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研究

2024-06-24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研究(共8篇)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研究 篇1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02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5,;社会法制的不完善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

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分析当今社会的医患关系

一.我国目前医患关系的现状

我国医患关系正处于紧绷与高危状态,医患冲突不断发生,医院成为社会矛盾比较集中的地方之一。据中国医师协会不完全统计,2013年全国影响较大的伤医暴力案件共有16起,其中温岭杀医案、河北馆陶女医生遭患者家属殴打辱骂后坠楼身亡等案件都成为舆论关注焦点。2014年2月17日上午10时左右,齐齐哈尔医生出诊遭患者报复身亡。2014年2月18日15时许,河北易县一外科医生遭患者割颈。2014年2月25日,微博爆料,因为床位问题,南京口腔医院护士被官员夫妇殴打。2014年3月5日中午,广东省潮州市中心医院发生潮州“押医游行”事件。由于目前医疗事故处理的机制和法律不健全,患者选择医疗事故鉴定、诉讼途径解决的较少,加上有些媒体对医疗纠纷事件报道的负面倾向,使得医患冲突进一步恶化。

就目前我个人关注新闻和询问亲朋友好友所了解到的情况来看,社会舆论已经很少会站在理性的一面了,更多的人是毫无底线的宣泄,各种谩骂指责全部指向医生和院方,“医生该砍”的言论让即将步上医学道路的我们心惊胆寒,也让越来越多的医生和医学生开始质疑自己的职业,担忧今后的道路,甚至重新思考将来的选择。医患矛盾依然恶化到如此境地,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演变为一个极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从马克思社会矛盾研究方法的角度看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

医患关系贯穿于医疗的全过程,它是随着医疗事件的发生而形成的,这是一对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我们不应该回避和掩盖这对矛盾的客观存在。本着以矛盾分析法的精神,一分为二的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抓住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医患冲突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下面就一些主要因素作一分析: 1社会因素

政府财政投入不到位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 1/5,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2011年卫生总费用中政府投入仅占20.3%,远低于世界国家59.7%的平均水平。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 虽然国家在大力建设医疗保障体系,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在我国现行医疗体制下,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绝大部分的医疗费用都是有患者个人承担的。这种医疗服务付费方式来就医时怀着对医方很高的期望值,一旦治病效果不理想、特别是病情恶化或死亡时,患方在精神上和经济上难以承受这巨大压力,患者及其家属会因“人财两空”而迁怒于医方,从而引发暴力事件,激化医患冲突。

社会法制的不完善 我国对医疗纠纷处理的相关法律规定过于原则,不便于操作,仍需要不断完善和补充。医疗卫生事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而目前不管是维护患者利益的法律,还是维护医生权利的法律都非常不健全,甚至存在着真空地带,导致了时常发生的医疗纠纷的不当处理,使极少数患者或患者家属对医疗纠纷的处理规则丧失信心,从而用暴力来宣泄不满。

2医院和医生方面的因素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院对经济效益的热衷与追求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不可忽视的因素。医院要考虑如何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来维持医院生存、竞争和发展,原本是以“以人为本”,“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却转变成了当前社会畸形的以经济利益为一切指标的观念。医院服务相关的药品和医用器材生产流通秩序混乱,价格虚高;生产销售等流通环节多,层层加价,一些不法药商通过给医生回扣、提成等;现行医院的药品收入加成机制,也诱导医院买卖贵重药品,医生开大处方、过度检查和治疗。

长期以来医务人员队伍建设缺乏人文素质培养,造成一些医护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低,在服

务过程中态度生硬,是的医患冲突一触即发。部分医务人员在医疗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不设身处地替患者着想,而是较多地考虑医疗机构和自身的利益,违背医学原则,盲目地借助于医疗设备为病人做检查,违心采用高额回扣的药品,使患者对医方的信任感大大降低。另外当前卫生事业经费不足、医务人员待遇低,医生工作压力大、工作负担重带来的医务人员工作倦怠,使得部分医生把经济价值置于健康价值和社会效益之上,即使是少数的个例,也在社会上对医生的形象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对其他的医生产生心里负担,使得这部分医生无法全心全意的为患者服务,更加重了医患矛盾。

3患者方面的因素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关心自己的健康状况,对疾病治疗效果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对医疗诊疗工作,医学知识和医疗风险了解的缺乏和造成患者内心期望与实际医疗效果存在落差,一旦出现不理想的治疗效果,即可诱发医疗纠纷。同时患者的自主意识和维权观念较以前有了很大强化,不仅有生存、安全的需要,更有获得尊严、平等和知情的需要。另外由于患者获取信息渠道的便捷化,某些新闻媒体的不当渲染造成患者对医生信任的缺失,使其本能地对每一个医学程序都怀着不信任的态度,这种怀疑不仅影响到了治疗本身,而且左右着患者处理个人期望与治疗结果的态度。

改善关系的对策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发展生产力的需要,而医患关系的紧张,必将影响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同时社会主义的医疗卫生事业建设和发展体现我们党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卫生事业是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服务的事业。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积极、主动地处理卫生事业发展的两个主体医患双方的矛盾,改善医患关系,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政府应强化法制建设,引导医患关系;完善医疗体制,把医疗保障作为社会和谐的基本要素,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形成人际互动中的尊重、理解、信任的风气;医院方面应加强医德建设,严格医院质量管理,增强服务意识,尊重患者权利,注意医务人员的形象和礼仪;患者应该对医护职业的艰辛、繁重和高风险性给予充分理解,了解由于现阶段医疗技术的局限,很多疾病无法治愈,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医生一定做到十全十美。当发生医疗纠纷后,患者应先与医院共同协商解决,而不是盲目“医闹”。

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只要医患双方共同努力,笔者坚信我国的医患关系必将朝着更为和谐的方向发展。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研究 篇2

一、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需求供给之间存在的主要矛盾分析

1.残疾人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残疾人身体方面存在某些缺陷, 在就业、社会参与等方面往往被“ 边缘化”, 造成其生存和发展条件与社会平均水平还有一定的差距, 在此次调查中有相当一本分残疾人是在接受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工资, 维持生活的基本开销, 尤其在已婚家庭中, 并有子女上学的残疾人家庭中, 生活负担更是严重。

2.残疾人体育健身设施较缺乏

残疾人体育健身设施供给不足, 无障碍设施较少, 较多残疾人选择在家庭院落或者周围街道进行体育锻炼, 有时也会去残联活动站, 虽然有适合残疾人锻炼的器材, 但是无人指导, 久而不用, 长期被搁置, 导致利用率较低。

二、完善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对策

1.建立国家 ( 政府) 、群体 ( 企业、社区及非盈利组织等) 及个人三个层面上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及服务网络

当前, 残疾人公共服务应以政府财政为后盾, 以现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 适当提高残疾人低保的补助标准, 保障残疾人最基本的生活费用, 在天津市构建一个综合性社会保障及救助体系。 同时在完善现行制度的条件下, 加快残疾人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 使社会保险制度覆盖到符合法定资格条件的所有残疾人。

2.加强残疾人卫生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并结合天津市实际财政情况, 出台相应优惠政策, 简化残疾人就医的程序、减免残疾人的医疗费用。 同时, 对残疾人进行定期的免费医疗, 把残疾人卫生医疗列入社会医疗体系中。

除此之外, 还应进一步加大天津市残疾人受教育力度, 尤其是职业技术教育, 从根本上解决残疾人文化素质较低的局面。 在义务教育还未能真正成为免费教育的条件下, 政府有必要制定贫困家庭子女义务教育补贴或者教育费用减免等政策, 实现教育机会均等。

3.建立残疾人公共体育服务表达渠道

在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过程中, 最终结果应是人人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 但在现实社会中, 强势群体往往是享受社会进步成果的首先享受者, 社会代价的后果却由弱势群体来承担或主要承担。 从而作为弱势群体的残疾人尤其是农村残疾人基本上是处于失语状态, 缺乏表达自己意见和需求的机会。

参考文献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研究 篇3

本文将从四个部分进行分析及论述。首先,绪论部分介绍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及理论依据等。第二部分论述当前我国存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第三部分用社会矛盾的方法论辩证的来分析论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第四部分得出结论。

关键词:社会矛盾;传统文化;现代文化;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069-01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由中国长期社会历史沿袭而形成的风俗、道德、思想、艺术、生活方式等物质与精神文化现象的总和。其中,传统自然经济占主要部分,传统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小农意识的反映,其核心是以追求伦理道德为基本出发点,具有典型的封闭求同和消极迷信的色彩。随着传统社会向经济富裕、政治稳定、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过渡,现代文化逐渐形成。现代文化强调社会发展中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人的价值、权利和尊严等等。

传统文化至今仍没有完成向现代意识形态全面转型,而在现代文化进程的背景里,以小农经济为特征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建立在弘扬个性的现代文化,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相背离。

(二)研究意义。

与现代文化不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重在精神上的传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获得信息的途径不断增加,青年人开始沉浸于迅疾的信息文化之中,流连于网络文学之中,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我们享受的是现代文明。作为一个中国人,传承自己祖国的历史文化是每位公民的义务,我们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汲取现代文化的精华,相互融合,才能创造出更好的文化。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本文将从社会矛盾方法论的角度出发,来辩证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要用分析的眼光看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当前我国存在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结构文化的冲突。

现代社会和传统社会相比较,现代社会这种网络型结构基于商品经济的要求,它必须在不同的地区、行业和领域里进行广泛的合作与交流。因此现代社会结构是网络式全方位的。而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因为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其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满足商品生产和交流,而是为了强化统治阶级的职能。现代文化具有网络型组织结构,与传统的纵向奴隶型组织结构文化在本质上存在区别,因此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在结构文化方面发生冲突。

(二)形式文化的冲突。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消费者和消费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例如用高档手机、去高档餐厅等等。而中华传统的美德是以艰苦朴素为美德,提倡节俭。东西坏了要修理,而不是换新的。这种传统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于现代社会。在器物和消费观念上面,二者的形式文化发生了冲突。

(三)观念文化的冲突。

观念文化的冲突主要体现在外在的现象、态度和行为方面。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两个目标——经济目标和道德目标。在现代化进程中,现代观念是坚持集体主义方向,而不是通过尔虞我诈等方式。而传统的儒家学说认为:在处理利义关系时,应当先义后利。这种观念以与现代观念产生强烈的冲突。

三、用社会矛盾的方法论辩证的看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

(一)从社会矛盾的普遍性分析。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生产结构、形式文化、和观念文化,首先两者属于不同结构,其次,消费观念等均不同,另外其态度和行为也有极大的差异

(二)从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分析。

从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来说,由于受历史影响。传统文化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影响深远。从不同过程的特殊性来说,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传承,其重要性不可忽视。

(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传统文化确实有些地方不符合现代社会,但并不代表传统文化一无是处。在社会历史的沿袭中,传统文化的宝贵之处是不可忽视的。

比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这些传统节日让我们铭记了历史,也铭记了古人。还有一些传统的服饰等等。作为生活在现代的我们,面对传统文化,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共同创造更美好的文化。

四、结论

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矛盾日渐突出,我们要做的是以一个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它。借鉴把传统文化中好的地方并应用到现代文化中来。在提高国家软实力,增强综合国力的同时,让世界文化向中国文化看齐,培养一种高尚的文化氛围。

参考文献:

[1]胡笳.处理社会矛盾的方法论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11.

[2]董靖保,王尚仪.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基于矛盾观点分析中国社会问题 篇4

摘要: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中,是事物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各种矛盾,其中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这对矛盾既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阻力,又是和谐发展的动力。认识并分析好这对矛盾,立足我国特殊国情,掌握矛盾运动规律,运用矛盾分析法处理好各种矛盾,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社会问题矛盾分析法;和谐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矛盾观点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汲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成分,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系统地提出了对立统一规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观点主要有:对立统一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主次矛盾和矛盾分析法。

(一)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指的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斗争性是指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属性。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恩格斯说:“运动本身就是矛盾。”[1] 这决定了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两者相互转化,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贯穿于一切事物发展的始终,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于共性与个性,相对与绝对的道理,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三)主次矛盾和矛盾的主次方面

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中,往往有这样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属于次要矛盾。事物的性质是有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无论是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还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二者的关系都是辩证的,二者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双方地位会发生转化。

这就要求我们用矛盾分析方法,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

二、社会问题矛盾分析法

(一)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这样一种情况无比困惑:持续的经济增长似乎使社会矛盾和冲突愈来愈多。由此,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固有的经验,并不是经济越发达社会越安定,也不得不承认: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一些方面正在悄然发生转变,而我们必须把主要矛盾的新的主要方面辨识出来。今天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什么内容呢?我认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认识当今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是,我们要看到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一部分人已经富裕起来,但是与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目标还相去甚远,政府应当通过宏观调控增加社会公共品的供应,使原本利益分配的分化趋势得到控制,然而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在社会转型期显得尤为突出。

什么是公共品?公共品就是花费纳税人的税款,由公共权力部门提供的、服务于社会公 共利益的物品或服务。[3] 国家公园、国有道路、自然保护区等有形产品是公共品;公正的法律、政策和秩序等无形服务也是公共品。公共品供给的高效与公平,是保证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础条件。

(二)中国社会问题具有特殊性,但受到主要矛盾的影响

在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面临着各种各样特殊的社会问题与社会矛盾,司法不公和法律白条问题,是合法法律权益得不到保障;MBO的国有资产分配问题,是公共资产没有公平地市场化;农民土地维权问题,是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得不到保障;村民委员会选举矛盾问题,是农民合法民主政治权利得不到保障;教育腐败问题,是受教育者不能公平分享到基本的公共教育资源;医疗腐败问题,是患者享受不到现代社会应有的医疗保障;住房压力问题,是社会低收入群体得不到基本住房财政资助;民营企业家抗议国资垄断权的问题,是企业家公平竞争的权利得不到保障;环保事件的出现,是民众合法的环境权益得不到保障;知识分子的许多不满,是由于《宪法》规定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得不到保障;律师们的不满,是司法不独立和判决被暗箱操纵等等。

(三)社会的问题具有普遍性,也都受主要矛盾的影响

将所有上述问题集中起来,我们可以看出今天中国的诸多矛盾,都是由于公共品问题促使,导致法定的权利得不到保障而引发的。例如,社会普遍痛恨的官员腐败,是公共品供给问题;社会普遍批评的行政低效,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关注的财政支出黑洞,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质疑的官商勾结,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推进的官员问责制,是公共品问题;社会普遍要求的有更多的民主参与权,是公共品问题。总之,我们可以推断: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品需求同公共品供给短缺低效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我们只要清理一下近年来引发舆论高度关注的种种社会矛盾,便会发现,今天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不再是私人物品的普遍短缺,而是公共品的普遍短缺。社会上的各个阶层各个群体,都普遍感到公共品的短缺,因此也都埋怨不已公共品的主要提供者——政府。公众亟需一个高效廉洁、平等参与、公平透明的公共领域。

三、缓解我国社会问题的一些建议

(一)正视矛盾,不回避既有问题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没有差异和矛盾的和谐是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个过程。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问题集中凸现出来属于正常现象,这需要我们正视这些客观存在的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各阶段的特点,来研究这些矛盾的实质及产生的根源,并且找出解决这些矛盾的具体途径。[4] 我们不应该片面地把这些问题仅仅当做是阻碍社会和谐发展的绊脚石,还应该看到对于这些问题的妥善解决,将更加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即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作用、互相转化,共同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二)集中力量解决社会的主要问题和问题的主要方面

当前我国的主要矛盾仍是社会生产力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所以需要继续大力发展经济,增加社会财富的总量。其次应当主要的社会利益的分配不均、社会公共品的缺乏已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需要政府增加公共产品的生产、供应,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创新与法律体系的健全、完善。抓住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分清主次,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全面牢固的基础。

此外,矛盾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是相互联系的,因此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应充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优秀文化成果,养精蓄锐,增强综合国力。[5]

(三)兼顾社会的其他问题,促进和谐发展

“和而不同,同则不继”,和谐是在不断解决矛盾中实现的。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需要处理好各种矛盾。“和谐社会是社会的各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合的状态,是一个内涵相当丰富的概念,它涉及到人与人、人与社会、公民与政府、人与自然等多重关系,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日常生活。”[6] 我国发展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存在着诸多矛盾,矛盾和差异是和谐的前提,矛盾的解决促进社会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也是一个人、自然、社会相互矛盾又统一的过程。运用矛盾分析方法,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和谐中实现发展,在发展中促进和谐,促进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事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研究 篇5

王斌

东铁匠营街道地处丰台区东部、二至四环路之间,与崇文区、朝阳区及丰台区南苑乡接壤,面积13.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3.9万,流动人口近5万,属于典型的城乡结合部,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较为艰巨。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该地区现状集中表现为“四多一加快”,即:农转居的多;改制、倒闭、外迁的老旧企业多;下岗失业、年老体弱、残疾的贫困居民多;低素质流动人口多;大规模房地产开发建设速度加快。受此影响,街道今年上半年排查调处群体性重点矛盾31件,涉及近万人,与去年同期相比,群体性重点矛盾减少7件,但涉及人数超过4倍多。尤其是业主与物业、拆迁、民扰和扰民等矛盾纠纷表现出的规模性、突发性和激烈性,为近年来所少见,社会矛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越级群体访特别是群体性突发事件比较突出。从排查调处的矛盾数量和性质分析,今后一个时期是各类社会矛盾的高发期,表现为利益诉求主体多元化和利益格局多极化趋势,群体性事件参与人数增多,突发性强,在社会面上造成的影响也较以往有所扩大,这些都使矛盾排查调处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二是群众主动维权行为增多,但依法维权意识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业主与物业公司的矛盾纠纷上: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业主积极参与到与物业交涉提高生活质量的维权行动中;另一方面,部分业主采取拖欠物业费的方式进行抗争,从而激化与物业间的矛盾。在许多群众看来,司法途径耗时长、耗费大、其公正性也受到质疑,故轻易不去尝试。

三是信访受理范围人为扩大化。《信访条例》对信访受理范围有明确规定,但在实践中尚未得到很好落实,存在人为扩大化趋势。如在不属于信访范围的涉法纠纷中,多数当事人都试图通过信访渠道、依靠政府干预寻求解决,而政府往往同意受理,运用行政权力来调处涉法纠纷。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群众形成的惯性思维使然,也有政府出于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考虑。

四是信访人普遍存在“大闹大解决”等错误思想。采取如堵门、堵路等极端方式、依靠上街集会、媒体报道等多种手段向政府施加压力,已经形成信访气候。在此过程中,信访人大多情绪较激动,维权行为也较激烈。

对此,街道积极采取措施,着重通过“四个完善”推动矛盾排查调处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是完善排查调处平台,加强信息沟通和情况分析。街道坚持每季度召开一次矛盾排查领导小组工作例会,各社区坚持每月召开一次矛盾排查工作例会,社区党委书记例会坚持把矛盾排查作为一项重要会议内容,增强化解矛盾纠纷的针对性、及时性和有效性。设立兼职矛盾排查调处干部,对涉及政策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重大矛盾排查调处问题、群体访案件及可能影响地区稳定的突出矛盾纠纷,做到详尽了解,迅速通报。将矛盾排查工作列入街道工委会议题计划,建立矛盾排查调处情况定期分析通报制度;按公共安全类、征地拆迁类、城市管理类、企业改制类、合同纠纷类,每季度对信访事项进行统计分析,通报采取的措施及解决问题的建议,并通过局域网进行公示。由此,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资料和预警信息,保证各有关部门对矛盾排查调处结果心中有数,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力度。

二是完善排查调处机制,有效遏制矛盾纠纷苗头。坚持领导信访包案制度,主要表现为“一把手”负总责,谁分管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通过专人跟进、层层把关,确保信访案件办理不走样,落实不落空。大力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化,修改完善了44项工作制度和流程并及时公布上墙,使全程操作更加规范、流畅,既增加了工作的透明度,又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将行政职能、职权和职责分解落实到人,使矛盾排查调处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实现“来信有人看,来访有人谈,案件有人办”。深入社区和基层,对一些具有苗头性、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前瞻性分析预测,掌握第一手资料,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当好矛盾排查调处工作的预报员。

三是完善排查调处措施,构建化解矛盾纠纷绿色通道。建立由党政一把手和综治、劳动、民政、城管等职能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信访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人人办理信访的格局。定期听取信访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汇报,研究分析信访动态,针对每个阶段信访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对策,提出措施,做到“部署工作时,信访这一块不少,考核工作时,信访这一块必查”。实行首问负责制,规定凡接待上访人员的第一人为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对自己负责的信访案件可直接办理,也可交有关科室办理,做到件件有回音。改变工作方法,建立《人民群众来访来信登记簿》对信访情况进行汇总交流,同时变静观坐等为主动出击,增加上门服务数量,力争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建立街道、部门、社区三级信访网络,充分发挥这些网络的“信访耳目”、“信访情报员”作用,发现问题及时反馈,随时掌握信访动态。

四是完善排查调处视角,多渠道解决矛盾纠纷。改变以往一旦出现矛盾纠纷仅靠街道出面协调的简单工作方式,根据矛盾纠纷的特点和性质,变换视角,不断发掘各种行之有效的解决手段。如通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解决了方南家园13号楼长期存在的供电不足问题;通过区人大代表协调,解决了长城家具公司拖欠退休职工住房补贴问题。

鉴于一些重大、复杂、疑难的社会矛盾涉及面广、涉法问题多、社会关注度高,仅依靠街道难以根除,需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系统解决:

一是强化法律援助工作,畅通司法调处渠道。继续推进直接面向基层、面向社区、面向群众的法律援助工作,通过现场办公、上门服务、开班讲解等多种手段传播法律知识,增强群众依法维权意识,及时化解矛盾纠纷。下大力气畅通司法调处渠道,理顺工作环节,深化工作水平,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又快又好地调处群众诉求,加大司法解决纠纷的公信力、影响力和吸引力。

二是严格控制信访受理范围,合理使用行政资源。从政府信访部门自身做起,认真落实《信访条例》中关于信访受理范围的各项规定,研究分析群众信访诉求,拒绝受理一切涉及到诉讼的信访案件,防止信访受理范围任意扩大。加大信访前宣传引导、信访中教育疏导、信访后跟踪督导力度,将有限的行政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在政府管不了也管不好的领域中,弱化行政干预,增强行政指导,丰富维权途径,引导群众理智维权。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研究 篇6

关于影响社会稳定矛盾问题全面调查摸底分析报告

根据国资委、xxx维稳办的工作安排,我公司综治办按照要求内容,积极深入基层进行了解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当前矛盾问题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当前,社会治安形式总体良好,但是,维护稳定的任务依然繁重。社会各方面的矛盾问题还大量存在,尤其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格局不断调整,由此产生的矛盾问题也不断增加。较之以往,目前的矛盾问题除数量稍有上升外,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突出表现为公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与企业单位、与政府机关等之间的纠纷,也就是个体与集体之间纠纷。这些矛盾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广泛性,矛盾问题普通存在;二是群体性,集体上访时有发生,矛盾主体一方往往人数较多;三是复杂性,引发纠纷的原因有体制、观念、作风各方面的因素,有时则是多种因素交结在一起,调处难度增大。

二、社会矛盾的现实解决机制及存在的问题

1、我公司把矛盾问题摸排化解工作一直作为维稳工作的重点来抓,成立了由总经理为组长的矛盾问题调处领导小组,每月开展一次矛盾问题摸排化解,深入群众进行矛盾问题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认真调查,及早解决。确保重大会议、节假日期间的社会稳定。

2、我公司还成立了以总经理为组长,副总经理为副组长的预防和处理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二是成立督导组,全天候、不定时对分公司和各项目部进行检查;三是每部门确定一名信息员,随时报告情况;四是如发生突发大规模群体性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和工作人员应及时赶到出事地点,做好劝返、疏散工作,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以防止事态恶化。

3、当前社会矛盾问题解决机制中还存在有一定的问题:调解过程缺乏制度化、规范化。如在部门矛盾问题调处过程中,调处结果最终往往由部门主要领导拍板,因此,纠纷解决方式比较随意,受部门干部个人意志和素质影响较大,可能会造成调处结果的不公平,造成一方不满。

三、如何进一步完善矛盾问题的解决机制

1、要搞好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普法教育,使广大公民在生产、生活中能够依法办事、依法做人、依法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2、要健全矛盾问题摸排化解工作机制,一是定期对公司范围内内的矛盾问题进行地毯式排查和梳理,及时掌握矛盾问题的具体情况,尤其对可能引发重大治安和群体性事件的苗头给予高度重视,并将排查和梳理出的情况及时上报公司主要领导;二是深入实地进行调查研究,掌握具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工作中要对公司范围内的矛盾问题达到 “五个底数清”,即矛盾问题总数、已调、未调底数清;重大疑难纠纷底数清;工作、钱物纠纷底数清;群体上访事件底数清;纠纷重点人员情况底数清。并要做到矛盾问题主要情况及产生原因明确、涉及人数明确、调处部门明确、责任人明确、处理办法及具体措施明确;三是充分发挥议事机构、部门管理层等基层组织的作用,努力把矛盾问题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要坚持做到“四个不”,即不弄虚作假、不夸大问题、不缩小问题、不隐瞒事实,工作中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出现推诿和不理不睬现象。

3、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的组织力量建设,只有把基层维护社会稳定的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在是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既各司其职,又大力协作、互相配合,真正维护好公司的社会治安,保证稳定的工作大局。一是办公室要当好是领导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的参谋和助手,带头贯彻执行公司的总体部署,积极参加公司统一组织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活动,并经常向议事机构领导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机构反映情况,报告工作,提出建议。二是办公室应当根据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需要,适当的调整工作重点、部署和勤务制度,改进工作方法,用更多的人力和精力加强基层治安基础工作,以更好的发挥职能作用;三是要积极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维护国家安全的教育。依法积极疏导、调处各种民间纠纷,化解社会矛盾。

四、对进一步做好矛盾问题摸排化解工作和进一步完善矛盾问题解决机制的建议

1、建立矛盾预防机制。所有的矛盾问题事件都有一个酝酿、发生的过程,因此,坚持把矛盾问题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在工作中,基层干部要解决的职工群众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掌握可能诱发矛盾的苗头性、倾向性因素,积极预测,超前防范,消除矛盾。

2、做好议事机构的管理工作。议事机构是调处公司矛盾问题的中坚力量,是调解职工群众矛盾问题的组织。要使议事机构更好地发挥出其作用,一是实行层级管理机制,各部门负责调处公司的各类纠纷,调解不下的,交由公司议事机构进行调解,尽可能做到在辖区范围内解决矛盾,避免矛盾激发;二是建立培训制度,定期对公司调解员进行专业培训,增加他们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的调解技巧,促进矛盾问题的有效调处。

农村社会矛盾的防控研究文献综述 篇7

1 国外的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最早是从农村研究中衍生而来开始了对中国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关注。就目前来看,关于世界范围内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研究和国外相关性论著尚较为缺乏。尽管如此,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各种农村社会矛盾的不断出现,更多的国外学者开始把注意力聚焦在中国农村社会矛盾问题上。综合来看,国外学者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矛盾问题的相关性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

1.1 关于农民抗争的解释框架

关于农民抗争的问题,美国的学者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Scott)的解释框架和塞缪尔·波普金(Samuel Pop-kin)的构建理论截然不同,两者的观点碰撞引起广大学者们的注意。詹姆斯·C·斯科特提出了“日常抵抗”说、“生存伦理(subsistence ethic)”的概念、亚洲农民经济是“道德经济”来解释农民的“日常抵抗”。波普金对此不以为然,对于这个理论有着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人的本性都会驱使自身去追求最大化的利益,然后以此为根据目标来做出理性的决策使达到利益最大化,根据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农民的个人利益和集体的利益之间必然是存在矛盾的,然而每个农民不会盲目地参与到革命中去,他们会谨慎地去衡量其中的利弊,而不是随波逐流。

1.2 关于对农民问题和土地问题的关注

在一些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有相关学者的研究数据表明,政府征用土地的费用远远低于土地在市场上的价格,只占其中的一至两成比例,这显然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土地利益分配不合理和土地征用补偿不合理这两大重要因素必然导致了土地的冲突。另外印度作为农业大国之一,想必也是大家关注的热点地区之一。追求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夙愿,印度的国民党长期以来处于执政党地位,力图追求社会公平和民主文明,这也是对各执政党的必然要求。但是却历经沉浮也饱受人们的质疑,不幸的是,印度的农村社会的公平正义的实现情况并不是十分理想。还有在中东一些国家,长期的战争冲突和占据双方的武装暴力对传统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政府作为执政者对于解决区域乃至全国性的土地冲突问题务必要引起重视才行。

1.3 关于中国村民自治制度的评价与研究

在关于中国村民自治制度方面,Daniel Kelliher在The Chinese Debate over Yallage Self-government一文中颇有研究。他指出,不同于国外的竞争性选举,在确保地方干部的责任感方面,中共作为执政党具有非常强大的影响力。另外国外学者John James Kennedy指出候选人在提名的过程中,村民对待选举的态度也随之变化。村民们所处基层的政治环境,哪些是真正为村民服务,能给他们带来切实利益的,他们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当选举不够真实更多的是作秀的情况下,村民参与政治的选举热情就没那么高涨了。还有一些国外学者充分肯定了我国村民自治的进步性,但是也指出存在一些将制约农民利益表达的缺陷。

1.4 关于对中国农民抗争领导者的研究

李连江和欧博文等学者对农村的自我维权抗争领导问题有相关的研究,他们认为,中国基层农村抗争领导人(Protest Leadership)承担了其中主要的责任,他们要鼓励一部分积极分子率先参与进来,培养成骨干协调抗争行动,组织跨社区动员公众,带领大家都充分参与进来,形成集体主张,这直接详细地体现在Protest Leadership in Rural China等相关文章中。

2 国内的研究现状

国内的现状相比较与国外学者的情况有显著的不同,国内学者的研究以“农村社会矛盾”为主题的条目最早才出现于1994年,这说明国内学者的关注时间不仅晚于国外学者,也滞后于社会矛盾问题的显现时间。第二,国内学者的研究在学术旨趣上更趋于本土化。他们对社会矛盾概念体系进行建构,深入理论研究对社会矛盾追根溯源上升到了哲学角度。下面关于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2.1 我国农村的社会矛盾问题的现状

许多学者研究的方面虽不尽相同,但都对某一特定时期影响社会矛盾发展的情况进行了相关分析。

王有春等学者认为农村社会的发展衍生了一系列的矛盾主要包括有贫富差距矛盾、干部与群众关系之间的矛盾、基层自治组织管理者综合素质偏低的矛盾、土地分配不均的矛盾、传统的封建迷信与现代的科学文明之间冲突的矛盾,村民追求良好的社会保障与政府公共财力无力提供的矛盾等。

还有相关学者发现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矛盾。如: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民观念陈旧迂腐、对消费文化引导机制的缺少、大众传媒的文化过滤系统不健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逐渐衰退、部分政府部门对文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等。

从目前的这些研究成果来看,国内村民自治的研究由“冷”到“热”,学者们主要运用个案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方法,从不同学科的视角,对农村居民自治产生的原因、制度的内容、自治的意义、自治运行中现存的问题和对策、未来走向等不同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研究,基本上奠定了我国村民自治问题研究的理论基础,为理论化为实践了带来了重要参考价值。

2.2 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原因

关于我国农村社会矛盾原因的研究观点众说纷纭,总体来看,大部分学者认为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不完善相关。

徐勇、宋善文等学者认为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文化综合素质也相应不断提高,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了城乡不平等的权利待遇,基层政府过度关注经济增长导致尊崇效率优先的原则时对个人收入分配制度的过度加强、在提供公共服务时发生的缺位与错位导致在公共资源分配时向城市和工业的过度倾斜、农民要求享有与城市居民平等待遇的权利意识日益高涨,这势必造成强烈的冲击。

文树忠和刘社明学者的观点相近,认为原因主要有农村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各阶层的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这是最主要的矛盾。其次是农村基层组织制度不完善,化解调解机制不顺畅而产生的社会矛盾,还有农村偏远地区文化法律知识难以普及,农村基础文化的建设滞后,村民法制维权意识普遍较低而产生的社会矛盾。

刘丽华、阎坤教授研究认为,还有劳动力资源不足、劳动适龄人口老化、人口老龄化,这些问题都将加重社会经济负担,严重影响我国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当属人口老龄化,它会致使劳动力内部年龄结构出现高龄化,对于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农村社会简直是致命一击,劳动力高龄化意味着劳动效率难以提高。

2.3 解决我国农村社会矛盾的对策

专家学者们关于缩小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各有千秋,综合来看,都普遍主张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改革发展战略体系等。

陈修文和高德等学者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是首要解决问题,在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问题时,在城乡差距扩大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增加农民收入,把农村的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其次处理好收入分配问题,效率优先的原则下更加要兼顾公平,要缩小不断扩张的贫富差距等。

王有春、宫晓霞学者提出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应当立足于本国的基本国情,针对农村社会矛盾的不同表现特征,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长远的可持续战略,要把党和国家的各项惠农政策贯彻落实执行到位,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收入和文化素质,进而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

还有相关学者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一些实际可行的建议,包括政府要更加重视对农村文化建设、加大投放重点文化工程到农村社区、切实提高教育培训工作水平、在农村地区专门建立社会矛盾的排查机构,定期进行调查、调解和回访,适当地提供法律咨询与援助。政府作为引导者要积极引导树立新型文化取向、创新开发面向农村的文化产业等方面对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关对策。

3 总结

国外学者对农村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以他们的最新观点和理论为基础,启发了国内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为国内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然而针对中国农村社会矛盾问题进行专题研究还是比较匮乏,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多国外学者对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缺乏深入了解。

社会矛盾分析方法研究 篇8

一、概述

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指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对办理的案件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个人极端行为、缠诉闹访等可能危及社会稳定、危害公共安全、扰乱各级机关正常工作秩序的矛盾、风险和隐患,进行信息排查、风险预测、程度评估,进而提出防范及处置措施的工作机制。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应当包括矛盾信息排查、信息评估、信息处理三方面。优化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检察机关公诉部门深入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必然要求,对于尽早发现和全面掌握案件的风险隐患,及时制定应对措施,从而有效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与经济转机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腐败、失业、贫富差距、公共安全、人口安全、社会信任、社会心理状况等社会风险的威胁。[1]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办案过程中同样面临社会矛盾风险挑战。然而,当前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并不完善。部分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虽有制定相关工作机制,但明显缺乏规范性。有的仅仅提出要对存在重大矛盾隐患的案件制定预警处置机制,却没有科学的信息矛盾信息排查与评估要求;有的基层检察院公诉部门制定了涉案矛盾分析评估制度、涉案矛盾风险预警机制,但在省、直辖市、自治区检察院层面没有实现统一性的操作模式。同时,现阶段公诉环节社会矛盾信息的排查梳理尚不规范。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部门由于处在涉检信访工作的首位,对于来信来访环节的涉检社会矛盾按照《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处置,但是公诉部门对于诉讼流程以及办案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涉及公诉环节的社会矛盾,相关规定并不明确和完善。社会矛盾信息排查的时间节点、工作环节、信息处置流程等不明确,均是导致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参与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不完善的原因。

因此,检察机关公诉部门有必要完善参与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在优化公诉部门办案工作以及相关机制的同时,有效进行涉及公诉环节的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从源头上预防和避免公诉办案过程中社会矛盾发生,根据风险评估后制定的应对策略和应急预案妥善处置,避免事态严重化,维护社会稳定。

二、优化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一)优化公诉环节化解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优化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公诉工作服务化解社会矛盾、发现矛盾并及时有效处置的工作新要求。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人民检察院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实施办法(试行)》(以下简称《控申首办责任制办法》)明确规定了检察机关各内设机构处理来信来访的具体分工,要求全国检察机关落实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

然而,控告申诉首办责任制规范的主要是控申接待窗口受理的来信来访件,对于当前大量在公诉部门作为首办部门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社会矛盾,没有相关的公诉工作要求。有的公诉部门及其责任人,将化解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始终的意识还不够强,尤其是对于不起诉等易发矛盾的办案环节,对当事人释法说理或开展矛盾风险评估预警处置等尚不够到位,进而出现涉检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等矛盾激化的情况。同时,承担首办责任的公诉部门对于首办件的办理意识虽不断增强,但在工作实践中仍缺乏“定纷止争”的首办责任意识,缺少后续跟踪、跟进服务等维稳手段,存在公诉部门审结案件后当事人仍旧缠闹访的“案结事不了”现象。这就对公诉部门的执法办案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在办案中能敏感地发现信访隐患,结合宽严相济等刑事司法政策,依法办案与化解矛盾并行,尽力将涉检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

第二,优化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是提升公诉执法规范化和执法公信力的新途径。近年来涉法涉诉矛盾逐年增加,除了人民群众法制观念增强维权需求增多,也出现了佘祥林、赵作海等重大冤假错案以及一些诉讼执法环节的程序违法或瑕疵情况。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理应是公诉业务风险管理的一部分,其核心要求是,公诉部门在执法办案中真正做到科学民主依法决策,其主要目的是,化解社会矛盾,执法办案是公诉部门化解社会矛盾的一种职能形式。但是,如果在执法办案的决策不科学、不民主、不依法,过程和结果不清廉、不文明、不公正,本身又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1]而优化规范且统一的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机制,能够时刻提醒公诉工作流程中的每名公诉人员未雨绸缪,树立风险意识,严格规范执法,降低因没有充分听取被害人意见等导致当事人对公诉工作不满到处信访涉检社会矛盾的发生概率。

第三,优化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机制是检察机关内部构建社会矛盾大化解工作格局的必由之路。社会矛盾成因极为复杂,包括贫富差距过大、失业、腐败、通货膨胀高、群众上访无法解决、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等多种因素。[2]公诉环节出现社会矛盾的成因往往也是多方面的,有当事人本人的原因,也有公诉部门及承办人的原因,还有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等原因。处理涉检社会矛盾工作仅由控告申诉检察部门负责和公诉部门的有限参与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公诉部门全面参与,与检察机关各个部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从而形成“大化解”工作格局。

涉检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处置机制要求执法办案要实行“一岗双责”制度,案件和事项的处理既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又要力求案结事了,防止发生影响社会穩定的涉检矛盾发生。这一方面促使公诉人员在作出诉与不诉等决定时,通盘考虑,避免随意性和主观性;另一方面也促使公诉人员增强处理涉检矛盾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性,通过办案和化解矛盾的有机结合,建立起以控告申诉检察部门为轴心,公诉部门等各环节联动,全员参与的“一盘棋”矛盾化解工作格局。

(二)优化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基本工作要求

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优化,必须确立以下基本要求:1.谁承办谁评估,分级负责。要按照首办责任制的规定,从源头上增强发现涉检矛盾的责任意识。公诉部门案件承办人员、公诉部门以及分管检察长,要各负其责,将化解涉检社会矛盾贯穿于执法办案的始终,以公正办案来化解矛盾;2.掌握信息、动态评估、及时预警。要根据涉及公诉环节社会矛盾的发生、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及时掌握信息,对风险作出评估与处置,尽可能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限定在可控范围;3.实事求是、客观全面。在对社会矛盾全面客观评估的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处置办法,努力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水平和效果;4.分工协作、齐抓共管。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通过分散式的职能部门行为已经无法应对实践的挑战。[3]要有效化解涉检社会矛盾,必须树立系统化工作的理念。在分工负责的前提下,公诉部门以及相关案件的承办人员要加强与控申部门等环节的沟通协调,互相支持配合,切实提高化解涉检社会矛盾的时效性。

三、信息排查: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执行基础

公诉环节清理排查社会矛盾信息是开展风险评估的基础。要化解社会矛盾,首先必须搞清楚公诉案件办理过程中主要容易产生哪些矛盾,立足于检察机关公诉部门自身的职能能够解决哪些矛盾。检察机关在化解社会矛盾工作中无的放矢,非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容易使得问题进一步恶化。[4]所以,有必要开设基于公诉环节的社会矛盾纠纷动态清理排查行动,对于重要节假日或有重大社会活动的,更应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排查,将可能发生的集体上访、可能演变成为群体性事件、可能导致非正常上访等作为信息排查重点,明确专人负责,对排查出的案件按照涉检风险评估等级进行评估,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落实公诉部门的承办人员。同时,有必要建立与其他检察工作部门以及政法机关的司法信息互通共享平台,在信息的对称互通、传递反馈中增强政法机关之间工作的信任和合力,提高准确及时掌握矛盾信息的能力。[5]

nlc202309022215

(一)公诉环节社会矛盾信息排查范围

公诉部门办理的案件总量大、种类多。要使涉检社会矛盾风险评估工作在公诉业务环节得到落实,需要公诉部门提高涉检矛盾风险评估信息排查的预见性和正确性,在案件准备作出处理决定时,必须整合案件矛盾信息,为风险评估结果和息诉工作做好充分的信息准备。坚持一般评估与重点评估相结合,在要求公诉部门在日常办案中增强敏锐意识的同时,对公诉部门办理的重点案件和环节,应进行重点信息排查评估。

公诉环节社会矛盾信息排查范围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1.拟作不起诉、撤回起诉、不予抗诉决定的刑事案件;2.拟作维持原判的抗诉案件;3.拟作取保候审的案件;4.公诉工作中存有瑕疵,当事人表示不满的案件;5.公诉人员因执法不文明、不规范可能引发信访的案件;6.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处理决定,对当事人及其家属工作、生活造成比较严重影响的;7.涉检或者涉案的网络舆情;8.其他可能引发涉及公诉环节的社会矛盾案件。

(二)社会矛盾信息排查的时间要求

为了使社会矛盾信息排查工作常态化,有必要就公诉部门社会矛盾排查工作做出制度性规定:1.对于各重要法定节假日、区(县)以及市级层面以上的重要活动及其到来或开展之前,一般可规定为20日前或者在接到相关活动安排通知之日起,公诉部门应及时启动对所承办案件的社会矛盾排查工作,并视情况上报本院涉检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般确定为控告申诉检察部门);2.对于公诉部门办理的案件,公诉人员应在各个关键节点就是否存在涉检社会矛盾及相关情况作出信息排查说明。对于案件办理过程中即时产生的涉检社会矛盾信息,应做到及时发现、排查和研判;3.对于检察机关定期开展的涉检社会矛盾专项排查活动,公诉部门应根据专项排查工作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及时排查完成;4.对于公诉部门承办的案件过程中产生的突发性涉检社会矛盾事件,公诉部门应在了解掌握事实状况的同时,及时进行信息排查分析研判。

(三)社会矛盾信息排查的报告要求

根据所排查的涉检社会矛盾信息的轻重程度,及时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逐级报告,是评估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的必要环节。为此,应坚持定时报告和及时报告相结合的原则,并且完善报告的内容要求,确保排查报告无疏漏、无拖延。

1.对各法定节假日和重要活动期间的涉检社会矛盾排查,应于排查启动后一周内完成排查研判上报工作;2.对于公诉部门所办理案件的排查报告,应以移送案件审查起诉报告形式,向主管领导报告。必要时,还应同时向本院涉检社会矛盾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3.对于突发涉检的重大社会矛盾在初步评估后,一般可以规定为了解介入事态后的2个小时内,必须及时处置和视情逐级上报。

为了确保排查报告的全面准确性,有必要对报告的内容和要求做出相应的规范。除公诉过程中所办案件的涉检矛盾情况报告,可以“应当予以说明”形式作为审查起诉报告的一部分外,一般应单独就报告内容以书面形式上报。该报告的格式可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当事人基本情况。包括当事人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户籍所在地址及实际居住地址、所属街道及派出所、联系方式、有无特殊身份及需要说明的问题。二是涉检矛盾事由及处理经过。包括当事人所反映的问题及理由,当事人向检察机关、党政机关等单位或部门信访的经历。若有领导批示或上级交办意见应注明。涉检矛盾的原处理情况。原责任单位及相关办案部门对涉案矛盾事项的处理、答复等情况。三是当事人目前的状态及主要诉求。包括当事人当前的信访状况、诉求目的,已经或可能引发过激言行,甚至越级访、缠闹访等非正常信访情况。四是处置方案、步骤及预期目标。针对涉检社会矛盾人员提出的主要诉求及已经或可能发生的异常信访情况,分析未能结案和息诉的原因与症结,提出可行性的操作方案及息诉计划。处置方案一般应具备以下四个要素:确定的工作目标;落实具体的公诉部门承办人员;拟定合理的完成时限和时间节点;具体稳控方法和措施。

四、信息评估: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中枢程序

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信息评估是指检察机关公诉部门在执法办案过程及作为首办责任人在信访接待工作中,通过对案件背景、案件性质、社会影响、涉案人数、当事人情绪、审查案件过程中发现的苗头性问题以及对拟决定事项或其他公诉行为是否存在引发社会矛盾风险进行论证,对有可能引发涉检矛盾的,制定矛盾风险化解、处置预案,及时解决矛盾,从而把握工作主动权,有效预防和减少涉检社会矛盾的发生。信息评估是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中枢程序,社会矛盾信息评估程序标准的具体设计必须突出本院的整体作用、公诉职能作用以及公诉人员的能动作用。

(一)设定评估标准

风险评估是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置涉检社会矛盾的前提和基础。对涉检矛盾案件根据风险程度,科学界定风险等级,有利于调动有限力量,对引发较大矛盾风险的案件,在各个办案环节及时进行情况掌控,实行动态预防,将矛盾风险逐步化解。实践中,可通过区别风险性质、风险程度等不同的角度确定具体的评估标准。一般可将涉检矛盾风险分出层次等级,在实务操作中便于执行。建议对可能发生或者已经发生的涉检矛盾风险案件的影响程度,作三种分类:一是重大风险,主要是当事人有自杀、自残表现或暴力倾向以及可能进京、非正常上访、引发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的;二是较大风险,主要是当事人有明显意见和明确信访苗头的;三是一般风险,主要是当事人有一定意见和未表示息诉息访的。

(二)建构评估组织

公诉部门必须确定一名涉检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专职人员,负责对本部门风险评估后案件的搜集整理,并将可能上访的原因,案件目前办理情况,主要矛盾和息诉方案通报控告申诉部门。控告申诉部门针对相关业务部门通报的案件情况进行分类,一案一档,建立预警信息资料库,形成预警信息网络。有必要建立健全涉检社会矛盾联合评估工作小组,由作为首办责任部门的公诉部门负责人作为第一责任人,公诉案件首办人和信访接待人员作为预评估人员。检察委员会作为人民检察院讨论决定重大案件和其他重大问题的最高业务机构,是当然的风险评估组织。对于提请检委会讨论的具有重大风险的案件,在讨论并作出案件处理决定的同时,应当一并对涉检矛盾风险作出评估,提出处理意见。

(三)设置评估流程

应严格落实“谁承办谁评估和分级负责”的工作原则,对于进入公诉环节的各类案件,案件承办人作为首办责任人,应在拟作出案件决定意见前,負责对所办案件进行评估,分析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存在激烈行为和语言观点的,或者有上访隐患的,首办责任人作出风险程度评估意见后,填写评估预警表,及时报公诉部门负责人审核,并报送本院涉检社会矛盾风险领导小组办公室,由办公室审查并提交联合评估工作小组进行审核确定预警等级后,报分管检察长审定后发布。跨部门案件由各负责人联合审核,部门负责人召集联合评估工作小组对风险程度进行复核确定后,上报分管检察长审核决定。对公诉环节矛盾隐患突出的案件,控申部门可以提前参与,同公诉部门一起做好释法说理工作,同时了解发展态势,掌握后续工作主动权。

对于重大风险的评定,必须经过领导小组最终评估决定。必要时,应当报送检察长后,提请院检察委员会讨论决定。对于发生的网络舆情,要进行归类分析,研判舆情形势进一步恶化或失控的几率、对检察机关社会形象的损害程度以及舆情的发展趋势,研究应对措施。必要时要召集专家咨询委员会进行“会诊”或联系专业舆情研判机构提供咨询,提高舆情研判的专业化水平。

nlc202309022215

五、信息处理:公诉环节化解社会矛盾风险评估预警机制的运行结果

公诉环节社会矛盾风险评估工作必须形成信息处理结果,即确定与发布预警等级,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预警处置。

(一)确定预警等级与发布预警信息

公诉部门应根据社会矛盾风险程度作出区分和等级确定,一般可以与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与一般风险相对应,分为三个等级:一级预警。主要是指上级部门交办、领导批办的案件,案件当事人及其家属有激烈行为和语言,对公诉部门的决定表示坚决反对,有明显的上访苗头,或者当事人曾经因为别的问题有过上访情节的,并表示自杀或者上街示威等行为的,或有可能引发非正常上访、有可能引发突发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案件等;二级预警。案件当事人对公诉部门作出的有关案件处理意见,明显地流露出不满意情绪和意见,息诉息访困难较大,可能发生越级访、缠访或者5人以上集体访情况等;三级预警。当事人对公诉部门作出的有关案件处理意见,存在疑虑,不理解,没有息诉的意思表示,可能发生5人以下参与信访的案件等。同时,检察机关应当根据办案规律,对涉检矛盾风险范围内的案件设定预警标准,达到预警标准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启动相应的应急、预防措施。预警信息应当由检察机关控告申诉部门负责汇总、发布,公诉部门应当予以配合。

(二)预警处置

列入风险等级的案件,在预警信息发布之后,作为首办责任人的公诉人员应当采取措施,化解症结,填写风险评估情况表,提出息诉化解工作预案。涉检矛盾风险一级预警的案件由检察长或检察委员会最后决定息诉工作方案,涉检矛盾风险二级预警的案件由分管检察长决定息诉工作方案,涉检矛盾风险三级预警的案件由公诉部门负责人决定息诉工作方案。

对公诉环节产生的社会矛盾采取分级化解制,可以在处置比较重大的涉检社会矛盾风险时,成立检察长或分管检察长为组长,控申科、公诉部门参与的专案化解小组,同时,有必要在全院抽调熟悉相关法律政策、群众工作能力突出的業务骨干参与处置化解,成功化解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等。

实践中必须深化落实首办责任制。确定分管检察长为评估预警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公诉部门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公诉案件承办人为直接责任人,对预警处置不力造成不良后果的,严格追究责任。同时,还可以通过办公室定期督办与纪检监察定期效能检查的方式,对作为案件首办的公诉部门的办理情况进行评估与检查,以强化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首办责任落实。

同时,应当看到公诉工作处于检察环节相对后续环节的特点,检察机关应建立健全涉检社会矛盾化解信息共享、联动联调内部工作机制,确保有效整合资源,形成工作合力。在化解工作中,还要紧紧依靠上级机关、地方党政机关、其他司法机关和基层组织的支持,建立社会矛盾信息库,实行与外部的信访信息的资源共享,建立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吸收律师参与化解等,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网络舆情,应按照“快报事实、慎报原因、求实为本、依法处置”的要求,事先制定应对处置预案,分别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包括召开新闻发布会、通过主流平面媒体澄清事实、借助“意见领袖”引导舆论、组织网评员“跟帖”、通过网宣网管部门“删帖”等等,要建立与政法宣传部门、网宣办、公安机关网管部门的联络机制,确保在发生涉检网络舆情时能够密切协作,形成合力。公诉部门要加强与主流媒体、知名网站的沟通,加强与媒体的联系沟通,建立长期的建设性合作关系,提高网络时代与群众互动的能力和网上舆论的引导能力。

强化领导和工作责任考评是评价公诉部门预警处置的重要环节。除建立督办催办制度,将落实涉检矛盾风险评估预警制度的情况作为督察公诉工作的重要内容,加大问责力度以外,还应当加强上级检察院公诉部门对下级检察院分管领导、公诉部门及其负责人涉检矛盾风险评估预警工作的督促指导,就首办责任人实施工作情况在一定范围内定期进行通报,并把该项工作开展情况作为衡量公诉业务和公诉人员实绩的重要依据,列入对公诉业务与公诉干部年度考核内容。

上一篇:大学奶茶店创业计划书下一篇:保密工作个人先进事迹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