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矛盾调解活动调研报告

2024-08-13

社会矛盾调解活动调研报告(精选11篇)

社会矛盾调解活动调研报告 篇1

承德市双滦区陈栅子乡位于双滦区南部,距市中心2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总面积88.1平方公里,全乡下辖10个行政村,耕地面积7890亩,林地面积8XX亩,总人户13356人。近年来,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利益关系进一步自我调整,一些深层次的矛盾正日益显露出来,关于农村各种问题的信访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化解农村信访矛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对促进农村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乡矛盾纠纷的现状和特点

据统计,XX年全乡共排查矛盾纠纷总数215件,调处民间纠纷总数195件,调解率100%,调处成功193件,成功率98.9%;2011年,全乡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86件,已调解185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达99%,2011年全乡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民间纠纷118件,已调解118件,调解率100%,调解成功率100%。近年来,我乡的矛盾纠纷主要呈现出以下新的特点和趋势:一是矛盾纠纷性质的多样化、复杂化。因征地拆迁、土地承包、农村宅基地、村务管理和党干群关系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发生,纠纷矛盾牵涉面广、参与人多、调处难度大。矛盾纠纷不再是公民个人之间的矛盾,而是“两人闹纠纷、亲戚朋友心连心”;同时参与纠纷的不仅有工人、农民、学生、离退休干部、个体户,还有党员、转业军人等,许多群体性纠纷是经济利益与政治待遇相互交织、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互渗透,有些还是跨行业、跨地区的,牵一发而动全身,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二是矛盾纠纷参与人数的规模化。纠纷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家庭内、邻里间的打架扯皮,而是浸入了社会生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生活中的家庭婚姻、继承、赡养、扶养纠纷,生产经营中的山林、土地、水利权属纠纷,经济生活中的债务、赔偿纠纷,以及封建宗族活动引发的纠纷等等层出不穷。除此外,在接边地区,企业与农村之间跨地区、跨行业、跨单位的矛盾纠纷也不断发生。不仅纠纷的类型明显增多,而且发生数量也居高不下,事件发生的频率也在加快,集体上访的批次和人数也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各级党委政府不得不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放在解决这些问题上。三是矛盾纠纷中信访案件。在事前和事中有较为严密的组织领导,周密的行动计划。有的群体性事件背后有组织者操纵指使,有的组织者用金钱或物质拉拢刺激群众。四是纠纷当事人行为偏激化。主要表现在有的是直接利益的损害导致矛盾纠纷激化;有的是因纠纷矛盾久调未决,导致激化;也有是突发性的,为一两句话争吵而导致激化,激化的结果要么是伤害,要么是凶杀,造成人身财产巨大损失。

二、当前我乡矛盾纠纷类型

(一)土地征用和房屋拆迁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这类纠纷在我乡较普遍,主要发生在承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土地利用收储、修建乡村公路、新建企业等。如我乡在承唐高速征占地、拆迁过程中都发生了很多的此类矛盾纠纷。一是村民对征地补偿费有意见,认为补偿过低,不能弥补失地的损失,特别是贫困村的村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了传统上赖以生存的条件,对以后的生活担忧,甚至个别村干部把应当给村民的补偿费截留。二是在集体土地补偿费分配上,一些户口仍在本村的外嫁女得不到,产生不满。三是村民土地被征用后,对重新分配的土地有异议。

(二)土地、山林、农田耕地、宅基地使用权属不清等引发的纠纷。这类纠纷一般由于原地界划分时,没有认真界定“四至”,没有做永久性界线标记或由于土地使用证、土地承包使用证、林权证不完善引发矛盾纠纷。

(三)因农村二轮土地延包引发的信访问题。主要问题有:一是“农嫁非”对象及其子女要求村保留她们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享受村民待遇。二是少数村因人地矛盾突出,多数群众要求小调整,因工作不力等原因而引发上访。三是极少数村及群众不顾大局,片面强调自身利益而引发上访。

(四)村务、财务及村干部经济、作风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村中大小事务村干部个人说了算,独断专行,不经村民会议研究通过。二是村干部以权谋私、经济不清,财务不公开,村民对村干部的个人收入、村中财务收支有疑问。三是村干部办事不公,工作作风不正,故意为难村民,侵犯群众合法权益、打击报复和自己作对的村民。

(五)农村宅基地纠纷问题。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乡、村及有关部门在安排宅基地、审批建房时把关不严,对实际情况不了解,只是按程序批办手续,影响了相邻关系,引发矛盾。二是对问题调处不力或不及时,致使问题久拖不决。三是部分村规划不明确,宅基地权属、面积模糊不清,村民之间有争议。四是部分村民不按规划要求审报建房。

(六)村委会换届选举与两委工作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两委换届选举中,有的村宗族、帮派关系复杂,相互争权夺利,特别是一些较富裕的村,这种情况就更明显,换届工作中互相拆台,或在选举过程中违法拉选票。选举结束后没有选上的一方就煽动群众上访,反映村干部各方面的问题,以达到迫使选上的一方下台的目的。选上的一方有时也上访,反映老班子不交接公章、帐目等。二是有的村村支部与村委会工作不协调,互相争权,特别是在村干部工作安排、公章保管问题、村重大问题决定权上争的比较激烈。

(七)传统型的纠纷。此类纠纷没有太大变化,诸如房屋、邻里、债务、婚姻家庭纠纷较普遍,往往旧的矛盾纠纷未解决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三、我乡矛盾纠纷的成因

(一)矛盾纠纷调处的联动协调机制僵化。一是职能部门不作为。目前,在我乡农村的土地、山林、水利、耕地、拆迁建设、移民安置、劳资、债权债务、干群关系等纠纷,无一不是司法所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参与调处,一些部门如国土、规划、林业、农经等,由于存在认识偏差,乐于办理审核、审批土地、规划、村财务、林权等工作,一旦遇上纠纷便推给司法所,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乡的人民调解中心形同虚设。据不完全统计,多数矛盾纠纷都是由司法所直接参与调处,事后还要跟踪调解协议的履行,繁重的工作压力,往往使只有一人的司法所心有余而力不足,疲于应付。二是村两委对人民调解工作不上位。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不细致、不深入,流于形式。部分调委会和调解员习惯于坐等纠纷上门,未开展深入细致的排查工作,只重表面,轻行动;重数字,轻成效,对突发性事件调处力度不大。三是责任机制不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在很多方面都是依靠政策文件进行的,一些部门职能定位模糊,职责交叉,这给落实责任和加强考核工作带来难度。少数行政部门注重行政执法,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和调处工作不够重视,行政调解制度在一些部门没有得到充分实施,出现“有权部门制造矛盾,无权部门解决矛盾”的情况。一些地方的领导接访制度没有完全落实,考核机制、责任机制和奖惩机制还需强化。

(二)干群关系不和谐。一是村干部方面的原因:(1)少数村干部的思想素质较差,办事不公道,把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自己谋私利的工具。如在农户申请建房时卡、要,对村集体项目不公开招投标,从中谋利,在土地承包、村福利分配、处理村民一些纠纷时,不公正、不公平等。在农村信访问题中,几乎都存在村干部为政不廉、办事不公的问题,成为导致干群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原因。(2)村干部工作作风简单粗暴,法制观念淡薄,民主意识不强。一些村干部在工作中,不讲究工作方式方法,不善于做群众思想工作,对有抵触情绪的群众,往往采取压制的办法,激化了干群矛盾。个别村干部家长制作风严重,个人说了算,给班子内部不团结留下隐患。(3)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不规范,不公开或虽公开但流于形式,缺乏有效的监督,群众对干部在财务上的收支产生怀疑和猜测心理,导致干群之间互不信任、产生隔阂。(4)一些村干部自身素质较低,不注意自己的形象,生活作风不检点等,难以发挥干部的表率作用。二是干部管理方面原因:(1)个别领导纵容维护村干部,处理一些问题时,偏听偏信村干部的意见,不愿到群众中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倾听群众呼声,了解群众的意愿,不能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处理问题,甚至怕得罪村干部,以后的工作不好开展,以致在一些问题上无原则地迁就,不到万不得已不处理,对村干部的教育监督和管理过于宽松。极个别干部甚至与村干部存在共同利益关系,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拖、压,使党委、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下降,诱使一些村的干群关系进一步恶化。(5)在村主要干部任用、村级班子工作搭配上把关不严,认识上存在误区,将一些看上去有魄力,但思想道德素质不太好的人选进村领导班子,想以此来保证工作能顺利开展。但这类人在处理问题时往往不是“以德服人”,而是“以力压人”,极易和群众形成对立,使群众产生逆反心理。一旦群众的承受力超过一定限度,不满情绪就会爆发。三是群众方面的原因:(1)对农村的思想宣传工作不到位,部分村民集体主义观念变的淡漠,农村集体的凝聚力、号召力有所下降,客观上给农村干群关系带来了不利影响。(2)部分群众对村干部的要求过高,考虑问题不够客观,往往以个人、小团体或宗族的利益出发要求干部怎么做,一旦达不到自己的愿望,就产生不满。同时,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3)关心集体的意识不够强,对村干部的一些错误做法不愿、不敢指出,缺乏同不良现象作斗争的习惯和勇气,助长了一些素质差的村干部的违法乱纪。

(三)基层组织建设存在问题。一是班子内部存在矛盾。主要表现为:(1)部分村在党员发展上把关不严。村支部书记为了巩固自己的权位,只把自己的亲属拉人党内,不发展其他村民人党。导致群众对党支部的不信任。(2)部分村两委工作关系不顺,相关制度不完善、不规范或制度落实不到位,造成村支部书记和村主任互相争权,拉帮结派,唆使派性中人互相告状,致使村两委班子涣散。二是村党支部惯于包揽村里大小事务,对村委会依法行使职权不支持、怕失权。三是村委会不尊重党支部的核心地位,以为自己是全体村民选出来的,可以脱离村支部开展工作。个别别有用心的人为了自身或宗族、帮派利益,从中煽动挑拨村两委干部之间关系,制造矛盾。

(四)用法律维护自己得合法权益意识不强。经过二十多年的普法教育,多数群众对法律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法治的精神实质缺乏理解。有的群众在现实中经常曲解法律,不仅强调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也想更多地占有和处分他人的利益。遇到矛盾纠纷,不能坐下来,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办法,而是钻牛角尖,把法律和政策往自己有利的方面随意解释,以此向对方漫天要价,提出不合法不合理的要求,结果双方都不肯相让,导致矛盾纠纷升级。

(五)组织网络仍不尽完善,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虽然我乡各级调解组织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但调解组织的设置仍不能适应人民内部矛盾日益增长的新形势,对人民调解工作的认识还有待于提高,不能及时有效地满足群众就近、就地解决纠纷的需要。一是思想认识不够。有些乡、村干部认为出现刑事案件,有公安机关抓捕,矛盾纠纷有法院审判,人民调委会可有可无。甚至认为维护社会稳定就是“重拳打击”和“严打”,忽视“防范”和“治本”,对人民内部矛盾的规律性、长期性、复杂性、危害性缺乏科学认识;同时日常工作中只重视经济建设,忽略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一手硬,思想政治工作薄弱,致使一部分人道德滑坡、私欲膨胀、唯利是图,成为引发各种矛盾纠纷思想根源。二在调解工作中主要是依托司法所建立的乡镇调处中心,由于司法所编制人员落实不到位,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等影响了司法所工作的开展。目前,我乡基层司法所只有1人,由于缺员较多,已严重制约了乡调处中心作用的有效发挥。三是调解员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业务水平不高。由于调解队伍准入制对其从事调解工作的文化水平、法律知识、工作经历等没有过多的要求,从而使调解员普遍文化素质偏低,我乡98名人民调解员中,高中文化程度仅有20名,多数以下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面对复杂、疑难、大型的纠纷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四是调解工作经费无保障,影响着人民调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根据有关规定,调解不能收费,其工作经费和调解员的补贴经费由财政解决,但实际中,由于乡财政困难,村委会本身的工作经费都没有保障,根本无法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运转经费,人民调解员的工作往往是义务性的。长期以来,广大调解员没有固定收入、补贴报酬落实不到位,调委会没有专门工作经费,广大人民调解员一直都是靠社会责任感和职业荣誉感来调动工作积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偌大一个“第一道防线”光靠奉献精神来支撑是不会稳固和持久的,这也严重影响了人民调解员工作稳定性、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

四、对策与建议

(一)强化责任意识,加强组织领导,合理分工,密切配合。加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党委、政府应从实践“xxxx”重要思想,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乡村”的高度,把维护社会稳定、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真正摆上重要位置。党委、政府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对创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乡村”,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特别是参与社会矛盾纠纷大调处工作的各部门,更应强化责任意识,切实履行调解职能,主动协调、密切配合,真正形成各负其责、多方联动、齐抓共管的合力。对于社会矛盾纠纷调处,特别是常规的矛盾、重点突出矛盾、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的调处,要明确责任分工,改进工作方法,加强上下配合。首先,要坚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明确责任。矛盾纠纷发生地和主管部门要按照“预防为主、教育疏导、依法办理、防止激化”的原则做好排查、预警、预防和疏导、化解工作,不能将矛盾上交、推卸责任。其次,上下要密切配合,改进工作方法。各级要建立健全反应灵敏的预警机制和群体性事件处置预案,发生越级群体性事件时,及时启动预案,开展教育疏导工作;接访部门要主动与矛盾发生地联系,上下配合做好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尽可能减少上下说法不一致,造成群众误解,增加工作难度,影响党群关系;第三,要强化部门责任制和分级负责制,进一步细化职责分工,将责任分解落实到各地、各有关部门。强化监督指导、考核奖惩,推动各相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做好本部门主管范围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对具体交办事项要提出调处工作要求,规定调处时限,实行调处责任查究制,确保调处责任落到实处。

(二)强化基层和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好人民调解作用。一是要把相关司法、行政部门的调解资源整合起来。对于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和群体性事件,可通过联席会议会办、交办、督办的办法,上下之间、部门之间整体联动,依法处理。(1)排查工作。乡级由信访联席会议牵头,对矛盾纠纷进行实时动态排查,实现对矛盾纠纷的动态监控。(2)接待受理。在“一站式”接待窗口,对群众要求调处和排查出来的社会矛盾纠纷,进行统一登记。(3)分流指派。对受理或者排查出来的矛盾纠纷,根据其性质、类别,进行汇总梳理或直接调处,或按照“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分流指派到相关部门和单位。(4)综合协调。对涉及多个部门和单位的矛盾纠纷,由受理部门协调相关部门进行联合调处。(5)检查督办。定期通报分流指派后的矛盾纠纷调解工作进度和调处结果,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根据督查结果,向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提出奖惩建议。(6)衔接处置。以乡信访联席会议为平台,不断强化社会联动调处,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拓展对接范围,完善衔接机制,加大调处力度,不断增强“大调解”的功能与实效。二是要把基层工作网络和信息网络健全起来。通过人民调解网络向村、组、企事业单位的延伸,进一步拓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覆盖面,做到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调解组织;哪里有纠纷,哪里就有调解员。对基层调解员、调解小组长、信息员要尽可能给予必要的物质奖励或适当的经济补偿,以调动其参与调解工作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强调解队伍建设。组织部门尽可能将善于做群众工作,热心调解事业,又有业务专长的干部充实到调委会工作岗位上。五是加强基层调委会规范化建设,各级调解组织要配备办公室或调解室,做到“六有”,即有办公室或调解室、有牌子、有印章、有调解工作基础台帐,有调解例会和调解记录,有纠纷登记薄。六是抓好经费保障。要不断健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保障机制,抓好“中办、国办联合转发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的落实,建议通过立法,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经费列入政府的财政预算,同时明确各级人民政府承担本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奖励经费。此外,还可以发动社会力量,倡导社会各界对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捐资,也可以设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基金等,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健康发展提供物质保障。七是建立学习培训机制。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加强对基层司法调解人员的培训,坚持每年一度的人民调解员培训学习制度,编写、征订发放调解培训资料、教材,不拘泥于以会代训简单粗放的培训方式,采取活动多变的手段,切实提高调解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建章立制,及时排查、调处各种矛盾纠纷。一是建立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例会制度,实行每月组织召开一次工作例会,例会的内容为对前一个月的治安状况、纠纷调处、法制宣传、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等情况进行总结,对近期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安定因素进行分析排查,研究重大疑难纠纷案件的调处方案以及对调解人员进行培训,同时布置下个月的有关工作。二是建立预防机制。坚持把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在预防上,建立信息、排查、回访等预防机制,变事后处理为事前化解,变被动调处为主动预防。工作中,各级调解组织要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积极预测,超前防范,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做到预防与化解纠纷相结合,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法院法官和人民调解员在群众家门口现场办案,依法调解,以案释法,以案普法,发挥调解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起到预防作用。三是实行包案调处机制,将每起纠纷具体落实到每个调委会和调解员身上,做到“四定”、“三包”,即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包调处、包跟踪、包反馈。四是建立报告制度,各级调解组织要将本部门本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纠纷特点、动向和规律每月向上一级调解组织报告一次,把握矛盾纠纷排查调处的主动权。

(四)普法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农村人员具有量大、面广、流动性强等特点,要采取融教育、管理、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措施。可以解决农村普法教育难的问题。广泛开展以“法律八进”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要在全社会进行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教育,使法律真正走进农村,走进组户,走进每人让广大干部群众真正懂得,不仅要讲权利,维护合法权益;也要讲义务,承担法律责任。

(五)大力推进“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工作法,进一步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实现依法治村。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总结”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经验,大力实施”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一是要努力推进民主决策,凡是涉及村民利益的、村集体的重要事项都事先提请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对未经全体村民或村民代表会议多数同意的重大决策,不能随意实施,决不能搞个人说了算。二是切实搞好村务财务公开。村里的重大事项和财务收支问题,要及时准确的向村民公开,增强透明度。乡政府要支持帮助村民监督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对村财务工作的监督检查。三是把农村的各项事务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不断提高农村的法治化管理水平。四是要完善两教人员的管理帮教和重点防控协调工作,防止重新违法犯罪,为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创造一个良好的治安环境。四是加强对村干部的思想教育。第一要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教育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自己手中的权力,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辜负党和人民对自己的信任,真心实意的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急群众所急,解群众所难,不断增强在群众中的影响力。第二要转变村干部的工作作风。倡导求真务实、讲究民主的工作作风,处理问题时采取与群众平等的态度、协商的方式,及时公正办理。村中事务多听群众意见,尊重大多数人的愿望,提高做群众思想工作的能力。平时做到严于律已、宽于待人,要求群众做到的,自己带头做到,为村民起到表率作用。

(六)进一步抓好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重大矛盾纠纷,特别是群体性事件,虽然数量较少,但社会影响大、调解难度高,牵涉党政领导精力也较多,是调解工作的重点。要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全面提高对重大矛盾纠纷的管控和驾驭能力。事前,针对拆迁安置、企业占地、土地承包等不同领域,分门别类,制定应急预案。预案要根据群体性事件的规模,聚集地点的不同,明确部门和领导责任。要细化工作流程,加强实战演练,确保一旦发生群体性事件,能够快速反应、应对有序。事中,发生群体性事件后,党委、政府分管领导、相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应急预案要求,迅速赶赴现场,认真履行职责。参与处置的部门和人员要加强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做好处置工作。对事态发展严重,形成违法犯罪活动的,要迅速采取措施,依法果断处置。事后,处置工作结束后,要认真做好善后工作,特别是对承诺的问题要及时兑现,防止反复。对造成群体性事件的相关部门和人员,要严格追究责任,并以一定形式向社会公开。

(七)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和控制矛盾纠纷的发生。控制社会矛盾纠纷的突发事件和群访、集体访事件的发生,必须从源头抓起,尽可能减少因决策、政策不完善和行政行为不规范产生的矛盾纠纷。一是进一步加强社会矛盾纠纷的信息体系建设。化解矛盾纠纷,关键在早,关键在小,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矛盾纠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置工作。首先,健全信息网络。以各级、各类调解组织为基础,建立乡、村、组、中心户三级四层矛盾纠纷信息网络。广泛发展矛盾纠纷信息员,尤其在拆迁征占地、各业承包、农村宅基地等纠纷易发领域,设立耳目,发展内线,努力获取预警性、内幕性纠纷信息。各类调解组织在收集信息的同时,要进行分析评估,从宏观层面,开展总体分析、分类分析、隐患分析、个案分析和深度分析,关注民生热点,跟踪隐患焦点,把握矛盾重点,准确预测发展趋势,提出预警性建议。在此基础上,按照纠纷的普遍性、特殊性、潜在性、初发性、专业性、严重性、突发性进行分类,及时上报党委、政府,反馈相关部门,提前做好防范措施,实现矛盾纠纷的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和早化解。二是党政领导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牢固确立”发展是政绩、稳定也是政绩"的意识,统筹安排好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用发展保稳定,以稳定促发展。要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充分考虑群众的切身利益,最大可能地保护群众利益,真正做到群众利益无小事,努力为民办实事,帮助群众解难事。三是要规范行政行为。政府各部门要依法行政,转变工作作风,讲究工作方法,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行为,不仅要强调总体利益,也要保护当事群众的合法权益。在行政行为实施过程中,要做好政策法规的宣传和解惑释疑工作,提高行政行为透明度,让群众了解、熟悉有关政策法规,避免产生不必要的矛盾。三是要强化公务人员的法治意识和责任意识。公务人员要公道办事,公正执法,实行严格的岗位责任制,对公务人员违法行政或履职行为不当而引发的矛盾要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社会矛盾调解活动调研报告 篇2

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干群矛盾、贫富矛盾、劳资矛盾、交通事故矛盾等多种矛盾积聚并发,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党的十八大报告在回顾过去5年工作时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1]。我们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发挥政府主导职能,调动各种社会力量,运用各类社会资源,积极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利益,加强社会矛盾的源头治理,创新社会矛盾的化解方式,建立有效的调处工作机制,形成社会矛盾调处全民参与、多措并举、和平有序的治理格局,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2,3]。

加强管理的信息化,挖掘潜在的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转变矛盾纠纷调解方式与手段,实现纠纷调解的信息化,利用手机、微信、视频等通信和网络技术进行实时调解,简化调解环节,能够节约办公经费与当事人的费用,实现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的流程再造和网络监管,进一步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效率,增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科学性、针对性;有利于及时了解、掌握和解决重大社会矛盾纠纷,切实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同时,也有助于管理调解员,提高调解员素质,确保做到“依法调处,公正高效”。

1需求分析

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主要包括:受理、分配调解员、调解、协议修订、签订协议等,涉及的人员角色有:系统管理员、主任、科长、调解员、文员和社会人员等,各角色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并不相同,系统管理员主要负责系统数据的维护;主任负责对辖区内矛盾纠纷调阅、分派和调解员的管理以及辖区之间沟通等;科长负责对科室辖区矛盾纠纷调阅、分派和调解员的管理以及协调等;调解员主要负责矛盾纠纷的调解、查阅个人信息等;文员主编主要负责录入受理矛盾纠纷、文档归档等;而社会人员则主要是查阅。系统用例图如图1所示。

系统数据需求 包括角色、权 限、用户、部门、纠纷、纠纷等级、调解、协议等实体,系统E-R图如图2所示。

2系统架构设计

信息系统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研究目标之一是减少成本,缩短周期,提高可靠性、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等。本系统采 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和分层设 计模式,选择成熟 的J2EE(Java2Platform,EnterpriseEdition,Java2平台企业版)架构设计 模式,整合Struts2.2、Spring3.0、Hibernate3.6以及Freemaker、log4j等开源框 架,主要包括表示层、控制层、业务逻辑层、组件层、数据访问层与持久层等,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和提供底层技术架构和通用模块,如图3所示。

(1)表示层:提供页面展示的技术有RIA、ExtJs等,本系统采用Struts2.2+jQuery的组合方式。Struts是基于J2EE平台的MVC(ModelViewController,模型-视图-控制器)框架,易于测试,支持多种视图技术[4,5];基于AOP(AspectOrientedProgramming,面向切片)思想的拦截机制,提供了极好的可扩展性,整合的AJAX(AsynchronousJavascript+XML,异步JavaScript和XML,XML:eXtensibleMarkupLanguage,可扩展标记语言)支持等,为JavaWeb应用提供了现成的通用框架。

(2)控制层:MVC设计模式中,控制层负责处理表示层的请求,结合模型层,实现上传下达,是模型层和表示层之间连接的桥梁[6]。主要的技术有Servlet、ActionFrom等。为了减少配置量,提供了一个采用通配符模式的配置,只要遵守相应的命名规范,即可省略相应的配置,达到提高开发效率的目的。

(3)业务逻辑层:采用Spring开源框架,Spring是一个轻量级的IOC(控制反转)和AOP的容器框架。通过IOC,服务对象的载入和生命周期管理完全由容器控制。Spring作为容器,可以很好地实现Struts、Hibernate等开源框 架的融合[7,8]。主要用到Spring对DAO(DataAccessObject,数据访问接口)技术与事务处理技术的支持[9]。

(4)组件层:主要提供已封装好的各类组件,包括日志组件、代码自动生成组件、缓存组件等,各组件之间相互独立,遵循“即插即用”的原则,实现灵活运用。

(5)数据访问层与持久层:数据库访问层采用Hibernate开源框架与DAO,数据库表单的操作采用Hibernate的对象方式进行,采用DAO实现复杂的数据库多表或批量操作,从而提高系统的灵活性和性能[10]。系统实 现过程中,将Hibernate与Spring相结合,Java代码与SQL(Structured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 语言)语句分离。在 此基础上,通过C3P0(开源的JDBC连接池,实现了数据源和JNDI绑定,支持JDBC3规范和JDBC2的标准扩展;JDBC:JavaDataBaseConnectivity,Java数据库连接)技术与数据库建立连接,保证了数据连接的安全性与会话结束时能及时释放连接。

3系统功能设计

分析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结合信息技术处理信息特点,淮安市清浦区社会矛盾纠纷调解服务中心管理平台系统功能如图4所示。

用户登录包括用户登录、用户注销和修改密码。用户使用系统时,必须在登录窗口中输入管理员分配给该用户的用户名和密码,才能进入系统按角色提供的工作界面;用户注销实现用户在登入系统后,随时执行注销操作,从而退出系统;修改密码为用户在使用系统的过程中修改登录密码的功能。

纠纷管理包括纠纷受理、纠纷调解和纠纷排除3个功能模块。纠纷受理是指系统管理员登录后,可看到按时间倒序排列的纠纷列表,输入受理的调解或排除的纠纷信息,同时能对纠纷进行修改、删除、查询以及纠纷分配等操作,还可分配纠纷,向调解员发送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纠纷调解功能模块显示需调解的纠纷列表,能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操作;选择列表中某项纠纷后,可输入对纠纷的调解过程,记录调解过程和调解结果;纠纷排除模块显示所有排除的纠纷列表,能进行添加、修改、删除和查询等操作,选择列表中某项纠纷后,记录排除过程和排除结果。

协议管理包括3个功能模块。协议起草模块:纠纷调解员根据纠纷双方意见、相关法律文书等起草纠纷调解协议,包括选择协议模版、填写协议、发送协议等操作步骤。发送协议时,需要填写协议名称、协议简介,协议正文作为附件方式保存和传阅。协议发送后,按照预先定义好的流程进行传阅。审核审批模块:纠纷调解中心下属的各个调解处室的负责人能够对本处室调 解员所起 草的协议 进行审核;纠纷调解中心负责人可以对辖区发布的协议进行审批,审批完成后就可让纠纷双方签字生效,并发送给各级相关部门。协议归档模块:协议审批后,会发送给该协议的纠纷受理调解员,由调解员或其所在辖区调解中心人员执行打印操作,由纠纷双方当事人签字并监督协议的执行,纠纷双方履行完成协议后,执行归档由具有归档权限的人员操作,系统自动把相应的协议归档备份。

移动办公包括2个模块。纠纷调解模块:显示需调解的纠纷列表,输入正在进行的调解纠纷情况,记录调解过程和调解结果;纠纷排除模块:显示待排除的纠纷列表,选择列表中某项纠纷后,记录排除过程和排除结果。

消息管理有2个模块。消息发送模块:当纠纷受理后安排调解员进行纠纷调解,系统自动发送电子邮件给流程下步纠纷调解员,通知他们将要调解的纠纷;消息接收模块:清浦区社会矛盾调解中心的各级调解员在自己的电子信箱中能够接收到将要进行调解的纠纷或待排除纠纷的通知邮件。

系统设置包括3个模块。用户管理模块:管理员维护用户账户信息,可以根据有关部门给的名单或者资料,生成用户初始信息(用户名、密码、地址、电话、E-Mail等),管理员可 以维护用 户信息,当用户密码忘记或者账号出问题时,可以恢复用户名和密码信息,并且通过E-Mail发给用户,管理员还可以修改、删除用户信息;角色维护模块:管理员可以维护系统中用户角色,包括新建角色、删除角色以及权限分配等操作,建立好角色后,再建立和维护用户信息,以便给不同的用户赋予不同角色,不同的角色代表在系统访问中具有不同权限;单位管理模块:新建、删除、修改辖区调解单位信息,建立好后供各下属调解中心使用,确保调解员能进入本系统相应的调解中心。

4系统实现

根据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按照分层设计模式实现了社会矛盾调解系统,系统运行部分界面如图5所示。

5结束语

社会矛盾调解活动调研报告 篇3

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对于调解制度的重要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不容忽视,应充分发挥这一制度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积极作用,以避免我国的法制进程遭受不必要的障碍。

一、提高调解解决纠纷的两种认识

首先,做为司法调解人员应清楚的认识到,调解并非运用审判权强制解决纠纷的过程,而是司法调解人员行使审判权和当事人行使处分权相结合的产物。实践中调解者要避免以家长式的角色出现,而应成为当事人之间交流与勾通的促进者,要清楚自己的作用是帮助当事人而非训诫当事人。

其次,应认识到调解是在充分尊重当事人双方合意的基础上,由调解者做为中立裁判者、建议者所进行的解决纠纷的活动。这里的关键是当事人的合意,只要双方合意,且不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和公序良俗原则,不损害第三人的利益,就应该确认其有效性,有效性一经确定即可当即签发生效令。应彻底摒弃以往协议达成,再制作调解书,而且调解书须经当事人签收后才具有法律效力的做法。另外,调解者应当充分发挥自己在调解中的“中介”、“桥梁”作用。当双方对话陷入僵局时,应及时调整策略,帮助双方沟通和恢复对话,为双方尽快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二、掌握调解解决纠纷的有利时机

由于当前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适用,司法实践中对审前准备愈来愈重视,审前准备主要是由法官行使释明权,告知当事人举证原则和举证责任分配等。另外,还可组织当事人进行庭前证据展示和交换。通过法官的释明,可以让当事人明确胜诉的根本是证据的证明,若证据不充分或无证据就有可能败诉。同时也可使当事人明确举证责任的承担者及举证责任的范围等。当事人双方清楚以上两点后,再通过证据的展示或交换,双方心中已基本有数,此时调解者通过与双方交谈,全面斟酌和掌握双方利益有无交叉重叠,有无互相合作、包容对方的动机和可能。如是,调解解决纠纷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有了以上基础,在庭审开始直到法庭辩论结束,此时双方的观点已十分明确,已基本清楚调解解决纠纷对自己的利弊,调解解决纠纷定局亦似乎无庸质疑。但此时调解者还需注意,对于没有聘请律师的当事人,调解者应及时告知其权利、义务,让当事人自己用法律标尺衡量自己的诉讼,然后作出预测,以尽快促成其形成合意。

当然,无论庭前调解还是庭审中调解,其前提是当事人双方都提出了相应的证据。如无此前提,则形成的调解必然是和稀泥式的调解,就会丧失调解中应坚守的程序正义,从而使司法活动失去本性。

三、强化基层法庭的调解功能

设立基层法庭的初衷是为实现“两便”。但实践中,基层法庭因人少、任务重所造成的滥用简易程序等问题十分突出,立审不分,书记员代办案件等现象十分普遍。因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关系案”、“人情案”,超时限审判和审判不公的问题较为严重,因此“撤销”主义理由似乎十分充分。但我们还应看到,我国是一个封建意识浓厚的国家,尤其在幅员辽阔的广大农村,封建意识和文化阴魂不散,相当一部分人的法律意识仍停留在“刑罚”层面,有的根本分不清法庭与派出所的区别,有的现在仍将律师视为法院工作人员,强烈的保留着找“官”申诉、伸冤的习惯。其实,农村纠纷大多是离婚或一般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由于居住区域的狭小和固化,再加上多数纠纷都在亲戚间发生,因此,通过说服教育、批评劝导,使纠纷得到较好解决的可能性很大,这正好符合调解的实质和要求,所以,弱化基层法庭判决功能,强化其调解功能,不失为目前的一种明智选择。因为如此既便调解人员素质有限,但起码也能发挥其农村普法之功能,更能为调解至诉讼的缓冲和准备提供有利条件。

社会矛盾调解活动调研报告 篇4

调解“三位一体”社会矛盾调解机制的方案 随着社会的发展,矛盾纠纷的成因也日趋复杂,呈现出主体多样化、涉及范围复杂化等新特点,单一的调解方式已远远适应不了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调解工作。所以,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构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工作体系已成为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和重要途径,“三调联动”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就建立以人民调解为基础和依托,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衔接联动工作机制,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调解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从调解的性质来分,主要有人民调解、司法解调和行政调解,三者各有优势又互相补充,很好地贯彻落实了调解优先这一重要原则。人民调解具有基层性、民主性、自治性、灵活性等优势,但也存在法律效力不高、调解程序不规范的问题。司法调解有着程序规范、调解法律效力高、当事人认同度较高等优点,但也存在着“以压促调”、“以判促调”等不足,缺乏人民调解所具有的简捷、及时和情、理、法有机融合的特点。行政调解只能适用于事实清楚、权利关系明确的案件,简单说就是对和错的案件,但在调处成因复杂,时间久远的案件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一些案件被有意无意地推到了法院,并且行政调解结果没有明确的法律效力。所以,建立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社会矛盾 1

调解机制已是势在必行,“三调联动”也是人民群众对政法工作的新期待和新要求。

二、“三调联动”的重要意义

建立“三调联动”工作机制,将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实现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有机结合。“三调联动”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做好矛盾调处工作的迫切需要。“三调联动”有利于整合调解资源,强化调解职能,实现优势互补,提高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效率,有利于减少群众诉累,节约司法成本,及时有效地化解社会矛盾纠纷,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三调联动”的对策和措施

(一)基本原则和制度

“三调联动”工作的基本原则:坚持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协调配合原则;坚持维护社会稳定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相统一原则;坚持依法调解与以德调解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坚持公正效率的原则。

“三调联动”工作的制度:建立调解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排调制度、联合调解制度、信息通报制度和工作交流制度、调解员业务培训等制度。

(二)“三调联动”的对接

1、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对接。一是诉前告知调解。法院在立案前,向当事人宣传人民调解的优势、特点,告知

诉讼风险,对于案情简单、争议不大,双方当事人均在同一辖区的民事纠纷,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先由人民调解工作室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调解成功的,即以人民调解委员会名义出具人民调解协议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给付义务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调解不成的,由法院审查立案。二是诉中委托调解。对于民商事案件,法院在立案后庭审前或审理中,对部分有可能通过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纠纷,在征得当事人的同意后,法院可以将案件委托当事人所在地(所在单位)或纠纷发生地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解。经调解双方当事人达成协议的,由人民调解委员会出具调解协议书。当事人凭调解协议书可以到法院申请撤诉;当事人也可以不撤诉,由法院予以审查确认。对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在审查起诉、审判阶段中,当事人有调解或和解意愿的,司法机关可以委托人民调解组织进行调解,经调解达成协议的,在确认此案件社会危害性不大的情况下,司法机关可以分别作出不批准逮捕、不起诉、准予撤诉的决定。

2、人民调解与治安调解的对接。一是公安机关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公安机关接受人民群众报警后,对于经审查属于不够治安处罚的民间纠纷,因民事纠纷引起的治安案件中民事损害赔偿事项,可以告知和引导当事人选择人民调解组织调解;对因民间纠纷引发的轻伤害案件,应给予当事人相应的处罚,但受害人表示愿意放弃追究对方当事人的治安乃至刑事责任,且双方表示愿意接受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的,由公安机关委托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进行调

解,对调解成功的案件,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公安机关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监督人民调解协议的履行。履行完毕的人民调解协议书由公安机关与人民调解委员会各留档。二是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在社会治安矛盾纠纷较多的乡镇(街道)公安派出所成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由乡镇(街道)人民调解组织和公安派出所各派一名同志负责调解工作。公安机关接受人民群众报警后,将经审查属于轻微治安案件或民间纠纷的,移交人民调解工作室处理。人民调解工作室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主持调解,制作人民调解协议书,报乡镇(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确认盖章后生效。当事人完全履行人民调解协议书的轻微治安案件,公安机关可以免除治安处罚。

3、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对接。充分发挥行政机关解决纠纷专业性、综合性、高效性、主动性的特有优势,将国家政策、行政手段和人民调解以情、以情服人的优越性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行政机关快速、妥善的处理各类矛盾纠纷。根据需要建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统一受理涉及各部门的纠纷。

(三)“三调联动”的组织领导和经费保障

1、建立调解工作的领导和办事机构。成立“三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政法委书记任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人为成员,“三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司法局,办公室负责“三调联动”工作的协调、督导、督办、考评。根据工作需要在基层建立多个人民调解工作室,成员由人民调解员、司法人员、行政人员组成。

2、加强对调解工作的考核。由政法委牵头,司法局、法院、公安局、各乡镇(街道)“三调联动”小组负责人每月定期召开例会研究部署调解工作,及时总结工作经验,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协调部署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等的衔接,加强部门间的配合,促进相互间的协作。领导小组年终对“三调联动”情况进行考核。各单位要将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的考核结果纳入单位绩效考核内容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范围。“三调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对在调解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要表彰奖励;对工作不负责任,工作职能发挥不到位的,要通报批评;对由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控制不力,导致矛盾纠纷激化,发生恶性群体事件,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单位,建议有关部门进行责任追究,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

社会矛盾调解活动调研报告 篇5

洪关苗族乡信访办

洪关乡,一个边远的少数民族乡,辖区面积64.79平方公里,3个行政村50个村民组1085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980人,约占10%。乡内无工矿企业,生态环境良好。主要发展种养殖业,是典型的纯农业乡。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洪关乡同其他镇乡一样,各方面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土地征用、占地拆迁、土地权属、医疗纠纷、安全事故、企业改制以及“八大员”等矛盾纠纷和信访事项也相继频发,给基层信访干部的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发展是第一要务,稳定是第一责任。洪关乡党委政府始终把信访维稳工作摆在工作之首,工作事先考虑稳定,经费优先满足稳定,人员首先充实稳定,实现了“零到省进京、无缠访闹访”目标,全乡社会和谐稳定,经济持续发展,人民安居乐业。具体工作中,我乡主要采取“四个三”工作法,做好信访维稳工作:

一、落实“三项制度”,确保工作到位矛盾不上交。将各村各单位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情况列入单位年度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对总分在80分以下的取消年度绩效考核资格。

一是落实奖励激励制度,解决干部信心不足的问题。对 1

调解成功一件发生一年以下的纠纷奖励调解人员100元;调解成功一件发生一年以上的纠纷奖励调解人员200元;调解成功一件发生3年以上的纠纷奖励调解人员500元;口头调解成功一件30元。2013年度兑现奖励资金6800元,提振了干部士气。二是落实限时办结制度,解决干部久拖不办的问题。要求各村坚持矛盾纠纷排查,差一次扣1分;排查不到位,发现一件扣1分;一般矛盾纠纷在受理之日起开始调查处理,超过3日未开始调查的,推迟1天扣1分。因工作拖延造成“民转刑”从严追究责任。三是落实责任追究制度,解决干部工作不细的问题。有一件群体性到乡上访扣1分,到县上访扣2分,到省上访扣3分,到京上访扣4分。矛盾纠纷不及时化解,未经村级调解即到乡级以上部门要求处理的,发生一起扣2分。调解工作不深入细致,调解意见显失公正,造成当事人上访或要求上级有关部门重新处理的,发生一起扣1分。对发生的矛盾纠纷直接告知当事人找上级有关部门处理的,发生一起扣3分。2014年3月,对联心村两名负责稳控烟草协解人员的村干部因工作不到位,1天对稳控对象的情况不明,进行批评教育。

二、建好“三本台帐”,确保情况清楚不留死角。一是党政领导包村干部包组台账。乡信访办将党政领导分管工作的情况、联系村的情况、干部包组及村民组长的基本情况、联系方式建好台账,及时随着干部变动的情况更新,确保矛盾纠纷及时掌握,信访维稳工作及时到位;二是建好乡、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台账。把排查梳理的矛盾纠纷分门别类建好台账,哪些是已经调处了的、哪些是村级通过努力能调处的、哪些是需要部门协作才能解决的、哪些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等等一目了然;三是建好信访突出问题稳控工作台账。把全乡的信访问题适时更新,并随时掌握信访人平时的动向,再根据特殊时点的工作要求采取因人而异、因才而异、因地制宜的工作方法进行稳控。

三、理清“三条主线”,确保工作顺畅不走弯路。一是理清矛盾主要内容,明确工作专班,有利于工作上下协调左右沟通不推诿扯皮;二是理清工作思路,仔细掌握矛盾的诱因,充分估计可能引发的后果,做到预警在先,防患未然;例如小坝场村孙某山林权属纠纷,因时间久、问题复杂,多次信访到省委政法委,2013年8月,我乡接到交办信件后认真研究,多方取证,多次沟通,依法作出处理决定,现已息访。三是理清法律关系。要把矛盾所涉及的法律关系及条款熟练准确掌握,做到有法可依,以理服人,经得起社会和历史的检验,竭力避免信访事项的发生。

四、走好“三条路子”,确保矛盾消化不留隐患。一是走好干部结亲路。我乡把干部包保与干部“结亲”相结合,通过正面宣传引导和“结对帮扶”,让信访人真切感受到基层干部在用真心、动真情关心其生产生活,主动放

弃信访诉求。例如联心村金庄组熊泽兵,因农业税分配不合理多次上访未果,乡党委书记与其结为“特殊亲”,了解其诉求后进行疏导,并对一些困难给予扶住,最终息访,并发自内心说:现在的干部好多了,再去上访就对不起王书记了。不仅化解了信访难题,还改变了对基层干部的形象;二是利用亲情路。即通过其亲戚朋友的正面引导,动员其改变思维方式,安心做好自己的事,从而息访罢访。小坝场村四组村民熊正伦,其子参与春节活动摔伤后医疗费花去20余万元,准备上访,乡党委政府通过民政、团委、司法等单位予以支持,并通过其亲友安慰,目前放弃了上访念头,安心抚养孩子;三是顾问导向路。对一些问题较为复杂,有缠访闹倾向的信访人,引导其咨询法律专业人士,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对确有困难的,帮助其争取法律援助,通过合法渠道解决问题。

社会矛盾调解活动调研报告 篇6

“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精密安排实施,现已进入排查化解的实质性阶段。为了推动此项活动的顺利进行,全面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我司法所按照县局关于开展“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的要求,结合镇域实际,扎实有效地组织开展了“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

明确工作重点。我镇把专项攻坚活动作为司法行政系统推进社会矛盾化解、社会管理创新、公正廉洁执法三项重点工作重要内容和具体措施来抓。落实“调解优先”原则,在做好常见性、多发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的基础上,特别针对近年表现比较突出的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征地拆迁等方面多年积累的、长期未得到有效解决的矛盾纠纷,以及党委、政府交办的矛盾纠纷着眼落实,集中开展排查调处,体现了抓主、抓重原则,掌握了工作主动权。

突出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化解两个方面。在推进专项攻坚活动中发挥人民调解工作的群众优势、基础优势、组织优势,积极采取各种有效举措,抓源头、抓苗头、抓热点、抓难点,把矛盾纠纷排查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抓攻坚活动不替代日常调解工作,在化解陈年积怨的同时,积极排查预防化解新的矛盾纠纷,避免矛盾积累。力求在人民调解的职责范围内开展工作,坚持平等自愿和不妨碍当事人诉权,依照法律、法规、规章、政策和社会公德进行调解。注重一手抓深入排查,一手抓有序有效化解,做到了两不误、两促进。

切实加强人民调解组织和调解员队伍建设。通过专项攻坚活动的开展,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民调解组织,在调整充实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整顿村居、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壮大基层调解队伍,培训基层人民调解人员,全面提高人民调解人员的整体素质。

强化措施保证,务求排查、化解实现预期目标。为了促进工作落实,我司法所成立了活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双江镇关于开展“人民调解化解矛盾纠纷专项攻坚活动”的实施方案》,对攻坚活动开展作出了详尽部署。自活动开展以来,全镇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数量为16件,其中典型矛盾纠纷2件,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社会矛盾调解活动调研报告 篇7

三项活动开展及矛盾纠纷调处工作情况综合汇报

县局:

凤岐坪乡司法所自开展“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三项活动以来,精心组织,认真准备,紧密联系乡党委政府,争取乡党委政府的支持和配合,迅速行动,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了三项活动。同时以三项活动开展为契机,大力开展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取得初步成效。矛盾纠纷及时排查调解,警民关系更加密切,群众安全感增强,群众满意度提高。

一、“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三项活动及矛盾调处开展情况

(一)领会精神,认真准备,制定方案。根据县委、县政府、县政法委、县司法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认真领会上级精神,制定了《凤歧坪乡三项活动开展方案》,确定了走访对象和走访方式。确定了以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生活困难人员等为主要的走访对象;走访方式以重点走访和一般走访相结合。重点走访对象为社区矫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了解他们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并给与思想工作生活方面的帮助。一般走访的对象是普通群众,积极主动的排查和调处邻里纠纷,力求将矛盾化解在萌芽阶段。

(二)、认真深入走访,听取并收集群众意见和建议,排查纠纷矛盾。“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开展以来,本人随同局里相关领导及乡党委政府领导深入凤歧坪乡凤岐坪村、韭菜坪村、灵官村、菜山村、茅亭子村、龙塘村等调查走访。收集群众反映意见建议20余条,摸查纠纷5件,调处纠纷4件。将收集到群众意见和建议能解决好的当场给予解决,暂时不能解决或者自己没有能力解决的,及时向上级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汇报,争取尽快帮助解决难题。

(三)、加大“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的宣传力度。为把三项活动的开展真正落到实处,提高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意识。凤岐坪司法所印制发放了民情联系卡和宣传资料,向走访对象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和局里的监督电话,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和支持这次活动,争取将三项活动开展落到实处。

二、“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三项活动开展取得的成果。

(一)、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密切联系了干群关系、警民关系。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调查,与群众拉家常、一起劳动,深刻体会到了农村生活的难处,了解到农村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是修路和群众呼声最高的是社会养老。通过走访拉近了干警与群众的关系,为日后各项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

(二)、排查并处理了各类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三项活动开展以来,活动成效显著。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指挥下,深入排查矛盾纠纷,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5件,已妥善处理4件,还有一件在处理中,案件涉及非正常死亡、宅基地矛盾、故意毁坏物品等类型。

(三)、以三项活动开展为契机,加强自身作风建设和理论修养,提高服务水平。为把三项活动真正落到实处,本所所有成员坚持学习法律法规及农村相关的政策法规,坚持写民情走访日记,将走访过程遇到的问题、群众反映的问题、我们做出的解答等细节详细的写进日记中,确保有据可查,防止弄虚作假。

三、“大走访、大排查、大整治”三项活动及调处矛盾过程存在的不足。

(一)、没有挨家挨户的进行走访,走访调查结果不全面。

(二)、理论政策水平不够,不能回答群众提出的所有所有政策法规问题。

(三)、对于矛盾的调处,有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发脾气。

四、下阶段改进方案。

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调研报告 篇8

社会矛盾纠纷,是由共同的物质条件而互相联系起来的,人与人之间、人与集体之间、社会团体之间所形成的对立的事物。就其产生的原因和处理方式,有其外部的条件性和内部的规律性。从社会矛盾纠纷所处的地位、内容、性质来说,它是人民内

部矛盾的一种表现形式。解决的方法有:情感的方法、经济的方法、法律的方法。本文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方针,对社会矛盾纠纷的产生原因、特点、调处机制现状和完善作了一些思考。

一、当前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体制性转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思想领域、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深刻变革,带来了人们思想情绪的波动和利益格局的巨变,各种社会矛盾进入了高发期。社会矛盾的凸显,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既有经济因素也有政治因素,还有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无论什么样的社会,什们样的年代,主观因素都是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直接原因。如个体对物质、利益的占有欲;个体对事物偏激的喜好;不断发展变化的个体需求的不满足;社会道德天平失衡;不患贫而患不均;争强好胜;情感好恶等等。客观因素是社会矛盾纠纷产生的根本性原因,如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分配不均;新旧体制变革脱节导致主体之间利益冲突等等。

(一)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是滋生矛盾纠纷的温床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人民的生活水平整体不断提高。但区域优势、潜力优势、中心城市优势等等的开发与发展,随之导致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不少群众不从主观和客观方面去找原因,“不患贫而患不均”,由“不均”而导致心理失衡、失衡导致失控,最终导致了矛盾纠纷的产生。

(二)人口资源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反比发展,催化了矛盾数量的剧增

我国是人口大国,也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在对社会资源,社会福利等公共产品占有方面,城镇人口本身就比农村人口享有了较优厚的待遇。而中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生育意识,城乡矛盾也相当突出。一方面,一对农村夫妇普遍生育2个以上小孩,城镇夫妇只生育1个小孩,少数城镇夫妇还不愿意生育,从而导致城乡人口比例越拉越大;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的全面普及及土地资源、自然资源挖掘潜力越来越低,引发农民人均收入的不断萎缩,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以就业、收入为核心的利益冲突,在个人、群体、行业、家庭、社区、城乡、地区以及彼此之间矛盾数量剧增,且纠纷的性质越来越复杂。

(三)新旧体制转轨,社会控制系统的缺陷与失控是矛盾纠纷难以消化的痼疾

任何体制的变革,都会带动思想、经济、体制、政治以及相互之间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当前市场经济的纵深发展,多元的利益主体共生,多种经济所有制并存,加之社会诚信尚未完全建立,法制不健全,市场秩序缺乏规范,固有的各种弊病相继显露出来。如医疗秩序,一方面是国家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进行秩序整顿,另一方面是医疗价格居高不下,屡禁不止;再如近年来个别地区加大计划生育执行力度,执行生育2孩及以上的育龄夫妇,必须施行绝育手术政策,这一政策不分时间界限,将原有合法生育2孩,免除绝育手术的一大批育龄夫妇一并执行,从而造成了一系列的矛盾。结果导致群众与党和政府行为对立,大多数育龄夫妇外出躲避;在家的与工作队员打“游击战”,群众伤害工作队员时有发生,开展计划生育工作难,再次造成一大批本不生育的生育大军等等。

二、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

从当前社会矛盾纠纷的整体状况来看,有两大特点,一是总体呈上升趋势;二是依法寻求法律援助、依法伸张正义的社会风气基本形成。从具体情况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类型多样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纠纷类型增多。跨区域、跨行业纠纷,劳资纠纷,商品经营、信贷、投资纠纷,企业合伙、转包、拍卖、兼并、破产纠纷,土地征用、划拨、流转纠纷,安全生产纠纷,婚姻财产纠纷,优抚救济纠纷,赡养抚养纠纷等不断涌现,类型多样。

(二)主体多元化。随着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秩序打破了旧经济模式和地区封锁,建立了竞争机制,各种利益主体应运而生。伴随各类主体的活动,矛盾纠纷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的发生日益增多。它不仅发生在公民之间,而且发生在公民、法人、非法人团体和组织之间,甚至发生在政府、干部与群众之间。

矛盾纠纷调解协议书 篇9

矛盾纠纷调解协议书

甲方:高三.4班田瑾

乙方:高一.3班张舒奇

事由:2013年11月14日早晨打水的过程,田瑾暖瓶破碎无意把张舒奇右脚烫伤,经户县惠安医院检查并治疗,张舒奇已基本痊愈。根据以上情况,我校依照户县第八中学重大违纪处理办法对双方进行调解,经甲乙双方家长协商,自愿达成协议:

1、乙方受伤产生的医药费营养费由甲方承担,一次性付给甲方医药费1000营养费300;

2、本次调解为一次性调解,双方不得以任何借口挑起纠纷;

3、经调解,双方无争议,调解协议双方签字后生效。

甲方当事人:监护人:

乙方当事人:监护人:

调解人:

户县第八中学

社会矛盾大排查大化解活动总结 篇10

社会矛盾大排查大化解活动总结

为切实开展好学区教职社会矛盾大排查大化解工作,进一步加强我学区作风建设,促进教育教学和谐、快速发展,我学区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学区实际,扎实做好了大排查大化解工作。现将社会矛盾大排查大化解

活动开展况总结如下:

一、认真制定方案,广泛宣传动员。

1、为使我学区大排查大化解工作落到处,收到实效,学区成立了教职工大排查大化解活动领导小组,由校长王爱琪任组长,副校长董文堂任副组长,中心校长为成员。下设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办公室,由王宇具体负责日常工作,严格实行工作责任制,精心组织,周密安排,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认真制定了工作方案。学区认真分析了教职工作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详细制定了《大有学区关于开展教职工大排查大化解活动的实施方案》结合方案。

3、组织全体教职工召开了大排查大化解动员会。学区召集全体教职工召开了大排查大化解动员会,校长王爱琪、副校长董文堂分别作了动员讲话。会上,组织教职工认真学习了《大有学区关于开展教职工大排查大化解活动的实施方案》。向全体教职工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统一了教职工的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全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大排查大化解活动办公室制作了大排查大化解宣传专栏,书写了宣传标语,同时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等有效渠道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进行广泛动员,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增强了教职工参与活动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学习、讨论,收了良好的效果。

1、我学区组织全体教职工学习了《大有学区关于开展教职工大排查大化解活动的实施方案》。由校长王爱琪主持、副校长董文堂主讲,全体教职工在会议室集中学习了县局有关精神、《教师行为十不准》并认真作好了学习笔记,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迅速统一思想,提高对这次思想纪律大排查大化解活动的认识。

2、领导班子集中学习收到实效。学区领导班子集中学习了《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中央关于严禁党机关和党政干部经商办企业有关规定以及相关法律法规。通过学习讨论,进一步规范了领导言行,提高了领导班子成员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的自觉性。

3、课余时间,我学区教职工在搞好本职的同时,自主学习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教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集中学习和教职工自主学习,引导教职工进一步认清了形势,提高了认识,增强了紧迫感和危机感,调动了教职工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积极性。

4、全体教职工深刻领会学习内容,认真撰写了心得体会。学区组织全体教职工撰写了学习心得,总结了学习效果。

三、建立健全了学习的长效机制。

为使学习活动得到深化,学区建立健全了相关学习制度。

一是建立了授课制度,学区主要领导和部门领导主动承担专题辅导任务,主要领导授课不少于一堂,力求内容的思想性、实效性、适用性有机统一。

二是严格考勤制度,凡不按要求参加本次学习活动的,一律按学区工作纪律制度严格执行。

三是建立了反馈制度,要求领导时常深入教师、学生中了解情况,征求意见,及时反馈信息,有针对性的解决实际问题。

四是健全了考评制度,大排查大化解工作领导小组随时对教职工的学习情况进行检查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教职工评优评先、考核等挂钩。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个别教师对此次大排查大化解工作在思想认识上不十分到位,讨论中发言不够积极主动,抓不住主要问题,谈认识比较肤浅;

二是个别教师学习不够深入,领会不深,学习笔记不够规范。

大有联合学区

2012.10.18

社会矛盾大排查大化解

活 动 总 结

大有联合学区

矛盾纠纷调解处理工作制度 篇11

第一条 对全区各类可调性矛盾纠纷坚持以调解为基础,实行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对接联动。

第二条 调解过程中注意工作方法和策略,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初发阶段,防止激化、扩大。

第三条 按照“属地管理”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落实调解责任,加强有关部门的协作、配合,确保信息收集、情况报告、指挥处臵等各个环节紧密衔接,在最短时间内化解矛盾。

第四条 将法制宣传、教育疏导的工作贯穿于调解的整个过程,引导群众通过正常渠道反映诉求,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各乡镇(街道)要以和谐平安联创中心为工作平台,以联调工作机制为载体,组织综治办、司法所、派出所、法庭、信访办等职能部门及人民调解委员会共同参与社会矛盾纠纷联防联调。

第六条 中心负责指导管理本辖区内的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对于重大矛盾纠纷的调处进行分流指派;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矛盾纠纷调处;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矛盾纠纷的协调调处;对调处情况进行督促检查、考核验收评比,总结推广经验;对调处单位提出奖惩建议。

第七条 各乡镇(街道)和区有关部门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做好本部门、本系统、本单位职责范围内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及与相关部门的“三调联动”工作;积极调处上级部门交办、督办的案件,积极参与调处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的矛盾纠纷及其他重大疑难矛盾纠纷;及时汇报本部门、本系统开展联调工作情况,提出工作意见和建议。

第八条 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行政调解案件受理来源为:行政职能部门在排查或接待来电来信来访案件及日常工作中掌握到的;公安派出所或人民法庭人民调解联络员移交的;乡镇(街道)和谐平安联创中心受理的。

2、根据行政部门的职能和矛盾纠纷的性质,先行归口调处。对归口办理单位调解确有困难或分工不明确的矛盾纠纷,交中心协调有关部门调处。

3、根据矛盾纠纷的大小,明确不同的调处期限。对于切实难以达成调解协议的,引导当事人进入法律程序。第九条 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法院(庭)对各类起诉案件先审查分类,对适应调解的案件,进入诉前调解程序;对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将案件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

2、对于可调解的民事纠纷,由法院(庭)征得当事人同意后,暂缓立案,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经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由人民法院审查立案。

3、民事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后,对部门有可能通过调解解决的,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移至人民调解委员会调解。经调解,双方达不成协议,由人民法院依法审判。

4、对经调解形成《人民调解协议书》后又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要及时受理,依法确认其法律效力;对当事人不主动履行协议的,人民法院要依法执行。

第十条 行政调解与司法调解联动工作机制

1、各行政职能部门统一受理涉及本部门的矛盾纠纷。信访部门可受理其他行政职能部门的纠纷。

2、行政职能部门和信访部门对于受理的一般矛盾纠纷,由其指令下属部门按程序调处;经调解达不成协议的,引导当事人进入司法程序。

3、人民法院对可以行政调解的案件,在立案前,应主动告知当事人,可以先行行政调解。

4、对经行政调解已达成协议的诉讼案件,人民法院应优先审执。

5、对不服司法部门处理结果而引发的涉法涉诉上访案件,各相关部门应及时主动采取联动行动,积极配合司法部门做好息诉罢访工作,共同维护社会稳定。

第十一条 跟踪回访机制

无论各部门受理并调解的本地本部门矛盾纠纷,或是通过“三调联动”联调的矛盾纠纷,均应按法律、政策和规定程序要求受理、分流、移交、调解,并在调处完毕一个月内进行跟踪回访,确保调解效果。

上一篇:荷塘月色教案优秀教案下一篇: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册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