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化解矛盾的方法

2024-07-04

公证化解矛盾的方法(精选4篇)

公证化解矛盾的方法 篇1

劳资关系往往关乎企业职工最为切身的利益, 所以一般的企业职工对于这个问题都十分关注。同时, 劳资关系是否优良, 还能影响一个企业的稳定性以及发展前景。我国目前的劳资双方因为矛盾冲突的增加, 导致了一部分企业生产或者经营状况出现各种问题, 这些都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一般来说, 劳资矛盾不可能完全避免, 但如果在发生之后, 处置得当的话, 是可以化解大部分的, 这对于维持整个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也有巨大帮助。因此, 文章论述了劳资矛盾产生的原因以及化解劳资矛盾的方法。

一、劳资矛盾产生的原因

劳资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几乎不可能完全避免, 因为劳方和资方间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关系, 劳方通过劳动, 从资方处获得金钱或者其他补偿, 这其中就涉及一个等价交换的关系, 如果资方付给劳方的报酬劳方觉得不满意的话, 劳方必然会对资方的报酬额产生质疑, 如果资方认为劳方的行为时无理取闹的话, 矛盾也就因此产生, 所以说, 劳资矛盾客观存在, 但是其存在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人们漠视其存在和发展, 并最终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后果。如富士康员工的跳楼事件, 还有很短的时间里面大量企业接连停工的事件, 都是属于劳资矛盾不断变大, 最后酿成了严重恶果的例子。

近年来, 我国劳资矛盾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 劳动合同签订不规范, 其中大量的霸王条款, 还有就是虽然有合同, 却无人履行合同, 根据全国人大2005年的数据调查显示, 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 个体经济组织的签订率更低。近年劳动保障监察工作中, 责令补签劳动合同的数量达到千万份。很多企业没有按照法律条文的要求和劳动者签订合同, 导致了之后大量的劳资矛盾。

第二, 劳动者的报酬不高, 而且近年来增长远低于通货膨胀的速度, 导致了劳动者购买力的下降, 劳动者普遍认为, 报酬和他所付出的劳动不能够相互匹配。如很多企业都普遍存在的拖欠工资现象, 其中大量去大城市打工的餐饮业劳动者以及建筑工地上工作的农民工, 更是这个现象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前几年农民工工资被拖欠的报道频频见报, 不久前更是有几十个农民工因为工资被拖欠三年, 索要无果的情况之下, 选择了集体拜河神的方法, 让人在感到可笑的同时, 也觉得可怜和可恨。

第三, 劳动者的工作强度很大, 很多人都处在医学上被称之为亚健康的状态, 有一部分企业要求员工在8小时没有完成工作的情况下, 无论如何都必须加班, 根据一项针对北京、广东、青海农民工的数据调查显示:大多数劳动者的一天工作时间都在8小时-12小时。而在休息时间方面, 没有一天休息时间的有114人, 占22.1%, 每周能够保证有一天休息时间的有232人, 占45.1%。有的企业为了避免支付加班费, 或者迫于法律舆论的压力, 在规定时间内强制加大劳动强度, 以补上不能延长时间的损失。种种此类的现象都是对于劳动者身心的巨大摧残。

第四, 企业的保险保障制度不健全, 劳动者没有得到足够的保障。在这个问题上, 最明显的就是医疗保险问题, 很多企业并没有按照相关法律的要求, 为员工上保险, 或者只上了很少的不足额保险, 导致员工在面临问题的时候, 经济上窘迫困难, 劳资矛盾也因此而产生。

以上就是劳资矛盾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而究其真正原因, 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相关法律不健全, 或者有法不依, 执法不严, 虽然有《劳动法》保障劳动者的权利, 但是相关的司法机构在处理问题时并没有真正照顾到劳动者的权益, 导致了无良企业有恃无恐;二是我国的行政制度在保障劳动者权益上有所欠缺, 很多时候劳动者需要保障, 却找不到相关的政府部门进行沟通, 职能与资方当面对质, 进一步激化了矛盾;三是劳动力和职位供给的不平衡, 很多职位都是僧多粥少的局面, 资方不担心找不到人做事, 自然就不在乎劳动者的权益保护, 也因此激起了劳资矛盾;四是政策倾斜上的不平衡性, 由于现在市场经济格局下, 政府官员的政绩主要看GDP, 因此很多地方政府都比较照顾企业, 造成了企业只要不是犯下非常严重的错误, 一般问题就不会被追究的现象, 因此, 劳动者的权益往往没有保障, 产生了劳资矛盾。以上就是劳资矛盾的真正原因, 而想要解决这个问题, 不仅需要有劳资双方的参与, 政府机构的参与也必不可少, 否则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化解劳资矛盾的方法

因为劳资矛盾已经在我国产生, 而且影响到了我国广大劳动者的基本权利, 所以有必要将其化解, 化解劳资矛盾, 也是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一步。如何化解劳资矛盾?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第一, 建立企业和劳动者利益共享的机制。劳动者和企业其实是一条船上的人, 如果企业发展良好, 按道理对劳动者与企业来说都是有利的, 所以劳动者一般情况下, 是不愿意和企业产生矛盾的。所以可以建立企业和劳动者利益共享, 风险共担的机制, 具体来说, 就是让每个人都能分到一块蛋糕, 如对国企来说, 就可以对企业决策层实行购股期权制, 对管理层实行虚拟股份制, 对普通职工实行单元股份制。

第二, 完善有关于我国劳动者权益保护的行政制度。加强政府和普通劳动者之间的沟通。例如, 可以加大对于企业的监察力度, 开通与普通劳动者之间的沟通的窗口, 调整好政府的定位, 应当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而不是和普通劳动者完全脱节的政府。

第三, 完善保障体系, 处理好职工福利问题企业应当首先与员工签一份有效且真实合理的合同, 在这份合同上必须详细列出可以保障员工切实利益的条款, 而且要认真执行, 不能以任何理由拖欠员工的工资。否则的话, 虽然现在可能因为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而产生企业主导的劳动力市场, 但一旦形势改变的话, 用工荒也不是不可能的。

第四, 完善劳动纠纷的争议处理制度。建立裁定和审议、裁审分离的争议处理体制, 在法律问题上, 应当明确界定个人争议和集体争议、权利争议和利益争议, 对不同的争议必须采取不同的处理程序;在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 可以适当设立一些劳动法庭专门处理劳动争议案件, 简化诉讼程序, 以使诉讼成为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最终和有效的法律屏障, 这样不仅方便了劳动者, 强化了他们的保障, 也使政府工作容易进行, 同时还强化了对于企业的监督。

第五, 强化工会的作用。工会应当是一个保护企业员工利益的组织, 而现在很多地方的工会却在面对劳动者利益受损时, 无动于衷, 根本不愿意也不敢和企业的管理者相抵触, 导致工会形同虚设。这种现象必须要彻底改观, 也就是说, 要强化工会的作用, 同时必须要确保工会能真正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而想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无疑就是强化工人在工会中的管理, 并通过工会将工人联合起来, 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 保障自身利益。

三、结论

总体来说,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上升阶段, 各种问题都有可能发生, 劳资矛盾就是其中之一, 面对这个问题, 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 不能忽视, 否则将造成严重后果。本文分析了劳资矛盾产生的原因, 并简单提出了几种解决之道, 如完善法律体系、强化劳动者内部团结、建立劳资双方风险共担机制等, 但说到底, 还是要真正地正视这个问题, 既不要将其当作不可阻挡的洪水猛兽, 也不要认为只是一阵微风, 认真对待, 避免富士康的惨剧再次发生。

参考文献

[1]、陆燕春.当前劳资矛盾及其化解途径浅析[J].科教文汇, 2010 (7) .

[2]、宋和平.论我国企业中的劳资矛盾及其解决途径[J].沿海企业与科技, 2009 (7) .

公证化解矛盾的方法 篇2

工作中免不了会与同事出现意见不同,小心处理可以使双方意见交流,促进沟通;如果处理失当,便会造成矛盾冲突,影响工作情绪,甚至影响公司的效率,

工作上常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本来一件无可厚非的工作安排,却意想不到会感到反感和抗拒。因此,之间难免会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产生一些摩擦,甚至引起冲突。这时候,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加深误解,陷入困境,甚至导致间的关系破裂。

一旦与发生冲突,应该对事不对人,尽量控制自己情绪,缓和气氛,积极化解大家的矛盾,才是正确的办法。当然,你还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方法。

一、主动开口打破闷局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当与意见冲突之后,在公司中谁碰见谁也不先开口打招呼,实际上双方内心都在期待对方先开口。所以作为公司一分子,遇到有 隔阂的`时,更应及时主动问好,热情打招呼,以消除冲突所造成的阴影,给其他留下一个不计前嫌,大方处事的印象。职场中人不必要坚持一份不实在的自尊,如果 只因为一时之气而不理睬对方,碰面时昂首而过,当作对方不存在,长期下去会令冲突矛盾像滚雪球般愈滚愈大,势必形成更大的隔阂,令和谐共事更加困难,

二、不争论冷静处理

当下属与自己发生冲突之后,作为上级的应该不计较和不争执,冷静地表达观点,避免不必要的语言暴力。其实粗暴争论解决不了问题,假如双方都情绪激动时,只好停止争论,暂时终止讨论,让气氛平复下来后,再作处理。

个人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很多情况取决于我们的人际关系的和谐和手段,但也不要走入误区,如果人际关系过分恶劣,或人际技巧被过分强调的企业也不会有好的发展。

请大家继续浏览更多的内容:

毕业生求职遭遇"寒冬"

职场新人:不能做的十件事

不得不给予重视的职场综合症

公证化解矛盾的方法 篇3

一是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完善企业内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是预防和减少矛盾纠纷,有效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治本之策,企业各项措施的出台,既要考虑职工群众长远利益、现实利益,又要充分考虑职工群众的承受能力,审慎对待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敏感问题,坚决纠正各种正损害职工群众利益行为,坚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保障职工群众依法享有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大力推行矿务公开、队务公开等制度,使各项决策和工作都能够得到职工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尤其是在工资、奖金、福利分配上要公开、透明、民主;在处理劳资纠纷、劳动合同纠纷、工伤的善后处理、医疗保险等方面要严格按政策办事,以职工的利益为重;要关心弱势群体,积极做好职工子女的就业、再就业和优抚安置工作,千方百计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

二是要从基层抓起,基层是维护矿区稳定的基础,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矛盾的重点在基层。在基层少数职工文化程度低、思想素质差;个别基层干部工作能力低,工作方法简单、武断、粗暴;工资、奖金、分配不透明;岗位调换、选优评先不民主;罚款随意、处事不公;缺少人性化管理等等,是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矛盾频发的主要根源。在维护稳定工作中,要始终注重加强基层党组织、综治组织的建设,加强对基层干部的教育和管理,引导广大基层干部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改变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带着深厚的阶级感情做好职工群众的工作,深入群众、扎根群众、倾听职工群众的呼声,进一步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使广大基层干部心系职工,有的放矢地做好基层工作,把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措施真正落实到实处。

三是要从矛盾产生的苗头入手,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防患于未然。进一步完善职代会制度、信访接待制度,拓宽民意表达途径,为职工的利益诉求搭建平台和疏通渠道。增强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注意发现和分析本单位、本部门可能出现的不稳定因素,对影响稳定的动态苗头和突出问题,要早发现、早调处。

四是要注重改进工作方法,处理新形势下的企业内部矛盾,必须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及时了解职工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做好职工群众的来信来访工作,把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心实意为职工办事,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围绕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的宣传职工群众、使群众对相关的规定和政策有及时正确的了解,使他们能够自觉的依照规定和政策辦事,对于职工群众一时想不通的问题不能蛮干,要尽量把情况研究的更细一些,措施考虑的更周到一点,争取职工群众的理解和信任,引导职工群众以理性的、合法的方式方法表达诉求,维护自身权益。

二、建立完善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矛盾的体制和机制

化解内部矛盾是企业发展的“保障工程”、矿区稳定的“治本工程”、服务职工的“民心工程”,对外开放的“形象工程”。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实现“小矛盾不出班组、大矛盾不出科队、重大矛盾不出公司”的工作目标,必须建立完善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矛盾的长效机制。

一要进一步落实领导责任机制,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正确理解稳定和发展的关系,积极做好企业内部矛盾调处工作,明确责任、加强组织协调、搞好指导推动,及时解决涉及职工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有效化解各类矛盾,把一切不安定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促进矿区和谐与稳定。

二要健全矛盾排查机制,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和履行矛盾纠纷排查职责。以治安保卫、信访部门为龙头,在公司内部各单位聘请信息员、及时掌握信息动态。在排查中,坚持定期排查、即时排查、重点排查。建立矛盾纠纷台帐、诉求事项台帐、重点人员台帐。

三要健全调处机制,要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组织调解委员会的作用,消除矛盾纠纷隐患,避免矛盾的扩大升级,根据矛盾纠纷的性质和类别,采取不同的处置方法。一是督促落实。对属于执行政策和规定不到位引发的矛盾纠纷,坚持按政策规定办事、责成有关部门迅速落实到位。二是积极引导。对职工群众涉法涉诉引起的矛盾纠纷,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积极引导职工群众通过法律的、调解的办法加以解决。三是争取支持。对职工群众的合理要求,但政策和规定没有明确界定或规定不够完善的,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争取上级支持解决。四是加强教育。对要求过高、缠访、闹访的,要采取政策攻心的办法,通过法理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细致的做好疏导工作,绝不简单的采取强制措施。五依法维权。对于一些不尊重客观事实、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匿名越级上告,诬陷他人,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和形象损害的行为,要坚决制止,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四要进一步落实奖惩机制。要把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稳定的目标、任务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细化工作任务和要求,切实把各项措施落实到基层,强化过程管理,严格检查考核。对做出突出成绩的要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损害在职工群众利益的,要严肃查处。

公证化解矛盾的方法 篇4

一、文物保护和旅游资源发展直接的基本关系

作为祖国文化的重要凝结,文物不但具有较多的现实价值,更具有极高的未来文化研究价值。根据文物的现实价值分析,以文物为基础推动旅游的发展仅仅是对其部分价值的利用,因此,在实际分析过程中,不能仅仅通过文物具有的旅游价值分析其自身的真正价值,通过文物的未来价值分析,文物具有的旅游价值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提升。

作为基础性的旅游资源,文化是进行人文旅游发展的基础,在文物中全面地囊括了民俗歌舞以及旅游商品等多种资源,因此,文物已经成为了人文旅游发展的最佳载体。在文物旅游发展过程中,文物以及旅游相互之间的关系在于文物是基础,而旅游则是以此为基础的衍生品。

对当前的世界旅游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便是以文物旅游为基础的人文主义旅游或者文化旅游。随着社会受众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人们在实际旅游过程中对于文化品位和情趣的追求不断提升,在浓厚的文化氛围熏陶的过程中,游客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这已经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基本趋势,相对于其他形式的旅游形式来说,文物旅游具有较大的发展前途。在当前世界上较为著名的旅游国家,通常都是以文物旅游为基础的,在此过程中对于文物的保护极为重视,当然其也通过文物保护获得了较大的收益。而在我国当前的旅游行业发展过程中,对于文物资源的利用还十分有限,而提升其利用效率的基础是提升社会大众对于文物价值的认识,明晰对于文物的保护其实是对不可再生文化资源的保护,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

文物自身具有的根本价值在于其自身所凝聚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文物为基础形成的文物旅游必须具有完整准确的文物历史文化内涵。基于此,在当前的世界文物保护过程中都要求不改变文物的原有状态,而对于损坏的文物则应当遵循依照原样修复的原则进行,只有按照该种原则才能确保游客对文物进行鉴赏和研究的同时,获得大量历史文化信息,通过不断熏陶和学习实现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对于文物无论通过什么方式或者目的对其进行修改和改变以及损坏都是对于历史文化的破坏,更会造成历史文化信息传递的错误。罗马作为一座最具代表的历史文化城市,其中的断壁残垣和残破的斗兽场以及被岁月侵蚀留下的古遗迹都始终保存着原有的模样,并未对其进行任何修改和改变,并已经获得了世界范围的认可,更对全球游客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

通过上述分析得知,进行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在本质上两者之间并不存在矛盾,这是因为以文物为基础推动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文物自身具有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原有的生态自然环境。在此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基本原则,对于需要保护的文物严格按照相关法规和技术要求逐步开展,对于部分文物的修复工作则只能够由相关文物保护部门操作进行。基于此,在文物的实际保护过程中必须对文物进行妥善处置和有效管理。

二、推动文物法规的宣传和推广

根据我国针对文物保护形成的相关法律体系,并且正式颁布了《文物保护法》以此作为文物保护的重要依据。但是对于文物保护来说,其并不仅仅属于相关管理部门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倘若广大社会受众对文物保护的相关法律不够了解,不能真正明晰文物保护的基本价值和实际意义,那么文物管理部门在工作的实际开展过程中也会受到较大阻碍。基于此,在文物保护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应当首先完成相关法律的宣传工作,使广大群众能够真正了解文物保护的实际意义和该项工作具有的危机感以及自身所具有的相关责任。在此过程中,相关领导和关联部门应当进入景区进行大力宣传,确保广大群众认识到文物保护的严肃性和巨大价值,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的相关法规,从而才能够确保文物部门对文物进行有效管理。

三、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推动两者的共同进步

虽然在文物保护和推动旅游事业快速发展直接存在着一定的矛盾,但是两者之间并不是不能调和的。实现两者完美结合,共同发展的基础便是坚持文物的所有权为国家所有,并且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基本理念,推动文物保护工作的不断发展。在当前的文物保护法中已经明确说明,在社会经济建设和旅游产业实际发展过程中,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即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加强队伍建设,保证能够做到依法行政,在社会中树立文物执法的基本权威。只有自身综合素养较高的执法团队才能够提升文物管理的效率,适应当前文物旅游需求不断增长的现实情况。二是必须建立起多部门统一行动的管理机制,不断增强对文物旅游景区的管理力度,提升文物管理部门的执法权威性。

四、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妥善处理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的矛盾

由于文物资源自身具有不可再生性,因此一旦损坏将无法修复。在漫长的岁月发展过程中,我国的文物经历了某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摧残,能够保存下来的文物已经极为珍贵,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妥善保护。一是对于现存文物资源的保护应当从大力宣传文物保护法规以及实际意义出发,使广大群众完全理解文物保护的基本意义,只有采取该种方式,才能够保证旅游事业的长久稳固发展。二是对于文物的保护应当以环境为基础。在文物资源保护过程中必须具有特定的环境作为支持。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渐趋于成熟,而在大量高楼中间孤单地矗立一座古寺庙或者古迹,那么周围环境将会对传统建筑造成极大的影响。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多种多样的现代化建筑物是正常现象,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当考虑其自身对于文物资源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从而为文物资源的发展存留空间,最终实现自然环境和文物之间的充分协调和发展。

五、及时转变工作思维模式

我国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多个方面都受到外来文化的直接影响,在文物管理过程中也必须及时转变思维模式,顺应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在此过程中应当针对文物管理的体系和方式以及手段进行较大修改。另外,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精神指示得知,在后期发展过程中应当将弘扬和培养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对于文物管理部门来说,应当具有一定的预见性,根据外界环境变化趋势,充分推动文物保护和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完美结合,通过改革创新实现文物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双赢。其实,在后期的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开展过程中,应当及时转变工作模式,不能被动进行管理,而应积极主动进行服务,通过宣传使文物开发单位认识到文物管理的重要性和基本价值,从而主动接受文物管理。

根据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在文物保护和旅游事业发展之间存在极为密切的联系,两者是不能分割的,这是因为文物不但属于重要的旅游资源,更是促进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当前来说,旅游事业发展和文物保护之间依然存在大量矛盾,部分矛盾依然难以调和,但是只要在文物保护过程中完全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开展活动,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对其进行适当开发和合理利用,最终实现文物保护和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双赢局面。

六、结语

在我国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今天,为了确保该产业的健康稳固发展,必须将其与文物保护充分结合在一起,在旅游产业发展和文物保护过程中,应当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只有相关管理部门提升对于文物保护的重视程度和积极性,辅以相关旅游负责部门的努力和坚持,同时加上全社会群众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后期发展过程中,文物保护和旅游产业一定能够和谐稳定发展。

摘要:近几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不断进步,旅游事业已经得到了快速发展,而文物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吸引广大游客的重要因素。在此过程中不能人为地将文物和旅游发展割裂开来,倘若仅仅将两者单独区分开来,就都不会获得良好的发展效果。因此,必须在对文物进行妥善保存的同时对其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从而以历史文物为基础大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最终实现社会的不断进步。

关键词:文物保护,旅游发展,矛盾解决

参考文献

[1]郑欢.古建筑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3.

[2]李秀丽.东昌古城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7.

[3]岳士.鸟之双翼车之两轮——试论新乡经济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与对策[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5).

[4]孔丽.文物保护与承德旅游发展的关系[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3).

[5]庞肖霞.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利用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02).

[6]刘洪.以科学发展观协调文物保护与文化旅游的关系[J].中国文物科学研究,2006(03).

[7]岳永芳.对文物古迹保护与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思考[J].攀登,2005(02)

[8]梁雨华.文物旅游:文物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双赢[J].文史杂志,2004(04).

上一篇:企业成本管控下一篇:路面平整度测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