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共10篇)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1
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当前,应特别注意下述几个方面:首先,要做到教育公平,为和谐社会构筑最坚实的基础。所谓教育公平最基本的是要使每一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就意味着教育资源要向贫困地区、贫困家庭的孩子倾斜。社会分层理论认为教育在社会分层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社会分层结构的核心是基于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所形成的社会关系。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社会活动的范围和不同的社会机会、不同的社会资源。公平的受教育的机会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良好的教育可以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具有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而较高的社会流动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其次,提高职业培训的效果,使受训者能够真正从中获益。社会中的贫困人口往往来自失业人员的家庭。帮助失业人员掌握或提高职业技术,使其能够再就业是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的最直接的方法。但是,有关方面虽然已经做了大量的相关工作,效果却不够理想,目前全市职业技术、文化培训机构有1084个,结业人数45.3万人,在学人数50.6万人。全市乡镇职业技术学校96个,~年培训25.8万人次。但据我市城市失业人员保障状况调查报告,在回答参加职业培训后对今后就业能产生多大作用一题中回答受过培训的135人中,认为作用很大的有29人,占21.5%,认为作用一般的有66人,占48.8%,认为无作用的有40人,占29.6%。这说明职业培训的效果还不够理想。有关部门应该做好调查研究,科学地安排培训内容、合理地制定职业培训计划,使职业培训切实适应失业人员的需要,达到提高他们再就业的能力的实际效果。最后,建立激励机制,促进教育的发展。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所有相关方面的共同努力,对于政府而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人们积极发展教育事业。比如,政府的财力有限、教育资源不足,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所以,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动员全社会的资源办教育。教育是一种双向活动,好的教育效果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受教育者的努力。对于积极办教育的社会组织、民间团体和个人要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给他们以物质和精神的鼓励,保护和提高他们办教育的积极性;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要通过树立热爱教育事业、认真学习有所成就的典型人物,激励他们献身教育、刻苦学习,在全社会营造起一个重视教育、重视学习的社会氛围。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2
1 永春县农业旅游开发现状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一是森林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达68.8%,居全省前列,可开发系列森林旅游产品。二是农业观光旅游资源富集。全县农业发达,特别是这几年经过农业产业调整,已形成了芦柑基地、茶叶基地、名优水果基地、毛麻竹基地、蔬菜基地、食用菌生产基地等八大生产基地,农村乡间物产丰富、民风淳朴,农业旅游发展潜力巨大,适合发展农业观光旅游和乡村休闲旅游。三是气候条件优越,冬暖夏凉,四季如春。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立足实际,在福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泉州市建设现代工贸港口城市发展的整体布局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依托秀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悠久的历史人文资源,紧紧抓住绿色生态这后发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提出了“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旅游活县,建设现代化的工贸生态旅游县”的思路。几年来,全县累计投资近2亿元人民币,开发绿色生态游,打造了闽南西双版纳———牛姆林等生态旅游品牌,形成了以西部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龙头、中部宗教朝圣旅游区为连接带、东部历史文化旅游区为依托的沿三郊线点轴开发的旅游发展格局。永春的旅游业在产业引导、资源开发、品牌树立、客源拓展、效益提高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6年,全县旅游接待人数达78.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4.1亿元人民币,2007年1~6月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达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2.9亿元人民币,旅游业已成为永春县经济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产业,也为我县发展农业旅游打下了基础。
永春县结合产业调整和农村文明村建设,努力开发农业旅游,以品牌农业旅游带动全县农村经济发展。几年来,从牛姆林从初始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到闽南西双版纳形象的提出,再到国家AAAA级旅游区的规范管理、服务,北溪村从初衷的建设生态旅游精品村到致力建设泉州市首家农家乐旅游区,去年北溪村、观山村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村等等,无一不是近几年打造旅游精品战略的成果。经过几年的打造,从零起步的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从开发至今已吸引了30多万的游客。省旅游局党组书记明敏在考察牛姆林生态旅游区后,称赞牛姆林是闽南地区建设生态旅游的典范;福建省副省长王美香深入到牛姆林调研时,当知道在短短三、四年间,牛姆林由人迹罕至的自然保护区建设成为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创收达800多万元的生态旅游区时,赞誉牛姆林是我省旅游业发展的后起之秀。
2 永春县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观念不到位是最重要的制约因素
永春县农业旅游的开发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念的制约,对农业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开发农业旅游的意义存在曲解。我县历来是以农业为主的农业县,农业人口占全县人口的80%以上,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没有意识到农业资源还可以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再加上长期以来,认为农业仅为满足人们的温饱而存在,对农业的多种用途并未加以考虑,很多人并没有将农业与旅游充分地结合起来。
2.2 品牌优势不明显
永春县的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都存在体量小、知名度不高、特色不明显、景观内涵单一等影响品牌优势的问题。在省内,牛姆林从体量上与武夷山、冠豸山、大金湖等生态旅游品牌相比明显不足;北溪村的体量小,知名度不高,景区的建设还不完善;另外我县的农业景点开发少,难以形成产业集群。
2.3 体制不完善
永春县的主要农业旅游资源除了一些国有林场、农场以外都在农户手中,而国有林场、国有农场又存在景观单一,如天马农场,只有芦柑、橙等,季节性较强,比较难以形成长期旅游效益,而一些特色农业旅游村如北溪村、观山村等,农作物多样,环境优美,但各种农业旅游资源都在农户手中,存在管理难、规划建设难等问题。所以如何完善农业旅游的管理体制也是我县发展生态农业旅游的关键。
2.4 资金缺乏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投资较少,见效较快,但并不是说不需要资金,特别是上规模、上档次的农业旅游,对外宣传促销,必须有一定的资金保障。缺乏资金,使众多农业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合理地开发,一些农业观光园区的建设还处于自然、原始状态,缺乏全面的规划和建设,配套设施不齐全,景区内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必要的服务项目。
2.5 农业旅游人才缺乏,经营管理水平低
永春旅游人才缺口较大,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业队伍经验不足,而农业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品,缺乏专门旅游人才的现象更为突出。由于没有专门的旅游人才,缺乏必要的服务体系,使得游客感受服务差、体验和印象低。人才建设直接影响着永春县农业旅游整体水平的提高和潜力的发挥。
2.6 旅游资源保护意识有待进一步增强
近年来,永春县坚持“生态置县、旅游活县”,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出台了封山育林、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特别是发展以牛姆林为代表的生态旅游业,下大力气整治,封闭了牛姆林的煤洞,大自然之水变清澈了,多种动植物又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例如牛姆林周边仍有个别煤洞在进行迂回开采,沿途一重山还存在个别的农业过度开发、无规划的发展小水电站、高岭土等矿产资源的露天开采,实施火葬前原先留下的墓穴等等,都在不同程度地侵蚀着永春原有的绿水青山,应该进一步有效地控制这样的开采和破坏。同时,还要做好农村古村落、古民居、农田、生态农业的规划保护。要制定一系列的产业保护性规划和政策,注重旅游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前瞻性,真正做到科学利用、保护性开发,保护和建设好永春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
2.7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商品开发无法适应旅游业的发展
永春县的农业产品较多,竹木工艺品、食用菌、各式果蔬等,琳琅满目,但开发水平低、包装差、与旅游业的结合不过融洽。在众多的旅游商品中,只有永春芦柑、永春佛手茶知名度较高,而像农家蕉菜干、笋干、萝卜丝、各种食用菌、红酒等农副产品,销路看好,但是都是以粗放销售为主,没有由专门的销售渠道加以包装销售,难以形成特色区域、特色品牌。一些农村特色的名小吃没有充分利用、渗透到农业旅游特别是乡村旅游的“吃”、“购”以及旅游参与项目中。
3 发展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对策
3.1 提高对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以农为本,树立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农业旅游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充分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了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因此,政府要提高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农业旅游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2 做好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乡村休闲农业旅游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做好农业旅游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农业旅游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三是制定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从而使永春县农业旅游健康有序发展。
3.3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展多样农业旅游
永春县农业旅游资源丰富,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市场需求,发展多样农业旅游。主要发展:(1)森林公园。以林场及自然保护区优美的环境、新鲜的空气来吸引游客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度假、避暑疗养等。主要以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为主,逐步壮大牛姆林生态旅游区体量,向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发展。(2)综合性观光农庄。综合性观光农庄是集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教育、培训为一体的农业旅游园区。如北溪村、观山村、湖洋等,初步形成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生态模式,为游客提供度假、农业观光、森林疗养、垂钓娱乐等具有生态性、趣味性、艺术性的旅游项目,为游人提供了良好的生产、观光、度假和购物环境,还开办农业知识讲座,昆虫标本室,成为生态农业教育、培训基地。(3)乡村民俗文化型。利用农村特色地域风俗习惯、民俗活动或民族特色的村庄和农场,让游客住农舍,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充分享受农村浓郁的乡村风情和民俗文化。如北溪村的农家乐、观山村的果园乐等等,充分将民俗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到农业旅游中去,形成独具特色的农业旅游文化,丰富旅游内涵。
3.4 加强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特定的自然条件,造就了永春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为发展农业旅游奠定了基础。但在开发的同时如何保护当地自然环境和独特的农业环境,对于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有限度地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3.5 开发高质量农业旅游产品,全面发展特色土产品
旅游纪念品的商品化生产,开发高质量多样化的农业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永春的农业土特产品、具有永春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加强旅游商品的研发,推出具有永春特色和地标性质的旅游商品,改进生产技术和包装设计,完善一系列旅游商品的设计,使永春的旅游商品更具观赏性、实用性、纪念性和便携性。同时,对竹林工艺品(永春漆篮等)、果蔬产品(如永春芦柑、枇杷、芥菜干等)、食用菌等进行重点开发,赋予更多的旅游特性。比如开展摘果、采菇、制作小工艺品等活动,使产、购、娱一条龙,增加旅游商品的娱乐性、可参与性,使旅游商品与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3.6 创新融资手段,加大景区建设力度
资金短缺是永春县发展旅游业面临的最大瓶颈。解决资金问题的途径是创新投融资体制,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民间资本是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资金来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蓬勃发展的民营企业是发展旅游业重要的投资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大企业、大财团特别是国内民营企业投资开发旅游业。要努力做好工作,精心筛选旅游项目,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来参与我县旅游业的开发和经营;同时,要创新经营体制,尝试景区所有权和经营权的重组,加快旅游企业的市场化进程。
3.7 逐步健全旅游人才队伍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實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我国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社区教育是实现终身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提升全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北京市朝阳区社区学院作为北京市第一家社区学院,自成立以来努力探索实践,不断拓展服务功能,充分发挥社区学院龙头作用,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着力推动了社区教育的发展和服务区域社会文明、进步的能力。
《中华儿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对社区教育提出了哪些要求?朝阳区在社区教育发展上提出了什么目标?
马金东:《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是支撑国家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教育规划纲要》的颁布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将对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战略目标和“广泛开展社区教育,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和“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和网络建设,开发社区教育资源”的要求。
为了全面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朝阳区结合实际,制定了“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提出建设“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区、现代高端职业教育发达区、开放多元国际教育试验区和文明和谐社区教育示范区”的工作目标,明确要把社区教育作为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
《中华儿女》:社区教育工作的重点是什么?在推进社区教育中社区学院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马金东:社区教育是具有全员、全程、全方位特点的区域教育,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提高社区全体成员整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教育自身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教育活动。根本目的是满足人的自身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从区域出发推进社区教育,关键是要在管理体系和服务支撑体系上做工作。在管理体系建设上,要形成“政府统一领导、教育部门牵头、有关部门联动、街乡社区(村)两级统筹、社会各方共同参与的社区教育工作格局”,要做好各类资源的统筹。社区学院在配合政府建设好管理体系的同时,要重点做好服务支撑体系建设,在区域推进社区教育中发挥研究、指导、资源建设、市民学习管理的功能,特别要在指导和服务上做好工作。
《中华儿女》:朝阳社区学院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区学院,在拓展社区教育服务功能上进行了哪些探索?
马金东:朝阳社区学院成立于1999年,是北京市成立的第一家社区学院。学院以“立足社区,服务社区”为办学宗旨,以学历教育为基础,非学历教育为重点,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特色,以提高居民整体文化文明素质、服务区域社区经济发展为出发点,始终围绕构建终身教育服务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推进工作。
在社区教育服务上,社区学院结合自身实际,不断拓展功能,建立和完善服务模式。目前逐步形成了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指导、社区教育品牌建设指导、老年教育服务、流动人口教育、家庭教育指导、课程资源建设、教师社区服务、社区教育活动骨干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等工作模式。随着工作的持续推进,这些服务模式还将不断完善。
《中华儿女》:朝阳区区域广、人口多,社区教育品牌培育很重要。社区学院在培育品牌上做了哪些工作?
马金东:学院在全面服务社区教育的同时,特别注重社区教育品牌的培育。
一是老年教育。朝阳区户籍60岁以上老年人口2010年已经占全区户籍人口总数的21.74%。 在“九养政策”全面实施,老年人居家养老社会化服务,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社区学院积极开展老年教育,努力满足老年人心理上、精神上的需要。
在区领导的关注和推动下,朝阳社区学院与北京东方妇女老年大学联手,按照“三结合、三为主”的原则(面授教育与远程教育相结合,以远程教育为主;教学培训与科研和教材建设相结合,以科研和教材建设为主;老年人普遍培训与老年工作管理者培训相结合,以老年工作管理者培训为主)合作开展老年教育工作,实行远程教育、面授培训、科研展示活动“三对接”,教学资源“一融合”。
随着“幸福养老大课堂”朝阳社区开播暨“北京东方老年文化节”启动,朝阳区首批设立了100个老年教育网络教学点。同时,针对社区老年人的实际需要,开设面授培训班。远程教育开发的幸福养老大课堂九大系列课程和配套教材在教学点试用推广,为老年人搭建了参与互动、寓教于乐的平台,让朝阳区广大老年人受益。
二是流动人口教育。早在2004年朝阳社区学院就组织本院教师深入到工地、市场和社区,为流动人口开展文明素质培训。尤其在北京奥运会前夕,学院专门组建了人文奥运志愿服务讲师团,协助区流管办举办了流动人口百场人文奥运讲座。近三年,组织培训300余场,覆盖了朝阳区所有街乡。2008年,学院还在区流管办的支持下成立了京城第一家流动人口女子读书社,目前,读书社已有12个,拥有近300名来京务工的女性社员。在流动人口的各类讲座中,讲师们将生活常识、文明礼仪、安全知识等同国家与个人的文明程度、文化素质、生存和发展相结合,在提高来京务工人员综合素质的同时,提升他们的社区归属感。
朝阳社区学院的流动人口培训由于起步早,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贴近流动人口生活工作实际,受到了流动人口的欢迎。如今,流动人口培训已建立了长效机制,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项目。
三是家庭教育指导。为了给朝阳区家庭提供优质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区学院成立了朝阳区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在教委的指导下,为各中小学、幼儿园和社区开展家庭教育工作提供指导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坚持“儿童为本”、“家长主体”、“多向互动”的原则,以“促进未成年人全面、生动、主动发展,服务社会、服务学校、服务家庭”为宗旨,坚持公益性、社区性,致力于构建和完善家庭教育管理、家庭教育内容和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个体系,形成了覆盖全区儿童家庭、学校、社区的家庭教育指导网络,具有全覆盖、多渠道特点。家庭教育指导不仅对改进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有效地提高了家长素质,成为社区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是学习型朝阳讲坛。2003年,朝阳区教委和朝阳社区学院根据区域社会发展需要设计推出了学习型朝阳讲坛。讲坛分为主讲坛、分论坛和网上论坛三种形式。主论坛设在朝阳社区学院,分论坛设在街乡或社区,围绕如何提高居民的文明素质开展各种讲座,受众对象以社区居民老百姓为主;此外,在朝阳社区教育网上开辟了学习型朝阳讲坛专栏。
学院每年都结合朝阳区重点工作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不断丰富内容,覆盖政策解读、文明礼仪、心理调适、家庭教育、安全常识、健康养生等方面;不断拓展活动渠道,举办形式更加灵活,走进社区、走进军营、走进学校,受益人数达数万人次,其丰富多彩的学习内容和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赢得了社区干部和居民的广泛赞誉,被市建设学习型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评为首都市民学习品牌。
五是学院教师下社区。六年来,社区学院采取“菜单加订单”的形式送教上门,举办的讲座中既有安全知识、文明礼仪、心理健康、法律常识等实用性课程,也有区情教育、低碳生活、理财常识和饮食健康等新内容。社学院还采取自主开发、委托合作和购买课程的形式大力推进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学院课程库中已有网上课程9大类、195门、783个单元,网下课程11类89门课程。
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篇4
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内在需要,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落实。加强社会建设,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这一重要思想进一步深化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理论,为加快推进社会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首先,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突出位置。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加速推进,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其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与科学发展紧密结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从根本上改善民生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发展,首先是经济发展,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同时,要更加注重解决发展的不平衡问题,促进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对资源环境的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只有立足于发展,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才能有效解决各种矛盾和问题,才能使社会公平正义,才能保障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权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
再次,解决民生问题,必须统筹兼顾,循序渐进。近几年来,随着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践中,实施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消农业税,免除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发展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受灾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的扶持力度等,都深得人心。应该采取更积极的态度解决民生问题。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统筹兼顾各方面的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把突出重点与兼顾紧密结合,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在改善民生上。尤其要注重优先发展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基本医疗制度,保障全民的健康水平,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要加强制度建设,完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体制和机制,为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制度保障。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5
——板桥镇信访稳定工作情况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
板桥镇的信访维稳工作,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抓经济必须抓稳定,抓稳定必须抓信访”的工作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领导重视、措施有力、督办到位,有效预防和控制了集体访、越级访、重复访事件的发生,信访维稳工作成效明显。截至目前,我镇共接待群众上访事件40余起,受理调解各类民事民间纠纷18起,调解成功18起,结案率100%,全镇无民转刑事件、群体性事件及集体上访事件发生,为构建和谐筑牢了坚实基础,现将情况汇报如下:
一、抓排查,把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作为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稳定器”
在全镇范围进行广泛细致地排查,摸清信访隐患,完善“一岗双责”制度,明确班子成员既要认真抓好分管范围内的业务工作,又要负责抓好分管范围内的信访工作,增强了“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协力抓”的工作合力,同时在领导“一岗双责”的基础上,创新领导联动、条块协作机制,促使疑难复杂信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一是全员发动,普遍排查。不断按照挂钩部门包村,—1—
村两委包组、小组长包户的“三包”方案,逐户进行走访排查,摸清底数,汇总处理,目前共排查出8件信访隐患案件,主要涉及林权和土地纠纷。二是集中力量,重点清查。对势态恶化迅速,苗头明显的问题和事件,进行专项清查。三是不失时机,个别抽查。在普遍排查的基础上,镇信访维稳工作领导小组,采取了定期与不定期地抽查的方式,深入村组个别走访、检查村“两委”的信访工作,实行动态管理,随时掌握和了解信访的工作情况,确保及时堵塞漏洞、消除隐患。
二、抓重点,把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作为解决社会矛盾的“直通车”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关于信访工作一系列部署,切实把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作为根本任务,以“事后解决”“事前防范”为重点,建立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切实抓好信访工作各项制度的落实,努力实现信访总量和越级上访“双下降”的目标。工作中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时限要求到位,群众性上访反映的问题,承办人要在一周之内反馈调查处理结果,如反映的问题复杂,一时难以解决的,须在一月内与上访群众取得联系,并告之处理情况;二是制度措施到位。镇党委政府与各村(居)委会、单位(部门)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责任,并建立重大问题的信息预警制度,重点时段信访信息报告制度和重大信访事件跟
踪制度,使党政主要领导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分析问题,针对分析排摸出的不稳定因素采取领导包案制抓好落实;三是监督执行到位。严格信访调查监督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制,真正做到信访工作有人抓,问题有人办理,矛盾有人处理。
三、抓关键,把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作为干部群众的“连心桥”
采取多种形式深入群众倾听呼声,认真解决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理顺情绪,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促进和谐,用实实在在的工作赢得民心,使党员干部成为群众办事解难的贴心人,集中开展“接访、走访、回访”“三访”活动,变上访为下访,让接访窗口前移,坚持做到反映的信访问题不查清不放过,不解决不放过,有关措施不及时落实不放过,给来访者一个明确的答复。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两个突出”。一是在处理解决群众来信来访的工作中突出一个“情”字,带着爱民的感情做好群众上访的接待工作,决不回避矛盾,推诿扯皮,在解决一些历史遗留问题时,由于时间长,难度大,我们坚持从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能解决的从多方争取资金进行解决,不能解决的通过与之协商制订还款承诺书,赢得理想的解决方案,达到这部分群众的满意;二是在化解调处各类矛盾中突出一个“稳”字,处理群体上访问题时,如果方法稍有不慎,便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我们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针对不同情况,扩宽与群众沟通的渠道,应对上访问题,稳稳当当地解决实际困难。正确处理“法、理、情”的关系,积极探索新形势下依靠法律和政策调解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公正、公道、公开地解决好各类矛盾纠纷,积极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巩固好、保持好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四、抓落实,把做好信访维稳工作作为促进社会和谐的“助推器”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思想观念,按照“守土有责”的要求,全面、客观、准确地分析掌握信访工作的形势、特点和规律,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以“法制宣传周”、“综治维稳宣传月”活动为载体,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开设讲座、办板报、张贴标语、发放书籍,大力宣传《劳动法》、《婚姻法》、《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强化干群法律意识,让广大群众能自觉应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应用法律和平理性地解决矛盾纠纷;全力开展以案示法、警示教育活动,加大扫黑除恶、反邪教等警示教育的宣传力度,维护社会稳定;广泛开展《信访条例》宣传活动。依托群众工作机构和各党支部的矛盾调处先锋队,各党支部矛盾调处先锋队在广泛了解情况的基础上,制定行之有效的调处方案并及时调处,对于重大疑难问题,由领导亲自包案,联合相关部门进行调处解决;为了全面掌握全镇的信
访维稳工作情况,板桥镇还成立定期研究群众工作制度,每月20号召开一次例会,每季度开一次季会,每半年开一次半年工作会,研究全镇矛盾纠纷的调处情况和社会热难点问题的解决情况,对各村(居)委会发生的矛盾纠纷,责成纪委办和群众工作站对调处解决情况进行督查检查,检查结果纳入年终工作考评,实行一票否决制。在各项制度的严格管理下,全镇范围内的矛盾纠纷在发生前有预防,发生后能及时调处,调处后有汇报总结。群众工作制度的落实,切实有效地维护了全镇社会的和谐稳定。
板桥镇群众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在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各种社会矛盾纠纷得到了及时妥善的调处,老的信访积案在做了信访人大量思想工作后信访人也表示不再非正常上访。近一年来,全镇没有发生一件到市、省、北京的非正常上访事件,各件社会矛盾纠纷都在辖区内得到了化解。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6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决定,同时提出了“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重要任务和重大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是在发展的基础上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的历史过程和社会结果”。构建和谐社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个方面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参与。工会作为党领导下的工人阶级自愿结合的群众组织,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过程中承担着极其重要的任务。
一、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就其实质讲是劳动力使用者与劳动者在实现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利益关系。简言之,是资本和劳动的关系,也可以说是利润与工资的关系。在现实生产生活中,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而劳动者追求的是工资最大化,解决这一矛盾最好的办法是把二者联合起来,共同把蛋糕做大,并能合理的分割。这样既能使投资者得到合理的回报,促进其持续发展,又能使劳动者获得应有的实惠。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要正确认识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及其发展规律,使劳动者与投资者能够较好地结合,实现充分的就业,并使劳动都所得到的收入
1及社会保障水平与其贡献、绩效相适应,最终达到共建共享、互利双赢的目的。
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认为,一个社会的存在发展状态,最终 取决于这个社会的经济关系的存在发展状态,只有当社会经济关系处于和谐发展状态时,社会的和谐才有可能实现。而在诸多社会经济关系中,劳动关系不仅是一个最基本的经济关系,而且是一种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直接相关、并发生着重大影响的经济关系。这是因为一个社会的劳动关系,不仅仅反映着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性质、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而且关系着劳动的质量和效率。只有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劳动者的利益和社会地位得到保障时,劳动关系才能和谐稳定,劳动的质量和效率才能提高,才能创造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因此,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首先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古人云:欲流之远,必浚其源;欲树之高,先固其根。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就是先固社会和谐之根,是构建和谐社会最基础的工作。
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要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 总体上是稳定的,劳动者的利益得于较好的实现,但随着利益分配的再调整,企业经营者与劳动者的矛盾也日趋增多。就准格尔旗来看,以下矛盾较为突出:一是地位互换矛盾,即一些企业改制后,职工下岗、分流、兼并或重新安置时,职工原有的待遇得不到有效保障,而经营者权力则至高无上,职工失去了“主人翁”的地位,从而失落不满情绪加重;二是利益分配矛盾,企业职工工资收入与
经营者年薪差距逐渐拉大,利益分配差距凸现;三是劳动关系呈低水平、脆弱化状态,一些企业特别是小企业不依法执行用工制度,不签订劳动合同或者只签订短期劳动合同,职工没有职业稳定感;一些企业不注重改善劳动环境,劳动条件和职业卫生状况较差,拖欠、克扣劳动者工资等情况,由此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有的还引起了职工群体性事件,造成许多不良影响,给社会和谐发展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
从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宏观角度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应该是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这是与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与雇用关系的区别所在,但共同点在于劳动力使用者和劳动双方始终存在既对立又协同的矛盾关系,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偏向哪一方都会动摇社会稳定的根基。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体现共建共享的原则,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这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在规律。只有动员人民群众共同参与,才能使和谐社会的目标变成现实,只有让广劳动者得到实惠,才能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从而把广大职工的智慧和力量汇聚到推动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上来。因而,公平成为维系双方关系的重要纽带,工会组织要协调劳动关系双方围绕经济效益共创,发展成果共享这一目标来共同努力,真正实现“企业得发展,职工得实惠”。
三、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必须加强维权机制建设
近年来,准格尔旗总工会牢固树立“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 学维权”的工会维权观,坚持“促进企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把握维权重点,完善维权机制,提升维权质量,推动形成党
委领导、政府支持、工会运作、社会参与的“大维权”格局,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以维权实效营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一、创新建会形式,工会组织覆盖全旗。市场经济多元化快速发展催生了多种经济成份,形成了多种身份的职工群体,“把职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是对工会组织在新形势下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工会维权的基础。准格尔旗总工会坚持把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建会工作的重点领域,针对部分非公有制企业点多、面广,用工不稳定的实际,探索多种方式组建区域性、行业性工会组织。如建立餐饮产业工会、建筑产业工会、批发零售工会等模式,把难以单独建会单位的职工按不同形式组织起来,做到“量上扩大、面上覆盖、点上突破、质上提高”,尤其把农民工作为发展会员的重点对象,将他们最大限度地组织到工会中来。同时,采取“无会抓建会,有会抓规范”的措施,积极寻找建会空间,努力探索建会途径,加强建会督查力度,推动工作组建工作的有序进行。
第二、参与劳动仲裁,建立维权机制。受制于经济、人事上对企业行政的依附性,许多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工会为职工说话难、维权难、有理不敢说,侵权不敢维等现象较为普遍。针对这一现象,准格尔旗总工会积极参加劳动争议仲裁,将原来的行政处理变为有工会组织参加的多方干预机制。加强与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企业代表组织的有机结合,行使工会代表的职责,使工会对涉及劳动争议的案件有话语权、法定建议权和一定的否决权。这样,工会的威慑性就加大了,恶意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因工会在处理机制上的发言权,对工会的调解行为和维权行为给予足够的重
视,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职工的合法权益。
第三、工资集体协商,依法科学维权。“以职工为本、主动依法科学维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维权观的体现,只有推动建立规范有序、公正合理、互利双赢、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才能把推动科学发展与实现职工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统一起来,更好地在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中肩负起工会组织的光荣职责。准格尔旗总工会以工资集体协商为切入点,规范协商程序,积极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由职工代表与企业代表就企业的内部工资分配制度、分配形式、工资收入水平、工资支付办法等事贡进行平等协商,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集体全同,保障劳动关系双方的全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同时,强化职代会制度建设,规范职代会内容形式,积极推进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厂务公开工作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良性循环轨道。
第四、实施职工素质工程,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准格尔旗各级工会组织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制定“创建学习型组织,争当知识型职工”、“工人先锋号”和评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等活动,大力弘扬了劳模精神和工人阶级伟大品格,切实发挥工人阶级在推动当地经济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主线,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和职工文化建设,通过开展《工会法》、《劳动合同法》、“安康杯”等竞赛活动,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7
近日, 自治区副主席高雄到恭城瑶族自治县和桂林市临桂新区考察调研城乡风貌改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廉租住房建设工作。他强调, 要关注民生, 注重和谐, 大力实施民生项目建设, 使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促进社会和谐、科学发展。
在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副厅长唐标文以及桂林市和恭城瑶族自治县、临桂新区有关负责同志的陪同下, 高雄先后考察了恭城瑶族自治县县城城乡风貌改造情况、茶西路廉租住房项目、城区生活垃圾填埋场项目, 以及临桂新区廉租住房项目和临桂西城污水处理厂。高雄对恭城瑶族自治县和临桂新区开展城乡风貌改造、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廉租住房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 要抓好城乡风貌改造二期工程的前期工作, 做好规划, 突出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 打造突显壮乡民族特色的城乡风貌。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要抓进度、抓竣工、抓质量, 确保年内所有市、县和国家级、自治区级园区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 全区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60%以上。要继续加大城镇廉租住房建设力度, 逐步缩小县城和城市的差距, 切实解决全区城镇低收入群众基本的住房需求。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8
[关键词]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新特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了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表现为形式多样性、主体明确性、状态多变性的新特点。
1.劳动关系的形式多样性
随着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日益完善,经济结构已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与多种经济类型相适应的劳动关系主要有:国有经济的劳动关系、集体经济的劳动关系、私营经济的劳动关系、个体经济的劳动关系、联营经济的劳动关系、股份制经济的劳动关系、外商投资经济的劳动关系,港、澳、台地区投资经济的劳动关系等。
劳动关系结构形式发生了变化。同一用人单位中因使用了不同身份的劳动者而出现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如联营企业中就有多种经济类型的劳动关系;同一劳动者同时与两个以上不同所有制的用人单位建立的劳动关系,如出现了从事第二职业或停薪留职的劳动者。这就打破了过去用人单位中劳动关系比较单一和劳动者不能同时与两个以上不同所有制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状况,形成劳动关系多样化的特点。
劳动关系形成方式也发生了变化。有的劳动关系是用行政方式建立的,如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原固定工的劳动关系;有的劳动关系是用劳动合同的方式建立的,如劳动合同制工人的劳动关系;有的劳动关系是用口头方式或随意方式建立的,如现实生活中大量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还有的劳动关系是因为就业方式的不同而变化,如小时工、季节工、劳务输出、项目合作、人员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劳动关系。这就改变了过去统一用行政方式建立劳动关系的状况,呈现出多样化的劳动关系。
2.劳动关系的主体明确性
过去,在高度集中统一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企业按照国家指令性计划,通过国家行政分配方式招收工人建立劳动关系。一方面企业是国家行政部门的附属物,用人主体相当程度上是国家;另一方面不承认劳动力属劳动者个人所有,劳动者端上“铁饭碗”,进了工厂的门,就是国家的人,成为国家职工,劳动者的劳动主体地位也没有确立起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方面企业不再是国家行政部门的附属物,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具有了用人自主权,确立了企业用人主体地位;另一方面转变了劳动力“国有”的观念,使劳动者享有自主择业的权利,确立了劳动者的劳动主体地位。由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两个主体的地位得到确立,双方通过劳动力市场双向选择并由劳动合同建立的劳动关系,能较好地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3.劳动关系的状态多变性
过去,实行固定工制度,由国家对劳动者统包统配,形成一次分配定终身、职工很难流动的局面。现在,劳动关系市场化使劳动力流向、流速和流动规模表现为不确定性。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建立和完善,劳动关系双方各自抱着不同的利益目的进入劳动力市场,企业要求得到素质好且廉价的劳动力,以在生产中降低成本,获取最大的利润;劳动者要求找到适合自己的专长且经济待遇好的企业。双方利益上存在差别,在劳动力市场上以劳动力价格的形式反映出来。用人单位以优厚的待遇招聘人才,劳动者按照报酬多少、条件优劣选择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的变动与维系更加受价值规律的支配。随着劳动合同制的推行,劳动关系已经逐步转化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双方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的契约关系。劳动力市场就业的不确定性带来劳动关系的状态多变性。
二、建立劳动关系协调机制,推动和谐社会发展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夯实和谐社会基础,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针对当前劳动关系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做好劳动关系调整工作。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劳动法》、《工会法》为依据,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统领,以调整劳动关系为主线,在着力解决劳动关系突出矛盾的同时,全力推进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和体制建设。
1.注重维护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就业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
(1)转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实行城乡就业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推进相关的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切实处理好与农民工全面签订劳动合同的问题、参加社会保险问题、加强就业服务与就业培训问题,增强农民工适应就业市场的能力。
(2)进一步做好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关闭、破产等过程中劳动关系处理工作。落实好职工身份置换的有关政策,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分流安置工作,继续纠正国有企业改制中损害职工合法权益的问题,处理好职工社会保险问题以及托管中出现的新问题。
(3)解决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权益保障问题。首先,应建立促进灵活就业的服务体系,包括劳动力的供求信息、技能培训、金融服务体系等;其次,要建立保障劳动者权益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灵活就业者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保险制度等;再次,要建立灵活就业规范化的服务体系,包括税收体系和社会保险费用缴纳和获取体系等。
(4)继續贯彻和完善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双失双下”人员、残疾人员及其他就业弱势群体的就业援助政策,建立帮扶困难群体再就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落实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小额贷款等再就业优惠政策,组织困难群体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使更多的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2.积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
(1)大力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进一步完善劳动合同制度。继续下大力气提高劳动合同签订率,重点督促非公有制企业和国有改制重组企业与职工签订规范的劳动合同,从源头上规范企业用工行为,要突出抓好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工作。继续推动各类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加强劳动合同管理,规范劳动合同运行。加强合同履行情况定期分析,发现问题,及早解决。要根据非公有制企业面广量大、用工灵活、员工流动性大等特点,积极探索建立健全职工社会保障制度。
(2)积极推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把劳动关系中最要害、企业职工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平等协商、集体合同的重点,保证双方权利和义务对等。把工资集体协商作为推行集体合同制度的突破口,依法建立工资分配共决机制、工资增长机制、工资分配监督机制,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不断提高职工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劳动力双方合作共赢。要把推行集体合同制度与推行劳动合同制度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确保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3.加强劳动关系调整的机制和体制建设
(1)健全企业民主管理机制。职代会制度是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的组织保证,是企业实行民主管理的基本形式。企业要按照《工会法》等法律法规,通过职代会等各种与企业实际情况相适应的民主管理形式,落实职工民主权利,为推行集体合同制度和劳动合同制度提供保证与支持,为职工群众参与民主管理奠定基础。
(2)完善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三方机制对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的宏观协调指导作用,帮助企业构筑基层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平台,指导企业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各项劳动标准,完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增强遵纪守法意识,促进劳动争议矛盾的化解,维护职工队伍和社会政治的稳定。
(3)健全监督检查机制。企业党组织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加强领导,积极协调;企业行政要认真组织落实集体合同、劳动合同条款,及时解决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企业工会要加强组织建设,强化其维权和协调职能,加强对企业执行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制度情况的监督检查;劳动行政部门、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基层单位以上的工会组织和企业联合会要及时解决监督检查中发现的矛盾和问题,坚决纠正和依法处理违反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的行为。
(4)加强劳动争议处理工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劳动争议处理的区域化、网络化和实体化建设,加快建立劳动争议仲裁院,探索实行立审分离,完善办案工作流程,全面提升劳动争议处理能力。进一步巩固和健全劳动争议仲裁机构,加强仲裁员队伍建设。进一步完善劳动争议仲裁的程序与办法,落实劳动争议三方仲裁原则,加强集体劳动争议处理,提高办案质量和效果。要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主、基层为主”的方针,健全劳动关系矛盾的预测、预警、预报机制,变被动处理为主动预防,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新型劳动关系调整机制,任重道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存在劳动关系,就存在劳动关系调整问题。我们应当从坚持科学发展观出发,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从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出发,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加强劳动关系调整工作,使劳动关系始终处于相对和谐状态,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9
中共尚市镇委
(2010年3月日)
尚市镇现有20个村(居委会),47个党支部,1691名党员。镇纪委班子有5人,其中书记1名,副书记1名,各村、各部门兼职纪检委员33人。2009年,我镇在上级党委、政府和纪委的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实际,做到“四抓四增强”,较好地完成了党风廉政建设各项工作任务。
一、抓宣传教育,增强各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自觉性 在廉政宣传教育方面,我们搭建三大平台,一是搭建“大舞台”。利用春节、桃花节等喜庆节假日,通过悬挂廉政横幅、群众自编自演廉政文艺节目等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加大廉政文化的宣教力度。二是构筑“大看台”。组织学校、广播电视及各村以普法学校、广播、黑板报、“法律一面墙”等为载体,广泛进行反腐倡廉知识宣传和警示教育,使廉政文化达到“五进”(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家庭)入户、人人皆知,营造反腐倡廉的社会氛围。三是设立“大讲台”。通过举办廉政讲座、廉政格言征集、廉政知识竞赛等活动培养出一批相对稳定的廉政文化宣讲队伍,同时充分利用各类教学资源,依托各类专业学会和协会,在深入各村开展科普宣传、法制讲座的同时进行廉政文化宣传教育。
在廉政宣传教育方面,我们还建立了“尚市镇党风廉政网”网站,里面设置的廉政文化、业务课堂等栏目,对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起到了较好的交流推广和促进提高的作用。
二、抓制度建设,增强各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规范性 我们一是对2009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按照“一岗双责”的要求进行了明确分工,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制定印发了《尚市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党风廉政建设岗位责任
制》,实行党委书记负总责,每个班子成员有分工,层层签订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列入考核目标,坚持每季度自查汇报一次,半年检查交流一次,年终考核评比,对因违反廉政纪律出现问题的,实行“一票否决”制,一律不能评先树优,并严格追究责任。二是建立了机关内部管理制度。政府机关制定了考勤值班、学习、小车管理、财务管理等制度,加强了机关效能建设。对各联席会成员和办公室实行经费包干与党政办统一派单相结合,费用支出情况实行月通报、季公示,自觉接受监督。三是出台了对行政干部、以钱养事部门及村级干部的绩效考核制度,均以百分制量化,用红头文件印发,促使各级干部勤政廉政。四是建立农村财务监督管理制度。在实行农村财务“双代管”的基础上,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管,充分发挥村民代表和村务监督(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财务收支须经村务监督(民主理财)小组核对、签字后方可报销,大大遏制了农村干部的腐败行为和不良作风。
在村级制度建设方面,我们建立了村级民主决策“七议”制,村级重大事项决策程序必须经过“七议”,即村党支部“提议”、党员“复议”、村委“商议”、包村工作队“参议”,职能部门“核议”,镇党委“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
农村工作“七议制”规范了村级事务决策程序,理顺了村“两委”关系,增强了村务的公开化、决策的民主化、监督的全程化、事后的公示化,有力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三、抓监督检查,增强各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约束性 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失去监督的权力,必将导致腐败。加强对干部的监督,既是对干部的严格要求,也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
我们一是聘请廉政监督员。从退下来的老支书、老干部、老党员及群众代表中选聘廉政监督员,重点对村务、党务活动进行动态监督;二是深化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统一了全镇村务公开的模式,做了时间、内容、形式和程序的“四规
范”。三是完善民主管理制度。制定了村民自治章程和村规民约,完善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调动广大群众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建立了承诺评议制度。要求村两委班子成员每年都要面向基层党员干部进行公开承诺,并将承诺书在公开栏内公示,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为检验践诺情况,我们通过大会评议、座谈评议、走访评议和个别谈话等评议方式对党员干部的践诺情况进行全面而客观地评议。
在村级民主监督方面,我们开展了“三廉”活动。所谓“三廉”,就是诺廉、述廉、评廉。村书记兼村主任、村会计年初对廉洁自律的有关内容进行承诺,填写《廉洁从政承诺书》,到年终填写《诺廉情况报告表》,并在全体党员、全体村民代表会议上进行述职述廉,由党员、村民代表进行打分评廉,评廉结果报镇党委,作为对村级干部年终考核的依据之一。开展诺廉、述廉、评廉活动,促进了“阳光村务”和民主管理,增强了村干部廉洁从政的约束性。
四、抓案件查处,增强各级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警惕性 一是对来信来访做到及时批转、及时成立专班初核调查;二是加强对教育、卫生、城建、土管、供电等部门涉农收费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三是加强对惠农补贴资金、民政救济、救助、计划生育利益导向等方面资金管理,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维护群众利益;四是及时查办基层干部以权谋私、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二起村干部在收取“一事一议”款项中侵害群众利益的事件进行了及时处理。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篇10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当前和今后长期为之奋斗的一个重要目标。而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是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滥用职权,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权利成为了高官金钱的武器,忘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成为了国家的蛀虫。本文从党风廉政建设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意义和加强党风廉政的相关措施来谈谈如何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
关键词:党风廉政,和谐社会,反腐
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基础。我们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要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落到实处,就必须高度重视党的自身建设,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党内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甚至还激化了社会矛盾,给社会和谐与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因此,深入反腐倡廉、坚决惩治腐败,是我们党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也是凝聚民心、密切党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通过不断加强党风建设,严肃党的纪律,积极维护党的团结统一,能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政治保障;通过严肃查处各种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组织保障;通过解决以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作风保障;通过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不断构筑惩治和预防腐败的体系,能够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
二、党风廉政建设要立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构建和谐社会,关键是要建设一支政治稳定、发展有力、群众信赖的干部队伍。我们应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坚持不懈地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坚定执政为民的理想信念,同时认真贯彻《党内监督条例》,注重制度建设和落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管理,规范权力运行。
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加快经济发展,离不开经济发展环境的优化。我们应强力推进依法行政、高效行政、服务行政和廉洁行政。一是要加强监督检查,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和政令畅通。二是要着力提高机关办事效率,以建立服务型政府机关为目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民主评议工作的力度,深入推进政务公开。三是要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严厉惩治腐败,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
构建和谐社会,要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我们应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主体作用,着力把人民群众参与反腐败的愿望和行为引导好、组织好,紧紧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着力纠正各种侵害群众利益以及与民争利的行为,严肃查处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违法违纪案件,以反腐败工作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要通过深化党务、政务公开,深化各种形式的民主评议制度,引导群众参与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督促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若干措施
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我们要正确把握形势,把反腐倡廉工作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要坚持反腐倡廉战略方针,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采取有力措施,狠抓《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反腐倡廉必须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为根本。解决好这三个“观”的问题,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要坚持权与责的统一,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要走出“官本位”误区,强化岗位意识和责任意识。领导干部特别要切记“权力就是责任”、“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要处理好义与利的关系,大力弘扬奉献精神。党员干部要清醒认识到自己承担的社会义务,使每个干部都能做到以民为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为杂念所扰,不为亲情所困,不为私利所动,让正确的利益观在人们的思想上扎根、实践中闪光、奉献中升华。特别是要抓党员班子建设,确保政令畅通权力透明。大量事实证明,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能够带出一支优秀的干部队伍。
(二)要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重点,加强党风廉政教育。
结合实际,进行正反两方面的教育,促进党员干部认真学习贯彻党章,注重党性锻炼,提高道德修养,培养廉洁从政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要完善制度,加强监督,规范从政行为,促进党员干部自省、自律,自觉做到明是非、知廉耻、晓荣辱,做一个心地清静、品行端正的人,要为民、亲民、利民、乐于奉献,要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做一个求真务实、奋发有为的人。干部队伍清正廉洁、团结向上,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础。完善和形成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新格局,必须切实加强廉政文化教育。首先,要进一步加强共产党员先进性、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从政道德、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纪条规和国家法律法规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其次,要把法纪教育、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纳入公务员培训计划,积极开展警示教育,做到警钟长鸣,防微杜渐。第三,要高度重视提高干部学习能力,突出抓好各级班子和机关干部的学习,通过抓班子、带队伍,抓机关、带基层,确保干部队伍素质有效提高,增强拒腐防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宣传教育,打造廉政文化。诚信友爱的社会风尚,是社会和谐的重要表现。党风正则民风淳,党风影响民风,只有良好的党风才能带动良好的社会风尚。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就是要在党员干部中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影响和带动全社会形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平等友爱、积极向上的良好社会风尚,形成和谐氛围。
(三)加大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力度。
要进一步规范健全责任追究的机关制度,把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列入干部考核和选拔任用的内容,对落实责任制不力或不抓不管而又出问题的地方要进行严肃追究,确保责任制落到实处,发挥作用。
(四)建立有效的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机制。
要健全民主集中制,以决策和执行为重点环节,以人财物管理为重点领域,逐步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要积极探索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的具体措施。积极探索履行监督职责的方式方法,充分发挥社会监督、组织监督、舆论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民主监督的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
(五)加强惩处,维护党纪政纪的严肃性
依法依纪查处腐败分子,是维护党纪政纪严肃性的重要方面。要继续加大查办案件工作力度,坚决惩处腐败分子,做到查处一个教育一个。对重大案件,不论涉及到哪个部门、哪个人,都要一查到底,决不姑息迁就。对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查案不结的单位和有关人员,不管是谁,一定要追究责任。要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对群众反映比较集中和比较强烈的问题,要认真做好初查工作。要继续抓好涉税案件的查处工作,特别是对涉税案件中存在的干部责任心不强、业务不熟练、管理不到位甚至参与作案的,一律严肃查处。
(六)充分发挥行政监察的职能作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监察法实施条例,加强对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机关运用权力、履行职责、执法程序的监督检查,建立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和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水平。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事项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种执法监察,强化行政效能监察,促进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转变工作作风,规范从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
(七)要在行为上养成清白清正的习惯和保持发扬艰苦朴素优良作风。
现实生活中,绝对多数的人都痛恨腐败,但面对腐败现象,仍有一部分人在愤怒的同时,又不得不随波逐流。必须从规范人的行为方式,约束人的不轨举止入手,摒弃那种“臭豆腐”现象。要常怀“畏惧之心”,常思“贪欲之害”,筑起拒腐防变的思想堤坝。谨言不会出错,慎行不会跌跤。要强化自我约束,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常思“贪欲之害”,常观“前车”之鉴,常闻“警世”之言,不做出格之事。要培育廉洁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持预防为主,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做起,时时处处检点自己的言行,把清廉、清正、清白的行为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始终把推行权力公开透明作为规范行政行为,减少腐败现象发生的突破点。在不断规范和完善干部任用、财务管理、民主决策、述职评议等项制度的同时,先后推行了政务公开、村务公开、企务公开、医务校务公开以及公用事业单位的办事公开制度,以公开促公正,以公开保公平,让群众充分行使管理和监督的职权,解除了群众疑虑,消除了矛盾隐患,在很大程度上遏止了腐败现象的发生,促进了社会和谐。艰苦朴素也是廉政建设的基础和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力量。“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被客观历史事实证明了的规律。我们要淡泊名利重事业,多奉献、少索取,多吃苦、少享受;任何时候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至高无尚的位置,不计个人名利得失,不求一己荣辱进退。只有这样,党风才能澄明,社会才能和谐。
总之,党风廉政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将其纳入建设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立足长远、着眼现实,点面结合、标本兼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形成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党风廉政建设的工作格局。只有这样,我们的党才能越发展越壮大,和谐社会之路也会越走越顺畅。
参考资料:
[1] 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
[2]巴志鹏 朱修国 :〈〈十六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
[3] 胡锦涛:<<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2006年10月
[4] 曾庆红:<<关于国内形势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时报,2005年04月
【以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推荐阅读:
树立促进社会和谐的教育理念10-19
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10-10
创新农村社会管理促进农村和谐发展12-14
镇化解信访矛盾促进和谐社会发展06-13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01-21
促进校园和谐养成教育01-02
加强宣传工作促进医院与社会和谐发展讲话08-27
创新国企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12-05
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