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2024-09-14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共12篇)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篇1

部门标准是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部门标准建设是部门预算管理和改革的基础性工作。2011 年以来,中央部门陆续制定了一批部门标准,充实了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发挥了中央部门在标准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中央本级项目面向全国,项目类型复杂、各地区地域条件差异悬殊、事权财权交错,现有的部门标准与改革任务和建设目标相比,仍存在推进慢、体系构架不科学、重点不突出、标准质量不高、应用性不强、编制流程不顺畅等问题。本文分析了部门标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部门标准建设的措施,并举例说明了构建部门标准基本框架的思路。

一、部门标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片面追求部门标准覆盖面,核心职能不突出。

中央本级项目点多、面广,按照《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部门标准建设的重点是突出部门的核心职能和关键环节。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部门片面追求内部标准覆盖面,照搬财政项目构建部门标准基本框架,一年动辄编制三五十个部门标准,把类似“党团重大活动”、“干部培训”、“楼宇运行费”等共性项目都纳入部门标准体系。看似面面俱到,实则顾此失彼,造成核心项目标准深度不够,共性项目仅罗列、堆砌一些培训费、会议费、差旅费支出的通用标准,导致部门标准整体质量不高,核心职能不突出。

2.重编制轻应用,编制流程不顺畅。

部门标准通常委托第三方或者下达给有经验的单位牵头编制。牵头单位一年需指导几十个部门标准的编制,往往对总体层面考虑较多、服务与使用层面考虑较少,没有与用标单位建立良好的互动,编制出的部门标准既没有在负责项目支出预算分配的单位检验,也没有在申报项目支出预算的基层单位试运行,部门标准缺乏可应用性。

3.部门标准层级与项目维度不相适应。

中央本级项目具有项目结构多维度、资源多元化的特点。项目承担主体既有中央单位又有地方单位,同一项目支出的资金来源既有中央财政又有地方财政。即使是中央单位承担的项目活动也有部分费用由地方财政分担。有的部门标准不能适应项目结构的多维度,没有做到项目承担主体与费用分担主体相互独立,具体项目承担单位难以从部门标准中找到与所承担的项目活动对应的支出标准,部门标准缺乏可操作性。

4.部门标准相互割裂,缺少融合。

项目支出部门标准体系应该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相互衔接的有机整体。机械地按照财政项目名称、范围设计部门标准,独成一体,不仅会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而且会出现相同支出内容的标准不统一、标准内容冗余的问题。中央部门很多业务类项目存在相同或相近的支出内容,如果把这些相同或相近的支出内容编制成单项或综合标准,将有利于统一项目支出标准,简化部门标准的编制。

5.部门标准的量与价缺乏有机联系。

可量化是项目支出标准化管理的前提,有的部门标准把不能量化的项目支出强加到可量化的项目支出中,混淆量、价之间的有机联系。有的部门标准则把不同质的项目活动归纳到与其没有实质联系的量上。如二级财政项目“森林资源清查与动态监测”包含多个子项目,其中,“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项目与所核查的县、乡、村、小班数量相关,“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项目则与复查固定样地数量相关。在编制综合标准时,生硬地套用类似“国土面积”或“森林面积”这样不相关的量,量与价之间缺乏必然联系。有的部门用项目支出历史预算数去编制部门标准,而不是按其实际需要去编制,这样的标准与其说是部门标准,倒不如说是一个项目预算文本。

二、改进部门标准建设的举措

1.优化部门标准体系,突出部门核心职能。

财政部下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央部门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通知》(财预[2015]82号)、《关于加快推进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通知》(财预[2015]132 号),完善了项目设置规则,改进了项目管理方式,对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中央部门应加强规划引导,调整优化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减少部门属性不突出、不经常发生、难以量化的项目,如“党团重大活动”、“对外宣传”、“干部培训”、“楼宇运行费”等没有部门属性且不是围绕核心职能安排的项目;又如“引进国家先进科学技术”项目下的二级项目中,由于研究对象、技术路线、实现方式不同,不可能重复发生的项目。中央部门应把部门标准编制的重点放在核心职能突出、容易量化、经常发生、市场没有标准的专项业务类项目和重大改革发展项目上。对于国家林业局而言,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是其重要职责,是区别于其他部门的一项特定业务活动,且有量化管理基础,应作为国家林业局内部标准研究重点。

2.合理界定部门标准范围,用特定部门标准来规范同质项目活动。

正如建筑工程定额要分为建筑工程定额和设备及安装工程定额一样,某一部门标准所规范的项目活动应该具备同质、经常发生和可计量的特性。对于包含不同质活动的财政项目,可以制定多个部门标准;反之,包含相同支出内容的不同财政项目,则执行同一部门标准。这样既能简化工作,又能保持标准的相对稳定性。如“森林资源清查与动态监测”项目包含“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全国营造林综合核查”、“林业基础数表编制与修订”、“重点国有林区和重点生态地区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四个子项目,各子项目的发生频率、程度、劳动组织方式、项目承担主体、中央与地方参与度各不相同,因此,应分别编制部门标准。

3.增强标准间的衔接和共享,引导建标与用标互动。

无论是一级还是二级财政项目都存在一些相似或相近的业务内容和项目活动,如“森林资源保护与管理”项目和“荒漠化防治与管理”项目都包含卫片数据购置、数据库系统建设与维护、能力建设等项目活动。应针对这些相似或相近的项目活动编制模块定额标准,再通过模块定额标准和财政部通用定额标准的排列组合构建部门专用标准。

编制部门标准要坚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部门标准初稿形成后,首先对照项目支出历史预算数进行模拟,判断其是否与国家财力状况相衔接。然后在有预算分配权的单位和申请项目支出预算的基层单位试用,检验定额标准是否与预算安排相衔接、是否符合基层预算单位的要求,充分听取预算编制单位、预算管理单位的意见和建议,组织部门标准试用情况的分析、评估,不断优化部门标准。

4. 按照项目维度设计部门标准的分部、分项。

制定部门标准既要保证参与项目活动的单位都有相应标准可参考,又要避免标准碎片化,在保证项目主体和资源配置主体相互独立的前提下,取项目活动单元的最大公约数确定标准的分部、分项。如“省级固定样地复查”是“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项目中唯一由各省(区、市)完成的项目,将此设计为部门标准的分部,可以简化部门标准的编制。此外,中央财政以“省”为单位对“省级固定样地复查”安排补助,有的是全额补助,有的是部分补助,因此项目支出按《森林资源管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全口径测算为宜。

除了“省级固定样地复查”以外,其他项目活动虽然都由中央预算单位承担,但不同预算单位参与频率、程度不同,因此需对不同预算单位承担的项目活动分别设计分项加以区别,确保该项目活动单元和承担单位相互独立。分项支出标准如存在资源配置主体交叉,则通过设专栏来反映项目支出的资金来源,如“省级固定样地复查”野外作业用车由地方安排,可通过“资金来源”专栏区分中央财政或地方财政。

根据财政部发布的《关于编制中央部门2016 ~ 2018年支出规划和2016 年部门预算的通知》(财预[2015]91号),项目支出预算要编制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组成基价的投入要素还要嵌入支出经济分类科目。

5.关键项目活动标准要量化、细化,次要项目活动标准宜粗放制定。

部门标准只适用于容易量化管理的部分,它只是预算管理方式的一种,不是市场交易价格。预算单位在实际执行中必须按《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使用资金,将资金结余按规定上缴财政。因此宜对项目支出中容易量化管理的部分制定部门标准。

直接费用往往容易量化,部门标准可以只测算容易量化的费用,不容易量化的费用可参照《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中间接费用的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实行分段超额累退比例计取办法,具体比例由部门酌情设定;或者通过专家评审、经验估计、比例类推等方式进行管理。

6.部门标准实行“基价+地区调整系数”。

中央本级项目面向全国,各地区地域条件差异悬殊,特别是林业项目通常在荒郊野外作业,受地类地貌、交通条件制约,工资、津补贴存在地区差异,因此部门标准宜用“基价+地区调整系数”方式进行编制。如“省级固定样地复查”主要受样地的地形地貌、交通条件(路网密度)、样木数量的综合影响,同时,临时工工资、野外工作津贴标准地区之间差异较大。这些因素对项目支出的影响在各省(区、市)各不相同,因此,采用“基价+地区调整系数”的方法可以极大地简化部门标准的编制。

三、案例分析

本文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项目为例,说明构建项目部门标准基本框架的思路。

1. 按项目活动规律和项目支出特点设计分部、分项。

“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通常分三部分业务工作:全国技术支撑、统计程序完善、年度汇总分析;②省级固定样地复查;③国家级技术指导、样地检查、卡片验收、数据统计和成果编写。尽管省级固定样地复查与样地检查支出内容相同,但省级固定样地复查由各省组织完成,样地检查由中央单位承担,而且资源配置主体也不同,从项目主体和资源配置主体相互独立来考虑,部门标准相应的分部可设计为:“1.全国汇总分析”、“2.省级固定样地复查”、“3.国家级样地检查指导”。

在分部的基础上,按照项目结构拆解项目活动单元,使每一活动单元与其承担主体保持独立,再对这些活动单元进行重要性分析,按ABC分类法将影响大、容易量化的活动单元设计为部门标准的分项。如“2.省级固定样地复查”,可分为“2.1地面调查”、“2.2遥感调查”等。

对于资金来源既有中央财政又有地方财政的项目活动单元,在分项支出标准中应设专栏单独反映,以厘清资金来源渠道。

2.测定可量化支出标准。

在设计分部、分项的基础上,根据支出特点和投入生产要素分项测算。如“2.1地面调查”,其劳动组织方式为工组,每工组由4 名人员组成(技术人员2名、临时工2名),每工组配备1辆车。地面调查中容易量化的支出是差旅费、劳务费、租车费。

以浙江省为基价参照,按浙江省平均样地难度设定每个工组平均每个工作日完成1个样地,“2.1地面调查”的基价组成为:①差旅费。地面调查通常远离大城市,住宿费标准按财政部规定标准的70%估算,考虑工组已配备车辆故不再考虑交通费;伙食补助费、野外工作津贴按国家统一标准确定。固定样地地面调查相当于地质勘查中高度流动分散的普查,野外工作专业技术人员通常享受地质勘查职工的工资标准和野外工作津贴。浙江省执行的是六类地区标准。②劳务费(野外雇工费)。野外作业临时工按浙江省的标准为每人每日200元(住宿费、伙食补助费按技术人员标准)。③其他交通费(野外作业用车)。在浙江省通常租用小汽车一个台班费用为700元。“2.1地面调查”部门标准基价见右上表。

3.地区调整系数。

由于“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项目面向全国,固定样地地面调查业务与地形地貌关联较大,劳务费、野外工作津贴在基准定额中占较大比例(假定住宿费、野外作业用车单价在全国范围内差异较小,可忽略不计),部门标准中的地区调整系数计算如下:

目标省地面调查综合调整系数=1+固定样地难度系数+临时工工资系数+野外工作津贴系数

其中:①固定样地难度系数=目标省的固定样地难度系数/浙江省的固定样地难度系数-1。林业调查行业经过多年实践,已经积累了全国固定样地综合难度系数的经验值。它根据各省(区、市)的地形地貌、公里网密度、样木株数综合确定,若固定样地难度系数全国平均数是1,那么浙江省为0.68,福建省为0.85。②临时工工资系数=(目标省全社会在岗职工工资水平/浙江省全社会在岗职工工资水平-1)×劳务费占基价比例。③野外工作津贴系数=(目标省地区类别津贴标准/六类地区标准值-1)×野外工作津贴占基价比例。

4.间接费用估算。

地面调查除了部门标准基价表所列的支出外,还包括不容易量化或虽可量化但影响很小的项目支出,如:工器具、消耗材料、调查卡片、往返差旅费等,为简化部门标准的编制,可在部门标准基础上加计一定比例进行费用核定。

同理,按照上述方法可测定其他分部、分项基价及地区调整系数。所有分部、分项的基价和地区调整系数及间接费用计取比例就构成了“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项目的部门标准。

四、结束语

中央本级项目面向全国,各地区地域条件差异悬殊、项目类型复杂、事权财权交错,因此部门标准编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在考虑项目结构性、资源性、节点性、区域性的同时,兼顾项目主体和资源配置主体相互独立来设计部门标准的分部、分项及地区调整系数,才能使申报项目支出预算的单位都有标准可依,充分发挥部门标准在预算编制和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

摘要:本文根据中央本级项目面向全国、项目类型复杂、各地区地域条件差异悬殊、事权财权交错的实际,分析了部门标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部门标准建设的举措,并以“全国森林资源清查”项目为例进行说明。研制部门标准要善于把握项目活动规律,紧扣部门核心职能,考虑项目结构性、资源性、节点性、区域性的特点,兼顾项目主体和资源配置主体相互独立来设计部门标准的分部、分项及地区调整系数,确保申报项目支出预算单位都有标准可依。

关键词:部门标准,项目支出,部门预算管理

参考文献

古育平,胡杏飞.公路网密度在连清样地野外调查工作定额制订中的应用[J].华东森林经理,2006(3).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篇2

追加支出预算审批制度建设推进方案

为了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规范预算追加管理,更好地发挥公共财政的职能作用,根据省财政厅《关于深入推进全省财政追加支出预算审批制度建设的通知》,结合我区实际,建立健全追加支出预算审批制度,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成立财政预算追加审批领导小组,建立财政预算追加审批例会制度。通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对确实需要追加的支出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和审批。

二、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力,严格预算追加审批程序

预算执行优先保证人员工资、机关运转、社会保障等基本支出,保障区委区政府确定的重大战略部署需要。加强和规范全口径预算管理,部门和单位组织的收入和安排的支出,必须全面完整地纳入预算,不得在预算之外留有收支项目。预算收支安排既要考虑实际需要,又要兼顾财力可能,做到综合预算、略有结余。人员经费按照编制内实有人数和核定的定额标准进行安排,农林水、科技、教育和城市建设等项目支出,相关部门与财政部门提出初步分配意见,经区长同意后实施。

本级财政预算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即具有法定约束力,预算执行过程中除了自然灾害等特殊因素外,一般情况下不追加预算。对于追加预算项目,按以下程序执行:

(一)区级相关部门提出追加预算支出的事项,应当有明确的项目立项依据、组织实施计划和科学合理的项目预算,编制详细的项目预算规划(重点项目还应当进行可行性论证),向区财政局提出追加预算支出的书面申请;

(二)区财政局根据各部门申请,结合年初预算安排、单位经费结余和财力情况,对追加预算支出事项提出书面建议报区人民政府,由区长或区长委托常务副区长审批,特别重大事项需经区人民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

(三)区人民政府对追加预算支出事项作出审批决定后,由区财政局按照区人民政府的审批意见和相关规定执行。

凡未按规定程序审批的支出,财政部门不予拨款,对擅自安排支出的,按照有关规定追究相关部门、单位和责任人的责任。各部门、单位要牢固树立勤俭节约过紧日子的思想,精打细算,确保专款专用,严禁挤占、挪用财政追加经费,不断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三、加强监督管理

对按规定程序确定的追加经费,区级相关部门对审批通过的追加预算支出项目应当加强管理,确保专款专用。财政部门要及时拨付,并加强对各项支出的监督管理,建立和健全对专项经费使用的跟踪管理制度,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突发事件,灵活处理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篇3

据美国《高等教育纪事报》2014年12月15日报道,美国参议院于12月13日通过了2015财年支出法案,该法案适度增加了研究性支出,同时教育支出基本持平。在该法案内容中,为大学提供研究经费的国土安全部获得短期的资助,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增加1.72亿美元的预算,作为美国大学基础研究经费的主要提供者——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被给予约1.5亿美元预算。另外,该法案将佩尔助学金中很大一部分资金用于学生贷款项目。其他多数助学项目的预算即便有所增加,幅度也都很小。联邦勤工助学项目额外得到1500万美元,使其预算接近10亿美元。而少数民族服务机构(MSIS)将增加870万美元。而由奥巴马总统发起的“世界第一”资助项目将减少1500万美元预算。NIH的年度预算仅仅增加了0.5%,远低于通货膨胀率。美国学者柯林斯博士指出,NIH领导人特别担心预算不足会打击年轻研究人员的士气。从长远来看,削减预算将会对美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利。作为对该预算的一个回应,NIH正在考虑为资深科学家们引入一个“扶持性”补助金框架,使他们不必花太多精力去竞争资助项目。另一个方法是,延长资助周期、给予研究人员更多的工作灵活性,从而更充分地利用资助经费。

(国家开放大学事业发展与合作办学部姚文建编译)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篇4

为了使问题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 我们选择了甘肃天祝县、青海互助县、宁夏永宁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作为样本县, 组织人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 支出规模

根据四个样本县财政预算资料, 我们可以看出, 西部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的重点是公共服务与公共行政。这两项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了60%左右。其中:

甘肃天祝县2008年财政决算总支出74858万元,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2117万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16.19%, 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共计35528万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47.46%。两项合计占到了地方财政总支出的64.37%。

青海互助县2009年财政预算总支出57008万元,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884万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13.83%, 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共计30550万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53.6%。两项合计占到了地方财政总支出的64.43%。

宁夏永宁县2008年财政预算总支出27638万元,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3630万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13.13%, 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共计12800万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46.3%。两项合计占到了地方财政总支出的59.4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2008年财政预算总支出49406万元, 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43万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16.67%, 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共计20590万元, 占财政总支出的41.63%。两项合计占到了地方财政总支出的58.3%。

由此可见, 西部民族地区财政支出的重点是公共行政和公共服务, 这符合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也与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趋势相吻合, 遵循了财政支出的一般规律。

(二) 支出结构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重点是教育, 四个样本县的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支出的比重分别为:天祝县23.64%, 互助县27.50%, 永宁县27.14%,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21.80%。将近1/4的财政支出用于了教育, 但另一方面, 西部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又非常滞后, 这说明仅依靠地方财政无力保证地方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特别是中央财政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不到位。例如, 据调查, 我国的义务教育经费78%由乡镇负担, 9%左右由县财政负担, 省负担11%, 中央财政负担不足2%。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占第二位的是社会保障支出, 四个样本县的社会保障支出占一般公共支出的比重分别为:天祝县12.8%, 互助县15.7%, 永宁县12.66%,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4%。平均占到一般公共支出的14%左右。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中占第三位的是医疗卫生支出, 四个样本县的医疗卫生支出占一般公共支出的比重分别为:天祝县7.24%, 互助县7.5%, 永宁县8.3%,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7.8%。平均占到一般公共支出的7.7%左右。从政府间支出结构来看, 预算内公共卫生支出, 中央政府仅占卫生预算支出的2%, 其他均为地方支出, 其中县乡共支出了预算的55%—60%。而在许多国家, 这些基本公共服务大多由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

二、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差距

(一)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规模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根据2009年财政预算报告的资料, 2008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保障性住房和文化方面的民生支出合计5603.64亿元, 加上公共安全支出875.77亿元, 用于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达到了6479.41亿元, 占中央本级支出13374.31亿元的48.45%。这与西部民族地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比重相一致, 表明西部民族地区在财政支出安排方面, 较好地贯彻了中央政府确保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导思想。

但是从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比较来看, 西部民族地区财政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根据调研资料测算:天祝县人均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为1634元, 互助县806元, 永宁县627元,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2366元。最高与最低相差4倍, 其中有两个县低于全国1029元的平均水平。从人均财政收入来看, 天祝县为263元, 互助县216元, 永宁县777元,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628元。最高与最低相差3倍。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距要比人均财政收入差距大, 这说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对均衡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功能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需要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二)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项目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

从人均教育经费来看, 四个样本县的人均教育经费分别为:天祝县843元, 互助县413元, 永宁县357元,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1238元。2005年, 全国县级地区人均教育经费为454元, 西北民族地区平均为712元, 有两个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人均卫生支出来看, 四个样本县的人均卫生经费分别为:天祝县258元, 互助县113元, 永宁县110元,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445元。而全国人均卫生费用2006年已经达到749元, 西北民族地区平均为231元,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1%。

从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来看, 四个样本县的人均社会保障经费分别为:天祝县457元, 互助县236元, 永宁县167元,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683元。而全国人均社会保障费用2006年已经达到749元, 西北民族地区平均为386元, 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2%。

可见,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项目主要集中在教育支出上, 这与西部民族地区长期以来, 教育发展滞后, 教育投资欠帐较多, 教育融资渠道不畅, 需要更多财政支持有很大关系。人均卫生支出比重相差较大, 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31%, 说明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卫生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 卫生条件、人们的健康状况等都值得担忧。社会保障支出只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 政府对社会保障投入不足, 必然挤占民间投资, 使得本来已经落后的西部民族地区雪上加霜。同时, 通过启动民间消费,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更大, 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三) 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与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的差距

从人均教育经费来看, 四个样本县的人均教育经费712元, 与东部其他县市比较, 差距较大, 如山东省的胶州县为4166元, 平度县为3838元, 最高的是胶南县为6080元。

从人均卫生经费来看, 四个样本县的人均卫生经费231元, 与东部其他县市比较, 差距较小, 如山东省的胶州县为63元, 平度县为38元, 最高的胶南县为390元。

从人均社会保障支出来看, 四个样本县的社会保障支出386元, 与东部其他县市比较, 差距较大, 如山东省的胶州县为907元, 平度县为1038元, 最高的是胶南县为1291元。

三、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差距原因分析

(一) 政府财政能力

政府财政能力的状况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其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地区间和不同政府级次间财政能力的均等化程度, 将直接影响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均等化程度。财政能力均等化是发达国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中最为重要的途径, 也是当前国内许多人将公共服务不足和巨大差异归咎为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的原因所在。但是, “财政能力均等化”并不能保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而前者只是后者的重要条件, 还需要其他条件和因素的支持。即便各地财力相当, 如果没有制度保证, 也难以保障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

地方财政收入是影响当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关键因素, 一般而言, 财政收入水平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 财政收入越高, 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就越高。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才能够逐步提高。

地方人均财政收入β=当年地方财政收入/地方当年人口 (1)

若β值较大, 则表示该地区地方财政能力较强, 相应的其提供公共服务能力较强;若β值相对较小, 则表示该地区支提供公共服务能力相对较弱。由下表可以看出, 地方政府财政能力与提供公共服务支出的能力成正比, 除永宁县地方财政能力较强, 人均公共服务水平较高外, 其他民族县人均公共服务水平均比全国平均水平要低很多。

(二) 管理水平

地区间和各级政府间, 由于发展差距、管理制度、人员结构和素质等多方面原因, 政府间和部门间的管理能力也千差万别, 同样的公共资源由不同的政府支配会发挥不同的作用。同样花1元钱, 不同的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则不同。政府管理越规范, 管理水平越高、越趋同, 在财力逐步均等化的条件下,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的可能性就越大。

由于一个地区财政收入和支出是反映政府财政能力的主要因素, 财政收支的平衡度可以基本反映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因此, 本文以财政自给能力来表示该因素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的影响。在不依赖高层级政府财政援助的情况下, 各级政府独立地为本级支出筹措收入的能力, 称为财政自给能力。各级政府负责征收的收入与其本级支出的比例, 可以定义为财政自给能力系数G, 即:

财政自给能力系数G=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 (2)

本文用该项参数来衡量当地政府行政能力水平, 就地方政府能力而言, 通常其能力越强, 其提供该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也越高。很明显, 财政自给能力系数是个大于零的正数。如果系数等于1, 说明该层级政府刚好具有较好的财政自给能力。由下表可以看出, 西部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系数都普遍小于1, 说明西部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自给能力非常弱, 要实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必须依靠中央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

四、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一) 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实现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性

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均等的公共服务水平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是公共财政的重要职责, 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因此, 要把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放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认识。在国家财力有限的前提下, 分阶段、分区域地逐步解决西部民族地区公共服务落后问题。基本原则应该是先保障社会稳定和基本生活需要, 后创造条件促进发展;先保证纯公共产品, 后提供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具体来讲:一是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 加大对西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强化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比如, 中央、省级和县级财政各承担1/3的支出, 这样既可以改善西部民族地区教育落后的状况, 还可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二是进一步改善西部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 中央、省、县级财政支持建立和完善城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尽可能满足大多数人的基本卫生需要。在“十二五”期间, 除了要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面 (比如从现在的不到20%提高到60%左右) , 还要考虑提高中央和省级财政负担的比重, 尽可能减少农民负担的比例, 农民负担的比例可降低到20%, 以增强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积极性。三是增加对西部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投资, 提高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二)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创建有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基础

新公共服务理念认为, 政府的作用在于服务, 政府应该重视人而不只是生产率。政府要从传统的行政理性的典范即效率行政的理念和做法转变为民主行政和服务行政的理念和做法, 不仅要重视经济的发展, 更要重视人的发展, 这必然要求建设服务型政府, 通过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确保每一位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社会公共服务。同时, 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 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公共服务主要由政府来提供, 且日益成为政府的重要职责与核心职能, 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般趋势。政府转型的核心, 就是在科学、合理界定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基础上, 确立以公共服务为主体的政府职能, 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 从而为民族地区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的形成提供制度基础。以民生为本的服务型政府, 是民族地区国民教育、公共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众就业、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实现者和推动者。

(三) 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

导致西部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差距的根源在于地方财政能力的弱化, 因此,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根本途径在于提高西部民族地区地方财政能力。一是要着力培植地方财源, 充实地方财政收入。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纵深推进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历史机遇, 重点支持新兴产业、战略性产业、资源转化产业的发展, 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财源培植相结合;加快推进国有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 对土地、水域、探矿权、采矿权等自然资源和城市公共资源, 全面实行有偿取得和使用制度, 拓展财政收入来源渠道;把招商引资作为财源增长的助推器, 全面落实鼓励外商投资优惠政策和招商引资项目引荐人奖励政策, 用优良的环境、政策吸引外来投资, 储备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税收贡献率高的大项目。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优化税费环境, 提供优质快捷服务, 营造有利于企业加快发展的良好环境, 促其做大做强, 切实发挥重点企业促进税收增长的骨干和支撑作用。完善和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财税政策, 充分发挥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企业上市专项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等专项资金的扶持引导作用, 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支持民营企业膨胀规模、优化结构、增强市场竞争力, 使之成为财源增长的生力军。最大限度用好上级激励政策, 引导区县大力发展高端高质高效产业, 努力增加主体税种收入。

(四)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地方财政支出安排过程中要合理掌握财政分配优先顺序, 在满足地方政府机器的基本运转之后, 首先要满足的就是公共需要。在公共需要中, 又应该优先保证纯公共产品的提供, 如社会治安、公共行政、环境保护、公共服务等。一是加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 从推动建立县级最低财力保障机制入手, 完善上级政府对县乡政府的转移支付和财政补助制度, 增强民族地区基层政府的公共服务能力;二是全面推进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 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 逐步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的差距;三是加强医疗救助制度建设, 为最贫困的农村居民提供一定的福利性医疗保障, 这是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需要, 也是摆脱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需要。四是根据辖区财政状况, 确保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 特别是为长期进城务工农民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五是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 加大投入, 促进农村公益性文化事业和各项福利事业的发展。

(五) 加大中央财政对西部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建设公共财政,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既要增加投入, 也要有体制保障, 共同推进财力向民生倾斜、向中西部和民族地区倾斜。首先, 要“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 使民族地区具备提供公共服务的财力保证。应维护公共财政的公益性、公正性和非赢利性, 进一步调整公共支出结构, 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比重, 提高公民的基本权益保障和福利水平。其次, 加大中央财政对民族地区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重点帮助民族地区解决财力不足的问题, 同时增加对民族地区的专项转移支付, 统筹规划, 建立规范、透明、科学、合理的分配机制和长效机制。其三, 提高财政运行的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 加强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和公共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价, 提高公共服务的资金使用效益。其四,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 试行横向转移支付, 完善东部发达地区对西部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方式。

参考文献

[1]刘尚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现实要求和政策路径〔J〕.浙江经济, 2007 (13) .

[2]李鸿.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实现途径〔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8 (6) .

[3]葛乃旭.重建我国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的构想〔J〕.财贸经济, 2005 (1) .

[4]管永昊, 洪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国内研究现状、评价与展望〔J〕.江淮论坛, 2008 (4) .

[5]翁列恩, 胡税根.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均等化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 2009 (2) .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篇5

——以杭州市本级为例

金翔

2012-12-19 10:39:52 来源:《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2年第16期

杭州市本级积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按照“人员经费按标准、公用经费按定额、项目支出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建立健全部门预算管理办法,形成一套具有杭州特点的制度和操作程序。从2000年起,为强化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定额标准,在有力保障各单位正常运转和重点工作支出需要的同时,有效压缩了行政成本,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部环境的变化,原有定额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以更好适应新的支出要求。

一、现行基本支出定额体系概况

基本支出定额体系是指财政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结合财力的可能,对基本支出的各项内容所规定的指标额度体系。现行杭州市本级部门预算基本支出中主要的定额包括一般公用经费、经常性业务费、车辆燃修及保险费、专项会议费、物业管理费、行政补助工会经费、编外用工经费、民主党派及工商联工作经费等十一类定额项目。其中最基本的是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体系。两者均采用“定额×系数”的方式。定额定期进行调整,系数根据单位类型确定,确定后保持不变。

二、基本支出定额体系取得的成效

(一)提升了预算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

“十一五”以来,杭州市本级采用财政部推行的E财软件信息系统,并陆续出台了部门预算编制业务规范和预算编制范本,提高了定额预算管理的规范性;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强化预算约束,预算的随意性大大减少,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有效性;不断细化各项基本支出预算定额,并压缩项目支出中一些经常性项目支出的规模,改变以往项目支出口径过大过宽的问题,减少财政部门对项目支出审核的自由裁量权,使预算定额涵盖的内容更加准确、全面,提高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促进了预算管理的精细化发展。

(二)促进了政府购买机关后勤服务的规范化

通过改革物业管理费预算定额,扩大后勤服务物业管理范围,推进市本级行政单位在后勤工作上实现政府购买服务,即通过公开招标或其他方式,将机关部分或全部后勤服务项目交由社会专业化公司承担。政府购买服务将单位从“花钱养人”变为“花钱办事”、“花钱买服务”,从而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精简政府机构,提高行政效率;有利于有效控制和降低行政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财政性资金效益,降低风险。

(三)深化了职务消费改革

2009年杭州市本级正式启动市级机关公车改革。通过制定完善的车改方案及合理的车贴标准机制,推进了党政领导干部职务消费改革,成效显著。一是有利于降低行政成本,有效地控制财政支出,据统计,公车改革可节省财政公务用车开支约14%。二是有利于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杜绝公车私用的不正之风,改进机关干部形象。三是有利于加快淘汰高污染公务用车,改善城市空气质量。

(四)推进了节约型机关建设

通过对部分定额预算实行“零增长”和压缩机制,并单列部分经济科目,对其实行专项管理,厉行节约降低了行政成本。同时,主要在定额中列支的行政经费也按照有关要求进行控制。从2007年起杭州市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对会议费、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等一般性支出实行从严从紧控制。定额标准也相应按照厉行节约的要求,2006年,压缩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定额5%。2008年,为支援抗震救灾,同时为积极应对供给金融危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又将两个定额再压缩5%。

三、现行基本支出定额体系存在的问题

十多年来,基本支出定额体系有力保障了各单位日常工作,以2011年部门预算中的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定额为例,杭州市本级目前有财政拨款(含参公事业)和财政补助单位共393家,现行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实际共列基本支出4.76亿元,用于开支各相关单位日常公用支出。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部门职能不断新增和细分的内部因素,物价水平的不断上涨等外部因素,当前定额体系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一)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定额已基本统筹使用

现行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经费类型相似,均为政府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中的“商品和服务支出”。预算编列时,采取各自“定额乘系数”的方式,分别填报;预算执行时,除单列的支出(公务接待费、公务出国(境)费用)外,其他经费在实际操作中已基本统筹使用。

(二)定额体系需跟上预算公开、“三公”经费管理需要

随着预算公开、“三公”经费管理等工作的逐步推进,社会各界对财政预、决算和行政成本控制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近年来,自上而下出台了一系列部门预算、“三公”经费公开的文件,行政成本尤其是“三公”经费基础数据的统计也在不断夯实。而目前,杭州市本级各部门的“三公”经费,以经济科目的形式,分别列支三个方面,包括基本支出的经常性业务费、部门预算的项目支出和大专项各个项目等,既不利于“三公”经费的统计及预决算,又不利于“三公”经费的进一步细化管理和公开。

(三)定额体系垂直压缩率较大

通过对兄弟省市的考察学习,发现杭州市本级的“一般公用体系和经常性业务费”体系与他们相比有如下区别:一是从定额模式来看,区别于杭州“定额×系数”体系,目前相关地区大都采取“定额”管理模式,且均只设立一个“公用经费”项目。二是从公用经费分类来看,相关地区公用经费根据单位性质分为多档,远少于杭州市将“一般公用体系和经常性业务费”归并后的档次数量,而杭州市现行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体系类别较多,以2011年为例,将两类归并后共有19类。三是从公用经费垂直压缩率来看,相关地区垂直压缩率较低(最高档次人均每年公用经费是最低档次的3倍以内),相对而言,杭州市部门间差距较大。垂直压缩率较高,达3.43。特别是处在较低档次单位相关经费较为紧张。

(四)物价水平和政策变化使公用支出成本不断上升

随着物价持续的上涨和经费支出标准的提高使得部门对提高定额标准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自2004年以来,杭州市本级部门预算一般公用经费定额和经常性业务费定额标准基本保持在同一水平甚至有所下降,一方面,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引起行政成本支出刚性增长。另一方面,按照中央、省政府的有关规定,杭州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会议费、差旅费、夜餐费的标准和管理办法,这类经费均在一般公用经费中列支。物价水平的提高和定额标准的调整,客观上造成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定额已无法满足单位日常工作需要,进而挤占部门预算项目经费。

(五)公用支出已大幅度挤占部门预算项目经费

实际预算编列中,公用支出大幅度挤占部门预算项目经费。为了解单位实际公用支出情况,我们选取杭州市公安局、农业局、旅委等十个部门主管局,对近年来实际公用支出的执行数据进行分析。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单位的公用支出均远超于目前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合计,其差额则大量挤占项目经费,其比例已几乎达到一半。

四、现阶段完善基本支出定额体系的实施方案

基于对上述因素的考量,在完善基本支出定额管理体系要与强化“三公”经费管理相结合这一原则的基础上,结合杭州市已全面实行车改的实际情况,经过五十余次的方案测算,多次专题讨论,提出现阶段完善定额体系和强化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管理相衔接的具体方案。

(一)完善定额和强化公务接待费、因公出国(境)费管理相衔接

具体做法:一是保持各部门原有系数不变的基础上,调整原一般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二是一般公用经费定额与经常性业务费定额可统筹使用,不再按原定的经济科目严格划分;三是部门预算项目中的公务接待费和因公出国(境)费,按上级控制要求,在定额中单列控制。

方案特点:一是在财力水平下,统筹考虑社会物价增长水平并兼顾实际支出现状,适当调整基数,满足实际工作需要;二是原有定额系数保持不变,各个部门均有相近幅度调整,实现平稳过渡;三是与“三公”经费控制相结合,贯彻上级有关厉行节约的工作要求,有利于行政成本的控制。

(二)完善定额和强化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管理相衔接

具体做法:中央“三公”经费公开中,公务用车购置及运行维护费指“公务用车购置”和“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由于杭州市已全面实施公车改革,其车改单位的车改经费列支于“个人公务用车补贴”和“公共交通专项经费”。非车改单位分“公务用车购置”和“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两个科目,其中:“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包含杭州市目前的“机动车燃修及保险费定额”、“经常性业务费(补助)”。公务用车购置:对于非车改的单位,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的《党政机关公务用车配备使用管理办法》(中发办[2011]2号)文件精神,在车编范围内,按“1.8升、18万元”的双控标准,统筹安排、按需购置。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根据财力和物价水平调整“机动车燃修及保险费定额”标准。

方案特点:配合车改工作,实现前后经费支出和管理制度的衔接。

五、下阶段完善基本支出定额体系的建议

(一)正确处理基本支出定额的统一性与灵活性

定额,是指财政部门根据行政事业单位机构正常运转和日常工作任务的合理需要,结合财力的可能,对基本支出的各项内容所规定的指标额度。定额标准的出台实施均需有法定的流程,要求在其执行范围内任何单位都必须严格遵守,不得任意调整和更改。不同于工程定额的“标尺”作用,基本支出定额(特别是“三公”经费额度)具有“粮票”性质,规定了上限,不容许突破,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和强制性。

同时,在保证定额统一性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一方面,要建立动态的行政成本控制管理标准,增加现有定额标准的弹性,使其更加科学、合理。成本控制标准应“与时俱进”,尤其是单项定额(如:车辆燃修费等)应与社会经济发展物价指数、消费水平等挂钩,根据社会实际情况做相应调整,以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满足实际工作要求,尽可能减少、避免公用经费挤占项目经费。另一方面,扩大定额的统筹范围,目前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定额对商品和服务支出中的非控制项目如办公费、水费、电费等已经统筹使用,但是,如单位需要用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定额来消化“增人增资”带来的对工资福利支出和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相关经济科目支出的增加,仍需要通过预算调整。建议提高灵活性,结合进一步完善定额体系,探讨对人员经费的增人增资如何纳入统筹范围问题。

(二)正确处理基本支出定额的多样性与专业性

基本支出中公用经费为政府机构日常运行费用,涵盖了多个类别、诸多经济科目;涵盖了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主党派等多种性质的机构团体;覆盖了财政拨款、财政补助、财政适当补助、经费自理等多种经费形式,因此,不可避免地会设立多类别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但在实现定额多样性的同时,要确保各类定额的专业性,避免定额间的重复和交叉。

因此,建议及早明确基本支出定额体系的发展方向,建立以资金规模大且通用的“公用经费”定额为主、各类资金规模较小的“专项”定额为辅的定额体系,分年逐步研究分析并完善各类定额;注重定额建设与政府职能转变的衔接,重视定额与各单位性质、职能、业务范围和工作任务所下达的人员配置标准的匹配;强化前后政策的衔接与过渡,及时做好资金测算,尽可能地减少定额变化给单位带来的影响,有条不紊地推进定额体系的建设。

同时,除了进一步研究人员为参照定额外,还应进一步深化探索以实物数量和资金规模为参照的实物定额与资金定额。逐步建立预算资金定额与实物资产定额相结合的定额标准体系,实现公务用车各项费用、计算机普通机房电费、信息化项目日常运行维护费(占项目总概算的百分比)等的预算支出同实物定额的有效衔接。

(三)正确处理基本支出定额与“三公”经费管理的衔接

将规范管理“三公”经费作为完善基本支出定额体系的出发点,把完善定额体系与强化“三公”经费管理结合起来。

在预算编列原则上,基本支出定额中对“三公”经费实行单列管理。“三公”经费从严控制,确保“零增长”。对于因公出国(境)经费,经费审批前移,将“三公”经费额度审核作为外办、台办、外专局等部门审批时重要的前置条件。对于公务用车运行维护和购置费用,进一步推进公车改革,通过公务用车制度的改革和车辆燃修费定额的调整,从制度上规范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对于公务接待费,推进政府采购定点饭店的管理,加强额度控制。为下一步预算、决算、“三公”经费公开做好准备。

在预算编列方式上,认真落实上级有关切实做好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工作的文件和会议要求,建立健全厉行节约的长效机制,规范基本支出“一般公用经费和经常性业务费”中可列支的经济科目。同时贯彻有关预算公开的工作要求,以厉行节约为原则,及时学习兄弟省市的先进经验,探索各类控制项目以人员为参照的人员定额标准,托底限高,实现部门间的平衡,有效地将强化“三公”经费管理落到实处。

研发支出,值不值? 篇6

大型企业的研发支出在2014年创下历史新高,但研发支出的增速却是十年来的第二低值。

过去一年中全球研发支出仅仅增长1.4%——低于前一年的3.8%,相比十年平均增速5.5%更是大幅降低。过去十年中,企业研发支出占收入的比重下降了17%。

这是思略特调查2014财年(截止2014年6月30日)全球研发支出最多的1000家上市企业后得出的结论。思略特从彭博和Capital IQ获得这1000家企业的关键财务数据,并对全球467家企业的505位创新领袖开展了在线调查。

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的研发支出总额占到全球研发总支出的40%,而排名其后的1000家企业的研发支出仅占3%;受访企业的研发支出近1,300亿美元,占今年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研发支出的20%,并覆盖全部九个行业和五个地区。

但是,这些公司普遍认为:其创新实力比十年前更强,它们现在可以花更少的钱做更多的事,因此在支出增长放缓的情况下仍能取得出众的创新表现。

中国研发支出依然强劲

今年上榜的中国企业的研发总支出达到299.6亿美元,比去年的205.3亿美元增长了46%。与之对照的是:北美和欧洲企业的研发支出仅仅增长3.4%和2.5%,日本企业的研发支出则下降14%。今年,中国企业的研发支出占全球研发总支出的比例为4.63%。

过去十年中,全球创新1000强企业中的中国企业数量从8家(2005年)猛增至114家(2014年),涨幅达到1,325%,相比去年的75家增加了52%。中国石油(排名第62位)的研发支出达到23.03亿美元,在中国企业中高居榜首,也是今年唯一跻身百强的中国企业。

创新企业擅于挖掘终端用户的未阐明期望及需求

根据受访者的评选结果,苹果、谷歌、亚马逊和三星在最具创新精神的十家企业中排名前四。十强企业中只有谷歌、三星和微软同时上榜研发支出最多的十家企业。事实上,在过去十年中,只有微软同时列名十大最具创新精神企业及研发支出最多的十家企业榜单。2014年研发支出最多的十家公司中有四家来自医疗行业,然而医疗产业无一进入最具创新精神的十家企业榜单。

研究结果表明,创新资金的利用方式比其金额更为重要。

这些领先创新企业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就是对终端用户期望与需求的深入洞察,而研发支出并不那么重要。这些企业看重的并非市场研究,而是紧密的客户关系,并针对未阐明需求开展创新。

本文责任编辑:高菁阳

gaojy@sem.tsinghua.edu.cn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篇7

一、制定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的必要性和意义

(一)必要性

为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管理,提高预算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促进预算分配公平公正,实现预算管理公开透明,财政部制定了《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要求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项目定额标准体系。制定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是积极贯彻落实新预算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等有关精神的要求。规范电影档案影片修护费定额标准管理,既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提高财政资金配置效率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预算分配公平公正,实现预算管理公开透明的必然要求。

(二)意义

近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对加强项目预算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愈发重视,在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方面开展了很多工作,进行了大量积极的实践经验。对于已经建立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财政项目,编制的预算更加科学合理可行性高,预算执行更加顺利有效,财政资金发挥了更大的效益,从而项目得到了更加充实的资金支持。没有建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项目,在项目申报预算编制中缺乏科学合理规划,项目评审和预算分配没有依据可寻,预算执行过程中调整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预算分配的公平与公正,导致应该安排投资的而没有安排,严重影响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根据财政部关于财政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要求和电影档案影片修护的实际工作情况,建设修护工程项目定额支出标准体系,可以把修护工程项目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的特点和规律掌握的更加透彻,加大推进项目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切实发挥项目定额标准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基础支撑作用,服务当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观看经典国产影片需求。制定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对于完善修护工程项目支出预算编制,促进修护工程项目规范化管理、保障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作具有可持续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应当充分发挥电影修护工作在电影档案保存利用工作中的独特作用。

二、制定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的目的和原则

(一)目的

制定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是为了规范项目业务活动工作、规范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和财政资金使用、保证项目资金使用安全有效,进而提高项目预算管理的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提高项目管理办法,保障单位事业发展。

(二)原则

制定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的原则:一是优化现有资源,强调整合,以最少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二是突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制定出的定额标准要切实可行。三是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制定的标准能够适应一段时期,避免频繁更改。四是尽量采用现有标准规范编制预算支出定额标准,如财政部出台的会议费、因公临时出国经费、培训费、差旅费、外宾接待经费、办公设备家具等一系列现有支出标准。

三、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概念

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是指将传统电影胶片数字化,通过计算机进行数字修复,最大限度的还原影片第一次放映时的面貌,以实现保存影片最好的声音、画面,使珍贵的电影档案得以修护、抢救、保存、开发和利用,并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生命。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复制作流程包括:电影胶片素材鉴定整理、电影胶片物理清洁、素材扫描、影片画面修复、影片声音修复、画面调色、声画合成等。

修护工程项目支出是项目组在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过程中发生的所有费用支出。

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是指为满足项目支出预算管理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当今物价水平,以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作的资产配置量、资产消耗量及项目工作内容为主要对象确定的财政项目预算支出标准。

修护工程作为财政延续性支出项目,为反映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作及其支出的完整性,其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的制定应包含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有关的所有项目活动及其支出,包括:影片2K精致修复、影片高清精致修复、影片保护性收集修复、修复设备、系统及其维护升级、修复技术研发、影展宣传、国际交流等业务活动及其支出。

四、修护工程项目支出资产配置和消耗量分析

首先要对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在此基础上,再结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及物价水平,以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作的资产配置量、资产消耗量或业务工作内容为主要对象确定预算支出标准,从而制定修护工程项目定额支出标准。对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作按项目业务内容进行以下分类:

影片修复:每年完成700部影片的修护入库任务,其中150部为修复影片任务(包括2k精修和高清精修)。影片修复流程包括:电影影片素材鉴定整理、电影胶片清洁、素材扫描、影片画面修复、影片声音修复、画面调色、声画合成等。

影片保护性收集修复:每年完成700部影片的修护入库任务,另外550部为一般性修护胶片影片及数字格式影片任务。

设备购置:为更好的完成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任务,采购相关修护系统设备。

设备维护:及时做好修护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是保证设备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

修护技术工作组织管理:修护技术研究开发与管理交流。

成果利用:完善修护成果的再研究再利用,保障经典文化传承。

根据上述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业务分类,从近年来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作实际工作情况出发,依据修护工程实施概要及项目管理要求,同时结合我国当今社会经济实际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分别测定和量化其资产配置量和消耗量,建立科学合理的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作资产配置标准。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测算影片修复成本:通过实行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可以分析基于作业成本法的影片修复成本的构成,从而确定影片修复制造费用的各项作业及其成本动因,分别按影片的修复类型核算出较为合理的影片修复成本。

测算影片修护系统设备资产配置量:根据现已完成修护影片的数量和每年应完成的影片修护数量,并结合现代电影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要求,测算与之相匹配的电影修复专用系统设备规模。主要是指修护设备及其系统软件配置标准,包括:影片存储系统配置标准,数字转换扫描系统配置标准,调色、非编、鉴定系统配置标准,影片管理系统配置标准。各修护设备系统应具体明确资产品目、配置数量、价格上限、最低使用年限、性能要求等。资产配置需说明是经常性配置还是非经常性配置。

测算影片修护系统设备运行维护消耗量:指修护工程资产配置内的系统设备维持正常工作运转所需的消耗测算。

测算专用材料消耗量:指对完成每年影片修护任务及保存已完成修护影片所需的影片存储介质的测算,包括各类录像带、硬盘、胶片等专用材料的消耗量。

测算劳务消耗量:测算外聘工作人员工作量,包括:影片修复技术鉴定专家劳务、项目评审专家劳务、影片调度运输人员劳务等,并说明所聘劳务人员的职称等级、工作内容、工作时间、劳务标准及人数等。

测算其他项目活动消耗量:应包括在修护工程项目中的其他项目活动消耗量,如影片运输、专业会议、交流培训、重大展映、资料文献、信息管理等活动的名称、规模、开支标准等。

五、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内容

根据上述电影档案影片修护工作资产配置标准及其各项活动工作量和消耗量,结合预算管理对修护工程项目支出的管理要求,修护工程项目定额支出标准体系主要分为两类。

非经常性支出项目定额标准,包括:修护系统设备资产配置标准(数字转换扫描系统配置定额标准,调色、非编、鉴定系统配置定额标准,影片管理系统配置定额标准)。

经常性支出项目定额标准,包括:影片修复成本定额标准,系统设备运行维护支出定额标准、专用材料定额标准、外聘劳务支出定额标准、其他支出定额标准。

六、针对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的建议

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应由修护工程项目组和财务部门共同制定,必要时邀请电影修复技术专家参与。应研究建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定期清理和调整机制,结合我国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物价水平变动、部门工作职能调整等情况,及时调整更新项目支出定额标准。

摘要: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预[2009]404号)文件要求,通过推进项目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到2020年基本建立起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内容完整、结构优化、定额科学、程序规范、修订及时的中央本级项目定额标准体系,形成项目定额标准的有效运行机制和监督评价机制,提高财政预算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和透明化水平。本文阐述了制定电影档案影片数字化修护工程(以下简称“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的必要性、意义以及制定标准的目的和原则,分析了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概念口径及其项目支出工作消耗量,初步提出了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内容及建设和执行过程中的一点建议。由于目前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工作尚未完成,本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修护工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09]403号.

[2]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财预[2009]404号.

[3]宗禾.我国加快中央本级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中国财经报,2015-08-20(001).

[4]邱贵成.浅谈警犬训养费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建设.中国工作犬业,2012(07).

[5]广西财政厅课题组.建立完善的公用经费定额标准体系.经济研究参考,2011(35).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篇8

一、财源建设成效显著,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 财政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金昌建市以来, 各级党委、政府针对地方工业底子薄、条件差的实际, 按照“确保主体、强化基础、发展两翼 (城市集体经济和乡镇企业) ”的经济战略构思, 积极新建扩建了一批地方工业企业, 初步建成了市区、河西堡、永昌城关镇三个各具特色的工业区, 形成了以有色冶金、重化工为主, 能源、轻纺、建材、造纸、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1993年,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01588万元, 是1982年的5.82倍, 年均递增17.36%。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19950万元, 是1982年的6.05倍, 年均递增17.78%;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0973万元, 是1982年的5.55倍, 年均递增16.16%。

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 金昌市大力发展有色冶金、化工、能源、建材等支柱产业, 积极兴办以粮食、啤酒大麦、蔬菜、瓜果、畜产品等农副产品加工转化为重点的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着力加强财源建设, 促进地方经济快速持续发展。1994-2002年, 全市共安排技术改造资金2400万元, 有力地支持了金昌化工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磷二铵工程、6万吨合成氨填平补齐、10万吨纯碱改造和农垦麦芽厂3万吨麦芽生产线改造、金昌水泥 (集团) 有限责任公司1000t/d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改造项目, 促进了企业产品升级换代, 支持了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工作, 增强了企业发展的后劲。到2002年,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86057万元, 是1993年的2.41倍, 年均递增10.26%。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90596万元, 是1993年的4.54倍, 年均递增18.30%;地方财政收入24513万元, 是1993年的2.23倍, 年均递增9.32%。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93年的9.9%提高到2002年的18.62%。

2003年, 进一步合理划分税种, 调整完善了市对县以及县区对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 充分调动了各级政府理财的积极性。金昌市财政先后投入企业技改资金4292万元, 有力地支持了金化集团新增20万吨纯碱改造、金泥三厂机立窑节能综合治理、金铁集团铁精矿“提铁降硅”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和国有重点企业产品结构调整、高新技术研发。市财政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注入资金1500万元, 支持我市中小企业发展。安排资金6690万元, 支持新材料工业区基础设施建设。这一时期, 我市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财政收入实现了跨越式增长,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2007年, 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32200万元, 是2002年的4.38倍, 年均递增17.84%。全市大口径财政收入503128万元, 是2002年的4.38倍, 年均递增20.98%;地方财政收入84249万元, 是2002年的3.44倍, 年均递增14.71%。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2年的18.62%提高到2007年的23.64%。第一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4%, 比2002年下降了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85%, 比2002年提高了2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11%, 比2002年下降了15个百分点 (见下图) 。

单位:万元

二、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民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 有力地支持了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快速发展

建市二十多年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 金昌市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全市财政支出的重点和支出的方向及支出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财政支出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竞争性投资减少, 运转经费比重逐年下降, 社会公共性事业支出比重提高, 由“吃饭财政”逐步转型为“公共财政”。按照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 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积极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 进一步完善支出管理机制, 严格控制支出程序, 不断减少营利性、经营性领域的投资和支出, 促进财力向“三农”、困难群众、基层、社会公共事业倾斜, 支农、社会保障、基础教育、公共卫生、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支出大幅增加。

——工资性支出大幅增长, 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做到了按月足额发放, 工资收入逐年增加, 职工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始终坚持“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 把保证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和机关正常运转经费作为重点支出来保证, 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上关于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的有关政策,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努力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2001年, 积极推行了工资统发制度, 市、县区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实行了财政统发。2002年, 市、县、区进一步扩大工资统发范围, 先后将农村教师工资上收到县、区统一管理, 确保了教师工资按月足额发放。2007年,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 积极开展了规范津贴补贴工作, 全市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统一的津贴补贴标准, 行政单位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津贴补贴全额由财政拨付, 实行了财政统一发放, 发放津贴补贴的资金得到了保障, 单位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 2007年纳入财政工资统发的人员达10990人, 占财政供养人员的66.55%。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 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农业基础设施得了改善, 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经济社会进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1982-2007年, 全市财政累计投入支农资金113404万元, 年均递增21.74%, 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5.54个百分点。一是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强化农业基础。累计安排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34220万元, 支持了小型水库建设、渠道改造、高新节水技术、机井更新、农田改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用于农业科技推广和农业“一特两化”的资金20610万元, 高原无公害蔬菜、啤酒原料、设施农业、优质肉羊、优质牧草等特色优势主导产业稳步发展, 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及配套技术推广项目的实施,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的产业化经营覆盖面不断扩大;二是认真落实支农惠农政策, 大幅度减轻农民负担, 增加农民收入。2002-2005年, 通过开展农村税费改革, 我市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 减轻农民负担2642万元, 人均减负114.10元, 在农牧业生产环节实现零税赋, 结束了农民缴纳“皇粮”的历史。2007年, 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671元, 是建市初的29.94倍, 年均递增14.56%;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2005年以来, 我市各级财政部门从农民最关心、最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 先后投入7980万元, 狠抓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铺设人饮供水管道157.9公里, 解决了2.61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45%;新建乡村公路150.7公里、通村油路217.3公里, 通油路行政村达到120个, 占行政村的88%;建设“三位一体”沼气池4830座, 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 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社会保障投入快速增长, 在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2007年,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173元, 累计保障城市低保对象75492户 (次) 、166560人 (次) , 发放低保金1746.86万元, 人均月补差105元;保障农村低保对象4082人, 发放低保金166.74万元, 人均月补差34元。建立了再就业培训补贴、公益性岗位财政补贴和小额贷款担保基金, 累计培训就业再就业人员4250名, 购买公益性岗位2108个。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医疗、教育、住房救助以及五保供养、法律援助、自然灾害救助等相配套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 为保障低收入群体生活、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社会公共事业支出大幅增长, 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1982-2007年全市财政累计投入教育经费140900万元, 普通小学生均支出由1982年的30.76元增长到2007年的2592.89元, 年均递增19.41%;普通中学生均支出由1982年的107.82元增长到2007年的3386.33元, 年均递增14.78%;普通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由1982年的11.30元增长到2007年的695.03元, 年均递增17.91%;普通中学生均公用经费支出由1982年的24.75元增长到2007年的846.68元, 年均递增15.18%。先后共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经费7842万元, 全面实施了“两免一补”政策, 支持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寄宿制学校改造、中小学危房改造、信息化教育等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 农村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财政用于医疗卫生的投入大幅增加, 医疗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1982年-2007年, 全市医疗卫生投入累计达44474万元。目前, 全市共有医疗机构551个, 比建市初增加491个;医疗床位1615个, 比建市初增加627个。2007年, 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人数为22.08万人, 参合率达96.71%, 比全省平均88.4%高8.3个百分点。全市共有62966人参加城市居民合作医疗, 参合率达到74.99%。

——文化体育事业快速发展, 极大丰富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1982年-2007年, 全市财政累计投入文化体育经费30730万元, 先后投资建设了人民文化广场、文化中心、体育馆、文化宫等基础设施, 为各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配置了文化设施设备, 新建了30个村级图书室, 成功举办了省第九届运动会和省第五届农民运动会。

——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 着力改善人居环境, 增强城市服务功能。建市以来, 我市累计投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81195万元, 重点支持建成了引硫济金工程、城市供水、城市集中供热、天水路步行街、金水湖和城市道路扩建、老灌区改造、人畜饮水、金武公路等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 扶持建设了“三北”四期防护林、市区北部绿色长廊、天然林保护、重点风沙区治理等一批生态项目。目前城市供水、供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已基本建成, 城市服务功能初步完善, 城市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城市整体面貌大为改观, 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三、财政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财政管理得到规范和加强, 科学理财、依法理财水平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财政改革方向日趋明确, 金昌市各级财政部门抓住机遇, 大胆探索, 在财政体制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财政运行机制得到改进, 财政管理整体水平逐步提高。

——合理划分财权、事权, 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财政管理体制, 建立了市、县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机制。1983年和1984年实行两步利改税后, 金昌市实行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管理体制。从1994年起实行了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 初步明确了各级政府的事权和财权, 规范了政府间的财政分配关系。2003年, 根据《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和完善省对市州地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 (甘政发[2003]41号) , 按照事权与财权相结合和“维持既得利益, 实行增量调整”的原则, 金昌市再次调整完善了财政管理体制, 在省对市财政管理体制的基础上, 合理划分税种, 确定市与县区财政收入范围和税收分享比例。通过几次调整完善, 目前已建立了较为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 各级次间有稳定的税收收入来源, 调动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 建立了稳定的财政收入增长机制, 实现了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使各级财政更加有效地承担起公共财政日益加重的职责, 使人民群众从中得到更多的实惠。

——在财政体制、制度和管理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形成了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工作机制。一是全面实行了部门预算编制改革。2005年, 在市直部门全面启动了部门预算编制改革, 并逐步完善部门预算编制方法。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 着力提高财政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 增强了预算的严肃性。将预算单位的所有收入、支出都严格按标准和相应科目纳入预算, 细化预算编制, 强化预算约束;二是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规模。目前全市政府采购扩大到货物、服务和部分小型工程三大类60多个项目 (品种) , 涵盖办公、电器、网络、医疗、广播电视、环保、教学设备和锅炉、路灯、消防器材、小型维修工程、大宗印刷、公务车辆购置以及车辆定点维修等。2007年, 全市共组织政府采购591次, 涉及3大类54个品目, 预算采购资金8200万元, 实际采购资金7259万元, 节约资金941万元, 节约率为11.47%;三是进一步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严格非税收入“收支两条线”规定, 加强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银行账户的日常监督检查, 认真清理收费项目, 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 认真编制非税收入收支计划, 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管理, 实现了对预算内外资金的统一调控、综合平衡, 有效防止了坐收坐支、私设小金库等违规行为。从2002年起, 对市直学校的收费实行了“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收缴分离管理办法, 并根据运行情况进行完善规范,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四是形成了完善的财政监督制约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 坚持重大事项报告制度, 及时主动地将预算收支平衡、重点支出的安排和资金到位、预算超收收入的安排和使用等方面的情况提交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和决定。积极配合监察、审计等专门监督机关的工作, 对基本建设、城市维护、社会保障、支农支出等大额专项资金实行全过程监督, 确保各项财政资金安全、有效、合理使用。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篇9

一、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现状——以重庆市乡镇卫生院为例

重庆市是一个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直辖市, 迄止2007年, 全市3100万人口中, 农业人口仍达2300万。在农村卫生方面, 2007年全市有乡镇卫生院1090所, 其中中心卫生院304所, 一般乡镇卫生院657所, 非建制乡镇卫生院129所。在重庆市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中, 就乡镇卫生院而言, 突出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业务用房严重不足。按新的国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 乡镇卫生院平均业务用房面积应达1250平方米, 重庆市大部分乡镇卫生院未达标, 其中业务用房面积在400 平方米以下的仍有225所, 占乡镇卫生院总数的17.07%;业务用房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下的有62所, 占4.7%。二是基本医疗设备严重不足。全市无救护车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有217所, 占中心卫生院总数的70.45%;无X光机的卫生院有811所, 占卫生院总数的67.02%;无B超机的卫生院有525所, 占43.39%;无心电图机的卫生院有542所, 占44.79%;无半自动生化仪的卫生院有871所, 占71.98%。三是人员队伍数量严重不足、素质不高。目前, 重庆市农村人口中, 每千人仅拥有执业医师人数0.61人, 远低于全国1.48人的平均水平。同时, 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及职称低问题也十分突出, 乡镇卫生院无专业学历人员达37.45%, 高、中级职称人员仅占11.31%, 执业医师仅占53.63%。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使得农村卫生资源呈现出总量不足、水平不高、分布不合理的特征, 严重制约了重庆市卫生事业的发展, 直接导致了农村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差, 服务能力不强。[1]

二、财政投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比例过低

世界卫生组织在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战略文件中规定, 2000年各国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例应达到或超过5%。[2]因此, 我国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3%~4%, 且卫生支出的增长幅度应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也明确指出, 政府卫生投入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 使政府卫生投入占经常性财政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然而, 笔者通过调研发现, 重庆市财政对卫生事业费投入的增长速度明显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 且没有形成良好的政府卫生投入增长机制。以1997年至2006年为例, 全市财政投入卫生事业费的绝对数量虽不断增加, 从3.49亿元增加到13.62亿元, 年均增长16.33%, 但却明显低于同期财政支出年均24.38%的增长幅度, 且卫生事业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还从3.03%下降到1.68%, 卫生事业费占卫生总费用中政府预算卫生支出的比重从49.57%下降到38.58%。从人均卫生事业费来看, 以2007年为例, 全国平均水平为86.87元, 重庆市仅为72.76元, 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4.11元, 在西部12个省市中列第8位。[3]

近年来, 各级财政对农村卫生院的投入逐年有所增加, 使农村卫生院的基本状况得到了有效改善。如2000~2006年, 重庆市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助逐年增加, 年均增长幅度达27.62% (见表1) 。但从总体情况看, 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投入仍显不足, 乡镇卫生院占政府卫生总投入的比例仍显过低, 致使相当一部分卫生院的医疗设备和基础设施比较陈旧落后, 难以承担起相应的职责。以2003年为例, 当年全市地方预算内财政支出391.36亿元, 而财政对卫生拨款只有7.308亿元, 仅占财政支出的1.86%, 远远低于占财政支出5%的目标。财政对卫生拨款的7.308亿元中, 乡镇卫生院只有1.35亿元, 占总投入的18.63%。又如2007年, 全市各区县本级财政投入卫生事业总经费约11.19亿元, 其中, 投入农村卫生事业经费为3.24亿元, 而投入乡镇卫生院的经费只有2.60亿元, 仅占区县卫生财政投入的23%。根据国际经验, 要确保卫生系统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政府对卫生系统的投资不能低于卫生总费用的50%, [4]由此可见, 公共卫生和农村卫生经费的投入严重不足。由于投入不足, 且投入结构不合理, 导致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不足, 分布不均。

资料来源:《医疗机构收入支出总表》, 重庆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 (2000-2006) , 重庆市卫生局。备注:①乡镇卫生院的总收入=财政补助+上级补助+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业务收入=医疗收入+药品收入。②本表中, 财政补助=财政补助+上级补助。

2.财政投入不足, 以药养医是乡镇卫生院的主要筹资方式

从各级医疗机构的收支情况来看, 在财政卫生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 全市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收支都是亏损, 药品收支都有结余 (见表2) , 因此, “以药养医”就成了最主要的经费补充渠道。由于各级财政对乡镇卫生院的投入不足, 导致乡镇卫生院过度依赖药品收入。自2000年至2006年间, 乡镇卫生院的药品收入占到了乡镇卫生院收入的48.7%, 其中, 一半以上的年份还超过了50%, 是同期所有医疗机构中最高的 (市级医院药品收入占45.97%, 县级医院占44.79%) (见表3) 。考虑到乡镇卫生院的医疗技术水平的有限, 加之其作为农村地区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提供者的特殊地位, 过高的药品收入比例正凸显出我国农村卫生事业发展的窘境。

资料来源:《医疗机构收入支出总表》, 重庆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 (2000~2006) , 重庆市卫生局。

资料来源:《医疗机构收入支出总表》, 重庆市卫生统计资料汇编 (2000~2006) , 重庆市卫生局。

3.职工的社会保障费用超过乡镇卫生院的承受能力

部分地方乡镇卫生院职工的社会保障经费财政没有补助, 由单位自筹经费予以解决。如重庆市39个有乡镇卫生院的区县中, 2007年只有23个区县乡镇卫生院的职工被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体系, 有28个区县乡镇卫生院的职工进入了城镇医保体系, 其中, 还有区县是部分进入, 有10个区县是由卫生系统自筹养老保障。2007年, 全市乡镇卫生院退休职工月平均退休工资要由财政补助610.51元, 占退休工资的56.4%, 而在职职工当月平均财政补助工资只有348.93元, 占在职职工收入的24%。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 中央虽然没有明确的政策, 但重庆市不少地方都已经按照乡镇卫生院的实际需要和困难, 不同程度地由财政安排了各种社会保障的单位缴费部分的经费。以重庆市农村卫生事业改革非常成功的黔江区为例, 该区乡镇卫生院退休职工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单位交纳部分全额纳入了卫生事业费预算, [5]在职职工也全部进入了城镇养老保险和医保体系, 由乡镇卫生院和财政共同负担在职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单位缴费部分。但根据笔者的调查, 重庆市黔江区乡镇卫生院的自筹比例仍然过大, 2007年平均每家乡镇卫生院每年要负担养老保险经费4.28万元、医疗保险经费1.29万元, 两项之和约5.57万元, 这就远远超过了乡镇卫生院的承受能力 (见表4) 。

4.财政保障机制的公平性还需要进一步增强

从卫生费用总额分配的构成上来看, 乡镇卫生院获得的卫生费用还不到10%, 与城市医院相差巨大。[6]尽管市级医院获得的财政补助占其收入结构的比例呈现下降的趋势, 但考虑到机构数量和收入的绝对总量, 不同类别的机构之间获得的补助差距较大。由于没有规范的财政补助标准以及各地经济实力上的差异, 各个卫生院能得到的财政补助差别也很大, 不仅绝对公平无法体现, 就是相对公平也缺乏衡量的标准。也就是说, 不仅在不同的区县, 承担同等任务的乡镇卫生院获得财政补助的水平大不一样, 就是在同一区县, 不同乡镇卫生机构之间, 获得的补助水平也有差距。可以说, 政府对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补助上的不平衡, 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公共财政对农村居民卫生补助的不公平。

三、政策建议

1.明确乡镇卫生院的定位

乡镇卫生院作为综合提供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服务的农村基层卫生组织, 从职能上看, 由于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纯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特性, 是典型的公益性事业机构, 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 这一点应该作为确定乡镇卫生院财政投入机制的依据。

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特性也决定了应当由政府承担最主要的财政保障责任。首先, 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是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 保障城乡居民的基本健康权利是政府的责任;其次, 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经济属性, 从政府和市场的责任边界来看, 由市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将带来供给不足或失去其公益性, 因此, 政府必须安排必要的财力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第三, 政府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执政理念。

2.合理划分中央、省市、区县对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的职责

政府的主要卫生职责是承担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的提供, 对承担相应职能的医疗卫生机构予以全额和定向补助, 此外, 还应加快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等, 切实保障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按照财权支出与事权对等准则, 中央政府的主要卫生事权包括:公共卫生的提供、组织与管理, 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助, 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 农村地区、落后地区的卫生经费补助等。省级政府的主要卫生事权包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补助, 地方性疾病和传染病防治, 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助, 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医学科技和人才队伍建设等。区县政府的主要卫生事权包括: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机构的人员经费、日常工作经费, 对经济贫困群体进行医疗救助等。对乡镇卫生院的财政补助责任应按照“谁负责谁承担”的原则予以落实, 凡应由市级政府及其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具体实施的项目, 应由市级政府承担相应的经费;应由市、区县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具体负责实施的项目, 则应由当地政府承担相关的经费;需由市和区县共同来实施的项目, 应按照各自的职责共同承担相关的经费等。

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和财力情况还不很平衡, 各地对乡镇卫生院发展方面的投入差距也比较大, 因此, 在乡镇卫生院的发展上, 总的原则还是要结合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财力可能来进行, 但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来缩小这种差距, 特别是在基本的医疗卫生保障方面, 应使全市的农村居民享受到大体同等的保障水平, 财政的转移支付政策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多年来, 中央和省级财政通过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 对欠发达地区在财力上予以了支持, 有效地缓解了地区之间在农村卫生事业发展上的差距。同时, 鉴于目前我国财权向上层集中, 许多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应加强中央和省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7]省级财政对于乡镇卫生院的转移支付也应该不断加大。

3.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 实行“预算式收支两条线管理”

财政保障方式要研究的主要是补助对象和补助形式的问题。目前, 农村卫生财政补助在补助对象方面, 既有补需方的, 如新型合作医疗补助、医疗救助等;也有补供方的, 如预防保健人员的补助、卫生院职工的社会保障经费、离退休人员的退休费用、设备项目补助等;还有既补需方也补供方的, 如计划免疫接种等。在如何补的方面, 既有定额补助、专项补助, 也有定项补助, 还有购买服务式补助等。笔者认为, 应当区分乡镇卫生院承担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大力推进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试点工作, 实行不同的补助办法。

按照“低水平、广覆盖、高效率”的原则, 在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优先排序的基础上, 应针对常见病、多发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 结合基本诊疗技术和基本药物, 探索建立适合乡镇卫生院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包、基本医疗服务包。对于公共卫生服务包, 包括预防接种、结核病防治、性病和艾滋病防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学生体质监测等, 应当主要补供方, 即由地方财政保障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人员的全部工资、社会保障经费、机构运行和工作经费后, 由基层医疗机构免费向农村居民提供。对于居民健康档案管理、健康教育、康复服务、妇女保健、老年保健、慢性病管理等服务内容, 则应由财政保障在乡镇卫生院中除公共卫生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的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社会保障、部分运行和工作经费后, 可对相关服务实行公共卫生服务券制度, 向基层医疗机构购买服务, 由基层医疗机构免费向农村居民提供。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包, 主要应当补需方, 即由各级财政保障乡镇卫生机构人员岗位工资、社会保障费用、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与运行经费后, 乡镇卫生机构则应在剔除人力成本后, 重新核定服务价格, 即在现行收费价格基础上, 降低收费, 低价向城乡居民提供服务。

由此, 笔者建议:对乡镇卫生院实行“预算式收支两条线管理”, 通过建立绩效考评分配体系, 以政府购买服务为主, 确保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可及性和服务效率。目前, 这种财务管理方式在黔江农村卫生改革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形成了“黔江模式”, 得到了充分肯定。

4.建立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基本社会保障制度

从目前的情况看, 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的基本社会保障问题相对比较突出, 且全国各地的保障水平差异较大, 这与保障费用的资金来源有着密切的联系。基本医疗、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障不仅关系到职工的切身利益, 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社会意义较强, 理应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各省市应制定统一的政策, 对乡镇卫生院编内职工的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和岗位工资由区县财政全额承担, 列入年度预算, 切实予以保证。

5.保障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设备投入

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设备投入是其正常运行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特点是投入时间比较集中, 一次性投入的资金量较大。从目前的现状来看, 依靠乡镇卫生院自身的力量来解决这方面的投入是普遍难以承受的。因此, 应当坚持按标准建设, 坚持由财政足额安排建设资金, 以利于控制建设规模和投资、利于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行。对地方财力有可能或乡镇卫生院经营效益较好且有能力通过其自身的服务收入和适当负债来改善设施的, 也可适当提高建设的标准, 以提高其服务的质量。从健全费用的补偿机制来看, 应当着手测算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的相关设备成本, 并据以调整财政的补助标准,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给予补贴。

参考文献

[1]重庆市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措施调研报告[R].重庆市卫生局, 2008.

[2]黄晓光, 周绿林等.卫生经济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3]重庆市2006年卫生总费用分析报告[R].重庆市卫生局, 重庆医科大学, 2008.

[4]马进, 卫生系统问题诊断与改革政策建议[J].中国卫生资源, 2006, (09) .

[5]张亮, 刘运国.重庆市黔江区农村卫生政策及管理改革案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7.

[6]重庆市2006年卫生总费用分析报告[R].重庆市卫生局, 重庆医科大学, 2008.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篇10

关键词:财政教育支出,绝对规模,相对规模

一、概念界定

财政教育支出, 是指国家按照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使用用途将部分财政收入划拨教育事业的财政管理活动。在众多教育经费来源中, 财政教育支出是其中的一种。我国教育经费主要包括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办学经费、社会捐资经费、学费及其他教育经费。

我国《教育法》中规定的财政教育支出的计算口径指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 包括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与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支出, 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支出又包括四部分:各级政府征收用于教育的税、费, 企业办学校教育经费支出, 校办产业、勤工俭学和社会服务收入用于教育的经费支出及其他属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当前我国财政体制存在很多问题, 财政体制改革正在进行中, 国家也正努力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公共财政体制。虽然国家财政预算外教育经费的征收也是政府行为, 具有政府支出的性质, 但并不属于规范意义上的财政支出, 所以文章所涉及的财政教育支出仅仅是指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

由于各国的教育体系不同, 并且各国的经济、政治、社会制度、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 各国教育支出统计口径与分类也不完全相同, 因此教育支出结构的分类及其比较是相当复杂和困难的。但从总体上和趋势上进行观察,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和分析对象, 财政教育支出结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按财政教育支出在地区间的分配与划拨, 在区域结构上可以划分为东、中、西部地区的教育支出, 城乡地区的教育支出。

2.按财政教育支出在不同等级教育的分配划分, 在层级结构上可以划分为初等教育支出、中等教育支出、职业教育支出和高等教育支出。

3.按财政教育支出的用途划分, 在使用结构上可以分为教育基建费支出和教育事业费支出。教育基建费支出是指财政用于学校房屋建设以及危房改造等方面的费用支出。教育事业费支出是指财政教育经常性费用支出, 包括人员经费支出和公用经费支出。人员经费支出是指用于教职工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性开支及学生的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公用经费支出是指教学机构、科研及办公费用及购置教学仪器、实验设备、文化用品和图书资料等方面支出的经费。

二、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及问题

(一) 区域差距:东部、中部、西部地区

由于经济发展政策与所处地理位置的影响,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较大差异, 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各地区的财力状况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同时以地方为主的财政教育支出体制与不完善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最终导致了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不均衡, 东部投入最多, 中部次之, 西部教育投入最少。中西部地区教育水平低下无法满足发展经济的需要, 经济发展缓慢又导致教育投入的进一步减少, 形成恶性循环, 这将极大威胁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健康协调发展与社会的稳定。

(二) 城乡差异:农村和城市

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障碍, 同时我国现行僵化的财政体制也成为加大教育城乡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农村基础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基础教育长期投入不足, 城乡教育经费的差异长期存在。因此必须改善财政教育支出的城乡差异, 努力发展农村教育, 强化财政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及扶持力度, 缩小教育经费差距, 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

(三) 层级教育之间的支出分配比例不合理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全面推行九年制免费义务教育, 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尤其是农村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力度, 所以我国初、中等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的支出比重从总体趋势上来看是上升的。从表1来看, 从2006年到2009年间, 高等教育的支出逐渐减少, 中等职业教育支出有明显增幅, 初等和中等教育支出也在波动中有所上升, 但在2010年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层级结构中, 初等教育占35.57%, 高等教育所占比重为22.71%, 比2009年增长了将近4%, 中等职业教育水平偏低, 只有7.42%。

从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状况来看, 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 初、中等教育相对萎缩, 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加强基础教育应是我国教育发展的重点, 政府教育支出应向初等教育更多的倾斜。

数据来源:2008-2011年中国数据统计年鉴及整理计算。

(四) 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存在问题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不够合理, 公用经费支出比重过低, 人员经费支出比重太大, 挤占了用于购置教学设备、图书, 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的公用经费支出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同时教育资源在管理体制上不严格, 存在使用过程中的漏洞和浪费, 使得我国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高效的配置。

(五) 财政教育体制存在问题, 亟需改革

我国的财政教育体制由中央和地方两级构成, “三级办学、两级管理”的特征比较明显, 基础教育投入以地方为主尤其是义务教育以乡 (镇) 为主, 中央和省级通过专项转移支付形式进行补助, 高等教育实行中央和省两级管理, 以省为主。这样的财政教育体制造成地方教育经费分配结构不合理, 导致了地区、城乡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出现基础教育支出水平的巨大差异。根据2008-2012年中国数据统计年鉴公布的相关数据计算, 2006年, 中央财政教育支出为692.15亿元, 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为10.9%, 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为5656.22亿元, 占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百分比为89.1%, 到2009年, 中央支出1191.77亿元, 占9.7%, 地方支出11039.32亿元, 占90.3%, 再到2010年, 中央支出1492.09亿元, 占10.17%, 地方支出13177.97亿元, 占89.83%。一方面, 中央和地方在财政教育支出的总量规模是逐年递增的, 这与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关;另一方面, 在2006年到2009年中央财政教育支出比例不断下降, 而地方财政教育支出比例却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这与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在教育提供上居于主导地位有很大的关系。但在2010年这一现象有所改变, 主要是因为政府意识到现行财政体制所存在的问题从而探索改革财政教育体制, 加大中央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比重。

三、对策与建议

从以上分析可以上看出, 现阶段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结构存在失衡问题, 财政教育支出的区域、城乡、层级、内部使用结构急需调整, 财政教育体制亟需改革, 要优化教育财政支出结构, 增强教育公平性。

(一) 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倾斜, 向中西部偏远地区倾斜

国家应当努力改善中西部和农村尤其是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现状, 可以通过健全学生各项教育贷款与补助制度、奖学金制度、减免学费制度、完善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资金的倾斜力度, 要更多承担起义务教育的责任, 提高贫困地区教育水平的发展, 改变其经济发展落后的面貌, 逐步缩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状况。

(二) 教育资源向基础教育倾斜, 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应在增加财政教育支出总量的基础上, 增加对初等教育财政资金的投入比例, 加大对初、中等以及职业教育的支持力度, 提高初、中等教育的质量, 同时更多地鼓励社会资金来发展高等教育, 稳定和保持高等教育的财政支出水平。

(三) 努力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内部使用结构

要控制保持教育事业费支出中的人员经费支出, 不断增加对基建费的投入力度, 改善办学条件, 增加教学设备、图书等公用经费开支, 使有限的教育经费用于教育事业自身的发展。

(四) 深化财政教育体制改革, 完善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中央和省级政府财政教育投入的比例, 明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间的财政教育责任分工, 形成各级政府对教育财政支出的合理分担机制。建立规范的财政教育转移支付制度一是要建立横向省际之间及县域之间的教育转移支付框架, 促进各地方政府教育供给能力的均衡;二是加大省级以下地方政府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重点解决因乡镇财政困难导致的农村义务教育财力保障不足问题。

参考文献

[1]郝菲.财政教育支出问题与对策[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赫娜.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失衡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3]刘文平.优化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研究[D].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1.

[4]王敏.政府财政教育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经济经纬, 2007, (6) .

[5]陶璐.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的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4) .

[6]韩爽, 韩继深.我国财政教育支出问题分析[J].经济师, 2010, (5) .

养育支出应有度 篇11

方君(27岁准妈妈):生存还是生育,这是个问题。一方面巨大的生活压力和生育成本让我们“不敢生”,另一方面眼看最佳生育年龄要错过又不得不生,这让还在奋斗中的我们纠结不已。我和老公都是普通工薪族,每月扣除各项日常开销,只剩下几百元。

雯婧(7岁孩子妈妈):都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我闺女从出生就开始高消费了,光花在妇产医院的钱就3万多。奶粉、尿不湿这些东西都买国外进口的,让孩子都用上最好的,不能亏待了孩子。闺女喜欢芭比娃娃,每出一款我就给她买,前段时间还托美国的朋友给她买到了一个全球限量版的。

峰爸(8岁孩子爸爸):我平时工作比较忙,儿子都是他妈妈带,我觉得欠他很多父爱,只能在经济上多补偿他。儿子吃穿用玩都买高级的,这点我从不吝惜,零花钱一次最少也给500元。我更看重教育上的投资,刚给他报了个情商训练的课程,学费一年2万多。我为儿子投入这么多,可他好像觉得这都是应该的,一直都不上进。

商家:“儿童经济”潜力巨大

穆凡(某贸易公司营销总监):如今的年轻家长们,多为八零后,这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一代,他们深受品质生活的影响,注重生活质量。升级为父母后,更是愿意把一切最好的都给自己的孩子。而目前城市家庭大多数为 “4-2-1”模式(即祖父母、外祖父母4人,父母2人,孩子1人),六个“钱包”全部花在一个宝贝身上。在家庭消费支出中,婴童消费具有明显的“刚性特征”。

专家:孩子成长不是花钱越多就越好

石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社会学专家):就以八零后自己的成长经历来分析,从他们的出生到现在已为人父母,养育成本真是天壤之别。第一,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有关;第二,商家的宣传炒作有很大影响;此外,也与一些父母的盲目攀比心理有关,许多父母总觉得给孩子买的东西越多越好,并且价格越贵的东西用着越放心,越有面子,结果既给自己增加了过多的负担,又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

宁征(青岛市实验幼儿园园长):很多孩子在成长中会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天分,比如乐器或者绘画等,家长可以寻找一些专业培训机构,来进一步挖掘孩子的潜能。但在选择特长班时,切记一定要选孩子喜欢的,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

李海超(学大教育深圳分公司市场总监):校外教辅机构的本质还是教育,但它与学校教育的不同在于教辅机构可以结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内容。家长在为孩子选择课外辅导机构时不要盲目跟风,要根据孩子的需要,同时要适度。

七零后过来人:节约养育有妙招

慧子(13岁孩子妈妈):老话说“省钱才算赚钱”,我家生活比较简朴,在养育孩子上也是精打细算。孩子吃穿用学方方面面其实都有办法,合理支配,有限的资金也能发挥大作用。先说吃,一日三餐我尽量自己在家做, 很少给孩子买市面上的加工包装的儿童食品,营养卫生,省钱又放心,孩子现在已经长得比我高了!衣服买的不多,孩子长得快,没穿几次就小了。我也没给孩子买太多玩具,玩物丧志,不能让孩子把心思都放在玩上。

浩妈(10岁孩子妈妈):我给孩子花钱有一个原则就是实用,华而不实的东西坚决不买。现在很多商家都经常搞各类优惠活动,合理选择确实能省不少钱。有些易耗品可以批量购买,享受批发价,再囤着慢慢用。儿子用的很多的东西都是二手的,他的自行车就是小表哥骑过送他的。我还加入了网上的同城妈妈社区,可以以物换物,组团购物,还能共同交流教子心得。我业余喜欢DIY,经常亲手给孩子做衣服、玩具,既别致,又省钱。

吴枚(12岁孩子妈妈):很多家长都花学费送孩子去特长班、培训班,我觉得要看性价比,考虑是否真的能给孩子带来提升。我给孩子订了几份报纸和杂志,花费不多,既能丰富孩子课余生活, 又增长知识。另外多利用免费的学习资源,如图书馆、网络等,同样能充实孩子的大脑。

贺宁(9岁孩子爸爸):我几乎不让孩子去室内游乐场玩,可以多去免票公园。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游乐场所,空气质量好,做做各种有氧运动,能增强体质且花费少。这个暑假我计划了一次远足,带孩子到山区探险,让他增长见闻,锻炼体魄,不需要花太多钱。

基本建设支出论文 篇12

一、甘肃省国库支出和财政支出统计数据的基本情况

(一)支出总量

2014年甘肃省国库公共预算支出2641.12亿元,财政支出2538.41亿元,国库支出大于财政支出102.71亿元,差异率为4.05%。2011年-2014年间,2013年差异率最小,仅为0.59%;2012年差异率较大为-4.09%。2011年、2012年国库支出小于财政支出,而2013年、2014年国库支出大于财政支出。

(二)支出分类

国库支出统计包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基金预算支出、国有资金经营预算支出、社会保险基金支出、债务预算支出五个部分,而财政支出仅包括前四项,未设置债务预算支出。就甘肃而言,社会保险基金收支没有发生额,国库支出涵盖四项,而财政支出涵盖三项。2012年、2013年、2014年国库支出统计中,债务预算支出金额分别为77.33亿元、0.64亿元、29.09亿元,财政部门未设置此项,其在公共预算支出中列支。

(三)支出科目

经核对,2014年国库支出中无一个类级科目统计数据与财政部门核对一致,不符率占全部类级支出科目数的100%。而且TCBS上线前后,科目差异率变化较大,由于甘肃省TCBS在2013年7月上线,现将2012年、2014年上线前后部分重点支出科目做对比,上线后2014年较上线前2012年科目差异率更大。另根据《关于规范国库调拨收支统计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库支出增设2300299、270等科目用来统计转移性支出、往来性支出,与财政转移性支出科目有差异。

二、甘肃省国库支出和财政支出统计数据差异的原因剖析

(一)记账方式差异

国库支出业务基于收付实现制,即以国库资金的支出时点为确认依据,库款拨付就确认支出。而财政支出是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即凡是当期的支出,不论国库资金是否拨付,都确认支出;反之,不确认支出。目前,大部分市、县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财政部门通过对代理银行下达支付额度,代理行在额度范围内进行支付,财政部门对当年已下发的但未使用完的支付额度(即集中支付结余)列入当年财政支出,而国库核算不将此项列入支出,第二年实际支付时,国库发生支出,而财政不列支出。2014年财政集中支付结余17.9亿元在财政支出中列支,而且未在国库支出中列支。发生以前年度支出退回,国库以该款项冲减当年财政支出,而财政则是冲减以前年度支出,对当年的支出不予调整。

(二)支出分类差异

TCBS上线后,集中支付支出通过21999其他支出科目核算,未对明细项目进行分类,归入各项支出中,因此导致国库类级支出与财政类级支出差额较大,以2014年为例,21999科目支出金额为1014.87亿元,公共预算支出总额为2641.12亿元,占公共预算支出的38.43%,严重影响了分类支出的准确性。2014年主要支出项目差异率均在20%以上,尤其是教育、科学技术、文化体育与传媒、医疗卫生、交通运输支出差异率在50%以上。

(三)财政专户资金差异

由于部分财政专户的设立,财政收支通过专户直接核算,不经过人民银行国库,造成部分资金体外循环,严重影响了国库支出核算的准确性。如:粮食风险基金支出、农资综合补贴支出,财政部门通过在农发行开立的粮食风险基金专户单独核算,封闭运行,不通过国库进行拨款,国库支出未列支这部分金额。

(四)科目设置差异

现行国库支出科目是按照功能分类统计的,未设置暂收、暂付科目,因此,国库在发生暂收、暂付业务时,只能将其归集到转移性支出科目。而财政核算涵盖收入、支出、资产以及负债等多种功能,设置了暂收、暂付等过渡账户,对暂收、暂付不列收支处理,并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如国库以转移性支出列支政府采购支出,而财政在暂存款中核算该项收支,未列入支出项目中。

(五)对账调整差异

相关制度规定中,只对收入对账进行了明确的规范,而对于国库与财政的支出对账工作未予明确,在实际工作中,支出对账经常被忽视,更正处理不够及时妥当。据调查,2014年甘肃省财政部门在与人民银行国库对账过程中,仅对收入进行对账,并未核对支出情况。而对于财政支出科目使用错误的更正,一般由财政部门单方面进行调整,未填制更正通知书送国库部门办理更正,导致财政与国库支出数据的差异。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信息化建设

加快TCBS系统的升级改造,将集中支付数据按明细科目入账,减少因集中支付数据合并入账带来的差异,从而大幅降低国库支出与财政支出的差异率。加快财政支出无纸化进程,不断扩大财政支出无纸化业务范围和覆盖面,财政部门与人民银行国库通过部署统一的电子凭证库,提高资金拨付效率,实现支出业务的无纸化。

(二)加强财政专户管理

清理、整顿和压缩财政专户,财政资金的拨付全部通过央行国库办理,杜绝财政资金的体外循环,使财政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能够在央行国库得到及时、准确的反映和体现,促进财政资金使用更加公开、合法、透明,管理更加规范。

(三)建立沟通协调机制

加强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协调,财政部门在处理预算支出科目调整时,应抄送支出科目调整信息资料到人民银行国库,人行国库以此为依据及时调整支出科目,保障财政支出与国库支出调整的一致性。

(四)强化支出对账监督

上一篇:区域土壤类型分布图下一篇:小班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