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高校建设思考

2024-11-17

平安高校建设思考(共10篇)

平安高校建设思考 篇1

一、建设目标

确保高校不发生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涉校重大政治事件、非法聚集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及暴力恐怖事件, 不发生危害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的恶性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

二、建设思路

(一) 建立综合防控体系

1.多功能的监控平台。 高校应建立系统起点高, 全部采用高清摄像头, 重点部位使用红外摄像头, 视频监控点覆盖校园各重点部位, 立足安防, 面向师生员工多方位的服务平台。 综合防控体系的建立为学校师生提供查询服务, 为公安机关查处案件提供有价值信息。 除了日常安防监控、报警求助、应急指挥功能外, 还需拓展考试巡查功能、巡逻监督、交通管理、后勤服务申报及投诉等功能, 与消防控制室合并时将更大地发挥消防管理功能。 校园“110”也是师生员工知心的热线电话, 起到良好的服务功能。

2.多样化的防护措施。 学校在物防这一方面, 实施宿舍楼门有门禁, 宿舍房门内有保险柜的模式, 路面设置交通标线、标牌、路障等设施。 这种多样化的防护措施有力地维护了学院治安、交通秩序。

3.多层次的宿舍管理。 宿舍是大学生安全的重要阵地, 也是大学里重要的育人场所。 学校除了采取每栋设置门禁系统和专门的值班人员之外, 还应加强“六进宿舍”的管理。 “六进宿舍”指“党团组织进宿舍、学工队伍进宿舍、和谐文化进宿舍、学风建设进宿舍、心理辅导进宿舍、自主管理进宿舍”的工作。 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每间学生寝室, 把党团组织建立到学生宿舍中, 推进辅导员进公寓办公, 实施“三同” (同吃、同住、同学习) , 积极建设文明和谐的宿舍文化, 对大学生健康安全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 对整个大学的安全稳定发挥重要作用。

(二) 拓展多种教育方式

学校的安全教育采取多层次、全过程、多视角、多形式的教育方式, 具体表现:领导讲座、课堂教学、理论研究、个案干预、资助育人、主题班会、宣传手册、温馨提示、逃生演练等。 主要特点如下:

1. 安全教育进课堂。 学校的安全教育全方位铺开。 一方面, 学院书记、院长在新生入校军训期间给学生进行人生理想与安全教育讲座, 大一开设大学生安全教育必修课程, 学工部、二级学院、班级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教育, 大三就业指导课也有专门的就业安全讲解。 另一方面, 学校还应在教工中以学院为单位全面开展消防等安全教育。 这种多层次、全过程、 进课堂的安全教育形成了学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特色。

2.理论研究促教育。 在学生矛盾化解和心理危机干预研究方面, 学生安全意识形成、防范等方面, 思想道德教育方面, 成立专题研究团队, 确定研究项目, 运用研究成果进课堂。 大大加强和促进大学生安全教育质量提高。

3.资助育人保稳定。 学校资助工作主要针对在心理上、经济上、学习上、精神上需要特殊帮助的大学生群体。 这种群体不稳定因素较多, 该方面的工作做好, 对学校的稳定起到极大的作用。 学院对特殊大学生群体采取大力度、全方位的帮扶措施。 学校应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学生资助的资金, 切实做到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经济困难而失学。 同时在心理上、精神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感恩励志教育, 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境、走向自强自立, 效果较好, 有力减少大学生中不稳定的因素, 为学院安全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 构建全员参与机制

1.建立校院室责任制。 全院各二级单位每年都跟学校签订维稳综治和消防两份责任状, 书记和院长为第一责任人。 做好维稳与消防责任状、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施工队伍的治安责任状、出租门面安全协议书等各种形式安全责任书的签订, 对于“平安高校”建设的组织领导起到积极作用。 做到目标责任管理得当, 做到学校没有一个大学生上街游行, 一直保持政治稳定, 不出现重大政治事件、非法聚集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及暴力恐怖事件, 无恶性刑事案件和重大安全事故, 无涉密事件。

2.优化整合安保队伍。 学校建立专业安保队伍、门栋看守队伍、安保工作志愿者服务队, 负责门卫、交通、巡逻及摊点整治, 利于学校开展维稳综治安全工作。

3.群防群治全员参与。 学校设置维稳工作领导小组、综治工作领导小组、安全工作领导小组、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学生文明督察队、学生治保委员会、公寓管理委员会、民管会、信息情报员等组织, 实现全员参与的群防群治的安全工作体系。

三、规划与设想

(一) 队伍建设专业化

1.严格控制招聘环节, 逐步提高安保队伍整体质量;

2.做好岗前、岗中培训, 建立具有职业化特征的安全培训教育训练体系, 提高群防群治队伍的业务水平。

(二) 校地互动常态化

1.聘任法治副校长, 面向全体师生进行法制教育;

2.学院举行重要活动、进行基础工程建设时聘请公安、城管等部门工作人员参与安全秩序管理, 为学院建设发展保驾护航。

3.属地派出所、 街道综治办等部门常态参与涉校涉生矛盾纠纷处理;

4. 学校与属地街道、 社区例行日常安全隐患交叉排查事务。

5. 属地派出所专业人员参与学校安全教育教学、 专题讲座。

(三) 安全教育实用化

1.建成 “微学工”微信公众平台, 定期推送防骗 ( 盗) 等实用性安全常识、典型案例, 提高学生安全防范与法制意识;

2.进行安全教育课程改革, 创新实用性教学模式。 结合典型案例, 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教育。

(四) 技防建设智能化

1. 建成校门道闸智能管理系统; 实现校园车辆智能化管理。

2. 建设完整学生公寓门禁系统; 实现学生入住信息化监控。

3.建设教学楼、图书馆、 办公楼信息管理系统; 实现安全现代化管理。

4.落实学校所有重点场所安装红外防盗报警系统; 实现重点防控无缝化监控。

摘要:为贯彻落实深化平安中国、平安湖南工作会议和教育部、公安部关于开展“平安高校”建设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 引导高校加大对安全稳定工作人、财、物的投入, 逐步构建完整的人防、物防、技防体系, 提高校园维稳综治安全工作水平, 认真思考平安高校建设思路。

关键词:平安高校,校园维稳,体系建设

平安高校建设思考 篇2

平安建设是新形势下加强综治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保障工程,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所期盼的民心工程,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工程。各级、各部门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履行好平安建设的政治责任,更是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我们要认真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进一步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和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总第,精心谋划好本地本部门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确保在稳定和谐的环境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在改革和发展中实现社会稳定。

一、切实在推进改革和发展中履行好平安建设工作的领导责任 第一,要解决好领导权利和领导责任问题。十几年的工作实践,各级、各部门都建立起了维护稳定工作领导机制,对工作实践进行客观的分析,还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一个地方、一个单位出现不稳定的因素、发生影响稳定的问题,看起来可能是简单的现象,但究其原因,认真分析,实际上反映出那个地方或部门存在的执行政策、干部丽质、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等问题,集中体现在那里的领导同志在行使领导权利和落实领导责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实际问题。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指标带来的实惠政绩。快捷政绩、显效政绩,在抓“中心:”工作的同时,往往忽视了抓“中心”工作的稳定“重心”,把“稳定压倒一切的大政方针”“套牢”在P实用主义“的狭隘权利观中。这种狭隘权利观支配领导意志的分配,有了这样的权利观和政绩观,就有了这样的工作目标和施政行为,导致有些地方在谋划、决策维护稳定工作上的”重心失衡、利弊失调、权责失重,出了问题求全责备,亡羊补牢。权利和责任是辩证统一的有机结合,相互作用,、相互载承,狭隘的权利观势必造成责任意识的淡化、弱化和权责的两极分化,在形成维护稳定工作“责、权、得“相统一的监督制约机制上政出多门、政令不通,在考察党政领导干部抓维护稳定工作能力和实绩上也是避重就轻、避实就虚。造成”“权责不分、有权无责”的恶性循环;造成领导干部在抓维护稳定工作中的思路不清、认识不足、精神不振;造成在形成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上心不齐、劲不足。所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必须首先解决好领导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第二,要解决好观念更新和工作创新的问题。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将赋予维护稳定工作的创新的问题。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将赋予维护稳定工作新的内涵。中央一直强调,全党同志要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随时准备应对可以预料的和难以预料的,来国内和国外的,来自经济生活中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以及自然界的各种困难和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各级党政领导要在观念更新和工作创新的基础上不断提高驾驭全局、处理复杂事物的能力。实事求是地讲,我们个别地方,特别是有些地方的领导同志在抓工作的指导思想上,“稳定也是政绩”的观念树的不够空白点。不注意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不善于解决新情况、新问题;不注意平时工作的总结和积累;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不强。只是在抓具体的工作落实中盲目地借鉴和照办照抄现有的经验,循规蹈矩,沿袭老套的工作措施和工作策略,使平安建设工作始终处于“低谷”徘徊的尴尬境地。造成落实工作“眉毛胡子一把抓”,总结工作“按下葫芦起来瓢”的被动局面。这些都是不注重观念更新和工作创新,落实工作中的经验主义、本本主义、拿来主义和实用主义带来的后果和危害,无形中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套上了学生的枷锁。所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必须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第三、要解决好领导干部求真务实的作风问题。有什么样的“求真观”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什么样的“务实观”就有什么样的发行客观世界和揭示、把握客观规律的实践观。这就要求我们各级领导干部在履行平安建设工作职责中,要切实保持严谨的、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个别地方在研究和决策维护稳定工作政策、方针时,不讲究工作的科学性,不注重工作的规律性,不善于客观全面的考虑、分析、判断、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切合实际的主观臆造本地维护稳定工作的大政方针。往往造成一种展望工作形势大好,汇报工作成绩卓著,研究工作好高骛远,落实工作眼高手低的虚假、浮夸、好大喜功的工作作风。这种不良的作风造成了有些地方和部门在落实上级精神和完成交办任务时,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弄虚作假,报喜不报忧,欺上瞒下,这些对我们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大局和干部自身都是极其危险的。所以,深入推进平安建设必须保持和发扬求真务实的领导作风。

二、切实在完善工作措施和机制上把握好平安建设的工作重点 第一,要解决好党在领导维护稳定工作中的组织建设问题。切实发挥党的各级组织特别是基层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中央五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对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地方实施领导责任查究的通知》,以制度的形式明确了强化各级领导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具体分管领导抓治安、抓稳定的责任,由此可以看出,稳定工作无小事,不允许我们不重视。但是,在具体工作落实中,有些地方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落实或落不实的现象。有些地方的党委组织部门在研究、考核干部工作过程中,不能够认真按照上级的有关文件要求,征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部门的意见,切实把党政领导干部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和实绩列为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把考核结果与晋职晋级和奖惩直接挂钩。对由于工作不力而发生严重危害社会稳定重大问题的领导干部查究不力、纠正不力、挽救不力。对真抓实干,工作成绩突出的地方、部门的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分管领导干部不能做到劳有所得、功有所奖。如果不氢党的组织领导置于维护稳定工作之中,势必严重挫伤和扼杀各级、各部门在维护稳定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将导致工作的极其被动。

第二,要解决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基础建设问题。从当前的情况看,各地区和各部门在基础建设方面还很不平衡,存在差异较大。有些地方缺兵少将,日常工作不堪重负,一有任务分身无术。有些地方办公条件和相关的办公设施落后,作为维护社会稳定的专门力量,个别地方特别是一些偏远、贫困的基层单位连必备的正常工作设备都没有,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办公环境中,根本不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综治工作的要求和完成维护稳定工作繁重的工作任务,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通过对维护稳定工作的有关调查,个别地方存在着经费保障不足的问题。有些是确属地方财政紧张,“欠账”比较严重;有些是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在通盘考虑和安排经费预算计划时没有把维护稳定工作的经费摆上重要的位置。另外,有些地方在按规定和政策利用社会的、经济的多种渠道筹措和规划资金来源上办法不多,主动性不强,等靠思想严重,造成在落实维护稳定工作的各项措施上止步不前。

第三,要解决好“打防结合”的关系问题。“严打”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建立社会治安的大防范格局,要依靠专门政法力量,更要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实行社会治安群防群治。我们在实践中可以看到,通过“严打”和阶段性专项治理工作,确实对震慑犯罪和维护良好的社会治安秩序直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是,往往在“斗争”过后的短时间内,社会治安形势又出现新迅速反弹,各级党委和政府不得不在警力有限、“人疲马困”、经费紧张等困难条件下,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进行再打击。这就说明我们在程度上存在着“重打轻防”、“以打代防”、“打防失衡”的现象。同时也表明,我们在工作中不善于研究新时期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思想方法、行为手段;不善于科学辩证的分析和正确处理“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关系,没有把工作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真正转移到“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指导方针上来;对通过防范的网络化建设,在构建严密的防范网络中寻求和捕捉“打击点”,有效地减轻集中打击压力,从而促进打击的实效性和连续性,通过打击的威慑力,逐步建立起“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治安防范新格局和重要性的认识不足。这些都应该引起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各级、各部门都初步建立起了形式不同的维护稳定工作体系,但在建设水平和效能发挥上,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治安联防队伍力量不足,专职联防员、治安员等治安联防队伍的职业化程度不高,特别是随着形势任务的发展,受经济发展条件、传统思想束缚等主、客观因素的制约,群防群治工作在组织形式、操作手段、机制五步蛇办法不多,联防队伍由义务型向有偿型、兼职型向职业型、离退型向社会型的转变步伐相对滞后;街面控制的公安巡逻力量不足,需要进一步进行有效的警力整合,使警力充分下摆;社会治安防范的“社区控制”和预防青少年犯罪工作的“社区矫正”功能相对弱化,有些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控制”和“社区矫正”功能相对弱化,有些地方还没有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控制”和“社区矫正”的工作机制,“一区一警”、“一村一教”工作流于形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从维护社会稳定大局角度出发,走出“好人都没活干”等错误思想认识误区。这些都是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的工作实践中需要进一步加以认真研究解决的。

三、切实强化队伍建设水平上发挥好平安建设的人力优势 当前在队伍建设方面存在主要问题:一是教育培训问题。教育培训工作落实不力,教育培训的组织形式和制度不健全,方法和手段落后,针对性不强。个别干部宗旨、信念、形势任务的思想理论水平不高,理解和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和统揽维护稳定工作的实际工作能力不强。二是干部管理问题。干部队伍“入口”把关不严,特别是基层综治干部的选拔、使用上,没有建立起系统严密的选拔、作用、备案、任期考评和后备干部任前考察、试用等相关干部管理制度。一些单位的编制、机构、级格、待遇等干部人事制度还没有完全理顺,影响了干部队伍的稳定。三是自身建设问题,个别地方抓理论和业务工作能力低下,遇到问题判断不准、摆布不周、解决不力,干脆回避矛盾,交由下级或推向上级,致使很多工作陷入一级推一级,层层难落实的不利局面。受西方文化思潮和旧的传统体制及观念的影响,我们个别干部沉迷于“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所谓“平和心态”之中,精神状态不佳,在抓工作中有畏难情绪,怕干艰苦工作,怕下基层,作风飘浮。以人为本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平安建设工作也是一样,需要一支高素质、有激情、敢当先的干部队伍。切实在推进平安建设进程中,大力加强综治干部队伍建设,发挥好他们的工作干劲和积极性,形成团结一心,奋勇争先的氛围至关重要。

四、今后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夯实平安建设“一把手工程”

进一步强化“一把手”在平安建设中的首要责任,在严格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一票否决权制的基础上,逐步研究建立适应地方特点、符合地方实际的政策性约束机制,对一些没有达到一票否决条件,但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始终处于落后状态、大问题不出小问题不断的地区、部门、单位的“一把手”,分管领导和具体责任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实行责任目标动态管理,研究制定相关的责任查究制度,也要落实相关的查究措施,使其始终处在动态监督管理之中。综治部门应与宣传部门共同研究建立媒体监督公示制度,适时通过地方主要新闻媒体对有关地区、部门、单位存在的倾向笥问题进行曝光,让社会大众参与对一个地区、部门、单位的责任监督。也可以从离退人员、在职干部、基层群众、专家学者等社会各阶层聘请一部分综治专职监督员和义务监督员,对机关、企业、学校、社区等平安建设的个体进行监督,形成一种民间监督、政府监督、社会监督相统一的监督格局,进而融入整个平安建设的大局当中,使平安建设工作处在群众的参与和监督之中,保证平安建设的健康运转。为了将“一把手”责任真正落到实处,建议将“五部委”联席会议扩展为“十部委办(局)也纳入到联席会议序列中来,按照各自职能和工作需要明确十部委办(局)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及任务,更进一步地深化和延伸平安建设工作的监督职能,确保平安建设成为真正的”一把手“工程。

(二)进一步完善目标考核机制

建立综治日常考核制度,推行日常考核与集中考核相结合的目标管理模式,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基层,深入到社区、企业、学校、机关、公共场所、敏感部位等社会的各个层面开展综治日常督查,对影响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以下达《限期整改通知书》的形式,以综治委的名义将整改意见落实到各熟读苦于,敦促各相关部门及时加以整改,并将落实情况纳入综治考核的重要内容,以期达到“边学边改、边建边改、边整边改“的工作效果,把各类事故和安全隐患充分纳入视线,扫清社会治安的死角、死面。建立综治委成员单位综治工作情况日常采集制度,将社会治安的具体指标、数据动态以季报、月报等形式向各相关职能部门下达统计任务,对刑事案件、干部犯罪、、安全事故等治安形势进行及时地掌握和了解,防止因时过境迁使问题得不到及时的纠正而引发更加严重的事端。在落实组织部门考核干部征求综治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综治部门与党委组织部、机关工委、文明办、人事局等开展综合性机关目标考核工作的部门建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和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征求意见制度,从而构建起横向联动的目标管理责任体系,真正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监督制约机制。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和发展需要,适时对平安建设工作考核标准做以调整,使其有更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更加贴近实际、科学合理。

(三)强化激励奖惩措施

平安高校建设思考 篇3

“大团委”模式是新时期共青团“凝聚青年、发展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方式,依靠直属团组织已有效使团组织进一步融入青年,团的活动进一步覆盖、影响青年。实践证明,“大团委”模式有可复制性,是新形势下平安校园建设有效途径。

关键词:“大团委”模式;平安校园;一制一点五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077-02

安全稳定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前提,平安校园建设是保证高校安全稳定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高校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也应清醒地看到,随着高校改革和发展的进一步深入,影响安全稳定的因素更复杂,维护安全稳定的任务更艰巨。例如:校园开放式管理、保卫人员结构老化及群防群治总体弱化等等因素,导致校园内长期存在“三多一少”现象,即“暂住人口多、务工人员多、闲散人员多、保卫人员少”,校园安全形势复杂,平安校园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突显。

“大团委”模式即:依靠乡镇团的委员会,按照平均1名乡镇专兼职团委成员负责新建不少于2个直属团组织、1个乡镇新建不少于20个直属团组织的工作标准,建设由镇区内多个直属团组织构成的实体化“大团委”,进一步发挥乡镇作为共青团面向基层的“桥头堡”作用。

“大团委”模式是新时期共青团“凝聚青年、发展青年、服务青年”的工作方式,实践证明,有效使团组织进一步融入青年,团的活动进一步覆盖、影响青年。“大团委”模式将是新形势下平安校园建设有效途径。

一、“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具有以下三点重要意义:

1.“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必然要求。

高校“综合管理委员会”、“防火委员会”、“安全生产委员会”等管理机构,往往局限于一年一次的总结评比,距领导近,距群众远,务虚多,务实难。不仅不符合日常安全管理需要,也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相去较远。而“大团委”模式是:既指导、推动下属的组织工作,又直接组织、联系、团结群众,形成区别于过去仅作为领导机关、以领导推动下属的组织为主的传统组织模式。

因此“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当前高校切实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必然要求。

2.“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健全基层安全网络,夯实安全基础的必要办法。

部分高校二级单位的安全生产、防火网络建成后,有关负责人有的不知道自己有什么职责,有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已经担任该职务,有的安全网络中没有承担具体日常工作任务的人员名单,有的安全网络中的具体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无暇从事安全工作,因此校院各级安全类委员会的作用甚微。而“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组织建设,正是是抓住了基层薄弱、执行薄弱的关键。

因此“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健全基层安全网络,夯实安全基础的必要办法。

3.“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创新工作思路,有效群防群治的科学途徑。

要充分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参与平安校园建设的积极性,就需要大团委模式的融入,需要创新组织建设思路,例如“一制一点五平台”大团委建设思路等等。因此“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是高校创新工作思路,有效群防群治的科学途径。

二、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平安校园建设面临的困难挑战,可以概括为“三个不适应:

一是人力不适应。一方面,专职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执法依据弱化,福利待遇边缘化,队伍较涣散。另一方面,兼职队伍对于热情不足、往往敷衍了事。

二是财力不适应。高校用于平安校园建设的财力匮乏,往往被动作为。例如平时消防设施不进行例行保养,消防检查不合格了,不得已才维修消防设施。

三是措施不适应。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校园安全措施往往人防巡守为主,海报宣传为主,缺少有力措施,覆盖比较有限。三个不适应导致安全防范难、案件处理不及时,平安校园建设难以理想。

将“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中,就是要形成一套制度,争取上级对基层(校区)保卫科给予财力的有效支撑;确定一个重点区域人群,组织动员他们进行群防群治,自防自治;建立五大平台,借力合作,引入资金、资源、人才等,让群众有自防组织,让基层保卫部门有抓手,争取更多力量支持平安校园建设。

三、将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的举措

将大团委模式融入平安校园建设的举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即“健全一套制度、把握一个重点、建设五大平台”(简称“一制一点五平台”)。

1.要建设一套制度,树立工作开展的科学依据,

从而减少阻力增加动力。

“大团委”模式下,各级团组织纷纷出台制度政策支持乡镇团委建设实体化“大团委”。例如,团中央、财政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和推动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意见》,为乡镇团委争取每年2万元工作经费。各级团委也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制度有力,上下合力。

平安校园建设中,可以借鉴“大团委”模式的成功经验,从自上而下出台有力政策制度,推动资金、资源、人才等向基层组织倾斜,从而减少工作阻力,增加工作动力。减少部分校区保卫科,很大一部分精力忙于人员年终福利和办公经费的创收,而对于保卫工作疲于应付问题,争取专门制度、专项经费支持基层科室,让基层保卫职工集中精力干工作。

2.要把握一个重点,突出工作开展的目标人群,从而有效动员和培训使用,组织群防群治。

“大团委”模式下,面对基层团组织整体薄弱的状况,经调查分析后判断:要特别关注“村外镇内”的青年人,不拘泥于行政化格局建立组织。

平安校园建设中,可以借鉴“大团委”模式的成功经验,认真分析安全稳定的重点服务人群在哪里,建立群防群治组织。例如,把校园活动区域分成教学科研、办公服务、生活住宿、公共道路等4个区域。按照案事件发生概率,可以把安全重点区域确定为:晚间的生活住宿区域和无人防、技防的办公教学科研区域,然后按区域组织大学生和青年教职工自防组织。保卫组织不能抽象存在,必须融在广大师生赖以工作生活的特定的环境中,然后把保卫组织结合、切入进去,让这些群众性保卫组织直属于基层保卫科,使基层保卫科不只是领导层级,成为实体化“大保卫”组织。

3.要建设五大平台,夯实工作开展的物资基础,

从而减少务虚增进务实。在“大团委”模式下,各级团组织积极克服困难,筹集资金、资源,建设直属团组织的活动平台。直属团组织建立后,保证一个月开展一次活动。

平安校园建设中,可以借鉴“大团委”模式的成功经验,建设高校平安校园建设五大平台:

1.合力完善专职保卫职工的培训制度和经费制

度,建立“保卫职工夜校”,规范管理保安全。

通过建立“保卫职工夜校”为抓手,规范专职保卫人员的培训制度,同时规范基层保卫科群防群治工作经费拨付,保证必要经费开展群防群治。

2.有力构建部门学院兼职保卫者的“安全学院”,力求实效保安全。

紧紧依托上级的支持和有关学院的支撑,建设兼职保卫工作者的安全学院,通过定期培训和素质拓展,有效提升兼职保卫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意识。

3.努力建設基层防火墙,建设校区为单位的“消防教育馆”,培训演练保安全。

“消防教育馆”因校制宜,针对高校师生特点,将消防课程以卡通、动漫等视听形式播放,设置消防张贴画、水源图、逃生路线图以及触摸式互动教学设备等,面向师生,把专项消防宣传和常态化疏散逃生教育结合起来,让师生就近学到消防知识。

4.着力发现安全薄弱区域,建设宿舍区域“平安

宿舍志愿者培训中心”,群防群治保安全。

针对大学宿舍区域这个安全薄弱地带,案件多发地带,建立“平安宿舍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建设平安宿舍志愿者培训中心,提倡大学宿舍区域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指导协会开展安全教育、值班巡逻、监督检查等安全服务,掌握安全动态,及时预警、上报。例如:通过设勤工助学岗位,安排学生干部晚上19:00至23:00在宿舍楼宇值班。填补该时段宿管员人手少,又往往忙于洗衣、售货创收业务产生的安全空白,虽不增加管理成本,却有效增加了防范力度。

5.全力建群防组织“户籍化网络管理平台”,实时排名,考核评比,有效管理保安全。

通过建立内部网络实时排名,明确校区保卫科的工作进度和工作责任。推进群防群治组织建设,校区保卫科是执行主体,要集中组织校区内专兼职保卫干部的力量,按学院、按区域逐一建组织。校保卫处是推动主体,要争取校领导层面的重视和有关部门支持,及时安排部署,明确工作任务,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加强监督检查。不仅评比数量而且评比质量,比群众自防组织的建立数,还比活动数。要求每个自防组织每月一次活动,活动内容上网,力求实效。

参考文献:

[1]许朝渊.大学安全威胁调查与“平安校园”对策研究.华东师范大学.2007。

[2]宋明钧.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对策与思考.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

[3]于庆伟.高校构建平安校园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沈阳师范大学.2011。

[4]洪建场;闫璐.创建“平安校园”的几点见解.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作者简介:

1.杭天龙(1980.3-)男,籍贯江苏扬州,扬州大学保卫处消防与安全生产科副科长,兼任扬州大学团委实践创业中心副主任,硕士学位,高教管理实习研究员,从事高校安全管理、共青团工作及研究。

平安高校智能化建设需求分析 篇4

1 建设智能化平安校园的意义

学校是育人的场所, 是求知者的天堂, 校园安全牵动着社会的每个人。建设“平安校园”, 利用校园智能化系统中的安全防范系统, 对校园环境、人身财产及重要设备进行安全保护, 是使学校有一个安全、方便、舒适与高效的工作环境的必要保证。通过人防、物防、加技防的高科技治安防控体系, 以提高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校园智能化安全防范, 是指通过智能化解决方案为安全防范工作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及为事后取证提供证据, 是整个安防系统中重要的一环, 也是智能化校园系统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通过技防的手段可以及时通知安保人员到达现场, 以人防的方式达到保护校园安全的目标。

2 校园安全隐患分析

学校不是世外桃源, 始终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校园里也会出现物品被盗、打架斗殴、校内飙车、饮食卫生等等不安全因素。

2.1 偷盗。

据了解, 学生物品被盗是校园安全最为令人担忧的因素。现金、手机、电脑在宿舍内不翼而飞, 还有自行车, 甚至老师的钱物在办公室里也频频被盗, 偷盗者手段别出心裁。

2.2 人身安全。

高校是一个开放的场所, 校外人员出入校园司空见惯, 不仅增加了校园防盗的工作难度, 更有甚者社会人员校园内滋扰师生, 发生恶性人身侵害事件。加之有些学生夜深归寝, 这些都是影响人身安全的因素。

2.3 餐饮卫生。

食堂是大学生用餐的主要场所, 但每逢下课高潮, 食堂总会出现人满为患的场景, 因此校园内及学校周边的餐饮摊位小吃便成为学生的另一种选择。因此膳食安全问题也是校园安全工作之一。

3 安全防范的作用

安全防范系统是以维护社会公共安全为目的, 运用安全防范产品和其它相关产品构成入侵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防爆安全检查系统等。安全防范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四个层次来理解。

3.1 防范。

实现校园安全, 首要问题是“防”。也就是说, 安防系统的作用是监督不安全行为使之不可能发生或在罪犯企图犯罪时就能察觉, 从而采取措施, 阻止犯罪的进一步发生。

3.2 监控。

定期或随时向管理者提交防范区域环境状况及人员活动情况报告, 保证授权出入人员的自由出入, 限制未授权人员的进入, 对暴力强行闯入行为予以报警。

3.3 报警。

当发现安全受到破坏时, 系统应能向安全防范控制中心和有关地方发出各种特定的声光报警, 并把报警信号通过网络送到校外公安部门, 以通知相关部门出动警力进行人为控制。

3.4 监视与记录。

平时通过视频监控系统观察所监视范围的情况并进行记录。在发生报警时, 系统应能迅速把出事的现场图像和声音传送到安防总控中心进行监视, 并实时记录下现场情况, 为事后取证还原现场。

4 高校安全防范建设需求分析

为了实现智能化平安校园的目标, 必须加强视频监控系统和入侵报警系统等安防工程的建设。校园安全防范系统应满足如下要求:

4.1 校园视频监控

高校占地面积一般都比较大, 而且都很注重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 绿地、水域、运动场, 各种楼宇分散其中, 学子们在花园般的校园中学习生活。校园布局一般分为教学办公区、学生宿舍区、食堂及商业等公共生活区, 有的学校还有方便学生家长住宿的宾馆等。对校园环境的监视主要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实现。视频监控系统前端摄像机的设置应达到以下要求:

4.1.1 校园环境的视频监视。

在各个主要通道口架设高清球形摄像机, 对校区进行全方位的监控。如学校门口是进出校园的主要通道, 选用高清球机可有效监视进出学校车辆情况, 也可及时了解校门口动态。利用摄像机对自行车库进行重点监控, 防止自行车偷盗事件发生, 如有发生也便于取证。

4.1.2 学生宿舍区的视频监视。

对于人员密集的学生生活区, 要求视频监控系统能监视到学生出入的主要通道, 如在每栋宿舍楼的单元门入口处安装摄像机或在每组宿舍楼群的出入口处安装摄像机, 用于观察出入学生宿舍人员的情况。如有需要也可在走廊、楼厅等处安装摄像机, 但监视范围不包括宿舍内部, 避免侵犯学生的隐私。

4.1.3 公共生活区的视频监视。

对于食堂、商业街这样的公共生活区, 也是人员密集的地方, 一般分布在校园的多个区域, 也应纳入校园整体环境监控布局。如对食堂售饭窗口进行视频监视, 用于观察窗口排队人员的密集度及售饭状况。另外, 对食堂后场的主要场所也要安装摄像机, 加强对食堂膳食加工操作的管理, 以提高膳食卫生质量, 吸引学生。同时对校园内的餐饮摊位周边安装摄像机, 以监督提高周边的卫生环境。

4.1.4 教学办公区的视频监视。

对于教学楼、办公楼, 人员流动性也很大。一般教学楼里除学生上课的教室外还有老师办公室, 且教室里都有电脑等电子化教学设备, 因此也必须进行监控。在每幢楼的入口处及电梯轿厢内安装摄像机, 还要监视每个层楼的楼梯口及公共走道, 以观察出入教室、办公室的人员动态。

4.1.5 校园内宾馆的视频监控。

应参照公安部对宾馆安全防范系统的要求执行, 同时将主要观察点视频信号接入学校整体安全防范系统里。

4.2 入侵报警设置

当有不安全因素发生时, 入侵报警系统可以发出警告, 可以启动照明系统, 可以联动视频监控系统进行录像, 并向安全保卫部门发送报警信号。

在对教学办公区进行视频监视的同时, 在每幢楼的入口处安装报警探测器。同时对如财务室、实验室等室内存放电脑或其他贵重设备的地方, 对其门窗要进行控制, 安装幕帘或挂壁式探测器, 室内空间安装壁挂或吸顶式探测器, 并与相应的摄像机进行联动。

4.3 巡更系统

高校校园面积大, 有些地方可能少有人员去, 但这种地方却往往会成为安全的死角, 因此合理的巡更路线设置可以更有效地加强对校园保安人员的管理, 对保证校园安全将起到积极主动的作用。根据校园区域环境条件, 在校园多处安装巡更开关点, 特别是人员密集处和人员稀少处。保安巡更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到达指定区域巡更处, 触发巡更开关点向系统管理中心发出“巡更到位”的信号。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 指定巡更点未发出“到位”信号, 该巡更点将发出未巡视状态信号, 并记录在系统管理中心。

对于巡更时间、路线的设计, 系统可以定时或不定时的调整, 让“人防”更为灵活, 加强安全防范系统的主动防范作用。系统还可联动摄像机对巡更点状态进行监视和记录, 便于管理中心及时了解现场情况。

4.4 校园安防系统管理模式

校园安防系统应能独立完成视频监控及预警功能, 也能满足监控存储及联动等基本要求。

4.4.1 统一管理、分级授权

集成后的视频监控系统由一个总控中心平台和若干个区域分控中心组成, 实现系统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 分级授权使用。各区域视频监控分中心原则上只对所辖区内的监控点具有操作权限, 总控中心出现任何故障时不应影响其他分控点的正常使用。

4.4.2 报警联动要求

4.4.2. 1 提前预警

安全防范系统不仅要满足视频录像及事后取证的功能, 更为重要的是应有一定的预警功能。当安全受到破坏时, 安防系统应能在中心平台和有关地方发出各种特定的声光报警, 并把报警信号通过网络送到相关安防部门。使有关部门能根据预警信息采用适当措施把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 而不影响学校的安全。

4.4.2. 2 报警联动

在发生报警的同时, 系统应能迅速联动报警设备以外的其他设备进行动作, 打开出事现场的照明控制, 联动现场摄像机跟踪并把出事现场图像和声音传送到安防中心进行监视, 并实时记录下来。

4.4.2. 3 为应急指挥服务

视频监控系统应联动安全报警系统, 出现紧急事件时能够快速及时的通知学校及教育、公安等上级监管部门, 以满足应急指挥需要。

5 平安高校智能化建设展望

平安校园建设监控点较多, 如此大规模的监控图像, 单凭监控中心值班人员, 是难以兼顾的, 往往都是事情已经发生, 才去查看相应的视频, 仅仅作为案件的回顾, 而不能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及时发现并进行控制, 减轻损失。在建设智能化系统时可采用智能预警及跟踪功能, 可确保及时发现隐患, 并在有人闯入校园后, 能实时跟踪闯入人员, 使非法闯入人员无处可藏。

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报警通知提醒, 监管人员能够随时随地了解学校安防状况, 不再需要整天待在监控机房里目不转睛盯住监视屏幕。手机短信支持可视化技术, 可将实时视频、报警事件等信息发送到监管人员的手机里, 短信同时附有视频链接, 通过点击链接即可查看。

安全防范系统还需要考虑智能化其它子系统的接入, 如进出口管理系统、门禁控制系统、校园广播系统等, 从而实现系统间的联动及统一管理, 形成一个更为可靠的安防监控系统, 为“平安校园”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摘要:从建设平安校园的重要性出发, 通过对校园安全隐患的分析, 提出“人防”加“技防”的智能化解决方案。详细介绍了安全防范系统对校园安全的作用, 并详细分析了校园安防监控各系统前端监控点的分布思路, 以及建设多级架构的安防监控中心, 在总控中心对各个子系统进行控制管理及远程监控。同时展望了在智能化安全防范系统中如何提高“人防”的工作效率, 通过将各子系统有机联动控制, 实现完整的智能化校园安防监控功能。

关键词:平安高校,智能化,安全防范,视频监控,入侵报警

参考文献

[1]周晓军.浅谈智能化校园安防系统应用[J].中国公共安全, 2012 (6) :168-171.

[2]刘增辉.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职教“智能化校园”[J].中国远程教育, 2013 (8) :22-25.

[3]邵雅文.GB/T29815:为校园安防架设“门槛”[J].中国标准化, 2013 (7) :31-32.

[4]安力.高校校园安防系统规划要素[J].安防科技, 2010 (4) :41-42.

[5]张俊力, 蔡晓东.基于人防和技防的综合性常见校园安防事件的管控策略研究[J].科技信息, 2012 (30) :444-444.

[6]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S].

平安校园文化社区建设思考的论文 篇5

一、社区工作主要成绩

该社区现有成员人,总访问8.1万人次,总访问量:11258;开展社区活动42个,创建学习小组37个,发表主帖1090个,回帖280个,上传社区资源140个,形成活动资源135个,发表相关的社区主题活动方案、论文、简报等共计290篇。通过一年的努力,已经成长为国家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推荐的社区”。

二、社区工作特色

落实研训工作“搬家”到社区;组建核心团队,分配角色任务,及时助学,解疑惑;线下、线上相结合,师生参与,添活力;任务驱动,保基本;以奖代补,引激励。

(一)研训工作,科研工作“搬家”到社区,发挥平台效益,促成果转化

1.研训活动“搬家”到社区,就是将线下学科研训、赛课、资源库征集与评审等专项活动“搬家”到社区。对照该社区,就是要把学校的安全文化主题活动相关内容搬到社区来。

2.科研工作“搬家”到社区,就是把富有特色的《区域推进学校安全文化建设行动研究》安全课题“搬家”到社区,实现社区与课题结缘。这种线下与线上结缘,不仅能促进成果的形成,更能促进成果转化,发挥其教育效益、安全效益、社会效益。更能发挥起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联动作用。

(二)建核心团队,分角色任务,及时助学,解疑惑

建核心团队,分配角色任务。按照片区、学校成立“学习小组”,分配“社区助学”“社区宣传”“社区学习”等角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解学习、活动任务。针对很多社区成员感到茫然的问题,及时回应,悉心指导,解决“茫然”的问题,促进成员“领悟”的提升,达成“主动参与”的良性循环。

(三)线下活动是基础,线上活动扩影响,师生参与,添活力

开展“安全文化社区”活动的本质在于提升教师,影响家长,成就学生,这才是社区的终极目标。学校安全、学生安全涉及千家万户,没有学生的参与、没有家长的参与将会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吸引更多的师生参与,将安全文化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渗透到家庭、社会。社区活动开展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该社区的活力;丰富多彩的社区主题活动,是社区生命的源泉。该社区的42个主题活动中,有数十个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由此生成了大量的活动方案、相册、音视频及综合报道等珍贵的资源。这些资源,是对开展活动的记录与展示,是线下活动的.线上延伸。

(四)实施任务驱动,保基本,以奖代补,引激励

社区创建伊始,就布置了社区的工作任务,要求当年5月30日前,凡是有安全课题的学校必须创建主题活动,次月启动开展相关工作;次年5月30日前,全部中小学、幼儿园必须创建主题活动,并在创建后1月之内启动开展相关活动。本年度该社区产生了4个先进集体,7个先进个人,有效地激发广大学校、教师参与社区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社区工作应该解决“四问题”,“一清理”

通过一年的网络社区工作,我们感觉到,一是应该着力解决线上参与率低的问题。该社区活动多为线下活动,线上参与率较低,社区成员之间,互动少,因此千方百计提升线上参与率乃当务之急。二是解决助学者社区活动助学不到位的问题,该社区创建的一些活动不符要求,只是消息的传递,社区助学者对社区活动各要素助学不到位的现象很普遍,有的助学者或没有留下助学的足迹,成了摆设。三是解决社区助学者对活动成果推送意识不强的问题。对提交的相关安全策略,安全改进措施等没有进行及时筛选、推广,这使得社区形成的实践知识,无法扩散、延伸。有悖社区建设的初衷。四是要解决好角色分工不落实、活动设计不合理、活动规则不完善的问题。社区团队、各分团队工作差异性大,开展线下、线上活动水平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有的活动粗糙、应付的情况。该社区尽管创建了不少的学习小组、主题活动,但是有的小组成员少(最少的1人),且大部分小组活动处于停滞状态。这就成了俗称的“僵尸小组”或“僵尸活动”,因此发起清理“僵尸小组”或“僵尸活动”工作,提升社区品质迫在眉睫。

四、社区未来的思考

浅谈高校“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 篇6

“十二五”期间,随着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全面深入推进,各校的“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然而以发展的眼光来看,高校“平安校园”的信息化依然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各高校往往存在着各安防系统之间缺少信息共享与联动,各职能部门缺少顺畅的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和突发事件统一指挥能力,应急演练与应急指挥工作上缺少足够的管理手段和信息技术支撑等安全技术防范方面的问题。在大数据时代来临之际,通过引入信息化技术手段提升高校综合安全管理能力,进一步加强校园安全管理技术的升级改造和校园安全防范管理软件的深入应用已是未来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努力方向。

2 高校“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探究

当前针对国内外形势,结合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特点,需从宏观和微观角度统筹、规划“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发相关信息系统,如基于GIS的综合监测平台、网络数字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校园网格化管理系统等,并将各系统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挖掘各类技术数据信息,统一管理,形成“六位一体”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打造“平安校园”“智慧校园”。

2.1 视频监控系统

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社会热点问题频现,高校安全管理已涵盖多项内容,如何利用信息化手段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园违法犯罪已成为当前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一个重点研究方向。视频监控系统作为维护校园整体秩序的技防手段,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已发展成为系统配置更全面、软件操作更便捷、界面更友好、稳定性更强、集成度更高、扩展兼容性更好的网络高清视频监控系统。结合高校安全工作经验,指定重点区域的巡更点,制订智能巡更计划,维护校园日常秩序,形成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快速反应机制,有效预防校园各类型案件的发生。

2.2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当今,机动车数量日益增加,校园交通问题日益凸显,为满足当前和未来交通管理发展需求,建设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学校出入口安装专业的车牌识别摄像机,将校内、外车辆信息全部存储到系统后台,在校内重点区域加装车辆违章停车抓拍模块和违章超速抓拍模块,从而将校内的各类交通信息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分析,最终建设成为集停车管理、违章管理、停车位预警、车流量统计等功能于一身的校园智能交通管理系统。

2.3 消防一体化系统

消防能力建设是平安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依靠科技全面提升消防管理能力,有效预防火灾的发生,保障在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逐步建立健全学校消防设施,建设消防一体化系统,提高消防事件处置效率,进一步消除校园消防隐患,创建和谐、舒适的校园环境。将校内各个建筑楼宇内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通过消防专用局域网汇集到监控中心,将各个独立的主机(系统)组成一个整体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最终实现对全校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统一监管。监控中心集中监测所有建筑楼宇内消防控制器的运行状态和报警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实时报警、存储、联动;并提供报警分类、报警数据统计分析、设备管理、巡检管理等功能。实现报警数据快速上传、处理,从而整体提高学校消防管理的科技管理水平及发生火警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保障消防安全。

2.4 移动平安校园

高校广大师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重要用户群体,高校应紧随时代潮流,从重视师生的用户体验和提高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定制开发移动“平安校园”平台。在移动平台中定制开发线上服务模块,通过将身份证号和校内一卡通编号将个人微信号与移动平台进行绑定,学生可通过移动平台的户籍系统办理借用常住卡、申请补办身份证、申请开具无犯罪记录证明、申请办理暂住证、申请户口迁移等户籍业务。此外,移动平台还将安全教育课堂、通知公告推送、人工业务咨询服务、安全隐患随手拍、失物招领、一键报警等功能纳入其中,创新工作模式,提高管理效率,提升服务质量。

2.5 网格管理与应急处置

在GIS系统的基础上,将学校视频监控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消防一体化系统等各类技防设备的模拟信息纳入GIS系统,根据学校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方案,开发网格化管理系统,按照“全面覆盖、不留死角,夯实基础、落实责任,整合联动、有效防控”的原则,建立起“精细化管理、多元化参与、科学化配置、规范化运行”的校园网格化安全管理工作格局,结合实际科学划分校园网格,明确网格职责任务与工作标准,实现对人、地、物、事、组织等不同对象的精细化管理,全面提升校园安全管理水平。

此外,高校应结合具体情况及多年处置应急突发事件经验,按照“平战结合,快速响应”的原则,建立起“事前预警、事中处置、事后评估”的校园安全管理模式,加强事件快速有效处置和科学管理能力,在历史事件的基础上结合校园网格实现四色预警及趋势研判,为校园安防力量的有效部署提供依据,力图将校园风险关口前移;建立应急处置系统,包括对应急组织结构和物资的管理、应急处置流程设置、应急预案制定、法律援助等功能,为应急处置提供有力的支撑。按照高校重大事件风险评估细致的要求,利用事后评估系统模块,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同时能够回顾整个事件从发生、发展、结束的全过程,逐步优化和完善各环节的处置流程,为以后科学有效地开展处突工作起到指导性作用。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工作要求,定制开发户籍管理系统、呼叫中心系统、接处警管理系统、在线安全教育系统、通讯录系统、舆情观测平台、门禁访客系统、值班管理系统等功能模块,并统一纳入管理平台,真正实现系统联动,预防和打击校园犯罪,保障校园安全。

3 结语

就当前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而言,高校通过进一步加强“平安校园”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化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校的安全防范能力,提高维护安全稳定工作和校园安全管理工作的科学性、有效性,及时消除校园安全隐患,有效预防和打击校内各类违法犯罪事件,为深化“平安校园”建设提供坚实有力的技术基础。

摘要:为贯彻落实《关于深入推进高校“平安校园”创建工作的意见》(京教工[2011]32号)、《首都高校“十二五”期间深化“平安校园”创建工作方案》文件精神,全面建设平安校园,结合当前高校维护安全稳定工作的实际情况,采用“顶层设计”的系统论理论从“平安校园”整体规划建设的角度对校园安全建设加以全面思考和严谨分析。本文将针对“平安校园”创建过程中的信息化建设展开研究。

关键词:高校,平安校园,安全稳定,信息化

参考文献

[1]熊锐.超速违章抓拍系统的开发[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论新常态下的平安高校建设 篇7

关键词:新常态,平安高校,建设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2月24日发布的统计信息,中国在校大学生高达2547.7万人。高校不仅自身是一个人数庞大的独特的社会群体,而且牵连着千家万户。高校的安宁稳定与否,会对众多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平安高校建设历来受到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在当前的新常态下,平安高校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1 新常态下平安高校建设面临的主要挑战

1.1 来自社会转型中日益积累的各种社会矛盾的挑战

当前,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转型,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项改革正在深入推进,反腐败正在有序开展,各种利益关系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在中国社会的这一深刻变化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安定因素,必然会有各种社会矛盾的积累。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社会的这些深刻变化及其带来的诸多矛盾不可能不影响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大量事实证明,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凡是有重大或敏感事件发生,大学生都是敏感的感应群体,如果引导和处置不当,就会产生较大的社会影响,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1.2 来自开放状态下不断呈现的各种新型挑战

近年来,外国人留学中国已很普遍,大学校园外事活动也很常见,校园内外的涉外纠纷、涉外警情也时有发生。互联网状态下,各种反华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对中国开展的各种渗透和破坏活动更加活跃,针对大学生群体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呈多发态势。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扩大和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能够通过互联网更便捷地了解世界,同时世界各地的人员、物资和资讯更加容易进入中国。这样的形势虽然有利于贸易的扩大和文化的交流,但也给包括大学校园在内的国家安全带来很多挑战,且日益呈现新型化、复杂化、持续化。

1.3 来自高校自身的各种挑战

(1)思想政治工作相对薄弱是平安高校建设的内在隐患。大学是青年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尤为重要。但有的高校存在重才轻德、重专业课轻“两课”、重智能教育轻道德教育等倾向,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处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境地,从而使一些腐朽文化和错误思潮在高校有了可乘之机,成为腐蚀大学生思想灵魂的罪魁祸首。如果这种不良倾向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和纠正,轻则会毒害青年学生,重则会构成高校安全的严重隐患,动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2)校园安全事件频发拷问着高校的现行管理体制。当代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有强烈的维权意识,但容易冲动走极端;另一方面社会阅历浅,安全意识或法律意识淡薄。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引发或带来校园安全问题,且与高校现行管理体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有关联。前一种情况,比如高校食堂伙食与食品卫生、校区搬迁问题、文凭发放问题、甚至夏天降温的空调安装问题等等,往往是学生最关注的热点问题,但由于高校管理不到位,或者对学生的正当诉求不重视,或者和学生的沟通不及时,这些问题往往就成为校园群体性事件的诱因。后一种情况,极少数大学生有的成为各类侵权事件的受害者,让人匪夷所思,有的为情所迷、为利所累,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让人扼腕叹息。这些事件一旦发生,就会很快通过网络传播,成为舆情焦点,引发网络围观和热议,放大效应难以估量。而此时的高校,相对于舆情的反应,通常显得被动和滞后,进退失措,难以在短时间内平息,从而给高校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3)校园社会化使高校管理面临全新课题。最近这些年,中国高校的办学层次更加多样化,一校多区较为普遍,高校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推动了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不断深化,校园社会化趋势明显,导致校园里的人员构成、活动方式、活动秩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随着校园社会化以及开放程度的提高,出入校园的各类非学习非教学的人员增多,成份复杂,流动频繁,不仅加大了高校安全管理的难度,而且容易滋生违法犯罪活动。近些年,针对校园的刑事犯罪案件偶有报道表明,高校内部原有的管理模式已经跟不上新的安全形势的变化。

1.4 来自日益复杂的高校周边环境的挑战

高校的扩招使在校生人数不断膨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学生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不断提高。这使得高校难以满足学生的全部需求。这就催生了高校周边发达的商业,所以高校周边的商店、网吧、饭店、旅馆、KTV、出租车等生意异常火爆。校园周边密集而成分复杂的人口存在,其中蕴含着大量不安定因素。因为这里已超出高校安全管理范围,而城市的管理能力通常不足,尤其是夜间营业缺乏必要的管理,大学生受到侵害的事件屡屡发生。

2 目前平安高校建设中暴露的突出问题

2.1 对平安高校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在相当多的高校,校领导和老师对平安高校建设的重视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重教研、轻安全的倾向还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有的甚至没有把平安高校建设当成一件要事来抓,没有把它上升到全面依法治校和全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高度去抓落实。一些高校能够取得国家科技进大奖,但在一些安全问题的处理上显得水准不高,明显的抓大放小。很多高校对抓教学、抓科研、抓就业是全力以赴、不遗余力,而对抓教育、抓管理、抓安全却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没有认识到校园安全是其他目标的根本保障。

2.2 对平安高校建设的思想认识不到位

(1)对高校安全的概念认识有偏差。有的学校管理者和高校师生简单地认为平安校园就是“没有事故,没有危险,平稳安全”,没有看到校园安全有着丰富的内容,涵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交通、消防、饮食、医疗、学生心理健康等各个方面,没有认识到这是一个需要综合治理的系统工程;(2)对高校安全的范围和对象认识有偏差。有的师生就简单地认为高校安全只局限于校内,只限于学生,没有延伸到高校的周边、网络、其他相关场所和其他相关的管理对象;(3)对高校安全的长远认识有偏差。有的高校只满足于眼前的平安和谐,没有意识到潜在的不安定因素和将来的发展趋势,以为只要眼前不出事就能代表将来永远不出事。

2.3 高校安全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1)不能做到管理常态化。长效机制的缺失导致部分高校的管理紧一阵松一阵,出现了治安问题和安全事故,校园管理就抓得很紧,恨不得把学生全圈在教室里,风头一过就放任自流,有的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形成常态化的管理机制,就像有的同学说的“大学的氛围是自由开放的”,但往往存在内部改革不够深化、管理放任过度的问题;(2)不能做到治理系统化。部分学校对平安建设中的问题往往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如有大学生外出打工受了骗,往往就事论事,发个警示提醒就草草了事,大学生受骗的成因分析、贫困大学生的帮扶救助、大学生的岗前培训、法律支援等后续工作都没有展开;(3)不能做到管理科学化。有的高校精细化程度低,在管理上随意性比较大,没有坚持依法治校,没有按照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办事,对“平安高校”建设没有开展深入的调研分析,有关的管理措施也只是就事论事、治表不治里。

2.4 管理中的认识误区以及责任意识淡薄,大大降低了安全管理的效果

(1)责任推诿,没能形成有效的齐抓共管的合力。谈到校园安全,很多人会想当然地认为,那是保卫处的事,与自己部门没有关系。正是在这种意识的支配,在维护校园安全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单打独斗、唱独角戏的情况;(2)大学生在校园安全管理中的作用被严重忽视。在平安高校建设中,大学生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但在有的高校,把大学生这一主体排除在平安高校建设活动外,认为只要管理层发挥作用就行了,不需要学生的参与。由此造成在平安高校建设活动,大学生参与程度低,也影响了平安高校建设的效果;(2)高校安全管理存在的老大难问题解决不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平安高校建设的信心。如高校一方面自行车失窃案件多发,另一方面校内“僵尸”自行车堆积成山;一些高校危化物品管理不善,导致严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等。

3 推动新常态下平安高校建设的主要举措

3.1 从国家战略高度看待平安高校建设

高校的平安与否,不仅关乎到高校的正常教学与科研秩序,关乎到学生能否安心学业,而且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甚至会影响到国家政局的稳定。任凭错误思潮在高校传播、蔓延,任凭高校内的不安定因素自由发展,在国内或在境外都是有过惨痛教训的。因此,平安高校建设,从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到高校党政主要领导及其各职能部门,乃至教师和学生都应该高度重视,并采取切实措施或行动,以维护好高校的平安与稳定。

3.2 重视平安高校建设的舆论宣传

(1)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推进法治与纪律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社团,将法治与纪律宣传至始至终贯穿于学校教科研的全过程,让法治观念、纪律观念和平安观念深入人心;(2)创新宣传形式。充分利用微信、微博、QQ群等新媒体即时性强、互动性好的优势,大力推进新媒体点对点的扁平化宣传;(3)完善丰富宣传内容。学校要突出宣传重点,针对易发高发问题,大力推进防火、防盗、防骗、防刑、防交通事故,将“五防”宣传列为学生的必学内容,不仅教会学生熟知相关安全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必要的安全保护技能。

3.3 构建和完善平安高校建设的有效工作机制

各高校要重点围绕人、机构、信息、平台等重点要素进行科学调整、合理组合,夯实平安建设的基础。(1)整合内部机构。比如有高校整合了相关职能部门,成立了本校的应急处突工作中心,构建“一体化”管理平台提升了管理效率;(2)整合信息资源。比如有的高校联合了当地公安部门自主研发的“校园110指挥平台”,将各种信息资源整合到一起,实行信息共享、提升了应急反应的速度;(3)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借助社会力量和专业力量为我所用。比如有的高校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积极平安校园共建活动,经常性地开展大学生安全教育和安全技能培训活动,提高大学生应对各种安全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3.4 抓严抓实平安高校建设的日常管理

(1)重视制度建设。平安建设的常态化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来保证。因此各高校要建立健全平安高校建设的各项制度,如党政领导责任制落实制度、平安高校建设评估制度、目标考核制度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应制定完善高校教师课堂不当言论监督管理制度,以净化大学讲堂,确保大学讲堂向学生传递积极的正能量,并鼓励教师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正确看待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现象或问题;(2)落实各类保障。各高校要有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来保证平安建设日常工作的开展,要把平安建设的资金纳入到年度的预算,要充分保障本校平安建设有足够的人力、物力和财力;(3)重视早期预防工作。平安建设的最高境界就是做好预防,将问题苗头止于未萌。因此在预防中,要进一步完善高校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机制建设,建立定期联系制度,深入开展高校不稳定因素排查化解工作,及时发现掌握矛盾纠纷、不安定隐患等预警性、苗头性信息,加强分析研判,提出对策建议,为党委、政府和高校党组织做好校园维护稳定工作提出依据;(4)做好应急响应准备。各高校要在公安消防、卫生防疫、市场监督、安全生产等职能部门的指导下,制定符合高校特点的各类应急预案,经常性地开展应急演练,不断提升应对突出事件的能力。

3.5 重视提升平安高校建设的智能化水平

在当今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早已高度信息化。因此,在平安高校建设中,有条件的高校应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将信息化技术手段和平安校园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实现平安校园建设的智能化,并积极推动校园技防系统与公安、教育部门视频监控系统联网工作,确保技防设施作用发挥最大化,进一步提高校园安保工作的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

参考文献

[1]郑丽萍.高校“平安校园”建设探析[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2(10).

[2]谢振安.浅析高校建设平安校园的长效机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

[3]王一鸣.新时期高校平安校园建设形势分析及对策研究[J].管理观察,2013(24).

[4]赵文曼.深化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措施与对策探讨[J].科技视界,2014(20).

[5]王亮.新时期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现状与对策[J].大众文艺,2010(24).

[6]陈亚峰,周云云.对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7]张宏建,彭玉华.浅析影响新时期平安高校建设的因素[J].现代经济信息,2015(16).

[8]于家琦.论“平安高校”建设的创新理念、机制和举措[J].社会纵横,2013(3).

新形势下平安高校建设的对策研究 篇8

一、当前高校校园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1. 政治宗教斗争的隐蔽复杂, 反政治和反邪教工作形势严峻, 警示教育任务严重。

境内外敌对势力、非政府组织、非法邪教组织加紧活动, 向高校学生开展各种渗透, 尤其是通过文化宣教等隐性渗透的形式, 通过支持传教团体来大学校园组建团体、发展信徒或者资助一些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学者从事“宗教文化”尤其是“基督教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 具有很强的隐蔽性, 令人防不胜防。

2. 校园综合治理缺乏长效管理。

大学校园人口密度大、人员来源广、结构复杂且流动性强, 是一个兼容并包、吐故纳新的小型社会, 同时大学校园又是多元文化、各种价值观碰撞激荡的前沿地带, 这些特点都使大学校园的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更显复杂。近几年,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加, 各种车辆频繁进出校园, 给校园内及校门外的道路交通带来极大压力。而校园外私搭乱建、无证经营的商铺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等也给大学校园带来了巨大的安全隐患。但在校园周边, 治理执行外部环境不容乐观, 工作执行难, 而且周边治理需要政府多个部门统一配合, 形成合力, 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必将导致周边治理难以长效。而在校内, 虽然层层签有责任书, 但是工作中时有责任推诿现象, 出现问题后, 责任追究往往流于形式, 也就难以形成长效的工作机制。

3. 师生安全防范能力和法制意识薄弱。

校园治安案件中失窃和被骗案件, 一直是高发案件, 在所有校园治安案中所占比例是最大的, 这些案件的发生除了犯罪分子活动猖獗及内部管理存在漏洞以外, 与学生自身的防范意识不够、防范能力不强也有很大的关系。而在发生的校园案件中, 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校大学生所为, 这些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法律意识淡薄, 导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近年来频繁发生的校园案件和大学生违法事件, 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遏制此类案件的发生, 不仅要增强师生的安全意识和法制意识, 更要从深层次寻找原因,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4. 网络新媒体给高校安全带来的压力。

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地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 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和交流沟通的主要渠道, 极大地改变了大学生原有的交往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观念模式, 影响大学生价值取向的构建。而新媒体的高速发展使煽动性强、不可控和混杂的信息同时对大学生价值观进行渗透和影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倡导的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网络传播速度快, 一些信息很难分辨真假, 对于一些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而言容易诱发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使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成为可能。

5. 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凸显。

由于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竞争、感情问题等原因, 目前大学生中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多,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 全国大学生中, 有高达25.4%的人有焦虑不安、神经衰弱、强迫症状和抑郁情绪等心理障碍。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的调查表明, 40%的大学新生和50%以上的毕业生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另外, 高校发生的一些非正常死亡事件很多是因心理障碍引起。虽然各高校普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非常重视, 加强了心理咨询中心建设及相关教师的培训, 及时对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了危机干预, 但管理教育难度大, 稍有不慎, 就会出现意外。

二、影响校园安全的原因分析

1. 政治原因。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政治渗透, 利用邪教组织进行蛊惑煽动。一些青年学生直接受到宗教活动的影响, 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动摇。不法分子还利用涉及我国主权问题政治事件极易引起青年学生愤慨的心理, 非法组织游行抗议等, 影响校园稳定。

2. 社会原因。

当前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一个战略机遇和风险凸显期, 当代大学生的成长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 他们道德价值观取向不太稳定, 在面对多元价值观碰撞时, 容易出现偏激。社会的复杂化必将影响高校稳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人流、物流、信息流不断加大, 人们的生活方式、活动区域、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而这些变化给社会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和困难, 同样给校园安全带来冲击。同时, 校园安全虽然被广泛重视, 但在危机面前, 无论是学校, 还是师生个体, 又往往处于弱势地位。

3. 校园自身原因。

由于高校扩招、高教园区建设等, 很多高校进行了扩建或异地重建, 而这些区域往往远离市区或在城乡结合部, 治安环境严峻。加之现代大学要求加强对外交流, 群众由于健身的需要要求开放校园, 高校目前实行开放式管理, 加大了校园管理难度。安全教育缺乏有效手段和载体, 不能有效激发学习兴趣;一些师生的合理利益诉求上得不到充分体现和满足, 直接影响师生的工作生活情绪;校园管理制度的不健全或落实不到位;一些学校设备老化得不到及时更换等。这些都会对校园安全和稳定产生影响。

三、深化平安高校建设的对策思考

1.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利用各种载体和媒介, 开展各种教育活动, 要让青年学生明确国家宗教信仰政策, 增强辨别非法宗教的能力, 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和宗教渗透。严把学生党员的发展关,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 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2. 创新载体, 转变思路, 构筑有效的防控体系。

以预防为主, 增加对人防、物防、技防的投入, 实现由单一的人防向综合防控体系转变, 增强校园安全管理的科技含量。及时分析研判影响校园安全的各类矛盾, 形成源头预防有效、内部安全管理有力、外围治安防控严密的安全工作体系。学校内部要统一思想, 明确职责, 各部门相互配合, 建立一整套联动机制。可借鉴社区警务室的经验, 创新校园外部动态防控体系建设, 推进警校共建, 克服高校保卫没有执法权的不足, 把校园安全纳入警务推进范畴, 使城市治安巡逻不再游离于校园之外, 实现学校与公安110的“互联、互通、互动”。

3. 取有效措施, 切实提高安全素质。

一方面, 要提升学校领导安全意识, 领导重视, 认识到位, 是深化平安高校建设的根本保障。另一方面, 要增强师生员工的法制意识和防范能力。创新活动载体, 通过开展讲座、征文、竞赛、训练营、演练等喜闻乐见的活动, 提高师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兴趣, 增强实效性。要充分利用校园网、广播站、黑板报、橱窗等宣传阵地, 经常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营造校园安全文化, 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安全意识, 了解、掌握安全常识和技能, 并能灵活运用。

4. 加强风险管理, 增强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和保障。

增强风险意识, 引入风险管理, 坚持依法治校, 完善应急预案, 注重思想动态定期研判, 实行校园风险点的定期排查、分析和评估, 加强工作机制建设, 使“平安校园”建设制度化、规范化。不定期对各类校园突发事件进行应急演练和培训, 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重视畅通信息渠道, 注意各种信息的筛选和分析, 充分发挥留言板、QQ群、BBS等网络渠道, 密切关注并及时处置师生反映的各种问题和利益诉求。

5. 借鉴“枫桥经验“, 创新发展平安校园建设。

坚持疏导和预警, 认真做好师生的释疑解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 尽量做到将矛盾“化解于基层, 消除于萌芽, 拦截于校内”, 通过对群体性事件的预警, 将矛盾化解在源头。坚持群众路线, 重视发挥二级学院、教师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作用, 凸显学生在“平安校园”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构建全员负责、人人参与的“平安校园”创建网格化工作体系, 形成了群防群治、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摘要:建设平安高校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乎整个社会。本文旨在通过对当前高校校园安全面临形势的研究, 分析其深层次的原因, 提出深化平安高校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平安高校,新形势,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才领, 徐俊.采取有效措施建设平安高校[J]中国高等教育, 2010, (15) .

[2]欧汉生.浅论平安高校建设的基本策略[J]价值工程, 2011, (36) .

平安高校建设思考 篇9

一、我国普通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我国的高校长期以来被认为是一个安全稳定的场所。正因为这样, 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常常被忽视, 经观察可以发现, 现阶段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个问题。

1.安全风险意识不足, 没有专门的安全风险管理体系

我国的高校大部分为国有单位, 所以受体制和宏观环境的影响比较严重, 在风险方面对财务风险、营运风险、市场风险等比较重视, 而对高校的安全风险重视不足, 没有意识到安全稳定对于高校的重要性, 致使在风险管理过程中没有将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贯穿到平时的活动中去。

2.高校安全稳定工作做不到位, 缺乏系统性

就目前而言, 高校的管理层对高校的风险管理认识不到位, 片面地认为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仅仅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是对影响校园安全的外部原因控制, 没有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表现为对校园安全稳定因素研究的不足,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也就难以采取有效的措施。

3.高校的安全稳定管理处于被动状态, 并且缺乏长效机制

纵观我国高校的机构设置与责任分配, 都没有涉及专门负责高校安全与稳定工作的, 表现为风险责任的缺失。这样就使得学校的安全稳定工作长期处于被动状态, 只能在发生事情以后采取补救措施而不能采取一些事前的预防工作。高校的安全稳定工作缺乏长效机制, 难以适应高校的发展需求。

二、建设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保障校园安全的意义

在当下, 高校面临的环境越来越复杂, 高校的安全稳定已经成为了制约高校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高校, 校园的安全稳定可以保证学生处在一个平静的环境中学习成长, 可以保证高校教育事业的良好发展。那么就很有必要构建教育事业的高校风险管理体系, 运用新的思想和方法, 并结合现代风险管理手段, 对校园安全稳定工作进行管理。建设高校风险管理体系, 保障校园安全具有以下几点重要意义。

1.建设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保障校园安全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

在高校建立教育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一方面可以预防学校的安全事故, 保障了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高校的发展, 有助于维护高校的稳定乃至社会的稳定。高校是社会精英的集结地, 高校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安全稳定, 可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建设教育行业风险管理体系, 保障校园安全, 既保证了高校育人不受影响, 又保证了社会的安全稳定, 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管理社会的作用, 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一致, 有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建设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保障校园安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高校是国家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基地, 也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基地, 可以为国家的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另外, 高校还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 高校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上提到的这些高校作用, 都必须建立在高校安全稳定的基础之上, 所以建立教育行业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保障校园安全, 有助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3.建设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保障校园安全有助于高校的发展

高校的发展与进步需要多方面的条件, 但是, 一个安全稳定的内部大环境是高校发展与进步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只有保证高校处在一个安全稳定的大环境中, 才可能进一步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来促进高校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建设教育行业高校风险管理体系保障校园安全, 可以使教师和学生把全部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 有助于高校的发展进步。

三、影响校园安全的主要原因分析

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种类繁多, 经分类归纳可以将这些因素大致分为三类, 即社会、政治因素, 行政、管理因素和学生的安全思想观念和素质方面的因素, 下面分别对这三类影响校园安全的因素进行原因分析。

1.一些社会因素影响着校园安全

高校运营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下, 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因素都会影响到高校的稳定运行, 再加上一些政治上的不确定因素, 这些都影响着校园的安全。

(1) 我国现在贫富差距大, 一些底层成员的反社会行为威胁着高校

据专家研究表明, 近年来我国的贫富差距在不断拉大, 现在我国人民的贫富差距已经愈发严重。人均收入分配差距太大, 导致贫富差异加剧, 这样的现象不但对国民经济发展造成了影响, 而且还使得底层成员对社会产生不满情绪, 容易引发一些“反社会行为”。低层成员的“反社会行为”增加, 容易引起社会的动荡和犯罪行为的发生, 这些都使得高校的不安全因素有所增加。

(2) 社会治安状况影响着高校学生的安全

现在大多数的学校周围都存在一些昼夜经营的网吧、电玩城、KTV等娱乐场所, 这些场所的存在使得一部分学生沉溺其中, 他们的身心健康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再者就是一些学校周围的交通状况比较混乱, 对学生具有很大的交通隐患。另外一些学校周围偶尔会有一些不法分子寻衅滋事, 影响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最后不得不提的是, 校园内发生的一些学生打架事件、食物中毒事件、踩踏事件、跳楼等也影响着校园的安全。这些都表明校园周围社会治安状况并不都令人满意, 严重威胁着高校学生的安全。

2.高校的行政管理因素影响校园安全工作的开展

高校是一个事业单位, 在管理上实施行政管理体制, 表现为一级管理一级, 但是管理体制中存在政党不分、职权划分不清、责任重复、效率低下等问题。高校的行政管理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就容易造成一旦校园安全方面出现了问题, 大家都推卸责任的现象, 使得无法追究校园安全责任人的责任。另一方面, 高校保卫部门的力量薄弱, 没有相关的权责, 致使保卫部门对于一些治安状况只能进行预防和监控, 严重时向公安机关举报, 不能对一些严重的校园犯罪行为进行有效的打击, 保卫部门受到了束缚。高校这种重学术科研, 轻安全管理的现象会增加学校的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学校的发展。

3.学生素质和安全思想观念影响着校园安全

(1) 一些高校的校园安全文化薄弱

在校园文化中, 校园安全文化融合了一些安全理念和一些安全价值观, 是全体师生的安全行为总则, 是全体师生安全文化意识和素养的综合。在高校, 全体师生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观念和一定的安全防范技能对于平安校园的建设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可经调查研究发现, 高校现在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相对薄弱, 影响着校园安全。

(2) 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法律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现在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校的开支差别较大, 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会因为爱面子而去追求高消费, 这难免有时会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来, 比如说偷窃或做一些非法交易, 等等。这些现象都表现为大学生缺乏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 部分学生在校期间参加活动少、在校期间不参加社会活动, 接触社会也较少, 所以他们在一些事情上表现为法律意识和自我防护意识薄弱, 不能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 高校的竞争因素和学生的心理障碍影响着校园的安全稳定

对于学生来说, 校园内的竞争一直存在, 上了大学以后, 竞争的形式从单纯的学习竞争转变成了班干部竞争、推荐就业竞争、保送研究生名额竞争, 等等。这些竞争难免会使一部分学生产生心理上的障碍或错位, 如果学生的这种心理状况得不到及时解决, 那么当各方面的压力大到他们无法承受的程度时, 他们就有可能产生一些不正当的过激行为, 甚至危害自己、危害他人、危害社会。

四、高校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的要素

高校教育事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区别于其他单位的风险管理体系, 教育事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要求校方要保证校园的安全稳定, 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善的风险屏障, 减轻学生因安全伤害而带来的精神压力。高校在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时要做好宣传工作和引导工作, 主要注意要素如下。

1.高校要制定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提高抵御安全风险的能力

教育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创建, 需要高校做好各类突发事件预案的制定工作, 建立完善的预案启动机制, 保证在发生教育风险事故时可以应急处理, 从而提高抵御高校安全风险的能力。

2.充分发挥保险功能, 利用保险来促进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在建设教育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时, 要充分发挥保险的功能, 利用保险来达到风险转移的目的, 让保险来服务教育行业。一方面, 在建设高校风险管理体系时要发挥保险的经济补偿作用, 一旦学生发生意外伤害, 可以利用保险公司提供的损失赔偿帮助学生家庭渡过难关。另一方面, 要发挥保险的稳定社会作用和对社会管理作用, 通过组织宣传活动, 使更多的人参加有关的保险, 就可以提高学校师生员工的社会保障水平。推广保险还可以在发生安全事故后为所造成的损失提供经济赔偿, 化解一些安全事故法律赔偿纠纷, 这样有助于提高学校行政部门的管理效率, 并降低管理成本。

3.提高“平安校园”建设的认识水平和管理水平

高校是青年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 高校的安全稳定与否直接决定着社会的稳定进步, 所以说建设高校风险管理体制创建和谐平安校园是非常必要的, 学校领导要把“平安校园”的建设问题放在政治的水平上来认识, 把这项工作放在首位, 动员各单位共同来构建。这些年高校的招生人数在不断增加, 学生的贵重物品也在不断增多, 一些不法分子的偷窃抢劫案件屡见不鲜, 这就需要高校改进校园安全预防手段, 提高防范管理力度, 比如说安装一些电子眼等, 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五、“平安校园”建设中的措施与对策的探索

依据前面影响校园安全的主要原因分析和高校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的要素可知, “平安校园”的建设需要学校和社会多方面的配合来进行建设。这其中需要社会的配合和相关法律的支持, 还需要高校学生管理部门和保卫处等采取一定的措施。

1.完善校园规章制度, 加强校园安全立法

高校目前的保卫工作主要由校党委统一领导, 但是根据治安工作属地化管理的原则, 刑事及治安案件必须由校园所在地的地方公安机关管辖。这样容易出现交叉管辖和一些问题无人负责的现象, 所以新形势下, “平安校园”的建设需要高校完善校园规章制度, 然后结合相关的法律来依法开展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但是就目前而言, 我国在校园立法方面还不成熟, 还需要借鉴某些发达国家的校园安全立法经验, 加强校园安全立法工作, 保卫校园安全。

2.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安全防范教育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安全防范意识是确保校园安全的根本, 所以要加强校园普法教育, 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制观念和防范意识。各院系、各职能部门要通过广播、校园网、讲座、竞赛、板报、张贴警示标语、专题班会讨论、开设心理健康咨询室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安全知识教育活动。思想政治老师要结合《法律基础》、《大学生思想道德》等课程, 进行法制道德教育, 增强学生的守法意识和道德观念。保卫部门要充分发挥部门优势, 收集组织相关材料, 定期或不定期地提供给各部门进行宣传教育。另外, 对于那些社会阅历浅的同学, 保卫部门要依据不同阶段的不同校园治安状况进行不同内容的宣传教育, 提醒学生加强防范。

3.加强保障平安校园的队伍建设

和谐平安校园的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 这项工程的完成需要高校几个部门的协同合作, 因此就必须加强保障平安校园的队伍建设。第一, 要由院党委带头, 建立起保卫处、后勤处、学生处等与校园安全相关部门的领导小组, 然后互相协作, 互相配合, 形成合力。第二, 要调动党员的力量, 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 带动广大师生来共同维护校园安全, 创建和谐平安校园。第三, 充分发挥学生会、社团联盟等学生团体的作用, 及时化解学生之间产生的矛盾, 消除安全隐患。

4.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逐渐走向社会, 走向成熟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大学生面临着人际关系困扰、爱情烦恼、就业压力等, 他们属于心理障碍的高发人群。为了确保校园的安全稳定, 就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第一, 可以通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教育的讲座使心理健康知识在大学生之间得到普及。第二, 可以采取与个别学生谈心的方式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 排除部分学生的心理障碍。第三, 可以隔一段时间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试工作, 防范严重心理问题的出现, 避免因心理扭曲而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5.创建良好的校风, 发挥好教师的育人作用

全院师生要在校园努力营建良好的校风、学风和教风, 使它成为全院师生的自觉行为规范, 相互同化, 持久感染, 不断传承光大。同时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 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上和生活上的状况, 配合学生管理部门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

高校是培养各行各业高等专业人才的场所, 是国家繁荣发展的保障。高校的安全稳定是学生能够接受正常教育的保证, 也是高校能够生存与发展的前提。高校要想发展就必须建设教育行业的风险管理体系, 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 也就是创建和谐平安校园。在创建的过程中要把握创建要素, 加强校园立法, 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加强保障平安校园的队伍建设, 使各方力量协同起来, 形成合力, 共同创建和谐平安校园。

摘要:新时期, 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学生人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但是一些安全隐患行为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因此为了给学生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 必须建立高校风险管理体系, 努力创建和谐平安校园。作者针对我国普通高校安全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 并提出一些建设风险管理体系和平安校园的措施。

关键词:高校,风险管理体系,平安校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胡建波.关于构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8, 38 (6) :172-175.

[2]余德锋.浅析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 2006, (2) :94-96.

[3]阮李全.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人文关怀——一个法治的视角[J].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5, (2) :119-122.

[4]友联时骏企业管理顾问公司.风险管理 (原理与方法)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5]朱其昌, 叶芜为.校园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指标体系的探讨[J].山东文学 (下半月) , 2008, (12) :78-82.

[6]卢书欣.管理者在校园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和应掌握的策略[J].琼州学院学报, 2010, 17 (1) :122-125.

[7]翟来雁.分析工作现状转变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试论新形势下高校安全保卫工作现状及方法[J].文教资料, 2008, (9) :82-84.

平安高校建设思考 篇10

关键词:高校,学生党员,平安校园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得到了有效发展。而高校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 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现各大高校各类校园安全事件频发, 师生员工时常处于忐忑不安的境地, 他们对校园安全有着强烈的渴望和需求。因此, 建设一个平安、和谐的校园环境, 就要高校党委和管理人员将这项内容作为重点来抓, 促进师生之间的有效参与, 营造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平安校园”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构建平安校园的关键性

鉴于全国大环境建设“平安中国”“和谐社会”的要求, 那么创建“平安校园”自然也成了这一时代的必然性。因此, 想要创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自身发展情况为依据, 进而提升对创建平安校园的认识水平。

首先, 我国宪法以及刑法中明确规定生命健康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人身权利, 随着校园安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因此, 构建平安校园能够有效保证学生自身的安全, 使其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1]

其次, 高校校园作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地方, 和谐、文明、安全的校园环境, 能够有效维护校园内的秩序, 同时也为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只有这样才能让师生员工更好地进行学习生活。

最后, 创建平安校园能够有效落实高校建设、发展过程中的各项措施和政策, 同时也能完善高校自身的防范体系, 保证校园环境的稳定安全, 推动高校各项创作科研任务的顺利完成。

二、学生党员的重要地位

截至2012年底, 我国普通高校在校学生数约为2537万人, 高校学生党员数已达290.5万名, 占学生总数的11.5%。因此。要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党员在构建平安校园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传播正能量。就目前情况来看, 学生党员是高校校园中具有一定先进性、积极性的群体, 其自身发展情况以及特性使得学生党员成为了平安校园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2]

第一, 发展学生党员, 都是由高校经过深入了解、教师推荐以及多次选拔而确定的, 这部分学生不管是日常操行还是学习能力, 都是受到教师和同学所认可的, 这也为平安校园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 文化水平和实际素质的影响, 使得学生党员自身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政治觉悟, 能够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并且在参与高校相关活动时, 还具有一定的活跃性以及积极性, 这使得学生党员成为平安校园建设中的中坚力量。[3]

第三, 就大学生实际情况来看, 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精神面貌和道德修养, 同时还能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 因此, 其自身的言行举止都起到了一定带头和模范作用, 所以他们是平安校园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

三、在平安校园构建过程中, 学生党员的作用

1. 先锋作用

想要构建起良好、稳定的平安校园, 就需要学生和教师主动并积极地参与到其中, 加大对平安校园的宣传以及教育力度, 进而提升教师和学生对其认识程度。而学生党员是保证学校党组织凝聚力以及战斗力的有效执行者, 同时也担负着落实平安校园建设, 沟通和配合学校党组织进行有效工作的重任, 并且还要运用各种切实可行的方案和策略, 帮助学生提升对构建平安校园的认知程度, 发动学生能够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主动参与到平安校园构建过程中去。例如, 可以让党员学生自行组织和建立相应的研究会、建立宣传平安校园构建作用的队伍、组织学生学习相应的理论知识、邀请学校所在辖区的消防人员进行消防知识讲座、制作宣传板报等。通过多样化的活动以及丰富的内容, 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进来, 从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自身的先锋作用。

2. 模范作用

大学生有着较浅的人生阅历, 容易被外界的新鲜事物以及思想所影响, 并且可塑性还非常强。对他们而言树立高尚的思想理念、建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以及价值取向, 能够促进他们健康地成长。所以, 学生党员应该构建积极向上的思想政治模范, 运用先进的文化以及主流思想去帮助和引导更多的学生, 让他们可以应用马克思主义思想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在各种思想和文化相互交锋的过程当中可以判别自己的立场, 提高对事物的鉴别能力, 对自我进行修正, 对学校的一些改革制度和发展局面进行维护, 使校园能够更加地安全和文明。[4]同时, 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 学生党员要构建文明健康的行为模范。例如, 进出校门主动下车推行, 上课不迟到早退, 食品饮料不带进教室, 不旷寝等。遵守校纪校规, 以实际行动影响和感染周围的同学。

3. 骨干作用

在构建平安校园的同时, 学生党员要和党中央在政治认同和高度上保持一致性, 认真学习和执行我党方针和相关政策, 进而有效发挥自身骨干作用。学生党员要不断加强自身党员认识和意识, 时刻铭记自身党员身份, 学习我党各类指示文件, 保证自身的与时俱进, 在同学之间起到表率作用。帮助和引导其他同学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示下对问题进行相应的分析, 明确自身立场以及增强对事物的判断能力, 正确把握自身发展方向, 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 主动且自觉地参与到校园维护和建设中去。要时刻关注同学间的思想变化以及情绪上的问题, 帮助他们分析和解决相应问题, 使得能够快速解决疑惑, 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4. 纽带作用

学生党员是协助学校、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良好沟通的纽带, 因此,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 要协助班级干部做好相关工作, 做好教师以及辅导员的辅助工作, 尽可能地为同学、班级服务。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党员要始终以集体利益为主, 热爱学校、热爱班级、热爱同学, 带领同学建设良好的班级和集体。此外, 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对平安校园构建理念进行宣传和推广, 还要充分发掘校园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

例如, 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打架斗殴, 学生公寓中的上门推销行为, 消防设施损坏, 校园违章停车等, 及时将安全隐患反映给学校相关部门, 并根据实际情况提出整改建议, 提升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 进而为维护校园稳定做出贡献。

总而言之, 随着校园安全事件的频频发生, 校园安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重点关注, 因此, 构建平安校园对学校管理水平提升, 以及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意义。而学生党员则是构建文明、安全校园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支撑, 其自身作用不容忽视。也正是有这些学生党员的存在, 才能更好地推动平安校园的建设, 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且健康的学习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顾斌, 钱慧文.高校学生党员如何在平安校园建设中发挥作用[J].学园, 2015 (07) .

[2]秦卫东, 魏斌.高校学生党员参与学校事务管理的探索和思考[J].数字化用户, 2013 (18) .

[3]田海荣, 王传刚.大学生党员在“中国梦”引领下的中国特色高校校园建设中的作用[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4, 14 (05) :70—72.

上一篇:真正基础下一篇: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