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籍测量问题(通用12篇)
地籍测量问题 篇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带动了仪器设备的现代化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 现代地籍测量广泛采用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辅助作用, 基本实现了较高程度的自动化测量工作, 有效的实现了对地籍数据的收集、处理和管理, 对地籍测量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有效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地籍测量的概念
在土地管理工作中, 为了有效的得到土地信息, 地籍测量已成为其最基础的工作之一。地籍测量是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精确的测出各类土地的综合情况, 通过现代化的仪器和科学的方法实现对土地权属的调查。地籍测量是以满足土地管理部门以及其它国民经济建设部门的需要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 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
2 地籍测量的作用
在土地整理工作当中, 地籍测量是其最为关键的部分, 地籍测量由二部分组成:地籍调查和专业的测量技术, 是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基础的, 同时测量人员经过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具有胜任测量工作的技能, 从而测出各类土地的的具体情况, 为土地整理工作奠定基础。在测量工作中, 面积计算和绘制地籍图是重要步骤, 是为土地登记做出的重要工作。同时地籍测量按照“从整体到局部, 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 按照土地的质量和级别进行分类, 分别控制。它是土地整理的技术基础。另外, 地籍测量结果与地籍测量方法有直接的关系, 方法的选择决定了结果的准确。
在土地开发和整理过程中, 如果权属不清晰, 则会因权属和面积问题产生纠纷, 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因此为了保证开发整理的规模性、整体性, 需要进行地籍测量, 重新划分权属、界限, 从而为开发整理工作中的权属划分和地域界限划分奠定了基础。
3 地籍测量的内容和方法
地籍测量主要内容有:通过必要的测量仪器对地籍控制测量;测定界址的标识坐标;地籍图的测绘;地籍面积的测量和精确计算;监测土地的使用信息, 对变更的地籍进行测量;相关人员要根据土地的使用功能去严密的测量。
地籍测量首先要进行土地权属的调查, 然后再以调查表和宗地的图纸作为基础, 对地籍平面进行测量, 包括控制测量、绘制地籍的初期图纸、地籍细节部分测量、地籍面积记录、测量结果的质量检查等。按测量步骤划分, 具体内容主要有制定测量计划, 收集和分析资料等。首先, 在城市土地规划过程中, 需要根据地籍测量工作的调查计划了解相关的土地信息, 从而利于规划的开展, 因此在地籍测量中需要有调查计划, 写清地籍测量工作中的对各项工作的安排及要求;另外, 为了保证地籍测量的进度和质量, 还需制定进度计划和质量计划。
其次, 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地籍测量前要对土地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分析、保存和记录, 对必要的信息要做对比和计算分析。需要收集和分析的资料有:国家和政府机关以及相关的地方土地部门下发的关于土地管理的官方文件和信函, 特别是行政区的代表代码, 还有一些测量的技术方面的规程、规范、细则和图式等;测量结果图表, 控制网络图和总结报告等已经存在的测量和控制结果性文件等;航拍图像和资料以及大比例尺度的地籍信息;已经在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和取得相关证件的地籍档案材料和相关申报材料等;土地征用文件资料, 包括土地转让、土地出卖、土地处置、土地划拨等;普查资料, 包括居住房屋普查和工业用地普查资料;标准地名资料;土地等级评估资料;城市建设部门的规划资料和图片资料等。
4 做好地籍测量工作的建议
地籍测量必须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先导, 在地籍调查表及宗地草图的基础上进行, 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依据。
4.1 建立科学合理的测量组织
随着科技的发展, 测绘技术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各地都有专业的测量队伍, 对于这些测量队伍, 各地区要统一进行组织, 统筹安排, 充分的调动各队伍的积极性, 从而实现分工协作。各地区可以联合成立地籍测量领导小组, 从而在有大的测量任务时, 大家可以进行联合作战的方式完成测量工作。
4.2 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
目前的地籍测量工作, 存在着传统方法和新技术并存的情况, 对于测量手段的选择也存在着不一性, 但对其成果和成品的质量则要完全符合规范的要求。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测绘技术已无法满足现在的需要, 应建立数据库实现信息的高效合理流动, 这也是测绘行业发展的必须趋势。
4.3 宗地边长必须实量
宗地草图上的界址边长或相关距离在外业调查期间必须实量, 该数据是检核地籍图成图精度的重要依据, 外业测量时必须严肃认真, 在内业地籍图形成后, 可依据宗地草图上的实量数据与计算机内的反算边长进行核对, 检查地籍调查成果成图精度, 由于实量边长均由检定后的钢尺丈量, 而且量测的边长均为易量、且距离较短的边长, 同地籍图中的数据是采用不同方式取得的, 为此检查起来更易发现问题, 特别是对街坊内部检测较难的地域, 用此种方式检查更容易发现外业测量中存在的问题。
4.4 解决好权属界限的扯皮
在地籍测量过程中, 权属界限之间的纠纷是十分让人感到头痛的, 对于可以测定的界限但却得不到法律的认可, 相互进行扯皮, 因此在大规模的地籍测量之前, 应该制定明确的规定, 以免存在权属界限的扯皮, 虽然地籍测量的内容较多, 但最为关键的还是地籍界线的法定。
4.5 做好地籍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工作
地籍调查成果是由权属调查与地籍测量两部分构成, 其成果中既存在政策性, 又存在技术性问题, 两者密切相关, 成果相互制约, 因此除常规测量需检查的内外业成果外, 还包括外业界址设置、认定, 地籍调查表的填写, 权属权源资料的确认等技术与政策的结合性问题, 如果仅注意一个环节往往造成相关成果间的数据、资料矛盾, 使成果难以应用。
5 结束语
地籍测量工作是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对于土地进行规划管理的重要工作, 在地籍测量工作中, 测量界线的划分及权属的确定对于土地资源的规划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系到土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人们的切身利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地籍测量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城市的发展、地质规划的进行。因此在地籍测量过程中, 为了保证测量的质量, 要从人员、设备和技术各个方面加强管理, 充分应用现代化的新技术和新设备, 提高地籍测量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提高地籍测量的技术水平, 为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马志敏, 李海生.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J].维普资讯网, 2007.[1]马志敏, 李海生.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J].维普资讯网, 2007.
[2]赖志礼.北京测绘[J].维普资讯网, 1995.[2]赖志礼.北京测绘[J].维普资讯网, 1995.
[3]李天文.现代地籍测量[M].科学出版社, 2002.[3]李天文.现代地籍测量[M].科学出版社, 2002.
地籍测量问题 篇2
地籍测量综合实习
实
习
细
则
所属系部:测绘工程系实习课程:地籍测量实习班级:10测量1班
指导教师: 陈 代 鑫
实习时间:201 1—201 2学年度第 一 学期
《地籍测量》实习细则
一、实习时间:第15 周(2011年 11月28日—2011年12月 02日)
二、实习地点:校内
三、仪器设备:全站仪、单棱镜、对中杆、数据线、皮尺、斧子等。
四、实习分组:每班共分5个测量小组,每组9-10人,选一人为组长,一人为副组长。
五、实习目的:
1.熟练掌握地籍测量仪器(全站仪)的操作方法。
2.掌握界址点测量的外业实施方法和界址点坐标的计算。
3.熟练掌握地籍测量的程序,宗地草图的绘制,宗地图的绘制。
4、培养进行地形测量的组织和工作能力,以及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培养严肃认真,严格按照测量规范要求进行作业的优良作风。
六、实习项目:地籍控制测量、细部测量、内业成图、实习报告编写。
七、实习内容、步骤:
1、地籍控制测量:平面控制测量,布设图根导线,利用全站仪测角、测边;
高程控制测量,三角高程测量,利用全站仪量垂直角,量取仪器高、目标高。
2、细部测图:利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并绘制草图,将采集的数据传输到电脑,在南方CASS软件下进行内业成图。
3、实习报告编写:检查验收、上交资料和成果图、图形打印输出。
八、实习要求:
1、出勤: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1:40,下午14:30—17:30,分上下
五分别进行考勤,每周至少十次不定时考勤。
2、实习纪律:实习期间必须按实习队要求完成任务;各作业小组由组
长全面负责,遇重大问题及时与指导老师沟通;爱护公物,注重团结,凡不遵守纪律造成的后果自己承担;严格遵守考核制度,无故缺勤达3次以上,实习成绩按不及格处理。
3、实习结果要求:每个小组提交一套测绘成果:
地籍调查形成的资料成果主要有:
(1)宗地草图和界址点、界址边勘丈原始记录。
(2)地籍控制测量原始记录、控制点网图和平差计算成果。(3界址点成果表。
(4)宗地图。
(5)面积量算成果表。
(6)地籍测量实习报告。
九、考核办法:
实习成绩由平时考核分(出勤、纪律、态度,占20%)、实习成果考核分(占50%)、实习报告评分(占30%)三部分组成。
浅谈地籍测量 篇3
【关键词】地籍测量;内容;作用;任务;功能;数字地籍
地籍测量是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本人在长期的野外工程测量中做了一些探索和总结。
一、地籍测量的含义
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具体内容如下:
(1)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测设地籍基本控制点和地籍图根控制点;
(2)测定行政区划界线和土地权属界线的界址点坐标;
(3)测绘地籍图,测算地块和宗地的面积;
(4)进行土地信息的动态监测,进行地籍变更测量,包括地籍图的修测、重测和地籍簿册的修编,以保证地籍成果资料的现势性与正确性;
(5)根据土地整理、开发与规划的要求,进行有关的地籍测量工作。
像其他测量工作一样,地籍测量也遵循一般的测量原则,即先控制后碎部、从高级到低级、由整体到局部的原则。
二、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与基础测绘和专业测量有着明显不同,其本质的不同表现在凡涉及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利的测量都可视为地籍测量,具体表现如下:
(1)地籍测量是一项基础性的具有政府行为的测绘工作,是政府行使土地行政管理职能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政性技术行为。现阶段我国进行的地籍测量工作的根本的目的是国家为保护土地、合理利用土地及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为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计划提供基础资料。
(2)地籍测量为土地管理提供了精确、可靠的地理参考系统。由地籍的历史和地籍测量的历史可知,测绘技术一直是地籍技术的基础技术之一,地籍测量技术不但为土地的税收和产权保护提供精确、可靠并能被法律事实接受的数据,而且借助现代先进的测绘技术为地籍提供了一个大众都能接受的具有法律意义的地理参考系统。
(3)地籍测量是在地籍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在对完整的地籍调查资料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地籍测量成果根据土地管理和房地产管理或其他相关的要求提供不同形式的图、数、册等资料。
(4)地籍测量具有勘验取证的法律特征。无论是产权的初始登记,还是变更登记或他项权利登记,在对土地权利的审查、确认、处分过程中,地籍测量所做的工作就是利用测量技术手段对权属主提出的权利申请进行现场的勘查、验证,为土地权利的法律认定提供准确、可靠的物权证明材料。
(5)地籍测量工作有非常强的现势性。由于社会发展和经济活动使土地的利用和权利经常发生变化,而土地管理要求地籍资料有非常强的现势性,因此须对地籍测量成果进行适时更新,所以地籍测量工作比一般基础测绘工作更具有经常性的一面,且不可能人为地固定更新周期,只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实际变化情况。
(6)地籍测量技术和方法是对当今测绘技术和方法的应用集成。地籍测量技术是普通测量、数字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面积测算、误差理论和平差、大地测量、空间定位技术等技术的集成式应用。根据土地管理和房地产管理对图形、数据和表册的综合要求组合不同的测绘技术和方法。
(7)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应有丰富的土地管理知识。从事地籍测量的技术人员,不但具备丰富的测绘知识,还应具有不动产法律知识和地籍管理方面的知识。地籍测量工作从组织到实施都非常严密,它要求测绘技术人员要与地籍調查人员密切配合,细致认真地作业。
三、地籍测量的数字化及成图
(1)要素
地籍测量重点在权属要素(包括权属界线及与之有关地物要素),对于常规地形测量所要求的高程点、等高线、管线等地貌要素无强制要求。
(2)方法
地籍测量因对地貌、管线等要素不做要求,野外碎部采集及内业编辑成图工作量大大减少,但后续的宗地图制作、入库工作的工作量非常大,并且因为入库而对图形的拓扑关系要求很严格,体现在地籍图编辑上就要求严格的做好点、线、面的编辑与检查。
(3)精度
地籍图的精度优于地形图。如果先测制地形图,必须兼顾地籍图精度要求;如果先进行地籍测量,在补测成地形图,已测要素的精度完全可以保证。
(4)应用软件
地籍测量为了后续工作的无缝衔接而均使用各自的测量成图模块。这些测量成图模块均为我国的研发人员自行开发,与国外很多专业成图软件或在国外软件基础上开发的成图系统相比,在功能与实用性上差距很大。如果只是进行地形测量,在所使用软件方面可以有较大的选择空间;而如果在地籍测量的基础上进行地形成图,或者继续使用原软件,或者将原格式(MapGIS或瑞得图形格式)转为其他成图软件格式。
四、GPS全球定位系统在地籍测量中的应用
近些年GPS新技巧的涌现,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各级把持点的坐标。特别是利用RTK新技巧,甚至可以不布设各级把持点,仅根据必定数量的基准把持点,便可以高精度并快速地测定界址点、地形点、地物点的坐标。
地籍测量中利用RTK技巧测定每一宗土地的权属界址点以及测绘地籍图,同上述测绘地形图一样,能实时测定有关界址点及一些地物点的地位并能达到请求的厘米级精度。将GPS获得的数据处理后直接录入GPS系统,可及时地准确地获得地籍图。但在影响GPS卫星信号吸收的遮蔽地带,应用全站仪、测距仪、经纬仪等测量工具,采用解析法或图解法进行细部测量。
综上所述,如果已经进行了地籍测量,而又要测制地形图,应充分利用已测图形数据,然后进行补测。方法可行,只是工作量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詹长根.武汉大学出版社,《地籍测量学》ISBN:7307045737
论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问题 篇4
1 地籍测量外业的控制方案
地籍测量的外业工作主要是对地籍进行权属调查, 并通过测量和数据采据来获得地籍信息, 其工作量较大, 测量内容较多, 实施过程具备相应的法律效力。在外业实测时需要申报调查勘测方案, 作业组实施全方位的作业模式, 这可以有效的防止误差或遗漏现象的产生, 从而确保测量和采集的地籍数据准确可靠。目前, 我国的地籍数据采集主要依靠全解析法进行作业, 通常利用外业数据软件进行, 如:EPSW测绘系统、CASS系统、DRMS系统等, 其数据采集的过程相同, 都是以界址点、地形点、控制点为基础, 通过输入编码及连接信息来绘制初步的草图, 并把采集数据录入到地籍信息管理系统中, 编辑数据和绘制地籍图, 最终把完整的地籍数据入库。地籍外业控制中要注意地籍元素的核对, 然后经具体的测算后方可绘制地形图, 地形图绘制前应对草图进行制作, 注意选用最佳的测算图形, 以减少成图数据的误差, 在未知点坐标测逄中要注意引入已知点和勘丈边, 提高成图效率, 对界址点和界址线都做长度检核或坐标校核, 避免人为采集的误差。
2 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
地籍测量的数据采集是以宗地的关系位置图和编宗地号为基础, 突出宗地边长、界址点、关系图的采集与绘制。
2.1 数据采集
在地籍测量数据采集过程中要对现场宗地的界址点进行设置, 同时丈量宗地的边长并填写相应的调查数据表, 然后绘制宗地草图。数据采集时要表现的宗地关系的位置, 标注好宗地的名称、地号、界址点坐标及顺序号, 对权属信息要录入到计算机中分街道进行存储, 形成宗地的属性文件。
2.2 界址点的采集
在界址点数据采集时要依据宗地的权属关系进行调查, 通过实地的核实找出相应的界址点, 并在关系图中标明点号, 利用全站义测出界址点的实际坐标值加以记录, 同时把点号、街道等采集数据的编号录入到计算机中。
2.3 地籍要素
地籍要素在数集采集中也是非常重要的, 采集中要结合权属调查表中的地物点、线、界址点的数据进行采集, 然后根据地物数据转绘到地籍图上, 对于绘成地籍图也要进行修测。地籍图中所有的地籍要素要有体现, 如居民房屋、楼体、铁路、公路、桥涵、管线等。
3 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处理与输出
3.1 采集数据的处理
对采集后的界址点坐标文件进行处理, 对宗地属性文件和地物要素数据应利用软件进行转换, 生成可供处理的宗地图和可供剪切的文件, 方便日后地籍图的成图, 同时对分幅地籍图数据进行预处理, 然后输入地籍图的文字与信息, 强调分幅图的绘制质量, 对调查的区域或街道应进行统一规划, 利用解析法推算出区域的总面积, 并根据界址点坐标算出各街道的面积。
3.2 采集数据的输出
采集数据的输出应根据实测后的坐标进行解析法的计算, 然后对数据进行输出处理, 把界址点坐标文件转换成中间文件。对于各街道内的水域、道路、管线等非宗地面积的区域, 利用求积仪进行计算, 并比较宗地面积与非宗地面积, 一般比例应小于1:400, 并把比较结果输入到计算机中。面积统计应对各街道宗地面进行汇总, 并打印宗地面积的汇总表, 然后依据地类代码进行各区域的分类, 统计完成全区的分类面积统计。输出后的数据也要进行相应的整理和存储, 并建立区域性的地籍数据库。
4 地籍测量采集数据的质量控制
4.1 采集数据与底图的核检
采集数据需要与底图数据进行比对, 首先应对数据采集的精度进行检查, 以矢量数据为基础, 对矢量数据和数字正射影像图进行检对, 核查要素包括:位置误差值、超限值、坐标值、数据图像清晰度等, 分幅接边的精度也要进行检查, 尤其是边界图形之间两图是否有缝隙或重叠现象, 相领区域的要素属性是否一致等。分幅采集数据也要进行要核查, 核查包括:线状地物、地类图斑、点状地物权属界线等, 同时注意检查点状地物及要素是否有遗漏, 权属界线位置、属性、关系是否正确。
4.2 拓扑结构检查
对于地籍图来说, 单层的拓扑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这是采集数据准确性的重要体现, 所以必须对拓扑图进行核检, 检查内容包括:点状数据的共点检查, 自相交检查、悬链检查、岛与洞的检查, 其中扑拓图检查中还应对拓扑的逻辑性进行检查, 如:界址点与界址线的叠加检查, 房屋与宗地的叠加检查、行政区与行政区界线的叠加检查等, 区分叠加数据, 为成图打下基础。
4.3 属性检查
地籍数据的属性检查非常重要, 因在数据采集过程中地籍数据往往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一定的误差值, 有时还会因人工录入而改变地籍属性, 所以必须对采集后的地籍数据进行属性检查, 同时依据《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和《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的要求, 也要对界线、区域、坡度图、线状地物等图层和数据进行属性检查。检查项目应包括以下内容:各图层字段值填写是否合格, 字段长度及类型是否符合标准;图层类型及要素代码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地类编码及地名是否与行政区域保持一致;行政界线的类型、界线性代码、界线属性、界线值是否符合字典要求, 同时对坡度级别、地类编码属性代码等要素进行检查;扣除地类面积检查应根据标准和规范要求进行检查, 强调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一般扣除地类面积的算法为扣除地类面积= (地类图斑面积-线状地物面积-零星地物面积) *扣除地类系数, 对于计算也结果要考虑到误差值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雪颖, 张力.实现基础地理数据采集、建库及输出的一体化方法探讨[J].测绘技术装备, 2003, 3.
[2]岳凤英, 曹凤才.API函数在数据采集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4, 11.
[3]商瑶玲, 王东华.全国1:25万数据库的建立与更新[J].测绘科学, 2004, 1.
地籍测量合同 篇5
合同
甲 方: 乙 方:
项目名称: 项目地点: 乙方测绘资质等级:丙级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为明确责任,协作配合,确保测量质量,经甲方、乙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遵守。第一条:项目概况
项目特征、规模: 测绘,第二条:甲方向乙方提供下列文件资料,并对其准确性、可靠性负责 具体内容如下:
第三条:乙方向甲方提交测量成果资料并对其质量负责 乙方向甲方提交测量成果资料包括:。第四条:开工及提交测量成果资料的时间和收费标准及付款方式 4.1 本项目开工前甲方需向乙方提供的测量工作定于 年 月 日进行。测量工作完成后 日提交测绘成果资料,如遇特殊情况(天
气影响、不可抵抗的因素等)时工期顺延。
4.2本项目费用为 198000 元(大写:),甲方应于拿取测量成果资料时将费用全部结清。第五条:甲方义务
5.1 甲方委托任务时,必须以书面形式签订合同,明确项目任务要求。5.2 甲方应及时为乙方提供并解决测量工程现场的工作条件和出现的问题。
5.3 甲方应为乙方的技术资料,图纸,数据等承担保密义务,未经许可不得外传泄漏。
5.4 按合同规定时间及时支付乙方工程费用。第六条:乙方义务
6.1乙方自收到甲方有关准确性资料日期起,根据甲方的要求按时组织作业队伍进入测区,并按甲方约定协调的时间完成工作。6.2乙方应按国家技术规范、标准、规程和甲方的任务要求进行技术设计和测量,按本合同规定的时间提交质量合格的成果资料,并对其负责。其中国家技术规范、标准、规程有: 1)《城市测量规范》(CJJ8-99)2)《地籍图图式》(CH2001-95)3)《地籍测量规范》(CH5002-94)
6.3乙方应保证所提供测绘成果资料的质量,如出现质量问题,乙方应负责无偿给予补充完善使其达到质量合格。
6.4在现场工作的乙方人员,应遵守甲方的安全保卫及其它有关的规章制度,承担其有关资料保密义务。
6.5本合同有关条款的其它责任。第七条 付款方式
7.1 甲方未按合同规定时间支付工程费用,每逾期一日,甲方向乙方支付工程费的 %,逾期超过30日后,乙方有权解除合同,并向甲方提出赔偿要求,甲方应向乙方按照工程费 %支付违约金。7.2 乙方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时间完成测绘任务。
7.3 乙方迟延交工的,每迟延一日,应当向甲方支付相当于合同总价款 %的违约金;迟延七日的,甲方有权单方解除合同。7.4施工期间的安全管理有乙方自控,发生安全事故全部责任由乙方承担。
第八条 其它约定事项 8.1合同争议的解决
8.1.1在执行本合同中所发生的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争端,甲、乙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能解决,任何方可以向合同签署地的法院提起诉讼。
8.1.2在法院审理期间,除正在进行法院审理的部分外,本合同其它部分应继续执行。
8.2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8.3本合同自双方代表签字、盖双方公章或合同专用章后生效。8.4合同签订地点:。甲方: 乙方: 单位名称:(盖章)单位名称:(盖章)甲方代表: 乙方代表:
电话: 电话:
浅谈数字地籍的测量 篇6
数字地籍测量模式有三种,它们分别是野外数字地籍测量模式、数字摄影地籍测量模式和内业扫描数字化地籍测量模式。这三种模式各有优缺点,它们相互补充,相辅相成,实现地籍信息的全覆盖采集。本文主要探讨使用最广泛的野外数字地籍测量模式。
对于尚未测绘大比例尺地籍图的城镇地区,野外数字地籍测量模式是一种可行和非常值得推荐的测量模式。所采集的数据经过后续软件的处理,便可得到该地区的大比例尺地籍图以及其他各种专题图,同时还可以为建立该地区的地籍数据库提供基础数据。
根据数据采集所使用的硬件不同又可分为如下几种模式:
1.全站仪+电子记录簿+测图软件
这种采集方式是利用全站仪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的数据,在数据采集软件的控制下实时传输给电子手簿,经过预处理后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这是早期主要的数字地籍测量模式。其优点是容易掌握,缺点是草图绘制复杂,容易出错,功效不高。
2.全站仪+便携式计算机+测图软件
这是一种集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于一体的数字式地籍测量方式,由全站仪在实地采集全部地籍要素数据,由通信电缆将数据实时传输给便携式计算机,数据处理软件实时地处理并显示所测地籍要素的符号和图形,原始采样数据和处理后的有关数据均记录于相应的数据文件或数据库中。由于现场成图,因而这种模式具有直观、速度快、效率高的优点。其缺点为便携式计算机价格昂贵、适应野外环境的能力较差。
3.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
这种模式的作业方式与上一种相同。由于掌上电脑价格低廉、操作简便、现场成图、速度快、效率高,其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4.GPS-RTK接收机+测图软件
利用GPS-RTK接收机在野外实地测量各种地籍要素的数据,经过GPS数据处理软件进行预处理,按相应的格式存储在数据文件中,同时配绘草图,供测图软件进行编辑成图。GPS-RTK接收机是一种实时、快速、高精度、远距离数据采集设备,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显著的优点是控制点大大减少。在平坦地区,一个控制点可测量几十平方公里甚至几百平方公里;在复杂地区,也比前三种模式的控制点减少10倍以上,因此其测量效率大大提高。其缺点为必须绘制测量草图。一些无线电死角和卫星信号死角无法采集数据,必须用全站仪进行补充。
5.GPS-RTK接收机+全站仪+掌上电脑+测图软件
这种模式将克服以前集中数字测量模式的缺点,发挥它们各自的优点,可适应任何地形环境条件和任意比例尺地籍图的测绘,实现全天候、无障碍、快速、高精度、高效率的内外业一体化采集地籍信息,是未来发展的必然方向。这种方法的特点是:
一是自动化程度高。数字地籍测量的野外测量能够自动记录,自动解算处理,自动成图、绘图,并向用图者提供可处理的数字地图。数字地籍测量自动化的效率高,劳动强度小,错误几率小,绘制的地图精确、美观、规范。
二是精度高。模拟测图方法的比例尺精度决定了图的最高精度,图的质量除点位精度外,往往与图的手工绘制有关,因此,无论所采用的测量仪器精度多高,测量方法多精确,都无法消除手工绘制对地籍图精度的影响。数字地籍测量在记录、存储、处理 成图的全过程中,观测值是自动传输的,数字地籍图毫无损失地体现外业测量精度。
三是显示性强。数字地籍测量克服了纸质地籍图连续更新的困难。地籍管理人员只需将数字地籍图中变更的部分输入计算机,经过数据处理即可对原有的数字地籍图和相关的信息作相应的更新,保证了地籍图的现势性。数字地籍测量的这种优势在城镇变更地籍中能得到充分体现。
四是整体性强:常规地籍测量是以图幅为单位组织施测。数字地籍测量在测区内部不受图幅限制,作业小组的任务可按照河流、道路的自然分界来划分,也可按街道或街坊来划分,当测区整体控制网建立后,就可以在整个测区内的任何位置进行实测和分组作业。其成果可靠性强,精度均匀,减少了常规测量接边的问题。
五是适用性强。数字地籍测量是以数字形式储存的,可以根据用户的需要在一定范围内输出不同比例尺和不同图幅大小的地籍图,输出各种分层叠加的专用地籍图。数字地籍图可以方便地传输、处理和供多用户共享,可以自动提取点位坐标、两点间距离、方位角,量算宗地面积,输出各种地籍表格,等等;通过接口,数字地籍图可以供地理信息系统建库使用;可依软件的性能,方便地进行各种处理、计算,完成各项任务;数字地籍测量既保证了高精度,又提供了数字化信息,可以满足建立地籍信息系统及各专业管理信息系统的需要。
二、数字地籍测量的作业流程
数字地籍测量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数据的输出。
数字地籍测量的软硬件环境
(1)数字地籍测量系统硬件的组成,数字地籍测量系统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全站型电子速测仪采集野外数据通过数据记录器(电子手簿卡、掌上电脑)输入计算机(包括台式和便携式)。功能较全的全站型电子速测仪可以直接与计算机进行数据传输。若用便携式计算机作电子平板,则可将其带到现场,直接与全站仪通信,记录数据,实时成图。全站型电子速测仪是由电子测角、电子测距、电子计算和数据存储单元等组成的三维坐标测量系统,测量结果能自动显示,并能与外围设备交换信息,系一种多功能测量仪器。由于全站型电子速测仪较完善地实现了测量和处理过程的电子化和一体化,所以人们也通常称之为全站型电子速测仪,简称全站仪。
绘图仪和打印机是该系统不可缺少的输出设备。数字化仪通常用于现有地图的数字化工作。其他输入、输出设备还有图像/文字扫描仪、磁带机等。计算机与外接输入、输出设备的连接,可通过自身的串行接口、并行接口及计算机网络接口实现。
(2)数字地籍测量软件的功能,数字地籍测量软件是数字地籍测量系统的关键。一个完整的数字地籍测量软件应具有数据采集、数据输入、数据编辑处理、数据管理、整饰和数据输出功能,如下图所示。软件必须通用性强,稳定性好,数据的表示和编辑直观、简洁,使用时应该尽可能为用户提供方便,采用菜单驱动方式和鼠标工作方式,并且对中文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处理后的结果可以列表方式、文件方式或以图件方式输出,绘制出的图应符合国家标准图式。
三、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是数字地籍测量系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由于数字地籍测量中数据类型涉及面广,信息编码复杂,其数据采集方式和通信方式形式多样,坐标系统往往不一致,这对数据的应用和管理是不利的,因而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统一格式,统一坐标,形成结构合理、调用方便的分类数据文件,是数字地籍测量软件中不可缺少的功能组成部分。数据处理软件通常由数据预处理模块和数据处理模块组成。
四、图形输出
图形输出是测图软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种测量数据和属性数据,经过数据处理之后形成图形数据文件,供图形输出模块使用。图形输出模块具有图形截幅、绘图比例尺确定、图式符号注记及图廓整饰等功能。
参考文献:
[1]金其坤主编.地籍测量[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4
地籍测量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篇7
1 权属调查表填写
由于权属调查技术性强、工作量大、参与人员多且水平不同等原因, 填写后的地籍调查表往往会出现单位名称填写不一致、土地使用性质不统一、相邻宗地四至不衔接、填表字迹潦草或使用简化字等一些情况。特别是一个单位在该区有多块宗地或者是填写宗地四至单位时容易出现此类情况, 这将影响到建立信息系统时不能正确地自动的归户;另外, 在填写土地使用者性质时, 本应填写“全民”或“集体”或“个体”或“个人”, 而出现了“国营”或“国有”或“私营”这样的名词;还有在填写宗地四至时, 如两宗地共用一堵墙时, 则只能出现两宗都至墙中, 或一宗至墙内另一宗至墙外, 但填出了两宗都至墙外或墙内等情况;有的表填写字迹潦草、使用简化字, 让人难以辩认, 表的内容填写未全、任意涂改等现象。
为避免上述情况的出现, 在实际作业过程中, 以街坊划分作业单元, 采用“申报——调查——勘测”均在同一时期由同一作业组实施“一步到位”的作业模式, 并要求填表时应做到内容填写齐全, 用词规范, 字迹清楚工整, 不得涂改, 只能划改, 同一内容的划改不得超过两次, 划改处应加盖划改人的印章。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差、错、漏, 做到责任明确, 从而达到确保外业权属调查质量的目的。
2 共用宗地的处理
一个地块被几个权属单位共同使用, 而其间又难以划清权属界线, 这样的地块称为共用宗地。对共用宗地的处理方法一是分宗填写地籍调查表, 二是只填写一份地籍调查表, 在表中注明各权属单位分摊面积。对于前者, 共用宗地有多少个土地使用者就填多少份地籍调查表, 表上的内容按各分宗地填写。这样做的好处是所填内容详细, 调查表和土地登记申请书、审批表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其一增大了填表的工作量, 其二增大了复杂程度, 在填写四至时, 如遇一个土地使用者使用几个地块则不得不写清几个地块的四至;为填清界址标示, 又得设置内部界址点, 增加了宗地草图和地籍图的负荷量, 填表时如不小心还会造成表与表之间的相互矛盾。因此应该采取第二种方法, 这样可以克服方法一的缺陷。
3 特殊宗地的界址点处理
如图1所示, 有两个宗地A、B, 包含J1, J2, …, J9九个界址点。一般的处理方法是:围成第A宗的界址点为J1, J2, J3, J4, J5, J6, J1;围成B宗其界址点为J2, J7, J8, J9, J2。由于测量误差的存在, J9不一定在界址线J2J3上。若J9在界址线J2J3的右侧, 则出现了界址线交叉;若J9在界址线J2J3的左侧, 则会出现既不属于宗地A也不属于宗地B的裂隙区域。处理这类问题的办法是, 首先在获取界址点坐标时保证J9严格在界址线J2J3上, 因为测量误差的存在, 如果直接采用坐标测量的方法很难实现, 为此可以采用内插方法根据J2、J3点坐标和J3 J9的距离计算J9的坐标, 也可采取事后界址点坐标平差处理的方式以保证J9位于界址线J2J3上;其次是正确处理围成宗地的界址点顺序号, 一宗地的界址点应该包含该宗地边界线上的全部界址点, 例如, 围成第A宗的界址点为J1, J2, J9, J3, J4, J5, J6, J1、围成B宗其界址点为J2, J7, J8, J9, J2。这样即使误差的存在也可以保证不会出现重叠 (交叉) 和裂隙现象。
4 提高界址点精度的措施
规程规范对界址点精度的要求是较为严格的, 这就要求野外作业者要总结各种有益的经验, 提高测量精度。一般来说, 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控制。
(1) 作业前要严格进行仪器检校。特别是光学对点误差和2C值误差对测量精度产生的影响较大。 (2) 要严格控制转站。在一般情况下, 连续转站不得超过3次, 这一点一般都能做到。 (3) 因地籍测量一般在城镇且建筑物较密集, 所布导线边长都较短, 故测站定向时应尽量选择长边。 (4) 碎部测量立棱镜一定要到位。尽可能采用小棱镜或采用偏心、偏距的方法, 使点位无论在什么位置, 都能准确测定。 (5) 在困难地区。尤其在老居民区, 先测外围, 用支点向内部多打散点, 然后用丈量及边长交会等多种方法进行测量。 (6) 对隐蔽的界址点可以采用“引点距离交会法”和“直线延伸法” 等测量方法, 以提高测量精度。 (7) 采用“层层把关、严格检查”的作业制度。为此可以设计解析界址点精度检查表、相邻界址点。
之间及相邻界址点与地物点之间精度检查表、不相邻界址点之间及不相邻界址点与地物点之间精度检查表等, 这三种表格可供外业自检及质检部门抽检, 并做精度统计。
5 界址点测量与数据处理
目前, 界址点、地物特征点的数据获取采用全野外解析法进行, 通常采用外业数据采集软件进行, 如武汉瑞得的RDMS、南方公司的CASS、清华三维的EPSW电子平板等系统。其数据采集的一般过程为:核对界址点、测量界址点和地形点、绘制草图、数据录入、数据编辑、地籍图绘制、地籍数据入库。在实际作业中要做到:
(1) 先核对地籍元素, 然后进行测、算、绘作业, 以确保外业权属调查数据的正确; (2) 在作业过程中, 应详细绘制草图或记录编码和连接信息; (3) 在连续测算未知点坐标时, 应随时引入已知点和勘丈边做检核, 要注意组合未知点连结条件或已知点条件, 以达到互相检核和整条路线检核的目的; (4) 对所有界址点和界址线都做长度检核或坐标校核。
地籍测量的界址点和地物点坐标测定时, 由于人为或非人为因素的存在, 将导致采集的特征点产生误差, 甚至粗差。采集误差在一定范围内是允许的, 而且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减弱或消除, 但对粗差而言, 如果不首先对其进行定位和剔除, 则会使特征点之间原有的几何条件遭到破坏。为提高外业测绘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 应对外业测绘成果进行平差处理。实际工作中, 不仅要处理单个独立的直角、平行线和直线, 而且更普遍的情况是对成片房屋 (界址) 点的处理, 由于各种条件混合, 各个房屋之间是相关的, 显然对单个独立的直角的处理方法已不适用。为此可采用分级控制, 逐级平差的方法来处理成片界址点的情况分级平差。根据实测地物复杂程度的不同, 一般分为l—3级。对于较简单的图形, 当考虑的条件方程较少时, 不必分级, 列出条件方程后统一平差;较复杂的图形可分为2级;对于特别复杂的图形可分为3级。首先以街坊外围界址点为首级控制点, 构成一个闭合路线, 列出条件方程对其进行平差处理, 将平差后的坐标点作为下一级平差的固定点, 然后再对成片房屋内部的直角房屋进行平差处理。
6 结束语
地籍测量界址点测量浅析 篇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维护土地制度、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 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地籍测量是调查和测定土地 (宗地或地块) 及其附着物的界线、位置、面积、质量、权属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及其几何形状的测绘工作。内容包括:地籍控制测量、界址点等地籍要素的测量、绘制地籍图以及面积量算与统计。在地籍测量中每宗土地的位置、形状、面积、权属界线和各宗地间的关系是地籍调查的核心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界址点测量来实现的。因此应该充分重视界址点测量的工作。
2 界址点测量
界址点是指宗地权属界线的转折点, 即拐点, 它是标定宗地权属界线的重要标志。在进行宗地权属调查时, 界址点应由宗地相邻双方指界人在现场共同认定。宗地与宗地的权属纠纷是通过界址点来判定的, 所以界址点位置及测量精度是地籍测量成图的重要核心工作。
界址点测量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解析法:根据测区平面控制, 通过量边测角计算来取得界址点坐标的方法。解析法是目前界址点测量的主要方法。
综合法:在有一定解析界址点的控制下, 有勘丈法测出界址点之间的边长并以此作为宗地权属范围、面积、形状的求算依据。当个别宗地特别隐蔽, 界址点无法测定时采用此方法。
图解法:是按规定的要求, 在地籍图上量取界址点图解坐标的方法。
以上三种方法就精度来说, 解析法的精度最高, 图解法的精度较低, 从界址点资料的完整性、连续性来看解析法优于其它方法。但是解析法的工作量相比最大。
3 解析极坐标法
在解析法中有极坐标法、割距法、前方交会法。极坐标是在测站上安置经纬仪, 观测已知方向到界址点间的水平角, 并量取测站点至界址点间的距离, 通过计算求得界址点的坐标。这种方法由于灵活, 量距测角的工作量不大, 在一个测站上常可同时测量多个界址点, 因此在界址点测量中常被采用。
见图1所示, A、B、C为测定界址点的测站点, 应用其中一已知方向作为水平角观测的零方向 (在图中取AB方向) , 观测AB方向到界址点各方向的水平角βi, 读取A点到各界址点的距离DA1、DA2……DAn。已知A点的坐标为XA、YA和A点至B点的方向角αBA, 则按下列步骤计算界址点坐标。
3.1 计算各界址点方位角
3.2 计算已知点至界址点的坐标增量
3.3 计算界址点坐标
极坐标法的方位与距离重合精度较高, 速度较快。极坐标法与其他定点方法相比不受地形乃至场地的影响应用很广泛。其缺点是对于老城区、商业密集区、街坊内部的隐蔽界址点, 效率低成本高。它适应于规划整齐, 通视良好的大面积界址点测定, 是目前城镇地籍调查解析界址点测定的主要技术方法。
4 应用
笔者曾参加了甘肃省甘南州合作镇1:1000地籍测量的工。合作镇属于河谷盆地, 地形比较平坦, 南高北低, 居民主要住房位于盆地及盆地四周的山坡上。全镇按照街 (巷) 道、河流共划分了26个街坊, 地籍测量时按街坊进行。在本测区界址点点位测量中全部采用的是解析法中的极坐标法来测定界址点的点位坐标的。以权属调查时所设置各界址点为准, 测站除充分利用地籍控制点外, 个别不足时采用光电测距支导线补充。测定界址点的水平角使用国产北光DJ2型经纬仪观测半测回, 距离使用日产RED2L光电测距仪观测一测回 (二读数) , 读数较差均小于10mm取平均值, 计算所求点的坐标。使用光电测距仪进行界址点测量距时, 将气象数据和垂直角直接输入仪器进行气象改正和倾斜改正, 直接读水平距离。光电仪测距时, 测站点至所求点距离尽量保持在300m以内。界址点测量精度 (见表1、表2所示) 。
本测区通过解析极坐标法测量计算取得的界址点的坐标后, 进行了地籍图的绘制, 并对成图精度进行了野外检查 (见表3所示) 。
经过验收本测区界址点坐标测量成果在规定的限差之内, 地籍图绘制精度符合规程要求。
解析极坐标法最大的缺点是没有检核条件, 量距或测角错误不易发现, 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时必须十分细心。本测区在界址点测量中和测量后, 经常用相关地物和相邻界址点判定界址点测定的正确程度。但这样做仅能检查界址点测量的粗差, 为此作业员在界址点测量后, 用钢尺丈量界址点间的距离, 并将此距离同解析法反算的距离进行比较检查。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城市建设日新月异。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及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居住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维护土地制度、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土地管理, 建立健全地籍管理制度尤为重要。地籍测量是遵照国家的法律规定, 对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情况进行的调查。在地籍测量中每宗土地的位置、形状、面积、权属界线和各宗地间的关系是地籍调查的核心问题, 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是通过界址点测量来实现的。界址点位置及测量精度是地籍测量成图的重要核心工作。
关键词:地籍测量,界址点测量,解析极坐标法
参考文献
[1]城镇地籍调查规程[S].国家土地管理局颁布.
[2]王侬, 廖元焰.地籍测量学[M].北京:中国测绘出版社.
地籍测量问题 篇9
1 地籍测量的特点
地籍测量为了满足地籍管理的需求, 进行地籍信息的采集。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 地籍测量的手段更加的丰富, 技术更加的先进, 更能很好的进行地籍的测量。另外, 地籍测量都是政府进行的, 只有进行地籍测量, 才能切实维护个人的土地产权, 保证国家的土地税收。在另一方面, 地籍的测量都是由法律保障的, 切实的维护人民的土地权利, 与此同时, 土地的测量必须要符合土地管理法规的规定, 切实的保障人与土地和谐发展。因此, 地籍测量的特点不单单要求技术上的先进, 更要求符合法律上的标准, 不断的发展地籍测量, 以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地籍测绘是地籍测量的前提条件, 因此要想进行好地籍测量的工作必须要加强对地籍测绘的重视, 促进地籍测绘工作的发展。
2 地籍调查
在进行地籍测量和地籍管理之前, 最首要的任务是进行地籍调查。了解土地的位置、地形、面积、权属问题等问题, 为后续的地籍测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只有进行好地籍调查, 才能根据实际情况, 选择最适宜的测量手段, 确保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做好地籍调查, 更能保证土地登记记录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为后续的测量工作等打下良好的基础。只有做好地籍调查, 才能更好地开展地籍测绘工作。
3 地籍测绘
3.1 地籍测绘的意义
获取土地、地籍信息的最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地籍测绘。通过专业的方法手段对土地的利用和再开发进行检测和管理, 只有利用好地籍测绘技术才能在根本上促进国家土地使用开发的规范化。地籍测绘采用先进的测量手段, 把地块及地块上的物体的位置、面积、权属关系, 使用情况都进行准确的测量和绘制, 为土地登记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地籍的管理。只有很好的进行地籍测绘, 才能使国家更合理的利用土地。
3.2 地籍测绘的内容
地籍测绘是地籍管理中的专业测绘, 把地块及地块上物体的位置、面积、权属关系, 使用情况等, 进行准确的测量、绘制在图纸上。地籍图在地籍测量和地籍管理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3 地籍测绘的技术
1) GPS技术, 只要采集地理坐标的信息和一些属性信息, 就能开始进行测绘, 大大的减少了人力物力, 减少了测量经费的投入, 而且精度也是传统手段所不能及的, 操作上也更加的方便, 但是由于GPS卫星信号容易被遮挡的特点, 导致一些高建筑物密集的地方, 容易造成测量的不准确。2) 遥感技术, 利用卫星遥感技术进行地籍测量, 使信息获取更加的准确而及时, 能够大大的扩展观测范围, 较传统的方式比, 监测内容更加的详细。但是这种方法的工作效率较低, 而且要经费投入比较多, 测量上会造成不准确的情况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会对测量结果造成影响。3) 摄影测量技术, 摄影测量技术在地籍测绘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摄影技术进行测量, 成本较低, 而且精确度较高, 操作也比较简单, 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会促进测量工作的高质量的完成。
3.4 地籍测绘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 地籍管理对地籍测绘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 地籍测绘工作要与时俱进, 加强科技的投入, 促进地籍测量的准确与及时, 更加的为地籍管理做贡献。
4 地籍控制测量
1) 地籍控制测量的意义。地籍控制测量是指实施在地籍测绘的前期工作, 为满足低地籍管理进行基础的控制, 也为了满足地籍图绘制的需求, 是地籍图册的基础, 是切实联系测绘精度的重要部分, 以地籍区或地籍子区为测量范围, 根据实际情况, 按照测量法规和精度的要求进行测定基本的控制点。因为地籍图比例尺一般情况下都是比较大的, 这时就要求进行地籍控制测量时一定要精确, 尽量减少误差, 或避免误差的出现。2) 地籍控制测量的要求。对精度和误差的要求较高, 要求精度高, 误差小, 要求测量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为地籍测绘打下良好的基础, 是地籍测绘的前提, 地籍控制测量做的好,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地籍测绘工作避免或减少误差。3) 做好坐标系的选择。地籍控制测量的坐标系选择应该与国家、城市的坐标系统一致, 这样有利于加快测量的进程,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 节省人力和物力, 能够更加全面的进行地籍的测量。更有利于对地籍的规划和使用。此外, 要注意任意投影带的坐标系的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 建立独立的坐标系, 这样可以大大的增强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4) 加强对地籍控制测量的重视。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的基础的环节, 所以必须重视控制测量的设备, 环境等等因素, 加强科技的投入, 促进地籍控制测量工作得而顺利进行, 只有重视地籍控制测量, 才真正的服务于地籍管理工作。5) 首级控制网。地籍控制测量是地籍测量的基础内容, 而建立首级平面控制网是地籍控制测量的基础环节, 对后期的测量工作定位, 是后续测量的基准。首级平面控制网要遵循分布原则, 以便更好地进行测量。6) 加密控制网。加密控制网要首级控制网相比较更具针对性, 更加的符合区域地籍测量、管理的需求, 了解区域的地籍情况, 进行检测与测绘。在加密控制网的区域进行图根控制测量, 根据控制点来进行测量, 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 不断的进行完善和改变, 以保证测定的精度和准确程度。
5 结束语
要想发展、完善地籍管理工作, 必须提高科技水平, 进行技术上的革新, 掌握地籍测量基础的知识, 把地籍测绘和地籍控制测量作为地籍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重视地籍控制测量, 明确控制测量的要求, 建立测量时的坐标系, 建立首级控制网和加密控制网, 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测量, 确保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只有保证控制测量工作的顺利进行才能更好地进行地籍测绘, 才能确保地籍图册的准确性, 才能更准确的开展测量工作。只有不断的完善和发展地籍测量手段, 才能促进地籍管理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詹长根.地籍测量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1.
数字地籍测量 篇10
数字地籍测量是利用应用软件将地籍测量采集的数据加以处理, 输出并绘制各种所需的地籍图件和表册。其作业流程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成果输出、数据库管理等。
采集的数据按照规定好的格式储存于数据库, 地籍要素数据来源于仪器设备获取,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测记法、电子平板法、数字化法、航片量测法等。
对于不同的办法采集到的数据, 在计算机上经过相应的预处理软件处理, 将数据转化为某种标准的数据格式, 经数据处理软件计算出各宗地面积, 绘制地籍图。计算机上的各种数据均需存储, 建立地籍数据库, 根据《城镇地籍调查规程》输出地籍测量所需要的地籍调查技术设计书, 地籍调查表, 平面控制测量的原始记录, 数字化地籍图等成果。
2数字地籍测量的基本原理
地籍要素包括反映隶属关系的地理名称, 反映权属关系的界址点线, 反映土地利用现状的地物, 反映位置关系的定位坐标, 反映数量关系的土地利用及占有面积, 还有反映地物特征描述等。建立地籍数据库的目录就是要把地籍要素数字化, 地籍要素包含属性信息和图形信息。数码文字可用来表示属性信息, 编码、连接信息和平面直角坐标可用来表示图形信息, 地籍信息编码就是用规定的代码表示指定的地籍信息。一般遵循惟一性、易扩展、易识别、简单适用的原则。目前地籍信息编码的方式有全要素编码、提示性编码和块结构编码。
(1) 全要素编码由若干位十进制数组成, 首先参考图式符号, 将地形要素分类, 如“1”居民地;“2”道路;“3”管线等, 然后在每一类中进行次分类, 如“01”一般居民房;“02”简易居民房等。另外加上类序号、特征点序号。全要素编码的优点是编码具有惟一性, 易识别。缺点是层次多, 位数多, 同一地物不按顺序观测, 编码困难。
(2) 提示性编码由几何相关性和类别组成的若干位十进制数, 十位编码“1”水系, “2”建筑物, “3”道路等;个位编码孤立点“0”, 与前点连接“1”, 不连接“2”等。提示性编码的优点是形式简明, 野外工作量少。缺点是提示图形不详细, 预处理和图形编辑工作量大。
(3) 块结构编码是用三位整数把地形要素编码。如“100”测量控制点“104”导线点等, 每一点的记录除观测值还有点号、编码、连接点、连接线型等信息。块结构编码的优点是点号自动累加, 编码位数少, 野外输入信息量少。利用图式符号库解决复杂的线型“1”直线“2”曲线“3”圆弧线。
在数字地籍测量中, 地籍要素间的层次关系和拓扑关系是数据结构应当反映的。经过数据处理产生文、数、图等对应关系。这样有助于在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分类。目前, 矢量数据结构在数字地籍测量中普遍使用。在此结构中, 点实体以表示其空间位置的坐标值的数字形式存放, 线实体以有序的坐标值存放, 面实体用表示其周边的字符串或相关点存放。经常使用的矢量数据结构有:
(1) 顺序结构, 这种结构便于数控绘图和计算面积。
(2) 链-结点结构, 多边形中交点为结点, 两结点之间的线为链, 一条链可以与多个地物要素发生联系, 这样无需多次数字化和储存, 提高了数据质量, 减少了冗余。
(3) 拓扑结构, 三条以上线的交点在拓扑学中被称为结点, 两个结点之间的曲线或折线为链, 由若干链组成的封闭图形称为区。采用拓扑结构可以有效地存储地籍要素的点、线、面之间的关联、包含及邻接关系。
3数字地籍测绘系统
计算机是数字地籍测绘系统的核心, 地籍测绘系统主要由数字地籍测绘软件进行数据的采集与处理, 由数字化仪、全站仪、解析测图仪等设备输入数据, 由打印机、数控绘图仪输出数据。数字地籍测绘系统较成熟的有南方CASS, 武汉RDMS, 北京EPSW等。
南方测绘CASS系列数字测图系统采用Auto CAD为系统平台, 充分吸收利用数字化成图, 地理信息系统 (GIS) 、全球卫星定位系统 (GPS) 、数字地球 (DE) 的最新技术, 数字化成图技术领先。
武汉瑞得的RDMS数字测图系统图形编辑及数据处理功能很强大, 此系统使用的是最新的GIS图形平台, 新加了显示三维图功能, 用户还可以自己定义符合。并且此系统支持图形操作的UNDO功能, 图形的可视化操作得到全面实现。
EPSW电子平板测绘系统借助全站仪和便携式PC机实现实时成图, 特别适合山区的测量。因为它即测即显, 编辑修改或检查数据图形可在现场操作。EPSW采用WINDOWS界面, 图形编辑系统是独立的, 可与AUTOCAD进行数据之间的交换, 数据采集和数据库更新也可以使用它来完成。
通过数字地籍测量建立的地籍数据库系统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它可应用于城镇土地规划、城镇土地定级估价, 盘活城镇存量土地、土地有偿使用、旧城改造、城镇土地管理利用和土地动态监测等国土资源管理基础工作中。地籍数据库的建立对于保护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 建立规范的地籍管理系统,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应用数字地籍测绘系统使土地管理更有规范的进行, 切实保护耕地, 合理利用土地, 充分保证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主要体现: (1) 强化土地管理职能, 完善土地管理措施; (2) 实行计划管理, 严禁乱占耕地; (3) 充分利用本地水土资源; (4) 搞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5) 搞好土地动态监测; (6) 加快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全面实行土地的有偿、有限期的使用。
参考文献
[1]地籍测量[M].测绘出版社.
[2]数字测量原理[M].清华大学出版社.
[3]国土资源部.城镇地籍数据库标准[S].
[4]武汉大学.地籍测量学[M].
地籍测量的基本方法研究 篇11
1.1地籍
地籍是指由国家监管、以土地权属为核心、以地块为基础的土地及其附着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土地基本信息的集合、用数据、表册和图等形式表示。地籍按发展阶段有税收阶段、产权地籍和多用途地籍和日常地籍。根据特点和任务、地籍又可分为初始地籍和日常地籍,而按特点可分为城镇地籍和农村地籍。
1.2地籍调查
地籍调查时遵循国家的法律规定,采取行政,法律手段,采取科学方法,对土地及其地上附作物的权属、位置、数量、质量和利用现状等基本状况进行调查,是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的技术性工作,是为土地管理、房产管理、税收和城乡规划、国土整治与开发等方面提供及时、可靠和使用的重要基础资料。
地籍调查的基本程序是:准备工作(资料收集等)、地籍测量、资料整理、建立地籍档案、检查验收。
1.3地籍测量
地籍测量时为获取和表达地籍信息所进行的测绘工作,是地籍调查中依法认定权属界址和利用现状的技术手段,是地籍档案建立的信息基础。其基本内容是测定土地及其附作物的位置、权属界线、类型、面积等。
地籍测量应根据“测量尽可能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多方面的需要”的原则,除能为土地管理和土地税收提供测量保障外,还必须为国民经济建设各有关部门提供信息,提供服务。地籍测量成果资料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功能。
⑴为不动产的位置、面积、质量和权属线提供几何或数字资料,并建立在全国统一的坐标系内,这属于地理性功能。
⑵为不动产的权属、租赁和利用现状提供资料,经一定的法律程序颁布发证件后,则地籍测量的成果资料既具有法律效力,这属于法律性功能。
⑶为不动产的评价、分等定级、征税、有偿转让等提供资料,这属于税收或经济性功能。
⑷为区域规划、城镇建设、环境保护、旅游开发和古迹保护、国土整治等方面提供基础资料,这属于社会性功能,也就是土地利用管理和规划性功能。
从上述地籍测量的基本功能来看,地籍测量成果资料,不应局限于某一部门的单一要求和需要,而应充分发挥其经济效益和多用途的功能。
2、地籍控制测量
地籍控制测量时根据界址点和地籍图的精度要求,视测区范围太小、测区内存在控制点数量和等级情况,按测量的基本原则和精度要求进行技术设计、选点、埋石、野外观测、数据处理等测量工作。
2.1利用GPS定位技术补测城镇地籍基本控制网
在一些大城市中,一般已经建立城市控制网,并且已经在此控制网的基础做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但是,随着经济建设的迅速的发展,已有控制网的控制范围已不能满足要求,有些控制点被破坏,为此,迫切需要利用GPS定位技术来加强和改造已有的控制网作为地籍控制网。
对于边长小于8km~10km的二、三、四等基本控制网和一、二级地籍控制网的GPS基线向量,都可以采用GPS快速静态定位的方法。应用GPS快速静态方法,精度可达到1cm~2cm左右,完全可以满足地籍控制测量的需求,可以大幅缩短观测时间和成倍提高经济效益。
建立GPS定位技术布测城镇地籍控制网时,应与已有的控制点进行联测,联测的控制点最少不能少于2个。
2.2利用已有城镇基本控制网的方法
凡是符合1985年发布的《城市测绘规范》要求的二、三、四等城市控制网而未布设一、二级控制网的地区,可以其为基础,加密二级地籍控制网。
在利用已有控制成果时,应对所利用的成果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和检查。在检查与使用过程中,如发现有过大误差,则应进行分析,对有问题的点(存在粗差、点位移动等),则应避而不用。
2.3应用光电测距仪进行一、二级导线地籍控制网的布设
在城市控制网的基础上进行一、二级导线地籍控制测量,可以采用光测距导线布设。
3、地籍碎部测量
3.1常规地面测量方法
3.1.1极坐标法
在控制点A上架设仪器,并以控制点B定向,测量目标点P与控制点B之间的角度B和目标点P与控制点A之间的距离S及垂直角C1,即可测定目标点的位置。由于全站仪的防范使用,该法已成为目前获取地籍要素的主要方法,通过直接将每个碎部点的高度角、水平角和斜距自动记录在外业电子手薄或掌上电脑上,直接解算界址点的三维坐标。
3.1.2白纸成图法
白纸成图法包括大平板仪、小平板仪配合经纬仪等作业模式,它是一种图解成图法。在建立图解地籍时,最初图解地籍测量时建立在平板仪测图技术基础上的。由于平板仪测量法不能提供精确的野外实测坐标数据,而只能得到图解资料,因而只能提供图解地籍。随着解析测量方法以及摄影测量法的广泛采用,平板仪测量法已逐步被取代。
3.2摄影测量方法
摄影测量法也称航空摄影测量法,它是按航空摄像片及其测制底图获取目标的位置。主要采用全数字摄影测量的方法求得界址点点位坐标。
3.3GPS测量方法
GPS作为一种当前最先进的定位工具正成为地籍信息十分重要的数据采集工具。近几年来,GIS型GPS接受机用于采集地面上的位置数据及详细的属性信息正日益发展。
GPS只提供地理空间位置,地籍空间书记还应该包括属性信息。例如,地籍信息系统中一条道路包括了该路的一系列的空间坐标及该道路的属性信息(宽度、等级等),而GPS只能在外业采集到一系列离散点的空间坐标。要想让这些点连成道路并知道其属性信息,就必须在外业采集这些离散点时加以说明和描述。说明和描述的方法可以借鉴大比例尺机助成图中采用的数据字典技术。数据字典是描述属性及空间数据间相互关系的字符集。利用GPS采集数据时,数据字典带有属性和特征项,特征项反应了被测点的特征。
利用GPS采集数据时,一般都配有电子手薄或掌上电脑。测定了某位置后,可以在电子手薄上输入其相应的特征和属性项。利用GPS采集地籍空间数据时切实可行的,但实际应用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GPS定位模式和精度要与地籍信息系统匹配GPS定位精度及模式多种多样,确定GPS处理方法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以达到地籍数据所需要的精度。
⑵坐标系统的转换。由于GPS定位采用的是WGS—84坐标系,因此它测出的坐标与一般的GIS不相同,必须将WGS—84坐标进行转换,我国现在一般还是采用GIS系统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的平面投影方式,因此,要对WGS—84坐标进行坐标转换及投影变换,才能满足地籍测量的要求。
作者简介
地籍测量方案设计 篇12
地籍测量是地籍信息系统的前期工作, 地籍测量的好坏直接牵涉到地籍信息系统的质量, 因此对地籍测量过程中的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是十分必要的。在地籍测量中需要进行野外权属调查、地籍控制测量、地籍勘丈、地籍图数据录入和建库等工作过程, 各个环节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到地籍信息系统的最终质量。本文就地籍测量的实施步骤进行讨论。
1 权属调查
1.1 准备工作
在权属调查实施前, 由当地人民政府发布有关权属调查公告, 在广播电视上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做到家喻户晓, 人人皆知, 使各机关团体、住户正确理解本次权属调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认真指定界线, 做到准确无误, 同时我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 划分了区、街坊, 并进行实地踏勘, 确定调查的具体实施方案, 做好调查的准备工作。
1.2 实地调查
首先由当地国土资源局委托权属调查负责人确定宗地使用的指界人, 并调查指界人身份, 具备指界条件后, 在符合法律程序的情况下, 由邻界双方或多方确认界线和界址点位并签字认可, 用油漆在距地面1米处喷涂油漆或埋设标志。同时按地籍调查表逐项调查土地使用者名称、性质, 上级主管部门、土地坐落、法人代表、宗地四至等相关内容, 对于一宗地内有多户土地使用者时, 分别调查其使用情况。
根据当地国土资源局指示, 本次地籍调查依现状进行, 有争议界址出现时, 调查人员实地解决, 并将争议部位绘图, 实地难以解决的报上级仲裁。实地调查结束后逐项填写地籍调查表和绘制宗地草图。
1.3 宗地草图绘制
在实地进行权属调查认证后, 用鉴定合格的50m钢尺进行实地勘丈, 绘制宗地草图, 绘制宗地草图依据实地位置按北方向绘制概略比例尺的图形, 认真填写丈量依据, 建筑构筑物线、门牌号及本宗地的四邻关系等地籍要素, 并标名设置界址点的预编号, 本宗地及邻宗地预编号。
宗地草图绘制完毕后, 按本宗地所在位置绘制本街坊宗地分布图, 供以后绘制地籍图使用。
1.4 宗地号与界址点的编制
地籍调查时, 应本着由西向东, 自北向南的原则编号, 宗地号应包括街区、街坊和宗地, 如1-⑴-1, 界址点也遵照本原则进行, 界址点用1、2、3……n表示。
2 地籍控制测量
为了限制误差传递和误差积累, 提高测量精度, 地籍测量必须遵循的原则是遵循“先整体后局部, 先控制后碎部, 由高级到低级”的原则来组织实施。地籍控制测量工作的基本程序也就分为平面控制测量和图根控制测量两步。
2.1 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1) 坐标系统的选择
2) 控制网的布设
(1) Ⅰ级导线网布设方案;
(2) Ⅰ级导线点选点与埋石;
(3) 边长和角度的测定;
(4) 导线网平差;
(5) 地籍修测的首级控制;
(6) 地籍修测的二级控制。
2.2 地籍图根控制测量
为满足施测界址点和地物点的需要, 在一级导线网的控制下加密图根导线 (附合导线或支导线) , 共布设一级图根导线7条41点, 支导线及全站仪极坐标点146个。其编号以N1, N2……等表示, 用长约13cm~15cm, 直径10mm的钢钉打入硬质地面作为图根点的标志。
3 地籍勘丈
3.1 界址点及碎部点野外数据采集
由于地籍测量为数字化成图, 为便于室内成图, 水平角、垂直角及距离用全站仪观测一回, 然后将数据传输至电子手薄, 再用所编定点测量程序算出所测点坐标, 最后存储在电子手薄内。在每个测站上设站观测时, 都用观测平距与测站点定向点反算平距进行检测, 其较差不应超过2cm, 以保证待测点的精度。
由于地籍测量外业地物比较凌乱, 因此外业数据采集采用无码作业, 现场绘制草图, 室内用测点点号定位成图方法编辑成图。
3.2 绘制平面图
首先, 进行数据通讯, 将数据传入计算机, 在电子手薄与计算机串口之间用电缆联上, 再选用成图系统进行数据通讯, 将数据传入计算机存入文件中;其次, 定显示区, 根据输入坐标数据文件的数据大小定义屏幕显示区域的大、小;第三, 选用成图系统将野外测点的点号展绘在屏幕上;最后, 根据野外作业时绘制的草图, 将屏幕中所有的地物绘制出来, 将图形存储于平面图文件。
3.3 基本地籍图绘制
首先, 打开已作好的平面图文件, 选择成图系统生成权属信息数据文件;其次, 依据权属信息文件, 绘制出地籍图;第三, 将宗地界址点号展绘出来, 至此已生成地籍图;最后, 在地籍图区域内加上方格网, 将地籍分幅图存储于文件中, 经过图幅整饰生成最终地籍分幅图。
3.4 宗地图绘制
在完成地籍分幅图之后, 便可作宗地图了。宗地图的内容除按《规程》规定外, 界址点的编号是自“1”号按顺时针方向排列, 其界址点号与界址点成果表中的顺序号相同。
3.5 绘制地籍表格
1) 界址点成果表的生成
打开权属文件, 利用成图系统绘制各宗地界址点成果表。所成各宗地界址点成果表其顺序号与宗地图中的界址点号相同, 以便于查找, 对应。
2) 街道为单位宗地面积汇总表的生成
打开权属文件, 按街道将所有宗地面积全部列出, 并在每个街坊最后列出本街坊面积, 在每区最后列出本区面积。
3) 土地分类面积统计表的生成
打开权属文件, 绘制出表格。
4 结论
地籍测量是一项工作复杂, 技术要求高的业务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 掌握一定的测量技术是必要的, 我们必须建立一个科学的, 有效的工作流程, 只有科学有序的开展工作, 才能有效的提高地籍测量的效率。
经过对地籍测量方案的实施, 明确地籍测量的目的, 运用各种技术手段, 来对土地做出科学的界定, 包括土地的范围、结构大小, 使人一目了然, 由此来开展国土的规划, 对城市发展、社会的发展、人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土地管理局.城镇地籍调查规范[M].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
【地籍测量问题】推荐阅读:
地籍地形测量05-09
数字地籍测量09-18
城市地籍测量论文06-28
地籍调查与测量10-26
地籍测量实习报告05-28
城镇地籍测量技术方案10-02
地籍测量基本方法研究10-23
地籍测量实训个人总结09-26
GPS在地籍测量中的作用10-18
GPS RTK在地籍测量中的可靠性探讨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