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化解促和谐

2024-05-25

矛盾化解促和谐(通用8篇)

矛盾化解促和谐 篇1

破解难题促转变化解矛盾促和谐

----阿图什市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经验材料

阿图什市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中,从决策、措施、机制和责任四个环节把握主动,以强化矛盾纠纷化解的联动衔接、基础建设、制度建设为抓手,全面加强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工作,实现了“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就在哪里调解”,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

一、建立体系,创新模式,规范流程,较好整治了矛盾调处秩序。一是建立了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五大联动机制。即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重大矛盾纠纷联动工作机制;跟踪回访机制,初步实现了有机结合、有效运转。二是基层建立了“三调两会一报告”工作机制。“三调”即在村级进行人民内部调解;通过乡级政法综治中心进行行政调解;通过乡政府出面进行调解。“两会”即矛盾纠纷(信访)专题党政联席会和矛盾纠纷(信访)专题党委会。“一报告”即矛盾纠纷(信访)专题报告。针对一些矛盾纠纷比较复杂,涉及范围广,涉及到法律法规答疑解惑以及涉法涉诉等,依靠基层力量难以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以报告的形式进行转交,力求为当事人双方找到合法解决的渠道。三是农村基层创新了“三纵三横”调解模式,“三纵”即通过在乡政法综治中心和村政法综治工作站分别设立信访问题接待处,实现了市、乡、村三级网络纵向贯通,畅通了信访渠道,构建了立体调解体系,1大大方便了群众诉求。“三横”即通过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机制,实现了调解工作的横向联动,大大提高了调解效率。通过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和受理的信访问题实行统一受理、统一登记、统一疏理、归口办理并实施“五步”工作法即:第一步村级人民调解,先由村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努力调解在最基层;第二步中心行政调解,当事人对村调解委员会调解不满意的,由村委会给当事人开据《人民群众矛盾纠纷(信访)联调介绍信》到乡政法综治中心,乡政法综治中心在接到村委会的介绍信两个工作日以内报中心主任或常务副主任(乡党政一把手)批示,再由中心按照案件性质和疑难程度进行分流调处或协调办理;第三步乡信访联席会议解决,当事人对中心办理不满意的,由中心提请乡信访联系会议解决;第四步乡党委会研究解决,当事人对乡信访联系会议研究解决仍不满意的,由信访联系会议办公室提交乡党委研究解决;第五步司法调解,当事人对乡党委会研究解决还不满意的,由当事人到相关司法机关申诉。对重大矛盾纠纷、疑难信访问题相关部门或各级可提前介入,否则见不到介绍信等材料层层不予受理,有效地规范了信访秩序,预防了越级上访。

二、健全制度,完善机制,明确任务,较好地促进了工作职责落实。从社会矛盾的预防、排查、受理、接访、下访、调解、分流、联调、领导包案、督办到群体性事件的处臵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了一整套规章制度,确保工作规范,有章可循。一是建立了日报告、周例会、月研判和日常排查、集中排查、领导大接访、干部大下访等工作长效运行机制;二是实行领导联合接访制度,对重大矛盾纠纷按照分级对口的原则,包案到

领导,将党政“一把手”推向化解矛盾纠纷的第一线,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健全了首问负责和责任查究制度,对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逐一登记在册,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人、限时化解,使每项工作和每个环节有人抓、有人管,有力推动了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

三、狠抓排查,注重预防,积极化解,较好地实现了矛盾调处有序。我们在工作中,变被动调解、等案上门为主动出击、注重预防,突出抓早、抓小、抓苗头,坚持开展“五项排查”活动,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臵。早发现。一是日常排查,平稳时期每周排查,敏感时期每天排查;二是集中排查,每月定期开展集中排查,做到不留死角和盲点;三是重点排查,在重大节日、重要会议、重大活动等重要节点和敏感时期,对重点单位、重点地方、重点问题、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开展全面排查;四是下访排查,按照“四包”机制,每季度组织包乡(村)、街道(社区)、学校、清真寺领导和包户干部深入联系点,变上访为下访,开展大下访活动,全面排查化解;五是滚动排查,对一些可能滋事的重点人员,可能引发集体上访的热点问题,可能导致群体性事件的突出矛盾逐村组、社区、单位滚动排查,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发现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始发阶段。早预防。为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纠纷,建立了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一些涉及征地拆迁、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和重大建设项目在实施前,组织开展稳定风险评估,按照风险大小和有无风险实行四级评估:即风险很大、有风险、风险较小和无风险,多渠道、多途径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最大限度赋予群众知情权和表达权,对大多数群众满意无风险的快办,大多数群众不理解有风险或风险较小的缓办,大多数群众不满意风险很大的坚决不办,有效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了重大社会矛盾纠纷、信访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发生。早化解。结合“三项工作机制”组织小队维稳干部、基层人民调解员、驻村集中整治队员、包户干部及时逐户、逐村开展拉网式排查化解。充分调动人民调解员、治安信息员、联防队员等基层各群防群治力量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及时调处。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逐一登记,能解决的当即解决,不能解决的及时登记在案上报,逐级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经济、教育等手段及时化解,确保将大量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在一线。

四、统一领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确保了各类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近两年来,我们以民生建设年为统领,以效能建设为抓手,综合运用司法调解、行政调解和人民调解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实施“信访积案攻坚年”活动,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排查信访积案件,调处化解矛盾纠纷,深入推进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发生。一是创建巡回法庭工作室,由法院牵头负责,在全市村居(社区)挂牌设立巡回法庭工作室,向群众发放“便民联系卡”公开联系电话,巡回法官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确定重点工作,走访联系群众、了解社区民意,提供法律咨询、调处简易纠纷、指导民事调解、进行普法宣传、案例讲解、协助办理立案手续、协助解决信访问题,为困难群众做实事、做好事,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法律服务。二是创建“人民调解工作室”由司法行政机关牵头负责,依托

乡(街道)综治维稳中心,建立了94个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实调解员419人,农村基本实现了全覆盖,切实做到了村村有调解组织、小队(单位)有调解信息员,逐步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调解网络,叫响“有纠纷去调解,有上访找司法”的工作理念。通过采取有效调解措施,达到了“三个明显减少、两个明显提高”的总体目标。“三个明显减少”即民转刑案件减少;重大群体性事件减少;群众上访事件减少;“两个明显提高”即调解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有所提高;预防和化解纠纷的实际能力有所提高。三是扎实开展“信访事项办结、积案化解攻坚年”活动,采取“一个案件、一名领导、一个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方法,扎实推进积案化解信访事项办结工作。将重大信访、重访全部纳入重点案件,实行挂牌督办,千方百计予以化解,防止重大信访、重访演变为信访积案,有效防止了因信访案件引发的重大矛盾纠纷发生。2010年至2011年8月,人民调解领域共排查矛盾纠纷8005件,成功调解8001件,调成率为99.95%;行政调解领域共排查受理信访问题81件,解决64件,办结率为80%;司法调解领域共受理民商事案件1903件,成功调解1142件,调成率达60%,切实将一批矛盾纠纷化解在了基层,将一批信访问题解决在了当地,有效地预防了矛盾激化和越级上访。

阿图什市综治办

2011年9月3日

矛盾化解促和谐 篇2

一、强化领导, 健全机制, 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组织程度

我们成立了“南通市城镇房屋拆迁专项工作小组”, 主要负责协调处理拆迁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 成员主要由房管、土地、规划、物价等相关部门人员组成。工作小组建立了五项制度:

一是重要敏感时期定期“碰头”制。重要敏感时期工作小组成员做到定期“碰头”, 对拆迁情况、突出问题、突发事件等及时沟通, 发现苗头, 及时处理。二是重要敏感时期信息日报制。我们建立了由拆迁人、拆迁实施单位、拆迁评估机构的负责人组成的信息网络, 对拆迁现场的群众意见、要求、异常情况等实行全天候的动态联络、每日一报, 确保在第一时间掌握第一信息, 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三是处理拆迁问题的协调责任制。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 对县 (市) 拆迁信访问题, 我们积极配合, 主动服务,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 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市区范围的上访问题, 及时认真地作出处理, 做到“五不”:即发现集访、越级上访苗头不放过;群众反映问题处理不过夜;一般问题不上交;职能范围内事情不推诿;将矛盾化解在基层不升级。四是拆迁专项督查制。对拆迁来访的突出问题及上级交办的工作, 根据案由和责任主体, 实行个案及专项工作责任制, 工作不落实、不到位的, 及时向市联席会议报告;对不依法拆迁、违规操作、侵害群众利益, 引发矛盾纠纷的, 坚决依法查处。五是重要敏感时期实行工作人员轮流值班制。在重要敏感时期, 安排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 并确保通讯联络畅通, 形成快速反应机制。

二、明确重点, 细化措施, 努力将拆迁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1. 严格依法行政,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我们严格坚持“五个不准”:即无论是什么项目, 用地、规划等相关手续没有办全的, 不予受理, 确保行政行为的合法性;没有按照规定通过被拆迁人选择评估机构或经过公证机关确定评估机构的, 不予启动拆迁, 在程序上确保被拆迁群众的权益不受侵犯;拆迁补偿资金没有到位的, 不予发放拆迁许可证, 确保被拆迁人的补偿安置落到实处;商品房开发项目, 拆迁安置方案中可供被拆迁人选购的房源等措施不落实的, 不予实施拆迁, 确保被拆迁群众对安置房的选购不留后患;被征用的农村集体土地对农民的补偿没有到位, 过渡用房没有落实不准裁决, 确保在不影响被拆迁人正常生活的前提下依法行政。为使“五个不准”落到实处, 我们明确已启动拆迁和矛盾比较突出的拆迁工程, 所在工程的拆迁实施单位及评估机构的负责人必须亲临拆迁现场, 落实项目责任人, 努力做到拆迁政策的释疑解难在现场, 拆迁纠纷的处理在现场, 一般的上访接待在现场。凡未落实到位的, 在考核上实行一票否决, 暂缓准入市场从事拆迁业务。

2. 超前做好预案, 强化项目管理

对每一个拆迁项目、裁决对象、集访人员、上访原因等进行全面的梳理, 对集访的组织串联者做到心中有数;对已经发生的上访案件研究好处置办法, 对可能出现的信访案件做好预案;同时, 对借拆迁上访之名蓄意组织闹事、冲击国家机关或制造不良社会影响的少数为首分子, 及时通报公安部门进行法制教育。如本市某饭店扩建工程, 作为市重点项目工程之一, 在拆迁许可前, 当地住户因不同意异地安置等原因先后3次, 120多人次到市拆迁办上访, 我们耐心接待并与拆迁业主单位反复协调沟通, 并要求拆迁业主单位、拆迁实施单位、评估机构先进场进行调查摸底, 在认真了解群众对补偿安置的要求的同时, 掌握被拆迁群体的成份结构, 分析梳理矛盾隐患, 进一步完善了拆迁安置补偿方案, 有关同志先后4次到现场协调纠纷指导工作。由于信息及时准备, 预案针对性强, 经过反复耐心工作后, 及时化解了矛盾, 平息了集访, 有效防止了事态的升级扩大, 实现了拆迁实施过程中无上访、无裁决、无诉讼的“三无”目标。拆迁户由起初的闹访到搬迁后给主管部门送锦旗, 拆迁工期提前了3个月结束。同时, 还降低了拆迁成本, 市重大项目办给予了充分肯定。

3. 加强工作沟通, 化解遗留问题

我们与信访局建立了经常的联系沟通机制, 对那些经常越级上访或无理缠访的对象, 进行专题会商, 派专人主动与他们接触沟通, 了解他们的实际困难, 对要求合理又能够给予解决的, 给予妥善解决。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历史遗留问题, 近期能解决的, 力争解决。今年以来, 我们先后多次与市信访部门专题研究拆迁信访遗留问题, 共议相关方案措施。同时与街办、居委会等联系, 努力使上访人员正常的要求, 通过正当的途径, 在可以解决的范围内解决。如拆迁户程某因司法执行后房屋落实问题上访达4年之久, 为妥善处置这一疑难问题, 我们先后10多次召集拆迁人、拆迁实施单位等方面进行协调, 在市区不同区域落实了3处房源供其选择, 最终在政策框架内落实了其安置问题, 使其息访。

三、完善机制, 长效管理, 实现“平安拆迁”与社会稳定的良性互动

1. 坚持拆迁规模宏观调控机制

科学合理地确定拆迁规模, 使拆迁总量与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 是缓解当前拆迁矛盾的有效措施。为逐步建立起拆迁规模的宏观调控机制, 我们对市区的土地出让、市政建设、各工业园区及社会开发工程等拆迁项目实行了年度计划备案制, 凡临时动议的项目原则上不予追加, 努力做到全年拆迁总量与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及社会能够吸纳安置的容量相适应。在切实加强对全年拆迁总体规模宏观规划和调控的同时, 对重点工程、重大项目及时跟进, 及早介入, 对需要的安置房源进行科学预测, 防止拆迁安置影响拆迁工作的正常进行。

2. 全面推行“十公示一监督”制度, 推进“平安拆迁”

阳光拆迁、公平拆迁是依法和谐拆迁、防止矛盾纠纷的保障。2007年起, 我们推行了拆迁补偿安置“十公示一监督”制度 (即公示项目批文、拆迁期限、拆迁程序、政策依据和补偿标准、补偿安置方式、奖励措施、实施单位和评估机构、上岗人员、估价初评结果以及政策补助情况) , 将拆迁工作各个环节置于社会公众监督之下。在拆迁过程中实行了“三个结合”, 即把推行“十公示一监督”制度与“平安拆迁”考核体系相结合, 与构筑惩防体系的要求相结合, 与行业规范化管理相结合。通过行业“目标管理考核”的方式, 督促拆迁实施单位、评估机构在拆迁现场对拆迁的政策依据、补偿标准、拆迁主体、实施单位及上岗人员等进行公示, 做到阳光拆迁。今年, 我局根据市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工作的要求, 与市监察局联合下了《关于深化2009年城市房屋拆迁“十公示一监督”制度的工作意见》, 对“十公示一监督”制度的落实作了进一步深化, 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 对群众切身利益和补偿安置的重点环节进行监督, 突出了对拆迁安置房面积等审批环节和结果的规范与公示, 改变了以往边拆迁边审批的状况, 使“阳光拆迁”、“规范拆迁”的工作得到进一步提升。

3. 发挥三大优势, 建立推进依法和谐拆迁的三项机制

化解矛盾促和谐 篇3

坚持正面教育疏导,夯实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各种价值取向。新阶段的思想政治工作坚持正确价值导向,营造团结和谐、健康向上的思想舆论氛围,是化解社会矛盾最重要、最基础的工作。当前因利益关系调整诱发诸多社会矛盾,处于不同利益区位上的人们会表现出不同的价值诉求和价值选择。思想政治工作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人们思想认识,引领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取向,由此凝聚起有利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共识和精神力量。同时面对人们思想活动呈现出多元、多变、多样的特点,做好引导、疏导工作。由于不同社会阶层人们的发展不均衡,取得的利益不相同,也由于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化层次、接受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和遇到的实际问题不同,人们在思想上、工作上和生活上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协调、不和谐,从而引发一些思想实际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讲究教育的层次性,注意及时把握群众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和解决群众的思想认识问题,增强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现代社会,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社会矛盾增多,人们的精神压力也随之加大,容易产生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特别是当事不遂意时,更容易产生焦躁、郁闷、激愤甚至仇恨等情绪。如果调节不好,于己于人于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思想政治工作要强化心理疏导,促进心理和谐。要引导社会成员学会心理调节;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加强社会成员心态的分析预测,加强社会沟通,畅通交流渠道,防止不良心态积累恶变,营造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积极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当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等方面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比较突出,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群众各种诉求表达明显增多,维权的方式及手段日趋多样、复杂、激烈,甚至出现了一些过激行为。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引导群众依法表达合理诉求,切实维护好自身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的大局。

引导群众依法合理表达各种诉求。当前社会矛盾,几乎没有不涉及不同的利益关系和利益诉求的,同时还表现出以往不曾有或很少有的新特点。利益群体相互博弈,党和政府首当其冲成了矛盾的焦点,社会矛盾日趋激化诉诸冲突,诉求表达往往采取多途径、多样化的形式,而且有些维权目标与手段背离。思想政治工作要引导人们合理表达各种诉求,通过合法的渠道进行诉求表达,相信组织,依靠组织,尊从法律,按照组织程序,逐级反映,合理表达。不能不顾客观实际条件,盲目攀比,提解决不了的要求;不能要求需要不断努力逐步解决的问题,一下子得到圆满解决;不能因为自身的利益诉求是合理的,就违背法律程序,采取极端的手段。引导人们在合理表达诉求的同时,采取正当的诉求手段,不能采取激化、尖锐,甚至恶性冲突的方式,要理性、理智地行使诉求权利,不能做出损害社会和谐稳定和违法的事情。

要切实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对群众各种诉求表达要实事求是地分析,区别不同情况,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不同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是政策层面的问题,就要坚决按照政策规定办事;是法律层面的问题,就要依照法律,切实维护合法权益;是思想层面的问题,就要通过开展正当教育疏导,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共识;对群众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就要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多做群众欢迎的事、群众满意的事,多做得人心、暖人心、稳人心的工作,让人民群众真切体会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

善于超前化解矛盾,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思想政治工作要善于超前化解各种矛盾,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

构建预警预测、及时发现机制。社会矛盾能否超前化解,首先取决于尽早发现。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预警预测、及时发现机制。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到第一线,深入调查研究,在与群众面对面的接触中,掌握群众思想脉搏和心理状态,及时发现问题。要高度重视舆情信息,通过日常管理、服务调研以及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信息新手段、新途径,广泛搜集社会信息,敏锐观察和分析社会热点焦点难点,及时捕捉和把握群众的呼声需求、心理情绪以及各种负面苗头倾向。获取群众所思所盼、所喜所忧的第一手资料,对社会矛盾的产生及变化做到心中有数,为做好矛盾转化工作奠定基础。

构建事前引导、有效化解机制。未雨绸缪,超前应对是化解矛盾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主动、能动地开展工作。要随时随地了解社会各阶层人们在想些什么,干些什么,关心些什么,特别在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重大决策出台前,要科学分析人们可能出现的思想问题和倾向性问题,从小中见大,及时消除和化解隐患。切不可等到问题闹大了,群众情绪恶化了才去处理。对已经发生的一般性的突发事件要冷静处理,切不可态度粗暴,简单从事。要立足于说服教育、疏导、沟通,以理服人,避免规模扩大,事态升级,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解决在当地。还要努力做到防微知著,防微杜渐,及时消除各种不和谐因素。对可能出现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问题,及时制订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警防范措施,加大舆论宣传引导力度,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不给任何不利于改革发展稳定的错误思想和言论提供传播途径。要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尤其是他们遇到困难时,更要主动关心帮助,尽最大努力解决实际问题,即使一时难以解决的也要解释清楚,争取获得群众的谅解,千万不可充耳不闻,视而不见或借口推脱。否则,就会增加以后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公诉工作如何化解矛盾促进和谐 篇4

追求的目标,检察机关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承担着打击犯罪,化解社会矛盾,保证法律正确实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重任,公诉工作是检察机关的核心工作,更应该从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出发,充分发挥公诉职能,打击犯罪,教育和感化人们,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氛围。

一、充分发挥公诉职能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一)依法打击犯罪,促进社会和谐。检察机关依法行使公诉权的过程其实就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过程。犯罪活动是社会矛盾激烈化的一种表现,是破坏社会和谐最主要的一种形式。犯罪活动极大地破坏了社会正常秩序,使整个社会处于一种不稳定,不协调的状态。公诉部门通过对犯罪案件审查起诉,指控犯罪,将一切罪犯绳之以法,及时有效地阻止了犯罪行为继续对社会和谐的破坏,化解了犯罪行为引起的社会矛盾,使社会快速恢复原有的正常秩序。

(二)履行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民主法治、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群众最热切期盼的事情。当前社会出现的一些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不但引起人民群众的极度不满,也大大地降低了政府的公信力。公诉部门强化法律监督,及时纠正司法不公、执法不严等问题。通过对侦查活动的监督,纠正公安机关有案不立、漏罪漏犯、刑讯逼供、违法办案、徇私舞弊等侵犯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的行为;通过对审判活动的监督,纠正重罪轻判、轻罪重判、有罪不判的行为,维护审判活动的合法有效;同过对其他执法活动的监督,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努力营造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

(三)以案说法,追求社会效果。法律除了具有惩罚功能,还具有教育功能。公诉部门在适用法律惩罚犯罪分子的同时,也在发挥法律的教育功能,教育、感化和挽救偶然失足者。唯物论告诉我们,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所以不能将和谐社会理解为没有矛盾,而是通过建立良性机制,正确认识矛盾,科学化解矛盾,在化解矛盾中不断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向前发展。公诉部门正是一方面通过打击犯罪,快速平息引起社会矛盾的活跃事件,一方面通过法制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形成自觉守法、依法维权的法治意识和精神,促进一个诚实守信、团结友爱、和谐共处的社会氛围,从而推动社会形成自我消除、化解矛盾的良性体制。

二、规范适用刑事和解制度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一)刑事和解制度能使司法机关、被害人、加害人三方共赢。刑事和解,又称加害人与被害者的和解,是指犯罪人、受害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自愿参与由中立协调人主导的对话和交流程序,通过双方协商共同解决纠纷冲突。与传统刑事司法相比,刑事和解是一种更具有人性化、更积极的纠纷处理方式,一方面可以使加害人从物质上和精神上补偿受害人因其犯罪行为而遭受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使加害人认识到其行为的危害性,积极“弃恶从善”;同时还可以减轻国家司法机关的工作压力,降低刑事司法成本。

(二)刑事和解制度应该规范适用。通过刑事和解结案,使被害人和加害人都心悦诚服,从而减少社会上访事件,对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具有独特的功效。但是刑事和解制度不能滥用,只有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有条件的适用,所以对案件的选择、和解的模式、和解后的跟踪监督都应该有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措施。规范适用和解制度,才能真正发挥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

三、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实施宽严相济刑事司法政策,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明确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当前社会形势和任务的理性把握,是我们党在深刻认识我国犯罪发展态势、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提出的一份指导刑事立法与司法的重要性文件。标志着党和国家对犯罪的治理对策更加成熟全面,对推进我国法治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提出,对于检察机关转变执法观念、更新执法措施,更好地化解社会矛盾,服务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正确把握“宽”与“严”的尺度。宽严相济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和谐,但如何真正做到“相济”,这需要执法者全面把握,正确理解。“宽”,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一是该轻则轻。即对于那些较为轻微的犯罪,处以较轻刑罚。二是该重可轻。虽然所犯罪行较重,但行为人具有坦白、自首或立功等法定或酌定情节的,法律上予以宽

恕,在本应判处较重之刑的情况下判处较轻之刑。三是非犯罪化。即在侦查、起诉、审判阶段,对一些犯罪情节轻微、危害不大的行为不以犯罪行为论处。四是非刑罚化。即宣判行为人有罪,但不限制其自由,而是将其置于一定机构的监控之中。“严”,首先是要在刑事立法上做到法网严密,以惩罚犯罪,保护人民;其次是在罪刑相适应原则指导下对重大犯罪分子在法定刑限

度内判处较重的刑罚。

(二)公诉工作要落实好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又是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指导思想。公诉部门在“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基础上,全面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使一些犯罪嫌疑人可以通过其它非刑罚化方式得到改造,减少犯罪嫌疑人因轻微犯罪遭受短期自由刑而产生仇视和对抗社会的扭曲心态。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减少社会对抗,增加和谐因素。对于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毒品犯罪以及杀人、爆炸、抢劫、抢夺、盗窃、强奸、绑架等严重危害社会的刑事犯罪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职务犯罪、贪污贿赂犯罪,要坚持“严打”的方针,坚决“从重从快”打击严重犯罪。

四、积极推行“阳光公诉”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

法律上有句格言:“正义不仅应当被实现,还应当以看得见的方式被实现”。只有通过“看得见”的方式,将正义的实现过程置于阳光之下,杜绝暗箱操作,公开让人们监督,正义的实现才有保障,实现了的正义才有公信力。“全面落实阳光检务,让人民群众的监督贯彻于公诉办案的始终,将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作为公诉部门推行阳光检务的着力点和落脚点。”这是郑红检察长在全省检察机关公诉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

(一)“阳光公诉”在我国尤为必要。随着“检务公开”制度在全国普遍展开,“阳光检务”、“阳光公诉”亦成为必要。由于我国检察机关发展起步较慢,发展过程历经波折,导致民众对检察机关始终保持一种神秘感,多数民众不完全了解,甚至完全不了解检察机关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普通民众表达合法诉求,同时亦不利于检察机关自身的发展。“阳光公诉”制度的建立,将公诉工作置于老百姓的视线之下,为老百姓了解公诉职能、公诉运行机制敞开了一扇大门,从而逐渐消除老百姓对公诉工作的神秘感,促使老百姓通过合法程序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二)“阳光公诉”应制度化。推行“阳光公诉”的目的,是要增加公诉工作的透明度,促进老百姓对公诉工作的了解和理解,同时接受老百姓的监督,从而促进公诉工作科学发展,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更坚实的基础。但公诉工作涉及到保密问题,不是所有的公诉工作都能公开,所以必须建立规范的制度,在不泄密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满足老百姓的知情权,广开渠道接受老百姓的监督。通过这种双向的交流,不断促进公诉工作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的良性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应有的作用。

矛盾化解促和谐 篇5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进入一个社会结构变动急剧、思想文化冲突增加、社会矛盾相对活跃的时期。群体性事件是社会矛盾发展到激烈程度的一种极端表现。从近年来的情况看,由社会矛盾引发的各类群体性事件数量增多、涉及面广,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社会和谐稳定的突出问题。发生群体

性事件,往往是因为群众的切身利益受到损害,直接原因主要是企业改制、城市拆迁、农村征地等工作中存在的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现象以及司法不公、干部腐败等。政策因素也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某些地方和单位的个别政策不稳定、不连续、不合理,导致特定群体利益受损。部分群众为了引起重视、尽快解决问题,以极端方式上访请愿,以过激行为制造影响,以违法形式表达诉求,从而引发群体性事件。

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对各种社会矛盾进行合理疏导、科学化解,抓住基本矛盾,达到纲举目张,这样才能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坚持科学发展,注重源头预防。要整合资源、创新体制,注重调解、综合调处,贴近基层、源头化解,还要及时化解矛盾、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方面。化解人民内部矛盾,从根本上说,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出现的问题。要把发展作为解决各种矛盾纠纷的根本出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蛋糕”做大,为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妥善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要把统筹兼顾作为发展的基本要求,大力推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行业之间协调发展,平衡兼顾不同地区、不同部门、不同群体的利益差别。把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作为发展的着力点,重点解决好土地征用、城镇拆迁、企业重组改制、环境保护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切实加强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健全经济领域中各种法律、法规,建立起不同利益表达机制和社会矛盾的法律调节机制,预防和化解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把各种矛盾和冲突控制在适度范围内。通过法制、法规形式建立健全社会道德的养成机制、奖惩机制、监督机制和保障机制。要教育和引导人们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办事、依法律己,约束不道德行为,尤其要加强领导干部和行政机关的法规约束。

矛盾化解促和谐 篇6

发表于 2011-2-20 09:06:16 去年以来我县充分发挥大调解工作在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了矛盾纠纷调解率、调解成功率、人民群众满意率持续上升,民转刑案件发生率、越级上访率和群体性案件发生率不断下降的“三升三降”目标,为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作出了贡献。现将基本情况综述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经验 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县三级调委会的177个人民调解组织、1142名人民调解员(专职人民调解员19名),共受理调处各类社会矛盾纠纷1761件,调结1748件,引导诉讼或移送有关部门处理13件,调解成功率高达99%。其中,高淳县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服务中心(县人民调解委员会)直接调处重大疑难矛盾纠纷36件,调解成功率100%。其主要做法是:

(一)党委、政府高度重视

县镇两级党委、政府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定期排查调处,党政主要领导同志定期接待群众上访,千方百计为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有关单位、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从而使大量的矛盾纠纷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初始和萌芽阶段。

(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健全

一是建立健全了县、镇、村、村(居)民小组四级调解组织。形成了以县调处服务中心为龙头,县调处服务中心(调委会)、镇调处服务中心为核心(调委会),村(居)调委会为着力点的上下联动、左右协调的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大调解组织网络。二是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信息网络。在村、村民小组选配信息员,及时捕捉纠纷信息,避免因信息反馈不及时导致矛盾激化的现象发生。三是坚持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各项制度。坚持矛盾纠纷定期排查制度,村每日、镇半月、县每月排查一次,节假日集中排查。在排查工作中坚持“三个结合”,即日常排查与集中排查相结合,一般排查与重点排查相结合,条条排查与块块排查相结合。确保情况早知道、工作早到位、问题早解决。坚持分级负责制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归口调处”的原则,明确责任,逐级调处。坚持“两所两办”(派出所、司法所、综治办、信访办)联调联处制度。对涉及跨地域、跨行业、多部门的复杂矛盾纠纷,由分管领导及时召开联调会议,共同制定调解方案,各部门密切配合整体联动化解矛盾。坚持督查督办制度。强化对重大矛盾纠纷的督查督办,实行跟踪回访,对处置不合理或群众不满意的,继续调处并做好思想工作,防止矛盾激化。

(三)化解各类矛盾纠纷方法多样

一是坚持预防为主,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如在医患纠纷调处中坚持“三个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法律与人情的统一、现实性与超前性的统一)。使医患纠纷调处工作得到了县委、政府的充分肯定和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阳江镇不断总结现实矛盾调处的经验,对诸如水面承包、芜申运河建设所涉及到的征地拆迁、农村唱戏、出菩萨等可能出现的矛盾纠纷准确预测,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落实责任人和责任单位,确保万无一失。桠溪镇在调解工作中坚持“三个五”调解法,即:人民调解员必须持有“五心”,具备“五能”,巧施“五法”(五心:就是调解员调解工作要做到公心处事、真心待人、诚心感人、耐心疏理、虚心树威;五能:就是调解员要有五种能力,能分析成因、能思考归纳、能说清事理、能协调沟通;五法:就是调解工作使用的五种方法,稳控法、借鉴法、趁热法、冷却法、省略法)。二是用足用好政策。对企业改制、城建征地拆迁、城市管理、计划生育、退伍军人安置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纠纷,一方面深入群众中去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另一方面把落实政策作为关键措施,靠落实政策取信于民,抓落实政策稳定人心,用落实政策化解矛盾。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对涉法上访案件,在加强宣传、教育和引导的同时,协调法检两院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对涉法信访人符合法律援助的,政府及时提供法律援助,以法律手段解决矛盾。如阳江镇龙潭村村民芮XX,在天河市场购物时被一辆马自达撞倒,经抢救虽然脱离了危险,但后续治疗已发去费用20多万元,为解决巨额的医疗费用,芮XX的家人多次上访,近日,高淳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为其提供了法律援助,避免了案件的激化,既减轻了党政机关的信访压力,又维护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当前矛盾纠纷的主要类型及成因

当前矛盾纠纷呈现出面广量大、触发点多、突发性强、升级快、主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形式多样化的态势。目前,影响我县社会稳定的矛盾纠纷主要类型有:

(一)企业改制引发的矛盾。在国有企业转制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下岗职工的安置、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人员工作性质、工龄买断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如我县的“三小场”改制、民办教师辞退人员、镇集体事业退休人员等多年不间断上访。

(二)由于街道改造、城市拆迁引发的矛盾纠纷。近几年,城市建设较快,由于历史的原因,面临着诸多矛盾。表现在芜太公路拓宽建设、芜申运河改造的土地征用及补偿,城市建设拆迁等引发的纠纷。

(三)因城市管理引发的纠纷。一些下岗职工、个体户或失业人员出于生计,不懂得通过合法途径寻求生活出路,而是违章违规,其行为被制止或受到处罚后,对有关部门有意见甚至产生对立情绪。

(四)干群关系引起的纠纷。有些基层干部,滥用职权或越权,有些干部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暴,在依法行政或执行政策过程中走样,损害了党员干部的形象,影响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

(五)集体资产发包、水面承包等引发的纠纷。新一轮水面、土地等集体资源发包后,因新老承包户交接,涉及原有设施的变更及投入成本的估价等方面引发的纠纷。

(六)计划生育和贫扶帮困引发的纠纷。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和贫扶帮困工作中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如在按政策收取超生子女社会抚养费工作中,有的借种种理由拒不上交。在执行低保政策时,一方面因资金限制低保名额有限,另一方面家庭的确困难,符合低保条件的人过多。由于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五保户供养,精神病人的救助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七)退伍军人、军转干部的待遇引发的纠纷。企业改制后,退伍军人、军转干部的待遇发生了变化,特别是行政事业单位工资制度的改革更拉大了企业与行政事业单位工资的差距。极易产生心理不平衡,引发上访等矛盾纠纷。

(八)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引发的纠纷。多发生在落选村干部个人与村集体的债务纠纷。如欠发的工资、村干部以个人的名义分摊的集体债务等。

产生以上矛盾纠纷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措施不配套。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经济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逐步暴露出来,亟需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调整,但现在有些政策相对滞后,与基层的实际情况不太吻合。

二是依法治理措施乏力。一些部门和行业依法管理无力,执法监督不严,给一些人以可乘之机,损害群众利益;一些干部和群众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要么不懂法,要么不依法办事。反映在干部身上表现在不依法行政,或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处理事情有失公正。表现在群众身上为遇事不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是意气用事,动辄上访闹事。三是有些党政领导不够重视。表面上看,有些党政领导对调解工作重视,但实际上少数地方党委、政府工作只流于开会、发文件等,没有很好地抓落实,对事关大局的矛盾纠纷,领导不出面、不协调,忽视了抓早抓小和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以至于矛盾激化,影响了社会稳定。

四是有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缺乏战斗力。虽然县镇、村、村(居)民小组四级调解组织已经建立,横到边,纵到底覆盖全县的调解组织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由于当前矛盾纠纷涉及的当事人多、部门多,往往靠一个部门,一个单位,难以解决;另外,基层调解委员会调解的权限、方式和效力都很有限,调解人员的素质与当前复杂的矛盾纠纷很不适应,加之调解组织无经费,调解人员无报酬,长期以来调解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调解队伍不稳定,制度得不到落实,作用很难发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第一道防线很薄弱,导致许多问题由小变大、积少成多。

五是涉法上访案件的增多。个别案件在司法机关没有得到及时、公正、有效的处理,是涉法上访案事件发生和增多的直接动因。个别群众对司法机关处理程序、方式和结果的偏面认识,信“访”不信“法”,使得本应在司法机关处理的案件却通过上访渠道而大量流向党政机关。如我县的交通事故引发的纠纷、工伤工亡、非正常死亡等,以前都是通过正常的司法途径解决,而现在有个别人往往是通过信访或一些非正常手段来达到个人目的。

六是上访成本低。一方面群众利益受到侵害,如果起诉到法院解决,要交纳诉讼费,判决后如果债务人不履行,申请强制执行还需要再交执行费,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不少群众上访只需出单程路费,到省赴京上访还有专人接待、吃住费用全免,成本很低。加之近几年由于控制上访,加重了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责任,使群众通过上访解决问题期望较高,这也是造成有些地方上访量居高不下的一个原因。

三、意见和建议

新形势下如何做好人民调解工作,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在排查调处矛盾纠纷中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现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各级党政领导在正确处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矛盾纠纷调处与社会稳定的关系的同时,要认识到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到人民调解组织在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中的重要作用。把人民调解工作当作重要工作抓紧抓好。要把人民调解工作列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重要议事日程,高度重视。要严格落实领导目标责任制,强化党政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对于涉及面广、社会影响大、直接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难点、热点纠纷,各级领导要亲自出面协调处理,防止因处理不及时、方法不当引起矛盾激化和事态扩大,酿成群体性事件或刑事案件。

(二)在调解工作中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调解的过程就是法制宣传的过程。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组织及人民调解员分布广,贴近群众的优势,坚持在调解工作中开展法制宣传和道德教育,广泛开展“法律进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单位、进校园”活动,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道德修养,增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观念,自觉做到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法制教育使广大基层干部掌握法律知识,增强其学习、贯彻、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从而减少由于素质低、工作失误引起的纠纷。

(三)整合力量,构建人民调解工作新机制。基层公安派出所、司法所、人民法庭、信访办等都具有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职能,应结合实际,把这些力量整合起来,使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构建新的机制。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主管领导牵头,定期召开会议,听取各部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安排布置任务。二是建立矛盾纠纷预测预防制度。各部门根据工作中掌握的情况,深入分析和科学把握当前矛盾纠纷的特点、规律,对可能引发不安定因素的苗头及时通报信息,提前进行调处化解。三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责任制。在每年年初的工作目标中,明确各部门在矛盾纠纷排查中的责任,并签订目标责任书。

(四)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巩固和完善县、镇、村、组四级调解网络建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五)加强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努力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各级财政应拨出专项资金保障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开展。司法行政机关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法规培训,提高人民调解员的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三率”(调解率、调成率、调解协议的履行率)。

矛盾化解促和谐 篇7

组建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来的成绩

自2004年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以来至今, 经李德海同志受理各类纠纷案件1560余件, 涉及人员9356人, 接待来访人员15807人次, 解决资金4125.64万余元, 获得企业及当事人赠送的锦旗48面, 感谢信6封, 所有解决的纠纷案件全部归档立卷, 调解成功率达到98%以上, 防止群体性械斗12起, 未发生一起“民转刑”案件, 连续10多年无越级上访案件。在处置多起群体性纠纷案件中总是身先士卒, 所有调处签订协议后的案件无一例反悔和上诉情况发生, 调解率达到100%, 并多次制止了涉及治安和恶性案件发生。

对人民调解工作采取的相应措施及方法

李德海同志针对辖区重点单位多、流动人口多、弱势群体多、民间矛盾多的“四多”所带来的压力, 秉承“凡是都要有章可循”的原则,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办法, 增进人民调解工作互通、互融、共抓、共管的工作模式, 提升了辖区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在人民调解中他坚持做到“四化”。一是调解工作制度化, 二是法律法规通俗化, 三是调解程序规范化, 四是回访制度经常化。在工作中不断摸索, 不断创新工作招法, 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和做法, 受到市、区相关领导和企业的一致好评。

2011年, 为适应开发区调解法制化建设的需要, 经过李德海同志多次协调, 争取建设资金13万多元建立了开发区法律援助工作站和人民调解庭, 同时, 辖区企业在他的的指导下也相继建立了人民调解组织、工会调解组织, 使开发区人民调解工作走上正规化、法制化轨道。

李德海同志不仅在工作中创新, 在服务中提高, 更是一个爱岗敬业甘愿奉献的好干部。平时积极参加机关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 还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学, 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习关于信访稳定的先进经验和做法, 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 增强做好矛盾调处的能力和技巧, 为做好本职工作奠定基础。

案例一:2012年11月7日, 李德海同志接到了天津某特种漆包线公司求助电话, 称公司二期厂房建设, 由于总包单位未能支付分包单位款项造成30余名农民工将企业大门围堵, 公司运输车辆无法出入企业已经面临停产状态。接到电话后他立即开车赶往出事地点。经过耐心劝解和耐心细致的协调, 围堵企业农民工撤离现场, 企业恢复正常生产, 最终被拖欠的农民工兄弟拿到了应得的25万元工资。农民工为了表示感谢特送来锦旗表示感谢。

案例二:2013年3月23日晚上, 李德海接到开发区派出所负责人电话, 称某小区一期项目, 售出楼房墙体出现裂痕, 造成170余户400余居民, 将开发商售楼处和物业公司围堵要求开发商赔偿或退房, 得到消息后, 李德海同志迅速到达现场, 进行劝解工作, 经过4个多小时耐心劝解和协调, 居民们在晚上23点时分逐渐散去。第二天, 李德海同志组织召开相关单位负责人参加的现场协调会议, 确定由总包单位负责入户维修, 此方案公布后得到了广大居民的赞同和满意, 此案得以圆满解决。

辛勤的努力获得的不凡业绩

矛盾化解机制 篇8

一、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纳入“三级”管理体系。对群众满意、条件成熟且稳定风险低的决策项目,列入“绿色”等级管理,加快推进;

对政策有异议,有一定稳定风险的决策项目,列入“黄色”等级管理,待条件成熟后再行启动;

对政策分歧较大,矛盾隐患集中,稳定风险大的项目,列入“红色”等级管理,暂缓推出,避免因决策不当引发矛盾纠纷和群体性事件。

二、社会矛盾调处联合接访机制。

全街道打破部门分工的局限性,有效整合各部门工作力量,对不同领域、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统一受理、集中梳理、归口管理、分级办理、限期化解,形成“一站式服务、一条龙办理、一揽子解决”的工作体制。

三、经费保障机制。

将社会矛盾化解专项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建立信访专项储备金,落实社会矛盾化解专项基金和涉法涉诉救助基金,为解决社会矛盾和突出信访问题提供资金保障。

四、信访接待领导责任制

为加强对街道信访工作的领导,进一步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切实做到信访工作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根据《中国信访条例》有关要求,结合本街道工作实际,特制度本责任制。

第一条单位主要领导对本单位信访工作负总责,组织负责人主管信访工作,协调处理各类信访问题,其他领导配合组织处理各自分管人员的信访问题。

第二条街道必须建立信访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的分析、排查、研究本单位的信访苗头性和倾向性信访问题,集体审结疑难信访。

第三条街道单位主要领导要批阅重要信访,批阅重要信访率应达到100%,并亲自协调处理一些重大疑难信访问题;

第四条对上级领导有批示及上级部门交办的重要信访,街道主要领导要负责结案把关,并在限定的期限内上报调查结果。

第五条对署实名举报的信访件要将处理结果告知检举人、控告人,听取其意见;匿名举报的信访问题,必要时可在适当范围公布调查处理结果。

第六条要重视初信初访,准确把握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凡能当即处理,绝不拖延;涉及多方面多部门的问题,要及时沟通协调,尽早做出处理;疑难棘手的信访问题,要及时请示报告上级;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事件,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及时制止;对待有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和情况,要及时掌握动态,加强分析研究,制定可行对策。

第七条街道主要领导要加强对信访工作的领导,切实关心信访部门和信访干部,配好配强信访干部,积极解决信访部门和信访干部的实际困难。

第八条要在本单位、本部门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做到人员落实、任务落实、责任落实。

第九条按照分级负责,责任到人,把好信访办理、审查结案关,对违反信访工作程序规定,造成举报材料失泄密,妨碍案件查处或造成举报人遭受打击报复,对信访办理敷衍塞责以及处理不当,致使信

访事态扩大以及对有案不查、有错不纠,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当事人及有关领导的责任。

五、领导接待日制度

一、为进一步做好群众工作,在全街道党政领导每天公开接待群众来访制度。参加接待的领导街道班子成员接待来访群众。参加接待的领导如因公离开或特殊情况不能参加接待的,由该领导同志负责协调联系其他领导代其接访,保证不缺位、不空岗。

二、参加接待领导要与来访群众面对面,真诚交流谈心。对来访群众反映的问题,凡能够当场答复或解决的,应当场予以答复或解决;若问题涉及多个部门,接待领导要当场组织协调有关单位处理;对问题复杂,且法律政策规定有时间要求的问题,要耐心向群众讲清情况,取得群众的谅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作出承诺,限期解决。

三、对领导批转的信访事项,接待领导要根据市区领导的批示意见和要求在一月内予以落实。问题处理后,要把处理情况及时与群众见面,报信访局结案。真正使群众反映的问题件件有着落。

四、办公室要认真做好领导接待日中的各项服务工作,确保接待效果。一是在接待日前将接待领导公开告知群众,并通知参加接待的领导做好接待准备。二是做好来访群众的接待和登记。三是认真做好接待日情况记录。

六、信访案件限时办结制度

1、对上级机关、本级领导交办的工作,承办人必须按照交办的时间求限时完成,并及时反馈、报告办理结果。

2、对来访群众反映合理、合法的信访问题,按照有关政策有权能够作出决定的信访事项,应当场给予明确答复。

3、处理群众来信。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向依法有权做出处理的行政机关转送或交办,并根据具体情况做好复信工作。

上一篇:第一、第二阶段第一环节督导会汇报材料下一篇:小学六年级话题作文训练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