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精选9篇)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篇1
时间:2011年03月18日 10时12分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化解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和谐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 我要评论
编者的话
社会管理是人类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管理活动。在我们这样一个有13亿人口、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国家,社会管理的任务更为艰巨繁重。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之一。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怎样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进而促进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课题。围绕这一问题,本期“本周话题”栏目刊发3篇文章进行分析探讨。
构建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针对新形势下社会矛盾纠纷交叉性、复合性、相关性不断增强的特点,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性强、权威性高、公信力大的多元化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是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手段。
调解机制具有独特优势
近年来的司法实践表明,通过诉讼方式解决矛盾纠纷有其局限性,高昂的诉讼费用和较长的时间耗费会使许多当事人望而却步。当前,我国社会利益主体出现多元化趋势,各种不同的利益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这使得新形势下的矛盾纠纷具有复杂性、群体性、综合性和敏感性,极易引发群众上访事件。这些新情况,只靠诉讼手段显然是不能应对的。调解机制在解决群体性矛盾、化解群体性纠纷方面具有成本低廉、操作易行、案结事了等优势。当前,需要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通过构建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来化解矛盾纠纷。
综合联动的多元调解机制为解决矛盾纠纷提供了多种路径,“整合资源、整体联动”是这一调解机制最显著的特征。在组织架构上,建立党委和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调处中心具体负责、司法部门业务指导、职能单位共同参与、社会各方整体联动的矛盾纠纷调解格局;在内涵建设上,融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于一体,形成化解矛盾纠纷的合力;在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上,努力实现多元化解决矛盾纠纷。这样,通过加强各种民间性非诉讼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与法院诉讼程序之间的衔接,加强专门性、行业性及行政性非诉讼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与行政复议、诉讼程序之间的合理分工与衔接,整合有关职能部门资源,达到真正化解矛盾纠纷的效果。
完善调解机制的途径
加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妥善解决基层调解组织人员报酬、工作经费等实际困难,增强人民调解工作的活力。进一步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逐步形成“全方位覆盖、多功能调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人民调解组织网络体系。为此,一方面应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各级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作为调解专项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以保证人民调解工作正常开展。同时,积极争取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各方力量,从办公场所、通讯、交通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努力构建全方位的人民调解社会保障机制。另一方面应解决好人员报酬问题。可以按照招聘社区干部的方式招纳贤才,把懂法律、懂政策、有文化、有道德且热爱人民调解工作的年富力强者选聘到人民调解队伍中来,给予社区干部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增强调解队伍活力。
完善调解工作运行机制。一是完善排查防范机制。针对人民内部矛盾纠纷大多发生在基层的特点,将调解工作前移,由事后处置变为事前预防,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实效性。健全矛盾隐患通报、纠纷信息反馈、重大情况报告等制度,做到上下联动、快速解决。二是完善调处联动机制。基层司法所应在县区司法局和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联合各方力量,重点加强与基层派出所、人民法庭的联调联动,化解辖区内的矛盾纠纷,特别是对排查出来的重大疑难、久拖不决的矛盾纠纷和热点难点问题以及突发性事件,重点进行化解。三是完善激励保障机制。用表彰奖励先进、总结推广典型的方法,激励广大调解员积极进取、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司法所在基层矛盾纠纷调处工作中的主导作用,解决好司法所的管理体制、立户列编、经费保障等实际问题,增强司法所排查调处矛盾纠纷的工作能力和办案水平。
加大对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调解员具有较高素质是确保公正调解的关键。应积极培养专家型人民调解员,建立一支机动性地调处某一类型、某一领域、某一地区重大疑难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队伍。在人员构成上,探索实行专职调解员与兼职调解员相结合、调解人员与调解志愿者相结合。同时,通过示范带动、岗位培训、庭审观摩等形式,加大对调解人员的教育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政策、法律知识水平和调解技能,使他们成为懂法律、懂政策、懂心理、懂人情以及会预防、会调查、会调解、会制作调解协议的专门人才。
(山东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王克群)
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
群众工作是社会管理的基础性、经常性、根本性工作,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应同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对群众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办法,把群众工作贯穿到社会管理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不断增强群众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从源头上化解社会矛盾,更好地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增强。让人民群众在更广领域、更深层面上有序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参与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本质要求和具体体现。各级党委、政府应因势利导,满足人民群众的民主需要,善于运用民主的手段、依靠群众自身的力量做好群众工作。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发展基层民主,可以丰富民主实践、健全民主机制,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推动全社会的民主法治进程,有效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应通过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组织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引导和扩大人民群众的有序政治参与,使人民群众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实践中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民主权利,调动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做好群众工作。深入细致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理顺情绪、激励群众团结奋斗的作用,始终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导致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多样化、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分散化、矛盾纠纷的复杂化。由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等问题短期内很难根本解决,在人民内部难以避免地会出现大量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针对各个阶层群众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工作。在这一过程中,既要讲道理,又要办实事;既要以理服人,又要以情感人,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中去,不断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通过做好思想政治工作,引导群众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不断凝聚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力量。
注重利用舆论宣传手段做好群众工作。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更好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必须注重把握舆论导向,加强宣传引导。应大力宣传党的政策、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人民群众从发展中得到的实惠,积极引导人们正确认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热点、难点、疑点问题;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丰富和提升群众文化生活,牢固占领思想文化阵地;大力宣传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确保处理问题有法必依、有政策必执行。当前,互联网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集中民智的重要方式。应充分利用好网络,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在具体工作中,既要积极鼓励网民参政议政、建言献策、实施监督,并及时回应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又要主动对其进行规范和引导,杜绝有害信息,净化网络环境,防止因网络炒作引发各种社会问题,影响改革发展稳定大局。通过不断提高舆论传播力,占领舆论制高点,把握舆论话语权,打造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新阵地。
通过满足群众合理要求和愿望做好群众工作。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在注意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同时,还必须认真贯彻实施这些路线方针政策,让人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在密切联系群众上下功夫,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下功夫,在增进群众的信任感上下功夫,研究群众利益、关心群众疾苦、体察群众情绪,把群众的呼声和意愿作为第一信号,把关心和服务群众作为第一职责,努力满足群众在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江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执笔:李江源 方健)
调整社会结构是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既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又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社会管理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根本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和谐、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主要表现为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大量的各种具体利益矛盾。人民内部矛盾产生的原因很多,既有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的原因,也有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原因;既有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的原因,也有发展水平不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这些矛盾都与社会结构问题紧密关联。
结构是事物内部各主要要素之间的构成方式与比例关系。结构问题直接关系事物内部的稳定与发展。社会结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就会加剧社会运行的紧张状态。因此,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离不开对各项社会结构进行调整,包括经济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决策结构、人口结构、就业结构等。
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已经从封闭半封闭走向全面开放、从计划经济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传统农业社会走向中等工业化社会,现代社会结构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目前在社会结构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因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依然较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都有扩大趋势;化解各种矛盾和问题的难度加大;等等。这些已经影响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当前,应以新的思路寻找优化我国社会结构的途径,切实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社会和谐稳定。
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结构性问题的特点。一是覆盖面广。结构问题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改革越深入,结构问题暴露得越充分。二是联带性强。社会问题具有整体性,牵一发而动全身;社会系统内部或结构之间的关系也十分复杂,如所有制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就业结构、分配结构、阶层结构等方面的变化。三是不平衡性。某些社会结构转变快、动力大,超过了其他社会结构的变化,造成了各社会结构之间不相适应的情况。四是转换慢,持续时间长。结构的稳固性和惯性决定了其调整、转换的难度大。完善一种社会结构,既要考虑其自身状况,又要与相关系统、相关结构调整相适应。
明确社会结构优化的主要标准。首先是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比较好地控制来自外部的影响,当遇到有利于自己发展的外部力量时又能主动地调整自己,始终与环境保持一种主动的、积极的、有效率的平衡。二是有良好的平衡性能和支撑能力。这是对一个结构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事物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三是有良好的功能输出。按照灵活、高效、平衡的要求,根据变化了的情况,把自己调整到与社会需要、与系统要求相适应的最佳状态,实现理想的功能输出。
把握社会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社会结构调整是一项长期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当前,特别需要协调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统筹兼顾好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应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和提升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优化区域结构,经济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应根据本地优势等区分产业发展重点;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积极促进消费结构升级,完善鼓励消费的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权益;形成社会管理新格局,加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改进社会管理方式;加大文化产业结构调整,调整文化产品结构、企业结构、市场结构等。实现上述目标,需要深入分析各结构的内涵,正确把握当前社会运行的结构性障碍,揭示各种结构性问题的实质,探索结构优化的途径,科学制定结构调整和转换的策略,创造我国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结构性条件。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篇2
关键词: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司法行政机关承担着普法宣传、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职能和工作, 与社会管理中的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基本任务密切相关。通过多年的司法行政工作经验, 笔者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司法行政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司法行政机关是政法系统和政府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 承担着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三大职能, 在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体系中具有预防性、治本性和长效性的作用。司法行政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一支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有生力量, 越来越彰显着它特有的地位和作用。
一、人民调解的地位和作用
人民调解具有调处纠纷及时的优势。民间纠纷很多具有社会性、区域性、突发性, 纠纷双方并没有什么深仇大恨, 往往由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引起, 只要能够及时调解, 矛盾很容易化解, 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调处, 就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纠纷升级, 小纠纷演变成严重的刑事案件, 造成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而且民间纠纷发生没有规律, 有时一句玩笑话就可能产生矛盾, 如果这些纠纷都通过到法院起诉、立案、开庭调解或判决来解决很可能会错过最佳调解时机, 有些矛盾纠纷拖久了, 当事双方的怨恨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加深, 调解起来难度就更大。各级人民调解遍布基层, 生活在群众之间, 人熟、地熟、情况熟, 对民间纠纷能够第一时间发现, 第一时间进行调解, 及时达成调解协议, 快速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由于调解及时, 很多矛盾在还没有升级转化的情况下就得到了处理和解决, 解决起来先对容易, 所以调解成功率非常高, 深受群众欢迎。
人民调解具有调处成本低的优势。《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第一章第四条明文规定: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民间纠纷, 不收取任何费用。因此人民调解深受群众欢迎, 老百姓乐意通过人民调解来化解纠纷, 达成互谅互让的协议, 许多民间纠纷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被化解在基层, 解决在萌芽状态。相反, 用司法途径解决纠纷, 往往会给当事人增添不小的经济压力, 即使经济上不存在困难, 时间成本也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作为法院一方, 调查、审理案件需要花费时间、人力、物力, 造成有限的司法资源浪费。人民调解却成本低廉, 既为纠纷当事人节约了金钱, 又为法院腾出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审理其他案件。由于它成本低, 调解快, 成功率高, 已经成为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的首选方式。
人民调解具有调处后不结怨的优势。“打官司”并不是解决民间纠纷的最理想途径, 它除了诉讼成本高, 会增加群众的经济负担外, 纠纷当事人和法官之间还缺乏有效互动, 一些案件很难达到法、理、情的有机结合, 再加上有些老百姓的法律知识、法律水平有限, 对法院依法做出的判决并不是都能很好地理解和接受, 因此往往会影响判决的执行效果。多数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的纠纷, 当事人并不是心服口服, 这样就会使当事人双方隔阂加深, 容易引发新的矛盾。“一年官司十年仇”以及现在法院“执行难”等就是其中的真实写照。人民调解能起到很好的疏导化怨作用。调解员在调解纠纷时, 会先让双方当事人摆事实、讲道理, 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形成一种良性互动, 然后调解员再根据双方当事人的过错, 依据有关法律法规、政策, 社会公德和当地风俗习惯提出解决方案, 并就当事人有疑问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 将大道理同当事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转化为贴近实际生活的小道理。调解人员在和当事人倾心交谈中, 情真意切, 和风细雨, 富有人情味, 当事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法制教育, 就很容易接受调解员的意见, 矛盾纠纷得到化解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样达成的调解协议都是在当事人自愿的基础上形成的, 所以很少有反悔的, 履行率也非常高。
人民调解具有以案普法的优势。开展全民普法,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虽然经过了五个五年普法教育, 广大公民的法律意识普遍得到了提高, 但是, 基层群众的法律素质同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的要求相比, 还有一定的距离。由于基层群众居住较为分散、生活忙碌, 几乎成了普法教育常规方式的盲点, 人民调解却能很好地担负起对基层群众的法制宣传重任。绝大多数人民调解员生活工作在基层, 和当地的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 调解员能够充分发挥这种亲情、友情、乡情的优势, 把个案调解与法制宣传紧紧结合起来, 运用具体案例在基层群众中开展生动直观的以案讲法宣传, 从而增强了人们的法制观念, 更好的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学法、知法、用法、守法,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的发生, 调解一案, 教育一片, 普法一方, 就是人民调解法制宣传作用的直接体现。被西方人誉为“东方一枝花”的人民调解, 为社会和谐稳定筑起一道坚强的屏障, 在新的历史时期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二、法律服务的地位与作用
客观公正的法律援助咨询解答, 能够得到群众信任, 防止矛盾激化。维护弱势群体的表达权, 使他们的利益能够通过制度化规范化渠道正常表达, 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 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 往往情绪激动, 法律认识模糊, 如果得不到及时、恰当地引导, 很可能会采取一些错误甚至违法的方式处理问题, 从而引发社会矛盾纠纷。法律援助中心作为政府机构, 其工作人员超脱利益纷争, 能做到耐心细致客观公正地说理、释法、讲政策, 真诚地为咨询者提出合法合理且行之有效的处理办法。依安县法律援助中心每年接到电话咨询上万人次, 在第一时间为群众想办法出主意, 及时维护了群众的合法权益, 赢到了群众的认可和信任, 绝大多数咨询能够运用法律保护自我, 符合条件的咨询者还能及时得到法律援助, 避免违法行为和过激行为的发生, 有效维护了社会的和谐稳定。
面对面的法律援助咨询解答, 能够及时发现群体性事件苗头。法律援助直接面对群众、服务群众, 在与群众面对面的咨询解答过程中, 接待人员凭借自己的敏锐性和洞察力, 能够发现苗头性、倾向性的群体性事件和社会性问题。实践中, 很多群体性纠纷案件, 起初都是个别人前来法律援助中心咨询。如兴长村的稻田跑水导致相邻的1500亩旱田被淹一案, 开始就是有5名农民代表到县法律援助中心咨询, 接待人员从咨询者的诉说和亢奋的情绪中了解到一个信息, 该案涉及的90多名农民已作好集体到县委上访的准备, 正在等待5名农民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咨询结果。接待人员立即向县司法局领导汇报, 同时耐心做好农民思想工作, 该案得到了依安县司法局长赵广军的高度重视, 县局和该镇司法所组成专案组, 不到6天将“旱田和水田之争”解决在了萌芽状态, 有效避免了一起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常规性的法律援助咨询解答, 能够为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架设桥梁。法律援助中心是政府依法设立的无偿为群众提供法律帮助的机构, 也是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窗口。经过十来年的发展, 法律援助中心已经成为老百姓反映问题、倾诉委屈、寻求帮助的窗口, 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员通过每天解答来访来电咨询, 能够清楚地看到各类矛盾纠纷的消长变化, 发现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难点问题, 有助于观察分析当前社会矛盾纠纷动态。通过个案报告、信息简报、调研文章等形式上报党委政府, 为其评估社会稳定风险和科学决策提供服务, 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发生。
法律援助案件的办理, 矛盾纠纷得以消除, 公平正义得以伸张。维权就是维稳, 维权才能稳定。当贫弱群众遇到矛盾纠纷时, 因经济上的贫因和地位上的弱势, 靠自身能力难以通过诉讼解决, 对方当事人往往抓住这一点, 或不予以理采拒绝协商, 或乘人之危达成不平等协议, 导致部分弱势群众不得已采取伤害自己或伤害对方的极端方法维权, 从而造成更大的危害, 也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法律援助的实施, 无偿为贫弱群众解困、为他们维权、为他们伸张正义。法律援助案件的成功办理, 不仅维护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和满足, 对社会充满信心, 从而减少了矛盾积累, 避免了通过非法途径解决问题。这些年依安县法律援助中心每年办理几百件法律援助案件, 通过诉讼、非诉讼方式, 为农民工、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等贫弱群体成功维权, 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篇3
一、更新信访理念,确立检察机关信访工作的目标和思路
检察机关控申部门主要受理公民的控告、举报,案件当事人刑事、民事申诉、刑事赔償要求。控告涉及的内容较广泛,其主要包括控告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及其他刑事犯罪以及控告一般违法、检察干警违法。举报主要包括举报贪污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权实施的非法拘禁、刑讯逼供、报复陷害、非法搜查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犯罪以及侵犯公民民主权利的犯罪。申诉是指案件当事人对检察机关的处理决定和对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刑事判决和裁定、民事判决和裁定不服的申诉。检察机关在受理属于本院管辖的控告、举报和申诉时,对于不属于检察机关管辖的举报、报案、控告,检察机关的控申部门也应当接受。检察院控告申诉部门是检察机关对外宣传的窗口,是与广大群众联系的纽带,是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的希望所在,同时也是检察机关接受人民群众监督,获取腐败线索的重要途径。因此,接待人员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党和政府及检察机关的形象,能否真正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检察机关信访工作与政府部门的信访工作虽然有相似之处,但也有不同,作为政府部门,面对所有部门和社会的信访问题,而检察机关则主要针对犯罪,因此只有更新信访理念,使每一个控申科干警都认识到信访工作的重要性,增强每位同志的信访工作使命感,在干警中形成“人人是窗口,个个是形象”的共识,为检察机关信访工作提升奠定思想基础,明确目标和思路。
二、如何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下开展好检察机关的信访工作机制
检察信访工作与民生司法问题密切相关,群众上访反映的司法问题都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与其生活息息相关,因此信访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作,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途径。能不能做好信访工作,关系到能不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大问题,关系到密切党和人民血肉联系这一核心问题。形成信访案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对执法部门的执法行为不满造成的,这其中虽包括当事人对执法行为的不理解和误解,但确实包括执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不公、违法行政、枉法裁判的现象,因此,在信访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在新的历史时期,要解决好利益分配、利益调整过程中产生的社会矛盾,就要高度重视信访工作,强化责任,提高效率,落实问题。一方面,必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和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创新、建立、完善工作机制,贴近群众,为群众排忧解难,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正义。另一方面,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长效工作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最大限度的避免损害群众利益问题的发生,逐步减少社会矛盾,减少群众上访,立足本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畅通诉访,建立矛盾调处化解机制
矛盾纠纷宜疏不宜堵,加强控申工作,认真接待申诉和信访,为群众提供一个交流感受,诉说委屈,发泄情绪,提出建议的司法诉求途径。妥善处理好信访案件。同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和特点,院领导再次强调在处理上访问题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在思想上高度重视,一定要本着“群众利益无小事”的原则,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观念,坚决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近年来,我院对上访群众反映的问题,皆采取积极的态度进行处理,并且要求对上访案件实行一案一方案,定时定人,领导包案、专题研究等方式,妥善予以解决,切实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2、在接待方式上,为方便群众上访,我院曾公开向社会推出“检察长首问约见制”,受到群众的好评和肯定,今后,我院仍将继续执行该制度,力求满足上访群众的需要。同时提出“贴近群众,耐心倾听,文明接待,热情服务”的工作要求,杜绝出现“冷、硬、横、推”等简单、粗暴的接待方式。3、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目前为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防止出现冤、假、错案,我院制定多项内部监督机制,相互制约,同时纪检部门还专门进行跟踪监督,确保执法的公正性。
检察机关的信访工作应从疏通信访渠道开始,信访工作的“窗口”建设固然重要,但检察机关信访工作不应仅停留在“窗口”的点和面上,而是要结合检察机关的信访分布情况,主动收集信访信息,对老上访户、有可能酝酿成的集体上访不是压制,而是主动访上门,尽力把各种矛盾纠纷解决在当地。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群体事件的发生。
四、开拓创新,勇于实践,积极探索信访工作长效机制
结合检察机关控申工作特点,要坚持以人为本,把维护好人民利益作为检察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牢固树立“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的执法观,不断从人民群众的新要求、新期待出发改进检察工作,全面提升工作标准和服务水平,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急民之所急,解民之所忧,纡民之所困,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首位,密切关注群众需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充分运用法律监督职能,促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切实做到“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努力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密切同群众的关系,自觉接受群众监督,注重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主动推出便民利民惠民措施,满腔热情地为群众解难题、办好事,坚决防止和纠正各种伤害群众感情、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让人民群众从检察机关办理的每一起案件、处理的每一起纠纷、接待的每一个诉求、化解的每一个矛盾中,感受到检察机关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公信力。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篇4
自贡市大安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张国友
摘 要:在当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的背景下,为充分发挥刑事检察的职能作用,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扎实有效开展,本文着重从强化刑事检察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关系,强化刑事检察工作权威以及刑事检察工作改革三个方面,着力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使检察工作切实为党和政府工作大局服务,力求实现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刑事检察 社会矛盾化解 社会管理创新
刑事检察是检察机关的基本业务。在当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社会不稳定因素层出不穷的今天,我们怎样从刑事检察工作的性质和规律出发,着眼于主要矛盾和普遍矛盾,着手于个别矛盾和具体矛盾,理性强化刑事检察,努力化解各种矛盾,极力维护社会稳定,这是摆在刑事检察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它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关系到司法的公正与司法的合理(既:是否为大多数人服务),合理公正司法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刑事检察工作为政治、经济服务的重要基础。
一、强化刑事检察与化解社会矛盾的关系,打击与预防并重,提升检察执法办案社会公信度
刑事检察权是国家公权,其社会公信度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社会和谐稳定。一旦检察官丧失自己客观公正的立场,那么就必然导致刑罚的失当甚至是严重败坏法治形象,破坏和谐稳定根基。坚持刑事检察程序法定,支持检警机关因为不捕不诉而导致的如被害人不满等争议,—1— 通过正常的复议复核方式解决。捕诉把关不严无疑是刑事检察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而批捕关则是严把检察机关形象不受损害的第一道且十分重要的关口,如何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如何落实有关刑事和解要求、如何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如何贯彻落实检调对接及“大调解”工作,我们在司法实践中基本采取了有利嫌疑人的原则,对于轻微伤害犯罪、未成年人犯罪、初犯偶犯、不致再对社会构成危害的,大都采用“无逮捕必要”的方式,同时积极协助公安机关和案件当事人单位、社区等部门做好双方的和解、谅解工作,着力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同时,我们也对那些社会影响大,可能造成重大群访事件的案件,坚决予以逮捕。如今年六月牛佛镇发生的范某强奸幼女案,造成的社会影响非常恶劣,受害人家属情绪反应激烈,并组织多人到政法机关要求主持公道,虽范某刚满十四岁,但我院仍然对其作出了批捕决定,避免了一起群访事件的发生;检察机关代表国家提起公诉,是刑事检察权的又一表现形式,正确合理地运用公诉权,对于准确、及时、有力的打击犯罪,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交通肇事、邻里纠纷引起的轻伤害案件和其他一些轻微案件,我们一般都不是机械简单的提起公诉了事,而是要通过做大量艰苦细致的调解、和解工作,尽可能把双方的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达成谅解。如:大西洋公司张某伤害案,因为受害方陈某的行为存在严重过错,但考虑其双方属邻里关系,和被伤害人的伤害程度,我们多次找双方当事人进行沟通、协调,还几次走访单位,希望双方能够达成和解。刑事检察权的正确运用,既维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发展,同时又提升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增强了检察机关理性、平和、文明、规范
—2— 严格依法执法的社会公信度。
二、强化刑事检察工作权威,防止刑事检察权的被滥用,提高风险意识
我们在刑事检察工作为经济发展服务,为社会稳定服务的大前提下,必须要坚决维护检察工作权威,坚决避免以牺牲法律尊严为代价满足地方保护主义和某些集团的非法利益行为。检察官既要懂政治同时又是法律执行的守护神,检察工作者应该要比其他任何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要有风险意识,所有承办的案子都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绝对不能因为某领导的一句话而丧失原则。必须明白法律对任何人都的无情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绝对不是一句空话,法律的监督者、执行者一旦犯法,同样会接受法律的制裁。也就是说,一方面不因个体矛盾制造局部不稳表象而改变司法程序或放纵犯罪;另一方面积极支持甚至鼓励双方矛盾化解。建立刑事检察风险案件管理制度,严把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和刑事和解的法律底线,防范因为不当执法导致重大涉检案件的发生。
三、强化刑事检察工作改革,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文明执法是今年政法部门的三项重点工作,如何在刑事检察工作中加以落实,我们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针对刑事犯罪高发与刑事程序严格的矛盾,我们与制定附条件逮捕工作制度和附条件不起诉工作制度。如近年来,在辖区内制售假烟案件累打不绝,其犯罪手段不断翻新以逃避法律制裁的问题,在公安机关移送的报捕材料基本事实和金额存在,但在上线和下线没有完全到案和部分证据缺乏鉴定的情况下,我们在作出逮捕决定的同时,发出补充侦查意见书以取到定罪所需证据,跟踪监督以督促侦查
—3— 机关积极取证,如发现侦查工作难有进展或难以取得定罪所必需的证据,就及时撤销逮捕。在对未成年人犯罪多发的突出问题,我们也探索引进了附条件不起诉工作机制,变原来的要嘛起诉要嘛不诉,中间增加观察考验期。如我院办理的卫校在校学生彭某涉嫌盗窃一案,我们在不起诉的同时向其提出了:
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不再从事违法乱纪的事情,杜绝危害社会的行为发生。
2、服从学校管理,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不做有损学校的事,不说有损学校的话,自觉维护学校的形象。
3、定时向学校、家长汇报思想,接受老师家长的教育和引导。4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努力上进,完成学业的附加条件,和半年的考验期。收到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维护了国家法律的尊严。充分利用检察职能,主动介入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如今年七月,我们在审查马吃水古某等寻衅滋事一案中发现交通运政部门在履行职责中存在一定问题,我们及时向其交换了意见并在书面检察建议中详细提出了整改建议,市交管处针对我院的建议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了对运营车辆和人员的管理。
刑事检察工作者肩负着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维护公民人身财产和民主权利的重大责任,在其工作中必须服从党的领导,处处从大局出发,恪守检察职业道德,忠于法律,忠于人民,才能不辱使命,无愧于人民检察官的光荣称号。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篇5
要通过开展主题宣传活动,使群众的环保意识明显提高、依法表达诉求、依法维护合法环境权益的意识和能力明显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依法办事意识逐步增强,自觉做到公正廉洁执法。
二、活动的主要内容
各科室要根据宣传活动的主题,紧紧围绕党组中心工作,结合部门工作实际,采取多种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扎实地推进三项重点工作。
(一)加强力量整合,进一步深化“法律六进”活动
1、把主题宣传活动,作为今年“法律六进”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拓展主题活动的广度和深度,扩大活动规模,丰富活动内容,要以主题宣传活动为载体,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广泛开展适合不同对象参与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通过项目审批、环境监察、监测等时机,把环保法律法规送到乡镇、社区、学校和企业。
2、以“六五”世界环境日为契机,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大力开展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活动。把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与环境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有机结合起来,重点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增强主题宣传活动的实效性。
(二)加强维护社会稳定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1、要紧紧围绕三项重点工作,大力加强宪法宣传教育,着力提高公民的宪法意识和法治观念;大力宣传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公民依法办事、依法维护自身合法环境权益的意识和能力。
2、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经济发展为契机,重点就企业如何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组织开展专题法制宣传和培训,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廉政建设法制宣传教育
1、认真组织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宣传活动,使全局干部职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2、继续加强党员干部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宪法和法律意识,自觉做到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大力加强廉政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廉政法制教育书画摄影作品大奖赛,大力宣传党风廉政建设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纪政纪规定,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遵纪守法,廉政奉公,促进公正廉洁执法。
三、活动要求
(一)成立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活动扎实深入开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组。把主题宣传活动纳入局党组推进三项重点工作的整体部署当中,把主题宣传活动作为落实“五五”普法规划和当前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活动扎实有效开展。
(二)明确目标,抓好落实。各科室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加强对主题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和落实,领导组将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监督检查,务求取得实效。
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 篇6
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是唐山市政府的重要职责。2011,市政府法制办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始终将这一任务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坚持依法行政、高效便民的原则,扎实开展各项法制工作,积极为全市的和谐稳定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今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办回顾全年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努力开拓创新,力求在新时期更好的完成各项工作。
一、完善行政调解制度
行政调解是化解行政争议的重要措施,是大调解联动机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行政调解可以使民事纠纷的双方当事人互相谅解,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达成一致意见,从而合理的、彻底的解决纠纷矛盾,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为完善行政调解制度,我办采取了下列措施:
1、制定指导性文件,开展行政调解指导工作。我办起草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行政调解工作的意见》已作为全市行政调解的纲领性文件印发全市执行,为深入推进行政调解工作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确保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分管领导、调解人员队伍完成行政调解工作。
2、建立健全行政调解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为解决行政调解在“三位一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调解体系中的“短
板”问题,我办已推动各县(区)市、市直行政执法部门共649个单位完成了行政调解委员会的建立和行政调解室的设立工作。各单位基本设立了行政调解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和行政调解专兼职工作人员,全市行政调解工作队伍和工作网络已初步建立。
3、推动建立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的大调解联动机制。选用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工作人员担任调解员,针对拆迁安置、征地补偿、工伤认定工作中出现的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以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作为工作重点,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严防矛盾纠纷激化,及时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对于在复议程序中直接达成和解的,制作行政复议调解书;对于未经行政复议程序直接到人民法院起诉的,积极协助法院做好诉前调解工作,实现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另外积极实现与人民调解的衔接,建立预警机制,对人民调解过程中造成的集体访和大规模不安定因素要及时疏导,对人民调解无法处理的问题,引导当事人通过行政复议、裁决等方式进行解决,当事人对行政处理结果不满意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再协助法院做好诉前化解工作,从而实现行政调解与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相衔接,真正实现三大调解的联动。
二、加强行政复议工作
行政复议工作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推
动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我办积极采取以下措施:
1、指导全市县级以上政府进一步健全行政复议机构,充实行政复议人员,确保行政复议案件依法由2名以上行政复议人员审理。开展行政复议人员业务培训,组织各县(市)区政府和市直部门行政复议工作人员参加国法办、省法办及有关高校举办的行政复议应诉业务培训,提高办案人员理论素养,并结合我市实际加强对行政复议办案人员实务操作、办案技巧的指导,切实提高行政复议人员的办案水平。
2、改进和优化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方式。在审查形式上,由原来的书面审查原则逐渐改为公开审查原则,逐步推行听证制度,以增加复议案件办理的透明度,促成一些影响大、涉及面宽、群众关注的复议案件得到妥善解决;在审理方式上,逐步实现书面与实地调查相结合,对一些案情较为复杂的案件,在书面受理的同时,深入现场调查了解案件全貌和实情,辨别证据真伪,客观公正地作出复议决定。
3、狠抓复议案件办理这项基本工作。我办畅通行政复议渠道,积极受理行政复议案件。今年以来,共收到复议申请140件。经审查,对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决定受理104件;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告知申请人向其他行政机关和有关部门申请36件。在受理的104件案件中,已办结94件,正在审理及中止审理10件(中止1件)。在已审结的案件中,占比较大的是工伤认定类复议案件,共计76件。究其原因,一是唐山市经济较发达,周边县区工厂企业较多;二是企业职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逐步增强,新《工伤保险条例》的出台也有利于职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外因土地争议引发的行政复议案件也占较大比重。这类案件特点明显,一是争议土地问题产生的过程漫长,有些还牵涉特定历史时期的土地政策,认定难度大;二是争议双方矛盾尖锐,调解难度大。对每个复议案件,我办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办案理念,通过审阅卷宗、现场走访、询问相关当事人等方法,辨别证据真伪,认定相关事实,正确适用法律法规,从而真正做到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正确,使每个案件都能做到案结事了,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4、建立健全适应行政复议工作特点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近年来,行政复议案件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行政复议工作面临案件数量多、办案人员少、工作压力大的困难。因此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和经费装备保障机制是圆满完成行政复议工作的重要措施。对于业务素质过硬、群众评价较高的复议工作人员,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并在选拔干部时作为优先考虑的条件;在财政预算中单独列出行政复议的专项费用,以保证行政复议工作的顺利进行。这些机制的建立健全能够充分调动行政复议工作人员的办案积极性,充分保证行政复议工作所需资金及设备,有利于更好的推动行政复议工作的开展。
5、建立行政复议与信访衔接机制。我办在信访接待中心设立专门的行政复议接待办公室,对于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解决的行政争议类信访投诉请求,委派专职工作人员进行接待,对符合立案条件的一律当场立案,对广大群众的诉求做到两个“耐心”:耐心倾听群众困难,耐心解释政策法规。我办与信访中心积极沟通,实现了行政复议与信访工作的对接,有利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三、认真做好行政应诉工作
行政应诉工作是我办的一项重要任务,我办对法院受理的行政案件积极应诉,按规定向法院提交被诉行政行为的依据、证据和其他相关材料。积极推动建立重大行政诉讼案件由主要负责人主动出庭应诉制度,尊重并自觉履行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判决、裁定。今年我办共代理行政应诉案件11件,与去年同期相比,应诉案件数量持平。其中一审案件9件、二审案件2件,主要为土地管理类案件。目前法院已审结2件,1件裁定驳回起诉;1件原告撤诉。我办全力做好一、二审案件的应诉和与法院的联系工作,努力维护法律的尊严和市政府的权威。
总结以上各项工作,我们尤其体会到:依法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办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继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进一步推进行政调解工作的开展,发挥行政调解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中的重要作用;
进一步强化行政复议工作,加强宣传、拓宽行政复议渠道,为更好的完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建设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篇7
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来的成绩
自2004年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来至今, 经李德海同志受理各类纠纷案件1560余件, 涉及人员9356人, 接待来访人员15807人次, 解决资金4125.64万余元, 获得企业及当事人赠送的锦旗48面, 感谢信6封, 所有解决的纠纷案件全部归档立卷, 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防止群体性械斗12起, 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连续10多年无越级上访案件。在处置多起群体性纠纷案件中总是身先士卒, 所有调处签订协议后的案件无一例反悔和上诉情况发生, 调解率达到100%, 并多次制止了涉及治安和恶性案件发生。
对人民调解工作采取的相应措施及方法
李德海同志针对辖区重点单位多、流动人口多、弱势群体多、民间矛盾多的“四多”所带来的压力, 秉承“凡是都要有章可循”的原则,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增进人民调解工作互通、互融、共抓、共管的工作模式, 提升了辖区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在人民调解中他坚持做到“四化”。一是调解工作制度化, 二是法律法规通俗化, 三是调解程序规范化, 四是回访制度经常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 不断创新工作招法, 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受到市、区相关领导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2011年, 为适应开发区调解法制化建设的需要, 经过李德海同志多次协调, 争取建设资金13万多元建立了开发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人民调解庭, 同时, 辖区企业在他的的指导下也相继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工会调解组织, 使开发区人民调解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李德海同志不仅在工作中创新, 在服务中提高, 更是一个爱岗敬业甘愿奉献的好干部。平时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 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关于信访稳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增强做好矛盾调处的能力和技巧, 为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
案例一:2012年11月7日, 李德海同志接到了天津某特种漆包线公司求助电话, 称公司二期厂房建设, 由于总包单位未能支付分包单位款项造成30余名农民工将企业大门围堵, 公司运输车辆无法出入企业已经面临停产状态。接到电话后他立即开车赶往出事地点。经过耐心劝解和耐心细致的协调, 围堵企业农民工撤离现场, 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最终被拖欠的农民工兄弟拿到了应得的25万元工资。农民工为了表示感谢特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案例二:2013年3月23日晚上, 李德海接到开发区派出所负责人电话, 称某小区一期项目, 售出楼房墙体出现裂痕, 造成170余户400余居民, 将开发商售楼处和物业公司围堵要求开发商赔偿或退房, 得到消息后, 李德海同志迅速到达现场, 进行劝解工作, 经过4个多小时耐心劝解和协调, 居民们在晚上23点时分逐渐散去。第二天, 李德海同志组织召开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协调会议, 确定由总包单位负责入户维修, 此方案公布后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赞同和满意, 此案得以圆满解决。
辛勤的努力获得的不凡业绩
以人为本化解社会矛盾 篇8
当前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又是社会矛盾的凸显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作为检察机关的控申部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法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维护检察机关和检察干警在人民群众中形象的“窗口”工作。它是检察机关联系群众的特殊渠道,是发挥法律监督作用、改善党群关系的重要手段。如何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以人为本的制度建设,将对于新时期调处社会矛盾纠纷,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稳定与和谐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因此,要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探索以创新为动力、创新求发展的工作模式,对促进检察工作的全面发展、对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畅通信访渠道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既处于重要的战略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检察机关作为承担法律监督职能的专门司法机关,如何化解社会矛盾,已成为检察机关日益迫切的重大任务、政治责任和历史使命。其各项职能与促进社会和谐息息相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力量、建设力量和促进力量,在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化解处理好社会矛盾,才能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因此,化解社会矛盾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把信访工作放到实践“三个代表”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大前提下去思考、去理解,畅通信访渠道是化解社会矛盾的关键。在和谐理念下,和谐社会应该是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都能够得到妥善协调的社会。信访接待的“和谐”,即要带着深厚的感情做好接待工作,积极为来访群众创造良好的候访条件;又要按照《信访条例》的新要求改进和完善信访接待工作,让候访群众真正感受到接待的温馨。
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确保信访接待工作的质量 ,强化“窗口”职能
信访接待工作是检察机关的“窗口”,有直接面对群众、倾听群众呼声的优势,是检察机关与人民群众距离最近,联系最紧密的工作。通过收集、掌握群众对检察机关执法情况的反映、意见、建议以及重大社情民意动态,为领导和领导机关决策当好参谋,通过对来访群众热情接待、耐心做好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解释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也是检察机关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将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作为衡量检察机关执法水平与公正形象的重要标准,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在工作中,首先要严格遵循信访工作制度开展工作,确保群众来信来访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二要全面贯彻落实首办责任制,就地消化社会矛盾纠纷。在处理社会矛盾问题中,要严格按照首办责任制的要求,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首办责任制落实到每一位接访人身上,落实到每一个具体案件中。在处理群众矛盾纠纷问题上,哪一级出了问题,就由哪一级负责;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在哪个环节查找原因。三是通过制定岗位设置表,层层量化从检察长、分管领导、控申部门干警的岗位责任,实行定案件、定时间、定人员、包质量、包回访、包落实的工作制度。四是处理问题要优质化,也就是提高接待工作质量,所以我认为要高度重视初信初访,力争一封信、一次访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达到息访息诉和防止上访问题的发生;五是对共性的问题重点抓,慎重解决,对涉及面广的问题,要注重调查研究,采取审慎的态度,避免草率,也易促使群众息诉罢访;六是及时妥善地解决好各类问题,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赢得群众的信赖,在群众中树立良好的接待员的形象,群众有心里话,有不懂问题,愿意通过我们解决,愿意和我们讲心里话,也是解决好问题,赢得息诉工作主动权的有效方法。
三、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要努力开展工作创新,狠抓贯彻落实
(一)狠抓制度落实,健全完善五项制度,形成处理涉检信访长效机制
1.来访群众点访制。将院领导和各业务部门骨干的照片、姓名、职务、业务专长等资料公开上墙,来访人根据其案件性质,自主选择检察官为其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今年以来,内黄县院党组成员带头接访,接待上访群众60多人次,并制作了点名接访卡,分发到全县17个乡镇群众手中,群众便可向检察机关反映问题。如内黄刘某上访案中,刘某点名由内黄县检察长接访。田万祥检察长在详细了解案情后,针对刘某反映的问题,多次进行接访,耐心解释有关政策,并帮助解决刘某的家庭困难,刘某深受感动,表示不再上访。
2.举报控告约见制。针对部分群众缺乏相关法律政策知识,举报控告抓不住重点,反映问题不全面的实际,视情约见实名举报信访人,全面详细了解案件线索,提高案件的初查率和成案率。
3.信访案件预警制。根据信访案件性质和风险程度等指标,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三个等级进行预警管理,分别确定不同等级的责任领导、办案时限、预警措施和善后处理工作,切实提高妥善处理信访案件和突发事件的能力。内黄县院加强对信访案件的动态管理,如果信访人息诉罢访的,在管理上即相应降低预警等级;如果信访人对处理结果不满意,信访风险增大的,即相应提高预警等级。殷都区院对办理的信访案件全部实行了预警管理,收到良好效果。
4.回复群众实行答询制。对署名信访,实行书面或当面答复信访人;对一些重大疑难信访案件,实行公开接访、公开答询,做好息诉罢访工作,最大限度地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
5.案件责任追究倒查制。凡涉检信访案件均在内部纪检部门备案,纳入监督体系,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监督。对在处理涉检信访案件过程中,由于工作过失,致使发生重大、恶性涉检信访案件或群体性事件的,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全年评先评优资格,并按有关规定严格追责。
nlc202309022112
(二)切实关注民生,用工作效果树立检察形象
1.开通视频接访系统,进一步改进与创新接待工作方法,在方便群众反映诉求、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内黄县院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视频接访系统,信访群众通过远程视频系统可以在当地与市院接访人员面对面反映问题,实现基层院接访人员与市院领导异地共同接访,使当事人不用来回奔波,就可通过视频向上一级检察院领导申诉求助,以促进信访问题快速有效解决。
2.开通运行民生检察热线,拓宽司法诉求渠道。今年伊始,内黄县院仍把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作为本年一项重点、亮点工作来抓。在原来的信访窗口接访、网上信访、12309电话信访、来信信访的基础上,开通运行了2212309民生检察服务热线, 24小时无缝隙接受群众投诉、举报、求助,从而确保了信访渠道24小时畅通。民生热线开通以来,县院共受理群众来电96次,帮助群众解决司法诉求3件,协调解决生活困难2件,提供法律咨询91件,取得了较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主要做法是:
(1)搭建一个平台,提高服务群众水平。内黄县院通过搭建“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平台,融便民、亲民、爱民于一体,受到了群众的拥护和称赞。自2011年3月份以来,内黄县院做到不推托、不延误、不应付,群众热线诉求在规定时间内予以解决和答复,以扎实的服务赢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成为检察机关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线”。
(2)做好三个延伸,狠抓服务群众实效。一是热线职能向主动服务延伸。改变过去“被动执法、坐等受案”的传统执法模式,采取“下访巡访,上门服务”等更主动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矛盾调处化解当中,深入推进检察工作触角向前、向下拓展延伸,突出执法爱民良好社会形象。二是热线重点向惠及民生延伸。内黄县院从化解矛盾入手,将热线重点向民生民利的惠及延伸,以点带面,由案件当事人的切身利益延伸至广大群众民生民利,突出执法为民的良好社会形象。三是办理方式向群众参与延伸。吸纳群众主动加入检察机关化解社会矛盾的行列,由已息诉群众去做新上访群众的工作,将“案结事了,息诉罢访,群众满意”的标准向“群众满意,主动参与”延伸,真正实现人民检察为人民。
总之,控申检察部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方针,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探求科学有效的工作方法,真正把人民的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为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化解社会矛盾工作总结 篇9
一、将“社会矛盾化解年”工作纳入花园社区重要工作日程
按照市政府要求,花园社区先后多次召开“社会矛盾化解年”工作会议,研究制定了社区矛盾化解工作实施方案,使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真正达到了目标具体化,工作任务明确化。对广大员工反映的矛盾大、纠纷多的问题,认真做好梳理分类,达到底数清、情况明,研究出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社区领导认真执行“谁主管,谁负责”、一把手是第一责任人的原则。设立社会矛盾化解办公室,坚持“分级管理,责任到人”,把“社会矛盾化解年”工作摆在突出位,与各部门签订责任书,明确每一个岗位的责任,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形成了齐抓共管、全方位开展“社会矛盾化解年”工作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组织,精心准备,搞好苗头性社会矛盾化解信息排查
本着早发现,早介入,早化解的原则,今年我们在花园社区范围进行了广泛细致地排查工作。
一是全员发动,普遍排查。以部门为单位,深入基层,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愿、找问题,然后,形成问题汇总。经过梳理发现员工对这次调整工资政策不了解也不理解,出现跟其他单位盲目攀比现象。“社会矛盾化解年”领导小组发现后,先让部门经理针对各部门的不同情况做工作,然后社区领导亲自组织、带领部门分管人员,分一线部门和辅助部门,分别开了员工大会,把市政府的调资政策和花园社区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下一步的管理,都一一给员工做了详细介绍。从而使员工了解了政策,理解了做法,思想就逐渐有了转变,为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是集中力量,重点清查。尤其对历史遗留问题进行专项清查,直至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三是不失时机,个别抽查。在普遍排查的基础上,花园社区“社会矛盾化年”解领导小组,还采取了定期与不定期地抽查的方式,深入基层个别走访、检查各部门的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和了解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情况,确保及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三、突出工作重点,积极调处化解不稳定因素花园社区坚持把维护广大居民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作为根本任务,确保“社会矛盾化解年”工作的“三个到位”、“两个突出”。
“三到位”:一是时限要求到位。居民反映的`问题,承办人在一周之内反馈调查处理结果,如反映的问题是复杂,一时难以解决的,须在一月内与上访居民取得联系,并告之处理情况。二是制度制定到位。在原有社会矛盾化解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并严格执行。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增强了工作的透明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三是监督执行到位。严格社会矛盾化解调查监督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制,真正做到社会矛盾化解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办,矛盾有人处理。“三突出”:一是在处理解决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中突出一个“情”字。花园社区主要领导认真落实领导接访制度,带头接访,带着感情做好员工上访的接待工作,决不回避矛盾,推诿扯皮。二是在化解调处各类矛盾中突出一个“稳”字。处理居民上访问题时,如果方法稍有不慎,便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情况,扩宽与居民沟通的渠道,应对上访问题,稳稳当当地解决实际困难。
四、积极预防,提高处置群体矛盾工作能力及时、准确地在第一时间获得深层次、预警性、内幕性的信息,才能掌握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主动权。
为此,我们积极加强“社会矛盾化解年”工作的信息网络建设,确保信息畅通、反应迅速、内容准确。一是构织信息网络。每个部门都设有兼职信息员,实行定期汇报、随时报告的管理方法。二是强化对信息员的管理培训。采取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的方式,搞好日常信息收集、预警性信息分析、政策法规学习等方面的培训,切实提高信息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变以往的“员工上访”为“领导干部下访”,抢抓工作主动,化解各种不稳定因素,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五、建章立制,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
通过抓制度建设、完善社会矛盾化解网络业务,增强“社会矛盾化解年”工作人员工作责任感,不断提高“社会矛盾化解年”工作的业务水平。为防止小社会矛盾化解和一般性来访演变成大社会矛盾化解和集体访,落实“社会矛盾化解年”举报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领导阅信、接访、包查社会矛盾化解案件、定期研究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领导下访和社会矛盾化解件督察办理、查办结果反馈等工作制度,使来信来访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用结果赢得民心。先后制定了领导阅批群众来信、接待群众来访和下访制度、领导包查社会矛盾化解案件制度、社会矛盾化解工作责任追究制度等规章制定。为提高整个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队伍接访能力,坚持对社会矛盾化解工作队伍和社会矛盾化解信息队伍进行定期培训,使基层承担起办好社会矛盾化解工作的责任。并统一规范了接访工作人员的职责,社会矛盾化解案件查办工作流程、社会矛盾化解举报及来访举报人须知,明确了举报人及接访人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使社会矛盾化解举报工作既符合法律的要求、维护双方的利益,又接受广大群众的公开监督。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推荐阅读:
镇化解信访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06-13
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10-25
社会贫富矛盾化解机制07-17
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11-29
科学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努力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08-26
三闸中心学校关于开展重大社会矛盾积案化解年活动实施方案10-06
矛盾化解促和谐05-25
建设生育文明促进社会和谐07-24
试论努力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10-06
树立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理念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