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教育的矛盾化解

2024-09-23

游戏与教育的矛盾化解(精选3篇)

游戏与教育的矛盾化解 篇1

一、职业女性继续教育之矛盾的现实表现

近年来, 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妇女的社会地位在诸多方面取得了进步, 另一方面, 随着改革的深化, 一些深层次矛盾和关键问题的解决, 利益格局的调整, 也在某些方面和一定程度上拉大了男女两性间发展的差距。目前我国职业女性已占社会从业人员的44%, 但由于历史和现实因素造成她们中多数人文化技术素质普遍偏低, 不能掌握时代发展所需的技术与知识, 缺乏一些行业所需的技能, 或是入职后不能及时回应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劳动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变化, 再加上劳动力市场对女性的偏见, 导致她们就业机会有限, 多就职于收入低、技术含量低的行业, 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 因此, “先天不足后天补”, 无论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通过提高人才素质来提升综合国力, 还是把提高妇女地位、实现男女平等作为衡量国家文明进步的尺度, 都迫切需要通过继续教育来改善职业女性生存状态和发展水平。

作为最需要接受继续教育的人群, 职业女性却往往囿于主客观因素而无法获得进修培训, 以至于衍生出社会对职业女性继续教育的迫切需求与传统男人本位主义对女性发展进行限制之间的矛盾, 以及现实赋予职业女性继续教育的外在压力大与职业女性本身内在需求小之间的矛盾。

二、职业女性继续教育之矛盾的成因

(一) 女性自然特征和社会价值取向是矛盾的客观成因

不仅时代和社会赋予了职业女性继续教育巨大而紧迫的压力, 而且绝大多数女性自身在入职之初都有明确目标和美好愿望, 希望能在本职业工作中做出成绩, 比如说, 在具有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女性中, 有26.8%的人最高学历是通过成人教育获得的, 比男性高2.2个百分点。有13.5%的女性近3年来参加了某类培训或进修, 40岁以下城镇女性参加培训的比例达26.1%。城镇女性参加的培训以进修、专业职业培训为主 (共占72.2%) ;但现实中更多的情况是, 这种主观追求往往因为来自客观上的自然特征和性别歧视而作罢。

当代职业女性既要以柔弱之躯与男人共同参与社会物质与精神生产, 又因自然特征而成为人类自身再生产和大部分家务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在2000年, 由女性为主承担家务劳动的格局仍未改变:85%以上的家庭做饭、洗碗、洗衣、打扫卫生等日常家务劳动主要由妻子承担, 城镇在业女性每天的家务劳动时间平均为2.9小时, 仍比男性多1.6小时。传统意识和现代思想的双重社会价值取向要求女性既要承担繁重的生育、家务劳动和抚养子女的重任, 又要对自己的工作尽职尽责, 其社会属性和家庭属性同时被强化, 如果再接受继续教育, 则在时间和精力方面的确有着比男性更大的困难。

由于女性生育、抚育劳动长期不被认为是一种社会劳动, 以致市场上普遍认为女性劳动力成本高、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边际收益率、递减速率高, 加上传统观念下的舆论体系及意识或潜意识深处残余的男人本位主义、“男强女弱”社会心理, 以及部分职业女性因重心偏向家庭和孩子而影响了工作业绩的客观事实, 最终导致了“企业理性性别歧视机制”的形成。比如国企下岗女工普遍感到再就业困难, 她们中有49.7%的人认为自己再就业时受到年龄和性别歧视, 比下岗男工高18.9个百分点, 表明女性再就业难与市场忽视妇女利益有一定关系。同样地, 许多用人单位在参加培训、进修学习方面明显存在着性别偏好, 获得机会的女性人数仅占28.9%, 比男性的44.3%少了15.4个百分点。而女性求学之艰、成才之少、成就之寡更印证了此种教育不公现象。

(二) 女性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取向是矛盾的主观成因

除却家务缠身走不开, 和单位没有提供机会等客观原因外, 主体意识淡漠和自我价值取向偏差也导致职业女性继续教育内在需求偏小, 构成了矛盾成因的主观方面。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尽管女性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 自立意识、成就意识、自我价值实现意识也不断增强, 但传统性别观念仍严重限定了女性角色期望模式, 加上一些媒体对女性成长和发展的误导, 对女性职业的选择、事业目标的设定有着深刻的影响。对“男人以社会为主, 女人以家庭为主”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 有53.9%的男性和50.4%的女性表示赞同, 对近年来社会上“干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说法, 34.1%的人表示赞同。值得警觉的是, 女性支持该观点的比例高于男性7.1个百分点, 达37.3%。

此外, 接受继续教育往往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和代价, 包括智力的、体力的、金钱的投入和感情的割舍, 以及来自个人心理和意志的内在挑战, 于是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对事业的追求, 以致对参加培训进修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的热情不高, 内在需求不强。有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7%的人“对参加进修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的需求非常迫切, 而73.14%的人根本没选此项, 22.65%的女性没有进修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不愿再吃苦受累”, 甚至52.6%的人认为家庭中男人事业的成功、孩子的养育比女人事业的成功更重要, 而在接受过培训或进修的女性中, 有31.6%是自费参加的, 其中城镇女性为41.6%, 比城镇男性高4.7个百分点。

三、职业女性继续教育之矛盾的化解

(一) 营造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女性的生存发展状况会不断得到改善。但经济社会发展不会自然而然地带来妇女的发展, 性别平等并不完全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性别问题的实质是社会问题, 它需要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机制。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作为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确立的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全球化策略, 是指政府、组织或机构在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 以及日常工作中, 考虑到社会性别对女性和男性产生的不同影响, 达到逐渐消除社会性别歧视、实现社会性别平等和社会性别公正的目标。

我国已然建立起了以《宪法》为基础、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各种法律法规和政策 (如《教育法》) 在内的保护与保障女性教育权利的制度体系, 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进步。但是法律上的权利不等于现实中的权利, 法律与现实的落差表明我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还要从公共决策层面着手, 充分发挥政府在提高妇女地位中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社会成员利益格局的调整和资源配置上, 坚持男女平等参与、共同发展、共同受益的原则, 要在提高妇女就业、教育、健康水平等关键指标上, 采取有效措施, 尤其是努力扩大就业, 建立和完善性别平等的劳动力市场政策, 继续缩小男女在资源分享上的差距。此外,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 要积极宣传文明进步的妇女观, 抵制和消除对妇女的歧视和偏见, 努力克服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 形成有利于妇女发展的社会文化环境。组织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单位, 其内部的女性人才资源开发不足的话, 既会阻碍组织的变革与发展, 又会影响职业女性对组织的承诺与态度以及工作态度和工作绩效, 并最终影响到企业绩效。所以, 改善组织背景、构建支持性组织文化, 为职业女性营造更佳的生存空间, 提供更平等公正的发展平台, 可以缓解女性的工作、家庭冲突, 达成企业和女性职工的双赢局面。

(二) 推进个体性别意识现代化

除了借助国家和社会的支持, 职业女性继续教育的发展还需职业女性自身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调节以推进个体性别意识的现代化, 即自觉弄清女性性别意识的演变和特点, 了解女性对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领域的贡献及在人类繁衍中的重要贡献, 使“女性全面地认识自己、更好地塑造自己, 并养成自主品格, 建构女性自身的文化。”这是其主体意识完善、主体性增加的必要条件, 也是激发职业女性继续教育内在需求的主观基础。

据调查, 82.4%的女性表示“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80.0%的女性“不甘心自己一事无成”。对于明显体现“男强女弱”传统性别观念的“男性能力天生比女性强”的说法, 被访问者大多数持鲜明的反对态度, 不同意者占66.0%, 其中女性为66.7%, 高于男性1.5个百分点。多数人不同意“女性应尽量避免在社会地位上超过她的丈夫”的说法, 女性表示同意的只占18.5%, 比男性低2.9个百分点, 其中城镇女性表示同意的比例更低, 只有14.4%。在被访问者中, 88%的女性认为, 如果配偶的收入足够高, 或者家里有大量钱财, 自己仍然会工作或劳动, 持这一观点的城镇女性为84.9%, 农村女性为89.1%。一方面说明绝大多数女性的个体性别意识有较大提高, 另一方面, 还需继续引导职业女性正确认知, 通过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环境认知, 正确适应企业环境, 正确利用企业、个人及家庭资源, 来认识自己的潜能、增强女性的自信心, 最终形成现代的、科学的、人文性的性别意识。这对职业女性积极主动接受继续教育, 乃至自我成长、个性完善、职业提升、生活幸福都有着积极意义。正如著名哲学家奥古斯特·倍倍尔所说:“一旦人有目的地介入自己的发展, 人的身体活力和精神生活就会结出最丰硕的成果”。

(三) 实施家务劳动社会化

“妇女的解放, 只有在妇女可以大量地、社会规模地参加生产, 而家务劳动只占她们极少功夫的时候, 才有可能。而只有依靠现代大工业才能办到, 现代大工业不仅允许大量的妇女劳动, 而且正是这样的劳动, 并且越来越要把私人的家务劳动溶化在公共的事业中。”恩格斯的这段名言, 说明家务劳动社会化是妇女彻底解放的重要途径。

家务劳动社会化的提倡和实施, 既是对劳动力的需要和利用, 也是缓解女性双重角色冲突的关键。一方面, 它能激励职业妇女摆脱角色冲突和困惑, 在社会生活的竞争中更好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 能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并吸收更多的女性就业者。同时, 还须打破传统的家庭角色定型, 鼓励男性参与家庭建设, 使双方都能有更多的选择、更默契的合作和更真诚的尊重, 消弭女性继续教育的后顾之忧。

(四) 促进继续教育人本化

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女性的职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向上流动机会, 但受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影响, 加之男尊女卑传统观念的影响, 性别差距绝不是短期内能够消除的。就整体而言, 目前女性仍较多地集中在收入偏低的职业, 甚或在相同职业中女性的职务级别又比男性偏低, 直接导致了男女两性的在业状况、职业层次和收入差距, 2000年, 在业女性的经济收入与男性的收入差距却比1990年扩大了19.4个百分点。

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调整、经济体制转换时期, 女性教育的发展是国家生活中的大事, 据2000年世界银行政策研究报告:在具有较高教育水平的中高收入国家, 妇女接受教育每提高一个百分点, 人均收入就会相应提高三个百分点。要发展职业女性继续教育, 各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务必“以人为本”, 贯彻《妇女权益保障法》和《妇女发展纲要》, 根据社会需要和女性特点科学地设计, 做到: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内容实用化、继续教育长期化, 才能有效地维护了职业女性权益, 促进了职业女性就业后的再成长, 从而真正实现平等、发展的目标。

四、结束语

女性发展, 系于教育。职业女性的继续教育不仅影响着职业女性自身的生存发展, 还影响着社会的协调运行, 甚至关系到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 个人、组织和国家、社会共同努力消除不利于职业女性继续教育的各种障碍, 在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全面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 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作出贡献。

摘要:探讨了职业女性继续教育之矛盾的表现、成因以及化解, 认为职业女性继续教育遭遇了现实与传统、外来压力大与内在需求小的矛盾;女性自然特征和社会价值取向是矛盾的客观成因, 女性主体意识和自我价值取向是矛盾的主观成因;化解矛盾的途径是营造社会性别意识主流化、推进个体性别意识现代化、实施家务劳动社会化、促进继续教育人本化。

关键词:职业女性,继续教育,矛盾,化解

参考文献

[1]周毅刚.职业女性继续教育的调查与思考[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0 (2) 87-90

[2]刘莉, 李慧英.公共政策决策与社会性别意识[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3) 103-108

[3]陈昕.职业女性生涯规划的难点与对策[J]人力资源开发, 2009, (6) 87-89

游戏与教育的矛盾化解 篇2

2012年上半年,我镇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深化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矛盾化解、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和创建法治****,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理,为促进我镇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实施后发赶超富民强镇战略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一、以开展“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推动矛盾纠纷化解”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法治镇和法制宣传教育。

今年上半年,镇委、镇政府把创建法治****镇作为2012年的重点工作来抓。镇司法所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优势,积极开展这一中心工作。我们结合“法治乡镇”系列活动,极积推进“六五”普法宣传教育,把我镇的普法工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3月37日,镇党委邀请市司法局有关领导和律师为农村居民举办法律知识讲座,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进乡村、进社镇活动。4月19日,****镇镇委、镇政府在镇惠农大厅举办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全镇干部参加了此次活动,并配套开展了现场咨询、意见建议征集、展板宣传。上半年活动中共免费赠送、发放创建县级法治****镇法律知识宣传读本、农村普法知识读本、城镇居民普法知识读本及有关计生、信访和土地管理法等资料800余份,免费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100人次。

二、围绕增强干部职工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开展“法律七进”,做好矛盾纠纷预防工作,推进矛盾纠纷化解。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认真学习宣传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思想,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注重法制教育与公民意识教育相结合,弘扬法治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在民政系统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氛围,不断提高民政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

1、开展“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主题宣传活动。在全体公民中,重点开展宪法和基本法律的普法宣传。在领导干部中,重点开展学法用法活动。在青少年中,重点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在农民和居民中,重点开展普法知识宣传培训活动。在乡镇小型企业管理人员中,重点开展普法专题培训活动。在纪念日、宣传月等活动中,重点开展专项普法活动。把矛盾纠纷化解和普法教育相结合,打牢预防化解矛盾的法制基础,按照“处理一件纠纷,上好一堂法制课,教育一片群众,稳定一方民心”的目标,促进社会矛盾纠纷的有效化解。

2、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结合“法律七进”活动,切实加强领导干部职工学法用法工作,推进重点对象法制宣传教育。

三、强化措施,深入推进依法治镇工作进程

以普法促治理,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开展依法治理各项工作。

1、健全制度,全面树立“法治”意识。通过建立健全制度化建设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建立了较完整的规章制度,把各项工作

限定在规章制度的框架下操作运行,在不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条件下,很大程度的避免了重“人治”轻“法治”的局面,切实提高了干部的法治意识。

2、狠抓落实,严格实行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镇的关键环节,我镇在推行依法行政过程中坚持“五化”:即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责任明确化,执法程序公开化、执法检查经常化、执法监督具体化。努力建设廉洁、勤政、高效、务实的执法队伍和执法机关。一是建立规范性文件和重大纠纷排查小组,组长由书记张小勇担任,副组长为人大主席贺晓云和镇长李普生。凡是副科级领导都为组员。同时,司法所法律顾问组,为政府依法决策提供法律服务。二是建立了政务公开栏,推进阳光执法工作。

3、从基层抓起,夯实依法治镇基础。上半年,我镇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普遍加强。大力开展“法治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民主法制示范村”、“法治示范社”、“法治示范学校”、“法治示范机关”。

4、开展专项整治活动。依法治镇成员单位通过多种形式协调配合,针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行之有效的专项整治活动。

四、服务中心,积极打造特色亮点工作

我们紧紧围绕镇委、镇政府中心工作,开展有特色有亮点的普法依法治理,有效助推我镇经济发展,维护我镇社会稳定。

1、开展“以案说法”活动。镇法庭对所有案件在判决书后附“法官寄语”,对案件判决的理由和依据进行释疑,对当事人进行庭后法制教育,成为“以案说法”最具实效的法律宣传活动。

遍布全镇的各级调解网络,半年来,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40余件,截止到2012年4月底,全镇各级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38起,调处成功38起,成功率100%。其中,预防纠纷35起,预防民间纠纷引起自杀3起,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20起,防止群体性上访1起。不仅把大量的民间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而且以一案一法的形式,使近500余名当事人及万余名旁听人员直接受到法制教育,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全镇广大法律服务工作者、律师通过诉讼代理、解答法律咨询调解民事纠纷,不失时机地向当事人宣传法律知识,充分提高了普法教育的实效性。

2、开展“法制宣传服务千户安置工程”活动。我镇是全县的一个人口大镇,随着乡村建设的加快,因土地征用和土地使用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加,由此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我镇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经济发展环境,我们把征地拆迁一线作为法制宣传的主战场,主动下移重心,延伸触角,充分发挥法制宣传教育职能。法庭、派出所和司法所组成“三位一体”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组,深入拆迁一线,深入拆迁户家中,开展法制宣传,引导他们依法维权,有序上访。较好地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了我镇经济发展。

3、开展“重点工程,普法先行”活动。随着我镇经济的快速发展,落户我镇的重点工程和项目越来越多,为此,我们及时把普法工作与重点工程联系起来。一是为重点工程配备法律顾

问,深入企业开展法律讲座,推进企业走上法制轨道。二是为重点项目配备人民调解员,专门解决矛盾纠纷。近年来,为重点工程调解矛盾纠纷3件,有力促进了重点工程的快速建设。三是为重点项目提供多种多样的法律服务。组织法庭、派出所和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重点项目,提供多种形式的法律服务,满足重点工程对于法律的不同需求。

4、开展“法制宣传保稳定”活动。为加强普法力量在信访维稳中的法律保障作用,我镇精心组织开展了“法制宣传保稳定”活动。一是经常性派遣司法助理员,在惠农大厅为群众和干部宣传法律,解答疑问,提供法律帮助。二是对涉法涉诉案件进行现场调解,尽力做到息访息诉。

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矛盾的化解 篇3

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矛盾的化解

信息网络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生产、生活的深刻变革,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之间的矛盾.网络道德具有自主性、开放性和多元性的特点,化解网络技术与伦理道德矛盾的对策主要包括加强网络主体的道德自律、加强社会主义网络体制建设、加强多元网络道德原则的支持三个方面.

作 者:李钢 郝淑芹 作者单位:北京邮电大学,文法经济学院,北京,100876刊 名:韶关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年,卷(期):25(11)分类号:B82-057关键词:网络技术 伦理道德 矛盾

上一篇:汉语的辅助作用下一篇:酒店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