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教育细节 促进全人发展(共8篇)
关注教育细节 促进全人发展 篇1
关注教育细节
促进全人发展
——香港中小学考察学习心得
西乡中学 彭 锐
2011年10月31日至11月5日,我们后备干部班在香港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参观学习。我们参观了天水围香岛中学、港澳信义会慕德中学、培侨小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聆听了四场专家讲座,这让我对香港的教育有了一定的了解。经历百年沧桑的香港,如今融会了中西古今文化,其教育散发着独特光芒,下面谈一下自己一个星期的心得体会。
一周所得
一、学校办学形式多元,管理自主。香港的办学方式分为三种:官立学校、资助学校、私立学校。而就私立学校而言又分为了完全独立私立校、直接资助校、国际学校。办学形式的多元化,有效的促进了香港教育的发展,对广泛吸纳不同的办学思想,丰富学校文化,充实学校的教学语言等都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在教育署或办学团体的督导下,办学权的充分自主,让学校的管理者能按着自己的教育理想办学,也能充分的实现学校真正意义的个性化发展。
二、学校管理宽松、民主。学校对教师的管理主要是以引导他们自律为主,对教师的评价注意保护教师的积极性。教师办公室里会有一个休息室,里面还有一个小厨房,为老师日常生活提供便利。在这样以信赖为主的比较宽松的氛围下,教师们每周接近30节课,工作虽然很累,但他们总的来说都积极向上,提升文凭、为后进生补课这些都是自觉行为,据专家对比分析,与内地教师比较起来,是身累与心累的区别。
三、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国民教育。香港教育改革的目标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乐于学习、善于沟通、勇于承担、敢于创新的一代新人。他们十分强调国民身份认同和为社会服务,重视公民素质在教学中的渗透。非常注重学生共通能力的培养。在课堂上,我们感受到学生的自信与乐观;在课间,我们看到的是学生的文明有礼;在操场上,我们听到的是学生自在的嬉戏声。
四、校本课程多元化。校本课程全面开发,已成当前香港基础教育改革的前沿课题。据说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香港就进行了运作,且成果显著。其目标为:使学校课程更能符合学生的个别需要;鼓励学校对课程进行调整,减少课程设计与实践的差距;鼓励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激发教师潜能;提供教师课程弹性空间,使学校适应社会的变迁。时至今日,各中小学都有了自己的校本教材。香港校本课程在教育署课程发展处指导下,有的本校教师编写,有的校际联合开发,有的请高校帮忙或与之合作。丰富多元,同存共荣。
五、家校联系密切,共同教育孩子。每一所学校都很注重家校合作,做好家长的思想教育工作,呈现出一派家校和谐的局面,如很多家长安排时间到学校做义工,积极配合学校的工作。通过家校合作,使教学、学生、家长的关系更融洽和谐,共同享受教育的快乐。
一周所思
一、香港的教育模式比较灵活自由,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过多地干涉学校的教育教学,而是在财力上加以支持,在管理上加以指引,在科研上加以指导,让学校始终处在公平竞争,和谐发展的大氛围中,共同促进教育的发展。小班制教学全面实行,并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学校严格执行,防止争夺生源。招生制度健全,采用电脑程序自动筛选和学生自愿选择学校的方法相结合有效遏制拉关系走后门现象。
二、每位教师都充满着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香港教师高度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职业道德和责任意识究竟从何而来,我想除高工资外,教师对教育充满着理想和信念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在香港学校,对教师的职业和道德要求摆在很重要的位置,而教师的这种职业道德和信念在社会、文化和学校的大环境影响下,已经转化为了教师的自觉行为,甚至成为了一种习惯,这也对内地的师德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
三、香港对教师专业化理解带给我们的启发。香港政府每年会给予一些学校一定的经费用于聘请临时教师,以缓解教师工作量大的问题,我们参观的学校有些聘请了不少专业人员在学校任教,例如青年画家教学生画画,著名跆拳道运动员教学生跆拳道等,我们教育界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与之存在差异,差异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我们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始终未能脱离现有的师范教育体制。
四、重新审视对学生的“教”与“罚”。相比香港的公民教育,我们的德育有些方面需要进行重新审视,过多地运用成人的理性思维来要求学生,未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一个明显问题,例如,我们的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看得懂中国字,就应该能理解一些条文和规定,所以会要求学生背诵《校规》、《日常行为规范》等条理性规章,背了再犯就是“明知故犯”,却忽略了将条款性的要求转化为学生更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在德育要求的细化和全员参与方面更与香港学校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香港教育与内地教育有许多共同之处,但香港教育同时也呈现出国际化、多元化的特点,“以学生为本”和“务实”的教育原则及方式值得借鉴,进一步加强两地的交流,从而不断改进我们的教育制度和机制,共同推动我们教育的发展。
关注教育细节 促进全人发展 篇2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数学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 而是一个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过程.深度学习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下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它是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 学习主体能够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新理论, 自觉地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 进而提升学习层次, 强化学习能力, 去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的综合学习.《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在实施建议中也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应只限于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 高中数学课程还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经历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由此看来, 中学数学教学应当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 创设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情境, 鼓励学生探究新知, 尝试独立地解决数学问题, 或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或试图寻找其他的解题策略.本文以“椭圆中的一组性质探究”为例, 来谈一谈如何让学生进行深度学习改进学习方式, 如何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生成问题, 如何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本案例主要本着体现新课标的理念“在探究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通过创设情景、小组讨论交流等形式构成教与学的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探究, 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基本做法是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驱动) , 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感悟、体会 (主体互动) , 发表自己的意见, 进行交流讨论 (立体互动) , 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方法.
二、理念与感悟
从人类学习的角度来看, 主体的学习方式主要有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两种, 然而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学生的接受学习, 忽视学生的探究学习, 从而导致学生机械记忆、思维呆滞、缺少创新.让探究自觉成为学生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乃至形成一种课堂探究文化, 不仅符合数学学科发生发展规律, 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以及优良的思维品质.因此, 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重视知识的来龙去脉, 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椭圆中的一组性质探究”是高三学生在复习了直线与圆、椭圆的基础上而进行的一次教学研讨, 从教材上一个较为简单的习题出发, 经过探究、拓展、变形、应用、延伸等, 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归纳提出猜想, 从而获得一般性结论.对于“椭圆的一组性质与结论”不是教师简单的告知, 而是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动态生成为学生感兴趣有价值的结论.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亲身经历由原问题生成新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在探究问题中进行观察、比较、概括, 从而建构成有意义的新知体系, 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 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三、课例:“椭圆中的一组性质探究”教学实录及评析
1. 学生有发现问题的基础吗?
【教学片段一】教师运用媒体出示问题:在△ABC中, B (-3, 0) , C (3, 0) , 直线AB, AC斜率乘积为求顶点A的轨迹方程.
师: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生:建系—设点—列式—化简—检验 (学生回答, 教师媒体演示) .
师:请同学们按照此步骤求出点A的轨迹方程?生:点A的轨迹方程为
师:点A的轨迹是什么呢?生:椭圆 (除长轴的两个端点外) .
【问题1】所求得的曲线方程中师:是必然还是巧合?试探究一般性的结论.
评析“问题是数学的心脏”, 如果让学生被动地回忆已学的知识点, 学生将是知识的容器, 他们为复习而复习, 从而不明白学习的真正意义是什么.在这里, 执教老师遵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通过课本上习题改编来设置问题、创设情境, 既复习了求轨迹方程的一般步骤 (旧知) , 又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了新的问题 (新知) , 教师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获取新知识, 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满足了学生的研究心理需求, 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自主探究】
(1) 纵向探究, 归纳得出椭圆的一种存在方式
师:与两个定点B (-a, 0) , C (a, 0) 连线的斜率乘积为的动点A的轨迹方程?生: (x≠±a) .师:你们的探究结果一样吗? (学生回答一样) , 顶点A的轨迹是什么?
生:情况一:当a>b>0时, 轨迹是以BC为长轴的椭圆, 除长轴两端点外;情况二:当b>a>0时, 轨迹是以BC为短轴的椭圆, 除短轴两端点外;情况三:当a=b时, 轨迹是以BC为直径的圆, 除B, C点外.
【结论1】与两个定点B (-a, 0) , C (a, 0) 连线的斜率乘积为的动点A的轨迹方程为
评析课堂由静变动, 学生由合作探究变自主探究, 课堂气氛生成良好, 这主要取决于问题设置的思维含量.通过问题1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一般性问题的正确与否, 从而解决新问题、总结得出结论1.笔者认为教会学生解决问题重要, 引导学生探究发现新问题、提出新问题更重要, 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 能经常这样设计乃至形成习惯, 探究将不知不觉地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
2. 学生有探究的基础吗?
虽然课前要备课, 教学要预设, 但课堂是情境化的、随机化的, 是未知的, 在这种意义上,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探索未知的过程, 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实践也是一个探究的过程;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认识更是需要探究的, 随着认识主体的哲学和经验的不同而不同.笔者认为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师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 我们要经常反思, 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 力争让探究成为我们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种习惯, 给学生留下探究的时空, 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探究氛围.
【教学片段二】
(2) 逆向探究, 探索发现椭圆具有的一个性质
【问题2】结论1的反面是什么?是否成立?请你进行探究.
师:叙述此命题的逆命题? (学生边发现教师边引导, 学生自然地提出)
师:已知, 椭圆长轴的两个端点与椭圆上除这两个顶点外的任一点连线斜率之积为_______.
【探究流程】
设点:B (-a, 0) , C (a, 0) , A (x, y) ;目标:推理:
【结论2】椭圆长轴的两个端点与椭圆上除这两个顶点外的任一点连线斜率之积为
评析问题探究不能总是零起点, 促进学生自主探究, 首先要努力让学生把自己的已有知识状况展现出来, 让他们在面对新知识, 自己主动回忆整理, 调动已有的认知结构, 并对新知产生新的构想.这里结论2的得出教师不是简单地告知, 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 让学生在解题中总结概括得出.在此基础上探究椭圆上除这两个顶点外的任一点连线斜率之积为常数自然水到渠成.
3. 学生有探究的空间吗?
【教学片段三】
(3) 深入探究, 构建新的认知体系
【问题3】在结论2中, 若a=b>0, 你又能得到怎样的结论呢?
生:kAB·kAC=-1, 即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
【问题4】把结论2中的长轴换成经过原点的任意一条弦, 结论是否成立?请进行探究.
【探究流程】
生:设点:A (x, y) , B (x0, y0) , 由椭圆的对称性知C (-x0, -y0) ;目标:已知:
【结论3】椭圆上任意经过原点的弦的两个端点与椭圆上的任一点 (除这两点外) 连线斜率之积为
评析把静态的知识转化成学生动态的探究过程, 研究的材料从圆的直径到椭圆中过椭圆中心的任意一条弦, 让学生通过类比、归纳和猜想, 给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 让学生进入紧张的思维状态, 经历规律产生过程, 使探究成为一种需要, 让学生在“创造”数学的时候“体验”数学.
4. 学生有探究的收获吗?
【教学片段四】
【探究运用】
【问题5】已知椭圆的方程为 (图1) , M, N是它的左顶点与下顶点, 过原点的直线与椭圆交于点A, P, P在第一象限, PC⊥x轴于点C, AC交椭圆于B, AP的斜率为k.你能利用我们所探究的结论来证明:对任意的k>0, PA⊥PB吗?
师:分析:要证PA⊥PB, 即证kPA·kPB=-1, 题目中已知了什么?
生:由结论3可知:所以我们只要证明kPA=2kAB.
【变式】如图2, 若A, O, P三点共线, D为椭圆的右顶点, 直线AD, PD交直线x=3于点E, F两点, 则EF的最小值为___.
师:你能利用我们所探究的结论来解决吗?
生:由结论3知设kDP=k, 则所以直线DP方程为y=k (x-2) , 易得F (3, k) , 同理
评析经过这部分的学习, 运用学生艰辛探究出的结论来解决2011年江苏省高考试题中的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探究的乐趣, 体验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5. 学生能进行深入持续的探究吗?
【教学片段五】
【探究延伸】
师:我们将圆中的直径类比到椭圆中过椭圆中心的弦, 那么你能否将圆中的其他性质也类比到椭圆中进行探究呢?
投影出示: (1) 圆的垂径定理:平分弦 (不是直径) 的直径垂直于弦.
类比:在椭圆中, 过原点平分椭圆弦的直线与弦所在直线的斜率之积是否为定值?
(2) 圆的切线定理:过切点的直径垂直于圆的切线.
类比:在椭圆中, 椭圆上的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与该点处切线的斜率之积是否为定值?
假设它们的斜率存在, 请大家课后去继续探究.
评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 不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 而主要是为了变得更聪明.”这表明在课堂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是教学的重中之重.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问题去, 这样处理可谓独具匠心, 一方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知识、促进知识迁移, 另一方面内化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明白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从而实现学生是真正的问题探究者.
四、反思体会
本案例是江苏省第七届数学特级教师研讨会上开设的一堂观摩教学.从课堂情况来看, 学生们情绪高涨, 思维活跃, 或独立思考, 或大胆猜测, 或认真做题, 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投入.听课老师对本节课评价也很高, 认为本节课做到了让学生成为问题探究的主人, 充分地发展了每个学生的潜能, 充分地、切实地让课堂涌动出学生生命的灵性.本节课之所以能够呈现出如此好的教学境况, 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 在于执教教师真正把学生当成研究者.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 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 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本节课从课本上的一道习题出发探究出三个结论, 没有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 而是真正把学生当作探究者, 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 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探究活动, 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三个结论的来历与推导过程和方法, 让学生明白:知识的获得就是一个不断探究的过程, 还有许多知识等待我们去研究.只要认真探究, 就会有发现、有收获, 就会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
其次, 执教的教师精心为学生探究创造条件.在探究教学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教师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充分给学生提供主动探究的平台, 一方面让学生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引导其猜想、验证, 另一方面组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 使每一个学生的思维都能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关注教育细节 促进全人发展 篇3
关键词:员工;培训;素质;教育
员工培训是为了适应企业的发展目标,提升人力绩效,提高员工素质,在有计划地补充知识技能的同时,提升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通过不断学习和创新来提高效率。只有员工拥有过硬的技术,积极的心态,合作的精神,丰富的知识,能够适应这个环境,企业发展才能真正源远流长。
1 员工培训工作要与开发相结合
1.1 培训的全员性和全方位性 企业的培训对象应该是全体员工,而不能仅限于部分人员。虽然单项培训不能保证所有员工都能参加,但是从企业管理者到普通员工在内的全体员工都应该在企业制定的短期和长期的培训框架之内。职工培训的全员性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水平,有效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同时,培训的内容也应该具有全方位性,包括生产培训、管理培训、经营培训、安全培训等企业内部的各个相关环节。
1.2 培训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员工的培训计划是从企业的发展和需求出发,在分析培训需求基础上做出的对培训时间、地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等的预先系统设定。因此,企业的员工培训需要做出科学规划和有效组织,以及对培训效果的预测、考核和反馈,即把员工培训纳入企业的发展计划之内,有组织地进行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使培训效果最大化。
1.3 安全和环保培训 2015年新的安全生产法和环境保护法颁布实施后,对企业的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安全和环保执法更严格,所以企业必须加大安全和环保理念、技术培训,提高员工风险识别、风险防范以及环保意识,以及提升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做到安全、环保和高效生产,才能使企业效益最大化。
2 多方式培训,提高员工能力
2.1 企业文化的培训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其核心是企业的精神和价值观。企业要留住人才,还要注重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的教育。企业要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更要提升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对企业的忠诚度,用企业精神和文化积淀来激励青年人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取意识、创新精神和敬业精神,提高工作执行能力和工作效率。
2.2 新员工培训 新员工,尤其是刚出校门的新员工,是进行企业文化培训和职业生涯培训的最好时机。针对新员工入职后的迷茫感和新奇感,要首先制定好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培训内容,其次要及时培训,使他们尽快达到岗位能力要求,尽快上岗,这样能消除新员工的焦虑,提升他们的自信度。在新员工培训计划中,必须进行职业生涯和企业文化培训,让新员工及时了解企业的发展规划、奖励政策、晋升制度,看到自己在企业中的个人发展及前途。
2.3 工作技能培训 员工的工作能力关系到企业产品的质量和形象,也关系到企业的未来发展。通过不断的培训使员工获得知识更新与技能增长,使员工个人得到增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培训是员工的福利。但员工能否将培训所得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工作中,光靠理论知识培训是不够的,还需在现场进行实践培训。
2.4 培训要分层次、分重点 不同岗位的员工要进行不同层次、不同侧重点的培训。例如,针对从事研究、开发、设计的技术人员,应着重加强专业技术知识更新及技术创新能力的培训;而对于从事操作服务岗位人员的培训,应丰富培训内容、活化培训形式,强化操作服务人员技能水平、解决生产难题和提升安全生产能力。
3 充分认识管理工作在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要处理好管理工作与培训的关系,就要重视管理工作,这是培训目的决定的。培训的目的是促进员工个体和整体素质的提高,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培训这一项工作是难以实现的,必须实施有效的全方位管理工作,通过管理与培训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达到员工培训、企业发展的目标。
管理和训练是企业培训工作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密不可分。训练是根本,是管理的依据和基础。员工管理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人”“岗”匹配原则,员工分配的工作要适合他们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量,人岗匹配是配置和培训员工追求的目标,为了实现人适其岗,需要对员工进行能力培训和岗位进行分析。二是晋升原则,通过基本和高级的培训计划,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并且选拔有资格和能力担任领导工作的人才。三是合作原则,在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中,强调合作态度,在相互尊重的氛围中坦诚合作。四是不断改善工作环境和安全条件,适宜的工作环境,不但可以调节员工心理,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4 把握好培训工作中的管理与训练的侧重点
员工个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个由培训到吸收,再到巩固的过程。集中训练,对于提升员工个体素质能起到推动作用,但这种作用是“突击性”的,有可能还是“短暂性”的。对于员工来说,这种突击是一种催化剂,对于员工成长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刺激。集中培训确实能从很多方面促进员工进步,但这种进步是脆弱的、不牢固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刺激很可能变成“短暂性”记忆,容易减弱甚至消失。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培训之后的验证、评价和改进管理工作。员工集中培训与管理工作都是企业培训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侧重点不同。集中训练带有“短时性”和“突击性”,是一种强化教育;管理工作则是对集中培训的延续和深入,需要拥有对企业和员工个体发展的责任感,参与对员工群体和个体的管理工作,从而推动群体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5 结束语
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利克特曾说过:“注重员工的培训,是企业最有意义的投资,最有效果的人力资源整合。”企业培训注重实用有效,面对迅猛的经济发展大潮,企业培训工作面临众多机遇与挑战,任重而道远。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增加员工的技能,这样可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等.哈佛模式人力资源管理[M].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人保部人事考试中心.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知识与实务(中级)[M].2013.
关注幼儿安全教育每个细节 篇4
关键词:幼儿,安全教育,细节
幼儿期是每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基础、最关键的时期, 让所有的幼儿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的童年是家长和教师最美好的心愿。幼儿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的成长, 事关千家万户的幸福和社会细胞的安宁, 关系到国家长远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未来。幼儿期的健康发展是孩子今后发展的基础。幼儿年龄小, 生活经验贫乏。这个时期的孩子活泼好动,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玩一玩。他们自我保护能力薄弱, 基本的防范意识缺乏, 因此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容易出现事故和危险的时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显而易见, 保护幼儿的安全和健康已成为所有幼儿园工作的重中之重。只有有效地保障了幼儿的安全, 幼儿园的工作才能正常开展, 幼儿才能在平安的基础上, 有效地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
我们幼儿园为了保障幼儿的安全, 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 消除各种安全隐患。将重点环节责任到人, 细致走好安全每一步。严格把控好幼儿的食品卫生安全, 做好一日活动安全, 同时与家长、社区紧密配合, 这些都是幼儿园安全管理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
我园一年以来, 申请了课题研究, 从“安全”两字入手进行研究。期间, 我们开展了各种关于“安全”的活动, 比如“安全逃生线路图”“安全知识竞猜”“安全手抄报”, 家长们积极参与, 得到一致好评。此类活动, 家长给予了高度评价, 希望我园每年都能开展这样有意义的活动。不仅让幼儿参与、进入到“安全”活动中, 更让孩子们理解“安全”两字的重要含义。
幼儿园的安全, 一直以来是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更是全体教师首当其冲该做好的工作。为促使幼儿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切实做好幼儿安全工作, 我园进一步加强幼儿安全教育, 全方位地营造和谐平安校园。我们帮助幼儿树立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每年我园都会根据教育局的指导, 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地震灾害自救技能的培训, 这是有效减轻地震灾害对幼儿园师生造成伤害的重要途径之一。
除了自救技能的培训之外, 我们还采用直观、形象的方法对幼儿进行安全教育。我们利用PPT、白板等多媒体课件进行安全事故的讲解, 通过生动形象的情节, 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资源, 扩大幼儿的眼界, 增长安全知识, 帮助幼儿树立有效地自我防护意识。例如, 教育孩子“进出门时不挤不抢”, 我们可以用生动的语言编成故事讲给幼儿听, 也可围绕故事主题提出若干问题, 通过听听讲讲, 教育幼儿进出门时不挤不抢, 集体活动时要有秩序, 以培养幼儿团结友爱、相互谦让的好品质。
培养幼儿树立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应从小班幼儿做起, 试着让小班小朋友接触实际, 加强自我感知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 尽量让幼儿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比如穿脱衣服、鞋袜、叠被子、擦椅子, 使孩子们在做的过程中慢慢积累经验, 懂得怎样才算安全。对于中大班幼儿, 教师可以运用游戏、谈话、讲故事等形式, 教幼儿掌握一些安全方面的常识和方法, 比如不推挤、不牵拉, 不从高处往下跳, 不用手或其他东西挖鼻孔、耳朵, 不随便拿药吃, 不玩火, 不玩电。同时, 也要注重突发事件, 教给孩子一些简易的事故处理办法。
幼儿园的安全工作、安全教育, 是保障儿童生命的安全。这不仅仅只是幼儿园及教师的任务, 家长和社区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家园配合, 共同对幼儿实施良好的安全教育, 与家长的沟通、社区资源的共享, 都是幼儿园安全教育顺利进行的前提。
家庭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场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父母出于对幼儿的安全考虑, 随时将孩子置于自己的视线中, 寸步不离看着孩子, 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 以免发生危险, 使孩子没有活动及锻炼的机会。这样, 不仅使幼儿遇事胆小、懦弱, 更会进一步让他们产生依赖心理, 而且自身的防护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 要多多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让他们学会自己照顾自己。
知和行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幼儿知道注意安全的常识, 但不一定代表他们有能力、有意识地去处理一些具有危险的事情, 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在平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训练孩子的自救能力。幼儿园与家长, 应多创设机会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家长不要过多干预孩子的游戏与玩耍, 不要过多干预孩子之间的纠纷。应该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思考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与其他小朋友产生的矛盾, 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家长平时应注意不要事无巨细都要为孩子扫除一切障碍, 解决一切矛盾, 使孩子形成严重的依赖心理。要让孩子知道,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不要事无巨细、包办一切。许多的“自我保护”教育内容, 与家庭有关。因此, 幼儿园在开放日与家长会上, 要与家长一起学习安全知识, 努力提高全体家长的安全意识, 让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 尽快地掌握家庭安全自护知识。
孩子健康、快乐地度过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 仅仅依靠家长的呵护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们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羽翼的庇护下, 他们始终要长大、独立。因此, 家长不仅要细心爱护孩子, 更要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 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孩子的安全, 让孩子健康成长。把安全的责任交到孩子的手里吧, 让他们自己撑起安全的保护伞, 树立规范安全意识, 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总之, 作为幼儿园的老师, 只有把幼儿安全工作当做日常工作来抓, 始终紧绷安全这根弦, 才能保证一日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要善于学会从平安中查问题, 从常规现象中看异常, 从细微变化处抓苗头, 防患于未然。要尽可能地消除一切可能发生在幼儿身边的危险因素, 防止和减少幼儿园意外事故的发生。培养幼儿自我保护意识, 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我们教师持之以恒, 不断地去重复提醒身边的幼儿, 使他们形成自律的习惯, 从而身心健康发展, 快乐成长!
关注细节,促进课堂有效教学 篇5
一、关注有结构材料的选择,促进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科学课堂必须借助于实际的材料。“有结构的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和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某教师执教“观察一杯水”一课,让学生观察自带的水,并说一说自己用了什么观察方法,观察到了水的什么特点。学生分别动用了他们的鼻子、嘴巴和眼睛,于是,有的学生说水有点儿“气味”,有的说水有点甜味,还有说水是黄色的。
水是无色无味无臭的,但为何学生观察后会得出相反的结论呢?问题出在材料上。原来学生观察的水是他们自己带的,用一些曾经装过饮料的瓶子装水,瓶子没有完全洗干净,留下了一些非水的颜色和味道。另外有些学生的瓶子不是无色的,这样就会对水颜色产生混淆。用瓶子装水容易误导学生的观察结果,这里应该改为用透明的杯子装水来观察,就不会出现这样无效的观察活动了。
在为学生提供材料或让学生自带材料时,教师应该尽量避免出现一些问题,如材料过多,引起学生的无关关注;材料不当,引起概念歧义;材料不全,导致学生理解产生片面性等而误导学生的探究活动。又如,教师给学生提供材料的时机不当,目标不明,主动支配权不够,无层次性,都会影响学生探究活动的有效开展。
二、关注课堂氛围的调控,促进学习兴致的有效维持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建立师生融洽的情感,激发学生表现的欲望,活跃学生的理性思维,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致。学生在愉悦氛围中,敢于发表自己的奇思妙想和心理需求,敢于对同学的发言甚至教师的言论提出质疑、补充。然而有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入课太深”,只顾着按自己的想法落实教学目标,不能顾及学生感受,因而做了一次又一次的“无用功”。有些教师虽然也注意教学氛围的创设,而实质上其创设的是一种“表面化”的民主。如教师和蔼可亲地问学生:“行不行?”“好不好?”“是这样还是那样?”教师所提的问题是封闭式的,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这样的课堂氛围也是低效的。
有位教师在教学“冷水与热水”时,他先让学生观察冷水与热水,请学生简单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再给学生两个空杯子,问:“能否用这杯冷水与热水倒出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学生都说“行!”教师再追问:“你打算怎么倒,先与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这样就为学生提供了既能呈现思维又能进行观察交流、碰撞、舍取的平台。教师参与组内交流,对个别小组进行适当指导,避免大家听一个学生说和做,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进行思维并参与。在评价反馈时教师通过追问:“你们觉得他讲得怎么样?”“你们同意他的想法吗?”让学生有机会发现问题,并试着解决问题。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动作、眼神或是亲临学生指导等方式来调控课堂氛围,从而不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学习兴致得以有效维持。
三、关注学生倾听的质量,促进交流活动的有效提升
课堂倾听是学生参与学习,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倾听、参与、交流过程中,才能开启思维的闸门,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保证课堂有效进而高效地运行。在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小组探究结果时,往往只有少部分学生能认真倾听汇报,甚至会出现教师与小组长 “单独交流”的现象,而绝大部分学生在下面要么摆弄实验材料,要么交头接耳。学生不愿意去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或意见,或是没有认真倾听,好多人不知道刚才讲的是什么,那就谈不上有效交流,也就不可能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继续了。
要重视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在探究活动前教师总会提出活动的要求,这时就要让学生明确听清楚教师说了几点要求和活动注意的地方,并让学生复述刚才提出的要求。汇报探究结果时,就要向学生提出:“注意听他说的和你想的一样吗?”“你觉得他说得怎么样?”“你有不同的意见吗?”“他哪些地方说得好?”……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听。
四、关注学生座位的安排,促进课堂活动的有效实施
课堂活动能否有效实施,一定程度上受学生课堂座位的影响。小学科学课分组实验活动多,加之班级人数又多,以6人一小组计算,几乎每班都有8个小组以上。这么多的小组开展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控制上经常会顾此失彼。所以教师给学生分配座位时,一定要让每一个学习小组好、中、差搭配,不同小组内大致平衡,即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样既有利于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开展合作学习,又有利于小组间展开公平合理的竞赛。让性格内向文静的与个性外向活跃的学生坐在一起,还能促进性格的互补。所以说,学生座位不应是固定不变的,教师适时改变学生的座位,按学生特点分配其承担组内不同任务,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课内交往范围的扩大,而且有助于维持课堂纪律,促使学生更多更好地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促使课堂活动能有效实施。
五、关注教学设计的层次,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递进
学生的思维具有差异性,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从基础思维开始教学,逐步提升。学生在交流、质疑、思辨中实现思维策略的共同优化,逐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层次。如上述“一杯水的观察”教学中,教师出示了三个黑色塑料袋,告诉学生:“这三个袋子里有一袋装着水,你们能在不打开袋子的情况下,把装着水的袋子找出来吗?”一位学生用手摸了摸三个口袋,说1号袋和2号袋是冰凉的,3号袋是硬的。第二位学生采用了闻的观察办法,他说1号袋有醋味,2号袋和3号袋都是无味的。第三位学生摇了摇袋子,说三个袋子里发出的声音差不多。
从学生的描述中发现,他们的思路不太清晰,究竟三个袋子里装的是什么,通过观察后还是比较模糊。这个活动直接让学生找出水在哪个袋子里,步子迈得太大了,因为这是方法的综合运用,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这个环节的设计应该分层次,分四步来出示材料让学生进行比较,一步一步来推进他们的思维。引导学生分别用眼、鼻、舌等感觉辨别分步出示的牛奶、水、橙汁、酒精、盐水、墨汁等液体。分层来设计,学生会更容易接受,思路也会更清晰。
课堂教学设计应注重学生心理特征、认知能力、思维品质等方面的差异,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顺序去安排设计,体现出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的层次性,并使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学生活动层次相互协调,促进全体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和发展的动力。
关注教育细节 促进全人发展 篇6
一、唤醒教育理想
教育得有理想,然而我国的基础教育恰恰就缺失理想。为分而学,为分而教造成的恶果是,个别学生铤而走险,在中考和高考时现场作弊,个别教师也摇旗呐喊“帮忙”,促其分数提升。
在缺失理想的教育环境中,缺失理想的教师教授着缺失理想的学生,这种理想的缺失,其危害是不言而喻的。教育只能备受社会谴责了。其实,教育本该是一个理想的教育,教师和学生本该是怀着各自的理想来工作和学习的。
作为一名校长,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没有理想的人不可能走得多远;明确一个没有理想的学校,也不可能走得多远;一个没有理想的教育更加不可能走得多远。其次是培养教师的事业观,激发教师的教育理想再度复苏。
二、强化人本意识
在新课程标准颁布之前,基础教育只重视文本,忽视人本,其教育的人本缺失是显而易见的。新课程标准强调:一要关注学生,二要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体验,三要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个人养成。一时间将学生的人本地位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但随之又说“学生是主体”教师只能做陪体,甚至说学生是“主”,教师是“仆”,连叶老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也遭到质疑和否定。试想,我们在提升学生地位的同时却将教师的尊严踩在脚下,这让满怀激情的教师们如何在教育的芳草地里释放智慧?
实际上,教育是一个大概念,是包含人类生活和发展的全部智慧传承的复杂过程。所以我主张:以人的个体生命为本位,根据教师学生个人发展的需要确定教育的目的并实施教育,从知识的人本化和学生的人本化出发,引导教育中每一个人发展个性、舒展自我。为此,校长需要强化以下几个观点:
1.无限相信学生与教师的潜力
现代医学心理学认为,由于各种复杂的内部和外部原因,人的大脑机能存在着抑制现象,使得人们长期难以察觉自己的能力。作为校长,唤醒教师潜能,激发其力量,促使其走向成功,这是首要职责。
2.给教师和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校长要教育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使他们早日走上轨道,就有指导虽有多年教学经历,而终在误区徘徊的不老不为,你的施教方案要这些人去操作和落实,而且每个教师的教育经历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每个人初上讲台也未必就全知全能,需要有人引导和疏通。还要积极引导教师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
3.重视精神状态调适,倡导成功人生体验
培养一个人(包括教师)积极的态度非常重要。校长要努力让学生和教师都能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的体验中确立新的目标,不断相信自我、挑战自我,获得更大进步。
4.强调个性发展,注重特色教育
个性发展是指个人在秉赋、气质、兴趣、情感、思维等方面的潜在资质得到发现,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创性得到尊重,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得到鼓励。
5.让学生与人类崇高精神对话
要让学生、教师在阅读中亲近大师,拥有思想、直抵精神,要让他们带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正义感融入社会,而不是逃避现实、逃避责任。
三、落实教育行为
1.倡导经典阅读,营造书香校园
这是针对浮躁的现实以及与人类崇高精神的神圣对话而预设的。要求学生每月读两本书,教师每月读三本书(其中一本是传记)。校长要把加强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建设、为每班配备图书架,重视文本图书室建设,营造温馨的读书氛围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2.师生共同写作,相伴体验生活
师生共同写作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写日记、写反思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教学,内省自己,超越自我。
3.拥抱多彩世界,获得率真感动
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与兄弟学校的“手拉手”活动,游览当地名城古迹,参加各类书画作品展,拜访当地名人,听报告会等形式。帮助学生形成多元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这学期,我们组织全校师生观看《让生命充满爱》的演讲。还记得在那间教室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更记得学生写的一篇篇真挚的文字。从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校园里听不到教师训斥的声音,因为学生们已经明白自己该干什么,懂得怎样热爱老师、热爱学习……所以我想说,这样的活动真正唤醒了师生的爱心,唤醒了工作、学习的信心和行动。
4.享受网络资源,开阔师生眼界
现在电脑普及,网上询问、解答问题又将教育由校内延伸到校外,由教学延伸到了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近年来,网络资源的整合利用,已让师生的眼界更开阔,交流更直接。
5.优化家庭合作,提升教育品质
学校、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最重要的两个场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应该由家庭和学校一起共同承担。学校应该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的地方。相对学校而言,家长更需要学习,学习正确的家教观、儿童观、成长观,学会了解孩子、学会与教师沟通合作。
把握教学细节 促进动态发展 篇7
一、自主开放学习,提供儿童探索空间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突出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种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已经广泛地被我们一线的小学数学老师加以运用。然而,课堂教学中,有时却会因为我们的一些无心的、多余的“规定”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探索的空间大打折扣。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找规律》的教学,教材安排了探索活动,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经历将两种事物进行简单搭配的过程,探索简单搭配现象中的规律。我校的卜老师在上这节课之前进行了几次试教。在前两次的试教班级中,她采用了放手让学生探索搭配方案的教学方式,探索之前,她提出探索任务后没有作任何的规定,学生自主探索出了用文字、字母、数字、图形等多种不同的搭配方案。但因为学生在汇报这些方案时,表达的不够简洁,特别是对于教材中三个木偶的名字说的稍显哆嗦,所以,为了让学生表达的更简洁,教学程序进行的更顺畅,第三次试教时,在学生探索之前,老师帮学生把木偶的名字起好了,即:小黄、小绿、小紫。让我们没想到的是在前两次试教时出现的学生自己探索出用字母、数字、图形等的方案在第三次试教中都没有出现,全班学生竟然清一色的用文字来表达。难道第三次试教的这个班的学生的思维没有其他班级的学生灵活?带着疑惑,我们课后访谈一部分同学:你怎么想到只用文字来表达你的方案呢?从访谈中我们知道了其中的原因:原来,老师给小木偶事先把名字起好,学生误以为在拟定搭配方案时就一定要用上这几个名字,所以出现了全班学生都用文字表达的现象。无心的规定竟然成了一种无形的束缚!看来,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就不能对学生有一丝的束缚,哪怕像起个名字这样无心的规定。因此,在学生自主探索之前,老师除了让学生明确探索的任务之外,要尽量少作一些探索内容、形式等方面的规定,给足学生探索的空间,学生才能探索出丰富的、真实的、属于自己的学习成果。
二、科学使用媒体,剖析儿童思维过程
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多媒体教学已经走进了我们很多一线老师的课堂。多媒体设备以其形象、直观、动感的特点受到了老师们的青睐,于是,传统的黑板逐渐受到冷落。特别是在我们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当反馈学生练习的时候,我们大多采用实物展台直接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先在自己座位上练习然后展示。但我们没有注意到的是,展台直接呈现的往往是学生学习的成果,他们在形成这个学习成果的过程中是怎样思考的,我们并没有准确掌握。
如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8、7加几》这一课时是在《9加几》的基础上教学的,本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进一步学会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的进位加法。我在教学这一课时,让学生练习“想想做做”中的7+8、8+6、8+5,先用展台展示学生的答案,发现全班同学基本都对。那么,他们对于“凑十法”真的都掌握了吗?接下来,我让三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计算的过程,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板演的三位学生居然把每道算式中的第二个加数还和处理“9加几”中的第二个加数一样,分成了1和几,但答案居然是对的!
如:7 + 8 =15
面对如此学情,我立刻调整了教学策略,通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比较、讨论:为什么要用“凑十法”、如何应用“凑十法”计算8、7加几等问题,使学生切实掌握了本课的教学内容。由此,我想到了在山东杜郎口中学,教室的四面乃至教室外的墙壁都有黑板,供分组展示、反馈用。我认为其背后的思想之一也是想充分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反馈的细节,千万不能冷落黑板,要充分利用板演,了解学生思维的过程,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三、适时评价,搭建儿童展示平台
现在的课堂应该是动态生成的课堂,只有动态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才是学生有效学习的课堂。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要尊重学生的发现,这对我们一线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课堂驾驭能力特别是评价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那么,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想法,我们究竟应该怎样处理呢?
我们的课堂既然要以人为本就应该尊重学生,就应该让他们自然生成。当学生们的展示没有按照老师的教学预设出现的时候,这样看起来把我们的教学预设的程序都打乱了,但老师一定不能乱,一定要有清晰的教学思路。在这种学情下应该采用的策略是:对每一种上来的学生都先不给予方案质量上的评价,但要给予展示精神方面的评价,表扬他这种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展示自我的行为。在老师这样的鼓励之下,才给学生搭建了展示的平台,才会有学生愿意和大家分享他智慧的成果。因此,关注评价的细节,才能给学生搭建充分展示的平台。
关注过程 促进发展 篇8
一、创设情境,感受“问数学”
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提出了多少个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坚信自己的学生是非常大胆、极具创造力和挑战力的。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以问题为主线,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一个与众不同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贯穿始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善于创设新奇、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在“问”中学。学生的主动性被激发了,由被动思考转为主动思考,我抓住时机,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这种在教师的引导下,有针对性、有重点的互相问答的形式,满足了学生的好胜心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指:“教学效果很大程度地取决于学生内心心理状态如何。情绪高涨,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可见,巧设问题情境,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热情,又充分挖掘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动手操作,体验“做数学”
现代教学论认为:“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因此,数学课,就要让学生把手动起来,要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这样不仅教给了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让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纸板,用割补法拼成已学过的图形。当大部分学生都拼出长方形后,教师再提出问题:“长方形的长、宽分别与平行四边形的哪一部分相等?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学生在交流与分享中感知和体验图形之间的联系和变换,这样,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反复操作,让学生在动手中感知,在操作中领悟,不仅构建了学生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自主探索,经历“探数学”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教师应深入钻研教材,巧妙地将新知识创设成一系列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情境,为学生提供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能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探”中将知识内化。例如,教学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时,我这样组织探究过程:(1)想一想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2)数一数图中三角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图中每一小格代表一平方厘米,不满一格按半格计算);(3)拼一拼,用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哪些已学过的图形;(4)想一想,(a) 三角形的底和高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有怎样的关系?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怎样的关系?(b)三角形与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有怎样的关系?与平行四边形呢?(c)怎样求三角形的面积?(5)思考,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底乘以高除以2。
四、实践应用,灵活“用数学”
学以致用,这是数学学习的归宿。数学教学,让学生學会一些数学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发展。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经验和体会,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学了“百分数的应用”后教师设计了一道题目:老师要买一台福日彩电,可出现了这样一个现象,择友商店标着“彩电一律八折优惠”,福兴商店标着“彩电七五折大酬宾”,你们说老师该到哪个商店购买呢?此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争议中一致达成协议:先了解商店彩电的原价(即百分数应用题中的单位“1”),然后计算彩电卖出的现价,看哪家便宜就到哪家去买。这样让学生在现实的情形中,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不仅能深刻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更重要的是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