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课后优秀教学反思(精选8篇)
《麻雀》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篇1
《麻雀》这篇课文叙述了一只老麻雀在猎狗面前奋不顾身地保护小麻雀的故事。当我们透过现象,挖掘本质的时候,我发现“亲子之情、动物及人间的亲情与爱”才是本文一个最光辉的亮点。但是,这并不是作者明确地写出来,明白地告诉我们的。我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产生疑问又在读中解决问题。当我和学生都投入到动人的故事中时,我临时加入了一个环节:让学生想想老麻雀“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还能换什么词?这是一个思维的扩展,也是一个说话的练习。
在此之后,我又引导学生结合书上句子,理解猎狗的形象,老麻雀保护小麻雀的做法。虽然,学生用找重点词句谈自己的理解体会还很生疏,但是,从这节课我能感受到学生进步的迹象,我相信,在进行一点时间的训练,学生这方面的能力会逐步提高上来的。课是上完了,但它还留给我一个思考:我在课堂追求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同时,我不又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让文中“爱”的种子在这些养尊处优的孩子心中引起共鸣呢?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爱”当中,但是,他们恰恰又是不懂得“爱”,更不懂得给予别人“爱”。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利用各种契机,如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等等,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敬意与爱意。
《麻雀》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篇2
一、什么值得课后反思?
(一) 课堂中问题设置的趣味和价值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 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获得成果, 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有价值的且具有层次性的, 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能力发展, 而这些在经历教学实践后, 当然就有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 在进行8AUnit5扎龙自然保护区的教学时, 我先展示中国地图, 问学生知道哪些自然保护区, 它们分别位于何地, 都属于哪种动物的自然居住地, 然后引出当天要上的内容, 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吸引, 进入课程显得简单易行。
(二) 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
教学时, 针对老师设计的问题, 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想法、巧妙的联想、多样的解法, 也会产生一些教师始料不及的回答。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 因势利导地加以探究, 教后从科学性、严谨性与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反思、审视它们。依然以8AUnit5为例, 学完了Reading之后, 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拓展延伸问题:What action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se endangered wildlife?没想到学生给了我十几种方法, 有的说要叫家人和朋友不要买动物皮毛做的衣服, 有的说要多种树让野生动物有更多的居住地, 有的说要告诫人们不要捕杀动物……学生们的聪明才智真的很让我开心, 他们的善良又让我非常感动。但有一个学生义愤填膺地说要把那些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人抓起来枪毙, 这显然是我没想到的回答, 课上我肯定了这位学生的爱心, 课后我找他谈了这一方法的不可取处。因此我认为课后需要总结因势利导的优化方法和处理突发发现问题的灵活技巧, 然后加以整理记录 (再备课) , 使以后的教学胸有成竹, 流畅自然。
(三) 教学方法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 但无定法”。 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主要取决于本课的教法设计和实施, 对某一教学内容, 教师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有效, 是启发讲授还是激励探讨, 是讲练结合还是指导自学……采用的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 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 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 这些在教后反思中都会得到较清楚的回答。 在教五种基本句子结构时, 针对两个班级学生的思维特点, 我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个班采用先举例后让学生归纳的方法, 另一个班采用先讲结构后再演绎的方法, 都达到了一定的效果。 我认为教师应该不断总结成功因素, 分析失败原因, 坚持优良的或改进、改换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进而使学生更有兴趣学, 学得更好。
二、如何进行课后反思?
通过教学反思, 教师应该及时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反思时想到的火花用课后小记的形式记录下来, 虽然课后小记只是寥寥几字很不起眼, 但是写好授后小记却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 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有效形式。
课后小结是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 总结和反思, 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 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 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 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 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一) 反思教学成功点
在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并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 可以及时记录下来, 如巧妙的新课导入, 留有悬念的课堂结尾, 扩充知识的课堂延伸, 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 在讲授过程中突然闪过的一个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等, 有时可能仅仅是一句话, 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 如在上野生动物一单元时, 以一个问题结尾:我们作为中学生, 可以采取哪些措施去保护这些濒危的野生动物呢? 每当此时, 学生的思维就异常活跃, 七嘴八舌地开始争论, 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为了得到更多的答案, 学生会自己去图书馆查资料或网上找信息, 这无疑会提升他们的自学能力。 这个课堂结尾被记录下来, 并在同年级的英语老师中推广, 大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 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 反思教学失败点
教学同其他工作一样, 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倘若遇到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 方法不当, 教案与实际教学联系不紧密, 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感觉不甚满意等, 教师也可以记录下来, 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 若老师只是简单地予以否定, 学生可能以为老师在敷衍而难信服, 甚至可能会产生反感。倒不如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 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 这样学生会恍然大悟及时纠错, 而且在课上自己通过自己的方式改正的错误往往印象深刻, 一般不会再犯。 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 把学生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 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 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 只要把这些我们眼中的失败点记录下来, 认真反思, 仔细查找根源, 寻求对策, 才能避免再犯相同的错误, 这样就能够在失败中找到通往成功的路, 如此教学效果会不断强化。
(三) 反思教研活动体会
平时在集体备课后可以加上个人的上课思路, 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 上了公开课、观摩课后, 可以把同行们的评课记录和需要改进的内容一一记录到授后小记中, 听完其他老师的课后也可以将其可取的精华和不足写下来, 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 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同时在读到好的教学书籍和参考资料时, 看到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方法可以及时记录下来, 以旁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 使自己对问题有更明确的认识。 反思才能使自己不断创新。
教学反思,不只是在课后 篇3
怎样进行教学反思?何时进行教学反思?笔者认为,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生涯,而不是某一阶段的特殊任务。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就一节课而言,教学反思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而不应只是课后才做的事。
课前反思,明确目标加强自觉实践
新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上进行学习,因此教师在新课的教学前,必须充分了解关注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经验,才能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种反思就是要找到新旧知识的切入点,使教学在可预见性的前提下向学生易于理解的方向发展。
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以往的教学经验中,教师大多关注教学后的反思,忽视或不做教学前的反思。其实教师在教学前对自己的教案及设计思路进行反思,不仅是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的再次查缺补漏、吸收和内化的过程,更是教师关注学生,体现教学“以学生为本”这一理念的过程。教学实践表明,经过课前反思后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够达到较好的效果。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中反思,调控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动态的过程,尤其是进入新课程以后,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情况越来越具有挑战性,常常会有意外的场面突现,这就需要教师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及时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调整教学策略,顺应学生的发展需要,引导他们走上自主探究的道路。
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教师要善于抓住契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课后反思,变过程终结为教学生成
教学后的反思是目前最广泛的反思形式,我们平时所说的反思通常指的就是课后反思。随着教学过程的终结,教师淡出了课堂教学,学生得到了成长和发展。但教师发展并没有终结,而是由课内走向课外,学生是发展的,教师也应是发展的。
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课后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教学后的反思使教学经验理论化。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教师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口语交际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篇4
课始,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公约:公约是集体共同制定的、大家共同遵守的约定。为了让集体更文明,班级更美好,我们可以针对班中存在的问题制订班级公约,通过班级公约的形式来规范我们的行为,督促我们改正不良的行为。
一切都是在真实的情境中,在学生思想的原态中进行的,学生能说真话、吐真情。安排学生四人小组进行合作讨论。学生根据学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提出了很有见地的意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取长补短,收获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合作交流的能力,真正体现了合作学习的优越性。
通过班级公约的制定,学生不但学会了有关应用文的知识,而且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沟通了同学之间的看法,更重要的是促进学生懂得了更多的道理。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求实的品质。
《猫虎歌》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篇5
歌曲《猫虎歌》本身是由故事改编,于是我就从故事入手,抓住学生的心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在学生回答小猫可能用了什么好的方法智斗老虎时,学生们思路敏捷出乎意料,我及时用赞美的语言和奖励头饰的方式鼓励肯定他们。
在歌曲教学中循序渐进解决重难点,通过我的范唱让学生找出歌曲中小猫用了什么办法智斗了老虎。在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森林之王’你服不服时,我应该给学生多些时间表现小猫的神气动作,不宜仓促。再引导他们唱到“只凭一招会上树啊,‘森林之王’你服不服”时用手势来写一个“王”字帮助学生在短时间里唱准唱对“王”字的时值,学生们掌握的很好。在“老虎被弄的稀里糊涂哎”这个环节我课后反思应该在“稀”字处板书上画两个圈,再在“涂哎”时写出要数的拍子,这样就更容易的使学生直观的体会到乐句的时值。也可以渗透音乐知识,通过我的范唱让学生自己找出时值的规律。
新课标指出在有情节的音乐表演活动中担当一个角色,对自己和他人的表演简单评价。在本节课表演环节我引导学生佩戴头饰师生表演、生生表演的方式分角色表现歌曲,学生兴趣浓厚积极性高。
在歌词编创环节,我原本设计加入猫和老虎的叫声只是在“吔吔吔”和歌曲结尾处,结果学生观察力丰富,思路开阔,基本每句都加入了声音,使得我不得不及时改变思路,第一次表演时加入的声音比较紧凑,显得有些慌乱。第二次表演时我给学生分了组,这时就有了层次,课堂的表现效果也非常显著。
光合作用课后优秀教学反思 篇6
《光与光合作用》一节,光合作用的过程毫无疑问是重中之重,往往需要一个课时专门讲解过程,而光合作用的意义容易简单带过。事实上把光合作用的意义给学生讲解透彻,在后面的学习中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
第一,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物质转变。它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不仅用来构成植物体的本身,同时也为异养生物以及人类制造了食物和其他生活资料。人类吃饭、穿衣以至其他日用物品的绝大部分都是直接或间接由光合作用提供的。根据粗略的估计,在大约5亿1千万平方公里的地球表面上,绿色植物每年大约吸收1750亿吨的碳素(其中陆生植物吸收200亿吨,水生植物吸收1550亿吨)。如果按照碳素平均占有机物干重的42%计算,那么每年大约可以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可以说,地球上的有机物基本上来自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第二,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又完成了自然界规模巨大的能量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它把太阳投射到地球表面上的一部分辐射能,转变为贮存在有机物中的化学能。如果按照植物每年形成4400亿吨有机物计算,绿色植物每年就贮存7.11×1018千焦的能量。这个数字大约相当于240000个三门峡水电站每年所发出的电力,相当于人类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食物营养上所需能量的100倍。因此,通过光合作用所贮存的能量几乎是所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最初源泉。从动力的角度看,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动力,虽然已经能够由原子能、水力发电以及太阳能的直接利用解决一部分,但是在现阶段,人们所需要动力的大约90%,仍然必须依靠煤、石油、天然气、泥炭和薪柴来取得,而所有上述这些动力资源,都是从古代或现今的植物光合作用中积累下来的。
第三,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从根本上改变了地面上的生活环境。根据绿色植物每年同化1750亿吨碳素计算,每年从光合作用中可以放出大约4700亿吨的游离态氧,这就把原先没有氧的地面改变成为有氧的环境。这种情况对于地球上生物界的进化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这是因为,一方面氧的释放和积累,能够吸收太阳光中对生物有害的`强烈紫外线的辐射,逐渐形成了大气表层的臭氧(O3)层;另一方面为更高效能的有氧呼吸代谢过程提供了条件。由此可以认为,需氧生物出现的先决条件就是光合作用。此外,地面上进行的氧化过程也都是要消耗氧的。所以光合作用也是推动地面上大部分化学过程以及净化环境的原动力,这是因为自然界只有光合作用能够提供氧。
多媒体教学的课后反思 篇7
一、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1.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习兴趣是指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力求探究知识和技能、带有强烈愉悦情绪色彩的认知倾向。它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 也在学习活动中生成与发展。它可以成为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认识本身就是一个激发生动的、不可熄灭的兴趣的最令人赞叹、惊奇的奇异的过程。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 一切学习活动包括语文学习活动在内都应该有浓厚的兴趣伴随。教师应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认真去研究、敏锐地捕捉, 我们就会拥有多种激发学习兴趣的手段和方法。
让·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坚持启发性原则, 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使之振奋起来, 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新型先进的教学方式, 以其生动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勾起了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2. 使课堂更加活跃。
多媒体可以将无声的语言和有声的口头语言, 以及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 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 并将教学中无法展现出来的东西呈现在学生面前, 将文字、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等融于一体, 把学生的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 从而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 这是传统教学中粉笔加黑板所无法比拟的。
3. 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 形成了一种全新的开放式学习方式。
多媒体技术, 特别是网络媒体的介入, 使教学实现了从文本认知到超文本认知的发展。这种全新的、开放的学习方式,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假如教育资源极其丰富, 学生就能方便地查阅、获取相关知识, 满足对知识的迁移学习与理解, 体现了信息社会对个体创新能力发展的要求。同时, 也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 能更好地驱动教师们去探求教法及知识结构的改革。
二、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误区
1.“不得已而为之”。
一些教师往往为了应对检查和听讲, 便强拉硬扯, 将多媒体拖进课堂。仅以语文教学为例, 在《鸿门宴》这篇课文中, 有很多老师在借助多媒体课件授课时, 往往会把课文照搬到课件中, 再简单地配置几张插图, 在边看边读中翻译文章内容;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中, 授课老师只是简单地回放一下相应的影片资料, 然后肤浅地作点评, 便草草了事;又如在教学《我的空中楼阁》时, 有些老师在网络上找到一些意在表现“空中楼阁”独特意境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孰不知图片的表现力并不能与文字所能提供给读者的无限想象空间相比。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 有些老师往往出于狭隘的功利主义, 运用多媒体来迎合某些已走入形式主义的标准, 而全然不顾所选资料是否与课堂教学的主题合拍。这种不得已而为之, 只能使课堂徒增无效信息, 干扰学生的注意力, 不仅不能促进教学, 反而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
2. 盲目“借用”。
目前, 真正能亲自制作课件上课的教师并不多。在这种情形下, 教师想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怎么办?当然是“借用”。现在市场上、互联网上的课件很多, 自然方便下载, 但问题的关键是养成了“不能自理”的坏毛病。一个成功课件是制作者在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 结合其教学理念、教学环节安排等诸多因素设计制作而成的, 它深深地凝聚着制作者的教学习惯、教学思想、教学风格, 以及他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学习水平的认识等主观因素。就这个角度而言, 课件是个别的, 不可借用的。盲目地“借用”, 只能是造成机械、僵化、缺乏个性。
三、改进多媒体教学形式的措施
1. 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的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 他们的定向能力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差一些, 他们的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 运用多媒体, 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充分感知, 把握重点难点。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 而以多媒体操作, 以其快速, 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 让学生感知。
3. 在学习过程中, 引导学生自我创造。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 也就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 自己去解决问题。”
课堂上, 不要以教师为中心去进行授课, 而要在师生的互动中, 使学生亲自去探究书本中的隐含知识, 从而让学生更能体会多媒体教学的乐趣。切忌, 不要使传授知识的课堂变成电脑艺术的演示厅。
多媒体教学逐渐代替传统的黑板加粉笔是时代的必然, 然而它仍处于发展阶段, 我们在使用的过程中应着眼于其“辅助”作用。所以, 只有正确地认识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恰如其分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才能实现以媒传知、以媒生情, 才能为学生认识过程的重点、难点服务, 才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如果把课堂变成毫无生机的“人机对话”, 或为追求时尚, 借此来哗众取宠, 装点门面, 或以此来掩饰自己基本功的不足, 等等, 将会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失去其积极的意义。
摘要:现今,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以及现代教育水平的提高, 越来越多地走进了教学课堂。多媒体教学以其生动、直观、高效等特点, 给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生机, 其对课堂的辅助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本文作者试就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的所得谈些认识。
重视课后反思 提高教学实效 篇8
关键词:实效性 反思 总结 审视 分析 反馈 提高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告一段落之后,以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工作行为、决策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审视和分析。把课堂上的反馈信息、自我感觉以及引发的诸多思考形成文字的一个过程。
只有通过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理总结,具体地对于某一个问题的对策、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所以我们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的有效经验才能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才会对后续的教学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综合水平等。教师从中得到快速地成长和提升。
只要我们善于动脑、勤于动笔,就不至于让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 中的灵感稍纵即逝,成为过眼云烟。经过我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写教后感,是一种对于提高教学能力非常有效的信息反馈形式,有利于我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上,,为开拓教学新路创造条件,对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形成个性的教法大有裨益,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至于如何去写,那就因人而异,引文而定,笔者认为教学反思不必拘泥于文字的外在形式,而要注意抓住有利于我们改进教学的实质内容,所以我认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这样去记:
一、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之处。
一堂课教下来,教师总有得意之处:或启发得当,或例证精辟,或情境创设成功,或过渡语言生动,或“灵感”顿悟……,不论是哪方面的收获,经过不断地积累和归类整理,势必对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将大有益处。
例如在学习《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文中,我引导孩子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然后我趁热打铁,出示小练笔:是呀,在生活中,爱的表达方式是多样的,有赞扬,有鼓励,也有批评和教育。虽然方式不同,但出发点却是一样的,现在请大家回想一下自己生活中感受到的爱是什么样的?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学生在音乐中回忆父母亲平时对自己爱的点点滴滴,并积极发言,从发言中,我感受到孩子们对父母的爱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样把课文中要表达的情感转化成了学生自己的情感,既理解的课文,又对学生进行了很好的人文主义教育。
创设情境,表达真情实感对于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事半功倍。下课后,我就记下这样的课堂所得,在后来的一次教学中,我体验到了“创设情境,表达真情实感的好处”。
二、记录教学中的缺憾。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何况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教学中难免会出现教材因素处理不当、偶发事件估计不足、课堂气氛调控不好等情况。如:在一次教研活动中,学校组织听评课活动,当时我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各种可能一一想到,自己内心感觉已经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谁料想在上课时,使我意想不到的是:不管我讲得多么出神入化,学生只是乖乖地坐在那儿,生怕说错一句话,干错一件事,此时的我这才意识到学生从没有经历这么大的场面,预先我只想到自己,并没有考虑到孩子们,他们也胆怯呀。课后,我把自己这次教学中的“失”记录下来,并及时整改,在今后的教学中注意促进双边活动的开展,活跃了课堂气氛。所以对于教学中的失误,我们只有及时、客观地予以记载,并分析问题原因,研究解决的方法,才能避免在以后的教学中重蹈覆辙。
三、记录教学中的疑惑之处。
疑难问题在备课、上课、作业等过程中都能反映出来的,或如何突破难点、或如何评价学生、或如何解题结题、或如何体现作业的层次性……在教学“遨游汉字王国”中,我让学生阅读相关材料,其中有一则是用图表展示“汉字的演变”一眼看出,材料非常简单,于是我就顺口提问:汉字的演变过程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于是学生不约而同地照书读: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行书。正当我准备进行下一个环节时,突然有学生举手向我示意,他说他在课前查了资料,应该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这五个呀。当时我哑然,经过课后我翻阅资料,这才发现原来:草书是秦隶的草化、连笔而成;行书则是楷书的快写体,大的方面也可以说成是五个。
是呀,在教学过程中的某些疑难,不应武断地推测解决,而应理智地综合思考、最终寻求尽善尽美的解决方法,并把它记录下来,在今后教学中予以特别注意。
四、抓住教学中的灵感之处记录下来。
教师上课后,静下心来综合思考以上的得、失、疑,再联系自己的教学体会、学生的反馈信息和教学目标的准确要求,最后科学地改进教案教法,扬长避短、推陈出“新”——“第二次备课”。长此以往,相信我们会在写“第二次备课”的过程中,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课堂教学质量也一定会得到较大地提高。
例如:我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时,在给学生讲解伽利略的分析推理时,我发现准备充分的我,在讲解时较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孩子讲解清楚,因此难点部分我感觉没有很好的突破,内心有些遗憾。这时,有个学生举手向我示意,当他把自己的理解讲解出来时,顿时,我发现班上的孩子个个眼睛亮亮的。此时我才明白,有时孩子与孩子交流起来比起老师们有条不紊地分析更容易。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尝试以学生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有效增强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因此我想,只要我们教师能够做到教前多准备,教后多思多问,就会抓住有价值的东西,并把它记录下来,相信日积月累,集腋成裘,从而促使我们自身的素质得到很大的提高,思路随之更加开阔。
总之,教师的教学属于创新性劳动,实质上教后反思不仅是对课堂教学的延续和发展,而且是对教学实践的深化和升华。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可以进一步地激发教师终身学习的自觉冲动,不断的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从而形成新的理念,以便教学相长,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效,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进而形成与众不同的教学风格,并有效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教育学》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
【《麻雀》课后优秀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麻雀优秀教学设计08-29
与众不同的麻雀教学反思05-24
麻雀第二课时教案及反思08-19
《搭配》课后教学反思08-03
《丰碑》课后教学反思10-03
英语教学课后反思06-19
《认识除法》课后教学反思08-10
《爱唱歌的小麻雀》优秀教案06-15
打电话课后教学反思07-02