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

2024-10-12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精选9篇)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 篇1

摘要:和善文化,它发源于上古文化,经过几千年的流传,成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科学发展观的来源之一。社会矛盾疏导机制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设立的机制,和善文化指导矛盾疏导机制的建立,建立矛盾疏导机制是实现和善文化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和善文化,矛盾疏导机制,和谐社会,核心价值观

和善文化是一种什么样的文化,为什么要建立社会矛盾疏导机制,和善文化与社会矛盾疏导机制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起着什么样的作用,本文作者试就这样几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一、和善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来源之一

我们说和善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因为它起源于上古文化,贯穿于整个中国社会,流传至今,首先和善文化贯通于儒、佛、道、墨学及诸子百家,在思想观念上以和善作为思想与学说的出发点或哲学根基,儒家学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仁者爱人”,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慈悲”,道家强调“清静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在思想信念方面,崇尚和谐、和善,中国古代有不少的理论家、思想家就提出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并有不少人为之奋斗。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文化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追求和善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在思维方式上,以和善为致思的方向和路径,强调知行合一,在思维中展示和善的精神和人文的关怀;在行为规范上,主张“和为贵”、“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以和善为根本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和善文化在晚清重臣曾国藩的思想和他独特的农耕文化里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他“孝”、“勤”、“和”的儒家思想,①他说的“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慎能远祸、勤能济贫”等等,无不贯彻着和善文化的优良传统,和善文化也成为曾国藩做人、治家、治军、治国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弘扬和善文化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

二、和善文化为走科学发展之路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文化的力量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力量。从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到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从天人合一的自然意识,到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念,中国传统的和善文化所蕴含的丰富思想及其治国理念,是我们今天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之路的重要的历史文化。

1.和善文化为走科学发展之路提供内在的精神动力。首先,和善文化激发巨大的精神创造力,能启迪人类的理性,育化人们的心灵,唤起世人的良知,鼓舞和激励人们在社会市场经济活动中诚实守信、公平公正、与人为善、“见利思义”、“见义勇为”,坚定走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其次,和善文化是人们依附的精神家园,也是和谐社会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源泉之一。对全体社会而言,和善文化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作用,能促进科学发展机制的优化,保障经济社会在科学、和善的轨道上运行。再次,和善文化为走科学发展之路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之路能否成功,不仅取决于经济基础,而且也受制于属于上层建筑的道德观念,胡锦涛同志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说:“科学发展的理念,是在总结中国现代化建设经验,顺应时代潮流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提出来的。”②所以我们说和善文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科学发展观的来源之一。

2. 建立社会矛盾预警与利益平衡机制是改革开放和建立和谐社会所必需。我们社会正处在进一步改革开放、转型和变迁的发展过程中,原本传统型社会中一些被经济快速发展掩盖的新层次问题暴露出来,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诸多新矛盾和新问题。当前的中国社会已进入社会矛盾多发阶段,现代理论认为,现代社会伴随着风险和社会不稳定,这些矛盾和风险主要体现在一些地方社会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强制拆迁、征地,劳资纠纷,就业教育,食品安全,弱势群体的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执法不公,养老和老年人问题等等,造成上访、诉讼及群体性事件大量增加。如何正确对待这些矛盾和问题,如果是拼命掩盖或者强行压制,这种做法不但于事无补,影响社会的科学发展,甚至危及社会主义的政权巩固。“社会矛盾和社会矛盾冲突是人际关系的组成部分,社会矛盾并非总是有害于社会……”③能够让矛盾暴露出来,让我们对它加以分析和解决,社会就会变得和谐和进步起来。怎样正确解决这些矛盾,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解决矛盾的方法是不同的,要化解这些矛盾就必须建立有效的社会矛盾预警与利益平衡机制,实行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利益表达、对话、协商机制,防止和化解社会利益关系的失衡和矛盾。同时,增强工作单位、社区、家庭、非正式群体等社会单元的和谐与协调,形成稳定的各种微观社会结构,尽可能地把矛盾和隐患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

因此,应站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角度,本着建立和谐社会,运用和谐文化的态度,认真建设社会矛盾预警与利益平衡机制这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国社会安全地度过风险期,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

三、和善文化指导社会矛盾疏导机制的建立,建立社会矛盾疏导机制是实现和善文化的重要途径

和善是一种信仰,和善是一种智慧,和善是一种境界,和善是一种美德,和善是一种修炼,和善是一种快乐。总之,和善是一种观念和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它对经济基础有一种反作用的力量,社会和谐了,矛盾化解了,经济就会发展,反之,经济建设就会停滞不前。

面对尖锐的社会矛盾,和善文化促使我们变“刚性疏导”为“柔性疏导”,变“强制”为“感化”,变“堵”为“疏”,变“硬约束”为“软约束”,变“应急性”为“日常性”,变“事后干预”为“事前预防”,不断矫正失衡的群众心理,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如果一味使用高压手段处理社会矛盾强制疏导社会矛盾,尤其是突发事件,不仅难于化解,反而会使问题越来越大,矛盾激化。和善文化使我们的理念从“以官为本”、“以权为本”、“以警为本”转变到“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上来。

和善文化促使我们以群众利益有效表达和回应为重点建立多元化社会矛盾疏导和化解机制,以和为贵化解社会矛盾,以人为本创新社会管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是一个以和谐文化为指导,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增进社会和谐和过程。不断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能否建立有效疏导机制的关键,已经成为我们解决当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关键所在,能否合理有效地协调各种利益和利益冲突,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形势下各类社会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切实完善和建立处理社会矛盾的体制和机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适应利益多元化社会的需要,要不断建立和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诉求机制、利益约束机制、利益调节机制、利益补偿机制、社会控制机制、社会预警机制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的关系,切实把人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④为此,“我们要处理好维稳和维权的关系,要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完善对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和谐社会不是没有矛盾与冲突的社会,而是具有有效的社会矛盾预警和利益平衡机制及完备的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有效的疏导机制的社会。

总之,只有建立了有效的社会矛盾预警和利益平衡机制及完备的化解矛盾与冲突的有效的疏导机制,中国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真正得以有效的解决,“天下为公”、“和为贵”等等中国几千年来留下的和谐文化才能真正发扬光大和实现。

注释

1曾国藩.家书岳麓书社出版社,1986

2胡锦涛在美国耶鲁大学的演讲.人民网,2006.4.22

3任剑涛.从冲突理论视角看和谐社会建构.江苏社会科学,2006(1):141

4习近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求是杂志,2013(1):6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 篇2

一、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矛盾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基础

(一)当前我国出现的各类社会矛盾主要是发展中的问题今年6月,在我国广东潮州和增城连续发生群体性事件,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而类似事件,近年来在其他地方也有发生。对于包括这种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社会矛盾,我们必须正确认识。从社会矛盾的表现形式来看,群体性事件属于严重和剧烈的社会冲突,社会影响很大。从媒体对广东两地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到,现在一些群体性社会冲突已呈现出了新的特点,就是事件本身与参与人员并没有直接利益诉求的关联,很多人是被谣言迷惑而参加,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和钻了空子。

从现实状况看,当前社会矛盾可以分为物理冲突和心理冲突两种。比如,一次违法、一种犯罪、一回上访、一个群体事件等,都是物理冲突,一般会由一个具体的事件引起,围绕事件的处理、解决而发展着,有轻缓之分。而心理冲突,是没有具体发生的社会冲突,但是人们在内心已形成强烈的冲突对抗意识。心理冲突在个人与社会组织、个人与政府之间表现得非常明显,比如社会分配不公、1

失业、腐败、通货膨胀,都易引起心理上的对抗。

需要明确的是,当前出现的包括群体性事件在内的各类社会矛盾,反映的大多是因为利益诉求而引起的人民内部矛盾,是改革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因而也是可控和能解决好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对社会矛盾视而不见,或者轻描淡写,或者不断重复存在的错误,并且用错误的方法来进行处臵。我们唯有不断发现矛盾,修正错误,完善体制,才能保证国家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深刻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形成原因

造成社会矛盾凸显,原因很多,大体上,可以归纳为这么几点:

第一,社会处于急剧转型期。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在高速发展,但与之相应的新观念和新秩序并未有效建立,出现很多真空状态,必然挟裹着大量的社会矛盾。这是社会发展的正常过程。比如,现在看起来稳定发展的一些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过程中,同样积累了大量的社会矛盾。

第二,利益格局失衡。这是社会矛盾凸显的最直接原因。由于社会资源配臵不合理、收入分配不公平、贫富分化加剧等现象的存在,导致社会心理冲突加剧,仇官、仇富情绪蔓延,稍有不慎便可能触发矛盾。另外,因为环境污染、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违法行政、司法不公等侵犯公民基本权利的事件不时发生,也势必造成大量矛盾。

第三,人为因素造成。其实,许多矛盾本是可以避免的,或者是可以缓解的,但由于公共权力的行使不当,导致不应该产生的矛

盾产生了,可以妥善处臵的却没有处理好。比如,现在大量的上访事件就是由于非法执法,特别是刑事、民事执法过程中的错误行为所酿成的。又比如,有一些地方和单位,一旦出现了矛盾,因怕上面追究责任,有意欺下瞒上,或者采取极端手段应对,使矛盾不但不能妥善处理,甚至还被激化。

第四,社会管理滞后。目前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与快速发展的经济之间,存在“小马拉大车”和“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社会管理进行改革创新,作为管理者,要迅速转变那些不合时宜的管理观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

三、化解社会矛盾纠纷重在建立健全机制

努力化解老矛盾,有效预防新矛盾,这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内在要求。有效化解和预防社会矛盾,我认为首先要防止两种倾向:一种是法律虚无主义。按理,解决社会矛盾的最重要的手段,是通过法律途径,在法律的框架之内处理,平衡利益。但是,现在一些地方的国家工作人员,对于解决社会矛盾,不是运用法律,而是迷信权力甚至暴力,只要老百姓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就总是高高在上,不愿意把对方作为平等主体对待,采用堵、压、打、瞒、欺的手段,很少考虑从源头解决,用疏导的办法处理。另一种需要防止的倾向是民粹主义。现在社会上有不少这样的人,在他们眼中,所有的社会冲突,政府都是错的,富人都是坏的,因此常常扮演着煽动群众闹事、加剧社会分裂的角色。在网络上,这种情况更加突出,把社会冲突中的杀人犯当英雄捧着的大有人在。

至于具体举措,就是要建立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做好群众工作:一是要建立矛盾排查制度,二是健全矛盾化解制度,三是坚持调解优先原则。另外,还应建立矛盾预期制度。矛盾预期,无论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都是对社会矛盾的前瞻,它能使我们在解决社会矛盾上,化被动应对为主动掌控。

四、进一步用群众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

(一)、深刻领会群众工作的内涵与要求。群众工作是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发挥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发展目标、推动历史前进的工作,它包括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工作方法、群众工作能力等若干重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人的地位决定了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善于开展群众工作,这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我们党90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表明,只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充分相信群众、密切联系群众,才能不断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在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对做好新时期群众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他深刻指出:“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思想基础”,“群众立场是决定我们党的性质的根本政治问题”,“正确方式方法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保障”,“群众工作是贯穿党和国家工作各领域各方面的经常性工作”,“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需要大家共同来做”,这些重要论断,为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指明了

方向。

能否与时俱进做好群众工作,始终保持和发展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

(二)必须深刻领会用群众工作工作方法化解社会矛盾的基本要求。

一是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党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也是我们党对待群众的根本态度和领导方法。在新的形势下,坚持群众路线,必须时刻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反映群众的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集中群众的智慧、凝聚群众的力量,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和深厚感情,这是做好群众工作的重要基石。

二是要树立群众观点。树立群众观点,必须牢固树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观点,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点,等等。群众观点的强弱,实质上是对群众的感情问题,是世界观和宗旨意识问题。牢固树立群众观点,要正确把握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摆正同人民群众的位臵,真正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

三是要站稳群众立场。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与支持,就是因为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某一部分人的立场上;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代

表某一部分人的具体利益。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必须站稳群众立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研究 篇3

关键词:人民内部矛盾;利益;改革

中图分类号:D616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2—0078—02

一、引言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重要讲话的发表,至今已有50多年。在这50多年中,我国社会形势已发生深刻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但经济的飞速发展并不能完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反而以新的形式和特点呈现出来,给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生的新的阻碍。研究和解决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

(一)人民内部矛盾的基本理论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并贯穿于一切过程的始终,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人民内部矛盾在世界历史的各个阶段,有着不同的存在形式,主要表现在阶级内部和阶级之间。我国社会主义的人民内部矛盾,一般来说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致基础上的矛盾。这就是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并不是表现在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无上,而是表现在其矛盾的根本性质上。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曾明确指出:“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社会发展,第一类敌我矛盾已不是主要方面,人民内部矛盾凸显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新的迟滞点。“人民内部的矛盾,是在人民利益根本一直的基础上的矛盾,在一般情况下不是对抗性的矛盾,但如果处理得不恰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这就要求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必须高度重视,深入分析研究当前人民内部矛盾新特点,妥善处理新问题,防止人民内部矛盾向对抗性转化。

(二)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特点

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时,我国社会主义正处于建设之初,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也都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人民内部矛盾无论是从广度还是深度上看,都产生了新的特点。一是矛盾的广泛性。我国加入全球一体化的步伐加快,人民对于民主的呼声日渐高涨。而科技的迅猛发展,更使得这种民主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某一层次或某一地域产生的人民内部矛盾可能会在较短时间内大面积传播,进而造成“群体性事件”。二是矛盾的深刻性。社会成员知识结构逐步向高层次发展,人民维权意识也随之加强。对当前一些突发的人民内部矛盾,人们往往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反思体制政策各个层面。解决这些矛盾也必须从深层次着手。三是矛盾的盲从性。人民对于矛盾的深层次思考并不全都是理性的。感性的思考容易造成盲从。各种媒体媒介充斥的信息良莠不齐。一些反动势力和居心叵测的人,往往利用热点社会矛盾,采取反面宣传手段来导向人们思维,进而激化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三、社会主义新时期几类较突出的人民内部矛盾及原因分析

(一)因利益分配进而贫富差距拉大引发的干群矛盾

毛泽东对干群关系密切关注,要求我们干部要警惕糖衣炮弹的威胁,说的就是要防止干群矛盾。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今天,干群矛盾与利益分配联结,呈上升加剧趋势。有人曾做过研究,调查各社会阶层对近十年来获益最多的群体的排序中,69.84%的人认为国家干部是近年来收益最多的群体。这其中反映出的突出问题就是贪污腐败和岗位渎职。党中央以坚定的决心和必胜的勇气严惩腐败,中国官场刮起一场史无前例的肃贪风暴:文化部党组书记于幼军被免职,全国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朱志刚、最高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黄松有、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主任吕国友被“双规”。其中,黄松有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因涉嫌贪腐被查处的最高级别司法官员。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干部贪污腐败是深恶痛绝的。随着法制的健全完善,人民群众对干部的利益收入要求公开透明的呼声愈来愈高,对因此而造成的不合理贫富差距更是要求政府依法严惩。因媒体曝光或党政查处而下马的贪官,人们自然拍手称快。但更多的基层腐败尚隐藏在法制阴影中,这也成为干群矛盾集中频繁带。

(二)因相对强、弱势群体而引发的服务与受众矛盾

我国现目前大多行业都呈现强势与弱势的不對称,弱势方利益被侵害进而引发矛盾。2008年发生的几起警民冲突就是突出例子。7月1日,北京青年杨佳单刀闯上海闸北警局连杀六人;7月19日,云南省孟连县发生胶农冲突事件,40余名公安民警和10余名胶农在冲突中受伤,两名胶农死亡;10月9日,美联社报道了发生在广东三江镇的警民冲突;10月11日,在哈尔滨发生的“六名警察打死大学生案”更是在网上掀起声讨风暴。在这一连串的案例中,存在个人因素,但更主要的是存在警、民相对强、弱的不对称。这里所指的不对称不是指数量,而是在提供某种服务中的综合力量均衡。因此,这类矛盾也可以延伸到其他公务性质的行业上来,如医患、教学、工农等。而这种不对称并没有因为相关政策法规的客观制约而得到合理弥补,这就造成服务与受众间矛盾的激化。

(三)因片面追求市场经济利益引发的生产与消费矛盾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大量官员弃官从商,到现如今的商家官方背景,人们的目光总是聚焦在市场经济的利益上,进而引发的商品生产中的制假掺假事件层出不穷。每年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中,对于商品质量问题的投诉位列前茅。前不久曝光的“三鹿毒奶粉”事件,牵涉出大批奶粉业巨头,普遍暴露出中国奶粉业的急功近利盈心态。5·12地震中的豆腐渣校房、山西黑煤窑事件、广东有毒玩具事件等则反映了制假掺假已不是某一个行业或部门的问题,而是整个制造业和生产部门的问题。固然不合理的消费结构是促成厂家或生产部门片面的利益追求,但市场所固有的盲目导向性,和法规政策的制约不到位才是产生此类矛盾的根本原因。

四、以辩证分析法指导社会主义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合理处置

(一)认清内在矛盾,突出改革的主体,深化改革的力度

解决矛盾,首先要认清矛盾的性质和对立面。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属于非对抗性矛盾,其两个对立面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都服务于社会主义事业,而其局部分歧是由矛盾的主要方面引起。这就是我们改革的主体。干群矛盾中,干部任免和行政监管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发生干群矛盾,通过堵漏信息传播,或发布虚假政绩来挽救干部是不明智之举。只有从源头上启用称职干部,在权利授予中实施有效监管,增加对官员的问责制,才能从法制上解决干群矛盾。在服务与受众矛盾中,加强对弱势群体的关注是我们改革的突破口。赋予弱势群体一定的监管权利,使他们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搭建与服务者平等的对话平台,通过信息反馈来达到权利制约。在生产与消费矛盾中,加强对生产过程的监管是我们改革的着力点。必须进一步在市场经济中,引入国家监管机制,使得纳入市场的每一环节因素都公开透明。

(二)严防恶性变化,健全政府部门突发性事件应急机制

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具有盲从性特点,使其发展过程中变得极为不稳定,在不良言论的误导下,存在恶性变化的趋势。《星岛日报》报道称,2008年7月杀警案中的杨佳在日前开庭时,庭外竟有过百人到场高呼口号称杨佳是英雄好汉。而前不久的“三鹿毒奶粉”事件,部分不负责任的媒体散布谣言称中国几乎所有食品业都存在这种问题,给中国食品界的国际形象抹黑。诸如此类的不实信息散布,使得我们政府部门面对群情激奋的群众,必须分清闹事分子和无辜群众,果断采取非暴力手段有效缓解两方压力,建立、健全消除政府部门机构负面影响的应急机制。对市场经济中的假冒伪劣产品,必须态度鲜明,手段坚决,做到处理过程全程透明,信息公开,建立并完善消除舆论恐慌,挽救行业危机的应急机制。

(三)挖掘深层联系,形成全社会解决矛盾的合力

矛盾是一个统一体,对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人民内部矛盾不能简单的割裂开来分析解决。通过深层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其内在的深层联系。在近期的几起警民矛盾冲突中,隐藏其后的干群矛盾也逐步显现。甚至有几起警民冲突,就直接表现为领导干部与群众的利益冲突,警民矛盾只是其引子和表象。同理,对于市场经济的生产与消费矛盾,从某个角度也可以归纳为相对的强弱势而造成的部分消费者相对弱势群体,缺少对生产行业有效的监管权利。解决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追求以点带面,必须从整体着手。“任何矛盾不但应当解决,也是完全可以解決的。我们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在多元的利益格局下,统筹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公平、公正、公开处理不同利益群体的关系,才能形成全社会解决矛盾的合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尹建军.新时期干群矛盾及解决方式[J].党政干部学刊.2007,(12).

[3]郑谦,陈国平.“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选[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

[4]王金柱.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效率与公平[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The research about people’s inner conflict in new period of socialism

XiaYu

(Under graduate of 19 teem in Xi'an Political Academy,Shaanxi Xi'an 710068)

Abstract:From the text of chair Mao which research the basic theories of people’s inner conflict, this text analyze the new characteristics of people’s inner conflict in new period of socialism. Tightly stick actual, I detailed analyze several current prominent people’s inner conflict and the reason. At last, I try to put forward the way to solve the people’s inner conflict at the method of connection, movement, change, and the dialectics analysis.

农村社会矛盾的防控研究文献综述 篇4

1 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最早是从农村研究中衍生而来开始了对中国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关注。就目前来看,关于世界范围内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和国外相关性论著尚较为缺乏。尽管如此,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农村社会矛盾的不断出现,更多的国外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在中国农村社会矛盾问题上。综合来看,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关于农民抗争的解释框架

关于农民抗争的问题,美国的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Scott)的解释框架和塞缪尔·波普金(Samuel Pop-kin)的构建理论截然不同,两者的观点碰撞引起广大学者们的注意。詹姆斯·C·斯科特提出了“日常抵抗”说、“生存伦理(subsistence ethic)”的概念、亚洲农民经济是“道德经济”来解释农民的“日常抵抗”。波普金对此不以为然,对于这个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本性都会驱使自身去追求最大化的利益,然后以此为根据目标来做出理性的决策使达到利益最大化,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农民的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利益之间必然是存在矛盾的,然而每个农民不会盲目地参与到革命中去,他们会谨慎地去衡量其中的利弊,而不是随波逐流。

1.2 关于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关注

在一些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有相关学者的研究数据表明,政府征用土地的费用远远低于土地在市场上的价格,只占其中的一至两成比例,这显然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土地利益分配不合理和土地征用补偿不合理这两大重要因素必然导致了土地的冲突。另外印度作为农业大国之一,想必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夙愿,印度的国民党长期以来处于执政党地位,力图追求社会公平和民主文明,这也是对各执政党的必然要求。但是却历经沉浮也饱受人们的质疑,不幸的是,印度的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还有在中东一些国家,长期的战争冲突和占据双方的武装暴力对传统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政府作为执政者对于解决区域乃至全国性的土地冲突问题务必要引起重视才行。

1.3 关于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的评价与研究

在关于中国村民自治制度方面,Daniel Kelliher在The Chinese Debate over Yallage Self-government一文中颇有研究。他指出,不同于国外的竞争性选举,在确保地方干部的责任感方面,中共作为执政党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另外国外学者John James Kennedy指出候选人在提名的过程中,村民对待选举的态度也随之变化。村民们所处基层的政治环境,哪些是真正为村民服务,能给他们带来切实利益的,他们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选举不够真实更多的是作秀的情况下,村民参与政治的选举热情就没那么高涨了。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充分肯定了我国村民自治的进步性,但是也指出存在一些将制约农民利益表达的缺陷。

1.4 关于对中国农民抗争领导者的研究

李连江和欧博文等学者对农村的自我维权抗争领导问题有相关的研究,他们认为,中国基层农村抗争领导人(Protest Leadership)承担了其中主要的责任,他们要鼓励一部分积极分子率先参与进来,培养成骨干协调抗争行动,组织跨社区动员公众,带领大家都充分参与进来,形成集体主张,这直接详细地体现在Protest Leadership in Rural China等相关文章中。

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的现状相比较与国外学者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国内学者的研究以“农村社会矛盾”为主题的条目最早才出现于1994年,这说明国内学者的关注时间不仅晚于国外学者,也滞后于社会矛盾问题的显现时间。第二,国内学者的研究在学术旨趣上更趋于本土化。他们对社会矛盾概念体系进行建构,深入理论研究对社会矛盾追根溯源上升到了哲学角度。下面关于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2.1 我国农村的社会矛盾问题的现状

许多学者研究的方面虽不尽相同,但都对某一特定时期影响社会矛盾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

王有春等学者认为农村社会的发展衍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主要包括有贫富差距矛盾、干部与群众关系之间的矛盾、基层自治组织管理者综合素质偏低的矛盾、土地分配不均的矛盾、传统的封建迷信与现代的科学文明之间冲突的矛盾,村民追求良好的社会保障与政府公共财力无力提供的矛盾等。

还有相关学者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矛盾。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观念陈旧迂腐、对消费文化引导机制的缺少、大众传媒的文化过滤系统不健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逐渐衰退、部分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等。

从目前的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国内村民自治的研究由“冷”到“热”,学者们主要运用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对农村居民自治产生的原因、制度的内容、自治的意义、自治运行中现存的问题和对策、未来走向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基本上奠定了我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理论化为实践了带来了重要参考价值。

2.2 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原因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矛盾原因的研究观点众说纷纭,总体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完善相关。

徐勇、宋善文等学者认为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文化综合素质也相应不断提高,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不平等的权利待遇,基层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导致尊崇效率优先的原则时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过度加强、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发生的缺位与错位导致在公共资源分配时向城市和工业的过度倾斜、农民要求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的权利意识日益高涨,这势必造成强烈的冲击。

文树忠和刘社明学者的观点相近,认为原因主要有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阶层的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这是最主要的矛盾。其次是农村基层组织制度不完善,化解调解机制不顺畅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还有农村偏远地区文化法律知识难以普及,农村基础文化的建设滞后,村民法制维权意识普遍较低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刘丽华、阎坤教授研究认为,还有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适龄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这些问题都将加重社会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当属人口老龄化,它会致使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出现高龄化,对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社会简直是致命一击,劳动力高龄化意味着劳动效率难以提高。

2.3 解决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对策

专家学者们关于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各有千秋,综合来看,都普遍主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发展战略体系等。

陈修文和高德等学者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首要解决问题,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问题时,在城乡差距扩大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村的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其次处理好收入分配问题,效率优先的原则下更加要兼顾公平,要缩小不断扩张的贫富差距等。

王有春、宫晓霞学者提出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应当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农村社会矛盾的不同表现特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长远的可持续战略,要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贯彻落实执行到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文化素质,进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还有相关学者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包括政府要更加重视对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放重点文化工程到农村社区、切实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水平、在农村地区专门建立社会矛盾的排查机构,定期进行调查、调解和回访,适当地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政府作为引导者要积极引导树立新型文化取向、创新开发面向农村的文化产业等方面对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对策。

3 总结

国外学者对农村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以他们的最新观点和理论为基础,启发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然而针对中国农村社会矛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还是比较匮乏,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国外学者对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缺乏深入了解。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 篇5

近几年,政府及国土部门比较重视征地补偿足额到位的监督管理,对集体经济组织土地收益分配层次的法律监督和管理不太关注。缺少从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 政治 高度进行监管和研究。本文以笔者承办的大量农村征地社会矛盾实际案例为基础,着重从化解农村征地社会矛盾,创建农村和谐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高度,全面研究并提出解决农村征地社会矛盾问题的对策。

一、土地收益分配矛盾是农村征地社会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

土地收益分配是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经营管理本集体所有的土地或集体土地被依法征收所获得的收益,经集体成员大会民主决定,依法在本集体成员内部实行分配的行为。当前,土地收益分配矛盾主要表现为以下 类型。

(一)截留型土地收益分配矛盾

7月因修建大广高速公路需要征收河北衡水市某村120亩耕地,征地补偿费标准为每亩28000元。村委会决定给被征地户每亩15000元,其余归集体统一使用,村民不同意村委会的分配方案,征地款一直没有落实。就在建设单位即将在该村被征收的土地上施工时,该村很多被征地农民自发的到即将施工的土地上静坐,阻止施工人员施工。农民认为补偿标准低于河北省政府规定的80%比例标准,要求村委会给予增加比例标准,遭到村委会拒绝,随后找到镇政府,当地镇政府答复:村委会每亩给15000元补偿合法,村民又找到市政府,市政府答复这属于村民自治范围,政府无权干预。承建单位向被征地农民说明高速指挥部已全部按河北省政府规定支付了全额征地补偿费时,农民根本不予理睬,一方面继续采取静坐的方式来向地方政府示威,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另一方面找律师代理维权。笔者接受委托后立即赶到现场,经过笔者的法律咨询后村民同意撤出现场恢复施工,经过笔者与政府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和建议未能奏效。于是,代理农民启动了行政监督申请程序,要求所在镇政府作出行政监督决定,责令村委会依据河北省政府2:8比例标准执行,为被征地户每亩增加5200元安置补助费。镇政府在接到申请后明确表示不予监督,随后将镇政府的不作为问题,行政复议至某县政府,该县政府认为不属于复议范围,仍不作为,又将某县政府复议至沧州市政府。在沧州市政府过问下,镇政府才出面监督,村委会同意按河北省政府文件规定执行2:8分成并补发了安置补助费。本案中高速公路建设单位所给予的征地补偿费符合河北省政府的规定,村委会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由擅自制定“土政策”截留被征土地农民的安置补助费,引发征地矛盾。该镇共7个村均存在该问题,被征土地农户均表示不同意村委会制定的“土政策”。这是一起典型的截留型征地收益分配矛盾。

(二)克扣型土地收益分配矛盾

在征地补偿款从上级政府经过乡镇政府再到村委会,然后再从村委会发到农户手中,一级一级的转汇。有的被县级部门克扣,有的被乡镇政府克扣、有的被村委会克扣,甚至有的还存在贪污、挪用的违法犯罪现象。实践中主要表现有两种:一种是擅自降低补偿倍数克扣补偿。例如,承德市某县政府就是通过与村委会签订协议方式,擅自将省政府批准的补偿30倍改为20倍。当地政府直接克扣了征地款10倍差额。应补偿15万元的补偿标准改为倍数为20倍后补偿降到10万元,由此引发村民上访长达7年。第二种是擅自降低产值标准克扣征地补偿款。例如:唐山某市征收的耕地属于菜地,但是按水浇地产值上报省政府,省政府按照水浇地1300元/亩产值标准30倍倍数标准批准征收。按照唐山市政府18号令规定的菜地产值标准是-2500元/亩,水浇地产值标准是1100-1300元/亩。两者相差元900-1200/亩,此次共征收79.18亩菜地,被克扣补偿2137860-2850480元。

(三)假借“村民自治”型土地收益分配矛盾

邯郸市某村,因城市建设需要被征收土地80亩,土地补偿费每亩2万元,安置补助费每亩8万元,是该村历次被征地补偿最高的一次,在补偿分配问题上农户之间产生意见分歧,没有被征到土地的`户认为应按以前补偿标准发放,这些户占全村享有表决权人数的80%;被征到土地的户要求按本次补偿标准执行,占全村享有表决权的20%。于是,村党支部、村委会制定了民主决策方案,让全村有表决权的农民采用“村民自治”的办法,通过“民主”投票表决方式决定给予被征土地户安置费标准。显然,表决的结果是没有被征地户的意见占绝大多数,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原则,被征到土地的户每亩少分安置补助费3万元。被征到土地的户坚决不同意表决结果,引发群体性上访,上访得到的答复结论是:属于“村民自治”问题,政府、法院均无权干涉。

(四)分配权利缺失型征地收益分配矛盾

这类矛盾主要反映在村委会在确定土地补偿费分配对象的标准时随意限制或取消分配成员资格而引发矛盾。农村中有一群特殊身份的人员,如婚嫁女、入赘女婿、离婚或丧偶妇女其所生子女;交纳入户费的迁入人员;户口迁入县城人员;五保户收养的子女;大中专在校学生;服役的义务兵;超生的子女;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村委会在制定土地补偿分配对象时常因这些问题发生矛盾。这些特殊人员情况不尽统一,是否属于村集体组织成员,是否具备土地补偿费分配主体资格没有一个可执行的界定政策或法律规定,村委会在确定分配对象时有的村就属于分配对象,有的村就不属于分配对象。张家口市某村在制定土地补偿分配对象时,将已经嫁出女,不论是否有无承包土地一律不享受土地补偿分配权,由于这个村属于县城,全村有120多姑娘出嫁后没有迁出户口,有的当年嫁给非农业家庭,由于两元户口体制无法迁出户口,有的嫁到县城外的村不愿意到农村生活就在县城租房或购房居住,有的还一直承包着耕地,有的虽然没有承包土地,但是按照家庭户口承担多年的“三提一统”费用,有的还取得了宅基地使用权,长期居住在村内。6月有60多位出嫁女联名向当地乡政府反映该问题,但至今因村委会以其不属于集体成员为由拒绝分配土地补偿费,这些人到底是否属于该村集体组织成员?一是没有集体组织章程来规定成员资格的取得和丧失的规定;二是没有政府主管机关的裁决或确认机制;三是没有该类纠纷的司法救济途径。致使该类纠纷长期得不到有效化解,引发大量社会矛盾。

(五)分配方式不规范型征地收益分配矛盾

冀港律师事务所在20代理和咨询的河北省范围内的土地纠纷案件共计862件。分析结论是:征地补偿标准偏低的占54%,征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占31%,征地程序不合法占12%,违法征占地占3%。考虑到所谓的补偿标准偏低往往是实际的土地补偿被提取一定比例的结果,广义上的征地收益分配不合理占案件比例肯定要高于31%。

在征地收益分配纠纷案件中归纳一下,基本有四种分配形式:一是按人口分配;二是按承包土地亩数分配;三是按人劳比例分配;四是按人地比例分配。由于众口难调,发放形式的选择不当,引发了不少矛盾,大规模的上访案件也不断增加。

为此,我们制作了“假如您觉得征地收益分配不公平,您选择哪种方式解决?”的调查问卷,参加问卷的有全省11个地市的农民共1893人。其中,选择与集体协商解决占8%,选择上访的比例占33%,超过了选择“与集体协商”这种解决方式25个百分点,选择通过法律途径的占14%,选择拒不交出承包地的45%,超过了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方式29个百分点。我的结论是:征地收益分配形式多样性,容易引发征地社会矛盾。

(六)政策模糊型征地收益分配矛盾

月3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实行征地区片价的通知》(冀政〔〕132号)。该通知规定:“土地补偿费20%归集体经济组织,80%归被征地的土地使用权人或者按照家庭承包方式承包土地的农户;被征土地没有土地使用权人和集体经济组织未发包以及实行其他方式承包的土地,土地补偿费全部归集体经济组织,由村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分配或者使用。”这里提出80%土地补偿费归被征土地的土地使用权人的概念就是一种政策模糊型矛盾诱因。大家都知道,国家征收土地补偿项目一共有四项: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青苗及地上附着物补偿费、社保金补贴费。实行区片地价的应包括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两项其称谓应为征地区片补偿价,但是该通知引用了“土地补偿费”概念。加之在没有区片地价前的10月国务院解禁土地补偿费使用规定,准许农民对土地补偿费进行分配,分配比例同样是2:8的分配比例。这样,引起很多被征地户向政府讨取安置补助费,地方干部又对土地法律理解不清,简单答复“都有了”导致征地收益分配矛盾的大量不必要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将“土地使用权人”列入分配主体更加造成模糊型征地收益分配矛盾,农村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土地体制已经建立30年了,土地承包权人是农村集体成员,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属于被安置的农业人口才能有权获得安置补助,才是征地收益分配的主体。农村土地使用权人主体不一定是被安置的农业人口、更不一定是征地收益分配的主体。目前,被征土地使用权人有以下几种主体,一是家庭土地承包户,该主体作为分配主体毫无问题,本条中与土地使用权人已经并列规定,显然,不包括家庭承包户主体;二是土地流转后的耕种人是法律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人,该类主体显然不能直接确定为征地收益分配的主体。但是现实农村土地承包活动中,这类主体已经存在并随着流转的发展不断增加。在征地收益分配过程中这类主体,依据该规定提出分配要求引发征地收益分配矛盾。三是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一部分是农户宅基地,还有一部分集体建设用地已经租赁给 企业 或个人使用,这些人或企业显然是法律意义上的土地使用权人,当一家企业占地被征收,如果提出参与该企业被征土地的收益分配,依据该条规定就应支付给区片地价的80%。当然农民肯定不同意于是双方发生分配矛盾在所难免。年我所就接受邢台一家企业要求分配地价的民事诉讼代理,我们代理村委会,在一审败诉,二审才撤销一审判决,驳回了企业诉讼请求。可见,该类主体也是征地收益分配矛盾的主体。四是集体养殖用地、林地的养殖户和种植户,村里将一些鱼塘、沟池、荒坡承包给有特长的农户进行植树、养鱼、养猪等,这些农户同样是土地使用权人,当所使用的土地被征收时,依据该条向村委会主张分配权利必然引发征地收益分配矛盾。

因此,制定政策不能概念模糊,一定要严谨否则就是矛盾的隐患。这里建议河北省政府立即修改一下。

二、 农村 征地社会矛盾的主要成因

(一)立法不健全造成监管缺位

第一,立法的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其中,主要表现为对农村征地引发矛盾认识上的偏差,片面认为农民不配合政府征收土地就是破坏和谐,农民找律师维权就是不稳定。只重视处置农民阻工、群体性上访的立法,而忽视了如何让农民有畅通的救济途径、各部门职责严谨的接待调解农民的诉求立法;只重视政府及相关部门权力大小的分配,忽视了政府及相关部门如何避免征地矛盾发生问责的分配;只重视村委会配合政府工作政策规定,忽视了政府如配监督村委会落实 法律 法规的政策规定;只重视补偿款到位,忽视了到位后的分配监管。

第二,法律空白严重影响分配的合理性。例如,对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后,在确定土地补偿费在村集体与承包农民之间分配比例时,我国法律没有规定统一的标准,我省也没有及时制定指导性意见。这就让村集体在提取比例时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又如,在确定分配对象时没有统一的标准,集体 经济 组织没有统一的章程,如何确定本集体组织成员资格无法可依。这使征地收益分配活动容易出现很大的混乱。

(二)村民自治超越法律范围监管不力

第一,很多农民不能摆脱传统不良观念的束缚,对享有分配权的妇女或其他家庭成员的权利进行剥夺。他们认为“嫁出去的姑娘,就等于泼出去的水”,所以就不能再回家参与分配。以此观念的分配方案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督和撤销,让其肆意泛滥,已经成为矛盾的主流。

第二,一些村委会法律意识比较淡泊。在遇到分配对象如何确定时,村委会故意制定与法律相悖的村规民约,侵犯部分村民的合法权益,助长了少数村干部独断专行的作风。村民要求政府监督往往被拒绝,法院无法可依进行监督。

第三,部分农民在遇到征地收益分配不公时,喜欢采取堵路、堵工的方式表达不满,还有的进行威胁,甚至实施武斗。

三、完善土地收益分配法制建设是当务之急

为了尽可能减少征地补偿分配引发的矛盾,就必须大力完善征地收益分配法制建设,分别在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等环节做出相应的努力。

(一)健全征地收益分配立法

我国在征地收益分配方面处于立法空状态。因此,省级立法是填补法律法规空白的有效手段,应结合我省省情抓紧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第一,制定我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立法。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土地所有权的代表,是物权法中非常重要的法律主体。应尽快制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章程,明确规定集体性质、土地所有权范围、承包土地管理、成员资格的取得和丧失、成员的权利和义务。

土地所有权蕴涵的经济利益涉及到国家、集体和个人。对土地集体所有制性质是“共同共有”还是“按份所有”,应该作明确的规定。因为这关系到农民、村组以及村经济组织的法律地位和利益分割,这样才可以让村集体在征地收益分配时做到有法可依,减少村民与集体之间的矛盾。

第二,制定我省征地收益分配方式规章。目前法律法规对征地补偿发放方式没有统一的规定,实践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比较合理,有的就不怎么合理。法律的规定应该让农民能够有充足的资金及时进行再生产或用于其他方面,让农民从生活上得到保障,在心理上得到稳定。明确分配方式、程序、救济途径等是化解征地收益分配矛盾的最有效方法。

第三,对几类特殊分配主体的收益分配权作统一的规章规定。第一类是在校就读的大中专学生。他们在校期间或未就业前应该享有与原户籍所在地村民同等的待遇,参与村里的征地补偿分配。第二类是农业户口的在服役的义务兵。在部队服役的义务兵应享与有村民同等的待遇。要让他们安心为国效力,就一定要严格保护他们的合法分配权利。第三类是服刑人员。他们的合法分配权利不应被剥夺,而应该得到保障。这样就可以使他们在刑满释放后有足够的资金从事生产。第四类是妇女和儿童,这些人均属弱势群体,在征地收益分配中往往被侵害,应立法加以规定。

(四)严格征地收益分配执法是长效之法

第一,各级政府(主要是区县和乡镇两级政府)要严格执法。一要严格履行对村委会的法律监督只能,纠正村委会超越法律的所谓村民自治行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各级政府严禁有关部门截留土地补偿费,切实按照标准发放征地补偿费,保证失地农民能够得到足额的补偿。

第二,村委会要严格执法。村委会应该依法制定村规民约。这是妥善解决征地补偿费分配纠纷的一项重要措施。还要禁止村委会实施名为借款、实为分配的行为。为了使村委会人员能够按法律法规执行征地补偿费的分配,还必须加强对分配情况进行监督。此外,他们还应该树立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因为任何法律都可能会与社会经济, 政治 和文化等出现不适应,不协调,或出现漏洞。正确的法律价值观念有利于法律的正确执行,确保正当的利益得以实现。

(五)加强征地收益分配司法救济和合法审查

第一,加强司法的独立性。只有司法的独立得到保障,才能更好地让司法机关在处理相关问题时能够以更加公正的态度进行审查。在此基础上,才能以公平的原则去处理村民与政府或村委会在征地补偿分配问题上的纠纷。这样才能让农民都有一种可以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分配纠纷问题的信心。

第二、加强上级司法机关对下级司法机关的监督。进入法院的土地补偿分配纠纷一般都是相当复杂的纠纷。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基层法院对于纠纷的审判,时常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审判不公的问题。为此,我国的诉讼法设立了上级司法机关对下级司法机关的监督制度,在强大的上级监督下,基层法院对于土地补偿分配纠纷的处理,就有较大的可能避免不公正的判决。

参考 文献 :

[1] 杨仁厚:《完善土地征用法制,保证和谐社会构建》。

[2]《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开展专项检查的意见》。

[3] 樊城锋:《金华市城市化进程中土地征用和补偿问题的调查报告》。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 篇6

一、新疆高等教育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学科专业调整与产业对接之间的矛盾

从学科设置上看,新疆高校原来就是按新疆和西北地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布局的,目的是使高等教育发挥其经济功能。从教育部实施的教学改革看,高校每次教改的首要任务是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或改造,以图拓宽专业口径,但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高校调整基本停留在各自的学科领域内,将原有的学科进行形式上的简单归并,而没有从学科交叉融合的角度真正考虑专业课程组织与专业教学内容的重组。由于受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制约,一些急需的新增学科专业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严重缺乏,大部分学科难以形成结构合理的学术团队;学科研究方向分散,有待进一步规划和凝炼;学科建设又受到经费投入不足的制约,难以尽快提升水平,形成规模。

2.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在高校,存在一批创办已久的被称之为长线专业的专业,近年来,社会对这些专业的需求总体较少,尽管如此,这些专业目前还继续扩大招生规模。这种现象的存在,使高校整体专业设置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结构性矛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这些专业开办的时间长,办学成熟,教学实验设备配置齐全,有一批长期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教师、专家。因此,从学校的角度来讲,这笔资源很难割舍。

3.大学毕业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与社会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现在人们普遍关注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其实,不仅大学生就业难,用人单位要找到满意的大学生也很难,为了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人才市场成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要求大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能吃苦耐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实际工作岗位相符,毕业后能直接上岗。但是,由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尚未完成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体制和模式转变,在高校还普遍存在知识老化、学用脱节、重视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的现象。因此,无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用人单位,都普遍感觉到大学毕业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很难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相互之间存在结构性差异。

4.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分布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需求存在结构性矛盾

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高校有了一定的专业设置权和各个专业招生人数的决定权,于是出现了一个新问题:为了好招生,多数学校不断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没有热门专业的也赶紧申办。而当这些专业的学生毕业时,人们发现,虽然这些专业的需求仍然比较大,但这些专业的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了社会需求,于是出现了大学毕业生的专业分布与社会对各专业毕业生的实际需求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产生上述矛盾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目前刚刚起步,各自的体系与内部机制都还没有完全建成,两个市场间的衔接尚未建立。②我国民众追求热门专业的心理严重。每年高校招生时,大部分考生都填报热门专业并且非热门专业不读。一般来讲,高等教育的培养周期是四年(本科)。在一个考生很高兴地被录取到社会流行的某热门专业时,在他毕业之前将会有三届同专业的学生毕业。以中国现有的高等教育规模,也许还不用三届毕业生,就可以把一个热门专业变成供求平衡甚至供过于求的人才过剩专业。③高校招生时最关心的是能否吸引更多的考生填报自己。扩大热门专业的招生数,无论从生源的量上还是从生源的质上都可以得到保证。

二、构建新疆高等教育与经济协调发展机制,实现大学生毕业生充分就业

1.坚持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新疆正在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调优一产,调强二产,调大三产,力争新疆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达到8%以上,到201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再翻一番。从发展速度上来讲,考虑财政承受能力和高校现有办学条件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把好招生的关口,适度放缓发展的速度,年度招生的增速将逐步下调到8%~10%左右,与新疆国民经济保持大体相当、适度超前的增长速度,与新疆国民经济保持同步协调发展。其次,从规模上来看,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仍然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从绝对规模来看,新疆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52%,新疆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占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的1.23%;新疆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占新疆人口的0.8%,而全国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占全国人口的1.37%;新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8.1%,而全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9%。从相对规模来看,全国每万人口中普通高校在校大学生数为104人,而新疆为83人;全国每亿元国民生产总值承载的在校大学生数为116人,而新疆为76人。因此,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与自身发展的历史相比,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新疆普通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仍然偏小,还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当然新疆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必须要考虑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并与高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紧密相连。

2.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合理定位、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形成比较优势

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要确立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导向,以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为目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从自身现有的条件出发,仅仅以条件定发展,为发展而发展。首先,要继续紧紧围绕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加大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其次,要科学定位、突出重点、分类建设,形成以新疆大学(科研教学综合型)、石河子大学(教学科研综合型)为龙头,以医科大、师大、农大、财院(教学科研专业型)为重点,以其他本科院校(教学型)和高职高专院校(教学型和职业技能型)为基础,普通与成人、本科与高职高专教育相沟通,定位科学、布局合理的高等教育体系。最后,要明确层次,坚持分层次办学,防止不分层次、无序办学的倾向。本科院校要以本科教育为主,集中力量办好本科,逐步减少直至停止专科层次的招生;高职高专院校要以专科教育为主,集中力量办好专科,逐步减少中职(中专)层次的教育。

3.以内涵发展与外延适度扩张相结合,统筹整合资源,促进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

首先,从外延的扩张来看,在目前现有公办院校中,本科院校的校均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不大,而高职高专的校均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200多人。其次,从国际高等教育目前发展的趋势上来看,本科及其以上的高等教育是以精英教育为主,而高职高专院校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主要承担者。三是从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来看,就是要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和能力建设为核心,以提高培养质量为根本,紧紧围绕学科专业建设,培养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各类专门人才。

4.根据新疆区情,确定高等教育发展重点,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及重点大学的建设

科研水平低下是新疆高校和经济发展的“软肋”。新疆高等教育一方面要继续建设原有优势学科,如作为国家重点学科的新疆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使之具有国际影响。另一方面,针对新疆自然科学和新兴科学十分薄弱的现状(在中国1999——2001各年度高校科学技术奖和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共185个奖次中,新疆无一项高校科研成果获此殊荣),加强理工类的重点大学、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的建设。有梯度地建设一批重点大学,进一步把新疆大学建设成为“立足新疆、辐射西北、直至周边国家”的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国内一流大学,并在其经验基础上发展出一批国内重点大学。

5.根据新疆区情,多途径加强科研合作与开发,促进产学研结合,提高新疆经济的科技含量

如何在提高高等教育的科技研发水平的基础上加强高校科研与各产业部门的合作,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姻”,是当前新疆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中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新疆经济发展的“软肋”就是科技含量低,而高校拥有较为集中的科研力量但经费和项目短缺,两者有效结合起来,就能形成“双赢”的局面,进而促进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科研合作开发的方式可以有建大学城和科技园区,校企合作研发及兴办二级学院,国内外、区内外合作开发等。

6.坚持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相结合、两条腿走路的方针

首先,今后一个时期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及人才培养应立足于自力更生,增强自身造血功能,眼睛向内,面向本地,突出特色,形成风格,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和水平。在师资培养、学科设置、教学内容确立、人才培养规格以及科研选题等方面要进一步强化地域特色,强化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意识。同时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内地高校的支持,特别是在急需紧缺学科专业的建设、高水平师资的培养提高以及大型科研项目的攻关等方面,争取更大支持,尽快提高新疆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其次,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求所有所在但求为我所用的原则,更加突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办学理念,更加珍惜利用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培养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紧缺人才。要不断改善人才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稳定盘活现有人才的存量,发挥和调动现有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同时积极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扩大人才的增量,采用高薪聘请、短期讲学、合作科研、资源共享等方式,积极吸引国内外一流人才来疆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最后,针对新疆优秀学生普遍流向内地高校的现状,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国家和内地高校的支持,加大在新疆的招生力度,确保新疆高考升学率不低于甚至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快新疆高校生源置换,鼓励新疆高校到内地招生,以改善高校生源结构,吸引内地学子到新疆求学就业,增进新疆与内地的教育文化交流。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 篇7

关键词:社区心理矫正,法律问题,研究

社区心理矫正在当前的社会管理活动中还是一项新兴事物, 要使这项工作能有长足的发展, 还需要司法行政机关、基层组织和法律服务工作者共同的努力。对于运用社区心理矫正, 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的教育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 还要从实际情况出发, 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矫正效果。

社区心理矫正工作是对在社区内监外执行罪犯进行心理学矫正的专门方式, 矫正服刑人员的意识, 促使其认识自己所犯的错误, 诱导其自发的改过, 能够适应社会, 并预防被矫正者重新犯罪的专业活动。社区服刑人员一般存在三类心理问题:一是一般心理问题, 表现为忧郁、暴躁、冷漠或自卑;二是严重心理问题, 表现为人格障碍;三是心理疾病, 如被诊断患有情感性抑郁症等。心理矫正包括: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

一、在社区矫正中, 心理矫正的模式和一般方法

(一) 心理矫正的模式

1. 完全由行政机关主办:政府建立工作室, 组织志愿者开展心理矫正工作;政府规划, 向社会购买专业服务。

2. 由行政机构主导社会力量参与:

有心理咨询资质的社区矫正工作者自主开展的心理矫正工作;社会机构组织志愿团队, 心理咨询师业余参与心理矫正工作。

(二) 心理矫正的一般方法

心理矫正的一般方法包括:心理状态的基础性评估;对矫正对象心理状态的矫治性评估;对矫正对象心理矫正工作的跟进措施;矫正对象心理状态的预测性评估;对被矫正人员心理健康的教育;对被矫正人员心理咨询与治疗。

二、对社区矫正中心理矫正的评判和设计

(一) 心理矫正对整体的社区矫正工作的支撑意义

为解决社区被矫正者回归社会, 给社区被矫正者提供心理和精神方面的社会化过度服务, 提醒社区矫正者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面临的婚姻、家庭、法律等事物, 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 提高他们的抗挫折能力。辅助被矫正人员改掉原有的恶习, 从新做人, 正视自己的行为和别人的感受, 能自力更生成为社会的一份子。在这个矫正中, 心理矫正担当的是, 一是行动的监督人:收集整理被矫正人各种心理状况的资料。二是行为危险性的评判人:用心理干预手段检测被矫正人, 对可能危险性进行监督。三是分类心理矫正的实施人:针对不同类型的被矫正人, 注重其个体差异实施针对性心理矫正。

(二) 心理矫正工作应达到的目标

1. 让被矫正人员了解自身情况和特长。

通过对心理矫治, 让被矫正人反思自己从前所犯的错误, 了解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 消除被矫正人心理抵触情绪, 诚恳地接受社区矫正。

2. 调动被矫正人积极进取精神, 唤醒重新生活的勇气。

对有悲观绝望心理的被矫正人进行心理疏导, 指导被矫正人消除悲观、绝望、忧郁、茫然等思想问题, 保持平常心, 学会控制情绪调节心情, 保持心态平和。

3. 改掉被矫正人员的不良生活习气, 树立积极健康的奋斗目标。

对被矫正人员的不良生活习惯, 有针对性的、有的放矢地帮助其戒除恶习, 纠正社会行为, 使其周围的社会成员接纳矫正对象。

4. 完善矫正对象的自控能力。

对被矫正人员的冲动型犯罪人员, 采取心理情绪训练方法增强自控力, 培养被矫正人员融入社会的能力, 学会与人沟通合作的行为方式, 教会被矫正人员克服在社会生活中, 可能因外界刺激而产生冲动和过激行为的方式。

5. 树立守法意识。

使被矫正人员养成奉公守法心态, 明白守法与违法的利弊衡量, 确立起用合法手段谋生, 满足生活需要的观念。

(三) 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建立与监禁矫正形成对应关系的司法工作系统

在市区县及街道乡镇等各层级的社区矫正机构, 设立专门部门, 专职岗位, 负责心理矫正工作。同时, 组织社会团体及社会志愿者开展心理矫正活动。

社会工作团体在心理矫正方面, 应突出服务型组织的助人理念, 更好地展示出专业特性和服务功能, 特别是突显以心理学为基础的社会工作者。培养和训练社工运用相关专业技能开展社区心理矫正, 依靠心理学博大精深的知识, 帮助社区服刑人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被矫正人员发生心理问题, 体现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工作的独特作用。

三、开展社区心理矫正工作亟需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 加强心理治疗与辅导人员的业务培训

建立起一支专业化的社区心理矫正队伍, 优化心理矫正资源是社区心理矫正向前发展的正确道路。社区心理矫治活动最终对被矫正人员有多大效果, 很大程度是由社区心理矫正人员的专业水平决定。以黑龙江省为例, 实行党委政府统一领导, 司法行政机关牵头组织, 公检法等部门密切配合, 基层司法所具体实施,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成立社区矫正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来统一领导、部署和协调社区矫正试点的各项工作。在黑龙江省开展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的主要困难可以归纳为: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 制约了社区心理矫正的顺利开展;社区心理矫正工作者的主体地位不明确, 在专职、兼职心理矫正工作者的资格确认上有待明确;社区矫正工作者的业务素质与心理矫正工作要承担的任务不相称;经费保障不足, 使社区心理矫正工作开展缓慢;社会公众对社区心理矫正的认知度不高, 能参与其中的更是凤毛鳞角。因此, 提高心理矫治队伍的专业素质, 保证心理矫治活动的专业化运作, 还应当以社会资源的整合为主。逐步建立起一支专门从事社区心理矫正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同时保持与社会其他心理学专业人才的交流与合作, 是解决人才匮乏的好办法。

以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和社区心理矫正人员的分工来看, 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社区心理矫正工作中起着组织协调和辅助性作用, 而他们一般缺乏心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参与社区心理矫治的实际经验, 因此提高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在社区心理矫正方面的相关知识尤为必要。通过各种“心理矫正学讲座”“技能培训”等方式提高相关知识, 强化职能意识, 可以确保司法行政工作人员开展各项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社区心理矫正的人员一般只负责对被矫正人员进行心理矫正, 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有限, 不能更全面地掌握被矫正人员的全部情况, 所以社工在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 应当鼓励社工通过短期培训、函授、自学等途径系统掌握与心理矫正相关的理论知识, 培育一支具备心理矫正知识和技能的专业化社工队伍。还可以通过以师带徒、同事间个案讨论等形式, 不断提高社工实际工作能力。

在打造社区心理矫正专业化队伍的同时, 还应注重社会专业力量的参与和社会资源的挖掘。社区心理矫正的特点, 决定了社区心理矫正立足社区、依赖社区、调动社会力量对被矫正人员开展心理矫正的工作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 组织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的心理专家参与心理矫正活动, 来解决社区心理矫正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也是解决社区心理矫正人才不足的好办法。

(二) 克服经费不足的矛盾

各级财政历年来对社区心理矫正的经费投入都是不足的, 社区心理矫正每一项工作, 都需要财力的支持和投入, 但由于社区心理矫正的开展还属初级阶段, 资金不足在所难免。但开展社区心理矫正不能坐等物质保障完善后才开展, 利用好现有的物质条件做好心理矫正也是有可能的。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就地取材的工作原则是解决经费和场所实际问题的最好方法, 把现有的社区办公场所利用起来, 把在职、聘用的社区工作人员组织起来开展社区心理矫正培训交流, 都是解决经费不足的好办法。

(三) 确定心理矫正的内容和项目

针对被矫正人员的个体差异, 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矫正。一是在心理矫正人员与被矫正人员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这就需要社区心理矫正人员熟悉被矫正人员的具体情况、家庭背景, 对被矫正人员保持热情、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二是全面的心理测试, 将其与心理评估结合起来, 在专业心理测试和评估的基础上, 根据被矫正人员的不同心理和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矫正, 包括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通过取得成功的心理测试成果, 根据被矫正人员所处的社会环境, 选择性的引导被矫正人员的价值取向、人生态度, 让他们了解自身特点、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问题, 为制定最恰当的矫正计划做好准备。三是在进行准确诊断和评估的基础上, 将被矫正人员一个阶段的矫正效果进行总结和评估, 为下一阶段的心理矫正做准备。

重视心理档案在心理矫正工作的实际意义。心理矫正档案是通过心理测评、心理评估、心理咨询等方法积累起来的有关被矫正人员个性特点、缺陷、矫正过程及其效果等方面心理资料的系统记载, 反映了被矫正人员的心理矫正轨迹, 对综合分析及预测其未来的行为倾向, 具有重要意义。心理矫正档案既可以动态跟踪被矫正人员的心理状态, 保证心理矫正的效果, 也可以为开展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公益劳动等提供参考依据, 提高矫正工作的针对性, 因此建立社区被矫正人员的心理档案非常必要。各社区还应加强信息交流, 摸索心理矫正的新模式、新办法。建立社区心理矫正网站或交流社区心理矫正工作报告, 组织开展心理矫正科学知识讲座, 及时发布国内外心理矫正方面的最新动态及科研成果, 交流各自的先进经验和典型, 促进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的深入开展。

作为一项科学的社区矫正方式, 心理矫正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毋庸置疑。根据社区服刑人员的构成特点, 采取有力措施, 积极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心理矫正探索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矫正的有效途径, 是我们追求和想要达到的社区心理矫正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琤.监外罪犯心理矫正工作现状与思考[J].犯罪研究, 2007

[2]金碧华, 潘菲.社区服刑人员心理矫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 2009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 篇8

一、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供给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分析

1.残疾人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残疾人身体方面存在某些缺陷, 在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往往被“ 边缘化”, 造成其生存和发展条件与社会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此次调查中有相当一本分残疾人是在接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工资, 维持生活的基本开销, 尤其在已婚家庭中, 并有子女上学的残疾人家庭中, 生活负担更是严重。

2.残疾人体育健身设施较缺乏

残疾人体育健身设施供给不足, 无障碍设施较少, 较多残疾人选择在家庭院落或者周围街道进行体育锻炼, 有时也会去残联活动站, 虽然有适合残疾人锻炼的器材, 但是无人指导, 久而不用, 长期被搁置, 导致利用率较低。

二、完善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对策

1.建立国家 ( 政府) 、群体 ( 企业、社区及非盈利组织等) 及个人三个层面上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及服务网络

当前, 残疾人公共服务应以政府财政为后盾, 以现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 适当提高残疾人低保的补助标准, 保障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费用, 在天津市构建一个综合性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 同时在完善现行制度的条件下, 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使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所有残疾人。

2.加强残疾人卫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并结合天津市实际财政情况, 出台相应优惠政策, 简化残疾人就医的程序、减免残疾人的医疗费用。 同时, 对残疾人进行定期的免费医疗, 把残疾人卫生医疗列入社会医疗体系中。

除此之外, 还应进一步加大天津市残疾人受教育力度, 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 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文化素质较低的局面。 在义务教育还未能真正成为免费教育的条件下, 政府有必要制定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补贴或者教育费用减免等政策,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3.建立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表达渠道

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 最终结果应是人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但在现实社会中, 强势群体往往是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首先享受者, 社会代价的后果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承担。 从而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基本上是处于失语状态, 缺乏表达自己意见和需求的机会。

参考文献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论文 篇9

1 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提高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近年来,南宁市冠腾综合贸易公司党支部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创先争优,推动公司各项建设全面发展”这一主题,通过加强领导,精心谋划,分类指导,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党员、干部为带头人,深入职工群众、商场经营户和客户当中,积极开展社会矛盾大排查、大调解活动,通过广播、宣传栏、现场宣讲等形式广泛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的规章制度,认真听取各方意见反馈,及时改进工作,争取能在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并进行化解,尽量把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对已经出现的消费投诉、邻里不和、恶意竞争等矛盾纠纷,尽快进行调解处置,以消除不良影响,维护好公司商场的稳定。据不完全统计,全公司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先后近百人(次)深入租赁摊点、责任区和客户中边调研边解决问题,了解职工、群众反映的问题31个,已解决28个;收集意见、建议37条,已落实改正29条。2年来,累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76起,调解成功率达95%以上,维护公司稳定发展。通过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广大党员、干部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服务公司和谐稳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2 创新活动载体,打造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的平台

一是推行“民事代办制”,构建维护社会和谐的网络。建立商场经营户民事代办服务网络,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多次办为一次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架起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连心桥”,为化解基层矛盾、保证党员干部勤政廉政、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展示党员干部形象搭建了平台。目前,南宁市冠腾综合贸易公司成立了民事代办服务室,设在商场管理科,为客户提供经营户营业执照和税证的新办、变更、年检,社会保险咨询,文件打印复印等服务。自推行“民事代办制”以来,该公司代办机构共接待办事群众1 000多人次,承办事项420多件,其中当即办理50多件,承诺代理事项办结370多件,受到了群众的普遍欢迎。二是开展“首问负责、协同工作”活动,构筑公司各部门联动格局。深入开“首问负责、协同工作”活动,对公司管理人员实行首问负责制,对不能自己独立处理的问题立即联合有关部门协同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公司资源共享平台的作用,依靠公司集体力量尽快解决问题。三是推行“党员议事决策制”,提升维护社会稳定的动力。该公司党支部推行党员议事决策制,搭建党员参与党内事务、行使民主权利平台,激发党员主体意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公司大局的稳定。迄今,公司累计开展各种议事决策活动12次,收集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20多条,讨论议题16个,为群众兴办各类实事30多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70多起,党员、干部和群众的认同率达95%以上。四是开展“党组织服务年”活动,抓好服务创和谐。2年来,公司党支部以“聚人心、暖人心、稳人心”为主题,以服务职工、服务企业、服务经营户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展听民意、解难题、抓稳定、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累计参加活动的党员达20多人次,开展活动100多次,累计服务群众近千人次,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90多个,为困难经营户、为地震灾区等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约1万元。五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公司党支部和党员以“党组织建设年”活动为抓手,以“组织工作提高年”为主线,采取有效措施,着力夯实基础、选好载体、统筹安排、创新机制、培育典型,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本职争优秀,努力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3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公司领导班子建设不断加强,进一步带动各部门干部职工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向前发展,公司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增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在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的先锋模范作用。一是推行“三推二定二票决”发展党员制度,把好党员入口关。在严格遵守《党章》规定的基础上,创新党员发展模式,要求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由党员群众推荐和自我推荐,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对象和培养人由支委会确定,吸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都要进行票决,扩大了入党积极分子队伍,逐步改善了党员队伍的结构,提高了党员队伍的整体素质。落实党员发展和管理责任,强化基层组织在发展党员工作中的责任,不断吸收优秀的同志入党,切实提高党组织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工作水平,提高党组织和党员在群众中的威信。公司2年间新发展党员2名,都是公司业务和技术方面的骨干人员。二是加大党员教育培训,提高党员队伍整体素质。坚持短期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与学习科技知识相结合,以党支部为龙头,以组织学习为主体,以党员活动为基点,大力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市场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了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及带领群众开展工作的本领和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2年来,公司共投入近万元,整合安全生产、司法、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资源,采用专家授课、现场会、集中培训、播放电教片等形式,共举办培训班6期,培训党员和职工群众1 000多人次,使公司干部职工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明显增强。

4 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的长效机制

一是实行矛盾纠纷案件排查制度。集中时间、人力对矛盾纠纷案件进行逐一排查,实行领导包案,对待信访人员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之以需、解之以困、明之以法,进一步规范了信访行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信访问题的产生。二是强化领导责任制。实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排查、层层化解、层层统计及信息沟通的例会制度,做到矛盾纠纷调解不出公司,化解在基层。三是按照抓早、抓小、抓苗头的原则,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信息反馈网络、情报信息研判和重大不稳定因素预警机制,通过采取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综合运用教育、协商、调解等办法,有效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及时将矛盾纠纷消除在萌芽状态、消除在初始阶段。四是建立领导接访制度。按照分工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细化信访任务,分别落实牵头的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采取现场接访、带案下访、重点约访、巡回接访等方式,面对面接待上访群众,对群众反映的疑难复杂问题和涉及面广、社会关注度高的信访案件,由主要领导亲自包案,加强调研和督办。

5 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南宁市冠腾综合贸易公司管理的南宁市交易场三楼商场流动人口多、地域广、经济活动频繁,大部分外来客商和经营户文化基础薄弱,法制意识淡薄,商场稳定形势比较严峻。实践证明,矛盾化解在基层,成本最低、效果最好。脱离基层抓稳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增强基层党组织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除了强责,更要助力,当务之急是提升基层党组织威信、增强战斗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作用。

努力提高公司经济效益,增强基层组织的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功能。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积极发展公司经济,因此才有能力为群众解难事、办实事,才能进一步增强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结合实际情况、地理优势,继续深化“优化服务,共建和谐”活动,发挥优势,服务经营户发展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

加强公司领导班子建设,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一个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决于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强,就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取决于广大党员发挥的作用,党员能带头讲党性,讲服从,就能影响群众、凝聚群众,促进一方平安,推动一方发展。要以学习实践活动为契机,增强党组织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进一步加强党组织的自身建设,提升党组织影响力、执行力。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建设一支富有战斗力的队伍;要培养、选拔、使用好公司骨干,使公司党的建设长期有人重视、有人推进。

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提高维护社会稳定能力。党员是党组织的细胞,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有维护社会稳定的义务;党员人数众多,生活在群众中间,是组织与群众的桥梁,有做好稳定工作的优势。抓稳定工作,必须从基层抓起,必须从党员队伍抓起,把不断增多的各类矛盾消除在发生之前,化解在萌芽之时。要加强党员教育,使党员队伍成为社会稳定的主心骨;要提高党员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使党员队伍成为社会和谐的“黏合剂”;要强化党员化解矛盾的责任,用身边的人解决身边的事,增强稳定工作实效。

摘要:研究和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子、新模式,强化党组织化解各类社会矛盾和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发展及和谐发展至关重要的组织保证。文章以南宁市交易场三楼商场党组织的实际工作案例,分析企业党组织在化解社会矛盾和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主力军作用,并从思想教育、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等方面入手,创新活动载体,紧紧抓住群众路线的工作核心,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维稳核心作用,实现早发现、早疏导、早化解,使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上一篇:离退休社区管理下一篇:地籍管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