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中学教育

2024-10-12

关注中学教育(共12篇)

关注中学教育 篇1

摘要:和谐盛世迎“两会”, 教育提案谱新篇。一年一度的各地“两会”又不期而至, 在这个生机勃勃的季节, “两会”代表了苍生之民意, 集中了万众之民智, 诸多代表和委员真正直面民意, 倾听民声, “敢提, 敢说, 敢问”成为虎年教育提案人的一种新视界。纵观各省市“两会”教育提案, 从教育事业的发展到教师队伍的建设, 从高考制度的改革到高校毕业生的发展, 从青少年成长发展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保护, 代表和委员们教育提案涉及之广, 问题剖析之深, 让我们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同人备受感动, 信心满满。虎步龙骧, 一代园丁造气势;鹏飞鲲击, 百年大计炳华章。让我们期待新一年的教育之春吧!

一、教育事业发展篇

海南

【提案】推进海南高等教育再改革刻不容缓

邓小平曾说:十年改革, 最大失误在教育。改革开放30多年了, 教育改革仍然没有从失误之中走出来。现在看来, 不只是体制问题, 根本是制度问题。教育改革的根本出路, 要从制度入手。“钱学森之谜”的关键就在这里。

回顾教育改革30多年, 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有: (1) 知识学习应试化; (2) 思想教育形式化; (3) 课程设置一律化; (4) 使用教材统编化; (5) 外语学习强制化; (6) 教学方式死板化; (7) 教师队伍一般化; (8) 教育管理行政化;等等。这种情况是不应该继续下去了!

【建议】

海南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过程中, 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再改革, 既是试验田, 又是排头兵, 特别是要敢于试错, 大胆闯出一条高等教育改革的中国式道路。

(1) 教育是公益事业, 是政府的重要职能。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再改革, 政府的教育主管部门担负着重要职责。头脑清楚、思路正确、措施果断、敢于试错, 无功便是过, 是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基本要求。 (2) 高等学校的管理应该去行政化、去衙门化、去指令化, 真正建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专家、尊重教授的和谐氛围, 并且应当有相应的组织保障。某些大学的官僚化倾向和急功近利、弄虚作假、误人子弟、排斥精英的倾向已经到了非刹车不可的地步! (3) 目前考大学的方式方法非改不可。海南经济特区应该在这方面先行一步, 当高考改革的排头兵。 (4) 推行现代大学制度, 民主治校, 实行校长民主选举, 至少首先实施院长、系主任的民主选举。 (5) 废除强制性外语学习, 实施选择性外语学习, 同时四、六级外语考试与非涉外专业的文凭、学位脱钩。 (6) 非涉外专业的高校教师晋升职称与外语考试脱钩。 (7) 切实提高高等学校教师待遇, 尊重教师的民主权利, 制定具体、可行、有效的程序化、规范化、制度化的方案与措施, 真正落实。 (8) 推进高等教育再改革应该坚持:教育公益化、高校自主化、教学素质化、学习灵活化、资源共享化、管理民主化。 (9) 继续呼吁高校教师的国民待遇原则, 反对“引进人才”政策对于原有教师的歧视。 (10) 高等学校要特别注重发展方式的集约, 注重名师和品牌, 要千方百计地降低教育成本, 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效益。

河南

【提案】开展发行“教育发展彩票”的试验

赵则祥委员 (中原工学院机电学院院长)

与福利和体育事业一样, 教育事业 (包括高等教育) 同样属于公益事业。目前, 我国早已利用发行彩票, 解决了福利事业、体育事业发展所需的资金问题。要解决高校债务问题, 必须创新工作思路, 河南省可开展发行“教育发展彩票”的试验。

【建议】

河南省可向中央提出, 借鉴福利彩票和体育彩票的发行经验与网点, 在河南省开展发行“高等教育发展彩票”或“教育发展彩票”的试验。试验成功后, 可考虑在全国发行上述彩票, 利用其收益, 不仅可全面解决高等学校债务, 而且可弥补教育发展中的经费不足。

此外, 赵则祥主张, 在河南省财政没有能力完全 (或部分) 偿还高校债务的情况下, 若国家财政偿还教育部主管高校的债务, 河南省应向国家提出在国家转移支付中增加中西部地区高校部分债务偿还资金, 至少增拨中西部地区原部属院校下放到河南省的高校的部分债务偿还资金。

【数据链接】

据公开报道显示, 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已在2500亿元以上。

山西

【提案】均衡城乡教育发展

【措施1】建立教师交换轮岗制度

【委员说】

陈金荣:为了缩小校际之间的差距, 可以采取校长与教师定期交流制度, 每隔3年至5年进行一次轮换, 以保证各校间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的相对均衡。为此, 省政府应出台“教师交流计划”;建立并落实城乡教育对口帮扶计划;选拔优秀中青年教师对口支援贫困地区, 到农村学校任教等。

【措施2】搭建远程教育平台

【委员说】

为了弥补地域差别对教育的种种制约, 应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以丰富农村中小学教学形式和内容, 让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此, 希望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积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引导、调动地方政府推广应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积极性。

【措施3】对贫困山区寄宿生生活补助实行全覆盖

【委员说】

王丽峰:由于配套政策及投入衔接不力, 许多农村寄宿制学校掣肘于人员编制不足、经费匮乏、管理薄弱等现实困难。同时对学生家庭而言, 寄宿制也意味着上学成本的增加和负担的加重。建议对贫困山区寄宿生生活补助实行全覆盖, 将“扩大范围”放在生活补助工作首位, 改革生活补助费的发放办法, 将“根据贫困程度确定是否发放”的做法, 变成“根据贫困程度分档发放”。

江苏

【提案】学生减负

民建江苏省委

【建议1】让不同学校老师换换岗

以区为单位实行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轮岗制度, 平衡区域内师资资源。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工资改革后, 在同一区域内教师收入基本实现均衡化, 这为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轮岗提供了可能。考虑到目前不同行政区、县之间教师收入的差异性, 轮岗可以首先在同一区、县范围内进行试点。教师轮岗制度一旦落实, 将极大地降低择校率, 从源头上减缓学生学习压力。

【建议2】建议教师轮岗周期为5年

【委员说】

轮换的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定为5年左右。对由一级教师晋升高级教师职务的, 应将是否有到薄弱学校轮岗的经历作为考核其资质的前置门槛。

【声音】中小学减负雷声大雨点小

近年来, 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在想方设法地为学生减负, 从禁止举办各类竞赛到修订教材、规范学校教育教学行为等, 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但是并没有完全改变学生学习压力过大的情况。“雷声大雨点小”, 中小学减负往往涉及皮毛, 却未触及根本, 使得现在的中小学生压力越来越大。

浙江

【提案】关于取消发放中小学英语教材配套磁带的建议

周红委员

周红算了一笔账:一名学生从小学到初中毕业每学期要领到一盒 (内有2盘磁带, 其中初三是3盘) 磁带, 9年下来是18盒 (近40盘磁带) , 高中每学期有配套磁带2盒 (每盒内有2盘磁带, 其中高三是3盘) , 3年有12盒 (近30盘磁带) , 这样合计约70盘磁带, 以每盘磁带的价格5~6元计算, 总价合计350~420元。

磁带原本是可以重复录制的, 但那些配套磁带一般只用一个学期, 就搁家里了。如果捐赠, 没有配套教材, 磁带差不多就废了。从2008年开始,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科书完全由政府埋单, 而由配套磁带带来的政府补贴可能达到上千万元。高中阶段的磁带费用也成了部分家庭的负担。

【原因分析】

(1) 听音设备的变化。这些年来, 有MP3、MP4的学生越来越多; (2) 卡式录音机的生产厂家少, 有些质量也不好。在此情况下, 教育部门仍为教材配备磁带显得有点过时。

【建议】

应该取消中小学英语教材配套磁带的发放。现在每套英语教材平均价格17元左右, 如除去磁带费用, 价格可以大幅下降。但为了教学需要, 配套磁带仅提供老师使用, 与英语教学参考书同时下发。同时, 出版社在出版教材时, 为教师提供与磁带内容相同的光盘, 可供学生复制。另外, 在出版社网站、教育资源库和各地市教研室网站上免费提供下载。随着MP3、MP4播放器的普及, 学生们完全可以从网上下载电子教材, 也不用为了听英语磁带而特地购买卡式录音机。以上做法, 不仅倡导环保和节约, 也为政府节省了宝贵的教育经费, 还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应用网络资源的自觉性, 可谓一举多得。

二、教师队伍发展篇

北京

【提案】建立政府教师制度——基础教育:给所有孩子公平的机会

卫爱民代表 (北京当代律师事务所律师)

北京市的教育不均衡现象表现在城乡之间差距较大, 区县之间差距较大, 同一区县不同学校之间的差距较大, 其中的核心问题仍是教育资源的问题。

【建议】

卫爱民在他提的《建立政府教师制度》议案中认为, 应该确保教师成为政府教师, 建立合理控制机制。

黑龙江

【提案】加强对全市中小学校教师课外补课的监管, 教师从事课外补课应缴纳个人所得税

于浮生委员

目前的各类学习辅导班通常是办学地点比较偏僻, 有些甚至办在家里, 并采用现金交易, 教师课外补课收入高, 而且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成为个人所得税的盲点。

【建议】

应加大税法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教师对加强个人所得税征收管理重要意义的认识。税务部门应采取措施, 组织自身力量加强清理检查。税务部门应加强监控, 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收入档案制和纳税机制, 从根本上杜绝教师课外补课偷税漏税行为。

贵州

【提案】教师绩效工资改革要防止成新大锅饭

徐谦委员

绩效工资是国家为加快促进教育均衡发展而出台的一根“杠杆”, 但我国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教育教学水平也有很大不同, 完全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削峰填谷”, 对于那些超工作量、压力大的教师来说, 实际上又是一种新的不公平。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在一些地区和学校有成为新一轮“大锅饭”的趋势。

2008年底, 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的指导意见》规定, 教师绩效工资分为70%的基础性绩效工资和30%的奖励性工资。《意见》是想以此激励、引导教师做好本职工作, 出发点是好的, 问题是, 具体操作中如何来保证公平。

【建议】

防止绩效工资改革出现新的“吃大锅饭”现象, 国家应尽快完善和细化相应的配套政策, 并对教师工作量、教学效果如何评估等进行系统、细致的研究, 否则绩效工资改革的结果, 是学校又会回到过去“干好干坏、干多干少一个样”的状况。

【声音】

贵州省政协委员付薇莉是一名在一线工作的特级教师, 她说, 自去年12月学校实施绩效工资以来, 她的工作量并没有减少, 但实际收入却降低了。究其原因, 是因为过去老师们能拿到超课时费, 但改革后却没有了这一笔收入。“优秀的老师, 学校重用, 家长期盼, 过去只要他们愿意多上课, 就能拿到相应的超课时费, 现在却不行了。”付薇莉说。

西藏

【提案】加强藏语老师培训力度

强久多吉委员

1982年毕业于阿里地区师训三班的强久多吉, 毕业后一直工作在教育一线。谈到这些年阿里教育发生的深刻变化, 他深有感触:“随着新观念和时代的发展, 家长和孩子们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了。学校和教师的压力都非常大, 学校也更加重视对教师的培训, 但由于经费紧张, 培训不能很好地开展, 希望能通过我的提案加快解决这一问题。”

【声音】

“现在农村的变化很大, 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农牧民的收入多了, 他们的子女受教育要求也多了。”强久多吉说, 去年他在普兰县多油乡下乡调研, 当来到贫困户卓玛家里时了解到, 家里只有她一个劳动力, 可就算条件再困难, 她仍坚持将两个孩子送到学校学习文化知识。卓玛的大儿子罗布去年考入了西藏大学, 走进了西藏最高的学府。卓玛说, 再苦不能苦孩子, 要让自己的孩子不再受没有知识的苦, 要让他们成为有知识、有文化的人, 过上幸福的生活。

三、高考制度改革篇

福建

【提案】关于取消省优秀生高考加分政策的建议

郭志荣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副校长)

近年来, 福建省考生高考加分名目繁多, 其中就包括省级优秀学生高考加20分录取的政策。他说, 这一政策的本意是向高校推荐特长生或特优生, 但在现实操作中“走了样”, 引发了社会公众的热议和不满。

【建议】

福建省应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20分的政策, 对某些特长生、特优生, 可采取推荐或同等条件下优先录取的原则, 由高校自行选择。

【委员对话】

减成加10分我认为还不够, 应该如委员所建议的, 取消省级优秀学生加分。——福州教育学院教研处主任叶诚良

【对话背景】

2009年11月, 福建省公布了2010年的高招照顾政策, 在这份照顾政策调整方案中, 高中阶段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的应届高中毕业生, 从以往的加20分弱化为加10分照顾。

辽宁

【提案】高考分数应在白天发布

曲维委员 (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

每年的6月27日零时, 对辽宁高考考生和家长来说, 都是一场“神经紧张”的考验。20多万考生都要通过拨打声讯电话或登录“辽宁招生考试之窗”网站来查询高考分数。选择在“零点”公布成绩, 严重影响了考生和家长的情绪和睡眠, 甚至影响他们乃至更多人次日的工作、生活。

【建议】

辽宁省应把“零点”行动变成“阳光”行动。打破几年来的惯例,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 在较为合理的时间内发布分数。曲维说:“只要统筹协调、提高工作效率, 在高考结束的半个月内完成阅卷和统计工作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希望辽宁也能尽早公布高考成绩, 为考生和家长查询分数提供更多的方便。”

【相关链接】

2004年辽宁高考成绩就安排在17时发布, 社会反响很好。而在全国范围看, 辽宁省恐怕是最后公布高考成绩的省份之一。最早的宁夏回族自治区6月20日就可以查询高考成绩, 吉林省、贵州省6月21日就可以查询高考成绩, 绝大多数省份和直辖市也在25日前对外公布高考成绩。

重庆

【提案】改革高考加分制度, 高考加分应召开听证会

李钺锋委员 (台盟重庆市委员会主任委员)

2009年高考, 重庆有31名违规加分考生被取消高校录取资格, 这不仅仅是重庆文科状元何川洋等31名考生及其家庭的责任与悲哀。目前重庆加分品种多达190多种。北京大学去年录取的24名重庆考生中, 有17人为加分考生。

【建议】

1.举行高考加分听证会

建议教育、招生等部门单位, 对诸如少数民族、库区移民等地域类的加分项目、分值和适用范围, 及时进行清理和规范;对诸如奥林匹克竞赛、科技创新大赛、体育比赛优胜者等加分项目, 建议取消。即使要保留, 也应严格审批, 控制规模。并举行高考加分项目听证会, 调整改革高考加分制度。

2.录取裸分考生应占七成

实行分线录取加分、裸分考生制度。比如, 北大、清华等高校在地方录取因加分达到录取线的考生, 只能占计划的30%, 以确保品学兼优的裸分考生能够有充足的条件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

3.加分公示在考生所在地

要杜绝作假, 对高考加分信息, 一定要选择在加分考生的同学、老师、就读学校和考生所在出生地, 因为他们最熟悉、最了解加分考生的实际情况, 最能发挥公示监督的作用。

【声音】

高考加分制度问题很多, 比如说三好学生加分, 既然都是三好学生了, 成绩一定优秀了, 那为何还要加分?重庆市政协委员王月婷说出了自己对高考加分制度的质疑和建议。

四、高校毕业生发展篇

山东

【提案】将有稳定职业低收入的高校毕业生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

李光荣委员 (山东省人口学校副校长)

来自农村的高校毕业生虽然在省城有了工作, 但是收入低, 一般月收入1000多元, 生活支出大, 即便是在城乡接合部合伙租赁很简陋的房子, 收入用于吃饭租房后也所剩无几。一些毕业生毕业几年后, 虽然到了成家的年龄也不敢谈婚论嫁, 他们成为一个逐渐增大的新的弱势群体。

【建议】

应将省城有稳定职业低收入的高校毕业生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比如, 在廉租房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实物配置房源用于公共租赁, 实行2至4人合租的办法, 租赁给有稳定职业低收入的无房高校毕业生, 以解决他们的住房问题。

新疆

【提案】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贾合亚·艾斯坎的尔委员

【建议】

首先, 由自治区主要领导牵头, 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参与成立大学生就业领导小组;其次, 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边远贫困地区就业, 并给予一定的补贴;第三, 鼓励高校毕业生进入各类企业, 特别是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就业, 这应该是今后大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同时, 建议政府出台一些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招收高校毕业生, 对吸纳就业并与其签订劳动合同的企业将给予相应的补贴。

【措施新举】

贾合亚·艾斯坎的尔建议适当放宽公务员招考人员的年龄限制。他说, 现在各单位在招录公务员、工作人员时, 往往将年龄设置为24岁以下, 这使得招聘范围“缩水”, 很多历届大学生无法报名参加考试;特别是少数民族学生, 有些在内地就读的需要先上预科2年, 毕业就已经24岁, 只能期盼一次考中, 否则来年无法报名, 造成部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希望有关单位能够考虑适当放宽公开招录人员的年龄限制。

广东

【提案】进一步完善高校学生医疗保障制度

民盟广东省委员会

【建议】

政府应增加财政投入, 逐步统一大学生医保的缴费和待遇水平。各地大学生负担能力相似, 医保的缴费水平和待遇应逐步统一。对中央部属院校学生的医保补助的40元缺口, 应当由省财政协助解决。

要合理分配医保基金, 门诊和住院保障兼顾。针对大学生群体的患病率 (特别是重大疾病) 较低, 平均住院医疗费用较少的特点, 建议将较多资金安排用于保障门诊支出。如广州市医保门诊与住院资金分配40︰140明显不合理, 应当把门诊资金提高到60元以上。同时, 学生住院报销比例也有提高的空间, 因为大学生群体无收入来源, 学生医保只要做到相对收支平衡即可, 不应该将大学生的医保资金调剂到其他居民群体使用。同时, 学习国外的医疗保障做法, 对大学生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或专项的健康检查。

为解决大学生因大病而家庭致贫、返贫的问题, 应当将大学生群体也纳入当地医疗救助体系中。建议以学校为单位设立大病医疗救助基金, 采取学校出一部分, 学生出一部分筹集资金, 还可以进行社会慈善募捐。

四川

【提案】给实习生支付合理实习报酬

翟峰代表 (四川省广元市人大城环资委主任)

刚刚或即将大学毕业的实习生到企业免费打工的现象, 如今可谓司空见惯。实习中, 大学生具有学生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大学生实习心切, 往往会疏忽了对自己权益的保护。据我了解, 大学实习生长时间顶岗工作却无报酬或仅有微薄补贴的现象在四川省广泛存在。

【建议】

制定《四川省大学生实习维权办法》, 维护实习生的正当权益。

【措施新举】

《办法》: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还是各类大学的学生实习, 皆“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同时规定学生实习, 皆应视为短期就业;未建立劳动关系的, 应签订短期劳动合同;四川省无论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实习, 还是各类大学的学生实习, 皆应与用人单位明晰双方责权及完善工伤保险责任。

五、青少年成长发展篇

福建

【提案】关于加大对互联网游戏整治力度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社会文化环境的建议

45位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提案背景】

此前, 团福建省委在深入细致调研的基础上, 向社会发放了1600多份调查问卷, 并通过座谈、“面对面”访谈等方式, 详细了解不同青少年群体的利益诉求。然后, 从中遴选出3个集中反映青少年普遍利益诉求的议题, 其中之一为“互联网与手机中的黄色、不良网络游戏及信息问题”。

作为网民主体的青少年, 一方面通过网络能获取大量信息, 学习科学知识, 拓展人际交往并丰富娱乐生活;另一方面也因为他们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 加上有关部门对网络监管相对滞后, 导致网络给青少年带来了不少负面影响。

【建议】

呼吁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将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减少到最低程度。

陕西

【提案】立法禁止未成年人使用手机

“我们应该考虑从立法的角度禁止12岁以下未成年人使用手机。”国外让12岁以下的孩子远离手机。12岁以上的孩子要带手机可以, 但是要求学校把学生带手机入校作为一条“高压线”来规范学生行为, 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沟通, 防患于未然。

【建议】

在抓好源头治理方面, 杨维平建议按照谁经营谁负责、谁接入谁负责、谁收费谁负责的原则, 切实有效加强手机网站传播信息的监管, 严格实行手机网站备案和上网日志留存制度, 落实手机接入责任, 加强网站备案信息核查, 整治业务推广渠道, 规范代收费行为, 清理服务器层层转租。明确网络广告代理商对其代理的广告内容和发布广告的加盟网站负有审核、监控的责任。斩断手机淫秽色情网站与基础运营商、接入服务商、广告代理商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企业结成的相互依存的利益链条。

四川

【提案】在中小学开设性教育课程, 正面引导中小学生的性观念

兰梁代表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中学校长)

还是小学生, 却用手机传播荤段子, 明明还在读初中, 女生却怀孕了……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因缺乏正面教育, 在性方面走上歧途。

【建议】

要推进性教育进课堂, 还需家长配合。此外,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和规定, 并重视对性教育师资的培训和教材的编写, 建立有效的推行机制。并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制定教育目标, 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从国外经验看, 开展性教育越早越好, 尤其是在幼儿时期进行性教育, 将会对孩子今后性观念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声音】

1.其实他们做出这些事, 很多是因为无知, 因此学校应该正确引导学生的性观念。

2.大多数中小学由于没有教材, 缺乏师资, 未开设性教育课程, 就连生理卫生课都被“一笔带过”, 教育主管部门在实际操作中, 也没有强有力地督促推进。

3.现在开设性教育课程, 压力还是很大的。一些家长认为, 孩子不懂就不会出事了, 反对性教育进课堂。

天津

【提案】加强青少年网络安全管理

【提案背景】

根据《2007年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 网瘾青少年数量日趋增多, 在18~23岁的青少年群体中, 患网瘾的比例达到11.4%。而团天津市委2009年联合天津社科院开展的调研显示, 77.2%的中小学生认为网络比现实“更快乐”, 部分受访者显现出网瘾的苗头。

【建议1】

我国许多法规涉及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例如《刑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等, 但这些规定存在薄弱环节, 导致作用发挥不明显。应制定一部《天津市未成年人网络安全管理办法》 (这是我国首次针对未成年人的网络环境问题出现的地方性立法动议) 。他们希望, 一部专门的法规能够规范网络服务人员、网络从业机构尤其是网络游戏研发、生产企业、销售商的行为, 明确执法主体及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建立健全法律责任追究制度, 从而防止未成年人受到网瘾等侵害。

【建议2】

以学校为主体, 社会各界要广泛参与建设青少年网络教育体系, 向青少年传授网络自我保护和网络道德方面的知识。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 要将“安全用网”作为重点, 教育青少年正确看待网络生活, 合理使用网络。

内蒙古

【提案】加强青少年体育, 增强青少年体质

陈明委员

【背景】

内蒙古自治区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和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精神, 对部分盟市学生中考科目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将体育列入中考科目。目前, 中考科目的调整已有两年之余, 仍存在一些问题。

具体表现为:学校、社会和家长认为, 考试科目的调整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质, 但由于学校经费不足, 造成器材短缺、场地不足, 严重制约了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活动, 中央提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要求得不到保证;虽然体育考试项目分值有所提高, 但学生身体素质没有得到全面发展, 身体机能没有明显改善, 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 肥体型有增无减;教育行管部门存在重布置、轻落实、欠评价的工作作风, 致使工作落不到实处, 不到位;多数学校体育课教学内容和中考体育加试项目不衔接, 形成考什么学生练什么的现状, 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建议】

一是教育行管部门应组织相关专家跟踪调研, 根据青少年发育特点, 制定学校学生体质评估体系, 提出高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供决策者参考;二是把学校学生体质变化情况与校领导政绩挂钩。

青海

【提案】改善中学生作息时间

民建青海省委

【背景】

很多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 不断增加学生在校课时, 甚至有的学校下午安排五节课。这种做法, 不仅严重影响了孩子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给老师带来很大的工作压力。虽然现在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早八点上课, 晚五点半放学, 但在实际执行中效果仍然不理想。

【建议】

教育系统应科学制定适合于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在校时间, 既能让孩子们学好科学文化知识, 也能保证学生良好的身心健康。

【具体措施】

一年级至九年级每学年学生上课时间安排为35周, 学校机动时间两周 (主要开展传统活动, 如文化节、运动会等) , 复习考试时间两周。九年级第一学期毕业复习考试增加两周, 这两周应该包括在上课时间35周之内。一年级至六年级每周课时30节, 七年级至九年级每周课时34节;高中阶段每学年52周, 其中教学时间40周, 社会实践1周, 假期11周。每学年分为两个学期, 每个学期分为两个学段, 每段10周, 其中9周授课, 1周复习考试, 每周5个教学日, 每日7课时。由于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不同, 所以学习安排的课时可略作调整。

安徽

【提案】按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科学配置可伸缩的中小学生课桌坐凳, 实现“量体裁衣”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

【背景】

九三学社安徽省委调查发现, 目前, 安徽省中小学课桌、坐凳设计不尽合理。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学生的平均身高逐渐增加, 180cm以上的高个学生在中学里到处可见, 但很多中小学校所用的课桌椅, 多年来一直不变, 很多学校甚至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从初一到高三都使用同一尺寸的课桌椅。课桌坐凳尺寸与学生不相匹配, 不利于学生正常身体发育, 特别是容易导致眼病高发。

【建议】

在加强对学校校舍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入, 尽快按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科学配置中小学生课桌坐凳, 要求各校将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身高的课桌椅列为学校开展教学必备的教学设施之一。各级政府应加强重视, 加大投入, 制定规划, 按学生的身高和体重科学配置中小学生课桌坐凳, 尽快在中小学逐步普及可升降桌椅。

六、文化传承保护篇

上海

【提案】部分高校自主招生不考“语文”与法律抵触

今年1月23日和24日由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和东华大学等上海六所高校开展的自主招生测试中, 有四所高校或放弃了对理科生考查语文科目, 或干脆规定全部考生仅测试数学和英语两科。

提案指出, 任意取消语文考试, 不仅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 而且将严重误导中小学的教育方向, 直至动摇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根基, 长远的危害不可估量。

【建议】

部分上海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中不考“语文”的做法与法律法规相悖, 应该立即予以纠正, 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将语文教育和考试纳入正轨。我们还应该持之以恒地在公共教育中重视语文教育, 培养年轻人的综合素养。同时, 我们也呼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积极作为、勇于创新, 切实执行素质教育与学习减负政策, 破解当前教育困局。

【法律链接】

我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 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宪法的立法精神就是要保持和发展语言以及由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而其重要的途径就是语文教育。《通用语言文字法》“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 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教育法》明确规定, 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 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同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提高学生普通话交际能力、汉字书写能力和语文应用能力等;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应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衔接;要按照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的原则, 加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这些法律规定的立法主旨意在明确语文教育作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一项基本任务需要大力促进和发展。

吉林

【提案】关注“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

民进吉林省委

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广泛普及和应用, 电脑已经成为人们办公、学习的工具。随之而来的是一些人, 特别是青少年一代对电脑已经产生很强的依赖性, 相当一部分人对汉字从“会写”逐步退化到了“只能辨认”的程度, 形成了“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

【建议】

各级党政机关应该提倡用手写体;教育部门要引导学校加强书面教学, 在义务教育阶段不提倡学生递交电子版作业, 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使之形成熟练的写字技能及初步的书法欣赏能力;教育部门要在学校开设书法课, 将钢笔、毛笔、粉笔的书写作为基础课和必修课等。

云南

【提案】中小学开设书法课

姜雪梅委员 (昆明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昆明姜雪梅文化艺术学校校长)

【提案背景】

中国文字、书法、文化是中国千百年文化积淀的重要标志, 不能因为电脑的发明, 让大多数现代人“只认字、不写字”, 或写得错别字连篇。应该让人们会认、会写, 而且要写好, 将中国的书法文化传承下去。

【建议】

在各中小学开设书法课, 从娃娃抓起, 培养他们写字的意识, 让他们知道中国书法文化是不可磨灭的艺术, 并将书法适当地列为升学择校的另一考核条件, 有利于综合提高各方面的素质;另外, 作为未来的人民教师、授业传道者, 作为艺术的学习者、传承者, 在师范、艺术院校增设书法专业更为重要。

关注中学教育 篇2

校外的天空

校外教育是青少年学生在课余和学校以外的广阔时间和空间里,由校外教育机构、文化教育单位和各种社会教育团体,依据国家教育方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旨在促进受教育者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活动。校外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公益事业,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数学教育应关注思考关注生存 篇3

中学数学教育最应该关注什么?既不是解题方法的总结,也不是数学知识技能的简单积聚,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应与教育发展的大方向相一致,教育关注的问题也应该是数学所关注的问题。因此数学教育的目的性应该跳出数学本身这一狭窄的范围,必须融入到整个教育这一宽广的大视野中。数学教育更应该关注思考,关注生存。思考发轫于生存,更好更深地思考才有可能更好地生存。追溯数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数学的诞生发端于生存的需求,而随着数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少数人头脑中的智力游戏,成为检验一个人智力高低的标准。这种弊端已延续到现在,达到根深蒂固的程度。脱离了需求的数学是无用的,而脱离了实践的课堂教学也是无用的,而这正是当今数学教育的严重弊端。

数学是抽象出的关于秩序与模式的学科,是对世界与生活的理性思考及终值判断。而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关注的却是大量繁杂的公式,陷入了题的海洋,并乐此不疲。而很少有学生从这些枯燥的内容里获得对客观事物和生活的观察与认识,以及对理性精神的认同、强化与提升。数学不但没有起到明智的作用,反而使学生丧失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所有的老师都认同这样一个观点;即数学主要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但随之带来的负面效应是数学学得不好,就说明逻辑思维能力差,进而表明智商低。这种偏激的思维正是我们中国人思维的独特方式,并有愈演愈烈之势。果真如此吗?数学是抽象出的符号体系,是相对感性的另一种理性的表达形式。学生缺乏的是对抽象的符号体系的理解,而不是逻辑思维能力本身。因此,数学教育的关键是抽象的符号体系指向生活实践的回归,这正是数学教育的价值所在。

关注幼儿情感教育 篇4

一、动之以情

杰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如何爱护儿童。”爱是幼儿精神需要中最珍贵的部分, 幼儿的心理发展需要成人的关怀与爱。爱的教育是幼儿情感教育的基本内容, 应该让孩子在爱的摇篮中长大, 在获得爱、体会爱中懂得分享爱、给予爱。

1.对孩子付出爱心

一颗幼苗需要精心栽培, 辛勤浇灌, 才能经得住风吹雨打。家长和教师应该对孩子无私地奉献自己的爱, 应以乐观的情绪、亲切的语言、温和的动作、善意的微笑、赞许的目光, 在点点滴滴中将爱倾注在每一个孩子身上, 让他们得到均等的爱心教育, 使他们获得安全感、满足感、幸福感……

2.培养孩子的爱心

爱的情感在接受与给予中才能得到强化与升华。在成人的爱护与关怀下, 孩子会逐渐产生爱的萌芽, 懂得同情和关怀父母, 并从对父母的爱到同伴之间的社会行为。我们要珍视和培养孩子的爱心, 使孩子纯真的感情不断地得到发展和升华。

3.爱要适度

成人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孩子健康成长的保证和需求。但这种爱必须适度;要理智, 有分寸。否则过于溺爱, 过于宠爱, 就会形成孩子任性、自私、依赖等不良性格与情感。

二、环境熏陶

1.良好的物质环境是点燃幼儿积极情感的导火线

喜爱美观, 需求情感是幼儿的共性, 应尽量为幼儿提供丰富的、优美的、有序的, 与幼儿情感相同、情趣相符的物质环境。使孩子萌发生活的愿望, 在心理上奠定接受教育、陶冶性情的基础。

2.和谐的人际环境直接影响着幼儿良好情感的形成

(1) 家庭和睦, 让孩子得到温暖, 建立民主、平等、信任、相互尊重的亲子关系。营造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互敬互爱的氛围。很容易达到情感上的交融, 有益于孩子形成积极的情感。

(2) 师生融洽, 让孩子相信自己。融洽的师生关系, 来源于教师对孩子的尊重, 信任与诚挚的认可和夸赞。教师应试着用亲切的微笑驱散孩子的自卑, 用信任的目光消除孩子的胆怯, 要恰如其分地寻求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 让孩子相信自己。

(3) 同伴友好, 让孩子学会交往。从小培养幼儿正确的交往观、友谊观、合作观, 为幼儿提供交往的机会和环境。引导幼儿之间建立起平等友好的同伴关系, 让其在积极主动的交往中沟通情感, 增进了解, 发展技能。

3.淡化社会给幼儿带来的不良情感

社会氛围、父母及教师的文化程度、教育态度、教师方法对幼儿情感的培养具有很大的影响。如实现由独生子女引起的儿童情感失调, 由家庭矛盾引起的问题儿童。由过早的课业选成的幼儿学习障碍等。这些都是由社会给幼儿带来的不良情感。因此要做好社会、家庭、幼儿园的协调, 为幼儿良好的情感的形成创造好的环境。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篇5

代寺镇中学 张兰

通过对本班留守儿童的摸底排查,发现他们的思想状况大致分为三类: 一是优秀型。这些学生学习认真,遵守校纪班规,对人有礼貌,善解人意,自觉性很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监护人有一定的文化程度,监护科学有力,在家受到了良好的启蒙教育。

二是波动型。这些学生的表现时好时差,波动性极大。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现监护人文化程度不高,监护力度不够。有时管一管,表现好一点;有时放松,出现反弹。

三是问题型。这些学生不遵守学校纪律,学习极不认真,调皮捣蛋,日常行为较差,偷拿东西、厌学、逃学现象时有发生,对老师及现有监护人的教育当作耳边风,时有“敌对”、“抑郁”、“恐惧”等表现。这部分学生中有90%以上的父母都双双外出。

针对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采取了相应教育措施。

一是深化德育课程改革,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新模式。即,推广构建留守儿童思想品德教育“三五一”和“两纵三横”育人模式。

1.“三五一”育人模式,其主要内容就是做到三个坚持、五个建立、一个评比。三个坚持即:

⑴坚持开展“五个十”活动:唱会十首优秀歌曲;观看十部优秀影片;阅读十本优秀书籍;会讲十个英雄人物的事迹;牢记十字文明用语。

⑵坚持开展“一带十”结对帮扶活动:即每一位教职工定向帮助十名双亲都在外的留守儿童。如,教师们通过书信、电话、座谈、共度周末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这些留守儿童等。

⑶坚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利用班级宣传栏,开辟《留守儿童天地》栏目;开展“献爱心”活动。培养留守儿童关爱他人、团结互助的美好品质;开展以“热爱家乡”为题的社会调查;还注重对留守儿童的个性特长培养;开展诚信教育活动;开展“底线道德”教育活动等。

五个建立,即:建立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建立家长委员会,加强家校联系;建立亲情联系站;建立代管家长责任制度;建立留守儿童自主管理模式。

一个评比,即:根据学校拟订的《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制度》、《班务工作制度》、《代管家长工作细则》等相关制度,认真进行考核评比、阶段性总结和反思。

2.“两纵三横”模式

“两纵三横”育人模式中的“两纵”是指“个体、班级”两级对象,而“三横”是指“学生、教师、监护人”三方对象,即:按班级、个体两级梯度模式纵向进行教育;按学生、教师和监护人三方平等模式横向教育,简称“两纵三横”。

另外,还十分注重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比如,从关爱着手,强化“三心”教育。用真挚的爱对待留守儿童,在工作中强化“三心”教育,即爱心、细心、恒心。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爱,心灵的孤寂带来了很大的精神压力。经过我细心观察发现:这类学生既自尊又很自强,情况各不相同,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性格差异较大。所以在对待留守儿童的教育上还因人而宜,采取疏导、启发的方式,晓之以理,导之以法。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时学习纪律容易出现波动、反弹,教师应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注意对他们教育的持续性、有效性,以达到促使他们健康成长的目的。

又如,用赏识的目光善待每一个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因为父母的疏远,大多行为习惯差,没有学习兴趣,缺乏学生应有的朝气和活力,往往容易受到老师的指责,同学的唾弃,因而失去信心。在教育中我们应该留心观察,尽力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鼓励。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和同学赏识的目光中,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在内心渐渐地形成肯定自我的意识。这种由外到内“你能行”的环境就内化成为“我能行”的积极行为。

通过一段时间持续努力,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状况有了明显的改善,留守儿童的自理能力和良好习惯正在形成,他们和非留守儿童一起快乐而满足地学习、生活着。

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

目前,我国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满足度较低,地区性失衡等现象,这是由经济因素衍伸出来的教育新问题。一些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因素,让教师和学生中“一切为了跳出农门”的教育观大行其道。同时,“重功利、轻人格”的农村家庭教育也应该引起关注。许多农村家长和孩子之间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涌现出很多“隔代扶养”,“单亲扶养”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公办教育的歧视排斥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陌生感,而需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

目前,对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几种。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其次就是隔代监护。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会发生异常,少数未成年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了解中发现,只有极少数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其他父母对此均未曾提及且不加深思,难道是对自己孩子的信任、放心,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学坏?还是这些父母们压根就是疏忽了这一点?许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切就造成许多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空白。

隔代监护情况相对也比较明显。父母长年在外,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这对原本受教育不全面的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农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下孩子的成长。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留守儿童”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孩子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外来伤害的防范能力。这就需要那些为人之父母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保护职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较温馨,安全的成长空间。父母一旦长期在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保护职能缺失,造成监护质量较差,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长辈或其他监护人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

面对眼前的这个在未成人中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用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好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体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把握好“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好家庭、学校,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优越的社会大环境。

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在有序、规范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尽最大努力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有爱心,懂教育的老师还可以做“代理家长”,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提升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为改变眼前贫困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越的物质享受,父母们不惜常年在外,拼命挣钱,然而,留守儿童中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们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父母应当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全面健康发展上。

未成年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之星,祖国的栋梁之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和成人社会的关心、爱护与牵引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绝不能反之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成人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是成长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基本要义,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赋予父母教育与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神圣职责。除了学校与社会教育外,为人父母者在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更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意外,远离危险的知识与具体方法。这样的自我保护教育,就理所当然成为每一个未成年人,尤其“留守儿童”从小就得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在提供良好外在环境基顾上,鼓励留守儿童自己探究成长的心路里程,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孩子树立志愿者精神,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他们将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由“要孩子健康成长”转换成“孩子要健康成长”,做到内外因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真正使德育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共同的期待给了我们共同的追求,共同的追求给了我们共同的渴望。“留守儿童”这一群体已经出现,但我们绝不能让一个“留守儿童”成为“问题孩子”。我们坚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关爱下,沐浴着祖国灿烂阳光,感受着社会大家庭温暖的“留守儿童”,都将会健康茁壮地成长,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也将会更加辉煌美好!

浅谈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关爱

一、关于“留守儿童”

目前,我国农村孩子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满足度较低,地区性失衡等现象,这是由经济因素衍伸出来的教育新问题。一些农村发展相对滞后,特定的经济条件和文化水平等因素,让教师和学生中“一切为了跳出农门”的教育观大行其道。一些苏北地区的“名校”,升学率远远高于苏南,而在心理教育体系的构建上,却普遍师资投入不足,教育方式简单而空洞,远远不能满足孩子们最起码的受教需要。同时,“重功利、轻人格”的农村家庭教育也应该引起关注。许多农村家长和孩子之间亲情感缺失,感情交流淡漠。特别是“留守儿童”这一农村弱势群体的出现,涌现出很多“隔代扶养”,“单亲扶养”的儿童,他们常常会因公办教育的歧视排斥以及对家庭中其他成员的陌生感,而需面对更多的心理问题。

为此,笔者所在“爱心彩虹”义务教服务团一行七人,前赴泗阳县众兴镇贾庄小学,进行了为期12天的支教活动及对当地留守儿童生活情况、成长状况进行了实地调研。一项项调查结果令人堪忧,一系列样本数据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正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

近年来,经济发展态势一跃千里,尤其在我省苏南地区表现更为突出,而苏北部分布区,则因历史、地理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发展相对滞后。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大量的苏北农民(多数为青年农民)纷纷背起行囊,常年在外务工经商,把孩子留在家里,让祖辈或亲戚扶养。从此,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空巢”群体——农村“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籍地以外谋生时,把其未成年的子女留置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具体而言,是指与父母双方或一方分离并“留守”在农村的少年儿童。服务团在贾庄小学,以四五年级两个班的学生为样本,以座谈对话的方式进行,展开了一系列的调查。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留守儿童”占样本总数的56.2%,这一比例远超出预料,服务团随及针对这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及心理成长状况,进行了更为深入的调查,其调查结果如下:

(一)总体现状

目前,该地区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和自我监护几种。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约占78.6%;其次就是隔代监护,约占19.2%。

(二)孩子们的心声

当问及父母不在身边是否感觉安全时,30.5%的调查对象选择不是很安全,10%左右选择一点也不安全,选择很安全的也占了27%,选择父母在与不在身边都一样的占28%。

被问及自己性格是否会因为“留守”而受影响时,约存46%的学生选择了很受影响或是有一些影响,36%左右选择不受影响,其他则选择了不知道。

在问到现在的生活中,觉得自己缺少什么时,约有30%的学生认为生活中缺少父母的爱,18%的人认为缺钱,另外,还有10%左右的学生认为缺少管束,28%的人则认为缺少自由。

另外,在这些学生当中,58.3%的儿童不想让父母外出;希望和他们一起生活;57.1%的儿童认为住在一起的亲戚没有父母对自己好;72%的孩子希望能被父母带到打工的地方一起生活;50%的儿童表示遇到烦心事或困难会闷在心里,不愿意告之别人,他们认为代管人对自己约束较少,教育也少。

(三)父母们的回答

在采访部分学生家长时,我们得知:约有60%-70%的父母给家中配有电话或手机,半个月或二个月和孩子联系一次,但也有10%的父母平时很少联系,仅在过年过节时回家呆上几天;在问及“在外打工,最担心孩子什么”时,38.5%的父母担心孩子没有照顾,怕不安全,21%的被访者担心孩子身体有病,24.3%的被访者担心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只有16.5%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

二、关注“留守儿童”

看着一行行令人深恩的数据,听着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话语,想着一朵朵含苞待放的“花朵”,不禁想问,是何原因导致这些孩子如此脆弱、无助?家长们的外出,到底对孩子们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一系列问题迎面而来。

众所周知,青少年时期是一个人情绪波动最为激烈的阶段。这种情绪的波动如果能得到及时的察觉和调节,就只会成为生命历程中的一种“成长痛”,这种痛楚就不会给他们带来心健康的损害,相反,它会让孩子们在日后的生活中增强一份适应社会的能力。但是,如果这种痛楚并未得到及时的援助且不断积累、激化,就会造成伤害,既有不同程度的自我损伤,也有进一步发展成危害社会的潜在隐患。社会权威统计显示,青少年的犯罪率、自杀率逐年升高。一个个痛彻心扉而又意想不到的恶性事件在周围频频发生,这一切的一切正在向人们昭示,青少年(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与其将来的成长之间实际存在着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关系。

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在这些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着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道德失范,安全失保,感情缺失等问题。有些留守儿童由于缺乏必要的监护和关爱,其基本权利得不到保障,其心理个性会发生异常,少数未成年人甚至误入歧途,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从调查结果中发现,仅有16.5%的父母担心孩子不学好,干坏事。其他父母对此均未曾提及且不加深思,难道是对自己孩子的信任、放心,知道他们肯定不会学坏?还是这些父母们压根就是疏忽了这一点?许多在外务工的父母对留守孩子的思想道德状况重视不够,使留守在家的孩子们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教育和情感缺失的环境中。家长对子女的关爱多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给足零花钱,买新玩具,苛求高分数„„而对孩子们的思想道德教育却不加重视,甚至压根儿就没有考虑到。这一切就造成许多留守孩子思想道德建设上的空白。

隔代监护情况相对也比较明显。父母长年在外,留下年幼的孩子,交给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带养,这对原本受教育不全面的农村儿童及青少年的学习,成长极为不利。农村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因受文化水平的限制,不能及时有效地辅导孩子的学习、功课。另外,他们老一套的教育方式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下孩子的成长。或是过分溺爱,或是放行自由,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性格的培养,遏制他们个性的发展。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不容忽视。长久的分离,会导致这些留守儿童性格孤僻,感情淡漠,尤其与父母之间,交流渐少,距离渐远。严重的甚至出现心理失衡。青春期的孩子们最需要正确有效地引导,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容易受外界物质因素的影响。父母常用金钱来弥补与子女的情感交换。这就造成了一些小孩把钱看得比较重,淡漠了与父母的情感。

“留守儿童”都处于青春发育期,体格没有健全,这样,孩子们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和对外来伤害的防范能力。这就需要那些为人之父母的,充分发挥自己的保护职能,为孩子营造一个较温馨,安全的成长空间。父母一旦长期在外,监护人监护不到位,保护职能缺失,造成监护质量较差,很容易导致孩子对长辈或其他监护人缺少信任感和安全感。

三、关爱“留守儿童”

当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党和国家领导人更是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到了战略高度,特别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下发,关心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已成了全民关心的、事关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工程”,正如胡锦涛总书记强调的那样,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到亿万家庭的“民心工程”。

面对眼前的这个在未成人中处于弱势的特殊群体,针对他们特殊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们必须用新形式、新途径、新方法,切实为“留守儿童”做实事、做好事、做他们乐于接受的事,细心体察“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尊重“留守儿童”,了解“留守儿童”、贴近“留守儿童”,把握好“留守儿童”的成长规律,充分利用好家庭、学校、政府、社会这一网络式的关系,从根本上找出解决问题的出路,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优越的社会大环境。

(一)政府关爱

社会的安定和谐,有序运作离不开政府的正确指引。同样,对于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的弱势人群,更离不开政府的高度重视。政府相关部门应强烈化其领导职能作用,从宏观进行分析、引导,解决这一难题。

1、政府部门应及早出台系列关爱留守儿童的政策措施。及早构建实施适合农村教育环境和教育特点的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拓宽教育形式,以便对农村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的知识、心理、道德和经验等有充分的了解和尊重,营造出平等、友善,和谐的心理教育环境。

2、政府要对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村家长进行引导和教育,强化农民工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及其重要性,让农民工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以及教育孩子的科学、正确的方式,发挥家长对孩子的独特的教育功能,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另外,对留守儿童的代理监护人的素质教育也不容忽视,特别是隔代监护家庭中的老年监护人,应当采取适当的形式,对他们进行不定期的培训,让他们了解科学育人的知识,提醒老年监护人,爱孩子,但不能溺爱。

3、政府部门应尽快完善和健全社会教育和保障机制。一方面,可以从经济层面上,帮助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对农村部分贫困家庭进行一定的基金扶助;另一方面,应当为农村打工一族在城市提供一个良好的后台环境,解决农村务工人员子女在城里的受教育问题,让农村孩子不再留守,可以跟着父母一起进城既可以享受父母无微不至的关爱,又能够接受较好的教育。

(二)学校关爱

学校是孕育人才的基地,是承载梦想的摇篮,是撒播爱心的殿堂。在有序、规范的教学活动中,学校应尽最大努力配合政府,响应号召,协助部门,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的优势,辐射农村,将“关爱留守儿童”这一工作具体做到位。

1、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号召,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家长学校“要正常办学,经常开展活动。要立足新情况,创新办学形式。在学习时间上,可以采取农忙与农闲相结合,在授课方式上,可以采取点与面相结合的模式;在考核方式上,可以采取笔试与口试相统一的方式;在活动形式上,可以采取授课与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拉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

2、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实行动态管理,并针对留守孩子的性格,家庭等不同的特点进行分类管理,建立成长记录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生活上和心理上的关注。在与家长的联系方式上,可以通过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内容上突出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状况,老师的建议以及家教知识宣传等等。有条件的地区或学校可以建立一个“留守儿童之家”,对所有“留守儿童”实行封闭式管理,减少孩子们孤单独处的时间,避免部分儿童与社会上不良青年接触的现象。使孩子们日常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统一管理下有序进行,并让每一个留守儿童不再孤单,不再无助,在学校同样的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3、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们,体格还没有健全,加上保护能的缺失,在生理上和心理上都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对于外来伤害也没有防范意识。学校的主要职能除了教学以外,还肩负着保护的职能。学校要强化对少年儿童的教育义务,防止教师、同学歧视留守儿童,保证农村留守儿童能完成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把一个“问题孩子”推给家长,留给社会。

4、学校要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加大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增加留守儿童与教师接触的机会,使留守儿童得到学校和老师更多的关心与帮助。教师应经常对走读留守儿童进行家访,更多关心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除了配有各班班主任之外,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能有专职的心理辅导老师,或是聘请有爱心,懂教育的老师做“代理家长”,对家庭功能缺位的留守儿童进行教育、引导。根据孩子心理特点,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和鼓励,多运用先进事例来引导他们奋发向上,提升培养孩子道德成长意识,使留守的孩子们有较好的亲情和教育补偿。

(三)家庭关爱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在确,为人父母者生儿育女不仅仅是传宗接代的需要,更是为社会、国家和民族培训优秀接班人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曾经说过的:“家长的行业是培养和教育子女”。为改变眼前贫困的生活环境,给孩子们提供更优越的物质享受,父母们不惜常年在外,拼命挣钱,然而,留守儿童中出现生存危机和道德失范的问题,家长们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可怜天下父母心,整天都“望”着子女成才,却忽略了正确的引导教育,常常会事与愿违。因为,为人之父母,就应当从现在起给“留守”在家的孩子更多关爱,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儿童全面健康发展上。

1、家长要转变观念,切实负担起责任,破除“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就是对孩子负责”的思想;树立“孩子的教育和全面健康发展需要家长的精心呵护和全面关怀”的理念。

2、有条件的父母,应该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其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条件。一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要认真从孩子成长需求的角度出发,寻找和确立孩子的监护人,细致地落实孩子的被监护权。平时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并尽量多地与孩子联系,创造更多的时间与机会与孩子沟通、交流,在情感上多给孩子慰藉。

3、父母要掌握较科学的教育方式,不能一味溺爱或过分严格。孩子取得好的成绩,做了好事,应予以适当精神鼓励,若是犯了错,万不可拳脚相加,要多分析、引导、沟通,从思想道理上进行教育。父母要让孩子体会到不在身边的亲情和温暖;让他们知道,父母的辛劳,都是为了他们能更好地生活,接受更高的教育;让他们真正从心里理解父母。只有这样,孩子们心中的结才会自然解开,去接受来自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关爱与教育,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四)自我关爱

未成年人是我们民族未来的希望之星,祖国的栋梁之才。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和成人社会的关心、爱护与牵引密不可分的,但学生们绝不能反之成为被动的受教育者,成为成人教育的执行者,他们是成长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他们应该参与教育的全过程。“热爱生命、尊重生命、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乃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之基本要义,也是家庭和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现代社会赋予父母教育与监护未成年子女的神圣职责。除了学校与社会教育外,为人父母者在给孩子遮风挡雨的同时,更必须教孩子掌握最基本的预防意外,远离危险的知识与具体方法。这样的自我保护教育,就理所当然成为每一个未成年人,尤其“留守儿童”从小就得在家庭、学校、社会中学习的最基本的内容。

学校、家长应密切配合,在提供良好外在环境基顾上,鼓励留守儿童自己探究成长的心路里程,充分发挥和调动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孩子树立志愿者精神,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感召下,他们将努力学习,在不断完善自我个性,提升心理承受能力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校园心理文明建设和社会公益活动中去。这样,便能很好地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教育能力和水平,并发挥其自主参与的热情与积极性,锻炼孩子们的社会活动能力,由“要孩子健康成长”转换成“孩子要健康成长”,做到内外因相结合,知和行相统一,真正使德育工作做到孩子们的心里去。

关注幼儿安全教育 篇6

一、通过课堂进行教育

每天孩子到校的第一节课的十分钟是安全教育课,教师从各方面进行安全教育,让孩子每天从思想上提高安全意识,知道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在放学前也要对孩子进行安全教育,做到时时刻刻提醒,确保孩子能安安全全上放学。

二、通过活动课加强幼儿的安全意识

在课堂下的时候,有的幼儿为了寻找乐趣,就独自一人去攀登幼儿园的“爬梯”。我们都知道,幼儿不知道自我保护,又加上“爬梯”自身又没有相关的保护措施,因此如果幼儿一不小心将会酿成大祸,因此老师在这个时候就一定要有所作为。我除了要立刻制止以外,还对其进行一番教育,应该通过简单的道理来让他们明白安全的重要性。我举了一些孩子不注意安全方面的事例,如:有些小朋友不听老师话在楼梯扶手上往下滑时,不小心把胳膊摔坏、腿摔骨折等。于是他就会在心里产生一些恐惧的心理,这时我们应该联想到其他的同样对幼儿是非常危险的事物。老师应该及时向幼儿说清楚,老师应该说再列举一下学校其他的对于幼儿来说相对危险的事物,这样就会在无形中加深他们对攀爬的印象,从而对于一些危险的事物形成一些自我保护的意识。

三、通过身边的真人真事向幼儿介绍安全的重要性

根据我们身边所知道的溺水事例,我们一定要做好幼儿的安全教育。但是,我们在对于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为了加深他们的印象,老师就可以让幼儿认识救生圈。正当他们对救生圈感到好奇的时候,老师就可以告诉幼儿不要到河边去玩。让他们注意,不要听信大孩子的话,去河里游泳,因为这是很危险的。我们都知道,幼儿做与游泳有关的动作也是非常危险的,因此老师就要告诉他们不能那样做的原因。老师可以这样告诉幼儿,说等到他们长大了,并且有了力量,就可以去游泳了。幼儿一听就会非常高兴,于是就会纷纷表示自己还小,等到长大了再去。这样就起到了让他们避开危险的目的,但是让他们保留以后长大去游泳的憧憬。

四、通过游戏提高他们的安全行为能力

在游戏中对孩子的教育是很容易的,孩子即能感到快乐的同时,又能学到知识,这是一举多得的教育。为了让幼儿更好地融入其中,老师应该让他们积极地去扮演自己喜欢的一些角色。例如,老师可以和幼儿玩《大灰狼》的故事,通过里面开门的情节,教导幼儿不要轻易地给陌生人开门。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还要有意识地让他们明白给陌生人开门带给他们的危险。过马路的知识对幼儿也是很重要的,这时老师可以把马路简单的图形画在我们的幼儿的走道上,并且让一些幼儿亲身去体验,让他们从中吸收丰富的、安全的知识。

五、通过安全应急演练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篇7

代表委员声音:

山西省政协委员孙蕾:建议推进城乡均等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体制改革, 创办“留守儿童托管中心”、“留守儿童乐园”等场所, 让留守儿童放学、放假离校不离教, 离校不离管, 同时加强村社对本村本社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工作。

安徽省人大代表汪来九:要进一步加大对已建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资金投入, 增加硬件设备添置,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的设备设施与管理。

关注教育力量的整合 篇8

一、整合的意义

区县教育中心是区域的教研中心、科研中心与培训中心,如何将教育中心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学校的发展与区县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通过较长时间的思考,我发现教师个人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区域教育的发展,都经历了从合格达标到特色发展,再到关注品质、追求卓越的发展过程。为此,我提出了“区县教育中心建立教研、科研、培训三位一体研究型文化中心”的构想,依此引领教师发展、促进学校发展、规划区域教育发展的工作思路。

二、整合的方向

为发挥教育中心的示范、辐射与服务功能,各区县教育中心要打造研究型教育文化。

第一,教育中心每位教师必须拥有研究能力,主要包括捕捉教育教学信息的能力、深入教学一线调查研究的能力、组织协调教研和科研活动的能力、不断自我学习提高的能力、概括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能力、开拓创新的能力等。

第二,研究型教育文化,要求教师的教学设计主要是围绕着如何让学生进行研究、探索和思考而进行的,而研究、探索和思考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形式,教学过程则是教师研究、探索和思考结果的外化。

第三,研究型教育文化,要求学生有效的学习是围绕着研究、探索和思考展开的,研究、探索和思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研究性学习中,学生在各种活动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学习品质、能力,从而为他们的终身学习、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研究型教育文化主导下,教师和学生的研究与探索都是主动的,而现实教育中,往往是被动的。

三、整合的维度

学校教育是一个研究与学习相统一的实践过程。各区县教育中心的师生员工要在研究中工作、在研究中学习,通过研究实现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和各项服务的科学化、现代化,最终实现学校教育的最优化。

第一,办学思想与办学特色。办学思想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校的顶层设计。要凝聚全体教职员工的智慧,遵循教育方针,提炼自己的办学思想,并给出深刻的阐释,从而取得共识,指导教育中心的发展。要把研究型教育文化作为办学思想,将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有机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社会公民。

第二,执行力文化系统的强化。教育中心把“科研兴校”作为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并对学校管理体制进行优化与调整,确立以“研究型教育”来推动和促进创新发展的战略。

第三,形象力文化系统的优化。学校的形象文化系统包括:建筑景观文化、特意设计的形象文化、发自内心的行为文化和课程文化。另外,学校中还有其他一些物质文化,如专业展室、校本教材、校服等。

高校应关注人文教育 篇9

人文素养即做人的基本修养, 主要体现在一个人对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即通过提高人文素养使人活得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 使学生拥有更开阔的心胸, 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人文教育的目的是要教导学生如何做人。其中包括:如何处理人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方面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教育现状

高校普遍重视教育教学的硬性指标。上级教育部门通常以师资水平、学生成绩及学生就业率来考核评价学校的教学质量, 因此, 高校非常重视这些指标的完成情况。同时由于中国大陆高校不断扩招, 生源抢夺战激烈, 使得各大学非常重视招生问题, 格外关注那些影响招生的因素, 如教师职称结构、学生就业率、教学设施配备、发表论文数量、科研成果状况等硬性指标, 以利于增强学校的社会影响力, 吸引生源。

以上原因导致了高校在人文教育方面的关注度不够, 投入不足。现今高校在市场经济的催化下, 不知不觉放弃育“人”的责任, 消解高校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 人的教育被忽略了, 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

二、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做人的教育。人文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人文教育, 能够帮助学生确立符合道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 可以提高人文素养, 使其生活更自觉、更高尚、更高雅, 拥有更开阔的心胸, 更加重视精神追求, 促使其追求真善美, 培养同情之心以及对遭受不幸的怜悯等心理情操。

量化的教育教学指标从某种角度能够衡量学校的办学实力, 但并不全面, 如杨振宁所讲:“一个大学的系在国际上排名前20就是一流, 但即使有若干这样的系, 没有良好的人文教育, 大学还不可能是一流。”因此说仅以教育教学的硬性指标来度量学校与老师是不全面的, 对于学校和学生的长远发展均不利。

人文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教育一旦离开了人, 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 严格说来就不称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 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 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人文教育是不可以从大学教育中抽出的。教育和训练不同, 训练是传授某种技艺, 教育则是要给人提供某种精神品质。大学就是要为年轻人建立一种精神的故乡, 使他们在瞬息万变的世界上闯荡时, 有一种内在的资源。学到的知识可能忘掉, 但培养的品性却不可能被忘掉, 这是做人的基础, 也是教育的目标。缺乏人文教育的学生, 未来的他们缺乏精神给养, 发展后劲必然不足。

三、高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举措

高校应提高教师的人文教育水平。教师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与文化修养, 做到言传身教, 为人师表, 充分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敦促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 从“以人为本”、“关怀发展”的教育理念出发, 以“厚德载物”、“大胜以德”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教育根基, 把中国的传统道德和人文修养故事深入浅出地运用在教育中, 寓教于学, 寓教于乐。各个学科要提倡自觉渗透人文知识、人文思想和人文精神, 把人文精神贯穿于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之中。培养不但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 而且具有美好修养、胸怀远大理想的年轻一代。

在高校教学任务中, 开设人文课程。人文教育尽管涉及人类文化的广泛知识领域, 实施途径也多种多样, 但就学科范围而言, 进行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是哲学、文学、历史和艺术等学科。学校系统制定人文教育规划, 开设人文课程, 规范考试考核, 势必强化学生广泛阅读文化经典, 影响学生的阅读视野和文化深度, 在哲学、文学、历史、艺术领域开设课程是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 因为人类几千年来积淀起来的文化经典中含有丰富的人文教育的思想养分。

高校要大力宣传人文精神。通过专家、学者推荐形式, 开展人文教育讲座, 号召学生多阅读一些人文经典书籍, 引导学生读书、读报, 培养学生文化底蕴。另外可通过开办校报的人文版栏目、开通校园广播的人文故事时间、在各教学楼的宣传栏里定期张贴有感染力的人文专题等方式, 让学生全方位感受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 让学生从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中汲取丰富的人文营养。

摘要: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应是大学教育互融互动、相互补充的两种主流文化, 人文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高校办学普遍存在急功近利思想, 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上缺乏对人文素质教育体系的合理构建, 因而造成了学生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人文教育将成为当代教育的理性选择和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关键词:人文文化,人文教育,高校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公共关系学.经济科学出版社

[3]文辅相.我对人文教育的理解.中国大学教学, 2004 (9)

[4]史志谨.基础教育改革与师范院校人文道德教育.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 2005 (12)

[5]徐育新, 郝峰.浅论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中国电力教育, 2007 (12)

关注孩子的情商教育 篇10

情商包括:自我认识、情绪管理、自我激励、了解他人和社会交往。在评价情商高低时,一般将其具体细分为“自信心、爱心、独立能力、意志力、竞争意识、目标性、乐观、诚实、交际与合作”这九个方面。

人们最早了解情商,是从著名的“果汁软糖实验”开始的。实验者将一群4岁的孩子留在一个房间里,发给他们每人一颗软糖,然后告诉他们:“我有事情要出去一会儿,你们可以马上吃掉软糖,但如果谁能坚持到我回来的时候再吃,就能够得到两块软糖。”有的孩子迫不及待地吃掉软糖;有的孩子一再犹豫,但还是忍不住塞进了嘴里;另外一部分孩子却通过做游戏、讲故事甚至假装睡觉等方法坚持下来。20分钟以后,实验者回到房间,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又得到了一块软糖。实验之后,研究者进行了长达14年的追踪。他们发现,到中学时,这些孩子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异:那些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在学校里表现出很强的适应能力和进取精神,而没有坚持到最后的孩子则比较固执、孤僻,很难承受挫折与压力。这个实验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那些更善于调控自己情绪和行为的孩子,也就是有更高情商(EQ)的孩子,拥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更大未来成功的希望。

在国外,学校很重视情商的教育。侄女7岁,在美国上一年级,有一次和我说起她的家庭作业。我感悟很深:她们都是周末布置家庭作业,就是把她们班的一只玩具猴子轮流带回家,由她们带这只小猴子玩,和它做游戏,招待它吃东西。我问,给它吃肉吗?她说它不喜欢吃肉。周一的时候对老师和同学口述招待这个特殊朋友的过程。我一直想,我们现在的孩子为什么难管,很大原因就是孩子自私,不为他人考虑。我们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就无休止的口算,笔算,背唐诗,背英语……他们怎么知道要照顾别人,怎么知道别人喜欢什么呢?

情商有先天遗传的成分,但与智商相比,更由后天决定,它是后天学习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进而形成在自我形象,情绪管理、竞争力、挫折抵抗、沟通、人际关系及领导力的圆融表现。在很多情况下,大人埋怨孩子没有目标,爱发脾气,怕困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其实孩子是缺乏目标管理的方法、情绪控制技巧、压力应对技巧、管理时间和作业的方法。

情商不是给未来成功者准备的,它是每个孩子每天都会面临的选择。情商无处不在,每天,孩子都在用自己的情商能力应对身边发生的一切事情。情商能力不同,结果是完全不同的。面对繁重的课业,“抗压能力”会让孩子反应是努力面对或者厌恶逃避;“自信心”会让孩子放弃或者坚定目标;“情绪管理”会让孩子平静心态或者愈加烦躁;“自我控制”能力会让孩子精力集中或者思想分散;“人际能力”会让孩子热爱学校或者孤僻独处。和许多家长谈起来,很多不听话,学习不好的孩子都是在情商教育上太欠缺。

我曾经在一个亲子互动《我是冠军》节目中,看到过这样一对选手,一位离异多年的妈妈带着女儿,为了孩子的未来,妈妈风里雨里,培养孩子的各种特长,当介绍到女儿的时候各种获奖证书琳琅满目,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优秀孩子。但是当她们在参加一项攀高比赛的时候,妈妈失手坠地,工作人员马上将她送入医院。一直到第二天,女儿都没有到医院看过妈妈,当工作人员告诉女儿因为妈妈身体,她们不能继续参加比赛的时候女儿放声大哭,她大喊:我要参加比赛!我顿时哭了———为她的妈妈。我不知道这个含辛茹苦的妈妈会不会感到自己的失败。即使这个孩子以后考上了重点大学,有了一个好工作,可是她一点也不会关心家人,这难道是家长心目中的好孩子吗?

情商教育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不是说一天两天就能够达到目的,从孩子出生就应该对他进行情商教育,不是每天和孩子讲大道理,而是用你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感化他,不要觉得孩子还小,什么也不知道,不管孩子是不是会说话,只要他有意识,他就有感觉。一个人情商的形成开始于幼儿期,形成于儿童期和少年期,成熟于青年期。专家研究证明成功100%=智商20%+情商80%。所以说,情商教育能影响孩子的一生。

摘要:情商有先天遗传的成分, 但与智商相比, 更由后天决定, 它是后天学习的价值观、方法和技巧, 进而形成在自我形象, 情绪管理、竞争力、挫折抵抗、沟通、人际关系及领导力的圆融表现。

特别关注——教育均衡 篇11

引言:教育均衡,实质上是指在教育公平思想和教育平等原则的支配下,教育机构、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平等待遇的教育理想和确保其实际操作的教育政策和法律制度。其最基本的要求是在教育机构和教育群体之间,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相对均衡,并最终落实在人们对教育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上。

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说,各地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国家推动教育发展的奠基工程和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的重要工程,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袁部长指出,我国已经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全面普及,现在我们要结合研究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他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各地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制定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总体规划,提出了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经济欠发达地区,都针对本地实际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涌现出一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但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正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仍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河北省唐山市创新模式促教育均衡发展

河北省唐山市地处环渤海中心地带,拥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2 142所,在校生(幼儿)120万人。3年来,全市有400多所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结对子”,城区95所相对薄弱中小学校由名校兼并,实现了城市义务教育资源的优化。

为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在2005年全市消除危旧校舍的基础上,唐山自2006年起启动了农村中小学陈旧校舍改造工程,目前已完成33.8万平方米改造任务,累计投入资金2.4亿元。唐山全面实施了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普及率达80%以上,部分县(市)区达90%,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普及率均达到100%,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唐山市是河北省第一经济强市。为了实现教育资源整合提升,唐山市在硬件资源上探索了成片集中、兼并扩建等模式,让优质资源产生规模效应、联动效应;还采取了联盟校、建分校等方式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达到优质均衡的目标,唐山市采取了示范性高中公助生指标分配、严格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划片招生、免试入学”,以及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无障碍就读政策等。这些都在向我们昭示,唐山市正向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目标迈进。

经过几年的努力,唐山市一批名不见经传的小学校、薄弱校正在不断发展壮大,均衡发展的目标正一步步实现。正如唐山教育工作者所说,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造峰扬谷”,最终目标是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哈尔滨市将进行学校网点布局调整消除义务教育冷热不均

哈尔滨市将开始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调整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规范义务教育学校校型和班额,消除超大规模学校和学校“大班额”现象,以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按照规划,哈尔滨市将进行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对于目前学校选址落位不符合安全规定的,要予以调整。同时,解决好城区和县镇学校因校舍面积不足而出现的“大班额”现象,从根本上消除义务教育学校“冷热不均”的问题。加强集中办学学校的标准化建设,对于暂时还不能撤掉的网点学校,要尽可能改善其教学条件。此外,今后哈尔滨市校长选聘要设置“入口”关,校长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任职经历要符合国家规定的任职条件。并建立区域内校长挂职交流培训制度,提高校长业务水平。继续深化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教师队伍的年龄、学历、专业结构,落实教师聘任制度,形成教师合理流动的有效机制。在教学方面,建立教师岗位责任制和职业道德评价体系,采取交流制度,均衡教师配备。

哈尔滨市还将深化招生制度改革,按照义务教育公办学校“划片招生、就近入学”制度,严禁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以组织考试或变相考试的方式招生,不准以各类竞赛成绩作为招生的依据,不准分设重点校和重点班,推进重点高中配额制度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学校的均衡发展。

按照规划,哈尔滨市力争到2016年,全市基本消除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共769所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

四川省成都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新跨越

全木质结构的校舍,标准化的塑胶跑道、带卫生间的学生宿舍、自动喷水的消防管道……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都江堰市向峨小学校会如此现代化。

如果不是推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石室、树德、七中这些成都市的名校就不可能在彭州、崇州、都江堰、金堂等地落户;如果不是因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成都市的名校长、名教师也不可能在偏远的乡村小学校上课,而且一待就是几年。

四川省成都市推行的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一下子拉近了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的距离。悄然改变的教育格局,城乡融合的教育形态,其背后“推手”是成都市在“全域成都”视野下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实践与探索。

在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征程上,成都市一直活跃在探索、革新和实践的前沿。“全域成都”处处都能让人感受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创新和实践,成为目前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践领域最具活力的地带之一。早在几年前,成都市就开始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不少名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实质性合并,捆绑发展,共同提高,化解了城市优质学位紧缺的难题。如果说那里过去的均衡主要是在城市范围内分区域推进的话,那么,现在的均衡则扩展到了全成都的所有城乡学校。在“全域成都”的理念指导下,义务教育均衡正在从一个个区域走向全市,成为成都这座历史悠久的现代都市义务教育发展的时代脉动。

成都市教育局局长周光荣说,借助全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这个平台,我们将持续地推进改革创新,以推进优质名校管理体制改革为核心,以名校集团化发展为抓手,统筹配置全市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城乡教育一体化改革实践,办好每所学校、教好每个学生、成就每名教师。我们的目标是,在中西部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让优质教育的阳光照耀所有的花朵。

湖北省仙桃市办学机制创新激活每所学校

湖北省仙桃小学校与仙桃实验二小相距1公里,步行10分钟,可每到招生时节却有不同的境遇。实验二小每年招400名学生,要求来上学的达到800人。而仙桃小学校硬件设施居全市一流,可由于师资不如实验二小,每年学生从未招满,漂亮的教室大量闲置。

这种状况自2009年3月“联校制”推行以来,有了根本性转变。实验二小12名教师调入仙桃小学,仙桃小学移植实验二小先进的教育模式,开展特色教育。新学期,仙桃小学校一下子新增了200名学生。

“家长择校实际是择师,学校薄弱也主要薄弱在师资。”仙桃市教育局纪委书记程波介绍说,2009年以来,仙桃把优化教师资源配置作为突破口,相继推出“一校制”、“学区制”、“联校制”,有效地缓解了“择校热”,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2009年4月,仙桃市在10所城区学校推行“一校制”改革试点,即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选择一所师资力量雄厚、办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就近代管一所薄弱学校,推行“一个法人代表,两个办学实体,教学统一管理,资源共同分享”的管理机制。“学区制”、“联校制”有效缓解了“择校热”,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办学水平。

“打破乡镇界限,教师实行无校籍管理、按学科需要配置。”先进的教育理念如今已在仙桃很多农村学校变成了现实。2009年开始,仙桃市在3个乡镇21所农村中小学大力推行“学区制”改革,即选择一所优质镇直初中与镇办中小学校合并,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管理模式,统筹管理学区内所有中小学。

“与‘一校制’不同,‘联校制’是‘联而不合’。”仙桃市2009年还在两所城区学校和28所农村学校开展了“联校制”改革试点,即师资雄厚的优质学校与师资薄弱的学校实行联合,推行“法人独立、互联互助、以强带弱、对口支援”的管理模式,让仙桃小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仙桃市不仅通过推行“三制”解决教师队伍分布不均、结构不优等问题,还通过建立教师补充机制、保障待遇、加强培训等措施提高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点燃每个教师的发展激情。

江苏省无锡市创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

近年来,无锡市教育系统先后获得江苏省文明行业称号,成为江苏省首批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市和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先进地区。2007年,无锡在江苏省率先通过区域教育现代化评估验收,标志着整体教育发展水平进入了全省乃至全国的领先地带。在这样的高位平台上,无锡人把教育放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予以总体筹划。

江苏省委常委、无锡市委书记杨卫泽这样批示,要“争创全国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努力实现人人享有良好教育的目标”。无锡市市长毛小平表示,要把义务教育高位均衡作为全市实施教育优先战略的重要抓手,要谋划好教育这一基本的民生工程。

教育质量高水平是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重要标志。从一开始,无锡市就把质量提升作为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核心和重点,“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关键要落实到青少年学生的高素质发展上”,无锡市教育局局长陆卫东说。2009年3月份,无锡市教育部门进一步重申和明确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若干规定,要求学校不分重点班、快慢班;规范教育收费;不得随意增减课程和课时;严格执行学生在校活动时间总量规定,控制家庭作业量;严禁中小学校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违规组织学生上课,严禁中小学校与非学历教育机构合作举办学科类竞赛和培训活动。

无锡市副市长华博雅说:“属于办学条件问题就集中力量改善办学条件;属于师资不足问题就着力强化师资;属于管理薄弱问题就强化管理,必要时调整校长;属于教育质量问题就重点加强质量监控和教研指导。”这是他们从实际出发,确定的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示范区创建的工作原则。两年过去了,该市义务教育切切实实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国家总督学顾问王湛前不久在无锡考察后予以充分肯定,称赞无锡在推进义务教育高位均衡方面“又做了先行者”。

辽宁省凌源市教育的三重“境界”

四官营子中学的教学楼看起来依然簇新,宽阔的操场、新栽的小树,教学楼里有设施齐全的实验室和音美专业教室;教室里,学生们在唱歌、跳舞、绘画、做手工、弹奏乐器……如果不是看到四周的群山和冬日荒凉的田野,根本看不出这是一所北方山区的农村学校,里面的是一群北方山区的农村孩子。凌源市教育局局长马金厚告诉记者,在凌源最偏远的乡村学校,也能看到类似的场景。因为有“设施设备作保证,干部作保证,师资作保证”,凌源市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上正在营造三重“境界”:学校建得一样好、教师调配得一样好、学生素质一样提升。

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凌源市尝试用“均衡发展”诠释素质教育思想,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同时注重习惯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健全,做到身心两健。围绕这个目标,凌源市设计了一个“抓手”,在2006年年底提出“三个一工程”:要求学生定期改掉一个不良行为习惯;熟练掌握一项伴随终身的体育锻炼项目;掌握一项愉悦自己、感染他人的艺术特长。农村孩子以前不接触琴棋书画、不唱歌跳舞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均衡发展让今天的凌源教育有了可喜的全新格局:办学布局调整到位,整体办学质量明显提高,流失到周边县市的学生大幅度减少,上学成为农村孩子最好的选择。以前在这个山区县市最难维护的义务教育巩固率、入学率问题也迎刃而解。

凌源教育变化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天翻地覆。面对让孩子们有更多机会上好学的现实,最受益的是学生,是近10万个学生家庭。凌源市抓住了提高质量和内涵发展的“牛鼻子”:抓师资均衡和提高。这是农村学校质量变化的最关键因素。凌源市的探索是遍及全国的致力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这样的探索和成果越多越好。

下篇:

引言:2009年11月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的闭幕会上,新任教育部部长袁贵仁给出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间表:“到2012年,我们要努力实现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到2020年,要实现区域内基本均衡”。具体的路线图是:一是明确职责任务,把推进义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均衡配置校长和教师资源;三是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广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四是完善政策措施,保障全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五是强化督导评估,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激励机制。

黑龙江省各地市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方面做了一系列工作,卓见成效。现将各地的一些典型经验介绍给大家,以供参考。

齐齐哈尔市

齐齐哈尔市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以推进素质教育为重点,以加强队伍建设和增加投入为保障,深化改革、调整结构、提质增效,确立了“基础教育质量化、素质教育特色化、职业教育规模化、教师队伍专业化、教育资源均衡化、教育管理科学化”的发展定位,教育工作走上了优质、均衡、和谐发展的道路。

抓统筹,制订实施《行动计划》统领教育发展。2007年齐齐哈尔市“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实现了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历史性跨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子女“上好学”的愿望成为教育发展新的核心使命。为此,市教育局出台了《齐齐哈尔市普通中小学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教育质量行动计划》作为统领基础教育工作的总纲和主线,计划通过一个时期的努力,使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优秀率大幅度提高,普通高中教学质量实现“进位式发展”。

抓均衡,大力推进教育公平公正原则。齐齐哈尔市坚持用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坚持用惠民政策保障教育公平、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一是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按照省、市政府关于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意见,集中规划了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确定大体分3步走,到2020年将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调整为566所,并全部建成标准化学校。二是改造薄弱学校。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项目资金3.67亿元,新建、改建校舍近40万平方米。三是推进教育资源整合。结合危房改造和布局调整,推广富裕、克东和依安、泰来3种教育资源整合模式,推行集中办学和寄宿制办学,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已达82所,寄宿制学生4.5万人。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总投入7 590万元完成了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全市教育信息化设备覆盖率和农村学校接入“天网”率均达100%。五是认真落实经费保障政策。在全省率先成立学生贷款管理中心,建立了4条资助线,有力地保证了各级各类弱势群体学生安心就学。六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将公有民办学校“四独立”作为市政府为百姓办的10件实事之一,全面叫停公有民办学校。

齐齐哈尔市教育工作走上了优质均衡和谐发展的轨道,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教育事业成为全市的一个亮点。

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

近年来,随着学校办学条件的明显改善和硬件建设水平的持续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相对滞后的问题凸显,成为建三江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此,农垦建三江分局党委决定斥巨资,实施内涵发展战略,大力开展针对校长、教师专业水平提高的培训活动,短期内将建三江分局的教育办成全垦区的一流教育。

2009年3月,10多名来自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的小学校长开始了在哈尔滨市继红小学校1学期的挂职实践培训。此前,这些校长已经在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接受了长达1年的脱产学习。这批来自农垦总局建三江分局的学员包括校长、骨干教师共100多人,挂职实践分在10个学校进行。这100多人只是“先遣部队”,在未来的4年里,建三江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要脱产一年轮训一遍。

农垦建三江分局的培训由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负责。根据建三江分局提出的需求,黑龙江省教育学院迅速组成方案研制小组,小组成员纵观当代基础教育发展态势,审视建三江教育发展现状,反复认真研究、规划,拟定出了《黑龙江省教育学院接受农垦建三江分局委托举办中小学校长、初中教师高级研修班实施方案》,得到了建三江分局的积极回应,肯定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培训模式。举办建三江高级研修班,使黑龙江省教育学院与建三江农垦分局走上了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推动区域基础教育科学的发展之路。

从培训内容上看,黑龙江省教育学院对来自建三江垦区校长、教师的培训课程涵盖了教育政策、教育管理、教学论、教育技术、教育评价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从形式上看,有理论讲授、专题研究、个案分析、名师链接、教研活动、每周测试等多种形式。既注重学员理论框架的建立和知识面的拓展,又注重与学员岗位角色的有效链接。不同学科的班级,理论培训课程内容也有所区分。校长班更侧重现代教育原理、学校教育法规、教育管理、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学校发展的监测与评估、现代课程论、德育管理改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等20几项内容的讲解。而数学教师班和综合教师班则在相同理论课的基础上,融入优秀课例分析、命题与变式题的技巧探讨、多媒体教学等内容,并与哈市一线优秀教师面对面交流,使培训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通过为期1年的培训,学员系统地进行与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他们深入一线亲自协助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直接体会了先进的教学模式。老师们学到了知识,参与了实践,懂得了思考,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每天都在解决自己以往在教育教学中曾经产生的困惑,每天都在捕捉新的灵感,整体理论水平获得了快速的提升。

几年来,建三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结构不断优化,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建三江教育”和“中国绿色米都”一样,正在成为一个名优品牌。

望奎县

2009年,望奎县教育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县委工作中心,坚持“重点抓管理,突出抓改革,全面抓质量,统筹抓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县委、县政府的部署,通过大力加强队伍建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健全完善管理措施和激励机制,全面推动教育工作提档升级。

望奎县通过加大改革力度,深入实施素质教育。首先,切实增强德育工作意识,他们针对一些学校单纯注重教学工作,不重视、不研究德育工作的实际,多次召开中小学校长德育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强化领导干部的德育工作意识。同时在全系统深入开展德育进校园、进班级活动,逐步形成了管教学的、管团队的、管工会的、管后勤的领导、政教主任、班主任齐抓共管德育工作的良好局面。其次,不断丰富德育工作内容。针对当前学生思想实际和社会大环境,在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理想前途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伦理教育、团结友爱教育、意志信心教育、法律法规教育、组织纪律教育的基础上,结合“和谐校园”建议,积极开展“责任教育”和“感恩教育”,强化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感恩意识,让学生懂得“对自己负责、对同学负责、对师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和“对父母感恩、对师长感恩、对社会感恩”。并结合“五五普法“和依法治校活动,深化法制教育内容,采取法制教育展览、观看专题片等形式,强化警示教育。再次,大力开展小发明、小制作、艺术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结合市教育局开展的“中小学生小发明、小制作、艺术特长展示评比”活动,积极开展诗歌、书法、美术、演讲等艺术活动。充分发挥其影响作用,促进中小学生全面发展。最后,大力实施艺体工作“三个一”工程。在认真开展阳光体育和大课间活动的基础上,望奎县在城乡中小学实施艺体工作“三个一”工程。即每校都至少组建一个艺体队,每个班级至少都要有一个艺体类活动小组,每个学生都要培养一方面特长。以此培养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通过这些措施,不仅有力推动了德育工作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水平,也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北安市

北安市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大力整合教育资源,努力解决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问题,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努力打造区域性教育中心城市。

北安市针对如何改变农村办学分散、基础薄弱、师资水平相对较弱、投入少、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决定采取“城市反哺农村、城乡捆绑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撤点并校,集中办学,整合教育资源,加快薄弱学校改造工程。本着“先建设、后撤并”的原则,制订了切实可行的薄弱学校改造规划和《农村义务教育学校网点布局调整实施方案》,采取挂钩承办、合并、撤销、办特色学校等多种方式对薄弱学校进行改造。落实政策扶持,给薄弱学校倾斜政策,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加大对学生的补助力度。通过优先晋升职称等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骨干教师和优秀高师毕业生到薄弱学校任教,并允许返聘优秀离退休教师。采取了“校对校”、“师对师”的措施,实施城乡结对帮扶,促进城乡学校捆绑发展。建立了市内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局市学校教师和领导双向对口交流制度。每年组织教研员、骨干教师到农村中小学开展“送课下乡”活动,帮助农村教师撰写教案,指导授课。积极开展“乡村教师进名校”活动,建立骨干教师培养平台。建立教学常规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等制度,加强对农村学校薄弱学科教学质量的跟踪检测。按照区域将市区和农村学校进行合理搭配,针对不同层面的学校确定的目标,联合开展教研,定期组织对有关课改实验等工作进行交流、研讨,使城乡学校得到共同发展。

过去4年,北安市共撤并学校51所,投入7 000余万元,新建校舍54 126平方米,维修校舍146 115平方米,清除了中小学校危房。针对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北安市还计划再利用5年时间,在通北镇建设一座6 000平方米的学生管理中心,全市撤并农村中小学校81所,重新组建16所,实现集中办学。

宝清县

宝清县辖6镇4乡145个行政村,县属人口30.57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31 123人。通过网点布局调整和实施标准化建设,规划中的38所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实现了均衡发展。作为最基层的县级督导部门,肩负着督政督学的双重职责,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进程中,他们的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创新督导工作思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县教育局督导室牢记督导使命,充分发挥督导职责,主动、热情、高质量地为基层学校服务,认真搞好调研,撰写调研报告,为政府决策做好参谋。3年来为政府呈送“考察报告”、“调研报告”共计27份,起草教育“规划”、“意见”、“规定”和“制度”等共计30多份,为教育相关部门梳理职责、任务148项。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抽调业务能力强的干部充实到督导队伍中,聘任各校校长为兼职督学,并实行督导责任区制度和督学例会制度,取得了较好效果。

加强网点布局调整,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政府教育督导的作用就是参谋、助手。宝清县原有学校112所,绝大多数是村级小学,通过督导评估,发现这些学校规模小,师资弱,教学质量低下。针对这一状况,结合宝清县的实际,县教育局出台了《宝清县网点布局调整方案》,将临近县城的4个乡镇初中撤并到县城,小学集中到乡镇所在地集中办学;去年,又完成了两个乡镇的九年一贯制学校的建设和撤并工作。2010年,将完成其余乡镇的集中办学。经过调整,学校总数将缩减到38所,优化了教育资源,提高了办学效益,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学校标准化工程实施以来,督导室紧紧抓住这一机会,对每一所学校进行了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上报到政府,详细汇报了各学校的现状,与标准化学校的差距和建设构想,并阐述了标准化学校建设的重大意义,取得县政府更大的支持。2008年9月,召开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全县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宝清县教育事业2008~2013年发展规划》等9个指导性文件,使均衡发展有了政策性保障。3年来,县政府投入上亿资金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仅2009年就投入1 514万元为学校新装微机室28个,语音室25个,理、化、生、科学实验室36个,覆盖全县的网络课堂31个,水泥篮排球场地14个。硬件加强后,软实力的提升就迫在眉睫。县教育局下发了标准化建设文件,并对各校具体负责人员进行了培训,对照标准化评估标准,逐条讲解、培训,并作为今后教育教学的指针,使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城乡、校际间差距逐步缩小。2009年22所学校通过标准化验收,并有6所学校申报了省级标准化先进学校。2009年宝清县还高标准通过了省政府“双高普九”初检。■

关注中学教育 篇12

一、农村高中办学形势十分严峻

1.高中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教师结构不合理。从调查中发现, 农村高中教师十分紧缺, 教师超负荷工作的现象比较普遍, 特别是骨干教师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受农村经济条件的限制, 要想招聘应届大学生尤其是免费师范生很困难。为了维持教学从本地初级中学抽调优秀教师, 导致初中教师紧张和初高中教学脱节, 这种恶性循环直接影响到整个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质量。

2.面对激烈的高考竞争, 一些农村中学不得已针对中考和高考考试科目开设课程, 提倡素质教育成为口号而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对于社会实践、美术、音乐、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时事教育等很难开展, 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实践和应用能力等培养都受到极大的限制, 农村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综合能力与城市学生的差距不断扩大。

3.目前高中仍然属于非义务教育阶段, 地方政府对农村高中教育投入极少甚至无力投入, 农村高中举债办学的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农村经济基础差, 农村中学的办学条件和生活环境相对落后, 教育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 为发展农村经济从而出现重经济轻教育的现象, 发展农村高中教育尤为艰难。

二、农村中学生的现状不容忽视

1.农村的独生子女在增多, 部分学生扭曲心态严重。调查发现, 有8.4% 的学生认为是为父母读书, 8.3%的学生最喜欢的场所是网吧, 25%的学生是“追星族”, 热爱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只有29%, 近50%的学生喜欢电视娱乐节目而不喜欢新闻, 崇拜科学家、英雄和模范人物等的学生还不到20%。许多来自农村的中学生很少参与洗衣、做饭、扫地、插秧、除草、收庄稼等活动, 甚至不知道犁、耙、镰刀、箩筐、石磨等农用工具,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下降。

2.家长溺爱子女现象严重, 学生对家长的依赖性较强。调查中, 有19.7%的学生享受的是溺爱型家庭教育方式。农村多数高中生每月的常规生活学习费用在300元以上, 但有近10%的学生每月常规费用在600元甚至上千元以上, 在学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学生不到40%, 有10.3%的学生认为读书无用。农村高中生辍学现象比较严重, 城镇化建设中的不良文化对农村学生的影响很大。

3.家长教育方式单一偏激, 能理解父母用心的学生很少。有23.3%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不到父母的支持和关爱, 单亲家庭和寄宿生活子女比较多, 学生对家庭的满意度仅仅占84.7%, 能够以示范型方式教育子女的家长只占18.5%, 享受和谐家庭教育环境的学生不到40%, 家长依赖教师教育子女的现象比较普遍。

三、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现状值得关注

据调查统计, 中小学生抽烟、酗酒、打架、赌博、恋爱以及违法犯罪的人数在增加, 学生中穿奇装异服、留长发、相互攀比等不良行为也在蔓延。农村家庭贫困和缺少良好学习生活环境的学困生较多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新问题, 主要有以下原因。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是主要原因。如今的电视、报刊、网络、游戏、赌博等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不良影响很大, 学生认为家长的要求和教师的教育是说教。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不断增多的学困生, 教师在学生中的地位逐渐降低, 教师的工作态度和积极性也受到很大影响。

2.缺少父母的真正关爱和教育是重要原因。在调查统计中, 双亲家庭学生只占86%, 其中近7%的家庭为离异家庭, 由父母一方照顾读书、学习环境好的学生仅占2%, 家长与子女、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比较和谐的不到50%。家长对子女缺少明确的目标要求和方法引导, 家庭环境对子女教育的负面影响在扩大。

3.随着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扩招办学, 农村的高中教育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 农村中学生的整体素质在下降, 普遍存在课外生活不健康、课内课外不协调、英雄淡化明星热、思想表现不积极、独立生活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违纪作弊多、爱好娱乐不好学、个性爱好偏激化、综合素质能力差等不良现象。

上一篇:文化生态村综述下一篇:差异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