软件, 通过数字化游标对地籍图进行手绘跟踪, 进而获取数字化的地籍图。此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纵览全图, 有助于对数据进行选择采集;并且此技术操作方便。缺点在于从业者需要站立操作, 并且成本投入较高, 工作量较大。

3.2 矢量扫描数字化

最近几年, 较为常用的室内数字化技术为矢量扫描数字化。其流程为:把原始图利用扫描设备录入电脑, 获取栅格图, 然后借助专业软件进行自动、半自动修改, 获取成图。该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快速获取结果, 保证精确性;缺点在于受到屏幕的限定, 无法进行整体布局。

4 结论

总而言之, 对于地籍测绘工作来讲, 其是创建土地档案的重要方法之一, 为后续施工、规划工作奠定基础。因此, 相关工作人员应对地基测绘予以深入研究, 勇于尝试、大胆创新, 从而更好的开发、管理、保护土地资源。

参考文献

[1]贾乃娟.地理信息系统在小型物业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促进发展 (应用版) , 2010 (6) .

[2]曹丽娟, 杨丽芬, 张玉强.基于组件技术的GIS数据格式转换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2011 (9) .

[3]王大荣.浅谈GIS技术在高速公路指挥调度系统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18) .

数字化地籍 篇10

关键词:地籍测量;数据处理;数字化测图;技术应用

1.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分析

GPS卫星定位技术在精确定位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而RTK技术也在GPS定位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了测量的精度,很好的实现了高精度定位。

1.1 RTK技术的应用机理。RTK技术全称为载波相位差分技术,是一种通过无线电数据,结合GPS卫星定位技术对观测点及测站点数据信息处理的实时动态的观测技术,其主要利用观察、测量、载波相位修正,然后对两个站点载波相位值进行求差,除去测量中的误差,缩小测量数值的范围,最后再转换成坐标值,该技术可分为两种,第一种为载波相位修正一求解坐标技术,应用原理为基准站将所得的载波相位正量发送至用户站进行载波相位修正处理,然后再进行坐标计算,该技术可称之为准RTK技术,第二种为载波相位求差一解算坐标技术,为高精度测量技术,在实际的地籍测量中,第二种技术相对于第一种技术而言,无论从测量精准性还是数据处理效率角度来说,均更符合测量及数据处理的精度要求,但无论哪种技术,RTK测量方法所得数值的精度等级可精确至厘米级,尤其适用于地形测量、工程放样及控制测量,因此,RTK技术在地籍测量工作中,远远超越了过去采用的测量方法,极大的提高了测量效率及测量精度。

1.2地籍测量控制网实际布设中RTK测量技术的应用。采用RTK技术在地籍测量中对控制网进行布设主要由三个步骤组成:一、建立基准站、精准定位。RTK测量技术所使用的设备主要有GPS接收机、无线电台、天线及電源等,将设备运至场地后,应先完成设备的组装、连接及建站,确保基准站安装正确,然后再对设备进行对中及设备水平调整,以确保基准站精度最高;二、配置数据、启动电调。在完成设备的安装及基本调试后,即进入RTK参考数据配置集设置阶段,在选取RTK参考数据配置集时,应当根据测量要求正确设置,设置完成后即可启动电台:三、设置流动站数据配置集、启动流动站。所有程序准备就绪后,应正确的设置流动站数据配置集,完成设置后即可启动流动站,待流动站搜索到卫星信号后,接收机开始运行即可开始数据采集工作。

在实际的地籍测量工作中,为了做到精准测量及确保区域内的测点精度,通常将基准站设置在测量区域的中心带附近且地理位置相对较高的高级控制点上,保证测点相对于控制点分布平均,以提高测量精度。

1.3RTK测量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相关注意事项。在实际的测量过程中,还需注意和把握好一下几点细节,以确保测量精度及提高工作实效:①、为避免测区周围杂物、障碍物及带电体对测量造成干扰,测区范围内应当清理干净,确保测站周围无障碍物阻挡视线,同时,遇到周围存在大功率带电体、高压线、电波信号塔或发射源时,必须确保电体源头与测站的直线距离在200米以上:②、测站点的选取应当适当考虑交通路线问题,在选取测点时,尽可能的选择交通顺畅、车流量较小的位置,以便测量人员观测及操作;③、条件允许时,尽可能的选择在气候良好的时候进行,避免因气候不良而影响测量效果;④、测量结束后,应立即做好测量数据的记录,保存好原始记录,以此作为选点的参考数据。

2地籍碎部测量之全站仪极坐标法的应用

在地籍测量实际应用中,通常采用全站仪极坐标的测量方法进行测量,该测量方法的应用原理是基于已知两个或两个以上控制点坐标或方位,并以之作为定向参考点,再对所需测量的控制点及目标点进行方位、距离测量,所得数据进行计算机解析,进而得出待测点的坐标及方位。为确保地籍碎部测量能顺利进行,取得准确数据,采用全站仪极坐标法测量时,应该做好以下几点措施,并遵循相应的测量原则:①、科学布设控制点,确保控制点密度满足测量要求。由于全站仪极坐标测量方法具有特殊性,因此,在实施控制点布设的时候应当充分考虑控制点的密度,一旦发现密度不符合测量要求时,应当立即采取加密措施,加设相应的辅助控制点,同时,辅助控制点位置的布设原则应以满足单点测量的合理性为基准:②、测量结束后,在对数据进行处理时,必须遵循以精度为准的原则,在遵循精度不调整的前提下,尽可能的保留原始数据。由于在控制测量中,难免会因辅助控制点布设不合理而出现极坐标难以施测,此时,可采取支站或短导线的方法对其他的辅助控制点进行测量:③、在地籍测量中,所需测量的控制点相互连接后的形状未必能成规则的几何形状,因此,当控制点位于圆弧、临界限线或直线上时,如无特殊要求可不必进行极坐标测量;④、为确保控制点距离测量的精准性,当采取导线法对控制点进行测量后,在视线不受任何障碍物阻碍的前提下,可固定起始方向角度,以相同的操作方式对各个控制点进行极坐标测量;⑤、在对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控制测量时,为简化测量过程,可采取先测出物体任意三个角点的坐标,然后再以计算的方式对其角点的坐标进行求解:⑥、在对实物某个控制点进行测量时,难免会遇到测点不能摆放棱镜的情况,此时,可采取测量其周边控制点或纵、横距的方法再换算测点坐标;⑦、当测量结束后,应当及时做好数据的处理及存储工作,或将数据记录于图上,或将数据保存于仪器内存盘中,并做好相应的标示,以便日后数据提取。

3测量成果输出的科学载体

在过去,测量成果输出的主要方式是通过人工记录及人工绘制到聚酯薄膜上成图,这种传统的成果输出方式不仅在精度上难以把握,同时,作业的效率极低、储存难度大、更新、共享难以实现,而现代化数字测图技术则是基于AutoCAD的基础上,通过数字信号的模拟转换,将测量数据通过AutoCAD为载体在计算机上实现自动化绘图,再辅以相应的图文处理技术,既在精度上得以确保,又便于存储、更新及资源共享,同时,人员操作劳动的强度降低,工作效率提高,因此,数字化测图技术在AutoCAD技术的基础上,将会发挥更大的辅助作用。

结语:综合上述,在地籍测量中运用数字化测图技术,将是现在及未来测量的一种主流,随着技术的发展,相信,数字化测图技术将会发挥出前所未有的效果。

数字化测绘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篇11

1.1方便处理应用与维护

利用数字化计算机技术进行地籍测绘信息的处理, 能提供完整的底图或资料, 对方案的修改与设计提供了便利, 通过对方案信息不同要素的分析和总结, 保证资料的准确性与科学性。数字化测绘产品在使用上更加快捷, 如果产品出现错误, 要进行及时的修改与完善, 提高产品信息的现势性, 有利于对产品的应用维护。

数字化测绘技术能充分满足客户需求的多样性, 可根据客户不同的需要, 利用计算机对产品图形进行缩放与处理, 有针对地对产品进行数据加工, 产生不同功能与用途的产品, 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1.2方法多样, 资源共享

目前, 我国数字化地籍测量技术水平处于不断提高的阶段, 在作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地籍测量方法呈现多样性, 增加了方向线支距法、直角偏距法等测量碎部点坐标方法, 突破了内外业界限, 利用一体化的操作系统打破了分级布网、逐级控制的传统模式, 大大缩短了成图周期, 减少了所需控制点的数量, 有效减轻了工作强度。

高精度的数字化地籍测绘技术有效避免了重复测绘, 应用成果的一图多用有效节约了运行资源;利用计算机数字化的处理成图处理, 能实现图样的随时更新, 还可以利用控制系统的客户流程进行资源的交换, 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2地籍测量的数字化内涵

2.1地籍测量的意义

地籍指的是土地的图册簿籍, 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类型、位置、数量以及用途等信息进行记录, 通常由地籍图形集、数据集以及地籍簿册三部分组成, 图形集可通过图形直观描述土地附着物的位置关系, 地籍数据主要用来描述附着物的基本参数, 而地籍簿册是利用对文字描述附着物的价值大小于法律状态等参数进行记录的载体。地籍测量是利用测绘手段对土地及其附属物进行测定和记录的过程, 是土地管理的基础性工作, 能为土地利用提供相关数据与产权资料, 是土地登记的重要依据。

2.2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内容

数字化地籍测量的工作内容有地籍图根控制与测量、地籍调查表与土地申请书的输出、地籍图及控制点的生成和输出以及土地量的汇总和统计等。数字化地籍测量是利用数字化的设备对地籍数据进行采集, 利用软件实现对地籍数据进行处理与生成, 数字化的操作形式有利于对地籍测量数据的自动化管理, 能提高数字应用与存贮的便捷性, 通过专业化的数字处理, 将地籍要素呈现于图形信息中, 生成地籍图供与参考与研究。

3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3.1图根测量

数字化地籍测量首先应实现对图根的布设, 这是地籍测量的基础性工作。对图根的布设前, 应对土地所处地理位置进行勘测, 根据位置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测量方式。对于比较地形开阔的土地, 通常采用PTK技术进行图根控制网的设置与建立;如果土地所处地理位置分布过于集中的建筑群时, 必须采用全站仪进行图根布设, 根据图根导线的操作设置进行结点网的确定。利用图根导线能有效避免相邻导线或者人为环境的干扰, 减少图根布设的误差, 将地籍控制点布设控制在界址以内。

3.2数据采集具体方法的应用

数据采集是利用传感器等模拟数字设备实现对信息自动采集的过程。通常采用测界址点的方式对房屋拐角等节点的地物数据进行测量, 利用测量地形点对其他地物进行测量。在采集数据的过程中, 首先应将性质不同的点进行地物代码对应, 通过科学的匹配能加深操作人员的记忆, 便于后续的技术操作;对于在实地打点测量工作, 首先应对控制区域的地物进行测量, 通过相同地物的内业数据转换, 就能实现散点自动联线, 保证编图的顺利进行。

3.3原图数字化

原图数字化操作简捷, 能利用现有设备进行新地形图的绘制, 满足地籍测量的基本需要, 这种方法比较适用于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原图数字化测图主要有两种模式, 分别是扫描矢量化模式和手扶跟踪数字化模式。扫描矢量化操作模式在效率上高于手扶跟踪数字化操作模式, 但通过两种模式生成的图形不能精准反映地貌特点, 不能很好地满足地籍数据采集的精密度要求。为了提高扫描矢量化模式和手扶跟踪数字化模式测图成图的精确性, 必须借助补测、修测等方法对原有坐标进行精确调整, 对测得的数据充分处理与优化。

3.4地面数字测图与航测数字成图

地面数字测图即一体化数字测图方法, 可保持重要地物与邻近控制点的高精度控制, 能够得到较高精度的数字地图。而航测数字成图通常是利用航空设备对地面影像进行获取与判读, 利用计算机处理技术建立起内业模型, 直接生成数字地形图, 适用于测区较大的地区。这种方法能有效减少测绘人员的工作量, 降低测图成本, 突破气候和环境的限制。

4结束语

随着网络数字技术的进步, 数字化测绘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促进了地籍测量的自动化发展, 带动了整个地籍测绘技术事业的发展。测绘工作者应与时俱进, 及时转变技术理念, 对地籍测量技术进行不断创新, 提高实际测量工作的应用技能, 促进我国数字化测绘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 逐渐推动我国地籍测量工程向数字化、网络化的趋势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法明.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资源与产业, 2007, 3:81-83.

[2]张飞.论现代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3, 8:119.

[3]张晓峰.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初探[J].地矿测绘, 2005, 3:35-36+39.

[4]靳海亮, 吴庆忠, 金继读.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城镇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现代测绘, 2003, 6:24-26.

[5]张双娟.浅析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4, 3:19.

[6]王瑞丰.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地籍测量工程中的应用思路[J].统计与管理, 2014, 5:153-154.

上一篇:银行计算机管理下一篇:建筑院校的水彩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