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教学(精选12篇)
课后教学 篇1
小学语文新课标教材中,每篇精读课文的后面均编有练习题,与前面的课文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整体,可以说这些课后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课程资源。课后练习并非可有可无,它是编者精心编写的,体现着编者编写教材的意图,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内容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利用好课后练习的功能,不仅能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而且对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有效拓宽学生知识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那么,在教学中我们该如何紧扣课后练习,优化课堂教学呢?我以二年级课后练习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课后练习的内容和类型
小学语文课后练习是每一课的具体教学要求,是课文的教学重点所在。小学语文课每课基本安排了三至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求学生练好写字能力。二是巩固复习所学生字和常用词语,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三是朗读、背诵、默读、复述课文,旨在让学生认真读书,继续增加规范化语言的积累。四是词句练习或思维训练,意在结合具体的词语形态,句式的变化进行句式训练,让学生充分感知,反复习用,逐步实现内化与迁移,或是启发学生课文丰富的人文内涵,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文运用能力得到发展。
就二年级的课后练习而言,每篇课文后的练习主要分为“我会认”“我会写”“我会读”“我会说”四部分,而“读读比比”“读读画画”“读读背背”“看看写写”“说说画画”“说说写写”等交替出现,各部分之间基本上没有轻重、先后之分,听、说、读、写并行推进结构。
二、紧扣课后练习,细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要上好一堂课,须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各个学段能力的培养是有侧重的,如何确定各学期训练的重点呢?除了《语文课程标准》的阶段目标直接要求外,还可以根据课后习题来确定。课后习题揭示的训练目标要比学段目标显得更细化、更具体,更有利于教师清晰地把握教材的训练重点。
如:二年级上册《酸的和甜的》这课,课后练习有四个部分,分别是(1)我会认“酸、葡萄”等9 个生字。(2)我会写“串、兔”等8 个生字。(3)读读演演中,要求朗读课文,再演一演。(4)读读比比中,比较“小猴子爬上葡萄架。和小猴子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小猴子吃起葡萄来。小猴子大口大口地吃起葡萄来。”
依照课后练习,我确定了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酸、葡萄”等9 个生字,会写8 个生字。
(2)通过课后读读比比,练习用“迫不及待和大口大口地”进行说话,感受汉语言的魅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我能读出不同动物的语气,并演一演。
(4)通过课文学习,懂得做事要亲自尝试的道理。
如此设计,让教学目标与课后练习相互对应,能够紧扣课文的重难点,有效优化课堂教学。诸如此类的课后练习,教材中随处可见。这样更有利于教师细化教学目标,明确课文的重难点。
三、紧扣课后练习,突出教学重难点
第一学段以识字写字为主,课后习题凸显学段特征。一年级除拼音以外,每篇课文都设有“我会认”和“我会写”两个习题环节,一年级我会认的字明显多于我会写的字,我会写的字一般都在四个字左右,以独体字为主,主要训练字的基本笔画。二年级的课后练习也有两个部分组成,会认字在十个字左右,会写字在12 个字左右,从独体字向带偏旁的合体字转变。这一学段重点识字写字在课后练习上体现得尤为明显,课堂教学必须抓住识字写字,围绕识字写字教学,设计趣味多样的识字方法,给予学生充分的写字时间, 提高写字兴趣等。如在教学《酸的和甜的》这一课的三个带“反犬旁”的字,教学这类同偏旁的字,需要教师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提高孩子的写字兴趣。在教学“猴、狐狸”三个字时,我创设了以下教学情境:
师:葡萄架下的小动物们都吃到了葡萄了,小猴子也邀请我们班的小朋友去吃葡萄呢。(课件出示葡萄上的会写字)看,谁能写好这些字,葡萄就送给你了。
生:充满兴趣
师:先看这三个字。(狐、狸、猴),一起读读。
生:读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都有反犬旁,都是左右结构。
师:对,反犬旁的字都和动物有关,你还能说出哪些带反犬旁的字?
生:猫和狗。
生:猪。
生:狼。
师:看来同学们平时积累可不少,那我们先把“猴”字请到田字格里吧。小手拿出来,老师相信所有的小眼睛都在黑板上了。
师:边示范边讲解。第一笔是撇,接着是弯钩,看,这一笔就像一只低头弯腰的小动物,最后一笔是撇,单人写在竖中线,接着写完。
师:同学们,拿出笔,描一个写两个。
生:写
师:小猴子提醒大家,写字的时候头要正,肩要平,脚并拢。. 教师随机表扬。
生:按要求坐端正。
师:(评议)老师这里有三个小朋友写的字,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三个学生写的“猴”)
生:评价第一个字写错了,中间多了一竖。
师:你观察得很仔细,“猴”字是我们的好朋友,千万不要拿小棒打他,写字一定要先写正确。
生:第二个字太分开了。
师:你说得对,左中右三部分要写的紧凑些,否则就会变成三个字。
生:第三个字最好,很漂亮。
师:看这个,结构紧凑,笔画流畅,小猴子要送给你一串葡萄了。像老师这样,也给你的同桌评一评。
生: 互相真诚评价
师:赶紧修改一下。
师:我们也要像小猴子一样大胆尝试,写写“狐狸”两个字。
生:评议。
师:“狐”字很容易写错,你有什么好的方法记住它?
生:狐狸喜欢吃西瓜。
师:很好。
生:反犬旁加瓜。
师:(课件出示“狐”字的甲骨文)。看,这就是甲骨文的“狐”字,就像一只张嘴吃的狐狸,馋嘴的狐狸背着一个大西瓜呢,记住了吗?
生:修改,书空。
师: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瞧,小猴子为我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糖葫芦)
师:看到糖葫芦,让你想到了哪个字?
生:串。
师:是的。(出示“串”字的演变),瞧,两个口就像我们的一颗颗糖葫芦,细长的签将它们连起来。好,我们把它请进田字格里。虽然这个字很简单,要写好需要注意什么呢?
生:口要扁,两个口大小还不一样。
师:是的。还有吗?
生:竖是悬针竖。
师:是呀,赶紧把它送到田字格吧。
生:写。
师:同学们这节课写得都很认真,小猴子也出来为你们鼓掌了。
识字写字是低段教学的重点,而写好同偏旁的字,是二年级的重点。教师紧扣课后练习中我会写这一部分,仔细揣摩,创设情境,提高孩子的写字效率。
四、紧扣课后练习,培养学生预习习惯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习,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它对教师精简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 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习主动性,培养自学能力,大有裨益。因此,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十分重要。首先,教师要明确预习不仅仅是学生独立的活动,而是教师进行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的开始。其次,教师还要善于布置和指导学生预习,使之富有成效。这里有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以课后思考题为预习依据。作为低段的二年级学生,教师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预习习惯。针对课后四个板块练习,让孩子提高自主识字和写字的能力,培养朗读兴趣。如二年级下册《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课后有我会认和我会写的字以及读一读和说说写写。在预习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文,说说自己记住了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哪些字我已经会写,哪些还不会?在读一读这部分,我通过预习已经会读哪几个自然段,哪些句子还不熟。学生在自己的预习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也可根据孩子的预习情况,更有针对性的教学。
五、紧扣课后练习,拓宽学生知识面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教材的设计较为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在课后安排了“资料袋”和“阅读链接”,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信息,拓展视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如二年级下册《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这一课,课后安排了“我知道”的资料袋,让学生知道更多有关雷锋的事迹,对人物有更深刻的感受。还有这一册《邮票齿孔的故事》中的资料袋,给学生了中国第一枚邮票,介绍了集邮的作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有效拓展了文本。
总之,课后习题,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后习题,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后教学 篇2
二思:“精彩”在哪里?精彩的教学片段依附于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如引人入胜的新课导入、别有风味的氛围营造、得心应手的教具应用、新颖别致的难点突破、别具一格的智能开发、出神入化的学法指导、画龙点睛的诱导评价、留有悬念的课尾总结等等。课后应及时进行反思,通过反思明白“为什么好”、“好在哪儿”等问题,并详细记录下来,供以后参考,也便于在此基础上不断改进完善。
三思:“偶得”有哪些?在课堂教学中,师生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融洽,往往会因一些偶发事件而产生瞬间灵感,这些灵感常常不由自主、突然而至,应该及时捕捉,教学反思《课后教学反思》。而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对课堂意外事件的处理:面对学生异想天开的“发问”,教师如何应付;面对学生的歪答,教师如何引导等等。意外的收获往往来自学生思维火花的捕捉:学生发现问题的独特渠道;提出问题的独特途径;分析问题的独特思路;解决问题的独特见解等等。这此,都值得我们进行积累与总结。
四思:“缺失”在何处?即使成功的课堂教学,也难免有疏漏之处,总会或多或少的感慨有这样或那样的缺失。哪些内容处理不当;哪个环节安排不合理;哪一重点突出不明显;哪一问题设计不科学;哪一合作落实不到位;哪一交流时间不充分;那一语言评价不得体等等。课后应对它们进行系统回顾与梳理,并进行深刻反思,有利于在以后的教学中吸取教训。
浅谈课后教学反思 篇3
一、什么是课后教学反思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对自己教学活动中具有反思和研究价值的各种经验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从而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同时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一种方法和手段。课后教学反思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动性
课后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在内在动机、内在需求的驱动下,自觉自愿进行的。
(二)持续性
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贵在及时,贵在坚持,应有规律地进行。教师可将撰写课后教学反思及时写下,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以写促思,以思促教,长期积累。
(三)侧重性
在实际撰写课后教学反思时,并不是要对所有的教学事件和内容都予以记录,写成面面俱到的“流水账”,而是结合教学实际,针对教学活动中有反思价值和研究价值的某些经验进行选择记录。
(四)批判性
课后教学反思虽是对教学活动中某一具体教学情景的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批判性的理解和认识。但侧重点不在前者,而在后者。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对其进行理性的、批判性的分析和建设性的思考。内容应深入分析“为什么这样做”、“怎样做更好”等问题。
二、课后教学反思的形式及内容
课后教学反思的撰写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内容,每个教师可以按照自己喜欢的形式和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撰写,自由展示自己的撰写风格和特点。
(一)课后教学反思的形式
1.点评式。在教案各栏目相对应的地方针对实施教学的实际情况言简意赅地加以批注、评述。2.提纲式。较全面的评价教学上的成败得失,经过分析与综合,提纲挈领地一一列出。3.专项式。抓住教学过程中最突出的问题,进行深入地认识与反思,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与总结。4.随笔式。把教学活动中最典型、最需要探索的教学现象集中起来,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剖析和提炼,教师要反思这点,写出自己的认识、感想和体会。
(二)课后教学反思的内容
1.教师要从根本上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是否体现了课改的要求,是否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2.教师要反思这节课我想教什么?我教了什么?任务是否全部完成?重点是否突出?难点是否突破?同时还有什么收获?3.教师要对自己的能与不能有理智的认识。这节课是否运用了新的教法?是否把握了知识的停靠点,解决了“学会”问题?是否把握了情感激发点,解决了“乐学”问题?是否把握了思维展开点,解决了“会学”问题?是否把握了能力的生长点,解决了“精学”问题?4.课堂教学成效更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到了多少。因此,教师要反思自己是否关注了自己的教法而忽视了主体?学生是否乐意参与学习知识、技能,情感态度是否得到了升华?课后征求学生意见,以学生为主题进行反思尤为重要。
三、充分发挥课后教学反思应有的作用
(一)教师要在深刻理解课后教学反思的基础上,明确课后反思的形式和内容
这对于那些不习惯写课后教学反思的教师来说尤为重要。在理论方面,不少教育工作者已经对什么是课后教学反思、怎样写课后教学反思等问题,做了积极的探索,积累了很多宝贵经验,在实践方面,涌现出了许多坚持写课后反思的教师典范。因此,教师写课后教学反思的时候,既要借鉴前人的经验和教训,主动学习他人有关课后教学反思的文章和实践经验,还应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形成适合自身教学需要的课后教学反思撰写形式,反思并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教师要细心观察,及时写下教学活动中的经验
教学反思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真正提高教学质量,教师用批判和审视的眼光看自己的思想、观念和行动,并作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反思之后用自己的观点、看法、评价用于自己的实践教学就是改进教学的行动。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具备了自我监控、教学监控、课堂的组织与管理、言语沟通、评价及教学反思各方面的能力。教师要写好教学反思,课后可以从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是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学活动是否有了“沟通”和“合作”,教学过程是否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这方面进行反思。
(三)课后教学反思中,在记录教学事件和自身感受的同时更应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分析和评价
因为教师写课后教学反思中,记录事实并非终极目的,而是要在记录事实过程中,通过对其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分析、和评价,来理清思路、提高认识、改进教学。这就要求教师在写课后教学反思过程中,一方面,要及时总结教学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尽量使其系统化、理论化、以便更好地指导以后的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针对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应进行深入地分析,找到恰当的方法,以不断改进自身的教学活动。
总之,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是教师对自我教学的重新构建。通过反思发现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寻求解决的办法和策略,再监测实施策略的效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使自己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课后反思助力英语教学 篇4
一、什么值得课后反思?
(一) 课堂中问题设置的趣味和价值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 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获得成果, 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有价值的且具有层次性的, 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能力发展, 而这些在经历教学实践后, 当然就有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 在进行8AUnit5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教学时, 我先展示中国地图, 问学生知道哪些自然保护区, 它们分别位于何地, 都属于哪种动物的自然居住地, 然后引出当天要上的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 进入课程显得简单易行。
(二) 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
教学时, 针对老师设计的问题, 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想法、巧妙的联想、多样的解法, 也会产生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回答。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 因势利导地加以探究, 教后从科学性、严谨性与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反思、审视它们。依然以8AUnit5为例, 学完了Reading之后, 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拓展延伸问题:What action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se endangered wildlife?没想到学生给了我十几种方法, 有的说要叫家人和朋友不要买动物皮毛做的衣服, 有的说要多种树让野生动物有更多的居住地, 有的说要告诫人们不要捕杀动物……学生们的聪明才智真的很让我开心, 他们的善良又让我非常感动。但有一个学生义愤填膺地说要把那些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抓起来枪毙, 这显然是我没想到的回答, 课上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爱心, 课后我找他谈了这一方法的不可取处。因此我认为课后需要总结因势利导的优化方法和处理突发发现问题的灵活技巧, 然后加以整理记录 (再备课) , 使以后的教学胸有成竹, 流畅自然。
(三)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本课的教法设计和实施, 对某一教学内容, 教师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有效, 是启发讲授还是激励探讨, 是讲练结合还是指导自学……采用的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 这些在教后反思中都会得到较清楚的回答。 在教五种基本句子结构时, 针对两个班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个班采用先举例后让学生归纳的方法, 另一个班采用先讲结构后再演绎的方法, 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认为教师应该不断总结成功因素, 分析失败原因, 坚持优良的或改进、改换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进而使学生更有兴趣学, 学得更好。
二、如何进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及时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反思时想到的火花用课后小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虽然课后小记只是寥寥几字很不起眼, 但是写好授后小记却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有效形式。
课后小结是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 总结和反思, 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 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 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 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 反思教学成功点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可以及时记录下来, 如巧妙的新课导入, 留有悬念的课堂结尾, 扩充知识的课堂延伸, 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 在讲授过程中突然闪过的一个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有时可能仅仅是一句话, 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 如在上野生动物一单元时, 以一个问题结尾:我们作为中学生,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这些濒危的野生动物呢? 每当此时, 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 七嘴八舌地开始争论,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为了得到更多的答案, 学生会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或网上找信息, 这无疑会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这个课堂结尾被记录下来, 并在同年级的英语老师中推广, 大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 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 反思教学失败点
教学同其他工作一样, 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倘若遇到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方法不当, 教案与实际教学联系不紧密, 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感觉不甚满意等, 教师也可以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 若老师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 学生可能以为老师在敷衍而难信服, 甚至可能会产生反感。倒不如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 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 这样学生会恍然大悟及时纠错, 而且在课上自己通过自己的方式改正的错误往往印象深刻, 一般不会再犯。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把学生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 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只要把这些我们眼中的失败点记录下来, 认真反思, 仔细查找根源, 寻求对策, 才能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这样就能够在失败中找到通往成功的路, 如此教学效果会不断强化。
(三) 反思教研活动体会
平时在集体备课后可以加上个人的上课思路,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上了公开课、观摩课后, 可以把同行们的评课记录和需要改进的内容一一记录到授后小记中, 听完其他老师的课后也可以将其可取的精华和不足写下来,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在读到好的教学书籍和参考资料时, 看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可以及时记录下来, 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 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 反思才能使自己不断创新。
《社戏》课后教学反思 篇5
《社戏》选自《呐喊》。为什么充溢诗情画意的《社戏》会和鲁迅同期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收录在一起呢?因为小说自身具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两面。小说写的是作为成人的“我”两次去北京看戏,痛感座椅如刑具,人情冷似铁,“觉得此地是不适合生存的”,于是回忆起儿时一段快乐的经历。假如把课文作为单一的文原本讲,势必会减损原作的本真。所以,我尝试从鉴赏“情趣”的角度入手,让同学理解《社戏》不单是写一群小朋友的游戏,更是写一个成年人的精神返乡。
鲁迅是文学大家,他的深刻不是浏览所能体会的。《社戏》中的情趣以和道不尽的“人生经验通感”是它令我发生鉴赏教学尝试的根源。
看社戏是《社戏》一文中的中心事件,也是最令“我”难忘的。那么,社戏真的很好看吗?同学从文章中发现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我”渴望看的能连翻84个跟头的铁头老生偏不翻跟头,蛇精和套了黄布衣跳老虎也始终没有出现,最怕看到的老旦却令人头疼地唱个没完。我是不是烦躁之下义无返顾地拂袖离去呢?同学从“回望”一词中读出了“我”的留恋。我追问同学,除了抱有“老旦也许已经进去了”的幻想之外,难道没有别的原因了吗?同学联想自身生活的实际,读出了戏前曲折的铺垫作用,如此难得的看戏机会,“我”付出了如此多的期盼、焦虑、失望、欣喜,就算戏不好看,“我”也不可能走得头也不回啊!更何况期间还有伙伴们的热情、关怀、体贴、照顾,这所有的真心真情,怎一个“走”字了得?“我”回望的不只仅是“飘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似的”戏台,更是因想看社戏而发生的种种经历和体验!反观自身,我们谁不曾有过费尽心血拥有却怅然若失,但决不肯轻易抛弃的情感经历?瞧,鲁迅先生的一个“回望”,能勾起我们多少似曾相识的回忆啊。
小伙伴之间的憨厚友情,是作者动情描绘、泼墨最多的。为了满足远道来做客的“我”看社戏的渴望,小伙伴拍着胸脯“打包票”!决不吹嘘!大的能把船驾得如“大白鱼背着小朋友在浪花里蹿”,而“迅哥”有小的陪坐在船舱里。多么懂事的憨厚少年!“我”看不到翻跟头的铁头老生,有双喜善解人意的劝解;“我”有些倦了,马上有桂生舀来水喝;归心似箭的行船想必也是操心虽“打包票”大人也会惦记。特别是可爱的阿发,大家想吃罗汉豆时,他并没有开口就标明自身的大方,而是“往来的摸了一回”,才鼓动大家:“偷我们的吧,我们的大的多呢!”坦白赤裸的真情让人怦然心动!生活中,我们每一次的大度是否都如阿发般的由衷呢?后来双喜的阻止不过是想到阿发的娘,才又偷了六一公公家的。这是一群多么懂事体贴,善良真诚的乡下小朋友啊。他们难道不是比城里穿名牌、赛阔气的小新新人类更能让我们体会到少年之美吗?当然他们也是蛮调皮的,“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一种偷偷做了坏事后不会被人发现的窃喜!不少同学在我谈到此处时相视莞尔,课后他们写的《童年趣事》,证明很多人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有同学对六一公公送豆的行为不以为然,觉得他做作,甚至有巴结之嫌。我就和同学谈起人的种种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首先需要满足的是生理需要,这和一般的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作为高等动物的人来说,他还有平安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志向需要。他人偷吃了自身的辛勤劳动效果,六一公公为什么要再送豆“巴结”一个小朋友呢?因为这个远方来的小客人夸自身的豆好!自身的劳动被认可,自身的尊重需要得到满足!况且,在中国这个“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保守国度里,读过书的“迅哥”的夸奖又有了更高的意义。中国崇尚“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那么,六一公公的送豆就有被尊重后的报答之意。
鲁迅先生写小朋友之间的纯洁,是在成年的“我”对都市生活失望的对比中突出的(这是编辑删去的内容),这不由得使我们认同,只有在对实际极度不满的情况下,才会更倾情地留恋逝去的岁月。“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曾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留给我们的是人生经验的通感:我们难忘的、留恋的其实往往不是事物自身,而是由事物所连带出来的种种情感历程。哪怕是痛,也会在心头永恒的绽放。
重视课后反思 提高教学实效 篇6
关键词:实效性 反思 总结 审视 分析 反馈 提高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工作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审视和分析。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的一个过程。
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教师从中得到快速地成长和提升。
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动笔,就不至于让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的灵感稍纵即逝,成为过眼云烟。经过我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写教后感,是一种对于提高教学能力非常有效的信息反馈形式,有利于我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上,,为开拓教学新路创造条件,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形成个性的教法大有裨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如何去写,那就因人而异,引文而定,笔者认为教学反思不必拘泥于文字的外在形式,而要注意抓住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的实质内容,所以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去记:
一、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一堂课教下来,教师总有得意之处:或启发得当,或例证精辟,或情境创设成功,或过渡语言生动,或“灵感”顿悟……,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归类整理,势必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我引导孩子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然后我趁热打铁,出示小练笔:是呀,在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有赞扬,有鼓励,也有批评和教育。虽然方式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样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爱是什么样的?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在音乐中回忆父母亲平时对自己爱的点点滴滴,并积极发言,从发言中,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把课文中要表达的情感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情感,既理解的课文,又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人文主义教育。
创设情境,表达真情实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事半功倍。下课后,我就记下这样的课堂所得,在后来的一次教学中,我体验到了“创设情境,表达真情实感的好处”。
二、记录教学中的缺憾。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材因素处理不当、偶发事件估计不足、课堂气氛调控不好等情况。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学校组织听评课活动,当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各种可能一一想到,自己内心感觉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谁料想在上课时,使我意想不到的是:不管我讲得多么出神入化,学生只是乖乖地坐在那儿,生怕说错一句话,干错一件事,此时的我这才意识到学生从没有经历这么大的场面,预先我只想到自己,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他们也胆怯呀。课后,我把自己这次教学中的“失”记录下来,并及时整改,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促进双边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课堂气氛。所以对于教学中的失误,我们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并分析问题原因,研究解决的方法,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三、记录教学中的疑惑之处。
疑难问题在备课、上课、作业等过程中都能反映出来的,或如何突破难点、或如何评价学生、或如何解题结题、或如何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在教学“遨游汉字王国”中,我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其中有一则是用图表展示“汉字的演变”一眼看出,材料非常简单,于是我就顺口提问:汉字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于是学生不约而同地照书读: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时,突然有学生举手向我示意,他说他在课前查了资料,应该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五个呀。当时我哑然,经过课后我翻阅资料,这才发现原来: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行书则是楷书的快写体,大的方面也可以说成是五个。
是呀,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疑难,不应武断地推测解决,而应理智地综合思考、最终寻求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法,并把它记录下来,在今后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
四、抓住教学中的灵感之处记录下来。
教师上课后,静下心来综合思考以上的得、失、疑,再联系自己的教学体会、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目标的准确要求,最后科学地改进教案教法,扬长避短、推陈出“新”——“第二次备课”。长此以往,相信我们会在写“第二次备课”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得到较大地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在给学生讲解伽利略的分析推理时,我发现准备充分的我,在讲解时较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解清楚,因此难点部分我感觉没有很好的突破,内心有些遗憾。这时,有个学生举手向我示意,当他把自己的理解讲解出来时,顿时,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个个眼睛亮亮的。此时我才明白,有时孩子与孩子交流起来比起老师们有条不紊地分析更容易。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以学生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有效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做到教前多准备,教后多思多问,就会抓住有价值的东西,并把它记录下来,相信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从而促使我们自身的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思路随之更加开阔。
总之,教师的教学属于创新性劳动,实质上教后反思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而且是对教学实践的深化和升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形成新的理念,以便教学相长,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并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云赋》教学设计与课后反思 篇7
1、体会作者由观赏自然景物而引发的内心情感, 把握课文的主旨。
2、体会并学习作者运用联想与想象以及多种表现手法描景状物的方法。
3、学习抓住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情感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多角度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体会文章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视频呈现有关云的图片, 学生欣赏后师激情导入
(此环节的设计目的是通过对几幅云景图的欣赏, 唤醒学生对平时生活中习以为常而又容易忽略的云景图的喜爱之情, 为这一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二.文体及文章概况介绍 (课件展示)
(1) 关于“赋”。
“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 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 (chi) 文, 体物写志”, 侧重于写景, 借景抒情。现代散文中, “赋”含“歌颂”“赞美”的意思。
(2) 题目解说。
《云赋》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文章从儿时看巧云引起的遐想写起, 把作者“常想写”“却一直”未写的关于云的赞歌, 通过一次旅途上、飞机中的所见所感直接形诸于笔端, 展现了一幅幅气象万千的云彩变幻图。从标题来看, 写作对象是“云”, 写作目的是“赋”。 (由于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 语言生动形象, 所以在进入文本之前, 了解“赋”这一文体特征对理解全文主旨是很有帮助的。)
三.明确教学目标
(用多媒体呈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学生齐读, 明确重点。)
四.朗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正字正音。
2、听读: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或指定一小组朗读课文, 其余学生根据朗读想象画面。
3、品读;指名读与老师示范读相结合, 学生勾画文章中描绘云的语句。
4、整体感知: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几幅云景图,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明确 (课件展示) :
乌云聚散图———急遽变化迅猛翻腾
白云缥缈图———轻淡飘逸
彩云瑰丽图———仙姿百态
小结:文章分别从地上观云和飞机上观云两个不同的角度, 细致传神地描画了乌云聚散图和白云缥缈图等几幅画面, 其中从地上观察的部分又分别从雨前、雨中、雨后三个时段来细致描摹。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对文章所描绘的几幅云景图有个较为明晰的印象, 教师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学会抓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云景图的特点。需要说明的是在云景图的概括上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概括方法, 只要能言之成理就行。)
五.赏读课文, 品味语言
1、文中的几幅云景图你最喜爱哪一幅?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得好?请尝试
首先美美的读出来, 并说说好在哪里?
2、师作方法指导 (课件展示)
点评优美词句的角度:对准确精当的词语进行点评;对关键的语句、含蓄的语句进行点评;对修辞手法的运用进行点评;对抒情议论的语句进行点评;对写作方法进行点评。
评点优美词句的方法:比较揣摩法、删减法、改写法等。
3、教师示范品味语言的方法———比较揣摩法
“清晨起来就见那天空像一大块洗褪了色的浅灰色大幕”——将这句话改为“清晨起来就见那天空阴沉沉的”, 不是更简洁一些吗?
4、明确要求:
学生选读, 勾画优美词句, 选定品位点, 美美地读, 自主作批注, 再次朗读后四人一小组合作探讨交流, 揣摩比较, 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此处要求学生找一找, 读一读, 品一品, 写一写, 说一说。教师要给足时间让学生自主作批注, 师作巡回指导, 引导学生点评的角度尽可能灵活, 而不是单纯的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进行点评, 同时注意捕捉学生的精彩批注, 将品味语言尽可能落到实处。)
5、学生课堂活动, 体会描写的精妙之处, 品味文章形象而准确的语言。
6、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 课堂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语段。
7、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为什么本文的语言能如此优美?讨论明确:
作者经过认真观察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 用词凝练, 语言生动, 还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 对云的各种情态进行了描摹, 融情于景, 情景交融, 写出了作者对云的喜爱之情。
8、学法小结 (课件展示) :
要能多角度灵活运用多种方法, 品味文章生动传神的语言。课外阅读时要能用规范化的语言, 简要且条理清晰的品味语言的精妙之处。 (这一环节是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进行品味来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同时, 通过对语言的品析使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作者情感, 这也是和新课标提出的“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要求是一致的, 品析过程中注重将学生的自主圈点勾画批注落到实处, 以培养学生阐释语言表达意图的能力为重点, 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 对写景方法的归纳, 旨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迁移能力。此环节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 将预设目标与生成目标进行整合, 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平等中的首席, 也保证了教学目标的正确航向。)
六.抓住重点, 探讨主旨
提问:作者借瞬息万变, 舒展自由的云景,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提示:结合文章首尾段, 领会作者情感。)
引导明确 (课件展示) :
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 对生活的热爱与憧憬之情。辩证而热情地讴歌云雨的功绩, 礼赞生机盎然的大自然和现实生活的情感。 (这一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有深一层次的认识, 这和新课标提出的“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要求是一致的。)
七.拓展延伸
自古以来, 有多少文人墨客笔底的每一朵云都是渴望自由的梦, 都是寄寓蕴藉的诗, 由此文你会想到古诗文中的哪些含“云”名句?请写出两句并写出作者及诗句的出处。如果有兴趣, 不妨做一张诗词积累卡片。 (这一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及迁移能力。)
八.布置作业
1、推荐大家读一读孙荪的《月赋》, 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 领悟作者情感。
2、有兴趣的话, 尝试写一篇《雨赋》, 可以是写某一季节的雨, 也可以写某一特定情境下的雨,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你对雨的喜爱之情。 (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由课内延伸到课外, 进一步领会孙荪散文的语言特点, 同时注意读写结合, 以读促写, 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同学们的写作能力。)
教学反思:
《云赋》是近几年新入选的一篇课文, 可读性强, 第一次读的时候就深深的喜欢上了这篇课文。由于手头除教学参考书外没有任何可利用的资料,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决定长文短教, 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 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怎样把作品的艺术魅力传递出来, 让学生感知到?怎样让学生也能沉浸在文章优美的意境中, 进而把握文章主旨?我决定多角度施力, 唤起学生对美的欣赏和感悟能力, 于是, 我精心进行了课件的设计。
具体教学时, 有以下几个环节给我印象较深:
一个是在整体感知环节, 学生对云景图的概括让我大为震惊, 很多学生没有单纯地依赖资料书, 简单地概括为乌云聚散图和白云缥缈图, 细心的同学将第一幅分解为乌云聚拢图和乌云消散图, 还有同学在老师示范读文章第六段时欣喜地发现文章还写了飞机上俯视时的彩云瑰丽图, 不管学生采用哪一种概括方法, 只要紧扣课本, 有理有据, 我都表示赞许, 并对学生不拘泥于参考书的学习大加赞赏, 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 这也为后面的品味语言环节开了一个好头。
二是在品味语言环节, 学生热情高涨, 十分投入, 张莹同学发言时生怕错过机会, 首先就问老师:“我想对文章中的三个语句进行点评, 可以吗?”她在点评“这时的乌云已经弹尽粮绝……顷刻间纷然瓦解, 无影无踪”时, 自然联想到头一天傍晚时看到的云的景象, 并形象地加以描绘, 让同学们大加赞赏, 也将本节课推向了一个高潮。
三是注重拓展延伸, 立足学生的长远发展。以读促写, 以读带写, 从学生后来做的资料卡片和交上来的仿写作文来看, 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一节课, 也不仅仅是一种阅读方法, 最关键的是学生们经历了一个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心理过程, 我想孩子们对语文的热爱又会多了一分吧!
不足的是在品味语言环节尽管所花时间较多, 但由于老师的“放手”, 对部分同学的回答缺乏一个有效的牵引, 重复作答占用了一定的时间。
紧扣课后练习 优化课堂教学 篇8
但是, 许多语文教师却有意无意地忽略课后练习题, 把它看作课文的尾巴、附属品甚至是累赘。在处理课后练习题的问题上, 存在着重书面轻实践、重数量轻质量、重基础轻能力、重课外轻课内等几种现象。如何紧扣课后练习题, 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呢?笔者以人教版五年级语文教材为例, 谈谈自己的一些探索与思考。
一、依照课后练习题, 细化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要上好一堂课, 必须有明确的目标。课标所讲的目标只是在宏观和策略上给予我们指引, 具体到某一课的教学, 还得针对课文特点, 制定更具体、更细化的课时目标。分析与研究课后练习题, 能帮助我们确立具体细致、恰当可行的目标。
如《钓鱼的启示》课后练习题有4道题, 分别是: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愿意把鲈鱼放回湖里, 而父亲却坚持要“我”这么做。 (2)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用适当的词语概括“我”心情的变化。 (3) 课文中有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请找出来, 并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理解。 (4) 课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有启示?你由此想到了什么?写下来和大家交流。
依照课后练习题, 笔者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通过自学、教师指导, 能正确认读11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启示、操纵、抉择、实践”等词语。 (2) 默读课文, 抓住“得意”、“盯”、“不容争辩”等词语体会“我”和“父亲”的心理活动, 概括“我”的心情变化的过程,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能说说父亲要“我”将鲈鱼放回湖中的理由,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说说“我”从钓鱼这件事中所获得的启示。把自己的想法或经历写下来和同学交流, 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4) 抄写和背诵描写月夜美丽景色的句子或文中对自己有启示的重点句段。
这4条教学目标与4道课后练习题相互对应, 紧扣课文重点和难点, 既侧重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掌握知识, 又引导学生体会思想感情、领悟表达方法, 还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效果非常好。
二、借助课后练习题, 梳理课文
一个文本犹如一片森林, 如果一头扎进去随意乱转, 或者在一些无关紧要的词句或文章的细枝末节处咀来嚼去, 就会导致学生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叶圣陶先生说过“作者思有路, 遵路识斯真”。只有理清作者的思路, 循着文章脉络去教学, 才能顺藤摸瓜, 溯本求源。借助课后练习题梳理课文, 能帮助我们迅速抓住教学主线, 张弛有度地展开教学, 轻松达成教学目标。
如《狼牙山五壮士》课后练习题第2题是这样的:默读课文, 想想课文的叙述顺序, 并填空。接受任务→ () → () → () →跳下悬崖。
这道填空题是课文内容的主线, 抓住这条主线, 就能帮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了解五壮士的英雄事迹, 体会五壮士的英勇气概。教学时, 笔者以该题为中心来指导学生学习。
1. 课文是围绕课题中的哪个字来写的? (“壮”) 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 事情发展的顺序是怎样的? (讨论交流, 形成板书:接受任务→诱敌上山→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 这五个材料里, 哪一个材料给你印象最深刻, 使你最感动?指导品读重点句段, 体会壮士的壮举。
4. 背诵描写五壮士跳崖的部分。
5. 揣摩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体会表达的妙处:课文中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 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 为什么要这样写?
6. 五壮士的口号声壮烈豪迈、气壮山河。你能再收集一些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吗?摘抄下来, 看谁写得多。
整篇文章的教学从初读课文、梳理文章脉络到品读感悟、体会人物精神, 再到抒写赞美之情、进行语言训练, 全部围绕课后第2题提供的主线展开, 环环紧扣, 步步推进, 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抓住课后练习题, 突出重点
语文教材是丰富的、广阔的, 要讲、想讲、可讲的东西太多。如果条分缕析、面面俱到, 势必造成课堂效率低下。如何正确取舍, 突出重点呢?抓住课后练习题是一个好方法。
如《新型玻璃》是一篇说明文, 教学重点是了解新型玻璃的特点及作用, 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上课时, 笔者围绕课后练习题第1题“默读课文, 想一想课文介绍了几种新型玻璃, 它们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小组合作设计一个表格, 把它们的特点和作用填在表格里”设计教学, 既让学生掌握知识, 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 默读课文, 思考:课文介绍了哪几种新型玻璃?用“△△”画出。
2. 学生自主学习:这五种新型玻璃分别有什么特点和作用?用“_____”画出写新型玻璃特点的句子, 用“~~~~~”画出写新型玻璃作用的句子。
3. 集体交流反馈, 朗读体会。
4. 小组合作设计表格。
5. 共同填写表格, 形成如下板书。
上述教学设计有梯度, 有深度, 集知识、技能、思维于一体, 让学生始终处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之中。
四、利用课后练习题, 突破难点
每篇课文都有相应的难点, 而一些课后练习题与课文难点有密切的联系。教学时, 从课后练习题巧妙切入, 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再见了, 亲人》一课, 感情真挚, 语言生动, 构思精巧。教学时, 除了引导学生体会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之外, 还要指导学生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而领悟文章的表达特点是一个难点。
课后练习题第3题刚好与这一教学难点有关:“朗读课文前三个自然段, 想想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再和同学交流。”在教学中, 笔者利用该练习题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 默读1~3自然段, 思考讨论:1~3自然段在表达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 练习交流 (填空) :《再见了, 亲人》这篇课文描写了志愿军战士在回国时和_____、_____、_____等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其中, 前三个自然段的写法非常相似, 都是先写____________, 再写____________, 最后写____________, 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____________的伟大友谊。
3. 指导朗读, 体会课文重点句对表情达意的作用。
4. 想象练笔。
从课文中挑选一件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展开想象, 仿照1-3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学生通过朗读、思考、练习、交流, 深刻体会了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并领悟到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还仿照1~3自然段写出许多精彩的片段, 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多媒体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9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 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 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使之振奋起来, 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 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 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 以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 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3.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 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 使教学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超文本认知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 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 满足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 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 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 能更好地驱动教师们去探求教法及知识结构的改革。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不得已而为之”。
一些教师往往为了应对检查和听讲, 便强拉硬扯, 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仅以语文教学为例, 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 有很多老师在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往往会把课文照搬到课件中, 再简单地配置几张插图, 在边看边读中翻译文章内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 授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回放一下相应的影片资料, 然后肤浅地作点评, 便草草了事;又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 有些老师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孰不知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有些老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 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 而全然不顾所选资料是否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合拍。这种不得已而为之, 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不能促进教学, 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盲目“借用”。
目前, 真正能亲自制作课件上课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怎么办?当然是“借用”。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 自然方便下载, 但问题的关键是养成了“不能自理”的坏毛病。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 它深深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 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 课件是个别的, 不可借用的。盲目地“借用”, 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改进多媒体教学形式的措施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定向能力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差一些, 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 运用多媒体,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感知, 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 而以多媒体操作, 以其快速, 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 让学生感知。
3. 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 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
课堂上, 不要以教师为中心去进行授课, 而要在师生的互动中, 使学生亲自去探究书本中的隐含知识, 从而让学生更能体会多媒体教学的乐趣。切忌, 不要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
多媒体教学逐渐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时代的必然, 然而它仍处于发展阶段,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所以, 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 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 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 或为追求时尚, 借此来哗众取宠, 装点门面, 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 等等, 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
摘要:现今,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 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 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作者试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所得谈些认识。
论数学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10
一、反思总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反思总结有助于记忆知识
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很多门功课的新知识, 如果不及时反思总结, 很容易遗忘所学的知识.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反思总结, 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长久且深刻, 学生也不用在考试前加班加点来“临时抱佛脚”了.
(二) 反思总结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数学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 只有对已有的知识熟练掌握, 才能在知识的就近区游刃有余.如果没有掌握好旧知识就让学生去学新的知识, 那只能越学越辛苦, 最终会导致学困.比如学习《分式》这一章时, 如果之前《因式分解》这一节没有学好, 那分式的约分和计算就无法学下去.再如《乘法公式》的内容没有掌握好, 那么《因式分解》也会学得更加困难.
(三) 反思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 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会得到改善.学生内化了知识和问题时, 就会套用、借鉴或者模仿之前的方法解决与之相似的题目.比如例1, E是正方形的边AB上的动点, EF⊥DE交BC于点F.
1.求证:△ADE∽△BEF;
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 AE=x, BF=y.当x取何值时, 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学生轻松做出第一问后, 我让大家反思、总结这个图形的特点.如有三个直角, 而且这三个直角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然后我再给出例2.
经过前面的反思总结, 学生轻易地发现有三个60°的角, 而且这三个角的顶点也在同一直线上, 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四) 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因为反思和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 再认识.因为凝聚了学生的心血, 所以学生会更加重视, 更加用心.每上完一章, 我都让学生自己反思本章的内容, 自己做小老师备复习课、上复习课, 然后到讲台讲解.讲的学生讲得用心, 听的学生听得认真, 讲不到位的内容由听的学生补充.踊跃去“挑刺”, 这样大家都高度参与, 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把原来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有趣的, 自觉的, 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五) 反思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懂得了如何求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 到学“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 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一次函数时是如何求交点的, 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x轴上的点, 纵坐标为0, y轴上的点, 横坐标为0.就会想到用之前学到的方法代入解析式求解.在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学到了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则有Δ≥0, 学到求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 就是把y=0代入解析式.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实数根个数的过程, 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求交点个数.再比如, 学生在有理数那里学了绝对值, 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 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 学了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后, 到无理数时, 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仍然成立, 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对无理数也仍然成立.通过对旧知识的反思, 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是连贯的, 有着很强的系统性, 是一张知识网.
二、引导学生课后反思总结的具体做法
(一) 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
在每一节的课后都反思总结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还有不理解的知识吗?”然后再去做题, 如果遇到难题, 就引导学生回忆这道题目和教师课堂上讲解题目的不同之处, 再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如果题设和结论改变了, 结论还成立吗”等问题.
(二) 让学生设立错题本, 在每一次作业后把错题整理出来
“眼过百遍, 不如手做一遍”.知识是需要重复的, 在每次考试前把错题再做一次, 这样才会心中有数, 知彼知己, 百战不殆.
(三) 让学生自己备复习课, 自己讲, 自己出单元检测题
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都反思本章节的知识框架, 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 分组备课, 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然后每个人对照本章的学习目标出单元测试卷给同桌做.引导学生出题要按照教学大纲, 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 要难易结合.如学生出的《分式》单元检测题, 既有基本的等式性质, 分式定义和性质, 解分式方程等基础题目, 又有应用题, 整体代入求分式的值等提高性的题目, 我深深感到:学生无穷的潜力要靠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布置, 有检查, 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2.要与课堂相结合, 在课堂上教会渗透如何去反思总结.
3.反思要发散, 横向、纵向多方面进行.
4.对不同的学生, 分层要求, 循序渐进.
摘要:现代教学论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获取, 而不是给予.新课改也指出, 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 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结合新课标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 对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一些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进行初步探讨, 提出注重学生课后反思总结, 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姣慧, 刘梅君.采撷编题创意之花, 探求解题教学之钥——一题一课教学比赛的欣赏与剖析[J].中小学数学 (初中版) , 2016 (1-2) .
[2]罗淑芳.注重学生课前的参与性[J].师道:教研, 2010 (6) .
论数学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11
[关键词]数学教学 反思总结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10025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中,我经常进行学情调查,得出的结果是我课堂上讲得明白,学生也认真听讲,但就是不会做题.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反复思考和研究,我发现,听得懂而不会做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把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只是停留在“照葫芦画瓢”的层次上.孔子都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上升到自己会解题,不仅要做好预习,还要懂得课后反思总结,把知识真正内化成自己的,把它变成自己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样才能在解题中融会贯通.反思总结就是反过来思考的意思.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这里就是对自己之前的学习状态和学习内容作出回忆,思考、评价以及对以后学习状态及学习方法的修改.对以后的学习进行调整或者延续.
一、反思总结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反思总结有助于记忆知识
遗忘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学生每天都要学习很多门功课的新知识,如果不及时反思总结,很容易遗忘所学的知识.如果每天能够坚持反思总结,对知识的记忆就会更长久且深刻,学生也不用在考试前加班加点来“临时抱佛脚”了.
(二)反思总结有助于更好地学习下一章节的内容
数学的知识点是环环相扣的,只有对已有的知识熟练掌握,才能在知识的就近区游刃有余.如果没有掌握好旧知识就让学生去学新的知识,那只能越学越辛苦,最终会导致学困.比如学习《分式》这一章时,如果之前《因式分解》这一节没有学好,那分式的约分和计算就无法学下去.再如《乘法公式》的内容没有掌握好,那么《因式分解》也会学得更加困难.
(三)反思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当反思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都会得到改善.学生内化了知识和问题时,就会套用、借鉴或者模仿之前的方法解决与之相似的题目.比如例1,E是正方形的边AB上的动点,EF⊥DE交BC于点F.
1.求证:△ADE∽△BEF;
2.设正方形的边长为4,AE=x,BF=y.当x取何值时,y有最大值?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学生轻松做出第一问后,我让大家反思、
总结这个图形的特点.如有三个直角,
而且这三个直角的顶点在同一直线上.然后我再给出例2.
经过前面的反思总结,学生轻易地发现有三个60°的角,
而且这三个角的顶点也在同一直线上,这样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四)反思总结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因为反思和总结是学生对知识的再加工,再认识.因为凝聚了学生的心血,所以学生会更加重视,更加用心.每上完一章,我都让学生自己反思本章的内容,自己做小老师备复习课、上复习课,然后到讲台讲解.讲的学生讲得用心,听的学生听得认真,讲不到位的内容由听的学生补充.踊跃去“挑刺”,这样大家都高度参与,课堂兴趣盎然.学生的自信心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把原来单调乏味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有趣的,自觉的,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五)反思总结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的系统性
学生在学习“一次函数”时懂得了如何求一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到学“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可以让学生反思学一次函数时是如何求交点的,这时学生自然就会想到x轴上的点,纵坐标为0,y轴上的点,横坐标为0.就会想到用之前学到的方法代入解析式求解.在学“一元二次方程”时学到了方程有两个实数根,则有Δ≥0,学到求二次函数与坐标轴的交点时,就是把y=0代入解析式.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判断实数根个数的过程,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用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来求交点个数.再比如,学生在有理数那里学了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他的相反数,学了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后,到无理数时,绝对值的定义和性质仍然成立,有理数的乘法分配率和结合律对无理数也仍然成立.通过对旧知识的反思,引导学生发现知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连贯的,有着很强的系统性,是一张知识网.
二、引导学生课后反思总结的具体做法
(一)引导学生先复习再作业
在每一节的课后都反思总结这节课的重难点.反思总结“我这节课学到了什么?有何收获?还有不理解的知识吗?”然后再去做题,如果遇到难题,就引导学生回忆这道题目和教师课堂上讲解题目的不同之处,再引导学生理解总结“如果题设和结论改变了,结论还成立吗”
等问题.
(二)让学生设立错题本,在每一次作业后把错题整理出来
“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知识是需要重复的,在每次考试前把错题再做一次,这样才会心中有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三)让学生自己备复习课,自己讲,自己出单元检测题
在每一章节结束后都反思本章节的知识框架,让学生自己当小老师,分组备课,组与组之间进行竞赛.然后每个人对照本章的学习目标出单元测试卷给同桌做.引导学生出题要按照教学大纲,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要难易结合.如学生出的《分式》单元检测题,既有基本的等式性质,分式定义和性质,解分式方程等基础题目,又有应用题,整体代入求分式的值等提高性的题目,我深深感到:学生无穷的潜力要靠我们去发现与挖掘.
三、课后反思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有布置,有检查,要给学生展示的舞台.
2.要与课堂相结合,在课堂上教会渗透如何去反思总结.
3.反思要发散,横向、纵向多方面进行.
4.对不同的学生,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 参 考 文 献 ]
[1]王姣慧,刘梅君.采撷编题创意之花,探求解题教学之钥——一题一课教学比赛的欣赏与剖析[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6(1-2).
[2]罗淑芳.注重学生课前的参与性[J].师道:教研,2010(6).
[3]蔡贤灼.谈学弱生的应用题教学策略[J].中小学数学(初中版),2015(7-8).
《静物一家》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篇12
教材分析
“静物画”学习,涵盖小学到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可见其在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静物一家》属“造型·表现”的内容。《美术课程标准》指出:造型与表现是美术活动的两个方面,造型是表现的基础,表现通过造型的过程和结果得以实现,活动方式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情感和认识。本课是以静物为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绘画创作,从中学习构图知识和以线造型,通过创设情境、自主表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的绘画课。
学情分析
在美术接受的初级阶段,视知觉是接受的主要方式。学生对美术接受的心里定向、期待、审美态度决定了学习实效,十岁左右的孩子视网膜发育水平有了明显提升,不满足对物象的简单观察、表述,需要进一步接受信息,表达客观实在的物象;二维空间向三维空间的观察,平面向立体的表达。四年级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美术课上,除掌握基本知识技法,更重要的是培养观察能力,将生活中观察到的美再创造于绘画,对后天完形能力的训练和培养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初步了解静物组合,及构图中主次关系,感受绘画作品中构图的美。
2.技能目标:运用所学,以线描的形式表现身边的静物。
3.情感目标:传递情感关注与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画面构图及物品前后遮挡关系的处理。
教学难点
启发引导,观察物体特点,表现个性。
教学理念
从生活中体验美,于内心视象中酝酿审美意象;从欣赏中开启智慧,于探究实践中形成能力;从看看画画中表达个性,于人文环境中孕育修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素描纸,绘画材料等。
板书设计:
静物一家
摆法:分类,大小搭配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静物一家》的教学任务,顺利完成。教学中,感受到反复思考后收获的喜悦,也发现存在的问题。享有的收获会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不断巩固提高,碰到的问题要认真思考解决,借此反思,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使教学水平上台阶。(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色,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二)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美术教学中,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好的基础。故此,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方法,组成授课基本内容。同时,挖掘课程内容层次性,适应不同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能力,为美育打下基础。(三)教师自身素质培养。教学之余,阅读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己;加大实践力度,提高绘画能力;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
新板书设计如下:
通过反思,新教学设计如下:
反思后进行教学,课程体现了:看画并行,展现学科特色;自主探究,体现教改理念;合作互动,尊重独特体验;链接生活,实现知识迁移的教学特色。
【课后教学】推荐阅读:
《手指》课后教学心得05-29
《搭配》课后教学反思08-03
《丰碑》课后教学反思10-03
英语教学课后反思06-19
《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08-10
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07-02
课堂教学与课后学习07-16
课堂教学与课后作业06-14
《假如没有灰尘》课后教学反思05-08
《我不能失信》课后教学反思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