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基本建设成本管理

2024-06-03

高校基本建设成本管理(精选12篇)

高校基本建设成本管理 篇1

摘要:结合工作实践, 分析了高校基建管理的特点及现状, 针对当前高校基建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措施, 以期推动高校基建工作向程序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关键词:高校,基建工程,管理,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 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 高校在积极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加大了对校园基建工程的投入力度。高校基建工程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师生员工居住环境的改善和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面对高校跨越式发展新形势, 如何把好工程质量关、提高投资效益、更好的服务于校园发展建设是值得我们高校管理者深思的问题。

1 高校基建的特点

高校基建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涉及面广, 包括:项目的申报、可研报告的编制、前期手续的办理、工程招投标、施工管理、工程备案、协调各方关系等;对管理人员专业素养要求高, 必须掌握建筑、结构、给排水、强弱电、暖通工程等专业知识;高校建筑风格多样化, 涵盖了居住楼、实验室、体育场馆、食堂、浴室、市场等各种类型建筑。正是因为高校基建具有以上的特点, 这就要求高校基建管理者不断探索高校基建规律, 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把好高校工程质量关。

2 高校基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零星基建工程发包有待规范

对于较大的单体工程, 高校一般会委托招标代理机构完成项目的招标工作, 但高校还有很大一部分是零星基建工程, 如:改扩建工程、修缮工程、基础设施改造、绿化工程等, 虽然单体造价不高, 但高校每年用于零星基建工程的资金少则几千万元多则上亿元, 零星基建工程的监管还未引起高校足够的重视, 发包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规范, 如:1) 规避招标。不按照国家《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的要求进行招标, 而是直接委托校内施工队施工, 或是将工程项目肢解后再发包。校内施工队一般不具有施工承包资质, 但他们会根据工程额度给学校相应管理部门缴纳一定比例的管理费, 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 高校更倾向于把零星工程交由校内施工队施工, 这给基建管理工作带来了诸多弊端, 如:为了降低管理费用, 提升利润空间, 校内施工队不会按照标准配备管理人员, 缺乏对工程质量的自我监管;此外, 由于校内工程不走招标程序, 缺乏竞争性, 施工单位对提高工程质量、降低工程造价的积极性不高, 这就形成了高校零星基建工程高投入、低产出的现状, 以上的做法也给高校基建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廉政风险;2) 业主自行组织招标能力不足。不少高校都设立了自己的招标机构, 但存在没有建立评标专家库、专职工作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力量欠缺、评标细则不明确等问题。

2.2 工程管理有待加强

1) 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力量有待加强。由于高校基建工作涉及面广、专业性强, 因此高校基建管理人员除应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 而现状是, 科班出身的只是少数人, 在这部分人当中还有部分人是大学毕业后就直接进入基建管理岗位, 缺乏施工经验和管理经验, 另外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半路出家的, 理论和实践经验都不是很高, 再则由于高校管理人员工作相对稳定, 竞争性不强, 缺乏危机意识, 主动学习新知识、新规范、新条例的积极性不高, 努力提高管理水平的意愿不强, 久而久之, 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与岗位要求相去甚远。2) 管理较为粗放。首先, 制度建设不健全。高校基建管理部门不像施工企业需要进行资质认定、企业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 缺乏外部环境的有效监管, 这间接造成了高校基建管理部门在制度建设上相对滞后, 制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可操作性差;其次, 工程管理不够规范。在项目的管理上过于依赖监理单位, 但对监理单位的管理和督导又不够严格;工程变更审批不严, 随意性大, 部分变更甚至违反了强制性条文和消防、节能专篇要求;合同管理不严, 对工期延误不进行处罚或是随意压缩正常工期, 对施工总承包单位发包监管不严, 对转包和违法分包现象听之任之。

2.3 监理工作亟待规范

除了必须进行招标的监理项目, 其他项目甲方可以委托监理单位, 为了降低工程成本, 高校一般会降低监理取费标准, 而监理单位则会相应减少监理员数量, 这几乎成了行业潜规则;监理单位在人员配置上良莠不齐, 个别应届大学生毕业后即从事监理行业, 在工地根本发现不了问题更别提进行有效监管了;部分监理单位与施工单位沆瀣一气, 损害甲方利益。

2.4 对校园建设规划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执行不严

校园建设规划是高校开展基本建设, 确定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部分高校对校园建设规划编制不重视, 前期调研工作开展不扎实, 规划方案未经充分论证, 可操作性差, 在后期建设中学校领导随意更改校园总体建设规划, 致使校园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不明确等问题十分突出。

3 加强高校基建工作的措施

3.1 规范高校零星工程发包程序

1) 要严格按照国务院颁发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范围和规模标准规定》的要求, 对工程金额达到标准的零星基建项目必须进行招标。2) 杜绝肢解发包现象, 强化对高校零星基建工程的监管。高校应出台针对零星基建工程发包的相关制度, 规范基建管理部门行为, 减少委托施工, 积极引入竞争性谈判机制, 让更多的施工单位参与到高校零星基建工程中, 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3) 规范高校基建项目自行招标程序。当前高校自行建立招标领导小组的做法非常普遍, 由于缺乏监管和相应制度约束, 招标活动不规范, 乱相百出, 应出台针对高校招标组织的资格认证制度, 强化对高校基建工程自行招标的管理。

3.2 加强高校基建管理部门自身建设

1) 加强队伍建设。面对新形势, 要想做好高校基建管理工作, 必须要有一支创新能力强、专业水平高、整体素质过硬的管理队伍作支持。首先应吸纳专业技术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基建队伍, 其次要加强专业培训、业务交流, 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广泛开展“创优质工程, 争当先进个人”活动, 增强管理队伍的荣誉感、责任心。2) 加强部门制度建设。制度是落实责任制、促进基建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要结合高校基建工作特点, 制定和完善工程立项、设计、发包、采购、施工、监理、验收、结算等方面的制度, 形成完整的工程建设管理体系, 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招投标制度, 规范工程项目发包工作, 要严格按制度办事, 从制度上堵住可能产生问题的“漏洞”和“空白”。3) 规范部门管理。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规律办事, 明确职责分工, 加强施工现场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 进一步规范经济签证、设计变更的管理。

3.3 加强对监理单位的管理

高校要加强对监理单位全面履行监理合同情况的监督, 检查监理单位人员是否工作到位, 要求监理人员必须持有资质证书、上岗证书或监理工程师的执业资格证书, 现场监理工程师不得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监理单位兼职, 现场监理人员不得与施工方相互串通, 弄虚作假。

3.4 加强校园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严格审批程序

编制高校建设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到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 规划的编制应体现前瞻性、稳定性、权威性, 应充分征求发改、财政、建设等部门意见, 将校园建设规划与地方城市规划相衔接, 落实建设资金, 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应集思广益, 要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广泛听取意见。为了保证校园规划的严肃性, 规划方案应通过专家论证, 并提交学校党委会议, 形成正式决议, 校园建设规划一经批准, 就不得随意改动, 如需调整, 须报上级主管部门审核, 经审批后方可变更。

综上所述, 高校基建管理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 我们只有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思考、汲取经验、总结教训、不断进步, 才能推动高校基建工作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明友.关于高校基建项目管理的风险应对思考[J].山西建筑, 2012, 38 (9) :272-273.

高校基本建设成本管理 篇2

为规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基本建设管理,提高决策水平,保证投资效益,促进直属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该《办法》于2012年2月29日由教育部以教发〔2012〕1号印发。《办法》分总则、校园规划编制、建设项目管理、投资计划编制、建设项目实施、建设资金管理、监督与评价、附则8章49条,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目录 教育部通知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校园规划编制

第三章 建设项目管理

第四章 投资计划编制

第五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六章 建设资金管理

第七章 监督与评价

教育部通知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校园规划编制

第三章 建设项目管理

第四章 投资计划编制

第五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六章 建设资金管理

第七章 监督与评价

展开

教育部通知

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教发〔2012〕1号

部属各高等学校、各直属事业单位: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的要求,规范和加强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我部制定了《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

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办法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规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以下简称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提高决策水平,保证投资效益,促进直属高校事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直属高校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校园规划)的编制,新建、扩建、改建等基本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建设项目)的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教育部是直属高校基本建设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编制校园规划、审批建设项目、申请国家投资和监督项目实施。

第四条 直属高校是基本建设的责任主体,负责校园规划的编制及报审,建设项目的申请报批、资金筹措和组织实施。

第五条 直属高校基本建设决策应当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制度,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坚持先规划论证、后设计施工。

编辑本段第二章 校园规划编制

第六条 校园规划是学校开展基本建设、确定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据,应当具有前瞻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不得随意变更。

第七条 编制校园规划(含新编和修订,下同)应当贯彻保护环境、节地、节水、节能、节材的基本方针,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校园,做到以人为本、统筹规划,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尊重标准、勤俭办学,把握节奏、保证安全。

第八条 编制校园规划应当坚持适用、经济的原则,正确处理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的关系,新建、改扩建校园和既有校园的关系。校园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应当符合国家相关规定。

第九条 直属高校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校园规划,进行政策、法律及技术咨询,组织专家评估论证,并按照有关规定公开相关信息,充分吸收师生员工和公众参与。有条件的应当制定相应的规划设计导则,设立校园规划委员会。

第十条 直属高校编制校园规划应当征求教育部意见,教育部根据需要组织专家进行咨询论证。直属高校应当根据论证意见修改完善校园规划。校园规划应当依照有关规定报地方规划部门批准后送教育部备案。

第十一条 直属高校应当根据经批准的校园规划,结合事业发展需要和财务能力,按照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周期,每5年编制一次基本建设规划(以下简称基建规划),确定5年内规划实施的建设项目和投资方案,并报教育部备案。未列入基建规划的建设项目原则上不予批准建设。编辑本段第三章 建设项目管理

第十二条 直属高校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分别报送教育部或者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获得相关批准后方可实施。

第十三条 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的建设项目,应当报教育部初审后,由教育部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批。

第十四条 直属高校报教育部审批的建设项目,其审批环节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及概算。

第十五条 直属高校因规划设计、土地征用、争取投资等需要,报教育部审批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

直属高校申请审批项目建议书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请示文件;

(二)学校决策会议纪要;

(三)校园规划;

(四)项目建议书,主要包括项目概况、建设依据和必要性、投资估算、效益分析;

(五)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符合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的前期工作质量和深度。

直属高校申请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请示文件;

(二)学校决策会议纪要;

(三)校园规划;

(四)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编制单位资质文件;

(五)城市规划部门出具的规划条件;

(六)国有土地管理部门出具的项目用地预审意见或土地使用权证;

(七)环保部门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文件;

(八)有关单位出具的节能评估材料;

(九)资金筹措证明;

(十)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七条 编制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总论;

(二)需求分析与建设规模;

(三)场址选择;

(四)建筑方案选择;

(五)节能节水措施;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七)劳动安全卫生消防;

(八)组织机构与人力资源配置;

(九)项目实施进度;

(十)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十一)招标方案及项目招标基本情况表;

(十二)财务评价;

(十三)社会评价;

(十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预算管理要求,计划下一新开工的建设项目,应当于本5月底前一次性向教育部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相关文件。经审查确认符合本办法相关要求的,于30个工作日内予以批复;不符合要求的,应当说明理由或提出修改意见,原则上本不再予受理。

第十九条 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实行审批前投资咨询评估制度,咨询评估工作应当按照投资咨询评估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需要委托投资咨询评估的建设项目,其评估时间原则上为30个工作日,此时间不计入批复时限。

第二十条 建设项目应当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下达之日起5年内开工建设。逾期未开工的建设项目,须重新审核报批。

第二十一条 直属高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建设项目设计质量,有效控制项目变更。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准后,委托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初步设计及概算。建设项目初步设计及概算应当严格依照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所确定的内容编制。

第二十二条 直属高校申请审批初步设计及概算应当提供以下材料:

(一)请示文件;

(二)初步设计及概算,主要包括设计总说明、总平面图、各专业计算书及设计图纸、工程概算书等;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文件;

(四)其他相关材料。

编辑本段第四章 投资计划编制

第二十三条 直属高校编制投资计划应当优先安排会影响正常教学科研工作的建设项目,保障急需的基本办学条件和校园基础设施的建设项目,支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建设项目。

第二十四条 投资计划包括下一基本建设投资建议计划(以下简称建议计划)、本基本建设投资计划(以下简称年初计划)和本基本建设投资调整计划(以下简称调整计划)。

第二十五条 建议计划应当依据基建规划编制,并于本6月底前报教育部;教育部据此编制下一中央预算内投资申请方案,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审核确认后,于本年底前确认各直属高校建议计划。

编制建议计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投资计划总量应当根据学校资金财务能力和建设需要,综合平衡、统筹安排;

(二)投资计划应当首先保证用于续建项目,续建项目应根据项目实际执行情况,合理安排下一投资额度,对于收尾项目,应安排足额资金,确保项目及时竣工交付使用;

(三)中央预算内投资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配套资金,应当按计划及时足额落实到位;

(四)新建项目原则上应当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批复的建设项目;

(五)建设项目所需建设投资依据项目审批时确定的投资额度及筹资方案填报;

(六)中央预算内投资只安排可行性研究报告经评估的建设项目。第二十六条 年初计划应当依据上一确认的建议计划,结合上一投资完成情况及财政部确认的当年预算进行编制,于本3月底前报教育部。

第二十七条 调整计划应当依据年初计划实际执行情况编制,于本11月底前报教育部。

编制调整计划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建设项目的建筑面积和总投资原则上不得调整。如确须发生重大变化的,报教育部批准后方可调整;

(二)建设项目本年投资计划中的中央预算内投资不得调整;

(三)原则上不得增列建设项目。

第二十八条 直属高校应当加强计划管理,严格按计划实施建设项目。编辑本段第五章 建设项目实施

第二十九条 直属高校应当建立完善项目建设组织机构,实行法人责任制度。学校主要领导对项目建设负总责,分管领导对相关工作负领导责任,基建、财务、审计、纪检监察等相关部门负责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管理、审计监督、廉政建设等工作。

建设项目实行代建制管理的直属高校应当依法选择有相应资质的代建单位。

第三十条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招标投标制度。勘察、设计、施工、监理、设备和材料的采购、工程咨询及社会审计、代建单位等均应当依法实行招标。

第三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当依法实行工程监理制度。项目建设监理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相关文件及合同实施。

第三十二条 直属高校应当严格按照批复文件实施建设项目,严禁擅自改变建设选址、建设用途、建筑面积、建设标准和项目投资;从严控制建设规模和标准,如有重大变化应当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三十三条 直属高校应当对建设项目依法实行合同管理制,完善项目变更审批制度。

第三十四条 直属高校应当依法完善工程质量控制体系,建立健全工程质量责任追究制度,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度,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建设项目的合理工期不得随意压缩或拖延。

第三十五条 建设项目应当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系,明确各方的安全责任,确保施工现场和校园安全。

第三十六条 建设项目应当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由专人负责档案资料的收集、保管、整理和移交等相关工作。

第三十七条 建设项目建成后应当及时办理固定资产交付。

编辑本段第六章 建设资金管理

第三十八条 建设项目资金应当多渠道筹集,严格管理,专人负责、专款专用;应当依据年初计划和调整计划,按照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未列入投资计划的一律不得拨付。

第三十九条 直属高校应当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工程款支付管理办法和审批程序,建设项目管理与财务管理分离,实行工程款支付“两支笔”会签制度。建设项目预算纳入国库集中支付范围的,资金拨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的有关管理办法执行。

第四十条 基本建设财务决算报告应当严格按照调整计划和资金实际使用情况编制,并按规定于下一2月底前报教育部批复,由教育部报财政部备案。

第四十一条 建设项目应当按照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管理的有关规定,在竣工后3个月内完成竣工财务决算编制工作,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评审后,报教育部审核。

编辑本段第七章 监督与评价

第四十二条 直属高校应当依照本办法和国家相关规定,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决策、管理、监督、制约机制和相关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把廉政建设责任落实到位,把廉政风险防范工作融入建设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

第四十三条 直属高校各级领导干部应当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严禁领导干部违反规定插手干预基本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行为的规定。建设项目管理应当作为校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接受教职员工的监督。

第四十四条 直属高校应当根据相关规定加强对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内审制度,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项目未经审计不得结算。要积极推进建设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切实开展建设项目管理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严格执行离任审计制度。

第四十五条 直属高校应当规范项目监督,加强对项目招标投标、建设监理、合同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督检查。项目责任人或代建机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名称和责任人姓名应当在施工现场的显著位置公示;学校纪检、监察等监督职能部门应当公布举报电话、设立信箱,受理对项目建设中违法违纪问题的举报。

第四十六条 直属高校建设项目实行项目后评价制度。根据有关规定要求,结合实际情况,对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绩效评价。

第四十七条 违反本办法要求,造成建设项目质量低劣、损失浪费或责任事故的直属高校,由教育部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暂停资金拨付或者不予批准新的建设项目;对直接责任人员,视情节轻重依法追究其行政或者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编辑本段第八章 附 则

高校教材建设及管理 篇3

【关键词】教材管理;教材建设;高校教材

一、高校教材管理工作的新变化

1.教育管理机构名称发生变化。在高校原来的管理体制中,教务处的教材科管理工作包括教材的选用、计划、采购、发放以及教材建设等。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管理逐步走向市场,教材科的管理职能也随之发生改变,由单纯的管理走向管理与经营相结合,经营职能逐步走向强化。

2.机构体制发生变化。计划经济下的教材管理,是单一的行政管理,追求的是管理的职能,重质量、不重效益;市场经济下的教材管理,实行的是企业化的管理与经营、质量与效益并重。没有质量就没有生命力,没有效益,同样也没有生命力。向管理要效益,重在经营,这就使教材从单一的行政管理走向了企业化的经营管理,运行方式得到了根本改变。用人机制灵活,分配不再“平均”,体现了企业化市场管理的鲜活特点。采购途径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过去单一地从新华书店订购的旧模式,转化为出版社为主,以高校出版社、图书代办站、新华书记及其他各类教材、图书经营为辅的多层次、多渠道的订购新模式。

3.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材管理者、经营者自身思想观念的变化,即岗位责任意识与市场经营意识紧密相连。要做到这一点,必须牢牢把握教材质量关,订购高质量的正版教材,按时保证教材的到位;要有先进的管理水平和优越的服务意识,做到方便、快捷、高效、服务全面,以赢得使用单位和个人的满意;在实际工作中,做到科学计划,加强管理,降低损耗,减少报废,开源节支,降低成本,等等满足劳动所得。另一方面,教师、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根据教学计划,老师和学生都有权选择教材的质量,形成了"我要"什么样的教材,而不是"你给"什么样的教材;同时,责任效益意识得到了提高。

二、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取得的进展。近年来,高校教材管理引入市场机制,调整机构,转变职能,随着高校后勤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管理逐步走向市场,进入了经营管理的轨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第一,教材走向多渠道经营,责权利三一体,加大教材选用、计划、采购和发放环节的管理力度。教材选用上重视“三基”,即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理论,做到“五件”,即科学性、思想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计划环节上,关于教材的订购数量,在保证教学使用的前提下,根据教材书库备用数量,内容的更新和资金的合理使用等情来确定。采购教材的必须选择合适的购书单位,在保证教材的质量的前提下,尽量节约资金,教材的发放应按时,并遵守一定的原则,如已领取的教材,除特色情况(印刷、装订质量问题等)外,一律不能退换,通过这些管理力度的加大,最大限度地降低损耗,减少报废,并真正做到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的目的,且能更好地向管理要准备,这样既能够为学校挖掘潜力,开源节支,提高办学效益和办学活力,又能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减轻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带来的内在压力,使人们实实在在感受到改革所带来的新成果。第二,竞争机制的引入,从根本上改变了学校原体制下的机关工作作风,提升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提高了工作效益,加强服务质量,同时为教材质量和课前到位率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2.高校教材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但是因为教材管理改革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在很多方面缺乏完善性和合理性。一是,教材的价格近年来呈上扬式发展,学生因此承担的经济负担加重。教材价格偏高的原因,排除近几年物价上涨的因素,其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国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以及知识分子待遇的不断提高,编写教材的稿费在近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许多大型出版社依靠过去的行政力量,在教材出版行来具有一定的垄断地位;有些教材的印刷存在一定的攀比现象,选用的纸张、材料越来越高档,装帧越来越考究;有的教材因为配有教学光盘而增加了成本;有的教材因为发行量不足而使成本居高不下。教材管理改革,对出版社的冲击是巨大的。市场经济下的出版社,教材订购渠道呈现多元化,服务的对象是群体,这就必然导致工作量增大,人员增多,远远低于回报。此外,市场经济下的市场只有靠质量,靠服务,靠信度才能取得一定的成效。环境的压力真实存在,因此客观上促使了教材价格的偏高,尽管物价上涨是主要原因,但学生因此而形成的经济负担加重。二是,教材的质量良莠不齐,教材内容雷同的现象在大学教材市场上比较普遍。一些本不具备条件的出版社也争相出版大学教材,甚至根本没有编者队伍的出版社采取抄袭的手段出版教材,严重影响教材质量水平。一些实体或个人为了追求经营效益,谋取实惠,必然会采取不法手段,进行违规操作,违法经营。诸如盗版翻印、偷税漏税、行贿诈骗等,不仅加大了教材、图书采购和管理的难度,而且給正常的教材和出版社业带来了公害,直接影响到高校体制改革的进度,因而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思考 篇4

1997年6月22日财政部和教育部以第8号令的形式颁布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以下简称财务制度) , 从1997年1月1日起执行。该财务制度是结合高等学校财务管理的实际规范高等学校的财务行为, 加强财务管理,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事业发展,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 用于规范高等学校财务管理体制、预算管理、财务基本要素、财务清算、财务报告、财务分析、财务监督等规范性文件。该制度共分十三部分,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学校。2012年12月19日财政部和教育部以第488号令的形式颁布了最新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以下简称新财务制度) , 从2013年1月1日起执行。该制度为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财务行为, 加强财务管理和监督,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根据《事业单位财务规则》 (财政部令第68号) , 对1997年版《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进行的修订。

1998年3月31日财政部和教育部以第105号令的形式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以下简称会计制度) , 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该会计制度是结合高等学校会计核算的实际, 为了规范会计核算, 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定的, 用于规范会计核算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会计报表的编制、报送等会计行为。它是涉及核算模式、体系、基础、体例、记账方法、会计平衡公式、会计科目和报表体系等八方面的内容的规范行文件。内容分四部分, 适用于各级人民政府举办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学校等学校参照执行。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以第30号令发布了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并要求从2014年1月1日起执行。新制度是为适应财政预算改革和高等学校经济业务发展需要, 进一步规范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 (财政部令第72号) , 结合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财务制度》 (财教[2012]488号) , 对原《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试行) 》 (财预字[1998]105号) 进行了修订。

二、高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分类

(一) 财政投入。

主要包括国家财政预算拨付的基建经费, 即国家用于某一单位工程的专项资金。我国公办院校的基建投资历史上都是靠国家财政投入建设, 由各个院校根据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建设计划任务书以及学校基本建设规划, 向其主管上级单位在上一年度末申报下一年度基建投资计划。由其上级单位业务主管部门汇总后再和同级的财政及计划部门交换意见, 依据国家和地方财力、社会和经济发展状况, 统筹计划, 对上报的计划进行调整以后下达年度基本建设投资计划, 各校依据计划批复进行建设。

(二) 自筹经费。

为了弥补国家财政投资不足, 加快基本建设速度, 更好地发挥投资的社会效益, 各校想方设法不断加大学校基建经费的自筹力度。通过教育事业经费安排的结转自筹基建, 来弥补资金不足, 但是学校毕竟是一个非营利单位, 创收能力有限。

(三) 银行贷款。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已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而要解决这一问题, 保证教育经费不断增长, 必须改变仅靠国家财政拨款为主的单一投资体制, 建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筹资机制。基本建设必须有雄厚的资金做后盾, 所以必须千方百计拓宽资本建设融资渠道, 多方面筹措建设资金, 以保证学校不断发展的需要, 通过各种渠道引入社会资金或银行贷款, 有效地支撑学校的建设和发展, 途径就是进行社会融资。

三、高校基本建设中存在的财务管理问题

(一) 预算管理体系不够健全。

财务预算是进行基本建设的基础和关键, 是否具有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体系直接关系到高校基本建设项目能否顺利实现。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高等院校财务工作人员往往忽视基本建设财务预算的重要性。 (1) 在进行基本建设初期, 缺乏对高校基本建设的事前分析、可行性分析等, 粗糙简略的编制财务预算, 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实地考察, 导致预算体系内容不够完善、缺乏具体详尽的基本建设工程预算, 工程后期容易出现资金短缺或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发生; (2) 在施工阶段, 由于缺乏完善的财务预算, 在具体实施阶段, 容易出现临时更换设计方案情况,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金浪费, 加剧本身紧张的施工工期; (3) 在具体实施阶段, 缺乏对财务预算具体实施情况的有效监督, 在完成招标投标工作后, 全权将权利下放给施工单位, 而缺少对具体施工进度以及资金利用状况的有效监督, 不重视对与施工单位签订的投标合同、设计合同以及采购合同等实施监督, 一定程度上给施工单位偷工减料可乘之机。

(二) 在资金管理上存在问题。

(1) 高等院校在进行基本建设过程中, 需要筹集大量资金从而保证基本建设项目的顺利开展。但是, 随着国家高等院校数量的与日俱增, 国家以及教育部所能直接拨款金额受到限制,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高等院校进行基本建设的资金问题, 可能会造成资本金不够, 或者挪用下一年度的资金使用, 长此以往下去可能会造成恶性循环, 导致资金断裂; (2) 高等院校基本建设资金来源较广。例如, 可以通过国家拨款、银行贷款、投资活动赚取资金以及校友等社会人士捐赠等方式获得。但是其资金来源以及其使用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屡见不鲜, 造成配套资金迟迟无法落实等问题; (3) 高等院校在基本建设过程中由于施工项目较多或者工期较为接近, 难免会出现超额支付或者重复支付的现象, 尤其是在施工合同不清晰、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的情况下, 会发生财产纠纷等问题。

(三) 缺少严格的成本控制。

高等院校的基本建设不同于其他行业建设, 其基本设施建成后无法像投资性房地产一样, 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利益, 而且在后期维护成本较高, 因此在基本建设中的成本控制成为高等院校基本建设的重中之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 部分高等院校忽视对施工成本的控制。 (1) 在项目设计阶段, 为满足扩大校园规模的目的, 在进行施工设计方案制订时盲目扩大设计规模, 不能够做到建设项目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用性, 造成预算超支现象时有发生; (2) 在进行施工材料成本核算时, 根据我国当前的有关规定, 应该采用“清单报价”的方式进行成本核算, 但是由于目前我国市场情况的变化, 导致原有核定价格与真实的市场价格之间存在一定的偏差, 已经无法真实反映当前经济背景和市场需求下施工材料的准确价值, 造成施工阶段中成本控制无法真正实现。

(四) 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由于高等院校本身的性质不同于一般盈利性的企业,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缺乏对财务人员专业素质的较高要求。在现有的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人员中, 存在财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问题, 其专业能力可能仅停留在会计科目核算、登记会计分录、编制会计报表等初级财务阶段, 而在工程造价、资产评估以及财务预算管理等方面知识匮乏。

四、完善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的建议

(一) 严格执行各种管理制度。

基建财务管理务必严格执行国家和当地政府对基本建设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高校基建工程项目要求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的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和合同管理制。要严格实行公示制度、通报制度、备案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和完善财务内部控制制度, 加强基本建设财务审批管理、严格控制职务分离, 明确各级岗位权责。各种规章制度是基本建设工程项目进行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 务必严格贯彻执行, 不能自行其是, 更不能制定同国家关于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各项方针法规相违背的规定。

(二) 加强基建财务部门岗位设置, 提高财务人员基建管理业务理论水平。

首先, 要按照优化结构、精干高效的原则合理设置基建财务部门岗位, 对于财务核算岗、审核岗及出纳人员岗位均需要职责明确;其次, 高校基建会计人员必须加强基建会计业务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基建会计是一门专业, 它要求除了要掌握会计的专业知识外, 还要熟悉基本建设的相关知识, 在工程造价、基建工程预决算管理、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程序、合同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知识需要掌握。此外, 还要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日常核算和管理, 便捷高效的基建财务软件对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核算与分析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三) 加强从预算、监督到决算管理, 提高投资效益。

做好基本建设资金的预算、核算监督和效益分析工作;加强工程概 (结) 算、决算管理, 降低工程造价, 提高投资效益, 是基建财务管理的基本责任。让高校各部门及时了解工程项目建设进度情况、基建投资支出状况, 基建财务人员务必积极参与工程项目全过程, 比如在工程立项、设计、签订工程施工合同等阶段, 还要深入项目施工现场去了解和掌握第一手资料, 对于基建材料价格的市场行情、设备采购流程, 做到了然于心, 为准确核算和审核基建资金支出做好准备。

此外, 开展基建投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 全面分析项目的资金来源结构、建设支出成本结构以及项目完工社会效益等情况, 对工程项目预算、工程项目概算、施工合同及上级主管部门批复的基本建设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监控。根据项目的分析资料, 提出合理化建议, 彻底改变只投资无分析的做法, 让学校领导及时了解和掌握建设项目工程进度情况, 让基建财务人员职能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四) 加强对已交付使用的资产的财务竣工决算和管理。

部分高校基建项目在投入使用多年后仍没有进行竣工决算。财务部门不能及时将工程项目作为固定资产入账, 经费账长期挂往来款, 造成往来款多年沉积, 而基建账户“在建工程”科目不能转入“交付使用资产”科目, 使学校经费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远低于实际资产价值, 造成账外资产数额较大。这使得财务加大了再融资的难度, 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应加强对已交付使用资产的财务管理, 在主管领导的主持下, 相关管理部门共同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交付使用财产移交的程序与规定, 并保证该制度得以贯彻实施;及时联系相关业务主管部门, 编制交付使用资产决算报表, 进行财务竣工决算工作, 减少高校账外固定资产金额, 保证国有资产的完整性, 使账物相符, 积极发挥高校资产应有的效益。在高校基建规模快速增长的形势下, 高校的基建财务管理面临着许多新问题, 只有不断更新观念, 不断从实践中探索和研究, 才能较好地完成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任务, 使高校的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和学校基本建设工作相适应, 把高校财务管理工作推向更高水平。

摘要:随着高校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规模, 满足日益增多的生源对校园设施的要求, 各高等院校纷纷加强校园基本建设。然而, 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基本建设中的重点和关键,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存在一定的问题和局限性。本文对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等院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问题及建议

参考文献

[1]古爱国.关于加强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思考[J].财会研究, 2009.4.

[2]郭书英.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的问题研究[J].经济师, 2012.4.

[3]张秀丽.浅谈高校基建财务管理[J].工会论坛, 2006.9.

[4]丁飞鸿.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 2012.1.

[5]牛明艳.浅谈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会计师, 2011.4.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论文 篇5

一、目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推行起步较晚,但建设发展速度非常迅速。在高校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与专项人才的培养,专门成立信息化管理领导小组,积极地开展数字化校园网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制度、措施,有力地推动了高校信息化管理的健康有序发展。但在建设与发展的同时,也发现各高校管理信息化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正影响或阻碍管理综合效率的发挥,有必要进行认真地研究剖析并加以改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对管理信息化认识不到位

管理信息化是教学上水平、管理上台阶、科研上档次的切实有效手段;是为学校师生提供获取更多资源;是协调工作、理顺管理机制的有效途径。然而,很多高校在信息化校园的建设中相对忽视了在信息化平台下管理效能的提高,没有从提高综合管理水平及工作效率高度去认识。

1.2在管理信息化建设重视硬件忽视软件

不少高校领导更重视信息化设备与硬件投入,硬件投入后都是学校的固定资产,看得见摸得着,便于日常管护;而很多软件一次性投入大,且不是实物,后续还有很多维护升级费用,在固定资产清查中也会带来诸多不便,结果造成硬件设备相应的软件跟不上,导致配置的硬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设备使用效率不高、使用效果不佳,甚至无法使用。

1.3部分管理者的信息技术水平和能力有待提高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人数众多,且人员结构多元化,尽管各高校开展了一些信息技术管理的专项培训,但管理信息化水平整体不高,且管理者本身业务繁忙,主要表现为管理者缺乏主动把握管理信息化的意识、热情及能力。在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初期,很多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会在一定程度增加部分人员的工作量,在还没有完全体会到管理信息化带来的便利就遇到较大阻力。

1.4各高校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水平很低,信息孤岛现象比较重

很多高校开始引入管理信息化时,缺少统一的管理和规划。高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顶层设计,各部门、单位在选择及开发信息系统时要整体的思考,某些方面可借鉴企业的管理模式及标准化管理体系,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持续推进,高校必须解决的就是系统与资源整合效率问题。

二、提高高校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对策

2.1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处在信息时代社会中每个人都必须具备的对信息的把控意识与掌控能力,但这种素养不是自发形成或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引导下逐步形成的。高校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提升,需要根据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信息化管理能力的训练,尤其要加强信息评价、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训练。要把信息素养作为高校管理相关岗位的聘任重要条件。

2.2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系统

通过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系统可以对大量的基础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准确快捷地找出所需要的信息,信息化系统还可以对这些所需要的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与预判。以苏州大学后勤处为例,在学校固定资产管理中,运用了“江苏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在资产管理中包括了资产申请、审批、建档、保管与维护、报废处置等全过程实施信息化管理,并实现了多元的信息共享,大大节约了管理成本,提高办事效率。此外,苏大后勤处专门成立了信息管理科,构建了部门信息平台,负责对学校后勤所统筹管辖的相关信息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汇总,并依托这一平台紧密联系了各科室、各岗位之间的日常管理工作,使得信息资源共享达到最大化,以此来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为部门的管理起到了快捷、规范、科学的指导作用。

2.3更新和完善管理制度

管理信息化是在信息化技术条件下建立的新型管理模式,因此同样需要一整套匹配的管理制度来保证管理信息化安全有效地运行。由于管理信息化极大颠覆了原有工作模式与工作流程,其配套的管理制度也需要根据新的特点进行优化调整。高校在推行管理信息化初期必须制定一整套相应的管理制度,这些制度既包括对有关程序的流程、权限与保密制度,才能保证信息化管理尽快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结语

管理信息化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是思维模式和工作方式的创新。高校积极推行管理信息化是由传统管理模式向现在管理模式的历史性跨越,它将积极推进管理理念的变革,有效利用信息资源,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促进高校效率与效益的综合提升。

高校基本建设成本管理 篇6

关键词:高校基本建设;合同管理;地位;问题;合同形式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0-0145-01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院校基本建设一直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内,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校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高校基本建设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到了高校的发展,为此,必须重新定位及改善高校基本建设管理模式。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工程建设造价控制也成为了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内容,为达到造价控制的目标必须遵循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的相关规定,建立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模式,这就为高校基本建设造价控制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1 高校基本建设中合同管理的地位

1.1 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合同管理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工程合同管理与控制中,应有效与高校基建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规范施工流程,为高校基建工程事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障。

合同形式是指与当事人表达意识相同的外在表现形式。书面形式、口头形式与其他形式是合同的主要形式类型。书面形式的内容包括合同书、信件、数据电文等。口头形式的内容主要以口头语言的形式出现。公正、审批及登记等都属于其他形式。

1.2 工程合同管理体系建立的意义

高校基本建设中工程项目价格、工期及质量等都需要通过合同进行确定,对合同双方的权责利三方关系有着明确的规定。因此必须重视工程建设和合同管理,有效控制工程整体造价。合同管理贯穿于整个高校基本建设的过程,为达到施工建设的预期目标,必需将合同管理落实到高校基本建设的整个过程及各个阶段,确保合同管理与其他管理内容紧密联系,一起为工程项目管理系统的构建提供可靠的保障。

合同分析、资料、时间、实施控制及索赔管理等都是合同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将各项内容充分结合,才能实现高校基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2 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保障,工程造价管理水平的提升对高校基建事业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工程合理管理已经成为高校基建施工单位迅速发展及竞争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同时对施工单位经济效益提升起到关键性作用。合同管理的重要性与艰巨性由工程建设的复杂性所决定。因多方面因素的制约,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存在滞后的现象,如合同法律意识较低、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及缺乏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等都是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合同管理问题。

2.1 合同法律意识较低

合同成立的重要条件就是合同当事人主体的合理性,也就是说合同当事人必须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高校基建管理部门的合同主体不明确,为此必须对其项目法人与法人委托等有关规定加以完善。

为规范建筑市场的合同管理,国家工商局与建设部制定了《建筑工程施工合同示范文本》,对双方责任、权利及义务进行了明确地规定。但大多数高校基建过程中,不选用标准合同文本签订合同,签约时选用的文本一般为自制,具有不规范性当文本条件较为笼统、含糊,将导致合同条款存在诸多漏洞,这种合同无法对施工建设各个阶段起到制约作用。

2.2 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

合同风险规避与风险转移意识较低,对合同保险、担保及索赔不重视,或缺少相关条款等都会加大高校基建施工中的风险系数。因学期学年制的特性,各大高校极为重视建设工期,对合同管理制度的执行则极为忽视,这种情况的大量出现,导致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的产生。归档管理、分级管理及授权管理机制在合同管理中的不健全,加大了合同管理的难度。

2.3 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的缺乏

工程建设涉及较多内容,其专业面极为广泛。在合同管理中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技能,与相关的造价管理知识等。但现阶段,高校基建施工中存在专业合同管理人员缺乏等问题,在设计变更、合同变更等方面无法做到得心应手。

3 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水平的提升

在高校基本建设过程中合同管理与控制是其核心内容,为确保工程建设的正常运行,必须进行以合同管理为核心的项目管理体系的建立,通过提升合同管理水平,可以对高校基本建设中的工程造价进行有效控制,更是确保基建项目工程整体质量的重要保障。

3.1 加强合同法律意识

在高校基础建设工程合同签订时,合同双方应认真审查合同的合法性与严密性,确保合同文本签订时具有全面性、准确性等特点。在法律意识强化的过程中,应对合同纠纷产生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在最低范围内控制合同纠纷率,确保全面履行合同相关条款。

为实现市场经济秩序的有序性,相关部门必须合同管理加以重视。在正常履行合同过程中,严禁在资金不到位的情况下,进行招标工作,避免施工许可证在没有备案与审查施工合同的情况下发放,必需做到有法可依。

3.2 完善合同管理体制

高校基本建设工程中,通过合同管理模式的建立,可以对合同管理体制进行有效完善,也是合同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方式。工程建设中施工双方应对合同管理机构的设置及合同归档管理工作加以重视,在签订、审查及履行合同中,必需严格遵循相关法律法规,根据相关建设程序,达到合同管理行为规范的目的。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工程担保的推行及工程保险制度的建立,是对市场秩序进行维护及对相关单位经济利益进行充分保护的主要手段。在工程担保与工程保险制度推行中,应有效与我国高校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确保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进行担保制度的运用。

3.3 提高合同管理人员素质

在强化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队伍建设中,应加大培养合同管理人才。目前高校基本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首先,合同管理人员由优秀人才担任;其次,组织加强学习;最后,岗位责任制的建立,特殊情况下,应遵循持证上岗制度,进行合同管理人员的选择。

4 结 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工程建设事业也得到了极大发展。在工程建设项目造价控制全过程中必须重视合同管理,并在此基础中加大造价控制及管理力度,根据高校基本建设工程的实际情况,必需加强合同双方的法律意识,完善合同管理体制,并有效提升合同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工程建设质量的提高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黄健坤.关于高校基本建设合同管理问题的探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2).

[2] 杨仁浩.高校基建项目合同管理的流程优化与提高对策[J].科技风,2011,(20).

[3] 黄钰彬.加强高校工程建设合同的管理和控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7).

[4] 安晓东.工程合同示范文本中分包单位和工人权益保护研究[D].长春:吉林建筑大学,2014.

[5] 颜兴中,曹升元.我国普通高校基本建设预算内资金分配研究[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加强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研究 篇7

关键词:高校,基建财务,管理

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高等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从1999年国家实行高校扩招以后,高校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高校基本建设的资金来源分为财政资金和自筹资金,基建投资自筹资金规模越来越大,已逐渐进入还贷高峰期,而受种种因素的制约,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工作方面,成本高、投资效益不高,负债高、还款能力不高,拖欠工程款、超规模超预算投资,内控不规范,竣工财务决算编制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仍然存在。如何提高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提高基建资金投资效益,降低学校偿债风险,对高校基建财务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着重分析了高校基建财务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适合高校特点的、行之有效的应对措施,为高校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部门之间信息不对称,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弱化

基本建设工作具有涉及面广、配合环节多、投资额度大、建设周期相对较长等特点,这就要求基建、财务、纪检、审计、资产等诸多部门加强协作,及时掌握工程进度、工程质量、工程款拨付等信息。高校办学规律决定了高校基建工期要求紧,特别是学生宿舍、教学、实验楼等改善性建设工程只能利用学生放假期间进行,而高校扩招后扩建规模加大,有的岗位临时聘用兼职人员,管理手段落后,以致财务部门不能按照投资计划和概算统筹安排项目资金,有的高校拖欠工程款数额较大,不利于财务加强成本控制,竣工决算编制不及时,使已投入使用项目长期不能计入学校固定资产等,弱化了基建财务管理工作。

(二)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力,增加了学校财务风险

基建内部控制是做好整个基建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有效手段之一,是高校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基本建设项目从立项报批到交付使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做好全程的监控与管理,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有的高校从立项、规划、可研、设计、招投标、组织施工到竣工验收阶段都采用由一个部门一统到底的管理方式,由于缺少财务、纪检、审计、资产管理等部门相互制衡和监督,使学校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影响基建财务内部控制的效率,部分高校出现了基建领域的腐败现象,比如某高校一领导利用分管基建工作的权力收受工程承包商所送财物1 000余万元,给学校带来损失和不良影响。

(三)缺乏有效的奖惩机制,基建管理工作被动

高校在基建工程合同签订时一般都采用通用条款,都签订了违约责任,由于高校在建筑市场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对监督乏力的监理公司、对审核不严的社会审计机构、对责任心不强的现场管理人员、对虚报进度与结算的施工单位等都缺乏有效奖惩机制,在对方发生违约情况时,很少有高校采取主动,积极进行反索赔,即使进行诉讼,也鲜有胜诉,使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失,浪费了学校的人、财、物力资源。

(四)论证不充分,项目建设随意性大

高校扩招后,对教学、生活用房需求加大,由于调研、论证不充分,建设规模控制不当,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出现急于上项目的情况,甚至出现边勘察、边设计、边施工的“三边”工程,未批先建的行为,造成学校实际经济能力和真实需求脱节,超计划建设,超规模投资,甚至还存在项目不真实、挤占建设资金的现象,给学校带来经济损失与偿债风险。

(五)基建队伍薄弱,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高校基本建设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在高校扩招以前,高校基建工作量普遍不大,由于重视不够,基建财务人员基本由其他岗位兼任,很多人员没有经过基建财务相关知识培训,导致全面参与基建管理工作能力不强,有的高校基建财务设在基建部门,有的财务人员管理意识淡薄,没有很好地履行财务监督职能,甚至存在超付款现象。从造价控制角度,对基建管理人员也提出了较高要求,高校配备的现场技术人员往往由于缺乏经验,致使项目建成后达不到使用要求,只能进行二次改造,造成学校资金的浪费。

二、加强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强化财务管理工作

财务人员要更新观念,变被动监督为主动监督,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监督,变日常收支监督为经济效益监督,提高基建项目全过程参与度。相关部门要主动配合财务工作,将经施工单位、监理公司和高校审计、基建部门共同签字确认的合同价款之外的技术核定单和工程签证及时传递到财务部门,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保证项目建设工作按期顺利完成。

(二)健全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严把资金结算关

为有效使用建设资金,规范和控制建设成本,避免截留、挤占、挪用工程款现象,一要健全基建财务制度,加强工程款的审批管理,明确各部门各岗位人员的相应责任;二要建立财务部门与基建部门、施工单位定期对账机制,及时扣回甲方供料款及甲方垫付款,杜绝超预算、超计划付款;三要确保财政资金严格执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和合同约定,凭正规发票、合同和由监理公司、学校审计、基建部门共同签字确认的工程进度表支取工程款,发票要经过真伪查询,并与合同单位相符;四要严格控制预付工程款,凡是没有签订合同或不具备施工条件的工程,高校不得预付工程款,不得以预付款为名转移资金。

(三)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自觉维护学校利益

只有责、权、利关系明确,才能充分发挥各方积极性、主动性,竣工决算是投资效益的直接体现。高校大型项目竣工决算审计业务普遍都委托给有实力的工程咨询公司进行,要选择社会声誉好、技术力量强的工程咨询公司,通过合理确定审计费用的提取比例,以审减提成奖励咨询公司的方式,有效提高审计业务的质量;对施工单位的决算编制加以约束,对审计额度超出合理比例的,超出部分的审计费用由施工单位承担,以此杜绝其虚列、虚报工程款;对监理公司要求做好隐蔽工程检查记录,对监理、现场人员验收把关不严,造成返工、浪费的,要视具体情况给予处理,发生违反相关规定,侵犯学校权益的行为,高校要采取主动,妥善保管好相关证据,积极维护学校正当权益。

(四)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基建资金安全高效

基建财务管理是从投资管理、资金管理、项目管理到效益管理的全过程管理,要及时排查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规范工作流程,及时建立、修订相关制度,成立由纪检监察、财务、审计、基建和资产部门组成的项目管理工作组,全程参与从立项、规划、实施到竣工验收各环节,严格执行“三重一大”集体决策制度和招投标相关规定,严禁拆分工程,以大化小,规避上级审批,杜绝层层转包现象,保证工程质量,有效预防腐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五)加强项目计划管理,有效控制财经风险

高校的收入主要用于维持日常运转,基建投入以贷款为主的高校每年需偿还一定数额的本金和利息,面临着极大的财务风险。一定要加强项目计划管理,聘请专业的咨询公司对项目进行科学论证,充分评估高校财力,合理控制筹资成本,使基建项目在立项、投资、资金使用等方面真正做到目标明确,程序规范,符合实际。避免项目出现超规模、超计划、重复建设等情况的发生,不搞“形象工程”或“政绩工程”,减少盲目投资、避免浪费,防范财经风险。

(六)强化基建财务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素质

要重视基建财务管理工作,配备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人员,制定岗位规范,明确岗位标准,不认真履职应承担的责任予以明确,主管部门应加强业务指导与培训,使财务人员熟练掌握国家相关政策和基建会计制度,引导财务人员增强工作责任心,遇到问题不推诿,主动与相关部门进行有效沟通,经常深入施工现场,全面了解基本建设程序,克服畏难情绪,树立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的观念,加强职业操守,确保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依法依规有序开展。

结语

我国高校基建财务管理还比较薄弱,单体造价过亿的基建项目普遍,高校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基建财务管理的重要性,配备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人员从事相关管理工作,优化高校内部治理结构,加强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的风险防范,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和财务管理制度,促进高校资金安全、人员安全,有效防范财经风险,提高基建投资效益。

参考文献

[1]丁飞鸿.浅析新形势下高校基建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财会研究,2012,(2).

[2]王广辉.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1,(4).

[3]周明亮.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3,(5).

[4]陈攀.新会计制度下降低高校基建财务管理风险的几点思考[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2).

高校基本建设管理工作的探索 篇8

1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基建队伍

基建队伍的建设,首先要选派好领导班子。这个班子应是年富力强、懂政策、懂业务、作风正派、不谋私利,具有开拓精神的。其次,要有一批年龄和专业结构比例合理的技术人员、材料和财会人员,他们是这支队伍的骨干力量。他们当中,除土建人员外,

科院校。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条件,制定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并鼓励学生到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实习,以提高其实践能力。

3结语

培养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要根据市场需要、社会需求来定位思考。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要求毕业生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就业过程中展示较强的融入性和适应性。这就要求土木工程应用型人才在培养过程中应注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的实施和制定合理的毕业设计题目。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也要有水、电、暖等工程人员。财会和材料人员,应选责任心强、懂业务、作风好的人。加强基建队伍的建设,还需要注重定期对基建管理人员的学习培训。通过学习培训,使基建管理人员与时俱进,懂得高校的办学理念、专业品质、知识结构、建筑物的空间结构布局、使用功能要求,懂工程技术管理业务、懂工程预决算和审计等系统知识,进而能确保基建工程的质量和进度,合理控制工程造价,有效地提高基建管理水平。我校基建处为加强基建队伍的建设,制定计划,或邀请学校土木建筑学院的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或组织新到基建处的工作人员参加短期轮训。

2 重视制度建设,严格按基本建设程序办事

制度建设是高校基本建设管理的保障,因此加强内部规范管理,可以为基建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机制。一个项目从立项、选址定位、地质勘探、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招标投标、工程施工到竣工验收,整个过程要经过很多程序。基本建设程序是根据我国国情及工程建设内在的客观规律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谁不按这一规律办事,违背这一客观规律,在工程建设中采取所谓“超常规”的建设程序,往往是欲速则不达,不仅会给工程带来严重的质量隐患,而且会造成投资浪费,增加基本建设支出。

我所在的河南大学是一所省部共建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它的前身是创建于1912年的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1942年成为国

业本科教育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M].北

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2]张玫,潘志忠,赵艳.浅析土木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改

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13-15.[3]景连茴.浅谈土木工程教学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中国

科技信息,2009(7):194-195.

[4]谢志英,段伟.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长江

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6(2):394-395.

[5]罗运军,秦本东,闫芙蓉.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J].山西建筑,2009,35(5):185-186.

Teaching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

SUN Yu-yong XIAO Hong-ju

Abstract:The paper first 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ivil engineering,and based on existing problems in existing teaching,respectively,from the constitution of training program,the implementation of practice teaching and graduate design three aspects,presented some insight on teaching reform of civil engineering of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promoted the training of civil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立河南大学,拥有文、理、工、法、农、医六大学院。2000年7月,经过院校合并组建新的河南大学,现拥有文、史、哲、法、理、工、医、经济、管理、教育10大学科门类。作为拥有深厚历史底蕴、文化底蕴、学习底蕴的百年名校,学校领导、基建处领导重视制度建设,严格审查每一基建项目的设计、施工、验收,务必使河南大学的新、老校区新增基建设施与已有古朴凝重、典雅大气的古建筑风格相辅相成,校园和谐发展建设。

在工程施工招标过程中,我们一律实行公开招标,委托专业的招标代理机构或由基建部门与学校审计处、工会成立的招标小组组织工程招标活动,通过专家对投标单位的综合实力、质量承诺、工程报价等指标综合分析,择优确定工程施工队伍,为质量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创造基本条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基建管理部门内部还须制定一套相对全面的基建管理程序。我校实行基建管理人员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对项目实行全面管理,全面负责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工程材料暂定价由项目负责人同部门内部工程造价人员进行市场调查材料价格,上报上一级领导共同研究确定材料的品牌、价格;部分专业性强的分包项目由招标组组织邀请招标确定专业施工队伍;工程进度拨款由部门内部制定拨款审批表,要求逐级审批,层次严格把关,以确保工程进度投资控制;部门内部成立工程巡查组,由部门领导任组长,每星期不定时对各施工先后进行一次检查,根据需要邀请其他部门相关人员或学校领导参加,对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进一步保障工程的质量和进度的监督管理;定期举行例会,各项目负责人对所管工程的情况进行汇报,对重大的工程变更和技术难点进行商讨解决,并作书面记录以备查阅。通过以上途径,形成一套相对完备的基建管理程序,使基建工作得以顺利开展。

3 加强工程实施阶段的监督管理,确保施工质量

3.1 对工程实行施工阶段的监理制度

工程监理是我国借鉴国际工程管理经验,促进工程管理水平提高,保障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的重要措施。当然,我们在选择监理单位时也应像选择施工单位一样引入竞争机制,并多方考察,比较其资质、信誉及管理能力。严格要求监理人员按规定采取旁站、巡视,重要结构部位按作业程序及时跟班到位进行监督检查,没有监理人员的签字,不得进入下一道工序的施工。我们也应定期组织本市技术人员进行质量大检查,监察是否按图施工,是否符合操作规程,是否符合质量标准等。

3.2 重视开工前施工图纸的会审

图纸是设计单位的产品,是工程施工的依据。拿到图纸后应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熟悉图纸,同时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提出要求,充分发现问题,并组织四方共同会审。及早消除图面差错,修改不合理设计,确定需增减项目,会后由施工单位编制会审纪要,四方签证后共同执行。

3.3 把好设备质量关,保证质优、价格合理

鉴于目前建材市场较为混乱,为防止不合格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可采取甲、乙双方共同调查市场,认质认价的办法,严格材料

进场制度。另外,施工现场送往实验室做实验的各种材料的取样,也必须有甲方、监察方、施工方三方人员共同在场,按规定抽取。

3.4 对各工程实施目标管理

在工程开工时,确定工程的质量、进度、投资三大控制目标,并针对工程的规模及复杂程度确定与之相适应的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制,制定出每周、每月的工作计划,并定期组织在建工程协调会,以监察上周、上月的质量、进度执行情况,安排下周、下月具体计划,及时解决各方存在的需要协调的各种问题。

3.5 认真组织好施工过程中的各项验收活动

对施工过程中的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的验收,如地基验槽,基础结构验收,主体结构验收和竣工验收等,我们都是主管处长带队、组织设计单位、勘探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共同到场,作出评定结果,共同签署意见,存档备查,对不符合质量标准的部位,坚决要求返工。

4 严格工程竣工验收、决算审核,合理控制工程造价

项目工程竣工决算包括从筹建到竣工验收结束所投入的全部支出费用,它涉及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方的经济利益。项目工程竣工决算是反映该工程建设成果的文件,是考核其投资效益的依据,是办理交付验收的凭据,也是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竣工决算审核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责任性和规范性强、公允性高的技术经济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充分体现以事实为基础,以合同为原则,以定额为依据,以法规政策为指导。重视工程竣工的决算审核,才能合理控制工程的建设造价。

要做好工程竣工决算的审核工作,尤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严格按照投标及合同结算原则进行竣工决算。2)审核其竣工决算价应取费用、费率、单价是否与招标预算、建筑市场、城建市场有关规定相符合。3)审核其设计变更或认可签证的内容经办手续是否齐全,审批是否有效;审核由此引出的相关工程量、费用是否符合变更需求,是否合情合理。

总之,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既不是单纯的行政工作,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和经济工作,而是相关政策、技术、社会、经济、管理的有机统一体系,它贯穿于整个基本建设管理的各个阶段和环节。因此,要做好高校基建管理工作,实现高校快速提升、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还要不断地探索、创新,努力实现基建管理工作的科学化、社会化、经济化、效率化。

参考文献

[1]马开芳.高校基建管理工作探索[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1):64-66.

[2]肖钧.浅议如何做好高校基建管理工作[J].中州大学学报2,002(4):70-71.

[3]林知炎.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思考与探讨 篇9

一、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预算的编制简单、草率,没有控制力

目前,许多高校对于基本建设的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不严谨,执行不规范,核算方式过于粗糙。很多预算粗而简,很多项目明细不明确,致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与预算出入误差甚大,在上级的审批中,很多项目的幅度减少较大,从而严重影响了该项目的实施资金的准确度,造成了很多项目因资金不足而实施不善。与此同时,很多项目的设计中并没有与实施的实用性相结合,造成了需要在项目实施中进行“一边实施,一边研究”的影响实施进度的现象。更加常见的是,很多项目的计划与实际完全脱离,计划不在预算的范围,预算超出概算,决算严重超支。这些问题都给工程的实施和决算埋下了安全隐患。

2、工程施工合同管理不规范,严重影响工程造价的决算

工程的建设完成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也决定了工程施工合同的管理严格性。当今建筑市场的管理还不够完善,工程建设交易的市场管理也不规范,导致工程的施工合同在签订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合理的参考标准,因而,会出现很多双方争议的问题,为之后的建设工程实施决算埋下隐患。同时,在工程的施工现场签证管理力度不够,从而使造价监控无法发挥作用。在承包的合同价款中包含一些签证变更的费用,在实施过程中,实际签证的漏洞很多,人为因素占主导地位,管理难度大,从而增大双方的矛盾。

3、基建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衔接不当

高等院校与基建本应该属于同一个会计的主体,但由于学校的会计制度与基建的会计核算执行的方案不同,从而导致学校财务管理与基建的核算相分离。学校财务工作人员与基建的会计核算员沟通甚少,使学校财务人员对工程的情况了解甚少,这就直接影响了基建核算的质量。比如,在很多情况下工程已经开始实施,财务人员还没有见到设计审批、施工合同等,却已将首期工程款支付对方,而所谓的工程财务监督也就是徒有虚名而已;会计工作人员对于工程建设的很多知识不是很了解,只能单纯地从财务方面去事后记账,这样就使核算监督执行难度加大,无法对工程的预结算做出正确的审核,以及施工中各种设备及材料的费用支出无法准确结算。

4、竣工手续不健全,结算缺乏真实性

竣工结算会出现很多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如故意抬高费用,导致工程支出加大等类似问题。一些是因为施工的质量低劣,一些是因为专业预算定额和可行性方案编制落后造成的,然而更多的则是施工单位故意抬高估算,抱着投机取巧的投机心理,从而使工程的竣工造价超出实际范围,造成了固定资产的投资失控的现象。而对于结算单位而言,基建工程的结算款只是单方面依据各项目负责人的签字就给予支付;在支付款项里,收款单位与当初签订合同的单位不相同时,未经过相关证明证实就直接支付。诸上不规范管理使得在结算时双方出现关于账目的纠纷。

二、改进和加强高校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的对策

1、规范基建项目的会计制度,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

做好基本建设的财务管理的基本条件是拥有科学的、规范的、健全的制度。首先,基本建设的会计核算制度要严格依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规范会计核算的工作,提高会计的核算质量以及财务管理水平。其次,要建立完善的健全的内部控制的相关制度和规范。基建财务管理要建立相关的财务监察和内部稽查制度,将内部会计制度给予完善,健全基建的各种材料、财务的收支审核、领报等制度。从而使财务工作做到有长可循。再次,对建设资金的监管要加强。一是要实行项目的专款专用。建设资金的使用必须用于该项目的批准资金,专项资金要实行用专户储存,不得私占和擅自挪用。二是要落实监管的主要责任人。依据《会计法》规定,建设单位的负责人要对本单位的所有建设资金进行监督、管理、运用进行负责。三是关于资金的筹备、调度、支出都要严格遵照效益最大化的原则进行,将管理实行规范化,遏制损失浪费。

2、严格监控工程的招标投标环节, 控制工程的造价, 提高投资的效益

工程的招投标都包括:招标、投标、开标、定标四个阶段,财务人员须参与关于招投标工作中的商务标的评选商讨工作。这样既能规避建设单位财务风险,又能预防工程的超概算现象发生。关于财务工作人员参与的招投标的工作,首先,财务人员必须参与所有的相关会议,对招投标全过程进行全面的了解,对于市场以及投标方的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全面了解投标方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所有情况。其次,财务人员需要综合评估投标方的银行信誉、财务情况、资金流量等。对于工程造价招标的方式以及评标指标要全程参与,科学合理确定关于建设项目工程的造价标底。评标的时候,财会人员可以从专业的财会角度发表相关的看法和意见,以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之内。

3、严格监管施工合同环节,为项目工程的实施中的财务管理提供合理的依据

(1)财务人员须参与关于工程合同的签订或审核。因为基本建设的合同一旦签订,最终都是要经过财务人员进行付款和结算。基本建设合同是为了规范建设主单位与施工单位的双方经济行为,是将甲乙双方的责任与义务明确的法律依据。基建的财务人员有义务审核该合同中的经济方面的相关款项是否与财务制度、国家相关的财经纪律相一致,审核其手续是否健全,以避免其他经手人因为对财务相关规定不熟悉而造成工程结算条款等相关方面的疏忽,从而造成基建单位的经济损失。

(2)财务人员要严格管理合同。所有相关的合同都要分别在基建和财务做双方面的保存,然后编号做好保存记录。财务人员应该依据合同的相关款项做好台账,对于合同的签订方的单位名称和合同编号、签订时间、付款方式、合同金额等都要做好登记,以便在工程结算时审核、监督,同时为领导在决策任何工程的执行时提供一目了然的经济信息。

4、对于工程项目竣工的决算要加强审核,与审计部门积极配合

决算是基本经济建设竣工必不可少的一步,对于竣工结算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利益。决算要速战速决,拖延决算就会增加建设的成本。因此,财务人员要积极与审计部门配合,做好以下相应的工作:对建设的项目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审核,是否按报告制度进行执行;工程量的计量方法和结果是否准确无误,对于要扣除的部分是否理应扣除;对于单价的套用是否经过相关定额的管理部门和双方的确定;对于材料的用量和价格的真实性进行审核;对于工程的取费是否与相关合同的条款以及当地的政府部门现行的文件规定相符合,审核是否有多算和重复算的现象出现。

5、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与业务水平要提高

基建财务管理的工作质量直接取决于财务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业务水平,事后记账的会计模式已经被现代社会模式淘汰,基建的财务管理人员要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的基建的财务管理发展要求。要积极更新个人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最新的基建财务管理的信息,将基本建设的财务工作逐渐转向基建中的决策、控制、监督、核算等管理层次上,从而多层次多渠道地提高基建财务管理质量。基建财务人员也要适时了解关于工程建设中的一些建设程序及建设工程等方面的知识,以及相关财务管理编制的信息和基建市场的行情,对建设材料的价格、场地、品牌、造价等信息要了如指掌。只有将自身的素质和业务水平提高,才能促进基建的投资效益提高。

三、加强和改进高校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必然性

1、健全的财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学校建立良好的经济形象

现代的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信用经济的时代。高等院校是为社会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应该树立诚实守信的法制典范。学校应该积极和政府、银行进行沟通,为学校的基本建设的资金运转建立良好的绿色通道,积极主动争取银行和政府的支持与配合,建立良好的基建财务管理制度,从而提高基建投资效益。

2、健全的基建财务管理有利于加强校园建设规划财务的约束

近些年,建筑单位在给高校做校园整体规划时往往忽略了资金筹措这一细节。然而高校的基建负责人往往会被建筑单位的未来规划蓝图左右,再加之现在各大高校互相攀比的心理,从而忽略了资金这一重要环节做出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决策。因此,在高校基建的过程中,加强财务管理的健全和完善,更加有利于约束校园规划建设资金,从而指引决策者做出更加可行性的规划建设,将基建投资利益最大化。

3、健全的基建财务管理有利于 “开源节流”

当今,高校的基本建设都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而开源节流正是缓解这一压力的有效措施。高校基本建设的管理者在资金筹集方面,要充分利用高校的优势及特点,多层次、多渠道广开资金来源。既要持之以恒地开展工作,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和配合,也要想方设法争取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近些年,各大高校的综合实力都有显著的提高,与此同时高校的各项费用支出也明显增加。由此看来,我们可以通过加强管理来降低各项费用的消耗水平。

四、结论

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今天,各大高校积极扩大建设规模,增强办学实力,增加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硬件设施的改造,从而呈现出高校基础设施的多元化、基建资金的规模庞大、资金运转周期及回收时期长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运用高校的财务管理促进基建投资的有效运用变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在基建工程实施中加强资金管理,推动财务管理与基本建设投资的紧密结合,促进项目有序、顺利发展。同时,充分发挥基建财务管理的监督能力,约束其资金的流转,制造和谐、健康的工作环境,从而保证施工进度与工程质量以及工程的造价保持在最优的状态。除此之外,对高校资金的强化管理,更加有利于防范高校管理内部的腐败行为,从而对促进高校的廉政建设更加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基本建设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探讨,给出相应的处理方式和解决建议。以期能使基本建设资金充分有效的使用,提高投资效益,使财务管理在高校基本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

高校基本建设成本管理 篇10

一、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1、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根本素质, 是应当具备的首要条件, 它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职业道德等内容。

要明确高等学校办学的目的是培养有科学、有文化、有道德、的国家建设者。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则是这工程中不可缺少组织者和实施者。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努力践行各项方针政策, 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管理活动的根本要求。再有就是要做好行政管理工作, 必须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要有端正的工作态度, 高度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要有甘为人梯、全心全意为校服务, 为学生服务的精神。

2、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知识素质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 知识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是行政管理人员必备的基础素质。首先具有坚实的政治理论基础,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学习和掌握新形势下政治理论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它可以帮助行政管理人员深刻领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正确理解办好高等院校的目的和意义。

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程度和专业知识水平高校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阵地, 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要在这种环境中搞好管理, 为教学、科研服好务。实现学校的总体目标, 必然要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有较高的学历, 具有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熟悉高校教育过程, 在管理活动中, 正确理解政策、文件精神, 处理日常事务, 解决问题的能力强, 水平高, 效果好。

3、具有一定的管理科学知识

必须掌握管理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必须掌握高校管理和部门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和知识。

4、其他能力素质

(1) 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重要工具。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工作在许多方面都要借助语言这一重要工具, 如作报告、请示工作、汇报工作、协调工作等, 因而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它要求口齿清晰、表达准确、逻辑严谨。

(2) 组织能力, 组织是实现科学管理的有效手段。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组织实施能力, 是直接影响管理工作效能, 决定管理工作任务能否圆满完成的关键性因素。一般地说, 组织能力强的行政管理人员, 就能合理地分配、组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 充分发挥个人才能和集体智慧, 攻克难关, 解决问题, 完成任务, 实现管理目标。

(3) 协调能力,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有层次性和配合性的特点, 它们互相联系, 互相作用, 部门间在管理活动中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影响工作的进程和效率。为了保证管理系统协调、稳定、持续地运行, 实现管理目标, 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调节和改善部门之间, 人与人之间, 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和比例, 使其密切配合, 协调运转。

二、如何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

1、增强职业认同感, 提高待遇, 激发工作潜能

现代高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所做的工作在高校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正常运转的保证, 他们不再是低素质、能力差的代名词、是高校的附属品。要对行政人员的辛劳和付出给予充分的理解、尊重和认可, 要通过各种方式加深人们对管理岗位的性质及其重要性的认识, 并形成一致共识:要使高校健康、有序、和谐的发展, 必须把管理、教学和科研提到同等重要的地位。管理是科学, 管理者同样是人才。要关心行政人员的生活和待遇, 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一方面要在评定职称、津贴分配、福利激励等方面与教师、科研人员一视同仁, 解决行政人员内心深处的心理失衡问题, 从而稳定行政管理队伍。另一方面要吸引真正具有管理知识、管理能力、管理激情的年轻人加入到管理队伍中来, 保证管理队伍后继有人。

2、加大培训力度

随着社会知识化、信息化的发展, 知识的更新速度加快, 要注重行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的培养, 加大对行政人员教育培训的力度。学校应为行政人员做好培训规划, 确定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 选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定期进行管理业务方面的岗前培训、岗位培训和技能培训, 注意培训内容的多元化和丰富性, 使行政人员不仅在专业知识方面而且在个人素质、服务意识、计算机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通过培训, 形成一套形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以规范管理人员的管理行为, 从而达到管理行为的职业化, 管理队伍的专业化。

3、科学设置岗位和考核指标

在机构改革和调整岗位编制时, 应严格定编、定岗、定责, 不能因人设岗, 而要合理设岗, 按需设岗, 因岗聘人。规范用人机制, 推进公开考试的招聘, 吸收具有专业知识水平、管理经验、有改革创新精神的人才到管理岗位上来, 把不适合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流动出去。对管理人员要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考核, 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将工作业绩与晋级分配相挂钩, 激发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 形成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机制。

4、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行政管理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 管理人员要在流动中求稳定。管理工作的自身性质要求管理者的责任心要强, 要有计划, 要有条不紊地完成紧张而复杂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要为管理人员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 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激发其工作潜能, 增强管理队伍的战斗力和生命力, 从而提高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摘要:行政管理队伍在我国高校管理系统中, 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是学校实施教育、科研的前提条件, 也是保障持续办学的的必要保障。本文简单阐述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素质, 以及如何提高整体素质, 加强建设高校行政管理团队。

关键词:高校,行政管理,素质

参考文献

[1]黄德炎:《浅谈新形势下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化》, 宁德师专学报, 2007 (4) 。

论高校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 篇11

[关键词]高校 课程建设 过程管理

[作者简介]王振华(1967- ),男,江苏建湖人,盐城师范学院教务处教学研究科科长,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研究。(江苏 盐城 224002)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0-0107-02

高校课程建设是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石。课程建设的质量直接反映出课程教学水平,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课程建设包括两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即实施专业教学的课程体系;二是微观层面,即构成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课程。这两个层次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密不可分。本文试从微观层面上探讨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以期对高校课程建设管理工作有所裨益。

一、课程建设过程管理的内涵及现状分析

一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都是通过具体过程的实施来实现所要达到的目标。①要实现预期的目标就必须对具体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实行过程管理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课程建设过程管理是指为了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对课程建设所涉及的过程因子,如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材、实践教学、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规划、设计、评估、监控、维护和保障等一系列管理活动,包括过程设计、过程实施、过程诊断、过程维护等。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的新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质量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教育部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把精品课程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突出了高校课程建设的基础地位,更加强调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使更多的学生享受优质教育,这为高校课程建设与改革指明了方向。加强高等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必然要求。课程建设具有计划性、系统性、连续性、稳定性的特点,涉及诸多环节,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都会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其特点决定了必须利用过程管理的方法对课程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协调方式和运行体系进行规范与控制。但在实际工作中,高校课程建设还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没有一套科学系统的课程管理方法;二是急功近利,把目标只定在省级、国家级优秀课程或精品课程上;三是教务管理部门、教学单位、教师以及学校其他部门缺少沟通与交流,认识不到位,思想不统一,各自为政,不能形成合力;四是课程建设中重形式主义,轻实际效果,课程建设的连续性得不到保证,课程建设质量得不到稳步提高。

高校要以强烈的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通过扎实有效的管理创新来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要立足四个方面:(1)长期性。立足长远,绝不是一种短期行为;(2)根本性。从政策、制度上解决课程建设中的矛盾与困难,既治标又治本;(3)系统性。把课程建设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重视全过程的管理;(4)自主性。以高校内部管理为突破口,实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自我提高。②

二、课程建设过程管理的实施

(一)制定课程建设规划

强调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并不意味着弱化目标管理,而是以更重视过程管理来充分保证课程建设目标的实现。课程建设的过程管理必须以课程建设目标为依据,因此,制定课程建设规划尤其重要。课程建设规划要达到五个明确:明确的建设理念;明确的建设目标;明确的建设内容;明确的建设方法;明确的建设保证。学校要成立课程建设委员会,定期召开会议,研究解决全校课程建设工作的重大问题,各系要成立课程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织课程建设工作的实施。要制定课程建设工作制度,从根本上杜绝个人意志和政策摇摆对课程建设管理的消极影响,保证课程管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二)制定课程建设标准

衡量课程建设质量,必须制定课程建设的具体标准,使课程评估有依据。制定课程建设标准的指导思想是:(1)体现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和课程理念,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对课程建设的新要求。(2)课程建设规范是基础,要在规范中求特色,在特色中出精品。(3)课程建设标准必须具有层次性。从普遍课程建设、系重点建设课程建设、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建设、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省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序列,体现不同层次的课程建设质量目标。(4)制定不同类型课程的建设标准,分类指导,有的放矢。

(三)培育与筛选

课程培育是课程建设过程管理的基础环节。课程培育使课程建设由自发走向自觉,由经验走向理性,由分散走向系统。课程培育的第一层次是确保新开课程主讲教师、教材、教学文件、教学设施等基本符合要求,为新开课程创设必要条件,目标是夯实基础,强化规范;第二层次是在系级层面上,对纳入专业教学计划中的课程,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从师资队伍、课程历史、课程地位、教学改革、教学手段、教材建设、网络教学资源、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逐一评价分析,筛选出一批具有较好的课程基础、具有发展潜力的课程作为系级重点建设课程,在政策上重点倾斜,目标是争创校级精品课程;第三层次是在校级层面上,对系级重点建设课程给予重点关注,通过课程建设状况调查、重点抽查、跟踪听课、学生评价等质量监控手段,甄别出有一定影响和特色的课程进一步扶持与指导,目标是建成校级精品课程,争创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四)立项建设

立项建设是提升课程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是调动教师课程建设积极性的手段,也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有效方法。在校级层面上,必须以立项建设为切入点,提升课程建设质量。课程立项建设属于行动研究范畴,其特点在于研究者在进行项目研究的同时,自身也直接从事着项目研究内容的实践。既在研究中实践,又在实践中研究,其对课程建设的促进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课程立项建设不应是孤立的、单一的,而应是综合化、全方位、立体式的,包括:(1)校级精品课程立项建设;(2)课程网络教学立项建设;(3)教学课件立项建设;(4)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研究立项建设;(5)双语课程立项建设;(6)教材立项建设;(7)课程实践教学研究立项建设;(8)课程建设管理与监控研究立项建设等。

(五)课程评估

课程评估是对课程建设与管理进行监控的有效手段,是检查、判断课程建设质量的必要措施,是实施课程建设过程管理的关键环节,根据其目的,可分为常规评估、重点评估、选优评估。

1.常规评估。首先,考察专业培养计划中开设的课程是否达到合格课程标准。从主讲教师、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师教案、课堂教学、学生作业、试卷与批改等最基本的课程要素评估抓起,逐一对照,规范教学要求,规范教学文件,规范课堂教学常规,规范教学环节,确定合格课程和不合格课程。对不合格课程,要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和实施方案及时间。其次,要建立每学期的课程教学与总结报告制度。

2.重点评估。重点评估分为重点课程评估和课程建设专项评估。重点课程评估主要抓两头,一是对建设基础较好、学生反映优秀的课程进行验证性评估;二是对课程教学较差、学生反映较大的课程进行评估,分析原因,重点帮扶,解决问题。专项评估是就课程建设的某一方面进行的评估,如对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日志等教学文件的检查、对教师教案的检查、对课堂教学质量的检查以及学生评教活动等。

3.选优评估。在立项建设的课程中,按期结项验收,综合评估,评选出校级精品课程。校级精品课程的评选,要坚持标准,宁缺毋滥,以保证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

(六)复审与推广

一轮课程建设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评选出的精品课程也不是永久的荣誉称号。课程建设要与时俱进,积极汲取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推进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充实课程建设内容,使课程建设跟上时代的要求,保持课程建设的领先地位。因此,对精品课程要提出进一步的建设要求,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复审,对建设水平停滞不前的,要取消其荣誉称号,充分保证精品课程的先进性和导向性。③对课程建设中涌现出来的好经验、好典型,学校要组织全体教师学习、讨论,共同提高,形成良好的课程建设氛围。

三、课程建设过程管理的保障

(一)以现代化的教育理念指导课程建设

课程建设的过程是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对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是把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新型人才观、质量观、学生观融入课程建设实践的过程。首先必须以转变教学思想观念为先导,以学生成人、成才为目标,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树立现代化的教育观和课程观。④全面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方针,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积极开展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吸收学科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学生为中心,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建立校、系两级管理的课程建设模式

校、系两级课程建设组织要统筹安排,确立校、系两级课程建设管理模式。⑤要明确校、系课程建设管理责任,共同对课程建设工作进行规划与协调,做到责任明确,相互配合,步调一致。教学系是课程建设的基本单位,是课程教学的直接实施者,必须把课程建设的落脚点牢牢建立在系级层面上。在校级层面上,主要是进行课程建设宏观规划与指导,在系级层面上,则是具体扎实的建设工作。

(三)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

高校教师课程教学不同于初等教育,课程专业性强,内容精专,有的专业课程只有几个教师能够开课,而且课程组织比较松散。因此,要建立课程负责人制度,使高校每门课程都有一个明确的负责人,使课程组织由松散型变为紧密型。要在课程负责人的领导下,制订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明确教学安排、选用教材和课程评价等,全面规范课程教学工作,保证课程建设的基本管理。

(四)加强课程保障与激励机制

要加强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强课程建设的物质基础。要通过引进、培养优秀师资,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教学队伍结构,不断提高师资水平。要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改善实验、实践教学条件。要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设备的投入,不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大力表彰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充分调动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从事课程建设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注释]

①唐任仲,O.Mejabi.过程管理技术[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02(3):256-259.

②王振华.论高校内部教学质量监控长效机制的建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2):133-134.

③冯婉玲,段远源.课程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制度保障——兼清华大学精品课程建设案例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06(8):10-12.

④娄玉琴.以先进教育理念推进高校精品课程建设[J].辽宁教育研究,2006(2):77-78.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管理 篇12

由于诸多因素的制约, 很多高校在新校区建设过程中由于管理不善带来的损失触目惊心, 对这些问题, 必须要认真对待。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基本特点

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直接动因是扩招, 另一个动因就是各地方政府力量的推动。也正因为如此, 形成了高校新校区建设的基本特点

1.投资规模大。

近年来新校区建设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特征, 其投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征地多数超过老校区, 少则一两千亩, 多则好几千亩;投资额少则六七亿元, 多则几十亿元, 超过了学校以前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投资总和。

2.建造周期长、工期紧。

新校区建设工程建造周期长, 一般小型工程可当年竣工, 中型或大型工程需要两年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完成。此外, 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全国范围内教学迎评的展开, 工期要求都很紧, 形成了长周期中的紧工期。

3.涉及面广。

新校区建设涉及面广, 包括教学楼、教师公寓和学生公寓、校园建设规划、征地拆迁、道路建设, 各种供电、供水、供气的地下管线、景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等。

4.不可预见的因素多。

新校区建设项目建造过程中不可预见的因素很多, 如气候的制约等, 往往对工程造价和工期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高校新校区建设管理中的问题

目前在高校新校区建设工作的管理方面, 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体现在:

1.新校区建设的前期筹备工作薄弱。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选址。在什么地方建设新校区缺乏科学论证, 往往是政府主导。二是校园规划。主要是新校区规划建设模式使得校园与城市的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相互都出现硬件设施重复投资和建设问题。近些年来还存在部分高校在制定校园规划存在盲目攀比的现象。总之, 各高校热情致力的新校区建设, 其校园规划或多或少存在一些规划不科学带来的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以及其它问题, 必须予以重视。

2.新校区建设管理模式与行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目前, 高校新校区建设工作大多由学校的基建处进行管理, 或组建建设指挥部负责组织实施, 总之, 是由学校直接管理各项工程建设工作。学校直接管理模式的缺陷已日渐明显, 体现在:易受到学校的行政干预而不利于工程建设的科学决策;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受到相应的限制, 不利于他们提高工作的积极性;与全过程工程项目管理的要求不相适应, 不利于把工程建设中的某些阶段性 (如前期论证、后期评估) 工作做细、做充分。

3.新校区建设“负债运行”问题突出。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是, 许多高校已经成为银行的“债务人”。另外, 由于建设项目前期工作不细致, 导致后期被动, 出现建设工程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随着还款高峰期的到来, 部分高校资金运转已有困难。

4.新校区建设中腐败现象不容忽视。

基本建设领域的腐败现象一直是社会腐败的高发地带。随着高校基本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腐败现象的影响也使得高校基建领域产生了滋生腐败的土壤, 也确实出现了一些因高校基本建设而产生的腐败案例。

加强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管理

1.加强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科学决策。

新校区建设, 应首先由职能部门提出可行性研究报告, 包括项目建设规模、投资额度、资金来源、工程预算、招标程序等, 然后提交学校党委讨论, 并将讨论意见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 并进行民主表决, 形成决议后责成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实施。同时学校领导要科学地做好新校区总体规划工作:一是在校园规划方面要注意因校因地制宜, 必须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定, 切不可盲目攀比;二是保持校园规划的一贯性和连续性;三是要认真解决好老校区的优化使用问题。

2.积极推行代建制

高校新校区建设项目既有其一般的特征, 又有特殊性, 原有的建设指挥部模式、基建处模式已难以适应新校区建设的管理需要, 因此需引进先进的全过程项目管理模式——代建制, 促进建设项目“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职能分离, 通过专业化项目管理, 最终达到控制投资、提高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的目的。实行代建制后, 项目建设单位无需再抽调人员成立基建班子, 以减轻学校的工作压力;同时建立投资方 (政府或高校) 、代建方和使用方 (高校) 三者之间相互约束的监督机制,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招标投标、合同管理、监理等制度。这样既可以确保工程质量, 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3.建立并完善过程审计制度。

高校的新校区建设必须进行全过程审计, 需要内审部门关注工程造价的确定和控制、建设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从加强管理入手, 对出现的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建议, 使审计部门在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发挥其它管理部门不可替代的作用, 并从中总结经验, 为建设管理部门提出改进意见和方案, 帮助他们完善内控制度。

4.完善管理体制, 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上一篇:辽宁经济下一篇:课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